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02

好猫墙纸
首页 > 论文问答 > 有关三峡文化的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朗姆薄荷儿

已采纳
三峡一带已经被证实,埋藏着数量非常巨大的文物,很多都是极其珍贵而且是现在为止没有发现过的文物。但三峡工程动工以来到蓄水这段时间,根本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把这些珍贵的文物挖掘出来。据报道,真正挖掘出来的文物只占全部总数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有百分之九十的珍贵文物被埋江底了。这是很令人痛心的事情。还有一些是在三峡沿江的名胜古迹如张飞庙等都不得不淹没江水当中。这是对中国历史文化方面的大破坏。 在生态方面,由于三峡工程的兴建,将会对当地大范围的生态造成影响,像当地植被的破坏,气候的变化,对各种动植物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距有关报道,由于三峡工程的兴建,附近的气候发生了异常,应该转暖的时间却还是很寒冷。也有一些地方山体滑坡增加了很多,估计跟三峡工程有关。一些生物像鱼类因为蓄水等一些原因改变了生活的环境,使得繁殖等出现影响。 建设三峡的资金足够建设40多个航母战斗群,而它在五十年后可能就是一个人工瀑布。三峡大坝造成的每年冬季与夏季三十多米水位的差距也足以使周边环境寸草不生。四川大地震也可能与三峡大坝有关。这次地震可能和三峡大坝有关系?从三峡大坝建成以来,四川每年都有灾害发生,今年初的大雪据说也和三峡大坝有关系,储存了300万亿立方的水,对环境,水文的影响会是灾难性的。清华的老教授黄万里教授对三峡早就有预言,老人家至死都在反对建三峡大坝,可惜;忠言逆耳啊!  这次地震可能和三峡大坝有关系?从三峡大坝建成以来,四川每年都有灾害发生,今年初的大雪据说也和三峡大坝有关系,储存了300万亿立方的水,对环境,水文的影响会是灾难性的。清华的老教授黄万里教授对三峡早就有预言,老人家至死都在反对建三峡大坝,可惜;忠言逆耳啊!  黄万里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对三门峡的意见不幸言中,痛心疾首,反复叨念:“他们没有听我一句话!”晚年病重昏迷中喃喃呼出:“三峡!三峡,三峡千万不能上!”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三峡工程竣工后,库区清污成本和长江航运成本剧增,已是不争之事实。据三峡工程防汛办提供的气象资料显示,“从2005年4月份开始三峡坝区天气复杂和剧烈变化程度为近50年同期所少见”,请看《中国三峡工程报》的报道:“2005年4月三峡坝区气候反常。气温并没随夏季的到来逐渐上升,反而呈下降趋势。4月末平均气温不足12摄氏度,4月中旬周边山区还出了较大范围的降雪,月内有3次降温过程,温差升降剧烈、颠倒错位的现象严重。另外,4月份全月降水量为5毫米,破坝区近10年降水量最高纪录,破宜昌地区近118年同期降水量最高纪录。”   三峡库区地质环境复杂,暴雨、洪水频发,自古以来就多滑坡。三峡大坝坝址附近区域为坚硬的花岗岩,向上游则多以碎屑岩、碳酸岩为主,包括侏罗纪遗址的粉砂岩。地质容量、环境容量的天然不足,仅国土资源部查明的滑坡就有2490处。近两年我国南北气候反常,这几年重庆地区大雨滂沱,多处发生山体滑坡。这些现象是否与生态上的变异有关,虽有待专家们继续观察论证,恐怕也无须久待。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对三门峡的意见不幸言中,痛心疾首,反复叨念:“他们没有听我一句话!”晚年病重昏迷中喃喃呼出:“三峡!三峡,三峡千万不能上!”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三峡工程竣工后,库区清污成本和长江航运成本剧增,已是不争之事实。据三峡工程防汛办提供的气象资料显示,“从2005年4月份开始三峡坝区天气复杂和剧烈变化程度为近50年同期所少见”,请看《中国三峡工程报》的报道:“2005年4月三峡坝区气候反常。气温并没随夏季的到来逐渐上升,反而呈下降趋势。4月末平均气温不足12摄氏度,4月中旬周边山区还出了较大范围的降雪,月内有3次降温过程,温差升降剧烈、颠倒错位的现象严重。另外,4月份全月降水量为5毫米,破坝区近10年降水量最高纪录,破宜昌地区近118年同期降水量最高纪录。”   三峡库区地质环境复杂,暴雨、洪水频发,自古以来就多滑坡。三峡大坝坝址附近区域为坚硬的花岗岩,向上游则多以碎屑岩、碳酸岩为主,包括侏罗纪遗址的粉砂岩。地质容量、环境容量的天然不足,仅国土资源部查明的滑坡就有2490处。近两年我国南北气候反常,这几年重庆地区大雨滂沱,多处发生山体滑坡。这些现象是否与生态上的变异有关,虽有待专家们继续观察论证,恐怕也无须久待。事实胜于雄辩,2008年南方雪灾、2009年四川、重庆地区罕见洪灾已经说明一切!
199 评论

キーちゃん

研究三峡文化,必然要涉及到与巴文化、土家文化的关系问题。我们认为,三峡文化是一个比较综合的概念,从民族来看,它主要指古代巴人及其后裔土家族,当然也不排除与其他民族的融合;从地理来看,它是指长江三峡及其周边地区;从历史的角度看,它主要指土家先民巴人所创建的巴国的历史演进,当然也包括三峡文化的当代形态。三峡文化、巴文化、土家文化三者既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有各自侧重之别。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讲的长江三峡及其周边地区的区域文化,它们在民族、地理环境等方面是共同的。而区别则在于巴文化主要是从历史的角度讲的土家文化;土家文化则主要是从当代角度讲的民族文化;三峡文化则主要是一种充分体现其长江三峡地理特征的区域文化,在民族上具有更大的融合性。从民族来看,土家族及其先民巴人是三峡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土家族是中华民族之林中唯一超过百万人口都生活在祖国内陆的一个单一民族,特别是潘光旦先生已在他的著名论文《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中,有力地证明了土家族就是当年巴人的后裔。当年的巴国奠定了巴文化和三峡文化厚实的文化底蕴。我们还可以从西汉刘向所撰《世本》等书中,大致地看到巴人对自己祖先的历史追述,从而知道长江三峡的巫山和鄂西长阳一带是迄今为止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巴人或土家族的发源地。从自然环境来看,包括物化自然和人化自然两个方面,并且这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自然环境既是文化的生存依托,又是该文化的制约因素,同时它还是该文化的加工对象。物化自然主要包括生态、地貌、地质、气候等等。生态环境是民族成员生存的基础,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在此基础上去建构文化,再凭借其文化去获取生存物质。从三峡地区来看,这里有茂密的森林、大片的竹林和草原盆地,这里雨水充沛,阳光充足,属亚热带气候,温暖而湿润。充足的动植物资源和适宜的气候环境,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也许这里就是人类的摇篮,是古猿迈向人类的起点,也许在三峡地区能够揭开早期人类活动的奥秘。由于生态的差异,必然会制约不同的文化。如三峡地区几乎全是高山大川,因此就不可能出现大规模的游牧文化。三峡地区的地貌,必然会影响到三峡文化的认知特点和认知取向,人们就很少关心客观的天文方位,但却相当重视物候周期。地质环境是造成三峡文化突变和专门化的基础。气候环境既制约三峡文化中的消费习俗,又影响巴人的生活节律和社会组织。当然,我们并不主张“地理环境决定论”,我们讲的地理环境与三峡文化的关系,是奠定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是把地理环境统一于生产方式和生产力之中,并且,地理环境只是生产力中的一个因素。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由此可见,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4]这里,马克思恩格斯直截了当地指明了人与环境相互决定、互为因果的关系。应该说自然环境对文化的作用还必须透过社会环境才能实现其影响力,因此,三峡文化生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是巴人社会的产物。从社会环境来看,包括外部社会环境和内部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外部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其他并存民族、行政隶属和其它跨族性社会机构几个部分。在三峡地区,主要是汉、土家、苗等民族并存,因此,各民族间的文化必然会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在行政隶属上,除“巴国”相对独立之外,从秦灭巴以后,所有的并存民族就一直归属于中华民族了。我们还可以从《华阳国志·巴志》中看到,“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这说明了即使在巴国时代,巴国与周也有某种归隶关系。在跨族性社会组织上,如汉民族的儒教、道教乃至于佛教,都直接影响了三峡文化的生成和发展。内部社会环境主要指巴人已有的一切社会组织及其相互关系,诸如阶级、结社、家庭、宗教组织等等及其相互关系,这些因素形成了三峡文化内部矛盾的动力群。归结起来,正是巴人在自己的民族繁衍和发祥的历史进程中,在三峡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中,以及在三峡地区与外界的社会环境和内部的社会环境等合力之中,以民族为主体,自然环境透过社会环境实现其作用力,最终创造出了灿烂的三峡文化。

89 评论

哈笑折腰

与朱元思书 作者: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写三峡的

274 评论

相关问答

  • 有关三峡文化的论文

    与朱元思书 作者: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为何不信2013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7
  • 有关三峡文化的论文题目

    三峡文化的主要类型如下:(1)山水景观旅游文化:以峡谷、喀斯特地貌和河湖瀑泉为特色。(2)水电旅游文化:以峡江、大坝为依托。(3)建筑旅游文化:以传统民居、佛寺

    安好即可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9
  • 有关三峡文化的论文摘要

    三峡文化的主要类型如下:(1)山水景观旅游文化:以峡谷、喀斯特地貌和河湖瀑泉为特色。(2)水电旅游文化:以峡江、大坝为依托。(3)建筑旅游文化:以传统民居、佛寺

    后海大鲨鱼鱼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0
  • 有关三峡文化的论文标题

    三峡文化的主要类型如下:(1)山水景观旅游文化:以峡谷、喀斯特地貌和河湖瀑泉为特色。(2)水电旅游文化:以峡江、大坝为依托。(3)建筑旅游文化:以传统民居、佛寺

    冒火得很000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9
  • 关于三峡的论文

    三峡工程对环境影响有利有弊,在调节生态平衡方面则利大于弊。三峡工程论证专家 组指出:有利影响主要在中游,包括减轻洪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燃煤对环境的污染, 减

    枫小High 5人参与回答 2024-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