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建筑史论文集第14册第一章

建筑史论文集第14册第一章

发布时间:

建筑史论文集第14册第一章

“匠人营国”的基本精神与形成背景初探 城市规划, 2005(2)第一作者从战略规划到行动计划:中国城市规划体制初论 城市规划, 2003(12)第二作者全球化时代苏州城市发展的文化思考 城市规划, 2003(8)第一作者西周城市发展的空间透视 建筑史, 2003年第2辑城市地区的空间秩序与协调发展:以上海及其周边地区为例 城市规划, 2002(12)第二作者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形态的影响研究述评 城市规划, 2002(4)防洪对城起源的意义 建筑史论文集 第16辑 2002探寻城市地区规划的新范式:从程序性规划到规划过程 城市规划 2001(6)从聚落形态的演进看中国古代城市起源 建筑史论文集 第14辑 2001纽约大都市地区规划的历史与现状:纽约区域规划协会的探索 国外城市规划 2000(2)区域:城市文化研究的新视野 城市规划 2000(11)中国城市文化发展史上的“江南现象”华中建筑 2000(3,4)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2005首届学会论文奖暨第七届全国青年城市规划论文竞赛二等奖,2001第五届全国青年城市规划论文竞赛二等奖,1997

建筑史论文集第14册第一章内容

“统计能量分析应用于墙隔声研究”,声学学报,1982“加权余量法建立声场有限元公式”,声学学报,1982“室内声场动态问题有限元法”,第一届全国声学会议论文,1985“室内声场计算机声线法模拟的一些问题”,第一届全国声学会议论文,1985“Calculating Sound Insulation of Walls by SEA Method”, Inter-Noise’87,1987“微机在建筑声学中的一些应用”,第五届全国建筑物理学术会议,1987“几何声学——虚像空间”,第五届全国建筑物理学术会议,1987“室内声场衰减过程的统计分析”,声学学报,1987“Computer Simulation for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ound Field in Rooms”, 14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Acoustics(ICA),1992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of Kichhoff Integral Formula to Acoustic Scattering from Arbitrary Shaped Body”, 14 ICA,1992;“航空发动机试车台排气消声工程”, 《环境噪声控制论文集》,1992“建筑与数学”,《建筑师学术职业信息手册》,1993“人类工程学”,《建筑师学术职业信息手册》,1993;“低噪声消声通风器”,国家专利,922248982,1993贺加添(研究生)、秦佑国,“开敞办公室声环境及语言私密性”,全国声学会议论文,1994傅立新(研究生)、秦佑国,“噪声方向结构的主观评价研究“, 环境科学, 1995“沿街住宅防噪研究”, 第六届全国建筑物理会议, 1995“城市住宅声环境的要求、问题与改善”, 小康住宅通讯和住宅与房地产,1996“北京王府饭店发电机房噪声治理”,噪声与振动控制,1997“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培养目标” 清华大学教学讨论会,1997“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居住区噪声环境预测和评价”, 全国声学学术会议,1998“对重建圆明园的意见”,建筑学报和瞭望周刊刊载,纽约时报、CNN、加拿大国家电视台采访,1999“我们的建筑教育思想”,全国建筑教育讨论会,1999“梁思成、林徽音与国徽设计”,建筑史论文集第11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上海浦西城市中心区开发建设失控”,时代建筑,2000罗德胤(研究生)、秦佑国,“颐和园德和园大戏台声学特性测量与分析”, 建筑史论文集13集,2000“北京地区民用机场系统发展研究”,北京规划建设,2001年4月;“建筑信息中介系统与设计范式的演变”,建筑学报,2001年第六期;“改善城市住宅声环境的措施与建议”,住宅产业,2001年6月;罗德胤(研究生)、秦佑国,“中国古戏台台基之变迁”, 建筑史论文集14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罗德胤(研究生)、秦佑国,“两个戏台的混响特性及分析”,华中建筑,2001年第二期;“From “Hi-skill” to “Hi-tech”, 艺术与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1年6月;“中国城市住宅声环境”,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国际研讨会,2001年6月。“从Hi-Skill 到Hi-Tech”,世界建筑,2002年第1期;“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学专业学位制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年1月;罗德胤(研究生)、秦佑国,“中国戏曲与古代剧场发展关系的五个阶段”,建筑史论文集 16辑,2002年6月;白静(研究生)、秦佑国,“建筑图形媒介的发展与比较”,新建筑,2002年第2期;“建筑技术概论”,建筑学报,2002年第7期;“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清华建筑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建筑学’学术报告会(庆祝吴良镛先生80寿辰),2002年4月;薛长健(研究生)、秦佑国,“十九世纪的建筑声学”,全国声学学术会议,2002年李保峰(研究生),秦佑国,“‘生态’不是漂亮话”,建筑与文化2002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10月;新建筑,2003年2月;“中国生态住宅评估”,《永续绿建筑》(论文集),台湾建筑报道,2002年10月;“隔声材料与结构”,新世纪绿色房屋建材技术与市场发展论坛,2002年11月;“中国建筑呼唤精致性设计”,建筑学报,2003年第1期;龙长才(研究生)、秦佑国,“反映时序特征的听神经自发发放模型”,声学学报,2003年5月;“建筑和住区中疫病传播途径的控制”,2003年5月,SARS期间提交给建设部部长和中国建筑学会;“SARS后关于居住密度的思考”,经济观察报,2003年6月23日;全国低密度住宅学术研讨会,2003年12月;“‘现代主义’这堂课要补”,中关村,2003年7月;“计算机集成建筑系统(CIBS)的构想”,建筑学报,2003年第8期;“中国大陆的建筑教育”,建筑师(台湾),2003年9月;“绿色建筑评估”,绿色建筑、绿色奥运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2003年9月7日“From Upenn to Tsinghua” ,国际学术会议,美国 费城,2003年10月;“Ecological Housing Rating System in China” 国际学术会议“大城市环境”,香港,2003年11月;龙长才(研究生)、秦佑国,“Stochastic Resonance Driven by Time-Modulated Neurotransmitter Random Point Trains”, Physics Review Letters 91, 208103(2003), 2003年11月;“Architecture Education in Tsinghua”,国际建筑教育研讨会,南京,2003年12月;龙长才(研究生)、秦佑国,“Noise-enhanced hearing sensitivity”,Physics LettersA,v323, n5~6 , 434, 2004;龙长才(研究生)、秦佑国,“Lower Hearing Threshold by Noise”,ChinesePhysics Letters,v21, n4 , 757, 2004;“中国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建筑学报,2004年第6期;“绿色建筑的中国特点”,百年建筑,2004年8月“Difficulties of Preservation and Renewal of Courtyard Houses”,国际学术会议,意大利 罗马,2004年9月;“不仅讲‘素质’‘能力’,还要讲‘气质’‘修养’”,新清华,2004年10月;“声景(Soundscape)学的范畴”,第五届全国建筑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2004年10月,建筑学报2005年第1期;“墨西哥城的教训与拉美化的防止”,了望周刊,2005年6月;

从哲学上讲是由内容决定的,即由建筑的体量、结构、材料决定的,这些东西变了是不能恢复的。从形式上寻求契合点显然是行不通的,那么要怎样才能创造既具有时代感又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新风格呢?可以看一看浦东的金贸大厦(如图一)。金贸大厦是一座超高层建筑,无论从外形,结构,功能都是现代的,然而它却是极具中国传统风格的。它的整个形体是来自中国塔式建筑形式的提炼,却丝毫看不出造作。这就是将时代与传统完美结合的典型。再来看合肥市新图书馆(如图二),我认为它也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用现代的功能要求、现代的观念手法、现代的技术材料来很好地展现或隐含了传统文脉的"形"与"意"。因为在本市,所以我对他做了详细的调查。合肥市新图书馆基地位于合肥市中心区北部,占地约8000平方米,地形呈不规则样梯形,基地西为琥珀山庄,南临黑池坝,北靠南淝河,自然环境十分优美。根据任务书要求,新馆拟藏书100万册,阅览席500座,总建筑面积约15000平方米,建筑层数局部六层。建筑塔体为59m。在"现代"方面的表现,除了功能方面外,在建筑形式上:高耸的钟塔、圆顶的门棚、凸出的窗体、敞亮的中厅等都为现代建筑设计的常用手法和表现形式,而粉墙黛瓦、马头墙退台及牌坊阵列又都透出传统徽派建筑的精神。当然,对徽派要素的运用绝非为原形的照抄照搬,而是在原形基础上进行精炼、变形,形成一种新的形象而用之。设计者考虑到1。合肥为安徽省会城市,在这座文化底蕴常深厚的城市中,设计文化性建筑,自然使人联想到如何再现书"徽派"建筑风格的文脉延承问题2.基地西侧为知名的琉珀山庄居住小区,此小区以展现地方建筑风格而闻名,在这样的小区周边营建文化性建筑,当然也应探求地方性风格作为环境上的协调统一。3. 基地周边地段视野开敞空旷,前湖后河,直接的建筑参照物较少,因此在该基地上发挥"传统"与"现代"的建筑结合,其余地较大。从以上两个建筑中就不难总结出“时代”与“传统”的契合点应该在建筑的精神上。只有从根本上考虑“时代”与“传统”的契合,才能创造出“美”的建筑,"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一切成自然的流露,巧妙的结合,创造真实自然的建筑之美。将"传统"与"现代"生般硬套的撮合则应是力避的。在这个方面我认为日本建筑师的探索很值得研究,近年来人们对日本建筑刮目相看,这主要是他们推出了一批国际一流的建筑师如丹下健三、黑川纪章、矶琦新、安藤忠雄……等。他们的作品很有特色,既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又不失日本韵味,堪称为现代建筑的日本表现。此外,他们还很重视理论探索,提出一些既富有哲理又饱含日本文化传统的建筑理论。我们和日本同属东方型文化传统,我们有着无与伦比的五千年文化,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建筑师们一定会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而且只要是中国建筑师真正创新的作品,想让它不具有中国特色都是不可能的。

建筑史论文集第14册

1、中国古建bai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du木构架结构为zhi主要的结构方式。此结构方式,由立dao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栈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2、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中国古建筑电子书籍书bai目1、《营造法式》jpg陶本 du 2、《营造zhi法dao式》pdg全四册1933年初版  3、《营造法式注释》pdg—梁思成  4、《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pdf—陈明达【有原书】  5、《营造法式解读》pdf—潘谷西(部分)【有原书】  6、《营造法式》研究札记pdf(续一)—陈明达【有原书】  7、《营造法式》图样jpg  8、《营造法原》pdf—姚承祖【有原书】  9、《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pdf【有原书】  10、《梁思成全集》pdf(缺第十卷)【有原书】  11、《清式营造则例》pdf—梁思成【有原书】  12、《中国古建筑图典》pdf—林洙  13、《枓栱》—潘德华(部分)jpg【有原书】  14、《工程做法注释》jpg—王璞子(部分)【有原书】  15、《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pdf【有原书】  16、《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pdf—陈明达  17、《中国木构建筑营造技术》pdg—马炳坚【有原书】  18、《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pdf—刘大可【有原书】  19、《中国古代建筑史》pdf—刘敦桢【有原书】  20、《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二卷 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有原书】  21、《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三卷 宋、辽、金、西夏建筑【有原书】  22、《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四卷:元明建筑【有原书】  23、《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五卷 清代建筑【有原书】  24、《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pdf【有原书】  25、《祁英涛古建筑论文集》jpg【有原书】  26、《山东广饶关帝庙正殿》—颜华  27、《应县木塔》pdf—陈明达【有原书】  28、《园冶》【有原书】  29、《中国城墙》pdf—罗哲文  30、《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pdf  3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pdf—付熹年【有原书】  32、《中国古典园林分析》pdg—彭一刚【有原书】  33、《中国古建筑构件图典》pdf  34、《中国古建筑装饰彩绘工程技术》jpg—速算速询卡【有原书】  35、《中国建筑设计参考资料图说》pdf—冯建逵  36、《中国建筑史(光盘)参考图》—潘谷西主编  37、《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电子教案  38、《中国塔》book—张驭寰  39、《中国古建筑二十讲》pdf  40、《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pdf—梁思成  41、《中国清代官式建筑彩画技术》pdf【有原书】  42、《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pdf 精装 十一册【有原书】  43、《营造法式初探》pdf—潘谷西  44、《佛教建筑与地理风水》pdf  45、《柴泽俊古建筑文集》pdf【有原书】  46、《陈明达古建筑与雕塑史论》pdf【有原书】  47、《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pdf【有原书】  48、《建筑考古学论文集》pdf—杨宏勋  49、《刘敦桢文集》pdf第一卷  50、《传统灰作基本操作与应用之研究》pdf  51、《仿古建筑施工实用技术》pdf  52、《风水理论研究》pdg—王其亨【有原书】  53、《古代大木作静力初探》pdf—王天【有原书】  54、《古建筑勘查与探究》pdf—张驭寰  55、《古文物称谓图典》 pdf  56、《华严寺》pdf【有原书】  57、《绘图鲁班经》pdf  58、《匠学七说》pdf—张良皋  59、《美的历程》pdf(插图本珍藏本)—李泽厚  60、《麦地里的飞檐》doc【有原书】  61、《清代匠作则例》pdf 第一卷—王世襄  62、《明式家具萃珍》pdf—王世襄  63、《明式家具研究》pdf—王世襄  64、《明式家具珍赏》pdf—王世襄  65、《髹饰录解说》pdf:中国传统漆工艺研究(修订版)—王世襄【有原书】  66、《中国古代门窗》pdg—马未都  67、《明清家具鉴赏与研究》pdf—田家青pdf  68、山西榆次永寿寺雨花宫  《营造法式》解读-密码材栔双全的QQ号  69、《园综》—陈从周  70、《中国园林鉴赏辞典》pdf—陈从周【有原书】  71、《苏州古典园林》pdg—刘敦桢  72、《乡土建筑装饰艺术》jpg—楼庆西  73、《古建筑文化图说》pdf 说楼—覃力  74、《古建筑文化图说》pdf 说门—覃力  75、《古建筑文化图说》pdf 说弄—张锡昌  76、《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 说墙—尹文 pdf  77、《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 说台—韦明铧pdf  78、《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说亭—覃力 pdf  79、《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说园—陈从周pdf  80、《山东寺庙塔窟》pdf—赵浦根  81、《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pdf  82、《中国古代风水与建筑选址》pdf--一丁 雨露 洪涌  83、《中国建筑艺术全集》pdf18 私家园林  84、《中国建筑艺术全集》pdf12 佛教建筑 (一 北方)  85、《中国古代建筑文献注译与论述》pdf—李书钧  86、《不只中国木建筑》pdg—赵广超  87、《弘一大师全集》pdf·第9册:书法卷djvu  88、《中国古代服饰研究》pdf 沈从文【有原书】  89、《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丝绸织染pdf  90、《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造纸与印刷pdf  91、《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漆艺pdf  92、《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中药炮制pdf  93、《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雕塑pdf  94、《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金银细金工艺和景泰蓝pdf  95、《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刘致平pdf  《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原状的探讨》jpg付熹年 (文物7)  中国古代建筑代表博物馆  中国古建筑精粹电子书  中国古建筑图谱  中国全史  《汉语大字典》  《康熙字典》  唐_北宋木结构建筑_平面尺寸_之分析  园林景观设计***《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一卷 第一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一卷 第二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二卷 第一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四卷 第三、四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五卷 第二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五卷 第三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五卷 第四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六卷 第一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六卷 第二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七卷 第一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七卷 第二期 【有原书】    1《文物建筑》第一辑 河南古建 【有原书】    2 陈万里陶瓷考古文集 【有原书】    3 东方建筑研究 (上册) (超星)    4 东方寺庙明珠:南禅寺、佛光寺 (超星)    5 敦煌家具资料    6 佛像艺术造型    7 古建筑保护与研究 【有原书】(超星)    8 建筑历史研究 第一辑 【有原书】(超星)    9 江南园林志 (第二版) 【有原书】(超星)    10 叩开鲁班的大门——中国营造学社史略 【有原书】(超星)    11 刘敦桢文集 (一) (超星)    12 刘敦桢文集 (二) (超星)    13 刘敦桢文集 (三) 【有原书】(超星)    14 凝固的艺术魂魄:晋东南地区早期古建筑考察 (超星)    15 曲阜孔朝建筑 【有原书】(超星)    16 园冶注释 (第二版) 【有原书】(超星)    17 中国古代高建筑 (超星)    18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 彩画    19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 雕刻    20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 装修    21 中国古建探微 (超星)    22 中国古建筑 (超星)    23 中国古建筑百问 (超星)    24 中国古建筑全览 (超星)    25 中国江南禅宗寺院建筑 (超星)    26 中国民族建筑 第一卷 (超星)    27 中国民族建筑 第二卷 (超星)    28 中国民族建筑 第三卷 (超星)    29 中国民族建筑 第四卷 (超星)    30 中国民族建筑 第五卷 (超星)    31 佛教寺院考古pdf    32 城记pdf 【有原书】     33 佛教石窟考古pdf    34 宫殿考古通论pdf    35 故宫辞典pdf    36 汉代画像石_吴曾德_文物出版社pdf    37 汉字古音手册PDF    38 建筑历史与理论    39 建筑书籍-中国古建筑小品pdf    40 林徽因文存+建筑    41 明代南京寺院研究pdf    42 明清室内陈设朱家溍紫禁城出版社pdf    43 秦汉瓦当pdf    44 四川汉代画象砖艺术pdf    45 唐代长安辞典pdf    46 隋唐两京丛考    47 隋唐两京坊里谱杨鸿年    48 天一阁藏本:明鲁般营造正式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pdf    49 闲情偶寄pdf    50 正在消失的建筑pdf    51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pdf    52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pdf 【有原书】    53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pdf    54 中国古典建筑装饰图案选pdf    55 中国石窟寺研究 宿白 文物出版社 1996年8月第1版pdf    56 梓室余墨_陈从周随笔pdf    57 长城djvu    58 明十三陵djvu    59 颐和园djvu    60 老宅第djvu    61 老牌坊djvu    62 老书院djvu    63 老门楼djvu    64 老戏台djvu    65 老楼阁djvu    66 宋陵石雕纹饰djvu    67 山西djvu    68 中国民居djvu    69 中国园林djvu    70 避暑山庄djvu    71 晋祠揽胜djvu    72 日本传统艺术 第四卷 浮世绘djvu    73 园林史djvu    74 屋宇春秋 山西老宅院djvu    75 圆明园djvu    76 阳光下的雕花门楼:武夷古民居的记忆djvu    77 八百年的村落——培田纪行djvu    78 徽州djvu    79 走遍中国 南京djvu    80 中国古代苑园与文化djvu    81 古城记:失落文明的兴与衰djvu    82 江南六镇djvu    83 大壮·适形 中国建筑·匠意 (超星)    84 建筑十书 【有原书】(超星)    85 中国古建筑百问    86 洛阳伽蓝记    87 长物志校注    88 中国建筑学会学术论文集 第一集 建筑部分 (超星)    89 中国古建筑艺术 (第1~4册) 【不全】 (超星)    90 梁思成建筑画    91 隋唐宫廷建筑考    92 中国文物考古辞典        《考古》杂志1955年1~6期及1991、1993~1998全年    《文物》杂志1959~2000共152期         文物五○○期总目索引 1-pdf                     1 繁峙岩山寺pdf(不全)  2 中国古亭pdf  3 中国古亭pdf  4 佛宫寺释迦塔和崇福寺辽金壁画djvu  5 中国古建筑定额与预算pdf  6 中国建筑史图录(梁思成)pdg  7 中国江南古建筑装修装饰图典pdg  8 《中国建筑史》——伊东忠太pdf【有原书】  9 平遥古城与民居pdf【有原书】  10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图解pdf【有原书】  11 怎样鉴定古建筑pdf【有原书】  12 苏州古典园林营造录pdg  13 _园治注释(第二版)【有原书】  14 明式家具珍赏  15 盛京宫殿建筑  16 苏州古典园林营造录  17 中国建筑彩画图集(何俊寿)【有原书】  18 苏州古典园林艺术=THE ART OF SUZHOU CLASSICAL GARDENpdf  19 永诀的建筑pdf  20 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上pdf  21 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pdf  22 紫禁城宫殿pdf   23 中国藏传佛教白描图集pdf  24 _园治注释(第二版)【有原书】  25 红木小件pdf  26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图解pdf  27 苏州香山帮建筑pdf  28 永诀的建筑pdf  29 叩开鲁班的大门-中国营造学社史略(林洙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年10月第一版)djvu

“统计能量分析应用于墙隔声研究”,声学学报,1982“加权余量法建立声场有限元公式”,声学学报,1982“室内声场动态问题有限元法”,第一届全国声学会议论文,1985“室内声场计算机声线法模拟的一些问题”,第一届全国声学会议论文,1985“Calculating Sound Insulation of Walls by SEA Method”, Inter-Noise’87,1987“微机在建筑声学中的一些应用”,第五届全国建筑物理学术会议,1987“几何声学——虚像空间”,第五届全国建筑物理学术会议,1987“室内声场衰减过程的统计分析”,声学学报,1987“Computer Simulation for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ound Field in Rooms”, 14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Acoustics(ICA),1992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of Kichhoff Integral Formula to Acoustic Scattering from Arbitrary Shaped Body”, 14 ICA,1992;“航空发动机试车台排气消声工程”, 《环境噪声控制论文集》,1992“建筑与数学”,《建筑师学术职业信息手册》,1993“人类工程学”,《建筑师学术职业信息手册》,1993;“低噪声消声通风器”,国家专利,922248982,1993贺加添(研究生)、秦佑国,“开敞办公室声环境及语言私密性”,全国声学会议论文,1994傅立新(研究生)、秦佑国,“噪声方向结构的主观评价研究“, 环境科学, 1995“沿街住宅防噪研究”, 第六届全国建筑物理会议, 1995“城市住宅声环境的要求、问题与改善”, 小康住宅通讯和住宅与房地产,1996“北京王府饭店发电机房噪声治理”,噪声与振动控制,1997“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培养目标” 清华大学教学讨论会,1997“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居住区噪声环境预测和评价”, 全国声学学术会议,1998“对重建圆明园的意见”,建筑学报和瞭望周刊刊载,纽约时报、CNN、加拿大国家电视台采访,1999“我们的建筑教育思想”,全国建筑教育讨论会,1999“梁思成、林徽音与国徽设计”,建筑史论文集第11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上海浦西城市中心区开发建设失控”,时代建筑,2000罗德胤(研究生)、秦佑国,“颐和园德和园大戏台声学特性测量与分析”, 建筑史论文集13集,2000“北京地区民用机场系统发展研究”,北京规划建设,2001年4月;“建筑信息中介系统与设计范式的演变”,建筑学报,2001年第六期;“改善城市住宅声环境的措施与建议”,住宅产业,2001年6月;罗德胤(研究生)、秦佑国,“中国古戏台台基之变迁”, 建筑史论文集14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罗德胤(研究生)、秦佑国,“两个戏台的混响特性及分析”,华中建筑,2001年第二期;“From “Hi-skill” to “Hi-tech”, 艺术与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1年6月;“中国城市住宅声环境”,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国际研讨会,2001年6月。“从Hi-Skill 到Hi-Tech”,世界建筑,2002年第1期;“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学专业学位制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年1月;罗德胤(研究生)、秦佑国,“中国戏曲与古代剧场发展关系的五个阶段”,建筑史论文集 16辑,2002年6月;白静(研究生)、秦佑国,“建筑图形媒介的发展与比较”,新建筑,2002年第2期;“建筑技术概论”,建筑学报,2002年第7期;“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清华建筑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建筑学’学术报告会(庆祝吴良镛先生80寿辰),2002年4月;薛长健(研究生)、秦佑国,“十九世纪的建筑声学”,全国声学学术会议,2002年李保峰(研究生),秦佑国,“‘生态’不是漂亮话”,建筑与文化2002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10月;新建筑,2003年2月;“中国生态住宅评估”,《永续绿建筑》(论文集),台湾建筑报道,2002年10月;“隔声材料与结构”,新世纪绿色房屋建材技术与市场发展论坛,2002年11月;“中国建筑呼唤精致性设计”,建筑学报,2003年第1期;龙长才(研究生)、秦佑国,“反映时序特征的听神经自发发放模型”,声学学报,2003年5月;“建筑和住区中疫病传播途径的控制”,2003年5月,SARS期间提交给建设部部长和中国建筑学会;“SARS后关于居住密度的思考”,经济观察报,2003年6月23日;全国低密度住宅学术研讨会,2003年12月;“‘现代主义’这堂课要补”,中关村,2003年7月;“计算机集成建筑系统(CIBS)的构想”,建筑学报,2003年第8期;“中国大陆的建筑教育”,建筑师(台湾),2003年9月;“绿色建筑评估”,绿色建筑、绿色奥运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2003年9月7日“From Upenn to Tsinghua” ,国际学术会议,美国 费城,2003年10月;“Ecological Housing Rating System in China” 国际学术会议“大城市环境”,香港,2003年11月;龙长才(研究生)、秦佑国,“Stochastic Resonance Driven by Time-Modulated Neurotransmitter Random Point Trains”, Physics Review Letters 91, 208103(2003), 2003年11月;“Architecture Education in Tsinghua”,国际建筑教育研讨会,南京,2003年12月;龙长才(研究生)、秦佑国,“Noise-enhanced hearing sensitivity”,Physics LettersA,v323, n5~6 , 434, 2004;龙长才(研究生)、秦佑国,“Lower Hearing Threshold by Noise”,ChinesePhysics Letters,v21, n4 , 757, 2004;“中国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建筑学报,2004年第6期;“绿色建筑的中国特点”,百年建筑,2004年8月“Difficulties of Preservation and Renewal of Courtyard Houses”,国际学术会议,意大利 罗马,2004年9月;“不仅讲‘素质’‘能力’,还要讲‘气质’‘修养’”,新清华,2004年10月;“声景(Soundscape)学的范畴”,第五届全国建筑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2004年10月,建筑学报2005年第1期;“墨西哥城的教训与拉美化的防止”,了望周刊,2005年6月;

2008年,《清初四帝及其宫廷宗教建筑研究》,《装饰》2008年第12期2008年,《贝聿铭的寻根之路——从香山饭店到苏州博物馆》,《为中国而设计——境外设计二十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民生设计刍议》,《装饰》2008年第10期2008年,《家园的继承与批判》,《装饰》2008年第3期2008年,《数字时代学术媒体的新的可能性》,《美术研究》2008年第2期2007年,《筷子·时钟·奥运火炬》,《装饰》2007年第9期2007年,《新艺术运动之“新”》,《装饰》2007年第5期2006年,《房地产开发与城市危机》,《住区》2006年12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中产阶级与现代主义》,《为中国而设计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观唐”之我观》,《住区》2006年第二期。2006年,《后现代的善意》,《清华美术》第三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建筑史视野下的环境艺术》,《环艺教与学》第一辑,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年,《清代紫禁城的宗教性建筑的空间结构》,《建筑史论文集》第18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全球化与地区性》,《建筑师》第100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公共建筑想要说什么》,《CASA国际住居》总87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圆明园宗教建筑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年第1期,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礼制建筑”求解》,《建筑史论文集》第15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002年,《遥想梁思成先生》,《梁思成百岁诞辰纪念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999年,《紫禁城后宫宗教建筑和空间初探》,《建筑史论文集》第11辑,清华大学出版社。另有专业知识普及方面的“城市广场的形形色色”、“世事沧桑,山水为证”、“玲珑宝塔”、“不朽的埃及”、“中国建筑的窗”、“中国建筑的台基”等多篇文章发表于《知识就是力量》。同中央电视台的科教频道合作,完成专题片多集。

建筑史论文集第14章

注:以下为部分代表性论文。除署名外,吴庆洲为唯一作者。一、建筑历史研究 浅谈真武阁的建筑艺术 南方建筑,1986, 德庆悦城龙母祖庙 古建园林技术,1987,1:31~35,1987,2:58~62,1987,3:61~ 广济桥历代的建设 岭南文史,11-12:82~ 圣索菲亚大教堂 世界建筑,1989,6:117~ 肇庆梅庵 建筑史论文集(八):21~ 清华大学出版社, 粤西古建筑瑰宝——德庆学宫大成殿 古建园林技术,1992,1(总34):42~51,1992,2(总 35):49~ 圣保罗大教堂 世界建筑 1994,1:69~ 我国佛教塔刹型制研究 古建园林技术,1994,4(总45):21~28,1995,1(总46)13~ 南汉遗迹药洲园建筑设计 华中建筑,1995,2:57~60,1995,3:70~ 建筑文化的承传、融合与演变 中外建筑,1996,1:4~ 中国古建筑脊饰的文化渊源初探 华中建筑,1997,2:28~36,1997,3:16~21,1997,4:6~ 春秋至六朝麒麟演变研究 古建园林技术,1997,3(总56):58~ 环境生态与传统民居 第八届中国民居学术研讨会论文 香港, 客家民居意象研究 建筑学报,1998,4: 德庆三元塔修复研究 古建园林技术,1999,1(总62):36~ 中国建筑如何才能走向世界 长江建设,1999,2:12~ 佛塔的源流及中国塔刹形制研究 华中建筑,1999, 曼荼罗与佛教建筑 古建园林技术,2000,1(总66):32~34;2000,2(总67):30~ 龙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 华中建筑,2000,4:23~ 防洪防匪的大宅——光仪大屋 小城镇建设,2001,6:72~ 中国最大的哥特式石构教堂——石室 建筑学报,2001,8:62~ 瑰玮独绝,另树一帜——佛山祖庙建筑研究 佛山市博物馆编 佛山祖庙 文物出版社, 宫阙、城阙及五凤楼的产生和发展演变 古建园林技术,2006,4(总93):43~50,2007,1(总 94):50- 台湾道教建筑脊饰艺术 世界建筑导报,2006,7:12~ 杨大禹、吴庆洲南传上座部佛教建筑及其文化精神建筑师,2007,5(总129):83- 佛教文化与中国名胜园林景观中国园林,2007,10:73- 仿生象物——传统中国营造意匠探微城市与设计学报,2007,9,28:155- The Small Dujiang Weir ,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of Baojiatun in Anshun of Guizhou Province 2012年东亚建筑国际学术会论文,2012,香港 The Heritage Conservation Practical Case : Baojiatun W吴庆洲徐好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12年最佳遗产保护实践会议论文2012,27~克罗地亚 吴庆洲、徐好好贵州鲍家屯水碾房保护和修复研究回顾南方建筑2013,1:92~95二、城市规划和城市史研究古台州城规划建设初探 城市规划,1986,2:54~中国古城选址的实践和科学思想 新建筑,1987,3:66~北方雅典爱丁堡 城市规划,1989,4:57~古惠州城与西湖 岭南文史,14:103~吴庆洲,叶荣贵 Modernized City, Cultural Tradition,Local F 转变中的亚洲城市和建筑国际学术 会议论文,1989, 北京中国古代的城市水系 华中建筑,1991,2:55~历史文化名城牛津 国外城市规划,1991,4:40~中国城市建设史的活教材—历史文化名城赣州 古建园林技术,1995,2(总47):53~中国古代哲学与古城规划 建筑学报,1995,8:45~象天法地意匠与中国古都规划 华中建筑,1996,2:31~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历史经验与借鉴 中外建筑,1996,4:32~中国古城规划与宇宙模式 纪念刘敦桢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 南京,中国古城选址的历史经验与借鉴 城市规划,2000,9~10,9:31~36,10:34~郑力鹏、吴庆洲 佛山福贤路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城市规划,2001,10:37~Study on Citywall and Moat Military Defence System of Nanjing City in Ming D 东亚建筑文化国际 研讨会论文 南京,2004,斗城与水城——古温州城选址规划探微 城市规划,2005,2:66~明南京城池的军事防御体系研究 建筑师,2005,4(总114):86~周霞,冯江,吴庆洲 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以佛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 例 城市规划2005,8:93~The Urban Canal System in Ancient C 东亚建筑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 日本,京都,2006,10、华 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0:61~迎接中国城市营建史研究之春天中国城市营建史研究书系总序 建筑师,2011,1:91~Study on Urban Construc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Tortoise City of Ganzhou 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 Vol N4,龟城赣州营建的历史与文化研究建筑师,2012,1(总155):64~丽江历史文化述论中国名城,2014,11:47~亚德里亚海的明珠—杜布罗夫尼克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4,29(04):52~57三、建筑和城市防灾研究两广建筑避水灾之调查研究 华南工学院学报,1984,2:127~试论我国古城抗洪防涝的经验和成就 城市规划,1984,3:28~34 中国古代城市防洪初探 城市规划汇刊,1985,3:12~我国城市防洪综合体系及减灾对策 城市规划汇刊,1985,3:47~试论我国古城抗洪防涝的经验 清华大学 建筑史论文集,1987,8:1~20,清华大学出版社历史上梧州城的水灾及防洪措施 珠江志通讯,1988,1:32~伦敦城特大火灾及其重建 新建筑,1988,4:唐宋明清京都排水排洪系统的研究 城市规划,1988,6:35~兼有防敌和防洪作用的台州古城 古建园林技术,1989,2(总23):55~The Protection of China’s Ancient Cities from Flood D DISATERS 1989,volume13,NO惠州西湖与城市水利 人民珠江,1989,4:7~Housing Measures against Flood Impact Along Pearl R 国际住宅学术讨论会论文,4,英国, 谢菲尔德唐长安在城市防洪上的失误 自然科学史研究,1990,3:290~广州古代的城市水利 人民珠江,1990,3:36~中国古城的选址与防御洪灾 自然科学史研究,1991,2:195~我国防御洪涝灾害的综合体系及减灾对策 灾害学,1992,4:23~现代城市防洪的方略与措施 长江建设,1995,1:15~现代城市水害的剧化及防御对策 城市规划,1995,3:41~汕头市防御洪潮灾害的方略与措施及减灾对策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大项目 城市与工程减灾基础 研究论文集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我国21世纪城市水灾风险及减灾对策 灾害学,1998,2:89~The Urban Flood Hazard And Flood Control strategies in China in The 21st C 1999年国际建筑 师协会第20届大会论文 中国可持续发展,2001,4:23~中国城市灾害及城市安全战略 规划师,2002,1:12~对20世纪中国洪灾的回顾 灾害学,2002,2:62~中国古城防洪的历史经验与借鉴 城市规划,2004,4~Urban Flood: Experience & Hazard and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le D 城市洪水经验与可持续 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 越南,胡志明市,2006,3,历史上四川地震堰塞湖水灾特点及减灾对策 新建筑,2008,4:112-荆州古城防洪体系和措施研究中国名城,2009,3:34~寿州古城防洪减灾的措施中国名城,2010,1:37~借鉴古代经验,防暴雨城市涝灾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编规划创新—2010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重庆出版社, 汉魏洛阳城市防洪的历史经验及措施中国名城,2012,1:67~ 论北京暴雨洪涝与城市防涝中国名城,2012,10:4~ 古代经验对城市防涝的启示灾害学,2012,3:111~ 襄阳古城历代防洪体系的建设及减灾措施中国名城,2013,4:47~ 吴庆洲、李炎、吴运江、刘小刚城水相依显特色,排蓄并举防雨涝—古城水系防洪排涝的历史经验的借 鉴与当代城市防涝的对策城市规划,2014,8:71~77四、建筑教育与研究继承先师事业,培育精英人才——谈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研究生的培养 新建筑,2004,4:62~中国建筑史学近20年的发展及今后展望 华中建筑,2005,3:126~建筑安全与保护生态环境—建筑教育的世纪重任全国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重庆大学主编中国建筑 教育2009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龙庆忠建筑教育思想与建筑史博士点30年回顾南方建筑,2012,2:48~纳精英,育人材,带队伍,求发展——当系主任八年往事回顾,南方建筑,2012,5:11~12五、报刊文章Cities built to avoid flood CHINADAILY November 5,1996:Roof Décor Stems from M CHINADAILY December 31,1996:探秘:福寿沟造就不涝古城光明日报2011,8,12:15

第1篇 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第1章 古代埃及的建筑1 石建筑的能工巧匠2 府邸和宫殿3 金字塔的演化4 峡谷里的陵墓5 太阳神庙6 希腊化时期第2章 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1 主要的建筑类型和形制2 色彩斑斓的饰面技术3 萨艮二世王宫4 帕赛玻里斯第2篇 欧洲“古典时代”的建筑第3章 爱琴文化的建筑第4章 古代希腊的建筑1 圣地和庙宇的演进2 柱式的演进3 雅典卫城4 开拓新领域第5章 古罗马的建筑1 光辉的券拱技术2 柱式的发展与定型3 维特鲁威与《建筑十书》4 古罗马建筑的矛盾5 广场的演变6 剧场和斗兽场7 庙宇8 公共浴场9 住宅与宫殿第3篇 欧洲中世纪建筑第6章 拜占庭的建筑1 穹顶和集中式形制2 装饰艺术3 圣索菲亚大教堂4 东欧的小教堂第7章 西欧中世纪建筑1 从修道院教堂到城市教堂2 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教堂3 意大利的中世纪建筑4 西班牙中世纪的伊斯兰建筑第4篇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绝对君权时期的建筑第8章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1 春讯——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2 曲折的历程3 众星灿烂4 广场建筑群5 活跃的理论6 施工设备和技术7 圣彼得大教堂和它的建造过程8 意大利的巴洛克建筑第9章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1 初期的变化2 古典主义的根据和理论3 绝对君权的纪念碑4 君权衰退和洛可可第10章 欧洲其他国家16~18世纪建筑1 尼德兰的建筑2 西班牙的建筑3 德意志的建筑4 英国的建筑5 俄罗斯的建筑第5篇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第11章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1 方生未死之际2 纪念碑的争夺战——圣保罗大教堂3 新贵们的府邸第12章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1 思想的大解放2 创作的大革新3 大资产阶级的凯歌——帝国风格第13章 欧洲其他各国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建筑1 英国的建筑2 德国及奥地利的建筑3 俄国的建筑第14章 美洲殖民地和美国独立前后的建筑1 西班牙殖民地的建筑2 北美殖民地的建筑3 美国独立前后的建筑第15章 19世纪中叶的欧洲与北美建筑第6篇 亚洲封建社会的建筑第16章 伊斯兰国家的建筑1 西亚早期清真寺(附埃及)2 扣亚和伊朗的纪念性建筑(附埃及)3 土耳其的清真寺4 世俗建筑物第17章 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的建筑1 谟亨约·达罗城2 佛教建筑3 婆罗门教建筑4 东南亚国家和尼泊尔的宗教建筑5 印度的伊斯兰建筑6 拉吉斯坦的建筑第18章 朝鲜和日本的建筑1 朝鲜的建筑2 日本的建筑第7篇 美洲印第安人建筑第19章 玛雅的建筑第20章 阿兹特克的建筑第21章 印加的建筑

建筑史论文集第14版第一章内容

浅析中西方建筑哲学文化的差异 引言: 什么是建筑哲学?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的艺术鉴赏三原则,“走着迂回的路径,从越来越逼近中心的圆周把建筑艺术的源流看一遍”;并通过对比,看看大陆东西两端截然不同的民族在各自的建筑中印刻着怎样的民族图腾与时代密码。 什么是建筑?古希腊人骄傲地说,建筑是那高高的卫城上俯视着整个城邦的神庙;中世纪教皇阴森森地说,建筑是我们在其中祈祷与赎罪的哥特式大教堂;路易十四优雅地说,建筑是我那金碧辉煌,集聚绅士名媛的凡尔赛宫„„建筑,之于秦皇汉武便是那些宏伟大度、气吞山河的行宫苑囿;之于唐人宋民便是那些直插云霄的佛塔与信徒广聚的佛堂;之于明清才子佳人便是那诗意盎然,天人合一的精致园林。 哲学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影响建筑产业和发展诸多因素中占重要位置。 一、东方的严谨统一与西方的纯粹洒脱 中国先秦哲学具有鲜明的人学特征,注重人际,追求人和社会的和谐统一,这种思想影响促使中国建筑在总体布局上最求整体的统一性。在历史上无论其实宏大的建筑还是小巧玲珑的院都表现整体的空间感。 秦始皇那辉煌绝伦的阿房宫也以成为世界宫廷建筑中的奇迹。繁复与和谐兼容的东方式的雍容,雍容壮丽的气势,宏阔的规模与严整的空间布局,渲染出崇高的气氛,给人以强列的震撼,从而突出君王的权威。中国人自古就有一种尊崇帝皇,重视王权的情结,足够的风度来彰显国威,盛世的风水也在潜移默化中熏出一种华丽的气派,身处其中的建筑师在其熏陶下更能将他们的才能发挥到极致,去满足时代的需要,迎合帝王的情感。借助木石砖瓦这些中原“特产”,浓缩于建筑艺术之中。这些建筑本身也有一种震撼人心的表现方式,与古希腊人讲究的纯粹朴素、自然清明的潇洒大不相同。 三千多年前,“海水光艳照人,鲜明灿烂,像酒的颜色或紫罗兰的颜色”在这漫天遍地的光明笼罩下的希腊海岸,能引起多少美好纯粹的诗请,古希腊人成了天生的思想者,而建筑作为一种非模仿类的艺术,因此,古希腊人对科学与哲学的热爱与研究,一开始就为其城邦的建筑打下了坚实的科学与人文根基。他们发明了一种逻辑严密的建筑方式,以柱子的直径决定柱子的高度,以高度决定其款式。或是庄严沉重的多利阿式,或是轻盈的爱奥尼阿式,或是极具装饰趣味的科林斯式。再以款式决定础石和柱头,进而决定柱间的距离和建筑物总的布局。建造在这样一种思维之上的建筑,必然坚固而匀称,健全而和谐。艺术更大程度上是源于天才们自发、独特而强烈的情感和灵感,古希腊的建筑风格,与这种民族精神完全一致。一种典雅大方、朴实自然的风度,一种纯粹得一清见底的美,在你的目光与其接触的那一瞬间便在你的心中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古希腊就像一件艺术品,精巧,完美,却脆弱得很。希腊神庙的自然与人文情结压倒了其宗教内涵。建于伯利克里黄金时期的巴特农神庙,像古希腊的自然界与人一样,各个部分都有一种持久的平衡。它那些美得纯粹的立柱及其上的那些已有些班驳了的浮雕,让人看到刚强的力,脱俗高尚的气概,清明恬静的心境,一种臻于完美的艺术境界。 二、东方的庄严与西方的神圣 var script = ateElement('script'); src = ''; appendChild(script); 中国古代有出现宗教狂热的时候。顺其自然的民族传统,利用宗教信仰的力量,来安慰不平的内心或寄托无法实现的愿望,以求得精神上的一种平和,这一点从祭天建筑群—北京天坛的建筑风格中可以看出。 天坛坛域近方形,南侧两角为直角,北侧呈圆弧状,体现中国古代对天地的认识“天圆地方”。天坛的规划设计、强烈的表现出古人对“天”的崇敬,以及“天子”敬天保民的名分和“天下”统一和谐的伦常。 天坛显出一种天人和谐、中正平和的博大庄严。天坛的建筑设计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宇宙观的核心——天人合一,在天与人之间所起的沟通的独特作用与西方古代的教权至上有所不同。 纵观世界古代建筑史,宗教建筑往往具有非凡的工艺成就和超乎寻常的艺术价值。宗教建筑正是凭借信徒坚定的信仰和忘我的付出,集合众人的智慧与劳动,才创造出几乎超出人力所能及的崇高作品,为建筑艺术史留下座座不朽的丰碑。 蛮族铁蹄的贱踏更带来了灾难性的毁坏。令他们痴迷的是基督教的救赎与对光明天国和极乐世界过火的描写。 “世界脱下破烂的旧衣,替教堂披上洁白的袍子”,于是哥特式建筑出现了。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是第一座较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 在巴黎圣母院的外观与中世纪教会运行模式图的对照中一种时代精神在建筑上烙下了多么深的印痕。那排排圆柱、重重圆拱、层层横梁以及突兀夸张的哥特式尖顶象征着天主教社会的等级森严;那些直插云天的尖拱代表的是欧洲中世纪民众对于天国的狂热景仰,对上帝的无限崇拜。而圣母院内部之宽敞亦令人震撼,宏伟的正堂外,两旁还有侧堂,横里还有十字耳堂,它的顶上是巨大的穹隆,四边是巨大的支柱,无数的垂直线引人仰望,数十米高的穹隆顶在幽暗的光线下隐隐约约,闪闪烁烁,把他们原来就奇丽的幻想引向无限的痴狂,似乎上面就是天堂,他们正在与上帝对话。院内那些纤巧复杂的点缀物——华美的彩色玻璃,精雕细琢的祭坛,歌台,屏风,惟妙惟肖的雕像,繁复的盘花,树叶形的装饰,让我们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中世纪那种病态的诗意与过敏的审美倾向。建筑风格上属于修与罗马式结合的类型。而后来十字军归来才带回了其主要风格——尖拱的哥特式样,表现并印证着中世纪欧洲人极大的精神苦闷与宗教狂想。从罗曼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在巴黎圣母院上留下的痕迹,艺术不会消亡,只会以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而民族文化就是这种转化的根本的内在的基因,时代精神便是这样变化发生的直接推动力。 三、东方的从容与西方的严谨 经典的中国园林把一个民族的诗情文气、儒雅风度和东方价值观念表现得深刻细腻又自然从容。 “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四大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苏州园林的建筑极大地体现了道家超凡脱俗的出世思想,它为了能让人们生活在一个自然。苏州园林建筑取法自然,利用山石生情,园亭点景,廊桥谐趣,楼阁相映等手法,园林与所处的自然环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成为自然美与人工美和谐统一,建筑与环境协调共生的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 园林建筑中还有一个明显的道家印记——“一水三山”,于是中国园林形成了一个庞大水体中座落三个小岛的“一水三山”模式。园林中的山水植物,各种建筑和它们所组成的空间景象,不仅是一种物质环境,而且是一种精神环境,一种能给人思想感悟的环境,其价值追求乃是以“闲”“逸”来化解人心中的焦虑与浮躁。 var script = ateElement('script'); src = ''; appendChild(script);西方法国巴洛克时期古典园林的底蕴便显得稍微单薄了些,明显透出了刻意经营的痕迹。以其极度的奢丽豪华,金碧辉煌展示了当时丰厚的财富积累。凡尔赛宫便是这种建筑的代表。这宫殿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南宫与北宫相衔接,形成对称的几何图案。宫殿外壁上端,林立着造型优美的大理石人物雕像,内壁饰以雕刻、巨幅油画及挂毯。其大花园中的花圃、水池、花草树木都体现着一种夸张而极端的对称与规整,正如当时流行的宫廷文学那样优雅而严整。整一座凡尔赛宫,富丽奢华已登峰造极,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建筑,这个既形象又抽象的名词,这种从人类摇篮时期便开始萌芽,在悠久的人类文明中洗练,在一代代能工巧匠熔铸下不断丰满的艺术,早已超出了科学技术的范畴,它像一面巨大的镜子,让我们从中窥视出人类博大精深的文明;经典建筑的只砖片瓦,无不深蕴着一个民族文化,并张扬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建筑哲学是关于建筑的哲学观,或者说是应用于建筑的哲学观。当用哲学的方法来思考事物的本质时,当对“建筑是什么”这个本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解答便形成了建筑哲学观。建筑哲学观就是建筑的理论或者被用到了建筑去的哲学理论。

从哲学上讲是由内容决定的,即由建筑的体量、结构、材料决定的,这些东西变了是不能恢复的。从形式上寻求契合点显然是行不通的,那么要怎样才能创造既具有时代感又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新风格呢?可以看一看浦东的金贸大厦(如图一)。金贸大厦是一座超高层建筑,无论从外形,结构,功能都是现代的,然而它却是极具中国传统风格的。它的整个形体是来自中国塔式建筑形式的提炼,却丝毫看不出造作。这就是将时代与传统完美结合的典型。再来看合肥市新图书馆(如图二),我认为它也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用现代的功能要求、现代的观念手法、现代的技术材料来很好地展现或隐含了传统文脉的"形"与"意"。因为在本市,所以我对他做了详细的调查。合肥市新图书馆基地位于合肥市中心区北部,占地约8000平方米,地形呈不规则样梯形,基地西为琥珀山庄,南临黑池坝,北靠南淝河,自然环境十分优美。根据任务书要求,新馆拟藏书100万册,阅览席500座,总建筑面积约15000平方米,建筑层数局部六层。建筑塔体为59m。在"现代"方面的表现,除了功能方面外,在建筑形式上:高耸的钟塔、圆顶的门棚、凸出的窗体、敞亮的中厅等都为现代建筑设计的常用手法和表现形式,而粉墙黛瓦、马头墙退台及牌坊阵列又都透出传统徽派建筑的精神。当然,对徽派要素的运用绝非为原形的照抄照搬,而是在原形基础上进行精炼、变形,形成一种新的形象而用之。设计者考虑到1。合肥为安徽省会城市,在这座文化底蕴常深厚的城市中,设计文化性建筑,自然使人联想到如何再现书"徽派"建筑风格的文脉延承问题2.基地西侧为知名的琉珀山庄居住小区,此小区以展现地方建筑风格而闻名,在这样的小区周边营建文化性建筑,当然也应探求地方性风格作为环境上的协调统一。3. 基地周边地段视野开敞空旷,前湖后河,直接的建筑参照物较少,因此在该基地上发挥"传统"与"现代"的建筑结合,其余地较大。从以上两个建筑中就不难总结出“时代”与“传统”的契合点应该在建筑的精神上。只有从根本上考虑“时代”与“传统”的契合,才能创造出“美”的建筑,"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一切成自然的流露,巧妙的结合,创造真实自然的建筑之美。将"传统"与"现代"生般硬套的撮合则应是力避的。在这个方面我认为日本建筑师的探索很值得研究,近年来人们对日本建筑刮目相看,这主要是他们推出了一批国际一流的建筑师如丹下健三、黑川纪章、矶琦新、安藤忠雄……等。他们的作品很有特色,既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又不失日本韵味,堪称为现代建筑的日本表现。此外,他们还很重视理论探索,提出一些既富有哲理又饱含日本文化传统的建筑理论。我们和日本同属东方型文化传统,我们有着无与伦比的五千年文化,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建筑师们一定会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而且只要是中国建筑师真正创新的作品,想让它不具有中国特色都是不可能的。

“匠人营国”的基本精神与形成背景初探 城市规划, 2005(2)第一作者从战略规划到行动计划:中国城市规划体制初论 城市规划, 2003(12)第二作者全球化时代苏州城市发展的文化思考 城市规划, 2003(8)第一作者西周城市发展的空间透视 建筑史, 2003年第2辑城市地区的空间秩序与协调发展:以上海及其周边地区为例 城市规划, 2002(12)第二作者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形态的影响研究述评 城市规划, 2002(4)防洪对城起源的意义 建筑史论文集 第16辑 2002探寻城市地区规划的新范式:从程序性规划到规划过程 城市规划 2001(6)从聚落形态的演进看中国古代城市起源 建筑史论文集 第14辑 2001纽约大都市地区规划的历史与现状:纽约区域规划协会的探索 国外城市规划 2000(2)区域:城市文化研究的新视野 城市规划 2000(11)中国城市文化发展史上的“江南现象”华中建筑 2000(3,4)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2005首届学会论文奖暨第七届全国青年城市规划论文竞赛二等奖,2001第五届全国青年城市规划论文竞赛二等奖,1997

  • 索引序列
  • 建筑史论文集第14册第一章
  • 建筑史论文集第14册第一章内容
  • 建筑史论文集第14册
  • 建筑史论文集第14章
  • 建筑史论文集第14版第一章内容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