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有关三峡文化的论文摘要

有关三峡文化的论文摘要

发布时间:

有关三峡文化的论文摘要

关于三峡的论文摘要

长江三峡工程的利与弊长江具有的文化意义、历史意义和生态意义。长江孕育了中华民族第二个文明——巴楚文化。长江是世界第四大江,中国第一大江,是上苍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慷慨赠与。现在,长江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还养育着5亿人口,贡献着75%的总产值。汉代,长江几乎没有水患,到了明清以前,也很小。这是上苍的赠与,上苍在赠与我们这条河的时候做了只有大自然才有能力做出的安排——首先是沿着长江的茂密森林,也就是 “绿色水库”,丰富的蕴涵并且调节水流的植被。长江上游植被,如果不算次生林,已经不到明清时候的5%。长江本身有天然的水流调节系统。沿着长江,三峡过后是洞庭湖,再往下就是鄱阳湖,然后一直入海。生活在当地的船民,水大了坐着船就走了,水退走又回到他们的耕地。长江的堤岸是矮矮的,水来的时候就漫出去了。汉代先人建的都江堰,那个不是坝,河流中堰是顺着河建的,有如道家精神,象是跟河水商量,能否夏天走这边,冬天走那边——整整2500年,灌溉了富庶的平原。工业革命之后的人对手里的一点点技能太不自量力,居然觉得能征服自然。近二、三十年来,人类在逐渐醒悟,包括更深地懂得人与河流休戚与共的关系。1998年的大洪水水量不是最大,水位却是历史最高。为什么?因为河床高了。河床为什么高?泥沙淤积。泥沙为什么多了?森林植被的破坏。三峡地带山陡土薄,地质脆弱。三峡工程是在一条命脉大河的中段,在一个交通要道上,在一个人口密集的地方,需要移民是113万。三峡大坝在某种程度上确实给我们人类带来了很大的利益,但是在现在这个社会里还是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和危害。三峡工程的益处,最主要是集中在防洪、发电和航运方面。三峡建坝后,能控制百年一遇洪水,确保中下游安全。遇千年一遇洪水,中国的历史就是治河的历史,洪水不治无法使国得到安定。三峡工程的兴移民建,主要阻碍的因素是文物古迹的保护、生态保护以及大规模的移民。 三峡一带已经被证实,埋藏着数量非常巨大的文物,移民很多都是极其珍贵而且是现在为止没有发现过的文物。据报道,真正挖掘出来的移民文物只占全部总数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有百分之九十的珍贵文物被埋江底了。这是很令人痛心的事情。在生态方面,由于三峡工程的兴建,将会对当地大范围的生态造成影响,像当地植被移民的破坏,气候的变化,对各种动植物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距有关报道,由于三峡工程的兴建,附近的气候发生了异常,应该转暖的时间却还是很寒冷。总之 益处是防洪、发电和改善航运,改善环境、南水北调、养殖,弊处是破坏文物古迹,影响生态环境,移民安置问题 。三峡大坝的修建,引发了上至政府高官下至普通百姓,甚至国外人士的广泛关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三峡的利弊有各种各样的评价,笼统的说利大于弊。

三峡一带已经被证实,埋藏着数量非常巨大的文物,很多都是极其珍贵而且是现在为止没有发现过的文物。但三峡工程动工以来到蓄水这段时间,根本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把这些珍贵的文物挖掘出来。据报道,真正挖掘出来的文物只占全部总数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有百分之九十的珍贵文物被埋江底了。这是很令人痛心的事情。还有一些是在三峡沿江的名胜古迹如张飞庙等都不得不淹没江水当中。这是对中国历史文化方面的大破坏。 在生态方面,由于三峡工程的兴建,将会对当地大范围的生态造成影响,像当地植被的破坏,气候的变化,对各种动植物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距有关报道,由于三峡工程的兴建,附近的气候发生了异常,应该转暖的时间却还是很寒冷。也有一些地方山体滑坡增加了很多,估计跟三峡工程有关。一些生物像鱼类因为蓄水等一些原因改变了生活的环境,使得繁殖等出现影响。 建设三峡的资金足够建设40多个航母战斗群,而它在五十年后可能就是一个人工瀑布。三峡大坝造成的每年冬季与夏季三十多米水位的差距也足以使周边环境寸草不生。四川大地震也可能与三峡大坝有关。这次地震可能和三峡大坝有关系?从三峡大坝建成以来,四川每年都有灾害发生,今年初的大雪据说也和三峡大坝有关系,储存了300万亿立方的水,对环境,水文的影响会是灾难性的。清华的老教授黄万里教授对三峡早就有预言,老人家至死都在反对建三峡大坝,可惜;忠言逆耳啊!  这次地震可能和三峡大坝有关系?从三峡大坝建成以来,四川每年都有灾害发生,今年初的大雪据说也和三峡大坝有关系,储存了300万亿立方的水,对环境,水文的影响会是灾难性的。清华的老教授黄万里教授对三峡早就有预言,老人家至死都在反对建三峡大坝,可惜;忠言逆耳啊!  黄万里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对三门峡的意见不幸言中,痛心疾首,反复叨念:“他们没有听我一句话!”晚年病重昏迷中喃喃呼出:“三峡!三峡,三峡千万不能上!”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三峡工程竣工后,库区清污成本和长江航运成本剧增,已是不争之事实。据三峡工程防汛办提供的气象资料显示,“从2005年4月份开始三峡坝区天气复杂和剧烈变化程度为近50年同期所少见”,请看《中国三峡工程报》的报道:“2005年4月三峡坝区气候反常。气温并没随夏季的到来逐渐上升,反而呈下降趋势。4月末平均气温不足12摄氏度,4月中旬周边山区还出了较大范围的降雪,月内有3次降温过程,温差升降剧烈、颠倒错位的现象严重。另外,4月份全月降水量为5毫米,破坝区近10年降水量最高纪录,破宜昌地区近118年同期降水量最高纪录。”   三峡库区地质环境复杂,暴雨、洪水频发,自古以来就多滑坡。三峡大坝坝址附近区域为坚硬的花岗岩,向上游则多以碎屑岩、碳酸岩为主,包括侏罗纪遗址的粉砂岩。地质容量、环境容量的天然不足,仅国土资源部查明的滑坡就有2490处。近两年我国南北气候反常,这几年重庆地区大雨滂沱,多处发生山体滑坡。这些现象是否与生态上的变异有关,虽有待专家们继续观察论证,恐怕也无须久待。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对三门峡的意见不幸言中,痛心疾首,反复叨念:“他们没有听我一句话!”晚年病重昏迷中喃喃呼出:“三峡!三峡,三峡千万不能上!”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三峡工程竣工后,库区清污成本和长江航运成本剧增,已是不争之事实。据三峡工程防汛办提供的气象资料显示,“从2005年4月份开始三峡坝区天气复杂和剧烈变化程度为近50年同期所少见”,请看《中国三峡工程报》的报道:“2005年4月三峡坝区气候反常。气温并没随夏季的到来逐渐上升,反而呈下降趋势。4月末平均气温不足12摄氏度,4月中旬周边山区还出了较大范围的降雪,月内有3次降温过程,温差升降剧烈、颠倒错位的现象严重。另外,4月份全月降水量为5毫米,破坝区近10年降水量最高纪录,破宜昌地区近118年同期降水量最高纪录。”   三峡库区地质环境复杂,暴雨、洪水频发,自古以来就多滑坡。三峡大坝坝址附近区域为坚硬的花岗岩,向上游则多以碎屑岩、碳酸岩为主,包括侏罗纪遗址的粉砂岩。地质容量、环境容量的天然不足,仅国土资源部查明的滑坡就有2490处。近两年我国南北气候反常,这几年重庆地区大雨滂沱,多处发生山体滑坡。这些现象是否与生态上的变异有关,虽有待专家们继续观察论证,恐怕也无须久待。事实胜于雄辩,2008年南方雪灾、2009年四川、重庆地区罕见洪灾已经说明一切!

要先从世界观入手,看看三峡工程对世界的影响,然后就看自己的了。就提醒这么多了

论长江三峡工程利弊 长江三峡水力枢纽工程分布在中国重庆市到湖北省宜昌市的长江干流上。其水利工程的防洪效益与泄洪能力居世界首位,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 历史上,长江上游洪水频繁,每逢特大洪水,宜昌以下的长江荆州河段,都要进行分洪,但总会淹没乡村和农田。而三峡大坝具有强大滞蓄洪水能力,防洪库容近200亿立方米。能控制百年一遇洪水,可防止长江两岸发生毁灭性灾害,直接确保中下游防洪体系内数千万亩耕地和数千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此外发电也产生巨大利益,该工程起初便只考虑发电。文革后三峡工程被第三次提起,1994年三峡水电站正式动工,其发电量约占全国年发电总量的3%,占全国水力发电的20%。为国家带来部分财政收入,也解决了华中、华东、华南等地区电力供应。 在长江三峡工程筹建开始,便与生态、文物保留等诸多问题相伴。 白鳍豚,我国特有濒危哺乳动物,三峡工程其上千万吨的通航能力带来的弊端之一便是增加了白鳍豚被螺旋桨击毙的事件,同白鳍豚同意珍惜的中华鲟也成了受害者,三峡工程每年蓄水时,会让下游天然水量有所减少,这有可能干扰中华鲟的栖息与产卵。除水生生物外陆生生物如川明参,因在淹没区内或者建造其他设施而遭破坏…… 我国是文明古国,而三峡地区富有地方特色,其文物、遗址不可估量,但由于三峡工程淹没范围广淹没地面地下文物、遗址众多,虽有所保护规划但也有一部分文物没入了淹没线以下并且出土几率少之又少。 纵观利弊,个人认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其利大于弊,因采取许多措施,其弊端被缩放,与其利——数千万人民生命安全相比还是较小的。但在看到其利的一面时也要看到其弊。

有关三峡文化的论文

与朱元思书 作者: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写三峡的

三峡一带已经被证实,埋藏着数量非常巨大的文物,很多都是极其珍贵而且是现在为止没有发现过的文物。但三峡工程动工以来到蓄水这段时间,根本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把这些珍贵的文物挖掘出来。据报道,真正挖掘出来的文物只占全部总数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有百分之九十的珍贵文物被埋江底了。这是很令人痛心的事情。还有一些是在三峡沿江的名胜古迹如张飞庙等都不得不淹没江水当中。这是对中国历史文化方面的大破坏。 在生态方面,由于三峡工程的兴建,将会对当地大范围的生态造成影响,像当地植被的破坏,气候的变化,对各种动植物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距有关报道,由于三峡工程的兴建,附近的气候发生了异常,应该转暖的时间却还是很寒冷。也有一些地方山体滑坡增加了很多,估计跟三峡工程有关。一些生物像鱼类因为蓄水等一些原因改变了生活的环境,使得繁殖等出现影响。 建设三峡的资金足够建设40多个航母战斗群,而它在五十年后可能就是一个人工瀑布。三峡大坝造成的每年冬季与夏季三十多米水位的差距也足以使周边环境寸草不生。四川大地震也可能与三峡大坝有关。这次地震可能和三峡大坝有关系?从三峡大坝建成以来,四川每年都有灾害发生,今年初的大雪据说也和三峡大坝有关系,储存了300万亿立方的水,对环境,水文的影响会是灾难性的。清华的老教授黄万里教授对三峡早就有预言,老人家至死都在反对建三峡大坝,可惜;忠言逆耳啊!  这次地震可能和三峡大坝有关系?从三峡大坝建成以来,四川每年都有灾害发生,今年初的大雪据说也和三峡大坝有关系,储存了300万亿立方的水,对环境,水文的影响会是灾难性的。清华的老教授黄万里教授对三峡早就有预言,老人家至死都在反对建三峡大坝,可惜;忠言逆耳啊!  黄万里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对三门峡的意见不幸言中,痛心疾首,反复叨念:“他们没有听我一句话!”晚年病重昏迷中喃喃呼出:“三峡!三峡,三峡千万不能上!”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三峡工程竣工后,库区清污成本和长江航运成本剧增,已是不争之事实。据三峡工程防汛办提供的气象资料显示,“从2005年4月份开始三峡坝区天气复杂和剧烈变化程度为近50年同期所少见”,请看《中国三峡工程报》的报道:“2005年4月三峡坝区气候反常。气温并没随夏季的到来逐渐上升,反而呈下降趋势。4月末平均气温不足12摄氏度,4月中旬周边山区还出了较大范围的降雪,月内有3次降温过程,温差升降剧烈、颠倒错位的现象严重。另外,4月份全月降水量为5毫米,破坝区近10年降水量最高纪录,破宜昌地区近118年同期降水量最高纪录。”   三峡库区地质环境复杂,暴雨、洪水频发,自古以来就多滑坡。三峡大坝坝址附近区域为坚硬的花岗岩,向上游则多以碎屑岩、碳酸岩为主,包括侏罗纪遗址的粉砂岩。地质容量、环境容量的天然不足,仅国土资源部查明的滑坡就有2490处。近两年我国南北气候反常,这几年重庆地区大雨滂沱,多处发生山体滑坡。这些现象是否与生态上的变异有关,虽有待专家们继续观察论证,恐怕也无须久待。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对三门峡的意见不幸言中,痛心疾首,反复叨念:“他们没有听我一句话!”晚年病重昏迷中喃喃呼出:“三峡!三峡,三峡千万不能上!”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三峡工程竣工后,库区清污成本和长江航运成本剧增,已是不争之事实。据三峡工程防汛办提供的气象资料显示,“从2005年4月份开始三峡坝区天气复杂和剧烈变化程度为近50年同期所少见”,请看《中国三峡工程报》的报道:“2005年4月三峡坝区气候反常。气温并没随夏季的到来逐渐上升,反而呈下降趋势。4月末平均气温不足12摄氏度,4月中旬周边山区还出了较大范围的降雪,月内有3次降温过程,温差升降剧烈、颠倒错位的现象严重。另外,4月份全月降水量为5毫米,破坝区近10年降水量最高纪录,破宜昌地区近118年同期降水量最高纪录。”   三峡库区地质环境复杂,暴雨、洪水频发,自古以来就多滑坡。三峡大坝坝址附近区域为坚硬的花岗岩,向上游则多以碎屑岩、碳酸岩为主,包括侏罗纪遗址的粉砂岩。地质容量、环境容量的天然不足,仅国土资源部查明的滑坡就有2490处。近两年我国南北气候反常,这几年重庆地区大雨滂沱,多处发生山体滑坡。这些现象是否与生态上的变异有关,虽有待专家们继续观察论证,恐怕也无须久待。事实胜于雄辩,2008年南方雪灾、2009年四川、重庆地区罕见洪灾已经说明一切!

我去过三峡,我也写过

自己百度吧。

关于三峡工程的论文摘要

三峡大坝坚如磐石 !三峡军事安全经几十年论证 :实际上,早在1958年,三峡工程人防安全问题就已经提到议事日程。1958年中央成都会议决定兴建三峡工程,要实现毛主席“高峡出平湖”的宏愿。1959年,中央开始规划三峡工程,考虑到战争因素,同时也开始了对大坝人防安全问题的研究。国家成立的人防小组汇集了60多名各方面专家,从1959年到1961年,首先进行了三峡工程抵御常规武器袭击的实验,取得了大量真实可靠的实验数据。近十多年来,仅模拟尖端武器的试验就达200多次。 从1964年到1972年,我国科学家曾对4座模拟大坝进行了7次核武器轰炸实验,取得了极其珍贵的数据。实验显示的最严重情况是,当大坝被100万吨当量的核武器命中时,会产生1000米溃口。从1978年到1988年,专家又连续进行了三峡溃坝实验,研究大坝在遭受核武器袭击后,溃坝洪水的影响范围,以及减少损失的对策。 常规武器对三峡大坝没用: 三峡大坝是一座坚固的混凝土重力坝,大坝由2689万吨混凝土外加29万吨钢筋和25.5万吨钢材组成,坝高185米,大坝底部宽121米,坝高和坝宽都超过100米。 关于三峡大坝的坚固性,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明确表示,三峡大坝的设计特点,可以使遭受打击的破坏性减到最小。他说:“三峡大坝是重力坝,重力坝的意思就是每一个坝块都可以依靠自身的重力来保证自己的稳定。常规武器对三峡大坝的破坏性,是没有什么作用的。如果真的发生了核战争,那对于整个人类都是毁灭性的打击。但战争一般都有预警,我们可以提前把水库的水放干,核武器的破坏作用也就有限了。” 三峡水库不是“一盆水” 另外,三峡水库是“一线水”,而不是很多人想像中的“一盆水”,水库的长度达600多公里,平均宽度仅1.1公里,其下游段为三峡河谷,千回百转,全长200公里,这是一个少见的“河床型”水库。 据三峡工程论证报告中称,即使水坝被突然炸溃,对于下游大城市威胁也不大。溃坝后,由于库区曲折河道的阻滞,江水从库上游流到大坝处,少说也要两天的时间。而且,从三峡到宜昌江面上有3个大的转弯,每个转弯处都是很高的山峰,可以有力地缓冲水流。到宜昌以后,江面变宽,水流骤缓。宜昌附近有长江的几条小支流,可以容纳一部分水流。长江第一坝葛洲坝可以阻挡一部分水流。从宜昌到荆州有长江几条比较大的支流可以回水。进入荆江分洪区后,还可通过分洪减轻中游武汉、九江等大城市压力。 为了得到三峡工程万一遭核武器袭击而溃决后的水灾影响范围的准确数据,水利部门进行了多年的研究试验,试验表明,大坝溃口在宽度为1000米、700米、400米3种不同情况下,在宜昌测得的最高水位基本相同。多次溃坝实验结果表明,三峡万一溃坝,对下游地区的破坏作用有限。 保护大坝有天网 :兴建三峡工程是党和国家经过长达30多年的反复论证后才决定的,对三峡大坝可能成为未来军事打击的重要目标早有考虑。因此,在建设大坝的同时,我国也构筑起了一个严密的防御网。虽然工程全部竣工要到2009年,但有关的防御早就部署就绪,并仍在不断加强。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一直把国土防空作为重中之重。目前,中国的防空能力在大气层以内具有很大优势。大气层以内的防御体系分高、中、低3层。担负防御任务的主要力量是空军航空兵、空军地面防空部队及陆军防空部队。 组成防御的主要兵器大致有:地空导弹,各种类型作战飞机,单兵对空导弹,各型高射炮和高射机枪等。据悉,负责保护三峡大坝的防空作战人员和武器装备的基本工作是以三峡大坝为圆心,从里到外按陆军防空部队、空军防空部队、空军航空兵循序进行疏散配置。其任务分配是:高中空由空军航空兵主要负责,中低空由空军、陆军的防空部队负责。 三峡大坝地处中国内陆,任何兵力兵器要想突破中国多层次密不透风的立体防御体系,偷袭三峡大坝都属于白日做梦,以美国的超强军事实力,除非他们想玉石俱焚否则就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长江三峡工程的利与弊长江具有的文化意义、历史意义和生态意义。长江孕育了中华民族第二个文明——巴楚文化。长江是世界第四大江,中国第一大江,是上苍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慷慨赠与。现在,长江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还养育着5亿人口,贡献着75%的总产值。汉代,长江几乎没有水患,到了明清以前,也很小。这是上苍的赠与,上苍在赠与我们这条河的时候做了只有大自然才有能力做出的安排——首先是沿着长江的茂密森林,也就是 “绿色水库”,丰富的蕴涵并且调节水流的植被。长江上游植被,如果不算次生林,已经不到明清时候的5%。长江本身有天然的水流调节系统。沿着长江,三峡过后是洞庭湖,再往下就是鄱阳湖,然后一直入海。生活在当地的船民,水大了坐着船就走了,水退走又回到他们的耕地。长江的堤岸是矮矮的,水来的时候就漫出去了。汉代先人建的都江堰,那个不是坝,河流中堰是顺着河建的,有如道家精神,象是跟河水商量,能否夏天走这边,冬天走那边——整整2500年,灌溉了富庶的平原。工业革命之后的人对手里的一点点技能太不自量力,居然觉得能征服自然。近二、三十年来,人类在逐渐醒悟,包括更深地懂得人与河流休戚与共的关系。1998年的大洪水水量不是最大,水位却是历史最高。为什么?因为河床高了。河床为什么高?泥沙淤积。泥沙为什么多了?森林植被的破坏。三峡地带山陡土薄,地质脆弱。三峡工程是在一条命脉大河的中段,在一个交通要道上,在一个人口密集的地方,需要移民是113万。三峡大坝在某种程度上确实给我们人类带来了很大的利益,但是在现在这个社会里还是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和危害。三峡工程的益处,最主要是集中在防洪、发电和航运方面。三峡建坝后,能控制百年一遇洪水,确保中下游安全。遇千年一遇洪水,中国的历史就是治河的历史,洪水不治无法使国得到安定。三峡工程的兴移民建,主要阻碍的因素是文物古迹的保护、生态保护以及大规模的移民。 三峡一带已经被证实,埋藏着数量非常巨大的文物,移民很多都是极其珍贵而且是现在为止没有发现过的文物。据报道,真正挖掘出来的移民文物只占全部总数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有百分之九十的珍贵文物被埋江底了。这是很令人痛心的事情。在生态方面,由于三峡工程的兴建,将会对当地大范围的生态造成影响,像当地植被移民的破坏,气候的变化,对各种动植物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距有关报道,由于三峡工程的兴建,附近的气候发生了异常,应该转暖的时间却还是很寒冷。总之 益处是防洪、发电和改善航运,改善环境、南水北调、养殖,弊处是破坏文物古迹,影响生态环境,移民安置问题 。三峡大坝的修建,引发了上至政府高官下至普通百姓,甚至国外人士的广泛关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三峡的利弊有各种各样的评价,笼统的说利大于弊。

哥们,想要原创吗? 告诉你原创就是,拿几十篇与主题相关联的文章, 取其精华——在——复制粘贴——然后——通篇朗读,查漏补缺,在把不通的地方用自己的话联通。——最后——加个开头和结尾。 这就是原创——关键这是你自己做的【哥们别嫌麻烦,这年头求人不如求自己】

要先从世界观入手,看看三峡工程对世界的影响,然后就看自己的了。就提醒这么多了

有关三峡文化的论文题目

三峡文化的主要类型如下:(1)山水景观旅游文化:以峡谷、喀斯特地貌和河湖瀑泉为特色。(2)水电旅游文化:以峡江、大坝为依托。(3)建筑旅游文化:以传统民居、佛寺道观、水库大坝、现代桥梁为载体。(4)民俗旅游文化:以巴楚文化为底蕴。(5)饮食旅游文化:以川味、山野味和重庆火锅为特色。(6)名人旅游文化:以古代文豪、美女、武将、贬官和近现代政治家、军事家、学者等文化。(7)宗教旅游文化:以佛教、道教和巫文化为主的。(8)军事旅游文化:以古战场和抗战遗迹为载体的。(9)移民文化:三峡地区是历代移民的走廊和集散地。形成民族融合,生活习俗相互吸取,形成民族混同。(10)其他文化:以及颇具神奇色彩的悬棺崖葬,古栈道,古兵塞,奇石,根雕,盆景等旅游文化。

长江,我国的第一大河,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沱沱河起步,纳百川千流,自西向东,横贯中国腹地,全长6300余公里。它满载四季浪歌,永不停息地直奔东海。长江是仅次于南美亚马逊河和非洲尼罗河的世界第三大河,她是孕育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摇篮。它流经四川盆地东缘时冲开崇山峻岭,夺路奔流形成了壮丽雄奇、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长江三峡 素有“四百里天然立体画廊”之称的长江三峡位于长江上游,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192公里,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以及三座峡之间的香溪宽谷和大宁河宽谷所组成。1991年荣登“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榜首,199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从宜昌市城区乘舟西行,溯江而上,驶入南津关,您就进入了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宜昌的南津关是其东端,四川奉节的白帝城是其西端, 其间全长193公里。三峡由西陵峡、巫峡、 瞿塘峡组成。西陵峡以“险”著称,巫峡以“秀”见长,瞿塘峡以“雄”名世。 长江三峡是集名山大川、古迹名胜、古今文化和民俗风情于一线的“黄金水道”。以其奇山秀水,展现出自然界鬼斧神工的魔力。峡江两岸奇峰异石,记载着数十亿年来峡区的沧桑。沉睡在岩层中那斑驳陆离的生命遗骸,叙说着亿万年来生命演变的历史。峡区数千年的历史和人类文化古迹令人憧憬;神秘的传说令人神往,不知吸引了多少古今中外的游人。三峡被群山夹于长江中段,横贯四川的奉节、巫山及湖北的巴东、秭归和宜昌,全长193公里,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其中峡谷段90公里。奉节的白帝城,是三峡西部的咽喉;宜昌的南津关,为其东部的门户。长江两岸,层峦叠翠,峭壁千仞,危崖耸立,怪石嶙峋,飞泉吐珠,云雾缭绕,激流翻腾,惊涛拍案。大自然雕琢成的巨大画廊,变化万千,使人留恋忘返。自古以来,人们传颂:西陵峡滩多险峻;巫峡幽深秀丽;瞿塘峡雄伟壮观。寥寥数语,概括描写了三峡的景色。 ·长江三峡的文物古迹 三峡全长192公里,东段的西陵峡长约75公里,多峡滩急流,有三游洞、黄陵庙、灯影峡、青滩、牛肝马肺峡、兵书宝剑峡、香溪昭君故里、秭归屈原沱等名胜古迹。中段的巫峡从大宁河口至官渡口,长约42公里,两岸的巫山十二峰,以其秀丽多姿闻名于世,神女峰的烟云雨雾与神话传说,集仙峰下的孔明碑,游人最感兴趣。西段的瞿塘峡长约8公里,以其雄奇壮观著称,此段江面宽百米左右,有“天下雄”之称的夔门 、传说三国时刘备托孤的白帝城、风箱峡的古代巴人悬棺等。瞿塘峡以上约200公里的川江两岸还有中心县的石宝寨、万县的太白岩和云阳的张飞庙等名胜古迹。

三峡景观的另一特色是无论什么景观,人文色彩都特别浓,有许多古今名人都在这里留下过出色的诗歌曲赋。唐宋明清都有大诗人流连忘返,有的居住经年。 三峡的民族民俗文化中,娱乐习俗和丧葬应当特别提到。三峡古老民风中有春游踏歌和龙舟竞渡的传统习俗。那里的春日旅游和踏歌,在宋朝称为“踏迹”或“踏碛”,其时男女老少,都到野外山间畅游歌舞,十分热闹。宋朝王十朋有一首《人日游碛》描写当时的盛况说:“好邀蜀风俗,夔人贫亦游,今日日为人,倾城出江皋”,夔州即今重庆奉节,人日是指正月初七,古代称为“人胜节”。诗中说这一天因为立春已至,夔州“倾城”出动,“贫”人也互相邀请,可见当时盛况。龙舟竞渡是三峡地区各个江城更繁盛的节日活动。学者们考证,至今流行在我国南北各地水乡的龙舟竞渡,发源地就是三峡地区。当时应为古代当地民族的图腾祭祀日。这是上古时代一种对龙的崇拜形式。后来由于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之死才改为纪念屈原了。在清朝时,川峡地区更盛行有大小端午的说法,五月初五为小端午,五月十五更有一次大端阳,届时三峡各地的成千上万观众到屈原故乡看龙舟竞渡盛况。人们高唱着巴楚地区民歌,追念屈原:“为国捐躯投汨罗,船游江心来找你。招你魂魄归故国,招你魂魄归三闾”。三峡地区的古老葬俗则有悬棺葬和船棺葬,这两种葬法都是将死者尸体装在船形的棺里,悬到崖洞里,据说在重庆巫溪县的断岩上一共横挑着25具汉代的葬棺,从江中远远望去,蔚为壮观。据学者考证,这种悬棺葬自战国时代起,是古代巴民族的一种葬俗。而这些自战国以来的古老的悬棺遗迹,至晚从唐朝就被当作奇观发现,在唐朝诗人孟郊《峡哀》的诗中就有“树根锁枯棺,孤骨袅袅悬”的描写,宋初编的《太平御览》更明确记载:“唐将王果,舟行三峡,望见悬岩中间有物似棺”。前面说过,三峡本是古代西南民族巴人活动的地区,巴人相对中原的华夏民族而言,属于古代少数民族。三峡古文物中也有许多古巴人的民族特色。据考古学家考证,早在新石器时期古巴人部族群落就已存在,能算作夏朝时期巴人的活动遗址的在今湖北宜昌白庙地区,那里有相当于夏代的白庙巴人遗存。商周时期明显的巴人遗址有重庆开县的余家坝、云阳李家坝和涪陵小田溪等处,但发现文物最多的还是战国以后的墓葬。巴人墓葬文物有明显的民族特色,铜器上常常有虎形饰纹和饰件,有的刻画在青铜兵器上,有的作为器物的钮盖。有一件虎钮于,是古代巴人的典型器物。在出土的巴人器物上,还出现了若干近似文字的图案,有8个接近汉字,被考古学家称为神秘的尚不可解的“巴蜀图语”。巴人的全部历史,至今尚是历史之谜,只在古文献中有零星记录,如《后汉书·巴郡南郡蛮》有记:“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唐朝的《蛮书》记有:“巴氏祭其祖,击鼓而祭,白虎之后也”,都和考古发现巴人古铜器上以虎纹虎钮表示巴人有虎图腾崇拜相吻合。相信,未来学者们会写出一部完整的巴人历史的。可以肯定的是,三峡文化中有浓厚的古代巴人文化的成分。

自己百度吧。

  • 索引序列
  • 有关三峡文化的论文摘要
  • 关于三峡的论文摘要
  • 有关三峡文化的论文
  • 关于三峡工程的论文摘要
  • 有关三峡文化的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