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古文献概论pdf

中国古文献概论pdf

发布时间:

中国古文献概论pdf

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专业二概述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专业二在考试时,是第二天下午的时候考察,考试时间为14:00-17:00,考试分值150分。通过分析近年来研究院的题目,研究院对专业二的考察主要集中于:中国古代典籍的研究与整理,如文学作品总集、历代作家别集的校点、笺注、辑佚、编著,作家、作品基本史料的整理研究,撰写作家传记、文学活动编年、作品系年以及写作本事、流派演变的记述与考证等。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专业二参考书(必备参考书)虽然中国艺术研究院没有指定的参考书目,但根据近年来的考题,以及考上的同学的复习情况,同时也有140分以上大神的整理,我们归纳总结出来了下面的参考书。《中国文学史》(4册) 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 人民文学出版社这套书的内容很完整,共有四册,对于我国每个时期的文学发展有很深刻的解读。对考试的帮助很大。这套书共有9编 。其中, 第一编上古至战国的文学;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五编宋代文学;第六编元代文学;第七编明代文学;第八编清初至清中叶的文学;第九编近代文学——晚清至“五四”的文学。这本书可以结合前面的书籍一起学习,将知识点都串在一起。《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这套书是研究中国文学的经典教材,一定要入手。全本分为四卷。本书倡导文学本位,并将文学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翔实地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作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考证和论述。各章均有详细的附注,以介绍各家之说,各卷之后附有研修书目,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前瞻性以及较大的信息量。《文献学概要》修订本 杜泽逊撰 中华书局2008本书是文献学的入门书籍, 内容包括:文献与文献学、文献的载体、文献的形成与流布、文献的收藏与散佚、文献的版本、文献的校勘 等。这本书是文献学的基础书籍,也是重点命题来源,一定要重点掌握。《古典文献学基础》董洪利 北京大学出版社这本书以通俗的语言,简练的编导,介绍了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基础知识,是重要的命题来源。这本书可以与上本书对照复习。《中国古文献学史》 孙钦善 中华书局这本书是必备参考书,参照古文献学史的分期来编写。这本书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及近代七章。除第一章外,其馀每章第一节为概述,分专题介绍本章所含朝代古文献学的概况,其馀各节论述该时期有代表性的古文献学家,以求点面结合,得以反映每一时期的概观。同时注意前后照应,以期反映古文献学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古籍整理概论》 黄永年 上海书店出版社本书是关于古籍整理方面一部非常实用的知识性读物。本书作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古籍整理的经验以及古籍整理自身在方法、工序、相关知识上的特点,将全书分为八章阐述,包括:底本、影印、校勘、辑佚、标点、注译、索引、其他,涵盖了古籍整理的各个方面。全书在注重实践的基础上,也有一些理论上的总结,系统性强,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文笔娴雅流畅,通俗易懂。这些内容用于提升答题深度有很好的帮助。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专业二参考书(补充参考书)《古代汉语》 王力主编 中华书局1999年《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孙钦善 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古文献学》孙钦善 北京大学出版社《古籍目录与中国古代学术研究》 高路明 江苏古籍出版社《古书版本学概论》 李致忠 书目文献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下册) 阴法鲁 / 许树安 / 刘玉才 北京大学出版社备考策略及指导关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音乐学考研专业二音乐史论 的备考策略,同学们最希望的还是能把上面的几本书汇总起来,尤其是音乐史与音乐理论的结合,虽然很难做到完美的融合这些书的内容,但仍然希望至少包含是最好的了。上面我们提到了孙钦善主编的《中国古文献学》,这本书介绍古文献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将理论与历史的经验成果相结合,理论与现今的经验成果相结合,理论与编写者本人的经验成果相结合。因此,这本书的很多部分可以当做同学们在答题时用作提高分值的重要作用。所以,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仅仅看一本书是不够的,一定要将几本书结合起来看才可以,不然的话,可能复习起来的全面性会有偏差,答题的时候自然就缺少相关的知识点。复习资料使用方法目前《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资料》很多同学都已经购买了,我们之前也出过使用说明,下面咱们说一个简单的复习方法。这几本教材不应该单独使用,而是需要结合起来来看,下面我们按照三轮复习的思路,给同学们说明一下如何复习,放在同一行的为同时看的两本资料。以上资料可以咨询【才思考研】!

捡难的学就对了

找历年的考试题 针对来复习 ,试题的话到北大中文论坛看看 有人发布的 或者加入古文献考研群 对你帮助很大,论坛上都有的。

到学校官网查询参考书目一般在招生简章或者招生目录里都有如果没有,找一下官网有没有别的通知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概论pdf

夏商周法律制度夏、商、周的法律是奴隶制法律,以习惯法为主,礼刑并用。它体现了王权与族权的统一,渗透了神权思想。夏代法律夏代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其法律总称为“禹刑”。《周礼·秋宫·司刑》注:“夏刑大辟二百,膑刑三百,宫刑五百,劓刑各千。”中国古代的刑与法含义相同,刑罚的出现,标志着夏代法律制度已经产生。商代法律“汤刑”是商代法律的总称。《尚书·盘庚》记载:“以常旧服,正法度”。商代已具有成文法律,在古文献中有明确记载,并在考古发掘中得到证实。商朝的刑法严酷,有死刑、肉刑、流刑、徒刑等。卜辞中,有象征残酷刑罚的文字;《简书·康诰》载:“罚蔽殷,用其义刑义杀。”战国时荀子亦说:“刑名从商。”周代法律西周的法律制度因于夏、商,到了西周更趋成熟。《周礼》中包含有刑法、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内容。《吕刑》中对犯人施行五种刑罚的规定长达三千条;同时,明确规定了罚金等级和赎刑制度等。 春秋战国春秋时期,奴隶制法制解体,各诸侯国的法律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成文法陆续颁布。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左传·昭公六年》杜预注),邓析编订“竹刑”。晋国亦“铸刑鼎,着范宣子所为刑书”(《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成文法的制定和公布,限制了旧贵族的特权,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标志着奴隶制的瓦解。 战国时期封建制确立。各诸侯国陆续颁布了以保护封建私有制为中心内容的封建法律。其中,魏国李悝在总结各国刑法典的基础上制定《法经》6篇,即《盗》、《贼》、《囚》、《捕》、《杂》、《具》。《法经》是以刑为主,诸法并用的第一部封建法典。秦国统治者奉行法家学说,任法为治。公元前359年,商鞅以《法经》为蓝本,改法为律,制定《秦律》6篇。此外,秦还颁布了大量法令。秦汉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把秦国的法律推行全国,第一次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封建法制。1975年12月,湖北云梦出土的睡虎地秦简,其中有《秦律二十九种》、《法律答问》、《封诊式》3类法律文书,其内容涉及农业、手工业、商业、徭戍赋敛、军爵赏赐、官吏任免以及什伍组织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说明秦代“莫不皆有法式”的说法是信实的。秦代法律以酷烈而著称于世,刑罚种类繁多,手段也极为残酷,有死刑、肉刑、徒刑、笞、籍没收孥等,对罪犯往往数刑并施。西汉法律制度西汉,萧何以《秦律》为基础,制成《九章律》,确立以律、令、科、比为形式的一整套法律制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质乃外儒内法,正如汉宣帝所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汉书·元帝纪》)。这种思想构成了封建法律的理论基础,一直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奉行。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各朝都编纂法典。曹魏对法律作了重大修改,制定《魏律》18篇,并改汉具律为刑名,冠于全律之首;规定五刑,使刑名进一步规范化;保护贵族、官僚、地主等8种权贵人物在审判上享有特权的“八议”也正式上升为法律制度,充分体现了“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这是中国古代刑法的重要发展。其后产生了诸如《晋律》、《北齐律》等。《北齐律》首创“重罪十条”(亦称“十恶”);北魏、南陈法律中规定的官吏可以官抵罪的“官当”制度,对后世的封建法典皆有重大影响。隋唐法律制度隋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诸种制度包括法律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隋朝制定的《开皇律》在封建法典中占有重要地位。唐代尤为重视立法建设,唐太宗时,制定《唐律》12篇,500条。高宗永徽年间,编定《唐律疏议》30卷,永徽四年(653)颁行全国。唐律把“十恶”特标篇首,律文全面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等级划分,明确规定了社会各等级的不同身份、地位、权利和义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唐律》和《唐律疏议》是中国历史上最完整的封建法典,对中国封建法律的发展影响极大,对亚洲一些国家亦有一定影响。宋代法律制度宋代《宋刑统》是宋代的基本法典。它是以五代时后周的《显德刑统》为基础修改而成的。宋朝全面强化封建专制主义,皇帝可随时颁布□令作为断罪处刑的依据,诏□成为最重要和具有最高效力的法律,编□成为宋代最经常最重要的立法活动。宋代正式出现“典卖”制度的法律规定。辽代法律制度辽代大规模地编纂法典,开始于兴宗时期。重熙五年(1036年),参照唐律修订太祖以来法令,正式编定《新定条例》547条,又称《重熙条制》,颁行全国,成为辽代基本法典。道宗咸雍六年(1070年),又以“契丹、汉人风俗不同,国法不可异施”为由,对《重熙条制》进行删修增补,编成《咸雍重定条例》789条,简称《咸雍条制》。这部法典对契丹、汉人同样适用,是辽代法律进一步汉化的标志。

我也不知道,区有关的网站看看把

一、 中国法的起源 1�法源于天说 2�刑起于兵说 3�法源于苗民说 4�皋陶造律说 5�法源于定分止争说 6�法源于习惯说二、中国古代法律文献中的刑、法、律的含义及其运用 1�刑 2�法 3�律三、夏朝的立法及法律形式 1�禹刑 2�“誓”四、夏代的刑法制度(一)罪名 1�“昏墨贼杀” 2�不孝 3�“威侮五行,怠弃三正”罪(二)刑罚 五刑 赎刑(三)刑法原则五、夏朝的监狱制度第二节 商朝的法律制度一、商朝的神权法思想二、商朝的立法三、刑事法律制度(一)主要罪名 1�暂遇奸宄 2�颠越不恭 3.破律乱政 4.言行惑众 5.“三风十愆”(二)刑罚四、婚姻家庭与继承制度 (一)婚姻家庭制度 (二)继承制度五、商朝的司法制度第二章、周朝的法律制度第一节 西周的法律制度一、 立法概论(一)“明德慎罚”的立法指导思想(二)立法过程 1�周公制礼 2�《九刑》和《吕刑》 3�礼与刑的关系二、宗法制度三、刑事法律制度(一)罪名(二)刑法原则(三)刑罚 1.奴隶制五刑 2.徒刑 拘役 4.赎刑四、民事法律制度(一)契约(二)婚姻制度 1.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实行“同姓不婚”的原则 3.�履行“六礼”的聘娶程序(三)继承制度五、司法制度(一)司法机关(二)诉讼的分类(三)起诉与审理(四)判决及上诉第二节 春秋时期的法律制度一、春秋时期诸侯国的立法活动与成文法的公布 (一)诸侯国的立法概况 (二)成文法的公布 1.郑国“铸刑书于鼎” 2.邓析“竹刑” 3.晋国铸刑鼎二、成文法公布引起的论争第三节 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一、新兴地主阶级立法原则 1�事断于法 2�法与时转 3�刑无等级 4�重刑轻罪 5�布之于众二、《法经》的制定及其历史地位(一)李悝制定《法经》的时代背景 (二)《法经》的主要内容 1�前四篇称正律,主要内容是惩办盗贼 2�杂律,又称“杂法” 3�“具法”,后来封建法典中改为名例,类似于现代刑法的总则(三)《法经》的特点及历史地位 1.维护和巩固新建立的封建制度 2.确保新的封建等级制度 3.体现了重刑轻罪的原则 4.开创了法典编纂的新体例三、商鞅变法及其时代意义(一)改法为律(二)重农奖功(三)明法重刑 1�族刑连坐 2�行刑重轻 3�不赦不宥 4�刑用于将过 5�奖励告奸第三章、秦朝的法律制度第一节 秦朝的立法指导思想及立法概况一、秦朝立法的指导思想 1�以法为本,事皆决于法2�法自君出,法令由一统3�严刑峻法,以刑杀为威二、秦朝的立法活动与法律形式 (一)立法活动(二)法律形式 1�律 2�令 3�式 4�廷行事第二节 行政立法一、创立皇帝制度二、建立统一的官僚机关体系三、官吏管理制度(一)任官的标准与限制标准: 1�道德方面 2�明悉法律令限制: 1�不准任用“废官” 2�官吏必须正式任命才能到任行使职权 3�长吏调任新职,不准带走原属佐吏(二)选任的方式 1�荐举 2 征召 3�任子 (三)考课与奖惩制度第三节 经济立法一、关于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立法二、关于农业生产管理方面的立法三、官营手工业管理立法1.关于产品规格2.关于产品质量3.产品定额与劳动力计算方法四、关于市场贸易管理方面的立法 1�保护合法的商品交换 2.规定了货币的比价与使用 3.关于度量衡的使用与管理第四节 刑事立法一、定罪量刑的原则 1�刑事责任年龄 2�区分故意与过失 3�从重从轻 4�集团犯加重 5�累犯加重 6�预谋犯加重 7�自首从轻 8�诬告反坐 9 �数罪从一重处 10�惩罚犯罪未遂 11�考察犯罪意识 二、罪名 1�侵犯皇帝权力尊严和人身安全方面的犯罪 2�危害专制集权的诽谤妖言罪 3�谋反叛乱罪 4�以古非今与挟书罪 5�“非所宜言”与妄言罪三、刑罚(一)死刑 1.戮刑 2.磔刑 弃市 4.腰斩 5.枭首 6.定杀 7.坑 8.具五刑 9.族刑 10.车裂(二)肉刑 1.黥 2.劓 3.斩左趾 4.宫刑(三)笞刑(四)徒刑 1.城旦、舂 2.鬼薪、白粲 3.隶臣、隶妾 4.司寇 5.候(五)髡、耐、完刑(六)迁与谪(七)收刑(八)废刑(九)赀刑第五节 司法制度一、司法机关 二、诉讼制度 三、审判制度四、狱政制度 1.对囚徒进行严密看管 2.囚徒要身穿囚衣并戴狱具 3.囚徒不得自狱中上书或诬告他人 4.建立囚徒的生活管理制度 (1)囚粮的供应 (2)关于囚衣的供应 5.依法制裁狱吏的违法行为第四章、汉朝法律制度第二节 汉朝的主要立法与法律形式一、约法三章 二、汉律六十章三、法律形式1�律是汉代最基本、最主要的法律形式,即通常所说的“法典”2�令即皇帝的命令,是两汉主要的法律形式3�科也是汉代的一种法律形式4�比是可以用来比照断案的典型判例第三节 行政法律一、皇帝制度二、中央行政管理机构三、地方行政管理机构(一)封国(二)郡县四、监察机构五、职官管理制度(一)任免制度(二)考绩制度(三)俸禄制度(四)致仕制度第四节 民事法律一、关于人的规定二、关于物的规定三、关于债的规定1�买卖契约2�借贷契约3�租赁契约四、关于婚姻家庭的规定(一)婚姻(二)家庭(三)继承第五节 经济法律 一、农业管理法二、手工业管理法三、商业管理法1�汉代的抑商政策2�均输法与平准法3�盐铁酒专卖法四、金融管理法 1�币制改革 2�定田租 3�定口赋、算赋第六节 刑事法律一、刑罚(一)刑罚的种类 1.死刑 2.肉刑 3.笞刑 4.徒刑 5.徙边 6.禁锢 7.赎刑 8.罚金(二)文景时期的刑制改革(三)定罪量刑制度 1.刑事责任年龄 2.亲亲得相首匿 3.贵族官员有罪先请 4.先自告除其罪 5.不溯及既往 6.诬告反坐二、犯罪(一)危害封建政权的犯罪 1.谋反罪 2.大逆无道罪 3.首匿罪 4.通行饮食罪 5.见知故纵罪 6.沈命法(二)危害皇权的犯罪 1.不敬、大不敬 2.“废格”及“矫诏”罪 3.欺谩、诬罔、祝诅罪 4.阑入宫殿门及失阑罪 5.犯跸罪(三)危害中央集权的犯罪 1.阿党与附益 2.事国人过罪 3.私出界罪 4.酎金不法罪 5.左官罪 6.僭越罪 7.漏泄省中语罪(四)官吏职务犯罪 1.贪污罪 2.鞫狱不直与故纵罪 3.选举不实罪(五)侵害人身的犯罪 1.杀人罪 2.伤人罪(六)思想言论犯罪 1.诽谤妖言罪 2.非所宜言罪第七节 司法制度二、诉讼审判制度 1�起诉 2�逮捕和羁押 3�审理和判决 4�上诉复审 5�录囚 6�执行三、春秋决狱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制度第一节 立法概况与律学成就一、各时期的立法概况(一)三国时期的立法(二)两晋的立法(三)南朝立法(四)北朝立法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律学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形式第二节 行政法律一、中央三省制二、地方州、郡、县三级制三、监察机关四、九品中正制第三节 民事法律一、田制与赋税二、买卖与借贷三、婚姻、家庭制度第四节 刑事法律一、刑罚的改良(一)进一步废肉刑(二)族刑连坐范围缩小(三)定流刑为减死之刑二、 五刑的形成三、儒家化的刑罚制度 (一)“重罪十条” (二)“准五服以制罪” (三)“八议”入律 (四)“留养” (五)官当第五节 司法制度一、司法机关二、诉讼制度第六章、隋唐的法律制度第一节 隋朝的法律制度一、立法思想与立法活动二、《开皇律》的主要内容 1�篇目体例 2�确立封建五刑制度 3�“十恶”入律 4�法律特权扩大化 5�罪名三、司法制度四、法纪的败坏与隋朝灭亡第二节 唐朝立法思想一、明法慎刑,以宽仁治天下二、德礼为本,刑罚为用三、简约易知,稳定划一四、一断于律,严明法制第三节 立法活动及其法律形式一、立法活动1�《武德律》2�《贞观律》3�《永徽律》和《永徽律疏》二、法律形式1�律2�令3�格4�式5�典三、中唐以后的主要立法活动 第四节 唐律疏议的基本内容与特点一、《唐律疏义》的内容结构1� 名例律 2�卫禁律3� 职制律 4�户婚律5� 厩库律 6�擅兴律7� 贼盗律 8�斗讼律9� 诈伪律 10�杂律11�捕亡律 12�断狱律二、《唐律疏议》的特点(一)于“礼”以为出入1�礼指导着法律的制定2�礼典入律使“礼”的基本规范法律化3�“礼”影响司法断狱(二)相对的完备性(三)律学的新成就第五节 唐律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一、对日本的影响二、对朝鲜的影响三、对越南的影响第六节 行政法律一、政权结构二、职官管理(一)职官的选拔(二)职官的考课与奖惩(三)职官的致仕三、监察法(一)监察体制 (二)监察法律及其实施1�立法监察2�行政监察3�人事监察4�经济监察5�仓库监察6�赋税监察7�盐铁专卖监察8�利钱监察9�司法监察第七节 民事法律一、权利主体与行为能力二、物权(一)所有权(二)佃权(三)质权(四)典权三、债(一)买卖契约(二)借贷契约四、婚姻、家庭与继承(一)婚姻制度(二)家庭关系(三)继承制度第八节 经济法律一、赋税立法二、手工业法规三、市场管理四、衡器货币五、对外贸易第九节 刑事法律一、刑名二、刑罚适用原则(一)“十恶”(二)贵族、官僚减免原则(三)定罪量刑原则 1�老幼废疾减刑 2�自首与觉举减免刑罚 3�共同犯罪区分首从 4�区分过失和故意 5�累犯加重 6�数罪并罚原则 7�根据良贱身份区别处刑 8�划分“公罪”、“私罪” 9�类推 10�同居相隐不为罪 11�化外人有犯第十节 司法制度一、司法机关 二、诉讼制度(一)起诉(二)管辖三、审判制度(一)回避(二)证据(三)判决(四)上诉(五)执行四、狱政第七章 宋朝的法律制度第一节 立法思想与立法活动一、立法思想二、立法活动(一)《宋刑统》的制定(二)编敕与编例(三)条法事类第二节 两宋的法律地位第三节 行政法律一、加强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改革二、职官管理(一)职官的选任(二)职官考课(三)俸禄与致仕三、监察法(一)监察体制(二)监察立法(三)监察法的实施第四节 民事法律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民事法律内容的丰富二、民事权利主体身份的变化三、物权(一)所有权(二)典权

中国古文献概论pdf百度云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葛兆光)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 提取码:qg0s    书名:古代中国文化讲义作者:葛兆光豆瓣评分:4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06-06-01页数:214内容简介:在这本书里面,作者不想把“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泾渭分明地划开,也不想特别偏重“精英文化”或者“一般文化”,作者只是想让阅读者了解并且感受“古代中国文化世界”。所以,这里的内容,有古代中国观察世界的方式,它影响了一直到今天的中国人面对外部世界的立场和态度,也有古代的婚礼丧仪,因为它可以了解到中国的家族制度,甚至了解到儒家和政治,作者想这是古代与现代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方面,它构造着中国人对内部世界的秩序感。佛教可能是西洋文明来到中国之前,对中国冲击最大的外来文化,需要追问的是,到底它如何影响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生活世界?而道教呢,则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至今中国人的生死观念和幸福观念,好像还在古代道教的延长线上。尽管前面儒、释、道都有了,但是,为了让阅读者了解一个更真实更普遍的古代中国,作者也在书中勉力去谈普通民众的宗教信仰,特别是专门讲了一下流行于中国的风水,因为,在风水背后是影响整个汉族中国人思维的阴阳五行知识。作者简介:葛兆光,原籍福建,1950年生于上海。初中毕来以后,曾经在贵州苗族山区插队。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1984年研究生毕业。曾经在江苏扬州师范学辽历史系任教。1992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现为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教授提名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中心、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研究中心的学术委员与兼职教授。并曾应邀先后担任香港浸会大学、日本京都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台湾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为清华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过《中国文化名著导读》、《中国宗教与文学》、《中国古代社会与文化》、《中国思想史》、《中国宗教史研究》、《历史与文化理论》、《中国学术经典选读与研究》、《宗教文献概论》、《思想史经典著作研读》等课程。主要著述如下:《禅守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古代诗文要籍详解》,北京出版社,1988年。《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香港中华书局,1989年。《想像力的世界——道教与唐代文学》,北京现代出版社,1990年。《唐诗选注》,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1999年。《中国经典十种》,香港中华书局,1933年;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葛兆光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中国思想史第二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2001年。《中国宗教与文学论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域外中国学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三联书店,2003年。译作有《通向禅学之道》,日本铃木大拙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学术性的随笔和评论结集出版的有《门外谈禅》、《考槃在涧》、《佛影道踪》、《作壁上观——葛兆光书话》、《并不遥远的历史》和《在异乡听雨看云》等。内容节选引子:《坤舆万国全图》象征古代中国将走进近代世界2001年的秋天,去北京的意大利使馆看一个关于传教士与中国的展览。我伫立在那个不大的展览厅,凝视着一幅著名的、叫做《坤舆万国全图》的世界地图,那上面有五大洲、有四大洋,也有着奇奇怪怪的异兽怪鱼,仿佛回到历史。千万不要小看这幅地图,这幅地图是一个标志,象征着古代中国观念世界的一个大变化,是什么大变化呢?就是中国人面前以自我为中心的“天下”,突然变成了“无处非中”的“万国”,因此,中国要生存在这万国林立的“世界”上。如果说,现在是“全球化”的时代,那么,“全球化”从这幅世界地图给中国人展示一个互相联系、共同存在的“万国”图像时,就已经悄悄地开始了。

《古文献学四讲》(黄永年)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w 提取码:y8dx书名:古文献学四讲作者:黄永年豆瓣评分:6出版社:鹭江出版社出版年份:2003-9页数:329内容简介:本书辑录黄永年教授撰写的讲稿,包括《目录学》、《版本学》、《碑刻学》、《文史工具书简介》四个部分。其中的《目录学》不是图书馆编目之学,而是对我国的古籍作适当介绍,使学习者对我国古籍有个大概的了解。《碑刻学》保留原有旧貌,以文言文书写。本书是“名师讲义”丛书中的一本。作者简介:黄永年,江苏江阴人,1925年10月14日出生,1950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历任上海及西安交通大学助教讲师,,1981年任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1982年任教授,2001年退休。现仍为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史研究编辑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曾任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黄永年是海内外知名的史学家、古文献学家、版本目录专家。所撰论文已汇编有《唐代史事考释》、《文史探微》、《文史存稿》,论文改写成札记有《树新义室笔谈》,其余文字汇编有《学苑零拾》、《学苑与书林》,专著有《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教材已成书者有《古籍整理概论》、《唐史史料学》、《古文献学四讲》、《古籍版本学》、《子部要籍概述》、《史部要籍概述》,整理古籍具创见者有《类编长安志》、《西游证道书》。

捡难的学就对了

中国古文献概论pdf百度云踪凡

古典文献学专业学什么 附学习科目和课程发布时间:2020-02-24 11:26:06 文/马一波古典文献学专业简介古典文献学是一门古雅的学问,跟现实生活距离甚远,学起来比较枯燥,同时它又较难学,既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又需要广泛的知识和开阔的思路,甚至需要学贯中西、汇通文理。古典文献学专业课程中国古典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科工具书使用、出土文献概论、古代文化概论、古文献学史、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等。古典文献学专业就业前景历年毕业生除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外,进入编辑出版、图书档案、旅游、政府机关、学校等单位古典文献学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本专业培养具备中国古籍整理与古典文献学全面系统知识,能在教育、文化、出版部门,从事古籍整理、传统文化方面的实际工作、古典文献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文献学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古籍整理和中国古典文献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古典文献学专业所需能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关于古籍整理、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我国关于古籍整理及编辑出版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汉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具有较强的古籍整理能力和古典文献修养,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并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掌握中文文献资料的查询手段。收起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葛兆光)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_5Inhl_YdOe4B3V0_rg 提取码: tlht    书名:古代中国文化讲义作者:葛兆光豆瓣评分:4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06-06-01页数:214内容简介:在这本书里面,作者不想把“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泾渭分明地划开,也不想特别偏重“精英文化”或者“一般文化”,作者只是想让阅读者了解并且感受“古代中国文化世界”。所以,这里的内容,有古代中国观察世界的方式,它影响了一直到今天的中国人面对外部世界的立场和态度,也有古代的婚礼丧仪,因为它可以了解到中国的家族制度,甚至了解到儒家和政治,作者想这是古代与现代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方面,它构造着中国人对内部世界的秩序感。佛教可能是西洋文明来到中国之前,对中国冲击最大的外来文化,需要追问的是,到底它如何影响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生活世界?而道教呢,则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至今中国人的生死观念和幸福观念,好像还在古代道教的延长线上。尽管前面儒、释、道都有了,但是,为了让阅读者了解一个更真实更普遍的古代中国,作者也在书中勉力去谈普通民众的宗教信仰,特别是专门讲了一下流行于中国的风水,因为,在风水背后是影响整个汉族中国人思维的阴阳五行知识。作者简介:葛兆光,原籍福建,1950年生于上海。初中毕来以后,曾经在贵州苗族山区插队。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1984年研究生毕业。曾经在江苏扬州师范学辽历史系任教。1992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现为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教授提名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中心、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研究中心的学术委员与兼职教授。并曾应邀先后担任香港浸会大学、日本京都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台湾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为清华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过《中国文化名著导读》、《中国宗教与文学》、《中国古代社会与文化》、《中国思想史》、《中国宗教史研究》、《历史与文化理论》、《中国学术经典选读与研究》、《宗教文献概论》、《思想史经典著作研读》等课程。

中国古典文献学概论电子资源PDF

中国古典文献学属于目录学的的一个分支,是考镜源流的学问,可惜现在高校都不提供参考书目,因此我不可能百分百的精确的必读书目,但是基本的图书资料还是知道的一些。比如四库全书提要总目,文科目录学,《目录学概论》《中国通史》《尔雅》《小学》《大学》《十三经》《中国文献学》等

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专业二概述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专业二在考试时,是第二天下午的时候考察,考试时间为14:00-17:00,考试分值150分。通过分析近年来研究院的题目,研究院对专业二的考察主要集中于:中国古代典籍的研究与整理,如文学作品总集、历代作家别集的校点、笺注、辑佚、编著,作家、作品基本史料的整理研究,撰写作家传记、文学活动编年、作品系年以及写作本事、流派演变的记述与考证等。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专业二参考书(必备参考书)虽然中国艺术研究院没有指定的参考书目,但根据近年来的考题,以及考上的同学的复习情况,同时也有140分以上大神的整理,我们归纳总结出来了下面的参考书。《中国文学史》(4册) 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 人民文学出版社这套书的内容很完整,共有四册,对于我国每个时期的文学发展有很深刻的解读。对考试的帮助很大。这套书共有9编 。其中, 第一编上古至战国的文学;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五编宋代文学;第六编元代文学;第七编明代文学;第八编清初至清中叶的文学;第九编近代文学——晚清至“五四”的文学。这本书可以结合前面的书籍一起学习,将知识点都串在一起。《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这套书是研究中国文学的经典教材,一定要入手。全本分为四卷。本书倡导文学本位,并将文学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翔实地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作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考证和论述。各章均有详细的附注,以介绍各家之说,各卷之后附有研修书目,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前瞻性以及较大的信息量。《文献学概要》修订本 杜泽逊撰 中华书局2008本书是文献学的入门书籍, 内容包括:文献与文献学、文献的载体、文献的形成与流布、文献的收藏与散佚、文献的版本、文献的校勘 等。这本书是文献学的基础书籍,也是重点命题来源,一定要重点掌握。《古典文献学基础》董洪利 北京大学出版社这本书以通俗的语言,简练的编导,介绍了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基础知识,是重要的命题来源。这本书可以与上本书对照复习。《中国古文献学史》 孙钦善 中华书局这本书是必备参考书,参照古文献学史的分期来编写。这本书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及近代七章。除第一章外,其馀每章第一节为概述,分专题介绍本章所含朝代古文献学的概况,其馀各节论述该时期有代表性的古文献学家,以求点面结合,得以反映每一时期的概观。同时注意前后照应,以期反映古文献学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古籍整理概论》 黄永年 上海书店出版社本书是关于古籍整理方面一部非常实用的知识性读物。本书作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古籍整理的经验以及古籍整理自身在方法、工序、相关知识上的特点,将全书分为八章阐述,包括:底本、影印、校勘、辑佚、标点、注译、索引、其他,涵盖了古籍整理的各个方面。全书在注重实践的基础上,也有一些理论上的总结,系统性强,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文笔娴雅流畅,通俗易懂。这些内容用于提升答题深度有很好的帮助。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专业二参考书(补充参考书)《古代汉语》 王力主编 中华书局1999年《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孙钦善 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古文献学》孙钦善 北京大学出版社《古籍目录与中国古代学术研究》 高路明 江苏古籍出版社《古书版本学概论》 李致忠 书目文献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下册) 阴法鲁 / 许树安 / 刘玉才 北京大学出版社备考策略及指导关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音乐学考研专业二音乐史论 的备考策略,同学们最希望的还是能把上面的几本书汇总起来,尤其是音乐史与音乐理论的结合,虽然很难做到完美的融合这些书的内容,但仍然希望至少包含是最好的了。上面我们提到了孙钦善主编的《中国古文献学》,这本书介绍古文献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将理论与历史的经验成果相结合,理论与现今的经验成果相结合,理论与编写者本人的经验成果相结合。因此,这本书的很多部分可以当做同学们在答题时用作提高分值的重要作用。所以,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仅仅看一本书是不够的,一定要将几本书结合起来看才可以,不然的话,可能复习起来的全面性会有偏差,答题的时候自然就缺少相关的知识点。复习资料使用方法目前《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资料》很多同学都已经购买了,我们之前也出过使用说明,下面咱们说一个简单的复习方法。这几本教材不应该单独使用,而是需要结合起来来看,下面我们按照三轮复习的思路,给同学们说明一下如何复习,放在同一行的为同时看的两本资料。以上资料可以咨询【才思考研】!

《文献学概要》(杜泽逊)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B7Q 密码:059f    书名:文献学概要作者:杜泽逊豆瓣评分:7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年份:2008-1页数:414内容简介:《文献学概要》是大学文科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文献学课程教材。全书深入浅出地讲述文献学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整理方法等等,既可作教材,亦可作为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入门书和工具书。作者简介:杜泽逊,山东省滕州市人,现任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1963年4月20日生,1981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1985年毕业,考入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生班,1987年毕业留该所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工作,1988年获硕士学位,硕士论文《四库全书总目辨伪学发微》,指导老师是王绍曾教授。参加工作之初,即奉命协助王绍曾教授编撰《清史稿艺文志拾遗》,旋被指定为副主编,从此开始师从王绍曾先生治目录版本之学。1993年该书正文部分完成,200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2002年获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一等奖。

  • 索引序列
  • 中国古文献概论pdf
  •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概论pdf
  • 中国古文献概论pdf百度云
  • 中国古文献概论pdf百度云踪凡
  • 中国古典文献学概论电子资源PDF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