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华南地震期刊官网下载

华南地震期刊官网下载

发布时间:

华南地震期刊官网下载

原因有两个,第一是核电出事故的后果完全无法承受,概率再小,没人敢保证不出事故。有人说火电厂会炸,吃饭会噎死,这个即使发生了后果有多严重?而核电呢,看看切尔诺贝利和福岛,哪个地方能承受第三次?第二个原因是核电现阶段不经济不环保,安全环保是核电企业单方面宣传,然而,从整个运营周期看,核电并不环保经济。发电产生的核废料现阶段无法处理,只能堆积在厂区,这些辐射废料总有一天无处可放。反应炉一旦建设发电,就会产生强辐射,无法直接作业拆除。即使没有了核燃料,反应炉本身的辐射依然会产生高温,冷却循环系统要继续长期运行维护,成本高昂,企业不是慈善家,又有哪个企业愿意承担?

对于核电厂的安全,“核辐射”是“后果”,“衰变热”是“主因”。核电厂安全问题的特殊性和事故处理手段的复杂性一大半都是因为衰变热的存在。举个例子,我们用热得快烧开水,水开了把电源关闭之后加热棒就不会再发热,我们可以放心的出门去看电影或逛街,不用担心回家之后暖水瓶被烧干、烧坏。而核反应堆呢,由于核衰变的原因,在反应堆停止运行之后的较长一段时间内,反应堆仍然会发出约1%功率的热量。1%从比例上来说很小,但是一个发电功率一百万千瓦的核电厂,其反应堆的发热功率要到三百万千瓦,1%就是三万千瓦,一个热得快功率一般在1000-1500W,那么差不多就是两三万个热得快。因此,在反应堆的设计上考虑了大量的措施(如辅助给水系统、余热排出系统、应急柴油发电机)提供持续的冷却水源来冷却这几万个热得快。 这里面涉及到核电厂设计上的两个概念:“专设安全设施”和“安全级”。那些仅仅用于应付事故,不用于电厂正常发电的系统和设备被叫做“专设安全设施”;执行诸如长期余热排出、反应性控制、放射性物质包容等安全功能的系统、设备被定为“安全级”,而不执行安全功能的则为“非安全级”。核电厂专设安全设施和安全级系统、设备的设计严格遵循着单一故障准则、多样性原则、独立性原则、故障安全原则、定期试验维修检测等基本原则。比如,假设需要一台泵在事故情况下可靠地向反应堆注水

可能就是因为这座高楼建造的时候,有一些不好的材料,而且构造也有问题,所以才会造成晃动的原因。

有利就有弊,为什么很多人反对核电实际上,对于核电厂的安全,对核电还是比较了解的,个人倾向于反对。原因有两个,第一是核电出事故的后果完全无法承受,概率再小,没人敢保证不出事故。有人说火电厂会炸,吃饭会噎死,这个即使发生了后果有多严重?而核电呢,看看切尔诺贝利和福岛,哪个地方能承受第三次……第二个原因是核电现阶段不经济不环保,安全环保是核电企业单方面宣传,然而,从整个运营周期看,核电并不环保经济。发电产生的核废料现阶段无法处理,只能堆积在厂区,这些辐射废料总有一天无处可放。反应炉一旦建设发电,就会产生强辐射,无法直接作业拆除。即使没有了核燃料,反应炉本身的辐射依然会产生高温,冷却循环系统要继续长期运行维护,成本高昂“核辐射”是“后果”,“衰变热”是“主因”。核电厂安全问题的特殊性和事故处理手段的复杂性一大半都是因为衰变热的存在。举个例子,我们用热得快烧开水,水开了把电源关闭之后加热棒就不会再发热,我们可以放心的出门去看电影或逛街,不用担心回家之后暖水瓶被烧干、烧坏。而核反应堆呢,由于核衰变的原因,在反应堆停止运行之后的较长一段时间内,反应堆仍然会发出约1%功率的热量。1%从比例上来说很小,但是一个发电功率一百万千瓦的核电厂,其反应堆的发热功率要到三百万千瓦,1%就是三万千瓦,一个热得快功率一般在1000-1500W,那么差不多就是两三万个热得快。因此,在反应堆的设计上考虑了大量的措施(如辅助给水系统、余热排出系统、应急柴油发电机)提供持续的冷却水源来冷却这几万个热得快。 这里面涉及到核电厂设计上的两个概念:“专设安全设施”和“安全级”。那些仅仅用于应付事故,不用于电厂正常发电的系统和设备被叫做“专设安全设施”;执行诸如长期余热排出、反应性控制、放射性物质包容等安全功能的系统、设备被定为“安全级”,而不执行安全功能的则为“非安全级”。核电厂专设安全设施和安全级系统、设备的设计严格遵循着单一故障准则、多样性原则、独立性原则、故障安全原则、定期试验维修检测等基本原则。比如,假设需要一台泵在事故情况下可靠地向反应堆注水,那么在设计时会考虑设置两台泵以满足单一故障准则和冗余的要求(保证坏了一台还有一台);此外,为了满足多样性,这两台泵会设置成一台是气动泵、一台是电动泵,并且最好是不同的厂家生产的,以免两台泵同时坏了;如果不发生事故,这两台泵在电厂正常运行的几十年内是用不上的(没有人希望出现必须使用它们的情况),为了保证在需要用到它们的时候能够可靠地启动起来,不在关键时刻拉稀摆带,电厂在运行期间会对它们进行定期的实验、维修、检测……可以说,核电厂的安全从选址开始、到设计、建设、运行的每一个环节上上得到了不计成本的重视。

华南地震期刊官网下载地址

广东不可能地震的,只会被别的地方影响。轻微抖动不超过三分钟。

不会有地震!首先,0级以上地震大多发生在板块的边缘地区,而广东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并不处在两大板块交界之处,因此缺乏发生大地震的构造条件。其次,从地壳运动速度来说,广东虽受到西北方向印度板块和东南方向菲律宾板块的挤压,但运动速度仅为2mm/年,运动水平较低,近年也未发现运动速度加快、可能引发地震的迹象。第三,通常在大地震发生前的较长一段时间,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地震前兆异常。而从目前地震观测资料和专家分析判断来看,广东及其邻近地区地震活动正常,未出现发生巨大地震的地震前兆信息。因此,排除广东发生巨大地震的任何可能性

能 罚金去了 看见了吗?

王炸!【板块学说,大陆漂移是地地道道的惊天】【板块学说,大陆漂移是地地道道的惊天】水域沉积形成陆地,彻底否定了大陆漂移,新陆地的形成和水域沉积变成新陆地有关,陆地形成水域,也与水有关,水覆盖了大面积陆地,陆地变成了水域,这是水域和陆地的转化,和大陆漂移没有任何关系,地貌的水陆的变化和重新分布,和水有关,归根结底,是水的作用改变着地球水陆的分布结构,新陆地出现,是水退却了,陆地不见了,是水覆盖了,不是陆地在漂移。再看,关于湖泊与盆地的先后顺序,两个学科给出两种答案。地理学:先有湖泊,后有盆地。客观事实与实验得出,地质学:先有盆地,后有湖泊,这是根据板块学说得出的结论。书本教材的答案,必须是完全统一的,两种教材却出现了互为相反的答案,为了圆谎“板块学说”,构造地质学编造了各种盆地形成的种类,但然而,盆地的形成只有一种,【湖泊与盆地存在怎样的关系】,是有史以来的地学基础空白。根据地理学的认知和深入探研,盆地形成的整个过程是这样的:(看好了)负地形-湖泊(堰塞湖、人工湖)--沼泽地(湿地)--湖盆内陆地--盆地(因在湖盆内)。这就是说,湖泊沉积可以演变成陆地,而这片新形成的陆地,与盆地的内涵与外延是完全相同的,这也就是说,湖泊、水域是所有盆地形成的基础,出现了这样荒唐的答案,令任何人始料不及。基础认知出现错误,必将涉及而后的各种理论的正确与否。那么,出现这个盲区是极其严重的。接着看,地壳抬升、沉降只能形成负地形,而非盆地,抬升,沉降不能形成沉积结构,沉积层是几十万年形成的过程,地壳抬升、沉降无法完成沉积过程。另有,在盆地内出现大量鱼化石,乌龟及乌龟蛋化石,那么,在形成盆地之前一定属于水域,不然,不会出现大量鱼类化石,从上面几个方面得出结论,盆地在形成之前,是水域,不是地壳太沉沉降能完成的,构造地质学的认知的完全错误的,也与地理学的观点相违背。构造地质学的错误,引发大陆漂移不成立,板块学说不成立。

华南地震期刊官网下载注册

不会有地震!首先,0级以上地震大多发生在板块的边缘地区,而广东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并不处在两大板块交界之处,因此缺乏发生大地震的构造条件。其次,从地壳运动速度来说,广东虽受到西北方向印度板块和东南方向菲律宾板块的挤压,但运动速度仅为2mm/年,运动水平较低,近年也未发现运动速度加快、可能引发地震的迹象。第三,通常在大地震发生前的较长一段时间,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地震前兆异常。而从目前地震观测资料和专家分析判断来看,广东及其邻近地区地震活动正常,未出现发生巨大地震的地震前兆信息。因此,排除广东发生巨大地震的任何可能性

可以登录ei 中国网站查询最新的收录名录,2013年删除了好多期刊,包括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等好几个大学学报都给取消收录了,同时也新增了一些收录,比如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当然会地震啦。广东省的河源市,堪称是广东省的“地震之乡”,几乎每年都会有地震。至于大地震的话,广东省的粤东地区(潮州、汕头),在历史上就发生过7级以上的地震。

广东不可能地震的,只会被别的地方影响。轻微抖动不超过三分钟。

华南地震期刊官网下载安装

本区位于我国东南部,包括淮阳山地和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的广大区域,属湿热季风气候,年降水量普遍大于1000mm。地表物质组成以古生代砂岩、页岩和石灰岩占优势,其次为花岗岩和流纹岩及第三纪红层、红土;大部分地区海拔低于1000m,比高小于50m。长江中下游平原为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分布区,主要地貌类型包括侵蚀剥蚀低山、花岗岩丘陵、红岩丘陵、湖积冲积平原、喀斯特低山与丘陵、喀斯特剥蚀平原。本区内除台湾断裂系活动强烈外,其他断裂活动平均位移速率每年小于1mm。地震活动也是如此,台湾地区强震频度非常高,其他地区总体上是少震、弱震区。本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闽浙丘陵地区、鄱阳湖水系区、洞庭湖水系区、珠江韩江水系区、西江流域区东部、雷琼地区、台湾地区等水文地质单元,长江中下游地区地下水资源模数为77万~86万m3/Km2,鄱阳湖水系和洞庭湖水系区为41万~94万m3/Km2,珠江韩江流域为27万m3/Km2。地下水资源量占本区水资源总量的12%~50%。东南沿海低山丘陵区地质灾害较发育。湘西、黔西中山属于滑坡崩塌高易发区,皖、浙、闽、粤中低山属滑坡崩塌低易发区。湘西、桂北低山丘陵属于泥石流高易发区,湘、赣、粤、桂低山丘陵和浙江中低山属于泥石流低易发区。长江三角洲属于地面沉降高易发区。(一)长江中下游平原地质环境亚区本亚区包括江汉平原、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和长江三角洲。地势自西向东由海拔40m渐变至2m。以第四纪河、湖、海相淤泥质粘性土沉积为主,软土的累计厚度为3~6m。气候湿润、温暖。(二)湘桂低山丘陵地质环境亚区本亚区范围为罗霄山、珠江三角洲以西,雪峰山以东,是我国亚热带岩溶发育区,以巨厚、质纯和相对单一结构的碳酸盐类岩层为其特色,发育有峰丛、峰林景观。娄底-英德地段、桂林-贺县地段、柳州-来宾地段易于发生岩溶塌陷。湘中、赣南、广东等局部地区紫色砂页岩土壤侵蚀严重,年侵蚀模数近1000t/Km2。(三)淮阳山地-东南丘陵山地地质环境亚区本亚区包括南阳盆地、襄樊谷地、大洪山、桐柏山、大别山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南的地区。区内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其间分布着规模不等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本亚区属华南褶皱系,以变质岩、碎屑岩和岩浆岩为主。东南沿海发育有挽近活动断裂。(四)海南台地山地地质环境亚区海南岛地处热带、亚热带,自然条件优越。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为1500~2000mm。岛上西北部为玄武岩台地和海相沉积,地势平坦,中部为海拔600~1000m以上的山地,以花岗岩为主。中部山区的地区灾害主要有滑坡、泥石流。(五)台湾平原山地地质环境亚区台湾为我国最大的岛屿,以山地为主,森林密布,森林覆盖率超过50%。地表物质组成以碎屑岩为主,西部海岸为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矿藏丰富,东部有金、铜等金属矿,西部有煤和石油,北部大屯火山群为天然硫黄和地热资源分布区。本亚区发育有台湾断裂带,平均滑动速率为8mm/a,地震活动十分强烈,频率高,强度较大,是我国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震带。台湾中央山脉地区泥石流比较发育,常呈较大范围的群发。

不会有地震!首先,0级以上地震大多发生在板块的边缘地区,而广东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并不处在两大板块交界之处,因此缺乏发生大地震的构造条件。其次,从地壳运动速度来说,广东虽受到西北方向印度板块和东南方向菲律宾板块的挤压,但运动速度仅为2mm/年,运动水平较低,近年也未发现运动速度加快、可能引发地震的迹象。第三,通常在大地震发生前的较长一段时间,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地震前兆异常。而从目前地震观测资料和专家分析判断来看,广东及其邻近地区地震活动正常,未出现发生巨大地震的地震前兆信息。因此,排除广东发生巨大地震的任何可能性

当然会地震啦。广东省的河源市,堪称是广东省的“地震之乡”,几乎每年都会有地震。至于大地震的话,广东省的粤东地区(潮州、汕头),在历史上就发生过7级以上的地震。

在中国有些比较好的杂志是直接EI或者SCI送检的,只要是被此杂志录用的文章,最终会被EI、SCI数据库收录。这只个数据库不是发表文章的地,发表的就去* 品 优 刊。

华南地震期刊官网下载地址在哪

重庆,四川,云南,河北这些地方都是地震的高发地区,他们发生地震的频率非常的高,我们一定要注意当地的一些警报。

(一)地震区、带的划分受断裂活动性的制约,兰州—郑州—长沙成品油管道工程地震活动时空不均一性显著,可以进行区、带的划分。这里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编委会的划分方案,研究区主要涉及青藏地震区的六盘山—祁连山地震带和龙门山地震带,华北地震区的汾渭地震带和华北平原地震带,华中地震区的汉水地震带,华南地震区的雪峰—武夷山地震带(图3-5)。现对各地震带作简要描述。六盘山—祁连山地震带主要包括六盘山和祁连山山脉,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带的拐折部位,是一条地壳厚度陡变带、重力梯级带和航磁异常带。带内断裂规模巨大,活动性强,在第四纪晚期都有明显活动。本带地震活动十分强烈,基本上都沿巨大断裂带分布。历史地震记载始于公元180年,据已有资料,截止到2004年共记载M≥7级地震125次,其中0~9级68次, 0~9级18次,0~9级9次,≥8级地震2次(1920年海原5级巨震及1927年古浪8级大震)。该带最早有记载的地震是公元180年秋发生于甘肃高台西的5级地震,1500年之前只记录到14次Ms 75级地震。根据地震资料完整性分析,六盘山—祁连山地震带自1561年宁夏中卫25级地震发生以来7级以上地震基本完整。从1561年25级地震至1709年甘肃中卫5级地震发生的148年之间,该地震带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4次;而从1710年至1919年的209年间,该地震带未发生7级以上地震,处于相对平静的时期。以1920年海原5级地震为标志,进入了下一个活跃期,1920年至1934年是一次较大的释放期,发生7级以上地震4次,最大震级达5级;1954年又发生7级、25级各一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震频度加大,但震级并不太高,最高仅为6级左右。综合考虑1500年以来整个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及活跃期和平静期大致平衡的情况,该地震带存在大约360年左右的重复周期。六盘山—祁连山地震带的地震活动自1550年以来存在大约180年左右的活跃期与平静期。1920年以来进入了又一次活跃期,该活跃期内尽管已经发生了6次7级以上地震,但时间只有84年,未来百年仍将主要处于活跃期内,不能排除在管线运营期内发生7级左右地震的可能性。因此,该地震带未来百年的地震活动水平应当作活跃期估计。龙门山地震带位于六盘山—祁连山地震带的南侧,其西为阿尔金—柴达木地震带和巴颜喀拉山地震带。主要包括龙门山山脉及秦岭的西段,大地构造上为龙门山褶皱带与秦岭褶皱系的一部分。本带属南北地震带中的一段,地震活动相当强烈,是青藏高原北部地震亚区主要强震活动带之一。自公元前193年有地震记载以来,本带共发生M≥7级地震168次,其中0~9级地震85次,0~9级地震31次,0~9级9次,8级地震2次(1654年天水8级地震、1879年武都8级地震)。图3-5 兰州—郑州—长沙成品油管道工程沿线地震带分布图该带最早的记录可追溯到公元前193年甘肃临洮5级地震,但在1604年之前近1800年间只记录到31次M≥75级地震。据完整性分析,龙门山地震带自1573年以来7级以上地震基本完整,自1604年甘肃礼县6级地震发生以来6级以上地震基本完整,该地震带从1573年甘肃岷县75级地震至1718年甘肃通渭南5级地震发生的145年之间,共记载0~9级地震6次, 7级以上地震3次,其中包括1654年甘肃天水南8级地震;而从1719年至1878年的159年间,该地震带未发生7级以上地震,6级地震也只记载到3次,处于相对平静的时期。以1879年文县武都8级地震开始的121年间,已发生7级以上地震4次,进入了又一次相对活跃期。综合考虑1500年以来整个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活跃期和平静期大致平衡的情况,该地震带存在大约300年左右的重复周期。龙门山地震带的地震活动自1570年以来存在大约150年左右的活跃期与平静期。1879年以来进入了又一活跃期,该活跃期内已经发生了4次7级以上地震,时间已经历120多年。未来百年处于活跃期的尾声,并将转入相对平静期。因此,该地震带未来百年的地震活动水平的估计应略高于平均地震活动水平为宜。汾渭地震带由汾渭裂陷带一系列断陷盆地构成了汾渭地震带。本带地震活动强烈,是华北地震区主要强震活动带之一。自公元前2222年有地震记载以来,本带共发生M≥7级地震171次,其中0~9级地震97次,0~9级地震21次,0~9级地震7次,8级地震2次,(1556年华县25级地震发生在该带南端的渭河盆地,1303年洪洞8级地震发生于临汾盆地)。本带地震记载历史悠久,记载的最早历史地震为公元前2222年山西永济蒲州5级地震。对该带1291年以来的5级以上地震资料研究表明,目前已经历了两个活跃期和一个平静期。具体分期是:1291年至1337年为活跃期,1338年至1483年为平静期;1484年至1720年为活跃期, 1721年至1814年为平静期;1815年至今为又一活跃期。本带地震活动的时间不均匀性和似周期性是很明显的。地震平静期内一般不发生M≥6级地震,在第二地震活跃期(1484年至1720年) 6级以上地震年平均发生率为06次/a。自1815年以来至今的这一活跃期,本带仅发生过1次6级以上地震(1815年10月山西平陆75级地震),考虑到本带近期5级左右地震频繁,未来百年本带的地震活动可能处在较为活跃的阶段。华北平原地震带呈北北东向展布,南界大致位于襄阳—武汉一线,北界位于燕山南侧,西界位于太行山东侧,东界位于下辽河—辽东湾拗陷的西缘,向南延到天津东南,经济南东、亳州达红安、麻城一带。本带记录到最早的一次地震是公元前1767年河南偃师西南的6级地震,最大地震是1679年河北三河平谷8级地震。据统计,本带历史记录到M≥7级地震228次,其中5~9级113次,6~9级30次,7~9级5次,≥8级1次。对该带1300年以来的5级以上地震资料研究表明,存在约为150~180年的活跃期和平静期,目前已经历了两个完整的活跃期和一个平静期。具体分期是:1480年至1679年为活跃期;1680年至1829年为平静期;1830年至今为又一活跃期。后一活跃期5级以上地震的发震频数较高。1966年后该带发生了系列强震。唐山地震后,华北平原地震带总体虽已转入能量剩余释放阶段,但考虑到整个华北地区近来的地震活动,该带未来百年的地震活动以1480年以来的平均水平估计为宜。汉水地震带呈北西向展布,包括汉水和长江中游一带,位于扬子地台内。本区新构造发育,具有明显的分区性。西部大巴山、武当山主要发育北西西向断裂,东部和南部主要发育北东—北北东向断裂。断裂规模都比较大,而且在第四纪时期均有不同程度的活动。本带亦属中强地震活动带,有记载以来,共发生M≥75级地震49次,5~9级地震31次,6~9级3次,最大震级为75级。地震在空间上主要沿北东、北西方向展布。该带是中强地震带,最早记载为公元前143年湖南竹山西南的5级地震。从1470年有较完整地震资料以来,已经历两次地震大释放,一次为17世纪初期,最大为1631年75级常德地震;另一次为19世纪中期,最大1856年咸丰大陆坝与四川黔江间的5级地震。该地震带两期活动高潮间隔200余年,之间发生过7次5级地震;1856年地震以来至今已近150年,发生过多次5级地震,近100年来只发生了两次地震,震级分别为5级和1级,1906年为最近1次5级地震,估计未来百年不能排除中、强地震的发生。因此为工程安全考虑,不能低估未来百年的地震活动水平,地震活动性参数应以该带的地震活动较活跃水平来估计。雪峰—武夷山地震带位于华南加里东褶皱系和扬子地台西部。新构造时期地壳运动以整体缓慢抬升为基本特点,新生代早期沿断裂发育的红色盆地已在古近纪末结束沉积历史。只有鄱阳湖盆地在新近纪和第四纪期间继承性拗陷接受沉积。另外在浙江沿海一带发育有第四纪小盆地。断裂以北东、北北东向最发育,并控制古近纪盆地发育。新近纪以来,这些断裂仍有不同程度的活动,但差异活动不明显,小地震常沿断裂带分布。本带是华南地震区地震活动最弱的一条地震带。据记载,本带共发生M≥7级地震31次,其中5~9级地震13次,历史上未记载6级以上地震。该带地震活动水平不高,历史上共记载破坏性地震31次,多为75~5级,最早的记录为1334年江西乐平南75级地震,1599年以来5级以上地震有了较为完整的记录,共有13次5~75级地震,最大为1819年贵州贵定的75级地震。该带地震发生的时间分布比较均匀,无明显的地震平静期和活跃期,从1500年以来带内仅有1521~1574年和1867~1925年两个时段无震平静。该带平均60年发生一次大于5级地震,最近一次地震为1989年的四川江北地震4级(地震间隔为59年),估计该带剩余应变较少,发生较大地震的可能性较小。该带可采用地震活动的平均水平估计地震活动性参数。(二)历史地震对管线地段的影响分析历史地震对管线地段的影响,是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则是地质环境条件区域背景—地壳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兰州—郑州—长沙成品油管道工程途经的西部地段在区域范围内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强烈地震,应当考虑这些地震对管线的影响烈度值。下面将概述沿线主要历史大地震影响情况。1125年9月6日甘肃兰州7级地震此次地震震中在兰州一带,据记载“熙河路地震,有裂数十丈者,兰州尤甚。兰州六城城坏,陷数百家,仓库俱没。山上草木悉没入地,而山下麦苗乃在山上”。所坏六城可能为阿干镇、东关堡、金城关、京玉关、定远镇、兰州河口一带。该次地震震中烈度为Ⅸ度,在兰州西固城首站场地的影响烈度应达Ⅸ度。1303年9月25日山西赵城、洪洞8级地震此次地震是沿着NNE向的霍山山前断裂发生的,震中烈度Ⅺ度,据记载:压死20余万人,伤数十万人,损毁房屋十万计,地裂成渠,泉涌黑沙水不止。此次地震对太原支干线经过场地影响很大,该支干线完全在Ⅶ度区以内,从临汾到介休间管线经过当时的X度区。风陵渡站影响烈度达Ⅶ度、西安站及郑州站场地影响烈度估计达Ⅵ度(图3-6)。图3-6 1303年9月25日洪洞8级地震等烈度线1556年2月2日陕西华县25级地震此次地震史称关中大地震,发震构造是NEE向的华山山前断裂,震中烈度Ⅺ度,地震死亡人数83万余,不仅在中国大陆,而且在全球是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陕西、山西、河南3省97个州县遭受破坏,波及范围很大。此次地震震中烈度达Ⅺ度,管线经过地区大部分在有感区内,在岐山—三门峡段烈度≥Ⅷ度,管线经过极震区,在华县附近烈度达Ⅺ度;西安站、风陵渡站影响烈度达Ⅸ度,而郑州站影响烈度应达V度;太原支干线基本上在Ⅵ—Ⅸ度区内,闻喜以南到潼关烈度为Ⅸ度(图3-7)。图3-7 1556年2月2日华县25级地震等烈度线1654年7月21日甘肃天水南8级地震此次地震极震区在天水罗家堡及礼里木门里一带,死亡1万余人,压埋村落近10里,山崩水壅。破坏县、市达47个,波及范围大。震中烈度达Ⅺ度,管线经过场地大部分在地震影响区内,在通渭、庄浪南管线经过当时的Ⅸ度区,在宝鸡以西300余km场地烈度大于Ⅶ度;兰州站影响烈度为V~Ⅵ度,西安站影响烈度为V度,风陵渡站及郑州站在有感区内(图3-8)。1695年5月18日山西临汾75级地震发震断裂是NWW向的临汾—浮山断裂,死亡3万人左右,至今仍留下较多的地震遗迹。此次地震震中烈度达X度,管线在临汾附近经过当时的Ⅸ度区,运城北到介休间管线经过Ⅶ度区(图3-9)。1718年6月19日甘肃通渭南5级地震此次地震震中在通渭、甘谷间,是顺一条近南北向断裂发震的,通渭、甘谷两县死伤7万余人。震中烈度达X度,管线经过当时的震中区,在通渭附近场地最大影响烈度为X度;兰州站影响烈度为Ⅵ度,西安站、风陵渡站在有感区内(图3-10)。1815年10月23日山西平陆75级地震发震断裂为一近东西向断裂,山西、河南、陕西3省3万余人死亡,被毁14个州县。震中烈度达Ⅸ度,千阳、岐山以东管线均在此次地震影响区内,在经过Ⅶ—Ⅷ度区,风陵渡站场地影响烈度为Ⅶ度,干线潼关—洛阳段和太原支线南段风陵渡—闻喜在Ⅶ—Ⅷ度区,西安、郑州两站场地均在有感区内。图3-8 1654年7月21日天水南8级地震等烈度线图3-9 1695年5月18日临汾75级地震等烈度线图3-10 1718年6月19日通渭南5级地震等烈度线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5级地震是近百年来在中国大陆人口密集区发生的最大地震,其影响西至甘肃玉门,东至上海。极震区海原、西吉、固原等县城被毁,死亡20余万人,山崩、地裂等地震遗迹至今犹存。震中烈度达Ⅻ度,管线大部分在此次地震的影响区内,巩义以西管线经过场地影响烈度均大于Ⅵ度(包括太原支线),在定西至张家川一段场地影响烈度高达Ⅷ度:兰州站影响烈度为Ⅶ度,西安、风陵渡站场地影响烈度为Ⅵ度,郑州站为V度(图3-11)。通过以上论述可知,兰州—郑州—长沙成品油管道工程的兰州—郑州段和山西支干线所在地段地震活动性强,地震活动的主要特征是集中性很高,条带分布明显,西部青藏地震区主要以北西向的地震活动带为主,东部华北地震区以北东向地震条带为主。仪器记录的现代中小震活动与历史破坏性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历史地震和现代中小地震的集中活动区,很可能还是未来强震活动的主要场所。而郑州—长沙段所在地段地震活动性较弱,历史上没有记载到7级以上地震,最大地震是1631年的常德75级地震。地震在空间分布上总体表现为面状散布,在局部地震分布呈北西、北东或南北向,规模不大;1970年以来仪器记录小震在南部也较为分散,从数量上北部明显多于南部。图3-11 1920年12月16日海原5级地震等烈度线(三)管道沿线地震区划以2001年编制的《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为基础,编制了兰州—郑州—长沙成品油管道工程沿线50年超越概率10%水平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图3-12)。经粗略统计可知,该管道工程水平地震动峰值加速度≥10g总长达1825km,这就是说需要采取工程设防的长度占管线总长度的14%,它几乎皆分布在兰州—郑州段和山西支干线段(表3-4)。显然,工程抗震设防的形势是比较严峻的。表3-4 兰州—郑州—长沙成品油管道工程峰值加速度统计表图3-12 兰州—郑州—长沙成品油管道工程沿线50年超越概率10%水平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5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5个地区是:1、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2、西南地区,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云南中西部。3、西部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4、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5、东南沿海地区,广东、福建等地。四川泸县地震致境内停运、停课:泸县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告诉极目新闻记者,目前有一条国道和桥梁受损,高铁、客运站已经停运,县里面通往震中方向的公共交通也已经停运。泸县教育局工作人员表示,各个学校正在进行安全隐患排查,暂时没有上课。中国地震台网消息,2021年9月16日4时33分,四川泸州市泸县(北纬20度,东经34度)发生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距隆昌市16公里、距富顺县36公里,距泸州市38公里,距成都市196公里,距重庆市124公里。以上内容参考 云南防震减灾网-我国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所有的断裂带,都与沉积区域相连,有断裂带的地方一定存在沉积区域,断裂带上是地震后造成的,这就是说,地震与沉积区域极其密切,另外,所有的能量物质都出自于沉积区域。石油,煤炭,天然气,铀矿等等,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所有陆地地震的能量,全部来自于沉积区域。不难发现,中国乃至世界的大地震。地发生在沉积区域的边缘,中国的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的周边,地震不断,所有陆地的地震无一不与沉积区域有关。地球内部存在着很多的能量物质,这些能量物质被人们用作热能、动力的燃料,石油,天然气,煤炭,可燃冰,铀等,人们根据这些物质的特性,进行人为的释放这些物质的能量,制造了机车,发电,发热,以及炸药,炮弹等等,都是根据物质的属性,让物质转变成能量。说到这里,难道这些物质的能量必须需要人为么?不是,只要人们能做到,大自然早就做好了,大自然是神奇的,人们在实验过程中能做到让能量物质释放能量,那么,大自然也一样可以做到,那么,地球内部的能量物质就可以自然的释放能量,地球内部存在了大量的石油,天然气,煤炭,可燃冰,铀等能量物质,他们会按照大自然自身的释放过程释放能量,这个能量的自发式释放能量的现象怎没有了?这难道不是地震,火山,海啸等等的现象?大自然是神奇的,人们能做到把地球内部的能量物质开采出来,然后对其进行能量释放,制造成热,电,动力,同样,大自然自身也可以完成这个能量的释放,也可以有地热,雷电,动力,这就需要思考了,大自然自身所做的这些,雷电看到了,地热发现了,但可是,大自然自发释放的“动力”,怎就没有了呢?假如说,地震是板块运动挤压能量形成的,那么,问题就来了, 注意看,地球内部能量矿物质自发释放的巨大动能去哪里了?巨大动能在地球表面产生的现象去哪了?肆无忌惮的宣传板块学说、板块挤压造成地震,被实锤,全部是。

  • 索引序列
  • 华南地震期刊官网下载
  • 华南地震期刊官网下载地址
  • 华南地震期刊官网下载注册
  • 华南地震期刊官网下载安装
  • 华南地震期刊官网下载地址在哪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