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湖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

湖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

发布时间:

湖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

樊纲简历:樊纲,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著名经济学家。现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 1953年9月生于北京。1978年考入湖北大学经济系(七七级)政治经济学专业,1982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主攻“西方经济学”专业。1988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同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1991年获孙冶方经济学优秀论文奖,1992年至1993年任《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92年被破格晋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3年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之一,1994-1995年任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主要著作有:《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与综合》、《市场机制与经济效率》、《渐进之路--对经济改革的经济学思考》、《中国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等。

我们的标准太高了!堪称文明先进的典范!让世界人民都来看看,都来学习!

1952年6月26日出生于应山办事处前河村。1968年应山一中毕业后,回前河小学教书。1971年1月入湖北实验师范读书,毕业后留校附属学校任美术教师。1974年9月进入武汉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1978年9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美学院研究班。80年代初开始从事文艺学和美学研究,并分别受业于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黄药眠先生和蔡仪先生。1982年9月在湖北大学学报编辑部任主编助理。1988年考入山东大学文艺学·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受教于著名美学家周来祥先生。1991年7月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执教于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1991年12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5年晋升为教授。1996年4月至1997年3月在日本中央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2002年4月至2003年4月在日本国学院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现主要从事艺术美学、东方美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挖掘民族文化美学意蕴。

湖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1997年9月至2000年6月师从胡大浚、尹占华先生于西北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2000年9月至2003年6月师从詹福瑞、刘崇德先生于河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4年9月至2006年9月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师从蒋寅先生从事博士后项目研究,获国家人事部颁发的博士后证书,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北京大学师从杜晓勤先生作访问学者。1989年起先后在甘肃农业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等大学和科研机构学习食品工程、经济管理、法学、中文等专业。2004年晋升副研究员,2005年起担任硕士生导师,2007年晋升研究员,2009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2013年晋升三级教授。通过大学英语六级(CET-6),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和责任编辑资格证书。2005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2010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迄今已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0余人,博士研究生3人。1991年参加工作以来,曾先后任兰州市食品工业研究所技术员、助理工程师,甘肃省人大常务委员会办公厅科员,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调研室主任科员、副调研员,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县长助理,钦州市三娘湾旅游管理区工委委员、管委副主任,钦州学院学报编辑部副主任,湖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琴园学者”特聘教授等职。系中国孟浩然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韩愈研究会理事、中国柳宗元研究会理事、广西思维科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古代文学学会理事、湖北省李白研究会理事。曾兼任广西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2005-2011)、广西师范学院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生导师(2005-2009)、西华师范大学兼职教授(2006-2007)。

男,1962年生,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人,民进十堰市委委员、十届政协湖北省委员会委员,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硕士,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教授,现任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1986年9月至1987年6月在武汉大学写作助教班进修;1989年9月至1990年在陕西师范大学古典文学助教班进修研究生课程;1995年9月至1998年5月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习,获文学硕士学位。2002年破格晋升为教授。潘世东教授系湖北省跨世纪学术骨干。主要社会兼职有:全国教材研究与编写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社科联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研究所副所长、全国高职高专自然科学学报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高校学报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科院未来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湖北省社科联武当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水浒争鸣丛刊》编委等。潘世东教授长期从事古代文学、先秦散文研究、美学、中国传统文化等学科的研究与教学,所担任的古代文学课被评为“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质课程”。

1952年6月26日出生于应山办事处前河村。1968年应山一中毕业后,回前河小学教书。1971年1月入湖北实验师范读书,毕业后留校附属学校任美术教师。1974年9月进入武汉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1978年9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美学院研究班。80年代初开始从事文艺学和美学研究,并分别受业于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黄药眠先生和蔡仪先生。1982年9月在湖北大学学报编辑部任主编助理。1988年考入山东大学文艺学·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受教于著名美学家周来祥先生。1991年7月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执教于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1991年12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5年晋升为教授。1996年4月至1997年3月在日本中央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2002年4月至2003年4月在日本国学院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现主要从事艺术美学、东方美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挖掘民族文化美学意蕴。

湖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教授,博士生导师,男,土家族,历史学博士。曾任《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编辑部主任、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处处长,现任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兼任湖北省学位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研究生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民族学学会理事、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理事、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

吴建华(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会展高级策划师。法国昂热大学旅游学院高级访问学者。访学期间,考察了西欧、北欧15个国家50多个城市的旅游、酒店和会展,与韩国、日本及港澳台有着广泛的学术联系。广东省旅游管理重点扶持学科旅游文化方向带头人。  武汉大学历史系专业毕业,历史学学士厦门大学专门史专业毕业,专门史博士法国昂热大学旅游学院高级访问学者 2—7湖北师范学院任助教、讲师、副教授;任历史系系主任;8—6湛江师范学院任教授;任历史系党总支书记、系主任、学院宣传部兼统战部部长、社科部主任;7—6广州大学旅游学院任教授6至今广东财经大学旅游学院任教授 本科生:旅游文化学、岭南文化地理、岭南海洋文化与社会研究生:旅游文化学、港澳台旅游比较研究 主持武当山湖北武当山八仙观茶叶总场委托项目:武当山特区八仙观村景区一期规划(2013)主持广州市经贸委会展服务中心委托项目:广州展会评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2013)主持广州贝奇展览服务有限公司委托项目:2013年“广货北上”展览会运营策划方案(2013)主持东莞市博物馆委托项目:东莞明清经济研究(2013)主持中健行集团有限公司委托项目:广东省名胜风景区-乐昌市金鸡岭风景区总体规划(2012)主持广东石湾酒厂有限公司委托项目:广东岭南酒文化博物馆策划与建设(2011)参与广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提升广东现代会展业竞争能力的国际比较研究(2011)主持广州贝奇展览服务有限公司委托项目:广东国际农业科技成果博览会运营策划案(2010)参与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综合配套改革研究——以广东省为例(2010)主持广州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委托项目:广州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商务展览和商务会议实训项目规划建设(2010)主持全国国际商务会展专业培训考试中心委托项目:国际商务会展员实务多媒体教学辅助系统(2010)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谐休闲文化与文明生活风尚建设问题研究(2009)主持珠海拱北中旅集团课题:广州新电视塔运营方案(2009)参与梅州市丰顺县砂田镇课题:黄花村旅游规划与开发方案(2009)主持广州市美室展览有限公司课题 2010年(广州)台湾产品博览会项目研究报告(2009)主持广州经贸会展服务中心课题 广州经贸会展服务中心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研究报告(2009)主持广东财经大学项目:岭南海洋文化与社会(2009) Analysis on the Pattern and Policies of China’s MICE I Chinese S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8二元产销型展会模式初探会展财富10论世界博览会文化及其性质特征时代经贸23论会展实践教育研究的缺失现代企业教育4基于客家文化元素的工业旅游产品开发与对策,战略与风险3中国休闲旅游教育发展报告经济研究导刊,8论“面子”文化与旅游消费行为的关系经济研究导刊,8客家文化旅游之工业旅游产品的开发及对策——以梅州地区为例会展财富10广东发展工业旅游时机已成熟中国旅游报2010年9月24日第11版粤港澳合作建设广府文化圈的难题与路径探索香港出版社5新加坡会展奖励综合性区域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会展财富12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会展专业和会展产业广州大学学报4合作竞争超越:珠三角地区会展业关系会展财富12中国旅游发展的转型升级与旅游科学的深度研究思考中国旅游研究三十年(1978—2008)名家评论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年会展经济蓝皮书·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2009)《中德会展产业格局及其政策比较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从两方却金碑刻解读明代东莞商贸经济东莞市博物馆藏碑刻文物出版社4 邱浚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会展英语口语教程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冯子才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酒店基础英语口语教程世界图书出版社2011年酒店前台实用英语口语教程世界图书出版社2011年酒店客房实用英语口语教程世界图书出版社2011年会展文案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旅游从业英语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现代会展英语实务教程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该教材荣获第三届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优秀成果三等奖19会展服务与管理科学出版社2009年 2006年度,2007年度中国会展业十大会展理论人物,中国会展节事财富论坛组委会与中国会展产业年度评选活动组委会联合颁发在第八届中国会展节事财富论坛暨2009—2010中国会展产业金手指奖年度评选活动中荣获“2009—2010年度中国会议旅游产业金手指奖·十大理论人物”奖项。中国会展节事财富论坛组委会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服务业高级顾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广州)高级顾问广州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第二轮学科评估专家亚洲海洋研究会副秘书长湖北省潜江市政府旅游产业发展高级顾问广州市经贸会展服务中心理事会理事广东省新丰县政府旅游产业发展高级顾问中国商务部国际商务会展员培训师澳门大学会展策划师培训师香港理工大学《中国旅游研究》杂志审稿专家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截至2013年,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和横向课题636项,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7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3项。教师出版专著、教材127部,发表科研论文5146篇,其中被SCI等四大检索收录728篇。学校用于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700多万元,固定资产5亿多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8万元,生均值41元。 馆藏资源湖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73年,是一个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开放式的省级优秀图书馆。有馆舍两座,面积共24560平方米。截至2011年9月底,馆藏纸质书刊22万册,可供读者使用的电子图书6979万册;2012年图书馆和各院系订有中文期刊2509种(图书馆2287种)、外文期刊49种,图书馆订有报纸102种;拥有中外文各类数字资源26种、共享数字资源10种。图书馆珍藏有《四库全书》、《丛书集成初编》等古籍图书1280种21586册,1949年以前《申报》、《民国日报》等影印报纸37种1015册。学院学报《湖北师范学院学报》由湖北省教育厅主管,湖北师范大学主办,有哲学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两刊。学报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首届《CAJ-CD规范》优秀期刊。 学校设有20个教学院,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63个本科专业。 院系部名称 专业设置 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语文教育 湖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语教育、商务英语、日语 湖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历史学、 社会工作、导游 湖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 教育学、应用心理学、学前教育 湖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法学、行政管理 湖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 湖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经济学、国际贸易、经济统计、财务管理、物流工程 湖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美术学、艺术设计、环境设计 、工业设计 湖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音乐教育、音乐表演、舞蹈教育、舞蹈表演、舞蹈编导 湖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会计学 湖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与技术学院教育技术学、信息工程、数字媒体湖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湖北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工、精细化工 湖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食品科学与工程、 食品生物技术 湖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日语双学位)、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工程 湖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体育舞蹈 湖北师范大学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湖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市规划、环境工程、地理信息科学 湖北师范大学国际学院 会计(中英合办)、应用电子技术 (中英合办) 注:部分经加粗的学科专业为湖北省“十二五”省属高校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培育)学科。 截至2013年,学校建有计算机中心、电教中心、现代信息技术中心、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多功能学术报告厅、微机教学系统、CAI课件制作室、电脑绘画及非线性编辑和动画制作室等。建有大学生活动中心、大学生影视中心(湖师大礼堂)、标准塑胶运动场、综合体育训练馆和网球、篮球、排球等运动场、馆,现代化游泳馆等项目已列入建设规划。学校音乐学院教学大楼和实践基地──“湖师大剧院”位于校内青山湖风景区,是黄石市现代化标志性建筑,是中国第八届艺术节黄石地区的主场馆。学院拥有综合室内训练馆1座,标准综合运动场1个,篮球场16块,排球场5块, 300米操场1块,简易操场一块,室内外运动场31万平方米,生均25平方米。学院有校舍总面积6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8万平方米,生均30平方米。学院共有教室238间,类型多样,设施齐备,其中多媒体教室84间,10484座。语音室和学生自主学习中心19间1177座。学校长期坚持聘请外籍教师、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任教、讲学,接受海外留学生来校进修和攻读学位。派遣教师到国外进修、教学和进行合作研究,派遣学生到国外大学学习。截至2014年,学校共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0门省级精品课程、优质课程。 校训:诚 毅 勤 敏诚: 诚实诚恳,光明磊落,处事公道,待人谦和。毅: 刚强坚毅,目标明确,义无反顾,坚定执着。勤: 勤奋向上,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精心耕作。敏: 思维敏捷,反应灵活,意识超前,创新开拓。 《湖师青年》创刊于二〇〇五年十一月,是一本由共青团湖北师范大学委员会主办,全面反映大学校园生活的综合性刊物(季刊)。由《团学通讯》改版而成,本着“办出青年特色,展现青年风采”的宗旨,“求新,求质量,求效率,求发展”的原则以及“励志”的创刊灵魂,正处于不断的探索和完善过程中。   学校有学生社团近50个,建有各类实习基地近300个。学校校园文化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活跃。学校为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课程,指导学生就业创业。近几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3%以上。学校被评为“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单位”。

男,1962年生,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人,民进十堰市委委员、十届政协湖北省委员会委员,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硕士,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教授,现任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1986年9月至1987年6月在武汉大学写作助教班进修;1989年9月至1990年在陕西师范大学古典文学助教班进修研究生课程;1995年9月至1998年5月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习,获文学硕士学位。2002年破格晋升为教授。潘世东教授系湖北省跨世纪学术骨干。主要社会兼职有:全国教材研究与编写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社科联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研究所副所长、全国高职高专自然科学学报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高校学报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科院未来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湖北省社科联武当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水浒争鸣丛刊》编委等。潘世东教授长期从事古代文学、先秦散文研究、美学、中国传统文化等学科的研究与教学,所担任的古代文学课被评为“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质课程”。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学术活动   民族志·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北京,2006年12月  第六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会议, 广西南宁,2008年7月  20年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 湖北长阳,2008年8月  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研讨会,北京,2008年12月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云南昆明,2009年7-8月  参加课题  2003年,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村民自治与宗族关系研究——摩哈咀彝族村、周城白族村、捞车土家族村、平峰汉族村、惠安大岞村的个案调查”(02BSH011)(朱炳祥教授主持)  2007年,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05BSH030)(刘铁梁教授主持)  2007-2008年,参加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民俗普查”项目(刘铁梁教授主持)  调查经历  2003年2-3月,云南大理周城村民自治与宗族关系调查  2007年3月,河北赵县范庄龙牌会调查  2007年5-12月,北京房山区民俗普查  2008年7月-2009年4月,北京房山沿村荆编技艺考察  主要著述  《仪式中的象征与结构——以周城诞生礼为例》,《中华文化论坛》(2004、4)  《宗族文化与乡村社会发展》,《理论界》(2004、6)  《论“洋节”流行》,《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空间距离、情感、利益——影响差序格局的三角》,《湖南社会科学》 (2004、8)   《略谈民间文艺中的谐音》,《江汉论坛》(2004、12)  《服饰时尚中的文化变迁:以牛仔服与唐装为例》,《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2005、1)  《宗族在村治中的地位——周城白族村的田野调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3)  《文化反哺与代际传承模式的更新》,《文教资料》(2005 、28)   《“民族志·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综述》,《民俗研究》(2007、1)   《庄稼主儿与牲口把儿》,刘铁梁主编《中国民俗文化志·北京·房山区卷》,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中)   《田野调查的历程》,《江汉论坛》(2008、6)  《民间手工艺的价值评判和意义解读——房山沿村的荆编技艺考察》,《民俗文化普查与研究通讯》(2008、2),收录于《20年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08、8)  《民俗志的学术定位和书写》,《西北民族研究》(2009、1)

专著《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民族出版社教材《社会人类学讲义》,与王晔合编林耀华教授遗作,鹭江出版社,2003。“体质人类学”、“人类学理论轨迹”,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1949年以来的台湾的民族学/人类学研究”,载与王建民、胡鸿保合著《中国民族学史》下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9。“体质人类学与民族学”、“语言学与民族学”,载宋蜀华主编《民族学理论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语言与民族文化”、“中国的经济文化类型”,载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1997年修订再版。“进化学派”、“博厄斯学派”、“结构人类学派”诸条,载《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地理环境与民族教育”、 “民族地区的文化模式与民族教育”,孙若穹等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译著《中国文化经典名言》英译,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张小明:《藏传佛教》,中国画报出版社,(汉英)2004郝瑞:“人类学研究的种种困惑”,民族艺术,1-4/2004,连载。黄树民:“比较方法在人类学中的应用与滥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第3期。郝瑞:“人类学调查的种种困惑”,《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王庚武:“论海外华人的中国文化中心”,郝时远主编《海外华人研究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高斯明:“论人类学科学的整体性”,中央民族大学学报5/2000。高斯明:“人类学与美国”,《民族译丛》1/1989。李济:《中国人的形成》,与胡鸿保等合译,载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李光模编《李济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马文·哈里斯:《文化唯物论》,与王曼萍合译,华夏出版社,1989。学术论文汉语民族一词的语境中性与皮格马利翁效应,《思想战线》2011年第4期中国文明结构:少数民族发展与国家安全社会和谐,《文明》2010第1期汉族:不断飘移的民族,《中国国家地理》,2010年第2期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昆明宣言》起草,2009年7月31日通过。“少数民族发展与中国社会和谐”,《中国民族报》,2009“少数民族看奥运,多少祈盼在心中”,《中国民族报》,2008年8月9日第6版。“第四代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和谐”,《文化产业》,2008年5月,创刊号。“民族文化传统与川北灾区震后重建”,《中国民族》6/2008“社会和谐与民族文化公平传承”,《中国民族报》,2008,4月11日,第6版“好想的摩洛哥与难说的拉比诺”,《摩洛哥田野作业代译序》,商务印书馆,2008“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民间文化研究”,《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2期,第11-15页。“重建有神的社区”,《中国民族报》2007年3月23日第6-7版“简论中国的多元文化与和谐社会”,《思想战线》,2006年第2期。Putting the Shattered World Together Again,China’s Ethnic Groups, V 02, N2, “人类学视野下的东西方文化比较”,《民族艺术》,2003,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搭建跨文化理解的新平台”,《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3年11月21日第12版。“民族学的学科内涵与人才培养”,《光明日报》,2003年6月17日B4版。人大报刊复印转。“试论民族学的知识结构与应用领域”,《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3/6/第1-4页。“中国民族概念的确切含义”:Wrestling with the Connotations of Chinese Minzu”, in Gyanendra Pandey and Peter Gescheire : The Forging of Nationood, Manohar Publishers and Distributors, New Delhi,India, 2003“弱势群体的主体性与现代社会的互主性”,《中华读书报》,2002/5/15第17版“在开放中守护传统:斯洛文尼亚的民族和民族工作”,《世界民族》2001第6期。“‘民族概念’与中国民族研究的可能范式”,载《人文世界》2001年第1卷,第204-19页。“凉山彝族婚改文献的民族学解读”,与胡英姿合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5;另载《凉山民族研究》2001年年刊(内部)。“我所理解和从事的人类学”,《广西民族学院学报》,3/2001“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林耀华教授祭文”,《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2001“林耀华教授与少数民族和民族研究”,《中国民族》,1/2001。“中国的西部开发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亚洲报告2000》。“涂尔干及其学术遗产”,《社会学研究》,5/2000。“林耀华教授的学术生涯”,《民族教育研究》,3/2000。“马林诺斯基与中国人类学”,《民族艺术》,3-4/1999(连载)。“1949年以来的台湾民族学”,《广西民族研究》,2、4/1999(连载)。“中国的现代化与民族学的中国化”,《满族研究》3/1995。“关于中国多元文化的事实、理解与表述”,马启成等编:《民族学与民族文化研究-纪念林耀华教授从教5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与人合撰,《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1988。“中国民族学的南北特色”,何龚等编《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论中国的民族分布格局及其成因”,《宁夏社会科学》4/1985。会议论文“百年中国的社会转型与民族区域自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2-12-5;日本滋贺县立大学2012-12-8“构建和谐社会与重建语言社区”,2007-11-11日,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讲课。“从穷则思变到富而好礼:和谐社会的人类学思考”, 2007,10月31日,水利部移民局黄山培训班讲课。“构建和谐社会与重建有神的社区”,2006,12,18,北京师范大学“传统社区文化与少数民族公共卫生安全”,2006,7,10,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的‘两区’开发与少数民族权益保护”,2005,3,5,中央民族大学“公民、居民、城乡、贫富与族群:凉山农村流动人口问题的人类学分析”,2002年12月14-17花莲,台湾东华大学原住民民族学院。“从社会发展史到文化生态学-中国民族学的研究范式转换”,2002年7月恩施,中国民族学会年会“概念、政治与历史文化-也谈‘民族’一词的用法与译法”,1998年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讨会。“中国统一的维系力量”,1997年6月13日美国Palo Alto高等中学国际活动日讲座。“中西民族概念比较”,1997年2月4日,夏威夷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讲座。“民族-西方概念与中国事实”,1997年3月5日,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讲座。“重建后中国民族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1995年5月14日在青年民族学者座谈会发言。“中国民族概念的确切含义”,1995年2月6-9日新德里SEPHIS WORKSHOP论文。“传统中国的社会家族主义与文化天下主义”, 1994年11月25-27日香港科技大学东亚种族认同研讨会论文。承担学术课题撰写的研究报告中国少数民族政策和民族宗教事务管理改革前沿探索,乐施会、国家民委(2012)“自然资源开发与社会文化和谐”,中国-瑞士国际研讨会,(已执行),“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口双向流动和景观、机制和政策管理需求研究”,民大,2010“世界主要国家民族识别和民族政策资料收集和比较研究”,国家民委,2010“人类学民族学国际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昆明宣言起草,国家民委,2009“中国民族学导论”,中宣部、教育部马工程、主要参与人“中国少数民族水电移民补偿安置体系研究”,中国水电集团,2008“贵广高速铁路社会评估和少数民族发展计划”,世界银行、铁道部2008“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保护与发展”2006,12月,国家民委文宣司,执笔人之一。“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调查报告提纲”,3,国家宗教局、执笔人之一。“从社会发展史到文化生态学”,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内参2003刊登。“民俗文化与时代精神”,2002“论弱势群体的主体性及其在当代语言中的缺失”,2002“民族-西方概念与中国事实”, 1996“与时俱进的中国民族概念及其含义”,在编写论著《中国各民族百科全书》中方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与英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华民族文化》,黄河出版社集团,30万字《东西方文化比较》-教材20万字《民族学/人类学通用教程15讲》-教材20万字《体质人类学》教育部部颁教材,20万字

  • 索引序列
  • 湖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
  • 湖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 湖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