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老子研究论文的意义是什么

老子研究论文的意义是什么

发布时间:

老子研究论文的意义是什么

老子之道先天地而生,具有至上性和先存性,包揽宇宙,是万物之母。《老子》第一章就讲“道可道,非常道”。“道”不能被描述,不能被感知,但却使万物得到滋养,使万物得到成熟。道是看不见摸不着,不能被我们的感官所感知,是由物混成为一的,是恍惚的。如果道可以被感知,就是被限定了,恰恰相反,道具有不可限定性。道虽然不可感知,但也是有迹可循,老子希望可以通过探寻前代的历史发展进程,把握上古三代的存亡之道,从而可以对现实社会和人的思想作出深刻反思,这就是道的意义。文章对先秦典籍中的“道”进行梳理、揭示“道”的涵义和规律、进而探讨老子的理想社会从而提出“道”对于建立社会秩序的几点建议。一、道的规律道是众多矛盾的集合,包含着正反、虚实、有无等相互独立、相互依存的方面。事物的两面性是相互转化的,没有一直守势的一方,也没有一直处于劣势的一方。道的规律性就事物相矛盾的两面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又相互依存。 物极必反《老子》认为事物发展到最强盛的时候就会开始走向相反的方向,这就是物极必反。事物的发展达到极限和顶峰的顶点也就是衰落的转折点。老子认为没有永恒的优势或者劣势,两种势态之间是有一个极点的,超过极点之后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老子看到了歙张、弱强、废兴、取与柔弱、刚强之间的转化,并据此提出了防止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方法,就是守虚、守柔、守辱、守雌。虚实相资所有物体都是有虚有实,但是我们通常只能看到物体实的部分,只关注有型、有质的部位而忽略了空存在的意义。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孔洞、中空、缝隙这些空的部分,器具才发挥了它的作用。万物都是虚实结合,有无相生,这就是《老子》一书中所阐发的哲理。二、道与社会秩序的建立

《老子》首章“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一句,通常有两种断句方法,即“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和“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其实汉唐时期的《老子》注疏,都是“无欲、有欲”断句,到了宋代,王安石、司马光、苏辙等人注解《老子》,则提出了“无、有”断句的新见,影响很大。由于马王堆帛书本此句作“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说明以“无欲、有欲”断句更加符合老子的原旨,这样,老学史上这个著名的句读问题似乎顺理成章地得以解决了。然而现实的情况却并非如此,到目前为止,很多老子研究者仍然认为应该从“无、有”断句,他们并不以帛书本的句读为然。看来,关于《老子》首章无欲、有欲的理解,并非仅仅与版本和断句相关,而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对此,本文试图结合老学史的发展以及经典诠释的特点来加以辨析。关于《老子》首章“无欲”、“有欲”的解释,在汉唐时期的注疏中,《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较为全面,该疏说:欲者性之动,谓逐境而生心也。言人常无欲,正性清静,反照道源,则观见妙本矣。若有欲,逐境生心,则性为欲乱。以欲观本,既失冲和,但见边徼矣。徼,边也。又解云:欲者思存之谓,言欲有所思存而立教也。常无欲者,谓法清静,离于言说,无所思存,则见道之微妙也。常有欲者,谓从本起用,因言立教,应物遂通,化成天下,则见众之所归趋矣。徼,归也。①疏中提出了无欲、有欲的两种不同解释,意思相差很大,但都可以说通。这实际上代表了老学史上关于元欲、有欲诠释的两种不同路向,且两者都有所本。无欲、有欲的第一种解释,“欲”训为“性之动”,即欲望,有欲乱性,这是一个负面意义的理解,与无欲对立,无欲有欲之间存在明显的褒贬之分。从现存的老学文献来看,这种解释当本于《老子河上公章句》。河上注说:“妙,要也。人常能无欲,则以观道之要妙。要谓一也。一出布名道,囋叙明是非也。徼,归也。常有欲之人,可以观世俗之所归趣也。两者谓有欲无欲也。同出者谓同于人心。异名者,所名曰异。名无欲者长存,名有欲者亡身。”河上注中的有欲即指欲望。值得注意的是河上注对“同谓之玄”的解释:“玄,天也。谓有欲之人与无欲之人,同受气于天。”“玄”一般解为深远玄妙,这样就为“此两者……同谓之玄”的解释带来了一个问题,也就是说,如果把两者解释为无欲有欲,那么无欲尚可谓之玄,有欲怎能称玄呢?因此河上注训玄为天,便避免了这个麻烦。而且,“玄”从字义上看是可以指天的,如《释名·释天》:“天,又谓之玄。”《楚辞·招魂》:“青骊结驷兮齐千乘,悬火延起兮玄颜烝。”王逸注:“玄,天也。”河上注的这一解释,显然是道家气禀说和汉代元气论在老学中的体现。老学史上将“有欲”做负面价值解释的例子很多,但大都能够自证其说。换言之,即使把有欲理解为欲望,也不会构成老子首章诠释的障碍。而其中的关键是对后面“此两者”的解释。如河上注把“两者”解为无欲、有欲,相应训“玄”为天,从而使前后语意贯通。事实上,“两者”所指为何,可以有多种看法,如成玄英认为是指“无欲有欲二观”,唐玄宗疏则说:“两者,谓可道、可名,无名、有名,无欲、有欲,各自其两,故云两者。”此外,“两者”还可以指始与母、妙与徼等等。由于对“两者”的理解具有开放性,故关于“同谓之玄”的诠释在前后语意的连贯上是不存在问题的。

老子的无为思想是可以运用到方方面面的,无为绝对不是不动,而是不以私欲而为,这也就是天道,大公无私,平等对待万物。应用到治国上,可以让领导人有清晰客观的判断力,减少徇私舞弊,若能落入实处,自然国泰民安。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可以更多为他人着想,处理好人际关系。

老子研究论文的意义

老子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 苦县 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 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是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是为“反者道之动”,“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他关于民众的格言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于他的身份,还有人认为他是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跟孔子同时,曾著书十五篇宣传道家之用;还有人认为是周太史儋(dān),生活在孔子死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的《老子韩非列传》中即说明了当时对老子何其人有过此两种猜测。“或曰:老子亦老莱子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当时司马迁也疑老子即为老莱子,并不是道家创始人。

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老子是道家学说的始祖,被后来的中国道教奉为祖师。老子在中国文化中居于重要地位,对国人的思想、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他是与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并驾齐驱的先圣先知。老子的《道德经》早已传向全球,为欧美人所崇敬和喜爱的哲理书。老子的思想以自然为宗,主张“人法地,地法天,道法自然”。从天道、地道、到人道,强调了人要顺应自然,法天而行,天道无为而无不为。谈起老子的“无为”,一些人往往会误认为老子主张的“无为”是“无所作为”,这是十足的误区。老子说的“无为”并不是一无所为和一切无作为,而是要“不要刻意地作为”、而要以“自然而为”,要在该有为时则有为、该无为时则无为。一些人只注意到老子思想的消极层面,而忽略了老子思想的积极层面。老子思想的积极意义是肯定人性的自足性,告诫统治的在位者,不要为了自己和这个小集团的利益而刻意地太多作为,而要以百姓之心为心,顺应民众,顺应自然而作为,这样天下便会自定。又告诫人们,不要为了自己的执着而刻意地去钻营,而要顺应自然规律做事,这样就心境明亮,豁达宽怀。

老子之道先天地而生,具有至上性和先存性,包揽宇宙,是万物之母。《老子》第一章就讲“道可道,非常道”。“道”不能被描述,不能被感知,但却使万物得到滋养,使万物得到成熟。道是看不见摸不着,不能被我们的感官所感知,是由物混成为一的,是恍惚的。如果道可以被感知,就是被限定了,恰恰相反,道具有不可限定性。道虽然不可感知,但也是有迹可循,老子希望可以通过探寻前代的历史发展进程,把握上古三代的存亡之道,从而可以对现实社会和人的思想作出深刻反思,这就是道的意义。文章对先秦典籍中的“道”进行梳理、揭示“道”的涵义和规律、进而探讨老子的理想社会从而提出“道”对于建立社会秩序的几点建议。一、道的规律道是众多矛盾的集合,包含着正反、虚实、有无等相互独立、相互依存的方面。事物的两面性是相互转化的,没有一直守势的一方,也没有一直处于劣势的一方。道的规律性就事物相矛盾的两面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又相互依存。 物极必反《老子》认为事物发展到最强盛的时候就会开始走向相反的方向,这就是物极必反。事物的发展达到极限和顶峰的顶点也就是衰落的转折点。老子认为没有永恒的优势或者劣势,两种势态之间是有一个极点的,超过极点之后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老子看到了歙张、弱强、废兴、取与柔弱、刚强之间的转化,并据此提出了防止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方法,就是守虚、守柔、守辱、守雌。虚实相资所有物体都是有虚有实,但是我们通常只能看到物体实的部分,只关注有型、有质的部位而忽略了空存在的意义。三十辐共一毂,当其

“有”就可以视为天下万物借以产生、存在、发展和消亡的形而上的根本依据,“无”就成了“有”借以存在的形而上的根本依据。  老子哲学是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历史观。特别是治国论犹如一片原始森林。  “道”是老子及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道论是老子思想体系的基础、核心和逻辑起点。在这种情况下,对道的规定性和实质的把握,就必然成为正确理解老子及道家思想的关键性环节。经过长期的初步的研究,笔者对老子“道”的规定性作了这样的概括:“道”是既超越又内在于天地万物及社会人生的形而上的存在本体和价值本体,它的实质是天地万物最本质的共相,集中表现为矛盾法则或对立统一规律,对立面的协调、和谐或转化是其落脚点,自然无为是道的根本特性,真善美的统一是道在价值观上的集中体现。  (一)老子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创始人  对于哲学思想体系来说,本体论的建构是重要的,因为它是全部问题的形而上的根本依据。那么,在中国哲学史上,是谁开创了本体论的先河呢?是老子。但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国内外哲学界普遍认为本体论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兴盛于欧洲,而中国哲学从来就没有本体论。是汤用彤先生率先提出,中国哲学至魏晋方将两汉以生成论与构成论为主流的宇宙论转到本体论方向,这就是王弼提出的“以无为本”的本体论。后来有些学者认为,既然王弼的“以无为本”是在注释《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时提出的,那么老子就应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创始人。但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历来被认为是宇宙生成论的命题,而要把它说成是本体论的命题就必须作出有说服力的论证(王弼当年没有作出论证,后来也似乎未见论证者)。对于这个命题,笔者觉得似乎可以作这样的论证:既然“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可以视为宇宙生成论的命题,那么就等于说天下万物是由“有”生的,而“有”是由“无”所生的。其实,这是一个假命题,因为世界上有的只是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有”只是对这些具体事物的抽象,因而“有”并非现实的存在,它何以能生万物呢?再说,“有生于无”也只能是在“有无相生”的意义上来理解,否则就只能是有违常识的“无中生有”了,而“有无相生”的本质涵义是对立面的相互依存而并非有与无的相互产生。由此可以证明“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作为宇宙生成论的命题是不能成立的。但是,逻辑判断与事实判断不同,如果说没有“无”就没有“有”,没有“有”就没有天下万物,虽然与事实不符,但在逻辑上是可以成立的。这样一来,“有”就可以视为天下万物借以产生、存在、发展和消亡的形而上的根本依据,“无”就成了“有”借以存在的形而上的根本依据,从而归根结底成了天下万物借以产生和发展变化的形而上的根本依据。而所谓形而上的根本依据也就是本体。这样一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与其说是一个宇宙生成论的命题,不如说是一个本体论的命题了。  说老子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创始者,还有两个更为重要的理由:一是先秦其他学派如儒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关注的主要是社会伦理及政治问题,他们的论著虽富有实践理性精神,但明显欠缺于形上学的思考,因而没有也不可能创立玄妙的本体论;二是《老子》中还有一些关于道本体的更为直接的论述,比如第四章的“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三十四章的“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三十九章的“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等,五十二章的“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等。这些都充分说明老子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创始人。由此亦证明,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创立并不晚于古希腊。

老子研究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道》《道德经》深奥难懂,主因便在于“道”字。老聃之“道”,非指一事一物,其含义甚多。在此,稍加阐述。道体:指一切存在的统称,亦可特指某一具体的存在。——见于第一章、第四十一章、第四十二章。神道:指无极、太极与沌宙的合称。——见于第二十五章、第四十章。无极:指阴阳两极混融形成的道体。——见于第四章、第二十一章。太极:指阳极与阴极的合体。——见于第五十一章。道律:指能量所遵循的维持自身稳定的本性。——见于第三十二章、第三十四章、第三十七章、第三十八章、第四十一章、第六十二章。中正(庸)之道:中正之道,指相应道体所应当遵循的、使自身处于中正状态的法则;中庸之道,指人类所应当遵循的中正之道。——见于第八章、第十六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三章、第三十章、第四十一章、第五十三章、第五十五章、第六十章、第六十五章。道品:指恪守于中庸之道的德行。——见于第十五章、第三十八章。修道:指减损欲望,使德行更为符合中庸之道。——见于第二十三章。道德高尚的人——见于第二十四章。道德——见于第十五章、第十八章、第二十四章、第三十一章、第四十六章、第四十八章、第七十七章。道学:天道学,指人类对于天道的领悟与认识;人道学,指人类对于人道的领悟与认识;天道学与人道学合称道学。——见于第十四章、第三十五章。天道:指宇宙的衍化。——见于第四十七章。法则——见于第九章、第十四章、第七十三章、第七十七章、第七十九章、第八十一章。方法——见于第五十九章。言说——见于第一章、第四十一章。道路——见于第五十三章。吾之拆分,使《道德经》便于理解。然许多“道”字,可选取的意义不止一种,且翻译时随上下文有所调整,故读者不可拘泥于此。

讲究无为,顺应自然!

论文常被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论文格式封面  论文常指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总称为论文[1]。论文格式就是指进行论文写作时的样式要求,以及写作标准。直观的说,论文格式就是论文达到可公之于众的标准样式和内容要求。  结构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附录和致谢[2]。  题目题名规范  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论文的特定内容,有助于选定关键词,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命题方式  简明扼要,提纲挈领。英文题名方法①英文题名以短语为主要形式,尤以名词短语最常见,即题名基本上由一个或几个名词加上其前置和(或)后置定语构成;短语型题名要确定好中心词,再进行前后修饰。各个词的顺序很重要,词序不当,会导致表达不准。②一般不要用陈述句,因为题名主要起标示作用,而陈述句容易使题名具有判断式的语义,且不够精炼和醒目。少数情况(评述性、综述性和驳斥性)下可以用疑问句做题名,因为疑问句有探讨性语气,易引起读者兴趣。③同一篇论文的英文题名与中文题名内容上应一致,但不等于说词语要一一对应。在许多情况下,个别非实质性的词可以省略或变动。④国外科技期刊一般对题名字数有所限制,有的规定题名不超过2行,每行不超过42个印刷符号和空格;有的要求题名不超过14个词。这些规定可供我们参考。⑤在论文的英文题名中。凡可用可不用的冠词均不用。  摘要  摘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3]。  摘要的规范  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地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等,重点是结论,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可以引用、推广。  关键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孔子研究论文的意义是什么

为执政者对人民进行思想统治。

这德育观点和其现实主义都是一样的,所以当你看到孔子观点的时候,他就知道他的现实主义都是一样的

儒学是一把双刃剑。想当圣人的,自己去学,把自己变成圣人。想当小人的,打造自己的人设后,站在道德制高点,要求别人去学,自己从中获取利益。孔子的思想最大的现实意义就是,无论你是什么人,都要去学,学会了打造自己的好人设。然后看你自己是什么人,是要求别人当圣人还是自己当圣人。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言传身教,树立师德典范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学习古代文献

老子研究论文的意义与价值

“有”就可以视为天下万物借以产生、存在、发展和消亡的形而上的根本依据,“无”就成了“有”借以存在的形而上的根本依据。  老子哲学是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历史观。特别是治国论犹如一片原始森林。  “道”是老子及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道论是老子思想体系的基础、核心和逻辑起点。在这种情况下,对道的规定性和实质的把握,就必然成为正确理解老子及道家思想的关键性环节。经过长期的初步的研究,笔者对老子“道”的规定性作了这样的概括:“道”是既超越又内在于天地万物及社会人生的形而上的存在本体和价值本体,它的实质是天地万物最本质的共相,集中表现为矛盾法则或对立统一规律,对立面的协调、和谐或转化是其落脚点,自然无为是道的根本特性,真善美的统一是道在价值观上的集中体现。  (一)老子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创始人  对于哲学思想体系来说,本体论的建构是重要的,因为它是全部问题的形而上的根本依据。那么,在中国哲学史上,是谁开创了本体论的先河呢?是老子。但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国内外哲学界普遍认为本体论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兴盛于欧洲,而中国哲学从来就没有本体论。是汤用彤先生率先提出,中国哲学至魏晋方将两汉以生成论与构成论为主流的宇宙论转到本体论方向,这就是王弼提出的“以无为本”的本体论。后来有些学者认为,既然王弼的“以无为本”是在注释《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时提出的,那么老子就应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创始人。但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历来被认为是宇宙生成论的命题,而要把它说成是本体论的命题就必须作出有说服力的论证(王弼当年没有作出论证,后来也似乎未见论证者)。对于这个命题,笔者觉得似乎可以作这样的论证:既然“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可以视为宇宙生成论的命题,那么就等于说天下万物是由“有”生的,而“有”是由“无”所生的。其实,这是一个假命题,因为世界上有的只是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有”只是对这些具体事物的抽象,因而“有”并非现实的存在,它何以能生万物呢?再说,“有生于无”也只能是在“有无相生”的意义上来理解,否则就只能是有违常识的“无中生有”了,而“有无相生”的本质涵义是对立面的相互依存而并非有与无的相互产生。由此可以证明“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作为宇宙生成论的命题是不能成立的。但是,逻辑判断与事实判断不同,如果说没有“无”就没有“有”,没有“有”就没有天下万物,虽然与事实不符,但在逻辑上是可以成立的。这样一来,“有”就可以视为天下万物借以产生、存在、发展和消亡的形而上的根本依据,“无”就成了“有”借以存在的形而上的根本依据,从而归根结底成了天下万物借以产生和发展变化的形而上的根本依据。而所谓形而上的根本依据也就是本体。这样一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与其说是一个宇宙生成论的命题,不如说是一个本体论的命题了。  说老子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创始者,还有两个更为重要的理由:一是先秦其他学派如儒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关注的主要是社会伦理及政治问题,他们的论著虽富有实践理性精神,但明显欠缺于形上学的思考,因而没有也不可能创立玄妙的本体论;二是《老子》中还有一些关于道本体的更为直接的论述,比如第四章的“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三十四章的“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三十九章的“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等,五十二章的“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等。这些都充分说明老子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创始人。由此亦证明,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创立并不晚于古希腊。

老子之道先天地而生,具有至上性和先存性,包揽宇宙,是万物之母。《老子》第一章就讲“道可道,非常道”。“道”不能被描述,不能被感知,但却使万物得到滋养,使万物得到成熟。道是看不见摸不着,不能被我们的感官所感知,是由物混成为一的,是恍惚的。如果道可以被感知,就是被限定了,恰恰相反,道具有不可限定性。道虽然不可感知,但也是有迹可循,老子希望可以通过探寻前代的历史发展进程,把握上古三代的存亡之道,从而可以对现实社会和人的思想作出深刻反思,这就是道的意义。文章对先秦典籍中的“道”进行梳理、揭示“道”的涵义和规律、进而探讨老子的理想社会从而提出“道”对于建立社会秩序的几点建议。一、道的规律道是众多矛盾的集合,包含着正反、虚实、有无等相互独立、相互依存的方面。事物的两面性是相互转化的,没有一直守势的一方,也没有一直处于劣势的一方。道的规律性就事物相矛盾的两面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又相互依存。 物极必反《老子》认为事物发展到最强盛的时候就会开始走向相反的方向,这就是物极必反。事物的发展达到极限和顶峰的顶点也就是衰落的转折点。老子认为没有永恒的优势或者劣势,两种势态之间是有一个极点的,超过极点之后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老子看到了歙张、弱强、废兴、取与柔弱、刚强之间的转化,并据此提出了防止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方法,就是守虚、守柔、守辱、守雌。虚实相资所有物体都是有虚有实,但是我们通常只能看到物体实的部分,只关注有型、有质的部位而忽略了空存在的意义。三十辐共一毂,当其

看到这个问题,很有点深奥,不过我可以说点自己的理解:老子思想最根本的是“无为”与“自然”,同时强调“阴阳平衡”“相互转化”。如果不能仅仅站在平常高度去看待老子的思想,肯定不能理解老子思想的真义,甚至会认为老子思想是消极避世的,但实际上是我们站的位置不够高,不能从宇宙观来看待问题,老子思想更强调站在无穷的位置上去看,是“顺势而为”,意思就是人作为自然界的一个微尘无论如何是斗不过大自然的。从这个角度上讲,他并非消极。另一方面,老子思想说人生虚无,也是有一定高度的。就是说人生下来本来是没有什么目的的,硬要理性的说人生带着什么目的的是没有意义的,只能是遵从自然的本能,适应自然,顺应自然,在这个基础上再顺势而“为”,达到从“无为”到“有为”的转化,(很象推波助澜,借力打力)。具体到国际经贸,老子思想也有很大的启发,在当今社会,国际经贸趋而全球化,老子思想有更多的实用价值,因为老子思想是在一个更大的宇宙空间中研究问题,虽然主张“小国寡民”用今天的话就有“贸易保护”之嫌(不过就我的理解,老子的思想的背景中有很大因素导致老子思想这一局限,也或许他本人也没能彻底跳出三界外,或者也掺杂了他人个情感,无法客观;当然也可能是我们站的立脚点无法理解他的真义)。老子认为宇宙万物来自虚无,也走向虚无。但是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但实际上做人做事做贸易到了水到渠成的地步,利益往往会顺势而来。以上是我对老子思想的一点理解,不一定正确,但老子思想在我们现行国家领导人中很多都无形中影响到我国的国家政策。因此我建议这位朋友可以先去研究一下老子的原著,再研究下国际经贸的走势,得出自己的结论并能够自圆其说才是上策。

  • 索引序列
  • 老子研究论文的意义是什么
  • 老子研究论文的意义
  • 老子研究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 孔子研究论文的意义是什么
  • 老子研究论文的意义与价值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