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我眼中的郭沫若800字论文摘要

我眼中的郭沫若800字论文摘要

发布时间:

我眼中的郭沫若800字论文摘要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从1926年参加北伐,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58年9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主编组品有《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1952年4月9日郭沫若获得“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

雷电颂,天上的街市,静夜

郭沫若是二十世纪的文化巨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巨人。五四运动以后,像郭沫若这样在许多的方面都取得成就的人是不多的,可以用奇才这个词来形容。郭沫若在学术的若干领域,特别是在中国诗歌史上,在中国古史研究、古文字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都是辉煌的、巨大的。这些年,特别是近几年来对郭沫若的批评,有的符合事实,有的是歪曲事实的。出现批评和新的看法,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从总体上说,它会推动学术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一个正常的学术环境应当是有批评有反批评的,但是,在对郭沫若的反思中,有些文章、有些学者采取了轻薄的态度,这是不正确的,应该注意以科学的态度来对他进行研究。

沫水和若水汇流的地方,是你的故乡,巴蜀群山中,青峰薄雾间,你是我所敬仰的人,我能站在菁菁学子的身影中,注视你笑靥,那是于你万千文字墨书泼洒后最崇敬的一抹暗茫。  “绥山毓秀,沫水钟灵”,灰瓦白墙,绿门红柱。参天大树,古朴砖墙围起了你幼时的欢笑。早起赏茶溪,村居即景,儿时的习字品诗浸润你的心田。你本就是个离不开文字的人,不论是毛笔长麾下,还是暖黄宣纸上古旧的小篆,甚至是某个山洞里,某片土壤下掘出来的龙骨,上面深深刻着奇异的甲骨文。这些颇富韵味的文字拼凑出你的儒雅人生。你站在船尾,看着海平面上渐渐下沉的小楼不出声。又一次看着自己的故土在海天交接,视野的尽头消失。上一次是对知识的向往;这一次,是逃避黑暗。你无力在黑暗张挣扎,你梦想有一天,能吟着光明的诗章,堂堂正正地来到广袤的土地上,撕碎吃人的压迫,静静跪在祖先坟前,磕个头,上柱香。你盼望回到故土,虽然仅是一片不宽阔的海域,却生生将你放在了她的对岸,涌出泪两行。我想你一定时时看到天上的街市,静夜中,人鱼轻摆尾鳍,将你的眷恋叹作珍珠,沉入歌声里。你的笔随你多年,十年磨一剑,百年就一笔,它就是你的出鞘长剑,它唤出诗的光雷电,赋的锐利剑锋,身处何地都挡不住你飞扬笔下的姿态,一点点绽出火花,一点点以文人骄傲的神色劈砍这无情的黑暗。你铭记那些勇敢的学子,他们是你笔下雄浑悲壮的凤和凰,周身的火光照亮了我的胸膛。我看见一个个人物在你笔下重生,他们高声呵责,那一张张熟识的面孔渐渐拉开历史的阴云,不管是过去亦或是现在,光亮总是会有的,从星星点点的萤火,到熊熊的火把,耀人的日光,屈原定是把他的长剑赐予你,让你冲出这黑暗,望见了未来。你深沉的眸光注视着历史的洪流,用你近百年的人生作陈墨,心为纸,身为纸,挥洒下你脑海中这个跌宕起伏的年代中,最真实的剧目。你是我所敬仰的人,你是文坛中的黑豹,喉中的低吼吓退了外来的猎手,在这片绿油油的梯田中,尊你为王。

我眼中的郭沫若800字论文

我第一次知道稍”立体”一点的郭沫若,与高中时有些不同,他的种种”劣行”,尤其是关乎他私人情感方面的记载,让我很是气愤,郭沫若在我心中的形象尽毁了”一个不负责任的男人终究不是’好人’”,我当时是这样想的现在想来这种观念与小女孩心中美好的王子梦是有关系的,我决不能容忍王子纯净的坐骑上有一根杂毛,尤其是这毛还与爱情有关,有一段时间我拒绝看他的作品,甚至于厌恶图书馆里为何有那么多关于他的书,更”可恶”的是很多书还印有他的肖像,”笑得倒是好看,就是不干好事”后来,由于学习的需要我必须要看他的东西了,因为老师明确表态郭沫若是考试重点我倒吸了一口气不明白老师为何非要考他某天当我坐在教室里看了很久他的书时,我开始不由自主地佩服他了,他的确非同凡响,他的才华横溢让我有些着迷,为何它能 研究出那么枯涩的甲骨文呢?而且在文革中他的两个儿子先后死去,他的文革岁月似乎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舒服我开始有一些理解他直至今日,我发现很多文章仍然不惜将”无耻”二字冠在郭沫若的名字之前,大谈他生命中唯一的亮点只是那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而那文章又似乎想把这唯一的亮点抹杀干净,说他与汪精卫、蒋介石的种种过往。更多的是在写他对这二人是如何巴结讨好,像只丧家之犬,有奶便是娘。好像郭沫若这三个字得罪了全中国的文人,确乎应该口诛笔伐,下十八层地狱是太便宜了他。为什么会这样呢?也许与中国人太重道德品性有关。但也难免会有附和、夸张之声。郭沫若确实人品缺点重重,但我认为但凡是人都有趋利避害之本能,哪个不想过得好一点,维护好自己的名誉地位。与个人情感相比我认为大家痛恨他不过是因为他那恭维政治,歌颂时代的恶心言语(在此暂不称其为诗)。可是当时全国上下就是如此的形势,他一个几十岁的老翁又能做些什么呢?难道他的几首诗、他的正直能阻止文革的发生吗?答案是明确的,而且他的话是怎么也难与林彪的颂歌相比拟的。我的一位老师曾言,他是无论如何也不知道林彪是如何想出那些话的。进一步来说,郭沫若昔日的保乌纱行为与今日之贪官污吏相比是干净得多了,至少他在光天化日之下,他没有鲸吞人民的血汗。我一直认为人是非常复杂的情感动物,在任何一种人生下过活的人类都有他自己独特的体验,没有人必须为什么去付出、去担当。我们可以不屑他的为人,但他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我总觉得一个人如果能在某一方面上有史的贡献,就不应该一直被谩骂、被侮辱,毕竟把你我换到他的位子上都不一定是现在的郭沫若。再者,与他品行同类的人不胜枚举,为何别人可以苟且偷安甚至安享名誉之欢,为什么不可给郭沫若一个立锥之地呢?平心而论,中国科大这些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的高端学术成果,尚不足以打动处在科学王国之外旁观打量的我,真正令我砰然心动的是这所学府50多个春秋风雨中流露出的春风化雨般的人文情怀,一直如涓涓溪流浇灌滋润着我的心田,使我原本已变得越来越坚硬的心,又渐渐地润朗起来,柔软起来,甚至不能自已,不止一次潸然泪下。让我感到在这种人文沃土上成长起来的孩子,更懂得知恩图报,心怀悲悯,目中有人,知道有所担当,会自觉传承人类文明薪火。所以把孩子送入科大的怀抱,自我感觉应该更令人放心安心踏实。我不认为作为文史学界泰斗的郭沫若,对一个以理工为主攻方向的大学在学术上有什么根本性的提升作用;我不认为作为文学家和国家文联主席的郭沫若,为科大所作的那首明显带有那个时代政治色彩的校歌歌词,有多少永恒的艺术魅力;我也不认为作为中科院院长的郭沫若,利用近水楼台的便利条件,为科大募集了一批批大师莅临讲学,是他的分外之事。令我心动和刮目相看的是郭沫若作为一个大学校长和一个充满人文情怀的学者兼长者,对科大学子们的那腔慈父般的殷殷挚爱之情,以及由此为科大播下的那颗至今仍令人间温暖向往不已,并一代代传承的师生之谊的火种。如今的中国大学校长们,无一不例外地都成了他自己麾下学生们眼中熟悉的陌生人,一个个如泰山尊神般高高在上,神龙见首不见尾。在学生们四年漫长的求学生涯中,能与自己仰慕的校长当面说上几句话的学生,可以毫无顾忌地判断,这样的学生肯定是凤毛麟角,甚至可以说几乎为零。如今学生们眼里的校长,仅是那个在毕业典礼上讲讲话、在毕业文凭上签下章的一个符号化了的人物而已。所以才有今年华中科大校长李培根,仅凭一连串流行的网络语言,就使他的讲话与形象飙红各大网络,出人意料地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根叔”,一夜之间走红大江南北!一位校长在学生毕业典礼上的一篇例常发言,不触及任何实际问题,看不出有多少深刻见解,甚至回避了当代高等教育的敏感问题,只是契合了一下当下学子们流行的网络语境和口吻,老院士秀了一把嫩而已,就能令数千学子倍感亲切,欢呼跳跃,感慨零涕!说明如今我们的学生是很容易满足的,校长给点儿阳光就灿烂。如此现象走红,不知该是我们这个时代大学校长的幸运,还是悲哀?而50多年前,作为中国科大校长的郭沫若,远没有这种当下调侃似的轻松与幸运。在中国科大早期影像史料和第一代科大人的回忆中,经常不是与他的弟子们在校园里一起谈笑风生,就是一块站着在学生食堂就餐,抑或一起与同学们跳舞联欢,一块席地而坐看露天演出···当时的学生黄吉虎教授回忆说,当年他就曾不知天高地厚踩掉过被同学簇拥的郭沫若的一只布鞋,弄得年近古稀的老校长,不得不临时借穿他秘书的鞋救急,才得以继续行走。如果是在当下,这种情境中也一定会有学生高呼他“郭叔”甚至“郭爷”。但第一代科大人回忆郭沫若校长时的口吻,都是心存无限感激,饱含温暖,深情脉脉,像是在说自己的温馨家事,与一位久别的慈爱父兄攀谈,却不见有类似如今时兴的“郭叔”、“郭爷”式的拉风称谓。出现郭沫若校长活跃在学生人群当中的身影和描述。那个年代里黑白身影的郭沫若,

远看一只狗,近看郭沫若--------鲁迅

不入流的学者站对了路线

郭沫若与日本妻子安娜的感情,最能暴露其无耻。安娜为他与父母断绝关系,并生下五个子女,负担全家开支,但郭沫若屡屡嫖娼并染病,追求于立忱致对方怀孕,始乱终弃后于含恨自杀。后来,郭沫若不辞而别。1949年后,安娜来中国,毛周给她政协委员身份和副部级待遇,郭沫若却至死避之不见。

我眼中的郭沫若800字论文题目

"近读余英时所著《钱穆与中国文化》 (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才知道郭老治学上的实用态度还可上溯到四十年代,余书中收入一篇五十年代所写的《〈十批判书〉与〈先秦诸子系年〉互校记》。文章逐段比较了钱穆三十年代所著《先秦诸子系年》和郭沫若四十年代所著《十批判书》之有关部分,说明'《十批判书》中至少有五批判(儒家八派的批判,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名辩思潮的批判,前秦法家的批判,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是基本上根据《系年》的论旨和资料而立论的,其他各篇虽然没有这样的严重,但抄袭的痕迹也处处可见。上举抄袭,不仅是资料性的,而且还是见解的;不仅是部分的、偶然的,而且还是全面的、根本的'。余英时认为,'本来《十批判书》和《系年》是性质完全不同的著作。《批判》的用意在解释思想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企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说明先秦诸子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变动。《系年》则以建立年代学为主,对先秦诸子进行了全面的考订。因此《十批判书》作者本可以坦坦荡荡明引《系年》,承认自己的解释是部分地根据钱先生的考证。这样做完全无损于《批判》的价值--如果真有价值的话。但他不此之图,竟出之于攘窃,这样一来,我们便不能不对他的一切学术论著都保持怀疑的态度了。'郭沫若与钱穆的历史观不同,郭对钱的研究成果,或肯定,或否定,或反其意而用之,均无不可。问题在于,一边袭用对方的成果而不宣,一边又蔑称对方'实在是薄弱得可笑',这就有悖于起码的学术道德了。近年中国学界强调重建学术规范,要点之一就是先说明所论专题的人有什么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再谈自己的独到发现。这些规则对郭老来说,本属ABC,小儿科,是无须讨论的常识。但不知是政治需要先于学术规范,还是浪漫性格使然,郭老连这点规矩都不讲究了。这种失误,在鲁迅先生身上是绝对找不

沫水和若水汇流的地方,是你的故乡,巴蜀群山中,青峰薄雾间,你是我所敬仰的人,我能站在菁菁学子的身影中,注视你笑靥,那是于你万千文字墨书泼洒后最崇敬的一抹暗茫。  “绥山毓秀,沫水钟灵”,灰瓦白墙,绿门红柱。参天大树,古朴砖墙围起了你幼时的欢笑。早起赏茶溪,村居即景,儿时的习字品诗浸润你的心田。你本就是个离不开文字的人,不论是毛笔长麾下,还是暖黄宣纸上古旧的小篆,甚至是某个山洞里,某片土壤下掘出来的龙骨,上面深深刻着奇异的甲骨文。这些颇富韵味的文字拼凑出你的儒雅人生。你站在船尾,看着海平面上渐渐下沉的小楼不出声。又一次看着自己的故土在海天交接,视野的尽头消失。上一次是对知识的向往;这一次,是逃避黑暗。你无力在黑暗张挣扎,你梦想有一天,能吟着光明的诗章,堂堂正正地来到广袤的土地上,撕碎吃人的压迫,静静跪在祖先坟前,磕个头,上柱香。你盼望回到故土,虽然仅是一片不宽阔的海域,却生生将你放在了她的对岸,涌出泪两行。我想你一定时时看到天上的街市,静夜中,人鱼轻摆尾鳍,将你的眷恋叹作珍珠,沉入歌声里。你的笔随你多年,十年磨一剑,百年就一笔,它就是你的出鞘长剑,它唤出诗的光雷电,赋的锐利剑锋,身处何地都挡不住你飞扬笔下的姿态,一点点绽出火花,一点点以文人骄傲的神色劈砍这无情的黑暗。你铭记那些勇敢的学子,他们是你笔下雄浑悲壮的凤和凰,周身的火光照亮了我的胸膛。我看见一个个人物在你笔下重生,他们高声呵责,那一张张熟识的面孔渐渐拉开历史的阴云,不管是过去亦或是现在,光亮总是会有的,从星星点点的萤火,到熊熊的火把,耀人的日光,屈原定是把他的长剑赐予你,让你冲出这黑暗,望见了未来。你深沉的眸光注视着历史的洪流,用你近百年的人生作陈墨,心为纸,身为纸,挥洒下你脑海中这个跌宕起伏的年代中,最真实的剧目。你是我所敬仰的人,你是文坛中的黑豹,喉中的低吼吓退了外来的猎手,在这片绿油油的梯田中,尊你为王。

我第一次知道稍”立体”一点的郭沫若,与高中时有些不同,他的种种”劣行”,尤其是关乎他私人情感方面的记载,让我很是气愤,郭沫若在我心中的形象尽毁了”一个不负责任的男人终究不是’好人’”,我当时是这样想的现在想来这种观念与小女孩心中美好的王子梦是有关系的,我决不能容忍王子纯净的坐骑上有一根杂毛,尤其是这毛还与爱情有关,有一段时间我拒绝看他的作品,甚至于厌恶图书馆里为何有那么多关于他的书,更”可恶”的是很多书还印有他的肖像,”笑得倒是好看,就是不干好事”后来,由于学习的需要我必须要看他的东西了,因为老师明确表态郭沫若是考试重点我倒吸了一口气不明白老师为何非要考他某天当我坐在教室里看了很久他的书时,我开始不由自主地佩服他了,他的确非同凡响,他的才华横溢让我有些着迷,为何它能 研究出那么枯涩的甲骨文呢?而且在文革中他的两个儿子先后死去,他的文革岁月似乎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舒服我开始有一些理解他直至今日,我发现很多文章仍然不惜将”无耻”二字冠在郭沫若的名字之前,大谈他生命中唯一的亮点只是那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而那文章又似乎想把这唯一的亮点抹杀干净,说他与汪精卫、蒋介石的种种过往。更多的是在写他对这二人是如何巴结讨好,像只丧家之犬,有奶便是娘。好像郭沫若这三个字得罪了全中国的文人,确乎应该口诛笔伐,下十八层地狱是太便宜了他。为什么会这样呢?也许与中国人太重道德品性有关。但也难免会有附和、夸张之声。郭沫若确实人品缺点重重,但我认为但凡是人都有趋利避害之本能,哪个不想过得好一点,维护好自己的名誉地位。与个人情感相比我认为大家痛恨他不过是因为他那恭维政治,歌颂时代的恶心言语(在此暂不称其为诗)。可是当时全国上下就是如此的形势,他一个几十岁的老翁又能做些什么呢?难道他的几首诗、他的正直能阻止文革的发生吗?答案是明确的,而且他的话是怎么也难与林彪的颂歌相比拟的。我的一位老师曾言,他是无论如何也不知道林彪是如何想出那些话的。进一步来说,郭沫若昔日的保乌纱行为与今日之贪官污吏相比是干净得多了,至少他在光天化日之下,他没有鲸吞人民的血汗。我一直认为人是非常复杂的情感动物,在任何一种人生下过活的人类都有他自己独特的体验,没有人必须为什么去付出、去担当。我们可以不屑他的为人,但他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我总觉得一个人如果能在某一方面上有史的贡献,就不应该一直被谩骂、被侮辱,毕竟把你我换到他的位子上都不一定是现在的郭沫若。再者,与他品行同类的人不胜枚举,为何别人可以苟且偷安甚至安享名誉之欢,为什么不可给郭沫若一个立锥之地呢?平心而论,中国科大这些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的高端学术成果,尚不足以打动处在科学王国之外旁观打量的我,真正令我砰然心动的是这所学府50多个春秋风雨中流露出的春风化雨般的人文情怀,一直如涓涓溪流浇灌滋润着我的心田,使我原本已变得越来越坚硬的心,又渐渐地润朗起来,柔软起来,甚至不能自已,不止一次潸然泪下。让我感到在这种人文沃土上成长起来的孩子,更懂得知恩图报,心怀悲悯,目中有人,知道有所担当,会自觉传承人类文明薪火。所以把孩子送入科大的怀抱,自我感觉应该更令人放心安心踏实。我不认为作为文史学界泰斗的郭沫若,对一个以理工为主攻方向的大学在学术上有什么根本性的提升作用;我不认为作为文学家和国家文联主席的郭沫若,为科大所作的那首明显带有那个时代政治色彩的校歌歌词,有多少永恒的艺术魅力;我也不认为作为中科院院长的郭沫若,利用近水楼台的便利条件,为科大募集了一批批大师莅临讲学,是他的分外之事。令我心动和刮目相看的是郭沫若作为一个大学校长和一个充满人文情怀的学者兼长者,对科大学子们的那腔慈父般的殷殷挚爱之情,以及由此为科大播下的那颗至今仍令人间温暖向往不已,并一代代传承的师生之谊的火种。如今的中国大学校长们,无一不例外地都成了他自己麾下学生们眼中熟悉的陌生人,一个个如泰山尊神般高高在上,神龙见首不见尾。在学生们四年漫长的求学生涯中,能与自己仰慕的校长当面说上几句话的学生,可以毫无顾忌地判断,这样的学生肯定是凤毛麟角,甚至可以说几乎为零。如今学生们眼里的校长,仅是那个在毕业典礼上讲讲话、在毕业文凭上签下章的一个符号化了的人物而已。所以才有今年华中科大校长李培根,仅凭一连串流行的网络语言,就使他的讲话与形象飙红各大网络,出人意料地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根叔”,一夜之间走红大江南北!一位校长在学生毕业典礼上的一篇例常发言,不触及任何实际问题,看不出有多少深刻见解,甚至回避了当代高等教育的敏感问题,只是契合了一下当下学子们流行的网络语境和口吻,老院士秀了一把嫩而已,就能令数千学子倍感亲切,欢呼跳跃,感慨零涕!说明如今我们的学生是很容易满足的,校长给点儿阳光就灿烂。如此现象走红,不知该是我们这个时代大学校长的幸运,还是悲哀?而50多年前,作为中国科大校长的郭沫若,远没有这种当下调侃似的轻松与幸运。在中国科大早期影像史料和第一代科大人的回忆中,经常不是与他的弟子们在校园里一起谈笑风生,就是一块站着在学生食堂就餐,抑或一起与同学们跳舞联欢,一块席地而坐看露天演出···当时的学生黄吉虎教授回忆说,当年他就曾不知天高地厚踩掉过被同学簇拥的郭沫若的一只布鞋,弄得年近古稀的老校长,不得不临时借穿他秘书的鞋救急,才得以继续行走。如果是在当下,这种情境中也一定会有学生高呼他“郭叔”甚至“郭爷”。但第一代科大人回忆郭沫若校长时的口吻,都是心存无限感激,饱含温暖,深情脉脉,像是在说自己的温馨家事,与一位久别的慈爱父兄攀谈,却不见有类似如今时兴的“郭叔”、“郭爷”式的拉风称谓。出现郭沫若校长活跃在学生人群当中的身影和描述。那个年代里黑白身影的郭沫若,

我眼中的郭沫若800字论文怎么写

沫水和若水汇流的地方,是你的故乡,巴蜀群山中,青峰薄雾间,你是我所敬仰的人,我能站在菁菁学子的身影中,注视你笑靥,那是于你万千文字墨书泼洒后最崇敬的一抹暗茫。  “绥山毓秀,沫水钟灵”,灰瓦白墙,绿门红柱。参天大树,古朴砖墙围起了你幼时的欢笑。早起赏茶溪,村居即景,儿时的习字品诗浸润你的心田。你本就是个离不开文字的人,不论是毛笔长麾下,还是暖黄宣纸上古旧的小篆,甚至是某个山洞里,某片土壤下掘出来的龙骨,上面深深刻着奇异的甲骨文。这些颇富韵味的文字拼凑出你的儒雅人生。你站在船尾,看着海平面上渐渐下沉的小楼不出声。又一次看着自己的故土在海天交接,视野的尽头消失。上一次是对知识的向往;这一次,是逃避黑暗。你无力在黑暗张挣扎,你梦想有一天,能吟着光明的诗章,堂堂正正地来到广袤的土地上,撕碎吃人的压迫,静静跪在祖先坟前,磕个头,上柱香。你盼望回到故土,虽然仅是一片不宽阔的海域,却生生将你放在了她的对岸,涌出泪两行。我想你一定时时看到天上的街市,静夜中,人鱼轻摆尾鳍,将你的眷恋叹作珍珠,沉入歌声里。你的笔随你多年,十年磨一剑,百年就一笔,它就是你的出鞘长剑,它唤出诗的光雷电,赋的锐利剑锋,身处何地都挡不住你飞扬笔下的姿态,一点点绽出火花,一点点以文人骄傲的神色劈砍这无情的黑暗。你铭记那些勇敢的学子,他们是你笔下雄浑悲壮的凤和凰,周身的火光照亮了我的胸膛。我看见一个个人物在你笔下重生,他们高声呵责,那一张张熟识的面孔渐渐拉开历史的阴云,不管是过去亦或是现在,光亮总是会有的,从星星点点的萤火,到熊熊的火把,耀人的日光,屈原定是把他的长剑赐予你,让你冲出这黑暗,望见了未来。你深沉的眸光注视着历史的洪流,用你近百年的人生作陈墨,心为纸,身为纸,挥洒下你脑海中这个跌宕起伏的年代中,最真实的剧目。你是我所敬仰的人,你是文坛中的黑豹,喉中的低吼吓退了外来的猎手,在这片绿油油的梯田中,尊你为王。

"近读余英时所著《钱穆与中国文化》 (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才知道郭老治学上的实用态度还可上溯到四十年代,余书中收入一篇五十年代所写的《〈十批判书〉与〈先秦诸子系年〉互校记》。文章逐段比较了钱穆三十年代所著《先秦诸子系年》和郭沫若四十年代所著《十批判书》之有关部分,说明'《十批判书》中至少有五批判(儒家八派的批判,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名辩思潮的批判,前秦法家的批判,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是基本上根据《系年》的论旨和资料而立论的,其他各篇虽然没有这样的严重,但抄袭的痕迹也处处可见。上举抄袭,不仅是资料性的,而且还是见解的;不仅是部分的、偶然的,而且还是全面的、根本的'。余英时认为,'本来《十批判书》和《系年》是性质完全不同的著作。《批判》的用意在解释思想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企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说明先秦诸子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变动。《系年》则以建立年代学为主,对先秦诸子进行了全面的考订。因此《十批判书》作者本可以坦坦荡荡明引《系年》,承认自己的解释是部分地根据钱先生的考证。这样做完全无损于《批判》的价值--如果真有价值的话。但他不此之图,竟出之于攘窃,这样一来,我们便不能不对他的一切学术论著都保持怀疑的态度了。'郭沫若与钱穆的历史观不同,郭对钱的研究成果,或肯定,或否定,或反其意而用之,均无不可。问题在于,一边袭用对方的成果而不宣,一边又蔑称对方'实在是薄弱得可笑',这就有悖于起码的学术道德了。近年中国学界强调重建学术规范,要点之一就是先说明所论专题的人有什么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再谈自己的独到发现。这些规则对郭老来说,本属ABC,小儿科,是无须讨论的常识。但不知是政治需要先于学术规范,还是浪漫性格使然,郭老连这点规矩都不讲究了。这种失误,在鲁迅先生身上是绝对找不

雷电颂,天上的街市,静夜

郭沫若的论文

著名作品:1、诗集《女神》、《长春集》、《星空》、《潮汐集》、《骆驼集》、《东风集》、《百花齐放》、《新华颂》、《迎春曲》;2、历史剧本《屈原》(已拍摄发行)、《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武则天》、《聂莹》;3、回忆录《洪波曲》4、评论集《雄鸡集》5、专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辞研究》、《殷商青铜器金文研究》、《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文史论集》、《郭沫若文集》(38卷)等。6、翻译书目:《菌梦湖》(小说)德国施笃谟著、与钱君胥合译,1921年,泰尔《少年维特之烦恼》(长篇小说)德国歌德著、1922年,泰东《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论文)日本河上肇著,1924年,商务《雪莱诗选》(诗集)英国雪莱著,1926年,泰东《浮士德》(诗)德国歌德著,1928年,创造社《沫若译诗集》印度枷里达若著,1928年,创造社《石炭王》(小说)美国辛克莱著,1928年,上海乐群书店《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21年,神州《战争与和平》(长篇小说)俄国列托尔斯泰著,1935年,光明书局《艺术的真实》(理论)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47年,群益7、著作书目年份及出版社介绍《女神》(诗集)1921年,泰东《瓶》(诗集)1927年,创造社《前茅》(诗集)1928年,创造社《恢复》(诗集)1928年,创造社《水平线下》(小说、散文集)1928年,创造社《我的幼年》(自传)1929年、光华等。以上供参考。

郭沫若生平简介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科。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代表作诗集《女神》(1921年出版)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 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并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 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 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 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大革命失败后,拒绝蒋介石的殷切拉拢,写下《试看今日之蒋介石》的讨蒋檄文后参加“八一”南昌起义。 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嫈》《卓文君》。 1928年因受蒋介石通缉,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写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高渐离》六部历史剧和战斗诗篇《战声集》以及杂文《甲申三百年祭》(该书后被定为中共整风学习文件)。 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 1948年当选南京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但他拒绝了这个头衔。 新中国成立后,坚持文学创作,出版了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多部诗集等作品,所著《奴隶制时代》等书,提出中国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分期在春秋、战国之际的见解。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郭沫若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郭沫若的重要著作还有《两周金文辞图录考释》《金文丛考》《卜辞通纂》等,曾在学术界引起轰动;生平著述收有《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一生主要文学著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蜩螗集》《战声集》等;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北伐途次》《沸羹集》等;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郭沫若全集》。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和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  (1)、诗集  《女神》《长春集》《星空》《潮汐集》《骆驼集》《东风集》《百花齐放》《新华颂》《迎春曲》《天上的街市》等等;  (2)、诗歌代表作品  1、天狗 2、笔立山头展望 3、凤凰涅盘 4、战声 5、罪恶的金字塔 6、天上的街市 7、骆驼 8、晨安 9、夜步十里松原 10、黄浦江口 11、血肉的长城 12、太阳礼赞 13、春莺曲 14、莺之歌 15、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16、我是个偶像崇拜者 17、诗的宣言 18、炉中煤 19、霁月 20、郊原的青草  (3)、历史剧本  《屈原》(已拍摄发行)《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武则天》《聂嫈》《高渐离》;  (4)、回忆录  《洪波曲》  (5)、评论集  《雄鸡集》  (6)、专著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辞研究》《殷商青铜器金文研究》《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文史论集》《郭沫若文集》(38卷)等。  (7)、翻译书目  《茵梦湖》(小说)德国施笃谟著、与钱君胥合译,1921年,泰尔 《少年维特之烦恼》(长篇小说)德国歌德著、1922年,泰东 《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论文)日本河上肇著,1924年,商务 《雪莱诗选》(诗集)英国雪莱著,1926年,泰东 《浮士德》(诗)德国歌德著,1928年,创造社 《沫若译诗集》印度枷里达若著,1928年,创造社 《石炭王》(小说)美国辛克莱著,1928年,上海乐群书店 《政治经济学批判》(理沦)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21年,神州 《战争与和平》(长篇小说)俄国列夫托尔斯泰著,1935年,光明书局 《艺术的真实》(理论)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47年,群益

  • 索引序列
  • 我眼中的郭沫若800字论文摘要
  • 我眼中的郭沫若800字论文
  • 我眼中的郭沫若800字论文题目
  • 我眼中的郭沫若800字论文怎么写
  • 郭沫若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