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日本教育论文英文版

日本教育论文英文版

发布时间:

日本教育论文英文版

日本的大学是“作为学术的中心,在广泛传授只是的同时,以深入教授及研究专门的学艺,发展智慧,培养道德和应用能力为目的”的高等教育机构。在日本,真正近代意义上的大学实在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才有的。明治维新开始以后,日本学习欧美的的教育体制,建立近代化的学校体系。1872年8月3日,明治维新政府颁布《学制》,将全国分为8个大学区,规定每个大学区设一所大学。1877年,明治政府决定,将文部省所管辖的东京昌平学校,东京开成学校和东京医学学校合并,成立了日本历史上真正近代化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东京大学。  日本根据《学制》和《帝国大学令》,继东京大学之后,又相继设立了京都帝国大学,东北帝国大学,九州大学,北海道帝国大学等由若干等学部组成的综合性大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的大学被迫进行军国主义教育,成了为政府的侵略政策服务的工具。  战后,随着教育的民主化改革,根据《教育法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1945年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共公告》,宣布宣布无条件投降,。美国军队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进驻日本,对日本实行全面占领。在美国全面占领期间(9——4),按照美国政府的旨意,日本进行了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全方位的民主改革。1949年开始建立新制大学。新制大学是由旧制大学,大学预科,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等改组,合并而成的。  经过战前和战后的巨大变化和发展,日本的高等教育机构现在主要有4种类型:即大学,短期大学,高等专科学校和专修学校。  一、大学  日本的大学的学科与我国大学的专业内涵不一样,它是以科学非类的范畴命名的,如理学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若干专业在内。日本大学里最基本的单位是:“讲座”,每个讲座包括教授,副教授各1名,讲师和助教1-3名。课程一般有4大类型:一般教育课程,外语课程,保健体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授课科目实行学分制。  日本大学课程设置有以下特点:  重视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学生入学后,刚开始用2年时间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即使在后期2年的专业教育阶段,也很重视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结合。  课程内容综合化。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促使各学科的互相渗透和许多边缘学科的出现,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力求避免过细的专业分化,而要求学科之间有联系,并不断开拓跨学科课程,使课程设置向综合化方面发展。  扩大了选修课程范围。为了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日本大学都普遍缩减了必修课,增加了许多选修课程  各学部课程安排灵活,办出了自己的特色。日本大学的各学部可根据本学部的特征,不仅在课程内容上,而且在讲座,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安排上以及学分,实习,毕业,论文等教学制度和形式等方面,都不拘一格,力求多样化。  二、短期大学  短期大学是日本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时,将战前的旧制大学转化为4年制的新制大学,将不具备转为新制大学条件的一些高校暂时定为短期大学。短期大学为产业发展和经济复苏培养了大批中级技术人员,灵活地适应了产业结构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1964年,日本国会通过修改《学校教育法》正式承认了短期大学的合法地位。2003年,日本有短期大学525所,其中国立13所,公立49所,私立463所,在校学生2500065人,其中国立校4515人,公立校17999人,私立校27551人。  日本的短期大学有如下特点:  培养目标和规格明确,高度重视技能训练。  多数为私立,经费主要来源月学费收入和法人集资,因而特别讲求教学质量敢和效率,否则就难以维持。  规模精巧。短期大学多数设在中小城市,人数一般只有700——800人。小巧就灵活,便于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办学方向。  就业率高。短期大学毕业生实际操作技能强,很受企业欢迎,就业率几乎是100%,加上短期大学毕业生可以与大学互换学分,转学方便,因而特别受到欢迎。  三、高等专科学校:  日本的高等专科学校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学校,它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5年连修制,将高中3年与短期大学2年连了起来,毕业生水平相当于短期大学毕业生。其办学目标是“深入教授专门学艺,育成职业上所必要的能力。专业主要有工学、印刷、航海、无限电通信等20多种学科。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学内容与工业和交通运输有关,因而大多数为男生,女生一般还不到5%,这一点正好与短期大学相反。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生实践能力强,很受工矿企业的欢迎,往往是供不应求。  四、专修学校  专修学校是日本高等教育系统中一类十分复杂的教育机构。专修学校在教学上是最灵活的,其修业年限多为2年,也有3年的,甚至有的可以长达4年,但也有短到不足1年的。专修学校招收高中毕业生,开设的专业课程五花八门,由  各个学校根据社会需求灵活制定。专修学校的女生较多,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以医疗方面人数最多,约占1/4;其次是家政,约占1/5;再次是工业,约占1/6;商业约占1/专修学校多以取得国家规定的职业资格和技能鉴定为目的,这个就是专科学校不同于其他高校的特点。  由于专科学校在学校年限、专业设置等方面过于灵活,加上学校小、人员少等原因,以至于许多人常常不认为它是高等教育机构。但日本文部省1976年1月10日颁布的《专修学校设置基础》中,却承认它属于高等教育机构。日本的各种专修学校3300所,在校生791431人。2000年,学校有3551所,在校生750824人。2003年,学校有3439所,其中国立90所,公立208所。私立3141所;在校生786135人,其中国立校12195人,公立校30583人,私立校343357人。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一直以中国为其学习榜样。可是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努力学习西方,为了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便大力发展和普及教育,使其教育水平很快地超过了中国,它的大学入学率在全世界也遥遥领先,近代日本人教育的发展有许多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简单的要死。论文是有格式的,把标题,提纲,摘要,目录,附录一去,就省了一千字,你不会连摘要都不会写吧,就是把正文的每段挑几句汇编成文就行了,你先写四千字的正文,再写摘要。正文要写四千字,很好写,计划如下,一先说孩子的行为和家教的联系200,家教在教育中的地位200,家教的内容200,各国家教的方式100,这些在网上很容易查,再找些学生不良行为的例子300,在网上到处都是,这就够一千字了二说日本文化和家教的特点,去看美国人写的书,菊花与刀,里面对日本文化有很深入的研究,要命的是,里面有整篇描写孩子教育的,不用客气,摘录吧,这是合法的。三说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求300,什么知识经济,全球化,在说说日本近来的状况,400,经济停滞,社会压力大,日本教育改革的动向四总结,日本教育与学生不良行为的相互影响,得出结论,日本的家庭教育是不良行为的源头,这就够了。不过说实话,日本学生的不良行为和日本家庭教育之间没什么必然联系,儿童的不良行为并不是日本的专利,这是普遍现象,要是从理论上推敲,你如果得出有相关性的结论,很可能无法自圆其说,答辩时一问就倒。你也可以得出不具相关性的结论。就这。

日本教育论文

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对日本教育与中国教育的不同、日本教育发展的过程和历史、日本教育的优缺点等等感兴趣 等等。

日本职业教育的现状与改革  --------------------------------------------------------------------------------  (日)HARTON教授 良琪 摘译  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除了开发人力资源别无选择。因此,提高国民教育水平、努力使全体人民从少年到成人都掌握职业技术能力,是日本国的优先战略。自从19世纪中期日本革新以来,国家就一直重视职业技术教育。  日本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在初中和高中阶段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央由文部省管理,在地方由县教育委员会负责管理。文部省负责制定中小学教学大纲,包括各级教育、各个年级及每门课的目标和内容。小学和初中的大纲必须严格遵守;而高中阶段的大纲,学校则可以根据地方和行业的需求作一定的调整。  一、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  战后建立起来的学校体系,在高中段分设职业科和普通科。1994年后,又为学生提供了另外一种综合课程,以便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为其职业生涯选择科目。这样,在高中就形成了并列的三种学科:以升学为目的的普通科;以就业为主要目的的职业科;而综合科兼二者有之。三种课程在法律上地位平等,但实际上普通科对升大学是非常有利的,这就使职业科的学生处于不利地位。综合科的建立一方面是为了改善这一局面,另一方面是为了将职业课程与普通课程综合起来。1995年,有97%的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  传统职业课程不能直接满足企业需求,这种课程的教育目标和内容是由文部省制定的,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其进行个别的调整和修改。学校的教师通常毕业于大学的某个专业,很少有来自企业的,所以造成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这种理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技术更新快的小企业欢迎理论强的毕业生。大企业招工后还要进行附加的企业内部培训,因此他们欢迎具有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学主,并不在乎其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某些操作技能虽然能立即应用,但往往很快过时。这种偏重理论的教学大约维持到70年代就不行了,因为社会反映学生缺乏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的负面影响是:一些学生尤其缺乏抽象思维或不想专业深造的学生无法适应,导致其辍学。初中的职业指导问题更是严重。职业指导不是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与能力,而是根据其初中学习成绩和职业学校入学考试分数,来安排学生的学校和专业。学生、家长甚至教师普遍认为,学校的排名和社会声誉完全取决于其入学考试分数的高低。这种对教育的曲解,就是日本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这是文部省过去20年改革的原因。理解上述情况,描述战后职业教育的历史,便于分析工业快速发展与教育现存问题的关系。  战后第一个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在1963年已进入高中入学年龄。60-70年代,日本经历了压倒一切的迅速发展工业高中的高潮。出口导向的政策导致重工业需要大量的技能工。1966年,文部省发布了《职业高中多样化》的报告,提出增加教学科目。根据这一建议,文部省决定将选修科目增至250门。1969年启动的新教学计划在职业高中增加信息处理课,每个县建一个主要用于实验、实习的信息处理站。  当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日本从发达国家进口技术加以改造,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技术革新持续到70年代,开发了电子技术。新技术开发的成功也扩展到其他技术领域,带动了国际贸易顺差。这一时期,职业技术教育是工业的“传声筒”。至此,在战后经济恢复和70年代经济扩张时期,职业教育为企业界培养了高质量的人才。  二、从工业需求到个人需求  日本经济惊人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和国内日用品的高消费,刺激了多种行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家长对孩子上大学的期望值增高。因此,更多的初中毕业生选择上普高而不是上职高。80年代末90年代初,高中的迅速发展满足了新增初中毕业生的升学要求,大学升学热使普高与职高的比例发生变化,职高的比例减少。  1976年,关于改进职高的报告是日本职业教育的转折点。报告强调了如下观点:①基础教育对于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一样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求掌握科学知识,而且要通过创造性实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学分制使学生可以根据志向和兴趣制定学习计划,并有可能准备大学入学考试;③允许对大量职教科目进行重组,以改进教学内容;④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从普通课程到职业课程都要强调实践性教学和日常生活的实际体验。  1985年,科学与教育审议会下的职业教育委员会通过政策研究,正式向教育部提交报告,建议:①除了工商专业外的其他专业也要增加信息技术课程;③改革课程,使其内容多元化、组合弹性化,适应学生的不同兴趣和志向;③充分利用学校、企业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发可实行转换的教学计划,以实现各类学校之间的衔接与沟通;④增加普通中学的职业教育内容。  三、学校职业教育的改革  最近,职业教育又面临一次历史性转折。实现教育平等、满足公民受教育愿望的要求,引发了高中的急速膨胀。教育主管部门热情响应这一要求,却忽视了学生在能力、态度、兴趣和职业发展方面的真正需求。与受宠的普高相比,职高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对学生求知欲的激励。上述原因造成职高报名人数下降,职教内容陈旧,教师没机会更新知识,教学设备经60—70年代的投资后,到80年代就陈旧了。  高中段的教育改革有两个趋势,一是加强职业课程的专业化,一是建立综合高中。1991年,中央教育审议会报告发布后,职高改名为专业高中,使职业教育增加了一个新层次。综合高中为尚未定向的初中毕业生设立,在其职业定向前做好多种准备。为检验这种新型高中,至少要在每个县建立一所综合学校。另一方面,职业高中更新课程、教材和设备,以适应新需求。专业化是根据学校所在地方的企业界需求和周围地区的经济需求而确定的。地方教育委员会逐步从企业的“传声筒”变为学生及家长的代言人。这一转变也反映了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社会期望的变化。公民的福利不仅通过经济的发展来体现,而更多的是通过精神生活来实现的。教育政策更强调按照学生个人兴趣与能力,自主选择未来专业的重要性。  四、改进职教课程.建立综合高中  90年代以来,日本职业教育有三个趋势:一是改革专业学校传统课程以适应企业界的需要。二是新建综合高中。三是促进工人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并将其作为建立职教终身学习体系的一部分。  80年代和90年代初,日本人在生活富裕后开始重视自我实现。新的职业领域:生命科学、环境工业、国际贸易等吸引着年轻人。传统的专业设置、保守的教育不能满足青年的需求。随着“普高热、职高冷”,不少职教专业与课程被削减。以京都市为例:1983-1985年废除1个农业专业和6个贸易专业,1990-1993年废除3个家政专业、两个商业专业、工业化学和商业专业各一个。与此同时,商业学校设置了会计、信息处理、分配经济、国际贸易等新专业并配备了新的教学设施;渔业高中设有:海洋生产、海洋技术、海洋统计等专业,其中海洋生产分为海洋生产和手工艺技术,海洋技术分为海中架桥、海洋调查、海洋测量和海底焊接;农业学校的新课程包括:《生物技术》、《农业》和《动物》。  在职业教育领域,专业学校的教学太专门化,只能适应那些职业目标已明确的学生,但不适应某些尚未选定职业目标的学生。综合高中为那些着眼未来职业方向和对实际经验感兴趣的学生而设。其计划仍在实验之中,并在一些高中受到挑战;学校还没有统一的课程模式和规范的教学设施。1994年,第一个综合高中出现后,许多县加入改革行列。有些学校改进传统课程;有的设置综合课程或建立全新课程。综合课程有如下几大类专业:信息、传统文化、国际贸易、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业技术、制造业务、教育等。  五、在终身学习社会中的职业取向过去,日本公司实行终身雇佣制。现在,在变化如此迅速和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个人难以与公司签定终身合同。工人不能再依附于任何专业公司。雇主与雇员间的忠诚关系和强调年功经验,让位于双方都认可的本位合同。许多雇主在重建企业的过程中,卒不及防地解雇了工人。因此,职工在企业外获得的、社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开始得到重视。目前,已有600种职业资格证书。一些公司建议员工通过考取社会专业组织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以提高个人专业素质。1992年,申请技术职业资格证书者有923万余人,其中 8%是自学者;1%是专业学校毕业生。  社会的不断变化要求全体从业人员不停地更新知识和增强能力,特别是专业知识和技能。这种更新仅靠传统的正规教育体系是不够的。为适应21世纪难以预测的未来,应使任何时间、地点,任何科目的学习,无论小组还是自学方式都成为可能。在学校时期就为职业生涯道路作好准备是不可能的。过去,为职业生涯作准备是职业教育令人满意的功能,一个组织有序的培训计划就可以为企业界输送有才干的员工。现在形势变了,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进入教育机构,更新其知识、能力。在这种背景下,需要有新的思路:职业学校要向社会开放;在学生时代重在掌握学习方法;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广泛学习机会,积累学习信息以便得到社会认可。  日本经济学会1993年建议实施“结构调整和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教育改革要适应人在工业时代的需求。技术挑战是对职业学校的又一重要影响。1961年,初中五年制受企业欢迎,建立终身教育社会并不意味要建立新的学校。它意味着文化、教育和社会的整合。成人职业教育也是一个需要加强的方面,非正规教育学校、初级学院和大学都逐渐敞开大门,为社会提供各种职业教育,改变了那种单一学历教育的办学形式。

日本教育的论文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作者:胡国勇 著 丛书: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8-6-1《日本教育的文化透视》作者:于洪波 著 出版社:河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年08月《日本基础教育》作者:王智新,潘立 著 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11月《近代日本女子教育研究》作者:王慧荣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年06月《20世纪日本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作者:林能杰 著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06月 《日语教学与研究论丛——日语教育与日本文学》作者:张厚泉 等主编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09月 《转型与建构:日本高等教育近代化研究》作者:吴光辉 著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12月 《日本科技与教育发展》作者:钱小英,沈鸿敏,李东翔编著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当代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研究》作者:曹能秀 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07年09月 《学术与职业——日本高等新闻教育研究》作者:马嘉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09月 《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论丛·第二辑》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日文系 编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年09月《实践性数学教育发展论——以比教育学的观点考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数学教育发展》作者:(日)铃木正彦 著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12月

日本职业教育的现状与改革  --------------------------------------------------------------------------------  (日)HARTON教授 良琪 摘译  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除了开发人力资源别无选择。因此,提高国民教育水平、努力使全体人民从少年到成人都掌握职业技术能力,是日本国的优先战略。自从19世纪中期日本革新以来,国家就一直重视职业技术教育。  日本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在初中和高中阶段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央由文部省管理,在地方由县教育委员会负责管理。文部省负责制定中小学教学大纲,包括各级教育、各个年级及每门课的目标和内容。小学和初中的大纲必须严格遵守;而高中阶段的大纲,学校则可以根据地方和行业的需求作一定的调整。  一、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  战后建立起来的学校体系,在高中段分设职业科和普通科。1994年后,又为学生提供了另外一种综合课程,以便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为其职业生涯选择科目。这样,在高中就形成了并列的三种学科:以升学为目的的普通科;以就业为主要目的的职业科;而综合科兼二者有之。三种课程在法律上地位平等,但实际上普通科对升大学是非常有利的,这就使职业科的学生处于不利地位。综合科的建立一方面是为了改善这一局面,另一方面是为了将职业课程与普通课程综合起来。1995年,有97%的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  传统职业课程不能直接满足企业需求,这种课程的教育目标和内容是由文部省制定的,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其进行个别的调整和修改。学校的教师通常毕业于大学的某个专业,很少有来自企业的,所以造成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这种理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技术更新快的小企业欢迎理论强的毕业生。大企业招工后还要进行附加的企业内部培训,因此他们欢迎具有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学主,并不在乎其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某些操作技能虽然能立即应用,但往往很快过时。这种偏重理论的教学大约维持到70年代就不行了,因为社会反映学生缺乏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的负面影响是:一些学生尤其缺乏抽象思维或不想专业深造的学生无法适应,导致其辍学。初中的职业指导问题更是严重。职业指导不是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与能力,而是根据其初中学习成绩和职业学校入学考试分数,来安排学生的学校和专业。学生、家长甚至教师普遍认为,学校的排名和社会声誉完全取决于其入学考试分数的高低。这种对教育的曲解,就是日本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这是文部省过去20年改革的原因。理解上述情况,描述战后职业教育的历史,便于分析工业快速发展与教育现存问题的关系。  战后第一个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在1963年已进入高中入学年龄。60-70年代,日本经历了压倒一切的迅速发展工业高中的高潮。出口导向的政策导致重工业需要大量的技能工。1966年,文部省发布了《职业高中多样化》的报告,提出增加教学科目。根据这一建议,文部省决定将选修科目增至250门。1969年启动的新教学计划在职业高中增加信息处理课,每个县建一个主要用于实验、实习的信息处理站。  当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日本从发达国家进口技术加以改造,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技术革新持续到70年代,开发了电子技术。新技术开发的成功也扩展到其他技术领域,带动了国际贸易顺差。这一时期,职业技术教育是工业的“传声筒”。至此,在战后经济恢复和70年代经济扩张时期,职业教育为企业界培养了高质量的人才。  二、从工业需求到个人需求  日本经济惊人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和国内日用品的高消费,刺激了多种行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家长对孩子上大学的期望值增高。因此,更多的初中毕业生选择上普高而不是上职高。80年代末90年代初,高中的迅速发展满足了新增初中毕业生的升学要求,大学升学热使普高与职高的比例发生变化,职高的比例减少。  1976年,关于改进职高的报告是日本职业教育的转折点。报告强调了如下观点:①基础教育对于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一样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求掌握科学知识,而且要通过创造性实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学分制使学生可以根据志向和兴趣制定学习计划,并有可能准备大学入学考试;③允许对大量职教科目进行重组,以改进教学内容;④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从普通课程到职业课程都要强调实践性教学和日常生活的实际体验。  1985年,科学与教育审议会下的职业教育委员会通过政策研究,正式向教育部提交报告,建议:①除了工商专业外的其他专业也要增加信息技术课程;③改革课程,使其内容多元化、组合弹性化,适应学生的不同兴趣和志向;③充分利用学校、企业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发可实行转换的教学计划,以实现各类学校之间的衔接与沟通;④增加普通中学的职业教育内容。  三、学校职业教育的改革  最近,职业教育又面临一次历史性转折。实现教育平等、满足公民受教育愿望的要求,引发了高中的急速膨胀。教育主管部门热情响应这一要求,却忽视了学生在能力、态度、兴趣和职业发展方面的真正需求。与受宠的普高相比,职高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对学生求知欲的激励。上述原因造成职高报名人数下降,职教内容陈旧,教师没机会更新知识,教学设备经60—70年代的投资后,到80年代就陈旧了。  高中段的教育改革有两个趋势,一是加强职业课程的专业化,一是建立综合高中。1991年,中央教育审议会报告发布后,职高改名为专业高中,使职业教育增加了一个新层次。综合高中为尚未定向的初中毕业生设立,在其职业定向前做好多种准备。为检验这种新型高中,至少要在每个县建立一所综合学校。另一方面,职业高中更新课程、教材和设备,以适应新需求。专业化是根据学校所在地方的企业界需求和周围地区的经济需求而确定的。地方教育委员会逐步从企业的“传声筒”变为学生及家长的代言人。这一转变也反映了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社会期望的变化。公民的福利不仅通过经济的发展来体现,而更多的是通过精神生活来实现的。教育政策更强调按照学生个人兴趣与能力,自主选择未来专业的重要性。  四、改进职教课程.建立综合高中  90年代以来,日本职业教育有三个趋势:一是改革专业学校传统课程以适应企业界的需要。二是新建综合高中。三是促进工人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并将其作为建立职教终身学习体系的一部分。  80年代和90年代初,日本人在生活富裕后开始重视自我实现。新的职业领域:生命科学、环境工业、国际贸易等吸引着年轻人。传统的专业设置、保守的教育不能满足青年的需求。随着“普高热、职高冷”,不少职教专业与课程被削减。以京都市为例:1983-1985年废除1个农业专业和6个贸易专业,1990-1993年废除3个家政专业、两个商业专业、工业化学和商业专业各一个。与此同时,商业学校设置了会计、信息处理、分配经济、国际贸易等新专业并配备了新的教学设施;渔业高中设有:海洋生产、海洋技术、海洋统计等专业,其中海洋生产分为海洋生产和手工艺技术,海洋技术分为海中架桥、海洋调查、海洋测量和海底焊接;农业学校的新课程包括:《生物技术》、《农业》和《动物》。  在职业教育领域,专业学校的教学太专门化,只能适应那些职业目标已明确的学生,但不适应某些尚未选定职业目标的学生。综合高中为那些着眼未来职业方向和对实际经验感兴趣的学生而设。其计划仍在实验之中,并在一些高中受到挑战;学校还没有统一的课程模式和规范的教学设施。1994年,第一个综合高中出现后,许多县加入改革行列。有些学校改进传统课程;有的设置综合课程或建立全新课程。综合课程有如下几大类专业:信息、传统文化、国际贸易、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业技术、制造业务、教育等。  五、在终身学习社会中的职业取向过去,日本公司实行终身雇佣制。现在,在变化如此迅速和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个人难以与公司签定终身合同。工人不能再依附于任何专业公司。雇主与雇员间的忠诚关系和强调年功经验,让位于双方都认可的本位合同。许多雇主在重建企业的过程中,卒不及防地解雇了工人。因此,职工在企业外获得的、社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开始得到重视。目前,已有600种职业资格证书。一些公司建议员工通过考取社会专业组织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以提高个人专业素质。1992年,申请技术职业资格证书者有923万余人,其中 8%是自学者;1%是专业学校毕业生。  社会的不断变化要求全体从业人员不停地更新知识和增强能力,特别是专业知识和技能。这种更新仅靠传统的正规教育体系是不够的。为适应21世纪难以预测的未来,应使任何时间、地点,任何科目的学习,无论小组还是自学方式都成为可能。在学校时期就为职业生涯道路作好准备是不可能的。过去,为职业生涯作准备是职业教育令人满意的功能,一个组织有序的培训计划就可以为企业界输送有才干的员工。现在形势变了,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进入教育机构,更新其知识、能力。在这种背景下,需要有新的思路:职业学校要向社会开放;在学生时代重在掌握学习方法;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广泛学习机会,积累学习信息以便得到社会认可。  日本经济学会1993年建议实施“结构调整和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教育改革要适应人在工业时代的需求。技术挑战是对职业学校的又一重要影响。1961年,初中五年制受企业欢迎,建立终身教育社会并不意味要建立新的学校。它意味着文化、教育和社会的整合。成人职业教育也是一个需要加强的方面,非正规教育学校、初级学院和大学都逐渐敞开大门,为社会提供各种职业教育,改变了那种单一学历教育的办学形式。

日本教育论文1500

日本:日本人很注重文化的传承,在日常的饮食起居和与人交往方面有一套礼节规范,说话的语气措词、行动举止都要合乎各自的性别和地位的角色要求;在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中也都有共通的风俗习惯。日本的传统家庭教育重点在子女的社会化问题上,系统功课的学习基本委托给了学校,父母只做督促和支援。对于孩子自发的游戏,如攀树爬墙、猎奇探险等,一般也比较宽容,他们有句谚语:心爱的孩子要让他出外闯荡,这说明日本人是重视实际锻炼的。  重视自立教育,日本家庭从小就培养孩子自主、自立的精神,大部分家庭要求孩子做家务劳动,包括吃饭前后的帮忙、烧饭;让孩子收拾整理自己的房间及身边的东西;让孩子自己去买东西等等。  重视挫折教育,重视对孩子毅力的培养,日本的小孩子走路时摔跤,父母不是主动扶他起来,而是鼓励孩子自己起来,大一点的孩子受到挫折,父母就鼓励他们自己去克服困难。在日本,小学生在冬天都穿短裤,有的孩子的腿冻得都发紫了,父母并不心疼而是支持鼓励孩子那样做。  重视创新教育,日本家庭教育从小重视对孩子创新人格的培养,重视教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父母都要尽量解答。从小就鼓励孩子提问题,鼓励孩子有独立的想法、看法。家长经常带孩子到科技馆去参观,鼓励孩子到社区图书馆看书,借阅图书,并参加各种创新性游戏,发展孩子的想像力。日本父母很重视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给孩子买来组装玩具,鼓励孩子从不同的角度组装各种各样的模型,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  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对孩子的溺爱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孩子早已忘了前辈们一路走来的艰辛,只懂得坐享父辈们创造的成果,造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而造成这一切的竟然是辛苦了多年的父辈,因为父辈们体验过生活的艰辛,他们不愿孩子再像他们一样吃苦,于是就将孩子像小皇帝一样高高的捧在手心,生怕他受到半点的伤害。有些家长从小就给孩子当保姆,管完小学管中学,管完中学管大学,大学毕业还帮着找对象,结婚时给孩子买齐各种家具、电器,甚至孩子生了子女,老家儿还得给看着,这保姆哪天才到头呢?什么时候老家儿死了才算完事,这样做的结果只是造就了一代无能的人。  现在的孩子在家庭中往往受到太多的呵护与钟爱。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应该是一种理性行为,一旦重“情”轻“理”,家庭教育就会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当今中小学生普遍“只知受爱,不知爱人”,依赖性强,心理素质差,学习怕吃苦,知难而退等现象相当严重。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也应该是教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一个孩子连起码的生存能力都没有谈何在社会上立足呢。对此,我们希望家长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二望子成龙心切  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心愿,那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取得一翻成就呢?据调查显示,90%左右的家长期望孩子能上大学并成为有用人才,而随着子女年龄的增长,随着孩子不良表现的屡次出现,家长因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而逐渐变得“失望”。孩子小时候“众星捧月”,一旦大了,出现了问题,家长则大声训斥、批评,甚至采取更极端的教育行为。 他们只允许子女在家学习,不许他们参加课外活动,或盲目请家教,花高价“买”学上,这种教育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望子成龙”中只注重学习成绩,有自来考试这根“指挥棒”的原因,也有来自家庭教育中成才观的偏误。人才的成长不但要开发智力提高智商,而且要有品德培育提升情商。面对新形势下的育才理念和人才需求,我们的家庭就不能只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还要重视子女的身心健康和品德修养,匡正自己的成才观念,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健康的成长。  三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很多父母抱著传统的观念,把父母摆在权威的角色。认为子女是属于父母的。这种不把孩子当一个拥有完整权利个体的错误观念,导致个人和社会的很多不良的后果。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谈。不要随意翻看子女的日记或隐私。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利,把他当一个成人一样尊重。这个尊重是从出生换尿片开始。换尿片前,先和颜悦色告诉他要换尿片了,向他道歉,请他忍耐一下。  这种尊重的精神是我们社会所缺乏的。导致社会缺乏服务和尊重的观念。不被尊重的人以后也不知道尊重别人。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有自己的人格尊严,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对于他们,我们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那样的话,只会使事情越来越糟。我们应该在充分了解孩子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想出巧妙的办法来引导、教育孩子,这样既使孩子容易接受,又能顺利解决问题。  中国的家庭教育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造成这种局面,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等等,要改变这中局面,不是单单靠家庭就能够做到的,更多的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相互合作和相互促进。  教育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是无止境的。面对孩子,大人要做的事情确实还有很多很多。透过分析其他国家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优秀方法,我们可以进行借鉴及引用。  from: 2005年2月6日 13:51:33  日本的家庭教育有如下突出特点:  一、重视礼仪教育  日本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对子女的礼仪教育。母亲做好了饭没告诉孩子吃,孩子是不能自己先吃的。孩子在吃饭前,必先说一声“那就不客气了”。孩子离家或归家都有一套礼仪规矩。孩子每次出门都要和母亲、父亲说一声“我走了”;每次回家进门都要说一声“我回来了”。日本孩子文明礼仪行为已成为他们的习惯。  二、重视对孩子的自立教育  日本家庭从小就培养孩子自主、自立的精神。大部分家庭要求孩子做家务劳动,包括吃饭前后的帮忙、烧饭;让孩子收拾整理自己的房间及身边的东西;让孩子自己去买东西等等。  三、重视孩子抗挫折的教育  日本的小孩走路时摔跤,父母不是主动扶他起来,而是鼓励孩子自己起来。大一点的孩子受到挫折,父母鼓励他们自己去克服困难。在日本,小学生在冬天都穿短裤,有的孩子腿冻得都发紫了,父母并不“心疼”,而是支持鼓励孩子那样做。  四、重视创新教育  日本家庭教育从小重视对孩子创新人格的培养,重视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父母都尽量解答,并从小就鼓励孩子提问题,鼓励孩子有独立的想法、看法。家长经常带孩子到科技馆去看书,借阅图书,玩各种创造性游戏,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日本父母很重视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给孩子买来组装玩具,鼓励孩子从不同的角度组装各种各样的模型,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  来源: 好孩子育儿网  这里有一张表格应该也可以帮上你:    这篇文章也不错,日本的家庭教育:  _htm  论文加油!

撰写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在毕业前都必须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任务。申请学位必须提交相应的学位论文,经答辩通过后,方可取得学位。可以这么说,毕业论文是结束大学学习生活走向社会的一个中介和桥梁。毕业论文是大学生才华的第一次显露,是向祖国和人民所交的一份有份量的答卷,是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报到书。一篇毕业论文虽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才华,也不一定能对社会直接带来巨大的效益,对专业产生开拓性的影响。实践证明,撰写毕业论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出好人才的重要措施。通过撰写毕业论文,提高写作水平是干部队伍“四化”建设的需要。党中央要求,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领导班子成员应当逐步实现“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个“四化”的要求,也包含了对干部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要求。提高大学生的写作水平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无论是提高全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科学管理方法,还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都要求我们的干部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在经济建设中,作为领导人员和机关的办事人员,要写指示、通知、总结、调查报告等应用文;要写说明书、广告、解说词等说明文;还要写科学论文、经济评论等议论文。在当今信息社会中,信息对于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写作是以语言文字为信号,是传达信息的方式。信息的来源、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储存、整理、传播等等都离不开写作。

日本职业教育的现状与改革  --------------------------------------------------------------------------------  (日)HARTON教授 良琪 摘译  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除了开发人力资源别无选择。因此,提高国民教育水平、努力使全体人民从少年到成人都掌握职业技术能力,是日本国的优先战略。自从19世纪中期日本革新以来,国家就一直重视职业技术教育。  日本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在初中和高中阶段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央由文部省管理,在地方由县教育委员会负责管理。文部省负责制定中小学教学大纲,包括各级教育、各个年级及每门课的目标和内容。小学和初中的大纲必须严格遵守;而高中阶段的大纲,学校则可以根据地方和行业的需求作一定的调整。  一、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  战后建立起来的学校体系,在高中段分设职业科和普通科。1994年后,又为学生提供了另外一种综合课程,以便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为其职业生涯选择科目。这样,在高中就形成了并列的三种学科:以升学为目的的普通科;以就业为主要目的的职业科;而综合科兼二者有之。三种课程在法律上地位平等,但实际上普通科对升大学是非常有利的,这就使职业科的学生处于不利地位。综合科的建立一方面是为了改善这一局面,另一方面是为了将职业课程与普通课程综合起来。1995年,有97%的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  传统职业课程不能直接满足企业需求,这种课程的教育目标和内容是由文部省制定的,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其进行个别的调整和修改。学校的教师通常毕业于大学的某个专业,很少有来自企业的,所以造成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这种理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技术更新快的小企业欢迎理论强的毕业生。大企业招工后还要进行附加的企业内部培训,因此他们欢迎具有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学主,并不在乎其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某些操作技能虽然能立即应用,但往往很快过时。这种偏重理论的教学大约维持到70年代就不行了,因为社会反映学生缺乏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的负面影响是:一些学生尤其缺乏抽象思维或不想专业深造的学生无法适应,导致其辍学。初中的职业指导问题更是严重。职业指导不是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与能力,而是根据其初中学习成绩和职业学校入学考试分数,来安排学生的学校和专业。学生、家长甚至教师普遍认为,学校的排名和社会声誉完全取决于其入学考试分数的高低。这种对教育的曲解,就是日本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这是文部省过去20年改革的原因。理解上述情况,描述战后职业教育的历史,便于分析工业快速发展与教育现存问题的关系。  战后第一个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在1963年已进入高中入学年龄。60-70年代,日本经历了压倒一切的迅速发展工业高中的高潮。出口导向的政策导致重工业需要大量的技能工。1966年,文部省发布了《职业高中多样化》的报告,提出增加教学科目。根据这一建议,文部省决定将选修科目增至250门。1969年启动的新教学计划在职业高中增加信息处理课,每个县建一个主要用于实验、实习的信息处理站。  当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日本从发达国家进口技术加以改造,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技术革新持续到70年代,开发了电子技术。新技术开发的成功也扩展到其他技术领域,带动了国际贸易顺差。这一时期,职业技术教育是工业的“传声筒”。至此,在战后经济恢复和70年代经济扩张时期,职业教育为企业界培养了高质量的人才。  二、从工业需求到个人需求  日本经济惊人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和国内日用品的高消费,刺激了多种行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家长对孩子上大学的期望值增高。因此,更多的初中毕业生选择上普高而不是上职高。80年代末90年代初,高中的迅速发展满足了新增初中毕业生的升学要求,大学升学热使普高与职高的比例发生变化,职高的比例减少。  1976年,关于改进职高的报告是日本职业教育的转折点。报告强调了如下观点:①基础教育对于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一样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求掌握科学知识,而且要通过创造性实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学分制使学生可以根据志向和兴趣制定学习计划,并有可能准备大学入学考试;③允许对大量职教科目进行重组,以改进教学内容;④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从普通课程到职业课程都要强调实践性教学和日常生活的实际体验。  1985年,科学与教育审议会下的职业教育委员会通过政策研究,正式向教育部提交报告,建议:①除了工商专业外的其他专业也要增加信息技术课程;③改革课程,使其内容多元化、组合弹性化,适应学生的不同兴趣和志向;③充分利用学校、企业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发可实行转换的教学计划,以实现各类学校之间的衔接与沟通;④增加普通中学的职业教育内容。  三、学校职业教育的改革  最近,职业教育又面临一次历史性转折。实现教育平等、满足公民受教育愿望的要求,引发了高中的急速膨胀。教育主管部门热情响应这一要求,却忽视了学生在能力、态度、兴趣和职业发展方面的真正需求。与受宠的普高相比,职高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对学生求知欲的激励。上述原因造成职高报名人数下降,职教内容陈旧,教师没机会更新知识,教学设备经60—70年代的投资后,到80年代就陈旧了。  高中段的教育改革有两个趋势,一是加强职业课程的专业化,一是建立综合高中。1991年,中央教育审议会报告发布后,职高改名为专业高中,使职业教育增加了一个新层次。综合高中为尚未定向的初中毕业生设立,在其职业定向前做好多种准备。为检验这种新型高中,至少要在每个县建立一所综合学校。另一方面,职业高中更新课程、教材和设备,以适应新需求。专业化是根据学校所在地方的企业界需求和周围地区的经济需求而确定的。地方教育委员会逐步从企业的“传声筒”变为学生及家长的代言人。这一转变也反映了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社会期望的变化。公民的福利不仅通过经济的发展来体现,而更多的是通过精神生活来实现的。教育政策更强调按照学生个人兴趣与能力,自主选择未来专业的重要性。  四、改进职教课程.建立综合高中  90年代以来,日本职业教育有三个趋势:一是改革专业学校传统课程以适应企业界的需要。二是新建综合高中。三是促进工人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并将其作为建立职教终身学习体系的一部分。  80年代和90年代初,日本人在生活富裕后开始重视自我实现。新的职业领域:生命科学、环境工业、国际贸易等吸引着年轻人。传统的专业设置、保守的教育不能满足青年的需求。随着“普高热、职高冷”,不少职教专业与课程被削减。以京都市为例:1983-1985年废除1个农业专业和6个贸易专业,1990-1993年废除3个家政专业、两个商业专业、工业化学和商业专业各一个。与此同时,商业学校设置了会计、信息处理、分配经济、国际贸易等新专业并配备了新的教学设施;渔业高中设有:海洋生产、海洋技术、海洋统计等专业,其中海洋生产分为海洋生产和手工艺技术,海洋技术分为海中架桥、海洋调查、海洋测量和海底焊接;农业学校的新课程包括:《生物技术》、《农业》和《动物》。  在职业教育领域,专业学校的教学太专门化,只能适应那些职业目标已明确的学生,但不适应某些尚未选定职业目标的学生。综合高中为那些着眼未来职业方向和对实际经验感兴趣的学生而设。其计划仍在实验之中,并在一些高中受到挑战;学校还没有统一的课程模式和规范的教学设施。1994年,第一个综合高中出现后,许多县加入改革行列。有些学校改进传统课程;有的设置综合课程或建立全新课程。综合课程有如下几大类专业:信息、传统文化、国际贸易、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业技术、制造业务、教育等。  五、在终身学习社会中的职业取向过去,日本公司实行终身雇佣制。现在,在变化如此迅速和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个人难以与公司签定终身合同。工人不能再依附于任何专业公司。雇主与雇员间的忠诚关系和强调年功经验,让位于双方都认可的本位合同。许多雇主在重建企业的过程中,卒不及防地解雇了工人。因此,职工在企业外获得的、社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开始得到重视。目前,已有600种职业资格证书。一些公司建议员工通过考取社会专业组织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以提高个人专业素质。1992年,申请技术职业资格证书者有923万余人,其中 8%是自学者;1%是专业学校毕业生。  社会的不断变化要求全体从业人员不停地更新知识和增强能力,特别是专业知识和技能。这种更新仅靠传统的正规教育体系是不够的。为适应21世纪难以预测的未来,应使任何时间、地点,任何科目的学习,无论小组还是自学方式都成为可能。在学校时期就为职业生涯道路作好准备是不可能的。过去,为职业生涯作准备是职业教育令人满意的功能,一个组织有序的培训计划就可以为企业界输送有才干的员工。现在形势变了,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进入教育机构,更新其知识、能力。在这种背景下,需要有新的思路:职业学校要向社会开放;在学生时代重在掌握学习方法;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广泛学习机会,积累学习信息以便得到社会认可。  日本经济学会1993年建议实施“结构调整和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教育改革要适应人在工业时代的需求。技术挑战是对职业学校的又一重要影响。1961年,初中五年制受企业欢迎,建立终身教育社会并不意味要建立新的学校。它意味着文化、教育和社会的整合。成人职业教育也是一个需要加强的方面,非正规教育学校、初级学院和大学都逐渐敞开大门,为社会提供各种职业教育,改变了那种单一学历教育的办学形式。

日本语教育论文

哈哈,看看这些吧,也可以做下参考的哦1、 [日语毕业论文]中日文化近代化的比较研究(以梁启超和福泽谕吉为中心) [日语毕业论文]中日文化近代化的比较研究(以梁启超和福泽谕吉为中心)目次要旨2はじめに4一 梁啓超と福沢諭吉の時代的背景の特徴の異同について5二 梁啓超と福沢諭吉の思想の形成及び、福沢諭吉が梁啓超に 类别:外语论文 大小:90 KB 日期:2008-09-27 2、 [日语毕业论文]岩井俊二の映画(極端な美学の魅力) [日语毕业论文]岩井俊二の映画(極端な美学の魅力)目次1.はじめに.12.「唯美」から岩井式の極端な美学を見る32.1「唯美」を表す代表作品.32.2「唯美」を表す色彩.42.3細い点の描写について. 类别:外语论文 大小:127 KB 日期:2008-09-27 3、 [日语毕业论文]山部赤人の叙景歌における「静と動」の世界 [日语毕业论文]山部赤人の叙景歌における「静と動」の世界はじめに第一章、山部赤人の叙景歌第一節山部赤人の叙景歌第二節「静と動」という角度からの考察の可能性第二章、赤人の叙景歌における「静と動」の世界第 类别:外语论文 大小:132 KB 日期:2008-09-27 4、 [日语毕业论文]日本語における外来語の発音と元母音の発音に関する研究 [日语毕业论文]日本語における外来語の発音と元母音の発音に関する研究はじめに 外来語の歴史1 外来語の定義2 外来語の由来1 室町時代から江戸時代初期まで2 江戸時代の後半 类别:外语论文 大小:82 KB 日期:2008-09-27 5、 インタビューにおけるポライトネスストラテジーの考察(日本語と中国語の対照を中心に)[关于礼貌的日语毕业论文] インタビューにおけるポライトネスストラテジーの考察(日本語と中国語の対照を中心に)[日语毕业论文]要旨ポライトネスは、人間が円滑な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を行うために使う重要な手段である。カ 类别:外语论文 大小:245 KB 日期:2008-09-27 6、 [日语毕业论文]日本漫画の影響について(中国に対する影響を中心に) 日本漫画の影響について(中国に対する影響を中心に)[日语毕业论文]要旨本論文は、日本現代文化を代表するものの一つである日本漫画の影響力について総合的に検討する。特に、日本の漫画事業とその関連事業がわれ 类别:外语论文 大小:147 KB 日期:2008-09-27 7、 曖昧語から見る日本人[日语毕业论文] 曖昧語から見る日本人[日语毕业论文]目 次はじめに1.曖昧語の言語表現1 日常会話の類2 言外の意味の類3 多義語の類4 婉曲法の類5 省略形式の曖昧さ 曖昧語と日本人1 类别:外语论文 大小:122 KB 日期:2008-09-27 8、 中日両国は神話に対する研究[日语论文] 中日両国は神話に対する研究[日语论文]目 次はじめに 11中国と日本の「創世神話」1中国の創世神話1盤古2女娲3伏羲と女娲の創世神話2日本の創世神話2中日両国創世神 类别:外语论文 大小:56 KB 日期:2008-09-27 9、 日本の英語教育(口語能力育成について)[日语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文献综述+正文 日本の英語教育(口語能力育成について)[日语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文献综述+正文目 次はじめに 先行研究と本研究の立場 1英語教育に関する従来の研究 1 2本研究の立場 类别:外语论文 大小:240 KB 日期:2008-09-27 10、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日本のドラマから日中の文化の差別を見る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日本のドラマから日中の文化の差別を見る要旨 私の小学校の時、日本のドラマは中国でとっても流行でした。課も知れなくてこともの好きだったでしょう。 第一回が異国のドラマを受けるのはとて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122 KB 日期:2008-05-22

[align=left]选材料多的方向写“材料多的方向”一是指自己的兴趣所在,自己平时就会有意无意地积累一些材料。比较好下手;[/align][align=left]二是去自己学校的图书馆或者自己方便去的图书馆,看看日语类书籍关于哪个方面的多,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料多了,写起来才顺利。[/align][align=left]参考老师的研究方向在选择方向的时候,可以大胆地找老师商量,顺便了解下老师的研究方向。一般老师都会专注于某个领域,在其领域耕耘多年的经验可以给你很多帮助。[/align]

我帮你

先用中文写,再用中日翻译器翻译,

  • 索引序列
  • 日本教育论文英文版
  • 日本教育论文
  • 日本教育的论文
  • 日本教育论文1500
  • 日本语教育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