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海洋气象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啊

海洋气象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啊

发布时间:

海洋气象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啊

女,汉族,1946年3月出生。1968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198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数学系并获硕士学位。1992年聘为教授,1993年被国务院第12次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指导教师。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学会理事长;中国海洋大学妇女工作委员会主任:《海洋湖沼通报》主编;《海洋与湖沼》,《海洋学报》(中、英文),《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编委,《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副主编。曾先后到巴黎六大LODYC实验室和CEFACS研究中心、美国TexasA&M大学、美国wisconsin大学、美国海军研究生院和法国动力气象实验室访问和进行合作研究。1986年-2004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20篇,其中被SCI收录20篇(包括国际地学一流学术刊物论文8篇、与国外学者合作在Science发表论文1篇)、被EI收录7篇;共有22篇被SCI他引63次;总引用193次,其中他引128次。她因发现冬季南海是印度洋-太平洋暖池的“豁口”,被2004年2月在夏威夷召开的国际季风大会邀请作特邀报告。

吴 兑, 二级教授, 男,满族,1951年11月出生,北京市西城区人。任职于暨南大学大气环境安全与污染控制研究所。200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首届“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获得者(2009)。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05)。197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大气物理专业,大学学历。1993年破格晋升副研,1997年破格晋升正研。2009年晋升中国气象局首批二级研究员。原为广东省气象部门首席专家,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原首席研究员。2003年以来被陆续评聘为中山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澳门理工学院课程教授。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硕士生导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兼职教授。原广东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总工程师。兼任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二、三级研究员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专业正研级、副研级高级技术职称评委会委员,中国气象局中南大区副研级高级技术职称评委会委员,广东省气象局高、中级技术职称评委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议专家,国家环保部战略环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审查专家库专家、国家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常聘专家、广东省、浙江省、北京市、天津市、广西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广东省、江西省科技评审专家库专家、国家、广东省、广州市环境科学评审专家库专家、中国颗粒学会理事和荣誉理事,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物理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大气化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城市气象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气象经济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气环境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气象学会理事暨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气象学报》编委。《热带气象学报》编委会常务委员。《环境科学与技术》特邀编委。《气象科技》编委。《广东气象》副主编。所领导的科研团队被广东省总工会于2004年授予“科技创新示范岗”光荣称号。

海洋气象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权威期刊没有固定的标准,不同的机构、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要求。权威期刊一般只是期刊的一种称谓,具体权威与否,以及到底有多权威都没有定量的估计分析,级别主要看影响因子比较。

这个问题太笼统了,如果是泛指的,应该是被国际著名的检索系统如Web of Science、EI等收录的期刊吧。各类很多的

1:1997-1998年度主持完成青岛海洋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梅雨锋暴雨中尺度系统的结构研究”2:2002-2004:主持国家科技部863青年基金“海上能见度的遥感反演技术研究”(2002AA639500),20万3:2002-2004:主持中科院南海所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LED)开放课题“南海季风-海洋耦合系统与西太平洋-东印度洋暖池系统的关系”,2万4:2004-2006: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南海季风型海气耦合系统与跨赤道行星季风相互作用研究”(40305009),25万5:2004-2006: 主持国家教育部留学回国启动基金“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对亚-澳季风系统的影响”,2万6:2004-2006: 主持热带海洋气象科学研究基金《南海冬季地域性大气-海洋耦合系统的研究》,2万元。1) 黄菲,郑维忠,余志豪,1997:梅雨锋暴雨中β尺度系统的结构,气象科学,V17, N4, 307-315。2) 郑维忠,余志豪,黄菲,1997:梅雨锋双雨带结构的湿位涡的诊断分析,暴雨·灾害,V1,N1,27-35。3) 郑维忠,余志豪,黄菲,1999:梅雨锋暴雨个例的中尺度数值模拟研究(I)----中-α尺度双雨带,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V35,N3,346-353。4) 郑维忠,余志豪,黄菲,1999:梅雨锋暴雨个例的中尺度数值模拟研究(II)----中-β尺度对流系统,气象科学,V19,N2,111-121。5) 曲维政,何晖,黄菲,1999:太平洋海温场的变化与地球自转速度的关系,海洋预报, V16,N2,18-25。6) Zhou Faxiu, Zhang Yi and Huang Fei, 1999: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air-sea interaction near the South China Sea during the winter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V17, N2, 132-7) Huang Fei, Zhang Yi and Zhou Faxiu, 2000:The regional air-sea coupled oscillation near the South China S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V18, N1,25-8) 曲维政,金华,黄菲,王燕宾,2000:南半球对流层中部大气环流的若干特点,热带气象学报,V16,N2,155-163。9) 曲维政,黄菲,冯伟等,2000:南半球平流层大气环流的若干特点,海洋通报,V19, N6, 17-23。10) Luo Dehai and Huang Fei, 2001: A study on the baroclinic structure of the abyssal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V19, N1, 10-11) Luo Dehai, Huang Fei and Diao Yina, 2001: Interaction between antecedent planetary-scale envelope soliton blocking anticyclone and synoptic-scale eddies: Observations and J G R 106( D23): 31795~ (SCI)12) 黄菲, 姜治娜, 2002: 欧亚大陆阻塞的统计特征及其与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关系,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2(2):186~192。13) Huang Fei, Zhou Faxiu and Pamela J Olson, 2002: Variations of the Atlantic and Pacific Blocking Anticyclones and their correlation in the Northern H J of Ocean University of Qingdao (English Edition), 1(1): 38-4414) Luo Dehai, Li Jiangping and Huang Fei, 2002: Life cycles of blocking flows associated with synoptic-scale eddies: observed results and numerical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 V19, N4, 594- (SCI)15) Huang Fei, Zhou Faxiu and Qian Xiaodan, 2002: Interannual and decadal variability of North Pacific blocking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ST, teleconnection and storm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 V19, N5, 807- (SCI)16) Liu Feng, Huang Fei, 2002, On Parameterization of Turbulence Diffusion in Stratified Atmosphere, 15th Symposium on Boundary Layers and Turbulence, 15-19 July 2002, Wageningen, The N pp303-17) 郑春怡,黄菲,普贵明,2003:云南省雨季降水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热带上层海洋热含量分布的关系,热带气象学报,19 (3): 299-18) Zheng Chunyi, Huang Fei, Pu Guiming, 2003: The interannual and decadal variability of precipitation for Yunnan province in rainy seas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ropical upper layer heat content,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9 (2): 164-19) 曲维政,王丽楠,黄菲,刘应辰,2003:北半球平流层气候异常变化探索,青岛海洋大学学报,33(3):329-336。20) Huang Fei, Qian Jun-ping, Cui Zu-qiang et , 2003: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low meteorological visibility over Hongkong and statistical retrieval from satellite Proceedings of the 24th Asian conference on remote sensing & 2003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emote sensing (ACRS 2003 ISRS) , 3-7 November 2003, Busan, KOREA, p1159-21) Huang Fei, Zhou Faxiu and M H England, 2004: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ssociated with Anomalous Variations in North Pacific Wintertime Blocking, M W R, 132(5), 1049- (SCI)22) Huang Fei and S-Y Lou, 2004: Analytical investigation of Rossby waves in atmospheric dynamics, P L A, 320, 428-437 (SCI)23) 周发琇,张亚妮,黄菲,2004:南海上层水温的准双周(10-20d)变化,热带海洋学报, 23(4): 1-1024) 曲维政, 徐晓华, 黄菲, 张鑫, 张涛, 2004: 热带太平洋温度异常变化对高空大气温度的影响,海洋科学进展, 22(2): 34-25) 曲维政, 邓声贵, 黄菲, 陈璐, 赵雪, 2004: 太阳磁场磁性指数异常变化对南北半球中纬度气候的影响, 地球物理学报, 47 (3): 398-404 (SCI)26) 曲维政,邓声贵,黄菲,张鑫,张微,2004:深海温度变化对太阳活动的响应,第四纪研究,24(3):285-29227) 曲维政,赵进平,赵雪,黄菲,陈璐,2004:火山活动对南半球平流层气候异常变化的影响,地学前缘,11(2):579-58728) 曲维政,刘应辰,刘玉国,黄菲,白燕,2004:青藏高原对大气温度的影响,地学前缘, V11,N4, 599-60029) Huang Fei, 2004: Similarity reductions of the barotropic and quasi-geostrophic potential vorticity C T P, 42 (6): 903- (SCI)30) 黄菲,李岩,钱峻屏,2004:1999~2002年福州机场白天气象能见度的气候特征分析,台湾海峡,23(3):369~37531) 钱峻屏,黄菲,崔祖强,郑志宏,吴志军,2004:基于MODIS的海上能见度遥感光谱分析与统计反演,海洋科学进展,22, (增刊),58-64。32) M H England and Huang Fei, 2005: On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Indonesian throughflow and its linkage with ENSO JC, 18 (9): 1435- (SCI)33) Zhang Yani,Zhou Faxiu,Huang Fei,2005:Vertical characteristics revealed by biweekly and synoptic variability of upper sea temperature in the South China Sea,Acta Oceanologica S,24(3):37-45 (SCI)34) 王鑫,黄菲,周发琇,李岩,2005:厦门能见度的准周期性变化,热带气象学报,21(4):214-222

吴 兑, 二级教授, 男,满族,1951年11月出生,北京市西城区人。任职于暨南大学大气环境安全与污染控制研究所。200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首届“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获得者(2009)。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05)。197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大气物理专业,大学学历。1993年破格晋升副研,1997年破格晋升正研。2009年晋升中国气象局首批二级研究员。原为广东省气象部门首席专家,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原首席研究员。2003年以来被陆续评聘为中山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澳门理工学院课程教授。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硕士生导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兼职教授。原广东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总工程师。兼任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二、三级研究员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专业正研级、副研级高级技术职称评委会委员,中国气象局中南大区副研级高级技术职称评委会委员,广东省气象局高、中级技术职称评委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议专家,国家环保部战略环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审查专家库专家、国家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常聘专家、广东省、浙江省、北京市、天津市、广西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广东省、江西省科技评审专家库专家、国家、广东省、广州市环境科学评审专家库专家、中国颗粒学会理事和荣誉理事,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物理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大气化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城市气象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气象经济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气环境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气象学会理事暨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气象学报》编委。《热带气象学报》编委会常务委员。《环境科学与技术》特邀编委。《气象科技》编委。《广东气象》副主编。所领导的科研团队被广东省总工会于2004年授予“科技创新示范岗”光荣称号。

海洋气象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呀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大气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科学技术史,环境科学与工程,这几个专业都是非常好就业的专业;在报考气象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是否对这方面的东西感兴趣,因为气象学是一个比较枯燥而且对于人的耐心要求比较高的一个专业,如果你没有做好学习这个专业的准备,千万不要进厂。

以浙江省为例子,实际上如今浙江阳光薪水,收益和一般事业编制没差别。尽管如今进气象局也必须笔试面试,可是终究空气类大学毕业生总数比较有限,浙北浙东沿海地区可能略微难一点,浙西浙南相对性于别的事业编考试,真是简易过多,并不是很差都能进。研究生考试层面,由于偏小众 因此市场竞争的压力小,相比别的受欢迎专业也很容易许多。校园内成绩优异还可以保送研究生。对于有的人说的学生就业务必要靠关联,我认为是胡扯。因为近些年的的别的专业学生就业难度系数越来越大,我认为入读南信大是个很好的挑选,可进可退,给油!南京信息工程高校的大气科学专业是我国的佼佼者,就业方向自然不容易过度广泛,关键以气象部门为主导,对于薪酬工资待遇应当说非常好,由于气象部门一般是是企业单位。但气象部门较为清水衙门,不容易有很多的超额收益。自然,以前协助小朋友们志愿填报时也是有政府机构的父母明确提出过质疑。他说道如今各种各样洪涝灾害许多,气象部门的必要性突显,管理员权限也变得越来越变大!你是否还记得昨天的新闻说的,市委书记一声令下水利工程厅长拆卸河堤违建的事吗?之前大家看起来不太关键的单位,如今的管理权限仿佛不太一样了,气象部门亦是如此!但是还需要看孩子的分数,无论每个省的录取,一般南京信息工程高校的大气科学专业的专业录取分,都高过学校录取分数线许多!并且你还需要考虑到假如小孩分数够专业录取分时图,你的分数表明充足高,或许可以进更高层住宅级的学校,你怎么选择?对于说录取到这一专业了,是否有必需研究生考试?大气科学专业较为偏科研型,研究生考试应该是很必须的!填这一院校这一专业的,全是吊儿郎当水准,还比不上一窍不通地瞎填。贵校该专业称为全国各地第一,也的确水准是全国各地第一。造成高于贵校切分线很高的学生录取到该专业。很不值得,有这一分数可以填比它好许多的院校专业了。天气实况,如今彻底是高性能计算机测算的结论,人力已经并没有是多少提升,一个本科毕业生毫无作用。学生就业面极窄。我今年帮填了一个 南京信息工程高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比切分线高3分。这才算是该院校将来主要发展壮大的好专业。 该学生不消耗分数,将来发展前景一片光辉。南信大是很有能力的领域类学校,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电子通信工程、电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全是南信大的强悍专业。南信大的师资队伍强劲,学风、校风都很好,教学器材也优秀。把小孩送至那样的高校去上学,你一定不会后悔。但关键是需看小孩的分数是否足够,一定要掌握南信大每个专业近些年的专业分多少钱,在有机会签到好专业的情形下,再作挑选。

吴 兑, 二级教授, 男,满族,1951年11月出生,北京市西城区人。任职于暨南大学大气环境安全与污染控制研究所。200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首届“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获得者(2009)。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05)。197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大气物理专业,大学学历。1993年破格晋升副研,1997年破格晋升正研。2009年晋升中国气象局首批二级研究员。原为广东省气象部门首席专家,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原首席研究员。2003年以来被陆续评聘为中山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澳门理工学院课程教授。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硕士生导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兼职教授。原广东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总工程师。兼任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二、三级研究员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专业正研级、副研级高级技术职称评委会委员,中国气象局中南大区副研级高级技术职称评委会委员,广东省气象局高、中级技术职称评委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议专家,国家环保部战略环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审查专家库专家、国家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常聘专家、广东省、浙江省、北京市、天津市、广西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广东省、江西省科技评审专家库专家、国家、广东省、广州市环境科学评审专家库专家、中国颗粒学会理事和荣誉理事,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物理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大气化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城市气象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气象经济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气环境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气象学会理事暨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气象学报》编委。《热带气象学报》编委会常务委员。《环境科学与技术》特邀编委。《气象科技》编委。《广东气象》副主编。所领导的科研团队被广东省总工会于2004年授予“科技创新示范岗”光荣称号。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王牌专业仓储计算机专业,金融学专业。这两个专业也是很好就业,很受了大众好评的专业。如果想要报考气象学可以查看南京工业,南开大学这两个学校的气象学专业的师资力量是很强大的。

海洋气象学报编辑部主任

查了一下字典里找不到,只有网络释义里有: Acta学报,连续出版的文献载体它一般有同样的名称按一定时间编定卷号每一卷又分若干期其类型SINICA 好像是研究院的意思,只查到一些句子:Institut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cademia Sinica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药学学报》 Institute of Metal Research, Academia Sinica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Academia Sinica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Liu Qinyu, Qin Zenghao( 1986), Dynamics of Nonlinear Baroclinic Ekman Boundary Layer,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3(4),424 – 秦曾灏,刘秦玉,封少林(1986),海洋大气边界层风场的非线性动力诊断模式的数值试验,海洋学报,8(6):678-- Qin Zenghao, Liu Qinyu, Feng Shao lin( 1987) , Numerical Experiments of Winds over the Northern Pacific Ocean with Nonlinear Diagnostic Dynamic Model,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6(2): 196 -- Liu Qinyu, Qin Zenghao (1988), The Nomogram for Numerical Predicting Landfalling Typhoon Surges along the East Coasts of Zhejiang and Jiangsu Provinces,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7(S1): 14-- 秦曾灏,刘秦玉(1988),摩擦和β效应对地形拦截波的影响,海洋与湖沼,19(1):8-- 刘秦玉,秦曾灏(1990),正压海洋地形拦截波的不稳定,海洋与湖沼,21(4):301-- Liu Qinyu, Qin Zenghao (1990),Nonlinear Waves and their Barotropic Stability in the Tropical Ocean and Atmosphere,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9(3): 363~ 刘秦玉,秦曾灏(1990 ),江浙沿海登陆台风暴潮数值预报的诺模图方法,水利学报,8:29 -- Qin Zenghao, Liu Qinyu (1990), Frictional Effect up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Waves on a Beta- plane, STORMSURGES: OBSERVATIONS AND MODELLING, China Ocean Press, 143-- Liu Qinyu, Qin Zenghao (1990),Instability of Barotropic Coastal Trapped Waves, STORMSURGES:OBSERVATIONSANDMODELLING, China Ocean Press, 35-- 刘秦玉,秦曾灏(1991),热带海洋和大气非线性波动及其正压稳定性,海洋学报,13(1):35-- 刘秦玉,秦曾灏(1991),热带大气边界层的动力学特征,海洋气象导航论文集,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99-- 王景明,刘秦玉,杨振忠,刘世歧,彭凯平,方修佩(1991),海洋气象导航试验和应用,海洋气象导航论文集,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 Liu Qinyu, QinZenghao( 1991) , Nonlinea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tmospheric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in the Tropics, CHIN.J.OCEANOL.LIMNOL, 9(3): 240-- Liu Qinyu, Qin Zenghao (1991), Nonlinear Rossby Waves in the Inertial Boundary Current and their Possible Relation to the Variability of the Kuroshio, Oceanography of Asian Marginal Seas, ELSEVIER, 49-- 刘秦玉,王建国,徐启春(1992),北太平洋风海流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2(2):1-- 胡瑞金,刘秦玉(1992),台湾海峡地区地面风场数值试验和数值模拟,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2(1):19-- 徐启春,王志联,刘秦玉(1993),北太平洋风应力场变异规律及其与黑潮大弯曲和El Nino的联系,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3(3):21-- 王志联,徐启春,刘秦玉(1993),北太平洋SST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黑潮大弯曲和El-Nino的关系,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3(3):1-- Liu Qinyu,Xu Qichun, Wang Zhilian, Qin Zenghao (1993), The Meander of Kuroshio and Oscillation in a Coupled Ocean-atmosphere Model,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7(3):338-- 刘秦玉(1993),TOGA-COARE强化观测期间热带太平洋的海气特征,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3(增刊):33-- 端义宏,秦曾灏,刘秦玉(1993),台湾岛对气流扰动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36(3):287-- 刘秦玉,贺先明(1994),九十年代初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若干特征,海洋湖沼通报,2:76-- 刘秦玉,秦曾灏(1994),三次El-Nino事件的海气耦合特征,海洋与湖沼,25(6):636-- 刘秦玉,徐启春,秦曾灏(1994),大气环流对冬季黑潮蛇动响应的数值研究,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7:1-- 李薇,刘秦玉,徐启春(1994),黑潮弯曲时的北太平洋冬季海温异常对大气低频振荡的影响,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4(4):447-- Liu Qinyu (1994), Response of the Ocean Upper Mixed Layer to Atmospheric Forcing, CHIN J OCEANOL LIMNOL, 12(3):280-- 刘秦玉,王启(1995),“暖池”表层对大气局地强迫的响应特征,海洋与湖沼,26(6):658-- Qinyu Liu and Jilin Sun (1995), The Mechanism of Mixed Layer Intra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e ’Warm Pool’ Area,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nference on the Tropical Ocean Global Atmosphere TOGA Programme ,WCRP-91-WMO/TD, N717: 761-- Cho-Teng Liu, Yih Yang, Shih-Pei Cheng, Chengsung Wang and Qinyu Liu (1995),The Counter Current Southeast of Lanyu Island, ACTA OCEANOGRAPHICA TAIWANICA,34(1): 41-- 孙即霖,刘秦玉,朱抱真(1996),热带海洋对大气季节内时间尺度动力强迫的响应------Ⅰ:静止海洋的响应,实验力学,11(增刊):16-- Sun Jilin and Liu Qinyu (1996), Characteristics of Intra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e Mixed Layer of Warm Pool Areas, CHIN J OCEANOL LIMNOL, 14(4): 367~ 刘秦玉,刘倬腾,郑世培,徐启春,李薇(1996),黑潮在吕宋海峡的形变及动力机制,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6(4),413- 刘秦玉,徐启春,许乃猷,李江龙,王韶霞(1996),初夏东亚季风环流系统的两类异常过程,“八五”长期天气预报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气象出版社,138- Li Wei,Liu Qinyu and Shih-Pei Cheng (1996),The Effect of a Break in Western Boundary on the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 ACTA OCEANOGRAPHICA TAIWANICA,35(2):141- 李薇,刘秦玉(1997),西边界流在边界“豁口”的形变及其机制,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7(3),277- 刘秦玉,李薇,徐启春(1997),东北季风与南海海洋环流的相互作用,海洋与湖沼,28(5),493- 孙即霖,刘秦玉,朱抱真(1997),海温异常东向传播-El Ni?o事件发生的可能机制,应用气象学报,8(增刊),201- Qinyu LIU , Link JI and Ping CHANG,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of Sea Surface Height in Tropical Pacific, TOPEXIPOSEIDON SCIENCE TEAM MEETING,15-17 O, Sun Jilin, Qinyu LIU, and Baozhen Z(1997) The Anomaly in Tropical Pacific and its effect on El N RECENT ADVANCE IN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96, PACON INTERNATIONAL, 239- He Liangbiao and Liu qinyu (1997),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lay minerals in the sediments from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Changjiang River,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2(6), 488-491, (SCI收录)何良彪,刘秦玉(1997),黄河与长江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化学特征,科学通报,42(7),730- 孙即霖,刘秦玉,朱抱真(1998)分层热带海洋模式中的Rossby波和Kelvin波,青岛海洋大学学报,Vol.28,No.1,11- Haiyan Wang, Shiji Song and Qinyu Liu,1998, On the basic solutions to (DG)Fuzzy Integral Equation ,The Journal of Fuzzy Mathematics V 6, N 1,75- Wei LI andQinyu LIU Barotropic, steady solution to the gap boundary current on oceanic western boundary, in Proceedings of PORSEC’98-Qingdao,1998 V1 528- Qinyu LIU, Link JI and Ping CHANG,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n Tropical Pacific, in Proceedings of PORSEC’98-Qingdao,1998V1 532- Haijun YANG, Qinyu LIU and Xujing JIA, On the upper oceanic heat budget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nual C in Proceedings of PORSEC’98-Qingdao, 1998 V1 291- FU Gang, LIU Qinyu , HNIINO, R KIMURA and Wu Zengmao, A Case study of Polar Low over the Japan Sea –Part One: The analyzed ACTA OCEANOGRAPHICA TAIWANICA,1998 V36(2):111- 杨海军,刘秦玉,南海上层水温分布的季节特征,海洋与湖沼,1998,V29,N5。501- 杨海军,刘秦玉,南海海洋环流研究综述 ,地球科学进展,1998,V13,N4,364-368。 李 薇,刘秦玉,杨海军, 吕宋海峡海洋环流的基本特征, 青 岛 海 洋 大 学 学 报,1998, V28,N3,345- 李 薇,李立,刘秦玉,吕宋海峡及南海北部海域的水团分析, 台湾海峡, 1998, V17, N2 207- 杨海军,刘秦玉, 李 薇,An influence of bottom topography on the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 ACTA OCEANOGRAPHICA TAIWANICA,1998 V37(1):77-88。 FU Gang, LIU Qinyu , HNIINO, R KIMURA and Wu Zengmao, A Case study of Polar Low over the Japan Sea –Part Tw The Numerical SACTA OCEANOGRAPHICA TAIWANICA,1998 V37(1):61- Liu Qinyu, Zhang Dongsheng , Xu Qichun and Wang Qi,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ropical Cyclone in July-August and SST at the West Part of the Subtropical Pacific Gyre, Proceedings of Japan-China Joint Symposium on Cooperative Study of Subtropical Circulation System, 1998, Nagasaki, Japan,243- 孙即霖,刘秦玉,张秀芝,1999,1998年夏季风爆发前后南海海气热通量主要特征,“南海季风爆发和演变及其与海洋的相互作用” 气象出版社,152-156 (375-380) Song Shiji, Liu Qingyu, Disturbance evolution and the nonlinear stability to the basic flows for two-dimensional quasi-geostrophic motio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999, 44(13),1179- (SCI收录)宋士吉,刘秦玉,二维准地转基本流的扰动发展与非线性稳定性,科学通报,1999,44(6),597- Song Shiji, Liu Qingyu, On disturbance evolution and nonlinear stability of the multilayer quasi-geostrophic basic flows, Science in China, 1999, 42(2),160- (SCI收录)宋士吉,刘秦玉,多层准地转基本流的扰动发展与非线性稳定性,中国科学,1999,29(2),163- 李永平,端义宏,刘秦玉,秦曾灏,热带海洋SST与北半球大气环流的低频振荡特征 海洋与湖沼,1999, 30(1) 97- Song Shiji, Liu Qinyu, Xu Qichun (1999), Existence and comparison theorems to Volterra fuzzy integral equation in (E n,D) ,FUZZY SETS AND SYSTEMS 104 , 315- (SCI收录) Yang Haijun, Liu Qinyu and Jia Xujing, 1999 On the upper Oceanic heat Budget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nual Cycle,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 V 16, N4 , 619- (SCI收录) 刘秦玉, 王启,1999,热带太平洋海平面高度季节内振荡的空间分布特征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9(4):549~ Fu Gang, Liu Qinyu, Wu Zengmao, 1999, General Features of Polar Lows over the Japan Sea and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CHIN J O L 1999,V17, N 4, 300- Wang Qi, liu Qinyu and Qing Zenghao, An ENSO-like Oscillation System, CHIN J O L 1999,V17, N 4, 331- 王启,刘秦玉, 太平洋副热带经圈环流的研究,中国科学基金,2000, 14(1)1- 王韶霞, 刘秦玉, 徐启春,2000, 夏季影响105°E越赤道气流变化的环流系统,青岛海洋大学学报,30(1):22~ 王韶霞, 刘秦玉, 徐启春,2000,热带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域OLR季节内振荡空间分布特征,海洋与湖沼,31(1)78- 刘秦玉 杨海军 鲍洪彤 李薇,2000,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的气候特征,大气科学,24(3),363- Song Shiji, Liu Jiaqi and Liu Qinyu,2000, Disturbance Evolution and Nonlinear Stability of the General Multiayer Quasi-Geostrophic Basic Flows, 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 V24, N 1 91-106宋士吉,刘家琦,刘秦玉,2000,一般多层准地转基本流的扰动发展与非线性稳定性,大气科学,24(3),412- Liu Qinyu, Yang Haijun and Wang Qi,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seasonal thermocline in the deep sea reg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CHIN J OCEANOL LIMNOL,2000,18(2)104- Wang Qi, Liu qinyu, Li Li2000, A Coupled interannual Oscillation System, CHIN J OCEANOL LIMNOL,2000,18(3), 216- 刘秦玉 杨海军 李薇 刘倬腾,2000,吕宋海峡纬向海流及质量输送,海洋学报,22(2)1- 刘秦玉,杨海军,刘征宇,2000,南海Sverdrup环流的季节变化特征,自然科学进展,10(11)1035- 刘秦玉,王韶霞,2000,印度尼西亚群岛邻近海域SST对越赤道气流的影响,大气科学,24(5)634- 贾英来,刘秦玉,孙即霖,2000,南海暖水的季节变化特征及数值模拟,海洋与湖沼,31(4),354- 刘秦玉,贾旭晶,孙即霖,张秀芝,2000,1998年夏季风爆发前后南海上混合层的特征及成因,气候与环境研究,V(4),469- 刘秦玉,杨海军,李薇, Katsunobu Nishiyama, 2000, Subtropical Countercurrent and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n the North Pacific, Proceedings of China-Japan Joint Symposium on CSSCS 125- Liu Zhengyu ,Haijun Yang and Qinyu Liu,2001, Regional Dynamics of Seasonal Variabilit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J.P.O.31,272~284 (已被SCI收录) Liu Qinyu, Haijun Yang and Liu Zhengyu, 2001, Seasonal Features of the Sverdrup Circul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11(3), 202~206 (已被SCI收录) 贾旭晶,刘秦玉, 孙即霖, 2001, 1998年5~6月南海上混合层, 温跃层不同定义的比较, 海洋湖沼通报, N 1, 1~ 刘秦玉,孙即霖,贾旭晶,2001,春季南海南部上混合层数值模拟与数值实验,青岛海洋大学学报,31(2),149-157。 刘秦玉,杨海军,贾英来,甘子钧,2001,南海海面高度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海洋学报,23(2),9-17。 刘秦玉,刘鹏辉,贾英来,王韶霞,确定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的指标,(南海夏季风建立日期的确定与季风指数),气象出版社,2001.4,71-76。 Liu, Qinyu, Sun Jilin and Jia Xujin, 2001, Dynamic Feature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upper mixed layer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uring 1998 Summer Monsoon Proceeding of the 11th Conference on Interaction of the Sea and Atmospher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192- Liu Qinyu,Jia Yinglai,Wang Xiaohua and Yang H2001,On the Annual Cycl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a Surface Height in South China Sea,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 Vol 18,613-622 (已被SCI收录) 刘秦玉,杨海军,贾英来,2001,南海上层海洋环流和热结构季节变化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综述,南海环境与资源基础研究前瞻(海洋出版社),22-31。 Shang-Ping Xie,W.Timothy Liu,Qinyu Liu,Masami Nonaka,2001,Far-Reaching Effects of the Hawaiian Islands on the Pacific Ocean-Atmosphere System,SCIENCE,V292, (N5524), 2057-2060 已被SCI收录 刘秦玉, 王韶霞,刘征宇, 杨海军,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区长Rossby波动力特性,地球物理学报, 2001 V 44, 增刊,28-37。已被SCI收录 Qinyu Liu, Yinglai Jia, Penghui Liu, Qi Wang and Peter Chu, 2001, Seasonal and Intraseasonal Thermocline Variability in the Central South China S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8(23) 4467- 已被SCI收录 孙即霖,刘秦玉,2001,赤道西太平洋上层海洋季节内振荡的特性和机制,海洋和气候的变化及其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论文集(海洋出版社),16- 李永平,端义宏, 刘秦玉, 秦曾灏,2001,热带海气耦合系统年际振荡中印尼-西太平洋暖池SST的作用,海洋和气候的变化及其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论文集(海洋出版社), 1- Cai Shuqun,Gan Zijun,Su Jilan and Liu Qinyu,2001,3-D Baroclinic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Ⅰ.Upper Circulation,Chinese Joum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V19,N3,P208- 潘爱军,刘秦玉,胡瑞金,王韶霞,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区海流的准90天振荡,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2,32(1),18-24. 刘秦玉,贾英来,杨海军,刘征宇,南海北部海面高度季节变化的机制,海洋学报,2002,24(增刊1),134-141。 胡瑞金,刘秦玉,2002,热带太平洋海平面高度年变化与季节内变化特征,海洋与湖沼,33(3),303-313。 LIU Qinyu,PAN Aijun,2002,Recent Advances in Studies on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ubtropical Mode Water and Its Climate Features in North Pacific.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Qingdao.Vol.1,N0.1,1-7. Haijin Yang, Qinyu Liu, Zhengyu Liu, Dongxiao Wang and Xiongbin Liu,2002,A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study of the dynamics of the upper ocean circul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VOL,107,NO.C7,10.1029-1043.(已被 SCI收录) Wang Qi,Liu Qinyu,Hu Ruijin,Xie Qiang,2002,A possible rol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n ENSO cycle,Acta oceanologica Sinica,VOL.21,NO.2,217-226. 刘秦玉、孙即霖、贾旭晶,2002,春季南海北部上混合层的数值模拟与数值实验,海洋与湖沼,33(5),526-535。 Liu Qinyu,Wang Dongxiao,Jia Yinglai,Yang Haijun,Sun Jilin and Du Yan,2002,Seasonal variatio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South China Sea warm water,Acta oceanologica Sinica,VOL21,NO3,331- Peter Chu Qinyu Liu, Ying Lai Jia and Chenwu Fan 2002 Evidence of a Barrier Layer in the Sulu and Celebes Seas, J Physical Oceanography, 32 (11) 3299-3309 ( SCI收录) Xie S-P,WTLiu,Qinyu Liu,Masami Nonaka and Jan Hafner,2001,Long-Range Effects of the Hawaiian Islands on the Pacific Ocean-Atmosphere System,IEEE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Sydney,Australia,July. 刘秦玉、潘爱军、刘征宇,2003,太平洋北赤道流区上层海洋季节内振荡及斜压稳定性,海洋与湖沼,34(1),94-100. Liu Qinyu,Sun Jilin,Jia Xujin and Zhang Xiuzhi,2003, Dynamic features of the heat flux and the upper mixed layer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uring summer monsoon onset in 1998,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V17,201-212. Liu Q, S Wang, Q Wang and Wei Wang, 2003, On the Formation of Subtropical Countercurrent in the west to Hawaiian Islands, J Geophys.Res.108, C5, 3167~3175 ( SCI收录) Yang Haijun and Qinyu Liu, 2003, Forced Rossby wave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Deep Sea Research I 50 , 917-926 ( SCI收录) 高留喜 刘秦玉,2003, 山东省春季旱年与涝年对应的大气环流,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33(4) 512- 杨海军、刘秦玉,2003, 缓变风场驱动下正压环流中的多涡结构,热带海洋学报,22 (4)51- 李薇、刘海龙、刘秦玉,2003 北太平洋副热带海区的两支东向逆流, 大气科学, 27(5)811- Pan Aijun , Liu Qinyu, 2003, Subtropical Mode Water i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J of Ocean University of Qingdao, 2 (2) 134- Cai SQ; Su JL; Gan ZJ; Liu QY,2002,The numerical stud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upper circul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dynamic mechanism, in winter,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 2002, Vol 22, Iss 15, pp 2247-2264 ( SCI收录) 高留喜 刘秦玉 吴洁晶 杨晓霞, 2003, 山东春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8(4) 50- 刘衍韫,刘秦玉,潘爱军,2004, 太平洋海气界面净热通量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34(3):341~ Qinyu Liu ,Xia Jiang, Shang-ping Xie and W Timothy Liu 2004 A gap in the Indo-Pacific warm pool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in boreal winter: Seasonal development and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VOL 109, C07012, doi:1029/2003JC002179, ( SCI收录) Sun Jilin, Chu Peter and Liu Qinyu, 2004,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undercurrent and temperature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Jointly derived from buoy measurement and assimilatio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2004, V23, N 1, 51-60(SCI收录) 孙即霖,刘秦玉,2004,南海夏季风爆发时期的大气环流变化特征,中国海洋大学学报,34(5),727- 刘秦玉,2004,北太平洋副热带海洋环流气候变化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34(5),689- Liu Wei, Liu Qinyu and Jia Yinglai, 2004 The Kuroshio Transport East of Taiwan and the Sea Surface Height Anomaly from the Interior Ocean, J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3 (2) 135- Liu Wei, Liu Qinyu, 2004, The “von Karman Vortex street” to the west of Big Island,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V23, N3, 407-414 (SCI收录) 贾英来,刘秦玉,2004,台湾以东黑潮流量的年际变化特征,海洋与湖沼,35(6) 507- Jia Yinglai, Qinyu Liu, 2004, Eddy shedding from the Kuroshio bend at Luzon Strait, Journal of Oceanography,60(6),1063-1069 (SCI收录)

重点核心:《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一般核心:《生态学杂志》、《生物多样性》

应用生态学报、土壤、植物学报

气象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吴英成,男,汉族,甘肃省高台县人, 生于1952年8月,中共党员,本科学历 ,副教授。 1986年7月毕业于北京气象 学院,1970年10月参加工作。现任兰州 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多次获得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模范党员、全省气象部门 “双文明”先进个人称号,1997年获甘肃气象科技进步三等奖。曾先后在《甘肃气象》 、《甘肃教育》、《教育园地》、《西北师大学报》、《中国发展战略文库》等杂志上 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2006年被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教育工作者“园丁奖”。

tyfyrt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天道与人文·二、古今气候变迁考》4  竺可桢  池月山云/知识小品/《天道与人文》  论著选载113  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文学家如沈括(1030—1094)、刘献廷(1648—1695)对于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无常,早有怀疑。但他们拿不出很多实质性事实以资佐证,所以后人未曾多加注意。直到20世纪20年代,“五四”运动即反帝反封建运动之后,中国开始产生了一种新的革命精神,近代科学也受到推动和扩展,例如应用科学方法进行考古发掘,并根据发掘材料对古代历史、地理、气象等进行研究。殷墟甲骨文首先引起一些学者的注意,有人据此推断在3000年前,黄河流域同今日长江流域一样温暖潮湿。近3000年来,中国气候经历了许多变动,但它同人类历史社会的变化相比毕竟缓慢得多,有人不了解这一点,仅仅根据零星片断的材料而夸大气候变化的幅度和重要性,这是不对的。当时作者也曾根据雨量的变化去研究中国的气候变化,由于雨量的变化往往受地域的影响,因此很难得出正确的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原载于《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此处根据作者修改后的刊本,节录“前言”与“结论”,有删节。  20世纪初期,奥地利的汉恩(J.Hann)教授以为在人类历史时期,世界气候并无变动。这种唯心主义的论断已被我国历史记录所否定,从下面的论述就可以知道。  在世界上,古气候学这门学科好像到了20世纪60年代才引起地球物理科学家的注意。在60年代,曾举行过三次古气候学的世界会议。在这几次会议上提出的文章,多半是关于地质时代的气候,只有少数讨论到历史时代的气候。无疑,这是由于在西方和东方国家中,在历史时期缺乏天文学、气象学和地球物理学现象的可靠记载。在这方面,只有我国的材料最丰富。在我国的许多古文献中,有着台风、洪水、旱灾、冰冻等一系列自然灾害的记载,以及太阳黑子、极光和彗星等不平常的现象的记录。1955年,《天文学报》发表了《古新星新表》一文,文中包括18世纪以前的90个新星。这篇文章出版以后,极为世界上的天文学家所重视。1956年,中国科学院出版两卷《中国地震资料年表》,包括公元前12世纪到1955年之间的1180次大地震。这一工作除了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不可缺少的参考资料以外,中外地震学家都非常欢迎这两卷书。  在中国的历史文件中,有丰富的过去的气象学和物候学的记载。除历代官方史书记载外,很多地区的地理志(方志)以及个人日记和旅行报告都有记载,可惜都非常分散。本篇论文,只能就手边的材料进行初步的分析,希望能够把近5000年来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写出一个简单扼要的轮廓。  根据手边材料的性质,近5000年的时间可分为四个时期:一、考古时期。大约公元前3000年至前1100年,当时没有文字记载(刻在甲骨上的例外)。二、物候时期。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当时有对于物候的文字记载,但无详细的区域报告。三、方志时期。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在我国大半地区有当地写的而时加修改的方志。四、仪器观测时期。我国自1900年以来,开始有仪器观测气象记载,但局限于东部沿海区域。气候因素的变迁极为复杂,必须选定一个因素作为指标。如雨量为气候的重要因素,但不适合于做度量气候变迁的指标。原因是在东亚季风区域内,雨量的变动常趋极端,非旱即涝;再则邻近两地雨量可以大不相同。相反地,温度的变迁微小,虽摄氏一度之差,亦可精密量出,在冬、春季节即能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而且冬季温度因受北面西伯利亚高气压的控制,使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温度升降比较统一,所以本文以冬季温度的升降作为我国气候变动的唯一指标。  40或50年前,欧美大多数正统气候学家相信,气候在历史时代是稳定的。根据当时奥地利的汉恩的意见,如果有一个地方做了30年的温度记载或40年的降雨记载,我们就能给那个地方建立起一个标准。这个标准能够代表历史上过去和将来若干世纪的温度和雨量。这种见解,已为世界近数十年来收集的气象资料所否定。在我国,古代作家如《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农丹》的作者张标和《广阳杂记》的作者刘献廷,均怀疑历史时代气候的恒定性,且提出各朝代气候变异的事例,记载于上述书籍中。对于中国气候的发展史,中国的文献是一个宝库,我们应当好好地加以研究。  本文对我国近5000年来的气候史的初步研究,可导致下列初步结论:(1)在近5000年中的最初2000年,即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左右。1月温度大约比现在高3℃—5℃,其间上下波动,目前限于材料,无法探讨。(2)在那以后,有一系列的上下摆动,其最低温度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1200年和1700年,摆动范围为1℃—2℃。(3)在每一个400年至800年的期间里,可以分出50年至100年为周期的小循环,温度范围是5℃—1℃。(4)上述循环中,任何最冷的时期,似乎都是从东亚太平洋海岸开始,寒冷波动向西传布到欧洲和非洲的大西洋海岸,同时也有从北向南趋势。  我国气候在历史时代的波动与世界其他区域比较,可以明显看出,气候的波动是全世界性的,虽然最冷年和最暖年可以在不同的年代,但彼此是先后呼应的。关于欧洲历史上的气候变迁,英国布鲁克斯(C.P.E.Brooks)是20世纪前半期最有成绩的作者。我们把他所制的公元3世纪以来欧洲温度升降图与中国同期温度变迁图作一对照就可以看出,两地温度波澜起伏是有联系的。在同一波澜起伏中,欧洲的波动往往落在中国之后。如12世纪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寒冷的一个时期,但是在欧洲,12世纪却是一个温暖时期,到13世纪才寒冷下来。如17世纪的寒冷,中国也比欧洲早了50年。欧洲和中国气候息息相关是有理由的。因为这两个区域的寒冷冬天,都受西伯利亚高气压的控制。如西伯利亚的高气压向东扩展,中国北部西北风强,则中国严寒而欧洲温暖。相反,如西伯利亚高气压倾向欧洲,欧洲东北风强,则北欧受灾而中国温和。只有当西伯利亚高压足以控制全部欧亚时,两方就要同时出现严寒。  挪威的冰川学家曾根据地面升降的结果,做出近10000年来挪威的雪线升降图。雪线的升降与一地的温度有密切关系。一时代气候温暖则雪线上升,时代转寒,雪线下降。以我国5000年来气温升降与挪威的雪线高低相比(图),大体是一致的,但有先后参差之别。图中温度0线是现今的温度水平,在殷、周、汉、唐时代,温度高于现代;唐代以后,温度低于现代。挪威雪线也有这种趋势。但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00年,出现一个寒期为中国所无。尚有一点须指出,即雪线高低虽与温度有密切关系,但还要看雨量的多少和雨量季节的分配,所以不能把雪线上下的曲线完全用来代表温度的升降。

  • 索引序列
  • 海洋气象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啊
  • 海洋气象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 海洋气象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呀
  • 海洋气象学报编辑部主任
  • 气象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