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36

lifang88322
首页 > 论文问答 > 日本教育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indahellokitty

已采纳
日本职业教育的现状与改革  --------------------------------------------------------------------------------  (日)HARTON教授 良琪 摘译  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除了开发人力资源别无选择。因此,提高国民教育水平、努力使全体人民从少年到成人都掌握职业技术能力,是日本国的优先战略。自从19世纪中期日本革新以来,国家就一直重视职业技术教育。  日本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在初中和高中阶段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央由文部省管理,在地方由县教育委员会负责管理。文部省负责制定中小学教学大纲,包括各级教育、各个年级及每门课的目标和内容。小学和初中的大纲必须严格遵守;而高中阶段的大纲,学校则可以根据地方和行业的需求作一定的调整。  一、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  战后建立起来的学校体系,在高中段分设职业科和普通科。1994年后,又为学生提供了另外一种综合课程,以便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为其职业生涯选择科目。这样,在高中就形成了并列的三种学科:以升学为目的的普通科;以就业为主要目的的职业科;而综合科兼二者有之。三种课程在法律上地位平等,但实际上普通科对升大学是非常有利的,这就使职业科的学生处于不利地位。综合科的建立一方面是为了改善这一局面,另一方面是为了将职业课程与普通课程综合起来。1995年,有97%的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  传统职业课程不能直接满足企业需求,这种课程的教育目标和内容是由文部省制定的,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其进行个别的调整和修改。学校的教师通常毕业于大学的某个专业,很少有来自企业的,所以造成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这种理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技术更新快的小企业欢迎理论强的毕业生。大企业招工后还要进行附加的企业内部培训,因此他们欢迎具有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学主,并不在乎其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某些操作技能虽然能立即应用,但往往很快过时。这种偏重理论的教学大约维持到70年代就不行了,因为社会反映学生缺乏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的负面影响是:一些学生尤其缺乏抽象思维或不想专业深造的学生无法适应,导致其辍学。初中的职业指导问题更是严重。职业指导不是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与能力,而是根据其初中学习成绩和职业学校入学考试分数,来安排学生的学校和专业。学生、家长甚至教师普遍认为,学校的排名和社会声誉完全取决于其入学考试分数的高低。这种对教育的曲解,就是日本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这是文部省过去20年改革的原因。理解上述情况,描述战后职业教育的历史,便于分析工业快速发展与教育现存问题的关系。  战后第一个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在1963年已进入高中入学年龄。60-70年代,日本经历了压倒一切的迅速发展工业高中的高潮。出口导向的政策导致重工业需要大量的技能工。1966年,文部省发布了《职业高中多样化》的报告,提出增加教学科目。根据这一建议,文部省决定将选修科目增至250门。1969年启动的新教学计划在职业高中增加信息处理课,每个县建一个主要用于实验、实习的信息处理站。  当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日本从发达国家进口技术加以改造,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技术革新持续到70年代,开发了电子技术。新技术开发的成功也扩展到其他技术领域,带动了国际贸易顺差。这一时期,职业技术教育是工业的“传声筒”。至此,在战后经济恢复和70年代经济扩张时期,职业教育为企业界培养了高质量的人才。  二、从工业需求到个人需求  日本经济惊人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和国内日用品的高消费,刺激了多种行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家长对孩子上大学的期望值增高。因此,更多的初中毕业生选择上普高而不是上职高。80年代末90年代初,高中的迅速发展满足了新增初中毕业生的升学要求,大学升学热使普高与职高的比例发生变化,职高的比例减少。  1976年,关于改进职高的报告是日本职业教育的转折点。报告强调了如下观点:①基础教育对于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一样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求掌握科学知识,而且要通过创造性实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学分制使学生可以根据志向和兴趣制定学习计划,并有可能准备大学入学考试;③允许对大量职教科目进行重组,以改进教学内容;④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从普通课程到职业课程都要强调实践性教学和日常生活的实际体验。  1985年,科学与教育审议会下的职业教育委员会通过政策研究,正式向教育部提交报告,建议:①除了工商专业外的其他专业也要增加信息技术课程;③改革课程,使其内容多元化、组合弹性化,适应学生的不同兴趣和志向;③充分利用学校、企业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发可实行转换的教学计划,以实现各类学校之间的衔接与沟通;④增加普通中学的职业教育内容。  三、学校职业教育的改革  最近,职业教育又面临一次历史性转折。实现教育平等、满足公民受教育愿望的要求,引发了高中的急速膨胀。教育主管部门热情响应这一要求,却忽视了学生在能力、态度、兴趣和职业发展方面的真正需求。与受宠的普高相比,职高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对学生求知欲的激励。上述原因造成职高报名人数下降,职教内容陈旧,教师没机会更新知识,教学设备经60—70年代的投资后,到80年代就陈旧了。  高中段的教育改革有两个趋势,一是加强职业课程的专业化,一是建立综合高中。1991年,中央教育审议会报告发布后,职高改名为专业高中,使职业教育增加了一个新层次。综合高中为尚未定向的初中毕业生设立,在其职业定向前做好多种准备。为检验这种新型高中,至少要在每个县建立一所综合学校。另一方面,职业高中更新课程、教材和设备,以适应新需求。专业化是根据学校所在地方的企业界需求和周围地区的经济需求而确定的。地方教育委员会逐步从企业的“传声筒”变为学生及家长的代言人。这一转变也反映了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社会期望的变化。公民的福利不仅通过经济的发展来体现,而更多的是通过精神生活来实现的。教育政策更强调按照学生个人兴趣与能力,自主选择未来专业的重要性。  四、改进职教课程.建立综合高中  90年代以来,日本职业教育有三个趋势:一是改革专业学校传统课程以适应企业界的需要。二是新建综合高中。三是促进工人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并将其作为建立职教终身学习体系的一部分。  80年代和90年代初,日本人在生活富裕后开始重视自我实现。新的职业领域:生命科学、环境工业、国际贸易等吸引着年轻人。传统的专业设置、保守的教育不能满足青年的需求。随着“普高热、职高冷”,不少职教专业与课程被削减。以京都市为例:1983-1985年废除1个农业专业和6个贸易专业,1990-1993年废除3个家政专业、两个商业专业、工业化学和商业专业各一个。与此同时,商业学校设置了会计、信息处理、分配经济、国际贸易等新专业并配备了新的教学设施;渔业高中设有:海洋生产、海洋技术、海洋统计等专业,其中海洋生产分为海洋生产和手工艺技术,海洋技术分为海中架桥、海洋调查、海洋测量和海底焊接;农业学校的新课程包括:《生物技术》、《农业》和《动物》。  在职业教育领域,专业学校的教学太专门化,只能适应那些职业目标已明确的学生,但不适应某些尚未选定职业目标的学生。综合高中为那些着眼未来职业方向和对实际经验感兴趣的学生而设。其计划仍在实验之中,并在一些高中受到挑战;学校还没有统一的课程模式和规范的教学设施。1994年,第一个综合高中出现后,许多县加入改革行列。有些学校改进传统课程;有的设置综合课程或建立全新课程。综合课程有如下几大类专业:信息、传统文化、国际贸易、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业技术、制造业务、教育等。  五、在终身学习社会中的职业取向过去,日本公司实行终身雇佣制。现在,在变化如此迅速和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个人难以与公司签定终身合同。工人不能再依附于任何专业公司。雇主与雇员间的忠诚关系和强调年功经验,让位于双方都认可的本位合同。许多雇主在重建企业的过程中,卒不及防地解雇了工人。因此,职工在企业外获得的、社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开始得到重视。目前,已有600种职业资格证书。一些公司建议员工通过考取社会专业组织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以提高个人专业素质。1992年,申请技术职业资格证书者有923万余人,其中 8%是自学者;1%是专业学校毕业生。  社会的不断变化要求全体从业人员不停地更新知识和增强能力,特别是专业知识和技能。这种更新仅靠传统的正规教育体系是不够的。为适应21世纪难以预测的未来,应使任何时间、地点,任何科目的学习,无论小组还是自学方式都成为可能。在学校时期就为职业生涯道路作好准备是不可能的。过去,为职业生涯作准备是职业教育令人满意的功能,一个组织有序的培训计划就可以为企业界输送有才干的员工。现在形势变了,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进入教育机构,更新其知识、能力。在这种背景下,需要有新的思路:职业学校要向社会开放;在学生时代重在掌握学习方法;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广泛学习机会,积累学习信息以便得到社会认可。  日本经济学会1993年建议实施“结构调整和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教育改革要适应人在工业时代的需求。技术挑战是对职业学校的又一重要影响。1961年,初中五年制受企业欢迎,建立终身教育社会并不意味要建立新的学校。它意味着文化、教育和社会的整合。成人职业教育也是一个需要加强的方面,非正规教育学校、初级学院和大学都逐渐敞开大门,为社会提供各种职业教育,改变了那种单一学历教育的办学形式。
145 评论

劲草黑锅

《日本大学的健康教育及其启示》(独撰),载《外国教育研究》1991年第2期《日本福岛县中小学教师进修体系》(独撰),载《中学教师培训》1991年第12期《日本现行职业科教师的在职进修》(独撰),载《外国教育研究》1992年第2期《日本学校解决学生流失问题的对策》(编译),载《外国教育研究》1993年第2期。*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1993年第5期全文转载《论日本学校教育的国际化》(独撰),载《外国教育研究》1994年第2期《论“和魂洋才”在日本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独撰),载《外国教育研究》1994年第5期。 *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1994年第12期和台湾《台海两岸》1995年秋季号全文转载《论日本教育的等级性与平等性》(合撰,第一作者),载《外国教育研究》1996年第3期。 *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1996年第10期全文转载《论日本儒教的贤妻良母主义女子教育观及其影响》(合撰,第一作者),载《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4期《日本改善教师录用制度的政策和措施》(独撰),载《外国教育研究》1996年第6期《日本中小学的供餐指导》(独撰),载《外国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结构化方式道德教学论的本体论基础考察》(合撰,第二作者),载《外国教育研究》2000年第5期。 *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00年第11期全文转载《日本中小学的性教育》(合撰,第一作者),载《外国教育研究》2000年第6期《日本教育研究的历史性篇章——〈世界教育大系〉之〈日本教育〉卷评介》(独撰),载《外国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从培养“丰富的心灵”到培养“丰富的人性”再到培养“人性丰富的日本人”——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德育方针的演变》(合撰,第一作者),载《外国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 *本文被《国内外教育文摘》2002年第1~2期合刊转载《日本小学班级崩溃问题的诱因与解决对策探析》(独撰),载《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11期。 *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2002年第3期全文转载《分离式教育与统合式教育——日本特殊教育的两种形态》(独撰),载《日本问题研究》2001年第4期《“不变”与“变化”的统一——日本80年代后期以来教育改革的指导原理和方法论》(合撰,第一作者),载《外国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日本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研究》,载《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第3期《试论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原文为日文),收入《日本比较教育学会第38届年会发言要旨集》,日本福冈:绿色印刷株式会社2002年6月出版《日本大学招生考试制度的多样化》(合撰,第三作者),载《外国教育研究》2002年第6期《日本基础教育的危机与新生》(独撰),载《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年第10期。 *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2002年第12期全文转载《日本基于新学力观和生存能力观的教材观》(独撰),载《外国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日本中小学的欺侮问题及其解决对策》(独撰),载《日本问题研究》2002年第3期《论日本综合性学习中的“综合”》(合撰,第一作者),载《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第54-59页。《国际理解教育——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教育改革策略》(合撰,第二作者),载《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增刊(2003年4月30日出版),第154-158页。《国外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课程改革综合研究——兼论对东北师范大学本科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合撰,第一作者),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本科教育改革研究专辑”,2003年7月。《日本大学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及其实施——以名古屋大学为例》(独撰)《略论后期中等教育的性质、地位、功能和作用——一个国际与比较教育的视野》(独撰),载《外国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第1—6页。*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2004年第6期全文转载《英国学生欺侮问题的现状及其原因探析》(独撰),载《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第12期,第11-15页。《日本中小学教学与评价一体化原则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独撰),载《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第29-33页。《略论日本高中教育普及化的基本特征》(独撰),载《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第11期,第40-44页。《日本高中教育普及化的影响因素分析》(独撰),载《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第8期,第18-21页。《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高等教育改革》(译文,第一译者),载《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第6期,第1-7页。《日本高中教育普及化的发展进程》(独撰),载《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第2期,第60-64页。《日本的教育督导制度与学校评价》(独撰),载《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155-160页。《美国校本管理背景下中小学校长的素质能力及其培养培训》,载《外国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第35-41页。*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2007年第6期全文转载《日本教育基本法的修改与教育基本理念的转变》(王晓茜,张德伟),载《外国教育研究》2007年第7期,第6-13页。*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07年第11期全文转载38.《美国农村公立高中学校整合问题探析》(张德伟,王喜娟),载《外国教育研究》2008年第7期(第35卷总第217期),第87-92页。39.《日本基于心理学和精神病理学的教育病理学探析》(独撰),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9期(第28卷总第300期),第57-61页。40.《后现代思潮影响下比较教育研究思维的转变》(李忠双,张德伟),载《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5期(总第155期),第257-259页。41.《日本教师教育改革的新动向——教师许可证更新制与长野大学的实施状况》(黑泽惟昭著,张德伟、饶从满译),载《外国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第36卷总第224期),第1-5页。

205 评论

杨梅的果实000

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对日本教育与中国教育的不同、日本教育发展的过程和历史、日本教育的优缺点等等感兴趣 等等。

103 评论

相关问答

  • 日本教育论文

    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对日本教育与中国教育的不同、日本教育发展的过程和历史、日本教育的优缺点等等感兴趣 等等。

    joannekaka 2人参与回答 2024-05-09
  • 日本教育的论文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作者:胡国勇 著 丛书: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8-6-1《日本教育的文化透视》作者:于洪波 著 出版社:河北大学

    bluefiresky0 2人参与回答 2024-05-10
  • 日本教育论文1500

    日本:日本人很注重文化的传承,在日常的饮食起居和与人交往方面有一套礼节规范,说话的语气措词、行动举止都要合乎各自的性别和地位的角色要求;在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中也

    小苏果果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0
  • 日本语教育论文

    哈哈,看看这些吧,也可以做下参考的哦1、 [日语毕业论文]中日文化近代化的比较研究(以梁启超和福泽谕吉为中心) [日语毕业论文]中日文化近代化的比较研究(以

    moncherisii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0
  • 日本教育文化论文

    列岛,荡漾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震撼着日本人的心。但是,潮水有涨必有落。在西西方文化为媒介,创造日本现代文化的道路。可以说,明治后期文化已经完成落现代转型

    soldierwill 2人参与回答 2024-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