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明清文学与文献(第6辑)

明清文学与文献(第6辑)

发布时间:

明清文学与文献(第6辑)

上图书馆查就是了啊,不然的话,你去百度国学和谷歌学术搜索上找一下,文献综述海了去了,重要的是得辨别哪是好,哪是坏,一般权威的论著是比较少的

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你可以看看~!~!如需要可以加我,告诉我邮箱,我发给你~!!247 张献忠奇袭襄阳 248 李岩和红娘子 249 吴三桂借清兵 250 史可法死守扬州 251 夏完淳怒斥洪承畴 252 郑成功收复台湾 253 李定国转战西南 254 康熙帝平定三藩 255 雅克萨的胜利 256 三征噶尔丹 257 顾炎武著书立说 258 文字狱 259 乾隆帝禁书修书 260 曹雪芹写《红楼梦》 261 大贪官和珅 262 女英雄王聪儿 本书大事年表 后记只是一部分,要的话,加我哦~!~

247 张献忠奇袭襄阳 248 李岩和红娘子 249 吴三桂借清兵 250 史可法死守扬州 251 夏完淳怒斥洪承畴 252 郑成功收复台湾 253 李定国转战西南 254 康熙帝平定三藩 255 雅克萨的胜利 256 三征噶尔丹 257 顾炎武著书立说 258 文字狱 259 乾隆帝禁书修书 260 曹雪芹写《红楼梦》 261 大贪官和珅 262 女英雄王聪儿 本书大事年表 后记

1.《白日薄西山--大汉帝国的衰亡》,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新译〈金刚经〉》,台北,台湾三民书局,1997。3.《谶纬文献与汉代文化构建》,北京,中华书局,2003。4.《刘向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2005。《孟子》,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中国高校哲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5》(文学部分),与丁帆等合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中国高校哲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6》(文学部分),与丁帆等合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中国高校哲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7》(文学部分),与丁帆等合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丁帆、徐兴无主编,《中国高校哲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文学卷》,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周宪、徐兴无主编,《中国文学与文化的传统及变革》,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参加编写《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生论文集》(任责任编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参加编写《古文类选》(柳士镇、张宏生主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参加编写《中国古代文学》(许结主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4.主编《新编大学语文》(与丁帆、朱晓进合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莫砺锋、许结主编《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导引》(编写其中的两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论赵岐〈孟子章句〉》,《古典文献研究》(1989-1990)(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2.《谶纬与经学》,《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3.《论谶纬文献中的天道圣统》,《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三辑(北京,中华书局,1995)4.《〈易纬〉的文本及源流研究》,《中国古籍研究》第1卷(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谶纬文献与战国秦汉间的道家》,《道家文化研究》第12辑(北京,三联书店,1998)。《从〈孝经〉到〈孝经纬〉--谶纬学说与汉代道德构建的完成》,《学人》第十五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诗经》,《文苑明珠》(中国典籍精华丛书)第五卷(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战国秦汉间封禅祀典的构建》,《新古典新义》(台北,学生书局,2001)。《清代王照圆〈列女传补注〉与梁端〈列女传校读本〉》,《明清文学与性别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石渠阁会议与汉代经学的变局》,《古典文献研究》第六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容斋随笔>中的西汉史研究》,《第二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12.《西汉武、宣两朝的国家祀典与乐府的造作》,《文学遗产》2004年第5期。13.《陈仲甫先生论韵遗墨及其他———有关〈陈独秀音韵学论文集〉的史料》,《书品》2006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2006)14.《释〈春秋〉必以周礼明之——读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注例〉》,《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15.王国维《〈汉书艺文志举例跋〉“未达者”之一试解——兼及刘向歆父子校书和汉代今古文经问题》(《古典文献研究》第九辑,南京,江苏凤凰出版社,2006)16.《道德、政治、医术——谶纬文献中的儒家治气养性之术》(《中华文史论丛》第八十七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跋周勋初师藏胡小石先生临史敬君碑》(《古典文献研究》第十辑,南京,江苏凤凰出版社,2007)《作为匹夫的玄圣素王——谶纬文献中的孔子形象与思想》(《古典文献研究》第十一辑,南京,江苏凤凰出版社,2008)《论说与叙事——从〈左传〉看儒家的史学传统和话语形式》(莫励锋编《周勋初先生八十大寿辰纪念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王者之迹”与“天地之心”——汉代〈诗经〉学中的两种文化阐释倾向》(《文学评论丛刊》第11卷第1期,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中国文学史(本科必修)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导读(本科必修)先秦诸子研究(本科选修)楚辞研究(本科选修)经学研讨(本科选修、研究生选修)中国文学史专题研究(研究生必修)等《左传研究》(博士生课程) 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96年度资助项目“谶纬文献与战 国秦汉间以儒学为主的文化构建”。已结项。2.主持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基金项目“汉唐儒学研究”。已结项。3.主持教育部2003年度“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汉唐通儒研究”。该项目正在进行之中。4.参加教育部项目“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已结项。5.参加江苏省教育厅2002年项目“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已结项。6.2006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与中国现代社会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2007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国语言普查试点项目“语言普查工作的社会语言学论证”,课题组成员。教育部《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专项任务项目,课题组成员。 1. 1999年3月赴香港中文大学担任访问学者。2. 1999年10月,赴台湾清华大学参加 “纪念闻一多先生百周年诞辰学术研讨会”。3. 2001年5月,参加哈佛儒学研讨会。4. 2001年6月,访问美国达特慕斯大学东亚系。5. 2003年12月,赴香港浸会大学参加“汉魏六朝宗教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6. 2004年8月,赴香港理工大学参加“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年会”。7. 2006年12月,赴台湾大学东亚文明研究中心参加“体知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8. 2008年4月,赴香港浸会大学参加第二届中文研究生国际学术研讨会。9. 2008年5月,赴台湾淡江大学参加第十二届社会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10. 2008年10月,赴法国阿尔多瓦大学参加孔子学院成立仪式暨“镜像中的法国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11. 2008年11月,赴韩国中央大学参加艮斋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1995年至1999年,均获南京大学青年教师奖教金。 1995年获南京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1998年,获南京大学新鸿光教育发展基金社科成果奖。 2001年获得 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和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2007年,获江苏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中文专业研究型课程体系建构)。 2007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

明清文学与文献第十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曹雪芹《红楼梦》、蒲松龄《聊斋志异》

上图书馆查就是了啊,不然的话,你去百度国学和谷歌学术搜索上找一下,文献综述海了去了,重要的是得辨别哪是好,哪是坏,一般权威的论著是比较少的

(1)《清初杂剧研究》,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2)《文献与文心:元明清文学论考》,中华书局2009年(3)《清代杂剧作家创作论考》,台湾国家出版社2011年(4)《杂剧:历史描述与个案批评》,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年编著:(1)《明清文学与文献》第一、二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2、2013年(2)《视界与方法:中国文学研究十年》,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3)《原创性与文学、美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4)《学府》(2006卷),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

247 张献忠奇袭襄阳 248 李岩和红娘子 249 吴三桂借清兵 250 史可法死守扬州 251 夏完淳怒斥洪承畴 252 郑成功收复台湾 253 李定国转战西南 254 康熙帝平定三藩 255 雅克萨的胜利 256 三征噶尔丹 257 顾炎武著书立说 258 文字狱 259 乾隆帝禁书修书 260 曹雪芹写《红楼梦》 261 大贪官和珅 262 女英雄王聪儿 本书大事年表 后记

明清文学与文献

水浒传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你可以看看~!~!如需要可以加我,告诉我邮箱,我发给你~!!247 张献忠奇袭襄阳 248 李岩和红娘子 249 吴三桂借清兵 250 史可法死守扬州 251 夏完淳怒斥洪承畴 252 郑成功收复台湾 253 李定国转战西南 254 康熙帝平定三藩 255 雅克萨的胜利 256 三征噶尔丹 257 顾炎武著书立说 258 文字狱 259 乾隆帝禁书修书 260 曹雪芹写《红楼梦》 261 大贪官和珅 262 女英雄王聪儿 本书大事年表 后记只是一部分,要的话,加我哦~!~

三国演义水浒传 红楼梦 西游记

去研招网上一查就知道了,报名也是在这个网站

明清文学与文献pdf

【释义】 第一个将通俗小说排名的是金圣叹,按他的说法他当时计划评点六部才子书,《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传》和《西厢记》。后清康熙年间毛宗岗父子委托金圣叹之名将修订的三国名为《第一才子书——三国演义》(他们托金圣叹之名而不是更早的人也能说明一些问题)。那时有“明代四大奇书”的说法,它的提出亦当是书商们的商业手段,再后红楼代替金瓶梅成为“明清四大奇书”,四大奇书至此定型。“四大名著”是“四大奇书”的现代说法,时间自然也不会早了。因此,现在“四大名著”(四大奇书)的提法一定是出现在《红楼梦》成书之后。 但又有人考证,“四大奇书”的说法应在明末清初就确立了。李渔曾在为醉田堂刊本《三国志演义》作序称:“冯梦龙亦有四大奇书之目,曰三国也,水浒也,西游与金瓶梅也。……”可见,至晚明冯梦龙已经有四大奇书的提法了,李渔承其说,且以“第一奇书”冠三国而出版,则大概明末清初之际,“四大奇书”的提法已得到相当的固定且流行开来了。 但无论怎样,“四大奇书”这一提法是“四大名著”的最初提法,这一点应该确定。四大名著对往后的文学发展有了很大的贡献。 现在四大名著公认为:《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精辟点评: 四大名著是中国乃至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在整个华人世界中有着深远的影响。毛泽东说过:“生子当如仲谋,交友如鲁达,信心如唐僧,读书就读四大名著。”研读中国四大名著,是浏览中国古典文学的智能之海,也是阅历中国传统人文、社会、伦理、历史、地理、民俗、心理、处事策略的知识之库。 【《三国演义》】 链接: 作者:(元末明初)罗贯中 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 回数:共一百二十回 介绍:根据陈寿《三国志》,以及范晔《后汉书》、元代《三国志平话》和一些民间传说写成。现所见刊本以明嘉靖本最早,分24卷,240则。清初毛宗岗又做了一些修改,成为现在通行的120回本。 《三国演义》故事开始于刘备、关羽桃园三结义,结束于王浚平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军事、政治斗争。文字浅显、人物形象刻画深刻、情节曲折、结构宏大。 元末明初,我国的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尤其是章回体小说步入日臻完善的阶段。中国的第一部流传最广、影响最深、成就最高、气魄最大的章回体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即《三国志通俗演义》,就是通过生活在这一历史时期的、杰出的小说大家——罗贯中的椽笔诞生并风行于世的。他在我国的文学发展史上,建树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同时,为世界文学的宝库,也增添了灿烂的光彩。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 罗贯中(1330年一1400年之间),名本,号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说家。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确考。据传说,罗贯中曾充任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客.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他还创作有《隋唐志传》等通俗小说和《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戏剧。另外,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浒传》后三十回也是其所作。 【《水浒传》】 又名:《忠义水浒传》、《江湖豪客传》 作者:(明末清初)施耐庵 明高儒《百川书志》著录其所见本,前署“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认为是施耐庵所作,王圻《续文献通考》认为是罗贯中所作。 水浒传介绍:作者在《宣和遗事》及相关话本、故事的基础上创作而成。全书以描写农民战争为主要题材,塑造了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梁山英雄,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故事曲折、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版本:水浒传在流传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本子。现在所见的,主要有100回本、120回本和70回本。100回本在“招安”后,有“征辽”和镇压方腊起义等情节;120回本又插增了镇压田虎、王庆的情节。后金圣叹将此书删改,去掉了招安及以后的事,称为70回(实为71回)。 施耐庵(1296~1371)名子安(一说名耳),又名肇瑞,彦端,号耐庵。籍贯:兴化白驹场人(今属江苏)。。祖籍泰州海陵县,住苏州阊门外施家巷,后迁居当时兴化县白驹场(今江苏省大丰市白驹镇)。 苏州城阊门外,怀胥桥北施家巷有一户施姓人家,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的后裔。这一支传到施耐庵的父亲已是十四世。元成宗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施家添了一个男丁。一位老秀才给婴儿起了个名字,叫彦端,意思是这孩子长大了,定是位行为端正的才子。这个襁褓中的彦端,就是后来写出千古名著《水浒》的施耐庵。施耐庵7岁时,家里贫穷,无法上学。但他聪明好学,经常借书看,请邻居教,有时还到学府去旁听。就这样,他读了《大学》、《论语》、《诗》、《礼》等许多书。13岁时,已能在大庭广众之中,对答如流,下笔琳琅。一次,邻居老人病故,约请在浒墅关教私塾的季秀才来写祭文。季秀才未能及时赶到,别人就提议让彦端试试。耐庵少年气盛,欲显其才,也不推让,走过来一挥而就。后来,季秀才看了这篇兼有稚气和才气的祭文,称赞不已。主动提出,带施耐庵到浒墅关去读书,并且不收学费。后来还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施耐庵。 施耐庵在浒墅关读书,十分刻苦,他不仅熟读诸子百家,而且各种书都去浏览。当时刊行的《大宋宣和遗事》,讲晁盖智取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杨志卖刀”等故事,引起了施耐庵的兴趣,他常常在课余阅读。还同小伙伴们一起舞刀弄棒,练习武艺。那时,苏州城里经常说唱些如《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同乐院燕青搏鱼》、《李逵负荆》等话本和杂剧,施耐庵有时也去消遣,对这些“仗义英雄”、“擎天好汉”流露出敬佩之情。 【《西游记》】 作者:(明)吴承恩 又名:《美猴王》 回数:共一百回 介绍:西游记以民间传说的唐僧取经的故事和有关话本及杂剧(元末明初杨讷作)基础上创作而成。西游记前七回叙述孙悟空出世,有大闹天宫等故事。此后写孙悟空随唐僧西天取经,沿途除妖降魔、战胜困难的故事。书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形象刻画生动,规模宏大,结构完整。 吴承恩(约1504年-约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江苏淮安人。吴承恩大约40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长兴县丞,终因受人诬告,两年后“拂袖而归”,晚年以卖文为生,活了将近80岁。 【《红楼梦》】 又名:《石头记》《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 《情僧录》 《大观琐录》 《金玉缘》 《情界铨》 作者:(清)曹雪芹 红楼梦共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由曹雪芹作,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由高鹗所作。曹作八十回在撰写、修改过程中就以抄本的方式流传。乾隆五十年(1791年),程伟元将前八十回及后四十回续稿以活字排印,从此一百二十回本流行。但前八十回的文字曾有改动。 介绍:红楼梦写于十八世纪中叶的清乾隆时代,内容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了封建官僚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特别是贾家的衰落过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说明了封建王朝必将衰落的历史命运。作品语言优美生动,善于刻画人物,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尤三姐等个性鲜明的人物。本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曹雪芹,中国清代小说家,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其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曹雪芹白旗包衣(家奴)。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父辈的曹颙和曹頫相继担任江宁织造达60余年之久,颇受康熙帝宠信。曹雪芹在富贵荣华中长大。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多次打击,曹頫被革职入狱,家产抄没,举家迁回北京,家道从此日渐衰微。这一转折,使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更清醒地认识了封建社会制度的实质。从此他生活一贫如洗他能诗会画,擅长写作,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小说《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披阅10载,增删5次,写出了这部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巅峰的文学巨著。《红楼梦》以其丰富的内容,曲折的情节,深刻的思想认识,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幼子夭亡,曹雪芹陷于过度忧伤和悲痛,到这一年的除夕(1764年2月1日),因贫病无医而逝世(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八年和二十九年两种说法),入葬费用由好友资助。 邓肖达曾盛赞此书说:“红楼梦是集中国所有文化精华的书,他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是世界人的骄傲,他更是全宇宙的骄傲,纵然有外星人,相信他们也难写出这么好!这么妙!这么绝的奇书! 【开篇词】 《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红楼梦》: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水浒传》: 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评议前王,并后帝,分真伪,占据中州,七雄绕绕乱春秋。兴亡如脆柳,身世类虚舟。见成名无数,图名无数,更有那逃名无数。刹时新月下长川,江湖桑田变古路。讶求鱼橼木,拟穷猿择木,恐伤,弓远之曲木,不如且覆掌中杯,再听取新声曲度。 《西游记》: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道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你可以看看~!~!如需要可以加我,告诉我邮箱,我发给你~!!247 张献忠奇袭襄阳 248 李岩和红娘子 249 吴三桂借清兵 250 史可法死守扬州 251 夏完淳怒斥洪承畴 252 郑成功收复台湾 253 李定国转战西南 254 康熙帝平定三藩 255 雅克萨的胜利 256 三征噶尔丹 257 顾炎武著书立说 258 文字狱 259 乾隆帝禁书修书 260 曹雪芹写《红楼梦》 261 大贪官和珅 262 女英雄王聪儿 本书大事年表 后记只是一部分,要的话,加我哦~!~

上图书馆查就是了啊,不然的话,你去百度国学和谷歌学术搜索上找一下,文献综述海了去了,重要的是得辨别哪是好,哪是坏,一般权威的论著是比较少的

上:著作与古籍整理陆洪非林青黄梅戏剧作全集(合编)安徽文艺出版社2112出版求是集——戏曲小说理论与文献丛稿,中华书局2011年出版;知非集——元明清文学与文献论稿,黄山书社2006年出版(江苏省社科二等奖);元代戏剧学研究,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出版(江苏省社科三等奖);清人别集总目(合撰),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江苏省社科一等奖),2001年、2011年再版;明代戏剧研究概说(合撰),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元杂剧研究概说(合撰),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年出版1989年再版;金圣叹批评本《西厢记》(校点),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校点),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皖人戏曲选刊·龙燮卷,黄山书社2009年出版;金圣叹全集(整理辑校),凤凰出版社2008年出版;朱柏庐诗文选(标点选注),凤凰出版社2002年出版;太平天国演义(整理校点),黄山书社2000年出版;舌华录(整理校点),黄山书社1999年出版;明语林(整理校点),黄山书社1999年出版;青泥莲花记(整理校点),黄山书社1998年出版;道听途说(整理校点),黄山书社1998年出版;清代笔记小说类编(主编),黄山书社1994年版1998年再版。黄小田评本红楼梦(辑校,合撰),黄山书社1989年出版;下:论文及文章二十世纪金圣叹史实研究的滥觞,《明清小说研究》2011年第4期;胡适《〈水浒传〉考证》与金圣叹研究,《文学遗产》2011年第5期;陈登原《金圣叹传》的学术贡献及缺憾,《文艺研究》2011年第8期;试论清初戏曲家龙燮及其剧作,《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第4期;清初戏曲家龙燮生平、剧作文献新考,《文献》2010年第2期;金圣叹清初事迹编年,《明清小说研究》2009年第3期;金圣叹佚文新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才名千古不埋沦”:金圣叹精神风貌和批评心路简论,《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金圣叹晚明事迹编年,《明清小说研究》2008年第4期;金圣叹佚诗佚联新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第6期;《文章辨体汇选》“四库提要”辨误——兼论“施伯雨”撰《水浒传自序》的来源,《文学遗产》2008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同年第9期转载;也谈寅半生之“八应秋考”及其他,《明清小说研究》2008年第1期;冯梦龙、袁于令交游文献新证,《文献》2007年第4期;朱国祚生卒年小考,《辞书研究》2007年第2期;读杜桂萍《清初杂剧研究》,中华书局《书品》2007年第1期;明人之当代戏剧研究论略,《中华戏曲》2006年第2期;清初戏曲家徐懋曙事迹考略,《艺术百家》2006年第4期;古典白话小说整理的又一创举——评黄山书社新版《红楼梦》,《学术界》2006年第4期;清初文言小说《觚剩》作者钮琇生年考略(合撰),《文学遗产》2006年第1期;金圣叹诗选俞鸿筹“读后记”考辨,黑龙江大学《学府》2006年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压缩版:金圣叹基本史实考论——《沉吟楼诗选》“读后记”史实探源与辨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转载;清代指画名家高其佩小传异说辨误,《文献》2005年第4期;金圣叹所作“元晖”诗本事考——兼论清初戏曲家叶奕苞的生卒,《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年第5期;金圣叹与周庄戴氏交游探微,《文史哲》2005年第4期;金圣叹早期扶乩降神活动考论,《中华文史论丛》第77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出版;《午梦堂集》中“泐大师”其人——金圣叹与晚明吴江叶氏交游考,《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焦东周生”即丹徒周伯义——清代文言小说《扬州梦》作者考(合撰),《明清小说研究》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同年第9期转载;晚明书画家邵弥生年新说,《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4期;周亮工参与刊刻金圣叹批评《水浒》、古文考论,《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4期;读“书”杂“品”,中华书局《书品》2003年第4期;《王渔洋事迹征略》拾遗补缺,《中国诗学》第8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6月版;金圣叹与吴江沈氏交游探微,《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清初总集《诗观》所收徽州诗家散论,《徽学》第2卷,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蒋寅《王渔洋事迹征略》(书评),商务印书馆《中国学术》2002年第4期;《王渔洋事迹征略》商订和献疑,《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也谈《给青年二十四封信》是否朱光潜作——兼议章启群商金林先生对其作者的“考证”,《学术界》2002年第6期;清代文言小说家潘纶恩生卒定考,《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4期;教育家的执著和理学家的愤世——明遗民朱用纯的心路历程和散文创作,《求是学刊》2002年第6期;夏庭芝生活时代及其他——《元曲家考略》读书笔记,《文学遗产》2002年第5期;金圣叹与王鏊后裔关系探微,《江海学刊》200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同年第11期转载;金圣叹与长洲唯亭顾氏交游考——兼论顾予咸与清初三大史狱之关系,《艺术百家》2002年第2期;金批《西厢》、《水浒》的参与者:王斫山、王道树事迹探微,《戏曲艺术》2002年第2期;由稀见方志《越中杂识》作者缘起,《文献》2002年第2期;明代《弘正诗钞》辑者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第1期;金圣叹与周计百交往揭秘,《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同年第10期论点摘编;《晚明曲家年谱》金圣叹史实研究献疑,《文学遗产》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同年第6期转载;歙人张潮与《虞初新志》,《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5期;晚明曹臣与清言小品《舌华录》(合撰),《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第1期;读《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中华书局《书品》2001年第2、3期;《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初读——有关作者史实缺误商兑补苴,《文学遗产》2001年第1期;《吴江诗粹》所收沈璟轶诗辨析,台北《书目季刊》第34卷第3期,2000年12月出版;陆长春评传(合撰),《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第4期;生命中的最后一次欢会——金圣叹晚期事迹探微,《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5期转载;杨维桢戏剧序跋新论,《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金圣叹与“哭庙案”中的“二丁”——从金诗《丁蕃卿生日二章》谈起,《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第2期;杨维桢籍贯考,《辞书研究》2000年第3期;夏庭芝戏剧思想新论,《艺术百家》2000年第1期;明代前期元剧研究论略,《河北学刊》2000年第1期;欧阳兆熊生卒及其他,中华书局《书品》1999年第4期;《舌华录》作者和版本考述,《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2期转载;继承和影响——试论《录鬼簿》历史地位,《戏剧》1999年第2期;元代戏剧学研究导论,《文教资料》1999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戏剧、戏曲研究》同年第8期转载;梅鼎祚与《青泥莲花记》,《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第1期;清代文言小说家宋永岳事迹系年,《明清小说研究》1998年第4期;叛逆和创新──钟嗣成《录鬼簿》剧学思想综论,《艺术百家》1998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同年第11期转载;理学家与曲学家的统一——元初胡祗遹曲学思想的重新审视,《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同年第10期转载;钟嗣成《录鬼簿》外论三题,《戏曲研究》第54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明语林》校点后记,《文教资料》1998年第2期;明杂剧《一文钱》本事考述,《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年第1期;宋遗民的独特视角——试论元初周密的戏剧学思想,《戏曲艺术》1997年第3期;包公艺术形象的早期塑造——宋金笔记话本杂剧摭谈,《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年第3期;宋元明清家训禁毁小说戏曲史料辑补,《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2期;《志异新编》—《亦复如是》作者考;《文教资料》1997年第1期;试论先秦小说观念,《安徽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7年第3期转载;“善道”封建末世的“俗情”——试论潘纶恩《道听途说》,《明清小说研究》1996年第3期;朱柏庐生卒和别号,《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年第1期;漫说《三字经》,《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年第1期;钱谦益诗文集版本知见录续补,《文教资料》1994年第1期;试论周德清为代表的元人戏曲语言声律论,《戏曲研究》第45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金圣叹佚文佚诗佚联考,《明清小说研究》1993年第1期;清代文言武侠小说简论——兼谈文言武侠小说发展轨迹,《明清小说研究》1992年第3、4期合刊;钱谦益诗文集版本知见录,《文教资料》1992年第6期;元人赵半闲《构栏曲》漫论,《中国典籍与文化》1992年第3期;贾仲明评传,中州古籍出版社《中国古代戏曲家评传》1992年版;徐复祚评传,中州古籍出版社《中国古代戏曲家评传》1992年版;近年“汤沈之争”研究综述,《文史知识》1989年第7期;《鱼儿佛》原作者及改编者新考,中央戏剧学院《戏剧》1989年第2期;元人戏剧史论初探,《安徽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元人戏曲功能论初探,《文学遗产》1989年第1期;书会才人自风流——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赏析(合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幽艳显情深,清丽寓情浓——郑光祖[双调蟾宫曲]《梦中作》赏析(合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钟嗣成戏曲文学创作论新探,《戏曲研究》第26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元杂剧喜剧研究综述,《中华戏曲》第4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元人戏曲表演论初探(下),《戏曲艺术》1987年第4期;元人戏曲表演论初探(上),《戏曲艺术》1987年第3期;白朴剧作不同风格之成因浅探,《光明日报》1987年1月27日,《文学遗产》第724期;《“元曲四大家”质疑》的质疑——“郑”是郑廷玉说不能成立,《戏曲研究》第21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版;简论张潮的小说批评,《艺谭》1986年第5期;浅谈祁彪佳的戏曲人物论,《艺谭》198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戏曲研究》同年第7期转载;对包公艺术形象应有个正确的评价,《江淮论坛》1981年第6期。

出土文献与法律史研究第6辑

罗新,男,1963年生,现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1981年-198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89年-199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2年-199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十六国时期中国北方的民族形势与社会整合》。 1979-1981年,在湖北襄阳地区中学(今襄樊市四中)读高中;1981-1985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读本科,获学士学位;1985-1986年,在武汉工学院(今武汉科技大学)任教;1986-1989年,在湖北省地方志办公室工作;1989-1992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92-1995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读研究生,获博士学位;1995年-- 在北京大学中古史中心工作 1 《青徐豪族与宋齐政治》,《原学》,第一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2月。2 《北大馆藏<给事君夫人韩氏墓志>辨伪》,《文献》,1996年第1期,1996年1月。3 《从依傍汉室到自立门户---刘氏汉赵历史的两个阶段》,《原学》,第五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7月。4 《从萧曹为相看所谓汉承秦制》,《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1996年10月。5 《五燕政权下的华北士族》,《国学研究》, 第四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6 《十六国北朝时期的乐浪王氏》,《韩国学论文集》,新华出版社,1997年9月。7 《枋头、滠头两集团的凝成与前秦、后秦的建立》,《原学》,第六辑,1998年5月。8 《墨山国之路》,《国学研究》,第五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9 《陈敏“七弟顽冗”考》,《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2期,1998年5月。10 《关注高耸天外的昆仑山——评新译〈西域考古图记〉》(书评),《光明日报》,1999年5月21日。11 《长沙走马楼简牍整理的新收获》,《文物》,1999年第5期。(与王素、宋少华合写)12 《走马楼吴简整理工作的新进展》,《北大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13 《吐谷浑与昆仑玉》,《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1期,2001年2月。14 《吴简中的“督军粮都尉”简》,《历史研究》2001年第3期。15 《元散曲所见祆教资料》,《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3期。16 《跋北齐可朱浑孝裕墓志》,《北大史学》第8辑,北大出版社,2001年。17 《走马楼吴简中建安纪年简问题》,《文物》2002年第10期。18 《踏访东巡碑》,《文史知识》,2002年第6期。19 《五回道》,《文史知识》,2002年第7期。20 《仇池行》,《文史知识》,2002年第11期。21 《北朝墓志丛札(一)》,《北大史学》第9辑,北大出版社,2003年。22 《说〈文馆词林〉魏收〈征南将军和安碑铭〉》,《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1期。23 《话说飞狐道》,《文史知识》,2004年第4期。24 《监池司马简及相关问题》,《吴简研究》第一辑,崇文书局,2004年7月。25 《吴简所见之督邮制度》;《吴简研究》第一辑,崇文书局,2004年7月。26 《新见北齐丰洛墓志考释》,《北朝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7月。27 《十六国北朝的五德历运问题》,《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3期,。28 《北魏直勤考》,《历史研究》2004年第5期。29 《从可汗号到皇帝尊号》,《唐研究》第十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30 《走访突厥三大碑》,《文史知识》2005年第1期。31 《陈留公主》,《读书》2005年第2期。32 《可汗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33 《回鹘牙帐城掠影》,《文史知识》2005年第5期。34 《应重视草原社会及其历史的连续性和统一性》,《中国民族报》2005年7月29日第7版。35 《跋北魏太武帝东巡碑》,《北大史学》第11辑,2005年8月。36 《契丹古城青草长》,《文史知识》2005年第10期。37 《跋北魏郑平城妻李晖仪墓志》,《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6期。38 《北魏孝文帝吊比干碑的立碑时间》,《文史》2005年第4期。39 《吴简中的“作部工师”问题》,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长沙三国吴简暨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05年12月。40 《北齐韩长鸾之家世》,《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41 《匈奴单于号研究》,《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2期。42 《闲说吕无党》,《书城》2006年第1期。43 《北魏太武帝的鲜卑本名》,《民族研究》2006年第4期。44 《再说暾欲谷其人》,《文史》2006年第3期。45 《也说吴平斛》,《吴简研究》第二辑,崇文书局,2006年9月。46 《另一个敕勒川》,《历史学家茶座》第5辑(2006)。47 《论拓跋鲜卑之得名》,《历史研究》2006年第6期。48 《匈奴:故事还是历史》,《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6年第12期。49 《虞弘墓志所见的柔然官制》,《北大史学》第12辑(2007年1月),50-73页。50 《柔然官制续考》,《中华文史论丛》2007年第1期,73-97页。51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北魏元则、元宥墓志疏解》,《中国历史文物》2007年第2期,22-28页。52 《雪中的游思》,《历史学家茶座》第7辑(2007年第1期),88-94页。53 《始建国二年诏书册与新莽分立匈奴十五单于》,黄留珠、魏全瑞(主编)《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五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年6月,181-184页。54 《近年における北京吴简研讨班の主要成果につぃて》,日本长沙呉简研究会(编)《长沙呉简研究报告》第3集,东京:2007年,103-108页。55 《试论曹操的爵制改革》,《文史》2007年第3期,51-61页。56 《跋前秦梁阿广墓志》,《出土文献研究》第八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57 《杀人石猜想》,《中华文化画报》2008年第1期,第120-127页。58 《新出墓志与现代学术伦理》,《南方周末》2008年3月6日。59 《横笛莫吹行路难》,《中华读书报》2008年3月12日。60 《斯德本与中国艺术史》,《书城》2008年第4期。61 《论阙特勤之“阙”》,《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第192-202页。62 《横绝大漠心飞扬》,《历史学家茶座》2008年第2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第138-144页。63 《高昌文书中的柔然政治名号》,《吐鲁番学研究》,2008年第1期。64 《松下宪一《北魏胡族体制论》评介》,《北大史学》,第13辑。65 《跋北魏辛凤麟妻胡显明、辛祥及妻李庆容墓志》,《纪念西安碑林九百二十周年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8年10月。66 《“真吏”新解》,《中华文史论丛》,2009年第1期,第121-131页。67 《从民族的起源研究转向族群的认同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08-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253-264页。68 《高句丽兄系官职的内亚渊源》,《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的性质》,韩国东北亚历史财团,2009年。69 《王化与山险》,《历史研究》2009年第2期。70 《吉木萨尔二工河古突厥文刻铭的调查与思考》,《西域文史》第3辑,科学出版社,2009年5月。71 《为你跋山涉海》,《书城》2009年第10期。72 《跋敦煌莫高窟所出北魏太和十一年刺绣发愿文》,《文史》2009年第4期。73 《北魏申洪之墓志补释》,中国文物研究所主编《出土文献研究》第九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月。74 《北魏道武帝的鲜卑语本名》,《张广达先生八十华诞祝寿论文集》,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9月,31-42页。75 《2010年9月访乌兹别克斯坦散记》,《传承》2010年第3期(总第17期),2010年12月,第56-67页。76 《华夏文明西部边界的波动》,《大观》2011年第1卷(总第5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3月,第40-47页。 《茹茹公主》,《文景》2011年4月号(总第74期),第40-51页。 An Approach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Inner Asian Political Titulary, in: Mehmet ?lmez , ?tüken’den ?stanbul’a Türk?enin 1290 Y?l? (720-2010) Sempozyumu Bildiriler, ?stanbul: ?stanbul Büyük?ehir Belediyesi Kültür ve Sosyal ??ler Daire Ba?kanl???, 2011, 111-《北魏皇室制名汉化考》(日文),《魏晋南北朝における贵族制の形成と三教文学》,东京:汲古书院,2011年9月,第247-258页。《说北魏孝文帝之赐名》,《文史》2011年第3期,第49-61页。《北魏太武帝东巡碑的新发现》(与李泉汇合著),《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1年第9期,第99-109页。《一曲风高奏古宫——读姚大力〈蒙元制度与政治文化〉》,《中华读书报》2011年6月22日第9版。《蒙古国出土的唐代仆固乙突墓志》,载台湾政治大学编《中原与域外》,2011年。 《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3月。(与叶炜合著)《中古北族名号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杀人石猜想》,中华书局,2010年5月。《历史的高原游牧》,中华书局,2011年1月。 《吴简研究》第三辑(罗新、宋少华主编),中华书局,2011年6月。《Chinese Scholars on Inner Asia 》,Indiana University ,2012。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壹】,文物出版社,2003年11月。(与王素合作)《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叁】,文物出版社,2007年10月。(与王素合作) 铃木宏节《暾欲谷碑文研究史概论》,《中国史研究动态》2006年第1期。主持选、译《丹尼斯·塞诺内亚研究文选》,中华书局,2006年10月。 我年轻时,某个赶写博士论文的冬夜,在FM4里听了朱哲琴的《黄孩子》,那种空旷萧索的孤独感和无望感,恰好匹配了我写不下去却不得不写的绝境。“在白人的大街上,有许多蓝色目光。……在黄人的家庭里,有许多黑色目光。”歌词把白人蓝眼与黄人黑眼相比对,倾诉东方在西方面前的失落。歌里唱道, “在那个时候,在那个时候,我不知道自己是个黄孩子。”和唱歌时的朱哲琴一样,我听歌的时候,已经知道了自己是“黄种人”。那首唱遍中国的《龙的传人》里就有一句“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我们被教育去认知并认同自己的黄种人属性,被教育承认自己的皮肤是黄色的,尽管肉眼看我们的皮肤一点也不黄,除非是生了某种特殊的病。这许多年间,如同周伯通努力忘记《九阴真经》那样,我们逐渐把一团又一团的教育浆糊从脑子里清除出去。种族思维逻辑下的众多概念已经不再流行了,我们知道了人种分类是伪科学,也明白了人类体质特征的差异其实是几万年来生存于地球不同环境所发生的适应性变化而已。在西方学术著作与公众媒体上已很难找到“蒙古人种”、“黄色人种”这样对东亚的标签了。不幸的是,这些标签及其代表的种族思维在两百多年来种族思维的受害地区如中国,却还远远没有成为陈迹。即使在中国近年所出的考古报告中,我们依然很容易读到骨骼分析的专章,其中常常有人种方面的数据与推测,特别是边疆古代人骨的种族分析,诸如有多少属于欧罗巴人种,有多少属于蒙古人种,等等。等而下之的,还有对古代族群骨骼的细致分类,全然不顾古代族群的根本属性其实是政治单元而不是血缘集合。毫无疑问,对于种族思维的反思和批判,仍然是我们常识教育中的空白点。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现在恰好有了一部反思种族思维的上佳教材,这就是奇迈可(Michael Keevak)的新著《成为黄种人:种族思维简史》(Becoming Yellow: A Short History of Racial Thinking)。此书着力于再现西方社会对东亚人群进行描述和理解的观念史变迁,考察了“黄种人”观念的起源,人种分类理论中“黄色蒙古人种”在西方科学界的定型,以及这一学说如何传播至东方并为东方社会广泛接受的知识过程,是一部有关种族思维有趣却沉重的社会文化史。不难理解的是,“黄色人种”的本意是指皮肤为黄色的人种。可是,奇迈可此书一个令人吃惊的发现却是,把东亚人的肤色归类为黄色,并非经验观察的结果,而完全是一种近代科学的新发明。十八世纪中期之前的各类西人旅行报告中,对东亚人(主要是中国人和日本人)肤色的描述多是白皙、略暗的白色、橄榄色等,绝少认为东亚人在肤色上与欧洲人迥然有别。包括旅行家、商人和传教士在内的观察者注意到,东亚不同地区的人群体质特征有相当程度的差异,比如中国南方人和北方人比起来肤色要暗一些,但这种差别与欧洲各国间的差异一样,只是深浅之别。这才是经验观察的记录。那时常常被西方观察者归类为“黄皮肤”的,恰恰是在十九世纪被纳入“白人”范围的印度人。色彩不单单是对物理现象的客观描述,还带着各文化传统所赋予的价值与情感。笼统地说(当然只是就奇迈可所要论述的方向而言),西方传统中白色代表着神圣、纯洁、智慧和高贵,黑色象征着邪恶、污贱、死亡和野蛮,黄色则意味着不洁、低俗、病态与恐怖。当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被认为与西方一样是文明社会的时候,西方旅行者看东方人的肤色是白的,一点也不黄。但随着西欧工业革命的发展,古老的东方社会越来越显得落后、停滞与衰退,东方人的肤色也就慢慢失去了被描述为白色的资格。奇迈可调查了这种转变,他注意到越来越多的观察者称东亚人的肤色近似白色但并不是白色,到底是什么颜色呢?棕色、橄榄色、灰白色、铅色,等等,总之再也不是白色了。不过,几乎还没有人以单纯的黄来描述东亚人的肤色,因为黄色的确并不是一个可以在东亚用肉眼凭经验观察到的肤色。白色被欧洲人垄断之后,如何描述东亚人,似乎在相当长时间和相当广的范围内,难以达成一致。这个问题的解决,要等欧洲中心主义继续成长,超越经验观察,由近代动植物分类学、人类学和进化论主导,才最终实现了东亚人肤色由白向黄的历史性跳跃。十八世纪中期开始的人种分类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中的种族思维取代了古典的经验描述,自然体系中的人类在科学上得以分门别类。人种分类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学者是瑞典植物学家林奈(Carl Linnaeus, 1707-1778),他在1735年出版的《自然体系》中把人类分为四种,其中欧罗巴白种人、美洲印第安红种人和非洲黑种人都是那时已广为西方社会所熟悉的说法,只有亚洲人的肤色他用了一个并不明确的拉丁词fuscus,通常可以理解为深色或棕色。在1740年的德文译本中,这个词被译为德语的gelblich“微黄”。奇迈可认为,这是亚洲人种的肤色从各种可选择的颜色最终走向“黄色”的重要一步。而更重要的一步是由林奈本人迈出的。他在1758-1759年出版该书第十版时,把亚洲人的颜色由fuscus改为luridus,而这个词可以译为黄、淡黄、蜡黄、苍白、死一般的颜色,等等。奇迈可强调,林奈并非简单地要在白与黑两极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过渡色,他其实是在找一个暗示病态和不健康的词来指称亚洲人,因为林奈说过,植物呈现luridus颜色就意味着悲伤和可疑。十八世纪后期,所谓的科学种族论(Scientific Racism)里程碑性的发展来自于人类学家布鲁门巴哈(Johann F Blumenbach, 1752-1840)。这位号称体质人类学之父的德国科学家不满意林奈等人以大洲为单位和以肤色为标准区分人种的做法,转而采用体质特征特别是头骨形态分析的方法把人类分为五个种群,分别命名为高加索人种、埃塞俄比亚人种、美洲人种、马来人种和蒙古人种。他发明的人种名称中,高加索人种和蒙古人种这两个词都具有不可思议的、巨大的生命力,即使在种族思维正在被抛弃的今天,它们仍顽强地频频出现在各种科学与通俗文字里。尽管布鲁门巴哈认为肤色的分类不精确易混淆,而且他自己只专注于头骨分析,但他还是把流行的肤色分类与他的头骨分类相结合,从而出现了白色高加索人种、黑色埃塞俄比亚人种、红色美洲人种、黑褐色马来人种和黄色蒙古人种的五大人种分类法。在奇迈可看来,正是由于蒙古名称为学界所广泛接受,与该人种相联系的黄色也就稳定下来,一枝独秀,成为所有各备选颜色中最终的胜出者。从此,东亚人种就具有了蒙古体质与黄色皮肤的双重标签。1795年是科学种族论的一个重要年份,这一年布鲁门巴哈创造了“蒙古人种”和“高加索人种”等全新概念。之后的数十年间,尽管仍有人对如何更好地描述东方人的肤色存有争议,东亚人的“蒙古人种”属性则已普遍视为定论。布鲁门巴哈为什么采用蒙古来命名东亚人种呢?奇迈可分析,这并不是一个随意的、方便的选择,也不是因为蒙古人头骨最典型最具代表性(据说这是以高加索命名白种人的理由),而是因为蒙古人是历史上最令西方惊恐的东方人,这个名称足以唤起西方对于阿提拉、成吉思汗和帖木儿的历史记忆。布鲁门巴哈反复提示蒙古与鞑靼的区别,他把鞑靼之名给予突厥人,认为包括鞑靼在内的中亚以及中东、南亚和北非人,和欧洲人一样都属于高加索人种,蒙古人种则专指东亚人。布鲁门巴哈创立的体质人类学立即把人种研究当作该学科的全部内容,迅速把科学种族论推向极致。处在白人与黑人之间的红种人、黑褐色人种和黄色人种,如同处在黑夜与白天之间、文明与野蛮之间、完美与恶贱之间的过渡。人种之间的体质差异,不仅仅是生理性差异,还反映了道德与智力的差异。解剖学所证实的高加索人种较大的脑容量决定了白种人的智力优越于其他人种,而且浅肤色和高眉骨也与他们最高的道德水平有因果关系;蒙古人种特有的浅黄肤色和内眦赘皮,与他们生性中的狡黠阴暗、僵化死板有直接的相关性;而埃塞俄比亚人种的深肤色、低眉骨与厚嘴唇,则表明他们仍然接近于猿类。既然人的道德与智力差异取决于生理差异,那么,不仅人种之间,而且各人种的亚种之间的差异,也会指向血统的优劣之别,比如日耳曼人就比其他白人要优越得多,而对白人纯洁性和高贵性威胁最大的是白人中的犹太人和吉卜赛人。这就进一步推动科学种族论走上更荒谬、也更邪恶的不归路。奇迈可的注意力集中在肤色上,特别是所谓蒙古人种的肤色上。他用了很大篇幅描述体质人类学家以科学研究的严谨和细致,百折不挠地投身于测定肤色的科学事业,他们设计各种方法,发明各种仪器,积累和分析有色人种特别是蒙古人种的肤色属性的详实数据。他们在进行这项工作之初,早已深信蒙古人种的黄皮肤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如果肉眼难以看到,那是因为黄色隐藏在表象之下,只有科学测量、科学实验和科学计算才能还原黄色的真相。依据进化论理论,在人类进化的两极之间,即完美阶段高加索人与原始阶段非洲黑人之间,黄皮肤的蒙古人种代表了进化过程的一个中间阶段,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东亚虽然有过较高级的古代文明,到一定时候却停滞僵化,以致远远落后于西方。有些东亚人看上去不仅不黄,而且似乎比许多欧洲人更为白皙,那也一定是因为东亚历史上有过欧洲血统的混入。奇迈可专辟一章讲种族思维在医学中的发展,围绕三个以蒙古命名的病症来说明十九世纪科学种族论的深刻影响。第一个是“蒙古眼褶”。按照人种分类的生理学描述,蒙古人种眼睛细长且小,有明显内眦赘皮(又称蒙古褶),眼角上眼皮覆盖下眼皮。医生发现部分欧洲人儿童期也会出现眼内眦赘皮,在进化论的视野下,这种现象恰恰成为白种人进化程度高于黄种人的证据。第二个以蒙古命名的病症是“蒙古斑”,这种骶部色素斑本是一种良性的先天胎记,普遍出现在世界各人群中,但因非洲人皮肤色素较深、欧洲人皮肤色素较浅,均不易察觉,故于东亚人群中最为常见,最初被认为仅见于东亚,因而被西方医学界命名为“蒙古斑”。一种科学解释把这种胎记看成人类进化中脱落了的尾巴的遗痕,而这种遗痕不见于白人,同样说明白人的进化程度是最高的。对于部分欧洲婴儿中也存在的这类胎记,有些学者解释与中世纪蒙古人的入侵有关,这种解释又被用来佐证人类混种的危害。第三个就是十九世纪后期英国医生John L Down发现并命名的“蒙古人病”。这种现已改以发现者姓氏命名的“唐氏综合征”,是染色体变异造成的遗传性智障疾病,最初只在欧洲人中发现,因为患者面容都很相像,脸部较宽,眼睛小而上挑,与人们理解中的蒙古人种的面部特征颇为相似,发现者遂称之为“蒙古人病”或“蒙古傻子”。白人患了智障疾病怎么会呈现蒙古人的面容特征呢?符合进化论的解释是,智障疾病就是人类进化的反向衰退,高加索人种衰退的结果,就是回到较低级的蒙古人种阶段,所以会有蒙古人的面容。按照这个荒诞的病理理论,如果蒙古人种也发生智障衰退,患者就应该呈现黑人的面部特征。后来在白人以外、包括东亚在内的世界各人群中都发现了这类病患,旧的病理解释也早已抛弃,这个有着强烈病态特征的“蒙古病”名称却被医学界沿用到差不多二十年前。正如有些医学机构所批评的,至迟从科学种族论兴起以来,以种族为根据的病理分析已经成为某种本能反应,把种族、族群这类假定以血缘依据划分边界的社会单元,与某些病患的发生机理和流行范围联系起来。这种做法直到目前还颇有市场,尽管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医学杂志已开始要求作者不再以种族作为解释变量。我们举一个在中国广为人知的例子,就是关于脚的小拇指趾甲分叉的种族或族群解释。脚小拇指趾甲分叉,在中国有许多种解释,其中很多都从种族或族群角度切入。比如,有人说这是蒙古人种的特征,也有人解释这是汉族的特征,还有人认为这是满族的特征。最浪漫的解释把这种疾病现象与明代洪洞县的移民传说联系在一起,说具此特征者都是洪洞县大槐树下移民的后裔。这种在全世界都普遍存在的指甲疾病(Onychoschizia),可能仅仅与营养缺陷或身体脱水有关,从种族角度寻求病理解释只能是缘木求鱼。每个文化体、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种族思维传统,但只有西方的科学种族论带有科学的光环,并作为近代西方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进入非西方世界。奇迈可考察了黄色蒙古人种观念在中国和日本被接受的过程,发现中国人接受此一观念更加主动,因为黄色在中国文化中几乎没有什么负面意义(表色情涵义的“黄色”一词是后来从西方yellow journalism转化而来的),诸如黄帝、黄河等专名的传统以及黄色的尊贵地位等因素,使中国人接受黄色人种归类并无困难,需要剔除的仅仅是西方人附加于白色与黄色的种种价值褒贬。而日本传统中黄色并无这种积极用例,因此接受过程较为曲折。奇迈可还发现,中国人最早接受这一观念并积极推广鼓吹的,是那些有机会接受西方教育或了解西方的知识分子。而对于日本的崛起,中国反西方的社会行动如义和团,西方的反应之一就是“黄祸论(yellow peril)”的出现。黄祸论虽然是针对近代中国和日本的,但历史依据却是十三世纪的蒙古西征,全然不顾历史上中国是蒙古征服的受害者,而日本也差一点就遭受蒙古征服。蒙古人种与黄色人种这两个标签结合起来,才可能推动“黄祸论”的流行。从1972年Richard Lewontin发表那篇人类基因多样性在人群中分布比例的文章以来,以“种族(race)”这一类的标签把人类划分为不同集团与亚集团的传统分类法,开始越来越失去其生物学的依据。研究者相信,人类基因多样性主要存在于个体之间,比较而言,地域与族群间的差异反倒无关紧要,而且在种族与种族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根本不可能描画出有科学依据的分界线。最近有关基因与种族、基因与族群关系的研究显示,现代人类基因多样性的现状,是人类在约十万年前走出非洲很久以后,晚至五六万年前才加快速度形成的,是人类基因在个体之间、集团之间历经长久的反复交换的结果,这个过程就是“网状演化”(reticulate evolution),而所谓种族,则是更晚的“社会-文化建构”(socio-cultural construct)。这种“社会-文化建构”的本质,则是政治性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认识在中国社会还远远不是常识,即使在知识分子中,即使在研究历史、民族和族群问题的学者中。事实上,我们经常听到的是《龙的传人》那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种族认同。正如歌里反复唱着“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明明身在东亚的写歌人和唱歌人,却用“遥远”这个词来描述自己脚下的土地,说明他们不仅接受了西方的种族观念,也主动以西方为中心点来测量和描述东亚。只是,蒙古人种、黄色人种、黄皮肤这样的观念与词语,在今天的西方主流媒体上,在西方科学论著中,却基本销声匿迹了。这不仅是出于所谓“政治正确”,其实主要是出于“知识正确”,因为现代科学早已脱胎换骨,抛弃种族思维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奇迈可这本《变成黄种人》对中国知识界具有很高的科普价值。只有深入了解种族思维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才能知道种族观念、人种分类知识是多么的荒谬和危险。

法律史是一门法学和史学的交叉学科。文献不但是学科发展的基础,更是学术进步的源泉。著名历史学家杨志玖曾用“入宝山不空归”来形容接触原始材料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法史研究自然也不例外。 自古以来,书目提要就被视为读书的门径。近代以来,先后出版了多部法制史料的书目提要。1934年,孙绍祖撰成《中国历代法家著述考》,收集历来法学著作572种。1957年,国务院法制局法制史研究室李祖荫、杨清源、汪国堂等依据该局图书室收藏的图书(这部分图书绝大部分为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继承),编成《中国法制史参考书目简介》,收集历来法学著作932部(法律出版社1957年)。1976年,台湾张伟仁先生主持编辑出版了《中国法制史书目》,收集历来法学著作2473部。1978年之后,大陆先后出现了高潮、刘斌《中国法制古籍目录学》(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年)、张伯元《法律文献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等著作。 此外,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编《中国法律图书总目》、中国法学会编《中国法学图书馆目录》、北京图书馆《民国时期总书目》法学卷等也收录了一些主要的法制史书目。其中,中国法学会编《中国法学图书馆目录》一书每条书目后都附有详细的馆藏情况,极便于读者查找。 1990年以来,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国家图书馆等法律古籍的主要收藏单位都纷纷将古籍数据上网。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图书馆也将本馆收藏的珍本法律古籍目录放在了网上。古籍的数字化进程还在继续。相信以后读者可以更多的通过网络查到资料。

一、专著1、《殷墟甲骨断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5月。2、《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与李学勤合作),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3、《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2月。4、 《文子校注》,巴蜀书社,2006年7月。二、工具书1、《甲骨文字典》(徐中舒主编,本人参加编写),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年出版。2、《殷周金文集录》(徐中舒主编,本人参加编写),四川辞书出版社,1984年出版。3、《甲骨金文字典》(与常正光,方述鑫合作),巴蜀书社,1993年出版。三、论文1、《卜辞中的土、河、岳》,四川大学学报编辑部、四川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辑《古文字研究论文集》,1982年5月。 2、《释小甲》,四川大学学报编辑部、四川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辑《古文字研究论文集》,1982年5月。3、《也论历组卜辞的时代》,《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1期。4、《嘉鼎铭文考释》,《考古与文物》编辑部编:《考古与文物丛刊》第二号《古文字论集》,1983年11月。5、《小屯乙十一基址与M238的时代》,《考古与文物》1986年6期。6、《“非王卜辞”研究》,《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辑,中华书局,1986年6月。7、《殷墟甲骨断代与殷墟考古》《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四十四辑,1989年。8、《宾组卜辞的时代分析》,四川大学历史系编:《徐中舒先生九十寿辰纪念文集》,巴蜀书社,1990年6月。9、《殷墟甲骨分期新论》(与李学勤合作),《中原文物》1990年3期。10、《殷墟地层与甲骨分期》(与李学勤合作),《文博》1990年6期。11、《徐中舒先生传略》,《成都文物》1991年第1期。12、《屯南2384甲骨与历组卜辞的时代》,《考古与文物》1992年2期。13、《 组卜辞分类研究及其他》,《古文字研究》第十八辑,中华书局,1992年8月。14、《金文研究与古代典籍》,《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1期。15、《宜侯夨簋与吴文化》,《炎黄文化研究》1995年第2辑。16、《殷代卜法新探》,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编:《夏商文明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8月。17、《从“上甲廿示”卜辞看历组卜辞的时代》,罗世烈主编:《先秦史与巴蜀文化论集》,历史教学社,1995年10月。18、《也谈子犯编钟的“五月初吉丁未”》 ,《中国文物报》1996年2月11日,第三版。19、《司徒逼簋考释及相关问题》,吉林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20、《安阳小屯东南灰坑55H1的绝对年代》,四川大学考古专业编:《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三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21、《徐中舒先生在古文字学上的贡献》,《中华文化论坛》1998年第3期。22、《保卣新解》,《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4期。23、《周公摄政考》,《文史》第45辑,中华书局,1998年9月。24、《国学大师徐中舒先生》,《文史知识》1998年第10期。25、《麦四器与周初的邢国》,四川联合大学历史系编:《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巴蜀书社,1998年10月。26、《高山仰止》,《历史研究》1998年第6期。27、《谥法探源》,《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1期。28、《关于西周金文月相的一点意见》,《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第2期(夏之卷)。29、《也论新出虎簋盖的年代》,《文物》1999年第6期。30、《指事说》,《中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31、《殷代日界小议》,《殷都学刊》2000年第2期。32、 《董家村裘卫四器年代新探》,《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2000年7月。33、《新邑考》,《历史研究》2000年第5期。34、《西周铜簋年代研究》,《考古学报》2001年第1期。35、《伯懋父考》,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编:《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四十周年暨冯汉骥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36、《历组卜辞“日月有食”“日、月有 ”卜骨的时代位序》,《殷都学刊》2001年第2期。37、《历组卜辞补论》,《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一辑,中华书局,2001年10月。38、《读〈郭店楚墓竹简〉札记》,《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中华书局,2002年7月。39、《晋侯苏钟年代浅议》,上海博物馆编:《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7月。40、《班簋补论》,文集编委会编:《追寻中华文明的踪迹——李学勤先生学术活动五十年纪念文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41、《西周金文所见夷厉二王在位年数及相关问题》,《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42、《周初的殷代遗民》,《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43、《西周青铜器窃曲纹研究》,《考古学报》2002年第4期。44、《西周金文中的“贾”》,《考古》2003年第2期。45、《〈尚书〉研究的新成果》,《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2期。46、《宾组卜辞五次月食的先后次序》,《中原文物》2003年第3期。47、《读楚简随记》,《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6期。48、《读〈战国楚竹书﹙一﹚〉随记三则》,谢维扬、朱渊清主编:《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81–82页。49、《周伐猃狁及相关问题》,《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50、《六帝说》,《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中华书局,2004年10月。51、《逨器的启示》,陕西师范大学、宝鸡青铜博物馆主办:《黄盛璋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6月。52、《古文字材料在古书释读中的重要作用举例》,《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53、《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两件铜方鼎笔谈》,《文物》2005年第10期。54、《上博简〈民之父母〉对读〈礼记·孔子闲居〉》,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编:《康乐集——曾宪通教授七十寿庆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55、《三门峡虢季墓新考》,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第2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98—201页。56、《虢国东迁考》,《历史研究》2006年第5期。57、《上博竹书〈孔子诗论〉札记二则》,《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中华书局,2006年11月。58、《东周青铜盆、盏、敦研究》,《考古学报》2008年第2期。59、《〈孔子诗论〉随记二则》,《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中华书局,2008年9月。60、《〈郭店楚简〉札记四则》,《考古与文物》2008年第5期。61、《觉公簋年代管见》,《考古》2008年第10期。62、《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注释札记》,《语文知识》2009年第2期。63、《禅让说源流及学派兴衰——以竹书〈唐虞知道〉、〈子羔〉、〈容成氏〉为中心》,《历史研究》2009年第3期,第4—15页。

英国1689权利法案 美国 《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 法国 1789《人权宣言》《1875年宪法》 德意志《1871年宪法》

  • 索引序列
  • 明清文学与文献(第6辑)
  • 明清文学与文献第十
  • 明清文学与文献
  • 明清文学与文献pdf
  • 出土文献与法律史研究第6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