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探索编辑部2021拟录用

探索编辑部2021拟录用

发布时间:

探索编辑部2021拟录用

说明文章已录用,编辑修改中。排版需要点时间,耐心等待下啦。

2021年军队文职报名时间2-3月份,报名官网:军队人才网。

近日,《军事科学院防化研究院发布了2021年文职人员招考宣传手册》,对2021年的军队文职招聘做了相关介绍。2-3月报名!军事科学院防化研究院发布了2021年文职人员招可以从内容看出,2021年军队文职报名时间2-3月份,报名官网:军队人才网。有准备参加2021年军队文职招录考试的小伙伴们要注意了,报名时间已定,可根据此时间点对自己有合理的备考计划。军队文职的福利高于地方同类人员吸引了大批考生的关注,竞争力度小、社界公认最热职业前列、薪资全国全军统一,福利待遇样样有。我军文职人员队伍一直在建设扎实推进,作为现代军队的重要人才资源,文职人员在强军伟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2021的宣传中,小编发现福利提升了,从原来的五险一金变成了五险二金。符合条件的,还可以办理北京市工作居住证及常住人口户口,要知道拥有一个“北京户口”有多难。① 1具有2年以上工作经历并取得学士(含)以上学位;② 具有中级(含)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者相当资格、资质。 2018、2019年招录聘用且符合下列条件的文职人员可申报进京落户。大陆地区高校毕业生①招录聘用当年毕业且取得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培养、统招统分本科以上毕业证和学士以上学位证的应届毕业生;②本科、硕士、博士应届毕业生,招录聘用当年分别不超过24岁、27岁、35岁(截至当年1月1日)国(境)外高校毕业生①1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②在国(境)外持续学习1年以上;③结束国外学习时间不超过2年。 2021年进京落户政策以当年国家和军队通 知为准。各位小伙伴,就目前而言了解军队文职职业的群体依旧很少。但随着文职方面宣传力度的加大,它的优势会不断显现,以后竞争会越来越大,所以此时不努力更待何时,奥利给~

探索编辑部赵超

《考古学通论》,孙英民、李友谋,河南大学出版社《中国考古》,安金槐,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考古学通论》,张之恒, 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物出版社《民族考古学初论》,容观琼、乔晓勤, 广西民族出版社《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荣新江,三联书店《科技考古学》,陈铁梅,北京大学出版社《定量考古学》,陈铁梅,北京大学出版社《考古学理论》,陈淳, 复旦大学出版社《聚落与环境考古学理论与实践》,方辉 ,山东大学出版社《考古学读本》,杨楠, 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考古学十八讲》,张宏彦, 陕西人民出版社《中国文物分析鉴别与科学保护》 马清林、苏伯民、胡之德、李最雄,科学出版社《出土玉器鉴定与研究》 杨伯达,紫禁城出版社《汉代画像石通论》,王建中,紫禁城出版社《古代玉器通论》,龙仁博,紫禁城出版社《中国古舆服论丛》(增订本), 孙机,文物出版社《中国家具史图说》, 李宗山,湖北美术出版社文物博物馆系列教材——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王宏钧,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考古》《中国书画》(修订本),杨仁恺《中国陶瓷》,冯先铭《中国青铜器》,马承源《中国古钱币》,唐石父《中国古代建筑》,罗哲文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文物出版社《曾侯乙墓》,谭维泗《秦文化》,王学理、梁云《魏晋南北朝考古》,罗宗真《古代石刻》, 赵超《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 蒋英炬、杨爱国

1981年毕业于滨州师专化学专业。1987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化学专业。至今教龄26年。研究方向:有机化学教学研究及合成研究奖励和荣誉:1. 04/05年度山东轻工业学院优秀教师2. 山东轻工业学院首届课件比赛《有机化学》课件一等奖3. 山东轻工业学院指导毕业生论文优秀论文奖(02级)4. 山东轻工业学院教案评比优秀教案奖5. 第六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有机化学》课件)优秀奖6. 山东轻工业学院教学标兵7. “立体化工科“有机化学(教材)” 省级二等奖8. “基础化学综合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教育厅三等奖9. “省级试点课程’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校级一等奖10.“《有机化学》在多媒体技术下教学规范和表达”校级三等奖发表文章:1. 有机化学试题分析及结果应用《高等教育研究与探索》2. 三尺讲台上的数字化革命《高教研究与实践创新》3. 简单结构的命名不简单《高等教育研究与改革》4. 彩色菜制豆腐的制作技术《大豆科学》5. 无花果发酵酒的研制《食品工业》6. 恶嗪硫酸盐的合成研究《山东轻工学院学报》7. 发展中的无碳复写纸《山东轻工学院学报》8. 芥菜的保鲜加工研究《中国果蔬》9.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高等教育研究与改革》10.主编、副主编或参编教材6部目前承担项目:1. 有机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省级)2. 试题库建设与教学考核管理(校级)3. 网上教学模式探讨及实施方案(校级)4. 氟硅改性梯度聚丙烯酸酯(纵向课题)

《考古学读本》,杨楠, 北京大学出版社

自八十年代初,著名学者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1年)一书问世以来,服饰研究被列入专题研究对象,并且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研究队伍曰益加强,成果不断涌现。自《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以后相继出版的服饰及相关学术专著主要有:李仁溥《中国古代纺织史稿》(岳麓书社,1983年)、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周汛、高春明《中国历代服饰》(学林出版社,1984年)、《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三联书店〈香港〉、学林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吴淑生、田自秉《中国染织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常沙娜《敦煌历代服饰图案》(万里书店有限公司、轻工出版社联合出版,1986年)、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文物出版社,1993年)等。使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呈现出繁荣景象。 随着八十年代后期兴起的各种“文化热”,服饰文化研究更加趋于活跃,各种包含有古代服饰研究专册在内的文化丛书相继出版,并创办了诸如《中国服装》一类的专门刊物。近年来,仅服饰方面的专著就出版了十几种,发表论文百余篇,这当=话 ㄓ姓陆诮樯堋⑸婕暗侥承┓ 文谌莸闹 骱吐畚脑谀凇?br /> 与此同时,服饰研究的范围和内容也越来越广泛深入,其中既有对服饰的起源、发展、变化、沿革等基本问题进行深入考证研究的;又有以服饰为基点,努力从文化理论、史学理论、美学理论、科学技术、文字学、民族学和人类文化学等不同的角度和高度对服饰进行多方面的阐述和论证。大致包括的内容有:服饰与礼制、服饰与社会、服饰与军事、服饰与民族、服饰与妇女、服饰与宗教、服饰与科技、服饰与审美、服饰与心态、服饰与地理环境等。体现出了服饰文化跨学科性的特点。 1995、1996两年可谓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收获之年。仅笔者所见,就有专著9部、论文20余篇,下面简略介绍如下: 一、专著 军戎服饰在古代服饰的研究中,一般按习惯分为戎服和甲胄两部分。七、八十年代以来,对各朝代甲胄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全面系统,成就显著,学术价值也比较高。相比之下,戎服的研究则略显薄弱,成果也相对较少。由刘永华编著的《中国古代军戎服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一书,针对这一问题,广泛搜集考古方面资料,进行深入考证。作者先后走访了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经筛选、比较,与文献对照后,分门别类,将它们编入商代、西周、春秋战国、秦代、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辽、金、元、明、清等朝代的论述之中,完成了一部极具特色的中国古代军戎服饰专著。全书共选用各种服饰图象资料400余幅。此书的特点在于,将考古发掘的原始材料经过整理鉴定之后,进行彩色复原,再对照文献进行研究阐述。该书图文并茂,可使读者对中国古代军戎服饰的发展过程,有一个形象而立体的了解,是一部较具学术价值的专著。 服装史是历史的一部分,它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可向世人展现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的特征。中国服装史同样是后人了解中国悠久灿烂文明的一个窗口。迄今为止,关于中国服装史方面的著作已经出现了若干种,其内容繁简不一。由黄能馥、陈娟娟合著的《中国服饰史》(中国旅游出版社,1995年)一书,以中华服饰的起源作为开篇,依次对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服装发展过程,作了较为细致的介绍。内容包括服装制度、服装形式、服装面料、服装纹样、首饰配饰等,全书共用各种插图千余幅,分类详细,图文并茂,是一部较好的高级教科书。同样作为教科书、由孔德明撰著的《中国古代服饰.用具.职官》(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6年)一书,是作者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对古代文化的独好,通过多年的积累、研究、探索,终于完成了这部集知识性、学术性为一体的专著,值得一读。 文化人类学是现代兴起的、对人类活动进行综合研究的新学科。由华梅编撰的《人类服饰文化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一书,从人类文化学的大领域入手,以服饰的历史年代为纵线,广泛联系服饰在人类生活中的影响作用,将古今、中外人类的服饰从起源、发展、沿革逐一进行分析论述,为拓宽服饰研究领域做了尝试。 妇女服饰研究,是古代服饰研究中的重要部分。近年来,随着现实生活的需求,古代妇女服饰研究更加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孟晖《中原女子服饰史稿》(作家出版社,1995年)一书,以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中原汉族妇女服饰为研究对象,将该地区汉族妇女服饰的演变特点,以“锦绣中原”、“胡风入华”、“两宋风流”、“金缕曲”四方面内容做为概括。其中锦绣中原部分介绍了衣裳、深衣、kūn@①、ku@②等中华民族传统服饰,自商代至南朝期间的发展和应用概况;胡风入华部分则着重揭示十六国时期至唐代兴起、流行的窄衣小袖、花钿革靴、幂@③帷帽和罗裙露胸等,以及带有浓郁西北少数民族韵味的服饰对中原地区妇女服饰的影响;两宋风流以抹胸、裙、背子等内容为主,叙述了五代至两宋时期妇女服饰的风格;金缕曲则以左衽袄裙、纽扣立领等服饰特色,阐述了辽金元、明清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妇女服饰的影响,以及妇女服饰逐渐同化的趋势。 对中国古代服饰历史的综合研究,始终是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出版的绝大部分专著都是围绕这一重大主题而撰著的。周汛、高春明合著的《中国古代服饰大观》(重庆出版社,1995年)一书,便是此类专著之一。全书共计26万余字,共选用彩色和黑白插图260多幅。全文分为十二编,依次为:首服、发式、化妆、首饰、耳饰、项饰、衣服、裤裳、腰佩、鞋袜、工艺等。作者在书中广泛引用正史、笔记、游记、稗钞、传世佳画、考古发掘资料,内容丰富,并具有史料与出土文物相结合、学术研究与历史文化普及相结合的特点。在内容章节的编排上也打破了传统的以时代分章节的模式,将所介绍的对象按其类属,单独立目,从头至尾,一物一议,给读者以脉络鲜明,内容连贯的感觉。《衣冠灿烂—中国古代服饰巡礼》(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是赵超、熊存瑞的合著。该书作为王仁湘主编的《华夏文明探秘丛书》之一,对古老中国丰富多彩的服饰,做了概括性的描述。由赵联赏撰著的《霓裳.锦衣.礼道——中国古代服饰智道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一书,是一部古代服饰与历史文化相结合,详细阐述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专著,全书21万多字。作者同样采用文物映证文献的研究方法,对宏富而又千资百态的各类服饰制度进行了剖析,书中认为,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是以“礼”为核心,以实用性与欣赏性为文化心态,集霓裳、锦衣、礼道于一体,反映着人们的身份地位、等级差别、心理习尚,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也正是在这种政治色彩的熏染下,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各朝各代帝后衣冠考究、威严仪重,文武官员之服典雅华贵,庶民百姓布衣黔首的历史格局。 辞典为人们了解知识、研究问题进供了巨大的帮助。周汛、高春明在多年研究服饰文化、出版了多种服饰专著的基础上,再次合力撰著《中国衣冠服饰大辞书》(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一书。该书是一部系统介绍中国历代衣冠服饰文化的专科辞书,分总类、冠巾、上衣、下裳、鞋袜、发式、化妆、饰物、腰佩、衣料、染采、纹样、工艺、其它及文献等15个门类;所收词类上起先秦,下迄民国,内容包括历代服饰名称、款式、质料、色彩、纹饰、产生年代、沿革变迁、礼议制度、穿着方式、使用场合及相关习俗。书前刊有《中国衣冠服饰史述略》一文;书中收有《中国服饰史年表》、《衣冠服饰等秩表》、《历代服饰禁例》、《历代时世妆》、《古今尺度对照表》及《中国服饰沿革简明图表》等附录。全书共180余万字,另有彩色照片200余幅,黑白插图千余幅。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彩色和黑白照片大多都是各地博物馆收藏的珍贵文物,可供读者鉴赏与研究。 二、专论 1、断代研究 服饰的断代研究,近几年来得到了加强。表明服饰研究已经从以前习惯的纵向研究,转向了比较具体深入的横向研究。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各地出土文物的不断增加,为广大服饰研究者提供了文献以外的直观性材料,使服饰研究成果更加真实可信。 先秦时期的服饰研究是整个服饰研究的重点之一。宋镇豪的《从出土文物看春秋战国时代的服饰》(《文物天地》1996年第1—2期)一文,将中原、齐鲁、北方、秦、吴越、楚、巴蜀滇等文化地区,分为七大区域,根据以上区域考古发掘出现的服饰资料,进行研究考证。文章认为,尽管各地区的服饰形制有相互影响,互有所取之处,但总有其各自的风格品位。从宏观上看,大概可以说,中原周地和三晋服饰比较质朴,东方齐鲁服饰注重舒裕,北方中山和燕地服饰矜夸,西北秦地服饰厚实,东南吴越服饰拙而有式,南方楚地服饰轻丽,西南巴蜀滇服饰宽松,由上述不同地区服饰的不同特点,共同构成了春秋战国时期服饰的时代特征。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不断发掘,为秦代政治、军事、文化等诸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丰富殷实的形象资料。党焕英《秦俑服饰及其礼仪初探》(《文博》1995年第3期)一文,通过对各式秦俑发式和所着不同冠戴、袍服、铠甲、腰带、下裳、护腿、行滕、足履等服饰用品的研究后认为:秦俑的造型源于生活,是秦代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服饰作为礼仪的表现形式之一,其主要作用在于“别尊卑,分等级”,它们在服饰上的不同类形,实际是当时社会各阶层人群地位和身份的体现。由曾布川宽著、黄雪美译《兵马俑与秦的军队》(《文博》1995年第5期)一文,则着重对秦兵马俑所着冠巾、铠甲的不同,进行了兵种、官阶等级的对照研究。 在汉代400余年的统治时期中,各类文化遗存相当可观,反映服饰内容的各种资料亦十分丰厚,并且在一定区域内得到具体反映。如郎保湘《洛阳汉墓出土的有关服饰文化资料》(《中原文物》1995年第2期)一文,试图从洛阳出土的汉代民间男女服饰上,找出汉代服饰的一些主要特点。即汉代的袍、襦、裙、裤等服饰都“崇尚宽和长”、“男袍、女襦一般都是右衽”,服装颜色崇尚黄色。另外,汉代妇女发式流行倭堕髻和@④髻;首饰的质料以玉饰、珍珠、玛瑙、琥珀、翡翠等为多;鞋履的质地则多以木、麻、葛、棉等材料制做而成。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发达、开放辉煌的时代。这些特征在服饰上的表现更为突出,其中以妇女服饰又最具代表性。党焕英《唐代男女服饰及女妆概述》(《文博》1996年第2期2期)一文,对此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概括。文章认为,唐代男子服饰多以圆领衣、幞头、靴子为主要服饰形式,变化不大;而妇女的服饰、化妆却呈现出奇特华美,繁盛开放的大唐特色。具休表现在服饰上有以下几点:①领式多样,体现封建礼法的松弛。②女着男装,体现唐代妇女的阳刚之美和妇女地位的提高。③胡服盛行,体现国家对外开放程度。这些特点在化妆上也十分突出,首先是各类髻式种类繁多、式样翻新;其次是注重化妆,标新立异。以上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唐代千姿百态服饰的盛况,而且影响深远,直至海外。服装颜色在古代不仅具有浓烈的政治迷信色彩,被统治者们所重视,同时它还是人类审美和不同人群等级标志的体现。纳春英的《官品服色制与唐人的色彩观》(《宁夏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一文,从服饰色彩入手,结合宗教文化,工艺技术分析了唐人对各种服色的取舍标准和审美心态。胡小丽、赵静《唐代妇女的眉式》(《考古与文物》1995年第6期)一文,运用考古资料和唐诗文献记载,从另一个侧面论述了唐代不同时期妇女眉式的变化。作者还试图借此分析、窥视唐代社会不同时期政治、文化的不同。 辽代契丹人髡发习俗,在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中已屡被印证,并成为学术界的共识。但这一定论,指的是契丹男子的发式,而契丹女子是否也行发髡之俗?这个问题在学术界颇有争议。孙遇安在《宣化辽金墓壁墓画中的服饰》(《文物天地》1996年第1期)一文中,根据对宣化地区辽墓壁画中人物服饰的研究后得出结论认为,契丹女子在少女时实行髡发,成年以后则开始蓄发,而一些在社会上有身份地位的妇女又多用巾帼包头。 中国古代服饰(帝王将相到百姓)殷商时期,甲骨文中有蚕、帛、桑字,在安阳商墓中出土的铜钺上存在有雷纹的绢痕及丝织物的残片。 《商书.太甲中》载,“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亳”,正义云:“冕是在首之服”,又云“殷礼不知天子有几种冕”,惟在《王制》中有:“殷人 而祭,缟衣而养老。”缟即古之深衣,所以说殷商已有阶级差别,但具体服饰上还没有完全确切的完备形式。 在周代,分封制确立,这就给予服饰等级差异上的区分较为具体化。 周人从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上否定了“天命论”,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自身的重要性,并对头(首)加以重视,首服的式样颜色区分人的尊卑贵*,形成以首服为主要标志的冕服制度和朝服特征,并以象征五行,五方的青、赤、黄、白、黑作为正色,这五种颜色非一般人能穿,这些都由《舆服制》作出详细的规定,就连常服,燕居服也规定有不成文的等级界限。 一、冕服 冕服是皇室、臣子们祭祀天、地、祖先、神灵时所穿的祭服,并成为朝廷特有的祭祀服饰。西周已定型,并有严格的区分,冕服虽各朝形制略有变化,但总体来说,大同小异。 据《周礼》记载,周代凡有祭祀活动,帝王百官皆穿礼服。礼服由冕冠、玄衣、缥裳等组成,其等级依次分为:大裘、衮冕、氅、冕毳(cui)、 冕、元冕等制。总括历史时期,冕服以下表内容为规范而使用。 1.冕冠 冕服是由戴冕冠而得名。冕冠是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最为尊贵的礼冠。 “周之冕以木为体,广八寸,长尺六寸,上以玄,下以 (同朱色少别)”,前后有旒。其中冕木板叫“ ”。 长一尺六,宽八寸(各朝尺寸有不同),成一长方形(也有后方前圆的),前低后高,相差约二寸左右,前后一般垂有若干串珠玉,名叫冕旒,旒的数量和质量是随祭祀的内容和官职身份而定,在一串旒上系十二珠,以玉为料。每玉相隔一寸,则每一旒长度为十二寸(有图)。天子冕冠的旒系五彩玉,排列顺序为朱、白、苍、黄、玄,然后再反复。穿玉的丝为藻,旒是以藻穿玉、以玉饰藻,所以又称“玉藻”。冕冠的两旁各有一孔,又在笄的一端系上一根丝带,从颌下绕过,系于笄的另一端,把冕冠高高的固定在头上。另外,在两耳之处各垂一颗玉珠名为“充耳”,意在提醒戴冠者勿信谗言,而垂旒是让戴冠者目不斜视,断事公道。 旒数有差等,天子衮冕为十二旒,前后二十四旒,每旒十二玉,共用玉二百八十百颗;公戴冕旒,有九旒,每旒用九玉,所用玉色为苍、白、朱三彩;侯伯七旒,旒用七玉;子男毳冕五旒,旒用五玉;卿、大夫玄冕有六旒、四旒、三旒、二旒的区别。 2.冕服 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与冕服配穿。冕服为上衣下裳之制,其衣裳之颜色、纹章之数量都有不同。帝王所用的冕服是上玄衣下 裳,在最高等级的祭祀上有十二纹章,(有图)一般上衣的文章为绘制而成,下裳的纹章是手绣而成。纹饰次序,除曰、月、星外,首以龙,次则山、华虫、火、宗彝,皆画之,又次以藻、粉米、黼黻,皆以绣。 曰、月、星,取其照耀光明,如三光之耀。 龙,能变化而取其神之意,象征人君应机布局而善于变化。 山,取其能云雨或说取其镇重的性格,象征王者镇重安静四方。 华虫,雉属,取其有文章(文彩),也有说雉性有耿介的本质。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 宗彝,谓宗庙之郁鬯樽,虞夏以上取虎彝、 彝,虎取其猛, 取其智或说取其孝。以表示其深浅之知、威猛之德。 藻,水草之有文者,一说取其洁。象征冰清玉洁。 火,取其明,火炎向上有率土群黎向归上狞之意。 粉米,取其洁白且能养人之意,若聚米形象征有济养之德。 黼,即画金斧形,白刃而銎黑,取其能韧断之意,斧与黼音近,或通用。 黻,作两己相背之形,《尔雅.正义》谓黻为弗文,取拂之意,陈用之《考工记》作左青而右黑,清代学者取斧与弓相对,应为二弓。作两己相背,谓群臣可相济,见恶改善,同时有取臣民背恶向善的含义。 冕服采用前高后低的形式,言王者位高权重,未免有骄矜之气,应有向下谦虚之态。冕有垂旒,所以蔽明,表示王者不视邪,以上各物均含有规劝君王不妄自尊大、不信谗言、明辨是非,不计小过等意义。 3.冕服的附件 芾,芾是当股之衣,因在膝前又叫蔽膝,芾的形制,天子用直,色朱,绘龙、火、山三章,公侯前后方(杀其四角使其方,变于天子之直,即去上下各五寸),用黄朱,绘火、山二章;卿、大夫绘山一章。芾是系于革带上垂之于膝前。 革带,博二寸,用以系 ,后面系绶。 大带:天子、诸侯的大带在其四边都加以缘辟。天子素带,朱里;诸侯不用朱里。大带之下垂以绅,宽四寸,用以束腰。 佩绶:天子佩白玉玄组授;诸侯佩山玄玉朱组援,大夫佩水苍玉等。 舄:王之吉服有九,舄有三等,赤舄为上,冕服之舄,是在服冕服时用赤舄,诸侯和王同用赤舄。 秦汉时,当时社会风尚以袍为尊、为贵,秦汉时,袍外穿作礼服之用。汉时袍大袖居多,袖口收缩得紧小,这一部分称祛,袖身宽大的部分称袂。袍还被作朝服,大襟大斜领,衣襟开得很低。 佩绶是汉代服饰的一大特色,它主要是用来区分等级,秦、汉官服色款相同,冠又不十分详细,佩绶以颜色、尺寸、花纹式样来区分等级。“组”是用丝带编成的饰物,可用来系腰“绶”是官印上的绦带,又称印绶。 佩绶方法有二:一为垂,其方法是系于腰间或正或侧;二为盛,是以 囊盛上。 囊有金、银钩挂于带旁,故又称旁囊,作盛绶之用所以又叫绶囊。武将的囊上绣有虎头纹样,所以又称虎头绶囊。 印绶无论尺寸,还是颜色和织法上都不同,据文献载:“汉帝佩黄赤绶,长两丈一尺;公侯、将佩紫绶,长一丈七尺……”地位职位越低,绶的尺寸越短。 隋时天子用赭黄袍,唐规定:黄色只有皇帝和皇室亲臣、贵臣才可服用,他人服用则为犯罪,因此黄色为皇权的特殊象征。当时,官职品级也以色彩区分,三品以上服紫色,五品以上服朱色,六品为绿色,七品为青色,以服装的颜色区分官品,等级的方法从隋开始,到唐成定制。 在唐官服中有时代特色当属章服。章服是唐时佩了鱼符、鱼袋的官服。鱼符、鱼袋均为唐朝官员朝服、礼服的一种。鱼袋是用来装鱼符的,通常系在大带上,武则天时改佩鱼为龟,中宗后又改为鱼,随身佩鱼,其作用一是用以明贵*、辨尊严内外,一是以为臣子上朝面君成应皇帝召见进宫的凭证。鱼符之形为鲤鱼,是以“鲤”喻李,寓意李家天下的一种标志。 鱼符长约三寸,其质为玉、金、银、铜等材料。皇太子佩玉鱼,亲王佩金鱼,诸官佩铜鱼。鱼上刻有官品、姓名。鱼分左右两部分,左向之鱼朝,右向之鱼随身携带。佩带的方法是将符盛于“鱼袋”里,挂在腰间革带上,凡穿朝、礼服必佩鱼袋,鱼袋上的纹饰,三品以上饰金,四五品饰银。 宋时公服沿袭唐的服色,三品以上为紫色,五品以上朱色,七品以上绿色,九品以上服青色,宋时只有鱼袋,没有鱼符,紫服佩金鱼,绯色饰银鱼。 明代,文武官员遇大祀、庆成、冬至等礼节,都戴梁冠,穿赤罗衣,一品冠七梁革带饰玉,绶用云凤四色花锦,下结青丝网玉环,其它品位逐级下减,至八九品一梁之官,革带用乌角,所执笏板也有规定。 案纹样绣于袍上,以别官级品位。公、侯、驸马、伯用麒麟、白泽,其余文官绣禽,武官绣兽。文官一品用仙鹤;武官一品用狮子。补子最早出于武则天,当时以不同的锦纹赐予百官,称为“袄子锦”。明时演变为缀于袍上的补子,成为当时官服的一大特点。 明世宗嘉靖年间,对品官燕居服进行规定,其制为仿古时玄端形制的宽袍大袖,用深青色的纱罗制成,三品以上袍有云纹,四品以下只以青色镶边。又在袍子前后缀以补子,纹一样。 赐服是官品未达到某品级,而皇帝特许而赏赐穿着之服饰。赐服中有一种蟒衣、飞鱼、斗鱼之服,因蟒形似龙纹,只比龙少一爪,所以极其尊贵。 明代官服首服中最具特点的是乌纱帽,其形制前低后高,两旁各插一翅,通体皆圆。帽内另用网巾以束发。乌纱帽翅因戴者官职、身份不同而各异。 清代一改历代冠制,有礼帽和便帽之分。礼帽中暖帽的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有图)制成,有红、蓝、白、金等,无顶珠者无官品,再有进士、状元顶金三枝九叶,举人、贡生、监生顶金雀,生员顶银雀。 清代袍与褂为主要的礼服,而袍是否开衩和开叉多少是由穿着者的身份而定,一般官吏开两衩,皇族宗室开四衩。平民无衩,俗称“一裹圆”。开衩之袍又称箭衣,口上有箭袖,以便骑马射箭。袍子以龙袍最尊贵,其次为蟒袍,蟒袍又称“花衣”,是官吏和命妇的专用服饰,袍的颜色和蟒纹中爪的多少取决于官职与品级,而不绣爪的世人可穿。一品至三品绣五爪九蟒,四品至六品绣四爪蟒,七品至九品绣四爪五蟒。长袍是满族服饰的特点,汉族以往都是上衣下裳制,满袍则为以后的旗袍打下基础。 在满服中,褂多穿于之外,所以也叫外褂,依季节有单、夹、棉、皮之分,惟不用亮纱和羊皮。官服中的褂另在胸背的正中引用汉明代补子形式,不过改明补为清绣,直接将图案绣于外褂之上,故又称补服,表示品位等级。 清代文武官补子绣饰 另一种褂不及腰,袖仅掩肘,为是满人常骑射的功能所致,所以又称马褂,马褂无贵*之分,世人皆可穿之。 马甲(或称坎肩、背心),男女皆穿。 还有一种带排扣的马甲,扣有二十三枚之多,四周镶边,为勇士和立有军功的特殊人物穿着,是非凡人物的表征。 满服中朝珠是高级官员区分等级的一种标志,进而形成高级的装饰品。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均佩朝珠,以琥珀、蜜蜡、象牙、奇楠等料为之,共计一百零八颗。旁随小珠三串,佩带时这边带一串,那边带两串。男子两串小珠在右,命妇两串小珠在右。 除冕服,官服外,还有: 弁服,古代仅次于冕服的一种服式,一般在打猎、出征和曰常朝政服用,它是以弁冠为引申配套而穿的服饰,弁由数块皮子合成,下大上小成尖状,形如两手对合,形成的条状处镶有许多五彩珠玉,十分美观,文学上曾有“会弁如星”的形容。弁以彩珠数量区分等级,有12、9、7、5、3、1珠之分。 元端与深衣 这两种是曰常所用最多的礼服,自天子至士皆可穿着,为儒者、贤士的礼服。元端在周时为国家法服。元端,取端正之意,颜色皆为正色,衣袖都是二尺十寸宽的整幅方形,这又是中国传统思想所致。中国历来讲究以规矩行事,要成方圆,万事要有模式、有典范,不可多变,这一点影响了中国服饰几千年。 深衣是一种上衣下裳分裁连制的长衣。它是为官者最低一级的礼服,又是百姓最高一级的礼服。许多衣服的形制都是从深衣发展过来的。《礼记.深衣》:“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袂圆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文中还有:“制有十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这样一款古老而应用广泛的衣饰,具有很强、很突出的寓意和象征性。 袍 是上衣下裳分裁连制的形制;并是一种有夹、可絮棉的长衣。单层的长衣古代称其为衫。袍,初为内衣,战国后,袍成了外套,以后形制也没有多大变化。 裘 毛皮制成的衣服,并且皮毛露于外叫裘,先秦穿裘外加罩衣称裼,以保护皮毛。锦衣即指裼。战国后,渐渐演变为裘毛向里而穿。 襦 我国古代把短衣称襦。《急状篇》注曰:“长衣曰袍,下至足跗。短衣曰襦,自膝以上。”襦是单的,无夹里。有夹里或加絮称袄。襦又分长襦、短襦。 裆 无袖短装,一片在前,一片在后。 背子 一种对襟开衩外衣,在宋时极流行,从皇帝到百民,男妇老幼皆穿。 王后之服有袆衣、 翟、阙翟、鞠衣、展衣、鞠衣、 衣之分。随从皇帝祭先王要服玄色袆服,画五色山雉;祭先公要服青色 翟;祭群小祀须服赤色阙翟。以上三服为祭服。亲蚕穿鞠衣,以礼见王及宾客服白色展衣;燕居服黑色阙衣,以上三服为常服。 汉时,皇后、贵妇在重大场合皆穿深衣,妇女们还沿袭战国时襦裙配套穿的习惯。 隋至盛唐时女子以瘦高为美,当时服装有三种风格:(1)窄袖襦衫,长裙,主要流行于隋至初唐这个时期。(2)胡服(3)女穿男装 中晚唐女子以胖为美,衣装加宽加肥,大袖宽裙。 其实很长时间里宽襦大裳一直是我国传统服饰的主流{袖子很大,前面有一条绅带[后来宽襦大裳逐渐只作为礼服,(“绅士”一词由此而来)]},只是后来逐渐作为礼服使用。汉代多以黑色和红色为主色调,到了唐朝色彩变的更丰富。圆领是春秋时期受游牧民族影响开始是作为一种休闲服,唐朝流行穿胡服时开始兴起。到宋朝出现了方型纱帽作为官帽并强化了帽翅(以前都是圆形纱帽且大多作为休闲服饰使用),宋朝常服袖子变窄,宋朝出现了一种方型的文人巾帽;到明朝出现了补服制度,另外纱帽后面多了两个飘带。汉代男子的曲裾深衣 曲裾深衣穿戴展示图(根据陕西咸阳出陶俑复原绘制)。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

探索编辑部陈卓

在星图发展史上,总结甘石巫三家星的吴国太史令陈卓有重要的贡献,他总结了三家星,得到283官、1464星的数字,并绘全天星图。虽然这幅星图没有流传下来,但它对后代星图影响很大,从后代的星图中我们可以探索到它的形状。东汉文学家蔡邕的《月令章句》记叙了汉代星图的大致结构,根据书中文字可复原当时的天文星图。该星图是圆形的,以北天极为中心,向外3层红色同心圆分别为内规、赤道和外规。内规相当于北纬55度的赤纬圈,表示内规以内的天区,总在地平线以上,全年都可看到;外规相当于南纬55度的赤纬圈,表示外规以外的天区,总在地平线以下,全年看不到。从内规外规的度数分析,此星图曾用于中原地区。在星图的绘制方法上,天球是三维体,我国古代还没有掌握把它投影到三维平面上的技术。在蔡邕记叙的汉代星图中,与北天极不等距的黄道应该是一个椭圆形,却被画成正圆形。在绘有赤道以南星象的圆形星图中,这种变形更为明显。大约在隋代,出现了一种用直角坐标投影的长条星图,称为“横图”。在横图上,虽然赤道附近的星象接近真实,但天极周围的星象又发生歪曲。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分别绘制,即用横图表现赤道附近的星象,用圆图表现天极附近的星象。宋代天文学家苏颂所绘的一套星图,正是采用这种手法的代表作。苏颂的《新仪象法要》有星图两种5幅,四时昏晓中星图9种。其中所标二十八宿距度值,与他在元丰年间的观测记录相同,说明此星图是他根据实际观测绘制的。这些结构图是我国现存最古的机械图纸。它采用透视和示意的画法,并标注名称来描绘机件。通过复原研究,证明这些图的一点一线都有根据,与书中所记尺寸数字准确相符。现存在江苏省苏州博物馆内的苏州石刻天文图,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石刻星图之一。此图是采用了北宋元丰年间的全天恒星观测数据,1190年由南宋制图学家黄裳绘制并献给南宋嘉王赵扩,在1247年由宋代地方官王致远主持刻在石碑上。

科学性星图一般为天文学家所使用,它们的绘制有一定的观测依据,因此准确性较高。在星图发展史上,总结甘石巫三家星的吴国太史令陈卓有重要的贡献,他总结了三家星,得到283官、1464星的数字,并绘有全天星图。虽然这幅星图没有流传下来,但它对后代星图影响很大,从后代的星图中我们可以探索到它的形状。

石申,一名石申夫,魏国人,战国中期天文学家、占星家。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著有《天文》8卷,西汉以后此书被尊为《石氏星经》。著名的《甘石星经》,为后人托名甘德、石申。  《石氏星经》该书早已失传,但在《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中引有该书有关五星运动、交食、恒星等方面的一些零星片断。唐代瞿昙悉达编撰的《大唐开元占经》中有不少辑自《石氏星经》的星占条文,这些条文通常冠以“石氏曰”加以注明其中最有价值的是记载121颗恒星坐标位置的内容。根据这些坐标考虑岁差的影响加以推算,证明大部分坐标值确系战国时期所测,只有小部分可能是汉代测量的。这说明这121颗恒星中极大部分的坐标确实是石申给出的。 西方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星表是公元前2世纪的依巴谷星表,而辑自《石氏星经》中这121颗恒星位置的星表比它还要早100多年,它是世界上最古的星表。  《史记·天官书》记载,战国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有四家:“在齐,甘公;楚,唐昧;赵,尹皋;魏,石申。”还说各家的天文学都有占星术的内容,在他们的著作中能够看到当时战乱相寻的形势,记录着为政治事件占验的各种各样的说法,即“田氏纂齐,三家分晋,并为战国。争于攻取,兵革更起,城邑数屠,因以饥谨疾疫焦苦,臣主共忧患,其察视祥候星气尤急,近世十二诸侯七国相王,言从(纵)衡者继踵,而皋、唐、甘、石因时务论其书传,故其占验凌杂米盐。”《史记正义》引南朝时代梁阮孝绪的《七录》说,“石申,魏人,战国时作《天文》八卷也。”可惜书已失传。  《汉书·天文志》中引述的石申著作的零星片断,可以使我们窥见他在天文学和占星术两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岁星(即木星)赢(五星早出为赢)而东南,《石氏》‘见彗星’,……赢东北,《石氏》‘见觉星(又名天棓bang)’;……缩(五星晚出为缩)西市,《石氏》‘见檀云(即天檀,彗星的一种,形状为尾部尖锐),如牛’;……缩西北,《石氏》‘见枪云(即天枪,彗星的一种,形状为两端尖锐),如马’。……《石氏》‘枪、檀、棓、彗异状,其殃一也,‘必有破国乱君,伏死其辜,余殃不尽,为旱、凶、饥、暴疾’。”  石申在天文学方面的贡献,是他与甘德所测定并精密记录下的黄道附近恒星位置及其与北极的距离,是世界上最古的恒星表。相传他所测定的恒星,有138座,共880颗。从唐代《开元占经》中保存下来的石申著作的部分内容看,其中最重要的是标有“石氏曰”的121颗恒星的坐标位置(今本《开元占经》中佚失6个星官的记载)。现代天文学家根据对不同时代天象的计算来验证,表明其中一部分坐标值(如石氏中、外星官的去极度和黄道内、外度等)可能是汉代所测;另一部分(如二十八宿距度等)则确与公元前4世纪,即石中的时代相合。  石申与甘德在战国秦汉时影响很大,形成并列的两大学派。石申的著作,在西汉以后被尊称为《石氏星经》。汉、魏以后,石氏学派续有著述,这些书都冠有“石氏”字样,如《石氏星经簿赞》等。三国时代,吴太史令陈卓总合石氏、甘氏、巫咸(殷商时代的天文学家)三家星官,构成283官、1464星的星座体系,从此以后,出现了综合三家星宫的占星著作,其中有一种称为《星经》,又称为《通占大象历星经》,曾收入《道藏》。该书在宋代称《甘石星经》,托名为“汉甘公、石申著”,始见于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的著录,流传至今。书中包括巫咸这一家的星官,还杂有唐代的地名,因此不能看作是石申与甘德的原著。

差不多。素质我认为城市来的学生并不比农村来的学生好,甚至有些人因为自己是城市的而看不起别人。就业率也是忽悠人的,我现在大二了,也有稳定的兼职,110一天,只要我想转可以马上转成全职,那我算不算是有工作呢。呵呵,就业率是没有用的,只有好工作的就业率才真正有意义。可是没人统计那个。总之,这两个学校,广商文科商科挺好,但不在大学城。广大综合性大学,文科工科也不错,在大学城。看自己喜欢什么专业和地理位置吧。其实差不多的。真正能找到好工作都是靠自己努力的,跟学校有关系,但是不大。

宇宙探索编辑部

宇宙探索编辑部暂时各大视频网站看不了。宇宙探索编辑部是由孔大山执导,王红卫、郭帆监制的科幻影片,由杨皓宇、艾丽娅领衔主演,蒋奇明、王一通、盛晨晨主演。

《永安镇故事集》、《街娃儿》、《小奏鸣曲》、《蓝蓝的天上白云飘》、《水边维纳斯》、《谢谢你温暖我的世界》、《法制未来时》、《宇宙探索编辑部》、《日夜江河》、《暑期时光》、《天道不赦》等优秀作品。在聚焦国际新导演的“卧虎”单元入围影片中,多部展映影片

《亲爱的小孩》肖旭的扮演者是蒋奇明。蒋奇明,男,演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主要作品有:话剧《杂拌、折罗或沙拉》、《杏仁豆腐心》、《我是月亮》、《仲夏夜之梦》;音乐剧《面试》、《拉赫玛尼诺夫》;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逃出青春里》;电视剧《亲爱的小孩》;剧集《漫长的季节》等。2021年9月,蒋奇明主演的原创话剧《杂拌、折罗或沙拉》在北京鼓楼西剧场开演。肖旭的形象肖旭最开始出场是因为老妈临危授命要给大嫂方一诺坐月子帮忙,肖妈妈一走,留下不会做饭的他天天泡面也就算了,连吃完留下的残渣都懒得扔,直到肖妈妈抽空回家才帮他清理,巨婴形象令人深刻!接着是肖妈妈与方家母女闹得不愉快,肖路让肖旭想办法把肖妈请回老家去,结果肖旭还在肖路家住了下来,吃了躺,饿了吃的废物形象再一次刷新大家的三观,肖路让他来帮忙,好让家清静点,他却硬生生添了把柴,让整个家更加鸡犬不宁!

获奖影片有《宇宙探索编辑部》、《永安镇故事集》、《水边维纳斯》、《再见,乐园》、《羽毛》、《佩德罗》、《火之夜》、《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小城季风》 。

《宇宙探索编辑部》

宇宙探索编辑部暂时各大视频网站看不了,可以找一找资源,比如像百度网盘什么的。宇宙探索编辑部是由孔大山执导,王红卫、郭帆监制的科幻影片,由杨皓宇、艾丽娅领衔主演,蒋奇明、王一通、盛晨晨主演。该片讲述了科幻杂志社年近中年的主编唐志军因一个困惑了他一生的难题误入一段啼笑皆非的寻找地外文明旅途的故事 。。然而在旅途的终点,等待唐志军的答案,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 。2021年10月17日,入围第五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藏龙”单元并在平遥举行全球首映

第五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各项荣誉揭晓,《宇宙探索编辑部》《永安镇故事集》《水边维纳斯》《再见,乐园》四部影片分获费穆荣誉最佳影片、最佳导演、评审荣誉和特别表扬。《羽毛》《佩德罗》《火之夜》《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四部影片分获罗伯托·罗西里尼荣誉最佳影片、最佳导演、评审荣誉和特别表扬。此外,电影短片《地球最后的导演》作为平遥之夜特别展映影片进行产业放映。

获奖影片有《宇宙探索编辑部》、《永安镇故事集》、《水边维纳斯》、《再见,乐园》、《羽毛》、《佩德罗》、《火之夜》、《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小城季风》 。

  • 索引序列
  • 探索编辑部2021拟录用
  • 探索编辑部赵超
  • 探索编辑部陈卓
  • 宇宙探索编辑部
  • 《宇宙探索编辑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