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建筑史论文集第七章目录怎么写

建筑史论文集第七章目录怎么写

发布时间:

建筑史论文集第七章目录怎么写

1.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国外建筑文摘》12.西湖与太湖风景区的植物配置《南工学报》13.水城威尼斯《世界知识》104.高层建筑若干问题(合作)《南工学报》35.国外的高层与大跨建筑《铜陵科技报》16.建筑的传统与现代化《南工学报》增刊37.国外大跨度建筑发展的趋势《建筑师》第1辑19798.国外对建筑史的研究与古建筑保护《建筑历史研究》39.国外高层建筑发展的回顾《科技史文集》第7辑198110.佛罗伦萨建筑谈《南京日报》211.高塔巡礼《建筑工人》712.当代国外建筑技术的进展《世界建筑》810313.西方建筑正在向何处去?《建筑师》第7辑198114.关于后期现代主义《建筑师》第8辑198215.阿尔瓦·阿尔托《建筑师》第8辑198216.雅马萨奇的建筑艺术《建筑师》第19辑198417.伊罗·沙里宁的建筑创作《建筑师》第20辑198418.国外的旅游事业与古城古建保护《建筑师》第17辑198419.国外历史名城的保护与建设《百科知识》840320.美国城市广场与园林绿化《世界建筑》850221.建筑创作与建筑理论《合肥建设》850322.文艺复兴运动的诞生地佛罗伦萨《工人日报》323.提高创作水平的途径《建筑学报》850424.西方建筑前景宏观《世界建筑》850525.后现代建筑的价值观《时代建筑》860226.图式思维的概念与作用《建筑学报》861127.美国的航空港《世界建筑》870128.1986年中国近代建筑研讨会发言《新建筑》870229.西方建筑创作理论的发展《建筑史论文集》第九辑清华出版社198830.南京板桥新村剖析《华中建筑》880331.威尼斯——亚得里亚海上的珍珠《世界建筑》8806 国外对建筑历史学科研究的进展《全国高等学校外国教材研究成果交流会论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 西方建筑思潮对中国建筑的挑战香港《建筑与城市》8903 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时代使命《时代建筑》8903 欧美城市的更新运动与环境美的创造《城市环境美的创造》,中国社科出版社1989 瑞士的城市与建筑《世界建筑》8906 中西兼融,寻找建筑的民族形式——记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中叶南京的建筑思潮与风格台湾《雅砌》建筑杂志9105 南京近代建筑文化的演变《东方文化》第1集5 39.南京近代建筑文化形态的特征 《东方文化》第2集640.建筑美学的辩证思考《华中建筑》9301及《建筑与文化论文集》,湖北美术出版社199341.建筑理论的文化意义《建筑师》53辑专家访谈录1993 《金陵胜迹大全》(编写部分章节)南京出版社,9 43.洋务派与民间仿洋式建筑《建筑学报》931244.《建筑师学术·职业·信息手册》(编写3项)河南科技出版社199445.过渡时期的建筑见证——1891~1937年间的南京近代建筑形态,台湾《建筑师》月刊546.建筑文化的深层课题——生态建筑学探讨《华中建筑》950147.现代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生态建筑学新课题《建筑学报》9502;《中国当代建筑论坛》,山东大学出版社48.建筑艺术语言的特征《艺术学研究》第2集江苏美术出版社449.建筑技术在南京近代建筑发展中的作用《建筑学报》961150.仿生建筑文化的新趋向《世界建筑》9604;《建筑与文化》论文集,第四卷天津科技出版社51.八十年代后国外高层建筑动向《中外建筑》970252.国外大跨度建筑的新动向《中外建筑》970253.当代世界重要建筑组织与著名建筑师简介《华中建筑》970254.中国近代新建筑发展简史《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55.什么是晚期现代主义建筑《南方建筑》970256.解构建筑探源《建筑学报》971057.《中外名建筑鉴赏》(编写23条)同济大学出版社358.如何看待建筑的价值观《建筑百家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959.当代世界建筑文化之走向《华中建筑》980460.论当代世界建筑文化的共生与交融《世界建筑》990161.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刘先觉撰写第十一卷第四章建筑部分(近代前编),第十二卷第二章建筑部分(近代后编)上海人民出版社,362.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西式建筑概述《华中建筑》990463.《建筑师简明手册》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564.中国城市规划近代及其百年演变(李百浩 刘先觉)《建筑师》第90辑 1065.生态原点—气候建筑(朱馥艺 刘先觉),《新建筑》3

建筑史论文集第七章目录

前言第一章 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第一节 工业革命对城市与建筑的影响第二节 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一、古典复兴(CLASSICAL REVIVAL)二、浪漫主义(ROMANTICISM)三、折衷主义(EcLECTICISM)第三节 建筑的新材料、新技术与新类型第四节 面对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城市矛盾而提出的探索一、巴黎改建二、“新协和村”三、“田园城市”四、“工业城市”五、“带形城市”六、美国的方格形城市第二章 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求第一节 建筑探新的社会基础第二节 欧洲探求新建筑的运动一、探求新建筑的先驱者二、艺术与工艺运动三、新艺术运动四、奥地利、荷兰与芬兰的探索第三节 美国的芝加哥学派与赖特的草原式住宅一、高层建筑的发展与芝加哥学派二、赖特的草原式住宅第四节 法国对钢筋混凝土的应用第五节 德意志制造联盟第三章 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建筑派与代表人物第一节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建筑活动第二节 建筑技术的进展第三节 战后初期建筑探新运动的持续及其流派一、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仍在运行二、坚持探新的表现主义派、未来主义派、风格派与构成主义派第四节 新建筑运动走向高潮——现代建筑派的诞生第五节 格罗皮厄斯与“包豪斯”学派第六节 勒·柯比西埃第七节 密斯·范·德·罗第八节 赖特和他的有机建筑第九节 阿尔托第四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第一节 战后的建筑概况一、西欧二、北欧三、美国四、巴西五、日本六、前苏联第二节 战后的城市规划与实践一、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二、20世纪50年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三、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四、对未来城市的设想第三节 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与战后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一、高层建筑二、大跨度与空间结构建筑三、战后西方国家建筑工业化的发展第五章 战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潮——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第一节 进程中的反复与建筑既有物质需要又有情感需要的提出第二节 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第三节 粗野主义倾向与勒·柯比西埃的广泛影响第四节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第五节 典雅主义倾向第六节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第七节 讲究人情化与地域性的倾向第八节 第三世界国家对地域性与现代性结合的探索第九节 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第六章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第一节 从现代到后现代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第三节 新理性主义第四节 新地域主义第五节 解构主义第六节 新现代第七节 高技派的新发展第八节 简约的设计倾向索引

1.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国外建筑文摘》12.西湖与太湖风景区的植物配置《南工学报》13.水城威尼斯《世界知识》104.高层建筑若干问题(合作)《南工学报》35.国外的高层与大跨建筑《铜陵科技报》16.建筑的传统与现代化《南工学报》增刊37.国外大跨度建筑发展的趋势《建筑师》第1辑19798.国外对建筑史的研究与古建筑保护《建筑历史研究》39.国外高层建筑发展的回顾《科技史文集》第7辑198110.佛罗伦萨建筑谈《南京日报》211.高塔巡礼《建筑工人》712.当代国外建筑技术的进展《世界建筑》810313.西方建筑正在向何处去?《建筑师》第7辑198114.关于后期现代主义《建筑师》第8辑198215.阿尔瓦·阿尔托《建筑师》第8辑198216.雅马萨奇的建筑艺术《建筑师》第19辑198417.伊罗·沙里宁的建筑创作《建筑师》第20辑198418.国外的旅游事业与古城古建保护《建筑师》第17辑198419.国外历史名城的保护与建设《百科知识》840320.美国城市广场与园林绿化《世界建筑》850221.建筑创作与建筑理论《合肥建设》850322.文艺复兴运动的诞生地佛罗伦萨《工人日报》323.提高创作水平的途径《建筑学报》850424.西方建筑前景宏观《世界建筑》850525.后现代建筑的价值观《时代建筑》860226.图式思维的概念与作用《建筑学报》861127.美国的航空港《世界建筑》870128.1986年中国近代建筑研讨会发言《新建筑》870229.西方建筑创作理论的发展《建筑史论文集》第九辑清华出版社198830.南京板桥新村剖析《华中建筑》880331.威尼斯——亚得里亚海上的珍珠《世界建筑》8806 国外对建筑历史学科研究的进展《全国高等学校外国教材研究成果交流会论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 西方建筑思潮对中国建筑的挑战香港《建筑与城市》8903 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时代使命《时代建筑》8903 欧美城市的更新运动与环境美的创造《城市环境美的创造》,中国社科出版社1989 瑞士的城市与建筑《世界建筑》8906 中西兼融,寻找建筑的民族形式——记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中叶南京的建筑思潮与风格台湾《雅砌》建筑杂志9105 南京近代建筑文化的演变《东方文化》第1集5 39.南京近代建筑文化形态的特征 《东方文化》第2集640.建筑美学的辩证思考《华中建筑》9301及《建筑与文化论文集》,湖北美术出版社199341.建筑理论的文化意义《建筑师》53辑专家访谈录1993 《金陵胜迹大全》(编写部分章节)南京出版社,9 43.洋务派与民间仿洋式建筑《建筑学报》931244.《建筑师学术·职业·信息手册》(编写3项)河南科技出版社199445.过渡时期的建筑见证——1891~1937年间的南京近代建筑形态,台湾《建筑师》月刊546.建筑文化的深层课题——生态建筑学探讨《华中建筑》950147.现代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生态建筑学新课题《建筑学报》9502;《中国当代建筑论坛》,山东大学出版社48.建筑艺术语言的特征《艺术学研究》第2集江苏美术出版社449.建筑技术在南京近代建筑发展中的作用《建筑学报》961150.仿生建筑文化的新趋向《世界建筑》9604;《建筑与文化》论文集,第四卷天津科技出版社51.八十年代后国外高层建筑动向《中外建筑》970252.国外大跨度建筑的新动向《中外建筑》970253.当代世界重要建筑组织与著名建筑师简介《华中建筑》970254.中国近代新建筑发展简史《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55.什么是晚期现代主义建筑《南方建筑》970256.解构建筑探源《建筑学报》971057.《中外名建筑鉴赏》(编写23条)同济大学出版社358.如何看待建筑的价值观《建筑百家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959.当代世界建筑文化之走向《华中建筑》980460.论当代世界建筑文化的共生与交融《世界建筑》990161.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刘先觉撰写第十一卷第四章建筑部分(近代前编),第十二卷第二章建筑部分(近代后编)上海人民出版社,362.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西式建筑概述《华中建筑》990463.《建筑师简明手册》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564.中国城市规划近代及其百年演变(李百浩 刘先觉)《建筑师》第90辑 1065.生态原点—气候建筑(朱馥艺 刘先觉),《新建筑》3

建筑史论文集第七章目录图片

第1篇 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第1章 古代埃及的建筑1 石建筑的能工巧匠2 府邸和宫殿3 金字塔的演化4 峡谷里的陵墓5 太阳神庙6 希腊化时期第2章 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1 主要的建筑类型和形制2 色彩斑斓的饰面技术3 萨艮二世王宫4 帕赛玻里斯第2篇 欧洲“古典时代”的建筑第3章 爱琴文化的建筑第4章 古代希腊的建筑1 圣地和庙宇的演进2 柱式的演进3 雅典卫城4 开拓新领域第5章 古罗马的建筑1 光辉的券拱技术2 柱式的发展与定型3 维特鲁威与《建筑十书》4 古罗马建筑的矛盾5 广场的演变6 剧场和斗兽场7 庙宇8 公共浴场9 住宅与宫殿第3篇 欧洲中世纪建筑第6章 拜占庭的建筑1 穹顶和集中式形制2 装饰艺术3 圣索菲亚大教堂4 东欧的小教堂第7章 西欧中世纪建筑1 从修道院教堂到城市教堂2 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教堂3 意大利的中世纪建筑4 西班牙中世纪的伊斯兰建筑第4篇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绝对君权时期的建筑第8章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1 春讯——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2 曲折的历程3 众星灿烂4 广场建筑群5 活跃的理论6 施工设备和技术7 圣彼得大教堂和它的建造过程8 意大利的巴洛克建筑第9章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1 初期的变化2 古典主义的根据和理论3 绝对君权的纪念碑4 君权衰退和洛可可第10章 欧洲其他国家16~18世纪建筑1 尼德兰的建筑2 西班牙的建筑3 德意志的建筑4 英国的建筑5 俄罗斯的建筑第5篇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第11章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1 方生未死之际2 纪念碑的争夺战——圣保罗大教堂3 新贵们的府邸第12章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1 思想的大解放2 创作的大革新3 大资产阶级的凯歌——帝国风格第13章 欧洲其他各国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建筑1 英国的建筑2 德国及奥地利的建筑3 俄国的建筑第14章 美洲殖民地和美国独立前后的建筑1 西班牙殖民地的建筑2 北美殖民地的建筑3 美国独立前后的建筑第15章 19世纪中叶的欧洲与北美建筑第6篇 亚洲封建社会的建筑第16章 伊斯兰国家的建筑1 西亚早期清真寺(附埃及)2 扣亚和伊朗的纪念性建筑(附埃及)3 土耳其的清真寺4 世俗建筑物第17章 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的建筑1 谟亨约·达罗城2 佛教建筑3 婆罗门教建筑4 东南亚国家和尼泊尔的宗教建筑5 印度的伊斯兰建筑6 拉吉斯坦的建筑第18章 朝鲜和日本的建筑1 朝鲜的建筑2 日本的建筑第7篇 美洲印第安人建筑第19章 玛雅的建筑第20章 阿兹特克的建筑第21章 印加的建筑

第一篇 中国古代建筑绪论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二章 城市建设 第三章 住宅与聚落 第四章 宫殿、坛庙、陵墓 第五章 宗教建筑 第六章 园林与风景建设 第七章 建筑意匠 第八章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第九章 清式建筑做法第二篇 近代中国建筑 第十章 建筑发展概况 第十一章 城市建设 第十二章 建筑类型与建筑技术 第十三章 建筑制度、建筑教育与建筑设计机构 第十四章 建筑形式与建筑思潮第三篇 现代中国建筑 第十五章 现代中国建筑发展概述 第十六章 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 第十七章 建筑作品与建筑思潮 第十八章 建筑教育与学术发展 第十九章 台湾、香港、澳门的建筑附录1 古建筑名词解释附录2 课程参考书目附录3 中国历史简表附录4 中国的世界自然与文化

建筑史论文集第14章目录怎么写

第1篇 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第1章 古代埃及的建筑1 石建筑的能工巧匠2 府邸和宫殿3 金字塔的演化4 峡谷里的陵墓5 太阳神庙6 希腊化时期第2章 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1 主要的建筑类型和形制2 色彩斑斓的饰面技术3 萨艮二世王宫4 帕赛玻里斯第2篇 欧洲“古典时代”的建筑第3章 爱琴文化的建筑第4章 古代希腊的建筑1 圣地和庙宇的演进2 柱式的演进3 雅典卫城4 开拓新领域第5章 古罗马的建筑1 光辉的券拱技术2 柱式的发展与定型3 维特鲁威与《建筑十书》4 古罗马建筑的矛盾5 广场的演变6 剧场和斗兽场7 庙宇8 公共浴场9 住宅与宫殿第3篇 欧洲中世纪建筑第6章 拜占庭的建筑1 穹顶和集中式形制2 装饰艺术3 圣索菲亚大教堂4 东欧的小教堂第7章 西欧中世纪建筑1 从修道院教堂到城市教堂2 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教堂3 意大利的中世纪建筑4 西班牙中世纪的伊斯兰建筑第4篇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绝对君权时期的建筑第8章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1 春讯——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2 曲折的历程3 众星灿烂4 广场建筑群5 活跃的理论6 施工设备和技术7 圣彼得大教堂和它的建造过程8 意大利的巴洛克建筑第9章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1 初期的变化2 古典主义的根据和理论3 绝对君权的纪念碑4 君权衰退和洛可可第10章 欧洲其他国家16~18世纪建筑1 尼德兰的建筑2 西班牙的建筑3 德意志的建筑4 英国的建筑5 俄罗斯的建筑第5篇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第11章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1 方生未死之际2 纪念碑的争夺战——圣保罗大教堂3 新贵们的府邸第12章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1 思想的大解放2 创作的大革新3 大资产阶级的凯歌——帝国风格第13章 欧洲其他各国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建筑1 英国的建筑2 德国及奥地利的建筑3 俄国的建筑第14章 美洲殖民地和美国独立前后的建筑1 西班牙殖民地的建筑2 北美殖民地的建筑3 美国独立前后的建筑第15章 19世纪中叶的欧洲与北美建筑第6篇 亚洲封建社会的建筑第16章 伊斯兰国家的建筑1 西亚早期清真寺(附埃及)2 扣亚和伊朗的纪念性建筑(附埃及)3 土耳其的清真寺4 世俗建筑物第17章 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的建筑1 谟亨约·达罗城2 佛教建筑3 婆罗门教建筑4 东南亚国家和尼泊尔的宗教建筑5 印度的伊斯兰建筑6 拉吉斯坦的建筑第18章 朝鲜和日本的建筑1 朝鲜的建筑2 日本的建筑第7篇 美洲印第安人建筑第19章 玛雅的建筑第20章 阿兹特克的建筑第21章 印加的建筑

“匠人营国”的基本精神与形成背景初探 城市规划, 2005(2)第一作者从战略规划到行动计划:中国城市规划体制初论 城市规划, 2003(12)第二作者全球化时代苏州城市发展的文化思考 城市规划, 2003(8)第一作者西周城市发展的空间透视 建筑史, 2003年第2辑城市地区的空间秩序与协调发展:以上海及其周边地区为例 城市规划, 2002(12)第二作者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形态的影响研究述评 城市规划, 2002(4)防洪对城起源的意义 建筑史论文集 第16辑 2002探寻城市地区规划的新范式:从程序性规划到规划过程 城市规划 2001(6)从聚落形态的演进看中国古代城市起源 建筑史论文集 第14辑 2001纽约大都市地区规划的历史与现状:纽约区域规划协会的探索 国外城市规划 2000(2)区域:城市文化研究的新视野 城市规划 2000(11)中国城市文化发展史上的“江南现象”华中建筑 2000(3,4)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2005首届学会论文奖暨第七届全国青年城市规划论文竞赛二等奖,2001第五届全国青年城市规划论文竞赛二等奖,1997

2008年,《清初四帝及其宫廷宗教建筑研究》,《装饰》2008年第12期2008年,《贝聿铭的寻根之路——从香山饭店到苏州博物馆》,《为中国而设计——境外设计二十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民生设计刍议》,《装饰》2008年第10期2008年,《家园的继承与批判》,《装饰》2008年第3期2008年,《数字时代学术媒体的新的可能性》,《美术研究》2008年第2期2007年,《筷子·时钟·奥运火炬》,《装饰》2007年第9期2007年,《新艺术运动之“新”》,《装饰》2007年第5期2006年,《房地产开发与城市危机》,《住区》2006年12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中产阶级与现代主义》,《为中国而设计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观唐”之我观》,《住区》2006年第二期。2006年,《后现代的善意》,《清华美术》第三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建筑史视野下的环境艺术》,《环艺教与学》第一辑,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年,《清代紫禁城的宗教性建筑的空间结构》,《建筑史论文集》第18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全球化与地区性》,《建筑师》第100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公共建筑想要说什么》,《CASA国际住居》总87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圆明园宗教建筑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年第1期,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礼制建筑”求解》,《建筑史论文集》第15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002年,《遥想梁思成先生》,《梁思成百岁诞辰纪念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999年,《紫禁城后宫宗教建筑和空间初探》,《建筑史论文集》第11辑,清华大学出版社。另有专业知识普及方面的“城市广场的形形色色”、“世事沧桑,山水为证”、“玲珑宝塔”、“不朽的埃及”、“中国建筑的窗”、“中国建筑的台基”等多篇文章发表于《知识就是力量》。同中央电视台的科教频道合作,完成专题片多集。

建筑史论文集第七篇怎么写

【建筑物说明文600字:篇一】  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弯弯水曲细牛毛,条条大路通罗马。画家赞桥是点线面的结合,美的述说艺术的体现;军事家把桥视如战士的生命线战争的导火索。在着江南水乡,人杰地灵之地怎能少去小桥流水的作伴。  无论在旭日初生的霜旦,还是在涓涓细雨的午夜。在那“简朴”的桥上总能搜索到旅人们的足迹他们洋溢的笑容心中盘算着什么。在这里他们留下了希望挥发了理想。可见而知道桥与人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的家乡遍布着一条条简单而又不失情调的桥。在那昔日里匆匆走过的桥,你何尝细细的品味过,又何尝体会到那桥之美的感受。一桥扣一桥,一溪通一溪。凌虚千尺架飞桥,势控长虹挂碧霄。泰顺廊桥一座一式,座座结构相似而又各具特色。廊桥我只走过一次,但其雄伟其精美历历在目。漆红的,泛黄的,淡青的,每种颜色都为之折服都紧逼你的眼放射出典雅而又柔情的气息。匍匐在山丘之中远望桥中,桥并没有桥墩所撑,其起奥妙在于两旁用无数卵石所砌成的方形石台。不禁的让我们赞叹桥梁技艺的高超。而在桥下则是那涓涓细流,拍打着沿岸的细石传出一阵阵交响曲配上岸边杨柳枝上黄莺的独唱简直是人间难得几回闻。  走进桥身便另有一番风味。桥的两边都有阶梯,一步一个脚印,高度缓缓递增眼前又是一道美景像是走进了水墨仙境络绎不绝。桥柱上都镂空了雕刻着副副图案,各各形神不一连成一排来看给我们展示又是另一副图画,可谓是画中画,美中美。桥的独特之处莫过于那亭中亭屋中屋,亭屋之上更亭屋。桥的左右上下都是有所遮掩,桥中还有供游人歇脚之地,而桥上却又有瓦砾覆盖。似亭非亭是屋非屋,与风雨桥不同的是,在那亭屋之上还有一层小型建筑,大多用来挂置牌匾所用。  桥体所采用的是独拱有长虹贯日之气其功能于石供桥相近,但不同的则是廊桥是木桥而不是石桥,其中又多出了几分柔情之感。每逢雨季,细雨滴落在瓦砾,在湖面,在杨柳之上,人们则会踏着青苔。座在廊桥之上望着朦胧之景细谈乐事,稍稍片刻雨停晴初人间仙境便在其中。  【建筑物说明文600字:篇二】  真武阁位于广西容县境内,是中国四大名阁之一。真武阁是一座布局精巧,技术高超,风格独特的木结构建筑物,显现出中华古时代文明。今天,我就给你们介绍一下真武阁的壮丽奇观吧!  真武阁曾有一个传说。古时候,人们还处于迷信时期,他们住的地方非常干燥,稍微不留神,就会引起火灾,造成严重的损失。由于起火多次,他们就开始怀疑是上天的火神与他们过不去,于是就修筑了真武阁赈灾。  真武阁就这样建成了。真武阁始建于明万历元年(也就是1573年),阁楼下有一座石台,被人们称为“古经略台”。阁楼平面为矩形,一共高三层。  真武阁既是周围区域的观赏对象,也是人们旅游最佳的选择,是个风水宝地。如果你登上阁楼极目远眺,整个城市便可尽收眼底,还可以望见东南远处的都桥山和绣江景色,有一种“上天入地”般的感觉。  真武阁的第二、第三层比第一层小了很多,三重屋檐出挑深远而楼层特别低,比一般阁楼的出檐节奏更快,有一种强烈的韵律感以及动势,使得它在人们眼中不像是一座三层的建筑物,而更像一座雄伟的单层建筑。  它的屋坡舒缓流畅,角翘简洁,增加了真武阁舒展大度的气概,非常清新飘逸,是充分表现了中国建筑的屋顶美的佳作。真武阁不以浓丽华贵取胜,而是以轻灵素雅见长。灰黑色的铁力木不加任何油漆的典雅装饰,屋面为小青瓦镶上的绿脊,色调极清雅柔和。  二楼的四根内柱,柱脚悬空,离开楼面二到三厘米,更为奇特的是全阁柱脚不落地,而是搁在一个方形的沙盘上,这充分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技术上有着卓越的才能1400多年来,真武阁经历了多次地震与暴风雨的袭击,却仍然岿然不动,安然无恙。真武阁在木头结构中,主要依靠杠杆原理来维持一座建筑的平衡,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之后,你是不是也想去看一下“久经风雨不知寒”的真武阁?  【建筑物说明文600字:篇三】  家乡的东江大桥是位于莞深高速公路北端的石碣段跨越东江南支流处的一座大桥。从远处望去,像个正在起伏的波澜;又像一个大大的“M”字形:又像两座缩小版的小雄峰。东江大桥工程是在2006年8月8日开工,2009年9月28日才正式通车,历时三年建成的。最厉害的是她国内的第一座双层公路桥,采用国内首创的刚性悬索加劲连续钢桁梁结构形式,也就是打破钢丝悬索的传统,采用钢箱梁以直代弯代替钢丝悬索。是继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之后的又一座三片主桁钢结构桥梁。全长432米,采用了首创的桥梁结构形式,上层的莞深高速为双向六车道,下层的北五环路为双向八车道,全桥共14个车道,而桥宽仅36米。这为发展交通与节约国土资源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采用了有曲线加劲弦的的全新结构,兼有悬索桥的建筑景观,丰富了桥梁的结构形式。  大桥建成,不但东莞市拥有了一座与众不同的景观桥梁。而且对加强东莞对外联系,推进城市升级有着重要意义。使两岸居民方便了好多。让莞惠两地中心区本来来往一次也不易的。变成现在的交往密切了。也更为方便,石碣、东城、寮步等镇街的市民去广州市区或白云机场更便捷,比走广深高速还要省半个小时。可见东江大桥的作用重大啊!家乡的东江大桥,虽然没有威名远播、名垂千古。但我依然爱他。  【建筑物说明文600字:篇四】  大家对桥一定不陌生,那你知道桥的发展过程吗?听我给你讲讲吧!  我们人类最早始用的桥是独木桥,它是由木头而作成的,它一般出现在水沟,山崖……它也是最不安全的桥,这还有一个小故事呢!有两只小山羊同时过桥,一只去那边一只去这边。半路上,它们吵了起来,一只羊说:“你让开,我要过去!”另一只也说:“你让,我走!”它们打了起来,后来独木桥承受不了,断了,两只小山羊都被摔死了。  人们经过总结经验,做出了石拱桥,与独木桥相比,它可结实多了(石头做的当然比木头强了)。有一次,一位老大爷挑着扁担过独木桥,可是脚下一滑,差点就摔死了,可是同样的条件过石拱桥就不会摔下去了。另外,它还更美观了呢!它犹如一条彩虹横跨在两岸之间,与水中的倒影一起看,仿佛就像一个圆圆的月亮,一半在水中,一半在岸上。  长江大桥都知道,人们发现石拱桥如果驾在长江上,那还不拱到“天上去了!”所以,大家要把拱地方“压平”,成了一条“钢铁巨龙!”卧在长江上。它最大的特点是:上通汽车,下通火车,江上还有轮船过,而轮船不会把桥碰到!可想而知,桥有多么高啊!  为了使咱们的交通更加流畅,便捷,渐渐地,桥被我们大家“请”到岸上来了,它四通八达,这就是立交桥。  我们都知道,立交桥是互相交杂的,为了让交通方便,有的立交桥可有五六层呢!它不仅方便,而且如果从上面看它,它还非常美,可以组成一个个美丽的图片,有的像花,有的像奥运五环,环环相扣。真是太美丽了。  通过这一次我的介绍,你们一定感觉到了咱们科技越来越发达了。  【建筑物说明文600字:篇五】  桥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时代发展的见证。  人类最原始的桥是独木桥,这种桥是有一根很长的横木搭在两岸之间,使人能从横木上走到对面,确实方便了许多,但古代的技术不像现在这样发达,所以没有什么保障。只有一根横木,人走上去如果失足了,就很容易发生意外,背着重物就更不用说了。  过了几十年,渐渐的,人们用结实的石头来搭桥,这种桥又名石拱桥,用于从河岸到对面,怎么说也是用石头搭上去的,自然结实很多,人能走,车也能走。涨水了,也不能怕,石拱桥中间有许多小孔,能降低水对桥的冲击,安全性很高,但不能用于跨江。第一是因为江面很宽,肯定需要柱子帮助,在当时这可是个大难题,对于他们来说根本不可能;第二是江水流很急,就算你建起来了,如果没有现在的技术,水一涨、一冲,桥就倒了。  现在科技发达了,有了专门“跨江大桥”,这种桥要打地基,固定柱子,要用水泥把砖头“贴”在一起。你说这样结不结实?就算有再多车,再多人,只要有秩序,它依然耸立。为了扩张马路,不易堵车、出事故,人们造出了“多层立交桥”,正如名字,有很多层,达到了扩宽马路,但又不会出交通事故的效果。  读了这些,你不禁会想“未来的桥是怎样的呢?”这就需要我们现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未来的桥是怎样的或许就会掌握在你这位专家的手中呢!  【建筑物说明文600字:篇六】  我的家乡有座桥,家乡的人都叫它四角桥。你如果看到它,一定会感到惊奇。  我的家乡在江南农村,那里是一片平原,四周没有山地也没有丘,多的是大大小小的河。在我奶奶家的东面不远处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桥,南面不远处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河,就在这两条河的交叉河面造起了这座四角桥。  这座四角桥,实际上是由两座水泥双曲拱桥垂直交叉而成的一座“十”字形的桥。桥由钢筋混凝土构成。“十”字的横竖相交显得粗壮了点,成正八边形,边长两米。在相互间隔的四条边,分别向东南。西北。西南和东北四个方向延伸出去。延伸部分的宽有两米,而长有二十米,这是桥的本身。八边形其余四条边上装有栏杆,栏杆上刻有简朴的图画。以中间的正八边行看延长部分就像从它们身上长出来的四只角,所以,家乡的人叫它四角桥。  为什么把桥造成这个样子呢?我为了弄清其中的奥秘,来到桥的中央。原来。在这一片被河流分割成四块的土地上,如果要从一个地方走到其他三个地方,不知要绕多少路:若是建造普通的桥,起码要造三座,才能把四个地方连通。如今,在这交叉点的河面上再座桥,大大节省了造桥财力,还节省了不知多少往来行人的时间和体力。  站在桥中央向四方眺望,都是不风尽头的水流,在那清清的河面上行驶着装粮载物的船只:顺着桥面四个通道的方向望去,却又满是平坦的农田和竹树掩映之中依稀可风的房舍村庄。  奶奶告诉我,四角桥是一九七八年建造的,我回家乡的次数虽然不多,但是,远望中有四角桥的形象却常常浮现在我眼前。啊!四角桥,你多像一个身材魁梧的大力士,撑着你的两手和两脚,引起你的脊梁,默默无声地,让赶路的人从你身上走过,走向希望的田野,走向幸福的明天。  【建筑物说明文600字:篇七】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72万平方米(长960米,宽750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始建于公元1406,1420年建成,是明朝第皇帝朱棣始建,设计者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苏州人),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用30万民工,共建了14年,有房屋9999间半,主要建筑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保和殿也是科举考试举行殿试的地方,科举考试的一至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  朱元璋的儿子朱棣与建文帝大战三年,夺得了帝位(明成祖),作皇帝后朱棣决定把都城迁到他原来的领地燕(北京),北京城的营建,从1417年动工,1420年基本竣工,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在以后五百多年的历史中,明清两代共有24位皇帝在这里行使对全国的统治大权。故宫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北京城是15世纪东方最完美的首都,成为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故宫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其前半部分为外廷,是皇帝朝政场所。建筑庄严、宏伟,特别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三大殿,建筑在8米高的三层汉白玉石阶上,以显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威严,太和殿座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故宫的设计者认为,不这样不足以显示皇帝的威严,不足以震摄天下。  如果从天安门算起到故宫北门,南北长近3公里,规模之大,令人难以想像,设计和建造这么大的宫城气度非凡,难怪有外宾参观后曾赞叹“一个人怎么能住这么大的房子”。  【建筑物说明文600字:篇八】  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全长6000多公里。合为12000多里,因此称其为“万里长城”,自然是名副其实的。  长城初为秦始皇修建,一共动用了几十万民工,耗费了许多劳动力,用了9年时间,到了明成祖时,他又命令重修长城。长城的修建的利于抵御北方匈奴,因而保证了那里农liuxue86业的正常进行,为当时中原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远望长城,高耸雄伟、蜿蜒万里、危峰兀立,高大的青山环绕着。在阳光的照射下,长城像一条巨龙,仰卧在绵延起伏的大山上,又像一条彩带镶嵌在苍翠的山间。  南北朝的一个诗人曾用这样的诗句来形容长城的险、长、高:“长城地势险,万里与云平。”据记载,第一位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说过:“在太空中望地球,最明显的就是长城了。”世人都知道中国的长城,但知道英国有长城的并不多。不过与中国长城相比,英国长城只能叫“短城”,因为它全长才117公里,它也比中国的长城修建的晚得多。  长城由砖石砌成,城墙高约3—5米,城头是齿形的, 有利于抵御外敌。长城一共有八大关:山海关、居庸关、紫荆关、玉门关、雁关、娘子关、偏头关、嘉峪关。其中山海关最为有名,它背后面海,处于万顷波涛、千丈绝壁之间,号称“天下第一关”;山海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明末,李自成与降清的吴三桂在此厚战。其次为居庸关,在这个关口,成吉思汉曾与金兵刀枪相见。  万里长城是一座不朽的神奇,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象征,也是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体现。

一、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 (一)总标题 总标题是文章总体内容的体现。常见的写法有: ①揭示课题的实质。这种形式的标题,高度概括全文内容,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它具有高度的明确性,便于读者把握全文内容的核心。诸如此类的标题很多,也很普遍。如《关于经济体制的模式问题》、《经济中心论》、《县级行政机构改革之我见》等。 ②提问式。这类标题用设问句的方式,隐去要回答的内容,实际上作者的观点是十分明确的,只不过语意婉转,需要读者加以思考罢了。这种形式的标题因其观点含蓄,轻易激起读者的注重。如《家庭联产承包制就是单干吗?》、《商品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吗?》等。 ②交代内容范围。这种形式的标题,从其本身的角度看,看不出作者所指的观点,只是对文章内容的范围做出限定。拟定这种标题,一方面是文章的主要论点难以用一句简短的话加以归纳;另一方面,交代文章内容的范围,可引起同仁读者的注重,以求引起共鸣。这种形式的标题也较普遍。如《试论我国农村的双层经营体制》、《正确处理中心和地方、条条与块块的关系》、《战后西方贸易自由化剖析》等。 ④用判定句式。这种形式的标题给予全文内容的限定,可伸可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文章研究对象是具体的,面较小,但引申的思想又须有很强的概括性,面较宽。这种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的标题,有利于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拓展。如《从乡镇企业的兴起看中国农村的希望之光》、《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从“劳动创造了美”看美的本质》等。 ⑤用形象化的语句。如《激励人心的治理体制》、《科技史上的曙光》、《普照之光的理论》等。 标题的样式还有多种,作者可以在实践中大胆创新。 (二)副标题和分标题 为了点明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对总标题加以补充、解说,有的论文还可以加副标题。非凡是一些商榷性的论文,一般都有一个副标题,如在总标题下方,添上“与××商榷”之类的副标题。 另外,为了强调论文所研究的某个侧重面,也可以加副标题。如《如何看待现阶段劳动报酬的差别——也谈按劳分配中的资产阶级权利》、《开发蛋白质资源,提高蛋白质利用效率——探讨解决吃饭问题的一种发展战略》等。 设置分标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清楚地显示文章的层次。有的用文字,一般都把本层次的中心内容昭然其上;也有的用数码,仅标明“一、二、三”等的顺序,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需要注重的是: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紧扣所属层次的内容,以及上文与下文的联系紧密性。 对于标题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要明确。要能够揭示论题范围或论点,使人看了标题便知晓文章的大体轮廓、所论述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不能似是而非,藏头露尾,与读者捉迷藏。二要简炼。论文的标题不宜过长,过长了轻易使人产生烦琐和累赘的感觉,得不到鲜明的印象,从而影响对文章的总体评价。标题也不能过于抽象、空洞,标题中不能采用非常用的或生造的词汇,以免使读者一见标题就如堕烟海,百思不得其解,待看完全文后才知标题的哗众取宠之意。三要新奇。标题和文章的内容、形式一样,应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做到既不标新立异,又不落案臼,使之引人入胜,心旷神怡,从而激起读者的阅读爱好。 二、目录 一般说来,篇幅较长的毕业论文,都没有分标题。设置分标题的论文,因其内容的层次较多,整个理论体系较庞大、复杂,故通常设目录。 设置目录的目的主要是: 1.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该论文之前对全文的内容、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读者决定是读还是不读,是精读还是略读等。 2.为读者选读论文中的某个分论点时提供方便。长篇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有许多分论点。当读者需要进一步了解某个分论点时,就可以依靠目录而节省时间。 目录一般放置在论文正文的前面,因而是论文的导读图。要使目录真正起到导读图的作用,必须注重: 1.准确。目录必须与全文的纲目相一致。也就是说,本文的标题、分标题与目录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2.清楚无误。目录应逐一标注该行目录在正文中的页码。标注页码必须清楚无误。 3.完整。目录既然是论文的导读图,因而必然要求具有完整性。也就是要求文章的各项内容,都应在目录中反映出来,不得遗漏。 目录有两种基本类型:> 2.用数码表示的目录。这种目录较少见。但长篇大论,便于读者阅读,也有采用这种方式的。 三、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是全文内容的缩影。在这里,作者以极经济的笔墨,勾画出全文的整体面目;提出主要论点、揭示论文的研究成果、简要叙述全文的框架结构。 内容提要是正文的附属部分,一般放置在论文的篇首。 写作内容提要的目的在于: 1.为了使指导老师在未审阅论文全文时,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大体上的了解,知道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研究的主要逻辑顺序。 2.为了使其他读者通过阅读内容提要,就能大略了解作者所研究的问题,假如产生共鸣,则再进一步阅读全文。在这里,内容提要成了把论文推荐给众多读者的“广告”。 因此,内容提要应把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示出来,便于读者一看就能了解论文内容的要点。论文提要要求写得简明而又全面,不要罗哩啰嗦抓不住要点或者只是干巴巴的几条筋,缺乏说明观点的材料。 内容提要可分为报道性提要和指示性提要。 报道性提要,主要介绍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成果以及成果分析等,对文章内容的提示较全面。 指示性提要,只简要地叙述研究的成果(数据、看法、意见、结论等),对研究手段、方法、过程等均不涉及。毕业论文一般使用指示性提要。 四、关键词 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键主题内容,但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它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 五、目录 目录按章、节、条三级标题编写,要求标题层次清晰。目录中的标题要与正文中标题一致。目录中应包括绪论、论文主体、结论、致谢、参考文献、附录等。 六、正文 [1] 一般来说,日语学术论文主题的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事实根据(通过本人实际考察所得到的语言、文化、文学、教育、社会、思想等事例或现象)。提出的事实根据要客观、真实,必要时要注明出处;前人的相关论述(包括前人的考察方法、考察过程、所得结论等)。理论分析中,应将他人的意见、观点与本人的意见、观点明确区分。无论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他人的成果,都应该注明出处;本人的分析、论述和结论等。做到使事实根据、前人的成果和本人的分析论述有机地结合,注意其间的逻辑关系。 七、结论 结论应是毕业论文的最终的、总体的结论,换句话说,结论应是整篇论文的结局、是整篇论文的归宿,而不是某一局部问题或某一分支问题的结论,也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是该论文结论应当体现作者更深层的认识,且是从全篇论文的全部材料出发,经过推理、判断、归纳等逻辑分析过程而得到的新的学术总观念、总见解。 结论可采用“终わりに”、“结び”、“结论”等字样,要求精炼、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的见解及其意义和作用,还可提出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和建议。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 该部分的写作内容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本文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对前人有关的看法作了哪些修正、补充、发展、证实或否定。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或遗留未予解决的问题,以及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的关键点和方向,。 八、致谢 按照GB7713-87的规定,致谢语句可以放在正文后,体现对下列方面致谢:国家科学基金、资助研究工作的奖学金基金、合同单位、资助和支持的企业、组织或个人;协助完成研究工作和提供便利条件的组织或个人;在研究工作中提出建议和提供帮助的人;给予转载和引用权的资料、图片、文献、研究思想和设想的所有者;其他应感谢的组织和人。在我们的毕业论文中的致谢里主要感谢导师和对论文工作有直接贡献及帮助的人士和单位。 九、参考文献 在学术论文后一般应列出参考文献(表),其目的有三,即:为了能反映出真实的科学依据;为了体现严肃的科学态度,分清是自己的观点或成果还是别人的观点或成果;为了对前人的科学成果表示尊重,同时也是为了指明引用资料出处,便于检索。毕业论文的撰写应本着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凡有引用他人成果之处,均应按论文中所出现的先后次序列于参考文献中,并且只列出正文中以标注形式引用或参考的有关著作和论文,参考文献应按正文中出现的顺序列出直接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 十、附录 对于一些不宜放入正文中、但作为毕业论文又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毕业论文附录中。例如问卷调查原件、数据、图表及其说明等。 本科专业(含本科段、独立本科段)自考生在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后,都要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工科类专业一般为毕业设计、医科类一般为临床实习)及其答辩考核。毕业论文的撰写及答辩考核是取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文凭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衡量自考毕业生是否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层次相同专业的学力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是,由于许多应考者缺少系统的课堂授课和平时训练,往往对毕业论文的独立写作感到压力很大,心中无数,难以下笔。因此,对本科专业自考生这一特定群体,就毕业论文的撰写进行必要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试就如何撰写毕业论文作简要论述,供参考。 (一)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专业应考者完成本科阶段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 首先是选择课题。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果“写什么”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 教育部自学考试办公室有关对毕业论文选题的途径和要求是“为鼓励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应考者可结合本单位或本人从事的工作提出论文题目,报主考学校审查同意后确立。也可由主考学校公布论文题目,由应考者选择。毕业论文的总体要求应与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相一致,做到通过论文写作和答辩考核,检验应考者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但不管考生是自己任意选择课题,还是在主考院校公布的指定课题中选择课题,都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课题。选好课题是毕业论文成功的一半。 第一、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和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题要符合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要具有新颖性,有创新、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或推动作用,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花很大的精力,表达再完善,也将没有丝毫价值。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选题。首先,要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和理论上,还要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其次,要从寻找科学研究的空白处和边缘领域中选题,科学研究还有许多没有被开垦的处女地,还有许多缺陷和空白,这些都需要填补。应考者应有独特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去思索,去发现,去研究。最后,要从寻找前人研究的不足处和错误处选题,在前人已提出来的研究课题中,许多虽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有待于丰富、完整和发展,这种补充性或纠正性的研究课题,也是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 第二、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但要有考生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由于考生个人的主观、客观条件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选题时,还应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及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来选题。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首先,要有充足的资料来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是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的。选择一个具有丰富资料来源的课题,对课题深入研究与开展很有帮助。其次,要有浓厚的研究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激发自己研究的热情,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以专心、细心、恒心和耐心的积极心态去完成。最后,要能结合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每个考生无论能力水平高低,工作岗位如何,都有自己的业务专长,选择那些能结合自己工作、发挥自己业务专长的课题,对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大有益处。 (二) 选好课题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般程序是:搜集资料、研究资料,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最后是执笔撰写、修改定稿。 第一、研究课题的基础工作———搜集资料。考生可以从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做实地调查研究、实验与观察等三个方面来搜集资料。搜集资料越具体、细致越好,最好把想要搜集资料的文献目录、详细计划都列出来。首先,查阅资料时要熟悉、掌握图书分类法,要善于利用书目、索引,要熟练地使用其他工具书,如年鉴、文摘、表册、数字等。其次,做实地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能获得最真实可靠、最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调查研究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对象明确、内容明确。调查的方法有: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调查的方式有:开会、访问、问卷。最后,关于实验与观察。实验与观察是搜集科学资料数据、获得感性知识的基本途径,是形成、产生、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本方法在理工科、医类等专业研究中较为常用,运用本方法时要认真全面记录。 第二、研究课题的重点工作———研究资料。考生要对所搜集到手的资料进行全面浏览,并对不同资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阅读、选读、研读。 通读即对全文进行阅读,选读即对有用部分、有用内容进行阅读,研读即对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内容进行全面、认真、细致、深入、反复的阅读。在研读过程中要积极思考。要以书或论文中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与研究方法来触发自己的思考,要眼、手、脑并用,发挥想象力,进行新的创造,如: 。 在研究资料时,还要做好资料的记录。 第三、研究课题的核心工作―――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在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考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根据选题,确立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提出自己的观点要突出新创见,创新是灵魂,不能只是重复前人或人云亦云。同时,还要防止贪大求全的倾向,生怕不完整,大段地复述已有的知识,那就体现不出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成果了。 根据已确立的基本论点和分论点选定材料,这些材料是自己在对所搜集的资料加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组织材料要注意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注意前后材料的逻辑关系和主次关系。 第四、研究课题的关键工作―――执笔撰写。考生下笔时要对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注意:拟定提纲和基本格式。 拟定提纲包括题目、基本论点、内容纲要。内容纲要包括大项目即大段段旨、中项目即段旨、小项目即段中材料或小段段旨。拟定提纲有助于安排好全文的逻辑结构,构建论文的基本框架。 基本格式:一般毕业论文由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4方面内容构成。标题要求直接、具体、醒目、简明扼要。摘要即摘出论文中的要点放在论文的正文之前,以方便读者阅读,所以要简洁、概括。正文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内容,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说明研究这一课题的理由、意义,要写得简洁。要明确、具体地提出所论述课题,有时要写些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本人将有哪些补充、纠正或发展,还要简单介绍论证方法。本论部分是论文的主体,即表达作者的研究成果,主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及其论据。这部分要以充分有力的材料阐述观点,要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层次、大小段落间的内在联系。篇幅较长的论文常用推论式(即由此论点到彼论点逐层展开、步步深入的写法)和分论式(即把从属于基本论点的几个分论点并列起来,一个个分别加以论述)两者结合的方法。结论部分是论文的归结收束部分,要写论证的结果,做到首尾一贯,同时要写对课题研究的展望,提及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或可能解决的途径等。参考文献即撰写论文过程中研读的一些文章或资料,要选择主要的列在文后。 第五、研究课题的保障工作―――修改定稿。通过这一环节,可以看出写作意图是否表达清楚,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是否准确、明确,材料用得是否恰当、有说服力,材料的安排与论证是否有逻辑效果,大小段落的结构是否完整、衔接自然,句子词语是否正确妥当,文章是否合乎规范。 总之,撰写毕业论文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对于缺乏写作经验的自考生来说,确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考生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虚心向指导教师求教。

  • 索引序列
  • 建筑史论文集第七章目录怎么写
  • 建筑史论文集第七章目录
  • 建筑史论文集第七章目录图片
  • 建筑史论文集第14章目录怎么写
  • 建筑史论文集第七篇怎么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