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科学报总编辑

中国科学报总编辑

发布时间:

中国科学报总编辑

“我认识你们已经退休的记者刘振坤。” 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40周年,听说《科学时报》要派记者做些独家采访,解放军总装备部的彭继超在电话里说。 彭继超早期在罗布泊的核试验基地当宣传干事,后调任解放军总装备部创作员,是我国写“两弹”文学作品的“大腕”。彭继超之所以认识刘振坤,是因几年前刘振坤在采访原国务委员、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劲夫的过程中,“策划”出了一篇非常好的文章《请历史记住他们》。这篇张劲夫同志写的关于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回忆录,发表后也如引爆了一颗原子弹,在国际社会引起极大的反响。 彭继超当即放下自己手头的写作,帮我们联系已故“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我问:“许先生现在住在哪里?” 彭继超报出了一个我非常熟悉的北京的地名。我的心不由地颤悸了一下:18年前,“两弹元勋”邓稼先不幸去世的第二天,即将脱掉军装的我,新华社记者证都还没来得及上交,却以《科技日报》记者的身份来到这里,采访许鹿希以及从美国赶回来处理父亲后事的典典,当时她们母女俩的悲痛心情我历历在目。过后在八宝山举行的追悼会上,我和新华社记者逐一细数党和国家领导人为邓稼先送的花圈和挽联,那肃穆的情景也历历在目。18年后,许鹿希先生还住在原来的旧楼房里吗? 我忐忑不安地拨通了许鹿希先生家里的电话。她回答:是,我还住在这里。为了纪念稼先,稼先用过的办公桌、书柜、沙发等,一切都按原来的位置摆放着。 我的心再次为之颤悸。我决定带报社两位年轻的记者前往采访。 我一眼就认出了那栋简朴的住宅楼,一眼就认出了那简朴的单元房。还是那张老式的“一头沉”办公桌,在这里,邓稼先难得回家与妻儿团聚的日子里,办公桌上的台灯经常彻夜长明;还是那对老式的蒙布沙发,在这里,邓稼先与青少年时代的挚友杨振宁互相凝视,倾吐别后多年重逢的胸臆;还是那几架简易的木头书柜,在这里,邓稼先使用的英文与俄文版核物理书籍与许鹿希使用的中、英文版医学书籍比邻,伴随过他俩相濡以沫的日子……几乎一切原物未动,似乎岁月已经在这里停滞。 18年前,我曾走进这个简陋的房间采访。只不过是,当时邓稼先刚刚去世,许鹿希先生还未从巨大的悲痛中走出,房间比现在的摆设略显零乱;只不过是,邓稼先去世后,党和人民给了他极高的荣誉,老式的五斗柜上方,现在已摆放着一尊邓稼先的纪念胸像,纪念胸像的墙壁上方,是一幅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亲笔题写的“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墨宝。 拉开“一头沉”办公桌的抽屉,许鹿希先生让我们看邓稼先生前喜欢听的古典音乐磁带;取出书架上纸页已经泛黄的外文书籍,许鹿希先生让我们看邓稼先当年批注的手迹……她坐在那张老式的蒙布沙发上,回忆邓稼先生前为“两弹”呕心沥血的岁月,回忆与邓稼先共同走过的人生路程,时而眷恋之心溢于言表,时而悲痛之情难以自抑。 我让本报以刘东峰为主的青年记者进行这次采访。刘东峰坐在许鹿希先生身旁的沙发上,随着许鹿希的回忆,他的笔在“沙沙”作响地做着记录。场景依旧,我不由想起18年前与刘东峰同样年轻的自己在这里的采访,想起我迄今还保留完整的、纸页却已泛黄变脆的那篇通讯的底稿。 承蒙许鹿希先生对科学时报社的厚爱,她在接受采访的同时,向我们赠送了一套刚出版不久的精美的《邓稼先文集》和《邓稼先图片传略》,作为图书室的资料留存。我代表科学时报社,从许鹿希先生手里接过了这一套沉甸甸的书籍,也接过了革命前辈对科学时报社的深情与期盼。 今年初,科学时报社出版了自己45年来的作品精选,其中收录了张劲夫同志撰写的《请历史记住他们——关于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回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为科学时报45年作品精选亲笔题写了《史笔记科学》的书名。 记得在第六届“科星奖”颁奖大会上,张劲夫同志谈及他写《请历史记住他们》的经过,原来的标题是“关于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回忆”,时任《科学时报》总编辑的罗荣兴同志为该回忆录画龙点睛,加上了“请历史记住他们”这样的主标题。张劲夫同志说到动情处,当场激昂地挥舞拳头说:“加上这样的标题,真是个大手笔呀!” 史笔记科学,史笔颂英雄。为了中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甚至不惜像邓稼先那样献身,我们一代代的新闻工作者,都应拿起自己手中的历史之笔,讴歌各个激情时代所诞生的科技英雄,薪火传承。 顺利采访许鹿希先生之后,离开“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故居,我抬眼天际,北京秋日的天空分外的晴朗明媚。据北京气象台的天气播报,这几天的空气污染指数也比以往明显好转。我和本报的青年记者都不由自主地想:十月的罗布泊,也该是秋高气爽的时节,纯洁透明的苍穹下,旷古悠远的风吹来,人、自然、宇宙早已融为一体了吧?40年前,邓稼先在那里望着远方腾起的壮美的蘑菇云,早已许下的“死而无憾”的誓言回荡在心间,如今,大漠、戈壁、远山、白云,无一不在为他当年的誓言默然作证!

郭曰方,1941年出生,河南原阳人。曾任外交官、方毅副总理秘书、《中国科学报》总编辑、中国科学院机关党委书记、中国科技报研究会副理事长。现任中科院文联主席、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兼科学文艺委员会主任。高级编辑。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1年1月胃癌术后,以顽强的毅力从事科学文艺创作,出版诗集、散文集、纪实文学作品、思想理论著作等60余部。组织策划各类著作200余部,策划编审电视文献片40余集。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级及省部级图书奖。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四届理事会正、副理事长、秘书长名单理 事 长:焦洪波副理事长:(按姓氏笔画排序)王友恭 刘洪海 李新彦 赵立凡 赵忠颖 赵致真 夏 林 徐九武秘 书 长:杨 艺中国科技新闻学会顾问:杨时光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丁俊杰 邓琮琮 王友恭 王晓彬 卢先诚 刘九如 刘民朝刘洪海 孙东生 陈广腾 陈 虎 李希光 李新彦 陆彩荣闵大洪 宋广礼 宋克明 吴开流 杨 艺 杨良化 杨敬东卓培荣 姜 岩 姚诗煌 赵立凡 赵忠颖 赵致真 夏 林徐九武 郭洗尘 郭 晓 贾延漪 夏陈安 黄天祥 黄安文黄振中 梁沂滨 董玉琴 焦洪波 蒋亚平 赖茂生 蔡 雯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丁俊杰 马建平 于小晗 邓晓庆 邓琮琮 孔晓宁 王友恭王化君 王代同 王玉琪 王亚非 王迪明 王海云 王晓彬韦世林 尹春芙 卢先诚 田 瑗 纪 涛 刘九如 刘东稳刘民朝 刘国春 刘洪海 刘爱民 刘德灿 吕利平 孙友深孙东生 孙宝寅 汤书昆 许先明 朱 羽 别义勋 陈小瑛陈广腾 陈光文 陈宝泉 陈 虎 陈周明 陈敬农 陈懋雍李文祺 李立华 李立波 李占军 李希光 李建民 李 洪李 宪 李威沙 李新彦 李 薇 陆彩荣 陆兴东 闵大洪宋广礼 宋克明 吴开流 肖发宣 肖伦祥 杨 艺 杨良化杨 昕 杨益平 杨敬东 张 杰 张京州 张国坤 张继民金振蓉 罗元明 苗世新 周思源 卓培荣 姜 岩 施 铭施锦昌 姚诗煌 赵立凡 赵忠颖 赵致真 郭洗尘 郭 晓顾 龙 贾西平 贾延漪 秦晓天 唐书林 唐 竞 奚启新夏 林 夏陈安 徐九武 徐文华 袁 潮 黄天祥 黄礼义黄生甫 黄安文 黄振中 梁沂滨 程道才 董玉琴 傅雪松辜晓进 焦洪波 蒋亚平 彭晓霞 舒化英 赖茂生 解 辉蔡 雯 廖祥忠 潘晓闻 第五届理事会领导名单一、理事长宋南平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原书记处书记二、副理事长名单1、马利,高级编辑,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人民网董事长2、江巨源,高级编辑,河南科技报社总编辑3、李挺,高级记者,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4、李立波,主任编辑,上海市科技传播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5、苏志武,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校长6、陈鹏,高级编辑,中国科学报社社长兼总编辑7、周建强,高级工程师,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8、赵忠颖,高级编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9、郝建新,高级编辑,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10、徐九武,高级编辑,科技日报社原总编辑、本会四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三、秘书长许英,编审,科学普及出版社副总编辑 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名单1、于小晗,主任编辑,中国科协信息中心副主任2、马利,高级编辑,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人民网董事长3、王亚非,高级编辑,武汉电视台科教频道副总监4、王学锋,主任编辑,北京晚报副总编辑5、王保亮,高级工程师,山东科技报社副社长6、王晓彬,工程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副巡视员7、邓炘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系主任、博导8、宋南平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原书记处书记9、许英,编审,科学普及出版社副总编辑10、伍刚,高级编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网副总编辑11、刘芳,《环球科学》杂志社副社长12、刘泽林,编审、研究员,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社长、总经理13、刘秋惠,主任编辑,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14、匡文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导15、许向阳,高级经济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调研宣传部处长16、张亮,高级编辑,北京电视台副总编辑17、张秋立,高级编辑,河北科技报社社长18、李挺,高级记者,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19、李立波,主任编辑,上海市科技传播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20、李宪,工程师,《硅谷》杂志社社长21、李斌,高级记者,新华社央采中心政文室副主任22、李时夫,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副秘书长23、李浩鸣,教授,湖南大学科技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24、李新彦,高级记者,人民日报社原教科文部主任25、陈鹏,高级编辑,中国科学报社社长兼总编辑26、杜涌涛,高级编辑,中国青年报社副总编辑27、苏志武,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校长28、江巨源,高级编辑,河南科技报社总编辑29、杨艺,高级编辑,北京电视台原副总编辑、本会四届理事会秘书长30、杨良化,高级编辑,人民日报社《新闻战线》原总编辑31、杨曦沦,中国科技信息杂志社总编辑32、苏青,研究员,科学普及出版社社长33、陈建辉,高级编辑,经济日报社科技部副主任34、卓培荣,高级编辑,中宣部新闻阅评组组长35、周建强,高级工程师,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36、周铮,高级记者,农民日报社编委37、宗宝泉,高级编辑,科技日报社总编室主任38、林亚茗,主任记者,南方日报社时政新闻部副主任39、苗祺源,高级记者,中国技术市场报社总编辑40、金振蓉,高级记者,光明日报社科技部常务副主任41、姜岩,高级编辑,新华社欧洲总分社副社长42、赵忠颖,高级编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43、郝建新,高级编辑,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44、胡富梅,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普及部处长45、徐九武,高级编辑,科技日报社原总编辑、本会四届理事会副理事长46、高晓林,主任编辑,工人日报社国内新闻部主任47、崔保国,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48、梁沂滨,高级编辑,经济日报社科技部原副主任49、黄安文,高级编辑,中国科学报社副局级编委50、黄振中,高级记者,中国环境报社原总编辑51、傅爱军,高级编辑,湖南科技报社社长52、赖茂生,教授,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基地主任53、阚兆江,主任编辑,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副总监54、潘岗,高级编辑,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副主任55、潘晓闻,主任编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总编室主任

中国科学报总编辑级别

人物简介任胜利,理学博士,《中国科学》杂志社总编辑1966年生于安徽; 1987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7年6月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后出站后从事科技编辑工作, 先后担任《科学通报》、《中国科学基金》、《自然科学进展》的责任编辑自参加科技编辑工作以来, 先后在Science(英国科学杂志), Nature(自然), Scientometrics(科学计量学), Learned Publishing(学术出版), 《科学通报》、《编辑学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等期刊上发表文献计量学和科技编辑与写作方面的论文或杂文60余篇 有丰富的科技编辑与写作方面的培训经验, 2007年和2009年先后主持翻译了《科技英文写作与演讲》和《科技英语写作进阶》 曾获中国科学院期刊出版领域引进优秀人才择优支持、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等资助和奖项社会兼职: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编辑学报》编委、《中国科技术语》编委、《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副主编个人博客: 任胜利的编辑之家(科学网) 主要论文[1]任胜利我国科技期刊的现状及其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3):357~[2]任胜利2005年度ISI收录中国科技期刊的引证指标[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6,27(8):F0002~[3]程维红 任胜利 刘旭五种中、外农学期刊对比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8(5):134~[4]任胜利 林佳莉国际性出版机构创办新期刊的原则及案例介绍[J]编辑学报,2006,18(5):398~[5]任胜利 王久丽同行评议中审稿人遴选方式对审稿结果的影响——以《自然科学进展》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5):722~[6]程维红 任胜利 刘旭我国农学期刊网上学术影响力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4):555~[7]贺德方 乔晓东 曾建勋 屈海燕 任胜利 方梅精品科技期刊发展战略的支持方式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2):179~[8]任胜利有关精品科技期刊发展战略的思考[J]编辑学报,2005,17(6):393~[9]莫京 任胜利国内外科技期刊的期刊自引对比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16(5):655~[10]任胜利开放存取(Open Access):现状与展望[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16(2):151~[11]任胜利科技英语的文体与表达[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5,15(4):F002~[12]任胜利正文的架构与撰写[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5,15(3):F002~[13]任胜利科技论文中表格和插图的制作[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5,15(2):F002~[14]任胜利科技论文题名的拟定[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5,15(1):F002~[15]任胜利科技论文摘要的撰写[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5,15(1):F003~[16]张建中 任胜利病理学论文英文摘要写作的几个问题[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4,33(4):396~[17]任胜利 祖广安我国英文版科技期刊的现状分析[J]编辑学报,2004,16(4):303~[18]任胜利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撰写[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4,15(1):112~[19]任胜利参考文献的选择与标引[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4,14(12):F002~[20]任胜利科技论文的同行评议[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4,14(11):F002~  主要著作《英语科技论文撰写与投稿》,科学出版社,2004年 《科技英语写作进阶》,[法]J L Lebrun,著;任胜利、莫京、安瑞,译;科学出版社,2009年 《英语科技论文撰写与投稿(第二版)》,科学出版社,任胜利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 《科技写作与交流》,科学出版社,任胜利,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年

科技日报社是参照国家局管理的副部级事业单位(文/江东洲)

《科技日报》为中央新闻媒体。是属于厅级单位。也就是说总编辑享受有厅级干部的待遇。主管单位是国家宣传部,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联合创办只是挂名而已。

中国日报社总编辑副总编辑

1981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1981年自《中国日报》(China Daily)创刊之日起加入报社,随即被派往美国夏威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深造。曾在英国《金融时报》、《卫报》,美国《西雅图邮报》、《新闻周刊》做访问学者。1986—1993年,历任中国日报社经济部副主任、代主任、主任。1993—1995年,担任中国日报社编委会委员兼经济部主任。1995—2004年,担任中国日报副总编辑。2004年10月起,担任中国日报社总编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朱灵,男,汉族,1957年11月生于江苏南京,陕西西安人,现任中国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十二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我有

中国日报总编辑

您好,我在朋友那看见一幅冯老先生的画,是画的虎

我有

1981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1981年自《中国日报》(China Daily)创刊之日起加入报社,随即被派往美国夏威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深造。曾在英国《金融时报》、《卫报》,美国《西雅图邮报》、《新闻周刊》做访问学者。1986—1993年,历任中国日报社经济部副主任、代主任、主任。1993—1995年,担任中国日报社编委会委员兼经济部主任。1995—2004年,担任中国日报副总编辑。2004年10月起,担任中国日报社总编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民报?

中国报业总编辑

尹明华,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1,原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中国报业的风云人物,屡有创新的报业主帅。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曾担任上海电台副台长,东方电台副台长,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秘书长兼新闻出版处处长。2003年5月,调到解放日报担任党委书记、总编辑。2005年度,获中国报协颁发的“技术飞鹰奖”。在2006年度,他获得“塑造中国媒体品牌10大杰出人物”、“10大创新传媒人物”、“中国报业10大年度人物”。2014年1月7日,复旦大学在公共传播培训中心举行仪式,正式任命原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尹明华同志为新闻学院院长。

书籍稿酬暂行规1990年6月15日,国家版权局第一条为了保障著译者的正当权益,繁荣创作和学术研究,鼓励著译者和提高出版物的水平,特制订本规定。第二条著译一经出版或发表,应根据作品质量的高低,著译的难易,付给适当的稿酬。初版的书按照字数付给著译者基本稿酬,并且按照印数付给著译者印数稿酬;再版时不付基本稿酬,只付印数稿酬。第三条基本稿酬标准:(1)著作稿:每千字10至30元。确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科学著作,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文艺理论的专著,必须从优付酬者,可以适当提高标准,但每千字不超过40元。(2)翻译稿:每千字8至24元。特别难译而质量优秀的译稿,可以适当提高标准,但每千字不超过35元。由外文译成中文,对原著作者不付稿酬;对翻译者,按上述标准付酬。由中文译成外文,对翻译者按本条第(1)款规定的稿酬标准付酬。对原著作者按该著作翻译稿酬的20%至40%付酬。由少数民族文字译成汉文,对原著作者按本条第(1)款规定的稿酬标准定级支付60%的稿酬。对少数民族文字翻译者所付的稿酬,按本款规定的外文译成中文的标准,另加25%至30%付酬。由汉文译成少数民族文字,对原著作者不付稿酬。(3)古籍稿:古籍整理,古籍的今译、笺证、注释、集解,每千字9至18元。对特别繁难,质量又高的,可适当提高,但每千字不得超过30元。古籍资料的辑录、汇编,每千字5至12元(不付印数稿酬)。各种古籍索引,每千字5至10元(不付印数稿酬)。断句、校正错讹,每千字4至8元(不付印数稿酬)。标点加一般校勘,每千字5至10元;难度大的标点加繁重校勘,可适当提高,但每千字不超过15元(均不付印数稿酬)。(4)词书稿:词书条目,照本条第(1)款标准,按版面折合的字数计算,另外增加15%至25%的基本稿酬,不付印数稿酬。百科全书词条编撰,每千字24至30元,另增加20%至30%的基本稿酬,不付印数稿酬。(5)根据他人著作改编和缩写的书稿,按本条第(1)款标准的40%至60%向改编者付酬。并按改编费的20%至40%向原作者付酬;按改编费的10%至20%向原出版者付酬。(6)译文的校订费,每千字4至10元,不付印数稿酬。由译者请他人代为校订者,费用由译者自付;出版社请他人校订者,校订费由出版社支付。(7)索引和图书资料辑录,每千字3至7元,不付印数稿酬。(8)约请社外人员编选的书籍付编选费,按每万字20至30元付酬,不付印数稿酬。约请社外人员编辑加工的书稿,付编辑加工费,按每万字20至30元付酬,不付印数稿酬。(9)约请社外人员审查书稿,付审稿费。一般书籍的审稿费按每万字10至20元付酬;对于繁难的专著,可适当提高,但每万字不超过40元;不付印数稿酬。第四条印数稿酬(一)一般书籍的印数稿酬,按基本稿酬总额的百分比支付:(1)印数在一万册以内的,以一万册计算付基本稿酬的8%;(2)印数超过一万册的,其超过部分以千册为计算单位(不足一千册的,按千册计算),每千册付基本稿酬的0.8%。(二)对确有重要学术理论研究价值而印数较少的专著,印数在一万册以内的,以一万册计算,付基本稿酬的30%;印数超过一万册的,按本条第(一)款之(2)的规定支付。(三)本条(一)、(二)两款规定的印数稿酬,每次重印均应累计过去的印数。不论初版还是重印,出版社均应在版本记录页上如实注明印数。(四)学习用书、临时教材或由于其他客观原因而大量印行的著译,在第一次出版后两年内,印数在10万册以下者按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标准付酬;超过10万册以上,视不同情况按本条第(一)款规定的30%至50%付酬。第五条曾在报刊上发表过的著译,辑成个人专集出版,付给著译者基本稿酬和印数稿酬。编选不同著译者的报刊文章合集出版,对著译者只付基本稿酬,不付印数稿酬。出版社约请多人分章撰写,内容相互有连贯性的专著,付基本稿酬和印数稿酬。出版社约请多人撰写,单篇独立(没有连贯性)的合集,只付基本稿酬,不付印数稿酬。期刊转载其他报刊上已发表过的作品,按第三条第(1)款标准的20%至40%向原作者付酬,并按第三条第(1)款的10%至15%向首次发表该作品的报刊付酬。第六条出版社已接受出版的著译,属于非作者原因未能出书者,出版社应按该书稿基本稿酬的30%至50%付给作者著译费(书稿归作者所有)。出版社主动约稿,但因稿件质量不合格未能出书者,出版社视具体情况,酌付少量的约稿费。第七条解放前出版过的著译重印或校订重印,支付部分或全部基本稿酬(对已故作者著译的付酬办法见第八条)。解放后出版(或再版)的已付过基本稿酬的著译,再版以及辑成个人专集(包括全集、选集、文集等)或和他人著作合集出版,不再支付基本稿酬,只付印数稿酬。著译修订再版,视修订程度支付修订费。修订费按增补部分的实际情况付酬;修订后,质量有显著提高,可重新支付原基本稿酬的部分或全部,但其印数稿酬,仍应累计原来的印数。第八条对已故作者稿酬的继承问题,按以下规定办理:(1)著译者死亡在30年以内者,出版其未曾发表过的遗作,付基本稿酬和印数稿酬;再版只付印数稿酬,不付基本稿酬。(2)著译者死亡超过30年者,重印其作品不再付基本稿酬和印数稿酬。出版其首次发表的遗作,仍付基本稿酬和印数稿酬。第九条一部书稿分别出版不同字体的版本,或以几种装帧形式出版,或改变书名重印,或由一家出版社转移到另一家出版社出版,或编进另一书时,除对首次出版的版本付一次基本稿酬外,对另外的版本不付基本稿酬,但应累计印数,付印数稿酬。出版社将一种书籍分地印造,或经地方出版社租型造货,其印数均应一并累计。印数稿酬由供型的出版社付给。第十条支付基本稿酬以千字为计算单位,不足千字的作千字算。诗词每10行作千字算(曲艺等韵文体行数计算从诗词)。旧体诗词稿酬可酌量提高。乐曲、歌词、画稿、地图等付酬办法,另定。支付稿酬的字数按实有正文字数计算,即以排印的版面每行字数乘以全部实有的行数计算。一般文字的末尾排不足1行的和占行的题目按1行计算。标点排在行外的,字数加1/10计算。出版社编辑部增加的例言、说明、注解、目录、索引或其他附件,书上排印的中缝、书眉、页码和翻译书籍中就原书复制的图表以及附录转载的文件资料,均不计稿酬;但翻译书籍的附录、图表内夹有译文的,译文部分计酬。第十一条封面和图表的设计,以及中外文对照表的编纂等,只付基本稿酬,不付印数稿酬,付酬标准另行拟定。第十二条出版者同著译者应签订约稿合同或出版合同,是否预付稿酬,由合同约定,但书籍出版后,应在一个月内付清全部稿酬,每次重印应在出版后一个月内结付印数稿酬。第十三条书籍出版后,出版社应送给著译者样书,一般性的书籍可送10至20本,情况特殊的可以酌增酌减。对著译者购书应予以优待,在100本以内者,可以按批发折扣售给。情况特殊者,在售书数量上可酌增酌减。第十四条台湾、香港、澳门同胞的著译,按本规定以人民币支付稿酬。外国人(包括中国血统的外籍人)的著译(国外未曾出版过),在我国首次出版者(不含翻译或重印),稿酬参照本规定执行。第十五条各出版社可根据本规定,视具体情况制定本社的稿酬实行办法,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送有关出版行政机关和国家版权局备案。各级出版行政机关和出版社的有关领导部门要加强对稿酬的管理,监督执行。出版社不得任意提高或压低稿酬标准,如有违反者,版权行政机关要予以纠正。各出版社应实行责任编辑、编辑室主任和总编辑三级审查确定稿酬的制度。第十六条本暂行规定的付酬标准,报纸、期刊可参照执行,但不付印数稿酬。第十七条本暂行规定自1990年7月1日起实行,计酬界限以版本记录页上的出版日期为准。初版的书籍以本暂行规定的稿酬标准支付基本稿酬和印数稿酬;再版书的印数稿酬,根据本暂行规定的基本稿酬数额,按第四条的规定付酬。第十八条本规定的解释权属于国家版权局。定地方志编纂稿酬支付标准一、基本稿酬:(一)原创作品:每千字按50~100元支付,以正式出版字数计发。(二)演绎作品:(1)资料汇编:凡按照地方志编纂要求,对所征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并打印成册,每千字按10~20元支付。(2)翻译:每千字按30~80元支付。二、审稿费:各级志书编纂领导小组、编纂(审)委员会组织人员对志书进行评审,每万字按50~100元支付。三、总纂费:在志书正式出版前,由“一支笔”进行统稿,达到出版要求,每万字按30~60元支付。四、校对费:每万字按8~15元支付,分三校次计算。五、图片费:普通照片每张60元,历史性照片每张80~100元,带有文物性质照片面议。

开创新记《大公报》他和张季鸾等一起走出了一条百年报业的“新路径”,创造了中国报业史上的一个高峰,一个至今难以跨越的高峰。在报业经营管理上用心,并且创造了一系列独具风格的办报经验的,在中国现代新闻史上,恐怕就只有胡政之一人。“外国报界对于胡霖的大名是以报界巨子看待”,胡政之没有虚枉此誉。他见识广博,洞明世事,一生有为有守,在动荡的乱世中始终保持着开明的态度和冷静的头脑。1949年江山易主的前夜,他在上海黯然去世。谢泳说:“在一定的意义上,胡政之的死,就是《大公报》的死”。胡政之幼年随做知县的父亲到安徽,在私塾读书,后进安庆省立高等学堂,接触到了《申报》、《苏报》、《新民丛报》等,对林译小说尤其迷恋。1907年,在嫂子的一副金镯资助下自费到日本勤工俭学,进东京帝国大学读法律,至少通晓三、四种外语。1912年进《大共和报》任日文翻译。1913年受聘任《大共和报》总编辑,并在中国公学兼法律教员。1915年,他到北洋政府做幕僚。因为这一段经历,1916年9月他受聘出任当时有安福系背景的《大公报》经理兼总编辑,从此一生以办报为业。在他第一次主持《大公报》期间,有两件事值得一提,一是1917年,段祺瑞在天津马厂誓师反对张勋复辟,胡政之以记者身份独家采访;二是1919年,他作为唯一的中国记者采访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举行的巴黎和会,这也是中国记者第一次采访重大的国际事件,使他成为“采访国际新闻的先驱”,也是他终生津津乐道、引以自豪的一件事。对他热爱的新闻事业,他有自己独立的见解。1920年回国时,《大公报》奄奄一息,他没有回到天津,一度在北京和林白水合办《新社会日报》,不过为时很短。1924年8月,他又成功创办了著名的国闻通讯社和《国闻周报》,《国闻周报》还同时对外发行英文版。1926年,他在《国闻周报》发表《作报与看报》一文“社会需要好报,新闻记者就不敢不努力,……读者鞭策记者的力量,比什么力量还大。”《大公报》后来的实践证明了他的办报思想。胡政之编的《国闻周报》既发表过张季鸾落托时的政论,也发表过年轻作家沈从文的小说名著《边城》,发行量最高时达二万五千多份。他主持的国闻通讯社通讯网遍布全国,发掘、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新闻人才,这些都为后来新记《大公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政治舞台上的风云变幻,国闻社和周报的主要经济来源断了,胡政之开始独立支撑这两个新闻机构,除了通过开设广告部寻求经济自立,他也得到了留日同学、时为北方金融巨头的吴鼎昌支持,为他们日后合作开创新记《大公报》的新局面埋下了伏笔。一直出到1937年才停刊,前后共14年,是当时较有影响的时事性周刊之一。1926年,他和吴鼎昌、张季鸾共同以新记公司接掌《大公报》。接办之初,《大公报》职工不过70人,月支出不满六千元,发行量仅2000多份,第二年发行量就翻了三倍,达6000多份,第三年突破万份。到1936年上海版创刊,职工人数增加到700人,是当初的10倍,月支出10万元,全国分销机关达1300多处,发行量超过10万份,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大报。经过胡政之等多年的苦心经营,《大公报》在采访、编排、言论等方面的改革都逐渐趋向规范化。胡适一再称许《大公报》是“矮人国”里的“巨无霸”。在抗战的烽火硝烟中,《大公报》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相继创办了汉口版、香港版、桂林版、重庆版,1938年8月13日,《大公报》香港版创刊时,胡政之发表《本报发行香港版的声明》这一年的严重外患。1941年2月15日,《大公报》桂林版创刊,他在《敬告读者》中指出,“本报虽系营业性质,但不孜孜以’求利’,同人虽以新闻为业,但决不仅仅为’谋生’”。正是这种精神使《大公报》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下继续成长,成为中国新闻界最夺目的一面旗帜。至1945年,《大公报》重庆版发行量已达到97000多份,至1949年前夜,加上复刊后的上海版、天津版、香港版,总发行数达20多万份。这一数字在那个年代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其产生的舆论影响也与日俱增。在经过15年不懈努力之后,1941年5月,《大公报》荣获了具有世界声誉的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奖章。密苏里大学教务长马丁写信给胡政之说:贵报今年被推得奖,端为一外国之自由的报纸,在其悠久的过程中,对于公众具有优异的贡献。吾人此项决定,兼得深知贵报伟大贡献之美国记者的一致赞许。同年开始了胡政之独自领导整个《大公报》的时期。《大公报》风云天下“是与胡政之的眼光、气魄和信心是分不开的。”1945年,《大公报》如日中天,处于鼎盛时期。1948年初,胡政之化大量经费在美国创办英文版的《大公报纽约双周》,3月15日,又恢复《大公报》香港版,作为今后的出路。对时局的发展、风云的变幻他有着职业性的敏感,他计划以香港为退路,以后再到新加坡、美国办报。胡政之在1948年春天所作的那些安排如同当年他在香港沦陷前安排好了桂林版的退路一般,都是未雨绸缪,有先见之明。他说自己“已经是六十岁的人了,这次香港复刊恐怕是我对事业的最后开创。”当时胡政之由于长期积劳成疾而突然病倒,只得回上海养病,无奈地告别了心爱的报纸。在病床上辗转一年之后,1949年4月14日,病魔终于夺去了他的生命。第二天《大公报》上海版发表他1943年写的纪念张季鸾的文章《回首十七年》,不料也成了对他自己的纪念。

  • 索引序列
  • 中国科学报总编辑
  • 中国科学报总编辑级别
  • 中国日报社总编辑副总编辑
  • 中国日报总编辑
  • 中国报业总编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