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编辑部职责是什么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编辑部职责是什么

发布时间: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编辑部职责是什么

负责杂志或报刊的市场调研,选题开发,选题列选,选题报批,约稿,出版合同,审稿,成本开支估算,发稿,审读校样,签发付印样,审读样书,结算稿费等事务。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史表明,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社会经济对自然资源进行大规模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即使可以从发达国家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完美无缺的发展道路,在大规模开发利用资源的同时完全避免付出一定的代价[4]。在工业化进程中,发生地质环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经济发展必须要付出的代价。因此,地质环境问题和灾害管理是地质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包括地质环境问题与灾害的防治和发生灾害后的应急响应管理。针对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防治,各个国家探索出了各种管理措施,包括地质环境修复与补偿制度、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矿山闭坑制度等。地质环境补偿是对社会经济活动给地质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的补偿、恢复和治理行为。美国于1977年通过了露天开采控制与复垦法,规定矿业公司在采矿地资源耗竭后必须将土地复垦,所有的煤炭开发活动都必须交纳一定的复垦保证金,交纳的复垦保证金进入废弃矿山复垦基金,基金存入国库,用于资助废弃煤矿山的复垦。部分国家规定矿业项目在申请之前,须提交矿地恢复或土地复垦计划,如巴西的“退化土地恢复计划”,西班牙的“采矿破坏区恢复计划”,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闭坑计划”,对这些计划的编制,在有关法律法规中都有明确的说明,有的还制定有专门的法律[5]。地质环境应急响应管理是一个国家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具体包括灾前地质灾害应急响应预案、灾情的获取和评估、灾中灾害应急响应预案的调整和实施、灾中的应急行动管理等。地质灾害的应急响应管理首先需要在地质灾害发生前对区域地质环境的稳定性、致灾因子的风险性和承灾体的脆弱性进行评估,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做出预测,以此作为制定地质灾害应急响应预案的基础。在地质灾害发生前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预案的内容。在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管理中,快速准确地获取地质灾害信息是实施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的关键。在美国,国土安全部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负责全面协调灾害应急管理工作。在灾害应急管理方面,政府的职责主要包括:加强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服务系统建设;建设防灾减灾工程项目;从法律上加强对易灾土地的开发利用管理;建立健全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防灾标准和法规;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多灾地区居民的防灾意识和能力;开展自然灾害保险业务;强化灾害应急管理建设,增加灾害援助资金;推动灾害综合管理[6]。

一般是报纸刊物负责市场调研,选题开发,选题列选,选题报批,约稿,出版合同,审稿,成本开支估算,发稿,审读校样,签发付印样,审读样书,结算稿费等事务的部门。

编辑部一般是负责报纸刊物、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的市场调研,选题开发,选题列选,选题报批,约稿,出版合同,审稿,成本开支估算,发稿,审读校样,签发付印样,审读样书,结算稿费等事务的部门。根据出版方针任务和媒体的播放任务,结合本编辑部所承担的专业,提出长远的选题规划,近期的发稿计划,联系作、译者,组稿,审稿,加工修改稿件,按期发稿,同时还要经常注意与本专业有关的国内外学术界情况,了解播放内容、出版动态,听取作、译者和读者的反映,培养和提高室内编辑工作人员的思想水平和业务修养。因此,编辑部既是贯彻本社出版方针、保证出版物质量的关键部门,也是培养有专业特长的编辑人员的培训部门。编辑部是媒体和出版社内编辑、出版、发行三个环节中最关键的一环。编辑部力量的强弱,工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媒体和出版物的质量,甚至影响到出版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的兴衰。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编辑部职责是什么呢

一、地质环境的概念和类型(一)地质环境的概念地质环境是指地球岩石圈对人类有影响的所有地质体和各种地质因素作用的总和。地质环境在内、外力地质作用下形成,对人类的生存、生产和生活具有直接、间接或潜在的影响。地质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和活动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场所。人类活动受地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人类活动反过来又对地质环境产生影响。这种相互影响有的是直接的、明显的,有的则是间接的、潜在的和滞后的。地质环境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系统,在自然或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有些对人类生存活动有利,有些则是不利的。地质环境管理的目的是使地质环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方向转化。(二)地质环境的基本类型环境有多种涵义,总是围绕某一中心事物而存在,相对于某一中心而言。牛津简明英语词典上所定义的环境为“任何人或事物生存或发展的条件或影响”;环境保护科学中研究的环境系指作用于人类这一主体的所有外界影响与力量的总和。环境地质是与环境有关的所有地质特征和地质性质的总和。环境地质学是地质科学中一门新兴的属于应用地质学范畴的分支科学,以研究人、地关系为主,介于地质科学与环境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或综合性学科。我国地质环境复杂,地质环境类型的划分方法也很多,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地质资源环境类、地质环境资源类和地质危害及地质灾害类。地质资源环境类它主要指各种地质资源,在其赋存、演化及开发过程中,形成对人类生态环境有影响作用的地质环境。本章主要论述地下水资源环境,其他矿产资源环境问题将在其他有关章节中述及。地质环境资源类它指具有一定价值或可被开发利用的地质环境。主要包括典型代表性的地质剖面、地质构造、地质景观等有科研和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或可利用的地质空间。地质危害及地质灾害类它指自然和人为因素等内、外力地质作用造成地质因素的变化,形成了对人类产生负效应的地质环境,这种变化直接地、间接地或潜在地威胁、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生产活动。二、地质环境行政管理的概念地质环境行政管理是指地矿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公务人员,依据宪法、矿产资源法、水法、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在国务院赋予的地质环境保护管理职能范围内,采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或措施,对地质环境保护、治理活动中的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通过管理,防止、控制和减轻地质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生存活动方向发展,预防和治理各种地质因素与过程对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的危害和破坏;鼓励人类合理利用地质环境,为保护和改善地质环境作出积极贡献,达到既能发展经济满足人类需要,又不超出环境容许极限的目的。地环政管理是地质环境管理的组成部分,欲准确把握这个概念,需要掌握4个要点:①行使这项管理职能的主体是国家各级政府地矿主管部门及其公务人员;②必须依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政务活动;③必须在国务院授权范围内行使其政务;④它仅对地质环境保护、治理活动中的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三、我国地质环境现状我国地质资源种类繁多,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多变。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地质环境状况也越来越严峻。(一)地下水资源环境现状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立方米/年,居世界第六位。其中河川径流量为27115亿立方米/年,亩均水量为世界的四分之三,人均水量为世界均值的四分之一。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为8700亿立方米/年,微咸水约200多亿立方米/年,地下水平均补给模数约9万立方米/年·平方公里左右,接近世界平均地下水补给模数10万立方米/年·平方公里。全国地下淡水开采资源为900亿立方米/年,微咸水为130亿立方米/年,宜井地区地下水开采资源为2390亿立方米/年。据初步概算,平原盆地等地区地下水储存资源约23亿立方米。我国地下水资源特点和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1)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与人口、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南方水多、地少;北方地多、水少;东部水多,西部水少;夏秋水多,冬春水少。这种特征造成南方水量有余,而约占全国国土面积60%的北方15省(区、市)水资源量只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地下淡水天然资源为2600亿立方米/年,接近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的三分之一,开采资源总量为1400亿立方米/年,接近全国的一半,宜井地区的开采资源为1300亿立方米/年,占全国宜井地区开采资源的五分之三以上。(2)开采布局不合理,开采量集中,造成局部地下水位下降和水质恶化。地下水在城市居民生活和工农业供水中占有重要地位,全国70%的城乡居民生活饮用水依靠地下水,据107个重点城市统计,71%的城市开采地下水作为工业和城市生活供水水源,一半以上城市以地下水为主。城市和工业用水量增长快与有限的水资源矛盾日趋尖锐,全国近300个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其中50个城市严重缺水。由于城区集中开采地下水,使许多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城市产生了很多地质环境问题。如地裂缝、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水质恶化等。(3)地下水开发缺乏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造成盲目打井抽水,井孔结构不合理,成井质量差,造成咸淡水混合,海水入侵,地下淡水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破坏。(4)区域地下水分散开发潜力较大。工业发达、人口稠密地区,地下水开采集中,造成局部水资源供需不平衡,水资源紧张,但有些地区如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和吉林等地区,地下水资源分散开发潜力较大,地下水剩余开采资源约占70%左右,可供分散开采利用。(5)与地表水相比,我国地下水水质较好,但在局部地区,近年来,地下水水质有点状污染和恶化趋势,个别地区水质有变好的情况。如沈阳市区、本溪市1995年水质与1994年相比硬度、硝酸盐等均有所降低,而河北省张家口市硝酸盐、氮污染相对1994年有所扩大。(6)受地球化学条件的制约,在我国很多地区存在着与地下水质有关的地方病,如地方性氟中毒,砷中毒,地甲病等。(二)地质环境资源现状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和地理条件复杂,形成了种类繁多的地质环境资源。如典型地层剖面、构造形迹、古生物化石,具有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地貌景观及一些特殊的地质现象等,在国际国内具有很大影响。(1)天津蓟县剖面,厚达9200米,它记录了距今18亿至8亿年间地球演化的历史,是我国中上元古界的标准剖面和实物教科书。山东临朐山旺,汇集了距今1800万年的古生物化石约400多种,三分之一属种化石个体完整,微细结构清晰,昆虫的爪毛翅纹都非常清楚,是我国古生物化石宝库。(2)岩溶、丹霞、火山、冰川等奇特地质景观具有重要科研和观赏价值。湖南武陵源是由泥盆系厚层石英砂岩形成的峰林地质景观,在分布范围、形态及峰林高度方面都名列世界前茅。西南地区岩溶地质景观,西北的黄土地貌,青藏高原众多鲜为人知的特殊地质景观都属世界罕见,很多已开发利用成为旅游资源。(3)我国恐龙化石及遗迹产地分布很广。1993年,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内乡、淅川三县境内发现大量恐龙蛋化石,并发现一批与恐龙蛋化石并存的恐龙骨骼化石,引起国内外科学界的高度重视。湖北郧县也发现了恐龙蛋与骨骼化石并存的罕见地质遗迹。(4)辽宁西部朝阳、锦州地区中生代盆地的晚侏罗—白垩纪地层中龙鸟化石的发现,对鸟类起源和衍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这些堪称世界之最的珍贵罕见地质资源属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是中国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在我国发现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保护好这些环境资源是我们的光荣使命。地质环境资源具有很高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价值。开发地质环境资源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有条件的地区,纷纷利用当地的优越地质环境资源扩大知名度和开发旅游业,对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因不适当地开发或疏于管理,使地质环境资源受到破坏,这种情况近几年也屡有发生。目前,据20多个省的初步统计,已发现有一定科研、开发保护价值的地质环境资源500多处,根据不同的性质和内容分别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和县级保护区,也有很多作为旅游资源进行了开发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效益。(三)地质灾害现状所谓地质灾害,就是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按致灾速度可分为突发性和缓变性两大类。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喜玛拉雅构造带交汇部位,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印度板块向北对亚洲板块的碰撞使中国大陆承受着复杂的地质动力作用。复杂而强烈的构造活动和西高东低的地势反差,不仅形成了中国大地构造和地形的基本轮廓,同时也是形成我国地质灾害种类繁多的根本原因。(1)根据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可从西向东大体以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哀牢山一线和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雪峰山一线为界,将中国分为三大地质灾害区(大体与中国地形三大阶梯划分接近,又略有差异)。西区为高原山地,海拔高,切割深度大,地壳变动强烈,构造、地层复杂,气候干燥,风化强烈,岩石破碎,因而主要发育地震、冻融、泥石流、沙漠化等地质灾害。中区为高原、平原过渡地带,地形陡峻,切割剧烈(相对切割深度为最大),地层复杂,风化严重,活动断裂发育,因而主要发育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地面变形、黄土湿陷等地质灾害。东区为平原及海岸带和大陆架,地形起伏不大,气候潮湿且降雨量丰富,主要发育地震、地面变形、崩滑流、河湖灾害、海岸灾害、盐碱(渍)化、冷浸田等地质灾害。初步调查结果表明,全国共发育有特大型崩塌51处、滑坡140处、泥石流149处;较大型崩塌2984处以上、滑坡2212处以上、泥石流2277处以上。(2)目前,除北京、天津、上海、河南、甘肃、宁夏、新疆以外的其他省、区都发现岩溶塌陷灾害。全国岩溶塌陷总数为2841处,塌陷坑33192个,塌陷面积28平方公里。黑龙江、山西、安徽、江苏、山东等则是矿山采空塌陷的严重发育区。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20个省、区内,共发生采空塌陷180处以上,塌陷面积大于1150平方公里。地面沉降灾害主要发生在沿海城市及少量内陆城市。目前,全国共有上海、天津、江苏、浙江、陕西等16个省(区、市)的46个城市(地段)出现了地面沉降问题,总沉降面积达87万平方公里;地裂缝出现在陕西、河北、山东、广东、河南等17个省(区、市),共434处,1037条以上,总长超过78公里。(3)据对天津、上海、新疆、西藏、海南、台湾以外的其他省(区、市)统计,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7万平方公里,比新中国成立初期150万平方公里新增加37万平方公里,增长幅度为6%,是相当惊人的。现在,全国每年的泥砂流失量超过47亿吨,每年新增流失面积在4790平方公里以上。(4)我国的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及西北部的北纬37°~42°之间,危害着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新疆、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11个省(区)。我国现有沙漠化土地4万平方公里,风沙化土地7万平方公里,加上沙漠戈壁2万平方公里,共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9%,已超过全国耕地的总和。沙漠化土地的分布情况是:41%面积分布在大兴安岭两侧的半干旱地带,以农作物交错区的旱农区风沙危害为主;32%分布在干草原的荒漠草原地带;27%分布于西部干旱荒漠地带。四、地环政管理的主要内容1994年,国务院关于地矿行政主管部门职能设置的通知中规定,地质环境管理的主要职责是:“在国家环境保护规划指导下,监督管理地质环境及开发利用工作。组织编制地质环境保护、监测及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计划,参与编制国家环境保护规划;负责全国地质环境监测站、网的统一管理,组织协调重大地质灾害的整治工作,为重大建设项目、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域经济开发规划的审批工作提供有关审查意见”。“参与水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协同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地下水资源。负责全国地下水资源的勘查、动态监测和储量审批管理工作,对全国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进行监督管理”。具体任务还有:“负责区域、城市、矿山地质环境和地质遗迹管理”,“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设计、管理、施工单位的资质管理,组织实施重大地质灾害的整治工作”。根据上述职能,地环政管理主要包括对地质资源环境合理开发利用的管理,地质环境资源保护的管理和地质危害及地质灾害的防治管理3个方面。(1)地质资源环境既是自然资源的组成部分,又与其他自然资源一样,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地质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及开发利用程度对生产发展和经济实力起着重要作用。人口、经济的迅速增长和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极大地改变着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态环境状况,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我国面临发展和环境的双重压力非常突出,有限的资源和相当脆弱的生态环境要永久维系日益增长的经济总量和人口总量,必须加强地质资源环境管理。这种管理要以保证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维护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促进环境改善为基本原则。(2)地质环境资源因其具有观赏、科研等资源价值和不可恢复性,如果这种环境遭到破坏,则资源的价值就降低或消失。因此,依法保护地质环境资源是地质环境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3)地质危害及地质灾害是因自然的和人为的作用而导致地质环境和地质体发生变化,对人类的生存和活动造成潜在的和直接的危害和灾害。所以,地质危害及地质灾害的管理重点是预报、预测和防治管理。五、加强地环政管理的意义和主要措施(一)地环政管理意义人类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既要使社会、经济、环境三者协调发展,同时也存在相互制约的因素。在有些地方,由于人类对环境变化规律缺乏认识,不重视环境资源的价值,或由于控制能力的局限,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环境造成破坏,资源遭到浪费,生态受到威胁。为减轻和避免这种破坏,就要提高对地质环境资源管理的认识。地质环境管理是协调经济发展与地质环境保护相互关系的重要手段。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统筹规划国土资源开发和整治,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地环政管理是保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实施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统筹兼顾,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或防治地质危害及地质灾害。这就需要建立相应的法律和法规,制定保护管理规划,加强地环政管理。我国是一个地质环境比较脆弱的国家,又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近几年,因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地质环境管理的相对滞后,产生了很多地质环境问题,如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漏斗的形成和扩展,区域性地面沉降和个别地方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对局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条件,在尚不能拿出更多的资金解决这些环境问题的情况下,加强地环政管理,预防和减轻地质危害及地质灾害,尤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环政管理包括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的制定,监测工作运行,各种减灾方案的制定,措施的实施与监督,都必须有行政管理作保证。一个国家地质环境质量改善的过程也就是地环政管理不断发展完善的历史。(二)地环政管理的法律依据和方法措施管理的法律依据地环政管理要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有关标准、规范为准绳,监测数据、分析预测为基础。要求:①合理开发利用地质资源环境;②保护地质环境资源;③防治地质危害及地质灾害为核心,机构和经费为保证,监督管理、行政执法为手段,重视科学技术,实行分级管理,做好政府服务。地环政管理依据的主要法律、法规有矿产资源法、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水法、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勘查区块登记办法、开采登记办法、两权转让办法、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自然保护区条例及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等。采用的标准主要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地下水资源分级分类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等。地环政管理应坚持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抓好典型,以点带面;坚持“谁破坏,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地环政管理机构和公务人员是地环政管理的组织保证。各级地矿行政管理部门都应把地质环境管理职能落到实处,做到机构健全,职能到位,人员精干,经费落实,加快立法进度,加大执法力度。管理的方法和措施具体措施有以下几方面:①转变观念,使地环政管理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服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政府宏观管理;②加强宣传,普及地质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各级领导的地质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全民族保护和改善地质环境的自觉性,使大家认识到地质环境与人人有关,做到人人关心地质环境保护工作;③制定和完善地质环境管理法律、法规和制度;④制订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和年度计划,以目标责任制的方式层层落实;⑤加强和完善地质环境监测站网和信息系统建设,增强监督管理的能力和水平;⑥积极主动工作,把地质环境保护管理规划、计划纳入各级政府规划、计划中;⑦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史表明,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社会经济对自然资源进行大规模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即使可以从发达国家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完美无缺的发展道路,在大规模开发利用资源的同时完全避免付出一定的代价[4]。在工业化进程中,发生地质环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经济发展必须要付出的代价。因此,地质环境问题和灾害管理是地质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包括地质环境问题与灾害的防治和发生灾害后的应急响应管理。针对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防治,各个国家探索出了各种管理措施,包括地质环境修复与补偿制度、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矿山闭坑制度等。地质环境补偿是对社会经济活动给地质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的补偿、恢复和治理行为。美国于1977年通过了露天开采控制与复垦法,规定矿业公司在采矿地资源耗竭后必须将土地复垦,所有的煤炭开发活动都必须交纳一定的复垦保证金,交纳的复垦保证金进入废弃矿山复垦基金,基金存入国库,用于资助废弃煤矿山的复垦。部分国家规定矿业项目在申请之前,须提交矿地恢复或土地复垦计划,如巴西的“退化土地恢复计划”,西班牙的“采矿破坏区恢复计划”,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闭坑计划”,对这些计划的编制,在有关法律法规中都有明确的说明,有的还制定有专门的法律[5]。地质环境应急响应管理是一个国家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具体包括灾前地质灾害应急响应预案、灾情的获取和评估、灾中灾害应急响应预案的调整和实施、灾中的应急行动管理等。地质灾害的应急响应管理首先需要在地质灾害发生前对区域地质环境的稳定性、致灾因子的风险性和承灾体的脆弱性进行评估,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做出预测,以此作为制定地质灾害应急响应预案的基础。在地质灾害发生前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预案的内容。在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管理中,快速准确地获取地质灾害信息是实施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的关键。在美国,国土安全部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负责全面协调灾害应急管理工作。在灾害应急管理方面,政府的职责主要包括:加强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服务系统建设;建设防灾减灾工程项目;从法律上加强对易灾土地的开发利用管理;建立健全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防灾标准和法规;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多灾地区居民的防灾意识和能力;开展自然灾害保险业务;强化灾害应急管理建设,增加灾害援助资金;推动灾害综合管理[6]。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编辑部职责范围是什么

一、地质环境的概念和类型(一)地质环境的概念地质环境是指地球岩石圈对人类有影响的所有地质体和各种地质因素作用的总和。地质环境在内、外力地质作用下形成,对人类的生存、生产和生活具有直接、间接或潜在的影响。地质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和活动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场所。人类活动受地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人类活动反过来又对地质环境产生影响。这种相互影响有的是直接的、明显的,有的则是间接的、潜在的和滞后的。地质环境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系统,在自然或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有些对人类生存活动有利,有些则是不利的。地质环境管理的目的是使地质环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方向转化。(二)地质环境的基本类型环境有多种涵义,总是围绕某一中心事物而存在,相对于某一中心而言。牛津简明英语词典上所定义的环境为“任何人或事物生存或发展的条件或影响”;环境保护科学中研究的环境系指作用于人类这一主体的所有外界影响与力量的总和。环境地质是与环境有关的所有地质特征和地质性质的总和。环境地质学是地质科学中一门新兴的属于应用地质学范畴的分支科学,以研究人、地关系为主,介于地质科学与环境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或综合性学科。我国地质环境复杂,地质环境类型的划分方法也很多,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地质资源环境类、地质环境资源类和地质危害及地质灾害类。地质资源环境类它主要指各种地质资源,在其赋存、演化及开发过程中,形成对人类生态环境有影响作用的地质环境。本章主要论述地下水资源环境,其他矿产资源环境问题将在其他有关章节中述及。地质环境资源类它指具有一定价值或可被开发利用的地质环境。主要包括典型代表性的地质剖面、地质构造、地质景观等有科研和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或可利用的地质空间。地质危害及地质灾害类它指自然和人为因素等内、外力地质作用造成地质因素的变化,形成了对人类产生负效应的地质环境,这种变化直接地、间接地或潜在地威胁、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生产活动。二、地质环境行政管理的概念地质环境行政管理是指地矿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公务人员,依据宪法、矿产资源法、水法、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在国务院赋予的地质环境保护管理职能范围内,采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或措施,对地质环境保护、治理活动中的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通过管理,防止、控制和减轻地质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生存活动方向发展,预防和治理各种地质因素与过程对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的危害和破坏;鼓励人类合理利用地质环境,为保护和改善地质环境作出积极贡献,达到既能发展经济满足人类需要,又不超出环境容许极限的目的。地环政管理是地质环境管理的组成部分,欲准确把握这个概念,需要掌握4个要点:①行使这项管理职能的主体是国家各级政府地矿主管部门及其公务人员;②必须依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政务活动;③必须在国务院授权范围内行使其政务;④它仅对地质环境保护、治理活动中的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三、我国地质环境现状我国地质资源种类繁多,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多变。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地质环境状况也越来越严峻。(一)地下水资源环境现状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立方米/年,居世界第六位。其中河川径流量为27115亿立方米/年,亩均水量为世界的四分之三,人均水量为世界均值的四分之一。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为8700亿立方米/年,微咸水约200多亿立方米/年,地下水平均补给模数约9万立方米/年·平方公里左右,接近世界平均地下水补给模数10万立方米/年·平方公里。全国地下淡水开采资源为900亿立方米/年,微咸水为130亿立方米/年,宜井地区地下水开采资源为2390亿立方米/年。据初步概算,平原盆地等地区地下水储存资源约23亿立方米。我国地下水资源特点和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1)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与人口、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南方水多、地少;北方地多、水少;东部水多,西部水少;夏秋水多,冬春水少。这种特征造成南方水量有余,而约占全国国土面积60%的北方15省(区、市)水资源量只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地下淡水天然资源为2600亿立方米/年,接近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的三分之一,开采资源总量为1400亿立方米/年,接近全国的一半,宜井地区的开采资源为1300亿立方米/年,占全国宜井地区开采资源的五分之三以上。(2)开采布局不合理,开采量集中,造成局部地下水位下降和水质恶化。地下水在城市居民生活和工农业供水中占有重要地位,全国70%的城乡居民生活饮用水依靠地下水,据107个重点城市统计,71%的城市开采地下水作为工业和城市生活供水水源,一半以上城市以地下水为主。城市和工业用水量增长快与有限的水资源矛盾日趋尖锐,全国近300个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其中50个城市严重缺水。由于城区集中开采地下水,使许多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城市产生了很多地质环境问题。如地裂缝、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水质恶化等。(3)地下水开发缺乏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造成盲目打井抽水,井孔结构不合理,成井质量差,造成咸淡水混合,海水入侵,地下淡水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破坏。(4)区域地下水分散开发潜力较大。工业发达、人口稠密地区,地下水开采集中,造成局部水资源供需不平衡,水资源紧张,但有些地区如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和吉林等地区,地下水资源分散开发潜力较大,地下水剩余开采资源约占70%左右,可供分散开采利用。(5)与地表水相比,我国地下水水质较好,但在局部地区,近年来,地下水水质有点状污染和恶化趋势,个别地区水质有变好的情况。如沈阳市区、本溪市1995年水质与1994年相比硬度、硝酸盐等均有所降低,而河北省张家口市硝酸盐、氮污染相对1994年有所扩大。(6)受地球化学条件的制约,在我国很多地区存在着与地下水质有关的地方病,如地方性氟中毒,砷中毒,地甲病等。(二)地质环境资源现状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和地理条件复杂,形成了种类繁多的地质环境资源。如典型地层剖面、构造形迹、古生物化石,具有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地貌景观及一些特殊的地质现象等,在国际国内具有很大影响。(1)天津蓟县剖面,厚达9200米,它记录了距今18亿至8亿年间地球演化的历史,是我国中上元古界的标准剖面和实物教科书。山东临朐山旺,汇集了距今1800万年的古生物化石约400多种,三分之一属种化石个体完整,微细结构清晰,昆虫的爪毛翅纹都非常清楚,是我国古生物化石宝库。(2)岩溶、丹霞、火山、冰川等奇特地质景观具有重要科研和观赏价值。湖南武陵源是由泥盆系厚层石英砂岩形成的峰林地质景观,在分布范围、形态及峰林高度方面都名列世界前茅。西南地区岩溶地质景观,西北的黄土地貌,青藏高原众多鲜为人知的特殊地质景观都属世界罕见,很多已开发利用成为旅游资源。(3)我国恐龙化石及遗迹产地分布很广。1993年,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内乡、淅川三县境内发现大量恐龙蛋化石,并发现一批与恐龙蛋化石并存的恐龙骨骼化石,引起国内外科学界的高度重视。湖北郧县也发现了恐龙蛋与骨骼化石并存的罕见地质遗迹。(4)辽宁西部朝阳、锦州地区中生代盆地的晚侏罗—白垩纪地层中龙鸟化石的发现,对鸟类起源和衍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这些堪称世界之最的珍贵罕见地质资源属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是中国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在我国发现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保护好这些环境资源是我们的光荣使命。地质环境资源具有很高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价值。开发地质环境资源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有条件的地区,纷纷利用当地的优越地质环境资源扩大知名度和开发旅游业,对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因不适当地开发或疏于管理,使地质环境资源受到破坏,这种情况近几年也屡有发生。目前,据20多个省的初步统计,已发现有一定科研、开发保护价值的地质环境资源500多处,根据不同的性质和内容分别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和县级保护区,也有很多作为旅游资源进行了开发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效益。(三)地质灾害现状所谓地质灾害,就是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按致灾速度可分为突发性和缓变性两大类。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喜玛拉雅构造带交汇部位,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印度板块向北对亚洲板块的碰撞使中国大陆承受着复杂的地质动力作用。复杂而强烈的构造活动和西高东低的地势反差,不仅形成了中国大地构造和地形的基本轮廓,同时也是形成我国地质灾害种类繁多的根本原因。(1)根据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可从西向东大体以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哀牢山一线和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雪峰山一线为界,将中国分为三大地质灾害区(大体与中国地形三大阶梯划分接近,又略有差异)。西区为高原山地,海拔高,切割深度大,地壳变动强烈,构造、地层复杂,气候干燥,风化强烈,岩石破碎,因而主要发育地震、冻融、泥石流、沙漠化等地质灾害。中区为高原、平原过渡地带,地形陡峻,切割剧烈(相对切割深度为最大),地层复杂,风化严重,活动断裂发育,因而主要发育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地面变形、黄土湿陷等地质灾害。东区为平原及海岸带和大陆架,地形起伏不大,气候潮湿且降雨量丰富,主要发育地震、地面变形、崩滑流、河湖灾害、海岸灾害、盐碱(渍)化、冷浸田等地质灾害。初步调查结果表明,全国共发育有特大型崩塌51处、滑坡140处、泥石流149处;较大型崩塌2984处以上、滑坡2212处以上、泥石流2277处以上。(2)目前,除北京、天津、上海、河南、甘肃、宁夏、新疆以外的其他省、区都发现岩溶塌陷灾害。全国岩溶塌陷总数为2841处,塌陷坑33192个,塌陷面积28平方公里。黑龙江、山西、安徽、江苏、山东等则是矿山采空塌陷的严重发育区。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20个省、区内,共发生采空塌陷180处以上,塌陷面积大于1150平方公里。地面沉降灾害主要发生在沿海城市及少量内陆城市。目前,全国共有上海、天津、江苏、浙江、陕西等16个省(区、市)的46个城市(地段)出现了地面沉降问题,总沉降面积达87万平方公里;地裂缝出现在陕西、河北、山东、广东、河南等17个省(区、市),共434处,1037条以上,总长超过78公里。(3)据对天津、上海、新疆、西藏、海南、台湾以外的其他省(区、市)统计,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7万平方公里,比新中国成立初期150万平方公里新增加37万平方公里,增长幅度为6%,是相当惊人的。现在,全国每年的泥砂流失量超过47亿吨,每年新增流失面积在4790平方公里以上。(4)我国的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及西北部的北纬37°~42°之间,危害着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新疆、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11个省(区)。我国现有沙漠化土地4万平方公里,风沙化土地7万平方公里,加上沙漠戈壁2万平方公里,共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9%,已超过全国耕地的总和。沙漠化土地的分布情况是:41%面积分布在大兴安岭两侧的半干旱地带,以农作物交错区的旱农区风沙危害为主;32%分布在干草原的荒漠草原地带;27%分布于西部干旱荒漠地带。四、地环政管理的主要内容1994年,国务院关于地矿行政主管部门职能设置的通知中规定,地质环境管理的主要职责是:“在国家环境保护规划指导下,监督管理地质环境及开发利用工作。组织编制地质环境保护、监测及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计划,参与编制国家环境保护规划;负责全国地质环境监测站、网的统一管理,组织协调重大地质灾害的整治工作,为重大建设项目、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域经济开发规划的审批工作提供有关审查意见”。“参与水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协同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地下水资源。负责全国地下水资源的勘查、动态监测和储量审批管理工作,对全国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进行监督管理”。具体任务还有:“负责区域、城市、矿山地质环境和地质遗迹管理”,“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设计、管理、施工单位的资质管理,组织实施重大地质灾害的整治工作”。根据上述职能,地环政管理主要包括对地质资源环境合理开发利用的管理,地质环境资源保护的管理和地质危害及地质灾害的防治管理3个方面。(1)地质资源环境既是自然资源的组成部分,又与其他自然资源一样,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地质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及开发利用程度对生产发展和经济实力起着重要作用。人口、经济的迅速增长和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极大地改变着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态环境状况,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我国面临发展和环境的双重压力非常突出,有限的资源和相当脆弱的生态环境要永久维系日益增长的经济总量和人口总量,必须加强地质资源环境管理。这种管理要以保证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维护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促进环境改善为基本原则。(2)地质环境资源因其具有观赏、科研等资源价值和不可恢复性,如果这种环境遭到破坏,则资源的价值就降低或消失。因此,依法保护地质环境资源是地质环境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3)地质危害及地质灾害是因自然的和人为的作用而导致地质环境和地质体发生变化,对人类的生存和活动造成潜在的和直接的危害和灾害。所以,地质危害及地质灾害的管理重点是预报、预测和防治管理。五、加强地环政管理的意义和主要措施(一)地环政管理意义人类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既要使社会、经济、环境三者协调发展,同时也存在相互制约的因素。在有些地方,由于人类对环境变化规律缺乏认识,不重视环境资源的价值,或由于控制能力的局限,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环境造成破坏,资源遭到浪费,生态受到威胁。为减轻和避免这种破坏,就要提高对地质环境资源管理的认识。地质环境管理是协调经济发展与地质环境保护相互关系的重要手段。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统筹规划国土资源开发和整治,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地环政管理是保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实施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统筹兼顾,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或防治地质危害及地质灾害。这就需要建立相应的法律和法规,制定保护管理规划,加强地环政管理。我国是一个地质环境比较脆弱的国家,又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近几年,因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地质环境管理的相对滞后,产生了很多地质环境问题,如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漏斗的形成和扩展,区域性地面沉降和个别地方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对局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条件,在尚不能拿出更多的资金解决这些环境问题的情况下,加强地环政管理,预防和减轻地质危害及地质灾害,尤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环政管理包括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的制定,监测工作运行,各种减灾方案的制定,措施的实施与监督,都必须有行政管理作保证。一个国家地质环境质量改善的过程也就是地环政管理不断发展完善的历史。(二)地环政管理的法律依据和方法措施管理的法律依据地环政管理要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有关标准、规范为准绳,监测数据、分析预测为基础。要求:①合理开发利用地质资源环境;②保护地质环境资源;③防治地质危害及地质灾害为核心,机构和经费为保证,监督管理、行政执法为手段,重视科学技术,实行分级管理,做好政府服务。地环政管理依据的主要法律、法规有矿产资源法、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水法、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勘查区块登记办法、开采登记办法、两权转让办法、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自然保护区条例及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等。采用的标准主要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地下水资源分级分类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等。地环政管理应坚持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抓好典型,以点带面;坚持“谁破坏,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地环政管理机构和公务人员是地环政管理的组织保证。各级地矿行政管理部门都应把地质环境管理职能落到实处,做到机构健全,职能到位,人员精干,经费落实,加快立法进度,加大执法力度。管理的方法和措施具体措施有以下几方面:①转变观念,使地环政管理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服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政府宏观管理;②加强宣传,普及地质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各级领导的地质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全民族保护和改善地质环境的自觉性,使大家认识到地质环境与人人有关,做到人人关心地质环境保护工作;③制定和完善地质环境管理法律、法规和制度;④制订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和年度计划,以目标责任制的方式层层落实;⑤加强和完善地质环境监测站网和信息系统建设,增强监督管理的能力和水平;⑥积极主动工作,把地质环境保护管理规划、计划纳入各级政府规划、计划中;⑦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地质环境是指与地质作用相关的自然环境,包括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岩体、土体、地下水、矿藏等地质体及活动的总和。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环境管理与监督工作,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地质环境管理的内容包括组织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古生物化石、地质遗迹、矿业遗迹等重要保护区或保护地,依法管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和评价,监测、监督以防止地下水过量开采和污染,承担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的勘查、评价工作;指导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订并组织实施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地质遗迹保护;地下水、矿泉水和地热资源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编制并组织实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年度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并对其监督管理;管理建设项目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组织编写有关标准、规范;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报;负责承担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评估单位的资质管理;进行地质灾害责任鉴定及纠纷调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按照“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提取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保证金的管理和使用按照“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款专用”的原则,由企业在地方财政部门指定的银行开设保证金账户,按规定使用资金。制订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方案,开展矿山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治理工作。地质遗迹保护。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地质遗迹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管理制度,管理在保护区内从事的各项活动;对保护的内容进行监测、维护,防止地质遗迹被破坏和污染。对具有国际、国内和区域性典型意义的地质遗迹,可建成国家级、省级、县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遗迹保护段、地质遗迹保护点或地质公园。地下水、矿泉水和地热资源保护。地下水具有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双重属性,矿泉水属水汽矿产,地热资源是宝贵的能源矿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具有依法监测、监督以防止地下水过量开采与污染,避免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保护地质环境的职责。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编辑部主任职责是什么

地质环境是指与地质作用相关的自然环境,包括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岩体、土体、地下水、矿藏等地质体及活动的总和。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环境管理与监督工作,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地质环境管理的内容包括组织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古生物化石、地质遗迹、矿业遗迹等重要保护区或保护地,依法管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和评价,监测、监督以防止地下水过量开采和污染,承担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的勘查、评价工作;指导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订并组织实施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地质遗迹保护;地下水、矿泉水和地热资源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编制并组织实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年度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并对其监督管理;管理建设项目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组织编写有关标准、规范;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报;负责承担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评估单位的资质管理;进行地质灾害责任鉴定及纠纷调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按照“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提取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保证金的管理和使用按照“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款专用”的原则,由企业在地方财政部门指定的银行开设保证金账户,按规定使用资金。制订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方案,开展矿山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治理工作。地质遗迹保护。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地质遗迹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管理制度,管理在保护区内从事的各项活动;对保护的内容进行监测、维护,防止地质遗迹被破坏和污染。对具有国际、国内和区域性典型意义的地质遗迹,可建成国家级、省级、县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遗迹保护段、地质遗迹保护点或地质公园。地下水、矿泉水和地热资源保护。地下水具有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双重属性,矿泉水属水汽矿产,地热资源是宝贵的能源矿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具有依法监测、监督以防止地下水过量开采与污染,避免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保护地质环境的职责。

1、编辑部主任搞好部室管理,负责主持时政经济线的新闻宣传策划及组织实施工作,做好相关编辑召集的月度主题策划协调等工作。(1)负责本部室的学习、考核、工作安排等内部管理;(2)围绕全市中心工作主持策划,协调部室编辑的主题策划;(3)负责记者、通讯员稿件和版面的协调、初审工作;(4)完成中心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2、编辑部副主任协助部主任搞好部室管理和相关编辑召集的月度主题策划及组织实施,完成部室分管工作。(1)协助部主任做好部室管理和策划工作;(2)完成编辑所应承担的职责和任务;(3)当部主任外出时,代行部主任职责。3、编辑以新闻策划、版面编排为主。在分管领导和部主任召集下,定期与相关记者一起策划新闻、组织实施:(1)根据部室安排,按时完成相关版面组稿、编辑、排版、校对(除1版外,1版编辑完成2版活动和突发新闻临时插排)任务;(2)加强与记者、通讯员的日常联系,对所写、所编的版面、稿件进行导向、事实、文字把关;(3)定期召集相关记者开展版面策划。版面主题策划(必须是系列报道或经认定的主题版面)每月至少1个。主题策划应形成策划书,经部主任审核,分管领导审定后实施;(4)撰写编者按或编后语每月至少1条,每月必须完成有一定质量的新闻评论至少2篇;(5)提倡版面编辑在不影响版面编排时间和质量的前提下,发挥各自特长,撰写内参稿、外宣稿和其他稿件,稿件以稿分形式计入月度考核;(6)完成部主任交办的其他任务。(7)试行版面编排个人申报责任制,七版的编排在全体编辑中竞报。探索版面承包经营制,在不影响全中心线内广告策划经营的前提下,五版由专人负责编排经营,探索以版养版新路,同时增强报纸可读性。鼓励全体编辑、记者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品牌栏目和版面的协办和冠名。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编辑部职责是什么意思

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等活动易造成矿区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情况,因此要切实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44号)明确国土资源部负责全国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本行政区域内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体系,健全监测网络,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动态监测,指导、监督采矿权人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监测。采矿权人应当定期向矿山所在地的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矿山地质环境情况,如实提交监测资料。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将汇总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资料报上一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环保部门的职责当然和地质灾害演的地点练有关了环保部门在演练中的职责基本上就是进行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后的环境监测与污染处置,立即组织对事故现场进行环境监测、监控,提出控制措施及建议,并进行相应处理。

编辑部一般是负责报纸刊物、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的市场调研,选题开发,选题列选,选题报批,约稿,出版合同,审稿,成本开支估算,发稿,审读校样,签发付印样,审读样书,结算稿费等事务的部门。根据出版方针任务和媒体的播放任务,结合本编辑部所承担的专业,提出长远的选题规划,近期的发稿计划,联系作、译者,组稿,审稿,加工修改稿件,按期发稿,同时还要经常注意与本专业有关的国内外学术界情况,了解播放内容、出版动态,听取作、译者和读者的反映,培养和提高室内编辑工作人员的思想水平和业务修养。因此,编辑部既是贯彻本社出版方针、保证出版物质量的关键部门,也是培养有专业特长的编辑人员的培训部门。编辑部是媒体和出版社内编辑、出版、发行三个环节中最关键的一环。编辑部力量的强弱,工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媒体和出版物的质量,甚至影响到出版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的兴衰。

  • 索引序列
  •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编辑部职责是什么
  •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编辑部职责是什么呢
  •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编辑部职责范围是什么
  •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编辑部主任职责是什么
  •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编辑部职责是什么意思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