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关于免疫学的文献有哪些

关于免疫学的文献有哪些

发布时间:

关于免疫学的文献有哪些

可以到pubmed或者google学术查找

arm of adaptive immunity 臂自适应免疫力 Heterologous prime-boost vaccination 异种免疫加强疫苗 TH1 phenotype 细胞表现型:也就是细胞的表现形式。有基因型和表型,遗传后染色体自有重组会产生新的“基因型”,但不同的基因型不一定都有不同。

Science Life这个网站行!!!

关于免疫学的文献

arm of adaptive immunity 臂自适应免疫力 Heterologous prime-boost vaccination 异种免疫加强疫苗 TH1 phenotype 细胞表现型:也就是细胞的表现形式。有基因型和表型,遗传后染色体自有重组会产生新的“基因型”,但不同的基因型不一定都有不同。

《酶联免疫分析技术及应用》作者: 焦奎、张书圣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本书是《化学前沿应用丛书》分册之一。本书根据免疫分析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并辅以免疫分析常用酶的分类及特点知识,对最主要的几种酶联免疫分析技术的方法及应用进行详尽的阐述,并介绍这一领域的新进展、新成果、新技术。本书既有丰富的基本理论,又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Science Life这个网站行!!!

关于疫情的文献有哪些

新冠的相关文献由于疫情的影响2020年发表了非常多,可以通过像维普这样的专业文献数据库进行检索查询,涉及疫情的角度,方向也是非常的多元化,所以你需要花点功夫来进行筛选,准确的定位所需的文献,再来仔细阅读学习。而且维普首页上面还有新冠专栏,更为集中,推荐看看。

写作思路:可以写《赞美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最美逆行者》,比如写《最美逆行者》,逆”,不合常理,然在特殊时节,关键时刻,却更显担当。用自己的身体力行,不辜负每一份希望。正文:春天,已经悄然到来了么?我有些迷惘。这个春天,有不太美好的初相,新型冠状肺炎病毒来势汹汹,疫情肆虐;这个春天,有不太寻常的举动,一批又一批"逆行者"毅然奔赴武汉,参与战"疫";这个春天,注定是唤醒青年一代砥砺前行的又一"警示牌",青年一代,当不负所托。“逆”,不合常理,然在特殊时节,关键时刻,却更显担当。就在这场麓战期间,你或许听过钟南山和李兰娟两位高龄国士仍奋斗在一线,彰显"心怀天下,国士无双"的华贵风采;你或许还听过李文亮医生慨然前行,问心无愧;可你听说过年轻姑娘匿名捐送物资吗?抑或是你知道张霆义务捐赠口罩数万只?还有更多不为人知的一线工作者和默默无闻的人民群众……他们是夜空中最亮的星,用自己的身体力行,不辜负每一份希望。他们难道不怕死吗?他们不想和家人团聚吗?不,他们也害怕,他们也有心之所爱,但他们更有家国情怀。正是如此,举国上下,无一置之度外,全民出战,守护武汉,守护祖国。疫情面前,人人都是命运共同体,亦是责任共同体,万众一心,没有翻不过去的山;心心相靠,没有融化不了的"坚冰"。但是,大难之间,令人痛心之事时有发生:黑心商家借此抬高物价,赚取不义之财;党员干部朱保华呵斥医护人员,盛气凌人,面目可憎;更有甚者竟把志愿运送物资的云南夫妇贬为"瘟神"……疫情需要诊治,但人心亦需播正。"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凝聚中国力量,中华儿女心手相依,才能不负使命。"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请相信华夏儿女,相信伟大祖国!坊间有句话很流行: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相信很多人都会为之感慨。如钟南山院士,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已经陪伴这个国家走过八十几年的岁月,他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我们尚年轻,或许还无法他体会到这种宽厚博大的爱,但身为青年一代,我们定要有所担当。鲁迅先生曾言,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劈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言是,也充满了对青年一代的美好憧憬,我们的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惟其艰难,方显勇毅。特殊时期,国家仍竭力护我们生活平常:村委会喇叭播报不停;停课不停学活动如火如荼。这一切,我们都看得见,听得见,我们没有理由不去认真对待我们的生命安全,认真对待我们的学业提升,更重要的是认真对待我们的意志品质,不给他人、社会添乱,不给家庭、国家添难。我们不能奔赴一线,却可借学业的提升尽己之责。国为青年"开河",请青年携手为祖国"架桥"!梵高曾言:"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毕竟,萤萤之光,可照旷野,我们有必胜的信念!最后,希望在家的同胞保护好自己,希望钟南山院士和众多一线人员平安归来,也祝愿神州大地全境平安,福寿康宁。春天已来,待疫情消散,武汉还是伽罗樱花盛开的武汉,中国还是蒸蒸日上的中国!武汉,加油!祖国,加油!

医学免疫学相关文献有哪些

第一章 绪论  第1 节 医学免疫学概述……………………1  一、免疫的概念与功能…………………1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2  三、免疫应答的类型和作用特点………4  四、免疫性疾病…………………………5  五、免疫学的应用………………………5第2 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和重要成就………6  一、传统免疫学时期 (18 世纪~20 世纪初)……………6  二、近代免疫学时期 (20 世纪初~20 世纪50 年代)……8  三、现代免疫学时期 (20 世纪60 年代初~21 世纪初)…9  四、获得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的 免疫学家及其贡献………………10  五、21 世纪免疫学发展趋势…………12第二章 抗原  第1 节 抗原的特异性……………………13  一、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分子结构基础——抗原表位……13  二、抗原表位的分类…………………15  三、半抗原-载体效应………………16  四、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16第2 节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17  一、抗原的异物性……………………17  二、抗原的理化特性…………………18  三、宿主的特性………………………19  四、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19  五、佐剂的应用………………………20第3 节 抗原的种类及医学意义…………20  一、根据诱生抗体时是否需要Th 细胞参与进行分类……………20  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进行分类……………………………21  三、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进行分类……………21  四、其他分类……………………………22第4 节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22  一、超抗原………………………………22  二、丝裂原………………………………23  三、佐剂…………………………………23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  第1 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25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25  二、免疫球蛋白的辅助成分…………27  三、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28第2 节 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29第3 节 免疫球蛋白的主要功能…………31  一、免疫球蛋白可变区的生物学功能………………………31  二、免疫球蛋白恒定区的生物学功能………………………31  第4 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性和功能…………………………33  一、IgG …………………………………34  二、IgM …………………………………35  三、IgA …………………………………35  四、IgD …………………………………36  五、IgE …………………………………36第5 节 人工制备抗体与应用……………36  一、多克隆抗体………………………37  二、单克隆抗体………………………37  三、基因工程抗体……………………38第四章 补体系统  第1 节 补体系统概述……………………40  一、补体系统的命名…………………40  二、补体系统的组成…………………40  三、补体系统的生物合成和 理化性质……………………………41第2 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41  一、甘露糖结合凝集素途径的激活过程……………………………41  二、旁路途径的激活过程……………44  三、经典途径的激活过程……………45  四、补体系统三条激活途径的比较……46第3 节 补体系统活化的调节……………47  一、自身衰变调节……………………48  二、血浆中补体调节蛋白及其主要作用……………………………48  三、膜结合调节蛋白及其主要作用…48第4 节 补体系统的主要生物学作用………49  一、溶菌和细胞溶解作用……………49  二、调理作用……………………………50  三、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50  四、炎症介质作用……………………50  五、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51第5 节 补体系统异常与疾病……………51  一、补体的遗传性缺陷………………51  二、补体含量的改变…………………52第五章 细胞因子  第1 节 细胞因子的分类…………………53  一、白细胞介素………………………53  二、干扰素………………………………55  三、肿瘤坏死因子……………………55  四、集落刺激因子……………………56  五、趋化因子……………………………56  六、生长因子……………………………57  七、其他细胞因子……………………58第2 节 细胞因子受体……………………58  一、细胞因子受体的种类……………58  二、细胞因子受体的特性……………59  三、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59第3 节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60  一、细胞因子的理化特性……………60  二、细胞因子的产生和分泌特点……60  三、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61第4 节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62  一、参与固有免疫和炎症反应………62  二、参与适应性免疫和免疫调节……62  三、刺激造血细胞的增殖与分化……63  四、诱导细胞凋亡和直接杀伤靶细胞………………………63  五、促进创伤的修复…………………63  六、参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63第5 节 细胞因子与临床…………………64  一、细胞因子异常与临床疾病………64  二、细胞因子与临床疾病的治疗……64第六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与黏附分子  第1 节 白细胞分化抗原…………………66  一、参与T 细胞识别抗原与活化的主要CD 分子……………66  二、参与B 细胞识别抗原与活化的主要CD 分子……………67  三、参与免疫效应的主要CD 分子…68第2 节 黏附分子……………………………69  一、黏附分子共同特性………………69  二、黏附分子的种类…………………69  三、黏附分子的主要生物学功能……72第3 节 CD 和黏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74  一、CD 和黏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与免疫缺陷病……………………74  二、CD 和黏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与自身免疫性疾病………………74  三、CD 和黏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与移植排斥………………………75  四、CD 和黏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与肿瘤………………………………75第七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的抗原系统  第1 节 HLA 复合体及其产物……………76  一、HLA-Ⅰ类基因及其编码的分子…77  二、HLA-Ⅱ类基因及其编码的分子…77  三、HLA-Ⅲ类基因及其编码的分子………………………78第2 节 HLA-Ⅰ类和HLA-Ⅱ类分子的结构及与抗原肽的相互作用……78  一、HLA-Ⅰ类分子的结构……………78  二、HLA-Ⅱ类分子的结构……………79  三、HLA 分子与抗原肽的相互作用……………………………79第3 节 HLA-Ⅰ类和HLA-Ⅱ类分子的表达和功能…………………………81  一、HLA-Ⅰ类和HLA-Ⅱ类分子的分布…………………………………81  二、HLA-Ⅰ类和HLA-Ⅱ类分子的表达特点……………………………81  三、HLA-Ⅰ类和HLA-Ⅱ类分子的主要生物学功能…………………81第4 节 HLA 复合体的遗传特征………82  一、单倍型遗传………………………82  二、多态性………………………………83  三、连锁不平衡………………………83第5 节 HLA 在医学上的意义……………84  一、HLA 与同种器官移植的关系……84  二、HLA 与输血反应的关系…………84  三、HLA 与疾病的相关性……………84  四、HLA 异常表达与疾病的关系……84  五、HLA 与法医学和亲子 鉴定的关系………………………85第八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  第1 节 中枢免疫器官……………………86  一、骨髓…………………………………86  二、胸腺…………………………………91第2 节 外周免疫器官……………………95  一、淋巴结………………………………95  二、脾脏…………………………………96  三、皮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97第3 节 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98  一、淋巴细胞归巢……………………98  二、淋巴细胞再循环及其生物学意义………………………98第4 节 免疫赦免组织……………………98  一、眼……………………………………99  二、脑组织………………………………99  三、睾丸…………………………………99  四、哺乳动物的胚胎…………………99第九章 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应答  第1 节 组织屏障及其作用………………100  一、皮肤黏膜及其附属成分的屏障作用……………………………100  二、体内屏障……………………………100第2 节 固有免疫细胞……………………101  一、吞噬细胞……………………………101  二、树突状细胞………………………104  三、自然杀伤细胞……………………105  四、具有固有免疫特性的T 细胞和B 细胞…………………108  五、其他固有免疫细胞………………109第3 节 体液中固有免疫分子及其作用……………………………110第4 节 固有免疫应答……………………110  一、固有免疫细胞的识别机制………111  二、固有免疫应答作用时相…………112  三、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112  四、细胞自噬与固有免疫应答………113  五、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 免疫应答的关系…………………114第十章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提呈  第1 节 抗原提呈细胞……………………115  一、树突状细胞………………………115  二、单核-巨噬细胞…………………117  三、B 细胞………………………………117第2 节 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117  一、MHC-Ⅱ类分子提呈外源性抗原………………………117  二、MHC-Ⅰ类分子提呈内源性抗原………………………118  三、MHC 分子对抗原的交叉提呈……120  四、CD1 分子提呈非蛋白类抗原……120第十一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  第1 节 T 细胞………………………………121  一、T 细胞表面分子及其作用………121  二、T 细胞亚群及功能………………125第2 节 B 细胞………………………………129  一、B 细胞表面分子及其作用………129  二、B 细胞亚群…………………………130  三、B 细胞功能…………………………132第十二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  第1 节 适应性免疫应答概述……………133  一、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133  二、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133  三、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134第2 节 T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134  一、T 细胞对抗原的识别……………134  二、T 细胞活化、增殖及分化………135  三、T 细胞的效应功能………………141第3 节 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142  一、B 细胞对TI 抗原的免疫应答……142  二、B 细胞对TD 抗原的免疫应答……143第4 节 黏膜免疫应答……………………148  一、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组成…………………………………148  二、肠道黏膜免疫应答………………149  三、黏膜免疫系统的功能……………150第十三章 免疫耐受  第1 节免疫耐受的发现和人工诱导的免疫耐受……………………………151  一、天然免疫耐受现象的发现………151  二、在胚胎期人工诱导的免疫耐受实验……………………………151第2 节免疫耐受的细胞学基础和特点…………………………152  一、免疫耐受的细胞学基础…………152  二、T、B 细胞免疫耐受的特点……153第3 节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154  一、抗原因素…………………………154  二、机体因素……………………………155第4 节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156  一、胸腺内T 细胞中枢免疫耐受机制……………………………156  二、外周T 细胞免疫耐受机制………157  三、骨髓内B 细胞中枢免疫耐受机制……………………………159  四、外周B 细胞免疫耐受机制………159第5 节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160第十四章 免疫调节  第1 节分子水平的免疫调节……………161  一、抗原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1  二、抗体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1  三、免疫细胞活化/ 抑制受体介导的免疫调节……………………………162  四、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的反馈性调节………………………163第2 节细胞水平的免疫调节……………164  一、抗原提呈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4  二、辅助性T 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5  三、细胞毒性T 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5  四、调节T 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5  五、其他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6  六、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介导的免疫调节……………………………166  七、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对T/B细胞的调节………………………167第3 节整体水平的调节作用……………168  一、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8  二、免疫系统对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168第4 节群体水平的调节作用……………169  一、BCR 库和TCR 库多样性与免疫调节……………………………169  二、MHC 多态性与免疫调节………169第5 节基因水平的调节作用……………169  一、MHC 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9  二、非MHC 基因的免疫调节………170第十五章 超敏反应  第1 节Ⅰ型超敏反应……………………171  一、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和细胞………………………171  二、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173  三、临床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74  四、Ⅰ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175第2 节Ⅱ型超敏反应……………………176  一、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176  二、临床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77第3 节Ⅲ型超敏反应……………………178  一、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178  二、临床常见的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80第4 节Ⅳ型超敏反应……………………181  一、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181  二、临床常见的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82第5 节各型超敏反应比较及其与疾病的关系…………………………182第十六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1 节自身免疫性疾病概述……………184  一、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184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185第2 节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186  一、遗传因素……………………………186  二、抗原因素……………………………187  三、淋巴细胞方面的因素……………188  四、机体免疫调节机制紊乱…………189第3 节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损伤机制……………………189  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89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190第4 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原则……………………………192第十七章 免疫缺陷病  第1 节原发性免疫缺陷病………………194  一、原发性B 细胞缺陷病……………194  二、原发性T 细胞缺陷病……………195  三、联合免疫缺陷病…………………195  四、补体系统缺陷……………………197  五、吞噬细胞缺陷……………………198第2 节获得性免疫缺陷病………………198  一、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主要诱发因素……………………………199  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199第3 节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203第十八章 移植免疫  第1 节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204  一、宿主抗移植物反应………………205  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206  三、移植排斥反应的特殊情况………206第2 节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206  一、介导移植排斥反应的同种异型抗原……………………………207  二、同种异型抗原的识别机制………207  三、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的效应机制……………………………209第3 节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210  一、供体的选择………………………210  二、移植物和受者的预处理…………210  三、免疫抑制治疗……………………211  四、诱导同种移植耐受………………212  五、移植后的免疫检测………………212第十九章 肿瘤免疫  第1 节肿瘤抗原……………………………213  一、根据肿瘤抗原特异性分类………213  二、根据肿瘤抗原诱发和产生情况分类……………………………215第2 节机体抗肿瘤免疫机制……………216  一、适应性免疫应答介导的抗肿瘤效应机制……………………………216  二、固有免疫应答介导的抗肿瘤 效应机制……………………………217第3 节肿瘤免疫逃逸机制………………218  一、肿瘤抗原的免疫原性微弱或抗原调变……………………………218  二、肿瘤细胞表面膜分子的异常表达……………………………218  三、肿瘤细胞“抗原覆盖”或“封闭因子”作用…………………219  四、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耐受……………………………219第4 节肿瘤的免疫诊断和治疗…………220  一、肿瘤的免疫诊断…………………220  二、肿瘤的免疫治疗…………………220第二十章 免疫学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第1 节抗原或抗体的体外检测…………222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222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223  三、常用抗原-抗体检测技术及其原理……………………………223第2 节免疫细胞及其功能检测…………234  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234  二、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分离………235  三、淋巴细胞功能测定………………236  四、吞噬细胞功能测定………………239第3 节免疫分子基因检测………………240第二十一章 免疫学防治  第1 节免疫预防……………………………241  一、人工主动免疫……………………241  二、人工被动免疫……………………244  三、我国计划免疫……………………245第2 节免疫治疗……………………………246  一、生物应答调节剂与免疫抑制剂………………………………247  二、分子为基础的免疫治疗…………248  三、细胞为基础的免疫治疗…………249  四、免疫基因治疗……………………250医学免疫学词汇中英文索引………………251  参考文献………………………………………260

可以到pubmed或者google学术查找

关于免疫学的文献资料

澳大利亚病毒学家和免疫学家。1899年9月3日生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特拉拉尔根,1985年8月31日卒于墨尔本。1923年获墨尔本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27年在英国李斯特研究所获哲学博士学位。1931年在伦敦国立医学研究所从事病毒学研究。1934年返回澳大利亚,于墨尔本皇家医院沃尔特-伊莱扎·霍尔医学研究所工作,1938~1944年任该所副所长,1944~1965年任所长,1965年退休。  他自30年代起即从事病毒学方面的研究,是首先研究噬菌体繁殖的学者之一。在病毒的研究方法上,他先后发表了《鸡胚在病毒研究中的应用》(1936)和《应用鸡胚培养病毒和立克次体》(1946)等专著,成为病毒学工作者的重要参考书。1937年他分离出 Q热病原体和伯内特立克次体。1940年他利用鸡胚羊膜腔成功地分离出流感病毒并对流感病毒的生长及其遗传学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对免疫学的第一个重要贡献是关于获得性免疫耐受的理论,认为在胚胎期给动物注射抗原,该动物不能产生抗体而是对该抗原获得了耐受性。这种看法在1953年已为英国科学家PB梅达沃等人的实验所证实。第二个重要贡献是关于抗体生成的理论。他基于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和实验观察,于1957年提出了有关抗体生成的克隆选择学说。认为机体存在着大量不同种类的淋巴细胞,每种细胞可由遗传决定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当抗原侵入时,刺激某种特定淋巴细胞活化和增殖,产生出一群遗传性相同的子代细胞,形成此种淋巴细胞的克隆(即由无性繁殖产生的细胞系)产生出一种特异性相同的抗体。克隆选择学说的提出促进了免疫学从血流抗体的研究转向细胞生成抗体的研究。60年代后他又转入自身免疫问题的研究,发表了《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病》(1972)等专著,为自身免疫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他自1924~1979年共发表论文300余篇,专著30余部,其中《抗体的产生》(1949)、《获得性免疫的克隆选择学说》(1959)、《自己与非己──细胞免疫学》(1969)、《免疫监视》(1970)等专著在免疫学上有重要意义。  他于1942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65年被选为澳大利亚科学院院长。1960年他因发现了免疫耐受现象与梅达沃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本教材分为基础免疫学和临床免疫学两篇,共17章。基础免疫学部分较系统地介绍了抗原、抗体、补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等免疫学的基本知识,临床免疫学部分介绍了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移植免疫等内容。章前确立学习目标;在相关的正文中插入“链接”和“案例 ”,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章后有小结及目标检测题(选择题配有参考答案);书后附实验指导和教学基本要求。此外,本书还配套课件。全书内容易学易懂,构思新颖,图文并茂,方便教学。本教材适用于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高职护理、涉外护理、助产、检验、药学、药剂、卫生保健、康复、口腔医学、口腔工艺技术、社区医学、眼视光、中医、中西医结合、影像技术等专业学生使用。 案例教学,突出技能:独创案例版全新教材编写模式,寓实践于课堂理论教学,全面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弥补传统教学之缺憾,致力于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护理人才。“目标”开篇,“小结”呼应:围绕教学基本要求,体现学生学习习惯,章节开头设“学习目标”,使学习有的放矢,章节后有“小结”归纳,学习内容尽在掌握,学习效率有效提高。边学边练,瞄准护考:紧扣护士执业考试大纲,全面覆盖知识点与考点。“目标检测”采用历年护考真题及高仿真模拟试题,学、考互动,直指执业证书绿色通道。版面新颖,“链接”未来:采用国际流行开本,版面新颖、活泼,适应学生阅读习惯。紧跟护理新技术的发展,增设内容丰富的“链接”,提升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为培养未来高素质、综合型人方打好基础。配套课件,教学相长:全部教材配套教学课件,全面提高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效果。 第一篇 基础免疫学第1章 绪论第1节 免疫学的基本概念第2节 医学免疫学的基本内容第3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第4节 免疫学在医学中的应用第2章 抗原第1节 抗原的概念和性能第2节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第3节 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第4节 抗原的分类第5节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第6节 超抗原和佐剂第3章 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第1节 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概念第2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第3节 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第4节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第5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性与功能第6节 人工制备抗体的类型第4章 补体系统第1节 概述第2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第3节 补体系统激活的调节第4节 补体受体第5节 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第5章 细胞因子第1节 概述第2节 主要的细胞因子及其生物学活性第3节 细胞因子与临床第6章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的分子第1节 概述第2节 H1A复合体及其产物第3节 H1A分子的结构、分布及生物学功能第4节 H1A复合体的遗传特征第5节 H1A在医学上的意义第7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第1节 白细胞分化抗原第2节 黏附分子第8章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第1节 免疫器官第2节 免疫细胞第9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第1节 概述第2节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第3节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第4节 免疫耐受第5节 免疫调节第10章 固有免疫第1节 参与固有免疫的组织、细胞和分子第2节 固有免疫的作用时相第3节 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第二篇 临床免疫学第11章 超敏反应第1节 I型超敏反应第2节 Ⅱ型超敏反应第3节 Ⅲ型超敏反应第4节 Ⅳ型超敏反应第12章 自身免疫病第1节 概述第2节 自身免疫病发生的相关因素第3节 自身免疫病的免疫损伤机制第4节 自身免疫病的治疗原则第13章 免疫缺陷病第1节 概述第2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第3节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第4节 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第14章 移植免疫第1节 概述第2节 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第3节 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第4节 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第15章 肿瘤免疫第1节 肿瘤抗原第2节 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机制第3节 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第4节 肿瘤的免疫诊断和治疗第16章 免疫学检测第1节 抗原或抗体的检测第2节 免疫细胞及其功能检测第17章 免疫学防治第1节 免疫预防第2节 免疫治疗免疫学基础实验指导实验1 凝集试验实验2 琼脂扩散试验和补体的溶细胞作用实验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豚鼠过敏反应实验4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生物制品主要参考文献附录一、免疫学相关网址二、英汉名词对照免疫学基础(五年制)教学基本要求目标检测选择题参考答案

  • 索引序列
  • 关于免疫学的文献有哪些
  • 关于免疫学的文献
  • 关于疫情的文献有哪些
  • 医学免疫学相关文献有哪些
  • 关于免疫学的文献资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