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官网入口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官网入口

发布时间: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官网入口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是由中国国家教育部主管、武汉大学主办、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负责出版的人文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由1930年创刊的《国立武汉大学文哲季刊》发展而来,已有近80年的发展历史。今天的《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为双月刊,逢单月6日出版,128页,大16开本,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解放后,著名历史学家唐长孺教授、吴于廑教授,著名哲学家、前武汉大学校长陶德麟教授先后任《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主编。现任主编是著名经济学家顾海良教授,常务副主编是政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叶娟丽教授。本刊宗旨在于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学术事业,开展学术争鸣,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本刊结合武汉大学的文科科研优势,主要开设有哲学、中外语言文学、历史学、新闻传播学等固定栏目,刊发的文章强调学术创见和理论深度,要求关涉学科前沿问题、热点问题,关注国家、教育部重大或重点课题研究成果,力求代表本学科的最高学术水平。《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的整体学术质量始终处在中国高校文科学报的前列,现为中国社会科学综合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SSCI)的来源期刊和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会学》文摘的索引源刊物。2010年,再次入选“湖北十大名刊”;2002年、2006年,连续被评为“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全国三十佳社科学报”;2005年,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其专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栏”; 2006年,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2009年,获首届湖北出版政府奖期刊奖。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获奖情况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首届)全国社科综合类核心期刊湖北省社科优秀期刊 一、作者必须在文中提供的规范数据项  首页内容包括:标题、基金项目的类别和编号、摘要、关键词和正文;不要出现作者的任何个人信息(见样本)。  尾页内容包括:中文标题、作者署名、作者简介(包括学校、院或系、职称、博士学位、邮编)、英文部分(包括标题、署名、通讯地址、摘要、关键词)以及具体联络方式(见样本)。 关于论文字数 每篇论文必须7500字以上,每版面1500字,即每篇论文至少5面以上;摘要200字以内,切忌写成内容简介;关键词3-5个。 关于电子文本 来稿要求一律用方正或Word排版,提供文稿的同时提供文章的电子文本。 关于数字用法 1、必须用阿拉伯数字的情况:公历年、月、日、时;中国民国纪年;日本年号纪年;记数与计量等。  2、必须用汉文数字的情况:夏历;中国清代以前历史纪年;惯用语;邻近两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关于注释和参考文献的规范(见样本) 1、注释主要用于对文章篇名、文内某一特定内容等作必要的解释或说明。注释统一放于正文末、参考文献之前。序号用带圆圈的阿拉伯数字表示,标于注释内容的右上方。  2、参考文献的序号按在正文中出现的顺序排列,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标于引文后面的右上方;参考文献的起止页码用圆括号的形式列于正文中参考文献序号之后;相同的参考文献在正文中使用同一序号。  3、参考文献按序号集中列于正文后的注释之后(如果有注释的话),序号左顶格。  4、参阅某一文献而在正文中没有引用具体文字资料的文献,按序号集中列于前述被具体参引的文献之后。  5、关于参考文献的标注规范,共分为几大类:  (1)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如果存在不同版本,注意一定要用最新版本,且引号内的原话不得有误,如样本的参考文献[1]~[5];  (2)中文报纸:须在文中标明文章具体来自报纸的第几版,如样本中的参考文献[6];  (3)中文著作、中文期刊及外文著作的中译本:如样本中的参考文献[7]~[10];  (4)中文古文献:如样本中的参考文献[11]~[17];  (5)外文著作、外文期刊及外文报纸:如样本中的参考文献[18]~[21];  (6)中文博(硕)士学位论文:如样本中的参考文献[22];  (7)外文博(硕)士学位论文:如样本中的参考文献[23];  (8)中文档案:如样本中的参考文献[24];  (9)外文档案:如样本中的参考文献[25];  (10)国际学术会议论文:如样本中的参考文献[26];  (11)网络文献:如样本中的参考文献[27]。

出版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书评4篇,另发表译文十余篇/集。 2011,英语专业学生对依托项目学习的评价,《外国语文研究》第2期。 2011,《二语研究中的问卷:编制、实施及数据处理》(第二版)评介(吴延国,本人第一作者),《现代外语》第3期320-322页。 2011,兴趣驱动的课外学习调查:以个性化英语学习课程为例(夏赛辉,本人第一作者),《中国外语教育》,第1期3-11页。 2011,寓外语教育于项目之中——《依托项目的二语与外语教育:过去,现在语未来》述评(夏赛辉,本人第二作者),《英语教师》第3期61-64页。 2011,'英语研究式学习课程'的理据与理念,《英语教师》第2期2-6页。 2010,词合作为EFL词汇习得单位的理据,《重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2010,国外依托项目的二语/外语教学研究三十年,《中国外语》第二期。 2010,依托项目的学习对英专学生学习认知的影响,《中国英语教育》(电子版),第2期。 2010,语言学理论课程教材编写的创新探索:简评'高等院校研究性学习系列教材'(夏赛辉,本人第一作者),《中国外语教育》第1期。 2009,对CLEC语料库动-名搭配失误的描写及诊断分析(本人一作者,杨士超),《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二期。 2009,中国英语学生词典使用定量实证研究数据收集与统计方法现状分析(何家宁,本人第二作者),《现代外语》第一期。 2009,Effects of Word Exposure Frequency on Incidental Acquisition of English Vocabulary by Chinese EFL Learners(第一作者,许凤),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第一期(首文)。 2008,关于应用语言学研究生文献导读的思考与实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第4期。 2008,基于模糊数学原理的口语测试模糊评估框架(第一作者),《外语教学与研究》第6期(栏目首文)。 2008,民族认同与文化流利性(第一作者),载陈新仁主编《全球化语境下的外语教育与民族认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2008,关于词类在词汇附带习得中的作用研究(许凤,第二作者),《长沙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2008,项目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易龙,第二作者),《中国轻工教育》第3期。 2007,英语专业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中国大学教学》第10期81-84页。 2007,Autonomatizing linguistic processing in L2 oral In Hu, W & Q Wen () ELT in China (IV)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 2006,EFL学习者习得英语形容词-名词搭配知识的定量研究(第一作者),载《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 2006,Strategy Use in Chinese EFL Learners' Processing of English Idioms (与研究生王晓旻合作,本人二作者),载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第3期2-11页。 2006,Spoken Language and Applied Linguistics(McCarth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导读(D11-D28),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剑桥大学出版社。 2005,国内近二十年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现状分析(与研究生王晓旻合作,本人二作者),载《外语界》第4期。 2005,以基于问题的课堂技术研究为抓手,实现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可持续发展(第一作者),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曾凡贵、张文忠主编,2-9),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5,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第二主编),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5,湖南大学英语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载《湖南大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章兢、刘子建主编,275-83),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4,国外EFL/ESL习语习得研究概述(与研究生王晓旻合作,本人二作者),载《国外外语教学》第4期第7-15页。 2004,听力策略在英语听写中的使用特点及影响作用分析(与邓媛合作,本人二作者),载《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第2期第61-65页。 2004,英语专业学生产出性词汇发展的实验研究(与研究生童淑华合作,本人二作者),载《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108-113页。 2004,《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探讨》(曾凡贵主编,本人第一副主编),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3,论自主英语学习,载《湖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95-100页。 2003,外语课堂环境下第二语言词汇能力发展的认知心理模式(第一作者),载《现代外语》第4期第373-384页。收入《湖南省青年社会科学研究人才百人工程专家文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2003,《流利性面面观》述评,载《外语教学与研究》第3期235-237页。 2003,Quantifying Chinese EFL Learners' Outside Class Contact with English(第一作者),载《中国英语教学(三)》(胡文仲主编,第537-557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4/3/2口语练习法之能为与不能为,载《现代外语》第4期第418-422页。该文被收入文秋芳、王立非主编的专题论文集《英语口语研究与测试》; 2002,The Development of L2 Oral Fluency in the EFL Classroom Setting(专著),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 2002,简评Babylon Revisited的三个译、注本(第二作者),载《中国翻译》第2期第58-60页。 2002,外语教学实验研究质量调查(第二作者),载《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第35-44页。 2002,模糊评分:外语口语测试评分新思路(第一作者),载《现代外语》第1期第98-102页。 2001,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发展的定量分析(第一作者),载《现代外语》第4期第341-351页。该文被收入文秋芳、王立非主编的专题论文集《英语口语研究与测试》,2004。 2001,意向识别与意义推理,载《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何自然、冉永平主编,第254-262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6月。 2001,Anxiety of L2 Oral Communication—Some Concepts Reconsidered,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 2: 9-12。 2001,返实格立论,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1期117-121页。 2000,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发展的定性分析,载《现代外语》第3期第273-282页。该文被收入文秋芳、王立非主编的专题论文集《英语口语研究与测试》,2004; 2000,帮助学生建立自主性英语学习的良性循环,载《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第2期第82-86页。 2000,'费时低效':问题与出路——回应井升华,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增刊)第176-181页。 1999,国外口语流利性研究现状,载《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41-48页。该文被收入文秋芳、王立非主编的专题论文集《英语口语研究与测试》,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999,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发展的理论模式,载《现代外语》第2期202-217页。该文被收入《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专辑》2002;收入文秋芳、王立非主编的专题论文集《英语口语研究与测试》,2004。 1998,介绍Jane Willis的《任务学习法概览》,《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77-78页。 1998,对外语教学研究的几点批判性思考,载《教学与研究》(赵国杰主编),江西高校出版社。

由于华中科技大学是一所学校合并的,所以才有了这么多的版本。我查了一下《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是2004年度中文核心期刊而其他两个就不是了,具体请查阅中国知网,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官网入口

《武汉大学学报》分人文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理学版、工学版、信息科学版、医学版、英文版七个版本。目前好像不是每个版本都被EI收录了,理学版、工学版、信息科学版应该都有收录,其它几个版本都不确定

《武汉大学学报》是由武汉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的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学术刊物,分人文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理学版、工学版、信息科学版、医学版、英文版七个版本。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官网入口

期刊可以分为非正式期刊和正式期刊两种。正式期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与国家科委在商定的数额内审批,并编入“国内统一刊号”,办刊申请比较严格,要有一定的办刊实力,正式期刊有独立的办刊能力。

1.专著:《WTO例外条款解读》,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专著:《美国对中国保障措施及特保措施案例解析》,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合著:《WTO国际服务贸易成案研究》(与石静霞教授合作,撰写13万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主编万鄂湘教授),参编,撰写9万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WTO争端解决年度报告(2009-2010)》(主编王军教授),参编,撰写3万字,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国际经济法》(主编左海聪教授),参编,撰写3万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世界贸易组织法教程》(主编沈四宝教授),参编,撰写10万字,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2009年第二版,入选北京市精品教材。 独立编著:《国际法学》,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国际公法原理》(译著,参与翻译第21章), 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国际法》(主编曾令良教授),参编,撰写第八章,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 《国际经济交往法律问题研究》(主编余劲松教授),参编,撰写第四章,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成果项目,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从中美“双反措施案”看外部基准的适用》,载《法学》(CSSCI法学类期刊)2012年第2期,4万字。 《条约入宪基本问题研究》,载《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期刊)2012年第3期,7万字。 The ‘Specificity’ of Cultural Products versus the ‘Generality’ of Trade Obligations—-Reflecting on ‘China- Publications and Audiovisual Products’, Journal of World Trade (SSCI期刊), Volume 45 (2011), N1, 159- (第二作者,与石静霞教授合作)4.《WTO体制下文化政策措施的困境与出路——基于中美出版物和视听产品案的思考》,载《法商研究》(CSSCI法学类期刊)2010年第4期(第一作者,与石静霞教授合作),8万字。5.《中国诉美国轮胎特保措施案的法律分析——以入世议定书第16条为重点》,载《法学》(CSSCI法学类期刊)201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 国际法学》2010年第7期全文转载,4万字。6.《论美国对自动执行条约与非自动执行条约的区别》,载《法学评论》(CSSCI法学类期刊)2009年第2期,3万字。7.《论国际法院判决在美国的执行——以涉及<领事关系公约>的判决为重点》,载《当代法学》(CSSCI法学类期刊)2008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 国际法学》2009年第3期全文转载,9万字。 《论条约在美国国内适用中的“后法优先规则”》,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CSSCI法学类扩展版期刊)2009年第1期,4万字。《论国际习惯法在美国国内法中的地位》,载《东方法学》200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 国际法学》2009年第5期全文转载,5万字。 《从争端解决的实践看WTO体制下国内公共健康政策的实施》,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核心期刊)2006年第11期,8万字。 Food Safety and Trade: How to Decide the Appropriate Level of Food Safety? —-Comparative Study of Trade Dispute Settlement about Food Safety in WTO and EC, The Hague Academy of International Law, Martinus Nijhoff, Leiden and Boston, 《从国际法角度论多边贸易自由化与国内公共健康政策的冲突与协调》,载《当代法学》(CSSCI法学类期刊)2006年第2期,1万字。 《东亚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法律框架初探》,载《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学科学版)》(核心期刊)2006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 国际法学》2007年第2期全文转载,1万字。 《美国禁止通过互联网提供赌博服务的贸易争端评述》,载《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8万字。 《美国对中国特保措施立法与实践初探》,载《国际经济法学刊》2005年第2期,0万字。 《区域贸易协定中的保障措施的若干问题及中国的对策》,载《国际商务》2004年增刊。 《中国对外缔结区域贸易协定的法律框架初探》,载沈四宝等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规则评析》,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穿越特保措施的迷雾——美国对华纺织品与服装特保措施规则》,载《国际商报》2004年8月2日第4版。 《关注我国保障措施法律规定新变化》(第二作者,与沈四宝教授合作),载《国际商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主办)2004年5月24日第4版。 《评美国ITC对中国产品“市场扰乱”的认定标准》,载《法学评论》2004年第4期。 《服务贸易领域能实施保障措施吗?——围绕GATS第10条的争论及中国的对策》,载《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论WTO保障措施制度与我国保障措施立法的完善》(第二作者,与曾令良教授合作),《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成立大会研究文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 《论WTO协议的直接效力》,《中国国际法学会“展望21世纪国际法发展”武汉研讨会论文集》2001年版。 《WTO<政府采购协议>初探》,载《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论WTO一般例外条款(GATT第20条)与我国应有的对策》(第二作者,与曾令良教授合作),载《法学论坛》2001年第4期。 《WTO保障措施适用条件的新发展及中国的对策》,载《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欧共体围绕WTO协定直接效力问题的争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一)(二)》(第二作者,与余敏友教授合作),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3期、第4期。 《从国际法角度谈WTO协定的实施》,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2期。 《“世纪之交”中国的法律变革模式》,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5期。 《从欧共体看21世纪区域一体化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影响》(第二作者,与曾令良教授合作),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从国际法角度评欧共体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政策与实践》,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4期。

“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又叫北大核心北核各几年都在变动的,所以需要发表什么方向的刊物,该刊物是否是核心期刊,可以实时的进行查询 查询网址如 知网、万方、维普、之类的。但是只要是核心期刊知网都会收录的。所以一般都是在知网查询就可以了。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入口

《武汉大学学报》是由武汉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的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学术刊物,分人文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理学版、工学版、信息科学版、医学版、英文版七个版本。

武汉大学学报 共有6个不同的类别: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 理学版武汉大学学报 工学版武汉大学学报 信息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 医学版全部 都是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都算是国家级核心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官网入口

Catastrophe Bond: As a Financial Innovation in Management of Catastrophe Risk,2007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Services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EI检索)。 The Pricing of Catastrophe Bond by Monte Carlo Simulation,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isk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EI检索)。 The Optimal structure of incentive in catastrophe risk securitization,2008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Services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EI检索)。 The Management of Optimal Size of China Insurance Firms,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terprise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ISTP检索)。 The Analysis of the Sensitive Degree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rice of Cat Bond,China-Canada Industry Workshop on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2008(ISTP检索)。 Pricing of Earthquake Bond:using Loss Data of China,China-Canada Industry Workshop on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2008(ISTP检索)。 The Study of the Integrated Risk Measurement of Insurance Enterprises by Copula Model,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cience(EI检索)。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Economic Capital of The Investment Risks in the Chinese Insurance Company, CICIRM2011(ISTP检索)。 Application of 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 in Futures Price Forecasting, ICECT 2011(EI检索)。 《论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的障碍与对策》,第一作者,《经济评论》1998年5期。 《信用风险管理的新视角——信用衍生产品》,独著,《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1期。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第一作者,《学习与实践》2002年第7期。 《健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制度从何入手》,独著,《光明日报》理论版2002年9月3日。 《德国银行业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及启示》,第一作者,《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年10期。 《构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独著,《人民日报》理论版2002年10月20日。 《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度量模型的选择与应用》,第一作者,《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8期。 《巨灾风险债券的经济学分析》,第一作者,《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11期。 《保险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第一作者,《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11期。 《论混业经营趋势下金融监管理念的转变》,第一作者,《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年11期。 《保险公司的关系营销》,第一作者,《经济管理》2004年17期。 《基于风险定价框架的巨灾债券定价模型研究》,第一作者,《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2期。 《巨灾风险债券的利率敏感性研究》,第一作者,《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8期。 《巨灾风险债券溢价之谜的行为金融学解释》,第一作者,《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年10月。 《巨灾风险债券契约条款设计机制分析》,第一作者,《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11期。 《巨灾风险债券SPV相关问题探讨》,第一作者,《金融与保险(人大复印资料)》2008年第3期 。 《巨灾风险债券定价研究进展述评》,第一作者,《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5期。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第一作者,经济日报理论版2008年7月30日。 《保险监管对巨灾风险债券供给的影响途径及计量模型》,第一作者,《统计与决策》2008年第8期。 《中国财产保险业巨灾损失赔付能力实证研究》,第一作者,《保险研究》2009年第8期。 《基于GARCH模型的我国保险公司经济资本测度》,第一作者,《保险研究》2010年第3期。 《“助推器”还是“稳定器”:保险业对经济产出作用的经验证据》,第一作者,《保险研究》2011年第3期。 《基于Copula函数的保险公司经济资本配置研究》,第一作者,《保险研究》2011年第6期。 《基于经济资本的我国保险公司投资风险限额配置研究》,第一作者,《保险研究》2011年第11期。 《灾害风险、福利损失与政府最优救助计划》,第一作者,《经济管理》2012年第1期。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是由中国国家教育部主管、武汉大学主办、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负责出版的人文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由1930年创刊的《国立武汉大学文哲季刊》发展而来,已有近80年的发展历史。今天的《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为双月刊,逢单月6日出版,128页,大16开本,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解放后,著名历史学家唐长孺教授、吴于廑教授,著名哲学家、前武汉大学校长陶德麟教授先后任《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主编。现任主编是著名经济学家顾海良教授,常务副主编是政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叶娟丽教授。本刊宗旨在于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学术事业,开展学术争鸣,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本刊结合武汉大学的文科科研优势,主要开设有哲学、中外语言文学、历史学、新闻传播学等固定栏目,刊发的文章强调学术创见和理论深度,要求关涉学科前沿问题、热点问题,关注国家、教育部重大或重点课题研究成果,力求代表本学科的最高学术水平。《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的整体学术质量始终处在中国高校文科学报的前列,现为中国社会科学综合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SSCI)的来源期刊和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会学》文摘的索引源刊物。2010年,再次入选“湖北十大名刊”;2002年、2006年,连续被评为“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全国三十佳社科学报”;2005年,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其专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栏”; 2006年,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2009年,获首届湖北出版政府奖期刊奖。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获奖情况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首届)全国社科综合类核心期刊湖北省社科优秀期刊 一、作者必须在文中提供的规范数据项  首页内容包括:标题、基金项目的类别和编号、摘要、关键词和正文;不要出现作者的任何个人信息(见样本)。  尾页内容包括:中文标题、作者署名、作者简介(包括学校、院或系、职称、博士学位、邮编)、英文部分(包括标题、署名、通讯地址、摘要、关键词)以及具体联络方式(见样本)。 关于论文字数 每篇论文必须7500字以上,每版面1500字,即每篇论文至少5面以上;摘要200字以内,切忌写成内容简介;关键词3-5个。 关于电子文本 来稿要求一律用方正或Word排版,提供文稿的同时提供文章的电子文本。 关于数字用法 1、必须用阿拉伯数字的情况:公历年、月、日、时;中国民国纪年;日本年号纪年;记数与计量等。  2、必须用汉文数字的情况:夏历;中国清代以前历史纪年;惯用语;邻近两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关于注释和参考文献的规范(见样本) 1、注释主要用于对文章篇名、文内某一特定内容等作必要的解释或说明。注释统一放于正文末、参考文献之前。序号用带圆圈的阿拉伯数字表示,标于注释内容的右上方。  2、参考文献的序号按在正文中出现的顺序排列,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标于引文后面的右上方;参考文献的起止页码用圆括号的形式列于正文中参考文献序号之后;相同的参考文献在正文中使用同一序号。  3、参考文献按序号集中列于正文后的注释之后(如果有注释的话),序号左顶格。  4、参阅某一文献而在正文中没有引用具体文字资料的文献,按序号集中列于前述被具体参引的文献之后。  5、关于参考文献的标注规范,共分为几大类:  (1)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如果存在不同版本,注意一定要用最新版本,且引号内的原话不得有误,如样本的参考文献[1]~[5];  (2)中文报纸:须在文中标明文章具体来自报纸的第几版,如样本中的参考文献[6];  (3)中文著作、中文期刊及外文著作的中译本:如样本中的参考文献[7]~[10];  (4)中文古文献:如样本中的参考文献[11]~[17];  (5)外文著作、外文期刊及外文报纸:如样本中的参考文献[18]~[21];  (6)中文博(硕)士学位论文:如样本中的参考文献[22];  (7)外文博(硕)士学位论文:如样本中的参考文献[23];  (8)中文档案:如样本中的参考文献[24];  (9)外文档案:如样本中的参考文献[25];  (10)国际学术会议论文:如样本中的参考文献[26];  (11)网络文献:如样本中的参考文献[27]。

  • 索引序列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官网入口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官网入口
  •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官网入口
  •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入口
  • 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官网入口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