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考古文献学PDF

中国考古文献学PDF

发布时间:

中国考古文献学PDF

《文献学概要》(杜泽逊)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B7Q 密码:059f    书名:文献学概要作者:杜泽逊豆瓣评分:7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年份:2008-1页数:414内容简介:《文献学概要》是大学文科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文献学课程教材。全书深入浅出地讲述文献学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整理方法等等,既可作教材,亦可作为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入门书和工具书。作者简介:杜泽逊,山东省滕州市人,现任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1963年4月20日生,1981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1985年毕业,考入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生班,1987年毕业留该所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工作,1988年获硕士学位,硕士论文《四库全书总目辨伪学发微》,指导老师是王绍曾教授。参加工作之初,即奉命协助王绍曾教授编撰《清史稿艺文志拾遗》,旋被指定为副主编,从此开始师从王绍曾先生治目录版本之学。1993年该书正文部分完成,200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2002年获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一等奖。

有敦煌与吐鲁番文书研究、复旦、北大、华中师大。南大历史文献是历史专业的一个很重要分支,很多有成就的大家都是对历史文献颇有研究的,比如陈垣先生,文献专业现在比较好的是华中师大,但是出土文物方面,现在就是上博简研究比较热点,老一点的有敦煌与吐鲁番文书研究,复旦,北大,南大都是不错的

出土文物研究属于考古专业。另外,没有历史文献学这个专业,只有古代文献专业,一般在中文系。

《古文献学四讲》(黄永年)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w 提取码:y8dx书名:古文献学四讲作者:黄永年豆瓣评分:6出版社:鹭江出版社出版年份:2003-9页数:329内容简介:本书辑录黄永年教授撰写的讲稿,包括《目录学》、《版本学》、《碑刻学》、《文史工具书简介》四个部分。其中的《目录学》不是图书馆编目之学,而是对我国的古籍作适当介绍,使学习者对我国古籍有个大概的了解。《碑刻学》保留原有旧貌,以文言文书写。本书是“名师讲义”丛书中的一本。作者简介:黄永年,江苏江阴人,1925年10月14日出生,1950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历任上海及西安交通大学助教讲师,,1981年任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1982年任教授,2001年退休。现仍为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史研究编辑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曾任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黄永年是海内外知名的史学家、古文献学家、版本目录专家。所撰论文已汇编有《唐代史事考释》、《文史探微》、《文史存稿》,论文改写成札记有《树新义室笔谈》,其余文字汇编有《学苑零拾》、《学苑与书林》,专著有《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教材已成书者有《古籍整理概论》、《唐史史料学》、《古文献学四讲》、《古籍版本学》、《子部要籍概述》、《史部要籍概述》,整理古籍具创见者有《类编长安志》、《西游证道书》。

中国古文献学史pdf

你应该去学校官网找,或者上贴吧看看,能不能进个考研群,或者找那个学校已经考上的研究生问问,肯定是要看学校规定的书的,别人不会知道你的目标学校考什么。

相当难读,内容也很冗长。如果不是奔着peking 大学去的没必要读,别的学校也不用这个教材。个人觉得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加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就差不多了,然后狂背书名。

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专业二概述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专业二在考试时,是第二天下午的时候考察,考试时间为14:00-17:00,考试分值150分。通过分析近年来研究院的题目,研究院对专业二的考察主要集中于:中国古代典籍的研究与整理,如文学作品总集、历代作家别集的校点、笺注、辑佚、编著,作家、作品基本史料的整理研究,撰写作家传记、文学活动编年、作品系年以及写作本事、流派演变的记述与考证等。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专业二参考书(必备参考书)虽然中国艺术研究院没有指定的参考书目,但根据近年来的考题,以及考上的同学的复习情况,同时也有140分以上大神的整理,我们归纳总结出来了下面的参考书。《中国文学史》(4册) 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 人民文学出版社这套书的内容很完整,共有四册,对于我国每个时期的文学发展有很深刻的解读。对考试的帮助很大。这套书共有9编 。其中, 第一编上古至战国的文学;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五编宋代文学;第六编元代文学;第七编明代文学;第八编清初至清中叶的文学;第九编近代文学——晚清至“五四”的文学。这本书可以结合前面的书籍一起学习,将知识点都串在一起。《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这套书是研究中国文学的经典教材,一定要入手。全本分为四卷。本书倡导文学本位,并将文学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翔实地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作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考证和论述。各章均有详细的附注,以介绍各家之说,各卷之后附有研修书目,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前瞻性以及较大的信息量。《文献学概要》修订本 杜泽逊撰 中华书局2008本书是文献学的入门书籍, 内容包括:文献与文献学、文献的载体、文献的形成与流布、文献的收藏与散佚、文献的版本、文献的校勘 等。这本书是文献学的基础书籍,也是重点命题来源,一定要重点掌握。《古典文献学基础》董洪利 北京大学出版社这本书以通俗的语言,简练的编导,介绍了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基础知识,是重要的命题来源。这本书可以与上本书对照复习。《中国古文献学史》 孙钦善 中华书局这本书是必备参考书,参照古文献学史的分期来编写。这本书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及近代七章。除第一章外,其馀每章第一节为概述,分专题介绍本章所含朝代古文献学的概况,其馀各节论述该时期有代表性的古文献学家,以求点面结合,得以反映每一时期的概观。同时注意前后照应,以期反映古文献学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古籍整理概论》 黄永年 上海书店出版社本书是关于古籍整理方面一部非常实用的知识性读物。本书作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古籍整理的经验以及古籍整理自身在方法、工序、相关知识上的特点,将全书分为八章阐述,包括:底本、影印、校勘、辑佚、标点、注译、索引、其他,涵盖了古籍整理的各个方面。全书在注重实践的基础上,也有一些理论上的总结,系统性强,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文笔娴雅流畅,通俗易懂。这些内容用于提升答题深度有很好的帮助。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专业二参考书(补充参考书)《古代汉语》 王力主编 中华书局1999年《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孙钦善 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古文献学》孙钦善 北京大学出版社《古籍目录与中国古代学术研究》 高路明 江苏古籍出版社《古书版本学概论》 李致忠 书目文献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下册) 阴法鲁 / 许树安 / 刘玉才 北京大学出版社备考策略及指导关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音乐学考研专业二音乐史论 的备考策略,同学们最希望的还是能把上面的几本书汇总起来,尤其是音乐史与音乐理论的结合,虽然很难做到完美的融合这些书的内容,但仍然希望至少包含是最好的了。上面我们提到了孙钦善主编的《中国古文献学》,这本书介绍古文献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将理论与历史的经验成果相结合,理论与现今的经验成果相结合,理论与编写者本人的经验成果相结合。因此,这本书的很多部分可以当做同学们在答题时用作提高分值的重要作用。所以,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仅仅看一本书是不够的,一定要将几本书结合起来看才可以,不然的话,可能复习起来的全面性会有偏差,答题的时候自然就缺少相关的知识点。复习资料使用方法目前《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资料》很多同学都已经购买了,我们之前也出过使用说明,下面咱们说一个简单的复习方法。这几本教材不应该单独使用,而是需要结合起来来看,下面我们按照三轮复习的思路,给同学们说明一下如何复习,放在同一行的为同时看的两本资料。以上资料可以咨询【才思考研】!

到学校官网查询参考书目一般在招生简章或者招生目录里都有如果没有,找一下官网有没有别的通知

中国古典文献学PDF

同学要考哪个学校的研究生,一种是去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有的学校招简及专业目录以及参考书目发布在研招网上;还可以去学校研究生院官网找,一般都随着招生简章发布,在附件位置,如果没有的话应该会在招生专业目录里发布,或者就单独发布一条参考书目通知,希望以上回答能帮助到你,如果还是找不到的话,可以关注“山东考研信息网”,后台回复【人工】,有专门的咨询老师为你解答~还有其他疑问的话可以继续留言提问。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曾经被称为校雠学。主要研究文献的版本、目录、校勘,同时研究文献的载体、辑佚、辨伪、注释、检索、出土等相关问题。就业方向:图书馆古籍整理部、出版社、高校教学、古籍研究所研究工作现在,一般学校都是在研究生阶段开设这一专业。只有北京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几所高校在本科阶段开设此专业。

研究古典文献的

文书是指古代盟约、公文、契约、书札、案牍以及诏诰、奏议、文告、诉状等,如侯马盟书、敦煌文书、吐鲁番文书、徽州文书。档案经过立卷归档集中保管起来的,具有查考、使用价值的各种文件材料,称为档案。中国档案起源很早,清末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卜辞,就“属于王室的文书记录,是殷代的王家档案”(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第46页)。存世和出土的西周铜器铭文,所记有册命、赏赐、志功、征伐、诉讼等各个方面的大事活动,自然也是具有档案性质的。中国现存的档案实物以明、清档案所存为最多,大约还有一千多万件(册),主要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档案是人们在各项社会活动中自然产生的,是原始的文字记录,从未经过修改和加工,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它可以直接反映出历史原貌。档案与图书不同。由于档案具有这样的原始性和客观性,所以它比其他史料、典籍更加真实可靠。总集汇集多个作者的单篇诗文为一书,称为总集,它是与别集相对而言的。总集这种体裁的产生,则首推晋挚虞的《文章流别集》。《晋书·挚虞传》:挚虞“撰古文章,类聚区分为三十卷,名日《流别集》,各为之论,辞理惬当,为世所重”。可惜《文章流别集》今已亡佚。所以,今天所能见到的现存最早的总集,应是南朝梁萧统所编的《文选》。别集指汇集某个作者所著多种文体作品为一书的文献著作,与“总集”相对而言。“别集”这个词出现大约有2000年的历史,早在东汉就出现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别集开始盛行,并有了很大的发展,到唐宋以后就更加繁荣,出版的别集相当之多。类书是我国古代采辑或杂抄各种古籍的有关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编排列于从属类目之下,以供人们查阅的工具书。类书,“以杂见称”为其特点。所收内容往往是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旁及社会生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举凡人间的学问,世上的知识,以类相从,无所不收,是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古典文献。政书是辑录文献中的典章制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编排和叙述,以便查考的工具书。简言之,政书就是专门记载历代或一代典章制度的专书。涉及的内容范围很广,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以及天文、地理、文学、艺术都包罗在内。 最早创制政书这种体裁的是唐代的刘秩,他收录了大量典章制度资料,编成《政典》,该书于唐玄宗开元(713~741年)末编成。政书按其收录典章制度的时代范围,可分为两大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古今”的,即所谓“九通”十通”。一类是断代性质的,即所谓“会要”和“会典”。丛书又称丛刻,丛刊,丛编,汇刻,合刻,是编辑根据一定的目的,汇刻有关的著作并冠以总名的一种著作集。丛书所收的著作,多的有几千种,少的只有寥寥数种。对丛书来说,这些被收入的著作,称为丛书的子目。以“丛书”命名的图书,最早的是唐朝陆龟蒙的《笠泽从书》,但该书不是汇刻群书的丛书只是作者的诗赋杂文集。真正的汇刻丛书始于五代冯道倡议校刻的《九经》(又称《监本九经》),这是类编丛书汇编丛书,一般变为以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俞鼎孙、俞经辑抄的《儒学警语》为最早。该书汇辑了有关“举子之事业,人事之劝惩”的七种著作,是中国第一部综合性的丛书。丛书种类很多,大体上可以分为综合性和专科性两大类《中国丛书综录》分为“汇编”和“类编”。“汇编”下分杂纂、辑佚、郡邑、独撰五目,“类编”下分经、史、子、集四目。笔记指中国古代著作者随记录的短篇文献,并将这些短篇文献汇集成册出版的图书,也叫笔谈,或随笔。笔记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笔记起始于先秦,魏晋南北朝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的志怪体笔记较多,例如晋代张华的《博物志》和干宝的《搜神记》。南朝的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轶事笔记的代表作。到了唐朝,笔记便“演志怪为传奇,变轶事为杂录”,例如《酉阳杂俎》。宋元以后,笔记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数量猛增,题材扩大。表谱指按照事物类别或系统编制的反映时间和历史概念的表册性参考工具书、是历表、年表等历史表谱的总称。 表谱能帮助人们考查和换算不同历法,年,月,日,能使读者系统地了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发展和演变的情况,有助于对中外历史进行横向比较研究。表谱分为年表和表谱两种。地方志是指记述某一个行政区域的自然和社会各方面情况的图书,也称方志。这种书的内容非常广泛,一般包括行政建制、沿革、疆域、山川、津梁、名胜、资源、物产、天文、气候、灾害、人物、文化、教育、科技、体育、民族、民俗等各个方面,反映了不同阶段的社会历史生活状况和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的发展状况,对于中国的经济、文化、科技建设和学术研究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中国的地方志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根据《周礼·春官》一书记载,周代曾经设有“外史”这一职务,负责“掌四方之志”。方志导源于我国古代记载地理知识的《山海经》和《尚书·禹贡》等。 1、书名与作者①古书多无书名古人著书,或叙事抒情,或论辩说理,都是动情于中,而形于言,往往是先写作而后命题,并不是先命题而后写作。据《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记载,汉高祖刘邦初定天下,曾指示陆贾为他写一部历史故事书,陆贾写了二十篇,刘邦看了很高兴,认为书中故事都是闻所未闻的新鲜话,所以起名为《新语》。由此可知,陆贾在写作前并未拟定书名。古书不题书名,是常有的。现在所知的古书之名,大多数是后人追加的。②关于古书的命名:以著作开头二字为书名者。如汉代史游所著识字课本《急就篇》,开篇云:“急就奇觚与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分别部居不杂厕。”就是用“急就”二字作为书名。公羊传校本以作者姓氏或称号为书名者。如春秋三传:《左氏传》,左丘明撰;《公羊传》,公羊高撰;《谷梁传》,谷梁喜撰。 以概括内容命名者。如春秋时鲁国史书称《春秋》,就是以一年四季的春秋二字来概括一年,用以表示为一种按年纪事的编年史。以寓意命名者。如韩非子的《五蠹》、《孤愤》、《说难》等篇,屈原的《离骚》。先秦典籍,往往不提作者姓名,一部《诗经》,三百余篇中除极少数可以考见作者姓名外,绝大部分是无名氏的作品。先秦诸子著作,题为某子,但并非他们自己的手笔,不少是出于门生、弟子、宾客及其子孙后代之手。汉代以后,典籍作者署名逐渐增多,而标法不一,或标姓名,或标字号,或名号同时标出,或用自号而不用名,或带作者籍贯、官衔职务等等,如南宋词人张炎,号玉田,原籍天水,他的词集《山中白云》题为“西秦(指天水)玉田生张炎叔夏”。又如《资治通鉴》标示:“端明殿学士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朝散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候、食邑一千八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2、古书篇名与序传古书篇题列于正文之后古人编书的体例,常与后人不同。小篇及章的目录,一般都放在一篇或一章之末。例如《荀子》书中有一《赋篇》,包括《礼》、《知》、《云》、《蚕》、《箴》五篇赋,每一赋的末了都把所赋的物名说出,并把这物名重叠一遍,这种重叠,决不是多余的重复。这礼、知、云、蚕、箴五个字,就是这五篇赋的题目,而且都题写在每篇之末。长沙马王堆汉墓土的帛书《老子》卷前4种佚书,题目都是在一篇或一章之后的。把古书目录放在卷首,大概都是雕版印刷术盛行以后的事,书籍应用日广,篇题置于全书之末,翻检不便,于是很自然地出现了这样的变化。古书序传常置全书之末了解一部书的内容主旨、篇目体例以及成书经过等,最好先读它的序文。古书往往有序文(统称为序传)。《史记》的《太史公自序》就是典型的序传,它总结作者自己的世系,叙述著书的经过,考证学术源流,还给每篇的述作大意逐篇作了提要。现代编印的书籍,序文均列于卷首,而古书的序传,则均列于一书之末。例如上列《史记》的《太史公自序》,又《淮南子》的《要略》,《汉书》的《叙传》,许慎的《说文解字叙》,梁刘勰《文心雕龙》的《序志》等。3、古代“篇”与“卷”的含义古代文献的著录,都以篇、卷为计,从刘向《别录》、刘歆《七略》开始就已如此。木简中国古代用竹、木简写书,编简成策(册),通常一策就是一编(篇)。故称之为“篇”。在竹、木简盛行的同时,也用缣帛写书,并以“卷”计。因此,对于“篇”“卷”两个词语的解释,一般认为:“篇”批量竹简、简册,后来用以指有首有尾完整的文章,也用来指称成著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作《孟子》七篇”。“卷”指写在缣帛上的卷子,后用以指全书的一部分,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凡书,唐以前皆为卷轴,盖今所谓一卷,即古之一轴。” 校雠是简册时代校书的一个环节,刘向所下的定义是:“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其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冤家相对,曰雠”。所谓“校雠”就是今天校勘中的对校,也即版本校。由于那时简册笨重,这一工作通常由两个人来完成。而今天的校勘含义较“校雠”宽泛了很多,除对校外,还包括本校、它校和理校等方法。校勘与校对的区别:校对是出版的一个环节,它的唯一任务就是:保障出版物和原稿绝对一致。因此,校对基本上是一项机械性工作。有时为保障正确率,校对者甚至从文章末尾倒着校,使校对者读不成句子,以保证一个字一个标点的与原稿进行核对。校对虽然也是“对”,也是“核查”,很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的校勘,但校对是单向的,必须忠实于原稿,因此,与作为学术工作的校勘有明显的不同。 1、校勘有助于古籍整理:古籍整理主要包括校勘、标点、注释、翻译、汇编等九个方面的工作。校勘除了本身就是古籍整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以外,还是其他八项古籍整理工作的先导。因为,这八项工作都需要有一个文字正确无误的底本。如果不先做好校勘工作而以误本为底本,从而误解误释,不仅劳而无功,甚至得不偿失。2、校勘有助于古籍研究:对于某种古籍进行研究,首先应该有一个正确无误的底本。3、校勘有助于疏通文字词义:(1)祛疑。看到文字错误难以疏通之处,谬妄者往往穿凿附会,望文生义,哄了自己也误了别人。(2)显真。有些文字虽是错的,但意义没有太大的变化。碰到这种情况,校勘同样必要。(3)明微。有些语词的含义,看上去简单易懂,而真要弄懂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4)欣赏。文字作品中,往往一字之差,就会影响到作品的韵味,埋没作者经营的苦心。

中国考古学论文集PDF

去夏泽网吧,那里的年鉴比较全面。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_N8SkT6EBbNmbkK_zMM28w 提取码:x38u    书名: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作者:苏秉琦豆瓣评分:0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年份:2019-10页数:203内容简介:苏秉琦作为中国考古学泰斗之一,其主要学术贡献集中在三本书之中。除了《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和《华人•中国人•龙的传人》之外,《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是他生前最后一部专著,是他在探索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和中华传统起源过程中的回顾和心得,也是集一生学术研究之大成的书,还是一本写给对考古学感兴趣的知识大众的通俗读物。书中包含了苏秉琦先生一生的主要学术成就,如中国六大文化区系类型理论,“古文化古城古国”“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三部曲”和“发展模式三类型”等具有影响力的学术理论;以及90年代初提出世界性的中国考古学。对于今天的考古学研究仍然具有指导性意义。作者简介:苏秉琦(1909—1997),中国考古学家,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主任、教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致力于创建中国考古学的学科理论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派,积极推动考古学的科学普及。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提出中国六大文化区系类型理论,“古文化古城古国”“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三部曲”和“发展模式三类型”等具有影响力的学术理论;90年代初提出世界性的中国考古学。著有《瓦鬲的研究》《斗鸡台沟东区墓葬》《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等,主编多卷本《中国通史•远古部分》《考古学文化论集》。

已发送,不好意思啊,我只有四本,也没有11年的~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中国大百科全书 考古学》 《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 《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续集)》 《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 《中国考古学 夏商卷》 《中国考古学 两周卷》 《殷墟的发现与研究》 《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 《中原青铜文化系统的几个问题》 《中国考古学的跨世纪反思》(下) 《周代棺椁多重制度研究》 《国学研究》 《汉代考古学概说》 《秦汉考古》 《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 《从商周“集中公墓制”到秦汉“独立陵园制”的演化轨迹》 《文物》 《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 《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 《考古学是什麼:俞伟超考古学理论文选》 《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 《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 《旧石器时代考古》 《中国远古人类文化的源流》 《新石器时代考古》 《中国通史 远古时代》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仰韶文化研究》 《史前考古论集》 《中国考古学:九十年代的思考》 《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墓地研究》 《考古学研究》事实

中国古文献学文选pdf

《世说新语笺疏(全三册)》(余嘉锡 笺疏)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 密码:f1sv书名:世说新语笺疏(全三册)作者:余嘉锡 笺疏译者:周祖谟(整理)豆瓣评分:6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年份:2008页数:1236内容简介:该书重在考案史实,对于《世说》原作及刘孝标注所说的人物事迹,博采晋宋以下史传杂著和近代的笔记论著,考核其异同,兼补刘注之不备,评论事乖情理处,对《晋书》亦多有驳正。书中同时采录了近世学者李慈铭、文廷式、程炎震、李审言、刘盼遂等人的成果,并加按语,考证得失。本书有原文、笺疏、校文,后附《世说新语》常见人名异称表、《世说新语》人名索引、《世说新语》引书索引、笔画与四角号码对照表,颇便使用。此次重排,改正了不少文字和标点上的错误。作者简介:余嘉锡(1884-1955),字季豫,号狷庵。中央研究院院士,语言学家、目录学家、古文献学家。祖籍湖南常德,1884年2月9日出生于河南商丘常德县长茅岭。少年立志读书求知,能诗善文,博闻强记,长于著述。14岁作《孔子弟子年表》。15岁又注《吴越春秋》。18岁乡试中举人。曾任吏部文选司主事。科举废除后,在常德师范学堂任教。1927年去北平,参加审阅《清史稿》,受私立辅仁大学校长陈垣赏识,被聘为讲师,主讲目录学。随后又在北京大学、中国大学、民国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兼教目录学。1931年被聘为辅仁大学教授,兼任国文系主任。1942年,兼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49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委员。1955年1月23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2岁。余嘉锡一生治学的主要方面就是继承乾嘉文献考据学的传统,以目录学为治学之鈅,重视掌握目录以求博通群书。他一生读书涉猎极广,自称:“史、子两部,宋以前书未见者少;元明以后,亦颇涉猎。”(见《四库提要辩证》序录)他的书斋名“读已见书斋”,主要以明清精刻本为主,但他对传世典籍阅读之广,钻研之深,分析之细微,考辨之切当,都是超越前人的。主要著作有《目录学发微》、《古书通则》、《四库提要辩证》、《世说新语笺疏》以及《余嘉锡论学杂著》等。其中《四库提要辩证》一书,为毕生精力所萃,它就原著指陈得失,旁征博引,考证详实,声振国内外,为学术界的一部名著。而《世说新语笺疏》于校诂文字外,尤重于魏晋人事的品评与对原著的史实考案。他说:“一生所著甚多,于此最为劳粹。”这部书是后人研读古典名著《世说新语》的最佳版本。

《近代诗选》(合作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关汉卿戏剧集》(合作编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高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高适岑参诗选》(合作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近代爱国诗选》(合作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论语注译》,巴蜀书社,1990年《龚自珍诗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中国古文献学史》,中华书局,1994年《插图本中国文学小丛书·〈论语〉〈孟子〉》(合著,本人撰写《论语》部分),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本书入选“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推荐研究生教学用书”《中国古文献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本书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正平版《论语集解》校点(收入《儒藏》104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定州汉墓竹简《论语》校点(收入《儒藏》281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中国古文献学文选》(选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本书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论语本解》,三联书店,2009年 《高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本书对高适诗文作了考证编年对集外诗文作了钩稽补遗,对伪诗作了考辨剔抉。在考清版本源流的基础上,确定底本与校本,并首次利用敦煌残卷对高集作了校勘,是正颇多,被钱玄《校勘学》一书列为民国以来“利用新资料进行校勘,而成为目前比较完善的校本的”10例之一。注释亦切实有据,多有发明。所附《高适年谱》、《高适集版本考》创获亦多。《论语注译》,巴蜀书社,1990年本书集中个人多年讲授和研究《论语》的成果,对《论语》全书作了注释和今译。在注释上除了注明生僻字词及人物、史实、典制、名物等具体内容之外,还多方取证,据以分析思想内容,力求做到训诂、考证和义理辨析相结合,尤其在运用材料互证,特别是以《论语》前后互证的方法,以求在准确阐明孔子思想方面做出了成绩,在古代思想著作的整理、研究方面作了新的探索。《龚自珍诗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本书精选龚自珍诗、文、词的代表作,逐篇说明写作时间、背景,简释思想、艺术,并对篇中难词、名物、制度、地理、典故及有关人物、史实作了详细注释,多有考证成果。对龚自珍作品中习用的隐喻、曲笔,则综考有关篇什,参验核证,加以揭示,力求避免龚作解释中索隐一派刻意求新、牵强附会的倾向。本书兼顾提高与普及的需要,集中了个人30余年研究龚自珍的心得,被视为龚自珍研究的新成果,因此初版不久,1993年即被人民文学出版社收入颇具影响的《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再版。2004年又被人民文学出版社以《龚自珍选集》为名收入《近代文学名家诗文选刊》丛书出版。《中国古文献学史》,中华书局,1994年本书为中国古文献学史开创之作,对先秦至“五四”上下几千年的古文献学史作了全面的总结。全书近百万字,按历史分期,以重要的古文献学家及其著作为纲,以古文献学的成果、方法和理论为目,微观分析与宏观考察相结合,经纬分明,史论兼备。全书论及重要专题三十余个,有代表性的古文献学家上百人,对于古文献学及古文献学史均有建树,出版不久即在海内外得到积极反响。1995年获国家教委全国高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论语本解》,三联书店,2009年本书参考前人的积极成果,在个人独立研究的基础上,力求做到语言文字的解释与思想义理的辨析相结合,思想义理的辨析与时代背景的考述相结合,尽量对《论语》做出符合原意的解释,进而对孔子和《论语》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评价,以避免由于主观附会而“诬古人,惑来者”(清代朴学家关于古文献校释的戒语)。全书包括注译和附论两部分。注译以拙著《论语注译》为基础,进一步作了补充、修订。“附论”属于宏观专题分析论述的部分,对于思想类著作的阐释尤其不可或缺,以达到与“注译”部分密切配合、互相参照的目的。内容包括:《孔子的时代和生平》、《〈论语〉的成书流传和整理》、《〈论语〉及孔子的思想内涵及其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论语〉的语言价值和文学价值》、《〈春秋〉及三传中有关孔子和〈论语〉史料的文献价值》。

  • 索引序列
  • 中国考古文献学PDF
  • 中国古文献学史pdf
  • 中国古典文献学PDF
  • 中国考古学论文集PDF
  • 中国古文献学文选pdf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