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京剧杂志社长是谁啊

中国京剧杂志社长是谁啊

发布时间:

中国京剧杂志社长是谁啊

京剧,是融演唱、表演为一体的一个综合类剧种。既要有天赋的好嗓子,又要有丰富的演唱技巧,还需要有好的扮相。京剧是国粹,百余年的发展史,使这个剧种不但深受国人的喜爱,而且还走出国门,在国际上也有了一定的声誉。在京剧的各个发展阶段,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了许多的名角儿。在京剧的四大流派中,喜欢梅派的人更多一些。梅派的经典剧目《贵妃醉酒》中“海岛冰轮初转腾”为广大京剧爱好者所熟知。年轻丁晓君京剧流派艺术讲究传承关系,青年京剧演员丁晓君,师承杜近芳。她在京剧《红色娘子军》中扮演吴清华,演唱和扮相都很受大家的喜爱,成为青年经济演员中的佼佼者,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丁晓君认为:京剧是我们的民族之魂。几百年先辈大师们的智慧使京剧艺术成为一个同西方歌剧并驾齐驱、极其科学而完整的艺术体系。所以保护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京剧的传承发展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年李胜素有句话说,努力很重要,天赋更要紧。李胜素就是那个天赋独到的孩子,从学校毕业后,李胜素凭借她自身优美、独特的唱腔,用心演绎的本心,很快就赢得了家乡观众的一致好评。1988年,她遇到了足以影响她一生的老师——梅葆玖老师。李胜素骨子里非常崇拜梅派的内涵和风骨,当她得以拜在梅葆玖老师门下时,更是如饥似渴地钻研梅派的戏剧。梅老师对于这个有天赋的徒弟是倾囊相授,无论是一个捻指的动作,还是一字一句的唱腔,梅葆玖老师都是一遍遍亲自指导。李胜素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跟着梅老师一遍遍揣摩梅派戏剧的精华,又经常跟随老师参加海内外的梅派大汇演,终于让她摸透了梅派内在的神韵和精华。当李胜素换上戏服时,所有人都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她就是为这个舞台而生的!无论是徽班进京就开始传唱的《四郎探母》,还是被传唱了千万遍的《贵妃醉酒》,李胜素都能演绎出独属于她的风味。有一个法国人这样评价李胜素演出的《白蛇传》:“她是来自中国的艺术天使,有了她,中国的京剧更加美不胜收”。李胜素在梨园界算是最美的青衣了,她的美不仅仅是颜值,待人接物方面真是挺有风度之美的,李胜素成名后,依然是端庄大气,待人谦和,从不拿架子,全身心投入她的事业当中,很多人喜欢她其实也是因为她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和生活品质。年长李维康每当李维康一谈起京剧,她的眼睛里就闪烁着光芒。12岁那年,李维康第一次登台,表演了《二进宫》,当时她的妈妈也在现场观看。整整60年过去,李维康依然能回想起那天的情形——因为有着一副“金嗓子”,第一句刚一开口,观众立刻送上了热烈的掌声,李维康从此爱上了舞台。同年,李维康去给毛主席演出,还和主席聊了聊天。1985年,李维康因出演老版《四世同堂》获得第四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的最佳女主角,成了当时的“国民女神”。那是李维康第一次拍电视剧,也是唯一的一次。80年代时,李维康曾多次参与央视春晚的演出,表演了《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南梆子》、《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等作品。1986年春晚上,她还客串演唱了《回娘家》,留下了令人难忘的身影。从艺60年,李维康说自己一直在追求完美,虽然累,但也累得其所。结语谁可堪称京剧界第一大美人?我认为,应该有年龄段和年代的划分。如果按照这个划分法,年长的当属李维康,中年的应该是李胜素,年轻的当属丁晓君。李维康、李胜素、丁晓君,堪称三个不同年龄段的典型人物,说他们是京剧界的第一大美女,实不为过。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互相影响,逐渐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北京土语,逐渐融合发展。传统剧目约在一千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2010年11月16日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京剧界美女如云,在这群美女中,谁又能称作第一美女?李胜素绝对撑得起这个名号,李胜素是梅派传人,虽然并非出生世家,但却天生有一副好嗓子。进入京剧圈发展后,李胜素获得诸多奖项,她的实力大家有目共睹,为了京剧的发展,李胜素做出很多努力,所以她是当之无愧的京剧界第一美人。

【简介】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思想感情。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京剧杂志社长是谁

叶圣陶 1894年生于江苏苏州。原名叶绍钧,笔名有柳山、桂 山、郢、郢山、华秉亟等。1899年进私塾读书,1907年进 公立小学,一年后进苏州公立中学。中学时期,喜读外国 小说,开始接触文艺,曾与同学组织诗会放社。1911年中 学毕业,后历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员,还当过编辑,编 过《小说月报》、《妇女杂志》和《中学生》等刊物。解放后,曾任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 版社社长;历任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中 国文联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叶圣陶早在1914年就开始用文言文写短篇小说,五四 运动前后改用白话写作。1921年初,和茅盾、郑振铎等人 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出“为人生”的主张,并严肃认 真地进行实践,这时期的作品有短篇集《隔膜》(1926)、 《火灾》(1923)、《线下》(1924)、《城中》(1926)、《未厌集》(1928)、《抗争》、《四三集》(1936), 散文集《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诗歌集《雪朝》 (1922),长篇小说《倪焕之》(1929)等。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暴露和讽刺了旧社会的黑暗,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悲惨命运。在看到兴起的革命力量之后创作的作品,则充满了对光明的热切追求。 早在1920——1921年间,叶圣陶就为少年儿童创作了《儿和影子》、《拜菩萨》、《成功的喜悦》、《小鱼》、《两个孩子》和《损害》等多篇小诗,这些以儿童生活为 题材的诗作,充分体现了“五四”以后科学与民主的时代 精神,既能教育孩子,又提醒了成人对儿童教育问题的关 注。1921年冬天起,他致力于童话创作。1923年,出版了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这部作品,鲁迅在1935年称它 为“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1931年,又出版了第二部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以后,又写了《聪明的野牛》、《鸟言兽语》、《冥世别》等童话,还 创作了童话歌剧《蜜蜂》、《风浪》等。 早期童话,竭力勾画出一个美丽的人生,一个儿童的天真的国土;不久,意识到与其以意想的美去陶冶儿童,远不如为他们展露人世的不平。后期童话,一面无情地讽刺、鞭挞反动腐朽势 力,一面热情地歌颂群众斗争和革命力量。新中国成立后, 于1956年写了《一个少年的笔记》,生动地记述了一个少年在成长中的精神世界,想象丰富而美丽。同年,出版了《叶圣陶童话选》。1979年,又出版了《稻草人和其它童话》。作为现代著名作家和教育家,作为当代的“语言大师”之一,叶圣陶在我国儿童文学史上有着特殊地位,是我国 现代童话创作的重要奠基人。

叶圣陶(28—16),原名叶绍钧。作家、编辑家、教育家。早年试验新式教学。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曾主编《小说月报》,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等。建国后任出版、教育、文史等部门领导。在许多读者心目中,叶圣陶只是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及教育家,事实上,他的小说非常出色,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也不容忽视。(宇慧) 生平:叶圣陶原名时绍钩,生于江苏苏州。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 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用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1921年与郑振铎、茅盾等人组织发起文学研究会,并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上发表作品。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1923-1930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编辑。1927年5月开始主编《小说月报》。1930中转到开明书店当编辑。抗日战争期间举家内迁,曾在乐山任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到成都主持开明书店编务。 1946年返回上海。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出版总署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叶圣陶主要作品集目录

文学作品  叶圣陶主要笔名有叶陶、圣陶、桂山等,1914年开始创作文言小说,1918年开始发表白话文作品。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杂文、诗歌和儿童文学作品。  《春宴琐谭》叶圣陶的第一部白话小说1918  《雪朝》(与朱自清等人合蓍)(诗)1922  《隔膜》(小说集)(1922)  《稻草人》(小说,早年童话集)1923  《火灾》(小说集)(1923)  《线下》(短篇小说)1925  《倪焕之》(长篇小说)1929  《古代英雄的石像》(童话)1931  《文心》(教育)1934(与夏丏尊合著)  《未厌居习作》(散文)1935  《圣陶短篇小说集》(短篇小说集)1936  《叶绍钧选集》(文选)1936  《略读指导举隅》(教育)1946,(与朱自清合著)  《儿童文学研究》1947  《精读指导举隅》(教育)1948  《写作杂谈》(教育)1951  《叶圣陶童话选》(童话)1956  《叶圣陶出版文集》(文选)1958  《抗争》(短篇小说)1959  《夜》1959《平常的故事》1959  《微波》1959  《箧存集》(诗)1960  《潘先生在难中》(短篇小说)1964  《叶圣陶散文》(散文)1983  《我与四川》(散文和诗)1984  《文章讲话》(与夏丏尊合著)(教育)1997  《文话七十二讲》(教育)1999,(与夏丏尊合著)  叶圣陶曾在以下报纸、杂志作过编辑、主笔或主编:  《礼拜六》 、《上海时事新报》、《上海民国日报》 、《文学周报》 、《公理日报》 、《国文月刊》 、《苏州评论》 、《妇女杂志》 、《小说月报》 、《中学生》 、《开明少年》 、《中国作家》 、《人民教育》 、《中国语文》 、《诗》 、《光明》 、《国文杂志》 、《中学生战时半月刊》  叶圣陶童话代表作:  《稻草人》、《旅行家》、《小白船》、《古代英雄的石像》、《一粒种子》、《皇帝的新衣》、《玫瑰和金鱼》、《月亮姑娘的亲事》、《含羞草》、《快乐的人》、《芳儿的梦》、等等参考资料:

叶圣陶简介 叶圣陶(1894.10.28~2.16),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省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叶圣陶的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2年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即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 1917年应聘到吴县角(音lù)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 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并与朱自清等人创办了我国新文坛上第一个诗刊《诗》。他发表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作品,出版了我国童话集《稻草人》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 1923至1930年,叶圣陶进入商务印书馆,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并 于1927年5月开始主编《小说月报》,同时继续文学创作。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 1930年,他转入开明书店。他主办的《中学生》杂志,是三、四十年代最受青年学生欢迎的读物,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抗战期间,他内迁四川,先在中学、大学执教,后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同时写下了不少散文小说诗词,从不同角度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悲惨生活,歌颂了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不屈的普通群众。在四川他还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支援抗日前线的将士。抗战胜利后,他参加反对国民党政府压制民主、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1946年,叶圣陶回到上海后,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他担任了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还担任了上海市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和中学教育研究会的顾问。他编辑杂志、撰写文章、发表演讲,揭露和抨击当局内战、独裁、卖国的罪行,呼吁文化界教育界同人“要有所爱,有所恨,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广大的人民,为同一目标而斗争”,“汇为巨力致民主”,“转移风气,挽回世运”,开创“为万世开太平”的局面。1949年初,叶圣陶应中共中央的邀请,由上海经香港到达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6月,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并当选为文联全国委员;9月,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先后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教育部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等职,并当选为全国人大第一届至第四届代表和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重要职务。1962年,叶圣陶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在1979年民进四代大会上,当选为民进中央副主席,1984年9月,出任民进中央代主席。 作为著名的教育家,他为我国 语文教学、科研也发表过很多精辟见解,论著收入《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他1894年出生于江苏苏州,1912年毕业于苏州公立草桥中学。他曾先后执教于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中国公学、杭州第一师范学校、北京大学、立达学园、复旦大学和武汉大学等校。叶圣陶曾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编辑《文学研究会丛书》。“四·一二”事变后,主编《小说月报》。与此同时,叶圣陶还担任商务印书馆和开明书店编辑,参与编写或主编《中学生》、《中学生文艺》、《国文八百课》以及课外读物《文心》等。1949年初,叶圣陶应中共中央邀请,由上海经香港辗转到达已解放的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并参加新政协筹备会。1949年7月叶圣陶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并当选为文联全国委员。建国后,叶圣陶曾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教育部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叶圣陶曾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以及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他还是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 叶圣陶长期从事文学创作,是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之一。解放前,他曾发表许多反映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小说、散文、新诗、童话等。如我国第一个童话集《稻草人》,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叶圣陶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70多个春秋,为我国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在工作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写出大量有关教育、教学的专论、专著和书简。他很早就进行教育改革的尝试,提出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提倡引导与启发,主张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习惯”。另外,他对促进汉语语言的规范化、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科学化、系统化工作,见解独到,贡献巨大。 叶圣陶从1923年起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所编辑的大量书籍、杂志和课本,都体现了处处为读者着想的特点。他特别注重教育效果和社会效果,态度诚挚,工作极端认真。他热情地帮助和扶植新作者,许多成名作家的处女作,是经过他的手发表的,并写了不少对新人新作的评价,对他们给予鼓励和推荐。建国后,他先后出版过《叶圣陶文集》、《叶圣陶选集》、《叶圣陶小说集》等。 叶圣陶(1894.10.28~2.16),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省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叶圣陶的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2年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即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 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 1917年应聘到吴县角(音lù)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 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并与朱自清等人创办了我国新文坛上第一个诗刊《诗》。他发表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作品,出版了我国童话集《稻草人》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 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 1923至1930年,叶圣陶进入商务印书馆,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并 于1927年5月开始主编《小说月报》,同时继续文学创作。 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 1930年,他转入开明书店。他主办的《中学生》杂志,是三、四十年代最受青年学生欢迎的读物,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抗战期间,他内迁四川,先在中学、大学执教,后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同时写下了不少散文小说诗词,从不同角度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悲惨生活,歌颂了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不屈的普通群众。在四川他还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支援抗日前线的将士。抗战胜利后,他参加反对国民党政府压制民主、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 1946年,叶圣陶回到上海后,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他担任了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还担任了上海市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和中学教育研究会的顾问。他编辑杂志、撰写文章、发表演讲,揭露和抨击当局内战、独裁、卖国的罪行,呼吁文化界教育界同人“要有所爱,有所恨,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广大的人民,为同一目标而斗争”,“汇为巨力致民主”,“转移风气,挽回世运”,开创“为万世开太平”的局面。 1949年初,叶圣陶应中共中央的邀请,由上海经香港到达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6月,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并当选为文联全国委员;9月,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先后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教育部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等职,并当选为全国人大第一届至第四届代表和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重要职务。 1962年,叶圣陶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在1979年民进四代大会上,当选为民进中央副主席,1984年9月,出任民进中央代主席。 作为著名的教育家,他为我国 语文教学、科研也发表过很多精辟见解,论著收入《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中国京剧杂志社长是谁呀

她是李胜素,不仅仅只是因为她的戏,对很多人来说都有着很强的人格魅力

中国京剧刊物出版30周年了。中国京剧杂志创刊于1992年,至今已经过去了30个年头。《中国京剧》是月刊,由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主办。本刊面向京剧及全国戏剧、戏曲专业人士,和海内外京剧票友、戏迷,以传扬祖国优秀文化为己任,以弘扬京剧艺术为宗旨,全面介绍研究京剧的历史、文化、知识、现状。《中国京剧》反映京剧院、剧团改革与京剧艺术创新成果,总结京剧创作经验,普及京剧知识,介绍京剧赏新秀。是世界唯一一本以中国国粹艺术---京剧为内容的大型刊物,旨在探讨京剧规律,弘扬京剧文化,普及京剧知识,传播京剧艺术。

李胜素被称为京剧界第一美女,中国京剧第一人。作为中国国家京剧院主要演员、工青衣、花衫。现任国家京剧院一团团长,京剧界领军当红名角,作为梅派优秀传人,她以自己靓丽的扮相,优美的唱腔,精彩的舞姿,在如今京剧领域具有一定的地位。她是京剧界的“第一美人”,53岁依旧倾国倾城,惊艳了世间。

叶圣陶简介 叶圣陶(1894.10.28~2.16),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省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叶圣陶的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2年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即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 1917年应聘到吴县角(音lù)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 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并与朱自清等人创办了我国新文坛上第一个诗刊《诗》。他发表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作品,出版了我国童话集《稻草人》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 1923至1930年,叶圣陶进入商务印书馆,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并 于1927年5月开始主编《小说月报》,同时继续文学创作。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 1930年,他转入开明书店。他主办的《中学生》杂志,是三、四十年代最受青年学生欢迎的读物,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抗战期间,他内迁四川,先在中学、大学执教,后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同时写下了不少散文小说诗词,从不同角度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悲惨生活,歌颂了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不屈的普通群众。在四川他还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支援抗日前线的将士。抗战胜利后,他参加反对国民党政府压制民主、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1946年,叶圣陶回到上海后,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他担任了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还担任了上海市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和中学教育研究会的顾问。他编辑杂志、撰写文章、发表演讲,揭露和抨击当局内战、独裁、卖国的罪行,呼吁文化界教育界同人“要有所爱,有所恨,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广大的人民,为同一目标而斗争”,“汇为巨力致民主”,“转移风气,挽回世运”,开创“为万世开太平”的局面。1949年初,叶圣陶应中共中央的邀请,由上海经香港到达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6月,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并当选为文联全国委员;9月,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先后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教育部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等职,并当选为全国人大第一届至第四届代表和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重要职务。1962年,叶圣陶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在1979年民进四代大会上,当选为民进中央副主席,1984年9月,出任民进中央代主席。 作为著名的教育家,他为我国 语文教学、科研也发表过很多精辟见解,论著收入《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他1894年出生于江苏苏州,1912年毕业于苏州公立草桥中学。他曾先后执教于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中国公学、杭州第一师范学校、北京大学、立达学园、复旦大学和武汉大学等校。叶圣陶曾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编辑《文学研究会丛书》。“四·一二”事变后,主编《小说月报》。与此同时,叶圣陶还担任商务印书馆和开明书店编辑,参与编写或主编《中学生》、《中学生文艺》、《国文八百课》以及课外读物《文心》等。1949年初,叶圣陶应中共中央邀请,由上海经香港辗转到达已解放的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并参加新政协筹备会。1949年7月叶圣陶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并当选为文联全国委员。建国后,叶圣陶曾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教育部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叶圣陶曾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以及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他还是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 叶圣陶长期从事文学创作,是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之一。解放前,他曾发表许多反映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小说、散文、新诗、童话等。如我国第一个童话集《稻草人》,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叶圣陶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70多个春秋,为我国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在工作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写出大量有关教育、教学的专论、专著和书简。他很早就进行教育改革的尝试,提出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提倡引导与启发,主张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习惯”。另外,他对促进汉语语言的规范化、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科学化、系统化工作,见解独到,贡献巨大。 叶圣陶从1923年起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所编辑的大量书籍、杂志和课本,都体现了处处为读者着想的特点。他特别注重教育效果和社会效果,态度诚挚,工作极端认真。他热情地帮助和扶植新作者,许多成名作家的处女作,是经过他的手发表的,并写了不少对新人新作的评价,对他们给予鼓励和推荐。建国后,他先后出版过《叶圣陶文集》、《叶圣陶选集》、《叶圣陶小说集》等。 叶圣陶(1894.10.28~2.16),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省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叶圣陶的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2年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即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 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 1917年应聘到吴县角(音lù)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 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并与朱自清等人创办了我国新文坛上第一个诗刊《诗》。他发表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作品,出版了我国童话集《稻草人》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 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 1923至1930年,叶圣陶进入商务印书馆,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并 于1927年5月开始主编《小说月报》,同时继续文学创作。 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 1930年,他转入开明书店。他主办的《中学生》杂志,是三、四十年代最受青年学生欢迎的读物,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抗战期间,他内迁四川,先在中学、大学执教,后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同时写下了不少散文小说诗词,从不同角度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悲惨生活,歌颂了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不屈的普通群众。在四川他还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支援抗日前线的将士。抗战胜利后,他参加反对国民党政府压制民主、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 1946年,叶圣陶回到上海后,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他担任了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还担任了上海市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和中学教育研究会的顾问。他编辑杂志、撰写文章、发表演讲,揭露和抨击当局内战、独裁、卖国的罪行,呼吁文化界教育界同人“要有所爱,有所恨,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广大的人民,为同一目标而斗争”,“汇为巨力致民主”,“转移风气,挽回世运”,开创“为万世开太平”的局面。 1949年初,叶圣陶应中共中央的邀请,由上海经香港到达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6月,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并当选为文联全国委员;9月,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先后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教育部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等职,并当选为全国人大第一届至第四届代表和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重要职务。 1962年,叶圣陶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在1979年民进四代大会上,当选为民进中央副主席,1984年9月,出任民进中央代主席。 作为著名的教育家,他为我国 语文教学、科研也发表过很多精辟见解,论著收入《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中国京剧杂志社长是谁当

中国京剧团属于全国政协旗下中华文艺协会的辖管部门!中华文艺协会属正厅级单位。中国京剧团属正处级单位,但是团长高挂副厅级。所以、中国京剧团团长属副厅级!

梅派,创始人是梅兰芳。他出生于京剧世家,8岁开始学戏,11岁登台演出,最擅长的是青衣。梅兰芳在50多年的舞台生涯中,在旦角念白、唱腔、舞蹈、服装、化妆、音乐 等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发展与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京剧功底深厚,文物兼演,扮相优美,台风极佳,唱腔婉转,嗓音圆润,创造了许多形象各异的舞台艺术形象。梅派 的代表作品有《贵妃醉酒》、《宇宙锋》、《断桥》、《霸王别姬》和《穆桂英挂帅》等。梅兰芳还多次赴美国、日本、苏联演出,把中国戏剧传播到国外,使中国戏剧享誉国际!程派,创始人是程砚秋。他自幼学戏,拜梅兰芳为师,擅长青衣。他在戏曲艺术中,追求声、情、美、水之间紧密融洽的结合,讲究音韵,并以其嗓音特色为基础,创造出一 种婉约幽咽、起伏跌宕、似断似续、节奏变化无常的唱腔,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程砚秋的代表作大都是悲剧,有《荒山泪》、《英台抗婚》、《鸳鸯冢》、《窦娥冤》等。尚派,创始人是尚小云。他自幼开始学艺,少年时期荣获过“第一童伶”的称号。最初尚小云学的是武生,后来对正旦产生浓厚的兴趣,改学正旦。尚小云唱功深厚,嗓音洪 亮浑厚,唱腔刚劲,他塑造出许多巾帼英雄、侠女烈妇的形象,代表作有《昭君出塞》、《祭塔》、《梁红玉》、《二进宫》等。荀派,创始人是荀慧生。他儿时学习河北梆子,19岁改学京剧,擅长花旦、刀马旦。荀慧生的艺术风格吸取了河北梆子中旦角的特点,与京剧花旦融为一体,从而创造出独具 特色的艺术风格,他擅长演温柔、天真、活泼类的妇女角色,代表作有《金玉奴》、《红娘》、《红楼二尤》、《荀灌娘》和《钗头凤》等。

“梅、尚、程、荀”四大流派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评选“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活动,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当选,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京剧旦角的四大流派:梅派、程派、荀派、尚派。四大流派的的代表人物分别是: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也称“四大名旦”。

程砚秋,尚小云,梅兰芳,荀慧生

中国杂志社社长是谁啊

王通讯社长,男,河北人。1945年出生。原国家人事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兼人事与人才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人才》杂志社社长,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中国招商引资》杂志社高级顾问,著名人才研究专家、高级培训师。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在北京大学、国务院科教组、国家教委、国家科委从事教育与研究工作,并担任日本千惠商科大学客座教授、上海空军政治学院兼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人力资源研究中心教授。1979年开始从事人才研究,是我国人才学的创始人之一,著有《微观人才论》、《宏观人才学》、《人才学通论》、《人才资源论》、《潜能开发论》等,主编《人才资源学导论》、《人才学大词曲》等。由于他在人才研究领域作出突出贡献,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称号。在国际上曾获美国加州蓝带大印模奖,学术成就载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大词典。田英章,副社长,字存卿、存青,l950年生于天津,书法研究生、教授。先后毕业于中国首都师范大学,日本东京学艺大学。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院终身书法家。 原任国务院任命书高级书写员(由国务院总理签发)。甄源泰,副社长,男,1949年出生于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本科毕业,1995年间在美国加尼福尼亚大学安德森研究生院接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课程的专题培训。1997年经国家人事部推荐成为在国家科委注册的软科学专家。现任国家人事部中国人事科学院人事与人才研究所企业人事诊断中心主任,研究员。

马是从辽宁彰武到京的。彰武有人口约41万,知道他为人的99%的认为他是无赖加!他是怎么走的?什么叫乌合之众?大家逐渐就明白!!!

古人云:百闻不如一见。 况且评价和衡量一个人,自我的主观态度更具有参考性。在下以为,人如其文,文若其人。仅以此言为阁下参考之,惭愧!

此人我知道,性格刚烈,做事不拘小节,心直口快,因此常得罪一些小人。

  • 索引序列
  • 中国京剧杂志社长是谁啊
  • 中国京剧杂志社长是谁
  • 中国京剧杂志社长是谁呀
  • 中国京剧杂志社长是谁当
  • 中国杂志社社长是谁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