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投稿经验介绍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投稿经验介绍

发布时间: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投稿经验介绍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19辑》百度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链接: 提取码:i7mx简介:《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主要收录语言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词汇学、典籍与文化、汉字与汉语教学等方面的学术文章,同时反映学术交融过程中产生的边缘学科和新课题。本辑设有“特稿”“特别转载”“跨文化学研究”“民俗研究”“章黄学术研究”“文献研究”“文字研究”“训诂研究”“音韵研究”“语言学史研究”“学术信息”“博士生论坛”等栏目。

民俗研究投稿经验介绍

《民俗研究》杂志向国内外读者全面介绍中国民俗和民俗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是国家确认的人文与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该刊自创办以来,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被认为是“能够代表中国民俗学最高学术水平的杂志”,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全世界将近50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它的读者。 《民俗研究》由国内知名民俗学者组成编委会,编委会主任齐涛,现任主编叶涛。编辑部设于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民俗研究》刊发的各类文章,注重学术质量,提倡学术创新。 《民俗研究》为季刊,每期272页,每季末月出版,全国邮局发行。

《民俗研究》杂志创刊于1985年,是中国目前唯一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民俗学理论刊物。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投稿经验总结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15辑》百度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链接:-DleRZI8sMu0U-SMg?pwd=x6hr 提取码:x6hr简介: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著作的一套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十五辑,由商务印务馆出版,将汉字,中文和多种古文系的等古典文献内容整理在一起,用来做学术研究非常实用。

导读:历史上不乏知识分子在真诚地为民请命的时候,却导致祸国殃民的后果,对此,当代知识分子还刚刚开始觉醒。当前,中国知识分子正致力于疏理自己与官方政治社会的关系,并逐渐将自己与之疏离开来,接下来的工作将是进一步反省自己与民间世界的关系,正视自己与民间的距离。我们并不主张一种新的民粹主义,主张知识分子重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实际上,主张知识分子应关怀民间和具有民间意识,与主张将知识分子消弭于民间并非一回事,也决不等于“媚俗”。一个清醒地认识到并同时拒守着自己与官方政治社会和民间社会之间距离的知识分子阶级,恰恰是一个民族文化能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而也只有当知识分子清醒地意识到了其与民间的距离时,他才会认真地去了解和理解民间,毕竟,民间社会虽然是历史的本体,但民间历史仍有待于知识分子去书写,这是当代知识分子所不可推托的文化使命。 对外开放,在使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同时,也回过头来更仔细地审视自己,文化史研究因此而兴。 一个国家的文化,从来就不是铁板一块、浑沌一体的,而是有着复杂的内在结构的织成物,存在着地域、民族、阶级、职业和年龄等方面的差别,其中,阶级差别是文化差别的重要原因,不同的阶级,由于其经济力量、社会地位、历史传统和教育机会的不同,而承当和依循着不同的文化,在古代中国,我们大致可以将文化划分为统治阶级、知识阶级和平民阶级文化,三种文化无疑都对整体的民族文化有所贡献,问题是,在三者中,何者应是中国文化的本体,因而应成为文化史研究的主体? 文化是由人承当并作用于人的,如果文化丧失了对人的作用,就不再是活生生的文化,而成了仅供游人观赏的文物古董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则是由这个民族的全体成员所承当的,因此,在民族人口中占主体的阶级的文化,自然就是民族文化的主体,也就是说,文化史研究固然应关心统治阶级和知识阶级的上层文化,即所谓政治文化和精英文化,但更应该关注民众的下层文化,即民间文化。只有民间文化而不是别的,才应成为文化史研究的主体,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史,首先应该是民间文化史。 如果我们承认无论过去和现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永远是民众,承认民众是历史的主体,那么,我们就必须同时承认,要理解我们这个民族,要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和精神,就首先要理解民众,理解民间的历史和精神,而民间精神和历史只能保存于民间文化中,在气象万千的民间文化中,蕴含了民间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语言方式、思维方式和感受方式,寄托了民间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历史观,惟有理解了民间文化,才算真正切中了我们民族的命脉,聆听了我们民族的心声。如果说,民间文化是一条汇纳百川的浩浩巨流,那么,帝王豪杰、文人精英的文化只能是这一巨流偶或激起的浪花,甚或只是虚浮的的泡沫。 将民间文化确立为文化史的主体,有着实践的和理论的意义。 其实践意义在于,中华民族及其文化正经历着史无前例的深刻变革,一个民族的变革,主要是人的变革,而首要的自然是展占其人口大多数的平民大众的变革,其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的一切文化侧面的变革,而欲求自新,必先温古,即认识民族主要是民众的文化传统和现实状况。人们不是常说要现代化首先要了解国情么?而中国亿万民众的文化-精神传统与现状,就是最大的国情。民间文化以及它所陶冶凝炼的民间精神,直接关乎经济体制、民主政治和法治制度的等社会变革的方方面面。 不过,本文所关心的主要是民间文化研究的理论意义。民间文化研究的实践意义迫切要求文化研究对民间文化的关注,然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中国当代学术界的“文化热” 虽历久不衰,但热点却似乎总是那有限的几个,什么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嘉乾朴学等等,主要是一些思想史问题,在民间文化研究领域,虽也不乏默默的工作者,但其成果却未能在学术界激起应有的反响,民间文化仍处在学术视野的边缘,学术关注的焦点仍是思想史,而人们却是在文化史的名义下谈论思想史问题的(只要翻检一下时下流行的几份精英学术刊物,这一点就一目了然了),于是,文化史被归结为思想史,而思想史又被顺理成章地简化为哲学史、经典著述史。 思想史固然是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不是如知识分子通常所相信的那样,是文化史的主要部分,更不能以思想史取代文化史。 首先,就文化形态学而言,思想在文化整体结构中,只是最表面的层次,我们不妨将之称为文化整体结构的“上层建筑”。 按其存在形态,文化现象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事情层。指人们在具体生活中的具体的所作所为所言所思,每时每刻都在大量的涌现着和消失着的人生百态、世间万象,诸如送往迎来、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等等,文化的这一层次以具体的行为的形态而存在,说穿了,就是生活本身。第二,制度层,即引导人们的具体行为、制约人们的生活实践的规范或模式,包括生活方式、交际方式、语言方式、思维方式、感知方式等等,它们使人们的行为成为有序的、可预期的。文化的这一层次以成文的或口传的典章制度的形态而存在,如礼仪、法典、谣谚等等。第三,意义层。即人们用以解释世界以领会其意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历史观等等,它赋于世界以意义,使人们的世界成为意义世界。 文化的这一层次往往以高度抽象化、合理化的思想体系的形态而存在,如神学、哲学等。 文化的三个层次,相互引发、相互依托。从现成的形态学的角度讲,毋庸置疑,意义体系是文化的最深层次。人们的具体生活实践总是受一定的文化制度所制约的,而一定的文化制度总需相应的意义体系作为其合理性或合法性的辩护,因此,一言体系,或曰特定的思想体系,就被当成整个文化构成的奠基者,要理解一种文化现象,就首需理解其相应的思想或哲学体系。 然而,现成的形态学的关系不能被当成历史的发生学的顺序。文化史既然是关于文化的历史,就必须以历史的目光来理解文化,按文化现象各层次的自然发生顺序来理解其相互关系。就发生学的意义而言,意义体系是文化整体构成的最表面层次,而生活实践才是其发生的渊源和存在的基础。这正与其形态学意义上的关系相反。 这实在并不难理解。因为,生活,惟有具体的生活本身,才是文化萌芽、成长并植根于其中的沃土。先有人类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才有人类的一切,也才有人类的文化。具体地讲,人们只是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经过长期的积淀、总结、升华和抽象,才建立了一定的文化制度:礼仪是交往的产物,语法是说话的产物,逻辑是思考的产物,总之,文化制度在生活中涌现并凝结成形的,说穿了,人们只有先如此这般地做事情,然后,才会有如此这般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这些方式和规范,无非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它们流传于口头就成了谣言、古训,著于竹帛就成了典章、史册,而体现于生活本身就是民俗仪节。另一方面,文化制度产生于生活,却又反过来约束和规定生活:礼仪源于交际又反过来约束交际,语法源于说话又反过来约束说话,逻辑源于思考又反过来约束思考。文化制度又是意义体系赖以产生的基础。一定的文化制度确定了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设定了人们在世界中的地位,也设定了人们看待世界的立场,从而,就决定了人们对自我和世界的理解,也就是说,人们总是在一定的文化制度中并依赖于一定的文化制度来领会和理解世界的,人们置身于怎样的制度中,他在这一制度中处于怎样的位置,他就怎样领会和理解世界,世界就会又怎样的意义,这也就是说,一定的意义体系总是建立于一定的文化制度之上的,不同的民族因其不同的制度而具有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同的阶级也因其在文化制度中的不同地位而拥有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往往被思想史家视为文化最基本层次的思想体系或哲学传统,实际上是文化整体结构中最迟产生和分化出来的层次,它最初还是水乳交融地寓于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文化制度中,只是随着社会的分化,随着专事精神生产的知识分子的产生,它才以神学或哲学的形式蜕变和分化出来,而占据社会统治地位的知识分子(最初是以巫史兼王的身分出现的),同时也就将作为其存在基础的思想体系置于文化的统治地位,并借助为之所垄断的历史叙述和学术著述宣传和强化这一被颠倒了的文化观,而昧于历史辩证法并囿于文字典籍理解历史的后世的知识分子也果真相信了这种编造的文化历史,并继续编造着这种颠倒了的历史,以至于连自己的生存也被头足倒立地颠倒了过来。 既然,只是由于人们先已如此这般地生活着,然后才演生出如此这般的文化制度,才最终编造出如此这般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那么,要研究文化,就必须从生活、从活生生的生活出发,只有首先理解了生活本身,理解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事象和形形色色的文化制度,然后才能理解思想。文化研究应从研究文化制度和思想体系是如何从生活实践中生成和分化出来的,而不是相反,研究生活是如何莫名其妙地从思想体系中分泌出来的,毕竟,人是为生活而思想,而不是为思想而生活,人们从来不是先建立一种世界观或人生观,然后才开始生活,而只是在生活历程中才逐渐有了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即是表面看来是先有思想后有生活的知识分子,他具体选择何种思想体系作为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是有其粗俗的物质生活前提的,这个道理,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划时代巨著中已讲得很明白,马克思将被知识分子尤其是哲学家颠倒的历史重新扳正过来。 应该说,自从马克思出,人们再也没有理由仅仅局限于思想史的范畴叙述思想史,再也没有理由使文化史的研究依赖于思想史,尤其在我们这个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国度里,然而,事情却恰恰相反,在西方人文科学界已将历史和文化研究的目光投向世俗文化从而导致历史观和史学方法的根本转变的时候,我们的人文学术界却仍执著于一些陈旧的问题和理路不放,古代经院学术(经学)的哲学方法,仍被奉为学问正宗,几千年的学统和道统绵绵不绝,既是我们的骄傲,可也是我们的包袱,对此,我们应该有足够清醒的觉悟,学术方法的积习较之思想观点的教条更难于被觉察和清除,学统较之道统更根深蒂固。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投稿经验分享

导读:历史上不乏知识分子在真诚地为民请命的时候,却导致祸国殃民的后果,对此,当代知识分子还刚刚开始觉醒。当前,中国知识分子正致力于疏理自己与官方政治社会的关系,并逐渐将自己与之疏离开来,接下来的工作将是进一步反省自己与民间世界的关系,正视自己与民间的距离。我们并不主张一种新的民粹主义,主张知识分子重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实际上,主张知识分子应关怀民间和具有民间意识,与主张将知识分子消弭于民间并非一回事,也决不等于“媚俗”。一个清醒地认识到并同时拒守着自己与官方政治社会和民间社会之间距离的知识分子阶级,恰恰是一个民族文化能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而也只有当知识分子清醒地意识到了其与民间的距离时,他才会认真地去了解和理解民间,毕竟,民间社会虽然是历史的本体,但民间历史仍有待于知识分子去书写,这是当代知识分子所不可推托的文化使命。 对外开放,在使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同时,也回过头来更仔细地审视自己,文化史研究因此而兴。 一个国家的文化,从来就不是铁板一块、浑沌一体的,而是有着复杂的内在结构的织成物,存在着地域、民族、阶级、职业和年龄等方面的差别,其中,阶级差别是文化差别的重要原因,不同的阶级,由于其经济力量、社会地位、历史传统和教育机会的不同,而承当和依循着不同的文化,在古代中国,我们大致可以将文化划分为统治阶级、知识阶级和平民阶级文化,三种文化无疑都对整体的民族文化有所贡献,问题是,在三者中,何者应是中国文化的本体,因而应成为文化史研究的主体? 文化是由人承当并作用于人的,如果文化丧失了对人的作用,就不再是活生生的文化,而成了仅供游人观赏的文物古董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则是由这个民族的全体成员所承当的,因此,在民族人口中占主体的阶级的文化,自然就是民族文化的主体,也就是说,文化史研究固然应关心统治阶级和知识阶级的上层文化,即所谓政治文化和精英文化,但更应该关注民众的下层文化,即民间文化。只有民间文化而不是别的,才应成为文化史研究的主体,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史,首先应该是民间文化史。 如果我们承认无论过去和现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永远是民众,承认民众是历史的主体,那么,我们就必须同时承认,要理解我们这个民族,要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和精神,就首先要理解民众,理解民间的历史和精神,而民间精神和历史只能保存于民间文化中,在气象万千的民间文化中,蕴含了民间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语言方式、思维方式和感受方式,寄托了民间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历史观,惟有理解了民间文化,才算真正切中了我们民族的命脉,聆听了我们民族的心声。如果说,民间文化是一条汇纳百川的浩浩巨流,那么,帝王豪杰、文人精英的文化只能是这一巨流偶或激起的浪花,甚或只是虚浮的的泡沫。 将民间文化确立为文化史的主体,有着实践的和理论的意义。 其实践意义在于,中华民族及其文化正经历着史无前例的深刻变革,一个民族的变革,主要是人的变革,而首要的自然是展占其人口大多数的平民大众的变革,其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的一切文化侧面的变革,而欲求自新,必先温古,即认识民族主要是民众的文化传统和现实状况。人们不是常说要现代化首先要了解国情么?而中国亿万民众的文化-精神传统与现状,就是最大的国情。民间文化以及它所陶冶凝炼的民间精神,直接关乎经济体制、民主政治和法治制度的等社会变革的方方面面。 不过,本文所关心的主要是民间文化研究的理论意义。民间文化研究的实践意义迫切要求文化研究对民间文化的关注,然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中国当代学术界的“文化热” 虽历久不衰,但热点却似乎总是那有限的几个,什么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嘉乾朴学等等,主要是一些思想史问题,在民间文化研究领域,虽也不乏默默的工作者,但其成果却未能在学术界激起应有的反响,民间文化仍处在学术视野的边缘,学术关注的焦点仍是思想史,而人们却是在文化史的名义下谈论思想史问题的(只要翻检一下时下流行的几份精英学术刊物,这一点就一目了然了),于是,文化史被归结为思想史,而思想史又被顺理成章地简化为哲学史、经典著述史。 思想史固然是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不是如知识分子通常所相信的那样,是文化史的主要部分,更不能以思想史取代文化史。 首先,就文化形态学而言,思想在文化整体结构中,只是最表面的层次,我们不妨将之称为文化整体结构的“上层建筑”。 按其存在形态,文化现象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事情层。指人们在具体生活中的具体的所作所为所言所思,每时每刻都在大量的涌现着和消失着的人生百态、世间万象,诸如送往迎来、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等等,文化的这一层次以具体的行为的形态而存在,说穿了,就是生活本身。第二,制度层,即引导人们的具体行为、制约人们的生活实践的规范或模式,包括生活方式、交际方式、语言方式、思维方式、感知方式等等,它们使人们的行为成为有序的、可预期的。文化的这一层次以成文的或口传的典章制度的形态而存在,如礼仪、法典、谣谚等等。第三,意义层。即人们用以解释世界以领会其意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历史观等等,它赋于世界以意义,使人们的世界成为意义世界。 文化的这一层次往往以高度抽象化、合理化的思想体系的形态而存在,如神学、哲学等。 文化的三个层次,相互引发、相互依托。从现成的形态学的角度讲,毋庸置疑,意义体系是文化的最深层次。人们的具体生活实践总是受一定的文化制度所制约的,而一定的文化制度总需相应的意义体系作为其合理性或合法性的辩护,因此,一言体系,或曰特定的思想体系,就被当成整个文化构成的奠基者,要理解一种文化现象,就首需理解其相应的思想或哲学体系。 然而,现成的形态学的关系不能被当成历史的发生学的顺序。文化史既然是关于文化的历史,就必须以历史的目光来理解文化,按文化现象各层次的自然发生顺序来理解其相互关系。就发生学的意义而言,意义体系是文化整体构成的最表面层次,而生活实践才是其发生的渊源和存在的基础。这正与其形态学意义上的关系相反。 这实在并不难理解。因为,生活,惟有具体的生活本身,才是文化萌芽、成长并植根于其中的沃土。先有人类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才有人类的一切,也才有人类的文化。具体地讲,人们只是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经过长期的积淀、总结、升华和抽象,才建立了一定的文化制度:礼仪是交往的产物,语法是说话的产物,逻辑是思考的产物,总之,文化制度在生活中涌现并凝结成形的,说穿了,人们只有先如此这般地做事情,然后,才会有如此这般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这些方式和规范,无非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它们流传于口头就成了谣言、古训,著于竹帛就成了典章、史册,而体现于生活本身就是民俗仪节。另一方面,文化制度产生于生活,却又反过来约束和规定生活:礼仪源于交际又反过来约束交际,语法源于说话又反过来约束说话,逻辑源于思考又反过来约束思考。文化制度又是意义体系赖以产生的基础。一定的文化制度确定了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设定了人们在世界中的地位,也设定了人们看待世界的立场,从而,就决定了人们对自我和世界的理解,也就是说,人们总是在一定的文化制度中并依赖于一定的文化制度来领会和理解世界的,人们置身于怎样的制度中,他在这一制度中处于怎样的位置,他就怎样领会和理解世界,世界就会又怎样的意义,这也就是说,一定的意义体系总是建立于一定的文化制度之上的,不同的民族因其不同的制度而具有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同的阶级也因其在文化制度中的不同地位而拥有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往往被思想史家视为文化最基本层次的思想体系或哲学传统,实际上是文化整体结构中最迟产生和分化出来的层次,它最初还是水乳交融地寓于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文化制度中,只是随着社会的分化,随着专事精神生产的知识分子的产生,它才以神学或哲学的形式蜕变和分化出来,而占据社会统治地位的知识分子(最初是以巫史兼王的身分出现的),同时也就将作为其存在基础的思想体系置于文化的统治地位,并借助为之所垄断的历史叙述和学术著述宣传和强化这一被颠倒了的文化观,而昧于历史辩证法并囿于文字典籍理解历史的后世的知识分子也果真相信了这种编造的文化历史,并继续编造着这种颠倒了的历史,以至于连自己的生存也被头足倒立地颠倒了过来。 既然,只是由于人们先已如此这般地生活着,然后才演生出如此这般的文化制度,才最终编造出如此这般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那么,要研究文化,就必须从生活、从活生生的生活出发,只有首先理解了生活本身,理解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事象和形形色色的文化制度,然后才能理解思想。文化研究应从研究文化制度和思想体系是如何从生活实践中生成和分化出来的,而不是相反,研究生活是如何莫名其妙地从思想体系中分泌出来的,毕竟,人是为生活而思想,而不是为思想而生活,人们从来不是先建立一种世界观或人生观,然后才开始生活,而只是在生活历程中才逐渐有了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即是表面看来是先有思想后有生活的知识分子,他具体选择何种思想体系作为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是有其粗俗的物质生活前提的,这个道理,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划时代巨著中已讲得很明白,马克思将被知识分子尤其是哲学家颠倒的历史重新扳正过来。 应该说,自从马克思出,人们再也没有理由仅仅局限于思想史的范畴叙述思想史,再也没有理由使文化史的研究依赖于思想史,尤其在我们这个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国度里,然而,事情却恰恰相反,在西方人文科学界已将历史和文化研究的目光投向世俗文化从而导致历史观和史学方法的根本转变的时候,我们的人文学术界却仍执著于一些陈旧的问题和理路不放,古代经院学术(经学)的哲学方法,仍被奉为学问正宗,几千年的学统和道统绵绵不绝,既是我们的骄傲,可也是我们的包袱,对此,我们应该有足够清醒的觉悟,学术方法的积习较之思想观点的教条更难于被觉察和清除,学统较之道统更根深蒂固。

民俗研究投稿经验介绍英文

《民俗研究》杂志向国内外读者全面介绍中国民俗和民俗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是国家确认的人文与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该刊自创办以来,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被认为是“能够代表中国民俗学最高学术水平的杂志”,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全世界将近50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它的读者。 《民俗研究》由国内知名民俗学者组成编委会,编委会主任齐涛,现任主编叶涛。编辑部设于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民俗研究》刊发的各类文章,注重学术质量,提倡学术创新。 《民俗研究》为季刊,每期272页,每季末月出版,全国邮局发行。

论文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正式动笔之前,要对文章进行通盘思考,检查一下各项准备工作是否已完全就绪。首先,要明确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统帅,动笔之前必须想得到十分清楚。清人刘熙载说:“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可以一言蔽之。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是也。”(《艺概》)作者要想一想,自己文章的主题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主题不明,是绝对不能动手写文的。其次,是理清思路。思路是人订]思想前进的脉络、轨道,是结构的内在依据。动笔之前,对怎样提出问题,怎样分析问题,怎样解决问题,以及使用哪些材料等,都要想清楚。第三,立定格局。所谓“格局”,就是全文的间架、大纲、轮廓。在动笔之前先把它想好“立定”,如全文分几部分,各有哪些层次,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哪里该详,哪里该略,从头至尾都应有个大致的设想。第四,把需要的材料准备好,将各种事实、数据、引文等找来放在手头,以免到用时再去寻找,打断思路。第五,安排好写作时间、地点。写作要有相对集中的时间,比较安静的环境,才能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完成毕业论文写作任务。

这个是网上的一篇,我删了很多,其中有很多条民俗,你可以选着写中国传统春节及外国春节的初步探究首先,我们应该进一步地了解我们中国传统的春节都有那些说法和讲究这万事都有个头,那么春节的来历是怎么样的呢 又是如何源远流传下来的呢春节的来历: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的专家近日介绍说: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有所不同的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民间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居海底,每年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可以过去呢 据说"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以驱除"年"兽;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窜友道喜问好,相互庆贺平安度过了"年"关这风俗越传越广,便成为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另有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春节因为当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的孩子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头尾都说了,可大家都知道过年并不简单,这每天都该做些什么每天的习俗:腊月廿三或廿四------祭灶,扫尘;腊月廿九或三十------贴门神,贴春联,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置天地桌,守岁,放爆竹,吃年夜饭,接神,踩祟,祭祖,送财神,饮屠苏酒,隔年饭;正月初一------占岁,贴画鸡,聚财;正月初二------祭财神;正月初三------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贴"赤口","送年";正月初五------祭财神,路头神生日,送穷,开市;正月初七-----"熏天";正月初八-----顺星,放生祈福;正月初九------祭天公(玉皇大帝生日);正月初十------祀石头(石头生日),"贺老鼠嫁女";正月十五------送孩儿灯,迎紫姑,走百病,偷菜节,巴乌节欢欢喜喜过大年,迎天庆地闹新春都说中国传统纷繁且总是带有一份神秘,那就有必要一一道来春节的习俗及相关: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围炉闲聊,辞旧迎新,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的习俗据史料记载,这种习俗最早其于南北朝"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以后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古时,守岁也叫"照虚耗",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直到今天,我国人民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屋外时鸣鞭炮,室内围炉团坐或者看电视,笑语连连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接 财 神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正月初五,各商店开市,一大早就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迎接财神清人顾铁卿《清嘉录》中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词,描绘了苏州人初五迎财神的情形:"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抱路头"亦即"迎财神"信奉关帝圣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为关公供上牲醴,鸣放爆竹,烧金纸膜拜,求关圣帝君保佑一年财运亨通过 年 放 爆 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为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然而,如果我们追溯爆竹的起源,就会了解古代人燃放爆竹的本意及其衍变的历史过 年 吃 饺 子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饺子这一节目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它食俗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家家户户都要进行贺年活动,饮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年货,举凡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江南风俗,年节前要预先做好新年米饭,盛放在竹箩中,上面放红橘,乌菱,荸荠等果品及元宝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饭"北方人家过年的年饭,是用金银米(黄白米)做的,饭上用枣,栗,龙眼,香枝点缀,插上松柏枝 北方人过年吃饺子饺子中有的饱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饱里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一只饺子饱中放一枚制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饺子形似元宝,新年里面条和饺子同煮,叫做"金丝穿元宝"新年饮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语 江南人家新年泡茶敬客,茶盘里或碗盖上放两只橄榄,称为"无宝茶"新年吃饭,必有炒青菜,说吃了"亲亲热热";必吃豆芽菜,因黄豆芽形似"如意";每餐必食鱼头,但不能吃光,叫做"吃剩有鱼(余)"新年必吃年糕,南北同风吃年糕以祝愿生活"年年高"苏州的桂花糖年糕,宁波的水磨年糕,北京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均为新年糕点的佳品贴年画年画,顾名思义,就是过年(春节)时张贴的画旧时候,每当春节来临,新的一年即将到来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把房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堂房,卧室,窗旁,门上以及灶前,院内的神龛上,贴上焕然一新的年画,既用以创造喜气洋洋的新年气氛,又借以祈求上天赐给幸福,消除灾祸与不幸古书里记载,传说很久以前,有名叫神茶,郁垒的两个兄弟,专门监督百鬼,发现有害的鬼就捆绑起来去喂老虎于是黄帝就在门户上画神茶,郁垒的像用以防鬼这个神话就是后来"门神"画产生的缘由据说唐代皇帝曾命吴道子画钟馗像,并摹刻出来分赏给大臣贴挂以辟鬼关于"门神画"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时,宫中闹鬼,李世民吓得心神不定,他手下的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便一个持剑,一个拿叉,昼夜替李世民站岗壮胆,宫中才平静下来李世民觉得这两位大将太辛苦了,便令画师把二位将军的威武形象绘在宫门上后来这个形式就流传到民间随着时代的推移,旧年画中一些迷信落后的观念渐渐被淘汰年画只是作为一种非常通俗而普及的艺术形式保留下来自本世纪中叶以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年画艺术家创造了新的年画形式,并用以表现现实生活至五十,六十年代新年画一直兴旺发达它已经改用新的印制技术,印数和发行量极大可以说,迄今为止,没有哪一个画种出版数量能达到年画的出版量年画是世界上读者最多的画种关于春联王羲之妙书春联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此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书写了一付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对联是:"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付,让家人再贴出去这付写的是:"莺啼北星,燕语南郊"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付,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付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付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色溜走了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有着几千年深厚积淀的中国春节文化,被3000万华侨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那里,春节的庆祝在飘洒着浓浓中国味道的同时,也掺入了几许异国情调所以,让我们也简单了解外国的春节日本日本人以前是过两个新年的,即元旦和春节,同我国现在的情况相似只是到近代才改为过新历年除夕晚上,日本人称之为"除夜",除夕,日本人也有守岁的风俗,人们一边吃荞麦面条,一边观看电视台为新年编排的节目,男女歌星独唱比赛最受欢迎午夜时分,寺庙香烟缭绕,钟声齐鸣,而且往往敲一百零八下据说这是因为《佛经》里有"闻钟声,烦恼清"之句日本人认为每敲一下,就会去掉一种烦恼,敲一百零八下,意味着清除所有的烦恼钟声响后,人们涌向神社和寺庙,烧香拜佛,点签算命,称为"初诣"(意即第一次参拜)据估计,每年从午夜到元旦,约有近8000万人参加参拜元旦早晨,全家从年幼者到年老者依次排列喝屠苏酒,共尝青鱼子,黑豆以及稍带甜味的酱油煮小干鱼等据说这些象征吉祥的食物会带来子孙繁荣,身体健康日本人称元旦初一为"正日",元月1至3日,称为"三贺日"在正日,小辈须先去父母那里拜年,向父母问安,然后到亲友家拜年按习惯要吃年糕汤,日本人叫做"御杂煮"新年里,各户门口上方往往都拉起一条草绳或用草绳编的圆圈,称为"注连绳"或"注连饰"有的还摆上一些松竹,叫做"门松"许多公司大厦门口和街头巷口都用松竹梅搭起设计新颖,别具一格的牌楼,以示庆贺人们还将鹤,龟等象征长寿的动物剪纸贴在住宅内外,祈祷平安同时还根据十二生肖,刻个年肖,相互赠送邮政省还大量发行绘有年肖的"贺年邮票"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之间,互赠贺年片成了最热门的祝贺方式,日本人称它为"飘舞的风筝",遥致深情在新年里收到谁收到的贺年片多,谁就会感到新的一年前途美好,财运亨通,格外喜悦新年里,街坊四邻,亲戚朋友,孩子之间拜年的习惯仍然盛行见面时的第一句话就是"恭贺新年""红白歌大赛"——日本人的"春节晚会" 日本过年习俗:买福袋图吉利春节是日本以前最盛大的节日,每家用松柏装饰房屋,除夕晚上全家人围着火炉守岁午夜时寺院响起108声钟声,第二天互相拜年在日本,新年时有一种叫"福袋"的商品所谓福袋,就是装着商品的不透明的袋子福袋有很多种,化妆品,服装,生活杂物,电器,总之能装进袋子里的都行价钱从1000日元到上万日元不等由于非常受欢迎,福袋往往年前就开始预售同样是商品,为何福袋如此受欢迎呢 原来,福袋非常超值,一个千元的福袋里,往往标价千元左右的商品就有三四件;有时一个两万日元的福袋里,有价值三四万日元的数码相机也说不定这样一来,买福袋又给人一种新年中大奖的感觉当然,如此超值的福袋只是少数,但一想到可能会中大奖,而且至少也会物有所值,消费者自然会争相抢购了对商家而言,这种销售方式比起普通的促销来,效果大不相同一般的促销是消费者来选购商品,买几件要消费者说了算,而装在福袋里的东西是看不见的,商家可以自由搭配对消费者来说,福袋实在是物美价廉,据说日本女性很少有人能抵御福袋的诱惑,况且福袋这个名字也是很有吸引力的大过年的,谁不想带着福气回家呢!日本人在元旦清晨,一家老小上街迎接初升的太阳,接着去神社参拜,或互相向亲友问好他们称元旦为"正日"在这一天,他们的早餐是很丰盛的,吃砂糖竽艿,荞麦面等,喝屠苏酒此后一连3天则吃素食,以示虔诚,祈求来年大吉大利韩国韩国人在元旦这一天,全家除了团聚饭宴外,还要进行祭祀祈祷等活动男孩子多半去放风筝,女孩子则跳跳板韩国人过春节:要吃米糕片汤中国人的春节也是韩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作为一名嫁在中国的韩国媳妇,我已在北京学习并生活几年,每到春节来临,在婆家的我都会分外地思念故乡韩国,想念韩国过年时的情景和那里的家人韩国是一个非常遵从传统的国度,春节就是以祖先崇拜和孝思想为基础的节日,是祭祖祈愿家庭平安的一天今天,春节也被现代人赋予了新的含义,那就是让人们从都市生活的紧张节奏中暂时解脱出来,得到片刻的宁静与快乐所以,春节到韩国你的所到之处都会充满欢乐和吉祥的气氛韩国春节的传统风俗有很多,有岁妆,岁画,福笊篱,赶夜光鬼等等传说至今流传下来的习俗有祖先祭拜,岁拜,德谈,"掷木四"和跳板等习俗中国人春节都要吃年糕,韩国人春节也有专门讲究吃的食品,统称为"岁餐"流传至今最具代表性的春节料理是"米糕片汤"古代的韩国人崇尚太阳,白色的小圆状米糕片就代表着太阳,正月初一早晨吃米糕片汤代表着迎接太阳的光明另外依照原始的宗教信仰,也代表着辞旧迎新,万物更生复活之际的严肃和清洁以前做米糕片汤的汤是用野鸡汤熬成,现在野鸡难得,因此改用牛肉或鸡肉汤代替中部和北部地区还喜欢在米糕片汤里加入山鸡肉,绿豆芽,蘑菇和泡菜为馅的饺子此外,每个家庭还会准备蜜糯油果,桂皮汤,八宝饭和肉片等食品接待前来拜年的亲朋好友比起年三十的守岁,韩国人更重视年初一的"祭礼和岁拜"仪式人们会按家谱排位摆放祖宗的牌位或画像,在供桌上摆好各式供品供品严格遵守"鱼东肉西","头东尾西","红东白西","生东熟西"和"左饭右羹"等规矩摆放全家身着传统民族服装,依次向祖先磕头行礼蒙古人新春伊始万风象更新,远在中国北疆的蒙古族也同样沉浸在浓烈的喜悦气氛中在历史上,春节本来不是蒙族传统的节庆,但是由于后来蒙古人居住地的汉人越来越多,人民的风俗也随之起了变化,使得春节变成蒙汉人民共同庆祝的欢乐时光!不过同样是庆祝春节,草原上的蒙古人和城市中与汉人杂居的蒙古人却有很不相同的庆祝方式草原上的蒙古人依然保持自己的传统,他们在盛大的节日中,穿上色彩缤纷的盛装,拿出最美味的食物,邀请最好的朋友和亲友来到自己的家里,一边痛饮浓香的马奶酒,一边尽情地唱歌跳舞,一边品尝肥嫩的手抓肉春节是草原人民相互聚会交流的大好时机,由于很多蒙古人还在草原上保持游牧的浪漫生活方式,他们之间在平时很难有见面的机会,借着春节分隔很久的朋友也许能够在赛马大会上,或者摔跤大会上相遇无论比赛成绩如何,经过激烈的场上龙争虎斗后,在私下会面的时候,他们会彼此互赠哈达,互敬鼻烟壶,以表达思念和祝福的深厚感情亲戚朋友共同庆祝新春的时刻,彼此或许会感到陌生,因为一些亲戚之间距离遥远,可能十年都没见过一次面,等到见面了,经过风霜雪雨的脸已经变得难以相认了!越南越南北方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除夕夜要到平日取水的地方烧香,磕头,并打一桶水煮年夜饭煮好后,先祭奠祖宗,然后全家吃年夜饭吃这顿饭的时候,绝对禁止喝汤他们认为,喝了汤,种下的庄稼就会受涝腊月中旬以来,越南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送灶王爷上天,然后就开始置办年货小到食品,用具,装饰品,大到摩托车,家用电器,人们兴致勃勃地挑选采购大街上摩托车穿梭往来,大盆的桃花,金橘和梅花,大包小包的年货,或挂或捆,忙碌的人们兴冲冲,喜洋洋越南人除夕夜的当家饭除夕之夜,越南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全家人欢聚一堂,吃顿团圆饭猪肉绿豆馅的方形粽子是越南春节餐桌上必备的食品糯米被竹叶染成淡绿色,甘滑软糯,清香可口另一样传统食品是越南特色的春卷越南春卷的皮由多重加工的米粉做成,特点是薄,韧,透,包上馅料,配上蘸汁,吃起来清淡,爽口越南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使用农历的国家之一,也是少数几个全国过春节的国家之一春节是越南民间最大也最热闹的传统节日越南人把春节视为辞旧迎新的日子,一般从农历12月中旬开始办年货准备过年,而历来越南春节最不可少的大概要数鲜花,年粽,春联,爆竹了花市是越南春节重要活动之一比如河内,春节前约10天,花市就开始热闹越南人最爱的年花有剑兰,大丽菊,金桔和桃花除了鲜花,盆景,花市还出售各式气球,彩灯,玩具,年画,春联,年历等,把相连的几条街道装点得五彩缤纷,喜气洋洋越南人过春节也有贴春联习惯以前春联用汉字书写,文字拼音化以后,现在大部分春联改用拼音文字,每个拼音字是一个方块,自成风格另外,越南人也爱在家里贴上"福","喜喜"等字样和福,禄,寿星的形象,还有各种传统年画,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与向往本地华人过春节必备年糕等食品,越南人也不例外,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是年粽和糯米饼年粽做法跟我们吃的粽子一样,不过越南年粽是方形的,而且大得多,一般用200克糯米做成,中间包上200克猪肉和150克绿豆沙,外裹芭蕉叶传说年粽象征大地,绿色显示生机勃勃,猪肉和绿豆沙代表飞禽走兽草木繁生从前越南人过年也放爆竹,不过1995年起越南政府已禁止民间在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华人过年有除夕守岁习俗,越南人也一样除夕夜人们便穿上节日盛装,不约而同涌上街头,年轻女子还穿上越南旗袍零时,当电台播出国家领导人春节讲话,节日气氛达到高潮随后人们还采一根树枝回家这风俗叫"采绿"在越南语中,"绿"和"禄"同音"采绿"就是"采禄",意味着把吉祥如意带回家越南人过春节照例放几天假,也有到亲友家拜年的风俗最早到家里拜年的客人特别受重视,据说他会给主人带来好运越南人称之为"冲家"或"冲地",其意义跟"冲喜"接近因此越南人通常会约请自己最亲近最尊敬的朋友,作为新春的第一位客人除了亲友间互相拜访,新春期间越南各地街头,公园和公共娱乐场所,连续几天举行各种文娱活动,演出越南传统戏剧,歌舞,杂技,武术,摔跤,舞狮等,还有荡秋千,下人棋,斗鸡,斗鸟等民间活动,整个越南沉浸在节日气氛之中越南人除夕夜也有守岁的习俗正月初一零时一到,越南民众就开始祭拜神灵,供奉祖先象征天地五行的五果盘是必不可少的供品,既表达对祖先的感谢,也有希冀新年如意,安康和好运的意思拜供之后,人们携家带口或呼朋唤友,前去寺庙上香祈福,还会从寺庙里的树上折下一段长着新芽的树枝,回家后虔诚地摆放在供桌上,此举被称为"请禄",越南人认为这样会给家庭带来好运朝鲜年前这几天,朝鲜首都平壤的各大市场人头攒动,平常很少逛市场的朝鲜男人此时也会在市场上挤来挤去,采购食品和过年的用品,家庭主妇就更不用说了朝鲜居民采购的年货主要包括食品,烟,酒和新衣,新鞋朝鲜过年没有燃放烟花爆竹的习惯,但平壤市牡丹峰的部分居民近年来在大年三十晚上却能看到一场平日难见的烟花表演,因为在这天晚上,坐落于此的中国驻朝鲜大使馆会燃放烟花,为年夜添彩朝鲜人"岁餐"的主食在朝鲜半岛,农历新年被称为年节或"旧正",正月初一至初三是全民族的法定假日按照朝鲜族的风俗,大年初一是全家吃团圆饭的日子,这与中国人大年三十全家吃"年夜饭"的习俗有所不同过年吃的饭菜被称为"岁餐",酒被称为"岁酒"岁餐食品主要有糯米糕,蒸糕,片糕以及煎饼,糖果,烤肉和生拌鲜鱼等年糕汤是年节最主要的主食,也是招待宾客的食品吃年糕汤意味着又长了一岁,因此年糕汤有个别称,叫"添岁汤"大人问孩子的岁数往往不直接问几岁,而是问他"吃了几碗年糕汤"朝鲜和我国一样,在新年也有贴窗花,桃符的习俗,以祈求上天保佑,驱走鬼怪,赐给幸福元旦黎明,人们把一些钞票塞进预先扎好的稻草人中,扔到十字路口,表示送走邪恶,迎接吉祥福星黄昏,人们又将全家人一年中脱落的头发烧掉,祝愿家人四季平安新年期间,朝鲜人除了享以美酒佳肴外,还必须要做一种用糯米加上松子,栗子粉,枣泥和蜂蜜等,蒸煮成与我国的八宝饭相类似的甜饭食用,以预示家里人丁兴旺日子过得象蜜一样甜拜年是朝鲜年节习俗中的重头戏年初一一大早,一家人很早就起床,穿上新衣,尤其是小姑娘大多穿上五颜六色的民族服装,显得活泼可爱拜年活动从祭祀祖先开始,祭祀桌上摆着各种食品和酒类,一家人给已故的祖先磕头致意,然后给家里的长辈一一拜年晚辈们要按辈分和年龄顺序给长辈们行磕头大礼,并祝长辈们健康长寿,长辈们准备一些简单的礼物给晚辈,并给孩子们一些压岁钱向邻里的长辈和老师拜年也是不可缺少的,这反映了朝鲜尊老爱幼和尊师重教的美风良俗朋友和邻居之间拜年时会相互说些祝福和鼓励的话

  • 索引序列
  •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投稿经验介绍
  • 民俗研究投稿经验介绍
  •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投稿经验总结
  •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投稿经验分享
  • 民俗研究投稿经验介绍英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