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地质调查期刊官网投稿

中国地质调查期刊官网投稿

发布时间:

中国地质调查期刊官网投稿

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应力测量与监测重点实验室2013年,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4项,其中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公益性行业专项项目1项;地质调查项目4项,其他工程和市场服务类项目8项。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32篇,其中英文SCI/EI检索论文14篇,中文SCI/EI检索论文7篇。现有固定工作人员21人,客座研究人员1人,引进硕士研究生2名,在站博士后1名;在读研究生3名。组织召开学术会议2次,学术委员会会议1次,参加国内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7人次。与瓦努阿图气象与地质灾害局达成“瓦努阿图典型俯冲区地应力分布特征研究”合作协议,并开展了研究工作,首次在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俯冲带上实施了地应力测量与监测,初步获取了板块俯冲过程中地应力变化特征,为研究其与伴生地震的关系积累了数据;在北京及周边地区持续开展地应力测量与监测,初步构建了首都圈地应力实时监测网;在新加坡南北传输电缆隧道开展了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标志着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技术得到国际认可。BCA和Kiso-Jiban公司检查力学所在新加坡地应力测量的试验现场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下水污染机理与修复重点实验室有技术人员27人,其中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4人;硕士生导师5人,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年地质英才1人,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的中青年人才6人。2013年,实验室发表各类论文42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篇,EI检索论文3篇,核心期刊论文12篇,会议论文25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项。参加国际性学术交流12人次。毕业硕士1名,韩占涛副研究员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完成英国纽卡斯尔大学为期一年的考察和学习。2013年,实验室负责开展了地调项目“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综合研究”、环保部公益项目“华北平原典型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与防治分区方法研究”、环保部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子课题“典型农业区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水利部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专项研究专题“区域浅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技术方法与示范研究”等多项,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嵌段聚合物悬浮纳米零价铁在复杂孔隙含水层中的运移研究”、地调项目“油气勘探的现代微生物技术及应用研究”、地方合作项目“星宇化工有限公司吴桥分公司厂区及原渗坑对拟建吴桥水库污染风险调查评价”并通过验收。天津蓟县某复合有机污染场地直推钻探土壤以及多级监测井取样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元素微区与形态分析重点实验室2013年是实验室建设的第一年,承担科技支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公益性行业专项3项,地调项目6项,其他项目3项,累计经费2050万元。发表论文22篇,其中英文SCI检索论文10篇(1篇第一作者,5篇通讯作者),中文SCI检索论文1篇,核心期刊论文11篇;获批实用新型专利4项。培养博士2名、硕士8名;与中国地质大学联合开展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大四学生4名。参加了所重点实验室建设及研究进展交流会,实验室研究方向、目标、组织机构及取得的成果得到了充分肯定,领导和专家对实验室在扩充微区原位同位素分析技术能力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5名成员在部系统培训班上作技术讲座;邀请了德国马普化学研究所和法国CAMECA公司的专家进行微区分析技术和仪器讲座;承担了欧盟第七框架计划项目。新购置的193nm激光器、超高线性范围高分辨等离子体质谱仪等投入运行。成功研制多轴可调精确定位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样机,并初步建立了Li、B、K等轻元素的定性与半定量分析方法。基本建立了可应用于橄榄石、辉石等单矿物中单个熔体包裹体LA-ICPMS分析方法;采用均相沉淀和锍镍试金技术制备的含贵金属等元素的硫化物微区分析校准标样的均匀性和实用性得到国际相关专家的好评;建立了HPLC/ICPMS快速测定天然水样品中无机砷形态的方法。新投入使用的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研制成功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原位分析系统(样机)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表层碳—汞地球化学循环重点实验室2013年,通过对我国150万平方千米不同时期(20世纪80年代与2000年间)土壤有机碳密度的计算显示我国西南、华中、华东、西北和华北的土壤有机碳表现为大气CO2的汇,而东北和华南的为负值,土壤有机碳表现为大气CO2的源。20年间,全国主要农耕区0~20厘米土壤有机碳库累计增加5Tg。我国主要农耕区表层土壤碳源汇变化图建立了土壤碳呼吸与全球升温的预测模型。预测全球气温预期升高5℃,我国红壤、草甸土、褐土、潮土、沼泽土和黑土中土壤有机碳分解释放的碳为519Tg,相当于我国2010年固体化石燃料燃烧释放量的7%。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在全球气温预期升高5℃情况下,土壤有机碳释放的CO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塌陷防治重点实验室岩溶塌陷动力监测系统集成2013年,实验室共承担项目2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公益性行业专项1项,地调计划项目1项、工作项目5项,社会服务项目5项,公开发表论文8篇。派团参加第13届岩溶塌陷国际会议;邀请客座研究员、瑞典MALA公司(中国)和SenseFly公司专家开展钻孔雷达探测、无人飞机应用等方面的学术交流;协办“岩溶环境问题与对策学术讨论会”;组织“岩溶塌陷调查技术方法讨论会”以及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在我国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发育趋势与对策分析、岩溶塌陷调查和防治系列规范编写、岩溶塌陷动力监测系统集成开发和大型矿山疏干区岩溶塌陷动力变化规律的捕捉方面取得了进展。钻孔雷达和无人机培训中国地质科学院页岩油气调查评价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承担国家重大专项1项,地质调查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和青年基金2项,公益性行业专项1项,其他3项。发表论文13篇,其中国外8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5篇,SCI及EI检索论文共5篇;出版专著2部。有固定人员17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2人;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6人,助理研究员7人;实验技术人员3人,管理人员3人。流动人员6人,客座院士1人。2013年12月在京召开了“中国地质科学院页岩油气调查评价重点实验室2013年年会暨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会议”。参加了AAPG年会,发表摘要4篇,并作学术报告;参加第一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发表会议论文2篇;参加第六届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学术研讨会、中国石油地质学术年会和全国沉积学大会。承担了与吉尔吉斯斯坦合作项目“中吉天山成矿带成矿构造背景对比研究”。采用浅表层构造变形的地面调查与深部构造的重磁电震联合反演解释相结合,厘定了黔中隆起及周缘3个一级变形单元和8个二级变形区。首次在黔中隆起东部中三叠统发现了透镜状油砂体,说明黔中隆起这一大型古隆起带是油气运移的有利聚集区。此外,在黔中隆起西部石炭系大唐组内发现了厚度大于50米的黑色炭质泥页岩,提出黔中隆起油气地质条件需要重新认识。证实了柴达木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发育良好的烃源岩,是一个新的烃源岩层系。中国地质科学院页岩油气调查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Re—Os同位素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2013年,实验室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组织了Re-Os同位素分析技术研讨会,邀请了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就碱性Os稀释剂的制备标定和存在问题、普通硫化物Re-Os同位素前处理、Re-Os同位素稀释剂标定、低含量Re-Os定年标准物质预研究、岩石样品Os同位素精确测定等前沿科学问题开展了讨论;实验室成员前往英国杜伦大学和开放大学开展学术交流,邀请了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Judith Hannah 教授和Holly Stein 教授前来讲学。实验室继续加强标准物质的研制,富钴结壳Os同位素(GBW04476)和成分标准物质及铜镍硫化物Os同位素和Re及Os成分标准物质(GBW04477)获批成为国家一级标准物质。近年来,实验室在富有机质地质样品的Re-Os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入选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实验室成员访问开放大学实验室成员访问英国杜伦大学实验室成员与美国来访学者中国地质科学院年轻沉积物年代学与环境变化重点实验室2013年,实验室承担各类项目14项,包括公益性行业专项课题1项,地调项目5项,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5项,与其他单位合作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新获批各类科研项目7项,其中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发表论文5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篇;出版专著1部。引进人才2名,培养硕士2名,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人员1名。举办学术会议1次,参加学术会议、出访及邀请专家进行学术讨论共计20余人次。新建了独立的植硅体实验室、总有机碳/总碳实验室。阳原盆地西部湖相地层火山灰层分布特征及年代地层序列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选择梨益沟等六个剖面进行了样品采集和年代及环境指标测试分析工作,对地层沉积序列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基本建立了五龙峰剖面2ka至5ka的年代序列,研究表明剖面整体上为风成相沉积,反应的气候以冷干、凉湿为主,主要经历了3次较大规模的古气候冷暖旋回,每个旋回又包括了若干个次一级冷暖干湿旋回。包头市麻池钻孔第四纪地层综合研究取得进展。首次在河套地区实施的贯穿第四系的第四纪标准钻孔,建立了完整的第四纪年代地层框架及古气候、古环境演变序列。回灌试验场地层对比图梨益沟剖面采样承办2013年孢粉学术会议中国地质科学院——合肥工业大学矿集区立体探测重点实验室2013年,实验室正式进入建设期,依托单位为矿产资源研究所、合肥工业大学。有固定人员39人,其中研究人员36人、技术人员1人、管理人员2人;客座人员9人。2013年2月4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常印佛、合肥工业大学校长徐枞巍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董树文共同为立体探测重点实验室揭牌实验室定位及研究方向:面向国家资源重大需求,开展重要成矿带地质过程与三维结构探测,矿集区立体探测与三维建模技术,区域成矿系统与成矿规律和深部矿床勘查技术方法与示范研究。通过深部探测技术进步和理论创新促进深部资源的持续发现,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资源需求提供理论、技术支撑和服务,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2013年5月2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合肥工业大学矿集区立体探测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审查会在合肥工业大学召开2013年,在研项目89项,包括973计划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科技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3项、国土资源部项目3项、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项、依托单位项目7项、其他项目52项;经费总额4412万元。发表论文99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4篇,EI检索论文8篇;出版专著1部;申请专利5项。代表性成果:提出3D填图(建模)思路和技术流程,实现了狮子山—铜官山矿田地壳结构的“透明”化;建立铜陵矿集区综合找矿标志,提出深部成矿预测靶区;通过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典型矿集区深部结构探测,发现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发生岩石圈拆沉和幔源岩浆底侵的地震学证据,证实存在多级岩浆活动,诠释了巨型成矿带成岩成矿的动力学成因;获得了铜陵、庐枞矿集区3D结构框架,对区域构造变形、岩浆系统结构提出了一批新认识、新观点,揭示出重要岩体和控矿地质体的空间分布,为深部找矿提供重要信息;深部钻探获得重大找矿线索,庐枞矿集区2000米钻探发现厚度较大的铀异常,发现4米厚的铜矿化。部分成果在《Geophysics》、《Tectonophysics》上发表。

中国地质科学院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的科研机构,地调局是地质调查的管理者和实施者,全国的地质工作有相当一部分都归它管,地质科学院是地调局旗下的科研单位,它研究出的东西服务于生产(地质调查),但是它本身并不怎么进行生产活动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成都理工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长安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西安石油大学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南京大学地学院-Ghtm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暨研究所台湾师范大学地球科学系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中国海洋大学浙江大学理学院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各地震局、中心、所网站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科院地质研究所_htm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煤炭科学研究总院_asp长春黄金研究院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二、地调局系统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局发展研究中心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三、地质信息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图书馆地质出版社全国地质资料馆地质矿产资源信息共享系统中国地质科学数据网地质调查成果信息服务全国地质资料目录查询湖北地质资料目录查询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网中国金属商务网中国西部矿业市场中国矿业联合会矿产勘查分会网中国非金属矿信息网中国矿权交易市场中国矿产资源网上海有色金属网中国矿业网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中国农业地学网世界地质公园四、管理部门科学技术部国土资源部湖北省国土资源厅襄樊市国土资源局黄石国土资源局武汉市国土资源管理局荆州市国土资源局宜昌市国土资源局十堰市国土资源局荆门市国土资源局黄冈市国土资源局鄂州市国土资源局河南省国土资源厅陕西国土资源厅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山东省国土资源厅五、地勘单位湖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海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山西地矿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甘肃地矿局湖北省地质调查院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河南省地质调查院-daohang/suzi-htm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青海省地质调查院_asp宁夏地质调查院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山东省地质调查院北京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广东省地质调查院浙江省地质调查院福建省地质调查院陕西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四川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_id=258&mb=1中国煤炭地质中国冶勘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二局核工业地质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湖北省鄂西地质基础工程公司六、相关领域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国家测绘局国家海洋局中国气象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tabindex=450&modelid=htm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中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超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七、地学期刊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地球科学-/八、其它地学网站世界各国地质调查机构网址_web/F-Nhtm地学网站大观多来米中文网地学网页_technology/geography/网站大全地球科学_technology/geoscience/够了吗?

中国地质调查期刊官网

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应力测量与监测重点实验室2013年,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4项,其中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公益性行业专项项目1项;地质调查项目4项,其他工程和市场服务类项目8项。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32篇,其中英文SCI/EI检索论文14篇,中文SCI/EI检索论文7篇。现有固定工作人员21人,客座研究人员1人,引进硕士研究生2名,在站博士后1名;在读研究生3名。组织召开学术会议2次,学术委员会会议1次,参加国内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7人次。与瓦努阿图气象与地质灾害局达成“瓦努阿图典型俯冲区地应力分布特征研究”合作协议,并开展了研究工作,首次在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俯冲带上实施了地应力测量与监测,初步获取了板块俯冲过程中地应力变化特征,为研究其与伴生地震的关系积累了数据;在北京及周边地区持续开展地应力测量与监测,初步构建了首都圈地应力实时监测网;在新加坡南北传输电缆隧道开展了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标志着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技术得到国际认可。BCA和Kiso-Jiban公司检查力学所在新加坡地应力测量的试验现场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下水污染机理与修复重点实验室有技术人员27人,其中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4人;硕士生导师5人,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年地质英才1人,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的中青年人才6人。2013年,实验室发表各类论文42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篇,EI检索论文3篇,核心期刊论文12篇,会议论文25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项。参加国际性学术交流12人次。毕业硕士1名,韩占涛副研究员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完成英国纽卡斯尔大学为期一年的考察和学习。2013年,实验室负责开展了地调项目“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综合研究”、环保部公益项目“华北平原典型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与防治分区方法研究”、环保部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子课题“典型农业区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水利部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专项研究专题“区域浅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技术方法与示范研究”等多项,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嵌段聚合物悬浮纳米零价铁在复杂孔隙含水层中的运移研究”、地调项目“油气勘探的现代微生物技术及应用研究”、地方合作项目“星宇化工有限公司吴桥分公司厂区及原渗坑对拟建吴桥水库污染风险调查评价”并通过验收。天津蓟县某复合有机污染场地直推钻探土壤以及多级监测井取样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元素微区与形态分析重点实验室2013年是实验室建设的第一年,承担科技支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公益性行业专项3项,地调项目6项,其他项目3项,累计经费2050万元。发表论文22篇,其中英文SCI检索论文10篇(1篇第一作者,5篇通讯作者),中文SCI检索论文1篇,核心期刊论文11篇;获批实用新型专利4项。培养博士2名、硕士8名;与中国地质大学联合开展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大四学生4名。参加了所重点实验室建设及研究进展交流会,实验室研究方向、目标、组织机构及取得的成果得到了充分肯定,领导和专家对实验室在扩充微区原位同位素分析技术能力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5名成员在部系统培训班上作技术讲座;邀请了德国马普化学研究所和法国CAMECA公司的专家进行微区分析技术和仪器讲座;承担了欧盟第七框架计划项目。新购置的193nm激光器、超高线性范围高分辨等离子体质谱仪等投入运行。成功研制多轴可调精确定位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样机,并初步建立了Li、B、K等轻元素的定性与半定量分析方法。基本建立了可应用于橄榄石、辉石等单矿物中单个熔体包裹体LA-ICPMS分析方法;采用均相沉淀和锍镍试金技术制备的含贵金属等元素的硫化物微区分析校准标样的均匀性和实用性得到国际相关专家的好评;建立了HPLC/ICPMS快速测定天然水样品中无机砷形态的方法。新投入使用的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研制成功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原位分析系统(样机)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表层碳—汞地球化学循环重点实验室2013年,通过对我国150万平方千米不同时期(20世纪80年代与2000年间)土壤有机碳密度的计算显示我国西南、华中、华东、西北和华北的土壤有机碳表现为大气CO2的汇,而东北和华南的为负值,土壤有机碳表现为大气CO2的源。20年间,全国主要农耕区0~20厘米土壤有机碳库累计增加5Tg。我国主要农耕区表层土壤碳源汇变化图建立了土壤碳呼吸与全球升温的预测模型。预测全球气温预期升高5℃,我国红壤、草甸土、褐土、潮土、沼泽土和黑土中土壤有机碳分解释放的碳为519Tg,相当于我国2010年固体化石燃料燃烧释放量的7%。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在全球气温预期升高5℃情况下,土壤有机碳释放的CO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塌陷防治重点实验室岩溶塌陷动力监测系统集成2013年,实验室共承担项目2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公益性行业专项1项,地调计划项目1项、工作项目5项,社会服务项目5项,公开发表论文8篇。派团参加第13届岩溶塌陷国际会议;邀请客座研究员、瑞典MALA公司(中国)和SenseFly公司专家开展钻孔雷达探测、无人飞机应用等方面的学术交流;协办“岩溶环境问题与对策学术讨论会”;组织“岩溶塌陷调查技术方法讨论会”以及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在我国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发育趋势与对策分析、岩溶塌陷调查和防治系列规范编写、岩溶塌陷动力监测系统集成开发和大型矿山疏干区岩溶塌陷动力变化规律的捕捉方面取得了进展。钻孔雷达和无人机培训中国地质科学院页岩油气调查评价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承担国家重大专项1项,地质调查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和青年基金2项,公益性行业专项1项,其他3项。发表论文13篇,其中国外8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5篇,SCI及EI检索论文共5篇;出版专著2部。有固定人员17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2人;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6人,助理研究员7人;实验技术人员3人,管理人员3人。流动人员6人,客座院士1人。2013年12月在京召开了“中国地质科学院页岩油气调查评价重点实验室2013年年会暨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会议”。参加了AAPG年会,发表摘要4篇,并作学术报告;参加第一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发表会议论文2篇;参加第六届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学术研讨会、中国石油地质学术年会和全国沉积学大会。承担了与吉尔吉斯斯坦合作项目“中吉天山成矿带成矿构造背景对比研究”。采用浅表层构造变形的地面调查与深部构造的重磁电震联合反演解释相结合,厘定了黔中隆起及周缘3个一级变形单元和8个二级变形区。首次在黔中隆起东部中三叠统发现了透镜状油砂体,说明黔中隆起这一大型古隆起带是油气运移的有利聚集区。此外,在黔中隆起西部石炭系大唐组内发现了厚度大于50米的黑色炭质泥页岩,提出黔中隆起油气地质条件需要重新认识。证实了柴达木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发育良好的烃源岩,是一个新的烃源岩层系。中国地质科学院页岩油气调查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Re—Os同位素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2013年,实验室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组织了Re-Os同位素分析技术研讨会,邀请了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就碱性Os稀释剂的制备标定和存在问题、普通硫化物Re-Os同位素前处理、Re-Os同位素稀释剂标定、低含量Re-Os定年标准物质预研究、岩石样品Os同位素精确测定等前沿科学问题开展了讨论;实验室成员前往英国杜伦大学和开放大学开展学术交流,邀请了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Judith Hannah 教授和Holly Stein 教授前来讲学。实验室继续加强标准物质的研制,富钴结壳Os同位素(GBW04476)和成分标准物质及铜镍硫化物Os同位素和Re及Os成分标准物质(GBW04477)获批成为国家一级标准物质。近年来,实验室在富有机质地质样品的Re-Os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入选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实验室成员访问开放大学实验室成员访问英国杜伦大学实验室成员与美国来访学者中国地质科学院年轻沉积物年代学与环境变化重点实验室2013年,实验室承担各类项目14项,包括公益性行业专项课题1项,地调项目5项,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5项,与其他单位合作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新获批各类科研项目7项,其中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发表论文5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篇;出版专著1部。引进人才2名,培养硕士2名,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人员1名。举办学术会议1次,参加学术会议、出访及邀请专家进行学术讨论共计20余人次。新建了独立的植硅体实验室、总有机碳/总碳实验室。阳原盆地西部湖相地层火山灰层分布特征及年代地层序列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选择梨益沟等六个剖面进行了样品采集和年代及环境指标测试分析工作,对地层沉积序列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基本建立了五龙峰剖面2ka至5ka的年代序列,研究表明剖面整体上为风成相沉积,反应的气候以冷干、凉湿为主,主要经历了3次较大规模的古气候冷暖旋回,每个旋回又包括了若干个次一级冷暖干湿旋回。包头市麻池钻孔第四纪地层综合研究取得进展。首次在河套地区实施的贯穿第四系的第四纪标准钻孔,建立了完整的第四纪年代地层框架及古气候、古环境演变序列。回灌试验场地层对比图梨益沟剖面采样承办2013年孢粉学术会议中国地质科学院——合肥工业大学矿集区立体探测重点实验室2013年,实验室正式进入建设期,依托单位为矿产资源研究所、合肥工业大学。有固定人员39人,其中研究人员36人、技术人员1人、管理人员2人;客座人员9人。2013年2月4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常印佛、合肥工业大学校长徐枞巍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董树文共同为立体探测重点实验室揭牌实验室定位及研究方向:面向国家资源重大需求,开展重要成矿带地质过程与三维结构探测,矿集区立体探测与三维建模技术,区域成矿系统与成矿规律和深部矿床勘查技术方法与示范研究。通过深部探测技术进步和理论创新促进深部资源的持续发现,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资源需求提供理论、技术支撑和服务,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2013年5月2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合肥工业大学矿集区立体探测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审查会在合肥工业大学召开2013年,在研项目89项,包括973计划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科技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3项、国土资源部项目3项、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项、依托单位项目7项、其他项目52项;经费总额4412万元。发表论文99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4篇,EI检索论文8篇;出版专著1部;申请专利5项。代表性成果:提出3D填图(建模)思路和技术流程,实现了狮子山—铜官山矿田地壳结构的“透明”化;建立铜陵矿集区综合找矿标志,提出深部成矿预测靶区;通过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典型矿集区深部结构探测,发现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发生岩石圈拆沉和幔源岩浆底侵的地震学证据,证实存在多级岩浆活动,诠释了巨型成矿带成岩成矿的动力学成因;获得了铜陵、庐枞矿集区3D结构框架,对区域构造变形、岩浆系统结构提出了一批新认识、新观点,揭示出重要岩体和控矿地质体的空间分布,为深部找矿提供重要信息;深部钻探获得重大找矿线索,庐枞矿集区2000米钻探发现厚度较大的铀异常,发现4米厚的铜矿化。部分成果在《Geophysics》、《Tectonophysics》上发表。

有答案的时候麻烦告诉我 我们是同行虽然我不考研

地学吧,相当不错。

中国地质调查期刊官网投稿要求

今年开始招聘了,公开招聘4名工作人员!信息化建设:2名;具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或信息技术类或自动化类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英文摘要编辑:1名;具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英语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干部人事管理:1名;具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人力资源管理或法律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截至2013年底,地质所共有职工456人,其中在职职工243人、离休人员15人、退休人员198人。在职职工中,管理人员29人,专业技术人员210人,工勤人员4人。专业技术人员中,两院院士5人,研究员及教授级高工71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43人,中级职称及以下91人。在职职工中有博士学位147人,硕士学位29人,本科37人,大专及以下30人。内设机构包括5个职能处室、11个专业研究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3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全国地质编图委员会,核心期刊《岩石矿物学杂志》、4个中国地质调查局业务中心和7个学术机构挂靠在地质所。2013年3月成立人事教育处,安全生产管理处挂靠人事教育处。2013年,地质所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230篇,其中SCI、EI检索刊物论文145篇(其中国际SCI检索论文70篇,国内SCI检索论文68篇),核心期刊论文83篇,其他论文2篇。公开出版专著1部;获专利5项。国内论文引用率排名进入全国前20名,两篇国际论文入选2012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中国地质调查成果一等奖2项,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2项,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1项。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获2013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翟庆国获2013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所长、党委副书记侯增谦(右二),党委书记、副所长何长虹(左二),副所长高锦曦(右一),副所长卢民杰(左一)领导班子由4人组成,所长、党委副书记侯增谦,党委书记、副所长何长虹,副所长高锦曦,副所长卢民杰。年度重要科研成果出版新的图件,影响力不断增强。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IGMA5000)正式出版。完成全国油气基础地质编图,包括1∶500万中国大地构造与含煤盆地分布图、1∶500万中国早古生代板块构造图、1∶1200万中国古生代重点含油气层系岩相古地理图、1∶1200万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烃源岩和储集层分布图等。完成海南、福建、山东、辽宁、安徽、陕西、湖南、江西、贵州、河北、宁夏等11个省(区)区域地质志、系列图件的编制和数据库建设工作。完成评审验收9个省(区)系列地质图件(包括1∶50万、1∶100万地质图、地质构造图、岩浆岩地质图、变质岩地质图、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图、航磁异常图、重力异常图、岩相古地理图等)共计72幅。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青藏高原及周边造山与成矿研究获得新进展。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及资源环境效应研究取得系列成果。提出的“青藏高原是一个由巨型造山拼贴体组成的造山的高原”的论点获得大量新的证据。进一步论证蛇绿岩的深地幔成因,并提出“蛇绿岩型金刚石”新类型和深地幔动力学模式。揭示青藏高原东南部基底经历5期重大事件。建立了高喜马拉雅三维动力学模式。提出青藏高原东南缘古新世中期至中新世早期形成的“抽屉式滑脱—转换”逃逸新机制。突破探测技术瓶颈,获取了青藏高原腹地巨厚地壳Moho的强反射信息。天山—兴蒙造山带研究取得系列成果。天山—兴蒙造山带计划项目顺利完成,提出了该区地壳构造单元划分的新方案,对阿拉善—敦煌地块构造属性等问题提出了新认识;修正了崇礼县红旗营子乡红旗营子群等一些地质体的时代;按照大陆演化旋回的观念,编制了中国北方及邻区地壳构造格架图和构造分区图。系统总结研究天山—兴蒙造山带花岗岩与成矿背景。编制完成亚洲中生代花岗岩图,揭示多种构造背景。“兴蒙造山带主要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与能源潜力综合调查研究”将研究区中生代沉积盆地划分为五个演化阶段;识别出两个巨型陆相沉积盆地;提出晚中生代东亚地区存在一个大的以恐龙为主的脊椎动物群,中、晚侏罗世研究区存在适宜脊椎动物等生物群生存、繁衍的理想古生态环境。地层学、古生物学研究有新突破。发现多瘤齿兽类哺乳动物化石,在《Science》报道;发现一新的基干镰刀龙类恐龙化石,成果发表在《PLOS ONE》;发现目前已知个体最小的窃蛋龙类化石,命名为迷你豫龙,并在《Nature》发表;在贵州省紫云县火花乡发现一条新的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剖面,建立了中国不同相区的泥盆—石炭系界线标准;提出全球中元古界底界年龄统一为1700Ma的方案,解决了中元古界地层划分对比年代不统一的“世界性难题”;在内蒙古发现了晚古生代末—中生代早期枕状玄武岩;新疆西准噶尔北部谢米斯台山南坡新厘定出一套蛇绿岩;在铜陵钻孔取得的岩心中发现了石炭纪辉绿岩,年龄为304Ma。多瘤齿兽类哺乳动物化石在《PLOS ONE》报道基干镰刀龙类恐龙化石发现在《Nature》发表迷你豫龙发现同位素技术应用及标准物质研究有新进展。完成了我国主要类型地质体的铁同位素组成调查,查明了不同圈层和主要岩石类型的铁同位素分布特征,初步建立了铁同位素示踪的参考体系;对代表性矿床进行了地质地球化学及铁同位素解剖,揭示了各类铁矿不同含铁矿物的铁同位素组成特征,提出运用铁同位素示踪铁矿化的理论模型。成功选定了用于研制氩同位素定年标准物质的样品源;制备了TG1104白云母样品备选标准物质;完成了钕同位素备选标准物质研制,并申报国家一级标准物质。积极参与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普兰岩体中首次发现了同时存在的高铬型和高铝型铬铁矿。在天津蓟县发现原生菱铁矿。指导青海多才玛铅锌矿取得找矿突破,通过开展构造岩相填图,解决了赋矿规律问题,通过大地音频地矿测深,解决了矿体定位,提交了“钻探建议报告”,该矿段的铅锌资源量由原来的76万吨增至259万吨,新增铅锌资源量181万吨。此外,利用多深度地震观测设备,在东海地壳运动长期观测站观监测到朝鲜第三次核试验的地震记录。国际矿物学会2013年新批准氮化硼(BN)新矿物,命名为青松矿(青松矿(Qingsongite)是为了纪念方青松研究员(1939-2010)而命名)。青松矿显微结构

中国地质调查期刊官网投稿邮箱

地学吧,相当不错。

GEN TA YI YANG

俺们学校的地学前缘也可以的

你要哪里的报刊阿,最好先投本地的,这样比较容易给你几个电子信箱信息时报副刊部 张鹏 电子邮件地址: 《爱人》 电子邮件地址: 《安徽商报》寂寞文章 电子邮件地址: 《百姓故事》 电子邮件地址: 《百姓故事》编辑部 电子邮件地址: 《春风》 电子邮件地址: 《东楚晚报》副刊 电子邮件地址: 《都市女报》文艺副刊部 孙亚睿 电子邮件地址: 《都市消费报》城市笔记 电子邮件地址: 《读写月报》编辑部写作版 电子邮件地址: China- 《儿童文学》 电子邮件地址: 《儿童文学》编辑部 电子邮件地址: 在下面的这个地址很全的

中国地质调查期刊官网投稿方式

中国地质调查局Chinese geological fbi 中国地质科学院物理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 physics 地球化学勘探研究所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Institute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Mineral Resource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要官方的就到官网上去找呀。中国地质调查局:CGS,China Geological Survey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Geophysical Institute of Chinese Academy of Geo-Sciences 地球化学勘探研究所:Geochemical Exploration Institute of CAGS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Mineral Resource Institute of CAGS河北省区域 and Mineral

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应力测量与监测重点实验室2013年,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4项,其中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公益性行业专项项目1项;地质调查项目4项,其他工程和市场服务类项目8项。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32篇,其中英文SCI/EI检索论文14篇,中文SCI/EI检索论文7篇。现有固定工作人员21人,客座研究人员1人,引进硕士研究生2名,在站博士后1名;在读研究生3名。组织召开学术会议2次,学术委员会会议1次,参加国内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7人次。与瓦努阿图气象与地质灾害局达成“瓦努阿图典型俯冲区地应力分布特征研究”合作协议,并开展了研究工作,首次在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俯冲带上实施了地应力测量与监测,初步获取了板块俯冲过程中地应力变化特征,为研究其与伴生地震的关系积累了数据;在北京及周边地区持续开展地应力测量与监测,初步构建了首都圈地应力实时监测网;在新加坡南北传输电缆隧道开展了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标志着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技术得到国际认可。BCA和Kiso-Jiban公司检查力学所在新加坡地应力测量的试验现场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下水污染机理与修复重点实验室有技术人员27人,其中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4人;硕士生导师5人,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年地质英才1人,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的中青年人才6人。2013年,实验室发表各类论文42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篇,EI检索论文3篇,核心期刊论文12篇,会议论文25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项。参加国际性学术交流12人次。毕业硕士1名,韩占涛副研究员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完成英国纽卡斯尔大学为期一年的考察和学习。2013年,实验室负责开展了地调项目“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综合研究”、环保部公益项目“华北平原典型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与防治分区方法研究”、环保部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子课题“典型农业区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水利部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专项研究专题“区域浅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技术方法与示范研究”等多项,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嵌段聚合物悬浮纳米零价铁在复杂孔隙含水层中的运移研究”、地调项目“油气勘探的现代微生物技术及应用研究”、地方合作项目“星宇化工有限公司吴桥分公司厂区及原渗坑对拟建吴桥水库污染风险调查评价”并通过验收。天津蓟县某复合有机污染场地直推钻探土壤以及多级监测井取样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元素微区与形态分析重点实验室2013年是实验室建设的第一年,承担科技支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公益性行业专项3项,地调项目6项,其他项目3项,累计经费2050万元。发表论文22篇,其中英文SCI检索论文10篇(1篇第一作者,5篇通讯作者),中文SCI检索论文1篇,核心期刊论文11篇;获批实用新型专利4项。培养博士2名、硕士8名;与中国地质大学联合开展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大四学生4名。参加了所重点实验室建设及研究进展交流会,实验室研究方向、目标、组织机构及取得的成果得到了充分肯定,领导和专家对实验室在扩充微区原位同位素分析技术能力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5名成员在部系统培训班上作技术讲座;邀请了德国马普化学研究所和法国CAMECA公司的专家进行微区分析技术和仪器讲座;承担了欧盟第七框架计划项目。新购置的193nm激光器、超高线性范围高分辨等离子体质谱仪等投入运行。成功研制多轴可调精确定位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样机,并初步建立了Li、B、K等轻元素的定性与半定量分析方法。基本建立了可应用于橄榄石、辉石等单矿物中单个熔体包裹体LA-ICPMS分析方法;采用均相沉淀和锍镍试金技术制备的含贵金属等元素的硫化物微区分析校准标样的均匀性和实用性得到国际相关专家的好评;建立了HPLC/ICPMS快速测定天然水样品中无机砷形态的方法。新投入使用的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研制成功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原位分析系统(样机)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表层碳—汞地球化学循环重点实验室2013年,通过对我国150万平方千米不同时期(20世纪80年代与2000年间)土壤有机碳密度的计算显示我国西南、华中、华东、西北和华北的土壤有机碳表现为大气CO2的汇,而东北和华南的为负值,土壤有机碳表现为大气CO2的源。20年间,全国主要农耕区0~20厘米土壤有机碳库累计增加5Tg。我国主要农耕区表层土壤碳源汇变化图建立了土壤碳呼吸与全球升温的预测模型。预测全球气温预期升高5℃,我国红壤、草甸土、褐土、潮土、沼泽土和黑土中土壤有机碳分解释放的碳为519Tg,相当于我国2010年固体化石燃料燃烧释放量的7%。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在全球气温预期升高5℃情况下,土壤有机碳释放的CO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塌陷防治重点实验室岩溶塌陷动力监测系统集成2013年,实验室共承担项目2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公益性行业专项1项,地调计划项目1项、工作项目5项,社会服务项目5项,公开发表论文8篇。派团参加第13届岩溶塌陷国际会议;邀请客座研究员、瑞典MALA公司(中国)和SenseFly公司专家开展钻孔雷达探测、无人飞机应用等方面的学术交流;协办“岩溶环境问题与对策学术讨论会”;组织“岩溶塌陷调查技术方法讨论会”以及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在我国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发育趋势与对策分析、岩溶塌陷调查和防治系列规范编写、岩溶塌陷动力监测系统集成开发和大型矿山疏干区岩溶塌陷动力变化规律的捕捉方面取得了进展。钻孔雷达和无人机培训中国地质科学院页岩油气调查评价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承担国家重大专项1项,地质调查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和青年基金2项,公益性行业专项1项,其他3项。发表论文13篇,其中国外8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5篇,SCI及EI检索论文共5篇;出版专著2部。有固定人员17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2人;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6人,助理研究员7人;实验技术人员3人,管理人员3人。流动人员6人,客座院士1人。2013年12月在京召开了“中国地质科学院页岩油气调查评价重点实验室2013年年会暨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会议”。参加了AAPG年会,发表摘要4篇,并作学术报告;参加第一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发表会议论文2篇;参加第六届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学术研讨会、中国石油地质学术年会和全国沉积学大会。承担了与吉尔吉斯斯坦合作项目“中吉天山成矿带成矿构造背景对比研究”。采用浅表层构造变形的地面调查与深部构造的重磁电震联合反演解释相结合,厘定了黔中隆起及周缘3个一级变形单元和8个二级变形区。首次在黔中隆起东部中三叠统发现了透镜状油砂体,说明黔中隆起这一大型古隆起带是油气运移的有利聚集区。此外,在黔中隆起西部石炭系大唐组内发现了厚度大于50米的黑色炭质泥页岩,提出黔中隆起油气地质条件需要重新认识。证实了柴达木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发育良好的烃源岩,是一个新的烃源岩层系。中国地质科学院页岩油气调查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Re—Os同位素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2013年,实验室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组织了Re-Os同位素分析技术研讨会,邀请了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就碱性Os稀释剂的制备标定和存在问题、普通硫化物Re-Os同位素前处理、Re-Os同位素稀释剂标定、低含量Re-Os定年标准物质预研究、岩石样品Os同位素精确测定等前沿科学问题开展了讨论;实验室成员前往英国杜伦大学和开放大学开展学术交流,邀请了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Judith Hannah 教授和Holly Stein 教授前来讲学。实验室继续加强标准物质的研制,富钴结壳Os同位素(GBW04476)和成分标准物质及铜镍硫化物Os同位素和Re及Os成分标准物质(GBW04477)获批成为国家一级标准物质。近年来,实验室在富有机质地质样品的Re-Os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入选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实验室成员访问开放大学实验室成员访问英国杜伦大学实验室成员与美国来访学者中国地质科学院年轻沉积物年代学与环境变化重点实验室2013年,实验室承担各类项目14项,包括公益性行业专项课题1项,地调项目5项,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5项,与其他单位合作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新获批各类科研项目7项,其中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发表论文5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篇;出版专著1部。引进人才2名,培养硕士2名,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人员1名。举办学术会议1次,参加学术会议、出访及邀请专家进行学术讨论共计20余人次。新建了独立的植硅体实验室、总有机碳/总碳实验室。阳原盆地西部湖相地层火山灰层分布特征及年代地层序列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选择梨益沟等六个剖面进行了样品采集和年代及环境指标测试分析工作,对地层沉积序列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基本建立了五龙峰剖面2ka至5ka的年代序列,研究表明剖面整体上为风成相沉积,反应的气候以冷干、凉湿为主,主要经历了3次较大规模的古气候冷暖旋回,每个旋回又包括了若干个次一级冷暖干湿旋回。包头市麻池钻孔第四纪地层综合研究取得进展。首次在河套地区实施的贯穿第四系的第四纪标准钻孔,建立了完整的第四纪年代地层框架及古气候、古环境演变序列。回灌试验场地层对比图梨益沟剖面采样承办2013年孢粉学术会议中国地质科学院——合肥工业大学矿集区立体探测重点实验室2013年,实验室正式进入建设期,依托单位为矿产资源研究所、合肥工业大学。有固定人员39人,其中研究人员36人、技术人员1人、管理人员2人;客座人员9人。2013年2月4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常印佛、合肥工业大学校长徐枞巍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董树文共同为立体探测重点实验室揭牌实验室定位及研究方向:面向国家资源重大需求,开展重要成矿带地质过程与三维结构探测,矿集区立体探测与三维建模技术,区域成矿系统与成矿规律和深部矿床勘查技术方法与示范研究。通过深部探测技术进步和理论创新促进深部资源的持续发现,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资源需求提供理论、技术支撑和服务,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2013年5月2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合肥工业大学矿集区立体探测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审查会在合肥工业大学召开2013年,在研项目89项,包括973计划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科技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3项、国土资源部项目3项、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项、依托单位项目7项、其他项目52项;经费总额4412万元。发表论文99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4篇,EI检索论文8篇;出版专著1部;申请专利5项。代表性成果:提出3D填图(建模)思路和技术流程,实现了狮子山—铜官山矿田地壳结构的“透明”化;建立铜陵矿集区综合找矿标志,提出深部成矿预测靶区;通过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典型矿集区深部结构探测,发现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发生岩石圈拆沉和幔源岩浆底侵的地震学证据,证实存在多级岩浆活动,诠释了巨型成矿带成岩成矿的动力学成因;获得了铜陵、庐枞矿集区3D结构框架,对区域构造变形、岩浆系统结构提出了一批新认识、新观点,揭示出重要岩体和控矿地质体的空间分布,为深部找矿提供重要信息;深部钻探获得重大找矿线索,庐枞矿集区2000米钻探发现厚度较大的铀异常,发现4米厚的铜矿化。部分成果在《Geophysics》、《Tectonophysics》上发表。

  • 索引序列
  • 中国地质调查期刊官网投稿
  • 中国地质调查期刊官网
  • 中国地质调查期刊官网投稿要求
  • 中国地质调查期刊官网投稿邮箱
  • 中国地质调查期刊官网投稿方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