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建筑史论文集第七章目录图片

建筑史论文集第七章目录图片

发布时间:

建筑史论文集第七章目录图片

第1篇 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第1章 古代埃及的建筑1 石建筑的能工巧匠2 府邸和宫殿3 金字塔的演化4 峡谷里的陵墓5 太阳神庙6 希腊化时期第2章 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1 主要的建筑类型和形制2 色彩斑斓的饰面技术3 萨艮二世王宫4 帕赛玻里斯第2篇 欧洲“古典时代”的建筑第3章 爱琴文化的建筑第4章 古代希腊的建筑1 圣地和庙宇的演进2 柱式的演进3 雅典卫城4 开拓新领域第5章 古罗马的建筑1 光辉的券拱技术2 柱式的发展与定型3 维特鲁威与《建筑十书》4 古罗马建筑的矛盾5 广场的演变6 剧场和斗兽场7 庙宇8 公共浴场9 住宅与宫殿第3篇 欧洲中世纪建筑第6章 拜占庭的建筑1 穹顶和集中式形制2 装饰艺术3 圣索菲亚大教堂4 东欧的小教堂第7章 西欧中世纪建筑1 从修道院教堂到城市教堂2 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教堂3 意大利的中世纪建筑4 西班牙中世纪的伊斯兰建筑第4篇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绝对君权时期的建筑第8章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1 春讯——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2 曲折的历程3 众星灿烂4 广场建筑群5 活跃的理论6 施工设备和技术7 圣彼得大教堂和它的建造过程8 意大利的巴洛克建筑第9章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1 初期的变化2 古典主义的根据和理论3 绝对君权的纪念碑4 君权衰退和洛可可第10章 欧洲其他国家16~18世纪建筑1 尼德兰的建筑2 西班牙的建筑3 德意志的建筑4 英国的建筑5 俄罗斯的建筑第5篇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第11章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1 方生未死之际2 纪念碑的争夺战——圣保罗大教堂3 新贵们的府邸第12章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1 思想的大解放2 创作的大革新3 大资产阶级的凯歌——帝国风格第13章 欧洲其他各国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建筑1 英国的建筑2 德国及奥地利的建筑3 俄国的建筑第14章 美洲殖民地和美国独立前后的建筑1 西班牙殖民地的建筑2 北美殖民地的建筑3 美国独立前后的建筑第15章 19世纪中叶的欧洲与北美建筑第6篇 亚洲封建社会的建筑第16章 伊斯兰国家的建筑1 西亚早期清真寺(附埃及)2 扣亚和伊朗的纪念性建筑(附埃及)3 土耳其的清真寺4 世俗建筑物第17章 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的建筑1 谟亨约·达罗城2 佛教建筑3 婆罗门教建筑4 东南亚国家和尼泊尔的宗教建筑5 印度的伊斯兰建筑6 拉吉斯坦的建筑第18章 朝鲜和日本的建筑1 朝鲜的建筑2 日本的建筑第7篇 美洲印第安人建筑第19章 玛雅的建筑第20章 阿兹特克的建筑第21章 印加的建筑

第一篇 中国古代建筑绪论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二章 城市建设 第三章 住宅与聚落 第四章 宫殿、坛庙、陵墓 第五章 宗教建筑 第六章 园林与风景建设 第七章 建筑意匠 第八章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第九章 清式建筑做法第二篇 近代中国建筑 第十章 建筑发展概况 第十一章 城市建设 第十二章 建筑类型与建筑技术 第十三章 建筑制度、建筑教育与建筑设计机构 第十四章 建筑形式与建筑思潮第三篇 现代中国建筑 第十五章 现代中国建筑发展概述 第十六章 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 第十七章 建筑作品与建筑思潮 第十八章 建筑教育与学术发展 第十九章 台湾、香港、澳门的建筑附录1 古建筑名词解释附录2 课程参考书目附录3 中国历史简表附录4 中国的世界自然与文化

建筑史论文集第七章目录

前言第一章 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第一节 工业革命对城市与建筑的影响第二节 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一、古典复兴(CLASSICAL REVIVAL)二、浪漫主义(ROMANTICISM)三、折衷主义(EcLECTICISM)第三节 建筑的新材料、新技术与新类型第四节 面对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城市矛盾而提出的探索一、巴黎改建二、“新协和村”三、“田园城市”四、“工业城市”五、“带形城市”六、美国的方格形城市第二章 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求第一节 建筑探新的社会基础第二节 欧洲探求新建筑的运动一、探求新建筑的先驱者二、艺术与工艺运动三、新艺术运动四、奥地利、荷兰与芬兰的探索第三节 美国的芝加哥学派与赖特的草原式住宅一、高层建筑的发展与芝加哥学派二、赖特的草原式住宅第四节 法国对钢筋混凝土的应用第五节 德意志制造联盟第三章 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建筑派与代表人物第一节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建筑活动第二节 建筑技术的进展第三节 战后初期建筑探新运动的持续及其流派一、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仍在运行二、坚持探新的表现主义派、未来主义派、风格派与构成主义派第四节 新建筑运动走向高潮——现代建筑派的诞生第五节 格罗皮厄斯与“包豪斯”学派第六节 勒·柯比西埃第七节 密斯·范·德·罗第八节 赖特和他的有机建筑第九节 阿尔托第四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第一节 战后的建筑概况一、西欧二、北欧三、美国四、巴西五、日本六、前苏联第二节 战后的城市规划与实践一、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二、20世纪50年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三、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四、对未来城市的设想第三节 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与战后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一、高层建筑二、大跨度与空间结构建筑三、战后西方国家建筑工业化的发展第五章 战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潮——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第一节 进程中的反复与建筑既有物质需要又有情感需要的提出第二节 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第三节 粗野主义倾向与勒·柯比西埃的广泛影响第四节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第五节 典雅主义倾向第六节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第七节 讲究人情化与地域性的倾向第八节 第三世界国家对地域性与现代性结合的探索第九节 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第六章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第一节 从现代到后现代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第三节 新理性主义第四节 新地域主义第五节 解构主义第六节 新现代第七节 高技派的新发展第八节 简约的设计倾向索引

1.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国外建筑文摘》12.西湖与太湖风景区的植物配置《南工学报》13.水城威尼斯《世界知识》104.高层建筑若干问题(合作)《南工学报》35.国外的高层与大跨建筑《铜陵科技报》16.建筑的传统与现代化《南工学报》增刊37.国外大跨度建筑发展的趋势《建筑师》第1辑19798.国外对建筑史的研究与古建筑保护《建筑历史研究》39.国外高层建筑发展的回顾《科技史文集》第7辑198110.佛罗伦萨建筑谈《南京日报》211.高塔巡礼《建筑工人》712.当代国外建筑技术的进展《世界建筑》810313.西方建筑正在向何处去?《建筑师》第7辑198114.关于后期现代主义《建筑师》第8辑198215.阿尔瓦·阿尔托《建筑师》第8辑198216.雅马萨奇的建筑艺术《建筑师》第19辑198417.伊罗·沙里宁的建筑创作《建筑师》第20辑198418.国外的旅游事业与古城古建保护《建筑师》第17辑198419.国外历史名城的保护与建设《百科知识》840320.美国城市广场与园林绿化《世界建筑》850221.建筑创作与建筑理论《合肥建设》850322.文艺复兴运动的诞生地佛罗伦萨《工人日报》323.提高创作水平的途径《建筑学报》850424.西方建筑前景宏观《世界建筑》850525.后现代建筑的价值观《时代建筑》860226.图式思维的概念与作用《建筑学报》861127.美国的航空港《世界建筑》870128.1986年中国近代建筑研讨会发言《新建筑》870229.西方建筑创作理论的发展《建筑史论文集》第九辑清华出版社198830.南京板桥新村剖析《华中建筑》880331.威尼斯——亚得里亚海上的珍珠《世界建筑》8806 国外对建筑历史学科研究的进展《全国高等学校外国教材研究成果交流会论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 西方建筑思潮对中国建筑的挑战香港《建筑与城市》8903 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时代使命《时代建筑》8903 欧美城市的更新运动与环境美的创造《城市环境美的创造》,中国社科出版社1989 瑞士的城市与建筑《世界建筑》8906 中西兼融,寻找建筑的民族形式——记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中叶南京的建筑思潮与风格台湾《雅砌》建筑杂志9105 南京近代建筑文化的演变《东方文化》第1集5 39.南京近代建筑文化形态的特征 《东方文化》第2集640.建筑美学的辩证思考《华中建筑》9301及《建筑与文化论文集》,湖北美术出版社199341.建筑理论的文化意义《建筑师》53辑专家访谈录1993 《金陵胜迹大全》(编写部分章节)南京出版社,9 43.洋务派与民间仿洋式建筑《建筑学报》931244.《建筑师学术·职业·信息手册》(编写3项)河南科技出版社199445.过渡时期的建筑见证——1891~1937年间的南京近代建筑形态,台湾《建筑师》月刊546.建筑文化的深层课题——生态建筑学探讨《华中建筑》950147.现代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生态建筑学新课题《建筑学报》9502;《中国当代建筑论坛》,山东大学出版社48.建筑艺术语言的特征《艺术学研究》第2集江苏美术出版社449.建筑技术在南京近代建筑发展中的作用《建筑学报》961150.仿生建筑文化的新趋向《世界建筑》9604;《建筑与文化》论文集,第四卷天津科技出版社51.八十年代后国外高层建筑动向《中外建筑》970252.国外大跨度建筑的新动向《中外建筑》970253.当代世界重要建筑组织与著名建筑师简介《华中建筑》970254.中国近代新建筑发展简史《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55.什么是晚期现代主义建筑《南方建筑》970256.解构建筑探源《建筑学报》971057.《中外名建筑鉴赏》(编写23条)同济大学出版社358.如何看待建筑的价值观《建筑百家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959.当代世界建筑文化之走向《华中建筑》980460.论当代世界建筑文化的共生与交融《世界建筑》990161.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刘先觉撰写第十一卷第四章建筑部分(近代前编),第十二卷第二章建筑部分(近代后编)上海人民出版社,362.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西式建筑概述《华中建筑》990463.《建筑师简明手册》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564.中国城市规划近代及其百年演变(李百浩 刘先觉)《建筑师》第90辑 1065.生态原点—气候建筑(朱馥艺 刘先觉),《新建筑》3

建筑史论文集第七章目录怎么写

1.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国外建筑文摘》12.西湖与太湖风景区的植物配置《南工学报》13.水城威尼斯《世界知识》104.高层建筑若干问题(合作)《南工学报》35.国外的高层与大跨建筑《铜陵科技报》16.建筑的传统与现代化《南工学报》增刊37.国外大跨度建筑发展的趋势《建筑师》第1辑19798.国外对建筑史的研究与古建筑保护《建筑历史研究》39.国外高层建筑发展的回顾《科技史文集》第7辑198110.佛罗伦萨建筑谈《南京日报》211.高塔巡礼《建筑工人》712.当代国外建筑技术的进展《世界建筑》810313.西方建筑正在向何处去?《建筑师》第7辑198114.关于后期现代主义《建筑师》第8辑198215.阿尔瓦·阿尔托《建筑师》第8辑198216.雅马萨奇的建筑艺术《建筑师》第19辑198417.伊罗·沙里宁的建筑创作《建筑师》第20辑198418.国外的旅游事业与古城古建保护《建筑师》第17辑198419.国外历史名城的保护与建设《百科知识》840320.美国城市广场与园林绿化《世界建筑》850221.建筑创作与建筑理论《合肥建设》850322.文艺复兴运动的诞生地佛罗伦萨《工人日报》323.提高创作水平的途径《建筑学报》850424.西方建筑前景宏观《世界建筑》850525.后现代建筑的价值观《时代建筑》860226.图式思维的概念与作用《建筑学报》861127.美国的航空港《世界建筑》870128.1986年中国近代建筑研讨会发言《新建筑》870229.西方建筑创作理论的发展《建筑史论文集》第九辑清华出版社198830.南京板桥新村剖析《华中建筑》880331.威尼斯——亚得里亚海上的珍珠《世界建筑》8806 国外对建筑历史学科研究的进展《全国高等学校外国教材研究成果交流会论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 西方建筑思潮对中国建筑的挑战香港《建筑与城市》8903 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时代使命《时代建筑》8903 欧美城市的更新运动与环境美的创造《城市环境美的创造》,中国社科出版社1989 瑞士的城市与建筑《世界建筑》8906 中西兼融,寻找建筑的民族形式——记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中叶南京的建筑思潮与风格台湾《雅砌》建筑杂志9105 南京近代建筑文化的演变《东方文化》第1集5 39.南京近代建筑文化形态的特征 《东方文化》第2集640.建筑美学的辩证思考《华中建筑》9301及《建筑与文化论文集》,湖北美术出版社199341.建筑理论的文化意义《建筑师》53辑专家访谈录1993 《金陵胜迹大全》(编写部分章节)南京出版社,9 43.洋务派与民间仿洋式建筑《建筑学报》931244.《建筑师学术·职业·信息手册》(编写3项)河南科技出版社199445.过渡时期的建筑见证——1891~1937年间的南京近代建筑形态,台湾《建筑师》月刊546.建筑文化的深层课题——生态建筑学探讨《华中建筑》950147.现代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生态建筑学新课题《建筑学报》9502;《中国当代建筑论坛》,山东大学出版社48.建筑艺术语言的特征《艺术学研究》第2集江苏美术出版社449.建筑技术在南京近代建筑发展中的作用《建筑学报》961150.仿生建筑文化的新趋向《世界建筑》9604;《建筑与文化》论文集,第四卷天津科技出版社51.八十年代后国外高层建筑动向《中外建筑》970252.国外大跨度建筑的新动向《中外建筑》970253.当代世界重要建筑组织与著名建筑师简介《华中建筑》970254.中国近代新建筑发展简史《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55.什么是晚期现代主义建筑《南方建筑》970256.解构建筑探源《建筑学报》971057.《中外名建筑鉴赏》(编写23条)同济大学出版社358.如何看待建筑的价值观《建筑百家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959.当代世界建筑文化之走向《华中建筑》980460.论当代世界建筑文化的共生与交融《世界建筑》990161.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刘先觉撰写第十一卷第四章建筑部分(近代前编),第十二卷第二章建筑部分(近代后编)上海人民出版社,362.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西式建筑概述《华中建筑》990463.《建筑师简明手册》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564.中国城市规划近代及其百年演变(李百浩 刘先觉)《建筑师》第90辑 1065.生态原点—气候建筑(朱馥艺 刘先觉),《新建筑》3

建筑史论文集第七

“匠人营国”的基本精神与形成背景初探 城市规划, 2005(2)第一作者从战略规划到行动计划:中国城市规划体制初论 城市规划, 2003(12)第二作者全球化时代苏州城市发展的文化思考 城市规划, 2003(8)第一作者西周城市发展的空间透视 建筑史, 2003年第2辑城市地区的空间秩序与协调发展:以上海及其周边地区为例 城市规划, 2002(12)第二作者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形态的影响研究述评 城市规划, 2002(4)防洪对城起源的意义 建筑史论文集 第16辑 2002探寻城市地区规划的新范式:从程序性规划到规划过程 城市规划 2001(6)从聚落形态的演进看中国古代城市起源 建筑史论文集 第14辑 2001纽约大都市地区规划的历史与现状:纽约区域规划协会的探索 国外城市规划 2000(2)区域:城市文化研究的新视野 城市规划 2000(11)中国城市文化发展史上的“江南现象”华中建筑 2000(3,4)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2005首届学会论文奖暨第七届全国青年城市规划论文竞赛二等奖,2001第五届全国青年城市规划论文竞赛二等奖,1997

【世纪末的中国建筑史研究 】论文摘要: 自70 年代末国门打开以来,战后西方已流行2O一3O年乃至晚近的10、2O年的各种哲学方法论和思潮流派蜂拥而人。其中以二元分立的方法论模式首当其中,如结构主义的“表层结构一深层结构”模式,符号学的“能指——所指”模式,现象学的“科学客观的物理世界一纯粹意识的生活世界”模式,及其衍生的各种建筑历史与理论学说。还有格式塔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新史学、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理论、甚至自然科学方法等等,不一而足,使入耳目一新,视野大开。 关键词: 中国建筑史 现状 对我们这些青年学者群来说,整个80年代可以说是一个方法论的年代,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亦不例外。自70年代末国门打开以来,战后西方已流行2O一3O年乃至晚近的10、2O年的各种哲学方法论和思潮流派蜂拥而人。其中以二元分立的方法论模式首当其中,如结构主义的“表层结构一深层结构”模式,符号学的“能指——所指”模式,现象学的“科学客观的物理世界一纯粹意识的生活世界”模式,及其衍生的各种建筑历史与理论学说。还有格式塔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新史学、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理论、甚至自然科学方法等等,不一而足,使入耳目一新,视野大开。在这些方法论的影响下,青年学术导向着眼于对建筑历史的宏观概括,抽象思辨,及大胆的诠释和推论,希冀启迪现实,预见未来,而不甘于传统的考据与实证式的“做学问”。一批才华横溢,西学中用,推古论今的佳作就此涌现出来。 但是在正统的历史科学看来,正如任何历史理论研究一样,建筑史研究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其目的都应是解决某种问题,引发某种思考,或提供某种借鉴。而如果没有较深厚的实证基础和学术素养,各种有关建筑的“历史哲学”、“理论框架”、“模式”等终不过是昙花一现,多雷电而少雨露。因为推论仓促,于史无补;思辩高寒,于世无缘。这些看法对青年学子未免苛刻了些,也未必就能言中,但却反映了一个事实,即对建筑哲理的“论”偏多,尽管其中层次高下悬殊,而对建筑史的探究则少人问津,至于对建筑现实的评论更是少的可怜。这里先撇开“论”,从“史”的一方面来说,应该承认,哲学方法论层次上对逻辑实证的批判与具体问题研究上对实证方法的否定从来不是一回事,建筑历史研究上的“先锋派”是很难担当的。确实,10余年来以这些“新方法论”、“新角度”来研究中国建筑史的高水平成果并不多。这是否说明,方法论本身虽自有其生命力,但建筑史研究上片面对待方法论的时代却应该结束了。然而中国建筑史研究的真正危机还不在于此。以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为例即可说明。首先,这方面研究的任何实质性进展,都倚重于扎实的实物及文献资料功底,有时甚至还会借助于音韵、训诂等旧国学考证方法。但实际情况则往往是“大胆假设”有余,“小心求证”不足,尤其对于不少青年学者来说,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在这方面显得薄弱。其次,“全国一盘棋”的协作奉献式研究局面已难维持。而造就信息共享的当代研究条件却为期尚远。再加上社会乃至有关机构对建筑史研究的实用主义态度,以及经费来源的枯竭等。使这门学问愈来愈显冷僻、萎缩,且后继乏人。 尽管如此,近些年来中国建筑史研究方面依然成绩裴然,令人振奋。如傅熹年先生对元、明清皇家建筑型制、构图与象征的研究。杨鸿勋先生对古代著名建筑的复原研究,潘谷西先生、郭湖生先生及其学术梯队分别进行的建筑文化和中外建筑关系系列研究,汪宁生先生对古代明堂的文化人类学分析,龙庆忠先生及其学术梯队的古建筑防灾系列研究,陆元鼎先生、黄汉民先生、路秉杰先生等各自对华南一些典型传统民居的调查研究、曹汛先生对古建命题的缜密考证,张良皋先生对华夏建筑亚文化圈的推论,萧默先生的敦煌建筑研究,王其亨先生等对风水内涵的发掘诠释,以及各地民居和古建筑的研究拓展等,当然还应特别提到汪坦先生主持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陈志华先生等所进行的乡土建筑调查研究等。凡此种种,举不一一,都对中国建筑史的领域拓展和深化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即将付梓的五卷集《中国建筑史》和《中国建筑艺术史》将全面反映近年来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水平和成果。 前景 建筑史研究的对象是历史上建筑所包含的思想和技巧(或曰意匠),其时空发展序列,其历史价值以及对后世、对现实以至对未来的影响。太史公的“究天入之际、通古今之变”至今也依然是治建筑史的要旨。当然还可以加上“辨中外之异同”等。跨世纪的中国建筑史研究仍存在两大方面。一是史的方面,以中国古代建筑史为例,近 l0余年来随着新的考古资料的不断增加,如大汉口原始社会建筑群遗址和广汉上古三星堆遗址的性质,郑州邙山早期城市遗址对版筑技术的上移。歧山周原遗址对造砖技术的推前,始皇陵遗址对陵寝制度的佐证,唐九成宫建筑布局和型制的发现,以及各地民居的深入研究等,都为补充和部分改写中国古代建筑史提供了新的资料基础。应该指出的是,未来的中国建筑史或应更多地渗入和吸收考古学、文化人类学、文化史、艺术史、科技史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方法和研究经验。另一个方面的研究涉及建筑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面向社会,接触实践,是使建筑历史研究走出困境的契机。如乡土建筑的研究,不仅是对民居资料的调查,也不仅是对人文景观的记录,而且应该是在乡村迅速的城市化中,对一些曾与自然生态相适应的中国传统聚居方式进行保护性改造的对策研究。这一任务可能部分地要由中国建筑史研究来担当。当然这些工作需要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乡村规划等方面的知识准备。再如文物建筑的保护及其技术研究,国外许多建筑院系都设有建筑保护专业 (preservation),笔者曾在科伦坡参加“国际纪念遗址理事会”(ICOMOS)第十届大会,亲眼看到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对其历史建筑具有很强的保护意识,保护措施中技术含量很高,研究相当深入。这些研究主要由考古学家和建筑史专家来完成。而且不仅是保护文物建筑本身,随着城乡改造的大规模开展,历史地段人文景观的保护性改造与开发利用课题亦会愈来愈多,是改造项目一揽子研究计划的组成部分。因而想到我国的一流建筑院系亦应设置历史建筑保护专业,以便深入进行这方面研究,和培养高层次的专门人才提供基地。这一领域应引入电脑辅助研究,建立历史建筑数据、图像库等,以配合维修、复原及保护性设计。 此外,还有对建筑文化和现实建筑创作关系的讨论,这也是未来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的一大领域。一些建筑文化理论常用“三段式”,先释何为“文化”,再论何为“建筑文化”。最后再谈及一点建筑。其实建筑自古就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史留下烙印最集中、最深刻的东西。建筑文化的讨论应从建筑本身谈开去,然后向其他相关文化领域延展与交织,并且形成关于社会、文化,与空间、建筑间相互关系的评论及批评氛围。应该指出,建筑历史和建筑文化研究与现实创作脱节的最明显表征之一,就是近几年来北京高层建筑上泛滥的“小亭子”。建筑学界由于对大半个世纪的传统与创新之争没有一个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总结与升华,缺乏城市空间及其历史理论的多元批评和价值判断;城市设计控制作用的滞后,对使传统建筑语言转译为现代建筑语言的迷茫,从而导致修辞手法上的平庸与退化;以及决策方面在城市景观历史意识与现代观念上的误解和误导,从而提出对古今生硬“嫁接”的强制性要求等。都使现在的“高层十小亭子”形体中相当大的一部分,犹如旧“民族形式”概念的回光返照,但又远不及中国现代建筑史上几次复古思潮及其作品来的明亮。这显然也涉及今后一个重要的历史理论研究课题——城市景观脉络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是一个“古都风貌”如何保留的问题。中国建筑史研究如能从一个角度对此有所贡献将是颇有现实意义的。 跨世纪的中国建筑史研究需要顾后而瞻前,领会整体而又深谙一隅,在总结古今建筑意匠的同时,并对形成新的城乡景观脉络关系进行探索。笔者认为,这是未来中国建筑史研究的两个主要方向论文天下

建筑史论文集第14章目录

中国近代建筑: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提到中国古代建筑,你可能马上会想到北京的故宫、颐和园,或者是苏州的园林、安徽的民居;提到中国现代建筑,你可能马上会想到深圳、上海这几年拔地而起的豪华宾馆、高级写字楼。可是,关于中国近代建筑,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许多人可能对“近代建筑”这个名词感到陌生——“中国还有什么……近代建筑?”当我告诉你:上海外滩的建筑,就是中国近代建筑的一种典型的代表时,你会恍然大悟——“不就是那些‘洋楼’吗!” 一般人所说的“洋楼”,泛指解放前外国人居住的“小洋楼”、使用的“大洋楼”,多见于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但如果从专业研究的角度来看,“洋楼”的内涵要丰富得多,中国近代建筑也不是上海外滩的那种“洋楼”就能代表得了的。 中国近代建筑基本上是指在中国国土上于近代社会发展历史时期(1840——1949年)所建造的建筑。 从样式研究的角度来看 中国近代建筑主要有三大类型在中国几千年的古代封建社会里,虽然政治上有二十余朝皇帝的更替,文化上有多次的对外交流,但是,中国文化基本上是连续的一元文化。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有时代的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 历史进入十九世纪后,封建主义的清王朝经历“康乾盛世”而日趋衰落;欧美资本主义各国却因工业革命而迅猛发展。中西文化交流从明末清初开始,就不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鸦片战争以后,则完全以侵略和被侵略的方式进行了。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步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社会,以此为开端的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进程,也由此被动地在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激发与推动之下展开了。其间,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续,一方面是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作用(碰撞、交叉和融合),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 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外国文化的大规模侵入,在中国国土上除了传统的古代建筑仍在延续、演变之外,外来的欧洲建筑样式逐渐多起来,在中国近代的建筑历史上形成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为特征的一股潮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则又出现了以模仿中国古代建筑或对之改造为特征的另一股潮流。这两股潮流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中时隐时现,此起彼伏。加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欧美“国际式”新建筑潮流的冲击,使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呈现出中与西、古与今、新与旧多种体系并存、碰撞与交融的错综复杂状态。中国近代建筑正是这种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1、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洋式建筑: 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建筑由于中国国土幅员广阔,各地发展很不平衡。中国沿海地区、长江沿岸地区的一些城市,由于轮船航运业的兴起、外国的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较早作为商埠开放,因此较多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这些城市出现的某些洋式建筑。而大部分内陆地区的城市由于交通不便,仍处于与外部世界较为隔绝的状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表现为强;只有个别城市或临近边界、或因铁路建设的发展等原因,也有洋式建筑兴建。 沿海城市的洋式建筑以上海外滩(Bund of Shanghai,又称“黄浦滩”)和南京路、天津九国租界、广州“十三行”和沙面、厦门鼓浪屿、青岛胶澳租界“青岛区”的建筑为代表。 长江沿岸城市的洋式建筑以南京下关、武汉汉口租界的建筑为代表。 内陆地区沿边城市哈尔滨早期的建筑主要通过中东铁路的修建和开通,受俄罗斯传统建筑和十九世纪末欧洲流行的“新艺术运动”样式影响,在中东铁路系统的建筑和东正教堂中表现为多。滇越铁路(1903——1910年)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第一条铁路,它的建成加速了云南的近代化。越南人在参与了滇越铁路的修建和昆明商埠的开发过程中,间接地把其所受法国建筑文化的影响带到滇越铁路沿线的城市和昆明。 北京的洋式建筑则以东交民巷使馆区建筑为滥觞,以资政院、大理院为代表。 洋式建筑的设计者基本为外国来华的建筑事务所或建筑师。 2、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传统式建筑: 以模仿中国古代建筑或对之改造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建筑本世纪的第二个二十年,中国建筑的历史中反映出了世界上现代建筑思潮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出了中国建筑师面对列强的入侵而激发的民族意识,这两种因素有剧烈的碰撞、交叉和融和。 传统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可以说是在中国近代建筑历史中具有传奇色彩的第一代建筑师吕彦直(1893?929年)设计的南京中山陵(1925-929年)。中山陵陵园总体平面呈钟形,引人发“木铎警世”之想,寓意深远;墓在祭堂后合乎中国观念,式样采古制,建筑朴实坚固,形势及气魄极似中山先生之气概及精神。 吕彦直生年仅36岁,但他以设计并主持建造南京中山陵而确立了自己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地位。1926年他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中国近代跨度最大的会堂建筑。 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定都南京后于1929年所作“首都计划”,则是中国进行的较早、规模较大的城市规划设计。“首都计划”的详细方案中,全部政府办公建筑均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造型,极力提倡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意为发扬光大本国传统的文化。这在二十年代是一种开创性的设想。 在北京,传统式建筑以二十年代所建北京协和医学院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简称 PUMC)新校舍建筑群体、燕京大学校园建筑、辅仁大学、国立北平图书馆为典型。 令人深思的是,较早出现的传统式建筑的设计者主要是外国来华的建筑事务所或建筑师。反映出外国建筑师处在中国近代社会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吸收和追求。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式建筑: 欧美“国际式”新建筑潮流冲击下的中国近代建筑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进入重要的发展时期。其标志是中国近代建筑教育兴办,并日益完备;中国建筑事务所陆续开业,中国人建筑师成长起来;中国建筑团体先后成立,学术活动得以开展。 杨廷宝(1901-1983)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中出类拔萃的人物。他的设计作品运用中西建筑处理手法,不墨守陈规,刻意创新,在三十年代初期就已弛誉南北。他所在的基泰工程司(Kwan,Chu and Yang)是中国近代建立较早、规模较大的建筑事务所,中国有相当影响,天津、上海、南京等地的许多重要工程均出自基泰之手。 此外,“华盖建筑事务所”(The Allied Architects Shangai)、“庄俊建筑事务所”、“范文照建筑事务所”、“董大酉建筑事务所”、“兴业建筑事务所”等都是中国近代极为重要的建筑设计力量,在上海、天津、北平、南京、重庆、成都、无锡、桂林、贵阳、昆明等地主持设计了许多建筑项目。 梁思成(1901—1972年)是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事业的开拓者,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研究工作的创始人。建筑设计创作不是他一生建筑活动中的主要部分,但他对建筑设计创作问题多有著述,为数不多的作品表现了世界现代建筑潮流的影响,这以他1932年所作北京仁立公司铺面改造设计为代表。 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代中国建筑师设计创作的许多重要建筑物,都是今日中国的宝贵财富,成为当地城市的重要景观,给中华大地增添风采。 中国近代建筑是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但不能成为当代中国建筑师创作的样板早在本世纪之初,两位中国人建筑师就分别在北京和南京作过不同的尝试:供职于陆军部军需司营造科的沈琪,于1906年为陆军部衙署设计了一栋以西洋样式为主、但颇多中国装饰的主楼;受命于两江总督的通州师范学校工科毕业生孙支厦(1882-1975),在1909年主持设计了一栋基本为西洋样式的江苏省谘议局建筑。此后近九十年间,中国近代和现代建筑师有无数设计作品问世,样式繁杂。但是,虽然经过了几代人的艰难摸索,时至今日,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结合问题,仍然是困扰着每一个中国建筑师的难题。 虽然今天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不再是伴随着侵略而来,但中国建筑师仍始终跳不出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几千年历史文明所造成的耀眼光环。虽然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代建筑师设计创作的许多重要建筑物,都成为今日中国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珍惜和保护,但他们的作品似乎也不能成为当代中国建筑师创作的样板。我想,这当是我们对中国近代建筑认识的一个方面。 对作为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的中国近代建筑应予以积极的保护我们对中国近代建筑认识的另一个方面是:中国近代建筑作为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历史时期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巍然屹立的历史建筑,作为先辈辛苦耕耘的历史见证,是我辈的光荣,也是对后代所应尽的责任。只要我们努力,前景也不一定完全灰暗;问题是我们一定要正视这个课题,仔细想想我们是否能付出失去所有宝贵历史文物的代价。”《活的历史枣保护香港的历史建筑》(1982年)一书中的这一段话,写得是何等地好啊! 关于近代建筑的保护,有两方面的工作: 1、对具体建筑物调查、实测,进行建筑历史研究。 这项工作主要由民间学术团体开展。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第一时期,有部分初步成果问世。但在六、七十年代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和干扰,除偶有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外,大陆上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实际上是处于停顿状态。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建筑历史学界,随着对涌进国门的五彩纷呈的众多国外建筑流派的介绍、评论,进而变为对其发生、发展之渊源的关心,并引发了如何认识建筑传统与现代风格关系的讨论。这样一来,中国建筑历史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中介环节和中西交叉的汇合状态的近代一段再次引起了注意。1985年8月,由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汪坦发起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揭开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进入第二时期的序幕。 第二时期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建设部城乡建设科学技术基金会的联合资助,从1985年到1995年的十年间,举行了五次全国性会议,提出论文 179篇,出版四本论文集(收入论文92篇)。同时,通过中日合作,至1995年底共进行了哈尔滨、青岛、烟台、南京、武汉、广州、北京、厦门、重庆、昆明以及庐山16个城市(地区)的近代建筑调查,填制调查表2612份,出版《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十六个分册。上述工作对于推动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开展和深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第二时期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正处在深入发展的阶段。定于1996年9月在江西庐山举行的“第五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将是一次承上启下的盛会。 2、对有价值的近代建筑保护、再利用。这项工作主要由政府机构推进。 1988年11月10日,建设部、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重点调查、保护优秀近代建筑物的通知》,体现了在新的形势下,国家主管部门对近代建筑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并开始重视其保存与再利用问题。《通知》发出后,在各地主管部门的主持下,同中日合作进行的中国近代建筑调查互相配合,经过多年努力,提出了一批推荐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近代优秀建筑名单和资料。 1995年9月,北京市政府批准公布了“北京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共56项。其中27项为近代建筑。 同时,各地对有价值的近代建筑保护、再利用的具体工作也逐步进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近年来亦做了部分工作:1993年7月,在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和北京市规划局支持下,受北京铁路分局文化宫委托对1906年建成的原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建筑进行复原改建设计,以保护北京的历史风貌;1993年10月,受国家文物局委托对三峡工程淹没区四川境内的近代建筑进行考察,对有重要价值的进行论证,提出保护与再利用方案,以保护长江沿岸景观;1994年6月,受西城区文化局文物管理所委托对西城区北京水准原点、陆徵祥家族墓庐等近代建筑进行实测,以建档定级保护;1995年6月,受宣武区建设委员会委托对宣武区大栅栏、天桥、白纸坊地区14栋近代建筑进行实测,以提出保护与再利用方案。 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近代建筑的保护日益受到重视,逐步付诸实践。作为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的中国近代建筑,对其进行保护的现实意义正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其历史文化价值也正在逐渐体现出来。

1.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国外建筑文摘》12.西湖与太湖风景区的植物配置《南工学报》13.水城威尼斯《世界知识》104.高层建筑若干问题(合作)《南工学报》35.国外的高层与大跨建筑《铜陵科技报》16.建筑的传统与现代化《南工学报》增刊37.国外大跨度建筑发展的趋势《建筑师》第1辑19798.国外对建筑史的研究与古建筑保护《建筑历史研究》39.国外高层建筑发展的回顾《科技史文集》第7辑198110.佛罗伦萨建筑谈《南京日报》211.高塔巡礼《建筑工人》712.当代国外建筑技术的进展《世界建筑》810313.西方建筑正在向何处去?《建筑师》第7辑198114.关于后期现代主义《建筑师》第8辑198215.阿尔瓦·阿尔托《建筑师》第8辑198216.雅马萨奇的建筑艺术《建筑师》第19辑198417.伊罗·沙里宁的建筑创作《建筑师》第20辑198418.国外的旅游事业与古城古建保护《建筑师》第17辑198419.国外历史名城的保护与建设《百科知识》840320.美国城市广场与园林绿化《世界建筑》850221.建筑创作与建筑理论《合肥建设》850322.文艺复兴运动的诞生地佛罗伦萨《工人日报》323.提高创作水平的途径《建筑学报》850424.西方建筑前景宏观《世界建筑》850525.后现代建筑的价值观《时代建筑》860226.图式思维的概念与作用《建筑学报》861127.美国的航空港《世界建筑》870128.1986年中国近代建筑研讨会发言《新建筑》870229.西方建筑创作理论的发展《建筑史论文集》第九辑清华出版社198830.南京板桥新村剖析《华中建筑》880331.威尼斯——亚得里亚海上的珍珠《世界建筑》8806 国外对建筑历史学科研究的进展《全国高等学校外国教材研究成果交流会论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 西方建筑思潮对中国建筑的挑战香港《建筑与城市》8903 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时代使命《时代建筑》8903 欧美城市的更新运动与环境美的创造《城市环境美的创造》,中国社科出版社1989 瑞士的城市与建筑《世界建筑》8906 中西兼融,寻找建筑的民族形式——记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中叶南京的建筑思潮与风格台湾《雅砌》建筑杂志9105 南京近代建筑文化的演变《东方文化》第1集5 39.南京近代建筑文化形态的特征 《东方文化》第2集640.建筑美学的辩证思考《华中建筑》9301及《建筑与文化论文集》,湖北美术出版社199341.建筑理论的文化意义《建筑师》53辑专家访谈录1993 《金陵胜迹大全》(编写部分章节)南京出版社,9 43.洋务派与民间仿洋式建筑《建筑学报》931244.《建筑师学术·职业·信息手册》(编写3项)河南科技出版社199445.过渡时期的建筑见证——1891~1937年间的南京近代建筑形态,台湾《建筑师》月刊546.建筑文化的深层课题——生态建筑学探讨《华中建筑》950147.现代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生态建筑学新课题《建筑学报》9502;《中国当代建筑论坛》,山东大学出版社48.建筑艺术语言的特征《艺术学研究》第2集江苏美术出版社449.建筑技术在南京近代建筑发展中的作用《建筑学报》961150.仿生建筑文化的新趋向《世界建筑》9604;《建筑与文化》论文集,第四卷天津科技出版社51.八十年代后国外高层建筑动向《中外建筑》970252.国外大跨度建筑的新动向《中外建筑》970253.当代世界重要建筑组织与著名建筑师简介《华中建筑》970254.中国近代新建筑发展简史《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55.什么是晚期现代主义建筑《南方建筑》970256.解构建筑探源《建筑学报》971057.《中外名建筑鉴赏》(编写23条)同济大学出版社358.如何看待建筑的价值观《建筑百家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959.当代世界建筑文化之走向《华中建筑》980460.论当代世界建筑文化的共生与交融《世界建筑》990161.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刘先觉撰写第十一卷第四章建筑部分(近代前编),第十二卷第二章建筑部分(近代后编)上海人民出版社,362.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西式建筑概述《华中建筑》990463.《建筑师简明手册》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564.中国城市规划近代及其百年演变(李百浩 刘先觉)《建筑师》第90辑 1065.生态原点—气候建筑(朱馥艺 刘先觉),《新建筑》3

北方的四合院变成了土洋并存的洋房

  • 索引序列
  • 建筑史论文集第七章目录图片
  • 建筑史论文集第七章目录
  • 建筑史论文集第七章目录怎么写
  • 建筑史论文集第七
  • 建筑史论文集第14章目录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