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农村牧区机械化杂志编辑部电话

农村牧区机械化杂志编辑部电话

发布时间:

农村牧区机械化杂志编辑部电话

主要是:进一步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新中国经历了五个大的历史时期:第一,(1949-1952年)人民政权建立巩固,恢复时期。第二,(195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和过渡时期。第三,(1957-1965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第四,(1966-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第五,(1977-1978年)拨乱反正时期。第六,(1979-至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年至1956年,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率领全国人民巩固了人民政权,恢复并发展了国民经济,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开展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中国人民结束百年屈辱历史,终于真正站了起来。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新中国的奠基大会。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举行开国大典。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还没有完全解放,中国百废待兴,面临重重困难。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巩固人民政权的斗争。第一,我人民解放军继续解放全中国,解放大西南、海南岛;和平解放西藏;第二,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为新中国的建设赢得了和平的局面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新中国的威望;第三,在农村完成了土地改革运动,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翻身的解放;第四,在城市开展“三反五反”运动,教育了挽救了大批党的干部,打击了不法资本家的猖獗行径;第五,开展肃清反革命运动,巩固了人民政权,稳定了社会秩序。第六,完成整顿财政经济秩序的工作,实现财政金融形势的好转;第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第八,改造旧社会,荡涤旧社会的污泥浊水,创建了一个朝气蓬勃的新社会。第九,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建立友好关系,获得宝贵的支援,奉行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这一系列的措施巩固了人民政权,中国人民的觉悟空前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增强。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到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 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施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展开。新中国以苏联为榜样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一五计划也得到了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力支援。一五计划的重点是,以苏联援建的156个大项目为中心,建立以东北为中心重工业基地,同时在西北、中部建立一批新工业基地。工业化的同时对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和手工业实现了合作化生产,资本主义工商业通过公私合营运动完成,走出了一条通过赎买政策和平过渡的改造方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也同时开展,1954年9月,第一届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继续保留。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基础奠定。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也初步形成。新民主主义制度过渡到社会主义制度。1957年我国胜利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以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一机床厂、第一重型机械制造厂、武汉长江大桥、青藏公路等为代表的工业交通大项目陆续建成。中国第一次拥有了现代化的重工业。汽车、机床、重型机械、飞机制造等部门首次出现,一五计划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超过了近代一百多年来的工业建设成就,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提出处理国与国外交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出席著名的万隆会议,新中国走上了国际舞台。1957-1965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新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初步奠定了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文化基础。这一时期西藏完成民主改革。但是,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由于复杂的国内外原因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不足,我们党在领导国家建设上也出现过急于求成的教训。1958年-1960年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等运动的严重失误。1959-1962年国民经济遇到严重的困难,尤其农业遭到严重自然灾害再加上大跃进运动中错误的做法,人民生活出现困难。毛泽东坦诚的承认错误,在周恩来、刘少奇、陈云、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努力下,1961年起逐步纠正大跃进中错误的政策,到1965年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和调整,我国的综合实力,特别是工农业生产,进一步增强,建成了以大庆油田、包钢、兰新铁路等为代表的一批工交项目;国防和科技领域出现重要突破,万吨水压机、中程导弹、原子弹、人工合成胰岛素、超音速歼击机都是在这一时期研制成功。但是党内特别是毛泽东主席对国内外形势的判断比较严峻,1962年起开始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左”的错误进一步发展。1964年为了克服城乡基层干部的特权化、官僚化。中共中央搞了四清运动。四清运动形成了两个套路。一个套路是极左,人整人。一个套路是依靠群众,以批评教育治病救人为主。主席反对前者,支持后一种。1965年进行了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对于廉政和打击官僚主义是有效的,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总的来说“左”的错误在发展。毛泽东和刘少奇、邓小平等人的分歧在扩大。文革在酝酿。这一时期,中苏关系由朋友转为敌对,美国依然对中国执行遏制封锁政策,加紧对中国的战略包围,新疆、西藏等地区边疆形势紧张。在周恩来、陈毅等老一辈外交家努力下,中国始终团结广大亚非拉国家,支持亚非拉人民的革命解放事业。新中国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继续为新中国赢得朋友。1966-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文革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次全局性的长期的严重错误,给党和全国人民造成严重损失,但文革也是探索在中国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探索。文革十年党和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政治运动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速度,冲击了各项社会事业的正常发展。使不少知识分子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由于政治运动全国约有上亿人受到不同程度的牵连,受到政治冲击的家庭和个人身心处于紧张之中,其中的有政治问题的人,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文革期间有许多被怀疑和打倒的人中的大部分人是清白的。文革期间备战备荒,国防建设规模宏大,国家积累储备比例较高,公共设施建设和住宅建设偏少、商品供应比较紧张。人民生活的实际水平提高缓慢。文革及其稍后时期,大约有1600多万知识青年参加上山下乡运动,上山下乡运动开发建设了边疆和广大农村,锻炼了一代青年。但是也使青年缺乏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教育,耽误了一代人,并形成了花费国家巨大财力精力的“知青问题”。文革期间,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许多领域仍然取得较大的成就。文革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继续向前推进,国民经济、国防科技事业、对外交往取得重大进步。导弹核武器运载实验、氢弹、杂交水稻、人造卫星、远程战略导弹、万吨远洋轮船、大型电子计算机、核潜艇、导弹驱逐舰都是在这一时期研制成功的。南京长江大桥、刘家峡水电站、攀枝花钢铁基地、成昆铁路、第二汽车制造厂、大港油田等重大项目也都是在这一时期建成,有力的支撑起国民经济发展。在外交方面: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与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建交、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掀起建交热潮,这一切都显示了新中国已经登上国际舞台,并以社会主义大国的形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1956-1978年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建设经验。在社会主义建设年代,全国人民艰苦奋斗,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到1978年,新中国建立了独立和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改变了旧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期间,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建成了铁路、公路、民航、水运交通运输的骨架。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中国人民过上了和平安定具有基本物质保障的生活,人民的健康、教育水平比解放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形成了社会主义共同的理想,思想道德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华民族以自立自强的面貌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瞩目。这个时期英模人物辈出,涌现了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邓稼先、钱学森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成为新中国亿万自强不息勤劳进取的人民的优秀代表。从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上看那个年代衣着:那个时候,服装的功能是遮体御寒。到1978年时中国人民的穿衣问题得到了解决,人人有衣穿,基本能够穿暖。但是服装供应还是比较紧张的,新衣服只有年节才穿。人们讲究朴素。农村人们日常的衣服上会打补丁。城乡人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凭布票购买衣物,而且补票是限量的。衣着的色调以蓝、灰、绿、黑、白为主。服装样式比较简单。人们的着装比较传统。春秋季男性以中山装、工装、军装为主。男性在夏季以白衬衣,蓝绿灰色的长裤为主。女性夏季一般着碎花衬衣或者碎花裙子。五六十年代以棉布为主,七十年代化纤衣物逐渐流行。五十年代,列宁服、连衣裙等具有苏联特点的服饰盛行。文革时期,绿军装风行全国。饮食:新中国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基本解决了九亿多人民的吃饭问题,这是在人口增长近一倍的情况下完成的。食物种类较少,人们的食谱中主粮所占的比例较大,平时人们以蔬菜和副食产品为下饭食物。肉类和水产品人们吃的较少,基本上过年过节才集中吃鱼吃肉。平时肉类和水产品定量供应。东北和内蒙新疆牧区吃肉情况要好一些。农村居民直到70年代,还以粗粮为主,公社生产队到年终才会分肉。蔬菜供应受季节和地域限制,种类比今天要少。肉类和水产品的供应比较紧张。南北东西地域之间的食物种类差异较大。总的来看建国以来的第一个三十年人们饮食的营养状况逐步改善,但是不如今天快。经济困难的1959-62年的经济困难时期和1967-68年的文革动荡年代,人们的食物供应紧张,品种单调匮乏。从1956年之后,食品供应依靠国营商店。那时居民区里有粮店、菜店、副食店、烟酒糕点店等。1965-1978年,自由市场基本绝迹。城乡之间是找不到公开经营粮食、蔬菜、禽蛋和水产品的小商贩的。改革开放之前,实行供给制,票证几乎和货币一样重要,有钱没有粮票是吃不上饭的。此外油票、糕点票、粮本、副食本等都是日常生活中极为重要的票证。住宅: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居民住宅建设,建成了大批的居民楼,但是由于受国际国内政治大环境的影响,主要精力用于建设和国防方面,居民住宅建设的资金很紧张,再加上以前的基础太差,和人口的迅速增长。改革开放前,中国人居住的条件普遍较差。1978年全国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净面积7平方米。大约有40%以上的人住在解放前建的住宅里面。天津、上海、北京、武汉、南京等老城市,有大面积平房区。50%-70%的城市居民住在低矮的破旧的平房之中,不少居民祖孙三代居住在十几平米的平房里。五十至七十年代人民政府兴建了一批居民宿舍楼和工人新村,这些楼房多为三至六层的简易楼房,这些住宅楼解决了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居住问题。住筒子楼、伙单是不会不少市民那是所经历的。七十年代起,七层以上的高层楼房和综合配套的大型居民区出现,如北京的前三门居住区。1976年唐山地震后,城市建筑的抗震性能提到相当的高度。居民楼的抗震性和质量有了鲜明的提高。改革开放前城市居民的住宅依靠单位分配,住房供给极为紧张,分房得按照规定排队,够条件也得往往等相当长的时间。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约8平方米。大多数农民住平房,砖瓦房不多。北方和北方50%以上的农民家庭住的是土坯房、石头房。西北地区大量农民住窑洞。蒙古新疆西藏的牧民住帐篷,东北林区木屋较常见。南方民族地区竹楼、土楼、木屋比较多,南方农村不少农民住在祖先留下来的传统民居里。但大城市周边新建的的农村砖瓦房较多。交通出行:新中国成立后,交通建设迅速发展。到1978年我国约有5万公里铁路和94万公里公路。除西藏外,全国通铁路。除西藏墨脱外全国各县通公路。改革开放前民航建立了国际国内航空网。1969年北京有了地铁,1974年我国有了长距离的管道运输。新中国前三十年我国有了立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中国有了自己生产的汽车、载重汽车、电气化铁路、电力机车、大型喷气式客机(运十)。城市道路建设不断加强。柏油路取代了泥土路。公共交通迅速发展,但是赶不上社会经济发展速度,那时坐车难,公共汽车比较拥挤。道路上,没有私家车,出租车数量极少,坐出租车要凭介绍信提前预约。那时小汽车很少,北京牌吉普在大街上奔驰。大街上有不少三码在跑,大街上还能市场看到马车。人们代步的工具是自行车。一到下班自行车如海洋一样,十分壮观。人们出远途一般乘坐火车,改革开放前我国大约三分之一的机车是蒸汽机车,客车是国产电力机车或者柴油车。当时从天津到北京坐快车是一个半小时到两小时。民航归空军管理,只有够级别的干部才可以坐飞机。从祖国的边远山寨到北京一般需要好几天时间。那时中国没有高速公路,公路客运长途客车也比较少。农村居民出门仍靠步行、乘畜力车。七十年代拖拉机增多。也成为农民代步的工具。78年中国的电话普及率是4%,那时只有单位才有电话,用的是数字码盘拨号电话,特别重要的事情才接打电话。中国人大事靠电报、日常写信联系。1978年全国电子计算机才6000台,没有互联网,更没有手机。文化体育生活;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娱乐活动主要有看电影、听收音机、下棋、打牌、看书等。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活领域很干净,没有宣扬色情低俗的东西,引导人民积极向上,树立共产主义思想道德风貌。电影、小说、戏剧的说教问道浓烈。文革期间斗私批修、大批判成为时代的特色。不论是什么都得分出个黑白是非出来。各个厂组织职工文体活动,如五一和国庆节的文艺演出,职工运动会、篮球赛、乒乓球赛、足球赛等等。青少年爱打乒乓球、踢足球。教育:建立了许多中小学,中小学学杂费很低,学生课业负担轻,注重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劳动教育。学校文体活动开展得较好。但是办学条件差,不少学校夏季没有电扇,冬天没有暖气,五六十人一个大教室,点炉子取暖。现代化的教学仪器很少。文革期间,教育质量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差。就业:毕业生国家包分配,在国营单位工作,铁饭碗端一辈子。人们工作压力小,但是在大锅饭体制下,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成为问题。主席时代劳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的干劲和热情还是高涨的。社会保障:毛泽东时代,中国人民有了基本的社会保障,人民享受普遍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城市居民享受退休金待遇,那个时代福利水平虽然较低,但是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免费的医疗,看病三联单报销。退休百分之百的工资。住房靠分配,分到住房后房租十分的低廉。子女入托入学学费低廉。住房得等待很长时间。农民享受合作医疗,看病比较便宜。县乡级卫生院建立起来。但是改革开放前,国家财力紧张,农民比较穷困,农民养老依旧主要靠子女。家居和家具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城乡居民电器较为简单。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是城市人们生活的四大件。俗称“三转一响” 七十年代中期,黑白电视机开始走入百姓家。农村逐步实现电气化、电灯普及,每个公社都通上了电话、每个村都有广播站大喇叭。但是边远山区还难以通电。人际关系:文革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同志式的真诚关系,人们彼此互助,人们很淳朴。但是那个时候,如果存在不正常的男女关系,人们的舆论会让你无地自容,组织上也会严厉批判的。组织像家长,无处不在。你困难组织真管你。你不听话时,组织会修理不听话的人的。文革发生后,起先人整人,人们之间的关系起了变化了,后来,人们都防着别人,怕被人打小报告。七十年代之后,人与人的关系不是那么热和了。

冻土是一种对温度极为敏感的土体介质。冬季,冻土在负温状态下就像冰块,随温度的降低体积发生剧烈膨胀,顶推上层的路基、路面。而在夏季,冻土随着温度升高而融化,体积缩小后使路基发生沉降,这种周期性变化往往很容易导致路基和路面塌陷、下沉、变形、破裂。 青藏铁路创造九大世界之最; 来源: 华人名片网收藏此页 2006-6-27 14:26:00 世界之最1: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全线总里程达1142公里 在青藏铁路沙盘上,代表高原铁路的红色线条在沙盘中曲折延伸。 青藏铁路是世界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由西宁至格尔木段和格尔木至拉萨段合成,全长1956公里。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穿越戈壁荒漠、沼泽湿地和雪山草原,全线总里程达1142公里。 从青藏铁路起点格尔木市南山口车站前行,雪山巍峨,河流纵横,草原茫茫,湖泊遍布。有着“亚洲脊柱”、“龙脉之祖”之称的昆仑山高大雄伟, 平均海拔5500米 至6000米,这里被人称作“道教第一山”,也是昆仑 文化的发祥地、昆仑神话的摇篮。翻越昆仑山,就进入中国最大的“无人区”——可可西里,这里平均海拔在4600米以上,素有“高原动物王国”之美誉,藏羚羊、 野牦牛、藏野驴、雪豹等珍稀野生动物给亘古荒原带来了无限生机。 雪域铁脉跨过长江源头沱沱河,穿越世界铁路最高点唐古拉山,进入藏北地区和当雄大草原,途经水雾氤氲的羊八井地热带,最后到达神圣“日光城”拉萨。 历经4年艰难挺进,2005年10月15日,青藏铁路最后一排钢轨稳稳地安放在拉萨河畔,标志着这条雪域长龙实现全线贯通。 青藏铁路格拉段标高全部在海拔3000米以上,其中海拔高度4000米的地段有965公里。当年国家领导人在青藏铁路开工典礼上曾经感慨:修建青藏铁路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和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壮举。 世界之最2: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 铁路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达960公里 经过长达5年的艰苦奋战,10万名筑路大军在“世界屋脊”抒写了壮丽诗篇,建成了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达960公里,最高点为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垭口,被誉为“离天最近的铁路”。 青藏高原施工区一年四季高寒缺氧,气候复杂多变,极端最低气温达零下45摄氏度,每年有115天到160天刮六级以上大风,最大积雪厚度超过40毫米,平均氧气含量还不到内地的60%,这里一半以上的区域为不适合人居住的“生命禁区”。 缺氧带来的高原反应严重威胁着人的生命健康,也影响着这个区域的大型施工机械的质量与效能。面对严峻考验和极端困难,广大铁路建设者以“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要求更高”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挑战生命极限,挥洒万丈豪情,在雪域高原上创造出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最高、最年轻的高原,有“世界第三极”之称。青藏高原地处亚洲大陆,在我国境内面积约25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以上,海拔大多在3500米以上,包括西藏、青海的全部,四川西部,新疆南部及甘肃、云南的一部分。 工人们在青藏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处工作(2005年6月6日摄)。青藏铁路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铁路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达960公里。 世界之最3:穿越冻土里程最长 穿越连续冻土里程达550公里 这是青藏铁路穿越的昆仑山冻土地段(6月18日摄)。青藏铁路是世界上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铁路穿越多年连续冻土里程达550公里。 青藏铁路:冻土攻关就像治病 CT皮试一个不少 青藏铁路堪称“世界冻土工程博物馆” 青藏铁路穿越550公里冻土区 青藏铁路冻土监测系统月底启动 如果说"世界上最长的高原铁路"只是笼统地用长度的衡量给青藏铁路戴了顶世界之最的帽子的话,那么,这第二项世界之最也许更为实在,因为青藏铁路穿越多年连续冻土里程达550公里,攻克了世界铁路筑路史上困扰人类多时的冻土难题。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穿越冻土区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铁路穿越多年连续冻土区里程达550公里。 冻土,是一种特殊的土类,由于冻土中含有冰,因而它是一种对温度极为敏感且性质不稳定的土体。冻土层冻结时体积增大,形成冻胀现象。冻土层融化时,形成融沉现象。冻土中含冰量越大,冻胀、融沉现象越严重。严重冻胀、融沉病害,可能导致工程结构变形,使铁路线路失去平顺性,影响列车正常行驶。在冻土上修铁路,其难度可想而知。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中低纬度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多年冻土分布区,多年冻土面积占中国多年冻土面积的70%。与高纬度冻土相比,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具有温度高、厚度薄和敏感性强的特点。青藏铁路穿越的正是多年冻土最发育的地区。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铁路科研部门就组织科技力量在青藏高原冻土区开展科研攻关,经过40余年的试验和研究,积累了大量冻土观测数据,取得了许多宝贵成果。青藏铁路格拉段开工后,铁道部高度重视冻土问题,组织有关专家在冻土理论研究、现场试验、勘察设计和科学施工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在冻土理论与冻土工程实践的结合上取得重大突破。 青藏铁路是世界冻土区工程建设领域第一次大规模地、全面地综合应用多种工程措施解决冻土问题的典范。这些全新的解决思路和工程科技创新,标志着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工程实践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世界之最4:创高原铁路最高时速 冻土地段时速将达到100公里 一列货车在唐古拉山下的冻土地段行驶(6月14日摄)。 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后,列车在冻土地段行驶时速将达到100公里,这是目前火车在世界高原冻土铁路上的最高时速。 建成后的青藏铁路冻土地段时速将达到100公里,非冻土地段达到120公里,这是目前火车在世界高原冻土铁路上的最高时速。 全世界在多年冻土区修筑铁路已有百年以上历史,但已建成的多年冻土区铁路病害率很高,行车时速只有60至70公里。据介绍,20世纪70年代建成的俄罗斯贝阿铁路,1994年调查的线路病害率为5%。运营近百年的西伯利亚铁路,1996年调查的线路病害率为45%。我国东北森林铁路多年冻土地段线路病害率也较高,病害地段列车必须慢行通过,使铁路运输效率受到很大影响。而青藏线专用列车将来能够以100至120公里的时速在青藏铁路上一路狂奔。青藏铁路开工之前,多年冻土与高寒缺氧、生态脆弱成为铁路建设者面临的三大世界性筑路难题。为了破解困扰世界高原铁路建设领域的冻土问题,我国铁路科研部门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就组织科技力量在青藏高原海拔4800多米的风火山一带,建立了冻土科研基地——风火山观测站。40余年来,科研人员在雪山下的冻土试验段坚持观察、记录气象和冻土变化,为青藏铁路建设积累了1200多万个宝贵数据。 2006年3月1日,青藏铁路开行货物列车进行工程运营试验;5月1日,青藏铁路格拉段开行不载旅客的旅客列车。通过试验,客、货列车运行效果良好。 据了解,即将行驶在青藏铁路上的客车设计速度为每小时160公里,车体采用耐候钢焊接结构。 世界之最5、6:最高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 最高的高原冻土隧道: 风火山隧道海拔5010米 风火山隧道位于海拔5010米的风火山上,全长1338米,轨面海拔标高4905米,全部位于永久性高原冻土层内,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横跨冻土区最长的高原永久冻土隧道,有"世界第一高隧"之称。青藏铁路开工前,西方媒体预言:青藏铁路根本过不了风火山,因为风火山地下全是长年冻土,冰厚达150多米。加上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对参建者的身体健康构成较大威胁。在风火山隧道施工中,施工人员相继攻克了浅埋冻土隧道进洞、冰岩光爆、含土冰层热融控制与喷护等20多项世界性高原冻土施工方面的重大科研难题。2002年10月19日,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胜利贯通。 2002年记者走进风火山隧道施工现场,在隧道外曾看到铁路建设者写下的一副对联:“乘白云抚蓝天搏击雪域缚苍龙,踏清风邀明月洞穿世界最高隧”,表现了建设者的壮志凌云,豪情满怀,令人肃然起敬。 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 昆仑山隧道全长1686米 在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口附近,坐落着世界上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全长1686米的昆仑山隧道。 昆仑山高大雄伟,横贯亚洲中部,被称为"亚洲脊柱""龙脉之祖"。昆仑6月飞雪,盛夏时节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昆仑山隧道地处高原多年冻土区,地质结构复杂,自然条件严酷,隧道穿越多条断裂带,进口处有厚层地下冰,出口处为乱石堆积体,中间有裂隙水、地下水、融冻泥流等,被称为高原地质的“万花筒”。 据了解,当初在修建昆仑山隧道的时候,由于缺氧,施工人员背着5公斤重的氧气瓶,边吸氧边工作,一年光氧气就能消耗12万瓶。 经过一年艰苦施工,2002年9月26日,昆仑山隧道顺利贯通。 世界之最7:海拔最高的火车站 唐古拉车站海拔达5068米 海拔5068米的世界最高火车站――唐古拉车站(6月11日摄)。 青藏铁路:决战唐古拉回眸(图) 青藏铁路唐古拉车站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海拔5068米,距离拉萨约600公里。唐古拉车站属于客货两用综合车站,是青藏铁路全线海拔最高处的中间站,同时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火车站。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唐古拉山又称当拉山,蒙古语意为“雄鹰飞不过的高山”,与喀喇昆仑山脉相接。这里空气极其稀薄,气候恶劣,空气含氧量仅为内地平原的一半,连绵的雪山展示着“生命禁区”的苍茫和神秘。置身于此,你能够强烈地感受到这里离天很近,尤其是在晚上,满天的星星大而明亮,几乎伸手可及。 唐古拉山车站突出藏民族建筑特色,站房内设置有陈列室,主要用于介绍青藏高原风光及多年冻土相关知识,车站站台立有标记“世界铁路海拔最高点5072米”(铁路过唐古拉山垭口的最高点)的石碑。基本站台设置观光台及雨棚,供游人欣赏雪域风光,拍摄“世界屋脊”的独特景致。 唐古拉车站站房建筑面积为2平方米。为了方便旅客在唐古拉车站能观赏或拍摄唐古拉山主峰的雄姿,铁道部门在原来站房设计的基础上,精心选择车站位置,最终选择在能望见唐古拉山主峰的最佳处建设站台,并修建了纪念碑和雕塑,是青藏铁路全线最佳景点之一。唐古拉车站投入运营后将采用电能、太阳能、风能为主的环保型能源来取暖。车站的废弃物收集后将集中处理。 唐古拉车站:云端看“天路”“绝地”铸丰碑 世界海拔最高火车站唐古拉车站综合楼主体竣工 世界之最8 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桥 青藏铁路第一长桥达7公里 在中国最大"无人区"--海拔4600多米的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缘地带,一条美丽的"彩虹桥"飞架于昆仑雪山下,这就是全长7公里的号称青藏铁路第一长桥的清水河特大桥,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桥。可可西里高寒缺氧,植被稀少,生态脆弱。同时这里处于高原多年冻土地段,冻土厚度达20多米。为了解决高原冻土区施工难题和保护好自然保护区,青藏铁路勘察设计的专家们采取了"以桥代路"的措施。"以桥代路"解决了高原冻土地带路基稳定的问题,同时,大桥各桥墩间的1300多个桥孔还为藏羚羊等野生动物提供了自由迁徙的通道。 这是世界上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桥――全长7公里的青藏铁路清水河特大桥。 世界之最9 最高的铁路铺架基地 青藏铁路安多铺架基地海拔4704米 在西藏那曲地区安多县北部,有一处占地8000多平方米、海拔4704米的青藏铁路铺架基地--安多铺架基地,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铺架基地。西藏境内530多公里铁路所需的全部轨排和预制桥梁,都由安多铺架基地负责生产。铺架基地在铁路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主要负责各种铺架材料的储备,用钢轨和枕木生产出轨排,预制桥梁,以及机车等大型设备的整修准备。安多铺架基地气候非常恶劣,空气含氧量仅有内地平原地区的一半。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基地工人依然创造了单日铺架8.1公里的高原铺架纪录,单班生产轨排最多曾达到110排,即2.75公里,这在国内铁路轨排单班生产中也是罕见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是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建设新村镇;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培育新农民;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三农”倾斜。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伤事故缺乏保障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投入力度,在农村建立大病、重病统筹机制。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总的要求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形成总量平衡、品种多样、安全可靠和营养丰富的农产品生产格局。要加快发展农区和牧区畜牧业,保护和利用好渔业资源,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良种良法,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的节约型农业。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支撑。要坚持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性质,全面落实二轮土地承包政策,依法确权、确地到户,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在此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的机制。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快推进以乡镇机构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乡村债务化解工作。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整体改革,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发展农村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这是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增加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明显改变农村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增加农民收入,既要从“三农”本身考虑问题、寻找出路,更要跳出“三农”,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思考问题,研究对策。既要大力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增收潜力,又要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尽快见效的具体增收措施,又要着眼于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个长期过程,“十一五”期间关键是要开好头、起好步,打好基础,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规划先行、因地制宜。二是突出重点、示范引路。三是政府支持、农民建设。

农村牧区机械化杂志投稿

么么,,,

畜类产品较多

乳制品--冰火两重天 中国乳业已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和锤炼,中国乳业已由一个“弱质产业”发展成为“朝阳产业”,中国也由一个“贫奶”国家进入了世界乳业大国行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饮食结构的变化,人们对营养和健康的关注程度也随这加深。当我们走进超市,乳制品的货柜琳琅满目,花色品种齐全。乳制品已成为继粮食、肉类、水产之后的人民生活必须的食品。13亿人口庞大的消费基数,为中国乳品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应邀出席中国乳品工业协会成立十周年大会的法国参赞多美尼克·吉岗称赞说:“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乳业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已进入世界‘乳业大国俱乐部’,并正在吸引世界的目光。” 一、行业综述 行业概况 2003~2004年全国的整体销售额是呈继续增长趋势(图1),非食品的销售额与2002~2003年度相比增长速度减缓,食品/饮料是大幅增长,由4%上升到了11%。 图1 全国食品和非食品销售额增长率 随着奶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奶牛产奶量也有所增长。2005年一季度,中国牛奶产量同比增幅超过25%;但是,与此相比牛奶的价格增幅不大,仅为3%。 由图2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奶类消费与世界的差距。亚洲人均年消费乳制品40公斤,世界人均100公斤,发展中国家人均牛奶消费也达30公斤,发达国家人均200公斤,而中国只有19公斤左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约为中国台湾及日本的五分之一,即使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明显差距。这与中国人民长期以来的饮食习惯以及对牛奶的认识有关。不过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乳制品行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图2 乳制品年消费量的比较 近几年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在过去的十年间是中国乳制品工业新建、扩建、技术改造项目最多的十年,大中型企业的装备技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代表着中国乳制品工业主流力量的大型骨干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1998~2004年的增长率均超过20%。 2004年乳制品的产量为2368万吨,其增长率为25%,比十年前增长了5倍,人均奶类占有量达2公斤,乳制品产量达949万吨,比十年前增长了0倍,其中液态奶产量增长了4倍;乳制品工业总产值达663亿元,比十年前增长了5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乳制品消费支出达7元,比十年前增长了0倍。2005年全年人均消费液态奶制品79公斤,奶粉51公斤,酸奶90公斤。奶粉消费量比去年下降8%,液态奶和酸奶均比去年有小幅增长,其中液态奶制品增长2%,酸奶消费增长7%。可以预测今后5-10年内,中国乳及乳制品的发展速度将在10%以上。预测2015年,中国人均奶类产量将由2000年的5公斤发展到30公斤,增长5倍。表1中列出了2002~2004年间乳制品行业发展的情况。 表1 2002-2004年乳制品行业发展情况 2002 2003 同比增长 2004 同比增长 销售收入(亿元) 355 478 8% 663 6% 液态奶制品产量(万吨) 364 583 0% 806 3% 干乳制品产量(万吨) 106 141 3% 142 0% 利润总额(亿元) 24 30 5% 34 3% 利润率 66% 29% -6% 10% -9% 2005年,中国乳业市场整体上虽然能够保持30%左右的增长速度,在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和价格战烽火连绵的双重夹击之下,乳业板块的多家上市公司毛利率均呈不同程度的下滑,其盈利水平无论是同比还是环比,均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图3反映了2002~2004年全国食品品类平均价格走势,全国食品一半的品类价格都出现不同程度地下跌之势,所有品类内只有婴儿奶粉的价格明显大幅上扬,酸奶产品的价格近两年来的价格是持续下跌,2003~2004间在所有品类中跌幅最大。 乳制品工业在食品行业中所占的比重,法国为9%,德国为1%,美国为4%。中国乳业发展的起步比较晚,例如2003年乳制品工业总产值为8亿元(当年价),约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4%,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发展潜力很大。按照近年来的发展态势,中国乳制品工业正如旭日东升,只要政策措施得当,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与之相关的产业,如包装业、机械设备制造业、运输业、零售商业及科学技术等社会化服务业都将随之兴旺发达起来,从而为城乡人民增加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这对于提高民族健康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将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005年乳制品行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800亿元,同比增长25%,但利润增长幅度落后于收入增长。一是反映出由于供求增速不平衡、市场竞争加剧、行业盈利能力有所下降,大企业的规模效益、品牌效益没有发挥。二是中小城市消费市场并未完全启动。如今最大的液态奶生产工厂的日加工液态奶的能力是1500吨,技术装备是国际先进水平。 2004年全国城镇居民乳制品消费略有增长,消费增长幅度远低于生产增长。2005年,京津沪渝等大城市居民奶类消费量已超过30公斤以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目前的数据看,占人口比例21%的省会以上的大城市占乳品消费量的54%,因此占人口比例79%的地级城市及乡镇、农村市场乳品需求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一、二级市场的挖潜及向三、四级城市及乡镇和农村市场的拓展将成为乳制品企业的重要增长点。 中国乳制品行业特征 (1)北奶南调 由于中国传统上奶源带局限于北部的内蒙和黑龙江等农牧大省,因此在乳制品工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南方地区饮奶量大幅度上升时,整体上看属于北奶南调,北方的乳制品源源不断输入南方市场。伊利蒙牛正是利用北方的资源和价格优势开拓了全国的市场。南方的产奶高峰期在冬季,夏季的销售高峰生奶短缺,而且北部的产奶高峰期在夏季正好与牛奶的销售高峰季节吻合。 (2)城乡乳制品消费差距大 2000年以来,城市乳品消费量一直占据着国内乳品市场80%以上的份额,农村消费的绝对数量仍然很低,2004年人均乳品消费量仅为62 公斤,仅为同期城市居民的14%,但随着城市化的继续推进超高温无菌包装牛奶的迅速发展,以及农民人均乳品消费的缓慢提升,我们预计这一比例将继续攀升。 (3)中小企业多 乳业虽然经过了激烈的竞争,各大乳业伊利、蒙牛、光明跑马圈地的结果是大幅压缩了各地乳制品公司的利润,但市场仍然没有充分整合,三家公司的液态奶市场占有率总和已经接近50%。中国乳品企业仍然有1500多家,其中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有359家,上亿元的企业仅有12家,绝大多数是中小乳品企业,他们的生产规模较小,日处理液态奶量在50吨以下。很多地方中小企业依靠新鲜类产品和控制奶源与外来的乳业巨头顽强对抗,这种情况与地方政府对本地企业的保护也有部分关系。 行业发展瓶颈 从1998年开始到2004年,奶牛存栏每年以4%的速度增长,奶类总产量每年以超过20%的增长速度增长,在国民经济产业里头算是发展速度比较快的一个产业。但应该说虽然在近几年发展速度很快,由于产业本身积累一些问题和矛盾,特别是在新的时期,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问题也很突出,特别是在当前奶业市场秩序比较混乱情况下。 (1)消费增长放缓,利润水平降低 尽管产量始终保持着高速的增长,但乳制行业的瓶颈已日趋显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一级城市消费需求日趋饱和,由于渠道建设、消费理念等原因,乡镇和农村市场尚未真正启动,从而形成了供求比例失调的局面。另外,随着近年来原材料及运输成本的不断上升,产品价格不断下降,各企业利润率已下探至2%~5%区间,行业内部分企业出现亏损。 龙头乳品企业在消费终端仍将实行价格战,利润空间压缩将促使企业经营两极分化,从而导致并购现象增加,生产集中度提高。产品向多元化发展,如利润丰厚的酸乳、果乳、功能性乳品将成为未来市场上的热点。二、三级城市将成为乳品企业拓展的重点;与此同时,拥有70%人口的乡镇和农村市场将成为企业实现飞跃的重要台阶。 (2)干乳制品的进口量大 2000~2004年干乳制品进口量每年以3%的速度增长。2004干乳制品的进口量达到3万吨,其中奶粉从2000年以来到2004年以8%的年递增率增长,去年奶粉的进口量绝对数已经达到5万吨。奶油年递增率5%,奶酪年增长率5%,炼乳年增长率7%,干乳制品进口量已经占国内生产总量四分之一,奶粉进口量已经占到国内生产总量五分之一。 在发达国家,牛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0%以上。中国奶类产值仅占畜牧业产值的10%左右,约为农业产值的3%。奶业是比较保守的,也是比较封闭的产业。全世界都靠关税保护自己国家的民族奶业,美国和加拿大为150%,欧盟达到200%,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奶制品才10%到15%,而且现在中国正在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谈判双边自由贸易区,这两个国家是奶粉和干乳制品出口量比较大的国家,如果双边自由贸易区实施以后,关税还有可能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现在一些农牧区出现了一些卖牛、卖奶难、甚至杀牛的现象,有各种因素,但是乳制品进口量的快速递增不能说不对我们国家的民族奶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今年出台了国办24号文件“禁鲜令”,以保护奶牛养殖业的利益,保护农牧民养奶牛的积极性。 (3)奶源不足 中国很多地区,特别是一些奶牛饲养量比较低的地区,盲目发展奶牛的现象比较严重。由于资源、技术和市场加工等等方面的条件不具备、不配套,农户养了奶牛、产了牛奶卖不出去,企业收购液态奶后又出现产品卖不掉,牛奶腐败、变质等问题时有发生。只有大中型企业由机械集中挤奶和饲养小区生产的能够控制原料乳质量。在乳业生产上,中国良种奶牛严重不足。2004年中国存栏奶牛总数993万头,其中真正的良种荷斯坦奶牛大概是450万头,剩下都是改良牛。荷斯坦牛的单头年产奶量约为5万吨,改良牛的单头年产奶量只有荷斯坦牛的一半,约为2~3万吨。 表2 2005年1~8月进出口种牛产销国(地区)量值表 商品名称 进口累计量 出口累计量 产销国 数量(头) 金额(美元) 数量(头) 金额(美元) 朝鲜 - - 40 3,850 澳大利亚 30,355 47,305,369 - - 新西兰 14,069 19,505,845 - - 总计 44,424 66,811,214 40 3,850 表2的数据显示在2005前8个月内进口的奶牛数量为四万多头,而进口的只有三千多头。奶牛资源不足,单产水平低长期以来是制约中国奶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对此,业内专家纷纷指出,中国奶业发展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中国奶牛业若要达到快速发展,应在加快良种奶牛群的遗传改良速度的同时,必须打破常规,尽快应用国内外近几年取得的奶牛胚胎生物工程技术和良种公牛精子分离的性别控制技术的研究成果,以期达到奶牛群从数量和质量上同时提高的目的。 (3)乳业的产业化程度不高。 中国乳品加工企业的规模比较小,加工能力低。一半以上的乳品加工企业日处理液态奶能力都在20吨以下。国外的乳品企业是高度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从奶牛的饲养到乳品的加工,市场的营销等等全部是采取一体化,大部分企业都是股份制。中国目前奶源基地和乳品加工企业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共担风险,利益均分的产业化的链条。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程度低是中国乳品企业发展一个很致命的问题。 (4)中国乳制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国家第三方的质量监测基本上没有开展起来。 现在制定原料奶的标准非常低,目前中国的一级奶标准,在多数国家都判定为不能作为液态奶的原料。为此,2005年中国先后出台了“禁鲜令”以及要求在标签上标注复原奶的命令,为中国乳制品质量和竞争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乳制品市场 细分行业状况 乳制品主要分为液态奶、酸奶、奶粉、冰淇淋、干酪、黄油等品类。1996年开始的乳业高速增长主要是由城镇市场高速增长所带动,目前在城镇消费市场增长缓慢的环境下,在农村消费市场有效启动之前,中国乳品行业,将在阵痛中艰难转型,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将加大,第一梯队乳品企业在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地区和产品上巩固成绩,第二梯队品牌扩大战绩成为全国性品牌很难,中小型企业继续深化差异化经营。 表3 2003~2004年全国城镇居民各种乳及乳制品人均消费量和消费金额 人均消费 乳及乳制品 液态奶 奶粉 酸奶 其他乳制品 消费量(kg) 消费金额(元) 消费量(kg) 消费金额(元) 消费量(kg) 消费金额(元) 消费量(kg) 消费金额(元) 消费量(kg) 消费金额(元) 2003年 0 7 57 4 55 4 57 9 80 1 2004年 3 4 79 0 51 0 9 4 1 0 同比增长 2% 1% 2% 6% -8% 2% 7% 9% 7% 8% 从表3可知,城镇的乳制品消费已经趋稳,液态奶制品的消费占主导地位高达75%,但酸奶制品仍在增长,可能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而奶粉的消费量在下降。 表4 2003~2004年全国城镇居民各种乳及乳制品消费 价格额(元/公斤) 乳及乳制品 液态奶 奶粉 酸奶 其他乳制品 2003年 99 27 21 79 31 2004年 23 42 18 00 20 同比增长(%) 9% 3% 9% 7% -6% 图3反映了全国食品品类的价格走势,表4的数据说明了城镇的乳制品消费每公斤的单价在上升,说明乳制品消费的层次在提高,而奶粉的价格增长达到9%,说明高档产品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普通奶粉将难以找到市场,今后的奶粉市场将以婴儿粉和高附加值产品为主。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乳制品行业的销售利润率2001年为3%,2002年为8%,2003年为1%,2004年为4%,2004年销售收入前十位的企业销售收入利润率仅为9%。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图4)。 图2001~2004年的销售利润率 2.品类发展 (1)液态奶 1995年,干乳制品产量同液态奶产量的比例为1:1;到2004年已接近1:6的比例。从销售额的角度分析,液态奶占到乳制品消费的63%左右,是乳制品工业的绝对主力。液态奶的结构自1995年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超高温灭菌乳逐渐成为了竞争的热点。1998年以前中国的液态奶基本上是巴氏杀菌乳的天下,由于巴氏杀菌乳的保质期短(2~10天)并且对冷链要求高的因素,其运输半径不超过300公里,从客观条件上限制了乳业的大规模发展。而超高温灭菌乳具有在常温环境下长达半年的保质期。 十年前,液态奶生产主要是在大中城市,以巴氏杀菌乳为主。自80年代开始引进超高温灭菌乳(UHT乳)生产技术,1997年后,灭菌乳得到了快速发展。1998年伊利开始利用内蒙的丰厚资源和低廉的价格通过利乐枕产品开始了迈向乳业第一品牌的征程,而蒙牛则使用保质期为45天的利乐枕对大中城市的冷藏巴氏杀菌乳产品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以1999年和2004年为例,1999年,超高温灭菌乳与巴氏杀菌乳占液态奶的比例分别为1%和9%,到2004年已变成7%和1%(图7)。在这6年间,灭菌乳和杀菌乳的比重发生了转换,现在超高温灭菌乳在乳制品生产中已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超高温灭菌乳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乳制品结构调整的步伐,为推动中国乳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扩大了液态奶消费区域,使更多没有冷链条件的城镇农村能够喝上低成本的液态奶。 图7 液态奶品类的变化 (2)酸奶 从销售额的角度分析酸奶占到乳制品消费的13%左右,是乳制品工业的增长新秀,2004年酸奶产品以38%的增长速度在所有快速消费品中拿下了增长速度第一的桂冠,酸奶2003年上半年到2005年上半年的平均增长率在40%以上,风味奶为14%,白奶为24%,总体来看,酸奶的发展速度高于液态奶奶,这反映了产品的多样化需求,企业应以消费者需求为驱动力,确立明确的市场和产品线战略。而且由于UHT酸奶饮品领域的激烈竞争利润下滑,导致原本地域性很强的保鲜酸奶逐渐成本竞争热点。 (3)奶粉 从销售额的角度分析,奶粉占到乳制品消费的14%左右,在过去的十年当中,以加糖奶粉为主的奶粉产品结构已得到了彻底改变。2004年,全国奶粉产量约142万吨,其比例(图8)约为全脂奶粉7%;加糖奶粉6%;脱脂奶粉0%;婴幼儿奶粉7%;其它奶粉2%(中老年奶粉、孕产妇奶粉、降糖奶粉、各种强化奶粉等)。可以看出,中国奶粉类产品的结构己发生了很大变化,全脂加糖奶粉当家的现象已得到了改变,适合不同人群营养需要的配方奶粉已超过总产量的60%。 其它包括:中老年奶粉、孕产妇奶粉、降糖奶粉、各种强化奶粉等 图82004年奶粉产量分布 (4)冰冰淇淋 2005年中低端市场的争夺战尤为激烈。伊利和蒙牛分别以市场占有率15%和13%名列去年冷饮市场的冠亚军。 在市场领先地位不断变化的背后,是整个冷饮行业的不断壮大和重新洗牌。2005年中国的冰淇淋年销售额已达到260亿元左右,而在十年间,国内冷饮也从零散经营的3000多个小品牌的纷争变为十余家冷饮巨头间的实力抗衡。以往中低端市场主要是国内品牌之间的竞争,而今年像和路雪、雀巢等以往走高端路线的外资品牌也改变产品策略,大举进军“一元市场”。价格策略也由零售价2—3元向1—5元转变。从目前的市场格局来看,和路雪与雀巢、伊利与蒙牛已经形成了品牌产品的第一阵营,其它品牌企业和中小规模冰淇淋企业在经历贴牌检验后将进一步拉开与第一阵营的差距,但这四家巨头谁将坐稳中国冰淇淋市场的第一把交椅还有待一段时间的市场考验。 行业龙头企业 1995年,全国十大企业乳制品产量6万吨,占全国的总产量的6%;产值仅10,4亿元,占全国乳制品工业总产值的3%。到2004年,乳业前十大企业产量5万吨,占全国的总产量的5%;乳制品工业总产值8亿元,占全国的8%。2004年乳业的液态奶销售的排行中,十大品牌依次为:伊利、蒙牛、光明、三鹿、扬子江、三元、完达山、均瑶、娃哈哈、旺仔,合计市场份额为62%,伊利、蒙牛、光明三大巨头就已经占却近60%的市场份额。 目前中国乳制品行业已经形成三大阵营,并将通过激烈的竞争进行洗牌。伊利、蒙牛、光明三大巨头形成第一阵营,占却近60%的市场份额,伊利则以05%占去全盘五分之一强的销售额高居榜首。三鹿、扬子江、三元、完达山等企业形成第二阵营,正在迅速向全国发展,但短期内难以形成对第一阵营的有力挑战。其余1000多家中小企业形成第三阵营,正在面临着前两大阵营的强力冲击。 l 伊利 1993年伊利股份建立伊利冷冻食品公司,冰淇淋产品连续九年全国销量第一。1999年开始开发超高温液态奶产品,2003年全国销量第一,奶粉市场份额排名第四。2004年伊利销售额达到35亿元,通过利乐砖的推广获取了05%的液态奶市场份额,占去全盘五分之一强的销售额高居榜首。伊利股份的产品经营、资本经营和品牌经营战略取得巨大成功。在全国拥有20多家工厂,通过深度分销扎扎实实地销售模式,在全国建立起牢不可撼的领先模式,即使04年底的高管事件也未能影响其业绩的高速成长。 l 蒙牛 蒙牛集团创立1999年,作为乳业的后起之秀,“蒙牛”以出色的营销手段与伊利在全国全产品全渠道展开了全面竞争实现了快速增长,以利乐枕和冰激淋产品为主。利乐枕产品销售全国排名第一。六年中,蒙牛销售收入从1999年的37亿元飙升至2004年的14亿元,连续四年增长率超过100%!冰淇淋产品和液态奶销售均为全国第2位,综合实力排名第二。 l 光明 前身是上海市牛奶公司,以生产保鲜产品为主巴氏杀菌乳和酸奶的销售均排名第一,2004年销售额达到86亿元,综合实力排名第三。在全国各地有二十多家工厂,产品销售以华东为主,构建了强大的生产、储运和销售网络,送奶上门超过100万户。 目前乳制品市场竞争的趋势是:由产品竞争扩展到资源的竞争、从产品经营转向资本运营、宏观联合,微观竞争。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乳制品行业竞争格局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分化发展。 三、发展趋势 中国乳业历经了十五年的高速增长,已经从区域竞争走到全国竞争,从保液态奶的竞争走到超高温灭菌乳的竞争,从液态奶的竞争走向酸奶的竞争,各种竞争交织在一起为中国乳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05年是乳制品行业竞争更加激烈的一年,乳品企业通过价格竞争来争夺市场,在奶源建设和消费者终端服务上纷纷加大力度。2005年,中国奶业生产形势良好,产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出口呈现恢复性增长,但乳制品行业的销售利润率逐年下降。更为严重的是,大型企业的盈利水平同小企业并没有明显差距,2005年8月份起中国乳业挑起了新的一轮价格大战,中国乳业将由于连续激烈的竞争利润持续下降,中小企业的出局的速度势必将加快,全国乳业通过整合兼并已形成了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乳品企业集团,行业的集中度逐年提高。 乳品加工业大企业少,中小企业多是当前中国乳业发展的一大特点,目前国内大大小小的乳品厂大约有1500多家。 1.乳品消费量持续高速增长 1997年以来,中国居民乳品消费量迅速增长,增长率逐年提高,2003年达到了30%以上的历史高点后,2004年的增长速度出现了明显下降,但仍处于23%左右的较高水平。2005年预计增长率为25%。从消费量的构成来看,虽然1995年以来净进口的平均增速为27%,超过了国内原奶产量平均16%的增长速度,但其波动较大,且在消费总量中占比变化不大,1995年以来提高了3个百分点,2004年达到11%。国内原奶产量在乳品表观消费总量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二者历年的增速几乎一致。 中国的液体奶、乳饮料、发酵乳人均消费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奶油、干酪的人均水平更低。地区分布不平衡以及城乡消费水平差异巨大等因素使中国乳品消费市场蕴涵广阔增长空间。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乡收入缩小将促进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消费,同时消费习惯转变、企业销售策略改变将有效地刺激二、三线城市及农村市场乳品消费增长。下一轮的增长来自三个方面:对其他饮料的替代。根据AC尼尔森零售研究资料,当前中国消费者在碳酸饮料上的消费最大,牛奶和酸奶上的消费增长迅速,从营养和健康的角度看,其替代碳酸饮料的空间较大。我们用居民对乳品需求的增长来预测乳制品行业的成长性,2005年到2020年中国乳品市场平均成长性为23%,如果分段考虑,2005-2010 成长性为19%,2010-2020 年为92%。在乳品支出的内部结构中,城镇居民支出仍占据绝对优势,即使比例逐年下滑,到2020年,所占比例仍将超过73%。 2.巴氏杀菌乳和酸奶类产品将继续高速发展,并展开全面竞争 过去10年中,资源型乳业主要以超高温灭菌乳为主要竞争武器在全国分疆裂土,但全国的乳业价格大战使得超高温产品的毛利率越来越低,甚至有的地方已经达到奶比水贱的境地,超高温纯奶类产品已经无利可图,超高温酸奶饮品也已经风行全国。为了进一步扩张伊利和蒙牛在北京已经建立了保鲜液态奶的工厂,蒙牛已经在北京市场上获取了保鲜酸奶的高额占有率。鉴于保鲜酸奶连年25%以上的高增长率、高毛利率以及华东市场光明的垄断地位,2006年伊利和蒙牛都将开始在华东建厂,试图撼动光明乳业在华东地区冷藏霸主的地位。预计在华东的合肥及苏州等地,伊利股份将兴建液态奶、冰淇淋及酸奶项目,投资金额总共超过了2亿元。蒙牛乳业将投资5亿元兴建一个现代化的万头奶牛养殖牧场,形成和蒙牛液态奶生产线相配套的奶牛养殖规模。两大巨头在华南占领市场在华东试探和营销多年以后,终于在光明的利润区--华东开始砸下重拳,一场乳业巨头在华东的对决将拉开序幕。 3.跨国乳业巨头欲卷土重来 鉴于中国的庞大的人口和巨大的市场,外资从90年代就开始了对中国乳业的投资,雀巢、卡夫、优诺、达能、帕玛拉特、惠氏都在中国建厂并建立销售网络,但只有在奶粉行业雀巢拿下了行业龙头的桂冠,多美兹在婴儿奶粉上一枝独秀,在液态奶的市场上外资在中国的投资由于人员和生产成本高,对中国的中低端市场的营销模式适应力较差,无法打开销路,基本上以失败告终,最后选择了退出或与当地乳业合作。虽然前十年外资在第一轮的乳业大战上并不顺利,但采取了更为本地化的策略,由直接参与竞争转为与国内品牌合资,试图在中国乳业竞争格局基本成形后抓住机会东山再起。目前外资在乳业上主要合作对象为: 时间 外资来源 发生事项 2003年 法国达能 持有光明5%的股权,持有娃哈哈50%的股权 摩根士丹利等三家外外资机构 注资蒙牛9亿元 2004年 国际资本 蒙牛在香港上市,募集74亿港元,约折人民币56亿元 新西兰恒天然集团 持有河北三鹿集团39%的股份 2005 台湾统一 以10亿元投资,并认购50%的股权,进入东北完达山 阿拉福兹 持有蒙牛奶粉业务的49%股份,合资的奶粉公司总投资达4亿人民币,注册资本为8亿元 达能 增持光明乳业股份达到7%的股权 在全国乳业巨头中,只有伊利公司对外资的引入量不大,仅是2005年与世界最大食品企业之一的芬兰维利奥(Valio)公司签约,买断其5年内全球著名益生菌LGG中国独家使用权。 四、热点话题—乳品行业的诚信危机 2004年6月阜阳的小企业牛奶喝出“大头娃”;5月底开始雀巢婴儿奶粉接连被国家质检单位查出碘超标;2005年6月5日,河南电视台播出了光明乳业郑州子公司将过期奶回炉并用于销售的消息。6月7日,光明对媒体否认加工过期奶。尽管最后的调查结果显示“尚未发现郑州光明山盟乳业有限公司从市场上回收牛奶再利用生产”的现象,但却存在“用库存产品在保质?回答者

乳制品--冰火两重天 中国乳业已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和锤炼,中国乳业已由一个“弱质产业”发展成为“朝阳产业”,中国也由一个“贫奶”国家进入了世界乳业大国行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饮食结构的变化,人们对营养和健康的关注程度也随这加深。当我们走进超市,乳制品的货柜琳琅满目,花色品种齐全。乳制品已成为继粮食、肉类、水产之后的人民生活必须的食品。13亿人口庞大的消费基数,为中国乳品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应邀出席中国乳品工业协会成立十周年大会的法国参赞多美尼克·吉岗称赞说:“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乳业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已进入世界‘乳业大国俱乐部’,并正在吸引世界的目光。” 一、行业综述 行业概况 2003~2004年全国的整体销售额是呈继续增长趋势(图1),非食品的销售额与2002~2003年度相比增长速度减缓,食品/饮料是大幅增长,由4%上升到了11%。 图1 全国食品和非食品销售额增长率 随着奶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奶牛产奶量也有所增长。2005年一季度,中国牛奶产量同比增幅超过25%;但是,与此相比牛奶的价格增幅不大,仅为3%。 由图2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奶类消费与世界的差距。亚洲人均年消费乳制品40公斤,世界人均100公斤,发展中国家人均牛奶消费也达30公斤,发达国家人均200公斤,而中国只有19公斤左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约为中国台湾及日本的五分之一,即使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明显差距。这与中国人民长期以来的饮食习惯以及对牛奶的认识有关。不过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乳制品行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图2 乳制品年消费量的比较 近几年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在过去的十年间是中国乳制品工业新建、扩建、技术改造项目最多的十年,大中型企业的装备技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代表着中国乳制品工业主流力量的大型骨干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1998~2004年的增长率均超过20%。 2004年乳制品的产量为2368万吨,其增长率为25%,比十年前增长了5倍,人均奶类占有量达2公斤,乳制品产量达949万吨,比十年前增长了0倍,其中液态奶产量增长了4倍;乳制品工业总产值达663亿元,比十年前增长了5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乳制品消费支出达7元,比十年前增长了0倍。2005年全年人均消费液态奶制品79公斤,奶粉51公斤,酸奶90公斤。奶粉消费量比去年下降8%,液态奶和酸奶均比去年有小幅增长,其中液态奶制品增长2%,酸奶消费增长7%。可以预测今后5-10年内,中国乳及乳制品的发展速度将在10%以上。预测2015年,中国人均奶类产量将由2000年的5公斤发展到30公斤,增长5倍。表1中列出了2002~2004年间乳制品行业发展的情况。 表1 2002-2004年乳制品行业发展情况 2002 2003 同比增长 2004 同比增长 销售收入(亿元) 355 478 8% 663 6% 液态奶制品产量(万吨) 364 583 0% 806 3% 干乳制品产量(万吨) 106 141 3% 142 0% 利润总额(亿元) 24 30 5% 34 3% 利润率 66% 29% -6% 10% -9% 2005年,中国乳业市场整体上虽然能够保持30%左右的增长速度,在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和价格战烽火连绵的双重夹击之下,乳业板块的多家上市公司毛利率均呈不同程度的下滑,其盈利水平无论是同比还是环比,均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图3反映了2002~2004年全国食品品类平均价格走势,全国食品一半的品类价格都出现不同程度地下跌之势,所有品类内只有婴儿奶粉的价格明显大幅上扬,酸奶产品的价格近两年来的价格是持续下跌,2003~2004间在所有品类中跌幅最大。 乳制品工业在食品行业中所占的比重,法国为9%,德国为1%,美国为4%。中国乳业发展的起步比较晚,例如2003年乳制品工业总产值为8亿元(当年价),约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4%,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发展潜力很大。按照近年来的发展态势,中国乳制品工业正如旭日东升,只要政策措施得当,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与之相关的产业,如包装业、机械设备制造业、运输业、零售商业及科学技术等社会化服务业都将随之兴旺发达起来,从而为城乡人民增加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这对于提高民族健康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将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005年乳制品行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800亿元,同比增长25%,但利润增长幅度落后于收入增长。一是反映出由于供求增速不平衡、市场竞争加剧、行业盈利能力有所下降,大企业的规模效益、品牌效益没有发挥。二是中小城市消费市场并未完全启动。如今最大的液态奶生产工厂的日加工液态奶的能力是1500吨,技术装备是国际先进水平。 2004年全国城镇居民乳制品消费略有增长,消费增长幅度远低于生产增长。2005年,京津沪渝等大城市居民奶类消费量已超过30公斤以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目前的数据看,占人口比例21%的省会以上的大城市占乳品消费量的54%,因此占人口比例79%的地级城市及乡镇、农村市场乳品需求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一、二级市场的挖潜及向三、四级城市及乡镇和农村市场的拓展将成为乳制品企业的重要增长点。 中国乳制品行业特征 (1)北奶南调 由于中国传统上奶源带局限于北部的内蒙和黑龙江等农牧大省,因此在乳制品工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南方地区饮奶量大幅度上升时,整体上看属于北奶南调,北方的乳制品源源不断输入南方市场。伊利蒙牛正是利用北方的资源和价格优势开拓了全国的市场。南方的产奶高峰期在冬季,夏季的销售高峰生奶短缺,而且北部的产奶高峰期在夏季正好与牛奶的销售高峰季节吻合。 (2)城乡乳制品消费差距大 2000年以来,城市乳品消费量一直占据着国内乳品市场80%以上的份额,农村消费的绝对数量仍然很低,2004年人均乳品消费量仅为62 公斤,仅为同期城市居民的14%,但随着城市化的继续推进超高温无菌包装牛奶的迅速发展,以及农民人均乳品消费的缓慢提升,我们预计这一比例将继续攀升。 (3)中小企业多 乳业虽然经过了激烈的竞争,各大乳业伊利、蒙牛、光明跑马圈地的结果是大幅压缩了各地乳制品公司的利润,但市场仍然没有充分整合,三家公司的液态奶市场占有率总和已经接近50%。中国乳品企业仍然有1500多家,其中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有359家,上亿元的企业仅有12家,绝大多数是中小乳品企业,他们的生产规模较小,日处理液态奶量在50吨以下。很多地方中小企业依靠新鲜类产品和控制奶源与外来的乳业巨头顽强对抗,这种情况与地方政府对本地企业的保护也有部分关系。 行业发展瓶颈 从1998年开始到2004年,奶牛存栏每年以4%的速度增长,奶类总产量每年以超过20%的增长速度增长,在国民经济产业里头算是发展速度比较快的一个产业。但应该说虽然在近几年发展速度很快,由于产业本身积累一些问题和矛盾,特别是在新的时期,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问题也很突出,特别是在当前奶业市场秩序比较混乱情况下。 (1)消费增长放缓,利润水平降低 尽管产量始终保持着高速的增长,但乳制行业的瓶颈已日趋显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一级城市消费需求日趋饱和,由于渠道建设、消费理念等原因,乡镇和农村市场尚未真正启动,从而形成了供求比例失调的局面。另外,随着近年来原材料及运输成本的不断上升,产品价格不断下降,各企业利润率已下探至2%~5%区间,行业内部分企业出现亏损。 龙头乳品企业在消费终端仍将实行价格战,利润空间压缩将促使企业经营两极分化,从而导致并购现象增加,生产集中度提高。产品向多元化发展,如利润丰厚的酸乳、果乳、功能性乳品将成为未来市场上的热点。二、三级城市将成为乳品企业拓展的重点;与此同时,拥有70%人口的乡镇和农村市场将成为企业实现飞跃的重要台阶。 (2)干乳制品的进口量大 2000~2004年干乳制品进口量每年以3%的速度增长。2004干乳制品的进口量达到3万吨,其中奶粉从2000年以来到2004年以8%的年递增率增长,去年奶粉的进口量绝对数已经达到5万吨。奶油年递增率5%,奶酪年增长率5%,炼乳年增长率7%,干乳制品进口量已经占国内生产总量四分之一,奶粉进口量已经占到国内生产总量五分之一。 在发达国家,牛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0%以上。中国奶类产值仅占畜牧业产值的10%左右,约为农业产值的3%。奶业是比较保守的,也是比较封闭的产业。全世界都靠关税保护自己国家的民族奶业,美国和加拿大为150%,欧盟达到200%,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奶制品才10%到15%,而且现在中国正在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谈判双边自由贸易区,这两个国家是奶粉和干乳制品出口量比较大的国家,如果双边自由贸易区实施以后,关税还有可能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现在一些农牧区出现了一些卖牛、卖奶难、甚至杀牛的现象,有各种因素,但是乳制品进口量的快速递增不能说不对我们国家的民族奶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今年出台了国办24号文件“禁鲜令”,以保护奶牛养殖业的利益,保护农牧民养奶牛的积极性。 (3)奶源不足 中国很多地区,特别是一些奶牛饲养量比较低的地区,盲目发展奶牛的现象比较严重。由于资源、技术和市场加工等等方面的条件不具备、不配套,农户养了奶牛、产了牛奶卖不出去,企业收购液态奶后又出现产品卖不掉,牛奶腐败、变质等问题时有发生。只有大中型企业由机械集中挤奶和饲养小区生产的能够控制原料乳质量。在乳业生产上,中国良种奶牛严重不足。2004年中国存栏奶牛总数993万头,其中真正的良种荷斯坦奶牛大概是450万头,剩下都是改良牛。荷斯坦牛的单头年产奶量约为5万吨,改良牛的单头年产奶量只有荷斯坦牛的一半,约为2~3万吨。 表2 2005年1~8月进出口种牛产销国(地区)量值表 商品名称 进口累计量 出口累计量 产销国 数量(头) 金额(美元) 数量(头) 金额(美元) 朝鲜 - - 40 3,850 澳大利亚 30,355 47,305,369 - - 新西兰 14,069 19,505,845 - - 总计 44,424 66,811,214 40 3,850 表2的数据显示在2005前8个月内进口的奶牛数量为四万多头,而进口的只有三千多头。奶牛资源不足,单产水平低长期以来是制约中国奶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对此,业内专家纷纷指出,中国奶业发展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中国奶牛业若要达到快速发展,应在加快良种奶牛群的遗传改良速度的同时,必须打破常规,尽快应用国内外近几年取得的奶牛胚胎生物工程技术和良种公牛精子分离的性别控制技术的研究成果,以期达到奶牛群从数量和质量上同时提高的目的。 (3)乳业的产业化程度不高。 中国乳品加工企业的规模比较小,加工能力低。一半以上的乳品加工企业日处理液态奶能力都在20吨以下。国外的乳品企业是高度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从奶牛的饲养到乳品的加工,市场的营销等等全部是采取一体化,大部分企业都是股份制。中国目前奶源基地和乳品加工企业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共担风险,利益均分的产业化的链条。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程度低是中国乳品企业发展一个很致命的问题。 (4)中国乳制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国家第三方的质量监测基本上没有开展起来。 现在制定原料奶的标准非常低,目前中国的一级奶标准,在多数国家都判定为不能作为液态奶的原料。为此,2005年中国先后出台了“禁鲜令”以及要求在标签上标注复原奶的命令,为中国乳制品质量和竞争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乳制品市场 细分行业状况 乳制品主要分为液态奶、酸奶、奶粉、冰淇淋、干酪、黄油等品类。1996年开始的乳业高速增长主要是由城镇市场高速增长所带动,目前在城镇消费市场增长缓慢的环境下,在农村消费市场有效启动之前,中国乳品行业,将在阵痛中艰难转型,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将加大,第一梯队乳品企业在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地区和产品上巩固成绩,第二梯队品牌扩大战绩成为全国性品牌很难,中小型企业继续深化差异化经营。 表3 2003~2004年全国城镇居民各种乳及乳制品人均消费量和消费金额 人均消费 乳及乳制品 液态奶 奶粉 酸奶 其他乳制品 消费量(kg) 消费金额(元) 消费量(kg) 消费金额(元) 消费量(kg) 消费金额(元) 消费量(kg) 消费金额(元) 消费量(kg) 消费金额(元) 2003年 0 7 57 4 55 4 57 9 80 1 2004年 3 4 79 0 51 0 9 4 1 0 同比增长 2% 1% 2% 6% -8% 2% 7% 9% 7% 8% 从表3可知,城镇的乳制品消费已经趋稳,液态奶制品的消费占主导地位高达75%,但酸奶制品仍在增长,可能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而奶粉的消费量在下降。 表4 2003~2004年全国城镇居民各种乳及乳制品消费 价格额(元/公斤) 乳及乳制品 液态奶 奶粉 酸奶 其他乳制品 2003年 99 27 21 79 31 2004年 23 42 18 00 20 同比增长(%) 9% 3% 9% 7% -6% 图3反映了全国食品品类的价格走势,表4的数据说明了城镇的乳制品消费每公斤的单价在上升,说明乳制品消费的层次在提高,而奶粉的价格增长达到9%,说明高档产品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普通奶粉将难以找到市场,今后的奶粉市场将以婴儿粉和高附加值产品为主。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乳制品行业的销售利润率2001年为3%,2002年为8%,2003年为1%,2004年为4%,2004年销售收入前十位的企业销售收入利润率仅为9%。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图4)。 图2001~2004年的销售利润率 2.品类发展 (1)液态奶 1995年,干乳制品产量同液态奶产量的比例为1:1;到2004年已接近1:6的比例。从销售额的角度分析,液态奶占到乳制品消费的63%左右,是乳制品工业的绝对主力。液态奶的结构自1995年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超高温灭菌乳逐渐成为了竞争的热点。1998年以前中国的液态奶基本上是巴氏杀菌乳的天下,由于巴氏杀菌乳的保质期短(2~10天)并且对冷链要求高的因素,其运输半径不超过300公里,从客观条件上限制了乳业的大规模发展。而超高温灭菌乳具有在常温环境下长达半年的保质期。 十年前,液态奶生产主要是在大中城市,以巴氏杀菌乳为主。自80年代开始引进超高温灭菌乳(UHT乳)生产技术,1997年后,灭菌乳得到了快速发展。1998年伊利开始利用内蒙的丰厚资源和低廉的价格通过利乐枕产品开始了迈向乳业第一品牌的征程,而蒙牛则使用保质期为45天的利乐枕对大中城市的冷藏巴氏杀菌乳产品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以1999年和2004年为例,1999年,超高温灭菌乳与巴氏杀菌乳占液态奶的比例分别为1%和9%,到2004年已变成7%和1%(图7)。在这6年间,灭菌乳和杀菌乳的比重发生了转换,现在超高温灭菌乳在乳制品生产中已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超高温灭菌乳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乳制品结构调整的步伐,为推动中国乳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扩大了液态奶消费区域,使更多没有冷链条件的城镇农村能够喝上低成本的液态奶。 图7 液态奶品类的变化 (2)酸奶 从销售额的角度分析酸奶占到乳制品消费的13%左右,是乳制品工业的增长新秀,2004年酸奶产品以38%的增长速度在所有快速消费品中拿下了增长速度第一的桂冠,酸奶2003年上半年到2005年上半年的平均增长率在40%以上,风味奶为14%,白奶为24%,总体来看,酸奶的发展速度高于液态奶奶,这反映了产品的多样化需求,企业应以消费者需求为驱动力,确立明确的市场和产品线战略。而且由于UHT酸奶饮品领域的激烈竞争利润下滑,导致原本地域性很强的保鲜酸奶逐渐成本竞争热点。 (3)奶粉 从销售额的角度分析,奶粉占到乳制品消费的14%左右,在过去的十年当中,以加糖奶粉为主的奶粉产品结构已得到了彻底改变。2004年,全国奶粉产量约142万吨,其比例(图8)约为全脂奶粉7%;加糖奶粉6%;脱脂奶粉0%;婴幼儿奶粉7%;其它奶粉2%(中老年奶粉、孕产妇奶粉、降糖奶粉、各种强化奶粉等)。可以看出,中国奶粉类产品的结构己发生了很大变化,全脂加糖奶粉当家的现象已得到了改变,适合不同人群营养需要的配方奶粉已超过总产量的60%。 其它包括:中老年奶粉、孕产妇奶粉、降糖奶粉、各种强化奶粉等 图82004年奶粉产量分布 (4)冰冰淇淋 2005年中低端市场的争夺战尤为激烈。伊利和蒙牛分别以市场占有率15%和13%名列去年冷饮市场的冠亚军。 在市场领先地位不断变化的背后,是整个冷饮行业的不断壮大和重新洗牌。2005年中国的冰淇淋年销售额已达到260亿元左右,而在十年间,国内冷饮也从零散经营的3000多个小品牌的纷争变为十余家冷饮巨头间的实力抗衡。以往中低端市场主要是国内品牌之间的竞争,而今年像和路雪、雀巢等以往走高端路线的外资品牌也改变产品策略,大举进军“一元市场”。价格策略也由零售价2—3元向1—5元转变。从目前的市场格局来看,和路雪与雀巢、伊利与蒙牛已经形成了品牌产品的第一阵营,其它品牌企业和中小规模冰淇淋企业在经历贴牌检验后将进一步拉开与第一阵营的差距,但这四家巨头谁将坐稳中国冰淇淋市场的第一把交椅还有待一段时间的市场考验。 行业龙头企业 1995年,全国十大企业乳制品产量6万吨,占全国的总产量的6%;产值仅10,4亿元,占全国乳制品工业总产值的3%。到2004年,乳业前十大企业产量5万吨,占全国的总产量的5%;乳制品工业总产值8亿元,占全国的8%。2004年乳业的液态奶销售的排行中,十大品牌依次为:伊利、蒙牛、光明、三鹿、扬子江、三元、完达山、均瑶、娃哈哈、旺仔,合计市场份额为62%,伊利、蒙牛、光明三大巨头就已经占却近60%的市场份额。 目前中国乳制品行业已经形成三大阵营,并将通过激烈的竞争进行洗牌。伊利、蒙牛、光明三大巨头形成第一阵营,占却近60%的市场份额,伊利则以05%占去全盘五分之一强的销售额高居榜首。三鹿、扬子江、三元、完达山等企业形成第二阵营,正在迅速向全国发展,但短期内难以形成对第一阵营的有力挑战。其余1000多家中小企业形成第三阵营,正在面临着前两大阵营的强力冲击。 l 伊利 1993年伊利股份建立伊利冷冻食品公司,冰淇淋产品连续九年全国销量第一。1999年开始开发超高温液态奶产品,2003年全国销量第一,奶粉市场份额排名第四。2004年伊利销售额达到35亿元,通过利乐砖的推广获取了05%的液态奶市场份额,占去全盘五分之一强的销售额高居榜首。伊利股份的产品经营、资本经营和品牌经营战略取得巨大成功。在全国拥有20多家工厂,通过深度分销扎扎实实地销售模式,在全国建立起牢不可撼的领先模式,即使04年底的高管事件也未能影响其业绩的高速成长。 l 蒙牛 蒙牛集团创立1999年,作为乳业的后起之秀,“蒙牛”以出色的营销手段与伊利在全国全产品全渠道展开了全面竞争实现了快速增长,以利乐枕和冰激淋产品为主。利乐枕产品销售全国排名第一。六年中,蒙牛销售收入从1999年的37亿元飙升至2004年的14亿元,连续四年增长率超过100%!冰淇淋产品和液态奶销售均为全国第2位,综合实力排名第二。 l 光明 前身是上海市牛奶公司,以生产保鲜产品为主巴氏杀菌乳和酸奶的销售均排名第一,2004年销售额达到86亿元,综合实力排名第三。在全国各地有二十多家工厂,产品销售以华东为主,构建了强大的生产、储运和销售网络,送奶上门超过100万户。 目前乳制品市场竞争的趋势是:由产品竞争扩展到资源的竞争、从产品经营转向资本运营、宏观联合,微观竞争。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乳制品行业竞争格局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分化发展。 三、发展趋势 中国乳业历经了十五年的高速增长,已经从区域竞争走到全国竞争,从保液态奶的竞争走到超高温灭菌乳的竞争,从液态奶的竞争走向酸奶的竞争,各种竞争交织在一起为中国乳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05年是乳制品行业竞争更加激烈的一年,乳品企业通过价格竞争来争夺市场,在奶源建设和消费者终端服务上纷纷加大力度。2005年,中国奶业生产形势良好,产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出口呈现恢复性增长,但乳制品行业的销售利润率逐年下降。更为严重的是,大型企业的盈利水平同小企业并没有明显差距,2005年8月份起中国乳业挑起了新的一轮价格大战,中国乳业将由于连续激烈的竞争利润持续下降,中小企业的出局的速度势必将加快,全国乳业通过整合兼并已形成了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乳品企业集团,行业的集中度逐年提高。 乳品加工业大企业少,中小企业多是当前中国乳业发展的一大特点,目前国内大大小小的乳品厂大约有1500多家。 1.乳品消费量持续高速增长 1997年以来,中国居民乳品消费量迅速增长,增长率逐年提高,2003年达到了30%以上的历史高点后,2004年的增长速度出现了明显下降,但仍处于23%左右的较高水平。2005年预计增长率为25%。从消费量的构成来看,虽然1995年以来净进口的平均增速为27%,超过了国内原奶产量平均16%的增长速度,但其波动较大,且在消费总量中占比变化不大,1995年以来提高了3个百分点,2004年达到11%。国内原奶产量在乳品表观消费总量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二者历年的增速几乎一致。 中国的液体奶、乳饮料、发酵乳人均消费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奶油、干酪的人均水平更低。地区分布不平衡以及城乡消费水平差异巨大等因素使中国乳品消费市场蕴涵广阔增长空间。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乡收入缩小将促进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消费,同时消费习惯转变、企业销售策略改变将有效地刺激二、三线城市及农村市场乳品消费增长。下一轮的增长来自三个方面:对其他饮料的替代。根据AC尼尔森零售研究资料,当前中国消费者在碳酸饮料上的消费最大,牛奶和酸奶上的消费增长迅速,从营养和健康的角度看,其替代碳酸饮料的空间较大。我们用居民对乳品需求的增长来预测乳制品行业的成长性,2005年到2020年中国乳品市场平均成长性为23%,如果分段考虑,2005-2010 成长性为19%,2010-2020 年为92%。在乳品支出的内部结构中,城镇居民支出仍占据绝对优势,即使比例逐年下滑,到2020年,所占比例仍将超过73%。 2.巴氏杀菌乳和酸奶类产品将继续高速发展,并展开全面竞争 过去10年中,资源型乳业主要以超高温灭菌乳为主要竞争武器在全国分疆裂土,但全国的乳业价格大战使得超高温产品的毛利率越来越低,甚至有的地方已经达到奶比水贱的境地,超高温纯奶类产品已经无利可图,超高温酸奶饮品也已经风行全国。为了进一步扩张伊利和蒙牛在北京已经建立了保鲜液态奶的工厂,蒙牛已经在北京市场上获取了保鲜酸奶的高额占有率。鉴于保鲜酸奶连年25%以上的高增长率、高毛利率以及华东市场光明的垄断地位,2006年伊利和蒙牛都将开始在华东建厂,试图撼动光明乳业在华东地区冷藏霸主的地位。预计在华东的合肥及苏州等地,伊利股份将兴建液态奶、冰淇淋及酸奶项目,投资金额总共超过了2亿元。蒙牛乳业将投资5亿元兴建一个现代化的万头奶牛养殖牧场,形成和蒙牛液态奶生产线相配套的奶牛养殖规模。两大巨头在华南占领市场在华东试探和营销多年以后,终于在光明的利润区--华东开始砸下重拳,一场乳业巨头在华东的对决将拉开序幕。 3.跨国乳业巨头欲卷土重来 鉴于中国的庞大的人口和巨大的市场,外资从90年代就开始了对中国乳业的投资,雀巢、卡夫、优诺、达能、帕玛拉特、惠氏都在中国建厂并建立销售网络,但只有在奶粉行业雀巢拿下了行业龙头的桂冠,多美兹在婴儿奶粉上一枝独秀,在液态奶的市场上外资在中国的投资由于人员和生产成本高,对中国的中低端市场的营销模式适应力较差,无法打开销路,基本上以失败告终,最后选择了退出或与当地乳业合作。虽然前十年外资在第一轮的乳业大战上并不顺利,但采取了更为本地化的策略,由直接参与竞争转为与国内品牌合资,试图在中国乳业竞争格局基本成形后抓住机会东山再起。目前外资在乳业上主要合作对象为: 时间 外资来源 发生事项 2003年 法国达能 持有光明5%的股权,持有娃哈哈50%的股权 摩根士丹利等三家外外资机构 注资蒙牛9亿元 2004年 国际资本 蒙牛在香港上市,募集74亿港元,约折人民币56亿元 新西兰恒天然集团 持有河北三鹿集团39%的股份 2005 台湾统一 以10亿元投资,并认购50%的股权,进入东北完达山 阿拉福兹 持有蒙牛奶粉业务的49%股份,合资的奶粉公司总投资达4亿人民币,注册资本为8亿元 达能 增持光明乳业股份达到7%的股权 在全国乳业巨头中,只有伊利公司对外资的引入量不大,仅是2005年与世界最大食品企业之一的芬兰维利奥(Valio)公司签约,买断其5年内全球著名益生菌LGG中国独家使用权。 四、热点话题—乳品行业的诚信危机 2004年6月阜阳的小企业牛奶喝出“大头娃”;5月底开始雀巢婴儿奶粉接连被国家质检单位查出碘超标;2005年6月5日,河南电视台播出了光明乳业郑州子公司将过期奶回炉并用于销售的消息。6月7日,光明对媒体否认加工过期奶。尽管最后的调查结果显示“尚未发现郑州光明山盟乳业有限公司从市场上回收牛奶再利用生产”的现象,但却存在“用库存产品在保质?

农村牧区机械化杂志新地址

除草、拉枝、疏果、采摘……这些果树管理技术,37岁的嘎玛曾经听都没听过,如今经过培训已经熟练掌握。嘎玛是西藏山南市森布日极高海拔地区生态搬迁安置点居民,2019年底,嘎玛一家从那曲市双湖县措折强玛乡才玛荣村搬迁至此。“搬迁后,我从2020年3月份开始在果园学技术工作,一个月在果园劳动20多天,每天可以拿到160元的工资,年底还有分红,我很满意现在的生活。”嘎玛说。从海拔5000米的羌塘草原搬迁到海拔3500米的雅鲁藏布江河谷,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2019年4月,搬迁安置点种植了近千亩的矮化苹果,作为配套产业项目。当地将矮化苹果种植园委托给了康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管理运营,果园收入的65%将作为分红交给搬迁群众。该公司技术主管王惠玄介绍,“我们从陕西聘请了技术员,手把手帮助他们掌握果树种植管理全流程的技能。苹果种植园用工高峰期可以达到500多人,为搬迁群众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去年10月矮化苹果种植园迎来第一次丰收,吃着自己参与管理结出的苹果,嘎玛开心地说:“我以前生活的地方几乎看不到树,更没有果树,水果吃得也少。如今搬迁后住上了宽敞明亮温暖的房子,有了稳定的工作,生活就像成熟的苹果一样甜,今后我会靠自己的劳动把日子过得更美好。”在山南市桑日县,300名农牧民受益“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实现增收。2011年,桑日县引进拉萨曲水荣顺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桑日镇塔木村尝试种植15亩葡萄,2014年取得成效,筛选出了适应高原气候种植条件的超高海拔A等葡萄品种。2017年,桑日县成立了帕竹荣顺(净土)庄园有限公司,把桑日镇塔木村、洛村作为示范点,采取整村推进、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方式,葡萄种植面积从刚开始的15亩逐步扩展到现在的4500亩,目前基地葡萄年产量达到100吨。桑日镇塔木村村民央金措姆是葡萄产业发展的受益者,她说:“我从2015年开始在葡萄种植基地打工,工作地点就在家门口,不耽误家里的农活和家务,一天能挣到100元,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葡萄虽小,但对周边群众的辐射带动作用却很广泛。通过土地流转,群众可以获得土地租金;农闲时到葡萄种植基地打工,能够有工资性收入;此外葡萄种植过程中所需要的机械设备,基地也优先租赁附近群众的,这对群众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桑日县沃德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林介绍,2016年至今,葡萄基地已带动当地群众增收300多万元,5户13人实现脱贫。下一步,还将继续扩大葡萄种植规模、培育新的品种,给更多的群众提供就业机会,增加群众的现金收入,确保让群众依托葡萄产业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据了解,近年来,山南市先后引进藏草、亿利、江平生物、西普农业等一批绿色企业落户,建设了万亩苗圃基地、千亩矮化苹果、千亩葡萄种植基地、千亩经果林、千亩甘草基地、百亩车厘子基地等一批生态产业项目,形成了生态种植、生态旅游多元生态产业扶贫体系。

‍科普专栏气象灾害对高原农牧业影响知多少?如果把青藏高原比作地球上的巨大宝石,那么气象及次生灾害就是笼罩在这块宝石上,挥之不去的阴影。青藏高原是生态非常脆弱的地区,同时也是自然灾害频发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口密度的增加,青藏高原成为灾害发生的高风险区,这极大地影响和威胁着当地农牧业。常见灾害有哪些?雪灾、干旱、大风、冰雹、雷电、强降温这些都是常见的气象灾害,山洪、滑坡、泥石流这些地质灾害都是常见的气象次生灾害。两者的危害性有何不同?气象灾害的危害面积较大,农牧业灾害经济损失严重;而山地灾害活动则表现出突发性、季节性、准周期性和群发性,对生命财产和重大工程安全影响较大。青藏高原为何多灾害?青藏高原海拔高,自然条件与同纬度其他地区差别很大,空气比较干燥、稀薄,太阳辐射很强,气温较低,而且由于高原上地形复杂多变,导致气候变化剧烈,自然灾害频繁。比如,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对流强烈,气温低,气温日变化大,因此经常出现雷暴和冰雹天气。又比如,高原上的降水主要来自印度洋西南季风,干湿季分明,降水量很少,因此一旦发生强降水,诱发的山洪和地质灾害影响很大。再比如,高原终年在高空西风急流控制下,常出现大风。青藏高原灾害之“最”这些灾害,可是有几个之“最”呢!小本本记下来!发生频率最高、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雪灾灾害NO1雪灾是青藏高原发生频率最高、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几乎每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雪灾发生。多发区雪灾在青藏高原有两个高发中心,一个是西藏山南地区,另一个,则位于青海南部和四川西北交界地区。危害雪灾主要发生在青藏高原牧区冬春季节,给当地农牧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冬春季节,青藏高原牧区经常出现频繁的降雪天气过程,加之雪后强降温,很容易造成大面积的雪灾,其危害极其严重。在青藏高原上,雪灾影响面积通常可达20~30万平方公里,甚至更广更大。因降雪时间长、强度大、温度低,积雪会覆盖草场,并且在表面结一层冰壳,不易融化,使得家畜无法出牧,膘情会急剧下降,甚至大量家畜在饥寒交迫中死亡。积雪不但覆盖了草场,也阻断了道路,给减灾救灾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牲畜在严寒中无法觅食,还要承受风雪的袭击,往往会大批死亡,尤其是幼畜和怀孕的母畜,有时甚至导致很多牧户在几天内所有牲畜全部死亡。同时,大雪常常封路、封山,给交通运输、邮政通讯、防灾抗灾等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我国发生次数“最”多、范围“最”大的地区大风、雷电和冰雹多发区青藏高原是我国大风、雷电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多发区;其中,阿里大部、那曲大部、青海西南部以及果洛与甘孜交界地区均是我国大风日数最多的地区之一;那曲中北部、阿坝西北部成为北半球同纬度地带雷暴日数最多地区;青藏高原同时也是我国冰雹发生最多、范围最大的地区。危害大风、雷电和冰雹灾害主要集中发生在6~9 月,这些灾害往往也会对当地人员和财产造成比较大的损失。大风大风常将刚生长的作物吹走或掩埋,甚至使农田覆盖上20 ~30cm 的沙土层。对生长中后期的作物,则会造成大片倒伏,产生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大风及风沙对畜牧业的危害也很大,会使牧草的生长受到影响,降低产草量和牧草品质。同时,大风还会加剧土壤蒸发,加重干旱,吹蚀表土,引起土壤沙化。连续的大风天气还会导致家畜抵抗力下降,容易染上疾病。雷暴雷暴经常同其他破坏性天气同时发生,虽然持续时间短,但对农牧区造成的影响非常严重。冰雹冰雹会使农作物受到损伤,破坏作物正常机能或打落果实,造成减产甚至绝收。冰雹对牧草的危害也非常大,严重时会影响牧草再生,破坏牧场设施,危及出牧群众和家畜的安全。同时,冰雹过后,会使土壤严重板结,造成草原植被损伤,破坏生态平衡,诱发草原病虫害。夏河扎油乡冰雹使农作物受损此外,干旱和强降温也是常见的灾害性天气。干旱多发时节青藏高原降水主要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5~9 月为湿季,10 月到次年4 月为干季,80%以上的降水量集中于湿季。因此,青藏高原经常发生大面积的干旱,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情。多发区西藏那曲南部、日喀则北部、拉萨周边地区,昌都东北部及青海、四川与西藏交界地带是两个旱灾多发区。这两个地区年平均干旱的频率在50%以上,即平均不到两年就会发生一次干旱。危害青藏高原上的干旱可以分为春旱和夏旱,主要发生在春夏两季,对农作物及草原牧场的影响都比较大,还经常会引发大面积的病虫害。春旱由于青藏高原上的灌溉设施相对比较落后,大多数地区是靠天吃饭,一旦发生春旱,会严重影响春播作物的播种、出苗及前期的生长发育。春旱还会造成牧草返青期推迟或延缓其生长速度,导致牲畜食物匮乏、饮水困难。夏旱如果雨季开始偏晚,那么青稞、小麦在拔节之际就得不到足够的水分,会影响作物的早期生长,同时,也会推迟牧草的返青,不利于及时放牧和抓膘。雨季中的间歇性干旱,一般发生在盛夏时期,太阳辐射强烈,蒸发旺盛,而此时又正逢春播作物抽穗、灌浆的需水关键时期,往往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使穗、粒数减少,同时也会使秕粒数增加,造成严重减产。干旱导致临潭蚕豆、土豆受灾强降温强降温出现时间主要集中在11 月至次年3 月,往往在大雪以后冷空气南下时产生,可以在24 小时内。降温10 度以上,此时家畜正处于半饥饿状态,一旦遇上降温天气,可能造成大批家畜生病或冻死,尤其是母、幼畜死亡更为严重,对畜牧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洪涝、滑坡和泥石流多发区青藏高原滑坡泥石流高危险区主要分布在藏东南、川西地区和青海东部地区,尤其是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三江地区、横断山脉地区和湟水河流域;低危险区主要分布在羌塘高原和柴达木盆地等高原腹地。尕海镇加仓村阴山牧道冲毁山洪使拉仁关乡则岔村尼玛小桥严重倾斜,成为危桥危害青藏高原上的洪涝与地质灾害相比我国东部地区来说,发生的频率不算很高,但由于坡度大,地质条件不稳定,所以一旦发生,危害巨大。由于青藏高原地区山高坡陡,强降水形成的洪水汇流时间短,所形成的洪水虽然短暂,但强度很大,经常形成山洪暴发,破坏建筑物,淹没农田,并使人、畜伤亡。被洪水冲垮的河堤洪涝导致郎木寺寺院护坡坍塌危害为什么那么大?产业结构单一受自然条件的限制,青藏高原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大多以牧业为主,种植业和加工业都不发达,农牧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地形限制受地形的制约,人类密集活动区多位于地势较为平坦、交通方便的河谷地区,这些地区也是滑坡、泥石流和山洪的危险区,一旦灾害发生, 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发生在河谷中的丹巴泥石流防灾意识薄弱青藏高原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民众防灾减灾意识不强,灾害风险防范能力有待提高。我们可以做什么?1开展山地灾害危险性评估,提高灾害风险防范能力。2重大工程应注重源头避灾,切实重视灾害勘察, 准确判识潜在风险。3确定合理开发度, 适度利用资源,确保安全、持续发展。4建立涉灾部门协调机制,增强民众灾害风险意识,提高灾害风险管理水平。出 品:第二次青藏科考(青藏高原人类福祉的综合评估课题组)指导老师:董孝斌(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制 作:钟燕川(四川省气候中心)张玉芳(四川省农业气象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王庆莉(甘孜州气象局)参考文献:[1]高懋芳,邱建军青藏高原主要自然灾害特点及分布规律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08):101-[2]崔鹏,苏凤环,邹强,陈宁生,张镱锂青藏高原山地灾害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减灾对策[J]科学通报,2015,60(32):3067-

看点2010年第20号今年的第一个文件“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增??加?,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巩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基础的若干意见“文件第七在这种状态下”为主题的农村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第十二和开放的农村题材的文件。27五大类,这两个类:城市和农村地区,完善政策体系,加强农惠农,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二,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的转型模式,出了问题,加快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城市和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城市和农村改革的四个坐标之间的差距,加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协调推进改革的城市和农村,提高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 27:1继续增加投资,在农业和农村努力提高农村金融的质量和服务水平,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提高系统突出的水务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补贴和市场调控机制; 3。开拓农村市场,投资于农业和农村发展(E)稳定发展粮食等大宗农产品; 7。促进提高农业标准化篮子生产8和10号楼。技术创新和推广的高标准农田11。完善的市场体系农产品,12日,13日,并努力促进农民就业和创业; 14。改善农村教育,卫生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建立一个强大的生态安全屏障; 15水平的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地区; 16,加强农村水,电,气,住房建设; 17继续把重点放在扶贫开发18。稳定性和改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改革的,20,和努力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和管理的程度; 21。积极推进林业改革22。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城市化的发展,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 25 23。,加强新的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各个方面; 26。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在适当的条件下,维护社会稳定,在农村地区,27。头文件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20个专业: BR />惠农资金继续增加至超过$ 80十亿,继续增加国家投资文件:增加的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要求,不断完善“三农”,加大投资力度。 BR /> 文件,实实在在的利益,因为只有真正的投资,以避免喊口号,2010年,中央财政要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增加投资,最重要的三个农村的农民,在中央预算用于农业和农村的投资在农业可能会达到7亿,在600亿美元的增幅超过去年的预算案已被扩大,近年来指向农业投资的金额在2006年,在中央级金融“三农村“消费”支出“支出3397亿元,在此基础上,2008年,2007年,在美元投资$ 8,000,000方面,2009年增加量超过100万人民币,1亿元308十亿总共1206亿元人民币元上年同期增长2008年,比去年同期增长2%,比去年同期增长,粮食直补,综合补贴,农业,良种补贴,农机补贴,购买,同比增长4比去年同期增长(%)。惠农资金增加在依法在过去的一年数十亿美元,今年将达到约800亿美元。 实际的好处,惠农的选择,进一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重点就如何提高农民的农业负担得起的和项目建设,实现基金有效实际效果的验收,以及其他方面的根本性转变了很多混乱的惠农项目运行资金走过场“现象的存在,自建,自查,自检是非常不规则的,当它到达的地方很多,但项目绩效评价是不容易的钱,怕是不是一个很好的惩罚,,当益农业工程系统是真正完美的。许多品种的农业补贴餐 / A> 文件:坚持引进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增加良种补贴,扩大马铃薯补贴范围,启动了青稞良种补贴,实施试点花生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提高和扩大补贴的类型,畜牧业,林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纳入补贴范围,落实和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的股票在农业补贴,增量倾斜的倾斜适当的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固定的原则,逐步完善牧区,森林填海功能准备好农业补贴。可抵扣的资金来支付给农民的补贴。玉米,大豆,油菜籽和其他临时采购,采购和存储的政策,支持企业参与收储,好棉花,食糖,猪肉的控制方案。能够得到粮食作物小麦,水稻,玉米和其他补贴,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脚吃了太多痛苦的疾病,没有人希望怀孕的汤。 “没有,确实增加了不少,包括增加花生良种补贴,马铃薯县农业补贴,更好的领导者,绿树成荫,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备受诟病,但今年或增加的数量,但也扩大了补贴范围,包括畜牧业,林业和抗旱,节水机械和设备类型。八卦天的农业机械制造商似乎不只是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是不符合成本效益?一个真正的帐户,日本农民的机械化程度高,每个家庭几乎是一套完整的农机设备,并最终目标只能是“不买高价的农民很多的困惑,总薪酬其他农业机械购买,除了在繁忙的季节,这些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只有需要购买农业的补贴,补贴,并有大量的人突然油,非常贫穷的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也是一个巨大的补贴这种情况下,有限的补贴真的添加了丰富的补充,而不应是穷得买不起的大型设备,以填补他们为什么,为什么?财政资金,根据基本的事实应该说,穷人并不富裕的补充。 / a> 城市化改革,标题为“轮式车辆”,将永远不会实现任何梦想的农民工留在城市? BR /> 该文件规定: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作为优先事项,加强小型和中型城市和小城镇,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乡镇,城市,当地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并鼓励农民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和一定数量的合格的工人,数百年来,生活在城市,并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努力解决新一代的农民工,县的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的整体进位,以吸收了农村的人口和城市集中,加快了扶持政策,提高税收,投资和融资能力,加快了发展小城镇,小城镇建设,继续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管理系统的能力,吸收和权力下放城市管理权限。如何限制放宽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镇化,事实上,早在今年的亮点,最大的一个头文件。去年年底,全国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即在这一年,第一个提交一份更加具体的描述。促进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想法在头文件中,总的发展方向,重点,积极稳妥地加强重点小型和中型小型和中型城市和小城镇,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提高城市规划和发展的质量,软的重点是,以解决住房移民工人,社会保障,新一代的农民工;三,通过税收,劳动改革,努力解决行业的支持,承载能力的需要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小型和中型城市和城镇,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城市化“两轮驱动,一项重大的战略转变,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化和新农村的良性互动,形成建设中国农业政策,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协调发展,我们必须加快小城镇的发展,同时也避免浮躁现象,应采取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和开发的文档约3 / A> 中国的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收入差距居民,农民在2009年,平均达到5000元城镇居民是16500元和11500元,中国的人口为13亿之间,同比增长1百分比点一年,人口13万进了城,将能够刺激国内需求的约15亿美元,同比增长2个百分点,以刺激国内需求,至30亿美元,其中不包括新移民,住房和其他行业的拉动一个百分点的农民工城市化进程,需要一所房子,325万个家庭,假设只消耗最小面积90平方米,价格2000元每平方米(东部地区),住房5美元,亿元,年均增长两个百分点,两个加起来在推动拉了数量惊人的中国经济的消费和住房成本将是一个巨大的潜力巨大,至17万亿美元的住房。 事实上,有很多的问题,比如:发达地区的新移民都愿意接受成为一个围绕着这一核心问题,省农民的城市化战略如何射进户籍制度的工作,解决了最难啃的骨头,小城镇土地产权?让一个小国城市土地的所有权如何避免价格的小型和中型城市和小城镇泡沫?长期的角度来看,这一政策继续执行的时间间隔地球之间的这种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吗? 4。农民住房贷款? 文件:在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鼓励农民建房,购买汽车和家电和其他消费信贷增加信贷,建立一个农家店。 农民享受到金融服务,尤其是在建设大型和建立汽车和家电,大受欢迎工程住房贷款给农民,一个重大的政策突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描述并不为过。政策,如阿基米德支点,你可以撬撬农村消费市场,农民的生活,90%的记录,在过去的几代人的建设投资代表的城镇住房,农民基本上是靠通过住房贷款,解决农民的住房问题的积累,花钱享受的年收入,而不是长期居民的按揭还款,因为它是有限的 - 建立你的房子几乎是一样的,可以不或吃或喝,农民,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住房可以不被固定,因此不支持的住房贷款在全国开展一个大数量的试点突破的政策和法规毕竟,在许多地方,这是一个双赢的双赢的问题,农民解决困难的问题,住房,金融机构和企业,但一旦法律问题,物权法,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处理麻烦。/ >> 5。要加快新农保的步伐。文件:继续专注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允许的条件下,保险试点试点步伐加快。新农保政策,去年推出以来,千百年来,中国农民依靠古老传统的家庭养老,的状态真钱,让农民享受普惠养老服务,健康和学习享受普惠养老金孙子MIT的换句话说,老人留在农村的养老金的巨大利益不仅有利于农村老人,但也由于祖国,尤其是在中国56万儿童教授背后的下一代,更重要的是,所以我一直在叫相关部门,加快农村的步伐社会养老杨保险覆盖面,有至少60年的年龄在农村地区,在最近几年中,能够享受普惠养老保险在农村地区的年轻人,有没有必要捆绑策略,他们想参与,让他们加入,所以它真的不落实的政策,新农保试点捆绑政策。6,施工和建设材料,农村,到农村和乘客文件的快速增长和建筑材料供给足够的时间,以扩大内需,采取有效措施,支持,促进农民收入的住房推动建材下乡,农村住房条件,鼓励各种形式的支持,为农民依法建设自用住房,,抓住重大举措。城乡客运一体化。建材下乡,但一个非常好的消息,建材都非常高兴。快速消除农村住房,城市总体差不多每隔十年被淘汰,在不到70年的住房,如何保持40年,50岁的日本牛,其实,是一个很大的“京都宋住房建设,更何况,他们是很奇怪的国家地震众家之长停留时间的比例仍然超过在欧洲和美国的农村住房。正常更新?速度快,极大的浪费,资源的浪费。不同的原因,如规划短视,建材,建材在农村地区的农民已经花了好长好长寿命的建筑材料,这应该是一件好事,但规则的混乱的家电下乡工程,让农民买建材,补充和填充材料,当然,可以理解,韩国政府不应该只考虑农民建材是一件好事,如果你真的想弥补最好的补充农民,供应商惠农资金不应该退出,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黑胡椒农民买建材,建材带来了巨大的机会,为什么还要给他们补贴? 乘客在农村地区,而且还表现在过去的城乡一体化,在很多地方,乡镇农民乘客乘客出行难的问题,如果这是真的,解决农民出行难的问题在农村地区,农民不会搬到城里去住。 7合作社有一个好消息,你可以做一个农村资金互助社? 文件:支持符合条件的合作社成立的农村资金互助社。 中央一号文件合作社今年有很多好消息,也有不同的优惠政策,许多项目都是新的农业补贴向合作社倾斜倾斜,适合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继续支持供销合作社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行动,进一步推动社区建设和服务能力,民主决策,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合作社各级政府的贷款担保支持的基础上,希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范围,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社,农村资金互助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落实相关政策,支持发展的林农专业合作社的供应和销售合作社,以促进改革和发展,以扩大该组织的新农村基层党的组织覆盖面,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农民,商务人士的相对浓度,建立实践点的一方,并因此上。 BR />我认为最大的进步合作社的要求,在符合条件的政策,支持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这是迄今为止,在历史上的最大突破合作社的发展。合作社通过共同基金,融资,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更快速 BR /> 收敛靠集中居民乱动农民宅基地避免政策红线的做法。 文件的范围严格限制农村土地整治,城乡建设网站飞行员:有序,统一的土地管理营业额包括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合仍然没有打破农民集体所有,确保总规模的城市和农村的建设用地,耕地开垦,以保证质量,确保维护农民的利益。 在许多地方,被征地农民的宅基地,集中家园?方式病房住,然后用这些土地发展工业,当地的农民并没有得到多少好处充分的奖励,政府已经带来了很多的不满和发展的文件,并不能很容易地使用这些后来的土地,农民集体或工业的发展,并进一步提供实际的工业发展农民股份分红/ A> 9。给予补贴,涉农贷款,农业银行在县也有很大的发展吗? BR /> 文件:落实和完善涉农贷款,定向费用补贴,增量奖励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县,新存款主要用于当地贷款政策,建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农业保险补贴。 近年来,农村金融一直没有职位,原因很简单,分散和农村居民的贫困和分布式处理的好处,大银行的小农户,你可以站在协调显著不够的,最重要的是不提倡的,这是一个真正的金钱,农业贷款提供折扣。上述补贴吃饭,我不知道金融法兰,可以吸引更多的农民贷款?当然,你必须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困难农户的金融服务,是一个慢长的路要走。 /> 10。农村公共捐赠的资金,该公司有一个大的折扣呢? 文件:企业通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政府或县级以上及其部门成立了专门的农村慈善基金会捐赠了农村福利项目支出不超过每年12%的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部分利润。 让企业捐钱到农村字:难!没有想捐,但政策不到位,在美国企业家系统乐山石在中国大陆,香港,香港大亨为什么他们就能够作出贡献的奖励制度文件,这是真正的金钱交易如哟,不要让波捐款农村的真的想要去散步,看BR /> 11。混乱的整合,合并的农村小学和中学倒塌石材学生的悲剧不会重演? 文件:农村学校布局要面对现实,让学生去学校,以确保学生的安全。继续实施中小学是安全的。逐步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学生的营养状况。 农村中小学学校被关闭,停止综合学校“八暴露了太多的问题。农村学生和学校,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名义出口点,但实际上它是在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学费合并可以减轻财政压力的学校做到这一点,但在现实中被破坏,农村教育是很远的道路上学习了很多不便。由于老学生,学生,家长,有的学生甚至每周的慢头,吃了变质的食物。由于人手短缺的情况,许多农民在长期的观察,在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学生合并,经过广泛的农村营养不良,或者应该有利于学生,以确保学生的安全,不能乱合并。12。干部不这样做,而不是其他农民当公务员不再是梦想。该文件规定:加强乡,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管理,及时调整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的队伍,促进乡镇公务员,优秀村干部当选的乡镇领导干部考核。多年的农村研究,我发现,发展一村,村书记,书记村发展薄弱,发展农村地区的村庄是最困难的方面,也有很多类似的吴东吴仁宝永联村,华西村书记,另一种是确实是一组不作为乱作为的村书记。对那些软弱的人从文件中删除,宽松的村干部真是及时雨。另一个优秀村干部进入乡镇公务员,这是一个具体的实施由国家人事部提出的政策,让农民进入公务员队伍,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 BR /> 13。慢慢扩大农村宗教混乱,要小心。文件:预防和制止宗教和宗族势力干预农村地区的公共事务。信心在最近几年,中国的农村地区,许多农村地区的信徒热浪涌,快速扩张和康复活动例如,美元2亿美元的宗教国家经济部门的统计,数十亿美元的信心,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经济学家”(2008年),它是估计的官方宗教,基督教,13,000 $发展的各种不同的基督教的宗教和公众密切相关的商品,甚至极端点的东西,一些地方开村民大会需要教会出面动员群众参加的会议,这一趋势已引起高度警惕,任何一个国家的执政党,突然出现的一大类社会的信念,要特别注意今年,农村教会的头文件,以避免在公共事务的干涉,是一个明确的信号。 文件:在农村地区的和平与安全活动,坚持以组抗集团治理,依靠群众BR>
BR />建议中提到的有关文件,提倡,鼓励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设施,以及为理念的?的现象,许多农村地区,不符合的问题,而不是建议的协议,这是值得深思的。16。在农村地区实施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劳动就业和创业的农民关注的新增长点?文件:农民的努力,以促进就业和创业。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领域,并积极开展农业生产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整合培训资源,规范培训和农民科学种田和就业创业能力。

问题一、中央一号文件全文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历史罕见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多年不遇自然灾害的重大考验,面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的不利影响,各地区各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巩固和发展了农业农村好形势。粮食生产再获丰收,连续6年实现增产;农民工就业快速回升,农民收入连续6年较快增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农村体制创新取得新的突破;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继续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改变;农村教育、医疗、社保制度不断健全,农村民生状况明显改善;农村基层组织进一步巩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这为党和国家战胜困难、共克时艰赢得了战略主动,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提供了基础支撑。  当前,我国农业的开放度不断提高,城乡经济的关联度显著增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加大,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在积累增多,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挑战也在叠加凸显。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促进农业生产上新台阶的制约越来越多,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任务越来越重。全党务必居安思危,切实防止忽视和放松“三农”工作的倾向,努力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必须不断深化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认识,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突出强化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基层体系,大力加强农村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夯实打牢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贡献。  一、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  1.继续加大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三农”投入。要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都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要继续向重大农业农村建设项目倾斜。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计提和使用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严格执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全部用于耕地开发和土地整理的规定。对各地土地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各项资金征收和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继续增加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规模。  2.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和市场调控机制。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增加良种补贴,扩大马铃薯补贴范围,启动青稞良种补贴,实施花生良种补贴试点。进一步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扩大补贴种类,把牧业、林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纳入补贴范围。落实和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按照存量不动、增量倾斜的原则,新增农业补贴适当向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逐步完善适合牧区、林区、垦区特点的农业补贴政策。加强对农业补贴对象、种类、资金结算的监督检查,确保补贴政策落到实处,不准将补贴资金用于抵扣农民交费。落实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继续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扩大销区粮食储备规模。适时采取玉米、大豆、油菜籽等临时收储政策,支持企业参与收储,健全国家收储农产品的拍卖机制,做好棉花、食糖、猪肉调控预案,保持农产品市场稳定和价格合理水平。  3.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落实和完善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定向费用补贴、增量奖励等政策。进一步完善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政策。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都要进一步增加涉农信贷投放。积极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有序发展小额贷款组织,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抓紧制定对偏远地区新设农村金融机构费用补贴等办法,确保3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针对农业农村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搞好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监管。建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积极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品种和区域覆盖范围,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保费补贴力度。鼓励各地对特色农业、农房等保险进行保费补贴。发展农村小额保险。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建立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上市。  4.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农业农村。各部门各行业要主动服务“三农”,在制定规划、安排项目、增加资金时切实向农村倾斜。大中城市要发挥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开展与乡村结对帮扶,参与农村产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或者设立专项的农村公益基金会,用于建设农村公益事业项目的捐赠支出,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前扣除。有关部门要抓紧健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下乡支农制度,通过完善精神物质奖励、职务职称晋升、定向免费培养等措施,引导更多城市教师下乡支教、城市文化和科研机构到农村拓展服务、城市医师支援农村。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服务“三农”的重要作用。  5.大力开拓农村市场。针对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需要,适时出台刺激农村消费需求的新办法新措施。加大家电、汽车、摩托车等下乡实施力度,大幅度提高家电下乡产品最高限价,对现行限价内的产品继续实行13%的补贴标准,超出限价的实行定额补贴,允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实际增选一个品种纳入补贴范围,补贴对象扩大到国有农林场(区)职工。改善售后服务,加强市场监管,严禁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农村。大力发展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支持商贸、邮政等企业向农村延伸服务,建设日用消费品、农产品、生产资料等经营网点,继续支持供销合作社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提升“万村千乡”超市和农家店服务功能质量。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建房、购买汽车和家电等提供消费信贷,加大对兴办农家店的信贷投放。  二、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6.稳定发展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基础上,大力优化品种结构,着力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全面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尽快形成生产能力。加快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补助资金,提高产粮大县人均财力水平。有关扶持政策要向商品粮调出量大、对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突出的产粮大县(农场)倾斜。继续减少直至取消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资金配套。大力发展油料生产,加快优质油菜、花生生产基地县建设,积极发展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支持优势产区发展棉花、糖料生产。继续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扩大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实施规模,年内覆盖全国所有农业县(农场)。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支持垦区率先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大型农产品基地,带动周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7.推进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加快园艺作物生产设施化、畜禽水产养殖规模化。支持建设生猪、奶牛规模养殖场(小区),发展园艺作物标准生产基地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开展标准化创建活动,推进畜禽养殖加工一体化。支持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完善扑杀补贴政策,推进基层防疫体系建设,健全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增加渔政、渔港、渔船安全设施等建设投入,搞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支持发展远洋渔业。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8.突出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要把水利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继续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逐步推进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加快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搞好蓄滞洪区建设和山洪灾害防治。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快末级渠系建设。按期完成规划内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统筹安排其余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在科学规划论证基础上,启动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加快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拓宽水利建设基金筹资渠道。大幅度增加中央和省级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规模,新增一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支持山丘区建设雨水集蓄等小微型水利设施。通过一事一议、财政补助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推广农民用水户参与管理模式,加大财政对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加强基层抗旱排涝和农村水利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9.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加快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重视耕地质量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安排中长期政策性贷款,支持农田排灌、土地整治、土壤改良、机耕道路和农田林网建设,把800个产粮大县的基本农田加快建成高标准农田,建立稳固的商品粮基地。继续增加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土地整治投入,有计划分片推进中低产田改造。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规模和范围。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旱作农业示范工程,对应用旱作农业技术给予补助。  10.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切实把农业科技的重点放在良种培育上,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体系建设。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抓紧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新品种,在科学评估、依法管理基础上,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推动国内种业加快企业并购和产业整合,引导种子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抓紧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种子企业。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发展农业产学研联盟,加强农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抓紧建设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等公共服务机构,扩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范围。积极发展多元化、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启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特设岗位计划,鼓励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工作。推进农用工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大力推广机械深松整地,支持秸秆还田、水稻育插秧等农机作业。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11.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统筹制定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规划,支持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落实农产品批发市场用地等扶持政策,发展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加大力度建设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仓储设施,完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支持大型涉农企业投资建设农产品物流设施。加快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逐步拓展交易品种,鼓励生产经营者运用期货交易机制规避市场风险。发展农业会展经济,支持农产品营销。全面推进双百市场工程和农超对接,重点扶持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大型连锁超市、学校及大企业等产销对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充分运用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促进特色农业发展。加强市场动态监测和信息服务。完善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  12.构筑牢固的生态安全屏障。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在重点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生态区位,结合扶贫开发和库区移民,适当增加安排退耕还林。延长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期限,抓紧制定实施办法。继续推进三北、沿海、长江等防护林体系和京津风沙源治理、湿地保护与恢复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统筹推进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加大力度筹集森林、草原、水土保持等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从2010年起提高中央财政对属集体林的国家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建立造林、抚育、保护、管理投入补贴制度,开展造林苗木、森林抚育补贴试点,中央财政对林木良种生产使用、中幼林和低产林抚育给予补贴。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启动森林经营工程,增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提高林地综合产出能力。大力增加森林碳汇。切实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加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力度,延长实施年限,适当提高补贴标准。落实草畜平衡制度,继续推行禁牧休牧轮牧,发展舍饲圈养,搞好人工饲草地和牧区水利建设。推进西藏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试点工作。加大草原鼠虫害防治力度。加强草原监理体系建设,强化草原执法监督。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加快岩溶地区石漠化和南方崩岗治理,启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搞好清洁小流域建设。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  三、加快改善农村民生,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  13.努力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整合培训资源,规范培训工作,增强农民科学种田和就业创业能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林下种养业,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措施,将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农民就地就近创业纳入政策扶持范围。加大农民外出务工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深入开展工伤保险全覆盖行动,加强职业病防治和农民工健康服务,将与企业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抓紧落实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落实以公办学校为主、以输入地为主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的政策,关心农村留守儿童。  14.提高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水平。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好教师培训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农村学校布局要符合实际,方便学生上学,保证学生安全。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逐步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状况。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继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落实乡镇卫生院人员绩效工资和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政策,逐步实施免费为农村定向培养全科医生和招聘执业医师计划。搞好农村地区妇幼卫生工作和疾病防治,加强农村食品和药品监管。积极发展农村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继续推进新农村新家庭计划和少生快富工程,完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持制度,加强和创新农村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和综合利用,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农民健身活动。  15.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政府补助标准和保障水平。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医疗救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政策衔接。继续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试点步伐。积极引导试点地区适龄农村居民参保,确保符合规定条件的老年居民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合理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落实和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健全临时救助制度。逐步提高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水平。搞好农村养老院建设,发展农村养老服务,探索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有效办法。加大对农村残疾人生产扶助和生活救助力度,农村各项社会保障政策优先覆盖残疾人。做好农村防灾减灾工作。  16.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引导,合理布局,完善功能,加快改变农村面貌。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入,加强水源保护、水质监测和工程运行管理,确保如期完成规划任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推行城乡区域供水。适应农村用电需求快速增长的趋势,结合推进农村电力体制改革,抓紧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升农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继续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推进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全面完成“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任务,落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责任,推进城乡客运交通一体化。加快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和集中供气工程建设,加强沼气技术创新、维护管理和配套服务。支持农村开发利用新能源,推进农林废弃物资源化、清洁化利用。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国有林区(场)、垦区棚户区改造,继续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抓住当前农村建房快速增长和建筑材料供给充裕的时机,把支持农民建房作为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建材下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农民依法依规建设自用住房。加强村镇规划,引导农民建设富有地方特点、民族特色、传统风貌的安全节能环保型住房。实行以奖促治政策,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开展农村排水、河道疏浚等试点,搞好垃圾、污水处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推进农村信息化,积极支持农村电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17.继续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坚持农村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投入力度,逐步扩大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着力提高贫困地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确保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地制宜加大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以工代赈等各项扶贫工作力度,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积极稳妥实行扶贫易地搬迁,妥善解决移民后续发展问题。对特殊类型贫困地区进行综合治理。扩大贫困村互助资金、连片开发以及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建设等试点。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事业,充分发挥行业扶贫作用,积极开展反贫困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研究制定未来10年扶贫开发纲要和相关规划。  四、协调推进城乡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18.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快制定具体办法,确保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继续做好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全面落实承包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四到户”,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范围,保障必要的工作经费。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加快构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按照权属明确、管理规范、承包到户的要求,继续推进草原基本经营制度改革。稳定渔民水域滩涂养殖使用权。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

农村牧区机械化杂志投稿要求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2006年3月14日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决定批准这个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二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建设二十四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邻里和谐。

序号 日期 办理过程 1 2012/05/31 09:22:59 您的投诉已经转交湖南省信访局办理。 2 2012/06/01 08:06:24 您的投诉已经转交湖南省怀化市信访局办理。 3 2012/06/01 08:22:40 您的投诉已经转交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信访局办理 投诉====o----360------0度 又回到原来的位置了 哈哈哈 苍生啊!

对于国家对农民这方面的补贴,可能各省还存在不同,可以通过各省(区、市)公布的年度农机补贴资金使用方案和补贴目录,了解购买哪些种类机具能够享受补贴。省(区、市)年度农机补贴资金使用方案和补贴目录,要向社会公布。  应注意,并不是对购买所有农机产品都给予补贴。只有经过严格筛选,列入各省(区、市)年度补贴目录的产品才能享受补贴。了解各省(区、市)年度补贴目录有三个主要渠道:一是农业部将在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上公布;二是各省在本省内通过印发纸质文件、报刊杂志、乡村张榜等形式,向农民公布补贴产品目录,保障农民知情权。三是向当地农机管理部门咨询。  购买补贴产品须到企业指定的补贴产品经销商购置。补贴机具经销商由农机生产企业自主提出,报经省级农机主管部门统一向社会公布。你说的有钱人或者领导亲戚可以搞到,那肯定存在着黑幕交易或者渎职行为,你可以向纪委举报,也可以向媒体申请报道,国内越是偏远地方可能这种情况越多!

农业三减一降是:用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把多次施肥,多次用工,用量递增,成本递增的传统施肥习惯,逐步转向精准施肥的精简高效模式,提高水稻养分吸收。农业三减一降中国幅员辽阔,从南到北跨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温带,农作物类型和作物栽培制度都不相同,从一年三季、一年二季到一年一季,区域间差异十分显著。按地理、气候条件和栽培制度的不同,可分为热带农业、亚热带农业、温带农业和寒温带农业;从东南沿海到西北高原,随着自然条件和资源类型的变化,又可分为农区农业、半农半牧区农业和牧区农业。农业三减简单分类:根据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农业可分为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近代农业指手工工具和畜力农具向机械化农具转变、由劳动者直接经验向近代科学技术转变、由自给自足的生产向商品化生产转变的农业。现代农业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现代生产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农业的根本特点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受生物的生长繁育规律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产品大多具有鲜活性,不便运输和储藏,单位产品的价值较低。

农村牧区机械化杂志投稿邮箱

北方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有利条件:①夏季气温高,降水多,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较好。东北地区冬季积雪厚,夏季日照长;黄河中下游地区秋季晴天多,华北平原地下水丰富。②平原广阔,土层深厚。东北地区,黑土肥沃,人均耕地多,宜农荒地多,森林资源丰富。 ③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不利条件: ①东北地区生长期短,热量不足,受寒潮影响大;西部风沙威胁大。 ②黄河中下游地区春旱、夏涝突出;水土流失和土壤盐碱化严重。 农业活动特点:重要的农耕区,以旱作为主。长城以北一年一熟长城以南两年三熟。农耕区畜牧业为主。东北林区面积广大。 农业在全国的地位: ①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和林业基地,农业机械化程度高;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棉麦产区;黄泛区为全国最大水果带。 ②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黄淮海平原;棉花基地:冀中南、鲁西北、豫北。 主要农产品: 种植业-小麦(东北春小麦)、玉米、高粱(东北、黄土高原)、谷子(黄土高原)大豆、甜菜、亚麻(东北);棉花、花生、烤烟(华北) 林业-用材林:红松、落叶松(东北);经济林:苹果、梨、柿、桃、枣、板栗(黄河中下游) 畜牧业-黄牛、马、驴、骡、绵羊、鸡。 水产业-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海带、对虾、贝类。 南方地区 农业生产条件: 有利条件: ①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资源丰富、配合好(台湾、海南、滇南西双版纳是全国水热条件最好的地区)。江淮地区梅雨适时适量,有利于水稻生长。 ②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河汊纵横,既灌溉便利,也利于发展淡水养殖;四川盆地紫色土肥沃;横断山区,森林资源丰富,树种多,人类影响小,利于发展林业生产。 ③长江流域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生产水平高。 不利条件: ①江淮地区伏旱期,气温高,降水减少,蒸发旺盛,易对水稻生产产生影响、南部沿海地区夏秋季台风影响很大。 ②长江以南地区为红壤分布区,土壤酸性强,土质粘重,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③云贵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崎岖,土层薄,地表水缺乏,不利于农业发展。 农业活动特点:重要的农耕区之一,以水田为主。长江以北一年两熟,长江以南一年三熟。农耕区畜牧业为主。淡水养殖发展很快。南部(海南、云南西双版纳等)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生产。海洋渔业发达,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沈家门港是我国最大的渔港。 农业在全国的地位: ①重要的商品粮、桑蚕、糖料作物、油料作物、棉花、黄麻、亚热带热带作物和淡水渔业产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四川盆地素有"天府之国"之美誉。 ②商品粮基地: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江淮地区。棉花基地:江汉平原、长江三角洲。热带经济作物基地:海南岛、西双版纳。糖料作物基地: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四川。出口农产品基地: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淡水渔业基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桑蚕基地: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成都平原。用材林基地:横断山区、东南林区。 主要农产品: 种植业-水稻(最大产区)、小麦、棉花、油菜籽(长江流域)、甘蔗。 林业-用材林:杉、马尾松、竹。经济林:茶叶、油茶、油桐、橡胶、剑麻、柑橘、香蕉、荔枝、桂圆、菠萝、蚕桑。 畜牧业-水牛、山羊、猪、鸭、鹅、鸡。 水产业-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带鱼、大黄鱼、小黄鱼、墨鱼、贝类。谈水养殖:青、草、鲢、鳙、蟹、虾等。 西北地区 农业生产条件: 有利条件: ①夏季气温高,运量少,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②牧场广大,宜农荒地多。 ③新疆、河西走廊有冰川融水灌溉,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有黄河水灌溉。 不利条件: ①冬长夏短,寒潮影响大,春季沙尘暴频发。 ②降水少,蒸发强,农业需灌溉,灌溉水源不足。 ③地表植被差,沙漠化严重,河套平原、宁夏平原盐碱化严重。 农业活动特点:重要的牧业区。种植业以旱作为主,灌溉农业突出(新疆为绿洲农业)。一年一熟~两年三熟(南疆)。 农业在全国的地位:全国最重要的畜牧业基地(新疆、内蒙古),最大的长绒棉基地,重要的灌溉农业区(新疆、宁夏、河套),重要的温带水果产地(新疆),重要的糖料作物基地(内蒙古、新疆) 主要农产品: 种植业-小麦、甜菜、瓜果、棉花、胡麻(内蒙古)。 畜牧业-三河马、伊犁马、三河牛、骆驼、内蒙古细毛羊、新疆细毛羊、阿尔泰大尾羊、宁夏滩羊。4 青藏地区 农业生产条件: 有利条件: ①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河谷地带(黄河、湟水、雅鲁藏布江)积温较高,有水灌溉。 ②草场广阔,柴达木盆地宜农荒地多。 不利条件:海拔高,气温低,无霜期短。 农业活动特点:著名的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 农业在全国的地位:我国重要的畜牧基地(青海、西藏)。 主要农产品: 种植业-青稞(春小麦)、小麦、豌豆。 畜牧业-牦牛、藏山羊、藏绵羊

就是成人在家自学然后参加成人高考,可以上夜校,就是晚上上的那种, 远程教育,就是在电脑上有专家在外地用视屏教学!

成人高等教育就是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 而后来又报名参加成人高考接受大学教育 脱产就是在成人教育学习期间可以不用到原工作单位上班并且保留工作岗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也叫自考,有规定的考试科目,把这些考试科目通过后就可以上大学。函授就是不用在学校读书,学校给你发学习文件的形式 到时见基本就拿证的 电大开放教育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形式,基本特征为: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取消和突破对学习者的限制和障碍。比如开放教育对入学者的年龄、职业、地区、学习资历等方面没有太多的限制,凡有志向学习者,具备一定文化基础的,不需参加入学考试,均可以申请入学;学生对课程选择和媒体使用有一定的自主权,在学习方式、学习进度、时间和地点等方面也可以由学生根据需要决定;在教学上采用多种媒体教材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等。 网络大学通常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期限,例如人大网校即规定高中起点专科、专科起点本科,学制三年,学习期限2-5年,80学分;高中起点本科学制五年,学习期限4-7年,160学分。网络大学需要学生有很强的自制力和自主性,因为和传统教学方式不同,远程教育主要是学生通过点击网上课件(或是光盘课件)来完成课程的学习,通过电子邮件或贴贴子的方式向教师提交作业或即时交流,并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集中面授。

  • 索引序列
  • 农村牧区机械化杂志编辑部电话
  • 农村牧区机械化杂志投稿
  • 农村牧区机械化杂志新地址
  • 农村牧区机械化杂志投稿要求
  • 农村牧区机械化杂志投稿邮箱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