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高教探索编辑部

高教探索编辑部

发布时间:

高教探索编辑部

是  广东教育杂志社是中共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广东省教育厅的宣传机构,是贯彻国家、省委、省政府及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有关教育改革发展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是传播前沿教育理念、探讨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支持教师专业成长、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的重要依靠,是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领导的直属单位。  现编辑出版《广东教育·综合》《广东教育·高中》《广东教育·职教》《广东第二课堂·小学》《广东第二课堂·中学》《师道》《高教探索》等八种期刊,并负责编辑出版《广东教育年鉴》。

中国成人教育 教育与职业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中国电化教育 中国远程教育 电化教育研究 成人教育 中国特殊教育 北京成人教育(改名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父母必读 继续教育

1最容易的,市场周刊,有刊号,非核心。非核心期刊之最佳选择,求投稿必中,版面费可商议,约为300~500不等,第二个月必出版,适合临近毕业又急需发论文的朋友~希望对你有帮助 2 经济研究导刊》审稿3到5天 300元一个版面 《经济管理》,八月投稿,九月刊出,不要版面费,无稿酬。 《技术经济》,十月投稿,十一月刊出,版面费700(七版?),无稿酬 《价值工程>>也还好发,一篇文章大约800左右,也还不贵,属于一般刊物。 3《金融与经济》,北大核心,江西人民银行办,要稿费,一般一个版面三百。采稿周期为一个月左右。编辑很好,不过他们开的版面费的发票是写的杂志社名称,而不是版面费发票,所以在报账的时候会有些麻烦。 4 《统计与决策》审稿速度比较快,文章要求也不是太长,但是通常分析经济问题是要用到一定的统计和计量经济方法,对于学习统计和计量经济学的学生不是太难,但是对有些这方面欠缺的学生来说有点难度。这个杂志倾向于方法的实际运用,理论探讨有点少。不过呢有时候版面费是比较高的。我硕士毕业的时候我们班有好几个在上面发了文章,平均版面费要到1600元。 5 市场周刊-财经论坛。原名叫管理现代化。在南京。主办单位:江苏省物流与采购信息中心。看到这个主办单位就知道不怎么地。月刊。每发必中。一两个星期就通知录用。版面费几百元,可以商量。如果硕士生毕业,学校要求发表论文而又没有发表足够的话,可以考虑该刊应急。 《统计与决策》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优秀经济期刊,半月刊。无审稿费,审稿周期2个月左右,易发,刊出时间较快,版面费150元/页。编辑负责人态度非常好。 7《新疆农业大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双月刊。审稿快,一般1个月左右,无审稿费、版面费。主要刊农业类、经济类等论文。编辑非常负责,态度也好。 8《江苏商论》月刊,属于北大核心,不过不属于南大核心,要求投递文本稿,不收电子邮件,一般一个月内会发邮件告诉你是否被录用以及大概的发表时间,版面费商贸流通类400元一版,其他600元一版,然后汇款过去,修改电子文稿,然后就可以发了,杂志质量属于一般,发表也相对容易,就看你毕业或评职称的要求了。 9《现代商贸工业》 不错!!!审稿挺快的,版面费不是太高 !!!! 10《沈阳大学学报》,编辑审稿很严格,参考文献都要亲自上网查,包括文献的时间都核查。对文章中的语句措辞也给修改,总之编辑很认真。我发了一篇,4版,500块版面费,对学历职称没有特别要求,但文章要规范。 11《科技信息》他们自称2天内完成初审,3天内完成复审,5天内完成终审;5天后就会有结果。不过我发的时候2天就直接知道结果了,版面费500元每版,应该是交钱就能发吧。 12 《商场现代化》是04年中文核心期刊,在08年中文核心期刊被删除了,现在发表要容易多了。 13 经济学类,在中国当下可以算得上是学术刊物的东西,归纳一下,大体如下。不足部分大家补充。 一区 经济研究:大部分论文质量不是太差,对于没有名气的作者会找多个审稿人审,如果你陆续收到4-6个审稿意见,千万别担心,这说明编辑在担心。有名气的作者稿件审过一次就可以发。还有一些人的稿件是不匿名审稿的(特约,呵呵)。所以只能说是半匿名审稿。学生单独发表不是没有可能,但是很难,而且越来越难。说明编辑看名气和地位,对学生独发不放心。 经济学季刊:匿名审稿,注重论文质量。是否刊登主要看编辑。当然林毅夫的论文要不要匿名审稿,直接问编辑就可以了,哈哈。如果中国有一大把林毅夫投稿,经济学水平倒是上了一个档次。季刊编辑水平比经济研究高多了。一旦有刊号,一定会把经济研究甩到二区。以后一区就是一个了。学生独发常见 二区 世界经济:对普通学生很公平,不会以名气定夺,是匿名审稿。学生单独发表常见。 中国社会科学:其他社科类不说,但经济类论文良莠不齐,论文水准的方差很大,有些太差,有些还可以。明显不是完全匿名审稿,人情避免不了。学生一般不建议投,除非牛老板推荐。 经济学报:都是匿名审稿,不求数量,只求质量。最近一段时间一直没有看到出版,说明稿件宁缺毋滥。宁缺毋滥的刊物,一定不是看名气和地位,所以学生占优势,毕竟知识结构比老一代新。 金融研究:金融类的,看过没有投过,不过看似质量可以。在子领域中算是一流。好不好投,请大家补充。 世界经济文汇:最近几年上升很快,注重研究方法的规范化。不规范的大话西游文章,乘早不要投。几个编辑都很年轻,思维活跃。学生单独发表常见。 经济科学:据稿也不给意见,很没有办刊的职业素养,不向国际一流看起,反而向国内三流看起,糟蹋了北大的牌子。有人发过的补充下。但学生单独有发。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不知道什么审稿标准,据稿也不给意见,和经济科学一样。有人发过的补充下。但学生单独有发。 南开经济研究:做的不错,时间太长,审稿严谨。但学生单独有发。 南方经济:具有真才实学的学生,发表首选,该杂志审稿严谨周到,仅以质量取胜,以后可能会进入一区,但是现在杂志名声不大,稿源不如一区。学生单独常发。 管理世界:靠国研中心成为著名期刊,但是办刊选稿的宗旨居然是三流层次,实在难以理解,估计和编辑部素质有关。AER、JPE、ECONOMETRICA上的论文在管理世界是不可能发表的,因为不符合它的三流标准。在封面上放企业家头像,短论卖钱,这品位好不到哪里去。学生独发不常见,但有,估计天时地利人和比较好。 中国工业经济:虽然上面的论文质量不咋地,但引用率还挺高,可能和领域有关。反正有创新的论文不一定能发表。公开标准是"顶天立地",但首先得对编辑的口味,才能过第一关。装模作样的匿名审稿,不好意思直接说匿名审稿,只好说外审。有学生独发。 财经研究:以前默默无名,现在财大也崛起了,刊物水平也越来越高,有点像南方经济,看以后发展吧。学生有独发。 14《税务与经济》。双月,版面费600元,审稿很快,电子投稿,编辑很热情。 《管理现代化》,网上投稿,收到稿件后会有回复确认。不到1个月就通知录用,但是要压缩篇幅1/5,版面费2000,这个比较郁闷。编辑态度也挺拽的,不太好打交道。适合想快点发cssci且资金上无融资约束的朋友。 15《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也是cssci,当时是打印稿邮寄过去的。录用速度也很快,记得不到2个月就给了通知。版面费800,还可以接受。有个姓赵的编辑态度很好。适合高校教师朋友发表。哦还有就是,此刊物第一作者好象不能是在读的硕士研究生,这个大家要注意。 16《财经科学》邮寄打印稿,2个多月后给消息叫修改,修改返回后1个多月录用,不过篇幅压缩比较厉害,当时大概删了快1/4的样子。编辑态度还马马乎乎,不过不要版面费,这个很重要,适合缺少资金来源的穷学生。 17 时代经贸不错,十天之内回复审查结果,版面费大概600两版吧。消费导刊也是这个价格,审查速度更快。 经济论坛。以前是半月刊,现在改为月刊,喜欢实证的文章,我投了一篇,不用版面费 18《经济研究导论》黑龙江的一个星期左右就有回复,文章质量要求不是太高,版面费300一版左右 19 农村经济一个月内有回复版面费400元 20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双月刊,108页,可以发长文,不到20天就确定发表,无论长短,版面费460元(2009年价,据说刊物成了08人文核心后,稍稍涨了点),给一点稿费。从投稿到收到刊物,二个多月时间。编辑素质还不错。博士讲师或硕士可以一试,专科和高职教师的文章也不拒绝,只要方向对头。 21《河北企业》,比较好发表,月刊,每月40篇文章左右,但质量不高。 《理论导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杂志小字排列,审稿不到一个月,编辑很客气的打电话说要发表了,要650元费用了,挨宰惯的以为是呢,但确实就是这个价,马上就发表了,发表了还和作者藕断丝连,免费寄几个月的杂志,表现了西安人的一点点厚道。 22《国际经济合作》,CSSCI,老师推荐的话比较好,容易发表 23 襄樊学院学报 哎,一般学报,还算好发,版面费380元,三个版面,也可以的 24 《中国乡镇企业》杂志不要稿费,挺容易发的 25 北方经济,每投必中,半月刊,审稿期2-3天,一版300元,但不是核心期刊。 26《中国城市经济》每版500,似乎很好发表。 27内蒙古科技与经济,要求不是很高,可以应急。 28最新发了一个洛阳理工学院学报,审稿快,文章长度没要求,版面费 印刷精美 29 中国证券期货,收版面费,给稿费(实际上等于交给他版面费减去稿费的钱),发稿速度比较快 30 财经界我同学发过,审稿就一周,但是版面费只有300-500,是找的学校的代理发的,不知道价钱为什么不一样 31现代商业,审稿倒是很快三天就出来了,版面费1000,用稿通知给我的是今年第6期,可第6期的目录出来没有我,打电话咨询,竟被告知推到了第7期,可是到现在我都没有再收到第7期目录,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联系的编辑是个结巴,感觉很不好,不知道自己是否上当了 32《商业经济》一周就通知录用,版面费很便宜,好像只有200元,还有发票,应该是一投就中的 33《经济师》全国中文核心 比较好发经管类题材的都可以 可以沟通。 投稿地址一定到中国期刊网去查啊,祝你成功

高教探索编辑部电话

1最容易的,市场周刊,有刊号,非核心。非核心期刊之最佳选择,求投稿必中,版面费可商议,约为300~500不等,第二个月必出版,适合临近毕业又急需发论文的朋友~希望对你有帮助 2 经济研究导刊》审稿3到5天 300元一个版面 《经济管理》,八月投稿,九月刊出,不要版面费,无稿酬。 《技术经济》,十月投稿,十一月刊出,版面费700(七版?),无稿酬 《价值工程>>也还好发,一篇文章大约800左右,也还不贵,属于一般刊物。 3《金融与经济》,北大核心,江西人民银行办,要稿费,一般一个版面三百。采稿周期为一个月左右。编辑很好,不过他们开的版面费的发票是写的杂志社名称,而不是版面费发票,所以在报账的时候会有些麻烦。 4 《统计与决策》审稿速度比较快,文章要求也不是太长,但是通常分析经济问题是要用到一定的统计和计量经济方法,对于学习统计和计量经济学的学生不是太难,但是对有些这方面欠缺的学生来说有点难度。这个杂志倾向于方法的实际运用,理论探讨有点少。不过呢有时候版面费是比较高的。我硕士毕业的时候我们班有好几个在上面发了文章,平均版面费要到1600元。 5 市场周刊-财经论坛。原名叫管理现代化。在南京。主办单位:江苏省物流与采购信息中心。看到这个主办单位就知道不怎么地。月刊。每发必中。一两个星期就通知录用。版面费几百元,可以商量。如果硕士生毕业,学校要求发表论文而又没有发表足够的话,可以考虑该刊应急。 《统计与决策》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优秀经济期刊,半月刊。无审稿费,审稿周期2个月左右,易发,刊出时间较快,版面费150元/页。编辑负责人态度非常好。 7《新疆农业大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双月刊。审稿快,一般1个月左右,无审稿费、版面费。主要刊农业类、经济类等论文。编辑非常负责,态度也好。 8《江苏商论》月刊,属于北大核心,不过不属于南大核心,要求投递文本稿,不收电子邮件,一般一个月内会发邮件告诉你是否被录用以及大概的发表时间,版面费商贸流通类400元一版,其他600元一版,然后汇款过去,修改电子文稿,然后就可以发了,杂志质量属于一般,发表也相对容易,就看你毕业或评职称的要求了。 9《现代商贸工业》 不错!!!审稿挺快的,版面费不是太高 !!!! 10《沈阳大学学报》,编辑审稿很严格,参考文献都要亲自上网查,包括文献的时间都核查。对文章中的语句措辞也给修改,总之编辑很认真。我发了一篇,4版,500块版面费,对学历职称没有特别要求,但文章要规范。 11《科技信息》他们自称2天内完成初审,3天内完成复审,5天内完成终审;5天后就会有结果。不过我发的时候2天就直接知道结果了,版面费500元每版,应该是交钱就能发吧。 12 《商场现代化》是04年中文核心期刊,在08年中文核心期刊被删除了,现在发表要容易多了。 13 经济学类,在中国当下可以算得上是学术刊物的东西,归纳一下,大体如下。不足部分大家补充。 一区 经济研究:大部分论文质量不是太差,对于没有名气的作者会找多个审稿人审,如果你陆续收到4-6个审稿意见,千万别担心,这说明编辑在担心。有名气的作者稿件审过一次就可以发。还有一些人的稿件是不匿名审稿的(特约,呵呵)。所以只能说是半匿名审稿。学生单独发表不是没有可能,但是很难,而且越来越难。说明编辑看名气和地位,对学生独发不放心。 经济学季刊:匿名审稿,注重论文质量。是否刊登主要看编辑。当然林毅夫的论文要不要匿名审稿,直接问编辑就可以了,哈哈。如果中国有一大把林毅夫投稿,经济学水平倒是上了一个档次。季刊编辑水平比经济研究高多了。一旦有刊号,一定会把经济研究甩到二区。以后一区就是一个了。学生独发常见 二区 世界经济:对普通学生很公平,不会以名气定夺,是匿名审稿。学生单独发表常见。 中国社会科学:其他社科类不说,但经济类论文良莠不齐,论文水准的方差很大,有些太差,有些还可以。明显不是完全匿名审稿,人情避免不了。学生一般不建议投,除非牛老板推荐。 经济学报:都是匿名审稿,不求数量,只求质量。最近一段时间一直没有看到出版,说明稿件宁缺毋滥。宁缺毋滥的刊物,一定不是看名气和地位,所以学生占优势,毕竟知识结构比老一代新。 金融研究:金融类的,看过没有投过,不过看似质量可以。在子领域中算是一流。好不好投,请大家补充。 世界经济文汇:最近几年上升很快,注重研究方法的规范化。不规范的大话西游文章,乘早不要投。几个编辑都很年轻,思维活跃。学生单独发表常见。 经济科学:据稿也不给意见,很没有办刊的职业素养,不向国际一流看起,反而向国内三流看起,糟蹋了北大的牌子。有人发过的补充下。但学生单独有发。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不知道什么审稿标准,据稿也不给意见,和经济科学一样。有人发过的补充下。但学生单独有发。 南开经济研究:做的不错,时间太长,审稿严谨。但学生单独有发。 南方经济:具有真才实学的学生,发表首选,该杂志审稿严谨周到,仅以质量取胜,以后可能会进入一区,但是现在杂志名声不大,稿源不如一区。学生单独常发。 管理世界:靠国研中心成为著名期刊,但是办刊选稿的宗旨居然是三流层次,实在难以理解,估计和编辑部素质有关。AER、JPE、ECONOMETRICA上的论文在管理世界是不可能发表的,因为不符合它的三流标准。在封面上放企业家头像,短论卖钱,这品位好不到哪里去。学生独发不常见,但有,估计天时地利人和比较好。 中国工业经济:虽然上面的论文质量不咋地,但引用率还挺高,可能和领域有关。反正有创新的论文不一定能发表。公开标准是"顶天立地",但首先得对编辑的口味,才能过第一关。装模作样的匿名审稿,不好意思直接说匿名审稿,只好说外审。有学生独发。 财经研究:以前默默无名,现在财大也崛起了,刊物水平也越来越高,有点像南方经济,看以后发展吧。学生有独发。 14《税务与经济》。双月,版面费600元,审稿很快,电子投稿,编辑很热情。 《管理现代化》,网上投稿,收到稿件后会有回复确认。不到1个月就通知录用,但是要压缩篇幅1/5,版面费2000,这个比较郁闷。编辑态度也挺拽的,不太好打交道。适合想快点发cssci且资金上无融资约束的朋友。 15《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也是cssci,当时是打印稿邮寄过去的。录用速度也很快,记得不到2个月就给了通知。版面费800,还可以接受。有个姓赵的编辑态度很好。适合高校教师朋友发表。哦还有就是,此刊物第一作者好象不能是在读的硕士研究生,这个大家要注意。 16《财经科学》邮寄打印稿,2个多月后给消息叫修改,修改返回后1个多月录用,不过篇幅压缩比较厉害,当时大概删了快1/4的样子。编辑态度还马马乎乎,不过不要版面费,这个很重要,适合缺少资金来源的穷学生。 17 时代经贸不错,十天之内回复审查结果,版面费大概600两版吧。消费导刊也是这个价格,审查速度更快。 经济论坛。以前是半月刊,现在改为月刊,喜欢实证的文章,我投了一篇,不用版面费 18《经济研究导论》黑龙江的一个星期左右就有回复,文章质量要求不是太高,版面费300一版左右 19 农村经济一个月内有回复版面费400元 20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双月刊,108页,可以发长文,不到20天就确定发表,无论长短,版面费460元(2009年价,据说刊物成了08人文核心后,稍稍涨了点),给一点稿费。从投稿到收到刊物,二个多月时间。编辑素质还不错。博士讲师或硕士可以一试,专科和高职教师的文章也不拒绝,只要方向对头。 21《河北企业》,比较好发表,月刊,每月40篇文章左右,但质量不高。 《理论导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杂志小字排列,审稿不到一个月,编辑很客气的打电话说要发表了,要650元费用了,挨宰惯的以为是呢,但确实就是这个价,马上就发表了,发表了还和作者藕断丝连,免费寄几个月的杂志,表现了西安人的一点点厚道。 22《国际经济合作》,CSSCI,老师推荐的话比较好,容易发表 23 襄樊学院学报 哎,一般学报,还算好发,版面费380元,三个版面,也可以的 24 《中国乡镇企业》杂志不要稿费,挺容易发的 25 北方经济,每投必中,半月刊,审稿期2-3天,一版300元,但不是核心期刊。 26《中国城市经济》每版500,似乎很好发表。 27内蒙古科技与经济,要求不是很高,可以应急。 28最新发了一个洛阳理工学院学报,审稿快,文章长度没要求,版面费 印刷精美 29 中国证券期货,收版面费,给稿费(实际上等于交给他版面费减去稿费的钱),发稿速度比较快 30 财经界我同学发过,审稿就一周,但是版面费只有300-500,是找的学校的代理发的,不知道价钱为什么不一样 31现代商业,审稿倒是很快三天就出来了,版面费1000,用稿通知给我的是今年第6期,可第6期的目录出来没有我,打电话咨询,竟被告知推到了第7期,可是到现在我都没有再收到第7期目录,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联系的编辑是个结巴,感觉很不好,不知道自己是否上当了 32《商业经济》一周就通知录用,版面费很便宜,好像只有200元,还有发票,应该是一投就中的 33《经济师》全国中文核心 比较好发经管类题材的都可以 可以沟通。 投稿地址一定到中国期刊网去查啊,祝你成功

杂志的全名是否为《中国成人教育》?地 址: 山东省济南市和平路84号 邮政编码: 250014 电 话: 0531-86189432

内设机构有: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基础教育研究室、职业教育研究室、高等教育研究室、民办教育研究室、教学教材研究室、教育评估室等7个副处级机构。 办公室(党委办公室)。承担文电、机要、人事、党务、档案、财务、资产管理、会务等日常工作;承担信息发布、保密、政务公开、信访、计生、纪检监察等工作。 基础教育研究室。协助省教育厅制订全省基础教育发展规划;承担全省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研究、政策研究;承担有关国家级和省部级等重大教育科研项目研究。 职业教育研究室。协助省教育厅制订全省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承担全省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研究、政策研究;承担职业教育的专业与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开发;承担有关国家级和省部级等重大教育科研项目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室。协助省教育厅制订全省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承担全省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研究、政策研究;协助开展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与课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承担有关国家级和省部级等重大教育科研项目研究。 民办教育研究室。协助省教育厅制订全省民办教育发展规划;承担全省民办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研究、政策研究;协助指导民办学校进行教学改革和实验;承担有关国家级和省部级等重大教育科研项目研究。 教学教材研究室。承担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承担基础教育课程的研究、建设和指导工作;指导、组织中小学教材编写工作;开展课程、教材、教法改革实验,研究并组织编写教学改革配套教材和教辅资料;提出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 教育评估室。协助省教育厅组织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科研工作、办学水平、办学效益、选优定级等评估(评审)工作,参与制订教育评估政策,参与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研究和专业培训。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成立于1983年8月,是广东省教育厅主管、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办的教育类出版社。1995年以来先后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先进高校出版社”,连续两次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良好出版社”;2008年2月,被广东省委宣传部等评为首批“广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根据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的出版许可范围和主办单位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的工作职能及其要求,主要出版高等学校、职业技术院校的教材和中小学各学科教材、教辅材料,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教材,学术专著和译著,社会生活图书和大众读物。 该社设综合部、编辑部、营销部、对外合作部、数字出版中心和广州高教图书公司。其中综合部包括办公室、财务部、出版部;编辑部包括中小学教材教辅编辑室、中职教材编辑室、高职教材编辑室、大学教材编辑室、综合编辑室、审读质检室、校对室和装帧设计室;对外合作部包括中小学教材教辅对外合作室、版权贸易室。 多年来,该社实施“以优质教材为主体,学术精品和教学辅助读物为两翼”的图书出版思路,形成了以优质的本科、职业教育教材和中小学教材为主要品牌,以文史、心理学、教育学等原创性学术图书和大中小学教学辅助读物为知名品牌的出版特色,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年来,一批图书获得国家图书奖(包括“特别奖”)、中国图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以及广东省优秀出版物奖等奖项,多种图书被评为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和“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项目。 广东音像教材出版社。成立于1984年7月,由广东省教育厅主管、广东省电化教育馆主办。2009年按照新闻出版总署的要求,实行转企改制之后,主办单位先后更改为广东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教材研究室、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管单位不变)。 该社以“服务教育事业,致力文化发展”为办社宗旨,追求“真诚合作,互利双赢”的经营之道,注重与社外优质资源实体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谋发展。该社设综合部、编辑制作部、市场部、拓展部、财务部等五个部门,主营音像教材的出版、复制、发行,兼营与教育信息化密切相关的电子产品与配件以及电教设备安装、维修等业务。 转企改制之后,该社在开发教学资源、提供教学服务、建立合作关系等方面加大力度,与北京、湖北等地的资源实体建立了较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了跨地域、跨所有制的合作。 广东教育杂志社。是中共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广东省教育厅的宣传机构,是宣传国家、省委、省政府有关教育改革发展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由广东省教育厅主管、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办。该社编辑出版的《广东教育综合》、《广东教育高中》、《广东教育职教》、《广东第二课堂小学生版》、《广东第二课堂中学生版》、《师道》、《高教探索》等期刊和南方教育网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深受读者欢迎。其中,《广东教育》月发行量最高时达20万份以上,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广东省优秀期刊;《广东第二课堂》月发行量最高时达430多万份,被评为广东省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荣获全国少儿优秀报刊金奖;《高教探索》长期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成为“核心期刊中的核心期刊”,是全国“十佳高等教育学术期刊”。 该社拥有一支思想政治觉悟高、专业基础扎实、整体素质高的编辑队伍,多次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教育厅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先进集体、先进党支部,在改革和发展中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时,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还指导广东教育学会、广东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广东高等教育学会、广东成人教育协会、广东民办教育协会、广东教育督导学会等省一级学会开展活动。

教育探索编辑部

您好! 您要发教育方面的刊物这些刊物多了 我可以给您推荐 都是正规的刊物您看要是有合适的 可以直接Hi我 时代教育 省级当代职业教育 省级小学科学 省级教育科研 省级新校园 省级教师 省级科教文汇 省级海外英语 省级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省级学报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省级学报信息教研周刊 国家级中小学电教 省级吉林教育 省级陕西教育 省级数学学习与研究 省级高校招生 国家级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国家级教育艺术 国家级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国家级数理化学习 省级语文教学与研究 教育部语文天地 省级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教育探索 北大核心中国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继续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您好,刊物从级别上讲分为一般刊物(省级刊物、国家级刊物)和核心刊物发职称论文首先要选的就是国家正规刊物(我这里有5个鉴别办法)具体要发核心还是一般就看您自己的职称级别和贵单位具体规定我个人是出版社的编辑

本刊从2015年1月1日起采用纸质投稿和电子邮箱投稿两种方式接收来稿。纸质来稿请寄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兴街19号《教育探索》编辑部,邮编150080;电子邮箱投稿请发送jytsbjl)。本刊审稿周期为1个月。凡被本刊采用的稿件,编辑部会进一步与作者沟通,确认稿件刊发事宜。稿件被刊发后即赠当期杂志2本 。

发表流程:首先先确定好发哪个刊物,价格、时间合适的话文章先转给编辑初步审核一下,审稿通过后开电子版的通知书电话到杂志社查稿,确认无误后付款,到时出刊时给您寄出样刊。

教育探索编辑部电话

可以找到它们期刊的邮件,然后去投稿就可以了。还有就是邮箱了也是常见的

ergerg

是主办者发行的系列性教育出版物中的一本中文学术核心期刊。《教育探索与实践》杂志--------------------------------------------------------------------------------教育探索与实践》杂志由中国国际教育学会与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北京五洲华育国际文化中心教育科学研究所协办,教育探索与实践杂志社编辑出版,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教育类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亦是主办者发行的系列性教育出版物中的一本中文学术核心期刊。本刊由国内教育界和学术界的资深专家、知名学者执编,信息承载量大,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前瞻性和指导性,在教育界有着广泛的学术影响。本刊以集思广益办刊之方针,凡与教育教学相关的题材均在本刊编选之列。自创刊以来,以学术大众化、理论通俗化的学术风格,以博取众长、兼容并包的办刊态度,并特聘请国内重点高校经验丰富的资深专业人员担任对各种稿件的加工润色工作,深受各类学校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的欢迎,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发表与交流学术成果的理想园地,欢迎投稿、推荐稿件!本刊现为月刊,国际标准大16开本设计,常年征稿! 地址:北京市颐和园邮局91-022信箱电话:010–86928675 城市:北京邮编:100091联系人:吴静燕价格:00刊名:教育探索与实践刊期:月刊 主管单位: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主办单位:中国国际教育学会、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单位:教育探索与实践杂志社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邮局91-022信箱 邮政编码:100091 电 话:010-86928675 电子邮件: 网 址: 国内刊号:CN21-1298/G4 国际刊号:ISSN1672-6278 定 价:00元

本刊从2015年1月1日起采用纸质投稿和电子邮箱投稿两种方式接收来稿。纸质来稿请寄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兴街19号《教育探索》编辑部,邮编150080;电子邮箱投稿请发送jytsbjl)。本刊审稿周期为1个月。凡被本刊采用的稿件,编辑部会进一步与作者沟通,确认稿件刊发事宜。稿件被刊发后即赠当期杂志2本 。

探索编辑部赵超

《考古学通论》,孙英民、李友谋,河南大学出版社《中国考古》,安金槐,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考古学通论》,张之恒, 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物出版社《民族考古学初论》,容观琼、乔晓勤, 广西民族出版社《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荣新江,三联书店《科技考古学》,陈铁梅,北京大学出版社《定量考古学》,陈铁梅,北京大学出版社《考古学理论》,陈淳, 复旦大学出版社《聚落与环境考古学理论与实践》,方辉 ,山东大学出版社《考古学读本》,杨楠, 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考古学十八讲》,张宏彦, 陕西人民出版社《中国文物分析鉴别与科学保护》 马清林、苏伯民、胡之德、李最雄,科学出版社《出土玉器鉴定与研究》 杨伯达,紫禁城出版社《汉代画像石通论》,王建中,紫禁城出版社《古代玉器通论》,龙仁博,紫禁城出版社《中国古舆服论丛》(增订本), 孙机,文物出版社《中国家具史图说》, 李宗山,湖北美术出版社文物博物馆系列教材——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王宏钧,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考古》《中国书画》(修订本),杨仁恺《中国陶瓷》,冯先铭《中国青铜器》,马承源《中国古钱币》,唐石父《中国古代建筑》,罗哲文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文物出版社《曾侯乙墓》,谭维泗《秦文化》,王学理、梁云《魏晋南北朝考古》,罗宗真《古代石刻》, 赵超《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 蒋英炬、杨爱国

1981年毕业于滨州师专化学专业。1987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化学专业。至今教龄26年。研究方向:有机化学教学研究及合成研究奖励和荣誉:1. 04/05年度山东轻工业学院优秀教师2. 山东轻工业学院首届课件比赛《有机化学》课件一等奖3. 山东轻工业学院指导毕业生论文优秀论文奖(02级)4. 山东轻工业学院教案评比优秀教案奖5. 第六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有机化学》课件)优秀奖6. 山东轻工业学院教学标兵7. “立体化工科“有机化学(教材)” 省级二等奖8. “基础化学综合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教育厅三等奖9. “省级试点课程’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校级一等奖10.“《有机化学》在多媒体技术下教学规范和表达”校级三等奖发表文章:1. 有机化学试题分析及结果应用《高等教育研究与探索》2. 三尺讲台上的数字化革命《高教研究与实践创新》3. 简单结构的命名不简单《高等教育研究与改革》4. 彩色菜制豆腐的制作技术《大豆科学》5. 无花果发酵酒的研制《食品工业》6. 恶嗪硫酸盐的合成研究《山东轻工学院学报》7. 发展中的无碳复写纸《山东轻工学院学报》8. 芥菜的保鲜加工研究《中国果蔬》9.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高等教育研究与改革》10.主编、副主编或参编教材6部目前承担项目:1. 有机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省级)2. 试题库建设与教学考核管理(校级)3. 网上教学模式探讨及实施方案(校级)4. 氟硅改性梯度聚丙烯酸酯(纵向课题)

《考古学读本》,杨楠, 北京大学出版社

自八十年代初,著名学者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1年)一书问世以来,服饰研究被列入专题研究对象,并且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研究队伍曰益加强,成果不断涌现。自《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以后相继出版的服饰及相关学术专著主要有:李仁溥《中国古代纺织史稿》(岳麓书社,1983年)、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周汛、高春明《中国历代服饰》(学林出版社,1984年)、《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三联书店〈香港〉、学林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吴淑生、田自秉《中国染织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常沙娜《敦煌历代服饰图案》(万里书店有限公司、轻工出版社联合出版,1986年)、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文物出版社,1993年)等。使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呈现出繁荣景象。 随着八十年代后期兴起的各种“文化热”,服饰文化研究更加趋于活跃,各种包含有古代服饰研究专册在内的文化丛书相继出版,并创办了诸如《中国服装》一类的专门刊物。近年来,仅服饰方面的专著就出版了十几种,发表论文百余篇,这当=话 ㄓ姓陆诮樯堋⑸婕暗侥承┓ 文谌莸闹 骱吐畚脑谀凇?br /> 与此同时,服饰研究的范围和内容也越来越广泛深入,其中既有对服饰的起源、发展、变化、沿革等基本问题进行深入考证研究的;又有以服饰为基点,努力从文化理论、史学理论、美学理论、科学技术、文字学、民族学和人类文化学等不同的角度和高度对服饰进行多方面的阐述和论证。大致包括的内容有:服饰与礼制、服饰与社会、服饰与军事、服饰与民族、服饰与妇女、服饰与宗教、服饰与科技、服饰与审美、服饰与心态、服饰与地理环境等。体现出了服饰文化跨学科性的特点。 1995、1996两年可谓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收获之年。仅笔者所见,就有专著9部、论文20余篇,下面简略介绍如下: 一、专著 军戎服饰在古代服饰的研究中,一般按习惯分为戎服和甲胄两部分。七、八十年代以来,对各朝代甲胄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全面系统,成就显著,学术价值也比较高。相比之下,戎服的研究则略显薄弱,成果也相对较少。由刘永华编著的《中国古代军戎服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一书,针对这一问题,广泛搜集考古方面资料,进行深入考证。作者先后走访了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经筛选、比较,与文献对照后,分门别类,将它们编入商代、西周、春秋战国、秦代、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辽、金、元、明、清等朝代的论述之中,完成了一部极具特色的中国古代军戎服饰专著。全书共选用各种服饰图象资料400余幅。此书的特点在于,将考古发掘的原始材料经过整理鉴定之后,进行彩色复原,再对照文献进行研究阐述。该书图文并茂,可使读者对中国古代军戎服饰的发展过程,有一个形象而立体的了解,是一部较具学术价值的专著。 服装史是历史的一部分,它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可向世人展现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的特征。中国服装史同样是后人了解中国悠久灿烂文明的一个窗口。迄今为止,关于中国服装史方面的著作已经出现了若干种,其内容繁简不一。由黄能馥、陈娟娟合著的《中国服饰史》(中国旅游出版社,1995年)一书,以中华服饰的起源作为开篇,依次对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服装发展过程,作了较为细致的介绍。内容包括服装制度、服装形式、服装面料、服装纹样、首饰配饰等,全书共用各种插图千余幅,分类详细,图文并茂,是一部较好的高级教科书。同样作为教科书、由孔德明撰著的《中国古代服饰.用具.职官》(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6年)一书,是作者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对古代文化的独好,通过多年的积累、研究、探索,终于完成了这部集知识性、学术性为一体的专著,值得一读。 文化人类学是现代兴起的、对人类活动进行综合研究的新学科。由华梅编撰的《人类服饰文化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一书,从人类文化学的大领域入手,以服饰的历史年代为纵线,广泛联系服饰在人类生活中的影响作用,将古今、中外人类的服饰从起源、发展、沿革逐一进行分析论述,为拓宽服饰研究领域做了尝试。 妇女服饰研究,是古代服饰研究中的重要部分。近年来,随着现实生活的需求,古代妇女服饰研究更加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孟晖《中原女子服饰史稿》(作家出版社,1995年)一书,以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中原汉族妇女服饰为研究对象,将该地区汉族妇女服饰的演变特点,以“锦绣中原”、“胡风入华”、“两宋风流”、“金缕曲”四方面内容做为概括。其中锦绣中原部分介绍了衣裳、深衣、kūn@①、ku@②等中华民族传统服饰,自商代至南朝期间的发展和应用概况;胡风入华部分则着重揭示十六国时期至唐代兴起、流行的窄衣小袖、花钿革靴、幂@③帷帽和罗裙露胸等,以及带有浓郁西北少数民族韵味的服饰对中原地区妇女服饰的影响;两宋风流以抹胸、裙、背子等内容为主,叙述了五代至两宋时期妇女服饰的风格;金缕曲则以左衽袄裙、纽扣立领等服饰特色,阐述了辽金元、明清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妇女服饰的影响,以及妇女服饰逐渐同化的趋势。 对中国古代服饰历史的综合研究,始终是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出版的绝大部分专著都是围绕这一重大主题而撰著的。周汛、高春明合著的《中国古代服饰大观》(重庆出版社,1995年)一书,便是此类专著之一。全书共计26万余字,共选用彩色和黑白插图260多幅。全文分为十二编,依次为:首服、发式、化妆、首饰、耳饰、项饰、衣服、裤裳、腰佩、鞋袜、工艺等。作者在书中广泛引用正史、笔记、游记、稗钞、传世佳画、考古发掘资料,内容丰富,并具有史料与出土文物相结合、学术研究与历史文化普及相结合的特点。在内容章节的编排上也打破了传统的以时代分章节的模式,将所介绍的对象按其类属,单独立目,从头至尾,一物一议,给读者以脉络鲜明,内容连贯的感觉。《衣冠灿烂—中国古代服饰巡礼》(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是赵超、熊存瑞的合著。该书作为王仁湘主编的《华夏文明探秘丛书》之一,对古老中国丰富多彩的服饰,做了概括性的描述。由赵联赏撰著的《霓裳.锦衣.礼道——中国古代服饰智道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一书,是一部古代服饰与历史文化相结合,详细阐述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专著,全书21万多字。作者同样采用文物映证文献的研究方法,对宏富而又千资百态的各类服饰制度进行了剖析,书中认为,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是以“礼”为核心,以实用性与欣赏性为文化心态,集霓裳、锦衣、礼道于一体,反映着人们的身份地位、等级差别、心理习尚,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也正是在这种政治色彩的熏染下,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各朝各代帝后衣冠考究、威严仪重,文武官员之服典雅华贵,庶民百姓布衣黔首的历史格局。 辞典为人们了解知识、研究问题进供了巨大的帮助。周汛、高春明在多年研究服饰文化、出版了多种服饰专著的基础上,再次合力撰著《中国衣冠服饰大辞书》(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一书。该书是一部系统介绍中国历代衣冠服饰文化的专科辞书,分总类、冠巾、上衣、下裳、鞋袜、发式、化妆、饰物、腰佩、衣料、染采、纹样、工艺、其它及文献等15个门类;所收词类上起先秦,下迄民国,内容包括历代服饰名称、款式、质料、色彩、纹饰、产生年代、沿革变迁、礼议制度、穿着方式、使用场合及相关习俗。书前刊有《中国衣冠服饰史述略》一文;书中收有《中国服饰史年表》、《衣冠服饰等秩表》、《历代服饰禁例》、《历代时世妆》、《古今尺度对照表》及《中国服饰沿革简明图表》等附录。全书共180余万字,另有彩色照片200余幅,黑白插图千余幅。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彩色和黑白照片大多都是各地博物馆收藏的珍贵文物,可供读者鉴赏与研究。 二、专论 1、断代研究 服饰的断代研究,近几年来得到了加强。表明服饰研究已经从以前习惯的纵向研究,转向了比较具体深入的横向研究。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各地出土文物的不断增加,为广大服饰研究者提供了文献以外的直观性材料,使服饰研究成果更加真实可信。 先秦时期的服饰研究是整个服饰研究的重点之一。宋镇豪的《从出土文物看春秋战国时代的服饰》(《文物天地》1996年第1—2期)一文,将中原、齐鲁、北方、秦、吴越、楚、巴蜀滇等文化地区,分为七大区域,根据以上区域考古发掘出现的服饰资料,进行研究考证。文章认为,尽管各地区的服饰形制有相互影响,互有所取之处,但总有其各自的风格品位。从宏观上看,大概可以说,中原周地和三晋服饰比较质朴,东方齐鲁服饰注重舒裕,北方中山和燕地服饰矜夸,西北秦地服饰厚实,东南吴越服饰拙而有式,南方楚地服饰轻丽,西南巴蜀滇服饰宽松,由上述不同地区服饰的不同特点,共同构成了春秋战国时期服饰的时代特征。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不断发掘,为秦代政治、军事、文化等诸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丰富殷实的形象资料。党焕英《秦俑服饰及其礼仪初探》(《文博》1995年第3期)一文,通过对各式秦俑发式和所着不同冠戴、袍服、铠甲、腰带、下裳、护腿、行滕、足履等服饰用品的研究后认为:秦俑的造型源于生活,是秦代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服饰作为礼仪的表现形式之一,其主要作用在于“别尊卑,分等级”,它们在服饰上的不同类形,实际是当时社会各阶层人群地位和身份的体现。由曾布川宽著、黄雪美译《兵马俑与秦的军队》(《文博》1995年第5期)一文,则着重对秦兵马俑所着冠巾、铠甲的不同,进行了兵种、官阶等级的对照研究。 在汉代400余年的统治时期中,各类文化遗存相当可观,反映服饰内容的各种资料亦十分丰厚,并且在一定区域内得到具体反映。如郎保湘《洛阳汉墓出土的有关服饰文化资料》(《中原文物》1995年第2期)一文,试图从洛阳出土的汉代民间男女服饰上,找出汉代服饰的一些主要特点。即汉代的袍、襦、裙、裤等服饰都“崇尚宽和长”、“男袍、女襦一般都是右衽”,服装颜色崇尚黄色。另外,汉代妇女发式流行倭堕髻和@④髻;首饰的质料以玉饰、珍珠、玛瑙、琥珀、翡翠等为多;鞋履的质地则多以木、麻、葛、棉等材料制做而成。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发达、开放辉煌的时代。这些特征在服饰上的表现更为突出,其中以妇女服饰又最具代表性。党焕英《唐代男女服饰及女妆概述》(《文博》1996年第2期2期)一文,对此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概括。文章认为,唐代男子服饰多以圆领衣、幞头、靴子为主要服饰形式,变化不大;而妇女的服饰、化妆却呈现出奇特华美,繁盛开放的大唐特色。具休表现在服饰上有以下几点:①领式多样,体现封建礼法的松弛。②女着男装,体现唐代妇女的阳刚之美和妇女地位的提高。③胡服盛行,体现国家对外开放程度。这些特点在化妆上也十分突出,首先是各类髻式种类繁多、式样翻新;其次是注重化妆,标新立异。以上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唐代千姿百态服饰的盛况,而且影响深远,直至海外。服装颜色在古代不仅具有浓烈的政治迷信色彩,被统治者们所重视,同时它还是人类审美和不同人群等级标志的体现。纳春英的《官品服色制与唐人的色彩观》(《宁夏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一文,从服饰色彩入手,结合宗教文化,工艺技术分析了唐人对各种服色的取舍标准和审美心态。胡小丽、赵静《唐代妇女的眉式》(《考古与文物》1995年第6期)一文,运用考古资料和唐诗文献记载,从另一个侧面论述了唐代不同时期妇女眉式的变化。作者还试图借此分析、窥视唐代社会不同时期政治、文化的不同。 辽代契丹人髡发习俗,在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中已屡被印证,并成为学术界的共识。但这一定论,指的是契丹男子的发式,而契丹女子是否也行发髡之俗?这个问题在学术界颇有争议。孙遇安在《宣化辽金墓壁墓画中的服饰》(《文物天地》1996年第1期)一文中,根据对宣化地区辽墓壁画中人物服饰的研究后得出结论认为,契丹女子在少女时实行髡发,成年以后则开始蓄发,而一些在社会上有身份地位的妇女又多用巾帼包头。 中国古代服饰(帝王将相到百姓)殷商时期,甲骨文中有蚕、帛、桑字,在安阳商墓中出土的铜钺上存在有雷纹的绢痕及丝织物的残片。 《商书.太甲中》载,“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亳”,正义云:“冕是在首之服”,又云“殷礼不知天子有几种冕”,惟在《王制》中有:“殷人 而祭,缟衣而养老。”缟即古之深衣,所以说殷商已有阶级差别,但具体服饰上还没有完全确切的完备形式。 在周代,分封制确立,这就给予服饰等级差异上的区分较为具体化。 周人从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上否定了“天命论”,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自身的重要性,并对头(首)加以重视,首服的式样颜色区分人的尊卑贵*,形成以首服为主要标志的冕服制度和朝服特征,并以象征五行,五方的青、赤、黄、白、黑作为正色,这五种颜色非一般人能穿,这些都由《舆服制》作出详细的规定,就连常服,燕居服也规定有不成文的等级界限。 一、冕服 冕服是皇室、臣子们祭祀天、地、祖先、神灵时所穿的祭服,并成为朝廷特有的祭祀服饰。西周已定型,并有严格的区分,冕服虽各朝形制略有变化,但总体来说,大同小异。 据《周礼》记载,周代凡有祭祀活动,帝王百官皆穿礼服。礼服由冕冠、玄衣、缥裳等组成,其等级依次分为:大裘、衮冕、氅、冕毳(cui)、 冕、元冕等制。总括历史时期,冕服以下表内容为规范而使用。 1.冕冠 冕服是由戴冕冠而得名。冕冠是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最为尊贵的礼冠。 “周之冕以木为体,广八寸,长尺六寸,上以玄,下以 (同朱色少别)”,前后有旒。其中冕木板叫“ ”。 长一尺六,宽八寸(各朝尺寸有不同),成一长方形(也有后方前圆的),前低后高,相差约二寸左右,前后一般垂有若干串珠玉,名叫冕旒,旒的数量和质量是随祭祀的内容和官职身份而定,在一串旒上系十二珠,以玉为料。每玉相隔一寸,则每一旒长度为十二寸(有图)。天子冕冠的旒系五彩玉,排列顺序为朱、白、苍、黄、玄,然后再反复。穿玉的丝为藻,旒是以藻穿玉、以玉饰藻,所以又称“玉藻”。冕冠的两旁各有一孔,又在笄的一端系上一根丝带,从颌下绕过,系于笄的另一端,把冕冠高高的固定在头上。另外,在两耳之处各垂一颗玉珠名为“充耳”,意在提醒戴冠者勿信谗言,而垂旒是让戴冠者目不斜视,断事公道。 旒数有差等,天子衮冕为十二旒,前后二十四旒,每旒十二玉,共用玉二百八十百颗;公戴冕旒,有九旒,每旒用九玉,所用玉色为苍、白、朱三彩;侯伯七旒,旒用七玉;子男毳冕五旒,旒用五玉;卿、大夫玄冕有六旒、四旒、三旒、二旒的区别。 2.冕服 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与冕服配穿。冕服为上衣下裳之制,其衣裳之颜色、纹章之数量都有不同。帝王所用的冕服是上玄衣下 裳,在最高等级的祭祀上有十二纹章,(有图)一般上衣的文章为绘制而成,下裳的纹章是手绣而成。纹饰次序,除曰、月、星外,首以龙,次则山、华虫、火、宗彝,皆画之,又次以藻、粉米、黼黻,皆以绣。 曰、月、星,取其照耀光明,如三光之耀。 龙,能变化而取其神之意,象征人君应机布局而善于变化。 山,取其能云雨或说取其镇重的性格,象征王者镇重安静四方。 华虫,雉属,取其有文章(文彩),也有说雉性有耿介的本质。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 宗彝,谓宗庙之郁鬯樽,虞夏以上取虎彝、 彝,虎取其猛, 取其智或说取其孝。以表示其深浅之知、威猛之德。 藻,水草之有文者,一说取其洁。象征冰清玉洁。 火,取其明,火炎向上有率土群黎向归上狞之意。 粉米,取其洁白且能养人之意,若聚米形象征有济养之德。 黼,即画金斧形,白刃而銎黑,取其能韧断之意,斧与黼音近,或通用。 黻,作两己相背之形,《尔雅.正义》谓黻为弗文,取拂之意,陈用之《考工记》作左青而右黑,清代学者取斧与弓相对,应为二弓。作两己相背,谓群臣可相济,见恶改善,同时有取臣民背恶向善的含义。 冕服采用前高后低的形式,言王者位高权重,未免有骄矜之气,应有向下谦虚之态。冕有垂旒,所以蔽明,表示王者不视邪,以上各物均含有规劝君王不妄自尊大、不信谗言、明辨是非,不计小过等意义。 3.冕服的附件 芾,芾是当股之衣,因在膝前又叫蔽膝,芾的形制,天子用直,色朱,绘龙、火、山三章,公侯前后方(杀其四角使其方,变于天子之直,即去上下各五寸),用黄朱,绘火、山二章;卿、大夫绘山一章。芾是系于革带上垂之于膝前。 革带,博二寸,用以系 ,后面系绶。 大带:天子、诸侯的大带在其四边都加以缘辟。天子素带,朱里;诸侯不用朱里。大带之下垂以绅,宽四寸,用以束腰。 佩绶:天子佩白玉玄组授;诸侯佩山玄玉朱组援,大夫佩水苍玉等。 舄:王之吉服有九,舄有三等,赤舄为上,冕服之舄,是在服冕服时用赤舄,诸侯和王同用赤舄。 秦汉时,当时社会风尚以袍为尊、为贵,秦汉时,袍外穿作礼服之用。汉时袍大袖居多,袖口收缩得紧小,这一部分称祛,袖身宽大的部分称袂。袍还被作朝服,大襟大斜领,衣襟开得很低。 佩绶是汉代服饰的一大特色,它主要是用来区分等级,秦、汉官服色款相同,冠又不十分详细,佩绶以颜色、尺寸、花纹式样来区分等级。“组”是用丝带编成的饰物,可用来系腰“绶”是官印上的绦带,又称印绶。 佩绶方法有二:一为垂,其方法是系于腰间或正或侧;二为盛,是以 囊盛上。 囊有金、银钩挂于带旁,故又称旁囊,作盛绶之用所以又叫绶囊。武将的囊上绣有虎头纹样,所以又称虎头绶囊。 印绶无论尺寸,还是颜色和织法上都不同,据文献载:“汉帝佩黄赤绶,长两丈一尺;公侯、将佩紫绶,长一丈七尺……”地位职位越低,绶的尺寸越短。 隋时天子用赭黄袍,唐规定:黄色只有皇帝和皇室亲臣、贵臣才可服用,他人服用则为犯罪,因此黄色为皇权的特殊象征。当时,官职品级也以色彩区分,三品以上服紫色,五品以上服朱色,六品为绿色,七品为青色,以服装的颜色区分官品,等级的方法从隋开始,到唐成定制。 在唐官服中有时代特色当属章服。章服是唐时佩了鱼符、鱼袋的官服。鱼符、鱼袋均为唐朝官员朝服、礼服的一种。鱼袋是用来装鱼符的,通常系在大带上,武则天时改佩鱼为龟,中宗后又改为鱼,随身佩鱼,其作用一是用以明贵*、辨尊严内外,一是以为臣子上朝面君成应皇帝召见进宫的凭证。鱼符之形为鲤鱼,是以“鲤”喻李,寓意李家天下的一种标志。 鱼符长约三寸,其质为玉、金、银、铜等材料。皇太子佩玉鱼,亲王佩金鱼,诸官佩铜鱼。鱼上刻有官品、姓名。鱼分左右两部分,左向之鱼朝,右向之鱼随身携带。佩带的方法是将符盛于“鱼袋”里,挂在腰间革带上,凡穿朝、礼服必佩鱼袋,鱼袋上的纹饰,三品以上饰金,四五品饰银。 宋时公服沿袭唐的服色,三品以上为紫色,五品以上朱色,七品以上绿色,九品以上服青色,宋时只有鱼袋,没有鱼符,紫服佩金鱼,绯色饰银鱼。 明代,文武官员遇大祀、庆成、冬至等礼节,都戴梁冠,穿赤罗衣,一品冠七梁革带饰玉,绶用云凤四色花锦,下结青丝网玉环,其它品位逐级下减,至八九品一梁之官,革带用乌角,所执笏板也有规定。 案纹样绣于袍上,以别官级品位。公、侯、驸马、伯用麒麟、白泽,其余文官绣禽,武官绣兽。文官一品用仙鹤;武官一品用狮子。补子最早出于武则天,当时以不同的锦纹赐予百官,称为“袄子锦”。明时演变为缀于袍上的补子,成为当时官服的一大特点。 明世宗嘉靖年间,对品官燕居服进行规定,其制为仿古时玄端形制的宽袍大袖,用深青色的纱罗制成,三品以上袍有云纹,四品以下只以青色镶边。又在袍子前后缀以补子,纹一样。 赐服是官品未达到某品级,而皇帝特许而赏赐穿着之服饰。赐服中有一种蟒衣、飞鱼、斗鱼之服,因蟒形似龙纹,只比龙少一爪,所以极其尊贵。 明代官服首服中最具特点的是乌纱帽,其形制前低后高,两旁各插一翅,通体皆圆。帽内另用网巾以束发。乌纱帽翅因戴者官职、身份不同而各异。 清代一改历代冠制,有礼帽和便帽之分。礼帽中暖帽的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有图)制成,有红、蓝、白、金等,无顶珠者无官品,再有进士、状元顶金三枝九叶,举人、贡生、监生顶金雀,生员顶银雀。 清代袍与褂为主要的礼服,而袍是否开衩和开叉多少是由穿着者的身份而定,一般官吏开两衩,皇族宗室开四衩。平民无衩,俗称“一裹圆”。开衩之袍又称箭衣,口上有箭袖,以便骑马射箭。袍子以龙袍最尊贵,其次为蟒袍,蟒袍又称“花衣”,是官吏和命妇的专用服饰,袍的颜色和蟒纹中爪的多少取决于官职与品级,而不绣爪的世人可穿。一品至三品绣五爪九蟒,四品至六品绣四爪蟒,七品至九品绣四爪五蟒。长袍是满族服饰的特点,汉族以往都是上衣下裳制,满袍则为以后的旗袍打下基础。 在满服中,褂多穿于之外,所以也叫外褂,依季节有单、夹、棉、皮之分,惟不用亮纱和羊皮。官服中的褂另在胸背的正中引用汉明代补子形式,不过改明补为清绣,直接将图案绣于外褂之上,故又称补服,表示品位等级。 清代文武官补子绣饰 另一种褂不及腰,袖仅掩肘,为是满人常骑射的功能所致,所以又称马褂,马褂无贵*之分,世人皆可穿之。 马甲(或称坎肩、背心),男女皆穿。 还有一种带排扣的马甲,扣有二十三枚之多,四周镶边,为勇士和立有军功的特殊人物穿着,是非凡人物的表征。 满服中朝珠是高级官员区分等级的一种标志,进而形成高级的装饰品。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均佩朝珠,以琥珀、蜜蜡、象牙、奇楠等料为之,共计一百零八颗。旁随小珠三串,佩带时这边带一串,那边带两串。男子两串小珠在右,命妇两串小珠在右。 除冕服,官服外,还有: 弁服,古代仅次于冕服的一种服式,一般在打猎、出征和曰常朝政服用,它是以弁冠为引申配套而穿的服饰,弁由数块皮子合成,下大上小成尖状,形如两手对合,形成的条状处镶有许多五彩珠玉,十分美观,文学上曾有“会弁如星”的形容。弁以彩珠数量区分等级,有12、9、7、5、3、1珠之分。 元端与深衣 这两种是曰常所用最多的礼服,自天子至士皆可穿着,为儒者、贤士的礼服。元端在周时为国家法服。元端,取端正之意,颜色皆为正色,衣袖都是二尺十寸宽的整幅方形,这又是中国传统思想所致。中国历来讲究以规矩行事,要成方圆,万事要有模式、有典范,不可多变,这一点影响了中国服饰几千年。 深衣是一种上衣下裳分裁连制的长衣。它是为官者最低一级的礼服,又是百姓最高一级的礼服。许多衣服的形制都是从深衣发展过来的。《礼记.深衣》:“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袂圆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文中还有:“制有十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这样一款古老而应用广泛的衣饰,具有很强、很突出的寓意和象征性。 袍 是上衣下裳分裁连制的形制;并是一种有夹、可絮棉的长衣。单层的长衣古代称其为衫。袍,初为内衣,战国后,袍成了外套,以后形制也没有多大变化。 裘 毛皮制成的衣服,并且皮毛露于外叫裘,先秦穿裘外加罩衣称裼,以保护皮毛。锦衣即指裼。战国后,渐渐演变为裘毛向里而穿。 襦 我国古代把短衣称襦。《急状篇》注曰:“长衣曰袍,下至足跗。短衣曰襦,自膝以上。”襦是单的,无夹里。有夹里或加絮称袄。襦又分长襦、短襦。 裆 无袖短装,一片在前,一片在后。 背子 一种对襟开衩外衣,在宋时极流行,从皇帝到百民,男妇老幼皆穿。 王后之服有袆衣、 翟、阙翟、鞠衣、展衣、鞠衣、 衣之分。随从皇帝祭先王要服玄色袆服,画五色山雉;祭先公要服青色 翟;祭群小祀须服赤色阙翟。以上三服为祭服。亲蚕穿鞠衣,以礼见王及宾客服白色展衣;燕居服黑色阙衣,以上三服为常服。 汉时,皇后、贵妇在重大场合皆穿深衣,妇女们还沿袭战国时襦裙配套穿的习惯。 隋至盛唐时女子以瘦高为美,当时服装有三种风格:(1)窄袖襦衫,长裙,主要流行于隋至初唐这个时期。(2)胡服(3)女穿男装 中晚唐女子以胖为美,衣装加宽加肥,大袖宽裙。 其实很长时间里宽襦大裳一直是我国传统服饰的主流{袖子很大,前面有一条绅带[后来宽襦大裳逐渐只作为礼服,(“绅士”一词由此而来)]},只是后来逐渐作为礼服使用。汉代多以黑色和红色为主色调,到了唐朝色彩变的更丰富。圆领是春秋时期受游牧民族影响开始是作为一种休闲服,唐朝流行穿胡服时开始兴起。到宋朝出现了方型纱帽作为官帽并强化了帽翅(以前都是圆形纱帽且大多作为休闲服饰使用),宋朝常服袖子变窄,宋朝出现了一种方型的文人巾帽;到明朝出现了补服制度,另外纱帽后面多了两个飘带。汉代男子的曲裾深衣 曲裾深衣穿戴展示图(根据陕西咸阳出陶俑复原绘制)。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

  • 索引序列
  • 高教探索编辑部
  • 高教探索编辑部电话
  • 教育探索编辑部
  • 教育探索编辑部电话
  • 探索编辑部赵超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