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小学科学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关系

小学科学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关系

发布时间:

小学科学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关系

张绪培:在三维目标基础上提出核心素养,这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核心素养更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那就是育人。核心素养具有中国特色,包括了能力、品格。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学下一步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指向。 崔允漷:21世纪的到来,每一个国家、国际组织都在思考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的核心素养体系,就是希望在基础教育阶段把国家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系统地描述出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毕业形象,为进一步的课程设计提供方向或路径。现在基本上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确定为9个素养、23个基本要点、70个关键表现。接下来就是根据这样的框架,进一步设计不同阶段的课程标准,老师、学校基于课程标准的来设计教学、命题、作业、考试。这是一个很庞大的体系,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是怎样的关系?简单地说,我们的传统是比较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后来觉得“双基”不完整,提出三维目标。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这是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用简单的比喻来说,落实“双基”是课程目标0版,三维目标是0版,核心素养就是0版。最近,教育部组建了260多位专家,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就是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编制课程标准,包括学业质量的标准,当然,也包括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  陈文强:素养是教化的结果,是自身努力、环境影响的结果,由训练和实践而习得的思想、品性、知识、技巧和能力。其中,尤其能促进人生命成长、人生发展,可提升、可进阶的就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主要有以下四大方面:能判断会选择,能理解会反思,能包容会合作,能自律会自主。我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少,其中的两个主要问题是:一是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如何融合在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过程中,进而形成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强大合力;二是在落实课程目标的过程中,如何真正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并为学生走向社会、面对未来培育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

探究科学习惯、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等科学基本素养的养成。探究品质、科学探究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科学探究动机等基本素质开始的教育。

什么是核心素养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 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被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它究竟会起到什么具体的作用?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并非我国单独的声音,而是一种世界趋势。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多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比如,美国对核心素养的关注起源于注重知识创新的高新企业团队,这些企业从用人所遇到的问题反馈到教育中,指出基础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和素质,他们称之为“技能”。这些技能不是简单、具体的,而是在21世纪里必需的生存技能,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内容。再比如,从2009年起,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启动了为期5年的“教育课程编制基础研究”,它关注“社会变化的主要动向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适应今后社会生活的素质与能力,从而为将来的课程开发与编制提供参考和基础性依据”。从2005年开始,我国的台湾地区启动了核心素养研究,确立了专题研究计划――《界定与选择核心素养:概念参考架构与理论基础研究》(简称DeSeCo计划)。 分析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无论是由政府主导还是由民间组织来推动,全世界范围内核心素养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与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密切联系在一起,它面向教育体系外的社会需求,是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国际趋势。 我国也不例外。随着时代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面临着更大挑战。 同时,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著,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 具体到课程领域,体现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 教育要回应发展的难题和挑战,必须有新的应对措施。 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便是试图从顶层设计上解决这些难题。它的构建“使学生发展的素养要求更加系统、更加连贯”,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async(['wkcommon:widget/ui/lib/sio/js'], function(sio) { var url = ''; allByBrowser( url, function () { BAIDU_CLB_fillSlotAsync('u2845605','cpro_u2845605'); } ); }); 的问题。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介绍。 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成为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强调跨学科,更重视综合素养 何为核心素养?它与过去我们所强调的知识、技能等是什么关系?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华教授认为,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 在个体终身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许多素养来应对生活的各种情况,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

小学科学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探究科学习惯、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等科学基本素养的养成。探究品质、科学探究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科学探究动机等基本素质开始的教育。

小学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是让学生了解基本的自然常识和基本的物理知识

小学科学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设计

小学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是让学生了解基本的自然常识和基本的物理知识

小学科学学科核心素养有科学习惯、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等。张红霞(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提出了两个观点:科学素养教育应该成为我国现阶段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切入点,它是创新教育的基础,是调和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关系、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重要渠道;由于科学素养教育是将科学理性精神人格化的过程,它不同于纯粹的科学知识教育,它需要根据中国文化、针对中国问题先“本土化”,而后才能使其在实践层面上可操作化。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参考资料百度:-aspx

探究科学习惯、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等科学基本素养的养成。探究品质、科学探究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科学探究动机等基本素质开始的教育。

小学科学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心得体会

什么是核心素养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 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被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它究竟会起到什么具体的作用?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并非我国单独的声音,而是一种世界趋势。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多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比如,美国对核心素养的关注起源于注重知识创新的高新企业团队,这些企业从用人所遇到的问题反馈到教育中,指出基础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和素质,他们称之为“技能”。这些技能不是简单、具体的,而是在21世纪里必需的生存技能,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内容。再比如,从2009年起,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启动了为期5年的“教育课程编制基础研究”,它关注“社会变化的主要动向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适应今后社会生活的素质与能力,从而为将来的课程开发与编制提供参考和基础性依据”。从2005年开始,我国的台湾地区启动了核心素养研究,确立了专题研究计划――《界定与选择核心素养:概念参考架构与理论基础研究》(简称DeSeCo计划)。 分析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无论是由政府主导还是由民间组织来推动,全世界范围内核心素养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与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密切联系在一起,它面向教育体系外的社会需求,是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国际趋势。 我国也不例外。随着时代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面临着更大挑战。 同时,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著,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 具体到课程领域,体现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 教育要回应发展的难题和挑战,必须有新的应对措施。 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便是试图从顶层设计上解决这些难题。它的构建“使学生发展的素养要求更加系统、更加连贯”,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async(['wkcommon:widget/ui/lib/sio/js'], function(sio) { var url = ''; allByBrowser( url, function () { BAIDU_CLB_fillSlotAsync('u2845605','cpro_u2845605'); } ); }); 的问题。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介绍。 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成为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强调跨学科,更重视综合素养 何为核心素养?它与过去我们所强调的知识、技能等是什么关系?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华教授认为,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 在个体终身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许多素养来应对生活的各种情况,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

一、创建科技氛围,增强学生科技意识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科技能力 三、动员全体参与科技实践,树立学生科学精神

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

核心素养包含四大方面,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学习能力和语言能力。三维目标已经过时了。

目前的教学目标都应该是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制定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学习的知识内容及学习的程度;过程与方法目标,制定本节课的学习能使学生哪些能力得到提升,哪些能力得到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制定本节课学习内容对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与培养。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具有数学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在数学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这些数学核心素养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数学抽象数学抽象是指通过对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抽象,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素养。主要包括:从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并用数学语言予以表征。数学抽象是数学的基本思路,是形成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贯穿在数学生产,发展,应用过程中。数学抽象使得数学成为高度概括,表达准确,结论一般,有序多级的系统。数学抽象主要表现为:获得数学概念和规则,提出数学命题和模型,形成数学方法与思想,认识数学结构与体系。逻辑推理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规则推出其他命题或结论的素养。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归纳,类比;一类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演绎。逻辑推理是得到数学结论,构建数学体系的重要方式,是数学严谨性的基本保证,是人们在数学活动中交流的基本品质。逻辑思维基本表现为:掌握基本形式和规则,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探索和表述论证过程,理解命题体系,有逻辑的表达和交流。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素养。数学建模过程主要包括:在实际情景中从数学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模型,确定参数,计算求解,检验结果,改进模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模型搭建了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桥梁,是数学应用的重要形式。数学建模是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手段,也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动力。数学建模主要表象为:发现和提出问题,建立和求解模型,检验和完善模型,分析和解决问题。直观想象直观想象是指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态变化,利用空间形式特别是图形,理解和解决问题的素养。主要包括:借助空间形式认识事物的位置关系,形态变化与运动规律;利用图形描述,分析数学问题;建立形与数的联系,构建数学问题的直观模型,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直观想象是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是探索和论证思路,进行数学推理,构建抽象结构的思维基础。直观想象主要表现为:建立形与数的联系,利用几何图形描述问题,借助几何直观理解问题,运用空间想象认识事物。数学运算数学运算是指在在明晰运算对象的基础上,依据运算法则解决问题的素养。1主要包括:理解运算对象,掌握运算法则,探究运算思路,选择运算方法,设计运算程序求得运算结果等。数学运算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手段。数学运算是演绎推理,是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础。数学运算表现为:理解运算对象,掌握运算法则,探究运算思路,求得运算结果。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指针对研究对象获取数据,运用数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推断,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知识的素养。数据分析过程主要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提取信息,构建模型,进行推断,获得结论。数据分析是研究随机现象的重要数学技术,是大数据时代数学应用的主要方法,也是互联网相关领域主要数学方法,数学分析已经深入到科学,技术,工程和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 索引序列
  • 小学科学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关系
  • 小学科学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 小学科学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设计
  • 小学科学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心得体会
  • 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