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官网查询网址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官网查询网址

发布时间: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官网查询网址

汕头大学学报有三个版,分别是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以及医学版(即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但无论哪个版都不是核心期刊,请你多加注意。

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的探索,《教学与研究》,2001年2月; 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11; 构筑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网上空间,《网上唱响主旋律》高教出版社,2002年4月; 网络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西北大学学报》2002年(社科版); 西部大开发中的人才资源战略「竞争力评论」2003年第5期 非正式组织的利弊分析,《企业改革与管理》2003年第7期; 用企业文化塑造员工,《商业时代》理论版2003年第18期; 我国公共部门实行目标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理论导刊2004年(此文被《新华文摘》检索) 人员培训:挑战、需求与创新,理论月刊2004年 电子政务产品质量评估初探,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4, N3(CSSCI)12 企业危机预警理论及其对我国社会危机预警的启示 中国行政管理2005(2)34-36(CSSCI)13、 国家人口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开发初期报 朱正威,肖群鹰等 人口研究第29卷增刊(“人口安全与社会发展-多学科视野”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58-6214、中国退休返聘公共政策环境分析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5, N2(CSSCI)15、基于熵权夹角和的企业经济效益诊断模型 运筹与管理 2005(2)142-14816、供应链管理思想在电子政务发展中的应用 中国行政管理2005(10)53-55(CSSCI)17、构建人口结构安全预警系统初探 汕头大学学报 2005(6)60-6418、中国区域公共安全评价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中国行政管理2006(1)39-42(CSSCI)19、国际公共安全评价体系:理论与应用前景 公共管理学报 2006(1)20、发达国家公共安全管理机制比较 朱正威 张莹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06(2)(CSSCI)21、朱正威、张莹发达国家公共安全理念述论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CSSCI)22、我国地方政府灾害管理能力评估体系的构建--以美国、日本为鉴 朱正威 胡增基 学术论坛 2006 (5)23、论政府危机管理中公共政策的应对框架与程式 朱正威 吴霞 中国行政管理2006(12)(CSSCI)24、在能力与脆弱性评价框架下培育政府公共安全治理能力 朱正威 肖群鹰 中国应急管理 2007(2)25、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演化轨迹 朱正威 黎亮等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07(3)(CSSCI)

汕头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查询网址

网上自己找吧

摘自《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9期我讲这样一个题目,就是“大数据不能替代企业家”。马云这个讲话,大家都知道,不用多讲。首先我们要理解究竟什么叫计划经济?我还是从技术的角度来分析,我引用了这样一个东西概括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本质特点就是系统的、制度性的暴力,用强制力量否定企业家精神,剥夺个人选择的自由,创业和创新的自由。通过任何强制的、系统的力量去否定企业家精神,都可以叫计划经济。在计划经济下任何企业家精神,任何创造性的思维都是不可能的。下面我从四个角度来谈一下我的观点:第一个从知识的本质;第二个从企业家精神;第三个从风险和不确定的区别;第四个从人的行为受到理念、观念的支配。这四个方面不是独立的,是相互依赖的。第一个方面,上个世纪30年代大辩论,就是以米塞斯、哈耶克为一方和兰格、勒纳为另一方的辩论。这个辩论其实在没有真正定论的情况下,兰格等计划经济的支持者单方面宣布自己赢得了大辩论的胜利。所以熊彼特就讲过,“作为一种逻辑上的蓝图,不可否认,社会主义蓝图在更高水平的理性下描绘出来了。”布里耶克说兰格等主流经济学家并没有真正理解米塞斯和哈耶克讲了什么?传统的标准解释,就是米塞斯和哈耶克认为计划经济不可行,是因为中央政府缺乏这种计算能力,没有办法在成千上万的数据上进行瓦尔拉斯方程求解。只要这些问题能解决,那计划经济就是可行的。兰格当然知道这个很难的,用一种试错的方式模拟市场,认为这个可以达到计划本身想达到的目的。实际的情况是什么?对于米塞斯、哈耶克来讲,计划经济真正的困难不是计划能力的限制,而是因为经济运行所依赖知识的特定本质决定了计划经济是没有办法成功的。知识的本质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一个是静态的角度,一个是动态的角度。从静态的角度,可以说人类的知识简单概括为两类,一种是硬知识,一种是软知识。所谓硬知识是什么?你可以用语言、文字、数字、图表、公式等等表达和传递的知识。这样的知识,一旦创作以后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并且可以传播,甚至可以集中使用。比如流动力学。软知识就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文字、数字、图表、公式表达和传递的知识,例如诀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像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当然这两类知识人类都是需要的,但对创造性的决策而言,软知识更重要。这就是迈克·博兰尼所讲的,第二种软知识叫默性知识,它是所有知识的支配原则,甚至最形式化的与科学化的知识也是无一例外地遵循某种自觉或创造行为,体现的完全是默性知识。举一个简单例子,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就是硬知识,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是硬知识,再说他们怎么发现的?牛顿怎么发现万有引力?爱因斯坦怎么发现相对论?这是个软知识,这些东西是没有办法通过文字、图表、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至于爱因斯坦和牛顿本人也是讲不清楚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说计划经济的失败不在于硬知识,而在于软知识。尤其是软知识,它一定是分散的、局部的、主观的,而且在实践当中创造的,不可言说的。因而只能由当事人自己使用,不可能由其他人获得,当然也不可能被计划当局获得。你在这个位置上可以使用这个知识,不在这个位置上不可能使用这个知识。如果你获得这个知识,就像水中捞月,你能看得见,但是拿不出来。简单说,马云怎么创造阿里巴巴?即使把他每天的日记写出来,做了什么决策,甚至为什么做这样的决策等等都记录下来。其他人能由此复制马云的决策吗?不可能!马云的大部分决策都是基于他的灵感,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为什么,他日记中写的“为什么”不可能包含他实际决策时的所有所思所想,而这些没有写下来的默性知识才是最重要的。计划经济不可能模拟出来一个阿里巴巴。另一方面看知识的动态性,甭管是硬知识还是软知识,知识不是一个固定的存量,是在过去当中不断地创造出来的。这个创造力依赖于人的主动性,依赖于经济活动本身。如果这种活动不存在,那这种知识也就不存在了。米塞斯说,“市场不断地产生的信息源于企业家才能的发挥,它与特定的时空环境相联系,并且只能被每一个在这个环境中行动的个体所感知。他说企业家的经营态度和活动,源于它在经济过程当中的位置。假如这个位置消失了,那么他的经营态度和活动也就随之消失。”这强调的都是知识的一个动态性。所以从这个观点来看,我们总结一下,就是说上世纪30年代那时候还没有计算机,并没有大数据,但是米塞斯和哈耶克有关计划经济不行的论证已经告诉我们,即使有了大数据,有了人工智能,计划经济仍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是知识本质所决定的。计划机关没有办法获得制定这种计划经济所必需的默性的软知识,而且这种知识只有在动态过程中才能创造出来。计划经济从本质上存在于这样一个悖论。大数据是市场经济当中千千万万交易者自发行动的结果。那么搞计划经济是什么意思?让每一个人听命于政府安排,给他安排什么,生产什么,消费什么。这时候大数据的本质就没了。如果你说大数据可以提出来搞计划经济,大数据本身就消失了,这完全是一个逻辑下的悖论。在市场上产生了这些信息,假定没有这个市场时候,用计划手段还能够获得这些信息,这个显然是非常荒谬的。第二个理由,我从企业家的角度来谈一下,按照米塞斯和哈耶克的观点,就是发现、创造以价格或非价格的方式传递信息,是人类企业家精神的体现。这个意义上就是说,每个人都具有一定企业家精神。按照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这类人是创造性特别强的人。主流经济学认为,个人决策的目标和手段都是给定的,就是资源给定、技术给定、偏好给定,最后怎么配置资源?这和企业家决策相差非常远。实际上企业家决策不是给一个目标和手段,然后寻找一个最好的手段来实现给定的目标。而是寻找、选择目标和手段本身!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手段并不是给定的,并不是能选择的结果。这个就不是一个计算问题,它是一个判断问题。简单地说,按照过去所有资源给定、技术给定、偏好给定的话,这是计算能力问题。也就是我们所有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布置给我们的作业,所有人都会得到一样的结果,如果你跟正确结果不一样那你就错了。但是企业家的决策不是这样的,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人判断完全不一样的。这个企业家精神一定是超越大数据的,企业家要做的事一定是大数据没有办法告诉他的。这个在创新中尤其如此。简单举例来讲,发明汽车的卡尔·奔茨和戴姆勒,这些人不是做马车的,如果数据能告诉我们未来能做什么,显然发明汽车的应该是在马车行业的企业家,而不是卡尔·奔茨、不是戴姆勒。同样计算机这个数据,没有办法告诉比尔·盖茨为什么要创办微软,软件产业。如果数据可以告诉他,创造微软的一定是IBM,创造软件的不会是比尔·盖茨。同样数据也没有办法告诉马化腾为什么要创造微信。如果数据可以告诉他的话,发明微信的一定不是马化腾,而是中国移动,因为他们拥有最多最新的数据。我们还可以列举好多,比如电影行业,那么哪一个电影最卖座?过去任何数据没有办法告诉你。一个电影制片公司可以获得过去几十年所有影片的大数据,包括每个影片的观众人数,观众的年龄结构、地域分布、时段分布,票房收入,但是所有大数据不能告诉我,下一个最卖座的电影是什么?举一部电影,《星球大战》当时被环球影业公司拒绝了,为什么拒绝?因为没有人知道,现在没有,未来也不会有人知道哪一部电影最卖座。图书市场也是一样。亚马逊拥有最大的图书市场数据,亚马逊可以按照每个人的购书习惯推荐给你,但是没有办法按照亚马逊的数据来计划下一个写一本什么样的书。如果一个作家、一个学者要根据亚马逊数据来写书,那十有八九他一定会失败。所以,所有的数据都是过去的,为未来提供的信息非常有限。我刚才谈到计算机的问题,为什么大型计算机企业在微型计算机上没有市场,为什么微型计算机的企业在个人电脑上没有市场?这显然不是数据能够回答的问题,如果数据能回答的话,那IBM从大型机、微型机、笔记本一直到智能手机一定是决策领先的,但数据是没有办法告诉这些东西的。最终结论是什么?不是说大数据没有用,大数据非常有用,大数据对决策很有帮助。但是真正决定一个社会最重要的东西,也就是企业家要做的那些事情,这些是大数据没有办法告诉企业家的。第三个我讲一下风险和不确定性的问题。要理解大数据、计划经济不可行,必须要认识到风险和不确定性之间的区别。我们知道1921年弗兰克·奈特在他书里明确了这个区分。可惜他的理论至今没有改变经济学把不确定性和风险等同的状况,所以还有必要更明确提一下。根据奈特的观点,风险是可以量化的,不确定性是没有办法量化。风险是根据概率论或者统计规律服从于大数定律,可以降低、可以被保险,可以分散。而不确定性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先验概率,更没有统计概率,没有分布函数,因而是不可降低、不可被保险的。这就是说风险是外生的,今天是不是下雨是外生的,不确定性是内生的,依赖于企业家行为。人本身在做什么?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一整套概率统计理论不适用于未来。概率统计学中讲的参数估计、中心极限定理、最小二乘法估计、线性因果关系等等,这些都只适应于解决风险问题,不适应解决不确定性问题。刚才谈到企业家,企业家不是给定资源、给定偏好下分配,而是有创新。因为创新本身它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在很多方面充满了不确定性的,包括技术上的。奈特兄弟他在发明飞行的时候,比空气重的东西能不能飞在空气上面,技术上是不知道的。另外,苹果的iPhone 乔布斯他不是用键盘,而用用多点触控技术,这在事前是不知道的。第二,即使在技术上可行,在商业上是不是成功是不确定的,消费者是不是认可是不确定的。第三,这种技术价值一定依赖于相关互补性技术的出现。比如说激光一开始出现是没有用的,十年之后出现了纤维玻璃。但是这样的技术看着毫无相关,所以在做出激光之后,贝尔实验室甚至不主张申请专利,说这个技术没有商业价值。事实上我们知道激光出现和光纤玻璃的结合,改变了整个信息工业。现在我们之所以有互联网就是因为这个,因为过去的铜线是没有办法实现承载现代意义上的互联网信息。第四,即使前面都解决了,还是有体制和文化方面的问题。比如滴滴打车,目前的体制对共享经济有很多不认同。除了中国,西方也有很多新技术被摧毁的例子。根据当时的行业规定,当时的文化,大家不认同。包括现在说人工智能,不知道技术上是否可行。即使技术上可行,但是大家认同不认同?所有东西都被人工智能替代以后,我们需不需要这样的社会?我没有任何观点,只是举一个例子,说这个不确定性不是用风险、不是用概率算出来的。企业家在做出这方面决策的时候,最有价值的预测都是判断,都是基于他的想象力、自信心和勇气,没有办法根据现有的数据给予判断。这个毫不奇怪,大量的企业家决策是我们一般人所不能理解的。第四个观点是从观念的角度来看。传统经济学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利益支配,然后只要有这个偏好,我可以算出他在什么情况下做出什么反应。其实我们知道,人的行为不仅受利益的支配,也受观念的支配。记得200年前大卫·休谟也讲得很明白,如果人的行为不仅受利益的支配,也受观念的支配的话,人的观念很难去描绘它,很难去统计它的。那这个本身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有时候人的判断基于数据是不可能的。第二点意味着什么?我们看到因果关系是不确定的,这种情况跟经典力学是不一样的,而像量子力学。它的因果关系是不确定的,甚至不是单向的。同样的数据可以导致不一样的结果。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在瑞典导致了社会民主党的执政,在德国出现了希特勒。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导致政府权力不断的减少,2008年的金融危机却使得政府权力不断的增加。为什么出现这个情况?当面对金融危机的时候,政府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措施,取决于政府信奉什么样的理念。如果我们相信凯恩斯主义,那我们就走向了更多的政府干预。如果相信奥地利学派哈耶克的商业周期理论,我们就减少政府干预,所以同样的数据,它得出的结果依赖于我们人类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这就使得预测未来变得非常的难,我们没有办法按照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比如突然发生一个爱国主义运动,原来可能好好一个企业可能一夜之间就垮了,另一个本来破产的企业突然之间起死回生,大家都去买他的产品。食物链的崩溃,没有人是靠数据预测到的。就是最近的2016年美国大选,大数据也没有预测到特朗普会胜利。所以我说把握未来靠的是企业家精神,而不是简单靠大数据,大数据没有办法预测谁会成为下一个马云或者马化腾。马云的无人超市,他没有预料到人们都去乘凉去了,大数据没有办法告诉他,大家不是去买东西,而是去乘凉的。这是我讲的四个观点,从四个角度来看为什么大数据、计划经济是不可能的。我再补充两点:第一,我们经常讨论的计划经济和经济计划。我并不是一般地反对计划,我反对的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指中央机关制定所有人的计划,经济计划是每个人都在做。第二,我刚才讲的四个方面,全是基于认识论的,不是基于利益的。计划经济下导致激励机制的扭曲,这个大家都知道,不需要多讲。这不是说激励机制不重要,恰恰相反,激励机制的扭曲是计划经济失败的重要原因。我只想证明,即使假定不存在激励问题,大数据计划经济也是不可行的。最后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扩展的“卢卡斯批判”。我们知道卢卡斯是理性预计学派的代表,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卢卡斯批判是从计量经济学来的,他说“任何基于经验数据的经济模型不可以用于政策制定,如果政策实施会改变得出该政策的模型本身。”这句话说得有点绕口,但是道理很简单,就是说如果你收集那些数据做计量模型,这个模型用于政策制定,而这个政策的实施会改变了形成这个数据的基础,所以它是不可行的。我又对它做一个拓展,这个拓展就叫做任何基于市场经济的经验性规律,包括数据,都不可以应用于政策制定。因为政策的实施会改变所观察的经验规律的行为基础。举一个例子。我们做一个计量分析。比如说30岁的人最有创造力,政策根据这个,说以后科研经费只给30岁的人,其他人都不给了,因为他们最有创造力,这也是最优资源配置,那样的话30岁的人就不会再有创造力了。30岁的人之所以有创造力,除了年龄、记忆等等之外,他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没有了这个成长的过程,30岁就不会有创造力了。我们经济学家犯过太多这个错误,从市场上拿到一些规律一些统计,马上就建议政府做什么不做什么。比如说我们国家的钢铁行业,你可以统计说年产1000万吨的企业是具有最高效率的。所以政府规定,以后投资只能是投资1000万吨的钢铁企业,以下规模的就不可以了。那这1000万吨钢铁的企业就不会是最有效率的了,为什么?是因为1000万吨的钢铁企业本身是一个经营的结果,开始本身是一个很小的企业。我们知道很多都是很小的企业,但是打垮了好多大的企业。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最后我再强调,任何市场当中,基于市场数据得到的经验规律,都不可以用于制定政策,因为用这个制定政策本身就改变或者扭曲了经济关系本身。大数据是市场竞争的产物,所以由于是市场竞争的产物,我们再用大数据做计划经济,这固然是很可笑的一件事,在逻辑上是完全矛盾的,但是如果一定要这样做,那么我说这一定会失败的。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官网查询

如果你的文章在汕头大学学报发表,编辑部会给你用稿通知

文艺学概论 陕西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西厢记简说 作家出版社1957年出版。诗的形象及其他 长江文艺出版社1958年出版。白居易诗选译 百花文艺出版社1958年第1版。《滹南诗话》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5月出版。《瓯北诗话》校点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2月出版。《原诗》、《诗说晬语》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出版。文艺散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文艺学简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唐宋诗文鉴赏举隅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唐音阁吟稿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唐音阁诗词集 台北百骏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1年出版。万首唐人绝句校注集评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唐诗精选评注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唐宋名篇品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历代好诗诠评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唐音阁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出版。唐音阁诗词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出版。唐音阁鉴赏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出版。唐音阁随笔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出版。唐音阁译诗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出版。唐音阁影记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出版。唐音阁杂俎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出版。绝妙唐诗 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出版。 序言 《明人小品选》序(《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2年01期) 《郭沫若史剧理论研究》序(《人文杂志》1986年 06 期) 《古代戏剧赏介辞典·元曲卷》序(《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文学社会理性研究》序(《人文杂志》1987年05期) 简论李调元《诗话》——《李调元诗话评注》序(《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唐代绝句的魅力与全面整理——《万首唐人绝句校注集评》前言(《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漫谈绝句和绝句鉴赏——《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前言(《唐都学刊》1991年04期) 唐人咏陕诗简论——《陕西省志·诗歌志》唐代部分前言(《渭南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唐诗风流佳话》序(《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5期) 一部具有开拓性的诗论——《当代少数民族诗人论》序(《文艺理论与批评》1997年01期) 《世纪颂》序(《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5期) 《元稹集编年笺注》序(《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邱星作品集》序(《杜牧文学成就与思想研讨会论文集》,2003年) 何金铭《乐在傻等》序(《杜牧文学成就与思想研讨会论文集》,2003年) 《王锋旧体诗选》序(《陕西日报》2003年7月6日) 《中国诗歌理论史》序(《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三馀诗词选》序(《中华诗词》2006年01期) 《诗经文学阐释史》(先秦-隋唐)序(《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鹏翔无疆——〈庄子〉文学研究》序(《长江学术》2006年03期) 论文 从《北征》看“以文为诗”(《人文杂志》1979年01期) “诗述民志”——孔颍达诗歌理论初探(《文艺理论研究》1981年01期) 反阉党斗争的赞歌——评《五人墓碑记》及其他(《人文杂志》1981年01期) 其事何长其言何简——说杜甫《石壕吏》(《名作欣赏》1981年02期) 说李白送友人入蜀(《名作欣赏》1981年04期) 说杜荀鹤《再经胡城县》(《名作欣赏》1981年05期) 含蓄蕴藉寄托遥深——说张九龄《感遇》(十二首选二)(《名作欣赏》1982年01期) 含蓄一例——说杜甫《曲江二首》(《文艺理论研究》1982年01期) 论白居易的田园诗(《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3期) 说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名作欣赏,》1983年01期) 说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感觉、视觉和听觉的交替与综合——说陈与义《早行》诗的艺术特色(《文艺理论研究》1983年02期) 陆诗鉴赏两题(《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 苏诗例释(《文史哲》1983年06期) 绝妙的讽刺小品——说朱熹《记孙觌事》(《名作欣赏》1984年01期) 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的《寄黄几复》(《古典诗词名篇鉴赏集》,《文史知识》编辑部编,中华书局,1984年) 宋诗鉴赏二题(《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5期) 甲光向日金鳞开——说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唐都学刊》1985年01期)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说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文史知识》1985年01期) 韩偓年谱(与邓小军合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3期、04期、1989年01期) 论宋诗(与邓小军合撰,《文史哲》1989年02期) 两种思维的冲突与史学家的苦闷——司马迁天人观与思维方式论略(与尚永亮合撰,《人文杂志》1989年01期) 意境幽瑟尺幅千里——潘牥《南乡子·题南剑州妓馆》赏析(《名作欣赏》1991年01期) 司马相如赋的主体特征和模式作用(与尚永亮合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阿房宫赋》鉴赏(《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关于李商隐《夜雨寄北》的理解——答丘汝腾先生(《运城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杜甫与偃师(《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1期) 韩文阐释献疑(《文学遗产》2000年01期) 试论词的创新——关于创作“自由词”的浅见(《中华诗词》2002年01期) 简论近体诗格律的正与变(《文学遗产》2003年01期) 《柳笛集》漫议(《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论《孟子》、《庄子》中的孔子形象(与霍建波合撰,《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杜甫卒年新说质疑(《文学遗产》2005年06期) 试论王绩诗文的独特意蕴(与梁静合撰,《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纪行诸赋的启迪,五言古风的开拓——杜诗杂论之一(《文学遗产》2006年04期) 论王安石的晚年禅诗(与张小丽合撰,《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书评 对句、楹联仍有生命力——读《中国文学的对句艺术》随感(《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开拓——评王锺陵著《中国中古诗歌史》(《学术月刊》1990年10期) 评吴功正著《六朝美学史》(《文学评论》1996年03期) 评吴功正《唐代美学史》(《文学评论》2000年04期) 评徐宗文著《三馀论草》(《文学评论》2005年06期) 评陈文新主编的十八卷本《中国文学编年史》(《文学评论》2007年01期) 杂文 论于右任诗的创新精神(《人文杂志》1984年03期) 研究韵文,开创一代新诗风(《中国韵文学刊》1987年创刊号) 论素质教育与中华诗词进校园(《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霍松林治学录(《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绝句“易作而难工”(《中华诗词》2002年04期) 古典文学与素质教育(《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试作新声新韵律绝的体验和感想(《中华诗词》2004年01期) 人物评价霍松林数十年如一日,刻苦治学,献身教育,培养后学,勤奋著述,赢得了国家、人民和海内外文化界的赞许。1985年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教师,1986年起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87年应客员教授之聘,赴日本明治大学、信州大学等校讲学,在东京作唐诗研究公开讲演,载誉而归。1989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0年,被选为世界杰出领先人物。1991年,荣获国家特殊津贴。其治学经历和学术成就,载入国内各种社会科学家传略、文学家辞典、《中国当代名人录》和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大洋洲及远东地区名人录》、美国国际传记中心《世界杰出领先人物名人录》。现任陕西师大文学研究所所长,中文系名誉主任。兼任青岛大学、西安联合大学教授。其学术职务,主要有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诗词学会副主席,陕西省诗词学会会长,中国韵文学会、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当代诗人词家代表作大观》编委会顾问,美东诗友会顾问、纽约四海诗社名誉社长,美国国际传记研究中心指导委员会副主席、及顾问委员会顾问等等。霍松林年近古稀,依然奋进不已。指导六名博士生撰写论文。他主编的《万首唐人绝句校注集评》、 《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 《中国诗歌理论史》、 《历代诗词曲论专著提要》、 《辞赋大辞典》、 《戏曲大辞典》、 《风俗大辞典》等或即将出版,或接近完成。他主持的《新编全唐五代文》,含校勘、·编年、补遗各项;经普查文献,广搜金石,在请编《全唐文》基础上可补入上万篇文章,全书约四千万字,将为弘扬中华文化作出重大贡献。

汕头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查询

如果你的文章在汕头大学学报发表,编辑部会给你用稿通知

文艺学概论 陕西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西厢记简说 作家出版社1957年出版。诗的形象及其他 长江文艺出版社1958年出版。白居易诗选译 百花文艺出版社1958年第1版。《滹南诗话》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5月出版。《瓯北诗话》校点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2月出版。《原诗》、《诗说晬语》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出版。文艺散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文艺学简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唐宋诗文鉴赏举隅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唐音阁吟稿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唐音阁诗词集 台北百骏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1年出版。万首唐人绝句校注集评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唐诗精选评注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唐宋名篇品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历代好诗诠评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唐音阁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出版。唐音阁诗词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出版。唐音阁鉴赏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出版。唐音阁随笔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出版。唐音阁译诗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出版。唐音阁影记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出版。唐音阁杂俎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出版。绝妙唐诗 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出版。 序言 《明人小品选》序(《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2年01期) 《郭沫若史剧理论研究》序(《人文杂志》1986年 06 期) 《古代戏剧赏介辞典·元曲卷》序(《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文学社会理性研究》序(《人文杂志》1987年05期) 简论李调元《诗话》——《李调元诗话评注》序(《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唐代绝句的魅力与全面整理——《万首唐人绝句校注集评》前言(《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漫谈绝句和绝句鉴赏——《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前言(《唐都学刊》1991年04期) 唐人咏陕诗简论——《陕西省志·诗歌志》唐代部分前言(《渭南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唐诗风流佳话》序(《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5期) 一部具有开拓性的诗论——《当代少数民族诗人论》序(《文艺理论与批评》1997年01期) 《世纪颂》序(《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5期) 《元稹集编年笺注》序(《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邱星作品集》序(《杜牧文学成就与思想研讨会论文集》,2003年) 何金铭《乐在傻等》序(《杜牧文学成就与思想研讨会论文集》,2003年) 《王锋旧体诗选》序(《陕西日报》2003年7月6日) 《中国诗歌理论史》序(《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三馀诗词选》序(《中华诗词》2006年01期) 《诗经文学阐释史》(先秦-隋唐)序(《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鹏翔无疆——〈庄子〉文学研究》序(《长江学术》2006年03期) 论文 从《北征》看“以文为诗”(《人文杂志》1979年01期) “诗述民志”——孔颍达诗歌理论初探(《文艺理论研究》1981年01期) 反阉党斗争的赞歌——评《五人墓碑记》及其他(《人文杂志》1981年01期) 其事何长其言何简——说杜甫《石壕吏》(《名作欣赏》1981年02期) 说李白送友人入蜀(《名作欣赏》1981年04期) 说杜荀鹤《再经胡城县》(《名作欣赏》1981年05期) 含蓄蕴藉寄托遥深——说张九龄《感遇》(十二首选二)(《名作欣赏》1982年01期) 含蓄一例——说杜甫《曲江二首》(《文艺理论研究》1982年01期) 论白居易的田园诗(《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3期) 说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名作欣赏,》1983年01期) 说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感觉、视觉和听觉的交替与综合——说陈与义《早行》诗的艺术特色(《文艺理论研究》1983年02期) 陆诗鉴赏两题(《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 苏诗例释(《文史哲》1983年06期) 绝妙的讽刺小品——说朱熹《记孙觌事》(《名作欣赏》1984年01期) 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的《寄黄几复》(《古典诗词名篇鉴赏集》,《文史知识》编辑部编,中华书局,1984年) 宋诗鉴赏二题(《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5期) 甲光向日金鳞开——说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唐都学刊》1985年01期)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说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文史知识》1985年01期) 韩偓年谱(与邓小军合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3期、04期、1989年01期) 论宋诗(与邓小军合撰,《文史哲》1989年02期) 两种思维的冲突与史学家的苦闷——司马迁天人观与思维方式论略(与尚永亮合撰,《人文杂志》1989年01期) 意境幽瑟尺幅千里——潘牥《南乡子·题南剑州妓馆》赏析(《名作欣赏》1991年01期) 司马相如赋的主体特征和模式作用(与尚永亮合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阿房宫赋》鉴赏(《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关于李商隐《夜雨寄北》的理解——答丘汝腾先生(《运城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杜甫与偃师(《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1期) 韩文阐释献疑(《文学遗产》2000年01期) 试论词的创新——关于创作“自由词”的浅见(《中华诗词》2002年01期) 简论近体诗格律的正与变(《文学遗产》2003年01期) 《柳笛集》漫议(《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论《孟子》、《庄子》中的孔子形象(与霍建波合撰,《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杜甫卒年新说质疑(《文学遗产》2005年06期) 试论王绩诗文的独特意蕴(与梁静合撰,《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纪行诸赋的启迪,五言古风的开拓——杜诗杂论之一(《文学遗产》2006年04期) 论王安石的晚年禅诗(与张小丽合撰,《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书评 对句、楹联仍有生命力——读《中国文学的对句艺术》随感(《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开拓——评王锺陵著《中国中古诗歌史》(《学术月刊》1990年10期) 评吴功正著《六朝美学史》(《文学评论》1996年03期) 评吴功正《唐代美学史》(《文学评论》2000年04期) 评徐宗文著《三馀论草》(《文学评论》2005年06期) 评陈文新主编的十八卷本《中国文学编年史》(《文学评论》2007年01期) 杂文 论于右任诗的创新精神(《人文杂志》1984年03期) 研究韵文,开创一代新诗风(《中国韵文学刊》1987年创刊号) 论素质教育与中华诗词进校园(《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霍松林治学录(《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绝句“易作而难工”(《中华诗词》2002年04期) 古典文学与素质教育(《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试作新声新韵律绝的体验和感想(《中华诗词》2004年01期) 人物评价霍松林数十年如一日,刻苦治学,献身教育,培养后学,勤奋著述,赢得了国家、人民和海内外文化界的赞许。1985年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教师,1986年起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87年应客员教授之聘,赴日本明治大学、信州大学等校讲学,在东京作唐诗研究公开讲演,载誉而归。1989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0年,被选为世界杰出领先人物。1991年,荣获国家特殊津贴。其治学经历和学术成就,载入国内各种社会科学家传略、文学家辞典、《中国当代名人录》和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大洋洲及远东地区名人录》、美国国际传记中心《世界杰出领先人物名人录》。现任陕西师大文学研究所所长,中文系名誉主任。兼任青岛大学、西安联合大学教授。其学术职务,主要有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诗词学会副主席,陕西省诗词学会会长,中国韵文学会、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当代诗人词家代表作大观》编委会顾问,美东诗友会顾问、纽约四海诗社名誉社长,美国国际传记研究中心指导委员会副主席、及顾问委员会顾问等等。霍松林年近古稀,依然奋进不已。指导六名博士生撰写论文。他主编的《万首唐人绝句校注集评》、 《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 《中国诗歌理论史》、 《历代诗词曲论专著提要》、 《辞赋大辞典》、 《戏曲大辞典》、 《风俗大辞典》等或即将出版,或接近完成。他主持的《新编全唐五代文》,含校勘、·编年、补遗各项;经普查文献,广搜金石,在请编《全唐文》基础上可补入上万篇文章,全书约四千万字,将为弘扬中华文化作出重大贡献。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官网网址

一、1大学语文;2港台现代小说;3文化研究; 4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5鲁迅小说精读;6新马华文文学等。二、1 First Year Seminar;2电影、文学中的当代中国;3鲁迅与中国现代小说(Bard College) 《本土性的纠葛——边缘放逐·“南洋”虚构·本土迷思》(论文集)Entanglement of Nativeness: Self-exile, "Nan yang" Fiction and Myths of Nativeness(台北:唐山出版社,2004,5),335页。王德威教授序。《张力的狂欢——论鲁迅及其来者之故事新编小说中的主体介入》Carnival of Tensions: A STUDY ON SUBJECTIVE INTERVENTIONS IN ‘OLD TALES RETOLD’ FICTION BY LU XUN AND HIS SUCCESSORS(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1),423页,35万字。王润华教授序。《考古文学“南洋”——新马华文文学与本土性》The Archaeology on Literary Nanyang:Nativeness and Singapore & Malaysian Chinese Literature(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8),37万字。王润华、周宁教授序。《身体意识形态——论汉语长篇(1990-)中的力比多实践及再现》Body Ideology: Libidinal Practice and Representations in Chinese Novel (1990- )(广州: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2),26万字。陈思和教授序。《鲁迅小说中的话语形构:“实人生”的枭鸣》A Study on Discursive Formation in Lu Xun's Fiction(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7万字,王富仁教授序。《华语比较文学:问题意识及批评实践》Sinophone Literature:Problematics & Critical Practices(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4月),滨下武志教授序。 《身体意识形态——汉语长篇(1990- )中的力比多实践及再现》(修订版)(台湾秀威资讯科技,2014)。《“南洋”纠葛与本土中国性》“Nanyang” Obssession & Native Chineseness(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广州鲁迅》Lu Xun in Canton(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此中并未包含发表的4000字以下的文学批评文章)《论鲁迅小说中的贱民话语》,《中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1期,2011年1月30日,页76-80。ISSN1003-7535,9000余字。《重读张爱玲<色,戒>》,《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2期,页133-146。12000余字,刊号ISSN 1003-0263。《反成长的成长叙事——论鄢然《残龙笔记》兼及韩寒《三重门》》,《当代文坛》2011年第2期,2011年3月1日,页108-112。9000余字,刊号ISSN 1006-0820。《论鲁迅小说中的流言话语》,《中山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2011年3月15日,页38-43。刊号ISSN1000-9639,9000余字。朱崇科 李淑云《失败的“故事新编”——评苏童的《碧奴》》,《文艺争鸣》2011年4月号(上半月),页152-154。刊号ISSN1003-9538,6000余字。《论华文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架构的内在楔入》(教学研究论文),《华文文学》2011年第2期,页105-108。刊号ISSN1006-0677,5000余字。《鲁迅如何存在:在鲁迅书写与书写鲁迅之间》,《鲁迅研究月刊》2011年第5期,页79-85。刊号ISSN1003-0638。9000余字。《林文庆如何对接厦大认同——评李元瑾编著《林文庆的厦大情缘》》(约稿),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华人研究国际学报》第三卷第一期,2011年6月号,页109-112。ISSN: 1793-7248。3000余字。《鲁迅小说中的青年话语》,《名作欣赏》2011年7月上旬刊,页37-41,约7500字。刊号ISSN1006-0189。《扎根本土与自我表述——两本新马论著阅读笔记》,《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1年第3期,2011年9月30日,页67-72,约8000字。刊号ISSN1002-5162。《鲁迅小说中的村镇政治话语》,《新世纪学刊》总第11期,2011年10月,页42-47。10000字。刊号ISSN0219-6085。《华文文学研究新拓展的理路及其问题》,《暨南学报》2011年第5期,2011年9月(实际出版时间为11月),页6-11。8500字。刊号ISSN1000-5072。2010:《论鲁迅小说婚恋话语中的悲剧性机制》,《汕头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页61-66。9000余字,刊号ISSN1001-4225。《爱的中间物——《魔祟》重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2010年3月,页20-25,ISSN1008-985,8000字。《身份认同与“变脸”叙事的双重裂合》(约稿),《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2010年5月,页52-57,刊号ISSN1003-8388,7000余字。《论鲁迅小说中的医学话语》,《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CSSCI)2010年第5期,2010年5月,页111-117,刊号ISSN1671-8402,10000余字。《华语语系的话语建构及其问题》,《学术研究》(CSSCI)2010第7期,2010年7月20日,页146-152,刊号ISSN10007326,10000字。《照相及1927广州鲁迅的定格》,《南方文坛》2010年第5期,2010年9月15日,页80-85。7700余字。CSSCI,刊号ISSN 1003-7772。《思路、写路与寻路——论鲁迅小说中路的话语形构》,《新世纪学刊》(新加坡)总第10期,2010年12月,10000余字,页93-103,刊号ISSN02196085。2009年1〈面具叙事与主体游移:高行健、英培安小说叙事人称比较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2009年3月,页158-163。刊号ISSN 1004-3926,10000字。2〈“新移民文学”:“新”的悖谬?〉,《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9年第2期,2009年6月,页21-26。刊号ISSN1002-5162 ,8000余字。3〈论鲁迅小说中的经济话语〉,《中山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2009年9月,页45-52。刊号ISSN1000-9639,11000余字。4〈论鲁迅小说中月的话语形构〉,《新世纪学刊》(新加坡)总第9期,2009年12月,页63-69,9000字,刊号ISSN02196085。2008年1〈认同形塑及其“陌生化”诗学——论鲁迅小说中的启蒙姿态与“自反”策略〉,《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1期,页41-45。9800字,ISSN1671-8402。《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6期摘录,页72-73。2〈论鲁迅小说中的儿童话语及其认知转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页180-185。刊号ISSN 1004-3926,11000字;3〈当知识化为权力——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型”话语〉,《鲁迅研究月刊》2008年第2期,页40-46。9000余字,ISSN1003-0638。4〈民族身体的跨国置换及身份归属偏执的暧昧————论九丹《乌鸦》中的力比多实践〉,《中外文化与文论》第16辑"海外中国文艺专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页224-235。12000字,ISBN9787561439975。5〈想象中国的吊诡:暴力再现与身份认同〉,《扬子江评论》2008年第2期,2008年4月28日,页87-92。8000字,ISSN1009-542X。6〈“肥皂”隐喻的潜行与破解——鲁迅《肥皂》精读〉,《名作欣赏》2008年第6期,页61-65。6500字,ISSN1006-0189。7〈论鲁迅小说中的癫狂话语〉,《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2008年7月,页41-47。12000字,刊号ISSN1000-9639。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全文收录,2008年第10期,页127-133。8〈术语的暧昧:“问题意识”中的意识问题〉,《暨南学报》2008年第4期,2008年7月,页11-16。9000字,ISSN1000-5072。9〈新加坡突围:困顿与“戏”斗——英培安戏剧中的本土企图〉,《华文文学》2008年第5期,页66-72,10000余字。ISSN1006-0677。10〈本土意识的萌孽抑或‘起源’语境——论邱菽园诗作中的本土关怀〉,《南大语言文化学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第七卷第一期,2008年11月,17000字,刊号ISSN 0219-0699 。11〈鲁迅小说中的身体话语〉,刊于《上海鲁迅研究》2008秋,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10月,8500字,页34-45,ISBN9787807453550 。12〈鲁迅“神”访郁达夫:不在场的南洋遭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第6期,11000字,页112-121。刊号ISSN 1003-0263。13〈新东方主义:力比多实践中的认同政治——从《上海宝贝》到《我的禅》〉,《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15000字,ISSN 1672-223X。14〈欲望的吊诡——贾平凹《废都》情色书写的悖论〉,新加坡《新世纪学刊》总第八期,2008年12月,12000字,刊号ISSN02196085。2007年1〈规训的悖谬与成长的激情——论王小波长篇中的性话语〉,《人文杂志》2007年第2期,2007年3月,页111-117,刊号ISSN0447-662X,11000字;2〈后殖民老舍:洞见或偏执?——以《二马》和《小坡的生日》为中心〉,《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2007年3月,页14-18,刊号ISSN1000-9639,8000字。3〈论鲁迅小说中的环形营构〉,《鲁迅世界》(广东鲁迅研究会)2007年第1期,2007年3月,页55-61,登记证粤0第10321号,10000字;4〈插入的退让:从情/遗书到遗性/书——论木子美《遗情书》中的性爱关切〉,《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2007年4月,页11-15。刊号:ISSN1671-8275。10000字。5〈暴力书写:在纤深与狂放之间——以莫言《红高粱家族》和黎紫书《天国之门》为中心〉,《思想文踪》第10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页122-141,书号ISBN 9787810798181,13000字。6〈鲁迅小说中“吃”的话语形构〉,刊《鲁迅研究月刊》2007年第7期,页15-20转34,ISSN1003-0638。或新加坡《亚洲文化》第31期,2007年6月,页221-229,刊号ISSN02176742,9000字;7〈如何本土:无意识/有意识的辩证 ——论吴岸诗歌中的本土植物〉,《扬子江评论》第3期,2007年6月,刊号ISSN1009-542X,10000字;8〈(被)延异的本土现代性——论陈瑞献小说与诗歌的本土意义〉,《中山人文学术论丛》第八辑(台北:文津出版社,2007,6),ISBN9789576688294[820],共15000字,页1-24。9〈无心插柳中的参与与形塑——论“反黄运动时期”通俗小说的本土传递〉,《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2007年8月,页69-76。刊号ISSN 1007-8754,12000字;全文可参《蕉风》(马来西亚)2007年7月第498期,页86-95。10〈文学空间诗学与区域特质论纲——以新马华文文学为例加以说明〉,《香港文学》总第272期,2007年8月,页90-94,7000字;刊号ISSN1607-4793;11〈身体意识形态:叠合的悖论——论《沙床》中的力比多实践〉,《韩中语言文化研究》(韩国)第12期,2007年9月,页383-396,刊号 ISSN 1738-0502,9000余字。12〈旅行本土:游移的“恶”托邦——以李永平《吉陵春秋》为中心〉,《华侨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2007年9月,页99-106,刊号ISSN1006-1398,10000余字;13朱崇科 张颖妍〈后殖民语境下的香港寓言——从麦兜系列电影看九七后香港想象的流变〉,《华文文学》2007年第5期,9000余字;刊号ISSN1006-0677。14〈华语比较文学:超越主流支流的迷思〉,《文学评论》2007年第6期,页171-177。15000字。刊号:ISSN 0511-4683。15〈自我叙事话语与意义再生产——以潘军的《重瞳——霸王自述》为中心〉,《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2007年11月(推迟),10000字。刊号ISSN1672-223X。2006年1〈没有主义还是主义的狂欢?——以《一个人的圣经》为个案进行分析〉,《备忘志》(马来西亚)第四期,2006年春。2〈本土蜕变:载道的艰难与自我的张力——析论1920、30、40年代马华文学本土变迁轨迹〉,《晋阳学刊》2006年第2期,2006年3月。3〈在凤凰涅盘之前:浅议研究生对学术规范的坚守与超越〉(学术规范论文),《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6年3月上(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科学总论》2006年第2期全文转载)。4〈刘以鬯自娱小说中的香港性呈现〉,任剑涛 彭玉平主编《论衡丛刊》第三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5〈当移民性遭遇本土性——以《乌鸦》与《我这滥男人》为例论本土的流动性〉,《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2006年6月(实际出刊日期)。6〈雨林美学与南洋虚构:从本土话语看张贵兴的雨林书写〉,《亚洲文化》(新加坡)第30期,页134-152,2006年6月。7〈谁的东南亚华文/华人文学?——命名的后殖民批判〉,《学海》(江苏省社科院主办)2006年第3期,2006年6月(或参《蕉风》(马来西亚1955-)总第496期,2006年7月)。8〈马华文化/文学本土性的建构策略及其限度论析〉,《东南亚研究》2006年第4期,2006年7月。9〈开放与抽象:在慢性症候分析之上——以《边缘意象》为中心论郭宝昆的本土收放〉,《汕头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2006年7月。10〈厚重的细节:解/构传统与“后传统”的省思——论希尼尔的本土事件/视界〉,见刘中树 白杨等主编《世界华文文学的新世纪》(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11〈认同“点染”与本土强化——论新华文学中的鱼尾狮意象〉,《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年第3期,2006年9月。12〈本土楔入:可能与限定——以新马华文文学为例论世华文学研究的新进路〉,《中山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2006年9月15日。13〈发异声于“新”邦——读冼文光著《柔佛海峡》〉,《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第3期,2006年9月25日。14〈论卢卡奇和巴赫金“小说理论”的叙述关涉〉,《求索》2006年第9期,2006年9月30日,页195-197。15〈身体政治:用与被用——以《一个人的圣经》为中心〉,《中外论坛》(美国双月刊)2006年第5期,2006年9月,页53-58。16〈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型教学策略刍议〉(教学论文),收入《2006教学研究与实践——教师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页285-292。17〈如何故事,怎样新编? ——从主体介入角度探勘故事新编小说的存在及其确立〉,韩国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发行的季刊《中国现代文学》第39号,2006年12月30日。18<琐碎的凝重:“自反性”本土书写——论希尼尔的本土事件/视界>,新加坡《新世纪学刊》第6期,06年12月。2005年1 〈雅俗混杂的香港虚构——浅解《青蛇》〉,《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5年第1期,2005年3月。2〈边缘童话:谏言(建言)香港——浅论西西的故事新编小说〉,《国文天地》(台北)2005年5月号。3 〈开放实用主义的调试及其限制——杨松年新马华文文学研究的本土视野〉,《蕉风》(马来西亚1955-)总第494期,2005年7月。4〈现实主义的承继及限制——论陶然的故事新编小说〉,《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4期,2005年7月。5〈纪恶的吊诡:叙述暴力与历史——评王德威《历史与怪兽:历史,暴力,叙事》〉,《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2005年10月号。6〈淘气的认真与“珍重的平凡”——论蔡深江的文字倔强及其本土搜寻〉,见朱文斌编《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第二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页169-182。2004年1 To See and to Be Seen: Mutual Reflections between Chinese Women and Singapore--reflections of Singapore in “New Immigrant Literature”, The Arts, NUS, Singapore, 2004, Apr-May N13 2〈复活区域华文文学本土性:活力及限度——以新马华文文学为例加以说明〉,《当代》(台北)2004年5月号,总201期。3〈“小说性”与鲁迅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从《呐喊》、《彷徨》到《故事新编》〉, 《亚洲文化》(新加坡亚洲研究协会)总第28期,2004年8月号。4〈暴力书写:狂放莫言——以《红高粱家族》为中心〉,台北《文讯》杂志,2004年8月号。5〈华文文学:离散中国性与流动本土性〉,《香港文学》2004年11月号,总第239期。6〈陈瑞献——(被)“延异”的本土现代性〉,见《联合早报》2004年11月23、25日副刊连载,一个半版的篇幅刊登9000余字。7〈诗学抵抗:悲壮而沉重的文学肉身─评许文荣《南方喧哗─马华文学的政治抵诗学》〉,《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2004年12月。8〈破解另类与吊诡:看长袖如何善舞?——李碧华《青蛇》的N种读法〉,《人文杂志》(吉隆坡)2004年6月号(脱刊,实为2004年底出版)。9〈从概念批判到本土关怀——略论世华文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收入黄万华、戴小华主编《全球语境?多元对话?马华文学——第二届马华文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2003年1〈想象与重构:上海的现代性——评李欧梵《上海摩登》〉《浙江学刊》(双月刊,杭州) 2003年第1期 [另刊《当代》(台北,月刊)2002年第12月号] 。2〈消解与重建——论《大话西游》中的主体介入〉,《华文文学》2003年第1期,2003年1月。3〈本土性的纠葛——论马华文学史书写的主线贯穿〉,《学海》(双月刊,南京)2003年第2期,2003年3月。4〈吊诡中国性——以黄锦树个案为中心〉,《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2003年3月。5〈无序之则:叙事的法则——吴耀宗初论〉,《香港文学》2003年第4期,2003年4月号。6〈观照与开创:意识形态与20世纪中国文学空间——评藤井省三《鲁迅<故乡>阅读史》〉,《世纪中国》, 2003年05月30日。7〈从部分缺席到集体失语〉,《星洲日报?文艺春秋》(日报,吉隆坡)2003年7月5日。8〈新加坡书写与书写新加坡——解读英培安的一种向度〉,《人文杂志》(吉隆坡)2003年6月号。9〈“去中国性”:警醒、迷思及其它〉,《亚洲文化》(年刊,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第27期,2003年6月。又可参《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网络版2003年8月。10〈看与被看:中国女人与新加坡的对视——以《乌鸦》和《玫瑰园》为例论“新移民文学”中的新加坡镜像〉,《新加坡文艺》(季刊,新加坡)第83期,2003年9月;11《无序之序——破解吴耀宗书写的一种读法》《人文杂志》(吉隆坡)2003年9月号。2002年1〈在场的缺席——从本土研究看马华文学批评提升的可能维度〉,《人文杂志》(马来西亚吉隆坡,双月刊,2003年后改为季刊),2002年1月号。2〈空间形式与香港虚构〉,西安:《人文杂志》(双月刊,西安),2002年第2期,2002年3 月。3〈“小说”的野心与虚构的魅力——评王德威著《小说中国—晚清到当代的中文小说》〉,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2年3月号。4〈现代性与“狐狸”的智慧——评李欧梵著《铁屋中的呐喊》〉,《人文杂志》(吉隆坡),2002年5月号。5〈艰难的现代性与无奈的本土化〉,《华文文学》(双月刊,汕头),2002年第3期。6〈戏弄:模式与指向——论李碧华“故事新编”的叙事策略〉,台北:《当代》(月刊),总第179期,2002年7月号。7〈丈量旁观与融入的距离——郁达夫放逐南洋心态转变探因〉,《香港文学》,2002年11月号。8〈台湾经验与黄锦树的马华文学批评〉,见龚鹏程等《第一届新世纪文学文化研究的新动向研讨会:21世纪台湾, 东南亚的文化与文学》(宜兰:南洋学社, 2002)。2001年1〈平淡上路:超越飞升与失落——中国当代美学批评的反思〉,见《中州学刊》(双月刊,郑州)2001年第2期,2001年3月。2《故事新编中的叙事范式——以鲁迅、刘以鬯、李碧华、西西的相关文本为个案进行分析》(中山大学硕士论文2001,5;导师:王剑丛教授)3 〈神游与驻足——论刘以鬯故事新编的叙事策略〉,《香港文学》,2001年9月号。2000年1〈为了反抗与也是反抗——鲁迅与阿尔志跋绥夫笔下人物性心理描写比较〉,见《鲁迅研究月刊》(月刊,北京)2000年2月。2〈积淀与重塑——从刘登翰主编的《香港文学史说开去》〉,见《香港文学》2000年3月号。3〈城市意象:虚构中的契合与超越——颜纯钩小说主题的一种解读〉,见《香港文学》2000年6月号。4〈反抗:徒然抑或尴尬——颜纯钩小说中的女性生存状况探析〉,见《哈尔滨师专学报》(双月刊,哈尔滨)2000年第3期,2000年5月。5〈历史重写中的主体介入——以鲁迅、刘以鬯、陶然的“故事新编”为个案进行比较〉,《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2000年9月。6〈清洗独角兽的尾巴——浅论香港文学批评的一种偏离〉,见《纯文学》(香港)复刊号第30期,2000年10月。1999年1 〈我看“南来作家”〉,见《香港文学》(月刊,香港)1999年1月号。2〈旁观独角兽的角——关于香港文学独特性的边缘性的思考〉,见《香港文学》1999年5月号。3〈周氏兄弟有关“3?18事件”的文本比较研究〉,见《广东鲁迅研究》(季刊,广州,今改为《鲁迅世界》)1999年第3期,1999年9月。4〈香港气度与香港文学〉,见《香港文学》1999年10月号。 1 杨松年 杨宗翰主编《跨国界诗想:世华新诗评析》(台北:唐山,2003)。2 杨松年 简文志主编《离心的辩证:世华小说评析》(台北:唐山,2004)。3 杨松年 林明昌主编《多元的交响:世华散文评析》(台北:唐山,2005)。4 杨松年 郑琇方主编《细致的雕塑:世华微型小说评析》(台北:唐山出版社,2007)。 1〈刘以鬯自娱小说中的香港性呈现〉,2002,6,5-7,香港大学: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2〈破解另类与吊诡:看长袖如何善舞?——李碧华《青蛇》的N种读法〉,香港大学:国际会议论文(2002,12,6-7);3〈戏弄:模式与指向——论李碧华“故事新编”的叙事策略〉,首届亚洲学者国际研讨会,2002年4月22-23日,新加坡国立大学;4〈尴尬与超越——以《新加坡华文文学史初稿》论新华文学的定位〉, “当代文学与人文生态”国际研讨会,2003年2月22-23日,新加坡。5〈暴力书写:在纤深与狂放之间——以莫言《红高粱》和黎紫书《天国之门》为中心〉,“中国文学与马华文学:中心与边缘的对话”国际研讨会论文,2003年10月4日-5日,马来西亚 新纪元学院;6〈建构马华文化/文学:写在本土迷思以外——试析马华文化(学)本土性的建构策略及其限度〉,“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百年:回顾与前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3年10月22-23日,吉隆坡;7 〈“小说性”与鲁迅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从《呐喊》、《彷徨》到《故事新编》〉,首届研究生国际学术研讨会,香港浸会大学,2003年12月8-9日。8〈当移民性遭遇本土性——以《乌鸦》与《我这滥男人》为例论本土的流动性〉,“文化疆界与国家图像”国际会议,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2004年6月23-25日。9〈从概念批判到本土关怀——略论世华文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第二届马华文学国际会议,山东大学威海分校,2004年9月21日。后收入黄万华、戴小华主编《全球语境?多元对话?马华文学》(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10〈复活区域华文文学本土性:活力及限度——以新马华文文学为例加以说明〉,第13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山东大学威海分校2004年9月23-25日。11〈本土意识的萌蘖抑或“起源”语境——论邱菽园诗作中的本土关怀〉,日本京都大学2006年1月15日,海外华人与汉字文化国际研讨会,主题演讲。12〈厚重的细节:解/构传统与“后传统”的省思——论希尼尔的本土事件/视界〉,第14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吉林大学2006年7月24-29日。13〈想象中国的吊诡:暴力再现与身份认同——以高行健、李碧华、张贵兴的小说书写为中心〉,“历史与记忆:中国现代文学国际研讨会”,2007年1月4-6日,香港中文大学。14“Traveling Nativeness and Its Discontent: A Case Study of Li Yongping’s Jiling Chronicle”,presented at “Globalizing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inophone and Diaspora Writing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Dec 6-8th, 2007, Harvard University。15〈中国当代文学讲授中的海外视野〉,“现代文学教学方法与教材”国际学术会议,上海大学、复旦大学,2008年6月20-21日。16.《“大”“小”的辨证:重读<棺材太大洞太小>》,“郭宝昆”国际会议2012年9月14-15日,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主办单位:Research Institut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ational Museum of Singapore, The Tangent, and The Theatre Practice。17.《两种现代性:鲁迅与林文庆的文化冲突》,2012年10月27-28日“第十七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福州福建师范大学。《方北方的文学本土转型及其限制》,“广东华侨与中外关系”国际会议,2013年9月14-15日,汕头。19.《(被)离散(诗学)与新加坡认同的困境——英培安<画室>的叙事创新》,众声喧“华”:华语文学的想象共同体国际会议,2013年12月18-19日,台北福华文教会馆,由台湾中国现代文学会、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台湾文学馆举办。20.《论王润华放逐诗学的三阶段》,“近代以来亚洲移民与海洋社会”国际会议,2013年12月20-21日,广州。

朋友你好,直接往要投的报刊的电子邮箱投稿即可。根据我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经验,我认为:如果投稿更有针对性,命中率会更高一些。这就关系到,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写的稿件是什么体裁?什么内容?如果说投稿的话,最好投当地的报刊、网络或者是你从事的职业报刊发表,要投哪个媒体首先要研究哪个媒体,看它需要什么内容、什么体裁、什么格式的稿件,“对症下药”,这样会更轻松一些、方便一些,命中率会更高一些。如果你能够告诉我你的具体情况(干什么工作,哪里的,写的小说的大致内容等),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我1993年开始在部队时开始发表各类文章,包括:报告文学、新闻、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体裁的,到目前,先后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法制文萃》《半月谈》《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公安报》《中国交通报》《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转业军官》《中国人事》《道路交通管理》等报刊发表的大约5000篇左右吧,有40多篇获奖。另外:投稿时,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投对报刊媒体,这两点非常重要。祝你成功!

  • 索引序列
  •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官网查询网址
  • 汕头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查询网址
  •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官网查询
  • 汕头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查询
  •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官网网址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