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发布时间: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出版社、报社、杂志社等团体的最高负责人,如××出版社社长。

编辑部部长和编辑部主任一个职务。叫法不同而已。没有编辑部这个职务。只有部门

社长和总编最牛

学报编辑部是学校的直属部门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在校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学院学报》的编辑和出版工作。具体职责如下: 一、坚持办刊方向,遵守国家出版法规,为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科建设、增进学术交流、扩大学校影响等服务。 二、 在编委会的指导下,负责提出、确定本刊的指导原则和编辑方针并组织实施。 三、负责制定学报编辑部工作规程及有关条例并督促实施。 四、负责提交年度学报出版计划,研究、决定本刊的栏目和内容。 五、负责做好组稿、选稿、审稿、定稿、校对、出版、发行的各项组织安排工作。 六、负责安排来稿的登记、编号,及时向作者反馈处理意见,并做好保密工作。维护作者的合法权益。 七、负责来稿的初审,做好来稿的专家复审,常务副主编、主编终审,特别稿件编委会复核等组织工作。 八、组织编辑人员参加校内外的学术活动和业务进修,积极开展科研活动。不断提高全体编辑人员的人文素养和学术水平。 九、负责本部门业务信息的收集、整理、提供、报批、实施上网等工作;负责本部门年度档案收集、整理和建档归档工作。 十、完成学校领导或上级有关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编辑部工作岗位职责编辑部主任 (1)负责编辑部的行政事务及编辑出版业务的领导工作,包括工作计划制定、工作安排、召开编前、编后会及编辑部的条件建设、制度建设、印刷质量问题的把关等。 (2)协助主编组织召开编委会,组织评刊活动,收集编委、作者、读者对学报的办刊质量、栏目设置及编辑工作的意见,提出改进工作的措施。 (3)制定每期的编辑出版计划及终审、终校工作。 (4)负责分管栏目稿件的初审、送审及编校以及分管栏目的组稿工作及组织相关的专题讨论。 (5)定期召开编辑部工作会议,组织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 (6)负责对外联系及交流工作,组织参加上级主管部门和学会、研究会的有关活动。 编辑 (1)负责分管栏目的初审、送审及编校工作,以及分管栏目的组稿工作及组织相关的专题研讨。 (2)承担编辑部的通联工作。包括与出版局、质检中心、各数据库中心、学会、研究会的外联工作。 (3)承担编辑部的编务工作,包括来稿登记、稿费发放、财务报销及文书档案管理工作。 (4)负责维护学报(社科版)的网站运行以及数据库更新工作。 (5)负责学报的发行及交流。 (6)做好编辑部主任交办的其它工作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主编的

男,汉族,中共党员,1956年1月生,湖南省双峰县人,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03——02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助理; 02——03 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 03——10 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兼北京研究生部主任; 10——08 原煤炭工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 08——06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校长; 06—— 四川大学校长。

(中文版编委会)主 编:刘昌明(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副主编:郑 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长)陆大道(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刘纪远(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蔡运龙(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宝元(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姚鲁烽(《地理学报》编辑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编 委:王 涛(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所长)王 铮(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王 颖(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王劲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邓 伟(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长、研究员)史培军(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许世远(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许学强(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李小文(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李小建(河南财经学院院长、教授)李吉均(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教授)张信宝(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陈亚宁(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周一星(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查良松(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院长、教授)胡和平(清华大学副校长、教授)姚檀栋(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秦伯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顾朝林(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陶 澍(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梁 怡(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康尔泗(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童庆禧(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院长)樊 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国外编委:Godfrey J R Linge: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CanberraLaurence J C Ma: University of Akron, Ohio, USAManfred MFischer: Aust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AustriaMasatoshi Yoshino: Aichi University, Toyohashi, JapanWalker H J: Louisana State University, Louisana 70803, USAWolfgang Taubmann: University of Bremen, Bremen, Germany编辑部成员:姚鲁烽:负责自然地理、环境科学、RS与GIS 在自然地理应用的稿件,编辑单月期刊。何书金:负责经济地理、土地利用、RS与GIS 在经济地理应用的稿件,编辑双月期刊。赵歆:负责英文版、中文版英文摘要。高岷:负责编务。网络、排版、收发版面费稿费和期刊。

党的十三大以后,全国出现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各项工作蒸蒸日上。丁力于1983年担任上海纺织局副局长以后,积极筹划,认真研究,狠抓技术进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大力推广科技成果,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组织了一批重大项目的攻关和一大批企业的技术改造,使上海针织、服装、色织、化纤、丝绸、纺机和棉纺织印染的行业面貌有了一定的改观,建成了针九、针织大楼、针织五厂、中纺机、一纺机、二纺机、联吉涤纶总厂、一丝印、七丝印、二毛、三毛等一大批样板厂和先进企业。有近300多家企业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从1982年到1993年的10余年中,共筹集各类资金技措投资近70亿元(包括技术设备引进近4亿美元),比前30年的技措投资总和增加22倍,加速了上海纺织行业的技术进步。全局固定资产原值从94亿元上升到27 亿元,净值从41亿元上升到05亿元,全局系统的劳动生产率(元/人年)由8万元/人年上升到5万元/人年。为了提高化纤原料的自给率和生产水平,1988年,在丁力的全力争取下,经有关领导机关批准,上海纺织系统兴建7万吨聚酯项目——上海纺织涤纶总厂,由上海化纤公司承建。当时该项目是上海纺织局有史以来最大的项目。经论证于1989年由上海市建委、计委、经委批准了扩初设计,总投资2亿元,工程分两期,第一期年产37000吨(日产120吨);第二期年产33000吨(日产100吨)。该项目由丁力任总指挥,1990年组团去国外实地考察,参观了美国杜邦公司和德国吉玛公司的技术和设备情况,经过分析,了解到当时国际上的聚酯单线生产能力以日产200吨在技术、经济上较为合理,而且日产200吨与100吨的生产线设备价格相差不大,经过全面调查分析后,再复核了原来的扩大初步设计,果断决定调整方案,在总规模不变的前提下,采用日产200 吨的生产线,采用技术上较先进、价格也适当的吉玛公司设备。这项决定得到了上海三委的同意和纺织工业部领导的支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丁力善于抓住设计和施工中的关键,深入现场,调研解决问题,把工作落到实处。工程于1994年7月完成,一次开车成功。最后投资费用比原计划减少了1200万美元,生产的产品一等品率达8%,当年就实现产值(不变价)3亿元,销售收入4亿元,出口创汇313万美元,实现利润2729万元。该项目被上海市政府誉为市优秀工程项目,也是当时国家计委批准的8个7万吨聚酯项目中第一个投产的项目。1992年,国家决定为纺织工业设立“自动络筒机和无梭织机引进技术国产化”专项,引进清梳联、精梳机、自动络筒机、喷气织机、片梭织机及相关关键配件的制造技术。丁力抓住这个机遇,会同上海的有关纺机、纺器厂的领导八次上北京汇报,得到各级领导的支持和理解,最终获得引进德国赐来福238型自动络筒机,意大利马佐里精梳机,日本丰田JAT600型喷气织机及综架、边撑等项目,有力地促进了上海纺机厂技术水平的提高,也推动了上海有关纺织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了纺织企业的产品档次和质量水平,有利于增加出口、减少进口。丁力在以上项目的实施中,积极组织技术交流,认真进行设备的选型与谈判,并灵活运用各项政策,争取最优的选择。例如在中纺机引进喷气布机的谈判中,利用两家日本纺机公司都想争取项目的商机,通过艰苦的谈判,把丰田公司转让技术的费用从开价120万美元压到25万美元。1988年,上海市政府为加强科研与生产的结合,提出了14 个重点工业会战项目,其中“多功能涂层复合织物”项目由上海纺织局承担,丁力任该项目的会战领导小组组长。他从组织上加强领导,技术上层层把关,亲自选点落实任务,经讨论共确定68 个攻关课题,组织全市各大学、有关研究院所、企业等100多个单位开展课题攻关招标活动。在会战项目进行中,他始终抓住重点,及时组织力量解决。如原来PU转移涂层的转移纸使用寿命短,常会发生断裂。丁力直接与攻关组人员一起研究,采取措施,并提出调整工艺参数,将运转速度、转移纸的张力等都进行了调整,同时积极加强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操作水平,使转移纸的使用寿命由2-3次延长到20次。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共鉴定了39项成果,获上海市科技振兴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7项。与此同时,还开发了纺织新产品18类、50余种,为纺织局向高技术和高附加值方向开拓了新途径。1989-1992年期间,上海共生产了5670多万米各类涂层产品,产值达84亿元,创利3000万元,创汇700万美元。丁力一贯重视科技开发和研究工作。在他担任副局长期间,从1985-1993年的八年中,上海纺织系统共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36项,纺织工业部科技成果奖100项,上海市科技成果奖98 项。在他兼任纺织科学研究院院长期间,更直接主持拟定了上海纺研院的科研规划,审定科研项目,落实研究任务,对推进上海纺织系统的科技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丁力十分重视开展技术交流和国际合作。1984年,他代表上海市纺织工业局,与上海市贸易促进会、香港雅式公司商定每两年一次在上海举办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该展览会延续至今不间断,已成为上海具有国际影响的最大展览会之一,对了解和交流国际、国内先进技术,提高技术人员的水平,扩大眼界,促进新产品的开发,都有重要的影响。此外,他在与国内外纺织界的交往中,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凡对发展我国纺织技术有利的事,他都乐意热心促成,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丁力在科技界承担了多种社会职务。他曾担任两届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两届上海市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一届上海市杨浦区科协主席,两届上海市科协委员,多年担任《纺织学报》编委会主任,1996年曾被评为中国科协及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的先进个人。丁力对人才培养十分热心。从1986年起,连任上海市纺织局的高级技术职称评委会主任,1989年起连任两届上海市工业系统教授级高工的评委,1988-1992年连任两届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委。曾多次应东华大学的邀请担任硕士生、博士生答辩评委,为上海纺织系统的人才培养做了大量工作。丁力知识渊博,经验丰富,写过许多学术文章。2002年起应中国纺织出版社约稿,组织了一批国内的棉纺专家经过两年的努力编写了《棉纺手册》(第三版),共200万字,已于2004年10月出版。丁力亲任主编,为手册的编写完成作出了重要贡献。丁力几十年来为我国纺织科技事业辛勤工作,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是有权威的学术带头人。丁力为人诚恳,作风踏实,治学严谨,品格高尚,在我国纺织界深受人们敬重。

男,汉族,中共党员,1956年1月生,湖南省双峰县人,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03——02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助理;  02——03 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  03——10 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兼北京研究生部主任;  10——08 原煤炭工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  08——06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校长;  06—— 四川大学校长。  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学术兼职: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奖学金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  四川省科协主席、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  第二届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兼任《力学学报》、《岩土工程学报》等10余种科学刊物的主编或编委。  研究领域:  长期致力于岩体力学与工程研究和实践,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最早建立了裂隙岩体宏观损伤力学模型,研究其自然性状及导致灾害性事故发生的机理和过程,开拓了裂隙岩体损伤力学研究新领域,成功预测了采动围岩的损伤大变形和蠕变稳定过程,并应用于深部巷道大变形预测、蠕变分析及其相关的巷道支护设计等重要工程领域。1985年起,他创造性地引入分形方法对裂隙岩体进行非连续变形、强度和断裂破坏的研究,形成了裂隙岩体非连续行为分形研究的新方向,并与损伤力学相结合在岩爆、地表沉陷、顶煤破碎块度控制等重要矿山工程应用中获得成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国外讲学与合作研究:  1990年12月至1991年11月,被美国犹他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为该校正式开设两门课程;  1992年10月至1993年8月,被聘为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客座教授;  1994年和1996年,两次应邀为客座教授赴德国汉诺威大学讲学;  1993年、1997年和1999年,三次应邀为客座教授赴波兰西里西亚工业大学讲学与合作研究。  论文专著:  集中体现在他的《岩石混凝土损伤力学》、《FRACTAL IN ROCK MECHANICS》等3本中英文专著、200余篇论文及有关工程实践中,成果被SCI收录48篇、引用500余次,EI收录78篇,CSCD和CSTPC引用546次。  科研成果:  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获煤炭部、教育部等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5项(均为第一获奖人)。  培养出了博士、博士后近30名。  学术奖励和荣誉称号:  1990年被授予"煤炭系统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标兵"称号;  1991年被国务院、国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同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2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1993年获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技术科学)",为全国6名获奖者之一,并获"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研究类)";  1994年成为首批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专项基金"资助的专家;  1995年又成为首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专家;  1996年进入国家七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  1997年成为江苏省"333跨世纪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并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授予"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  2001年获孙越崎能源大奖,同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2年成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2003年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首席科学家;  2004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2007年获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成为该校建校232年来获此荣誉的第五人。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啊

社长和总编最牛

单位和地区不同都是有区分的,一般这些不同的话刊物这些也会随之变化的,版本也就不同 参考意见可见

廖胜明,1963年10月生,湖南长沙人,博士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清华大学热能工程专业工学学士、清华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工学硕士、丹麦技术大学能源工程系制冷实验室访问学者,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能源与热科学方向博士。1985年至1987年在湖南省能源研究所从事流化床燃烧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工作,1989年到长沙铁道学院机电工程系制冷空调教研室工作,现任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主任、制冷空调与新能源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员、中国制冷学会高级会员、湖南省制冷学会常务理事及冷藏运输专业委员会主任、湖南省科技厅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服务中心专家、长沙市政府能源专家委员会委员、《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编委。

1、程正迪: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曾获美国总统青年科学家奖、美国物理学会JOHN H DILLON奖章、北美热分析学 METTLER-TOLEDO奖等多项奖励。现为AKRON大学Robert C Musson & Trustees 讲座教授和高分子科学系主任、《Polymer》杂志北美资深主编、北京大学长江讲座教授。2、李培根: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家。1987年在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华中工学院工作。3、周翔: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5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东华大学前身)染化系。曾任中国纺织大学化学工程系副主任,主任,中国纺织大学学位评估委员会副主任,东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4、俞建勇:东华大学纺织材料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责任人,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东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5、梅自强:中国工程院院士,纺织工程科技专家。国家纺织工业局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级高工,兼任东华大学现代纺织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6、何鸣元:中科院院士、石油化工专家 生于上海市。1961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7、毛学荣:英国Strathclyde 大学终身教授,国际著名随机分析专家,纽约科学学会院士,苏格兰科学院院士, 1982年获得中国纺织大学(现为东华大学)硕士学位。8、周立功:毕业于东华大学自动化及计算机系,高级工程师,中国单片机学会理事,中国海洋大学讲座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嵌入式系统与现场总线。目前正在从事80C51、ARM与Nios II等软核SoC的研究与开发。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任命的

软件工程师一般指从事软件开发职业的人。软件工程师跟一般程序员的分别,在于一个程序员的工作是按照指定的规格进行编码,而软件工程师的工作则需要设计和规划。不过,由于现时社会的分工愈来愈模糊,软件工程师跟程序员的分工也愈不明显。但对于严格执行CMM的机构来说,各人的工作分野比较清晰,这有助于了解软件工程师跟一般程序员的分别

上海纺织科技编辑部主任是谁

许涛芳,1982年11月生于上海,硕士,上海添香纺织科技有限公司CEO、上海添香实业有限公司CEO。她是“富二代”接班的成功标杆,2010年入选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十大风云人物。中文名许涛芳国    籍中国民    族汉族出生地上海出生日期1982年11月职    业CEO配    偶姜凯主要成就编辑2007年度上海市十大青年经济人物2010年入选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十大风云人物2012年中国长三角十大杰出青商 [1] 上海市闸北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 [2] 个人生活编辑2015年7月12日,姜凯于巴厘岛迎娶许涛芳,整个婚礼耗资6亿人民币。包下了4天巴厘岛的某奢华酒店,邀请挚友亲朋一起来见证这一时刻。 [3] 人物经历编辑1982年出生于上海市,许涛芳生于富足之家,高中起留学新加坡,读工商管理专业,一边打工,一边上课,靠着家庭教师的工作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开支。在新加坡生活期间,她发现防辐射孕妇装在当地市场受到广泛欢迎。回国后放弃做“富二代”,从跑业务开始选择做一名从头创业的“企业家二代”,她开创了"添香"防辐射品牌,凭借准确的营销模式,许涛芳赚来了自己的第一桶金。6年间“添香”几乎垄断中国防辐射服装的市场,“添香”品牌已成为防辐射服市场上的“龙头”,上海添香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科工贸为一体的实业型集团企业。集团公司下设:添香科技公司、彩源呢绒公司、翰纳森制衣有限公司、阿尔丹尼时装公司、天瑞企业咨询公司。许涛芳现任上海添香实业有限公司CEO,高中起留学新加坡,攻读工商管理专业。在新加坡生活期间,她发现防辐射孕妇装在当地市场受到广泛欢迎。回国后,许涛芳开创了“添香”防辐射品牌,6年间“添香”几乎垄断中国防辐射服装的市场,“添香”品牌已成为防辐射服市场上的“龙头”。许涛芳曾获得“2007年度上海市十大青年经济人物”,2011中国商界女性精英价值榜年度新锐人物。 [4] 人物轶事编辑许涛芳寄语青年创业者●我一直秉承“把企业当作第二天就要破产”来做!●市场在不断地变化,这才是永恒的定律。只有变化才能带来革命性的破坏,才会有新的机会诞生。●企业家需要不断“淘汰”自己,创新是企业唯一的出路,否则就会被竞争淘汰。“我不喜欢富二代这样的叫法,而是认为企业家二代的称呼更适合自己。”当80后女生许涛芳满怀自信地畅谈着自己的创业路时,外人很难想象她就是亲手创办防辐射服装第一品牌的上海添香实业有限公司CEO,并且曾被评为“2007年度上海市十大青年经济人物”。虽然生于富足之家,但作为闸北区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的许涛芳却并未坐享其成,而是自己把握机会在商海勇于打拼,实实在在地演绎了一段从小女生成长为女强人的创业传奇。创业就像存零钱不摆大班桌,不放老板椅,也不挂励志字画——许涛芳的办公室就是这么不一样,倒是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卡通形象随处可见。在风格上和常见的老板办公室相比显得截然不同,但却令每位来访者最直观地感受到许涛芳的与众不同之处——这位老板还是80后女生。5个小熊造型的储蓄罐憨态可掬,摆放在许涛芳办公室中的显眼之处颇为引人注目,其中一个储蓄罐差不多已经存满了硬币。说起存零钱这个习惯,许涛芳:“创业就像存零钱,需要一点一点地积累。我从小看着父亲办企业一步步地不断奋斗,那时就给自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留学归来“我选择了当企业家二代”,许涛芳并没有多少犹豫就打定了主意,她坦言很不喜欢被叫做“富二代”。其实当“企业家二代”的压力也很大——做得好,被外人说成是坐享其成;做得不好,又要被外人说成是纨绔子弟。但许涛芳即使面对这等压力,仍坚定地想打拼出一份自己的事业,这既是要争口气证明给父亲看,又是因为在潜意识里从小受到了父亲创业的熏陶。眼下“添香”这个品牌已成为防辐射服市场上当之无愧的“龙头”,而许涛芳看中的不止是市场份额,还注重商业思维中的新想法要不拘一格,在她看来惟有如此才能“吃透”这个市场,不断做大产业链。许涛芳位80后海归女生,她利用电子商务的平台,抓准商机,二度创业,缔造了“添香防辐射”服装这一行业龙头品牌,使“添香”迅速成长为防辐射行业代名词。她研发出一系列有文化创意的时尚新产品,率先在服装市场上开辟出属于“添香”的蓝海。2012年,添香为宇航员提供防辐射技术支撑助力”神九”发射,成为了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中国航天员专用产品。许涛芳勇担社会责任,热心慈善,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关心孤寡老人、贫困家庭及孤儿;积极帮助青年就业创业,鼓励贫困大学生开网店以创业带动就业。四川地震后,她捐赠钱物价值920余万元,并亲自赴灾区送上爱心书包。许涛芳先后入围中国青年创业奖、全国工商联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全国个协私协系统抗震救灾无私奉献会员、上海市百名优秀创业女性、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上海市十大青年经济人物等荣誉称号。2012年度中国长江三角洲十大杰出青商列2012年度福布斯30岁岁以下创业者排名第18位。

1.近红外法测定棉纤维还原糖的探讨,纺织学报,1993年,N9,第一作者2.棉花粘性与含糖的测试技术及发展趋势,纤维标准与检验,1993年,N6,第二作者3.含糖原棉粘性的研究,纺织中心期刊,1993年,N6,第一作者A study of the Crack Behaviour of Fabric Made of Textured Micro-filament Yarn, The Third Asian Textile Conference(ATC'95),HK,1995,9,第一作者5.An Investigation on Near Infrared Absorption Method for Measuring Sugar from Cotton, J of China Textile University,1996,N2,第一作者,EI收录6.差别化聚酯仿毛织物手感的研究,纺织中心期刊,1996年,N6,第一作者7.高支纱衬衫面料性能研究,上海纺织科技,1996年,N6,第一作者8.织物客观测试系统FAST及其应用,纺织装饰织物,1997年,N1,第二作者9.涤纶微细旦空变丝与低弹网络丝织物拔裂性能的研究,纺织学报,1997年,N1,第一作者10.服装生产快速反应QRS与服装布料保证系统,陕西纺织,1997年,NO2,第二作者11.差别化涤纶仿毛与纯毛啥味呢风格的研究,纺织学报,1997年,N4,第一作者12.碱减量对差别化聚酯微细旦变形纱织物性能的影响,西北纺织工学院学报,1998年,N1,第一作者13.异收缩长丝仿毛原料及其织物风格的研究,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98年,N2,第一作者14.差别化涤纶变形纱新品种及结构性能,合成纤维工业,1998年,N4,第一作者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Garment Assembly of Finer wool Shirting Materials, The Second China International Wool Textile Conference, Xi'an, 1998,4,第一作者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Garment Assembly of Finer cotton Shirting Materials,Proceeding of the 28th Textile Research Symposium at MTFuji, Shizuoka,Japan, A1-3,1999, 第一作者水溶性纤维的开发与应用,西北纺织工学院学报,2000年,N3,第三作者轻薄织物屈曲变形与缝纫起皱关系的研究,西北纺织工学院学报,2001年,N1,第一作者纳米材料的特性及在纺织上的应用,陕西纺织,2001年,N1, 独作轻薄织物斜向力学性能与缝纫起皱关系的研究,西北纺织工学院学报,2001年,N3,第一作者轻薄高支精毛纺织品的赛络菲尔技术及产品开发,新纺织,2001年,N4,第一作者纳米科技与纺织材料,棉纺织技术,2001年,N10,独作第80届国际纺织会议简介,西北纺织工学院学报,2000年,N4,第二作者25.纳米材料的特性及在纺织上的应用,‘2001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2001年5月10日—12日,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北京,独作26.纳米科技及其在纺织上应用与发展前景,中国棉纺织行业新纤维及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专集,2001年9月,全国棉纺织科技信息中心,独作27.计算机图象处理识别技术及应用,新纺织,2001年,N9,第二作者近红外法测定棉纤维还原糖的探讨, 西北纺织工学院学报,2001年,N2,第一作者轻薄府绸织物斜向强伸性能与接缝强力的关系,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2年,N2,第一作者30.The Image Processing and Identifying of the Surface Configuration of Cashmere and Wool Fiber,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China International Wool Textile Conference, S26th-28th, 2002, 第一作者纳米光催化材料在环保方面的应用,第二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5月21日—23日,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北京,第一作者32.环境紫外辐射与纺织品紫外防护性能关系研究,新纺织,2002年,N8,第二作者33.羊绒与羊毛纤维表面形态的图像处理与识别,毛纺科技,2002年,N5,第一作者34.在C++Buider中实现对纤维边界查找和定位,计算机应用,2002年,N12,第一作者35.图像处理技术在纺织工业中的研究应用及不足,新纺织,2002年,N12,第二作者36.纤维实时图像轮廓计算机处理的应用和发展,新纺织,2003年,N1,第二作者近期发表文章: YANG Jian-zhong(杨建忠),TiO2 /Polyester Non-woven Fabrics as a kind of Photocatalyst for the Degradation of Formaldehyde Gas,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2005,22(4), EI收录 YANG Jian-zhong(杨建忠),et Nano-TiO2 /ACF Air Purifying Material for the Degradation of Formaldehyde Gas under Weak Intensity UV Irradiation, The Proceeding of 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Fibers and Polymer Materials (ICAFPM 2005),ISTP收录 杨建忠 王新艳,医用防护服织物在不同温湿条件下透湿量的研究,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2005,19(4)4.杨建忠 王新艳,医用防护服织物结构与透湿量的研究,第五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北京,2005-5-275.杨建忠 董震,纳米光催化材料在净化空气领域中的发展与前景,2005中国纳米科技西安研讨会,西安,2005-9-76.杨建忠 王新艳,医用防护服织物透湿量的研究, 2005上海国际产业用纺织品和非织造布研讨会,上海,2005-67.董震 杨建忠等,纳米TiO2粒子的分散研究,印染助剂,2005,22(9) 陆银兰 杨建忠, ACF负载纳米TiO2空气净化材料的应用研究, 产业用纺织品2005,23(4) 夏彦水 杨建忠,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纺织材料表面改性中的应用进展, 纺织科技进展2005(3) 夏彦水 杨建忠等,低温等离子体对纺织品的表面改性研究, 新纺织2005(5) 董震 杨建忠等, 纳米材料在光催化净化空气领域中的应用, 纺织科技进展2005(1) 李波 李伟 杨建忠,拉细羊毛织物性能的客观评价, 毛纺科技2005(2)13.袁小红 郭晓玲 杨建忠,纳米TiO2光催化的活性炭纤维滤网产品性能研究,合成纤维2005,34(8) 赵丽宁 黄翔 杨建忠等,纳米光催化活性炭纤维净化空气初探,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5,24(4) 郭晓玲 本德萍 李益群 杨建忠,有限空间内空气净化材料研究的新进展, 产业用纺织品,2005,23(8) 黄翔 顾群 王进美 杨建忠, 纳米光催化材料在空气过滤材料中应用的实验研究, 纳米科技2005,2(3)17.杨建忠等,室内甲醛检测方法和限定标准,毛纺科技,2003年,N 杨建忠等,膜复合织物在防护服中的应用与展望, 医用功能性纺织品及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2003年10月,中国产业用纺织品协会,海口

姓名:许涛芳国籍:中国民族:汉身高:173出生地:上海市出生日期:1982年11月职业:上海添香实业有限公司CEO主要成就:2007年度上海市十大青年经济人物2010年入选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十大风云人物2012年中国长三角十大杰出青商 上海市闸北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

现任总编:周跃敏,男,1958年7月生,江苏省苏州市人,高级编辑。1982年2月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进入新华日报社工作,先后任新华日报体育记者,扬子晚报文体部副主任、第一新闻部主任、经济新闻部主任,扬子晚报编委兼经济新闻部主任,扬子晚报副总编辑,新华日报社副总编辑。2006年6月,任新华日报社总编辑、党委副书记。原总编:周正荣同志:1995年7月—2006年6月任总编辑1997年7月—2006年6月任党委书记2001年8月—2006年6月任董事长2006年6月13日卸任。2002年12月,新华日报在整合原有版面的基础上,由10—12版增加到16个版 。这是自1995年以来的第三次改版。这是新华日报自1995年以来第三次改版。

  • 索引序列
  •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主编的
  •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啊
  •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任命的
  • 上海纺织科技编辑部主任是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