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云南历史文献馆招聘

云南历史文献馆招聘

发布时间:

云南历史文献馆招聘

中国国家博物馆公开招聘公告最低起点是大专,你这边可以看网上找找相对应的公告!各岗位招聘对应条件如下:招聘职位及要求(一)藏品保管研究(10人)职位描述:参与藏品的日常管理、分类整理、点交上架等工作;开展与藏品相关的专题学术研究,藏品研究课题申报,参与馆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对展览进行支撑保障等。岗位要求:历史学类、中国语言文学类(古典文献学等方向)等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海外学历须取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年龄在40周岁以下(年龄计算截止至2019年12月31日,即1980年1月1日以后出生);有较强的藏品安全责任感,服从安排,认真细致,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甘于奉献;具备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具有藏品保护、研究等相关工作经历者优先。(二)展览内容策划(10人)职位描述:参与对藏品的研究,参与展览的选题研究,展览主题的策划等筹备工作;参与组建策展团队、开展展览制作、筹备开幕等工作;参与组织展览研讨交流、展览课题申报、展览成果编撰等工作。岗位要求:历史学类(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科技史等方向)、民族学类等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海外学历须取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年龄在40周岁以下(年龄计算截止至2019年12月31日,即1980年1月1日以后出生);有较强的选题敏锐性,服从安排,执行力强,认真细致,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甘于奉献;具备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具有展陈策划、内容设计与研究等相关工作经历者优先。(三)展览形式设计(10人)职位描述:参与展览的选题、主题策划等筹备工作;负责提出展览形式设计的理念与形式,对展品的摆放、形式设计与内容主题的契合度,整个展览的形式美感提出设计意见;对展厅整体的空间设计、展厅灯光设计的形式美感提出设计意见;参与组织展览研讨交流、展览课题申报、展览成果编撰等工作。岗位要求:美术学类、设计学类(室内环境设计、灯光设计等方向)等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海外学历须取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年龄在40周岁以下(年龄计算截止至2019年12月31日,即1980年1月1日以后出生);有较强的选题敏锐性,服从安排,执行力强,认真细致,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甘于奉献;具有室内环境设计、灯光设计等相关工作经历者优先。(四)国际交流(5人)职位描述:配合国家外交大局,参与开展以文化交流为主题的国际事务工作;参与国际博物馆之间的人员培训、展览互换交流等工作;负责策划引进国际交流主题展览,负责向其他国家的博物馆策划推出主题展览;负责对外文化交流日常工作等。岗位要求:外国语言文学类、历史学类(世界史)、美术学(西方美术史)等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海外学历须取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年龄在40周岁以下(年龄计算截止至2019年12月31日,即1980年1月1日以后出生);能够独立处理国际联络事务,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或具有相当水平,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有较强的展览选题敏锐性,服从安排,执行力强,认真细致,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甘于奉献;具有3年及以上企事业单位对外文化交流或其他涉外相关工作经历者优先。(五)数据分析(10人)职位描述:配合推进国家博物馆“智慧博物馆”建设工作;协助开展藏品数据的采集及数字化处理工作;协助组织实施国家博物馆信息数据管理工作。岗位要求: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数学类、经济学类、统计学类等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海外学历须取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年龄在40周岁以下(年龄计算截止至2019年12月31日,即1980年1月1日以后出生);具有较强的数据统计、整理与分析能力,服从安排,执行力强,认真细致,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甘于奉献;具有企事业单位数据统计分析或信息化工作经历者优先。(六)公共服务(3人)职位描述:参与制定符合博物馆活动场所的接待服务流程;承担博物馆来访与参观接待任务,协助开展重大文化活动的接待服务工作;参与接待场所的管理、使用和服务工作等。岗位要求:专业不限;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海外学历须取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年龄在40周岁以下(年龄计算截止至2019年12月31日,即1980年1月1日以后出生);普通话标准,并具备简单的英语听说能力;具有良好的外在形象。服从安排,认真细致,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甘于奉献;具有2年及以上服务接待相关工作经历,具有博物馆大型文化活动服务接待工作经历者优先。(七)讲解服务(4人)职位描述:负责国家博物馆基本陈列、常设展览、临时展览的讲解接待工作;策划实施面向社会群体的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开展相关的学术研究与交流活动等。岗位要求:历史学类、中国语言文学类等相关专业;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海外学历须取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年龄在40周岁以下(年龄计算截止至2019年12月31日,即1980年1月1日以后出生);具有良好的外在形象,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服从安排,认真细致,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甘于奉献;具有3年及以上博物馆讲解服务工作经历者优先。(八)设备维护(4人)职位描述:负责国家博物馆重要机电设施、消防设备运行的控制、维护和管理等任务;制定实施机电设备系统应急抢修预案等工作。岗位要求:工学(土木类、能源动力类、电气类、自动化类、材料类、机械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电子信息类等相关专业;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海外学历须取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年龄在40周岁以下(年龄计算截止至2019年12月31日,即1980年1月1日以后出生);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团队意识,服从安排,认真细致,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甘于奉献;有较强的机电设备技术素养,具备工程管理、设备维护等相关工作经历者优先。(九)安全管理(5人) 负责国家博物馆一线安全保卫相关工作,负责一线安全巡查、安全风险防范等工作;协助做好馆舍、文物、展览、观众的安全管理等。岗位要求:专业不限;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海外学历须取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年龄在40周岁以下(年龄计算截止至2019年12月31日,即1980年1月1日以后出生);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团队意识,服从安排,认真细致,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甘于奉献; 具有5年及以上文博机构安全保卫工作经历。(十)综合运维管理(12人)负责国家博物馆综合管理、观众服务、经营服务、后勤服务等综合服务保障工作。负责博物馆预算管理、资产管理、考勤管理、公文运转等工作。岗位要求:专业不限;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海外学历须取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年龄在45周岁以下(年龄计算截止至2019年12月31日,即1975年1月1日以后出生);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团队意识,服从安排,认真细致,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甘于奉献;具有5年及以上文博机构综合管理、运维服务工作经历。

我妈就在县里的博物馆工作,是中级职称,工龄三十多年,现在能开大概两千快钱!工作说忙也忙,不过是有责任的,像保护文物不丢失!呵呵!老师也很好,还有寒暑假!我妈单位也就是博物馆是我们县里的文化局管,是纯粹的事业单位,也是业务单位!我妈说她们单位现在只有一个初级职称的同事,上班七八年了,工资大约一千三百多!我不知道你是在县里还是市里工作?要是县里补助也不一样,我们县里的补助也高,要不初级职称的同志工资不能达到一千三百块钱!我们县机关事业单位是今年工资涨了很多!

待遇还不错。图书管理员这份工作不是太难。根据职位负责内容差异,图书管理员的薪资待遇也同其变化。一般而言,普通的图书管理员月薪为2000-2500元,助理馆员或是初级馆员的月薪为3500元左右,馆员的月薪为4500元左右,正、副研究馆员的月薪为5500元左右。一些图书馆只招纳有编制的人员,往往要求图书馆学、档案学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毕业生。他们的工资待遇是按照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待遇,能达到5000元以上。图书管理员的职业要求:1、教育培训: 《情报学》、《信息管理学》、《图书馆学》、《档案学》等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2、工作经验: 熟练掌握文献著录规则、编目及书目数据的相关知识,工作细致、踏实稳重,责任心强、勤奋、敬业,热爱文档管理工作,有图书管理工作经验者优先。

是事业单位,有职称。大约是4000元以上。图书馆、复博物馆等文化局直属的事业单制位是地方财政全额拨款,正式员工都是事业编制,待遇在基本工资方面和当地公务员没有什么差别,福利方面有些不同;具体工资数额,看地方财政状况;也看当地领导的思路,领导重视就能宽裕些;不过工作比较轻松;非常适合女性就业的单位。公立博物馆正式工作人员是事业编制。事业编制是指为国家创造或改善生产条件、增进社会福利,满足人民文化、教育、卫生等需要,其经费一般由国家事业费开支的单位所使用的人员编制。博物馆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又叫全额财政拨款事业编制,多为一些公益性事业单位,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学校等。工作人员列入事业编制的单位,其工作人员的工资和活动经费的开支渠道除一般由国家事业费开支的外,还有部分事业单位的经费,采取自收自支,差额补贴等办法。发展历史:由于希腊文化的影响,公元前三世纪埃及亚历山大城成立了一所庞大的博物院,以研究学术学识为重心,设立图书馆,并收藏珍贵文物。百余年后,罗马帝国掠夺希腊,所有美术品皆移存到罗马城的宫廷、寺院及王公贵族的家园里,美术品变成贵族私产。中古世纪的欧洲基督教寺院成为保存美术品的场所。十六世纪欧洲航海事业兴起,私人搜集珍物的热潮展开,文艺复兴运动亦激起古物学研究的风气。使博物馆学的领域展开新局面,文物分类法与修护技术相随而起。十七世纪私人收藏家开始公开其珍藏文物供一般民众参观,私人博物馆出现,公共性博物馆相继成立。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间美国各地大兴博物馆事业,亚洲国家中国、印度、日本、韩国亦新兴博物馆事业。二十世纪初叶迄今,现代博物馆管理的方法与观念日趋进步,由静态进入动态,视听设备及新科技皆被应用到新的陈列设计与管理上。

云南历史文献馆馆长

直到现在,云南依然是很多人的向往之地,也出了很多名人,包括人民英雄、军人、企业家等等:罗炳辉、周保中、张冲、周建屏、聂耳等等。

李孝友,1931年生,贵州安顺人,文献版本目录学家、云南文史研究馆馆员、云南省图书馆研究馆员。  1972年,李孝友调入云南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从事古籍整理工作。  从1953年起,李孝友出了多本专著,其中《昆明风物志》多次再版,还出版了《云南书林史话》、《地方文献中的品牌信息》等约50万字著述,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被史学界誉为“学富五车的滇中鸿儒”。  2006年10月,李孝友经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图书馆、云南省文史研究馆三家推荐,经云南省委宣传部审核批准,被评选为云南省首届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这是云南省社科类的最高荣誉。  2006年,李孝友还获得了第九届王中文化奖。王中文化奖是云南最受关注的民间文化奖。文献版本目录学是一个冷门,但却是一个很重要的学术领域。著名作家张长在撰写的授奖辞中这样评价李孝友——“他一辈子的工作不是和人打交道而是和书打交道。准确地说是和古书打交道。这就使得他本人和他的工作鲜为人知。”  李孝友:伏枥再写彩云篇  每年10月,就到了揭晓王中文化奖花落谁家的时候。每年到这个时候,便有很多人打电话询问王中:“今年的大奖得主是谁?”每每此刻,王中便沉思几秒,答:“他一定是生活在云南境内,在当代文化艺术领域的探索中具备精神独立、思想自由,有原创性和广泛影响力的杰出者,他非凡的禀赋给予人类精神的享受。”至于是谁,王中说暂时保密,该揭晓的时候自然揭晓。昨日,王中将获奖得主的名字、简介和授奖辞,慎重地装到一个牛皮纸信封里,交给记者时,严肃地交代:“不要采访我,应该去采访获奖者,他们更值得关注。”  谜底揭开:第九届王中文化奖得主,是文献版本目录学家李孝友。  文献版本目录学是一个冷门,但却是一个很重要的学术领域。著名作家张长撰写的授奖辞中这样评价李孝友——  “他一辈子的工作不是和人打交道而是和书打交道。准确地说是和古书打交道。这就使得他本人和他的工作鲜为人知。”授奖理由是:数十年来,李孝友先生和他的同事们把云南省图书馆馆藏的数十万册古籍整理、分类逐册上架,为我省文化传承、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有益的资讯。通过数十年艰苦的劳动,前人留下的一笔笔精神财富才得以在今天发挥它的文化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一时间得到消息,记者与李孝友先生相约,到他工作过几十年的省图书馆做了独家专访。  一、动力  获奖之前,李孝友所了解的王中文化奖,是源自往几届的评选,他所认识的哲学家赵仲牧、历史学家马曜分别是第五、第六届的大奖得主。李孝友说:“我很敬仰他们,自从他们获奖后,我一直关注王中文化奖,觉得它如今已是一个民间文化品牌,”李孝友认为,这是对文化学术的促进,调动了作家、诗人、画家及研究专家的积极性,更好地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获得王中文化奖,李孝友感觉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他说:“这不仅是我个人的殊荣,还充分体现了王先生对图书馆事业的重视、关心和支持,是对众多为人找书、为书找人、默默奉献、辛勤工作的图书馆人的激励和期望。”  “平头已近耄耆年,提携奖拔翰墨缘。激励岂容稍懈怠,伏枥再写彩云篇。”李孝友用四句话来表达他的感激之情。对于王中先生的提携奖拔,李孝友说,他将以此为动力,在有生之年,一如既往,争取为云南的古籍整理及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尽到绵薄之力。  二、事业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古籍图书管理人员,由于所学专业的关系,50年代考上研究生,到上海华东师大攻读,师从著名的文献版本目录学家王谦教授,学习流略之学(指古籍管理)。把古代的书,从头到尾地分类研究。面对汗牛充栋的线装古书,长年在书库中通过‘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鉴别版本、类分古书、校勘异同、论定是非’,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干就是30多年,可以说是‘故纸堆里度人生’,在部门同事的协助下,将省图书馆文化大革命中封存的大量古书一一清理,分类上架,规范著录。从而使馆藏近四十七万册古籍图书做到了部居有序,形成了合理的藏书格局,便于流通阅览。还整理了分类笔划目录卡片,供读者检索,解决了文献图书与读者特定需求的矛盾,做到一索即得,从而达到‘一录知书,因书就学’的目的。”  “面对尘封的故纸堆,默默无闻地在冷板凳上一坐近四十年,把因‘文革’封存的数十万册书逐一清点,鉴别版本,科学分类上架。做好日常流通检阅的同时,我还承担了大量参考咨询工作,为课题研究者编制‘二、三次’文献,提供有关资料,进行跟踪定题服务。多年来,借助于整理古籍的条件,抓紧潜研治学,多年来撰写了一些文章和论著,校著了一些稀缺的古书,如《云南书林史话》《滇考校注》等。”  三、奉献  云南古籍管理专家原本就很少,做到顶尖的更是凤毛麟角。李孝友老人说:“于乃义、李生勉等一些从事古籍管理的专家已不在人世了,而我已古稀之年。如今这个领域处于青黄不接的现状,要继续下去,如何继续下去,这是我最近思考得最多的事情。我愿将我所学,毫无保留地教给新人,让古老的流略之学得以传承。这个领域工作难度最大的是,如何看出一本古书出自哪个年代,其版本状况如何,学术价值如何,难度相当大,这要具备相当强的国学知识。用句行话来表达,‘校书之难,难于定是非’,定对了,此书可能身价百倍,定错了,此书可能废纸一堆。我先后为昆明新华书店等单位鉴定过古书,从茫茫书堆中寻找到了宝贝,那是康熙年间的稀世之本。还有省图书馆的镇馆之宝《南诏大理写经》等。这些淘宝的工作,需要不断钻研,扩大知识面,熟悉馆藏,有所洞悉。”  四、心愿  从1953年起至今,李孝友出了多本专著,其中《昆明风物志》多次再版,还出版了《云南书林史话》《地方文献中的品牌信息》等约50万字著述。他还写了99篇学术文章,期待将它结集出版。李孝友说:“我打算凑足100篇出书,现在云南美术出版社打算为我提供书号,可是资金得自己解决,我打算将获得的一万元奖金拿来凑数,为出书的资金添数。此书是我的最后心愿,这是我一辈子的心得,是一堆对厚重历史文化书写感受的珍贵手稿。其中有对古滇文化、茶文化等藏书的渊源索谈,还有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的诗歌、民谣等的记载。”  李孝友简介:1931年生,贵州安顺人。云南省图书馆研究员(现已退休)。1972年调入云南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从事古籍整理工作。独立撰写的《昆明风物志》,热销省内外及香港地区。著作、校注出版以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被史学界誉为“学富五车的滇中鸿儒”。今年10月,李孝友经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图书馆、云南省文史研究馆三家推荐,经云南省委宣传部审核批准,被评选为云南省首届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这是云南省社科类的最高荣誉。

1、赵旭:  (1812-1866),字石知,号晓峰,清朝贵州桐梓县人。幼年丧父,青年时代随其叔至山东腾县祖父官署居住。先后游学吴楚,阅历学识极富。回桐梓后,曾九次乡试不第。长期居家课读,与"西南世儒"郑珍、莫友芝情谊深厚。曾任桐梓、荔波教谕。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任荔波县教谕时,以实绩加翰林院孔目衔兼署都匀府教授。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农民起义军攻破荔波县城,旭受重伤后投江。赵旭博学多才,关心桑梓的文化事业,曾采访桐梓掌故,编成《桐鉴》6卷、《被桐鉴》1卷、又编成《桐梓耆旧诗抄》1卷、《桐梓艺文志》4卷、《文学尔雅注》1卷、《琴鹤堂先泽拾遗》1卷、《蜀碧补遗》6卷。赵旭一生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创作。著有《播川诗抄》8卷,选诗500余首。又有《播川全集》50集。一生坎坷,长期居住在农村,对贫苦农民的生活较了解。他写的诗,多反映贫苦老百姓的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大胆揭露清军的腐败的社会的黑暗。语言朴质无华,通畅明快,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2、汪承潮:  字小瀛,号祖龙坑外人,贵州贵阳人。画家。工山水人物,能写真。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曾为麟庆《鸿雪因缘图记》绘黔中名胜。  3、王立中:  清朝贵州平越(今福泉县)人。清朝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进士,入翰林院。  4、 安淦辛:  清朝贵州水西人。奢香后裔。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他禀请为奢香立碑于墓前,又修奢香祠于墓侧,立"奢香夫人故里"石柱标志于路旁。  5、陈钰:  (1814-1869),字二如,号一指山人,清朝贵州贵阳人。贵州籍指画名家自幼不喜科举,醉心水墨绘画,未到中年画名即已遍黔中,因用心过度,40度后双目失明,经数年治疗,重见光明。擅长指画,画人物、山水、花鸟、尤以人物最精。书画造诣甚高,可惜局于黔疆,无缘与海内外名家交游,难显其名声。陈钰的人物画,到民国年间仍有为其族人保存者。计有《一指山人行乐图》、《十八罗汉册》等。贵州省博物馆收藏有其画数种,有《钟馗破扇图轴》、《墨笔山水花卉散页》(十页)等。  6、何德胜:  (1814-1867),字安国,本姓刘,呼为刘二、何二,清朝贵州黄平木老坪人。农民起义军黄号军首领。生性倔强,好打抱不平,对清政府滥征捐税,强行"折征"的政策极为不满。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在瓮安天文组织起义,用黄布扎头,史称黄号军。建立有上大坪、轿顶山等根据地。九年(公元1859年)十月攻入开州,十年(公元1830年)四月拟攻贵阳,已进占乌当,击毙守备戴雨先,因提督田兴增援,遂退至开州、平越、贵定等地与官军进行争夺战。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相继击毙后补道赵国澍、守备袁学先、千总孙德胜、副将何显士、知府戴鹿芝、知县白婪蟾,游击商肇淮、郭开贵等文武官员,攻占修文,与另一农民起义军潘名杰联合拟再次攻贵阳,已进兵至小关、茶店等地。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又攻破长顺、长寨、定番、其势力达到安顺、安平,击毙守备王三锡、游击田庆宜、黄德正、都司李洪林、唐万全、千总苏一相等。同治四至六年(公元1865-1867年),又破清镇县,入息峰,击毙副将叶有贵、倪朝荣等。征战黔境十三年,纵横数百里,队伍发展到十余万人,使清政府为之震慑,视为"腹心之患"。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十月,病逝于轿顶山军中,其起义队伍由其妻领导继续坚持斗争。由于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失败,清朝廷调集大军前来镇压,黄号起义军最后失败。  7、舒光富:  (1814-1855),乳名舒大,民间称他舒裁缝,清朝贵州遵义人。幼读私塾,成年随父业盐商。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二月参加独山杨元保农民起义,拉开了贵州咸丰同治年间农民大起义的序幕。起义失败后回家。是年八月,与桐梓九坝场杨龙喜率千余人起义,攻占桐梓县城,以"除暴安民"为宗旨,建立了以赛波府(九坝场)为中心,包括兴州(桐梓)、新开(仁怀)、遵义城周围的根据地,尊舒光富为江汉皇帝,杨龙喜为都督大元帅,改咸丰四年为江汉元年,开仓赈贫,得到了广大农民拥护,队伍发展很快,壮大到两万多人。后率军南下,攻娄山,战板桥,占仁怀,并准备攻打遵义,并出击黔西、绥阳、正安等。因朝廷派云南总督罗绕典率云南、四川和贵州等地官兵围剿。起义军失利,南退归化(紫云)、罗斛(罗甸)、都匀、独山、麻哈(麻江)、平越(福泉)、瓮安、余庆、石阡等地。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4月,杨龙喜举家殉难于石阡的葛彰河边。舒继续率队奔松桃,过思南,回桐梓,后在遵义土窑失败被俘,壮烈就义。此次起义,对川楚震动极大,为贵州各族人民咸同大起义起到了奠基作用。  8、 谌厚光:  清朝贵州织金人,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进士。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任山西大同府知府,勤奋有为,玉河涨水时他组织修堤护城,平市商限息调剂,其盈虚缓急定为每年三限,商民称信。至仕归。  9、胡万育:  字仁山,清朝贵州黎平人。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贡生。遵义黎柏容为开泰校官时,胡万育与之唱和颇多。著有《容膝山房诗集》二卷。  10、何开瀛:  字莱仙,清朝贵州清镇人。书画家。生活于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曾为贡生,善书画,尤精兰竹。  11、赵钟域  字省三,又字友莪,清朝贵州普定人。画家。生活于道光年间(1821-1850年),曾为廪生,善画蛱蝶鱼虫。  12、杨沂秀:  字鲁川,贵州镇远人。为果勇侯杨芳之侄。系清朝道光年间进士,曾任陕西鄂县知县等。其女儿杨林贞工书画。  13、田溥:  字雪樵,清朝贵州绥阳人。画家。清道光(公元1821-1850年)年间贡生,工水墨山水画,师法董、巨。  14、徐樗:  清朝贵州铜仁人。清道光(1821-1850年)中监生。《黔诗纪略后编》录有其诗,并称善画。  15、史荻洲:  字胜书,清朝贵州黔西州(今黔西县)人。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与黔西诗人、书法家张琚结"桐荫诗社"。十五年(公元1835年)中举人。他与清镇诗人戴粟珍同为黔西知州、著名诗人吴嵩梁之学生,二人结下终身情谊,不仅诗赋文章出类拔萃,而且情同手足,二人同赴京城任职,同到吉林大安从政。当地称诗者,赞誉戴、史二人"才名不相上下,交情亦最深"。后来荻洲客辽宁任上,粟珍安葬荻洲后,每岁必以荻洲名义为荻洲之母致书奉遗金,及至史母仙逝时也不知儿子已。这种至深至厚的情谊至今传为美谈。史、戴的诗,曾载于都中,后刊于黔。史荻洲著有诗集《秋灯画荻诗抄》。  16、任必达:  字裴然,清朝贵州清平县(今凯里)人。生活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公元1796-1850年)。初参幕务,后杜门不出,居家著述。著有《清平县志稿》四卷。又工诗文,书法亦重笔墨外间韵味,远近识者,无不赞赏。  17、杨开秀:  字实田,号云卿,贵州绥阳县人。应乡试久不中,直到五十岁才中举人。一生以教书为业。道光末年到遵义禹门寺设私塾,各乡学生多慕名来读书,寺中房舍全住满。黎庶焘、庶番、兆铨、光普和庶昌等都是他的学生。黎庶昌为文,多得力于杨先生。此时的禹门寺私塾盛况足以与乾隆年间黎安理执教时相辉映。晚年力学古文奇字,撰有《古文异训》,成一家言。惜未完成而逝,终年67岁。  18、郭超凡:  (?-1858),字小袁,贵州清镇人。幼时聪明好学,十七岁时就很有文名,学者徐光文给他起名"超凡"。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中进士。先在贵州兴义府任教授六年,兴修试院,擢拔人才,张之洞皆出其门下。鸦片战争后,于道光廿四年(公元1844年)调广东作官,历任饶平、东莞、香山知县和广州知府。他不畏强暴、不惧洋人,平息地方械斗,擒杀海盗"天公大王",矫正考场弊端,多次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欺凌和攻打,从而使当地的社会秩序得以安定。刘訚誉其为"名儒"、"名将"。只因广东总督叶名琛忌才,被其压抑,不能大展雄才。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5月30日,终因积劳成疾,抑郁早逝。后,朝廷赠"太仆卿  19、 莫庭芝:  (1817-1890),字芷升,别号青田山人,清朝贵州独山县人。"西南世儒"莫友芝之弟。从小受父兄和郑珍之教,擅长诗词古文,以教育文学名世。道光廿九年(公元1849年)拔贡生,次年参加京城应礼部试落第。便绝意仕途,专心研究学问。历任永宁州学正、安顺府学训导、思南府学教授、贵州学古书院山长。一生执教四十年,为贵州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他和黎汝谦还编辑了《黔诗纪略后编》三十三卷,为贵州清代诗歌总集,与莫友芝所辑的《黔诗纪略》有双壁之誉。为后世保存了珍贵的历史文献。他著有《青田山庐诗钞》、《青田山庐词钞》,黎莼斋在日本为他刻印,风致真朴。工小篆及八分书,自得天趣,与同时书画名家孙竹雅、吴茗香相知,故诗词集中题画之作亦不少。  20、柳天成:  (1817-1871),清朝贵州都匀府人。农民起义军领袖。出身贫苦,饱受压迫,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五月在都匀坝固领导苗族起义,进军鸡贾河,建立根据地,众推柳天成为王。柳天成足智多谋,勇敢善战,他领导的义军活动于都匀、独山、荔波、都江、八寨、麻哈、大塘、贵定、平越、瓮安和罗斛等地。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攻战麻哈,击毙提督佟攀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六月,在羊安与贵州提督张文德激战,歼敌近万名,使总兵、副将当场毙命,使张文德负重伤,取得了自张秀眉义军黄飘大捷之后的又一大捷。由于清廷调重兵围攻,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四月,鸡贾河根据地失陷,柳天成退守内外套,不幸被叛徒暗杀身亡,起义失败。  21、周灏:  字子纯,清朝贵州贵阳人。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举人,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进士。以知县分发直隶,先后任沙河、定兴(保定)、正定知县。后因遭弹劾落职讲学,昭雪后复职,署甘肃故城。因罹瘟疫,卒于任所。灏性廉爱民,总督刘长佑疏闻,奉旨于正定建专祠。  22、吴寅邦:  字清臣,清朝贵州永宁州(今关岭县)人。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拔贡。历任安顺、清镇、贞丰书院讲席,参与纂修了《安顺府志》。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秋,曾亲到贵州关岭县境内红岩碑古迹岩下,将红岩碑再拓了一道,分别分送各处,红岩碑的真面目,始比较容易与社会见面,为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古迹红岩碑的研究作过贡献。  23、黄国宾:  号西樵,贵州铜仁人。书画家。道光十二年(公元1837年)拔贡。善书画,喜作米家山水画。  24、付寿彤:  (1818-1887),原名华赓、更昶,字青余,清朝贵州贵筑(今贵阳市)人。道光廿四年(公元1844年)举人,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进士。入翰林院、历任归德、南阳、开封知府、河南汝光道、河南按察使等。工书法。著作有《孝经述》、《古音类表》、《孔庭学裔》、《淡勤室诗》、《湘漓别志》、《十六国年表》、《吴越游记》、《吴越归程记》、《淡语》、《真录篇》、《古文辞》等。善书法,幼年随宦粤中,服膺许郑之学,乡试时为学使何绍基赏识,何书"实事求是"赠之。寿彤书法师何绍基,四体皆工,中年精研晋草运腕这之妙,尤得道州真传。晚年居长沙,该地书家甚多,而傅氏书名特彰,求书者应接不暇。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卒于长沙,与妻刘氏合葬于浏阳南乡渡头市淡庄。  25、傅有赓:  贵州贵阳人。学者。他于清朝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撰写了《三国志音证》。古代南朝刘宋时裴松之编写了一部《注三国志》,成为人们研读《三国志》不可缺少的辅助与参考材料,但它亦非完美无缺。傅有赓的《三国志音证》,为其补缀音义之不及,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书。  26、萧尚卿:  清朝贵州平越(今福泉县)人。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进士,入翰林院。  27、潘新简:  (1819-1869),清朝贵州荔波县人。水族农民起义军领袖。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三月发动水族农民千人在九阡、莪蒲起义。提出"不缴粮、不纳税、打倒清朝享太平"的口号,他们吸取了太平军的一些好政策,建立了九阡山根据地,号称辅德王。他们支持战斗十多年,义军发展到四万人,在太平军别遗队余诚义、黄金亮以及都匀柳天成,都江罗光明,张秀眉义军部将高禾、九松等各路义军的积极配合下,转战于黔桂边区,控制了大半个荔波县,曾五占荔波县城,南窥思恩,北图都匀、独山,打荔波守备更玉麟,千总王代龙等。义军的强大,引起了清廷的不安,派广西、贵州清军围剿,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九阡失守,因叛徒出卖,潘新简被俘,牺牲于桂林。  28、胡长新:  (1819-1885),字子和,贵州黎平县人。幼受业于莫友芝、郑珍,学有根柢。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举人,次年进士。以知县分发江苏。因受其父被降官职的影响,淡于荣进,弃知县不就,改任贵阳、铜仁等府教授。学使以学异推荐他,擢升翰林院典簿,又不受。遂辞职还乡,主讲于黎平书院,终老不倦,为家乡的文教事业作出了贡献。著有《籀经堂诗钞》、《籀经堂文钞》等,校刊《三忠合编》,擅小篆,得秦汉古玺遗意。其《闻升京官》诗,描述了作者闻调升京官消息后思想感情的波动和变化,抒发了作者对升迁官职的淡漠,流露了对官场的厌倦,表现了作者恬淡自守的情操。  29、戴粟珍:  字禾庄,别名吴兰雪,清朝贵州清镇县人。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举人。他与黔西举人史荻洲同为黔西知州、著名诗人吴嵩梁之学生,因而结下终身情谊,不仅诗赋文章出类拔萃,而且情同手足,二人同赴京城任职。道光中期,二人到吉林大安从政,当地称诗者,赞誉戴、史二人"才名不相下,交情亦深"。后来史荻洲客异乡,粟珍安葬荻洲后,每岁必以荻洲名义为荻洲之母致书并奉遗金,及至史母仙逝时也不知儿子已。这种至学至厚的情谊直今传美谈。戴、史的诗,曾载于都中,后刊于黔。粟珍著作有《对床听雨诗》、《诗钞》、《补遗》、《南归草》等。  30、杨元保:  (?-1854),清朝贵州独山人。布依族农民起义军首领。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初,杨元保之父带众抗捐被捕入狱,惨狱中。杨元保怀着深仇大恨,在太平军推动下,于二月份领导布依族、苗族、水族、汉族农民和手工业者数千人在上司起义,提出"顺天成道,打富济贫"的口号,连续击败八寨游击和独山州牧,攻克都匀平舟司,占据通往独山、罗甸、大塘和广西南丹的要道。声震独山、都匀和荔波三地。因贵州巡抚蒋蔚远调集官军围攻,力量众寡悬殊,不到三个月,起义失败。杨元保在广西南丹州属昔里山被俘,在贵阳英勇就义。这次起义点燃了贵州各族人民咸同大起义的烈火。

赵藩(1851年—1927年),字樾村,一字介(价jiè)庵,别号蝯仙,晚年号石禅(di1)老人。白族,云南省剑川县向湖村(又名水寨)北寨人(白语音为:bechuai-hou),近代历史上著名的学者,诗人和书法家。自幼从父学,5岁授书,过目成诵,有“神童”之称。1875年(清朝光绪元年)中举人,曾任四川臬台,官至川南道按察使。18岁时参与了清廷镇压杜文秀回族起义的行动。后来他逐步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和没落,参加过辛亥革命。1913年被选为众议员,入京主持临时议会,不久因作诗讥讽时事,被袁世凯下命逮捕,便避回云南,力赞并参加其门生蔡锷等发动的反袁护国运动的筹划。1917年代表云贵总督唐继尧赴任广州护法军政府的交通部长,1920年辞职回滇,任云南省图书馆馆长,此后再未出任公职。其门下高足如李根源、蔡锷、周钟岳等,分别为近代知名人士。收藏图书颇富,《续滇南碑传集》载有邓邦述所作《文熊先生赵公传》,称其“于经史传记百家之书,无不博综详考,洞其流别,聚书十数万卷,多手自批识”。今云南省图书馆所藏《两汉金石记》、《圣谕广训》及明代丽江土司木增诗文集有其藏书章:“赵藩印信”、“臣名日落”、“仙寓目”、“赵藩”、“剑川赵氏”等。晚年致力于文化事业,关心地方文献的收集,总纂《云南丛书》等书籍,向全省各地征集地方文献,共收古今云南人著述211种、1631卷及不分卷51册。 赵藩一生著述颇多,,诗文有《向湖村舍诗初集》、《向湖村舍诗二集》、《向湖村舍杂著》等,楹联著述有《介庵楹句集钞》、《介庵楹句续编》、《介庵楹句正续合钞》等,四川成都武侯祠著名的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就是出自赵藩之手。赵藩在书法上也造诣颇深,宗颜真卿、钱南园,深得南园刚劲灵动之气,结体用笔又有自己的风格,为清代滇中四书家之一,如今悬挂在昆明大观楼由孙髯翁所撰的“古今第一长联”,就是赵藩38岁时应云贵总督岑毓英之请所书的。

云南历史文献馆地址

百度上就有

元谋人 元谋人遗址位于元谋县大那乌村北约500米的山腰,距县城7公里。它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中国人最早的老祖先的遗址。 1965年5月1日,地质工作者钱方、蒲庆余等一行在大那乌村北从事第四纪地质考察时,偶然发现两颗呈浅灰色,石化程度很深的猿人牙齿化石,为一左一右的上内侧门齿。经研究分析,同属一个男性成年人个体,形态特征与“北京猿人”相似,但较粗壮,具有明显的原始性状。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古人类研究所用古地磁测定,生存年代距今约170±10万年, 为亚洲最早的原始人类。它早于“蓝田人”,“北京人”等猿人,从而把中国发现的最早人类化石的年代推前了一百多万年。元谋人遗址还出土了7件石器,在地表采集到10件石器,均为刮削器。在化石层出土了大量的碳屑和两件烧骨,这表明元谋人在当时已学会用火了,元谋人亦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用火人。在遗址中还找到一些有明显人工痕迹的动物骨片,说明当时已会制造骨器和简单的工具了。元谋人遗址的发现,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科研价值,中国及一些国家已将此发现写 进了教科书。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元谋人遗址为第二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沙壁画 白沙位于丽江城北约10公里,北临玉龙雪山,南至龙泉,西依芝山,是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小镇,是纳西族在丽江坝的最初聚居地,也是丽江木氏土司的发祥地,为纳西族最早的政治中心。 明朝时期,丽江木氏土司正值鼎盛之时,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为显其富有,所有他大营宫室,建成了一批颇具规模的建筑群。现存的白沙琉璃殿、大宝积宫和大定阁等庙宇均为该时期所建。 中所藏的明代壁画,是极为珍贵的文物,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宝积宫现存壁画558幅,是丽江壁画收藏最多的地方。壁画融汉、藏、纳西文化为一体,众教合一,展示了藏传佛教和儒、道等生活故事。白沙壁画对各种宗教文化和艺术流派兼收并蓄,独树一帜。绘画布局周密,用笔严谨,色彩富丽,造型准确,人物形象逼真,明显吸取了东巴画粗犷、色彩对比强烈、线条均匀、笔法洗炼等特点。丽江壁画中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对飞跑的骏马、盛开的荷花、山林田野、花鸟草虫等自然风光都有描绘,这些画都明显展示了画家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情感。壁画中描绘的宗教人物,以宗教为折光,融入了画师们的美学思想,或隐或现地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据史料记载,以大宝积宫为代表的丽江壁画,是在明初至清历时期的300多年的时间里陆续绘制完成的。当时的土知府木旺聘请了以马啸天为首的一批汉族画家,另外还有藏族和白族画家、东巴教弟子、道教弟子也参加了壁画的绘制工作。 白沙壁画以其别具特色的绘画艺术风格和珍贵的历史文化内涵,深深吸引着国内外游客,每天到此观光游览者络绎不绝。 滇越铁路   滇越铁路是云南省的第一条铁路,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米轨"铁路之一,原是法国殖民当局根据不平等条约修建的。这条铁路因为起于原法属殖民地越南的海防,经老街边中越边界,进人云南,自河口北伸到昆明,故称滇越铁路,现河口至昆明段已改称昆河铁路。    从19世纪幻年代开挣,英法殖民者便侵人东南亚及我国的云南省,互相角逐。法国自人侵以后,步步紧逼,意欲控制云南,变云南为其殖民地。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法国通过中法战争,与清政府缔结《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取得不对越南的"保护权"及在我国西南诸省通商和修筑铁路权。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法国借口在"三国干涉(日本)还辽"中有功,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法续议界务商务专条》,取得将越南铁路展修人中国境内的修筑权。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中法签订《中法会订滇越铁路章程》,随即法国派人踏勘路线,绘制蓝图,并正式成立滇越铁路法国公司。 滇越铁路从越南海防到老街,称"越段",从我国云南省河口至昆明,称"滇段"。自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兴工,先筑成越段。而滇段,法国人原拟将云南繁荣的城镇与人口密集的农村连成一线,勘定了经河口、新街、新现、(今属屏边)、鸡街(今属蒙自)、建水、馆驿(今属建水)、通海、玉溪、晋宁、晋城(今属晋宁)、呈贡而达昆明的西线,但因沿线人民的强烈反对,所以放弃平坝地区而改走山路,改为下段由河口经蒙自碧色寨至开远;中段由开远沿南盘江北上,经华宁盘溪至宜良;上段由宜良经呈贡抵昆明,即东线。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法国政府批准东线规划,于次年正式开工,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4月15日通车至碧色寨,次年4月1日全线通车。 滇越铁路轨距为1米,全长855公里,其中越段长389公里,滇段长仍6公里,全线建筑费用近59亿法郎,比我国轨距6米的铁路建筑费高约l倍,足见工程之浩大。在铁路修筑过程中,法国殖民者对中国筑路工人进行了极其野蛮的奴役、压迫。仅在滇段修筑过程中,除役使云南各族人民外,还从河北、山东、广东、广西、福建、四川、浙江等省招募大量民工,前后7年间,总数不下二三十万,而被虐待折磨致死者近8万人。正是:"血染南溪河,尸铺滇越路。千山遍白骨,万壑血泪流。" 中国人民用血汗筑成的滇越铁路,却成了法国殖民者的掠夺工具,给云南人民带来了灾难。法国殖民者凭借这条铁路,控制了云南的交通,掌握了锡商的命运,操纵了云南的金融,支配了云南的邮政和电讯。法国人柏顿在考察云南后曾说:"滇越铁路不独云南全省商务为法人所掌握,而云南政府也在巴黎政府掌握之中"。滇越铁路成为"插在云南的大吸血管",吮吸着云南人民的膏血。它是殖民者侵略、掠夺云南人民的历史见证。直到1950年初,人民政府接管了滇越铁路滇段,它才成为加强沿线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动脉。   现在,滇越铁路沿线还保留着许多与之相联系的旧迹,如碧色寨车站、河口邮政局旧址、河口海关旧址、蒙自租界旧址等。 碧色寨车站是滇越铁路与个碧石铁路的交汇点,占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现存滇越、个碧石两线站台。站房、仓库、车库等。车站周围尚存歌胪士酒店、海关仓库、大通公司等建筑。碧色寨车站是我国最早的铁路车站之一,对研究我国铁路发展史有着重要价值,1987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口邮政旧址和海关旧址部位于河口县城。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建寄信局,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 年)改办邮政局,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建盖邮政大楼,总面积为2941平方米,房屋占地2457平方米,由意大利人巴斯桂林承包工程。邮政大楼为2层,青石青砖砌成,坚实牢固。河口邮电局为我国现存最早的邮电局之一。 茶马古道    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中的滇、藏路线是:西双版纳-普洱-大理-丽江-德钦-察隅-邦达-林芝-拉萨。到达拉萨的茶叶,还经喜玛拉雅山口运往印度加尔各达,大量行销欧亚,使得它逐渐成为一条国际大通道。这条国际大通道,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大家都知道驼峰航线,那是运送战争物资的。而大后方民用物资的运输,则主要是通过这条国际间的“茶马古道”进行的。可以说,“茶马古道”为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沧源崖画    沧源崖画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崖画之一,产生于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发现崖画地点11处,分布于沧源县的勐来乡、丁来乡、满坎乡、和平乡和耿马县的芒光乡等地,一般均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崖上。灰色的石灰岩石壁上画有赭红色的画图,当地的佤族人称为"染典姆",意为岩石上的画。崖画各地点的画面距地面高2~10米左右,画面积长1~30米不等,画幅小者为数个零散图形组成,大者图像数以百个,动物187个,房屋25座,道路13条,各种表意符号35个;还有树木、舟船太阳、云朵、山峦、大地等图袋子像。人物图形的描绘,均守正百律,以单色勒和单线加平涂,省却五官等细部剪影式手法绘制,通过变化多端的四肢表现人物所从事各种活动。这些图像多有一定的中心内容,其中有狩猎、放牧、舞蹈、归家、娱乐等内容,真实生动地记录了先民们生产、生活的各种场面。 沧源崖画会随日照时间、天气阴晴、干湿冷暖等因素不断地变幻色彩,当地佤族和傣族人说它是"一日三变,早红午淡,晚变紫。"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陆军讲武堂 在辛亥革命和护国战争中,云南陆军怀着炽热的爱国热忱,不畏牺牲,勇敢战斗,屡建战功,为推翻清王朝,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作出了贡献,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而滇军的成长,又与云南陆军讲武堂分不开。 云南陆军讲武堂,原系清王朝为编练新式陆军,加强边防、对付民族民主革命而设立的一所军事学校,既轮训在职军官,也招收一部分有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青年,毕业后任中下级军官。由于该校教职员多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很多人在日本学习时就是倾向革命的分子,一部分就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会员。他们采取多种方式,在学生中传播革命概要,有以滇越铁路为例帝国主义对华的侵略。同时,又抓紧学生的军事训练,让他们在军事理论和实践上均有提高。使学校成为培养革命力量的重要据点,团结云南革命力量的核心。重九起义和护国战争中,不仅讲武堂的教职员成了核心人物,讲武堂的学生,亦成了中坚力量。 云南陆军讲武堂,从1909年开办,至1928年结束,共招收学生19批,分步、骑、炮、工四科,第15期还有归国华侨和朝鲜、越南的留学生,历届毕业生中,有些后来成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将领,如第3期特别班的朱行,第15期的叶剑英等。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在今省农展馆、省图书馆一带。现存讲武堂的主要建筑,是一院规模宏大的中国传统的走马转角楼式的土、木、石建筑,呈正方形,东、西、南、北楼各约长120米,宽10米,对称衔接,浑然一体,四角有拱形门洞可出人。南北楼为学员宿舍,南楼中部突起,为阅操楼。今农展馆一片,是当时的阅兵集会场地。东楼是办公的地方,西楼是上课的教室。大楼西北面的平房,是当时的礼堂。解放后,这座建筑经多次修缮,保存较为完好。最近,人民政府决定将讲武堂旧址改建为昆明市青少年宫。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一个青少年服务的科技、文艺、体育、教育园地,为培养青少年贡献力量。 爨龙颜碑 爨龙颜碑位于陆良县城东南14千米的薛官堡,碑存斗阁寺大殿内。此碑是宁州刺史爨龙颜的墓碑,又称大爨碑,立于458年。碑高38米。碑文共905字。碑额呈半圆形,上部浮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下部正中穿孔,左右刻日、月,日中刻俊鸟(三足鸟);月中有蟾蜍。中题"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 爨龙颜为当时雄踞云南东北部爨氏首领,世袭本地官职。碑文追伤痛爨氏渊源及本人的生平事迹,可补正史之不足。碑文为爨道庆所作。清道光年间云贵总督阮元于陆良贞元堡发现,命知州张浩建亭保护,并题跋。 碑文书法气魄雄浑,笔力遒劲,是隶书至楷书过渡的曲型,被历代书法家推崇。为第一批全国衙点文物保护单位。

世界园艺博览园(世博园)位于昆明东北郊,地处鸣凤山下,距昆明市区约6公里,与金殿公园依山相伴。世博园为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主会址,是具有中国特色和云南地方特色的世界一流园林园艺大观园。 世界园艺博览园主要由5个展馆、6个专题展园、34个国内展园和33个国际展园组成。其中,大温室里集中了各种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植物,是了解植物世界的绝好去处。另外,园中的一些小的园林景观也非常值得一看。 此外,世博园内的中心广场、游乐场、标志塔、花园大道等景点也都相映成趣,饶有特色。置身于世博园中,宛如步入花的世界、绿色的海洋。天下园艺尽收眼底之余,领略芬芳异土风情。 乘10、69、71路公交车可达。 世博园位于鸣凤山下,其国际馆北边有索道与山上金殿风景区的杜鹃园(植物园后门)相连,乘坐索道单程40元,往返60元。 100元/人;14:00之后70元/人。学生、现役军人、60-69岁老年人、退休人员、残疾人(仅限各省、市颁发的残疾证)以及身高2米至4米(含4米)的儿童可以享受半票优惠;2米以下(含2米)的儿童、70岁以上的老年人、离休干部以及残疾人(凭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或伤残军人证)可以免票入园。陈列馆中复原了楚雄万家坝1号墓发掘状况、放大制作了一批青铜器复制品。二楼左翼展厅是以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出土佛教艺术品为主,下迄元明清三代佛教文物。 该馆现有各类藏品13万件,其中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有古代青铜器,数量超过万件。此外馆藏一批古代书画作品也颇具地方特色,除极少数在其他省区收藏外,90%以上作品均藏于该馆。 到达昆明市后,可乘4路、5路、26路公交车在“艺术剧院”下车。 免费开放 博物馆于1958年建成,这是一幢高七楼的建筑,两侧为三层宝塔式建筑。 博物馆总高40米,一至三层为展厅,面积共4200平方米,展示着云南多彩的民族文化、云南青铜文化展、南诏大理佛教文化展,云南少数民族巡视等,是游客了解云南的绝佳地方。云南铁路博物馆位于昆明市火车北站,是以云南铁路发展史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内设综合馆和机车车辆馆。博物馆曾先后被评为“全国铁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 云南铁路博物馆浓缩了滇越铁路滇段米轨铁路的百年沧桑,于2004年12月28日开馆。由法国殖民主义者建造的滇越铁路昆明至河口段米轨铁路1903年开工,1910年正式运营,因其工程施工艰苦宏伟和跨越时代的运营史而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云南铁路博物馆的陈列室就是滇越铁路的起点——昆明火车北站的候车室二楼及一段废弃窄轨。如今昆明至河口铁路已停止客运,只留有货运车次。云南铁路博物馆内近万件历史照片、铁路文物、文献等,记录下了滇越铁路走过的漫长岁月,是人们了解云南铁路文化发展历程的窗口。 博物馆内的主要展品有:一个完好无损的黑色蒸汽机车车头,这是1914年行驶在轨距为1000毫米的滇越铁路上最快的列车,虽然设计时速可达100公里,但当时实际时速仅达数十公里;完好的米轨木制客车、寸轨木质客车,及1919年美国制造的十吨寸轨木质棚车,车厢里外都是条形木头,在古朴中恍然让人感觉列车正在风雨中艰难前行;一本本泛黄的滇越铁路纵断面蓝图,是珍贵的地质资料。 博物馆内的陈列资料还告诉人们一件鲜为人知的史实,当时英国人计划修建从昆明到缅甸八莫的滇缅铁路,因为滇西地质复杂,工程投资巨大,回报难测,英国人最终放弃了在云南境内修建铁路的计划。如今,昆明至市郊石咀还残存着一段滇英国人修建的滇缅铁路。10元 开放时间:9:00-16:00。周一闭馆。云南民族博物馆位于昆明市滇池路1503号,地处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内,与云南民族村相邻,距昆明市区约9公里。博物馆展区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群整体布局呈庭院回廊式风格,是云南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最集中的收藏与展示场所,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民族类博物馆。 云南民族博物馆展出的各类展品达万余件,分《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形态——改革与发展》、《云南少数民族生态产业》、《云南少数民族纺织工艺和服饰艺术》、《云南少数民族民间美术》、《云南少数民族节庆乐舞》、《云南少数民族手工艺品》、《云南少数民族古籍文献》和《奇石珍宝》等8个专题,在16个展厅里展出,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 10 元;中小学生、离休干部、现役军人、残疾人、劳模凭证免票。 开放时间:9:00-17:00,周一闭馆。

云南历史文献资料馆

云南省图书馆新馆位于风景秀丽的翠湖西畔,占地面积123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9328平方米,主楼21层,裙楼5层,设计藏书440万册。新馆整个平面分三段式布局,前段为绿化带,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以原有的大树和珍贵树种为基础,结合原陆军讲武堂“洗马河”遗址等地形地貌进行园林式规划,石铺小道曲径通幽,小桥流水掩映其中,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清新幽雅的环境;中段为楼前广场,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广场表面铺贴云南石林特产青石板材,古朴典雅,不仅起到了绿化地段与图书馆大楼自然过渡的作用,而且衬托出大楼的挺拔壮观;后段为图书馆大楼建筑主体,主体周围环绕消防车通道,整段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三段之间自然过渡、溶为一体。新馆一层设有学术报告厅、多功能厅、展厅、教室、读者服务部等辅助用房。二至五层为借阅区,设有总借还书处、总目录厅、以及中外文书刊、报纸、电子文献、工具书、古籍善本。总目录厅位于裙楼二层,是读者查找馆藏信息资源的检索中心,包括多媒体导读系统、卡片式目录区、书本式目录区、计算机检索目录区和目录检索咨询服务台。手检与机检方式并存,读者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方式检索目录。总借还书处位于主楼二层(总目录厅以北),负责办理主楼闭架流通库中外文书刊的借还手续,还可开展馆际互借业务。其它书刊的借还手续在各开架借阅室办理。大厅主题浮雕:采用西方美术蒙太奇和中国景泰蓝嵌丝珐琅工艺相融的形式,使自然之材红沙岩形成浮雕与现代黄铜工艺悬雕相组合,运用宇宙恒星轨迹及数学几何线形,将整幅画面分成三大区域,并将汉字(活字印刷)、时空、天干地支、九大行星、春夏秋冬及自然科学的公式、符号、经典哲言、名人肖像等融合其内,形成跨越时空、纵览古今文明的交汇图象,现代感强、寓意深刻、内涵丰富,是一幅与图书馆宗旨相吻合的现代艺术作品。书库新馆书库按藏书的布局分闭架和开架两种。闭架书库位于主楼8至19层,每层面积约600平方米,包括中外文书刊库、样本书库、古籍善本书库。中外文书刊库收藏的主要是流通率较低、时效性不强的书刊,可以通过总借还书处外借,或通过参考阅览室阅览;样本书库的书可以通过参考阅览室阅览;古籍善本书库的书可以通过善本阅览室阅览。开架书库设于每一个开架借阅室内。开架阅览室开架阅览室的书刊资料只供阅览,不能外借。为满足读者分科阅览的要求,将开架阅览室分为:报纸阅览室、现刊阅览室、新书展阅室、工具书阅览室、中文检索工具书阅览室、外文期刊阅览室、外文检索阅览室、地方文献阅览室、历史文献阅览室、近代出版物阅览室、捐赠书陈列室等11个阅览室。开架借阅室开架借阅室设辅助书库,将各学科近五年内利用率高、时效性强的书刊置于其中,这些书刊资料既可阅览,也可外借。开架借阅室分为社科过刊借阅室、自科过刊借阅室、中文社科借阅室、中文自科借阅室、文艺书借阅室、外文图书借阅室等六个阅览室。电子阅览室位于主楼三层,设有80台计算机,使用屏风组合式电脑桌,让读者拥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人空间,互不干扰。读者可查阅馆内文献,还可上网查找所需资料。多媒体阅览室位于主楼四层,设有80台计算机,同样使用屏风组合式电脑桌形成相对独立的个人空间,读者可以阅读图像、文字、动画、语音、音响、影视等多媒体信息,进行声像资料研究。善本阅览室:设于主楼五层,通过书梯与古籍善本书库连接,读者可以在这里阅览古籍善本。参考阅览室设于主楼五层,通过书梯与闭架书库连接,读者可在这里阅览样本书库和中外文书刊库的图书资料。自带书阅览室新馆裙楼四层特别开设两个自带书阅览室,供读者自带书籍到图书馆来看,并在阅览室内为读者准备一些必要的工具书,供读者查阅。读者沙龙位于主楼二十层,环境幽雅舒适,阅读之余读者互相交流读书心得,还可以欣赏翠湖风光及高楼林立的城市风景。学术报告厅位于裙楼一层,设有座位354个,配有专业灯光音响设备、放映设备,可举办各种学术报告会、研讨会及讲座,座椅带写字板,方便与会者作记录。还可兼作电影、投影、幻灯放映和小型演出。多功能厅位于裙楼一层,面积250平方米,配有灯光音响、放映设备,可接待120人的中型会议,桌椅移开可以发挥灵活多用的功能。展厅位于主楼一层,面积380平方米,可承办书法、美术、摄影等中小型文化艺术展览及科普展览。有独立的出入口。大教室位于裙楼一层,设有168个座位,座位采用具有国家专利技术的电动可伸缩梯级座椅。当梯级伸开时,是一个标准的阶梯教室,可进行学员培训,亦可观看投影;当梯级缩回后墙时,可腾出较为完整的空间,配合两侧墙面的大镜面,可作为舞蹈、健身等方面的培训教室。小教室位于裙楼一层,设有80个座位,可作一般教室使用,还可作电脑培训教室。会议室位于裙楼三层,配有音响、投影设备,可以接待70人左右的较高规格的会议。读者服务部两个读者服务部均设在裙楼一层,面积510平方米,共有座位150个,环境舒适,可为读者提供茶饮、快餐服务。

服 务 窗 口服 务 内 容开 放 时 间休息日地点办证处办理读者借阅证相关手续周一至周日09:00—12:0013:00—16:00无二楼书库借还书处办理闭架书库书刊的借还手续周一至周日09:00—17:00无二楼存包处寄存不允许读者带入阅览室的物品周一至周日09:00—20:00无二楼咨询处解答读者咨询,辅导读者检索馆藏书目周一至周日09:00—17:00无二楼文印室打印、复印资料周一至周日09:00—17:00无二楼少儿阅览室适合少儿阅读的书刊,组织少儿活动周二至周四13:00—20:00周六、周日、寒暑假、节假日9:00-17:00周一二楼期刊借阅室近十年内出版的中文期刊周一至周六09:00—17:00周日二楼盲人阅览室盲文图书、有声资料、盲人电脑周一至周六09:00—17:00周日二楼报纸阅览室当年出版的400多种主要中文报纸周一至周日09:00—20:00无三楼电子阅览室(一)上网、馆藏数据库检索、视听资料周一至周日09:00—17:00无三楼社科图书借阅室近十年内出版的中文社会科学类图书周二至周日09:00—17:00周一三楼文艺书借阅室文学艺术类中文图书及综合类图书周二至周日09:00—20:00周一三楼现刊阅览室当年国内出版的2000多种中文期刊周一至周日09:00—20:00无三楼自科图书借阅室近十年内出版的中文自然科学类图书周二至周日09:00—17:00周一四楼工具书阅览室1974年以来我馆入藏的中文工具书、技术标准等周一至周五09:00—17:00周六周日四楼外文图书借阅室外文图书、珍本书以及新版贵重图书周一至周六09:00—17:00周日四楼电子阅览室(二)上网、馆藏数据库检索、视听资料周一至周日09:00—17:00无四楼自带书阅览室(一)供读者自学,陈列常用工具书供查阅周一至周日09:00—20:00周五09:00—17:00无四楼自带书阅览室(二)供读者自学,陈列常用工具书供查阅周一至周日09:00—20:00周五09:00—17:00无四楼善本阅览室馆藏善本查阅周一至周五09:00—17:00周六周日五楼历史文献阅览室1949年以前云南地方文献、报刊、古籍周一至周六09:00—17:00周日五楼地方文献阅览室(一)地方志、地名志、年鉴周一至周五09:00—17:00周六周日五楼地方文献阅览室(二)1949年后我馆入藏的云南地方文献周一至周六09:00—17:00周日五楼全国新书样本库全国出版社新书的展示、查询、采选周一至周五09:00—17:00周六周日五楼外文期刊借阅室外文现刊及过刊周一至周六09:00—17:00周日五楼综合阅览室查阅我馆书库大楼所藏图书、报刊周一至周五09:00—17:00周六周日五楼注:周五上午为本馆职工学习时间,开放时间为13:00—17:00(自带书阅览室除外)。

旅游网站。。。。。。。

去昆明市博物馆,那里有个展厅专门是说这个的。还有那张著名的古地图和老城沙盘。大厅还有相关的书籍出售。

云南历史文献

滇王之印、七牛虎耳青铜贮贝器、群猴环边青铜扣饰。1956年11月,云南省博物馆从晋宁区上蒜镇石寨山古墓群中发掘出这一"滇王之印"。这是云南隶属中央最早的物证。滇王金印的印章形制,根据《汉旧仪》当属列侯的规格,但却是王印,这表明滇王国同西汉中央王朝有着密切的政治关系,是一个个有特殊地位的内臣。关于“滇王之印”的意义,有一点值得指出。“滇王之印”的出土,不但确证了“古滇国”的存在,同时也证明了《史记》文献记载的可靠。就是说,一颗金印,既证明了云南古代历史,也证明了中国古代历史。在考古学上,像这样出土文物与历史文献相一致的情况并不多见。这也是为什么“滇王之印”会由国家征调而入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原因之一。西汉七牛虎耳铜贮贝器是一件西汉的文物,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口沿处有一方形凹入榫槽,盖内侧有一凸方形榫槽,器身两侧有对称虎形耳,平底。底足四个,作爪形。盖中央立一铜鼓,其上立一牛,作昂首鸣叫状,环周有六牛,大角长尾,肩瘤突起,状极生动。贮贝器的西汉时期滇人中的统治者贮存贝币的用具。石寨山6号墓出土的西汉群猴环绕圆形扣饰,直径5厘米,由内外两部分组成,内圈为铜镜形圆板,圆板中央嵌红色玛瑙为乳钉,乳钉周围以漆绘出八角光芒。外圈为十只通体 鎏金、首尾相连的猴子,猴子间生动滑稽地以长尾互相缠绕。除了圆形环绕扣饰,方形环绕扣饰也常见于云贵高原地区。

南诏大理国时期汉文化对云南地方民族文化的影响:南诏大理国是唐宋时期中国西南地区产生重大影响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是全面发展的文明社会,其文化呈现出开放多元、兼容和谐的特征,其文化受到了自然环境的影响,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和影响,使客观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和主观人文环境因素的发展相互产生了一定阻碍作用。由于云南本身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山高峡深的地形导致其交通在南诏大理国时期并不发达,对外界的联系早期并不充分。因此当时的地方民族文化呈现出一定的边缘化。因此造成了云南民族人口流动性小,社会开放程度低,形成了云南各民族社会发育程度的参差不齐。由于历史上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加之自然资源又较为丰富,很容易形成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由此形成了一种比较完备的“隔离机制”。这样,其文化形态都较少发生重大变革,决定了云南地方民族文化的边缘化。同时,边缘性的原因是多样的,如少数民族有语言交流的问题,很多人不会普通话,而且他们的文化信仰、管理方法、技术,与汉族不同,和现代技术完全不一样。因此对于内地的主流文化来说,云南地方民族文化就成了一种边缘文化。在后期,随着中原汉文化的崛起,汉文化影响力逐渐提升,随着人口迁移,贸易以及俘虏等流入,汉文化对云南地方民族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同时,因为云南地方民族文化也有着强大的包容性,云南各民族文化的精神,即兼容并蓄的包容性、多元并存的开放性、亲近自然的本源性和文化生态的和谐性,体现着一种和谐的生活方式。“蜀身毒道”、“茶马古道”等都经由云南通往各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和不同的文化在此交融,造就了云南文化的多元特点和包容性。据历史文献记载,汉族文化与云南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在南诏大理国中后期也颇为频繁,在文化领域里,如耕作文化、食文化、茶文化、青铜文化各个领域二者都有充分交流,同时,汉文化对云南地方民族文化的冲击并不是同化,而是相互补充,融合发展,也因为汉文化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思想观念,也促进了云南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了云南与中原的联系,给云南地方民族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注入活力。总而言之,南诏大理国时期汉文化对云南地方民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有利于文化的互补融合发展,给南诏大理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注入了活力,云南,不但是亚洲各民族文化系统网络最重要的节点,也是人类文化遗产最珍贵的共生宝库,各族文化的乡土性、边缘性、包容性,终催生出了今日洋洋大观的民族文化多样性,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浓重而有力一笔亮彩。而南诏大理国的汉文化冲击更是使文化交流加深,给云南后世的文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云南地方与中原各地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是云南文化历史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佛教 小乘佛教:几乎是傣族、布朗族和德昂族的全民信仰。西双版纳、孟连、耿马等地。 藏传佛教(喇嘛教):在迪庆州等藏区,云南最有名的藏传佛教寺院是香格里拉县的噶丹松赞林寺(“小布达拉宫”)。 大乘佛教:汉族、部分白族。 伊斯兰教: 回族穆斯林几乎遍布云南全境,共约62万余人,清真寺810处。基督教: 信奉基督教的主要有:西北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僳僳族以及怒族、独龙族;东北部昭通市、武定县等地的苗族以及彝族;西南部中缅边境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景颇族;思茅市澜沧县(有著名的糯福教堂)的拉祜族和佤族。(景颇文、苗文、拉祜文、佤文、西僳僳文和东僳僳文等的创制都与基督教传播有关)。 道教 汉族和受汉文化影响较多的部分白族。 天主教 与信仰基督教的民族基本相同。东巴教 丽江的纳西族中曾流行过东巴教。 其他还有白族、彝族、佤族等民族自己的民间宗教信仰。

昆明在开展纪念建城1240年活动时,从历史、地理、风俗和文化等方面,诠释了昆明千百年来沧海桑田的巨变。昆明的建城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初,楚将庄 率兵入滇,建滇王国,在今晋城筑城建都。唐、宋时期,南诏、大理国在今昆明城区筑拓东城。元朝开始,昆明逐步成为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 化中心。  明朝灭元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将傅友德、兰玉和沐英率师进入昆明,结束了元朝梁王在云南的统治,留沐英镇守云南。次年,沐英在昆明废弃历代土城,修筑砖城墙,并将圆通山圈入城内。  有民谚道:“昆明城内三山一水。”即圆通山、五华山、祖遍山和翠湖。明朝修筑城墙总长九里三分(约4443米),高二丈九尺二寸(约9米),城墙共开六门,并修建六座城楼。  当时昆明城为方形略扁,东门名威和门,俗称大东门,在今小花园一带;东北门名为永清门,俗称小东门,在今圆通公园大门前,圆通街东口;北门名为保顺门,俗称北门,北门街因此得名,在北门街尽头、圆通山西北门口;西南门名为洪润门,俗称小西门,在今人民中路西口一带;西门名为广远门,俗称大西门,在今文林街与建设路口的新建设电影院前一带;南门名为丽正门,俗称近日楼(大南门),现在东寺街文化步行街上新建近日楼,旧址在今南屏步行街东口。据《昆明县志》记载:“各门均有楼,分别为殷春、壁光、拓边、康阜、眺京、向明(清初改为近日)。”  明代云南(昆明)城墙,环城有河,可行舟船。外通重关,跨隘衢市,城外街道宽一丈有余,分为三道,行走其道,视人而分,仕官行左,商族行右,王公贵人行中,等级分明。明代砖城的城区面积约有3平方公里,城内衙署、官邸、寺庙、王府、巡按察院、都察院、市政司署、提刑按察司等集中在今正义路、庆云街、景星街、甬道街和威远街一带。  清朝先后对昆明城墙修葺过23次,并对城内外街道进行了较大改扩建,城郊设3坊24铺,街道150多条,巷道400多条。  1922年,因市政建设需要,开始拆除城墙,先拆除南面一段,开辟一门,纪念护国起义成功,命名此门为“护国门”(在今南屏街下穿道口东北侧),俗称小南门。继之又拆除丽正门,保留“近日楼”。1930年拆除正义路以东、护国路以西城墙,填河建路,取名南屏街,今改为南屏步行街。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拆除护国门至圆通公园的城墙,修建青年路,随后又拆除近日公园至小西门、大西门至圆通公园、小西门至大西门的城墙修建道路。从此,昆明古老城墙消失(现仅有圆通公园东北角尚有一段存在),成为不再有城墙封闭的现代都市。

  • 索引序列
  • 云南历史文献馆招聘
  • 云南历史文献馆馆长
  • 云南历史文献馆地址
  • 云南历史文献资料馆
  • 云南历史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