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科技教育杂志社长是谁啊

中国科技教育杂志社长是谁啊

发布时间:

中国科技教育杂志社长是谁啊

你可以在百度上搜索你选中的杂志,,一般杂志的首页上都会有简介、投稿邮箱,你一定要看清楚它有没有CN(国内统一刊号)及ISSN(国内统一刊号),最好直接把论文发到杂志社的投稿邮箱中,用代发容易。希望你下次好运。

中国最早的现代科学学术团体。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间综合性科学团体,由一群中国留学生1915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创办,旨在“提倡科学,鼓吹实业,审定名词,传播知识”。科学社的主要发起人为任鸿隽、秉志、周仁、胡明复、赵元任、杨杏佛(杨铨)、过探先、章元善、金邦正等9人,任鸿隽任社长。前身为1914年创办的《科学》杂志社。1918年迁回国内,中国科学社1918年自美国迁中国后设总社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南京大学)。他们以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及其科学杂志为模式,创办中国的《科学》杂志。1915年1月首期《科学》月刊在上海出版,发刊词上“科学”与“民权”赫然并列,申明“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职志”。中国科学社以后又发行了《科学画报》、《科学译丛》等刊物,在各地成立了图书馆和研究所。1928年定址上海。在全国设有分社或支会。社员多为科学、教育、工程、医务界人士。除学术活动外,办有生物研究所、黄浦区明复图书馆、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出版《科学》、《科学画报》、《科学季刊》等杂志及《论文专刊》、《科学丛书》、《科学史丛书》等。该社于1959年秋结束。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科学社虽然是一个私人学术团体,但是自成立以后,就成了我国科学事业最权威的领导机构,这与英国皇家学会非常相似。到了1948年,任鸿隽曾说:“在计划科学成了流行政策的今日,私立学术团体及研究机关,有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们可以保存一点自由空气,发展学术天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社就失去了其权威地位,到了1959年,该社被迫停止活动。于是,中国科学社的“英年早逝”,就成了中国科学命运的一种象征。

请问你当时汇款的收款人是谁? 我可以帮你查到这个

哎,运气差了点!我发的就很好啊,还能从新闻出版总暑查到,价格也不贵,你还是找我找的这个论文代理吧。他QQ345278436

中国科技教育杂志社长是谁

中国最早的现代科学学术团体。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间综合性科学团体,由一群中国留学生1915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创办,旨在“提倡科学,鼓吹实业,审定名词,传播知识”。科学社的主要发起人为任鸿隽、秉志、周仁、胡明复、赵元任、杨杏佛(杨铨)、过探先、章元善、金邦正等9人,任鸿隽任社长。前身为1914年创办的《科学》杂志社。1918年迁回国内,中国科学社1918年自美国迁中国后设总社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南京大学)。他们以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及其科学杂志为模式,创办中国的《科学》杂志。1915年1月首期《科学》月刊在上海出版,发刊词上“科学”与“民权”赫然并列,申明“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职志”。中国科学社以后又发行了《科学画报》、《科学译丛》等刊物,在各地成立了图书馆和研究所。1928年定址上海。在全国设有分社或支会。社员多为科学、教育、工程、医务界人士。除学术活动外,办有生物研究所、黄浦区明复图书馆、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出版《科学》、《科学画报》、《科学季刊》等杂志及《论文专刊》、《科学丛书》、《科学史丛书》等。该社于1959年秋结束。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科学社虽然是一个私人学术团体,但是自成立以后,就成了我国科学事业最权威的领导机构,这与英国皇家学会非常相似。到了1948年,任鸿隽曾说:“在计划科学成了流行政策的今日,私立学术团体及研究机关,有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们可以保存一点自由空气,发展学术天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社就失去了其权威地位,到了1959年,该社被迫停止活动。于是,中国科学社的“英年早逝”,就成了中国科学命运的一种象征。

周岭,南海石油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方略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中国创业板研究会研究员、常务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红学家,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编剧,曾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处讲课或讲学,曾成功操作过中国境内资源性项目在北美上市及境外融资,曾受托管理、重组国内大型主板上市公司。现在还兼任《中国科技财富》杂志社社长,该杂志重在关注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指导优势投资……周岭先生说,《红楼梦》是他的挚爱,已经不可分割,一直感念《红楼梦》带给自己的一切,所以,只要有机会就希望为《红楼梦》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因此参与了这次海选。自己是个兴趣广泛的人,90年代初开始下海从商,要经常往返于京港两地,在国内外都有投资项目,但《红楼梦》仍是自己的“梦”,在伟大瑰丽的《红楼梦》面前,任何人都是要肃然起敬的。 由此,我们理解了周岭先生在这次海选现场说的一句话:“红楼梦中人”海选“要打尽天下美女”,可见《红楼梦》之美在红学家心目中是无法憾动的。他们不仅是《红楼梦》的研究者,而且也是《红楼梦》的捍卫者。 随着“红楼梦中人”一路走来,周岭先生颇多感慨,他首先肯定了海选演员对于重拍这样一部经典名著的重要性,他说,其实87版电视剧的演员也是“海选”来的,只是当时没有现在的手段。如今通过电视、网络这样的大众传媒,既好看、好玩,又能发现人才。同时还将名著节目化了,这是时代赋予名著的新鲜活力。

《中国科技教育》杂志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主办的国家级科技教育类期刊。是一本为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社会各界人士服务的综合性刊物。

请问你当时汇款的收款人是谁? 我可以帮你查到这个

中国科技教育杂志社长是谁呀

中国最早的现代科学学术团体。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间综合性科学团体,由一群中国留学生1915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创办,旨在“提倡科学,鼓吹实业,审定名词,传播知识”。科学社的主要发起人为任鸿隽、秉志、周仁、胡明复、赵元任、杨杏佛(杨铨)、过探先、章元善、金邦正等9人,任鸿隽任社长。前身为1914年创办的《科学》杂志社。1918年迁回国内,中国科学社1918年自美国迁中国后设总社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南京大学)。他们以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及其科学杂志为模式,创办中国的《科学》杂志。1915年1月首期《科学》月刊在上海出版,发刊词上“科学”与“民权”赫然并列,申明“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职志”。中国科学社以后又发行了《科学画报》、《科学译丛》等刊物,在各地成立了图书馆和研究所。1928年定址上海。在全国设有分社或支会。社员多为科学、教育、工程、医务界人士。除学术活动外,办有生物研究所、黄浦区明复图书馆、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出版《科学》、《科学画报》、《科学季刊》等杂志及《论文专刊》、《科学丛书》、《科学史丛书》等。该社于1959年秋结束。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科学社虽然是一个私人学术团体,但是自成立以后,就成了我国科学事业最权威的领导机构,这与英国皇家学会非常相似。到了1948年,任鸿隽曾说:“在计划科学成了流行政策的今日,私立学术团体及研究机关,有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们可以保存一点自由空气,发展学术天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社就失去了其权威地位,到了1959年,该社被迫停止活动。于是,中国科学社的“英年早逝”,就成了中国科学命运的一种象征。

1952年12月,年仅21岁的史来贺当选为刘庄村党支部书记,挑起了带领全村人治穷致富的重担。从任村支书的那天起他就立下誓言:“跟党走,拔掉穷根,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从1953年开始,史来贺带领刘庄人车推、肩挑、人抬,起岗填沟,拉沙盖碱,用了整整20年,把刘庄周围750多块凹凸不平的“盐碱洼”、“蛤蟆窝”荒地改造成了现代化农业园区。他潜心研究棉花种植经验,使皮棉平均亩产量达到当时全国平均产量的3倍,刘庄也因此一跃成为全国的先进典型。随后,史来贺带领刘庄人兴办起畜牧场,成为刘庄发展商品经济的突破口。为了让刘庄群众富起来,史来贺又向工业挺进,兴办起机械厂。接着,史来贺带领刘庄人又陆续建起了食品厂、造纸厂、淀粉厂等。刘庄村办企业的发展,既有效地解决了剩余劳动力问题,也为集体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财富。 1956年,初级社刚成立不久。这时,上级来了指令:刘庄所在的夏庄乡21个初级社要合并成1个高级社,并提名史来贺担任这个高级社社长。史来贺认为,现在成立大社的条件不成熟,不如以村为单位成立小社有利于发展生产,拒绝到任。就在夏庄乡召开万人大会宣布高级社成立的同一天,刘庄也召开大会,敲锣打鼓欢庆刘庄高级社成立。这下可捅了马蜂窝!“目无领导”、“本位主义”……一记记棍子向刘庄和史来贺打来。开会、发文件没刘庄的份儿,该史来贺享受的待遇也没了。这一年,出现了多年不遇的涝灾。刘庄人在党支部领导下,齐心协力搞生产自救,硬是把上面不承认的高级社办得红红火火。而夏庄乡的高级社,因为管理不力,人心涣散,生产遭受很大损失,不得不以村为单位分为7个小社。在“大跃进”的日子里,公社开会布置并派人坐镇指挥各村“小麦高产放卫星”,要求挖地三尺,每亩上粪100车、下种150公斤,实现亩产小麦7.5万公斤。史来贺不理这一套。当时,工作组就住在刘庄,三天两头催办。没法子,史来贺勉强同意搞3亩地进行试验,其他仍按原计划种植。结果,3亩“卫星田”平均亩产仅130公斤,连种子都没打够。由于刘庄坚持只种3亩,没有造成大的损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我国农村勃发出一派生机。这时,刘庄的土地分不分到农户?工厂包不包到个人?史来贺戴上老花镜,反复琢磨中央文件精神。他认为,三中全会的精神实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刘庄已由传统的自然经济转入了商品经济生产,2/3的劳动力已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集体经济力量雄厚,如果一分了之,必然会阻碍生产力发展。通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刘庄从本村实际情况出发,兼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优点,克服“大锅饭”的弊病,成立了农工商联合社,把农、牧、副、商、工等统一起来,实行“综合经营、专业生产、分级管理、奖惩联产”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践证明:史来贺的决断和刘庄人的选择是正确的。这种新的经营方式,既充分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极大地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比单一家庭经营更为充足和旺盛的活力。“集体经济得有集体主义,共同富裕得有共同理想。”史来贺把思想政治工作看得很重。他生前常说:“经济搞上去,思想政治工作也要跟上去。既要把群众带到富路上,又要把群众带到正路上。把人教育好,比啥都重要。”史来贺与村党委一班人几十年如一日,把对人的教育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刘庄村党委有15名成员,其中有6名党委成员分管思想政治工作。村里建立了党委联系支部、支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农户,干部党员人人有任务的思想政治网络。全村300多户人家,家家民主选举了家庭组长,让会当家理财的人负责一家人的生产生活安排和思想政治工作。这样,在刘庄,思想政治工作村上管、厂里管,家里也管,真正实现了“齐抓共管”。结合农民的特点,刘庄村经常运用新旧社会对比、改革开放前后对比、待遇与贡献对比等方法,启发、引导群众自己教育自己。通过对比,找到差距,比出干劲,激发奉献精神。华星药厂正式投产不久,有一次因为清理发酵罐的工人疏忽大意,干完活后忘了插上皮管,下一班工人向罐内输入的培养基被排入了地沟,等于半小时流走1000元钱。按常规,出现这样的事情,对违反操作规程的工人进行批评、处分,使大家引以为戒也就罢了。史来贺却想得更深更远:提高刘庄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比建设10个华星药厂更为重要。史来贺对干部们说:“农村现代化需要农民知识化,没有农民的知识化,农村现代化的基础不牢靠。”为全面提高刘庄人的素质,刘庄投巨资建起了高标准的学校,使村里的娃娃不出村就可以受到从幼儿园到高中的系统教育。在选拔有培养前途的优秀青年到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进修的同时,刘庄又邀请大专院校到村里办班。村里建起了科技大楼、卫星地面接收站和电视差转台,开办了图书馆、阅览室和青年民兵之家,每年订阅500多份科技报纸杂志,为村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创造条件。在刘庄,还有几项不成文的规定,就是高中不毕业者不安排工作,没有高中以上文化的姑娘没资格嫁到刘庄来;新过门的媳妇,必须到科研队接受几个月的科技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才能安排工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使刘庄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舒心与畅快。在史来贺带领下,刘庄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1985年,史来贺和村党支部其他成员经过反复考察,决定引进一项高科技生物工程,建设一座全国最大的生产肌苷的制药厂——华星药厂。“这高、精、尖项目,咱‘泥腿子’能搞成?”有人担心“打不到狐狸惹一身骚”。史来贺还是那句话:“事在人为,路在人走,业在人创。人家能干成的东西,咱们为啥干不成?”1986年5月20日,刘庄人自己设计、安装的华星药厂正式投产。打这起步,刘庄人创业的步伐迈得更快、更大了:1990年,筹资7000万元开始了华星药厂第二分厂的建设;1993年,建成青霉素钾、青霉素钠生产线;1995年,开始生产红霉素;1998年,氨苄青霉素投入生产;1999年,技术含量更高的生物发酵分厂破土动工……到去年底,刘庄村拥有固定资产9.1亿元,年上缴国家税金4500多万元,农民年人均实际收入上万元,户均存款20万元以上,成了远近闻名的“中原首富村”。刘庄人从刘庄的发展变化中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遇事要有主心骨,不能听风就是雨。千变万变,发展经济、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一条啥时候也不能变!”新中国成立以来,有过“大跃进”的“冲动”,也有过“文革”十年的“疯狂”。潮起潮落,风风雨雨,刘庄发展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过。有人不解,曾请史来贺解“谜”。史来贺说:“俺刘庄也不是世外桃源,我们的办法是:遇事要有主心骨,不能听风就是雨。只有实事求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收到好效果。”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让广大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所以,千变万变,发展经济、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一条啥时候也不能变!” 现在,刘庄有140多人被评为工程师、农艺师、会计师、技师和一级、二级技术员,一大批土生土长、具有现代工业生产和管理才能的优秀人才,在各个岗位上发挥着骨干作用。1985年春节,许多家庭小组长向党支部反映,一些外村人来刘庄串亲戚时,传播封建迷信思想,有的甚至拉刘庄人参加封建迷信活动。史来贺敏锐地认识到,不刹住这股风,就会动摇刘庄人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就会干扰刘庄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在史来贺的倡导下,刘庄村开展了一场反对封建迷信的大讨论,让村民们在大讨论中长见识,自觉地抵制歪风邪气。几十年来,刘庄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没有出现过党员违纪。从计划生育、婚丧嫁娶到养老抚幼,刘庄的干部、群众自觉遵守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村里14个姓氏、300多户、1600多口人,没有宗族矛盾及派别之争,没有封建迷信、赌博、打架斗殴、婚丧事大操大办等不良现象。(原载《人民日报》 2003年09月15日 第一版)

邓启耀:男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国探险协会人文及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研究方向民俗学和视觉人类学主要著作有《宗教美术意象》(1991)、《民族服饰:种文化符号--国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1991)、《国神思维结构》(1992)、《巫蛊考察--国巫蛊文化心态》(1998)、《访灵札记》(2001)等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社长是谁啊

去年召开国际远程教育大会之际,由国家开放大学新闻办、《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中国E-Learning促进中心联合主办了一场小会——中国E-Learning行业CEO峰会。在国家开放大学明亮的现代化教室里,就E-Learning商业模式创新与突破这个主题,与会的高手们都谈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笔者由此想到一些话题。挤牙膏的故事20世纪90年代有一个挤牙膏的故事。说的是一家牙膏厂很头疼牙膏销量的问题。于是召集销售部的人员一起来商量对策。后来也不知道是谁拍脑袋想出一个歪招:把牙膏口变大一点点,这样,牙膏用得快,牙膏的销量自然也能一下子提升。所以细心的人们会发现我们现在每天早上用的牙膏的口已经比若干年前大了一些。这算不算一个创新呢?我看是算,因为这个举措解决了企业销售业绩问题。当然这个做法的坏处在于产生浪费。所以此做法被不少媒体拿来批判,遗憾的是,媒体开始批判这件事的时候,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了。这个故事给出的启示很明显,创新的核心价值在于解决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国家开放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阮智勇在会上说,教育信息化过程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这个不断解决问题的推进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走向创新的过程。所以,我们在谈创新的时候,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创新。创新很难,难在哪里?很多人都没搞清楚,其实难点就在于我们如何解决当前的紧要问题。科大讯飞上海教杰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梁霏在创新的问题上谈得有些保守,但他所指出的一点也是很明确的,那就是解决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创新”、“免费”之流是如此高难度的动作,那么我们暂时不要去做,就在传统模式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或许,我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做出高难度的创新动作来。其实,我们再细想一下我们的四大发明,哪一个不是为了解决人们衣食住行的问题而发明出来的呢?鸡蛋,从内部打破是新生笔者在农村长大,亲眼见过母鸡盘卧在一窝蛋上,经历20天左右(一般是21天)的长期努力之后(这期间,母鸡偶尔出窝进食),小鸡们才会破壳而出。然后母鸡妈妈会带着小鸡崽们叽叽喳喳地到草丛里觅食。这些能在母鸡身下孵化出来的蛋是幸运的,因为它们能获得新生。而那些进了厨房被打破的蛋只能成为我们的食物。鸡蛋,只有小鸡崽从内部戳破蛋壳,才会得到新生,而从外部打破的一定是要成为别人的食物的。峰会上,《中国远程教育》(资讯)执行主编夏巍峰在发言时指出,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应该主动出击,而不要仅仅是等待国家政策的变化。其实表达的意思就是在外部环境还没有变化的时候,自己应该动脑筋做点事情。远东大学校长于海发在会上发言时介绍了他们在课程开发上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值得欣赏的是,他们是先搭台再等变化。只有自己先做到位了,再来请高手们来台上发挥作用。环境固然重要,但环境还没有变好或者变坏之前,我们自己要准备出一些东西来。 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创新是企业内部环境在起主导作用。做企业不是炒股,今天利 好了,大捞一把,明天政策变了,亏一箩筐。更何况,炒股基本上是对自己的钱袋子负责,而做企业,搞创新是要对很多人的钱袋子负责,对社会负责。创新难么?挺难的。苏格拉底在回答“美是什么”的时候,也回答说,“美是难的。”不过,如果我们能从企业内部入手,从发现内部问题,解决内部问题入手,就会让难度下降。或许有一天,当我们在下一次的会议上聚首的时候,有企业的代表能大声地说,创新难么?一只鸡蛋而已。从内部破壳就能听到清脆悦耳的小鸡崽的叫声了。然后愉快地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宅”着捣鼓和出来“唱戏”笔者在大学里做毕业设计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在下笔之前,先就自己的研究课题写一个研究综述。起初,笔者觉得那玩意随便搞搞就行了,没必要太花时间。而正当着手去做的时候,才知道研究综述是多么重要的一个环节。研究综述的最大作用是告诉自己,就某个课题方向,前人都做出了哪些成果,进展如何。自己如何借鉴他们的方法,而又避开抄袭的嫌疑。有不少人在毕业答辩的时候,总被教授们提醒,你这句话是哪里来的?你自己的还是抄袭的?其实也不全是。有的是自己说了前人说过的话,而自己却不知道 。说这个例子,其实是想说明,做E-Learning产品的人应该多出来走走,多出来交流,不要整天“宅”在公司里捣鼓。很多时候,我们宅在公司里捣鼓自己心爱的技术、美妙的创意的时候,地球上已经有更多的人把那些技术和创意展现在大庭广众之下了。简单说,做创新,做市场,更多时候是需要多听,多看,多交流,需要多了解外面的信息。说起交流,我们又回到搭台的话题上来。在峰会上,《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的社长尹伟中就表示,杂志社作为一家媒体一直就在为行业搭台。搭好台,搭大台,需要下功夫,需要花心思。这样才会引来名角儿在台上表演,大家来的时候才能听到名家名段。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远程教育大会也就是个大台,供行业的人来唱戏、听戏。而杂志资讯版执行主编夏巍峰的想法是,不光要搭建大戏台,还要为一些小公司小企业搭建小戏台,让他们也唱两句,只要有潜力,就应该帮助他们成为名角儿。出来听戏、唱戏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了解行业发展情况,了解大家都在干什么?弄明白自己的技术和创意在行业里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了,还有没有发展空间,有什么好东西可以借鉴,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更直接的便是交上朋友,发现商机了。总之,别“宅”了,好戏都开场了,该出来听戏了。变化是唯一不变的东西峰会上,网梯科技的总经理张震谈到了变化,科大讯飞上海教杰的梁霏也提到了变化。他们还提到了标准与个性化的动态设计,提到了技术创新推动商业模式创新等诸多内容。这些内容透露出一个关键词,那就是变化。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疲于应付变化。因为时代变化太快了,大小好坏的创意漫天飞。恰恰就是变化让很多有想法的人得到了回报。环境变好的例子,这里不说了,我们就说两个变坏的例子。2008年经济危机的到来让很多企业,特别是包括传统制造业在内的行业遭受了沉重打击,许多小企业都因为资金问题走向死亡。这一变化算是坏变化,而恰恰是这一坏变化让国内的网游企业赚得的盆满钵满,尤其是韩国的游戏公司(金融危机让人们更愿意宅在家里玩游戏,而不是上街买东西)。互联网资讯时代到来的时候,很多报纸媒体都感觉压力很大,担心活不过50年。但是,当一些长期担任报纸采编的人长时间关注几大门户新闻网站后,他们发现,在资讯爆炸时代,人们已经没有太多时间在密密麻麻的版面上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标题了。于是在2007年前后,全国各大都市报都将头版改版,改成大图、大标题加导航索引。这样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今时代读报者的口味。环境有变好的时候,但也有变坏的时候。变好,我们该怎么办,变坏,我们又该怎么办。但不管怎么样,环境总是变动的,这是唯一不变的。网梯的张震说得好,未来我们做规划都要围绕着变化来做。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相信,我们E-Learning行业不是在应付变化中变得疲惫不堪,而是在拥抱变化中摸到开启创新大门的钥匙。洗土豆的洗衣机海尔洗衣机一直卖得很好,原因之一在于其优秀的客户管理体制和敏锐的市场嗅觉。有一个小事情大约也是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有一个农民总来投诉海尔公司,说海尔洗衣机,洗衣服没得说,但洗土豆的时候总喜欢堵。或许有人会笑话我们农民兄弟太老土,用洗衣机洗土豆,太滑稽了。不过,海尔并没有觉得这个投诉是无厘头。他们检查了设备之后,表示愿意帮助这个农民改造好这台洗衣机。其实海尔的做法很简单,仅仅是将排水管加粗。 这样, 洗衣机就变成了可以洗土豆的洗衣机了。基于此种做法的案例还有很多,为此海尔有一个个性化定制服务体系。每年有无数个来自世界各地的个性化冰箱、洗衣机定制需求,比如门向左开的,精确冰箱高度到厘米的等等。其实海尔能将洗衣机的功能扩展到洗土豆,本身也是一个创新,但这个创新却不是海尔自己发明的,确切地说是用户刺激海尔创新的。在峰会上,梁霏就提到了创新的方向问题,笔者觉得,创新的方向可能就掌握在用户手里。其实在会上的几位台湾朋友已经回答了创新“方向”的问题。如果认真研究一下这几位来自台湾的朋友的发言内容就可以看出,台湾的E-Learning企业可能更专注于研究客户需求。笔者认为,如果我们做企业,仅仅是专注于产品而做产品,那么它仅仅是一个产品。而当我们把对产品的注意力转移到用户身上的时候,那么在销售产品之前,我们的产品就已经拥有了商品的气质 。峰会上,台湾旭联科技总经理康永华谈到的“奶茶”融合文化,台湾智胜国际副总经理陈韵芝在会上提到的用户学习促进问题,以及台北市电脑公会顾问姚忱提到的用户体验问题,都把创新的方向直接指向用户需求。创新的方向其实很明确,它就在客户的手里。海上扬帆,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知道风从哪里吹来,才知道风帆该如何转向。就如做产品,我们需要知道用户到底需要什么,才好去做产品。海上的风是会变的,用户的需求也会不断变化。善于研究和把握用户需求,或许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创新的方向。但不管怎么创新,需要看清的是,作为一个企业,创新是为了生存、发展、壮大,而不要累死在创新的路上。

王运武,山东聊城东阿人,2002年毕业于聊城大学教育传播技术学院(现更名为传媒技术学院),2002年7月至2005年7月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一中电教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工作,2005年9月至2008年6月在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攻读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师从著名教育技术、摄影专家陈琳教授,2008年9月至2011年12月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知识工程研究中心攻读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教育技术专家黄荣怀教授,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学者,师从Chen Wenli副教授,现为江苏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研究院教师。●“教育技术学科网”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教育信息化专家数据库”成员。《现代远程教育研究》、《远程教育杂志》、《开放教育研究》外审专家,《中国医学教育技术》(核心期刊)杂志编委,《教育技术期刊》(Scientific journal of education technology)杂志编委,国际华人教育技术学会会员。●出版专著2部,参编著作1部,参编教材1部。●在《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开放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CSSCI期刊24篇,在《人民政协报》、《北京师范大学校报》等报纸发表论文多篇,发表EI、ISTP论文2篇。●硕士学位论文获2009年度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多篇论文在教育技术国际论坛等征文评比中获奖。●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教育情报参考》、《教育文化论坛》、《普陀教育技术应用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等媒体转载。●独立完成省级、校级课题各1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多项,目前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

你可以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上查看有没有,我刚才查了一下,这个杂志有呀,大家可以去查询。。。。。。

中国校外教育杂志社社长是谁啊

文章的录用通知给你发了吗?录用通知上会写几月出刊的,还有你确定是给杂志社账号汇款的,而不是别的网站吗?

社长是行政总管,官最大,掌管财务、人事,具有全面最大权限。总编是业务长官,对具体编辑事项具有全权支配,在被社长下课前。拓展资料:社长,名词,具有多种解释。元时乡里有村疃组织,每50家编为一社,择年高、晓农事的汉族地主当社长,管理行政事务。现一般为社团、组织、国家建制各级供销社的最高负责人。如学社、出版社、报社、杂志社等社团最高负责人和省地市供销社社长、中国农村基础组成单位社长等。总编辑是新闻或出版单位的负责人,国家新闻或出版单位为司局级行政职务。负责研究、制定和实施工作方针,组织领导编辑部日常业务工作。不设置社长的新闻、出版单位,总编辑除管理编辑业务外,还要管理行政工作;设置社长的单位,总编辑专门管理编辑业务。总编辑是媒体事业之中,负责编辑、采访业务部门的主管。在较小型的媒体之中,总编辑常须自行参与编采业务;然而在较大的媒体事业,总编辑往往只是编采部的专业经理人,负责的工作在大致规划编采走向,而不直接参与编务。编辑是一种工作类别,也是一类职业身份。指对作品等进行编写。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士,中文被称为“编辑”或“修改”,编辑属于一种职业,其对应英文词汇为Editor。编辑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为主编或总编辑(总编)。研究编辑基础理论、编辑活动规律及编辑实践管理的综合性学科,属于人文科学范畴。编辑工作是现代出版事业的中心环节。

可以直接在国家新闻总署输入期刊的名字就是可以知道他是什么级别的期刊啦。

《中国校外教育》(Education for Chinese After-school)杂志是经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批准,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国家综合性教育期刊,主管单位是中华妇女联合会,主办单位是中国儿童中心。国际刊号:ISSN 1004-8502 国内刊号:CN 11-3173/G4 邮发代号 80-609  栏目设置:热点资讯、特别策划、名家专栏、名校采风、人物专访、教改前沿、管理纵横、教研探索、德育研究、素质培养、技能训练、教学方法、校长论坛、教师成长、科学自然、体育与艺术、特殊教育、职教幼教、学科教育等。  山东期刊采编中心

  • 索引序列
  • 中国科技教育杂志社长是谁啊
  • 中国科技教育杂志社长是谁
  • 中国科技教育杂志社长是谁呀
  •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社长是谁啊
  • 中国校外教育杂志社社长是谁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