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记载夏朝最早的文献

记载夏朝最早的文献

发布时间:

最早记载夏朝的文献

夏朝只是一个传说 夏朝的存在与否还是有待确认。如果仅以河南的一堆废土就认定夏朝是一个朝代 这未免也太有中国特色了吧

左传 夏书 尚书夏书召诰

这是一次改变演变的演变的过程,也非常复杂,非常多变的演变,这个道理等等没有那么复杂,因为。

夏族起源夏朝建立者启的父亲大禹像据史书记载,在夏后氏建立之前,曾出现过夏部族与周围其他部族之间争夺联盟首领的频繁战争。夏部族大约是在中国古史传说中的颛顼以后逐渐兴起的。有不少古代文献均把夏族追溯到颛顼。 [16]  其中《史记·夏本纪》与《大戴礼记·帝系》称鲧为颛顼之子,但很多文献都说鲧是颛顼的玄孙(五世孙) [17]  :黄帝次子曰昌意,生颛顼,颛顼之子名鲧,鲧之子名叫禹,为夏后启(即夏启)父。 [18]  这些记述表明,夏族很有可能是颛顼部落的一支后裔,是黄帝后裔颛顼高阳氏与炎帝的一支共工氏通婚形成的一个部落,夏部落一开始居住于渭水中下游,后东迁至晋南、豫西伊洛流域。 [13]  [18-19] 鲧禹治水参见:大禹治水最早有文献记载的一位夏氏族成员是鲧。《国语·周语》中说鲧作为夏族首领被封在崇,故称“崇伯鲧”。鲧,公元前2037年至公元前2029年在崇伯位,他是在大河南岸中岳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领。有崇氏与在大河北岸太行山东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经验的部落。 [20]  在尧舜时期,为了争夺王权,鲧与共工先后对尧、舜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都失败了。之后禹继承了鲧,为“崇伯禹”。这表明夏族早期活动于崇山附近 [21]  。当时河水泛滥,为了抵抗洪水不少部落形成了部落联盟,鲧被四岳推选领导治水,历时九年而最终失败。治水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不善于团结族人及其他部落。《尚书·尧典》记载,尧最初认为鲧方命圮族、毁败善类而反对鲧领导治水 [22]  ,说明鲧在领导治水时,有不少部落对他不满。《尚书·洪范》与《国语·鲁语》中又提到“鲧障洪水”,说明鲧治水的方法主要用土木堵塞以屏障洪水,或许这亦是鲧治水九年失败的原因之一 [23-24]  。鲧治水失败后,被殛死于东方黄海海滨的羽山。夏禹王立像 [25]禹是鲧的儿子,鲧死后,禹受命,又联合共工氏以及其他众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济一带,[26]  逐步展开治水的工作。 [27]  禹放弃了鲧“堵”的治水方略,改为以疏导为主,就是依据地势的高下,疏导高地的川流积水,使肥沃的平原能减少洪水泛滥的灾害。经过治理之后,原来大都集中在大平原边沿地势较高地区的居民,纷纷迁移到比较低平的原野中,开垦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兽繁殖的薮泽地,成为人们乐于定居的地方。 [20]  [28] 由于禹治水有功和促进农业生产,夏部族势力增强,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这就为封建世袭制国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史记·夏本纪》记载禹治水时“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其刻苦精神得到后世传颂,治水过程也促进了各部落族人的团结。因此,夏朝建立的直接原因,很可能源自三皇五帝时代泛滥的黄河,由于洪灾长期影响着周边人民的生产生活,而大禹动员华夏各族展开的历时二十年的治水工作不仅空前的团结了华夏先民,也极大的提升了自己的声望。洪灾得到根治后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善,首个统一王权的产生也就得以奠定。讨伐三苗参见:三苗禹治水有功,随后舜又派禹去讨伐三苗。禹屡败三苗,将三苗驱赶到丹江与汉水流域,巩固了君权。《墨子·非攻》中说道禹克三苗后,“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这说明禹在治水与讨伐三苗胜利后,夏部族已成为部族联盟首领。建立王朝参见:禅让制、涂山之会、世袭制、有扈氏、皋陶作刑相传尧、舜、禹时,部落联盟内采用“禅让”的方式“选贤与能”,推举联盟的共主。如尧老时,把“王”位禅让给了贤能的舜。[20]  [29] 夏王启舜把王位禅让给禹,禹在涂山召集部落会盟,再次征讨三苗。据《左传》记载“执玉帛者万国”参加了涂山会盟, [30]  可见夏部落的号召力。 [11]  有一次在会稽(浙江绍兴)部落会盟时,防风氏首领因迟到而被禹处死。古文献中亦记载禹以诸侯部落路途的远近来分别纳贡约多少,可见夏氏族对其周边部落经济上的控制。 [20] 禹曾推举东方颇有威望的偃姓首领皋陶为继承人,以示对传统禅让制的尊重。 [31]  然而皋陶没有等及禅让,比禹早死。禹又命东夷首领伯益为继承人。禹死后,益(伯益,也有人认为益不是伯益,而是同一时代的两个人)按照部落联盟的传统,为禹举行丧礼,挂孝、守丧三年。三年的丧礼完毕后,益没有得到权位,而启在民众的拥护下,得到了权位。关于这一段历史的记载,说法不一: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益即位后,启杀益而夺得君位“;另一说”益继位后,有些部族并没有臣服益,而拥护启,并对益的部族展开战争,最后启胜而夺得权位。之后益率领着东夷联盟讨伐启。经过几年的斗争后,启确立了他在部族联盟中的首领地位“,但其共同观点是“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0] 从此,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这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被私有制社会所替代 [32]  ,应该说是历史的一个进步。但是,一种新制度的建立,必然会遭到部分反对。随后不少倾向禅让传统的部族质疑启的权位。启都郊外的有扈氏仗义起兵,率领部族联盟向启都讨伐,与启军大战于甘。战前启称他的权位是“恭行天”的,这便是之后周朝天子论的雏形。启拥有中原民众的赞同,在人数方面占有绝大优势,最终击败有扈氏,罚贬做牧奴。这次胜利代表中原地区的主流社会观念已从原始的禅让制度转向了世袭制度。 [20]  [32] 夏氏族原姓姒,但从启开始改用国名“夏”为姓。同时启不再使用伯这个称号而改用后,即“夏后启” [33]  。启能歌善舞,常常举行盛宴。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在钧台,此即钧台之享,还在“天穆之野”表演歌舞。《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到启在舞蹈时“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 [34]  。甚至有些文献传说启曾经上天取乐舞。中国古老的乐舞文献《九辩》、《九歌》与《九招》均称启为其原作者。启统治期间,其子武观时常作乱。《韩非子·说疑》说他“害国伤民败法”,最终被诛杀 [35]  。除了夏氏族内部的纠纷,为争夺部落联盟的权威,亦常常与东夷作战。太康失国参见:太康失国夺取夏朝政权的后羿 [36]夏启死后,其子太康继承后位。太康只顾游玩,不理政事 [37]  ,在位期间,夏部族权威削弱,东夷有穷氏部落趁机西进。东夷族有位善射的首领羿(即后羿) [38]  。羿率军从东夷属地鉏迁至夏后氏的属地穷石,与当地的夏人通婚,形成了有穷氏。羿在夏民的拥护下夺得了夏政。随之太康投奔斟鄩的斟鄩氏。 [20] 羿夺得权位后并没有称王,而是把太康之弟中康立为王。但事实上国事全由羿来治理。此举引起不少部落的不满。其中主持天象活动的和氏与羲氏公开反对。羿说他们废时乱日,派胤率兵讨伐羲和二氏,战前作誓师辞《胤征》 [39]  ,在战中取胜。 [40] 中康死后,其子相继位。随后投奔与夏同姓的斟鄩、斟灌二氏。从此,羿独承王位。羿好射猎,不善治理,得权后,他像太康一样,好狩猎而荒废国事。他废弃武罗、伯困、龙圉等忠臣,重用被伯明氏驱逐的不孝子弟寒浞。寒浞年少时因造谣惑众被伯明氏君主所逐,后被有穷氏首领羿收养,成为有穷氏的一员,得到重用。寒浞势力日益强大,后来趁羿在外射猎的机会将羿及其家人杀掉,霸其权、夺其妻,生下豷、浇二子。寒浞把戈封给了他的儿子豷,把过封给了他的另一个儿子浇。浇受父命率兵先后灭掉亲夏的斟灌氏与斟鄩氏,杀了在斟鄩躲避的相。相的妻子缗当时已怀下相的儿子,她从墙洞逃走至其母亲有仍氏家里避难,不久生下遗腹子少康。少康中兴少康 [41]少康长大后,为有仍氏牧正。浇闻讯后,派人追杀有仍氏,少康无奈投奔有虞氏(舜之后裔),作了庖正。有虞氏首领虞思膝下无子,仅有二女。他将二女许配少康,赐给他田一成、众一旅,并把纶城交由少康管理。少康以纶邑为根据地组织余下的夏族民众,设官分职。派女艾到浇廷中密探,准备恢复夏室。 [42]  此时,躲避在有鬲氏的夏室遗臣靡得知少康准备夺回政权,亲自带领斟灌、斟鄩氏的残余民众与少康会师,联合击败了寒浞。复立少康为夏后。而后少康灭浇于过,又派他的儿子杼灭豷于戈。至此,控制中原三代四后近百年的东夷族有穷氏覆灭,结束了四十载的“无王”时期 [43]  。夏由此复国,建都纶城(今河南虞城县利民镇东南三十五里)。后世称“少康中兴”。通过太康失国至少康中兴的这段叙史可以看到华夏族平定中原方国部落(尤其是东夷族)的历程[44]  。少康之子杼(也作“予”)承后位。他了解东夷对夏室的不满,为了巩固在东方的势力,他把都城从原东迁至老丘。他重视发展武器和制造兵甲。文献中常常有“杼作甲”、“杼作矛”的说法。他还派人讨伐东部地区的东夷(山东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传说其获取了吉祥物九尾狐。夏朝的版图在杼的统治下扩张到了东海(黄海)之滨。杼在位期间是夏朝最昌盛的时期。夏人对杼格外尊重,为杼举行过“报祭”。 [21]  《国语·鲁语》说道“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认为杼全面地继承了禹的事业。杼之子槐在位时,东夷族与华夏族开始和平共处。其中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居于淮河、泗水流域的九个部落(即九夷)通常向夏后纳贡祝贺。槐逝后,其子芒继位。芒逝后,其子泄继位。这期间东夷族与华夏族逐渐同化。泄在位期间东夷族已基本同化,于是他开始向西方发展。同时,他开始对顺从夏室的方国部落封土封号。这便是数世纪后诸侯制的起始。泄逝后,其子不降继位。他曾多次率兵征讨西方的九苑。暴桀亡国不降死后,让其弟扃继承了后位。扃死,其子廑继位。廑继位后不久便病死,其堂兄不降之子孔甲继位。他改变了夏礼中祭祀祖宗的传统,开始着重恭顺天帝。《史记·夏本纪》记述道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乱”。不少方国部落开始对夏室产生了不满,但华夏族与东夷族的关系仍然友好。这有可能是东夷族与华夏族的同化度较高的原因。孔甲死,其子皋继位。皋死,其子发继位。这段期间,方国部落与夏室的关系恶化,氏族内部的纠纷也激烈化。从孔甲经皋与发,到履癸(即桀)内乱不止。孔甲乱政后夏王朝的统治日益衰落。发死后,其子履癸(夏桀)继位。桀善武,“手搏豺狼,足追四马” [45]  。桀在位期间,夏室与方国部落的关系已经破裂。给夏上贡的部落不断地减少。桀因此还常常讨伐那些不顺从的部落。夏桀失政图 [46]古文献中说桀贪色,击败某个部落后会从那部落中挑选出所钟爱的女子带回宫作为妃子。《国语·晋语》提到的有施氏、《竹书纪年》提到的岷山氏、末喜氏都遭到了这种下场。其中末喜氏的妃子妺喜早已与伊尹结好,桀却在洛把她夺走,伊尹愤怒中奔投了商汤。桀的屡次征伐也惹怒了不少较有权威的部族。有缗氏(舜的后代)因不服顺桀而被灭之。活动于今河南东部山东省西南部的子姓商部族正在夏乱这期间兴旺了起来。桀又因商不服的借口讨伐商首领汤并败之。汤被囚禁于夏台(一作钧台),随后被释放。除了夏室对外关系的恶化外,文献中还提到了桀在廷内用人失当。夏桀 [47]桀只顾自己享乐,不顾民众疾苦,大约在前1600年,商部族首领汤率领着方国部落讨伐桀。灭了亲夏部族韦、顾、昆、吾后,在仓皇与桀开战。汤的势力大,桀抵挡不过,边逃边战,最终败于有娀氏旧址。桀逃至鸣条(今山西安邑),汤追之,又在鸣条展开了大战。桀再次被击败,被汤放逐于历山(一作鬲山),与末喜氏同居,最后又跑到了南巢之山(今安徽省巢湖市 [48]  )并死于此处(《淮南子·修务训》稍有不同,说汤“整兵鸣条,困夏南巢,谯以其过,放之历山”)。鸣条之战夏室覆灭,在方国部落的支持下,商汤在亳称“王” [49]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政权夏朝[4]  ,共传13世 [50]  、17王, [51]  历时472年, [3]  公元前1600年灭亡。

记载夏朝最早的文献

A D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这是一次改变演变的演变的过程,也非常复杂,非常多变的演变,这个道理等等没有那么复杂,因为。

尚书是最古老的书籍,里面有夏书,是周朝史官追述的,夏朝尚未发现文字,无法判断,二里头文化只能说是疑似,因为无文字

孔子的论语

最早提到夏朝的文献

夏小正

尚书是最古老的书籍,里面有夏书,是周朝史官追述的,夏朝尚未发现文字,无法判断,二里头文化只能说是疑似,因为无文字

我觉得你问的就有问题,如果有文字记载,那可能甲骨文里可能就有记载,毕竟是夏商周嘛,但没几个人能看懂而<尚书>学术上有争议,有今古之争,不好说

第一,夏朝当然不会是司马迁编出来的。夏朝记载远远早于司马迁。目前传世文献中最早记载夏朝的就是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尚书》。《尚书》中有专门的虞夏书(也就是网络上虞朝的由来)。也提到了大禹、启、商汤灭夏等故事。和《史记》是契合的(《史记》本身也有对《尚书》的引用)。一般认为《尚书》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之前,不过由于《尚书》曾经亡佚,现在由东晋内史所献的尚书中部分内容已被证明是伪造的。但是,这并不影响真实《尚书》对夏朝记载的真实性。第二,真正的《尚书》。在清华大学2008年7月入藏的一批战国竹简中,出现了失传两千多年的《尚书》真正原貌。也是这批竹简证实了传世《尚书》属于伪造(二者区别不具体讨论)。而这批战国时期的真实《尚书》恰恰也记载了夏朝。如下面这一段就提到了商汤“败西邑夏”。这就证明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确实记载了夏朝。第三,甲骨文。网络上一直认为甲骨文没有一点和夏朝有关的记载,这其实是有疑问的。结合上面战国竹简,我们可以看到,商周是不直接称“夏朝”的,而是称“有夏”(族名、国名)或者“西邑夏”,“西邑”(自西翦西邑,戡其有夏)。通过甲骨文我们知道商人自称“大邑商”、“大邑”。那么我们也可以认为“西邑”就是如“大邑”一样的称呼,主要是指有夏的都城。那么我们排除“夏”这个可能后世才出现的称呼,就会发现“西邑”其实早就出现在了甲骨文中

夏朝有文献记载吗

考古无法证实夏朝存在,当然不代表夏朝绝对不存在。许宏先生认为二里头的定性为“有条件的不可知论”,即主张没有甲骨文一类当时的自证性文书资料出土,不可能解决都邑的族属和王朝归属问题。不需要广泛列举谁认为存在、谁认为不存在,长篇大论意义不大。这其实是个简单的逻辑问题,谁的观点都要经过逻辑验证。我尝试用最简洁的句子说清楚:1、文献记载中的夏朝。我们所知的夏朝事迹,是文献记载的夏朝,即是周人心中的夏朝,而不是夏人、商人心中的夏朝。既然只是周人心中的夏朝,就不等于夏朝真实存在过。我们不能说周以前夏朝不存在,但是至少可以说存疑。正如顾颉刚先生说的“我们即不能知道夏商时的夏商史,也至少能知道东周时的夏商史”(《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2、甲骨文中有关的字。“夏”字的存在尚未得到共识不论,而如“杞”“后”“姒”这些字,即使是广泛认可存在的,是否能代表与夏朝有关系是存疑的,因为我们还是要靠周人的记载去佐证他们,而不能就卜辞本身得出结论。如我们熟知的“司(姒)母戊鼎”(或释为“后母戊鼎”),其含义不管是宗教的祭祀、是政治的掌管,明显都与夏朝无关。而“杞”是何族属当然也尚存在疑问。3、二里头的问题。二里头作为没有文字流传下来的文明,当然也不能证明二里头就是夏朝。尽管二里头文化与文献中的夏朝在时间、空间存在一定重合(其实存在不小争议,自59年徐旭生发现二里头遗址后近20年被主流观点认为是商都,70年代后期邹衡提出夏都说才逐步取代商都说,但今天仍有不少考古学家提倡商都说),许宏先生认为二里头是“最早的中国” “东亚大陆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宫城、城市主干道网、车辙、官营手工作坊区、青铜礼器群等等),但欠缺的仍然是“夏”这个族徽标记。4、综上,我们可以得知的是二里头是当时中国领先的文明,如果参照殷墟为“商朝”的标准,或许可以称之为“朝”,但族属还是无法确定。其实我们不需要计较夏朝是否存在,也不需要揣测外国人包藏祸心。这二里头文化以及更早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毫无疑问都是中华文明的正源,就像许宏先生说的一样“肇始于二里头文化,以祖先崇拜为内核,重王权而把宗教置于适当位置的中原礼乐文明……在严酷的社会竞争和人与自然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发展壮大,最终成为华夏文明的主体”。5、至于周人为何要命名“夏朝”,这里画蛇添足谈一点看法。夏本身有“大”的意思(《尔雅》),所以周人在周初自称为“夏”(《尚书·康诰》《尚书·君奭》),无非是夸耀自己强大,并据此构建出来一个“夏朝”。而又因为“夏”“下”通用(《天问》夏民即下民),故作为西周人心中最古的天神——“敷下土方”的社神大禹,便顺理成章和夏朝联系起来,成了夏朝的建立者。顾颉刚先生不否认夏朝存在,但也认为夏朝和大禹关系是后起的。

很多史料都有记载,《史记》上就有 但是没有考古依据,至今没有出土任何证明夏朝存在的文物

历史上真没有“夏朝”的存在吗,为什么至今没有找到一点证据中国文字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魅力无穷,寓意深邃。中国文字甲骨文的发现,不仅追溯了文字的起源,更是追寻到了历史的踪迹。十九世纪末,在我国河南安阳的殷墟中出土了甲骨文,经过考古学家对甲骨文的深入研究,发现:甲骨文中从来也没有记载过有关夏朝的历史,甚至连一个“夏”字也不曾出现过,就算夏、商、周不同时期的“夏”字有不同的写法,找不出文中的“夏”字来,但是,在甲骨文中对商汤的功德描述中,也没有“灭夏”这一功劳的记载,难道说:夏朝在历史上不曾存在过?甚至,国外根本不认可“夏朝”这一事实。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这一称谓的来源有十种说法,其中较为可信的观点是“夏”为夏族图腾的象形字。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夏”意为“中国之人”。但是,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夏朝以后数百年里兴起的周朝,却对夏朝和大禹有着比较完善的历史记载。这其中,有关夏朝的帝王制度,夏朝的礼仪,夏朝的重大历史事件等等都有记载,这又是怎么回事呢?首先,商朝前期,国家一直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状态。并且,在此期间商王朝就曾多次迁都,最终,直到盘庚迁都殷后,都城才算稳定了下来。那么,会不会正是在商朝都城不断的迁移过程中,造成了夏朝历史记载的史料遗失不见了呢?这种情况不能排除。其次,甲骨文不是用来记载历史的,主要是用来描述算卦的,所以,它不可能把每个朝代的历史都记录下来。所以,从道理上来讲,甲骨文没有有关夏朝记载也是可以说的过去。再说,商朝的日常记载不是用“刀刻文字”,而是像毛笔一样来书写,自然是容易消失的。最后,殷墟甲骨文刚发现的时候,并不是做为研究用,而是医用。所以,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甲骨文被人们当作“龙骨”给吃掉了,那么,也有可能记载夏朝历史的那部分,正好就被吃掉了,亦或是商朝频繁迁都,记载夏朝历史的甲骨文没有埋在殷墟,或许埋在了其它什么地方。当然了,以上的这些分析,只是后人们的一些假想猜测,这也许不能作为甲骨文没有有关夏朝记载的真正原因。这里,我们也可以站在周朝的立场上,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可能就会有一个新的发现,那就是:周朝会不会虚构一个夏朝?话说,在公元前十一世纪的中期,周武王伐纣,灭了商朝,兴建了周朝,周武王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做出仁义之举,让纣王的儿子武庚来领导殷商余部,结果,导致周武王死后,武庚带领殷商的叛乱分子发动了武庚之乱,幸好有周公旦迅速平定叛乱。此后,周王朝的统治越来越稳固,一直到周幽王时候,周朝天子都是享有很高的威望,天下臣服。在周朝日益强盛时期,就是要效仿改革或推行什么政治举措,也没必要虚构一个夏朝历史,因为就凭当时周朝的实力,是完全能够顺利实行的,虚构一个夏朝,又有谁会相信呢?可见,周朝根本没有虚构夏朝历史的动机。那么,周朝又为什么会知道夏朝的历史呢?其实,周部落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很有可能是周朝的人记载了夏朝的历史。纵观周部落的发展,周人的祖先是皇帝的后人后稷,后稷的后代公刘在商朝初期曾率族人进行迁移,具体原因是不是与夏朝战败有关不得而知。自公刘起经九世传位后,周部落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此时的周部落,已经滋长了灭掉商朝的野心。从周人的历史很明显的能看出来,周部落绝非是一个不起眼的小部落,而是具有相当规模的大部落。一般大的部落里都有专门的史官来记载历史,所以说,周朝是完全有可能记载了夏朝的历史的。再者,至今为止,周朝的一本极具历史价值的书籍《尚书》中还有部分保存,书中记载了我国上古的历史和古代的事迹,古本是由孔子根据周朝典籍编写的,其中,就曾提到夏朝。这里提到了周朝的典籍,那么,周朝的典籍又有多少真实性呢?这个在周朝发生的一件事情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那就是:王子朝奔楚。王子朝是周朝的一个王子,周王死后,诸侯都反对王子朝继承王位,于是,王子朝就带着周朝典籍打算逃往楚国。那么,为何王子朝匆忙出逃却还不忘带着笨重的典籍?原来,典籍是古代国王的一种象征。当时,身为图书馆馆长的老子,为此事还丢了自己的馆长一职。典籍是如此的神圣,难怪孔子当年想阅读这些典籍都遭到了老子的拒绝,可见,典籍的历史重要性的确不容小觑,不过,孔子最终还是看到了周朝典籍。甲骨文没有任何有关夏朝的记载,而周朝的《尚书》却对夏朝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则说明了一个问题:“要么,周朝继承了商朝的历史记载资料,要么,周人有自己的一套历史记载方法。”当然,非要说周朝虚构了一个夏朝,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周朝这样做的目的确实令人匪夷所思。

教科书不可尽信,尽管教科书上都说禹建立了夏朝,但至今还没有出土过与夏朝相关的文物来证明夏朝的存在,一切都只是在诗歌等上记录的,所以一切还有待考证。但在试卷上,是必须承认存在的==

最早的文献记载

东夷,东夷骨刻文可能就是中国文字的主要源头。山东发现的骨刻文字,最突出的特点是,甲骨文是阴刻而多数为直线条,骨刻文符号也都为阴刻而多数为弯曲线条。骨刻文笔画婉转曲折,刻画纤细,多数为弧笔和曲笔,呈现出螃蟹状、草虫状和鸟状等形态。扩展资料:骨刻文发现者是刘凤君教授,这是继100多年前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以来,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发现,是中国文字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对我国历史文化研究的重大贡献。在甲骨文发现之前,我国最早的文字要数金文了。甲骨文的发现,把我国始创文字的历史又往前推进了数百年。甲骨文不仅为研究考定古代史、语言史和文字史提供了新的珍贵文献,而且也为古文字书法艺术和书法发展史提供了丰富的真迹资料。参考资料:大众网-中国最早的文字

贾湖刻符八千多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9000—7800年),出土了一批刻符,号称贾湖刻符。有的学者认为只是刻符,有的认为是文字。香港中文大学饶宗颐曾对贾湖契刻进行了深入探讨考证,提出“贾湖刻符对汉字来源的关健性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资料”。北京大学历史系古文字学家葛英会也认为“这些符号应该是一种文字”。扩展资料中国汉字的起源:贾湖刻符——八千多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9000—7800年)双墩刻符——七千多年前的蚌埠双墩遗址半坡陶符——距今6000年前的属于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青墩刻符——属于长江下游区域良渚文化的江苏省青墩遗址,距今5000年前庄桥坟刻符——属于长江下游区域良渚文化的浙江省庄桥坟遗址刻符,距今5000年前骨刻文——形成约在公元前2600~前1300年之间陶寺朱文——其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前1900年夏代水书——发现于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中、后期中国汉字的发展:殷墟甲骨文是公认的较为成熟的汉字文字系统。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文字史

三坟五典

《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最早时它被称为 《书》,到了汉代被叫做《尚书》,意思是“上古之书”。汉代以后,《尚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所以又叫做《书经》。这部书的写作和编辑年代、作者已很难确定,但在汉代以前就已又了定本。据说孔子曾经编纂过《尚书》,而不少人认为这个说法不可靠。 《尚书》所记载的历史,上起传说中的尧虞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历史约1500多年。它的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军臣谈话记录,由此可以推断作者很可能是史官。《尚书》作为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记载了虞、夏商、周的许多重要史实,真实的 反映了 这一历史时期的天文、地理、哲学思想、教育、刑法和典章制度等,对后世产生过重要影响,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珍贵史料。

  • 索引序列
  • 最早记载夏朝的文献
  • 记载夏朝最早的文献
  • 最早提到夏朝的文献
  • 夏朝有文献记载吗
  • 最早的文献记载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