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敦煌西域古藏文社会历史文献读后感

敦煌西域古藏文社会历史文献读后感

发布时间:

敦煌西域古藏文社会历史文献读后感

文化苦旅整个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蒂,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化的历史构成。 从《道士塔》中,我们了解到了莫高窟的神秘色彩和悠久文化,同时也知道了一个千古罪人—王园禄,他变卖了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这里也反映出了那时社会的腐败。从作者锐利的笔锋中,处处可见对腐败官僚和庸俗的中国平民的讽刺,中华灿烂的文化从他们手中失落!《莫高窟》的字里行间透漏出一种激情和壮阔,莫高窟不再是“尘封多年的洞穴,而是一个代表着中华民族强悍的舒美的灵魂,他屹立在一个锦绣的中华天地中。从他色彩无息地变化中,作者联想到了中国从古至今的朝代,完全陷入了流沙中,我似乎看到了他的动,他的流畅,它不得不让人有股冲动,它的蕴含全部囊括在这文化的神窗中,人们的情感交融在了一起,人性全被它的神韵所表现出来。一个宗教胜地全被展现出来,他不愧为超越宗教的宗教,胜于明珠的明珠!回答人的补充 2009-08-23 10:09 --回忆从前的无知与现在的怅然 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得见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历来主持莫高窟的僧侣都不富裕,从这里也可以找见证明。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有一座塔,由于修建年代较近,保存得较为完整。塔身有碑文,移步读去,猛然一惊,它的主人,竟然就是王圆箓! 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的罪人。 他是逃难到甘肃的,后来做了道士,又经历了无数年的苦行最终成为了住持。也许是没有文化的缘故,他铸成千古大错,他毁了莫高窟,毁了敦煌,毁了中国文化,更丢了中国人的脸! 他是经卷如粪土,几个铜板,几棵白菜,甚至什么都不给,也可以从他那里拿走几卷经书,一个道士竟然将经卷当作商品进行交易,这根本就是无理取闹!!也许是他的无知葬送了几千年的文化,也许是当时的人们葬送了敦煌的宏伟!当时的官僚们也来过敦煌,他们也带走了一些经卷,可是,他们根本不知道也不重视那些经卷的价值,随手扔掉几卷,竹席太小,围不上的就随处留下来,估计这样扔下去,到了京城也所剩无几了。 中国是穷。但是只要看看官僚们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决不会穷到筹不出一笔运费。他们文雅的摸着胡须,吩咐手下:“什么时候,叫那个道士再送来几件!”以得的几件,包装一下,算是送给哪位京官的生日礼物。 没有任何关卡,没有任何手续,外国人直接走到了那个洞窟跟前。洞窟砌了一道砖,上了一把锁,钥匙在王道士的裤腰带上。外国人未免有点儿遗憾,他们万里冲刺的最后一站,没有遇到森严的文物保护官邸,没有碰见冷漠的博物馆馆长,甚至没有遇到看守和门卫,一切的一切,竟是这个肮脏的土道士。他们只得幽默地耸耸肩。 没有后悔的余留,文献的流失早已铸成,没有回头之路。除了恨自己没早生几个世纪阻止这件事的发生,我无能为力 泪水伴着黄沙吹打我的脸颊,怅然,难解我心中的恨楚,什么话都没说,留着泪走过王道士的圆寂塔前。 我怀着怅然的心情记叙他,敦煌的罪人。 恨自己没早生几个世纪挽救这一切, 没有办法,飞天月人的壁画无法复原, 先辈遗珠早已灰飞烟灭, 我挥起手中的长鞭,深深抽向心田。 赠与曾经与从前

1962 年10月,宿白先生于敦煌文物研究所主讲了《敦煌七讲》。此次讲学在常书鸿先生的促进下,由研究所李永宁、施娉婷、潘玉闪诸位记录整理,并作为《敦煌学讲 座丛刊第一集》油印成册。正是这部大著,指引了我们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回顾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在敦煌研究中的建树和路

敦煌壁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象征,同时也是人类创造精神文明的象征。与飞天共舞,领略敦煌的神秘。

敦煌西域古藏文社会历史文献

因为敦煌在古代处于偏远的地方,所以它能够躲避战乱,而且敦煌干旱少雨,便于文献资料的保存。

地理位置偏,人烟稀少,当地交通不便,地处西北降雨量特别小,气候干燥,这所有条件都符合文物保护得要求,所以敦煌自然而然的保存了下来。

敦煌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丝绸之路河西道、羌中道(青海道)、西域南、北道交汇处的大边关要塞。从敦煌东北行过安西,为通向中原的河西大道;西出阳关,沿丝路西域南道与新疆的若羌县相连;西北行出玉门关,沿西域北道可通往哈密和罗布泊;敦煌南行经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逾阿尔金山,则直达青海省的格尔木。 敦煌历经了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有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主要景观。莫高窟又名敦煌石窟,素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保留了十个朝代、历经千年的洞窟492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座。题材多取自佛教故事,也有反映当时的民俗、耕织、狩猎、婚丧、节日欢乐等的壁画。这些壁画彩塑技艺精湛无双,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的曙光"、世界佛教艺术的宝库。 敦煌的自然风光同样毫不逊色:沙漠奇观鸣沙山和月牙泉,澄黄的沙山和清澈的泉水相互依存,延续千年不变,景色奇异迷人;阳关及玉门关虽只余下断壁残垣,置身其间,却仍能隐隐感受到边关的铁马金戈之气,使人不得不慨叹历史的沉重和苍凉。

文臣公主嫁入西藏

敦煌西域古藏文社会历史文献pdf

看你的名字应该是博巴对吧,想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最好就是多看书,历史并不是一个人的理解消化再演绎,而是要靠自己去看,去比较,去批判的佛教和非佛教史我手上就有逾两百项资料,所以说也说不完,只能推荐一些书目给你了 以下的书宗教味甚浓红史青史白史新红史西藏王统记西藏王臣记贤者喜宴拔协以下的宗教味不浓,客观得多,但属於断代史,主要涉猎的都是唐宋之前的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藏)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考释敦煌吐蕃文献选敦煌汉文吐蕃史料辑校第一辑敦煌西域古藏文社会历史文献敦煌藏文吐蕃史文献译注藏族远古史(藏)以下的政治味甚浓西藏七百年藏族史要西藏通史西藏通史简编此书写起来像故事,挺另类的藏域春秋

1、《氐族史》(独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1992年获四川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重庆文物总目》(副主编,重庆出版社1996年出版,1999年获重庆市第一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3、《三峡史话》(合著,中华书局1997年出版);4、《吐蕃统治敦煌研究》(独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出版,1999年获重庆市第一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5、《重庆旧影》(合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出版);6、《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民族卷》(主编之一,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出版);7、《西南民族研究》(独著,重庆出版社2000年出版);8、《土家族与古代巴人》(主编,重庆出版社2003年出版);9、《重庆民族志》(副主编,重庆出版社2003年出版);10、《敦煌西域古藏文社会历史文献》(合译,民族出版社2003年出版,2005年获四川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1、《唐代吐蕃与西域诸族关系研究》(独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2007年获四川省第十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2、《吐蕃统治敦煌与吐蕃文书研究》(独著,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2011年获四川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3、《国外敦煌学、藏学研究——翻译与评述》(编译,兰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14、《唐代吐蕃与西北民族关系史研究》(独著,兰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15、《英国收藏新疆出土古藏文文书选译》(合著,新疆人民出版社2014年出版)。

敦煌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丝绸之路河西道、羌中道(青海道)、西域南、北道交汇处的大边关要塞。从敦煌东北行过安西,为通向中原的河西大道;西出阳关,沿丝路西域南道与新疆的若羌县相连;西北行出玉门关,沿西域北道可通往哈密和罗布泊;敦煌南行经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逾阿尔金山,则直达青海省的格尔木。 敦煌历经了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有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主要景观。莫高窟又名敦煌石窟,素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保留了十个朝代、历经千年的洞窟492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座。题材多取自佛教故事,也有反映当时的民俗、耕织、狩猎、婚丧、节日欢乐等的壁画。这些壁画彩塑技艺精湛无双,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的曙光"、世界佛教艺术的宝库。 敦煌的自然风光同样毫不逊色:沙漠奇观鸣沙山和月牙泉,澄黄的沙山和清澈的泉水相互依存,延续千年不变,景色奇异迷人;阳关及玉门关虽只余下断壁残垣,置身其间,却仍能隐隐感受到边关的铁马金戈之气,使人不得不慨叹历史的沉重和苍凉。

敦煌西域古藏文社会历史文献内容

敦煌莫高窟

敦煌是甘肃省酒泉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处,东经92°13′~95°30′,北纬39°40′~41°40′。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8万,全市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旅游服务业次之,敦煌因曾经的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敦煌位于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曾经拥有繁荣的商贸活动。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2012年,入选“2012年度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中张骞给汉武帝的报告,说“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公元前111年,汉朝正式设敦煌郡。古代人一般用汉语字面意义来解释“敦煌”地名,如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进一步发挥道:“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但现代大多数学者认为“敦煌”的词源不是汉语。一般认为,《山海经》中记载的“敦薨”即是敦煌最早的称呼,而“敦薨”或敦煌是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音译,至于是哪个民族,则是众说纷纭。日本学者藤田丰八考证说,敦煌可能是都货罗(Tokhara)译音,而都货罗也就是当时居住在敦煌、祁连间的月氏人;中国学者岑仲勉认为敦煌的词源是“桃花石”(Taugas);王宗维认为“敦薨”或敦煌为“吐火罗”的音译,并推断敦煌为吐火罗人居住的故地;李得贤则认为敦煌为古羌人语言“朵航”(义为诵经地或诵经处)的对音。总之,“敦煌”地名的词源为汉朝以前的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之汉译,这点应是没有疑问的。敦煌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原部落战争失败后被迁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以狩猎为主,开始掌握了原始的农业生产技术。夏、商、周时,敦煌属古瓜州的范围,有三苗的后裔,当时叫羌戎族的在此地游牧定居。在敦煌地区发现游牧民族留下的许多岩画。战国和秦时,敦煌一带居住着大月氏、乌孙人和塞种人。后大月氏强盛,兼并了原来的羌戎。战国末期,大月氏人赶走乌孙人、塞种人,独占敦煌直到秦末汉初。西汉初年,匈奴人入侵河西,两次挫败月氏,迫使月氏人西迁徙于两河流域(锡尔河、阿姆河)。整个河西走廊为匈奴领地,号称“控弦之士三十余万”。汉武帝继位后,于建元二年(前138年),首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月氏、乌孙夹击匈奴。汉元鼎二年(前115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开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汉代丝绸之路自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继出玉门关和阳关,沿昆仑山北麓和天山南麓,分为南北两条道路。南线从敦煌出发,经过楼兰,越过葱岭而到安息,西至大秦(古罗马);北线由敦煌经高昌、龟兹、越葱岭而至大宛。汉唐之际,又沿天山北麓开辟一条新路,由敦煌经哈密、巴里坤湖,越伊犁河,而至拂林国(东罗马帝国)。汉宋之际,丝绸之路是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敦煌也由此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敦煌文献的内容,涉及到天文、历法、医药、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宗教、社会、民俗、民族、哲学、逻辑、经学、诸子、文学、曲艺、戏剧、音韵、语言、文字、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翻译、王朝律令、地方法规、均田文书、争讼、婚姻、结契、农业、水利、畜牧、兽医、印刷、装帧、商业、货币、会计、旅游、纺织、冶铸、建筑、石油、档案、交通、通讯、占卜、相术、榜示、转帖、印章、模拓、拓印、花押等等,范围之广,几乎无所不包。尤其难得的是有大量失传的古佚文书,价值之大,无与伦比,被誉为“古代学术的海洋”。

敦煌的藏经洞里藏着各个朝代的文献以及经书,被很好的收藏着

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

看环境,首先柳下惠是美人坐其怀而不乱,正常理解是说其人正直,应该褒意;但也有调侃,开玩笑说其性无能之类的意思,看语境!

总体上来说,我们听到社会上之人说僧过及用意,有如下几种:1、社会百姓,不明白佛理,也不知道佛教内容。他们以眼看、耳听、阅读相关资料,对发生的一些个别僧人所为,根据人伦道德理念为依据,来阐发的评论。如假僧人敛财钱、斗殴、寺院高价香火钱、高价的佛事……这些评论,构不成说僧过恶。2、有目的之人的故意行为,如一些外道和邪教等教徒,对三宝的评论、贬低、诽谤、侮辱、不尊重等行为,其心用意是故意的,构成诽谤三宝及说僧过恶。3、某些佛教徒,站在自家法门上而对其他法门及人和事,自赞毁他。儒学有子不谏父过之说,是对父母恩报答的体现。在《梵网菩萨戒》提到了说四众过失,四众弟子为比丘、比丘尼、居士男女。《瑜伽菩萨戒》中,自赞毁他为第一重罪。修学净土宗人士,诋毁或说其他宗派的是非;持戒之人,指责他僧犯戒或禅宗法门不持戒,破坏戒律等。佛在经典上明确强调,自持戒而指责他人破戒,其本身也是在破戒;另一种教徒,道听途说或被人利用,根据其愚痴程度,所非议程度,有其过失或大过失。4、某些明白佛理、直言,担忧法门现状及未来的在家学佛人士。他们指出僧和某些问题,没有私心,没有丝毫的诽谤之意,而是站在责任的立场上出发。有着对后学警示、参考及教育的意义,让后学明白正确的道理。也希望杜绝某些问题的再次发生和出现。他们的发心真切,站在爱护佛教的立场上出发。而这种真实的谏言,敢于说真话者,越来越少了。如果佛教中到了最后,连一个敢于说真话的人都没有了,那才是悲哀。这些明理之士,有着个人上的修行功夫、广学博闻、爱教的赤心、慈悲和往昔的因缘所在。按律:证果的在家人士,是可以参与僧团内部的事情,也有权利对僧团提出意见和看法。5、祖师大德,历代各时期的祖师大德对僧众不良现象,提出批评和指出来。如藕益大师、见月读体律师、憨山大师、虚云和尚、宣化上人、体光禅师等。这些祖师大德,是末法年代主持佛法的代表,是大善知识,起着扶正去邪的作用和意义,令正法久住。6、国家政府史记记载,历代政府都有着对宗教的记录,翻阅相关资料就能得到答案。如《简明中国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七“僧家考课”,宋代《名公书判清明集》《元史》卷二十一旧唐书,卷一。《高祖纪》《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宋会要辑稿》《北梦琐言》《明史》卷一三九有“戒德僧”的记载。明《典故纪闻》《新唐书》,《晋书》(见敦煌文书《历代法宝记》载《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二卷,第470页。《隋书》卷三十五《经籍志西》、《广弘明集》卷八“周灭佛法集道俗议事”条 《佛祖统纪》中……在中国佛教历史中,记载有关僧众方面的资料,可以说相当多而丰富。7、个人记载,如《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午憩香社寺》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三“僧寺结制”《云溪友议》等,这点可以列入到4条之中。8、僧众记载,久远的要延伸至佛陀圆寂后,由弟子所整理的经律论及相关时期所发生的故事,如菩提达多、六群比丘等。我国的《高僧传》《续高僧传》《楚山绍琪禅师语录》卷八“赠风水僧慧满”《慨古录》《藕益大师文集》《寒山拾得文集》《一梦曼言》《虚云和尚年谱》《宣化上人开示录》……如上这些,并非是说僧过,而是根据历史真实的记载,留给后人参而用之或作为警策。如果本着不说僧过,家丑不外扬的精神,佛陀的那些诸大弟子,如加叶尊者、阿难等、阿罗汉、菩萨,怎么还会记录下来菩提达多、六群比丘等不良行为呢?9、国家法律,历代政府都有着对僧众管理,极其严格的法制。如顺治二年奏定的《大清律附》,明朝《大明律》,唐朝《唐律疏议》《条流僧尼敕》,载《唐大诏令集》,元代《通制条格》元代刑部议定:“其有不居寺观,四方游荡,恣为邪说之流,亦令所在官司常加警察。”在《通制条格》《历代判例判》等表明:“宣淫”和“惑众”是官方认定僧人最非分的两种行为,必须处死;北魏太武帝灭佛是“以沙门多违佛律,群聚贿乱”(《隋书》卷三十三《经籍志西》,其导火索是在长安佛寺中发现有武器,并“大得酿酒具及州郡牧守富人所寄藏物,盖以万计。又为屈室,与贵室女私行淫乱”(《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在这次灭佛中,有两条被人疏忽的记载。一是据说“有道人射杀虏三郎将,浴真。佛狸大怒,悉毁浮图,杀道人将尽”《建康实录》卷十六《魏虏》。明太祖曾以残暴手段来维持其心目中的佛教纲纪,见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六。(答题者注:本文来自网络,阿弥陀佛)

敦煌是甘肃省酒泉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处,东经92°13′~95°30′,北纬39°40′~41°40′。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8万,全市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旅游服务业次之,敦煌因曾经的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敦煌位于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曾经拥有繁荣的商贸活动。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2012年,入选“2012年度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中张骞给汉武帝的报告,说“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公元前111年,汉朝正式设敦煌郡。古代人一般用汉语字面意义来解释“敦煌”地名,如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进一步发挥道:“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但现代大多数学者认为“敦煌”的词源不是汉语。一般认为,《山海经》中记载的“敦薨”即是敦煌最早的称呼,而“敦薨”或敦煌是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音译,至于是哪个民族,则是众说纷纭。日本学者藤田丰八考证说,敦煌可能是都货罗(Tokhara)译音,而都货罗也就是当时居住在敦煌、祁连间的月氏人;中国学者岑仲勉认为敦煌的词源是“桃花石”(Taugas);王宗维认为“敦薨”或敦煌为“吐火罗”的音译,并推断敦煌为吐火罗人居住的故地;李得贤则认为敦煌为古羌人语言“朵航”(义为诵经地或诵经处)的对音。总之,“敦煌”地名的词源为汉朝以前的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之汉译,这点应是没有疑问的。敦煌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原部落战争失败后被迁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以狩猎为主,开始掌握了原始的农业生产技术。夏、商、周时,敦煌属古瓜州的范围,有三苗的后裔,当时叫羌戎族的在此地游牧定居。在敦煌地区发现游牧民族留下的许多岩画。战国和秦时,敦煌一带居住着大月氏、乌孙人和塞种人。后大月氏强盛,兼并了原来的羌戎。战国末期,大月氏人赶走乌孙人、塞种人,独占敦煌直到秦末汉初。西汉初年,匈奴人入侵河西,两次挫败月氏,迫使月氏人西迁徙于两河流域(锡尔河、阿姆河)。整个河西走廊为匈奴领地,号称“控弦之士三十余万”。汉武帝继位后,于建元二年(前138年),首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月氏、乌孙夹击匈奴。汉元鼎二年(前115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开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汉代丝绸之路自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继出玉门关和阳关,沿昆仑山北麓和天山南麓,分为南北两条道路。南线从敦煌出发,经过楼兰,越过葱岭而到安息,西至大秦(古罗马);北线由敦煌经高昌、龟兹、越葱岭而至大宛。汉唐之际,又沿天山北麓开辟一条新路,由敦煌经哈密、巴里坤湖,越伊犁河,而至拂林国(东罗马帝国)。汉宋之际,丝绸之路是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敦煌也由此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不管其它人怎么说,做的对就可以

  • 索引序列
  • 敦煌西域古藏文社会历史文献读后感
  • 敦煌西域古藏文社会历史文献
  • 敦煌西域古藏文社会历史文献pdf
  • 敦煌西域古藏文社会历史文献内容
  • 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