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文化议论文1000字

中国文化议论文1000字

发布时间:

中国文化议论文1000字

中国的传统文化作文——剪纸  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有民间工艺陶瓷,民族艺术戏剧,国画,风俗习惯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等等,不过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民间艺术剪纸了。  剪纸是中国的民间艺术瑰宝,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看了让人羡慕不已,啧啧称赞。剪纸的内容包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鸟,虫,鱼,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这些人们熟悉而又热爱的自然景观成了人们剪纸的花样。每逢过年过节或喜事临门,人们都要剪一些“福”、“喜”、“寿”等贴在窗户上,门上来表示庆贺。  瞧,这幅剪纸作品多有趣呀。一只穿着彩衣的小老鼠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他的眼睛滴溜溜地搜索着四面八方,生怕被人发现它在偷灯油。可是老天像和他作对似的,葫芦里的灯油全流到地上了,小老鼠以最快的速度,从灯台上跳下来趴在地上,伸出那利剑似的舌头贪婪的舔着地上的灯油,那滑稽的样子真是逗人喜爱!  剪纸艺人剪得十二生肖也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就连外国人也啧啧称奇,竖起大拇指一个劲的来夸赞。十二生肖被印成邮票飞到世界各地,让全世界的人都来认识中国博大精深的剪纸文化。  太精美了!它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心灵手巧,他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展示,是民间传统文化的结晶。我也想像民间艺人一样剪出一副精美绝伦的剪纸作品,送给外国的小朋友,让他们了解中国的剪纸艺术,让剪纸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第2篇: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则一位这种传统礼仪人化是过时的东西。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以往与不屑。

不知于何时,你幽然出现;不知于何处,你开始熠熠发光。从历史的深远处走来,带着先哲们的不朽之作,轻轻地靠近了我,不得不说是精灵。也许是在远古,或许是在更远的时代,你便流行于民间。但我真正地认识你,便是在读《诗经》的时候。305首诗歌的确是一种文化,开创了现实主义诗歌之路。在战国七雄的争战中,你曾一度消沉,而等到战乱平息,始皇一统天下之后,你便悄悄地带上了《离骚》上路。这对你来说。不得不说是一笔极为可观的财富,因为《离骚》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直到今日,她还在闪闪发光,像黄金一样。不得不佩服你,因为经得住时间沉淀的,往往是永恒的东西。而你独具慧眼,早在千年前,就收容了《离骚》),带着屈原的怨愤与不平。屈原沉入汨罗江,但我知道,就在他沉入水中的那一刻,分明有一个升腾的灵魂随你飘走。这些可谓民族文化大仓库中的先期珍品。你独具慧眼,与《诗经》、《离骚》携手,深味了民族的苦难,理解了屈原的怨愤。经得住时间沉淀的,往往是永恒的。时至今日,它们还在闪闪发光,如黄金一样。跳荡在“坎坎伐檀”声里的“苦难”犹在耳边,“怨愤”随汨罗江水流转千万年。中华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可在数千年的沉淀中,你——传统诗歌文化的分量最重,包罗最为全面。不仅表达出人民的疾苦、人民美好的向往,还将文人那种柔弱的文人蕴于其中。实在不能不说是你是精灵,古怪、亲近却又让人摸不透。但你这个精灵,不知怎的,却总爱与文人做搭档,他写了,你便检查,值得欣赏的,你便悄悄捎上,没有一丝的犹豫,尽管你的囊中已是沉甸甸的了。还记得你在途径宋代的时候吗?你一路风尘仆仆,到达宋朝时,包裹早已是满满的。但你仍旧不满足,腾云驾雾,来俯视苍生。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朝代,但最显眼的地方便是赤壁。于是,不辞劳苦,你来到这里。“一道天光射向赤壁,便产生了前后赤壁赋的千古绝唱。”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写道。也许正是这道天光,使你惊喜万分,像哥伦比亚发现新大陆一般。你在宋代稍做停留,又收集了大包的诗歌,而后又匆匆地踏上了征程。实在不得不说你是精灵,行得匆匆,却从未遗漏过哪一朝、哪一代。恍若隔世,现在你悄悄地靠近了我们。等到你又起程之后,我们及现在的一切都将成为历史,但你依旧前行!因为有了你,我国成了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诗的成就,灿烂辉煌;诗人词者,星光灿烂;诗的风格,艳若群芳!我心中的精灵啊,你如同岁月水流里的白莲,愈加古老,就愈发清香!我心中的精灵啊,望你能够地久天长!

古人描绘的美好生活,龙凤成祥,仙鹤长鸣,神鹿奔跃,日月轮回,世代不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东方文化美德几千年长盛不衰,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与民族共生共存,只有民族文化的复兴,才有完整意义上的民族伟大复兴。道德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灵魂,也是民族的价值观,更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传统社会的美德教育往往最初从亲缘关系开始,靠的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幼儿从小就感受到亲情的薰陶: 中华传统美德,是世代相传并不断调整和更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她既有强烈的历史遗传性,又有鲜活的现实变异性;她作为文化的基因,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个中国人和自己的后代。 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既是对民族传统的继承,又要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历史与现实相联,使民族精神真正体现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重在弘扬”、“重在培 育”,但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尤其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继承是前提,创新才是根本,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永恒动力。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仅有历史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惟有创新,才能发展;惟有创新,才能不朽。历史没有止步,创新就不应该停止,民族精神也就不会终结。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它始终是发展的、前进的。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头,都会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无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还是建设和改革年代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等,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的延续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 正是这种闪烁着时代光辉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并顽强奋斗精神的杰出人物:林则徐、谭嗣同、瞿秋白、方志敏、鲁迅、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他们为振兴中华上下求索、矢志不渝,推动了历史发展和民族进步,深刻地改变着时代的面貌,他们高扬着鲜明的时代精神,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力量。 汉唐气象,时代华章。与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雄健步伐相伴,一种昂扬向上、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正在神州大地激越弘扬。 一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正是一部浩气长存正气磅礴的绚丽诗史,在这个历史长河中,不断有正气人物,正气故事出现。在我们宏伟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英雄人物、英雄事迹也是层出不穷的,在他们的身上真正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美德和社会公德,也张扬着浩然的民族正气和民族精神,这些是我们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公民道德和民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他们身上有没有优秀的民族精神,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千秋大业的大事。因此,我们一定要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努力把其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 族精神教育的生动教材。只有不断弘扬和培育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并用它来哺育下一代,我们的民族振兴才会有希望。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中华子孙的美德,爱国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生动的诠释。而中华民族精神则是中国革命胜利和建设的精神动力,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是伟大的中华之魂。

朋友,你可知道我们幅员辽阔的祖国悠久的文化历史。翻开史书中华文化灿烂的历史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为祖国而自豪。当你沉浸在“情人节”的玫瑰花香中的时候,你可想过,牛郎织女正在一路奔波,在“七夕”时,即将相会在鹊桥之上? 朋友,当你头戴红色圣诞帽,挤在小教堂里不亦乐乎的时候,你可记得,重阳那天携着双亲登高远望遍插茱萸时的一幕一幕? 朋友,当你操着满口的洋话庆祝“洋节”的时候,你可想到。其实你更应该陪伴自己的长辈倾听民族古乐的动人之音? 朋友,在西方洋节的冲击下,你是否还记得自己的肤色就是大地的颜色,是否还记得自己的血液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 让我们放下手中的杯盏,关掉轰鸣的音响,坐在阳台前的月光下静静地思考吧! 当今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是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彼此渗透的社会。闭关自守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只有了解世界,认识世界,才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传统的文化为何要丢弃?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长廊中。已沉淀了为世人所惊叹的无数瑰宝 ――文字、礼仪、节日等,它们如同天山上奔腾的清流,如同森林间孕育的珍宝,灿烂夺目,博大精深。 中国的节日文化就是一曲唱不尽的民曲,品不够的香茗。新春佳节,寄意于合家团圆;清明节,着意缅怀故者,抚慰亡灵;中秋之夜,明月高悬,清辉洒遍人间,亲人故友共婵娟;端午之晨,龙舟竞发,唱尽胸中豪情,祭奠古人之忠烈,继往开来。可以说,每一个佳节都承载着动人的历史故事,寄托着华夏儿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愿。欢度传统佳节,即是浸足于清泉,沐臂于月光。只觉古代贤德佳人在耳边吟唱;享受民族风俗,即是置身于大海,浴心于波涛。顿感今朝人生美满幸福无比。简言之,佳节既是感受瑰丽多彩的文化魅力的途径,又是联系血脉骨肉之情的纽带。

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1000字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很大的题目,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文化是什么?用辞海上的话说,文化是社会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用余秋雨的话说,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可见,文化的外延包含整个社会,说文化实际上是在谈论整个社会。所以,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讨论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这当然不是能用一两句话说得清楚的。但是,我们可以从一个某个侧面进行论说,比如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等。借用余秋雨的观点,中国传统文化应当是一种以追求爱与善良为最终目标的生态共同体。《三字经》开篇就讲,“人之初,性本善”,这说明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孟子讲,仁者爱人。《弟子规》讲,泛爱众,而亲仁。刘备讲,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些都是在告诫人们要追求善良,奉献爱心。现代社会讲以人为本,实际上就是对人的本性的回归。现代社会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也是体现了人类的一种大爱与善良。雨果曾经讲过,善良是精神世界的太阳。从这个意义上讲,爱与善良又是人类文化的共同目标。余秋雨讲过中国文化三个特性,以此来概括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也是适用的。这些特点表现在:第一中华传统文化在社会模式上,建立了“礼仪之道”。中华民族是世人共知的礼仪之邦。中国几千年建立的长幼有序、尊老爱幼、出则悌,等等,都是为建立礼仪之邦作出的理论探索与行为规范。第二中华传统文化在人格模式上,建立了“君子之道”。中华民族历来重君子远小人,“三纲五常”第一纲就是君为丞纲。从而要求人们做坦荡荡之君子,不为常戚戚之小人。进而立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大志。第三中华传统文化在行为模式上,建立了“中庸之道”。这也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所不同之处,也是能够在世界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所在。

那你们看看(世界文学研究)吧,学习参考参考

中国经济议论文1000字

论文报告

首先,目前的经济增长率尚未超出我国潜在的经济增长能力。其次,大量商品不是供不应求而是供大于求。物价上涨是在前几年物价长期负增长或零增长的基础上涨价,是一种恢复性上涨,是我们几年来治理通货紧缩要达到的目的。第三,能源或原材料等基础行业除了电力、钢铁等供给暂时比较紧张外,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全面供给紧张,目前在建的基础行业供给能力很快便足以缓解暂时供给压力。第四,资产“价格泡沫”也仅在局部地区的房地产有一定的体现,在政府一系列措施调控后,形势已开始好转。全国房地产价格上涨只约为5%,股市则已低迷两年半。

新华社北京8月4日电(新华社记者 刘铮)在世界经济低迷不振的不利环境中,中国经济增速在二季度画出一道漂亮的上行线。如何判断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下一步应采取怎样的宏观调控政策?来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家信息中心的专家们近日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经济回升的态势基本确立 “我的基本判断是,中国经济回升的态势基本形成和确立。”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指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刺激下,我国成功扭转了去年四季度以来经济增速快速下滑的趋势。 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长7.1%,特别是二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呈上升态势,经济增速回升到7.9%,比一季度增速提高了1.8个百分点,扭转了2007年三季度以来连续七个季度同比增速下滑的势头。 王一鸣认为,综合起来看,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基本触底,二季度由“前低”向“后高”转换。随着一揽子计划逐步落实到位,经济回升的态势将进一步得到巩固和确立。 当前,国内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快速增长是经济回升的主要驱动力,农业和农村形势良好对稳定全局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业生产逐步恢复标志着供给面出现了积极变化,就业形势逐步走出谷底。 随着经济形势的向好,市场预期和信心正在回升。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连续5个月超过50%的临界点,股市继续呈上行走势,房地产销售快速增长。王一鸣指出,这预示着市场驱动作用逐步增强。 在经济回升过程中,一些结构性问题有所改善。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认为,投资、工业、区域协调、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进展。 祝宝良指出,从投资结构上看,农业、基础设施、水利、环境和第三产业投资增长较快,为增强经济增长的后劲奠定了基础;在工业内部,高耗能行业增速放缓,高技术行业、抗周期行业增速较快,制造业结构有所调整;从区域结构看,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东部;从收入分配结构上看,上半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跑赢了”GDP增速,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仍面临不确定因素不能盲目乐观 “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我持谨慎乐观态度。回升态势比较明显,但显然没有恢复到正常水准的程度,还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不能盲目乐观。”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速是9.8%。而从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7.1%的数据看,与历史平均水平还是有明显差距的。更重要的是,与上一轮经济上升期外需强劲的环境相比,如今的世界经济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 牛犁认为,世界经济情况不仅直接影响中国出口,还影响中国经济中为出口服务的相当一部分产业。如果没有新的意外发生,国际金融危机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世界实体经济负增长的程度也有所缓解,但世界经济的状况不可能在较短时期内显著改善,需要时间调整。发达国家的失业率持续攀升,会明显减弱这些国家的消费能力和需求,对中国经济长期形成的出口导向的发展方式构成严峻挑战。 中国经济内部的问题与矛盾也需要消化解决。祝宝良指出,突然的外需严重不足,使得这一轮产能过剩的矛盾比亚洲金融危机时要深刻得多。过去一个时期外需主导型发展形成的很多产能并不属于落后产能,调整起来是相当困难的,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虽然市场驱动作用正逐步恢复,但经济回升的内生动力仍显不足。王一鸣认为,当前经济回升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依靠政府扩大投资带动,内生动力还不够强。 通胀预期明显上升也是一个不确定因素。王一鸣指出,虽然年内出现通胀可能性非常小,但货币信贷的迅速扩张和资产价格的迅速上升,强化了人们对通胀的预期。在经济还没有复苏的情况下,通胀预期上升使宏观政策同时面临促进经济稳定回升和防范通胀风险的双重压力。 推动经济进入稳定回升的通道 正处于企稳回升“关键时期”的中国经济,下一步究竟应当采取怎样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专家们认为,要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巩固和发展经济回升的好势头。 “要推进经济进入稳定回升的通道,形成一个不可逆转的经济平稳增长趋势。在当前内生动力还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坚持实施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个基本立场不能动摇。”王一鸣强调。 他同时也指出,短期政策对扭转经济下滑趋势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要实现经济根本复苏和持续平稳增长,必须把短期政策与中期调整战略结合起来,下一步要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为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期创造条件。 对于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通胀预期和货币信贷供应量问题,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宋立认为,未来通胀压力虽有所增强,但不必过度担心。 宋立说,上半年7万多亿元的信贷总量虽然比较大,但要看到去年贷款偏紧了一些,今年上半年有恢复补偿的性质,尤其是危机时期需要一定的“超额”货币信贷供应。通胀预期对经济复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通胀预期和现实通胀压力比较难把握。总体来看,既有货币信贷造成的上行因素,也有产能过剩的下行因素,两种因素抵消之后的现实通胀压力不会太大,因此,不宜过度渲染通胀。 宋立建议,下一步在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同时,要更加重视结构调整,推动经济的自主增长,同时消除可能存在的泡沫。还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加对中小企业、非公经济、中西部地区的贷款支持。 对于增强未来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方面,祝宝良建议,要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未来消费增长的关键领域,还是在住和行方面。同时,要加快城市化进程,使得农民工能够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这将开拓出巨大的消费增长空间。 王一鸣建议,从深层次上解决扩大消费的动力问题,还要推进形成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着力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同时,产业结构调整上要加大对新兴经济增长点的培育,支持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通信等对未来竞争力有重要影响的产品研发和产业化。而无论是收入分配结构调整,还是产业转型升级,都要通过深化改革来实现。

近日,在一份颇具影响力的报纸上看到一篇阐述我国发展状况的文章,该文作者把我国归入了初等发达国家的行列,笔者看后心潮澎湃,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与自豪。这么多年以来,我国一直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现在我国成了发达国家,哪怕是初级的,这能不让13亿中国人民欢欣鼓舞吗?然而我们是发达国家吗?愚以为非也。不错自改革开放以来,神州上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跃居世界第7位,每年GDP的上升也在10%左右,航空航天事业居世界前列,钢铁产量、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一。可这就能说明我国已是初等发达国家了吗?中国西部有多少失学儿童?别忘了中国1/3的人刚刚脱贫,8千万人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中国发达的地区也就4个直辖市和海岸线边的沿海省份。初二的地理课上,老师在讲“苏锡常三角经济带”时,说:“西藏一年全省的产值和苏州一样多,甚至有时还不及苏州。”这句话让每个江苏人都感到自豪,让每个中国人都感到心酸。一个是全国最大的省,一个是以小巧玲珑著称的“中国威尼斯”。诺大的西藏竟和小小的苏州不分伯仲(令人心寒的是有时还不如苏州),尽管苏州的GDP增长率已超过广州,上升为全国第一。历史上的吴国等国也以此为自己的都城,当时有一句俗语:“苏杭熟,天下足。”更是反映了苏州的富饶。这么大的贫富差异也能说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不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到如此地步!列位看官何

健康中国议论文1000字

偶不会

过年,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大家爱在过年放放鞭炮,既热闹又喜庆!可是如今我们的世界,空气中充满了有毒气体,PM2·5成为了我们呼吸的最多的气体颗粒。而这些跟我们大家所放的烟花、鞭炮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我们的政府已经开始限制烟花的燃放,我也非常赞成。往年我非常喜欢放鞭炮,但是为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我忍痛割爱。今天是正月初七。我想到了一个既低碳又有意义的活动:种西兰花。西兰花能算是我老家的一个特产了,它全身绿色,孩子常吃西兰花,可促进生长、维持牙齿及骨骼正常、保持视力、提高记忆力,还能抗癌呢!可见它是一个多么健康的食物。知道了西兰花的各种益处,我就更着急去种西兰花,和拔西兰花了!于是我来到了我阿姨家的一块菜地里,准备在这儿种植一些西兰花,并拔出一些成熟了的西兰花。说干就干,我问阿姨要来几粒西兰花种子,并找来了铲子;一点一点地开始挖土,“嘿咻嘿咻”。虽然现在尚为冬季,但我的汗水却已滴了下来,“哈”,差不多了,我小心翼翼地将一粒西兰花种子放入小土坑中,然后我又将挖出的泥土重新填入了坑中。啊!终于完成了!后来,我又照这个步骤种了好几个西兰花,累得我腰酸背痛,但一想到再过几个月就能吃到自己种的西兰花,我就忘了一切辛苦,忍不住要笑了出来。接着我又开始寻找成熟了的西兰花,想好好地一享西兰花带来的口福。于是我一头栽进西兰花丛中,一个一个仔仔细细地看过去,寻找着……突然,一个深绿色的身影映入了我的眼帘。“啊!找到了!”我兴奋的一叫,立马冲到它的前面,连拉带拽地使劲把它往上拔,可它就是不出来。这是阿姨走了过来,用刀一割,西兰花应声断开。就这样,一棵西兰花收集完成。后来我按阿姨的办法自己又挖了几个,又开心又自豪。我抱着这几个绿色蔬菜,蹦蹦跳跳着走了。其实过年不需要轰轰烈烈的烟花爆竹,只需要用简简单单的一个健康、低碳又有意义的方式,就已经很完美了!

中国外交议论文1000字

中美两国至1949年以来,关系发展大致经过一下四个阶段:(一、)隔绝与对峙时期)(1949——1971此文对此不做探讨)(二)破冰与建交时期(1972 ——1978)(三)中美双边关系全面发展时期(1979——1989)(四) 中美关系在曲折中前进(1990至今)。  中美关系在建交后的三十年里,得到的发展有目共睹。而在奥巴马继任后,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打背景下,双方关系被历史性、第一次推上历史的前台。可以说中美关系的走向牵动着全球的神经,在国际政治这个诡计多变的环境中,这一问题更显的扑朔迷离。也正是如此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也可谓人言言殊。我认为中美关系在历经三十年的风雨后,在各方面关系发展日益成熟时,互相间的不信任也在增大。换句话说,中美两国在一系列广泛问题上变得不成熟时,双方对对方长期意图的更本性不信任却在增大。  中美关系发展历程回顾  1971年双方以乒乓外交拉开了两国建交的序幕。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中美开始实质意义上的双边关系。1986年十一月,美国太平洋舰队访问中国青岛,中美双边关系有政治、经济领域向军事领域延伸。2005年八月,中美首次战略对话在北京举行,双边关系向战略高度发展。2009年美国信任总统奥巴马上任不久,新任国务卿希拉里访问中国,以密切同中国的联系。此举本外界普遍认为是中美关系新发展阶段到来的前奏。  从以上发展历程来看,中美双边关系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所以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双方的合作还会更加密切。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会不可避免的被美方认为侵害美国利益或将中国视为潜在的最大威胁。这显然与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有直接关系。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以后的一个时期里美国对中国的不信任将更加凸显。美国对中国是“既爱又恨”,这似乎听起来很矛盾,可如果你仔细的研究一下美国的对华政策后,就不会再感到惊讶了。事实上,美国对华的大政策没变,可中国却是在不断的变化着,变得日益强大了,而中国的强大无论以何种方式展现出来,都会不可避免的“侵害”美国利益。但另一个方面,美国和中国的依存度,以及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让美国不敢采取过于激烈的措施。由于这种“萝卜加大棒”的情况的存在,在暂时的时期内萝卜被时局推到最前沿,但也应注意的是大棒也在悄然的逐渐强硬起来。这一切决定了中美关系必须在前进与曲折的二重奏里前行。

曾经的那头雄狮已经苏醒了。我国在不是那种弱国无外交的年代了。也不是那种落后就挨打的年代了,我们已经屹立在世界之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实践: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作用:为恢复 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实践:1、中美关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意义: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影响: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背景: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实践:1、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影响: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3、2001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APEC会议)会议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通过了《上海共识》。影响: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4、2001年11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这个组织的决定。影响:中国终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的成员。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影响: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新课标高中

  • 索引序列
  • 中国文化议论文1000字
  • 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1000字
  • 中国经济议论文1000字
  • 健康中国议论文1000字
  • 中国外交议论文1000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