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日本教育论文

日本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

日本教育论文

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对日本教育与中国教育的不同、日本教育发展的过程和历史、日本教育的优缺点等等感兴趣 等等。

日本职业教育的现状与改革  --------------------------------------------------------------------------------  (日)HARTON教授 良琪 摘译  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除了开发人力资源别无选择。因此,提高国民教育水平、努力使全体人民从少年到成人都掌握职业技术能力,是日本国的优先战略。自从19世纪中期日本革新以来,国家就一直重视职业技术教育。  日本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在初中和高中阶段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央由文部省管理,在地方由县教育委员会负责管理。文部省负责制定中小学教学大纲,包括各级教育、各个年级及每门课的目标和内容。小学和初中的大纲必须严格遵守;而高中阶段的大纲,学校则可以根据地方和行业的需求作一定的调整。  一、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  战后建立起来的学校体系,在高中段分设职业科和普通科。1994年后,又为学生提供了另外一种综合课程,以便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为其职业生涯选择科目。这样,在高中就形成了并列的三种学科:以升学为目的的普通科;以就业为主要目的的职业科;而综合科兼二者有之。三种课程在法律上地位平等,但实际上普通科对升大学是非常有利的,这就使职业科的学生处于不利地位。综合科的建立一方面是为了改善这一局面,另一方面是为了将职业课程与普通课程综合起来。1995年,有97%的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  传统职业课程不能直接满足企业需求,这种课程的教育目标和内容是由文部省制定的,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其进行个别的调整和修改。学校的教师通常毕业于大学的某个专业,很少有来自企业的,所以造成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这种理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技术更新快的小企业欢迎理论强的毕业生。大企业招工后还要进行附加的企业内部培训,因此他们欢迎具有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学主,并不在乎其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某些操作技能虽然能立即应用,但往往很快过时。这种偏重理论的教学大约维持到70年代就不行了,因为社会反映学生缺乏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的负面影响是:一些学生尤其缺乏抽象思维或不想专业深造的学生无法适应,导致其辍学。初中的职业指导问题更是严重。职业指导不是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与能力,而是根据其初中学习成绩和职业学校入学考试分数,来安排学生的学校和专业。学生、家长甚至教师普遍认为,学校的排名和社会声誉完全取决于其入学考试分数的高低。这种对教育的曲解,就是日本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这是文部省过去20年改革的原因。理解上述情况,描述战后职业教育的历史,便于分析工业快速发展与教育现存问题的关系。  战后第一个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在1963年已进入高中入学年龄。60-70年代,日本经历了压倒一切的迅速发展工业高中的高潮。出口导向的政策导致重工业需要大量的技能工。1966年,文部省发布了《职业高中多样化》的报告,提出增加教学科目。根据这一建议,文部省决定将选修科目增至250门。1969年启动的新教学计划在职业高中增加信息处理课,每个县建一个主要用于实验、实习的信息处理站。  当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日本从发达国家进口技术加以改造,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技术革新持续到70年代,开发了电子技术。新技术开发的成功也扩展到其他技术领域,带动了国际贸易顺差。这一时期,职业技术教育是工业的“传声筒”。至此,在战后经济恢复和70年代经济扩张时期,职业教育为企业界培养了高质量的人才。  二、从工业需求到个人需求  日本经济惊人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和国内日用品的高消费,刺激了多种行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家长对孩子上大学的期望值增高。因此,更多的初中毕业生选择上普高而不是上职高。80年代末90年代初,高中的迅速发展满足了新增初中毕业生的升学要求,大学升学热使普高与职高的比例发生变化,职高的比例减少。  1976年,关于改进职高的报告是日本职业教育的转折点。报告强调了如下观点:①基础教育对于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一样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求掌握科学知识,而且要通过创造性实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学分制使学生可以根据志向和兴趣制定学习计划,并有可能准备大学入学考试;③允许对大量职教科目进行重组,以改进教学内容;④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从普通课程到职业课程都要强调实践性教学和日常生活的实际体验。  1985年,科学与教育审议会下的职业教育委员会通过政策研究,正式向教育部提交报告,建议:①除了工商专业外的其他专业也要增加信息技术课程;③改革课程,使其内容多元化、组合弹性化,适应学生的不同兴趣和志向;③充分利用学校、企业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发可实行转换的教学计划,以实现各类学校之间的衔接与沟通;④增加普通中学的职业教育内容。  三、学校职业教育的改革  最近,职业教育又面临一次历史性转折。实现教育平等、满足公民受教育愿望的要求,引发了高中的急速膨胀。教育主管部门热情响应这一要求,却忽视了学生在能力、态度、兴趣和职业发展方面的真正需求。与受宠的普高相比,职高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对学生求知欲的激励。上述原因造成职高报名人数下降,职教内容陈旧,教师没机会更新知识,教学设备经60—70年代的投资后,到80年代就陈旧了。  高中段的教育改革有两个趋势,一是加强职业课程的专业化,一是建立综合高中。1991年,中央教育审议会报告发布后,职高改名为专业高中,使职业教育增加了一个新层次。综合高中为尚未定向的初中毕业生设立,在其职业定向前做好多种准备。为检验这种新型高中,至少要在每个县建立一所综合学校。另一方面,职业高中更新课程、教材和设备,以适应新需求。专业化是根据学校所在地方的企业界需求和周围地区的经济需求而确定的。地方教育委员会逐步从企业的“传声筒”变为学生及家长的代言人。这一转变也反映了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社会期望的变化。公民的福利不仅通过经济的发展来体现,而更多的是通过精神生活来实现的。教育政策更强调按照学生个人兴趣与能力,自主选择未来专业的重要性。  四、改进职教课程.建立综合高中  90年代以来,日本职业教育有三个趋势:一是改革专业学校传统课程以适应企业界的需要。二是新建综合高中。三是促进工人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并将其作为建立职教终身学习体系的一部分。  80年代和90年代初,日本人在生活富裕后开始重视自我实现。新的职业领域:生命科学、环境工业、国际贸易等吸引着年轻人。传统的专业设置、保守的教育不能满足青年的需求。随着“普高热、职高冷”,不少职教专业与课程被削减。以京都市为例:1983-1985年废除1个农业专业和6个贸易专业,1990-1993年废除3个家政专业、两个商业专业、工业化学和商业专业各一个。与此同时,商业学校设置了会计、信息处理、分配经济、国际贸易等新专业并配备了新的教学设施;渔业高中设有:海洋生产、海洋技术、海洋统计等专业,其中海洋生产分为海洋生产和手工艺技术,海洋技术分为海中架桥、海洋调查、海洋测量和海底焊接;农业学校的新课程包括:《生物技术》、《农业》和《动物》。  在职业教育领域,专业学校的教学太专门化,只能适应那些职业目标已明确的学生,但不适应某些尚未选定职业目标的学生。综合高中为那些着眼未来职业方向和对实际经验感兴趣的学生而设。其计划仍在实验之中,并在一些高中受到挑战;学校还没有统一的课程模式和规范的教学设施。1994年,第一个综合高中出现后,许多县加入改革行列。有些学校改进传统课程;有的设置综合课程或建立全新课程。综合课程有如下几大类专业:信息、传统文化、国际贸易、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业技术、制造业务、教育等。  五、在终身学习社会中的职业取向过去,日本公司实行终身雇佣制。现在,在变化如此迅速和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个人难以与公司签定终身合同。工人不能再依附于任何专业公司。雇主与雇员间的忠诚关系和强调年功经验,让位于双方都认可的本位合同。许多雇主在重建企业的过程中,卒不及防地解雇了工人。因此,职工在企业外获得的、社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开始得到重视。目前,已有600种职业资格证书。一些公司建议员工通过考取社会专业组织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以提高个人专业素质。1992年,申请技术职业资格证书者有923万余人,其中 8%是自学者;1%是专业学校毕业生。  社会的不断变化要求全体从业人员不停地更新知识和增强能力,特别是专业知识和技能。这种更新仅靠传统的正规教育体系是不够的。为适应21世纪难以预测的未来,应使任何时间、地点,任何科目的学习,无论小组还是自学方式都成为可能。在学校时期就为职业生涯道路作好准备是不可能的。过去,为职业生涯作准备是职业教育令人满意的功能,一个组织有序的培训计划就可以为企业界输送有才干的员工。现在形势变了,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进入教育机构,更新其知识、能力。在这种背景下,需要有新的思路:职业学校要向社会开放;在学生时代重在掌握学习方法;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广泛学习机会,积累学习信息以便得到社会认可。  日本经济学会1993年建议实施“结构调整和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教育改革要适应人在工业时代的需求。技术挑战是对职业学校的又一重要影响。1961年,初中五年制受企业欢迎,建立终身教育社会并不意味要建立新的学校。它意味着文化、教育和社会的整合。成人职业教育也是一个需要加强的方面,非正规教育学校、初级学院和大学都逐渐敞开大门,为社会提供各种职业教育,改变了那种单一学历教育的办学形式。

日本教育的论文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作者:胡国勇 著 丛书: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8-6-1《日本教育的文化透视》作者:于洪波 著 出版社:河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年08月《日本基础教育》作者:王智新,潘立 著 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11月《近代日本女子教育研究》作者:王慧荣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年06月《20世纪日本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作者:林能杰 著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06月 《日语教学与研究论丛——日语教育与日本文学》作者:张厚泉 等主编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09月 《转型与建构:日本高等教育近代化研究》作者:吴光辉 著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12月 《日本科技与教育发展》作者:钱小英,沈鸿敏,李东翔编著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当代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研究》作者:曹能秀 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07年09月 《学术与职业——日本高等新闻教育研究》作者:马嘉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09月 《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论丛·第二辑》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日文系 编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年09月《实践性数学教育发展论——以比教育学的观点考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数学教育发展》作者:(日)铃木正彦 著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12月

日本职业教育的现状与改革  --------------------------------------------------------------------------------  (日)HARTON教授 良琪 摘译  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除了开发人力资源别无选择。因此,提高国民教育水平、努力使全体人民从少年到成人都掌握职业技术能力,是日本国的优先战略。自从19世纪中期日本革新以来,国家就一直重视职业技术教育。  日本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在初中和高中阶段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央由文部省管理,在地方由县教育委员会负责管理。文部省负责制定中小学教学大纲,包括各级教育、各个年级及每门课的目标和内容。小学和初中的大纲必须严格遵守;而高中阶段的大纲,学校则可以根据地方和行业的需求作一定的调整。  一、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  战后建立起来的学校体系,在高中段分设职业科和普通科。1994年后,又为学生提供了另外一种综合课程,以便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为其职业生涯选择科目。这样,在高中就形成了并列的三种学科:以升学为目的的普通科;以就业为主要目的的职业科;而综合科兼二者有之。三种课程在法律上地位平等,但实际上普通科对升大学是非常有利的,这就使职业科的学生处于不利地位。综合科的建立一方面是为了改善这一局面,另一方面是为了将职业课程与普通课程综合起来。1995年,有97%的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  传统职业课程不能直接满足企业需求,这种课程的教育目标和内容是由文部省制定的,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其进行个别的调整和修改。学校的教师通常毕业于大学的某个专业,很少有来自企业的,所以造成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这种理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技术更新快的小企业欢迎理论强的毕业生。大企业招工后还要进行附加的企业内部培训,因此他们欢迎具有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学主,并不在乎其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某些操作技能虽然能立即应用,但往往很快过时。这种偏重理论的教学大约维持到70年代就不行了,因为社会反映学生缺乏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的负面影响是:一些学生尤其缺乏抽象思维或不想专业深造的学生无法适应,导致其辍学。初中的职业指导问题更是严重。职业指导不是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与能力,而是根据其初中学习成绩和职业学校入学考试分数,来安排学生的学校和专业。学生、家长甚至教师普遍认为,学校的排名和社会声誉完全取决于其入学考试分数的高低。这种对教育的曲解,就是日本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这是文部省过去20年改革的原因。理解上述情况,描述战后职业教育的历史,便于分析工业快速发展与教育现存问题的关系。  战后第一个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在1963年已进入高中入学年龄。60-70年代,日本经历了压倒一切的迅速发展工业高中的高潮。出口导向的政策导致重工业需要大量的技能工。1966年,文部省发布了《职业高中多样化》的报告,提出增加教学科目。根据这一建议,文部省决定将选修科目增至250门。1969年启动的新教学计划在职业高中增加信息处理课,每个县建一个主要用于实验、实习的信息处理站。  当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日本从发达国家进口技术加以改造,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技术革新持续到70年代,开发了电子技术。新技术开发的成功也扩展到其他技术领域,带动了国际贸易顺差。这一时期,职业技术教育是工业的“传声筒”。至此,在战后经济恢复和70年代经济扩张时期,职业教育为企业界培养了高质量的人才。  二、从工业需求到个人需求  日本经济惊人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和国内日用品的高消费,刺激了多种行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家长对孩子上大学的期望值增高。因此,更多的初中毕业生选择上普高而不是上职高。80年代末90年代初,高中的迅速发展满足了新增初中毕业生的升学要求,大学升学热使普高与职高的比例发生变化,职高的比例减少。  1976年,关于改进职高的报告是日本职业教育的转折点。报告强调了如下观点:①基础教育对于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一样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求掌握科学知识,而且要通过创造性实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学分制使学生可以根据志向和兴趣制定学习计划,并有可能准备大学入学考试;③允许对大量职教科目进行重组,以改进教学内容;④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从普通课程到职业课程都要强调实践性教学和日常生活的实际体验。  1985年,科学与教育审议会下的职业教育委员会通过政策研究,正式向教育部提交报告,建议:①除了工商专业外的其他专业也要增加信息技术课程;③改革课程,使其内容多元化、组合弹性化,适应学生的不同兴趣和志向;③充分利用学校、企业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发可实行转换的教学计划,以实现各类学校之间的衔接与沟通;④增加普通中学的职业教育内容。  三、学校职业教育的改革  最近,职业教育又面临一次历史性转折。实现教育平等、满足公民受教育愿望的要求,引发了高中的急速膨胀。教育主管部门热情响应这一要求,却忽视了学生在能力、态度、兴趣和职业发展方面的真正需求。与受宠的普高相比,职高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对学生求知欲的激励。上述原因造成职高报名人数下降,职教内容陈旧,教师没机会更新知识,教学设备经60—70年代的投资后,到80年代就陈旧了。  高中段的教育改革有两个趋势,一是加强职业课程的专业化,一是建立综合高中。1991年,中央教育审议会报告发布后,职高改名为专业高中,使职业教育增加了一个新层次。综合高中为尚未定向的初中毕业生设立,在其职业定向前做好多种准备。为检验这种新型高中,至少要在每个县建立一所综合学校。另一方面,职业高中更新课程、教材和设备,以适应新需求。专业化是根据学校所在地方的企业界需求和周围地区的经济需求而确定的。地方教育委员会逐步从企业的“传声筒”变为学生及家长的代言人。这一转变也反映了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社会期望的变化。公民的福利不仅通过经济的发展来体现,而更多的是通过精神生活来实现的。教育政策更强调按照学生个人兴趣与能力,自主选择未来专业的重要性。  四、改进职教课程.建立综合高中  90年代以来,日本职业教育有三个趋势:一是改革专业学校传统课程以适应企业界的需要。二是新建综合高中。三是促进工人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并将其作为建立职教终身学习体系的一部分。  80年代和90年代初,日本人在生活富裕后开始重视自我实现。新的职业领域:生命科学、环境工业、国际贸易等吸引着年轻人。传统的专业设置、保守的教育不能满足青年的需求。随着“普高热、职高冷”,不少职教专业与课程被削减。以京都市为例:1983-1985年废除1个农业专业和6个贸易专业,1990-1993年废除3个家政专业、两个商业专业、工业化学和商业专业各一个。与此同时,商业学校设置了会计、信息处理、分配经济、国际贸易等新专业并配备了新的教学设施;渔业高中设有:海洋生产、海洋技术、海洋统计等专业,其中海洋生产分为海洋生产和手工艺技术,海洋技术分为海中架桥、海洋调查、海洋测量和海底焊接;农业学校的新课程包括:《生物技术》、《农业》和《动物》。  在职业教育领域,专业学校的教学太专门化,只能适应那些职业目标已明确的学生,但不适应某些尚未选定职业目标的学生。综合高中为那些着眼未来职业方向和对实际经验感兴趣的学生而设。其计划仍在实验之中,并在一些高中受到挑战;学校还没有统一的课程模式和规范的教学设施。1994年,第一个综合高中出现后,许多县加入改革行列。有些学校改进传统课程;有的设置综合课程或建立全新课程。综合课程有如下几大类专业:信息、传统文化、国际贸易、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业技术、制造业务、教育等。  五、在终身学习社会中的职业取向过去,日本公司实行终身雇佣制。现在,在变化如此迅速和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个人难以与公司签定终身合同。工人不能再依附于任何专业公司。雇主与雇员间的忠诚关系和强调年功经验,让位于双方都认可的本位合同。许多雇主在重建企业的过程中,卒不及防地解雇了工人。因此,职工在企业外获得的、社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开始得到重视。目前,已有600种职业资格证书。一些公司建议员工通过考取社会专业组织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以提高个人专业素质。1992年,申请技术职业资格证书者有923万余人,其中 8%是自学者;1%是专业学校毕业生。  社会的不断变化要求全体从业人员不停地更新知识和增强能力,特别是专业知识和技能。这种更新仅靠传统的正规教育体系是不够的。为适应21世纪难以预测的未来,应使任何时间、地点,任何科目的学习,无论小组还是自学方式都成为可能。在学校时期就为职业生涯道路作好准备是不可能的。过去,为职业生涯作准备是职业教育令人满意的功能,一个组织有序的培训计划就可以为企业界输送有才干的员工。现在形势变了,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进入教育机构,更新其知识、能力。在这种背景下,需要有新的思路:职业学校要向社会开放;在学生时代重在掌握学习方法;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广泛学习机会,积累学习信息以便得到社会认可。  日本经济学会1993年建议实施“结构调整和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教育改革要适应人在工业时代的需求。技术挑战是对职业学校的又一重要影响。1961年,初中五年制受企业欢迎,建立终身教育社会并不意味要建立新的学校。它意味着文化、教育和社会的整合。成人职业教育也是一个需要加强的方面,非正规教育学校、初级学院和大学都逐渐敞开大门,为社会提供各种职业教育,改变了那种单一学历教育的办学形式。

日本教育论文1500

日本:日本人很注重文化的传承,在日常的饮食起居和与人交往方面有一套礼节规范,说话的语气措词、行动举止都要合乎各自的性别和地位的角色要求;在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中也都有共通的风俗习惯。日本的传统家庭教育重点在子女的社会化问题上,系统功课的学习基本委托给了学校,父母只做督促和支援。对于孩子自发的游戏,如攀树爬墙、猎奇探险等,一般也比较宽容,他们有句谚语:心爱的孩子要让他出外闯荡,这说明日本人是重视实际锻炼的。  重视自立教育,日本家庭从小就培养孩子自主、自立的精神,大部分家庭要求孩子做家务劳动,包括吃饭前后的帮忙、烧饭;让孩子收拾整理自己的房间及身边的东西;让孩子自己去买东西等等。  重视挫折教育,重视对孩子毅力的培养,日本的小孩子走路时摔跤,父母不是主动扶他起来,而是鼓励孩子自己起来,大一点的孩子受到挫折,父母就鼓励他们自己去克服困难。在日本,小学生在冬天都穿短裤,有的孩子的腿冻得都发紫了,父母并不心疼而是支持鼓励孩子那样做。  重视创新教育,日本家庭教育从小重视对孩子创新人格的培养,重视教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父母都要尽量解答。从小就鼓励孩子提问题,鼓励孩子有独立的想法、看法。家长经常带孩子到科技馆去参观,鼓励孩子到社区图书馆看书,借阅图书,并参加各种创新性游戏,发展孩子的想像力。日本父母很重视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给孩子买来组装玩具,鼓励孩子从不同的角度组装各种各样的模型,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  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对孩子的溺爱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孩子早已忘了前辈们一路走来的艰辛,只懂得坐享父辈们创造的成果,造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而造成这一切的竟然是辛苦了多年的父辈,因为父辈们体验过生活的艰辛,他们不愿孩子再像他们一样吃苦,于是就将孩子像小皇帝一样高高的捧在手心,生怕他受到半点的伤害。有些家长从小就给孩子当保姆,管完小学管中学,管完中学管大学,大学毕业还帮着找对象,结婚时给孩子买齐各种家具、电器,甚至孩子生了子女,老家儿还得给看着,这保姆哪天才到头呢?什么时候老家儿死了才算完事,这样做的结果只是造就了一代无能的人。  现在的孩子在家庭中往往受到太多的呵护与钟爱。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应该是一种理性行为,一旦重“情”轻“理”,家庭教育就会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当今中小学生普遍“只知受爱,不知爱人”,依赖性强,心理素质差,学习怕吃苦,知难而退等现象相当严重。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也应该是教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一个孩子连起码的生存能力都没有谈何在社会上立足呢。对此,我们希望家长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二望子成龙心切  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心愿,那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取得一翻成就呢?据调查显示,90%左右的家长期望孩子能上大学并成为有用人才,而随着子女年龄的增长,随着孩子不良表现的屡次出现,家长因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而逐渐变得“失望”。孩子小时候“众星捧月”,一旦大了,出现了问题,家长则大声训斥、批评,甚至采取更极端的教育行为。 他们只允许子女在家学习,不许他们参加课外活动,或盲目请家教,花高价“买”学上,这种教育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望子成龙”中只注重学习成绩,有自来考试这根“指挥棒”的原因,也有来自家庭教育中成才观的偏误。人才的成长不但要开发智力提高智商,而且要有品德培育提升情商。面对新形势下的育才理念和人才需求,我们的家庭就不能只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还要重视子女的身心健康和品德修养,匡正自己的成才观念,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健康的成长。  三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很多父母抱著传统的观念,把父母摆在权威的角色。认为子女是属于父母的。这种不把孩子当一个拥有完整权利个体的错误观念,导致个人和社会的很多不良的后果。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谈。不要随意翻看子女的日记或隐私。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利,把他当一个成人一样尊重。这个尊重是从出生换尿片开始。换尿片前,先和颜悦色告诉他要换尿片了,向他道歉,请他忍耐一下。  这种尊重的精神是我们社会所缺乏的。导致社会缺乏服务和尊重的观念。不被尊重的人以后也不知道尊重别人。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有自己的人格尊严,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对于他们,我们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那样的话,只会使事情越来越糟。我们应该在充分了解孩子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想出巧妙的办法来引导、教育孩子,这样既使孩子容易接受,又能顺利解决问题。  中国的家庭教育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造成这种局面,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等等,要改变这中局面,不是单单靠家庭就能够做到的,更多的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相互合作和相互促进。  教育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是无止境的。面对孩子,大人要做的事情确实还有很多很多。透过分析其他国家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优秀方法,我们可以进行借鉴及引用。  from: 2005年2月6日 13:51:33  日本的家庭教育有如下突出特点:  一、重视礼仪教育  日本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对子女的礼仪教育。母亲做好了饭没告诉孩子吃,孩子是不能自己先吃的。孩子在吃饭前,必先说一声“那就不客气了”。孩子离家或归家都有一套礼仪规矩。孩子每次出门都要和母亲、父亲说一声“我走了”;每次回家进门都要说一声“我回来了”。日本孩子文明礼仪行为已成为他们的习惯。  二、重视对孩子的自立教育  日本家庭从小就培养孩子自主、自立的精神。大部分家庭要求孩子做家务劳动,包括吃饭前后的帮忙、烧饭;让孩子收拾整理自己的房间及身边的东西;让孩子自己去买东西等等。  三、重视孩子抗挫折的教育  日本的小孩走路时摔跤,父母不是主动扶他起来,而是鼓励孩子自己起来。大一点的孩子受到挫折,父母鼓励他们自己去克服困难。在日本,小学生在冬天都穿短裤,有的孩子腿冻得都发紫了,父母并不“心疼”,而是支持鼓励孩子那样做。  四、重视创新教育  日本家庭教育从小重视对孩子创新人格的培养,重视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父母都尽量解答,并从小就鼓励孩子提问题,鼓励孩子有独立的想法、看法。家长经常带孩子到科技馆去看书,借阅图书,玩各种创造性游戏,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日本父母很重视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给孩子买来组装玩具,鼓励孩子从不同的角度组装各种各样的模型,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  来源: 好孩子育儿网  这里有一张表格应该也可以帮上你:    这篇文章也不错,日本的家庭教育:  _htm  论文加油!

撰写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在毕业前都必须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任务。申请学位必须提交相应的学位论文,经答辩通过后,方可取得学位。可以这么说,毕业论文是结束大学学习生活走向社会的一个中介和桥梁。毕业论文是大学生才华的第一次显露,是向祖国和人民所交的一份有份量的答卷,是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报到书。一篇毕业论文虽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才华,也不一定能对社会直接带来巨大的效益,对专业产生开拓性的影响。实践证明,撰写毕业论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出好人才的重要措施。通过撰写毕业论文,提高写作水平是干部队伍“四化”建设的需要。党中央要求,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领导班子成员应当逐步实现“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个“四化”的要求,也包含了对干部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要求。提高大学生的写作水平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无论是提高全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科学管理方法,还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都要求我们的干部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在经济建设中,作为领导人员和机关的办事人员,要写指示、通知、总结、调查报告等应用文;要写说明书、广告、解说词等说明文;还要写科学论文、经济评论等议论文。在当今信息社会中,信息对于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写作是以语言文字为信号,是传达信息的方式。信息的来源、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储存、整理、传播等等都离不开写作。

日本职业教育的现状与改革  --------------------------------------------------------------------------------  (日)HARTON教授 良琪 摘译  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除了开发人力资源别无选择。因此,提高国民教育水平、努力使全体人民从少年到成人都掌握职业技术能力,是日本国的优先战略。自从19世纪中期日本革新以来,国家就一直重视职业技术教育。  日本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在初中和高中阶段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央由文部省管理,在地方由县教育委员会负责管理。文部省负责制定中小学教学大纲,包括各级教育、各个年级及每门课的目标和内容。小学和初中的大纲必须严格遵守;而高中阶段的大纲,学校则可以根据地方和行业的需求作一定的调整。  一、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  战后建立起来的学校体系,在高中段分设职业科和普通科。1994年后,又为学生提供了另外一种综合课程,以便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为其职业生涯选择科目。这样,在高中就形成了并列的三种学科:以升学为目的的普通科;以就业为主要目的的职业科;而综合科兼二者有之。三种课程在法律上地位平等,但实际上普通科对升大学是非常有利的,这就使职业科的学生处于不利地位。综合科的建立一方面是为了改善这一局面,另一方面是为了将职业课程与普通课程综合起来。1995年,有97%的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  传统职业课程不能直接满足企业需求,这种课程的教育目标和内容是由文部省制定的,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其进行个别的调整和修改。学校的教师通常毕业于大学的某个专业,很少有来自企业的,所以造成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这种理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技术更新快的小企业欢迎理论强的毕业生。大企业招工后还要进行附加的企业内部培训,因此他们欢迎具有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学主,并不在乎其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某些操作技能虽然能立即应用,但往往很快过时。这种偏重理论的教学大约维持到70年代就不行了,因为社会反映学生缺乏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的负面影响是:一些学生尤其缺乏抽象思维或不想专业深造的学生无法适应,导致其辍学。初中的职业指导问题更是严重。职业指导不是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与能力,而是根据其初中学习成绩和职业学校入学考试分数,来安排学生的学校和专业。学生、家长甚至教师普遍认为,学校的排名和社会声誉完全取决于其入学考试分数的高低。这种对教育的曲解,就是日本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这是文部省过去20年改革的原因。理解上述情况,描述战后职业教育的历史,便于分析工业快速发展与教育现存问题的关系。  战后第一个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在1963年已进入高中入学年龄。60-70年代,日本经历了压倒一切的迅速发展工业高中的高潮。出口导向的政策导致重工业需要大量的技能工。1966年,文部省发布了《职业高中多样化》的报告,提出增加教学科目。根据这一建议,文部省决定将选修科目增至250门。1969年启动的新教学计划在职业高中增加信息处理课,每个县建一个主要用于实验、实习的信息处理站。  当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日本从发达国家进口技术加以改造,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技术革新持续到70年代,开发了电子技术。新技术开发的成功也扩展到其他技术领域,带动了国际贸易顺差。这一时期,职业技术教育是工业的“传声筒”。至此,在战后经济恢复和70年代经济扩张时期,职业教育为企业界培养了高质量的人才。  二、从工业需求到个人需求  日本经济惊人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和国内日用品的高消费,刺激了多种行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家长对孩子上大学的期望值增高。因此,更多的初中毕业生选择上普高而不是上职高。80年代末90年代初,高中的迅速发展满足了新增初中毕业生的升学要求,大学升学热使普高与职高的比例发生变化,职高的比例减少。  1976年,关于改进职高的报告是日本职业教育的转折点。报告强调了如下观点:①基础教育对于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一样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求掌握科学知识,而且要通过创造性实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学分制使学生可以根据志向和兴趣制定学习计划,并有可能准备大学入学考试;③允许对大量职教科目进行重组,以改进教学内容;④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从普通课程到职业课程都要强调实践性教学和日常生活的实际体验。  1985年,科学与教育审议会下的职业教育委员会通过政策研究,正式向教育部提交报告,建议:①除了工商专业外的其他专业也要增加信息技术课程;③改革课程,使其内容多元化、组合弹性化,适应学生的不同兴趣和志向;③充分利用学校、企业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发可实行转换的教学计划,以实现各类学校之间的衔接与沟通;④增加普通中学的职业教育内容。  三、学校职业教育的改革  最近,职业教育又面临一次历史性转折。实现教育平等、满足公民受教育愿望的要求,引发了高中的急速膨胀。教育主管部门热情响应这一要求,却忽视了学生在能力、态度、兴趣和职业发展方面的真正需求。与受宠的普高相比,职高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对学生求知欲的激励。上述原因造成职高报名人数下降,职教内容陈旧,教师没机会更新知识,教学设备经60—70年代的投资后,到80年代就陈旧了。  高中段的教育改革有两个趋势,一是加强职业课程的专业化,一是建立综合高中。1991年,中央教育审议会报告发布后,职高改名为专业高中,使职业教育增加了一个新层次。综合高中为尚未定向的初中毕业生设立,在其职业定向前做好多种准备。为检验这种新型高中,至少要在每个县建立一所综合学校。另一方面,职业高中更新课程、教材和设备,以适应新需求。专业化是根据学校所在地方的企业界需求和周围地区的经济需求而确定的。地方教育委员会逐步从企业的“传声筒”变为学生及家长的代言人。这一转变也反映了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社会期望的变化。公民的福利不仅通过经济的发展来体现,而更多的是通过精神生活来实现的。教育政策更强调按照学生个人兴趣与能力,自主选择未来专业的重要性。  四、改进职教课程.建立综合高中  90年代以来,日本职业教育有三个趋势:一是改革专业学校传统课程以适应企业界的需要。二是新建综合高中。三是促进工人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并将其作为建立职教终身学习体系的一部分。  80年代和90年代初,日本人在生活富裕后开始重视自我实现。新的职业领域:生命科学、环境工业、国际贸易等吸引着年轻人。传统的专业设置、保守的教育不能满足青年的需求。随着“普高热、职高冷”,不少职教专业与课程被削减。以京都市为例:1983-1985年废除1个农业专业和6个贸易专业,1990-1993年废除3个家政专业、两个商业专业、工业化学和商业专业各一个。与此同时,商业学校设置了会计、信息处理、分配经济、国际贸易等新专业并配备了新的教学设施;渔业高中设有:海洋生产、海洋技术、海洋统计等专业,其中海洋生产分为海洋生产和手工艺技术,海洋技术分为海中架桥、海洋调查、海洋测量和海底焊接;农业学校的新课程包括:《生物技术》、《农业》和《动物》。  在职业教育领域,专业学校的教学太专门化,只能适应那些职业目标已明确的学生,但不适应某些尚未选定职业目标的学生。综合高中为那些着眼未来职业方向和对实际经验感兴趣的学生而设。其计划仍在实验之中,并在一些高中受到挑战;学校还没有统一的课程模式和规范的教学设施。1994年,第一个综合高中出现后,许多县加入改革行列。有些学校改进传统课程;有的设置综合课程或建立全新课程。综合课程有如下几大类专业:信息、传统文化、国际贸易、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业技术、制造业务、教育等。  五、在终身学习社会中的职业取向过去,日本公司实行终身雇佣制。现在,在变化如此迅速和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个人难以与公司签定终身合同。工人不能再依附于任何专业公司。雇主与雇员间的忠诚关系和强调年功经验,让位于双方都认可的本位合同。许多雇主在重建企业的过程中,卒不及防地解雇了工人。因此,职工在企业外获得的、社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开始得到重视。目前,已有600种职业资格证书。一些公司建议员工通过考取社会专业组织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以提高个人专业素质。1992年,申请技术职业资格证书者有923万余人,其中 8%是自学者;1%是专业学校毕业生。  社会的不断变化要求全体从业人员不停地更新知识和增强能力,特别是专业知识和技能。这种更新仅靠传统的正规教育体系是不够的。为适应21世纪难以预测的未来,应使任何时间、地点,任何科目的学习,无论小组还是自学方式都成为可能。在学校时期就为职业生涯道路作好准备是不可能的。过去,为职业生涯作准备是职业教育令人满意的功能,一个组织有序的培训计划就可以为企业界输送有才干的员工。现在形势变了,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进入教育机构,更新其知识、能力。在这种背景下,需要有新的思路:职业学校要向社会开放;在学生时代重在掌握学习方法;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广泛学习机会,积累学习信息以便得到社会认可。  日本经济学会1993年建议实施“结构调整和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教育改革要适应人在工业时代的需求。技术挑战是对职业学校的又一重要影响。1961年,初中五年制受企业欢迎,建立终身教育社会并不意味要建立新的学校。它意味着文化、教育和社会的整合。成人职业教育也是一个需要加强的方面,非正规教育学校、初级学院和大学都逐渐敞开大门,为社会提供各种职业教育,改变了那种单一学历教育的办学形式。

日本语教育论文

哈哈,看看这些吧,也可以做下参考的哦1、 [日语毕业论文]中日文化近代化的比较研究(以梁启超和福泽谕吉为中心) [日语毕业论文]中日文化近代化的比较研究(以梁启超和福泽谕吉为中心)目次要旨2はじめに4一 梁啓超と福沢諭吉の時代的背景の特徴の異同について5二 梁啓超と福沢諭吉の思想の形成及び、福沢諭吉が梁啓超に 类别:外语论文 大小:90 KB 日期:2008-09-27 2、 [日语毕业论文]岩井俊二の映画(極端な美学の魅力) [日语毕业论文]岩井俊二の映画(極端な美学の魅力)目次1.はじめに.12.「唯美」から岩井式の極端な美学を見る32.1「唯美」を表す代表作品.32.2「唯美」を表す色彩.42.3細い点の描写について. 类别:外语论文 大小:127 KB 日期:2008-09-27 3、 [日语毕业论文]山部赤人の叙景歌における「静と動」の世界 [日语毕业论文]山部赤人の叙景歌における「静と動」の世界はじめに第一章、山部赤人の叙景歌第一節山部赤人の叙景歌第二節「静と動」という角度からの考察の可能性第二章、赤人の叙景歌における「静と動」の世界第 类别:外语论文 大小:132 KB 日期:2008-09-27 4、 [日语毕业论文]日本語における外来語の発音と元母音の発音に関する研究 [日语毕业论文]日本語における外来語の発音と元母音の発音に関する研究はじめに 外来語の歴史1 外来語の定義2 外来語の由来1 室町時代から江戸時代初期まで2 江戸時代の後半 类别:外语论文 大小:82 KB 日期:2008-09-27 5、 インタビューにおけるポライトネスストラテジーの考察(日本語と中国語の対照を中心に)[关于礼貌的日语毕业论文] インタビューにおけるポライトネスストラテジーの考察(日本語と中国語の対照を中心に)[日语毕业论文]要旨ポライトネスは、人間が円滑な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を行うために使う重要な手段である。カ 类别:外语论文 大小:245 KB 日期:2008-09-27 6、 [日语毕业论文]日本漫画の影響について(中国に対する影響を中心に) 日本漫画の影響について(中国に対する影響を中心に)[日语毕业论文]要旨本論文は、日本現代文化を代表するものの一つである日本漫画の影響力について総合的に検討する。特に、日本の漫画事業とその関連事業がわれ 类别:外语论文 大小:147 KB 日期:2008-09-27 7、 曖昧語から見る日本人[日语毕业论文] 曖昧語から見る日本人[日语毕业论文]目 次はじめに1.曖昧語の言語表現1 日常会話の類2 言外の意味の類3 多義語の類4 婉曲法の類5 省略形式の曖昧さ 曖昧語と日本人1 类别:外语论文 大小:122 KB 日期:2008-09-27 8、 中日両国は神話に対する研究[日语论文] 中日両国は神話に対する研究[日语论文]目 次はじめに 11中国と日本の「創世神話」1中国の創世神話1盤古2女娲3伏羲と女娲の創世神話2日本の創世神話2中日両国創世神 类别:外语论文 大小:56 KB 日期:2008-09-27 9、 日本の英語教育(口語能力育成について)[日语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文献综述+正文 日本の英語教育(口語能力育成について)[日语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文献综述+正文目 次はじめに 先行研究と本研究の立場 1英語教育に関する従来の研究 1 2本研究の立場 类别:外语论文 大小:240 KB 日期:2008-09-27 10、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日本のドラマから日中の文化の差別を見る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日本のドラマから日中の文化の差別を見る要旨 私の小学校の時、日本のドラマは中国でとっても流行でした。課も知れなくてこともの好きだったでしょう。 第一回が異国のドラマを受けるのはとて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122 KB 日期:2008-05-22

[align=left]选材料多的方向写“材料多的方向”一是指自己的兴趣所在,自己平时就会有意无意地积累一些材料。比较好下手;[/align][align=left]二是去自己学校的图书馆或者自己方便去的图书馆,看看日语类书籍关于哪个方面的多,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料多了,写起来才顺利。[/align][align=left]参考老师的研究方向在选择方向的时候,可以大胆地找老师商量,顺便了解下老师的研究方向。一般老师都会专注于某个领域,在其领域耕耘多年的经验可以给你很多帮助。[/align]

我帮你

先用中文写,再用中日翻译器翻译,

日本教育文化论文

列岛,荡漾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震撼着日本人的心。但是,潮水有涨必有落。在西西方文化为媒介,创造日本现代文化的道路。可以说,明治后期文化已经完成落现代转型,并且在与西方文化共流、撞击与相融中,探索出现代日本文化发展的独自道路。  短命的大正文化 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起来。在平城京(奈良建有东大寺,地方各国建有国分寺,此外还有法华寺、西大寺、唐招提寺等许多著名的寺院。律令制集权国家解体以后,政治次序失控,封建混战频仍,社会动乱,民众渴望在佛教中寻求精神寄托,于是一些理论通俗、方法简捷、更容易被民众接受的宗派,如真言宗、法华宗、禅宗和净土宗等广泛流传起来。中国禅宗佛教由于融合了儒和道的某些思想因素更富有政治宗教色彩,禅宗宣扬“心是佛,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主张只有一心向佛,人人皆可“顿悟”成佛。因此,禅宗传入后得到迅速发展,成为日本佛教的主流派别。  中国佛教传入日本以后,经过长期发展,到镰仓时期脱离了大陆佛教的特色,佛教日本化,成为日本人精神生活的基调,对日本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佛教传人日本以前,日本人的信仰是从原始宗教发展而来的神道教,最初以自然精灵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主要内容。儒学和佛教传入日本后,吸收了儒学的论理道德观念和佛教的某些教义,逐渐形成一种多神信仰的宗教体系,号称有八百万神和一千五百万神。特别崇拜作为皇祖神的天照大神,宣传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后裔,并据“神敕”实行世袭统治;日本人的祖先是天照大神属下的诸神,即为“天生民族”,故称日本为“神国”。祭祀场所称“神社”或“神宫”,地位最高的神社如伊势神宫。神社和寺院一样占有大量土地享有免税特权的大封建主。  神道教保留许多原始宗教残余,且没有系统的经典和完备的宗教组织,素质低下,因此无力与佛教竞争,长期出于依附的地位。根据“佛主神从”理论,神道教所奉之神被解释为佛或菩萨的化身,作为佛教的保护神,真言宗把伊势神宫所奉的天照大神和丰受大神说成是大日如来的化身。  江户幕府时期,佛教衰落,神道教摆脱附属地位而独立发展起来。神道教吸收中国理学某些学说,强调忠皇忠君,鼓吹建立以神道教为统治思想的国家次序。明治维新后,为巩固皇权,以神社和神道作为国家神道,提倡“神皇一体”、“祭政一致”,神道教空前发展,成为天皇统治的重要思想武器。  [编辑本段]日本文化特点  无论日本和中国在历史上文化交流是多么频繁,相互影响是多么深远,从古至今,日本文化的发展还是有它的许多特点,有许多既不同于中国,又不同于西方的发展规律。在日本文化(包括性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看起来是很矛盾对立的现象,可是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自具一格的东亚文化,这种情况可以说是举世罕见的。所以美国哲学家穆尔认为,日本文化是“所有伟大的传统中最神秘的,最离奇的”。  这种矛盾与统一首先表现在文化的吸收性和独立性方面。  从历史上看,在1000多年的时间里,日本大量吸收了中国的大唐文化。1868年德川政权崩溃、明治维新开始后,日本进入了“文明开化”时期。在这个时期,日本按照11个世纪前全盘接受中国文化的方法引进西方的文明,并取得了巨大的效果,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奠定了基础。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要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本国的和外国的历史,以及佛教、儒教甚至基督教都曾对日本文化起过作用,日本在变化,但是却从未真正脱离其最古老的本土文化根源。  以上这种情况可以从日本社会的许多现象看出来。现在电视、空调、汽车、电脑、出国度假等已深深地渗入了日本的普通家庭,日本人的生活表面变得无可辨认了。尽管如此,在现代化的帷幕背后仍旧保留了许多属于日本本土文化的东西,从深层分析看,日本仍是一个传统的国家。例如,他们爱吃生冷的食物,比较崇尚原味;喜好素淡的颜色和天然情趣;家族势力、家族意识和集团意识很强;民间信仰和巫术特盛;  女子对男子的温顺和依赖;想发财,能发财,但发了财以后又不知所措;等等。  这种矛盾与统一又表现在文化的输入与输出方面。  日本是个十分重视也十分善于吸收和输入他国文化的民族,从7世纪的“大化革新”大规模地输入大唐文化,到19世纪的“明治维新”大规模地吸收与输入西方文化,都对日本的发展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相比较而言,中国在历史上就不太善于吸收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文化,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固然是一种优势,但是如果只注意输出而不重视输入,不重视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吸取营养、不断地发展自己,那么这种优势也会走向反面。  随着日本经济的高度增长,日本向外推销自己文化的意识越来越强烈,而且提出了战略性的口号,那就是曾任日本首相的中曾根康弘所说的“国际化”。在这方面,日本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据90年代的一份统计资料说,由日本官方机构主持的海外文化交流项目,诸如邀请或派遣学者、留学生,开展大型文化活动等等,每年的经费预算为10亿日元。日本外务省所属的国际交流基金,鼓励、资助的主要是和日本有关的项目,例如国外的日语教育,日本文化和文学著作的研究、翻译和出版,或与此相关的文化活动。政府的这种大投入推销本国文化的举措收效显著。日本的茶道、花道之所以享誉世界,日本的文学作品之所以有众多语种质量较好的译本,和这些举措是有密切关系的。  还有一个矛盾统一的方面是日本旧时的官方文化和民间文化。  在日本古代,不论政府如何强调外来文化,可是民间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有所保留。例如,在平安时代(公元794-1185年)大力提倡大唐文化的时代,日本所有的文人男子都用汉语写作,但是妇女不这样,结果她们成为日本本土文学的先驱。  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可以在政府准许、控制的许多地区的界线内随心所欲。在那里,男扮女装的演员、男性卖淫者、妓女、木版画家都能取悦于神。江户时代的城市民间文化,尤其在比较繁荣的17世纪,和这个狭小的享乐世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作家、音乐家、演员、画家都出入于或活跃于这个受官方蔑视、可是却深为平民所喜爱的“淫荡世界”。暴烈的娱乐和荒诞的色情在官方的严格控制下仍旧成为人们发泄情感的重要手段。不论时代如何变迁,这类文化的根本性变化很小,对这个现象的重要性是不可低估的。  最后,这种矛盾统一又表现在对性的文雅和粗俗方面。  应该认为,总的说来,日本民族是一个文雅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轻柔、温顺、礼貌而且温和”,他们是以“温和的人的感情”而不是以“干巴巴的、生硬的理论思想”来表达他们自己的。和大多数其他民族相比,日本人更受感情的约束。例如,当两个人争论时,西方人往往生气地说:“你难道不明白我说的意思吗?”而如果是日本人,他会将怒火和不悦隐藏在礼貌的面具之下,说道:“你难道不明白我的感情吗?”从总的看来,日本人比较宽容,常常用不同的方式维持表面的和谐,冲突总是被一层温和的、礼貌的面纱所掩盖。  这种文化现象当然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表现在男女的性问题上。在日本男女的性交往过程中,即使是嫖妓,人们也讲究规矩,讲究礼貌,把最粗鄙的性动作用一层文雅的外衣遮盖起来,否则怕被别人看不起,而绝大多数日本人是很要面子的。在这方面,似乎和中国古人所提倡的“温、良、恭、俭、让”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不同的地方是,日本人更重视把这种态度形成一种外在的礼节,而且还存在形成鲜明对比的粗犷、暴烈的一面。  [编辑本段]日本传统器皿  日本的陶瓷器皿历史久远,大约在一万年前,日本就有了不同样式的土器,绳文土器、弥生土器等。  日本陶瓷绘画色彩绚丽、构思大胆,设计新颖,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趣味高雅的陶瓷,使日本陶瓷更加闻名于世。  日本最初的陶器是在奈良时代,模仿中国的唐三彩制造的,采用了称为“奈良三彩”的白、绿、茶色的釉彩。  陶艺历史  大约在一万年前,日本就开始制作土器了,根据时代和式样的不同,起名为绳文土器、弥生土器。 其中绳文土器是低温下烧制的很厚的黑褐色的土器。弥生土器则是在高温下烧制的较薄的红褐色的 硬土器。 陶器的产生则是很久以后的事了。  一般认为,日本最初的陶器是在奈良时代,模仿中国的唐三彩制 造的,采用了称为“奈良三彩”的白、绿、茶色的釉彩。  奈良三彩以后,日本大约近500年没有再 制造陶器。这期间日本全国制造的是被称为须惠器的、坚硬、烧透的灰黑色土器,但这种土器到了 平安时代末期几乎也消失了。  真正烧制陶器是在镰仓时代,濑户一个叫藤四郎的人从中国引入了技术,制造水壶、香炉、佛具等。以后直到室町时代,除了濑户以外,信乐、常滑、丹波、备前、越前等地也能制造陶器了,被称作 日本的六大古窑。再后来1616年,朝鲜的李参平在肥前有田成功地烧制了瓷器,日本的陶瓷制作就此开始了。接着有各种烧器产生,其中伊万里瓷器在欧洲也享有盛誉。  京烧:  在京都制造的陶瓷器总称为京烧,又叫清水烧。京烧质地细腻,色彩和谐。盘子、花瓶、茶具和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工艺瓷器都是很好的旅游纪念品。  有田烧:  江户时代初期(1616年),朝鲜的李参平在现在的佐贺县的有田陶土矿成功地烧制瓷器,便开始生产日 本最早的瓷器。这种日瓷立即受到欢迎,人们把这种陶器就叫有田烧。  九谷烧:  九谷烧的绘画色彩绚丽、构思大胆,设计新颖,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据说九谷烧的窑在1700年左右被封锁过,在江户时代后期再次复兴。所以复兴前的陶器叫古九谷烧。  乐烧(しがらきやき):  以烧茶器为主的乐烧在京都也发展起来了,本阿弥光悦制成了品味极高的茶碗。光悦被誉为是日本近世初期的代表文化人。他多才多艺,在绘画、书法、陶艺、著作、出版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  郝绘烧  郝绘烧:  在宽永时期(1624年——1644年)结束时,酒井田柿右卫门成功地制成了第一件涂釉瓷器,完成了赤绘烧。 之后肥前地区的瓷窑迅速发展提高。因而把它又命名为 伊万里瓷器。 这种瓷器不仅在日本国内大受欢迎,而且在欧洲也享有盛誉。  美浓烧  进入江户时代,美浓烧作为平民的日常餐具广为需要,成为国内有数的陶瓷器生产地至今。日本歧阜县瑞浪市已有1300多年的美浓烧陶瓷制作历史。瑞浪市的陶瓷制作艺人们采用多种工艺和精细无机无毒釉彩,烧制窑温达到了1240-1260?C,而非通常的700-800?C,坯体所含金属经充分氧化,其中的金属含量远低于日本国家标准(铅5mg/L,镉25mg/L)和中国国家标准GB 13121-91(铅7mg/L,镉5mg/L),生产出的陶瓷制品符合人们对绿色环保产品的需求,在日本和欧美市场倍受青睐。我们平时使用的洋式餐具、和式餐具的大约50%以上实际上是美浓烧。  日本著名瓷器美浓烧,各色图按搭配,并配有精致木盒,不仅做为餐具十分实用,还具有收藏价值。  玻璃器皿:  冲绳所在的琉球群岛一向以玻琉制品而著称。二战后,人们从战争的废墟中拣出了玻璃碎片,以此为原料加工各式玻璃制品。它们大多具有鲜艳的色彩,十分抢眼。至今,冲绳的玻璃器皿的制造沿用的还是几十年前的老手法。另外,北海道的玻璃器皿也相当出名。  碧多萝器皿  碧多萝器皿:  日本的器皿向来以图案独特、做工精巧而闻名,“碧多萝”是器皿中的精品,自江户时代起它就是长崎独有的土特产品。“碧多萝”源于葡萄牙语“VIDRO”。这种器皿极为昂贵,色彩独特,充满了异国情调。  传统的漆器餐具  日本情况则不同。他们的生活文化自唐以来,即奈良时代开始,一直没有大的改变。虽然日本是经济强国,现代化的生活水准也很高,但使用漆器作为日常生活用品的习惯并无多大变化,而且还特别珍惜和保护传统漆器在现代生活中的位置。在日本的礼品展销会及各大商场中成套的日用漆器名目繁多、品种齐全、档次各异。每种器皿的用途分工细致明确,不仅有专门用来喝汤、盛蔬菜、装饭、放生鱼片的用具,在各种节日中还要使用不同的器具以配合不同的习俗和食物。比如端午节,就要用一套专门吃粽子的餐具。据介绍,日本平均每个家庭使用的仅仅是漆器托盘就不少于10个,再加上各种漆碗、漆杯、漆盘等,每个家庭使用的漆器数量是非常可观的。特别是漆碗,在人们的生活中,使用面很广,不但家庭使用,而且餐馆、饭店也很普及。据说一年销售量达一千万件以上。此外,社会交际,婚丧嫁娶,红白喜事,日本民众都有选择漆器作为礼品的习俗。  一般建筑物的正式进出口被称为「玄关」。在访问传统民宅时,客人先在稍带庄严感的「玄关」前止步并告知来意,然后拉开拉门,进入被称为「三和土」的平地。家人在面对平地的小房间迎接客人。相互寒暄后,客人这时才脱去鞋子,走上高一台阶的板地(日语称「式台」),并被带引进入里面的房间。  「玄关」是区隔内部与外部的空间,同时,对于习惯于进门脱鞋的日本人来说,这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空间。如今,即使是公寓等集合式住宅,也必然有「玄关」,虽然那已是一种简化了的「玄关」。  「玄关」原是佛教用语,指的是禅宗寺庙的入口处,但是,据说这一词又有严格的禅道入门的含义,修行的僧侣们非常注重「玄关」,将其视作为是修道的第一步。到了17世纪左右,武士们开始在宅邸的进门处建造了一个带有「式台」的空间,并将其称为「玄关」。后来,一些富商的住宅中也开始建造「玄关」,渐渐地,「玄关」便普及到了一般民居。  在现代,「玄关」被认为是家居中格调最高的「神圣场所」。作为区分「家内」与「家外」的界地,「玄关」可以说是每个家庭的「脸面」,因此,人们多用花或其它饰物来装点「玄关」。由于这是一个重要的空间,所以,规矩也较多。  例如,在访问他人家庭的时候,须在住宅外面脱去大衣和帽子,整衣后再进入「玄关」;参加葬礼回来,要在身上撒些用以洁身的盐,拂去污秽后再进入「玄关」;脱鞋也讲究礼节和规矩,脱下的鞋要鞋尖对齐并朝向门口,同时,鞋子须摆放在稍微靠近边上,不能放在中央。  有80年历史的民宅的「玄关」。近些年,这种旧式的「玄关」已经几乎看不到了。  来访者在「三和土」  (1)等候主人。当主人来到「玄关」内侧的被称为「寄付」。  (2)上脱去鞋子,上到「式台」。  (3)进入「寄付」。也有的人家在「寄付」处放置屏风。  (4)的房间迎客时,来访者在「脱鞋石」。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作者:胡国勇 著 丛书: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8-6-1《日本教育的文化透视》作者:于洪波 著 出版社:河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年08月《日本基础教育》作者:王智新,潘立 著 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11月《近代日本女子教育研究》作者:王慧荣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年06月《20世纪日本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作者:林能杰 著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06月 《日语教学与研究论丛——日语教育与日本文学》作者:张厚泉 等主编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09月 《转型与建构:日本高等教育近代化研究》作者:吴光辉 著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12月 《日本科技与教育发展》作者:钱小英,沈鸿敏,李东翔编著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当代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研究》作者:曹能秀 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07年09月 《学术与职业——日本高等新闻教育研究》作者:马嘉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09月 《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论丛·第二辑》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日文系 编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年09月《实践性数学教育发展论——以比教育学的观点考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数学教育发展》作者:(日)铃木正彦 著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12月

  • 索引序列
  • 日本教育论文
  • 日本教育的论文
  • 日本教育论文1500
  • 日本语教育论文
  • 日本教育文化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