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地质调查期刊投稿经验

中国地质调查期刊投稿经验

发布时间:

中国地质调查期刊投稿经验

难。这一权威的刊物审核比较难,通过率比较低,全国基本为百分之4,职称和学历都有要求。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创刊于1991年,是经原国家科委正式批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主管,中国地质灾害研究会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等9单位协办,反映地质灾害学科,并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刊物。

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应力测量与监测重点实验室2013年,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4项,其中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公益性行业专项项目1项;地质调查项目4项,其他工程和市场服务类项目8项。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32篇,其中英文SCI/EI检索论文14篇,中文SCI/EI检索论文7篇。现有固定工作人员21人,客座研究人员1人,引进硕士研究生2名,在站博士后1名;在读研究生3名。组织召开学术会议2次,学术委员会会议1次,参加国内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7人次。与瓦努阿图气象与地质灾害局达成“瓦努阿图典型俯冲区地应力分布特征研究”合作协议,并开展了研究工作,首次在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俯冲带上实施了地应力测量与监测,初步获取了板块俯冲过程中地应力变化特征,为研究其与伴生地震的关系积累了数据;在北京及周边地区持续开展地应力测量与监测,初步构建了首都圈地应力实时监测网;在新加坡南北传输电缆隧道开展了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标志着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技术得到国际认可。BCA和Kiso-Jiban公司检查力学所在新加坡地应力测量的试验现场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下水污染机理与修复重点实验室有技术人员27人,其中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4人;硕士生导师5人,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年地质英才1人,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的中青年人才6人。2013年,实验室发表各类论文42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篇,EI检索论文3篇,核心期刊论文12篇,会议论文25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项。参加国际性学术交流12人次。毕业硕士1名,韩占涛副研究员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完成英国纽卡斯尔大学为期一年的考察和学习。2013年,实验室负责开展了地调项目“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综合研究”、环保部公益项目“华北平原典型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与防治分区方法研究”、环保部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子课题“典型农业区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水利部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专项研究专题“区域浅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技术方法与示范研究”等多项,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嵌段聚合物悬浮纳米零价铁在复杂孔隙含水层中的运移研究”、地调项目“油气勘探的现代微生物技术及应用研究”、地方合作项目“星宇化工有限公司吴桥分公司厂区及原渗坑对拟建吴桥水库污染风险调查评价”并通过验收。天津蓟县某复合有机污染场地直推钻探土壤以及多级监测井取样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元素微区与形态分析重点实验室2013年是实验室建设的第一年,承担科技支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公益性行业专项3项,地调项目6项,其他项目3项,累计经费2050万元。发表论文22篇,其中英文SCI检索论文10篇(1篇第一作者,5篇通讯作者),中文SCI检索论文1篇,核心期刊论文11篇;获批实用新型专利4项。培养博士2名、硕士8名;与中国地质大学联合开展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大四学生4名。参加了所重点实验室建设及研究进展交流会,实验室研究方向、目标、组织机构及取得的成果得到了充分肯定,领导和专家对实验室在扩充微区原位同位素分析技术能力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5名成员在部系统培训班上作技术讲座;邀请了德国马普化学研究所和法国CAMECA公司的专家进行微区分析技术和仪器讲座;承担了欧盟第七框架计划项目。新购置的193nm激光器、超高线性范围高分辨等离子体质谱仪等投入运行。成功研制多轴可调精确定位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样机,并初步建立了Li、B、K等轻元素的定性与半定量分析方法。基本建立了可应用于橄榄石、辉石等单矿物中单个熔体包裹体LA-ICPMS分析方法;采用均相沉淀和锍镍试金技术制备的含贵金属等元素的硫化物微区分析校准标样的均匀性和实用性得到国际相关专家的好评;建立了HPLC/ICPMS快速测定天然水样品中无机砷形态的方法。新投入使用的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研制成功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原位分析系统(样机)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表层碳—汞地球化学循环重点实验室2013年,通过对我国150万平方千米不同时期(20世纪80年代与2000年间)土壤有机碳密度的计算显示我国西南、华中、华东、西北和华北的土壤有机碳表现为大气CO2的汇,而东北和华南的为负值,土壤有机碳表现为大气CO2的源。20年间,全国主要农耕区0~20厘米土壤有机碳库累计增加5Tg。我国主要农耕区表层土壤碳源汇变化图建立了土壤碳呼吸与全球升温的预测模型。预测全球气温预期升高5℃,我国红壤、草甸土、褐土、潮土、沼泽土和黑土中土壤有机碳分解释放的碳为519Tg,相当于我国2010年固体化石燃料燃烧释放量的7%。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在全球气温预期升高5℃情况下,土壤有机碳释放的CO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塌陷防治重点实验室岩溶塌陷动力监测系统集成2013年,实验室共承担项目2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公益性行业专项1项,地调计划项目1项、工作项目5项,社会服务项目5项,公开发表论文8篇。派团参加第13届岩溶塌陷国际会议;邀请客座研究员、瑞典MALA公司(中国)和SenseFly公司专家开展钻孔雷达探测、无人飞机应用等方面的学术交流;协办“岩溶环境问题与对策学术讨论会”;组织“岩溶塌陷调查技术方法讨论会”以及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在我国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发育趋势与对策分析、岩溶塌陷调查和防治系列规范编写、岩溶塌陷动力监测系统集成开发和大型矿山疏干区岩溶塌陷动力变化规律的捕捉方面取得了进展。钻孔雷达和无人机培训中国地质科学院页岩油气调查评价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承担国家重大专项1项,地质调查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和青年基金2项,公益性行业专项1项,其他3项。发表论文13篇,其中国外8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5篇,SCI及EI检索论文共5篇;出版专著2部。有固定人员17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2人;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6人,助理研究员7人;实验技术人员3人,管理人员3人。流动人员6人,客座院士1人。2013年12月在京召开了“中国地质科学院页岩油气调查评价重点实验室2013年年会暨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会议”。参加了AAPG年会,发表摘要4篇,并作学术报告;参加第一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发表会议论文2篇;参加第六届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学术研讨会、中国石油地质学术年会和全国沉积学大会。承担了与吉尔吉斯斯坦合作项目“中吉天山成矿带成矿构造背景对比研究”。采用浅表层构造变形的地面调查与深部构造的重磁电震联合反演解释相结合,厘定了黔中隆起及周缘3个一级变形单元和8个二级变形区。首次在黔中隆起东部中三叠统发现了透镜状油砂体,说明黔中隆起这一大型古隆起带是油气运移的有利聚集区。此外,在黔中隆起西部石炭系大唐组内发现了厚度大于50米的黑色炭质泥页岩,提出黔中隆起油气地质条件需要重新认识。证实了柴达木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发育良好的烃源岩,是一个新的烃源岩层系。中国地质科学院页岩油气调查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Re—Os同位素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2013年,实验室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组织了Re-Os同位素分析技术研讨会,邀请了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就碱性Os稀释剂的制备标定和存在问题、普通硫化物Re-Os同位素前处理、Re-Os同位素稀释剂标定、低含量Re-Os定年标准物质预研究、岩石样品Os同位素精确测定等前沿科学问题开展了讨论;实验室成员前往英国杜伦大学和开放大学开展学术交流,邀请了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Judith Hannah 教授和Holly Stein 教授前来讲学。实验室继续加强标准物质的研制,富钴结壳Os同位素(GBW04476)和成分标准物质及铜镍硫化物Os同位素和Re及Os成分标准物质(GBW04477)获批成为国家一级标准物质。近年来,实验室在富有机质地质样品的Re-Os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入选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实验室成员访问开放大学实验室成员访问英国杜伦大学实验室成员与美国来访学者中国地质科学院年轻沉积物年代学与环境变化重点实验室2013年,实验室承担各类项目14项,包括公益性行业专项课题1项,地调项目5项,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5项,与其他单位合作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新获批各类科研项目7项,其中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发表论文5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篇;出版专著1部。引进人才2名,培养硕士2名,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人员1名。举办学术会议1次,参加学术会议、出访及邀请专家进行学术讨论共计20余人次。新建了独立的植硅体实验室、总有机碳/总碳实验室。阳原盆地西部湖相地层火山灰层分布特征及年代地层序列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选择梨益沟等六个剖面进行了样品采集和年代及环境指标测试分析工作,对地层沉积序列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基本建立了五龙峰剖面2ka至5ka的年代序列,研究表明剖面整体上为风成相沉积,反应的气候以冷干、凉湿为主,主要经历了3次较大规模的古气候冷暖旋回,每个旋回又包括了若干个次一级冷暖干湿旋回。包头市麻池钻孔第四纪地层综合研究取得进展。首次在河套地区实施的贯穿第四系的第四纪标准钻孔,建立了完整的第四纪年代地层框架及古气候、古环境演变序列。回灌试验场地层对比图梨益沟剖面采样承办2013年孢粉学术会议中国地质科学院——合肥工业大学矿集区立体探测重点实验室2013年,实验室正式进入建设期,依托单位为矿产资源研究所、合肥工业大学。有固定人员39人,其中研究人员36人、技术人员1人、管理人员2人;客座人员9人。2013年2月4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常印佛、合肥工业大学校长徐枞巍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董树文共同为立体探测重点实验室揭牌实验室定位及研究方向:面向国家资源重大需求,开展重要成矿带地质过程与三维结构探测,矿集区立体探测与三维建模技术,区域成矿系统与成矿规律和深部矿床勘查技术方法与示范研究。通过深部探测技术进步和理论创新促进深部资源的持续发现,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资源需求提供理论、技术支撑和服务,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2013年5月2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合肥工业大学矿集区立体探测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审查会在合肥工业大学召开2013年,在研项目89项,包括973计划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科技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3项、国土资源部项目3项、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项、依托单位项目7项、其他项目52项;经费总额4412万元。发表论文99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4篇,EI检索论文8篇;出版专著1部;申请专利5项。代表性成果:提出3D填图(建模)思路和技术流程,实现了狮子山—铜官山矿田地壳结构的“透明”化;建立铜陵矿集区综合找矿标志,提出深部成矿预测靶区;通过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典型矿集区深部结构探测,发现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发生岩石圈拆沉和幔源岩浆底侵的地震学证据,证实存在多级岩浆活动,诠释了巨型成矿带成岩成矿的动力学成因;获得了铜陵、庐枞矿集区3D结构框架,对区域构造变形、岩浆系统结构提出了一批新认识、新观点,揭示出重要岩体和控矿地质体的空间分布,为深部找矿提供重要信息;深部钻探获得重大找矿线索,庐枞矿集区2000米钻探发现厚度较大的铀异常,发现4米厚的铜矿化。部分成果在《Geophysics》、《Tectonophysics》上发表。

中国地质调查期刊投稿经验要求

地勘单位作为国家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起步早、困难多、办法少、阻力大、进展慢,至今公益性地质工作队伍尚未建强,其余的地勘单位都是带着事业帽子搞内部企业化管理,与国办发〔1999〕37号通知提出的改革目标,相距甚远。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是个难题,需要认真总结经验,下大决心、花大力气进一步搞好。总结地质工作改革的主要经验,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第一方面,“中央和省一级保留一部分承担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勘查任务的骨干力量”,这项改革设计很好。但是,只要求国土资源部组建中国地质调查局,没有明确:保留哪些单位、哪些专业、哪些人员、哪些装备;保留数量多少;如何保留;中央和省级保留力量的关系文件也未明确。特别是没有先保留后属地化,对组建公益性地质工作队伍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中国地质调查局在2004年7月经中编办明确为国土资源部直属的副部级事业单位,负责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统一管理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明确了局机关编制140人,调查队伍要求逐步组建到位。温家宝总理曾多次督促抓紧组建“野战军”,要求面向全国招聘一些专业技术骨干,改善队伍结构和人员专业结构。现在的基本情况是:(1)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过去12年主要承担中央财政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中的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评价任务,提高了我国中小比例尺地质调查、地球化学调查和地质环境调查程度,发现一批矿产地并做出资源量评价,为吸引企业开展进一步勘查提供了条件。(2)中国地质调查局归口单位的队伍规模小、专业不配套、结构不合理,加上最近归口的武警黄金部队,仅1万多人。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的地质工作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归口单位承担不了,2/3 要委托或发包给其他地质单位去做,实行项目联系,业务指导关系。(3)中央财政支出的其他地质工作专项,如油气地质调查、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以及地质勘查基金等勘查项目,分别由不同机构负责组织实施。改革的实践证明,没有一支一流的地质调查队伍,就不可能支持一流的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未能建强的原因是:(1)国土资发〔2001〕406号地质队伍“野战军”组建总体方案中,“野战军”的构成包括地勘行业重组精干后的地质调查队伍和地方地质调查队伍。实际上,前者既没有正式划出形成建制,也从未列为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直属单位。后者是由地方政府保留的,不属于吃中央财政的“野战军”,多数由地矿局的队伍改组。地质院校也组织了地调院。它们都通过项目联系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归口单位以科研单位为主,野外调查队伍少,物化探、水工环、油气和海洋地质调查力量不足。以项目联系进行业务指导的方式参与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的单位,实际上是一种雇佣关系,受联系者今年有项目但不知道明年有没有项目,更不知道有什么项目。这种不稳定的松散关系,被联系方不可能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必然会多方找出路以求生存。(2)中国地质调查局作为承担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和矿产勘查的事业单位,应该在中央财政支出上有固定的科目,过去12年以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取代,只能算是临时措施。实践中,部分项目从大区地调中心发包到地调院再转包给地质队,项目设计和成果验收等程序多、运行成本高,单项工程定额低,项目作价低,有的反映在项目发包中层层克扣,有中饱“小金库”的现象,使得承担施工单位得到的经费更少,有的施工单位不得不自掏腰包,以保证起码的工作要求。经费紧张,必然导致地质工作质量下降。(3)基础性地质调查具有整体性、连续性,需要全国统筹规划,有序进行。地质工作又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和由浅入深、反复认识的特征。因此,把地质调查项目分得很小、很碎,工期很短,市场化承包,频繁更换施工的地质队伍,对积累资料、深化认识、研究创新和人才培养十分不利。第二方面,“其余地质勘查单位逐步改组成按照市场规则运行和管理的经济实体”,“主要从事资源勘查、开发和工程勘查工作,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服务创收”。指出了地勘单位的企业化方向,但没有明确如何组织起来,如何在人事制度、财务管理和收益分配等方面逐步脱离事业机制实现企业机制。目前的情况是:(1)各地都把属地化地勘单位保留事业性质,大多数保持原建制,极少数合并了局级机关。地勘单位继续使用中央财政拨款,并视省级财政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补充,不同程度地解决职工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住房补贴等,但多数还要靠地勘单位自己增收去解决。许多地方的离退休职工反映不能达到“同城待遇”,多有上访鸣不平的事件发生。(2)属地化地勘单位通过向大区地调中心、省级地调院和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办公室、地质勘查基金办公室等打破矿种和地域界限承包中央财政项目,同时向地方财政支持的地质勘查基金和社会企业承揽勘查和工程施工任务。在探矿权实行有偿取得以后,地勘单位得到很少,许多地勘局、队只得通过各种渠道去国外找矿勘查求发展。(3)在“戴事业帽子、走企业化路子”的改革思路指引下,绝大多数地勘单位采取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做法,成立了地矿局办的或地质队办的矿产开发公司或工程勘察公司。为了适应工作岗位的变动,地质队伍进行内部重组,职工在公司工作期间,执行企业工资待遇,主管人员有的实行年薪制,从公司退休或离职时,仍按事业机制办理。有的实行“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对进入企业的新职工,签订合同,执行企业用人办法。有的公司实行股份制,地质队可以入股局办的公司,职工可以入股队办的公司。许多地勘单位已经做好了企业化的规划和过渡准备,如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于2010年7月6日在《地勘导报》上提出了10年企业化设想。不少地勘单位以优质探矿权为依托,设想走勘查、开发矿产一体化的企业化道路,规划一局一集团,一队一矿,有的已经初步取得成效。(4)由于地勘单位有财政拨款作后盾,在进入社会市场的初期,为了争取项目,往往压价竞争,向市场提供了扭曲的信息,造成了自我贬低的不良后果。一个地质队一年要做上百个项目,许多项目只是几个人甚至一个人做,用最短的时间去完成,不免在地质观察、资料编录上过于简单化,更不能在深入研究上下功夫。智力资本的投入没有得到价值体现,就会少投入或不投入,从而对地质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产生重大影响。(5)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管理办法在2003年出台后,仅五、六年时间,全国探矿权已基本上登记完毕。据初步了解,专业地勘单位由于资金实力差,只取得20% 左右,其余80% 左右被社会人和企业占有。地勘单位往往沦为矿老板的“打工仔”,而勘查服务中同样不计智力投入的价值,地勘单位只取得施工经费,不享有勘查成果价值的分成。探矿权招拍挂的后果是,地勘单位没有得到优惠扶持,难以实现探采一体的企业化,首先在登记环节上拼不过社会企业和矿老板,而后在勘查成果的分配权利被剥夺。地勘单位长期在地质找矿工作上占有的垄断地位失去,普遍有被边缘化的失落感受。地勘单位的对策是,一方面在打工项目上少投入,完成合同要求就行,薄利多干。另一方面,积极去国外寻求发展机会。显然,最终是对我国的地质找矿事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6)中央和地方建立的地质勘查基金,资金来自矿产资源补偿费等财政收入,来自矿业开发,反哺上游地勘工作,本来是很好的机制。但基金定位为周转金,对探矿成果的转让收入要求上交财政,从而带有投资性质,获利多的是政府财政。加上申请基金项目必须公开资料,经过招标定夺承担者。因此,许多申请基金的项目没有明确的找矿线索,而有找矿前景的项目,一般不愿意拿出来申请,怕在招标环节被别人抢了去。(7)国土资源部关于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的若干意见在2010年出台,是总结河南“嵩县模式”、“订单找矿”等经验,对地质工作体制改革过程中发现的许多问题进行规范化调控。其中要求统筹协调全国地质工作,是为了克服散和乱;推进实施整装勘查,是为了按地质工作规律有机结合、有序安排;特别是地勘单位可以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折股参与风险投资,分享找矿成果收益的意见很好,问题是要通过立法确定,并由国家财税主管部门认可,有相关文件才能落实。

不容易,前提还是得看你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1来稿应具有科学性、创新性,综述稿件特别应注意时效性,应具有个人见解和前瞻性,不发表科普作品、实验报告及读书报告。文章应精炼,全文所占版面字数不应超过8000字。2来稿涉及国家保密问题的应提供作者单位的保密审查证明材料,图件涉及国界的应采用国家正式出版的最新地理底图绘制。3来稿要求论点明确,主题突出,数据资料可靠,引用他人文献、资料、数据,必须列出参考文献。4摘要应是反映论文核心内容的报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具有自明性和独立性。5文中计量单位应采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6文中图和表应具有自明性,附图力求简明清晰,图中文字、符号、纵横坐标必须写清楚,并与正文一致。图表应随文出现,并给出中、英文名称。7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即按其在文章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所列参考文献必须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并标引在正文中。一般情况下,参考文献不低于20篇,其中2000年后的文献要超过50%,英文超过50%。作者项中应列出前3名作者,姓在前(全称)名在后(外国人名用缩写),多于3名作者的,只写前3名,后加“等”或“etal”。具体格式如下:(1)图书:作者书名[M]译者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沈振荣,张瑜芳,杨诗秀,等水资源科学实验与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期刊:作者文章名[J]期刊名,年,卷(期):页码甘义群,李小倩,周爱国,等黑河流域地下水氘过量参数特征[J]地质科技情报,2008,27(2):85-LakeaIR,LovettaAA,HiscockbKM,Evaluatingfactorsinfluencinggroundwatervulnerabilitytonitratepollution:DevelopingthepotentialofGIS[J]JournalofEnvironmentManagement,2003,68(1):315-(3)论文集:作者文章名[C]//编者论文集名称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页码YINJixing,XUJuntao,LIUChengjie,TheTibetanplateau:Regionalstratigraphiccontextandpreviouswork[C]//TheGeologicEvolutionofTReportofthe1985royalsociety—academiasinicageotraverseoftheQinghai-XizangP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8:5-(4)硕博论文:作者论文题目[D]单位所在地:单位年张丛黔中隆起及周缘志留纪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古地理背景[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5)网上文献:作者文章名[EB/OL](文献发表日期)[引用日期]张将围岩蚀变[EB/OL](2005-09-05)[2008-10-01]。

中国地质调查期刊投稿经验分享

呵呵,很容易搜到

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调查队伍10年没有建精建强,关键是领导思想问题。首先要以国务院对中国地质调查局的职能定位为依据,统一认识。然后要下决心采取措施抓直属队伍建设。可采取多种方式,有条件地收回部分专业队伍,更重要的是要在现有队伍的基础上,采取国内外公开招聘少量骨干、大量招聘近期大学毕业生的办法,扩大规模。而六个大区中心,要成为地质调查和研究紧密结合的综合性队伍,(逐步)承担起区内中央财政出资的地勘任务。

不容易,前提还是得看你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中国地质调查杂志投稿经验

不容易,而且很难地质调查中心是集地质调查、科学研究和地区项目管理为一体的,地质调查中心的职能任务是:承担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及相关综合研究工作,进入地质调查中心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作为大学生,知识储备还不够生活,实践能力也很匮乏,还不能够具备地质调查的工作,因此,如果想进地质调查中心,就必须努力学习,提升专业技能,学会更多专业知识,至少达到中国顶尖地质高等学校的研究生学历

地勘单位作为国家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起步早、困难多、办法少、阻力大、进展慢,至今公益性地质工作队伍尚未建强,其余的地勘单位都是带着事业帽子搞内部企业化管理,与国办发〔1999〕37号通知提出的改革目标,相距甚远。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是个难题,需要认真总结经验,下大决心、花大力气进一步搞好。总结地质工作改革的主要经验,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第一方面,“中央和省一级保留一部分承担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勘查任务的骨干力量”,这项改革设计很好。但是,只要求国土资源部组建中国地质调查局,没有明确:保留哪些单位、哪些专业、哪些人员、哪些装备;保留数量多少;如何保留;中央和省级保留力量的关系文件也未明确。特别是没有先保留后属地化,对组建公益性地质工作队伍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中国地质调查局在2004年7月经中编办明确为国土资源部直属的副部级事业单位,负责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统一管理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明确了局机关编制140人,调查队伍要求逐步组建到位。温家宝总理曾多次督促抓紧组建“野战军”,要求面向全国招聘一些专业技术骨干,改善队伍结构和人员专业结构。现在的基本情况是:(1)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过去12年主要承担中央财政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中的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评价任务,提高了我国中小比例尺地质调查、地球化学调查和地质环境调查程度,发现一批矿产地并做出资源量评价,为吸引企业开展进一步勘查提供了条件。(2)中国地质调查局归口单位的队伍规模小、专业不配套、结构不合理,加上最近归口的武警黄金部队,仅1万多人。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的地质工作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归口单位承担不了,2/3 要委托或发包给其他地质单位去做,实行项目联系,业务指导关系。(3)中央财政支出的其他地质工作专项,如油气地质调查、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以及地质勘查基金等勘查项目,分别由不同机构负责组织实施。改革的实践证明,没有一支一流的地质调查队伍,就不可能支持一流的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未能建强的原因是:(1)国土资发〔2001〕406号地质队伍“野战军”组建总体方案中,“野战军”的构成包括地勘行业重组精干后的地质调查队伍和地方地质调查队伍。实际上,前者既没有正式划出形成建制,也从未列为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直属单位。后者是由地方政府保留的,不属于吃中央财政的“野战军”,多数由地矿局的队伍改组。地质院校也组织了地调院。它们都通过项目联系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归口单位以科研单位为主,野外调查队伍少,物化探、水工环、油气和海洋地质调查力量不足。以项目联系进行业务指导的方式参与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的单位,实际上是一种雇佣关系,受联系者今年有项目但不知道明年有没有项目,更不知道有什么项目。这种不稳定的松散关系,被联系方不可能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必然会多方找出路以求生存。(2)中国地质调查局作为承担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和矿产勘查的事业单位,应该在中央财政支出上有固定的科目,过去12年以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取代,只能算是临时措施。实践中,部分项目从大区地调中心发包到地调院再转包给地质队,项目设计和成果验收等程序多、运行成本高,单项工程定额低,项目作价低,有的反映在项目发包中层层克扣,有中饱“小金库”的现象,使得承担施工单位得到的经费更少,有的施工单位不得不自掏腰包,以保证起码的工作要求。经费紧张,必然导致地质工作质量下降。(3)基础性地质调查具有整体性、连续性,需要全国统筹规划,有序进行。地质工作又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和由浅入深、反复认识的特征。因此,把地质调查项目分得很小、很碎,工期很短,市场化承包,频繁更换施工的地质队伍,对积累资料、深化认识、研究创新和人才培养十分不利。第二方面,“其余地质勘查单位逐步改组成按照市场规则运行和管理的经济实体”,“主要从事资源勘查、开发和工程勘查工作,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服务创收”。指出了地勘单位的企业化方向,但没有明确如何组织起来,如何在人事制度、财务管理和收益分配等方面逐步脱离事业机制实现企业机制。目前的情况是:(1)各地都把属地化地勘单位保留事业性质,大多数保持原建制,极少数合并了局级机关。地勘单位继续使用中央财政拨款,并视省级财政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补充,不同程度地解决职工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住房补贴等,但多数还要靠地勘单位自己增收去解决。许多地方的离退休职工反映不能达到“同城待遇”,多有上访鸣不平的事件发生。(2)属地化地勘单位通过向大区地调中心、省级地调院和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办公室、地质勘查基金办公室等打破矿种和地域界限承包中央财政项目,同时向地方财政支持的地质勘查基金和社会企业承揽勘查和工程施工任务。在探矿权实行有偿取得以后,地勘单位得到很少,许多地勘局、队只得通过各种渠道去国外找矿勘查求发展。(3)在“戴事业帽子、走企业化路子”的改革思路指引下,绝大多数地勘单位采取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做法,成立了地矿局办的或地质队办的矿产开发公司或工程勘察公司。为了适应工作岗位的变动,地质队伍进行内部重组,职工在公司工作期间,执行企业工资待遇,主管人员有的实行年薪制,从公司退休或离职时,仍按事业机制办理。有的实行“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对进入企业的新职工,签订合同,执行企业用人办法。有的公司实行股份制,地质队可以入股局办的公司,职工可以入股队办的公司。许多地勘单位已经做好了企业化的规划和过渡准备,如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于2010年7月6日在《地勘导报》上提出了10年企业化设想。不少地勘单位以优质探矿权为依托,设想走勘查、开发矿产一体化的企业化道路,规划一局一集团,一队一矿,有的已经初步取得成效。(4)由于地勘单位有财政拨款作后盾,在进入社会市场的初期,为了争取项目,往往压价竞争,向市场提供了扭曲的信息,造成了自我贬低的不良后果。一个地质队一年要做上百个项目,许多项目只是几个人甚至一个人做,用最短的时间去完成,不免在地质观察、资料编录上过于简单化,更不能在深入研究上下功夫。智力资本的投入没有得到价值体现,就会少投入或不投入,从而对地质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产生重大影响。(5)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管理办法在2003年出台后,仅五、六年时间,全国探矿权已基本上登记完毕。据初步了解,专业地勘单位由于资金实力差,只取得20% 左右,其余80% 左右被社会人和企业占有。地勘单位往往沦为矿老板的“打工仔”,而勘查服务中同样不计智力投入的价值,地勘单位只取得施工经费,不享有勘查成果价值的分成。探矿权招拍挂的后果是,地勘单位没有得到优惠扶持,难以实现探采一体的企业化,首先在登记环节上拼不过社会企业和矿老板,而后在勘查成果的分配权利被剥夺。地勘单位长期在地质找矿工作上占有的垄断地位失去,普遍有被边缘化的失落感受。地勘单位的对策是,一方面在打工项目上少投入,完成合同要求就行,薄利多干。另一方面,积极去国外寻求发展机会。显然,最终是对我国的地质找矿事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6)中央和地方建立的地质勘查基金,资金来自矿产资源补偿费等财政收入,来自矿业开发,反哺上游地勘工作,本来是很好的机制。但基金定位为周转金,对探矿成果的转让收入要求上交财政,从而带有投资性质,获利多的是政府财政。加上申请基金项目必须公开资料,经过招标定夺承担者。因此,许多申请基金的项目没有明确的找矿线索,而有找矿前景的项目,一般不愿意拿出来申请,怕在招标环节被别人抢了去。(7)国土资源部关于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的若干意见在2010年出台,是总结河南“嵩县模式”、“订单找矿”等经验,对地质工作体制改革过程中发现的许多问题进行规范化调控。其中要求统筹协调全国地质工作,是为了克服散和乱;推进实施整装勘查,是为了按地质工作规律有机结合、有序安排;特别是地勘单位可以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折股参与风险投资,分享找矿成果收益的意见很好,问题是要通过立法确定,并由国家财税主管部门认可,有相关文件才能落实。

不容易,前提还是得看你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中国地质调查期刊投稿经验怎么写

再次看到你的题目,觉得应该从一下入手:地质调查是泛指一切以地质现象(岩石、地层、构造、矿产、水文地质、地貌等)为对象,以地质学及其相关科学为指导,以观察研究为基础的调查工作。地质调查一般以不同比例尺的填图为主要手段。国家对不同比例尺的填图精度有明确的要求,因此不同比例尺的填图精度代表了该项地质调查的详细程度。其基本任务是采用各种现代化手段和综合性方法查明陆地和海域各种重要的区域地质现象,研究这些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一系列基础地质图件、资料,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因此,其质量评述应围绕以上目的任务进行评价,是否达到所要求的工作程度、是否完成所要求的地质工作进行评价。

拔山涉水啊~ 翻山越岭啊~~~~~~~~~~~

当然好

肯定不好撒,开始去了肯定是当民工用的。至于以后改为正规军的话还是要看关系了。

  • 索引序列
  • 中国地质调查期刊投稿经验
  • 中国地质调查期刊投稿经验要求
  • 中国地质调查期刊投稿经验分享
  • 中国地质调查杂志投稿经验
  • 中国地质调查期刊投稿经验怎么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