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气象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气象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发布时间:

气象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吴英成,男,汉族,甘肃省高台县人, 生于1952年8月,中共党员,本科学历 ,副教授。 1986年7月毕业于北京气象 学院,1970年10月参加工作。现任兰州 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多次获得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模范党员、全省气象部门 “双文明”先进个人称号,1997年获甘肃气象科技进步三等奖。曾先后在《甘肃气象》 、《甘肃教育》、《教育园地》、《西北师大学报》、《中国发展战略文库》等杂志上 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2006年被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教育工作者“园丁奖”。

tyfyrt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天道与人文·二、古今气候变迁考》4  竺可桢  池月山云/知识小品/《天道与人文》  论著选载113  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文学家如沈括(1030—1094)、刘献廷(1648—1695)对于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无常,早有怀疑。但他们拿不出很多实质性事实以资佐证,所以后人未曾多加注意。直到20世纪20年代,“五四”运动即反帝反封建运动之后,中国开始产生了一种新的革命精神,近代科学也受到推动和扩展,例如应用科学方法进行考古发掘,并根据发掘材料对古代历史、地理、气象等进行研究。殷墟甲骨文首先引起一些学者的注意,有人据此推断在3000年前,黄河流域同今日长江流域一样温暖潮湿。近3000年来,中国气候经历了许多变动,但它同人类历史社会的变化相比毕竟缓慢得多,有人不了解这一点,仅仅根据零星片断的材料而夸大气候变化的幅度和重要性,这是不对的。当时作者也曾根据雨量的变化去研究中国的气候变化,由于雨量的变化往往受地域的影响,因此很难得出正确的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原载于《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此处根据作者修改后的刊本,节录“前言”与“结论”,有删节。  20世纪初期,奥地利的汉恩(J.Hann)教授以为在人类历史时期,世界气候并无变动。这种唯心主义的论断已被我国历史记录所否定,从下面的论述就可以知道。  在世界上,古气候学这门学科好像到了20世纪60年代才引起地球物理科学家的注意。在60年代,曾举行过三次古气候学的世界会议。在这几次会议上提出的文章,多半是关于地质时代的气候,只有少数讨论到历史时代的气候。无疑,这是由于在西方和东方国家中,在历史时期缺乏天文学、气象学和地球物理学现象的可靠记载。在这方面,只有我国的材料最丰富。在我国的许多古文献中,有着台风、洪水、旱灾、冰冻等一系列自然灾害的记载,以及太阳黑子、极光和彗星等不平常的现象的记录。1955年,《天文学报》发表了《古新星新表》一文,文中包括18世纪以前的90个新星。这篇文章出版以后,极为世界上的天文学家所重视。1956年,中国科学院出版两卷《中国地震资料年表》,包括公元前12世纪到1955年之间的1180次大地震。这一工作除了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不可缺少的参考资料以外,中外地震学家都非常欢迎这两卷书。  在中国的历史文件中,有丰富的过去的气象学和物候学的记载。除历代官方史书记载外,很多地区的地理志(方志)以及个人日记和旅行报告都有记载,可惜都非常分散。本篇论文,只能就手边的材料进行初步的分析,希望能够把近5000年来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写出一个简单扼要的轮廓。  根据手边材料的性质,近5000年的时间可分为四个时期:一、考古时期。大约公元前3000年至前1100年,当时没有文字记载(刻在甲骨上的例外)。二、物候时期。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当时有对于物候的文字记载,但无详细的区域报告。三、方志时期。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在我国大半地区有当地写的而时加修改的方志。四、仪器观测时期。我国自1900年以来,开始有仪器观测气象记载,但局限于东部沿海区域。气候因素的变迁极为复杂,必须选定一个因素作为指标。如雨量为气候的重要因素,但不适合于做度量气候变迁的指标。原因是在东亚季风区域内,雨量的变动常趋极端,非旱即涝;再则邻近两地雨量可以大不相同。相反地,温度的变迁微小,虽摄氏一度之差,亦可精密量出,在冬、春季节即能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而且冬季温度因受北面西伯利亚高气压的控制,使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温度升降比较统一,所以本文以冬季温度的升降作为我国气候变动的唯一指标。  40或50年前,欧美大多数正统气候学家相信,气候在历史时代是稳定的。根据当时奥地利的汉恩的意见,如果有一个地方做了30年的温度记载或40年的降雨记载,我们就能给那个地方建立起一个标准。这个标准能够代表历史上过去和将来若干世纪的温度和雨量。这种见解,已为世界近数十年来收集的气象资料所否定。在我国,古代作家如《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农丹》的作者张标和《广阳杂记》的作者刘献廷,均怀疑历史时代气候的恒定性,且提出各朝代气候变异的事例,记载于上述书籍中。对于中国气候的发展史,中国的文献是一个宝库,我们应当好好地加以研究。  本文对我国近5000年来的气候史的初步研究,可导致下列初步结论:(1)在近5000年中的最初2000年,即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左右。1月温度大约比现在高3℃—5℃,其间上下波动,目前限于材料,无法探讨。(2)在那以后,有一系列的上下摆动,其最低温度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1200年和1700年,摆动范围为1℃—2℃。(3)在每一个400年至800年的期间里,可以分出50年至100年为周期的小循环,温度范围是5℃—1℃。(4)上述循环中,任何最冷的时期,似乎都是从东亚太平洋海岸开始,寒冷波动向西传布到欧洲和非洲的大西洋海岸,同时也有从北向南趋势。  我国气候在历史时代的波动与世界其他区域比较,可以明显看出,气候的波动是全世界性的,虽然最冷年和最暖年可以在不同的年代,但彼此是先后呼应的。关于欧洲历史上的气候变迁,英国布鲁克斯(C.P.E.Brooks)是20世纪前半期最有成绩的作者。我们把他所制的公元3世纪以来欧洲温度升降图与中国同期温度变迁图作一对照就可以看出,两地温度波澜起伏是有联系的。在同一波澜起伏中,欧洲的波动往往落在中国之后。如12世纪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寒冷的一个时期,但是在欧洲,12世纪却是一个温暖时期,到13世纪才寒冷下来。如17世纪的寒冷,中国也比欧洲早了50年。欧洲和中国气候息息相关是有理由的。因为这两个区域的寒冷冬天,都受西伯利亚高气压的控制。如西伯利亚的高气压向东扩展,中国北部西北风强,则中国严寒而欧洲温暖。相反,如西伯利亚高气压倾向欧洲,欧洲东北风强,则北欧受灾而中国温和。只有当西伯利亚高压足以控制全部欧亚时,两方就要同时出现严寒。  挪威的冰川学家曾根据地面升降的结果,做出近10000年来挪威的雪线升降图。雪线的升降与一地的温度有密切关系。一时代气候温暖则雪线上升,时代转寒,雪线下降。以我国5000年来气温升降与挪威的雪线高低相比(图),大体是一致的,但有先后参差之别。图中温度0线是现今的温度水平,在殷、周、汉、唐时代,温度高于现代;唐代以后,温度低于现代。挪威雪线也有这种趋势。但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00年,出现一个寒期为中国所无。尚有一点须指出,即雪线高低虽与温度有密切关系,但还要看雨量的多少和雨量季节的分配,所以不能把雪线上下的曲线完全用来代表温度的升降。

海洋气象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权威期刊没有固定的标准,不同的机构、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要求。权威期刊一般只是期刊的一种称谓,具体权威与否,以及到底有多权威都没有定量的估计分析,级别主要看影响因子比较。

这个问题太笼统了,如果是泛指的,应该是被国际著名的检索系统如Web of Science、EI等收录的期刊吧。各类很多的

1:1997-1998年度主持完成青岛海洋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梅雨锋暴雨中尺度系统的结构研究”2:2002-2004:主持国家科技部863青年基金“海上能见度的遥感反演技术研究”(2002AA639500),20万3:2002-2004:主持中科院南海所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LED)开放课题“南海季风-海洋耦合系统与西太平洋-东印度洋暖池系统的关系”,2万4:2004-2006: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南海季风型海气耦合系统与跨赤道行星季风相互作用研究”(40305009),25万5:2004-2006: 主持国家教育部留学回国启动基金“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对亚-澳季风系统的影响”,2万6:2004-2006: 主持热带海洋气象科学研究基金《南海冬季地域性大气-海洋耦合系统的研究》,2万元。1) 黄菲,郑维忠,余志豪,1997:梅雨锋暴雨中β尺度系统的结构,气象科学,V17, N4, 307-315。2) 郑维忠,余志豪,黄菲,1997:梅雨锋双雨带结构的湿位涡的诊断分析,暴雨·灾害,V1,N1,27-35。3) 郑维忠,余志豪,黄菲,1999:梅雨锋暴雨个例的中尺度数值模拟研究(I)----中-α尺度双雨带,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V35,N3,346-353。4) 郑维忠,余志豪,黄菲,1999:梅雨锋暴雨个例的中尺度数值模拟研究(II)----中-β尺度对流系统,气象科学,V19,N2,111-121。5) 曲维政,何晖,黄菲,1999:太平洋海温场的变化与地球自转速度的关系,海洋预报, V16,N2,18-25。6) Zhou Faxiu, Zhang Yi and Huang Fei, 1999: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air-sea interaction near the South China Sea during the winter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V17, N2, 132-7) Huang Fei, Zhang Yi and Zhou Faxiu, 2000:The regional air-sea coupled oscillation near the South China S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V18, N1,25-8) 曲维政,金华,黄菲,王燕宾,2000:南半球对流层中部大气环流的若干特点,热带气象学报,V16,N2,155-163。9) 曲维政,黄菲,冯伟等,2000:南半球平流层大气环流的若干特点,海洋通报,V19, N6, 17-23。10) Luo Dehai and Huang Fei, 2001: A study on the baroclinic structure of the abyssal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V19, N1, 10-11) Luo Dehai, Huang Fei and Diao Yina, 2001: Interaction between antecedent planetary-scale envelope soliton blocking anticyclone and synoptic-scale eddies: Observations and J G R 106( D23): 31795~ (SCI)12) 黄菲, 姜治娜, 2002: 欧亚大陆阻塞的统计特征及其与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关系,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2(2):186~192。13) Huang Fei, Zhou Faxiu and Pamela J Olson, 2002: Variations of the Atlantic and Pacific Blocking Anticyclones and their correlation in the Northern H J of Ocean University of Qingdao (English Edition), 1(1): 38-4414) Luo Dehai, Li Jiangping and Huang Fei, 2002: Life cycles of blocking flows associated with synoptic-scale eddies: observed results and numerical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 V19, N4, 594- (SCI)15) Huang Fei, Zhou Faxiu and Qian Xiaodan, 2002: Interannual and decadal variability of North Pacific blocking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ST, teleconnection and storm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 V19, N5, 807- (SCI)16) Liu Feng, Huang Fei, 2002, On Parameterization of Turbulence Diffusion in Stratified Atmosphere, 15th Symposium on Boundary Layers and Turbulence, 15-19 July 2002, Wageningen, The N pp303-17) 郑春怡,黄菲,普贵明,2003:云南省雨季降水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热带上层海洋热含量分布的关系,热带气象学报,19 (3): 299-18) Zheng Chunyi, Huang Fei, Pu Guiming, 2003: The interannual and decadal variability of precipitation for Yunnan province in rainy seas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ropical upper layer heat content,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9 (2): 164-19) 曲维政,王丽楠,黄菲,刘应辰,2003:北半球平流层气候异常变化探索,青岛海洋大学学报,33(3):329-336。20) Huang Fei, Qian Jun-ping, Cui Zu-qiang et , 2003: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low meteorological visibility over Hongkong and statistical retrieval from satellite Proceedings of the 24th Asian conference on remote sensing & 2003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emote sensing (ACRS 2003 ISRS) , 3-7 November 2003, Busan, KOREA, p1159-21) Huang Fei, Zhou Faxiu and M H England, 2004: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ssociated with Anomalous Variations in North Pacific Wintertime Blocking, M W R, 132(5), 1049- (SCI)22) Huang Fei and S-Y Lou, 2004: Analytical investigation of Rossby waves in atmospheric dynamics, P L A, 320, 428-437 (SCI)23) 周发琇,张亚妮,黄菲,2004:南海上层水温的准双周(10-20d)变化,热带海洋学报, 23(4): 1-1024) 曲维政, 徐晓华, 黄菲, 张鑫, 张涛, 2004: 热带太平洋温度异常变化对高空大气温度的影响,海洋科学进展, 22(2): 34-25) 曲维政, 邓声贵, 黄菲, 陈璐, 赵雪, 2004: 太阳磁场磁性指数异常变化对南北半球中纬度气候的影响, 地球物理学报, 47 (3): 398-404 (SCI)26) 曲维政,邓声贵,黄菲,张鑫,张微,2004:深海温度变化对太阳活动的响应,第四纪研究,24(3):285-29227) 曲维政,赵进平,赵雪,黄菲,陈璐,2004:火山活动对南半球平流层气候异常变化的影响,地学前缘,11(2):579-58728) 曲维政,刘应辰,刘玉国,黄菲,白燕,2004:青藏高原对大气温度的影响,地学前缘, V11,N4, 599-60029) Huang Fei, 2004: Similarity reductions of the barotropic and quasi-geostrophic potential vorticity C T P, 42 (6): 903- (SCI)30) 黄菲,李岩,钱峻屏,2004:1999~2002年福州机场白天气象能见度的气候特征分析,台湾海峡,23(3):369~37531) 钱峻屏,黄菲,崔祖强,郑志宏,吴志军,2004:基于MODIS的海上能见度遥感光谱分析与统计反演,海洋科学进展,22, (增刊),58-64。32) M H England and Huang Fei, 2005: On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Indonesian throughflow and its linkage with ENSO JC, 18 (9): 1435- (SCI)33) Zhang Yani,Zhou Faxiu,Huang Fei,2005:Vertical characteristics revealed by biweekly and synoptic variability of upper sea temperature in the South China Sea,Acta Oceanologica S,24(3):37-45 (SCI)34) 王鑫,黄菲,周发琇,李岩,2005:厦门能见度的准周期性变化,热带气象学报,21(4):214-222

吴 兑, 二级教授, 男,满族,1951年11月出生,北京市西城区人。任职于暨南大学大气环境安全与污染控制研究所。200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首届“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获得者(2009)。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05)。197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大气物理专业,大学学历。1993年破格晋升副研,1997年破格晋升正研。2009年晋升中国气象局首批二级研究员。原为广东省气象部门首席专家,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原首席研究员。2003年以来被陆续评聘为中山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澳门理工学院课程教授。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硕士生导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兼职教授。原广东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总工程师。兼任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二、三级研究员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专业正研级、副研级高级技术职称评委会委员,中国气象局中南大区副研级高级技术职称评委会委员,广东省气象局高、中级技术职称评委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议专家,国家环保部战略环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审查专家库专家、国家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常聘专家、广东省、浙江省、北京市、天津市、广西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广东省、江西省科技评审专家库专家、国家、广东省、广州市环境科学评审专家库专家、中国颗粒学会理事和荣誉理事,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物理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大气化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城市气象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气象经济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气环境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气象学会理事暨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气象学报》编委。《热带气象学报》编委会常务委员。《环境科学与技术》特邀编委。《气象科技》编委。《广东气象》副主编。所领导的科研团队被广东省总工会于2004年授予“科技创新示范岗”光荣称号。

海洋气象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呀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大气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科学技术史,环境科学与工程,这几个专业都是非常好就业的专业;在报考气象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是否对这方面的东西感兴趣,因为气象学是一个比较枯燥而且对于人的耐心要求比较高的一个专业,如果你没有做好学习这个专业的准备,千万不要进厂。

以浙江省为例子,实际上如今浙江阳光薪水,收益和一般事业编制没差别。尽管如今进气象局也必须笔试面试,可是终究空气类大学毕业生总数比较有限,浙北浙东沿海地区可能略微难一点,浙西浙南相对性于别的事业编考试,真是简易过多,并不是很差都能进。研究生考试层面,由于偏小众 因此市场竞争的压力小,相比别的受欢迎专业也很容易许多。校园内成绩优异还可以保送研究生。对于有的人说的学生就业务必要靠关联,我认为是胡扯。因为近些年的的别的专业学生就业难度系数越来越大,我认为入读南信大是个很好的挑选,可进可退,给油!南京信息工程高校的大气科学专业是我国的佼佼者,就业方向自然不容易过度广泛,关键以气象部门为主导,对于薪酬工资待遇应当说非常好,由于气象部门一般是是企业单位。但气象部门较为清水衙门,不容易有很多的超额收益。自然,以前协助小朋友们志愿填报时也是有政府机构的父母明确提出过质疑。他说道如今各种各样洪涝灾害许多,气象部门的必要性突显,管理员权限也变得越来越变大!你是否还记得昨天的新闻说的,市委书记一声令下水利工程厅长拆卸河堤违建的事吗?之前大家看起来不太关键的单位,如今的管理权限仿佛不太一样了,气象部门亦是如此!但是还需要看孩子的分数,无论每个省的录取,一般南京信息工程高校的大气科学专业的专业录取分,都高过学校录取分数线许多!并且你还需要考虑到假如小孩分数够专业录取分时图,你的分数表明充足高,或许可以进更高层住宅级的学校,你怎么选择?对于说录取到这一专业了,是否有必需研究生考试?大气科学专业较为偏科研型,研究生考试应该是很必须的!填这一院校这一专业的,全是吊儿郎当水准,还比不上一窍不通地瞎填。贵校该专业称为全国各地第一,也的确水准是全国各地第一。造成高于贵校切分线很高的学生录取到该专业。很不值得,有这一分数可以填比它好许多的院校专业了。天气实况,如今彻底是高性能计算机测算的结论,人力已经并没有是多少提升,一个本科毕业生毫无作用。学生就业面极窄。我今年帮填了一个 南京信息工程高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比切分线高3分。这才算是该院校将来主要发展壮大的好专业。 该学生不消耗分数,将来发展前景一片光辉。南信大是很有能力的领域类学校,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电子通信工程、电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全是南信大的强悍专业。南信大的师资队伍强劲,学风、校风都很好,教学器材也优秀。把小孩送至那样的高校去上学,你一定不会后悔。但关键是需看小孩的分数是否足够,一定要掌握南信大每个专业近些年的专业分多少钱,在有机会签到好专业的情形下,再作挑选。

吴 兑, 二级教授, 男,满族,1951年11月出生,北京市西城区人。任职于暨南大学大气环境安全与污染控制研究所。200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首届“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获得者(2009)。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05)。197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大气物理专业,大学学历。1993年破格晋升副研,1997年破格晋升正研。2009年晋升中国气象局首批二级研究员。原为广东省气象部门首席专家,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原首席研究员。2003年以来被陆续评聘为中山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澳门理工学院课程教授。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硕士生导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兼职教授。原广东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总工程师。兼任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二、三级研究员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专业正研级、副研级高级技术职称评委会委员,中国气象局中南大区副研级高级技术职称评委会委员,广东省气象局高、中级技术职称评委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议专家,国家环保部战略环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审查专家库专家、国家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常聘专家、广东省、浙江省、北京市、天津市、广西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广东省、江西省科技评审专家库专家、国家、广东省、广州市环境科学评审专家库专家、中国颗粒学会理事和荣誉理事,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物理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大气化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城市气象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气象经济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气环境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气象学会理事暨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气象学报》编委。《热带气象学报》编委会常务委员。《环境科学与技术》特邀编委。《气象科技》编委。《广东气象》副主编。所领导的科研团队被广东省总工会于2004年授予“科技创新示范岗”光荣称号。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王牌专业仓储计算机专业,金融学专业。这两个专业也是很好就业,很受了大众好评的专业。如果想要报考气象学可以查看南京工业,南开大学这两个学校的气象学专业的师资力量是很强大的。

海洋气象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啊

女,汉族,1946年3月出生。1968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198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数学系并获硕士学位。1992年聘为教授,1993年被国务院第12次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指导教师。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学会理事长;中国海洋大学妇女工作委员会主任:《海洋湖沼通报》主编;《海洋与湖沼》,《海洋学报》(中、英文),《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编委,《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副主编。曾先后到巴黎六大LODYC实验室和CEFACS研究中心、美国TexasA&M大学、美国wisconsin大学、美国海军研究生院和法国动力气象实验室访问和进行合作研究。1986年-2004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20篇,其中被SCI收录20篇(包括国际地学一流学术刊物论文8篇、与国外学者合作在Science发表论文1篇)、被EI收录7篇;共有22篇被SCI他引63次;总引用193次,其中他引128次。她因发现冬季南海是印度洋-太平洋暖池的“豁口”,被2004年2月在夏威夷召开的国际季风大会邀请作特邀报告。

吴 兑, 二级教授, 男,满族,1951年11月出生,北京市西城区人。任职于暨南大学大气环境安全与污染控制研究所。200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首届“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获得者(2009)。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05)。197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大气物理专业,大学学历。1993年破格晋升副研,1997年破格晋升正研。2009年晋升中国气象局首批二级研究员。原为广东省气象部门首席专家,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原首席研究员。2003年以来被陆续评聘为中山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澳门理工学院课程教授。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硕士生导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兼职教授。原广东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总工程师。兼任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二、三级研究员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专业正研级、副研级高级技术职称评委会委员,中国气象局中南大区副研级高级技术职称评委会委员,广东省气象局高、中级技术职称评委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议专家,国家环保部战略环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审查专家库专家、国家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常聘专家、广东省、浙江省、北京市、天津市、广西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广东省、江西省科技评审专家库专家、国家、广东省、广州市环境科学评审专家库专家、中国颗粒学会理事和荣誉理事,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物理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大气化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城市气象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气象经济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气环境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气象学会理事暨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气象学报》编委。《热带气象学报》编委会常务委员。《环境科学与技术》特邀编委。《气象科技》编委。《广东气象》副主编。所领导的科研团队被广东省总工会于2004年授予“科技创新示范岗”光荣称号。

气象学报编辑部主任

12-11, 博士后研究,气候学,北京大学09-12, 博士学位, 天气动力学,兰州大学09-08, 硕士学位, 气象学,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09-07, 双学士学位, 大气探测学和天气动力学, 南京气象学院 05 年至今,教育部半干旱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主任2004年至今,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03至今,兰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08-02,美国AS&M/NASA朗利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11-07,加拿大环境总署气象中心,研究员04-10,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12-03,美国德克萨斯州A&M大学,访问学者12-11,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副教授 [1] 2015年,被聘为中国气象学会第二十八届理事会干旱气象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 2015年,《Scientific Reports》编审委员会委员[3] 2015年,《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编审委员会委员[4] 2014年,中国气象学会聘为中国气象学学会第二十八届《气象学报》编审委员会常务委员[5] 2011年,被聘为中国气象学会第二十七届理事会大气成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6] 2008年,中国科学院聘为《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编辑委员会委员[7] 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聘为第二十六届理事会气候学委员会委员 担任以下杂志的审稿人:Scientific Reports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 AtmosphereAtmospheric Environment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Journal of ClimateJournal of The Atmospheric Sciences

1992~2012年在《大气科学》、《地理学报》、《应用气象学报》、《生态学杂志》、《气象学报》等国家核心一、二级期刊上发表52篇,其中独著或第一作者42篇;出版了《西藏农业气候资源区划》、《西藏气象灾害区划研究》、《西藏地区旱涝气候预报研究》和《西藏自治区太阳能资源区划》等8部论著。学术简介【研究方向】1.气候与气候变化2.气象灾害与防灾减灾3.农业资源评价与规划【在研项目】1.西藏2005年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国家发改委,项目负责人。2.青藏高原(西藏)气候变化监测系统建设,国家发改委,第一主研人。3.西藏红景天气象保障关键技术,科技部公益性行业(气象)项目,项目负责人。4.西南区域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西藏),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项目负责人。【完成项目】1.西藏怒江流域气候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演变特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负责人,2011年12月完成。2.西藏农牧业气候资源区划与开发利用,国家发改委,第一主研人,2010年12月完成。3.西藏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国家发改委,第一主研人,2009年12月4.西南地区气候变化基本事实及极端气候事件(西藏),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项目负责人,2010年12月完成。5.蝗虫气象监测预测服务系统在西藏的推广应用,中国气象局气象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项目负责人,2011年12月完成。6.气候变化对西藏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西藏科技厅,第三主研人,2011年10月完成。7.西藏农业气候资源区划,西藏自治区科技厅重点项目,项目负责人,2007年完成。西藏气象灾害区划研究,西藏自治区科技厅重点项目,第二主研人,2009年完成。【学术专著】1.西藏农业气候资源区划,气象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作者。2.西藏气象灾害区划研究,气象出版社,2008年4月,第2作者。3.西藏自治区县级气候区划,气象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作者。4.西藏自治区气象灾害气候图集,气象出版社,2011年12月,第2作者。5.西藏自治区太阳能资源区划,气象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作者。【发表论文】1.西藏羊卓雍湖流域气候干湿状况分析,《生态学杂志》, 2008年8月,核心期刊,第1作者。2.西藏羊卓雍湖地区近45年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地理学报》,2008年11月,核心期刊,第1作者。3.西藏近35年地表湿润指数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气象学报》,2009年第1期, 核心期刊,第1作者。4.藏北牧区地表湿润状况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生态学报》,2009年5月,核心期刊,第1作者。5.近40年西藏怒江河谷盆地的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地理学报》,2009年5月,核心期刊,第1作者。6.1971-2006年珠穆朗玛峰地区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因素,《冰川冻土》,2009年8月,核心期刊,第1作者。7.1971-2005年西藏主要农区农田蒸散量变化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冰川冻土》,2009年10月,核心期刊,第1作者。8.Variations of Surface Wettability Index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During 1971-2005,《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2010年第2期,核心期刊(SCIE),第1作者。9.近50年西藏高原冷暖冬的气候变化特征,《地理学报》,2011年7月,核心期刊,第1作者。10.1961-2010年西藏季节性冻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冰川冻土》, 2012年6月,核心期刊,第1作者。【获奖情况】1.《西藏主要农区夏季旱涝规律及预报》项目/2003年获西藏科技进步2等奖。2.2009年荣获首届邹竞蒙气象人才奖3.2010年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4.2010年被中国气象局授予“西部优秀气象人才”称号

郑有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积极承担教学任务,近五年来完成气象学专业和农业气象专业、环境科学专业、生态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博士生 10 余门主干课程的教学任务,已完成指导博士生 1 人,正在指导 10 人,已完成指导硕士论文 37 篇、正在指导 10 余人,指导本科毕业论文几十篇。教学任务饱满,教学质量优秀,共发表教学法方面的文章 7 篇。还用英语讲授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的“农业气象学”,主持“气象仪器国际培训班(英语)”并担任主讲和教材主编。参与写作教材《应用气候学》一部,利用自己科研成果指导学生研制的“地表紫外辐射预测和对策系统”计算机软件参加了“江苏省第二届大学生成果展”并获三等奖。积极承担科研任务,近年来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 333 工程”资助项目、江苏省“青蓝工程”等研究项目多项 93 年以来,先后发表文章 100 余篇,出版专著一部、参与写作专著一部、教材一部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肖薇、郑有飞、于强,基于 SHAW 模型对农田小气候要素的模拟,生态学报, 2005 , 25 ( 7 ): 1626 - 1634Longhui Li, Qiang Yu, Youfei Zheng Simulating the response of photosynthetic partitioning during vegetative growth in winter wheat to environmental Field Crops R 2005(in print)Gao, W, YF Zheng, JR Slusser, GM Heisler, JQ Xu and DL H Effects of supplementary ultraviolet-B irradiance on maize yield and qualities: a field J of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80 : 127 - 131Mindong Chen, Youfei Zheng, Chuan Haiwang 004, An efficient methods for the Synthesis of Some new 1-aryl-4-ethoxycarbonyl-5- dimethylaminomethyleneamino-1,2,-3-triazole and their derivatives, Heterocyclic Communications V 10 , NO 1, 53Fahua Zhu, Youfei Zheng, Xulin Guo, Sheng W Environmental impacts and benefits of regional power grid interconnections for C Energy Policy 33:1797-Li Wei, Youfei Zheng, 2004,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e changes and potential productivity of five crops in Jiangxi winter growing season, P SPIE V 5153 , 218-224, Ecosystems Dynamics, Agricultural Remote Sensing and Modeling, and Site-Specific Agriculture;Guoqiang Zhao, Zixi Zhu, Youfei Zheng, Wensong Fang, 2004, Water-saving techniques in Chinese agriculture: water-saving irrigation and straw mulching for winter wheat, P SPIE V 5153 , 195-199, Ecosystems Dynamics, Agricultural Remote Sensing and Modeling, and Site-Specific Agriculture马 玉霞、郑有飞、文秀萍、桑建人,高血压病发病率预报道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3 , 26 ( 2 ): 252 - 257张荣刚、郑有飞、何雨红、肖薇,紫外 UV-B 辐射增强对麦田蚜虫的影响,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3 , 26 ( 2 ): 258 - 262郑有飞、马玉霞、杨燕波、严俊、李辉、杨兴、钱青军,地表紫外辐射预测和对策系统软件介绍,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2 , 25 ( 2 ): 253 - 258 传海、郑有飞、何都良、高桂枝,紫外线强度增加对小麦节间大维管束条数及穗部性状的影响,麦类作物学报, 2003 , 23 ( 3 ): 45 - 48王传海,郑有飞,何都良,吴芳芳,代华兵,南京地区近地面紫外辐射 UV-B强度对小麦生长及产量影响的评估,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3,22(2),147-149YZheng, W Gao, CWang, W Xiao, R Zhang, Effect of increased UV-B on weeds and big worms in a farmland ecological system, Proceedings of SPIE, 2003, Vol 5156 : 273-280W Gao, YZheng, JRSlusser, YHe, R Zhang, Impact of enhanced ultraviolet–B irradiance on maize yield formation and structure: a field evaluation, Proceedings of SPIE, 2003, Vol 5156 : 396-402YZheng , Wei Gao , James Slusser ,Yuhong He, and Richard Grant, Growth analytic simulation of soybean and winter wheat crops under different does of UV-B Proceedings of SPIE,2003 , V4896:130-134Wei Gao, Youfei Zheng, James Slusser, Gordon Heisler, Jianqiang Xu, Douliang He, Impact of enhanced ultraviolet-B irradiance on maize yield and its seed qualities: A field evaluation, Proceedings of SPIE, 2003, V4896:159-164Yuhong He, Youfei Zheng, Yangzong Deji, and Zhanqing Li, The character of total solar and ultraviolet radiations over Nanjing area, Proceedings of SPIE, 2003, Vol 4896:165-172Chuanhai Wang, Youfei zheng, Wei Gao, James Slusser, and Duliang He, Responses of winter wheat growth and production under sub-ambient UV-B irradiance, proceedings of SPIE 4896: 219-222YFZheng , WGao, CHW Yield and Yield Formation of Winter Wheat in Response to Enhanced Solar Ultraviolet-B R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2003 , 120 : 279 - 283WGao, YFZheng, JRS Impact of enhanced ultraviolet-B radiation on cotton yield and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 2003 , 120 : 241 - 248Mindong Chen, Youfei Zheng, Guizhi Gao, Shuxian Fan, Shijie Lu , and Weiyi Hua, First Synthesis of Some new 1-aryl-4-ethoxycarbonyl-5- dimethylaminomethyleneamino-1,2,-3-triazole Under Vilsmeier Conditions SYNTHETIC COMMUNICATIONS V 33 , NO 22, 3969-3975, Mindong Chen, Youfei Zheng, Guizhi Gao, Shuxian Fan, Shijie Lu, First Synthesis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some N-[4-(ethoxycarbonyl)-1-substitutedaryl 1,2,3-triazole –5-yl]N-phenlcarbodiimides and their derivatives , Heterocyclic Communications V 9 , NO 4, 395, 郑有飞、何雨红、甘思旧,紫外辐射增加后麦田的小气候特征研究( I ) , 农业环境保护, 2002 , 21 ( 5 ): 406~409Youfei Zheng, Xiaoli Z On the Necessity of Opening Comprehensive Chemical Experiment Course Experiment Course for the Environmental Science M International J of Engineering E2002,11(7):200~205 YFZheng,He Yuhong,Yang Yuanyan Zhanqing L Effects of increased UV-B upon the ecosystem of grown wheat in C Journal of P2002,9(4):166-169YFZheng, GShi, WG Calculating Solar Ultraviolet Radiation by Computational Models in Nanjing R Proceedings of SPIE7,Vol 4482 : 455~459郑有飞、石广玉、何金海,太阳紫外辐射预测计算模型研究 . 太阳能学报, 2001 . 22 ( 4 ): 461~465郑有飞、杨志敏、颜景义,作物对太阳紫外辐射增加的生物效应极其评估.应用生态学报, 1996.7(1):107~109郑有飞、简慰民、李秀芬、旦巴,紫外辐射增强对大豆影响的进一步分析 环境科学学报, 1998, 18(5):549~552郑有飞、颜景义、杨志敏, 大豆植株经紫外辐照后生长分析的数学模型.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6 . 19 ( 1 ): 57 ~ 62郑有飞、颜景义、万长建,一种简单实用的计算小麦累积光合量的方法.气象, 1996.22(9):郑有飞、颜景义 ,未来气候变化时南京地区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估算.中国农业气象,1997.18(3):郑有飞、颜景义 , 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及其最优化问题. 中国农业气象, 1997.18(4):Zheng Youfei Estimation of Influence Future Climatic Change on Wheat and Its Yield in Jiangsu P in: Environment and B China Agricultural Scientech P 郑有飞、宗雪梅、徐云、陈万隆, 气候变化对江苏省小麦生产的可能影响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8,21(2):230~237郑有飞、万长建、宗雪梅、苗开超,小麦生育期计算机模拟系统初步研究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8,21(3):377 ~ 382郑有飞、宗雪梅、陈万隆、连加胜,未来气候变化对南京地区春大豆生产潜力的影响 中国农业气象,1998,19(5):4 ~ 7郑有飞、万长建、缪启龙、等,气候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 1999,22(4):536 ~ 540郑有飞, 气象与人类健康及其研究 ,气象科学,1999,19(4):424~428郑有飞,石广玉,何金海等,南京地区紫外辐射初步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0,23(2):235~241紫外辐射增加对大豆光合作用和生长的影响.生态学报, 1996.17(4):154~ 159(第三作者)郑有飞、颜景义、万长建等,小麦作物光合生产模拟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 1995,18 (4):郑有飞、颜景义、杨志敏,紫外线辐射增加对大豆的影响及其估算,应用气象学报, 1995,15(4):著作教材等二氧化碳、臭氧和紫外辐射与农作物生产 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7应用气候学(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1Climate Change and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eijing, New York: Science Press

  • 索引序列
  • 气象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 海洋气象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 海洋气象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呀
  • 海洋气象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啊
  • 气象学报编辑部主任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