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我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是哪位音乐家创立的

我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是哪位音乐家创立的

发布时间:

我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是哪位音乐家创立的

我国第一本音乐期刊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李叔同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他是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的主要成员。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春节演出的那扯《茶花女》,是国人上演的第一部话剧,李叔同在剧中扮演女主角玛格丽特。后来,他还曾主演《黑奴吁天录》和独幕剧《生相怜》、《画家与其妹》。李叔同的演出在社会上反响极大。李叔同的戏剧活动虽如星光一闪,却照亮了中国话剧发展的道路,开启了中国话剧的帷幕。特别是在话剧的布景设计、化妆、服装、道具、灯光等许多艺术方面,更是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启蒙作用。  1896年时的李叔同  在音乐方面,李叔同是作词、作曲的大家,也是国内最早从事乐歌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并有深远影响的人。他主编了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国内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的也是他。他在国内最早推广西方“音乐之王”钢琴。他在浙江一师讲解和声、对位,是西方乐理传入中国的第一人,还是“学堂乐歌”的最早推动者之一。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编辑出版的《国学唱歌集》,被当时的中小学取为教材,他创作的歌曲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主要分三类。一是爱国歌曲,如《祖国歌》、《我的国》、《哀祖国》、《大中华》等;二是抒情歌曲,如《幽居》、《春游》、《早秋》、《西湖》、《送别》等;三是哲理歌曲,如《落花》、《悲秋》、《晚钟》、《月》等。李叔同的歌曲大多曲调优美,歌词琅琅,易于上口,因此传布很广,影响极大。  李叔同是中国最早介绍西洋画知识的人,也是第一个聘用裸体模特教学的人。他同教育家、作家夏丏尊共同编辑了《木刻版画集》。他是中国现代版画艺术的最早创作者和倡导者。他广泛引进西方的美术派别和艺术思潮,组织西洋画研究会,其撰写的《西洋美术史》、《欧洲文学之概观》、《石膏模型用法》等著述,皆创下同时期国人研究之第一。他在学校美术课中不遗余力地介绍西方美术发展史和代表性画家,使中国美术家第一次全面系统地了解了世界美术大观。作为艺术教育家,他在浙江一师授课采用现代教育法,培养出丰子恺、潘天寿、刘质平、吴梦非等一批负有盛名的画家、音乐家。  李叔同本人在西画上也卓有建树。他画过大量的素描、水粉画和油画。人们在今天仍能看到其炭笔素描《少女》、水彩《山茶花》、油画《裸女》和《自画像》等作品。更为可贵的是,李叔同不仅大胆引入西方美术,而且十分重视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和技法,尤其善于将西洋画法与中国传统美术融为一体。他与弟子丰子恺合作的《护生画集》,诗画合璧,图文并茂,为世人所称道。  李叔同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为世人所瞩目。他的书法早期脱胎魏碑,笔势开张,逸宕灵动。后期则自成一体,冲淡朴野,温婉清拔。特别是出家后的作品,更充满了超凡的宁静和云鹤般的淡远。这是绚烂至极的平淡、雄健过后的文静、老成之后的稚朴,恰如他自我表白的那样:“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相关纪念(15张)之致也。”  李叔同的篆刻可谓独树一帜。他早年治印从秦汉入手,兼攻浙派。35岁那年入“西泠印社”。39岁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前,将平生篆刻作品和藏印赠与“西泠印社”。该社为之筑“印冢”并立碑以记其事。治英赏英论印,是终其一生未曾放弃的癖好。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提道:“刀尾扁尖而平齐若锥状者,为朽人自意所创。锥形之刀,仅能刻白文,如以铁笔写字也。扁尖形之刀可刻朱文,终不免雕琢之痕,不若以锥形刀刻白文能自然之天趣也。”李叔同对印学的贡献还体现在他对近代篆刻事业的弘扬上。他亲自发起成立了继“西泠印社”之后的又一印学团体——乐石社,定期雅集,并编印印社作品集和史料汇编。这也是在近代篆刻史上领风气之先之事。  李叔同的诗词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同样占有一席之地。他年轻时,即以才华横溢引起文坛瞩目。客居上海时,他将以往所作诗词手录为《诗钟汇编初集》,在“城南文社”社友中传阅,后又结集《李庐诗钟》。出家前夕,他将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年)间的20多首诗词自成书卷。其中就有《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哀国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称道的佳作,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出家前的五六年间,他还有30余首歌词问世。这些作品,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了人们在相同境遇中大都会发生的思想情绪,曾经风靡一时,有的成为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  弘一法师对联语也有浓厚兴趣,并有极高的鉴赏和创作水平。尤其是出家后,大师为各地寺院和缁素撰写的诸多嵌字联语,更表现出他的奇思妙想和深厚的艺术功底。他在宣传佛法导引终生佛化过程中,将联语这一形式作为劝人为善的巧妙手段。他书写的那些内容深刻、极富哲理的名联,现也成为警示后人的一笔宝贵的文化艺术财富。  弘一大师对佛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律宗的研究与弘扬上。弘一大师为振兴律  学,不畏艰难,深入研修,潜心戒律,著书说法,实践躬行。他是近世佛教界倍受尊敬的律宗大师,也是国内外佛教界著名的高僧。  弘一大师入佛初期,除了阅读僧人必读的经典,其进修博览而广纳。何况,他原是个对任何事情,除非不做,做就要做得认真彻底的人。做了和尚,在佛学思想方面,自然也得做出自己的特色。对此,林子青概括说:“弘一大师的佛学思想体系,是以华严为镜,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的。也就是说,他研究的是华严,修持弘扬的是律行,崇信的是净土法门。他对晋唐诸译的华严经都有精深的研究。曾著有《华严集联三百》,可以窥见其用心之一斑。”弘一法师一生严守律宗戒律,悲天悯人,生前每次在坐藤椅之前总是先摇一下,以免藏身其中的小虫被压死,其临终时曾要求弟子在龛脚垫上四碗水,以免蚂蚁爬上尸身被不小心烧死,其善心可见一斑。  中国佛教律学,故译有四大律,即《十诵律》、《四分律》、《摹诃借祗律》、《五分律》。为弘扬律学,弘一大师穷研《四分律》,花了4年时间,著成《四分律比丘戎相表记》。此书和他晚年所撰的《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合为精心撰述的两大名著。李叔同的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斛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堪称完美。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出寂静冷落的气氛。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首尾呼应,诗人的感悟:看破红尘。  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就是李叔同的代表作。  《送别》-背后故事  李叔同在写《送别》这首歌词时,还有一段动人故事。弘一法师在俗时,“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许幻园的;有年冬天,大雪纷飞,当时旧上海是一片凄凉;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出李叔同和叶子小姐,说:“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别,连好友的家门也没进去。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连叶子小姐多次的叫声,仿佛也没听见。随后,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让叶子小姐弹琴,他便含泪写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的传世佳作。  《送别》一词写的是人间的离别之情,述的是人间美好之缘,构筑的却是人生的天问风景。从歌词的字里行间,我们也感悟到人间事事本无常的道理。花开花落,生死无常,何况离别呢!在这首清词的丽句中,蕴藏着禅意,是一幅生动感人的画面,作品中充溢着不朽的真情,感动着自己,也感动着熟悉的陌生的人们。在弘一法师的众多作品里,从另外一个角度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意蕴和精神。“一音入耳来,万事离心去”。弘一法师的作品充满了人生哲理,蕴藏着禅意,给人启迪,宁静淡雅。法师的词象一杯清香的茶,清淡纯净,淡中知真味。  从李叔同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追求人生的圆满境界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他的临终绝笔“悲欣交集”充分说明了这一事实;李叔同一生有三个过程: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对他的一生,赵朴初居士有诗为证:  深悲早现茶花女,  胜愿终成苦行僧,  无尽奇珍供世眼,  一轮圆月耀天心。  李叔同是我国现代歌史的启蒙先驱。接受了欧洲音乐文化的李叔同,把一些欧洲歌曲的现成曲调拿来,由他自己填写了新词。这些歌曾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播。曲调带着强烈的外来色彩,歌词带着浓重的旧体诗词的韵调,这便是最初的,也是宣告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的歌。李叔同用这样的歌完成了启蒙者的历史任务。  李叔同不仅是中国“学堂乐歌”最为杰出的作者,而且较早注意将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作为学堂乐歌的题材。他于1905年编印出版的供学校教学用的《国学唱歌集》,即从《诗经》、《楚辞》和古诗词中选出13篇,配以西洋和日本曲调,连同两首昆曲的译谱合集而成的。其中的《祖国歌》,还是当时为数较少、以中国民间曲调来填词的一首学堂乐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不久他东渡日本,学习西方音乐、美术、戏剧理论,主攻钢琴。曾创办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竭力提倡音乐“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会教育功能。同时发表了《我的国》、《隋堤柳》等怀国忧民的乐歌。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辞依永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加上他具有较为全面的中西音乐文化修养,选用的多为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词曲的结合贴切顺达,相得益彰,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因此,他的乐歌作品广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喜爱,像《送别》、《忆儿时》、《梦》、《西湖》等,特别是《送别》,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成功地选作插曲或主题歌。  编辑本段  人物语录  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自古仁人志士,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治心,可谓是智慧通达。  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  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  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义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弘一法师晚年手书“悲欣交集”  刘念台云:“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  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不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于作事,必克己谨严,要做到极致。于生活,应戒绝奢华,一切从简。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处须住。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息人,生于天津。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 。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反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 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太虚大师曾为赠偈: 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 一轮圆月耀天心。"

李叔同(1880-1941)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祖籍浙江,客居天津。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从日本留学归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号弘一。 李叔同祖籍浙江省平湖县,清光绪六年(1880年)农历九月二十日出生在天津,父亲李世珍是名进士,与直隶总督李鸿章同年会试,是挚友。李世珍官任吏部主事,又是天津最大盐商,还兼营银号,家财万贯。李叔同为其三姨太所生。在李叔同5岁那年,他父亲去世了。他是在长兄文熙和母亲教导、关怀下成长的。李叔同7岁就有日诵五百,过目不忘的本领。9岁学篆刻,就在这一年,他看到一个戏班演出,激起他对京剧的兴趣,当李叔同长成青年,他在诗词歌赋、金石书画方面,已经有了广博的知识。

弘一法师.是佛教南山宗的一代宗师.是近代罕见的得道高僧之一.

我国第一本音乐期刊杂志是

费了半天劲,找到了以下这些:《人民音乐》月刊,1950 年创刊简 介: 音乐艺术理论刊物。对音乐艺术和音乐文化进行研究和探讨,对音乐演出及各种音乐活动进行报道和评论。国内刊号: CN 11-1655/J 国际刊号: ISSN 0447-6573 邮发代号: 2-6 定价: 6元/期 主管单位: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 中国音乐家协会 编辑单位: 《中国音乐家协会》杂志社 主 编: 张弦 《轻音乐》半月刊,1985年创刊简 介: 音乐艺术刊物。以健康的轻音乐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致力于发展民族形式的轻音乐。 国内刊号: CN 22-1037/I 国际刊号: ISSN 1007-2233 邮发代号: 定 价: 10元/期 主管单位: 中国音乐家协会 主办单位: 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编辑单位: 《轻音乐》编辑部 主 编: 豆角 主 任: 梁春英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季刊,1979年创刊Journal of Xi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简 介: 本刊是综合性理论刊物,以及时反映乐教学、科研及创作成果,积极推动学术讨论和理论探索、繁荣音乐艺术事业为己任。 国内刊号: CN 44-1132/J 国际刊号: ISSN 1008-7389 邮发代号: 定 价: 8元/期 主管单位: 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 星海音乐学院 编辑单位: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编辑部 社 长: 蔡松琦 主 编: 蔡松琦 主 任: 彭莉佳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季刊,1979年创刊Art of Music-Journal of the Shanghai Conservatory简 介: 音乐理论学术性刊物。主要发表有关民族音乐研究、音乐教育、乐律学、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作曲理论研究、作家作品研究以及演奏艺术、创作思想方面的文章。 主办单位: 上海音乐学院 编辑单位: 《音乐艺术》编辑部 主 编: 杨立青 《中国音乐教育》月刊,(China Music Education),1989年创刊简 介: 本刊是教育部委托主办,目前我国惟一面向普通学校音乐教的国家级期刊。依托坚实的背景,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广泛的资讯支持,坚持以宣传国家艺术教育宣传政策、展示音乐教育实践成果、探讨国内外音乐教育理论为己任,是中国音乐教育界的权威刊物。 国内刊号: CN 11-2543/J国际刊号: ISSN 1003-1138 邮发代号: 82-565 定 价: 5元/期 编辑单位: 《中国音乐教育》编辑部 主 编: 吴斌 主 任: 许靖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季刊 创刊年份: 1980 简 介: 音乐理论学术性刊物。反映音乐教育和音乐研究方面的成果,主要发表音乐美学、表演艺术、民族音乐、外国音乐、古代音乐、音乐教育、音乐评论、作曲技术与创作理论研究等方面的文章,国内刊号: CN 11-1183/J 国际刊号: ISSN 1001-9871 邮发代号: 82-41 定 价: 10元/期 主管单位: 国家教育部 主办单位: 中央音乐学院 编辑单位: 中央音乐学院编辑部 主 编: 王次

不少,但核心期刊发不了,普通刊物也有几个。如果需要发表,俺可代为推荐。

《音乐小杂志 》。

中国第一部琴史专著是《琴史》,它成书于1084年。著者朱长文(1038—1098),字伯原,号乐圃;江苏苏州人。《琴史》共分六卷,一至五卷为琴人传略,以人记事,共收集了先秦到宋代156位琴人的事迹。第六卷论述了《莹律》、《释弦》、《明度》、《拟象》、《论音》、《审调》、《声歌》、《广制》、《尽美》、《志言》、《叙史》十一个专题,体现出他的史学观和音乐美学思想。中国最早记载五线谱和音阶唱名的书《律吕正义》是中国最早记载五线谱和音阶唱名的书。共分上、下、续、后四编,前三编书成于1713年。上、下二编四卷中论述了乐律、管弦律制、乐器制造等多方面的要点;有关记载五线谱和音阶唱名的部分在续编一卷中,它记述了葡萄牙人徐日升(1645—1708)与意大利人德礼格(约1670—1745)来中国后传入的五线谱及音阶唱名法。后编一百二十卷书成于1746年,记述了各种典礼音乐,并录有有舞谱、曲谱。全书保存了许多明清时期珍贵的音乐资料。中国最早的简谱歌曲集近代音乐教育家沈心工(1869—1947),就是简谱的积极传播者之一。他编辑的《学校唱歌集》于1904年出版,成为我国国内出版并流行的第一部简谱歌集。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李叔同(1880—1942)主编的《音乐小杂志》。该刊第一期除日本人所作的两幅插画和三篇文章外,封面设计、美术绘画、社论、乐史、乐歌、杂纂、词府各栏,均由李叔同以“息霜”的笔名一人包办。《音乐小杂志》的创刊号是在日本东京编印后寄至国内发行的。《音乐小杂志》作为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在我国的音乐刊物出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最早出版的钢琴曲集191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进行曲集》。本世纪初,西洋乐器大量输入,钢琴教学在师范学校、教会学校和一些私人开办的学堂中有了初步的发展。辛亥革命后,学习钢琴的人与日俱增,对钢琴教学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过去那种初级粗浅的教材已远远不能满足学习者的要求。为了解决当时广大学习者的需求,商务印书馆印了一批外国钢琴曲谱集,《进行曲集》是这批钢琴谱集中最早的一本,也是我国目前所见的最早出版的一本钢琴教材。

我国第一本音乐期刊杂志

开头的那首是李叔同的《送别》《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堪称完美。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首尾呼应,诗人的感悟:看破红尘。李叔同不仅是中国“学堂乐歌”最为杰出的作者,而且较早注意将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作为学堂乐歌的题材。他于1905年编印出版的供学校教学用的《国学唱歌集》,即从《诗经》、《楚辞》和古诗词中选出13篇,配以西洋和日本曲调,连同两首昆曲的译谱合集而成的。其中的《祖国歌》,还是当时为数较少、以中国民间曲调来填词的一首学堂乐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不久他东渡日本,学习西方音乐、美术、戏剧理论,主攻钢琴。曾创办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竭力提倡音乐“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会教育功能。同时发表了《我的国》、《隋堤柳》等怀国忧民的乐歌。后边姜文,葛优,周润发“剿匪”出发前的那首曲子《波基上校进行曲》,因为是桂河大桥里面的曲子,又被称为“桂河进行曲”。波基上校进行曲,英国作曲家奥尔福德作于1914年,铜管乐曲。后被改编为管弦乐曲。作者奥尔福德擅长写作进行曲,所作的进行曲发表时常以弗雷德里克·约瑟夫·里基茨为笔名。他一生作有大量进行曲,唯有本曲最为流行,曾被获1957年奥斯卡金像奖的影片《桂河大桥》用为插曲,因而广为流传,故又名《桂河进行曲》。 影片《桂河大桥》描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支奉命被迫投降的英国军队在日本俘虏营守军的淫威下维护英国民族和军队尊严的故事。影片中英国军队踏着整齐的步伐走入俘虏营广场时,士兵们用口哨吹响了这首充满活力的乐曲,向日本守军显示了不屈的斗志。因电影《桂河大桥》采用口哨吹奏主旋律,故在此后演奏时,大都在管弦乐基础上加以口哨声。乐曲一开始呈示的主旋律,常用口哨吹出,C大调,2/4拍。开头的切分节奏和六度跳进具有很强的跳跃感,使乐曲充满了活泼而诙谐的气氛。接着,乐曲转为小调色彩,再现开头部分的主旋律,然后在轻松的气氛中结束。全曲演奏时间约为2分钟。 管弦乐改编曲,回旋曲式,以原曲主旋律为回旋主题,生动活泼的插部主题与回旋主题相互辉映,进一步加强了原曲的动感和活力,使这首幽默的进行曲更具有迷人的魅力。《太阳照常升起》日本作曲家久石让所作《the sun also rises》,被姜文用作《太阳照常升起》和《让子弹飞》两部电影的配乐。 打猎那段是久石让的《狩猎进行曲》

《箫韶》

《太阳照常升起》久石让不知是吗?

开头的那首是李叔同的《送别》《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堪称完美。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首尾呼应,诗人的感悟:看破红尘。李叔同不仅是中国“学堂乐歌”最为杰出的作者,而且较早注意将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作为学堂乐歌的题材。他于1905年编印出版的供学校教学用的《国学唱歌集》,即从《诗经》、《楚辞》和古诗词中选出13篇,配以西洋和日本曲调,连同两首昆曲的译谱合集而成的。其中的《祖国歌》,还是当时为数较少、以中国民间曲调来填词的一首学堂乐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不久他东渡日本,学习西方音乐、美术、戏剧理论,主攻钢琴。曾创办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竭力提倡音乐“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会教育功能。同时发表了《我的国》、《隋堤柳》等怀国忧民的乐歌。后边姜文,葛优,周润发“剿匪”出发前的那首曲子《波基上校进行曲》,因为是桂河大桥里面的曲子,又被称为“桂河进行曲”。波基上校进行曲,英国作曲家奥尔福德作于1914年,铜管乐曲。后被改编为管弦乐曲。作者奥尔福德擅长写作进行曲,所作的进行曲发表时常以弗雷德里克·约瑟夫·里基茨为笔名。他一生作有大量进行曲,唯有本曲最为流行,曾被获1957年奥斯卡金像奖的影片《桂河大桥》用为插曲,因而广为流传,故又名《桂河进行曲》。 影片《桂河大桥》描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支奉命被迫投降的英国军队在日本俘虏营守军的淫威下维护英国民族和军队尊严的故事。影片中英国军队踏着整齐的步伐走入俘虏营广场时,士兵们用口哨吹响了这首充满活力的乐曲,向日本守军显示了不屈的斗志。因电影《桂河大桥》采用口哨吹奏主旋律,故在此后演奏时,大都在管弦乐基础上加以口哨声。乐曲一开始呈示的主旋律,常用口哨吹出,C大调,2/4拍。开头的切分节奏和六度跳进具有很强的跳跃感,使乐曲充满了活泼而诙谐的气氛。接着,乐曲转为小调色彩,再现开头部分的主旋律,然后在轻松的气氛中结束。全曲演奏时间约为2分钟。 管弦乐改编曲,回旋曲式,以原曲主旋律为回旋主题,生动活泼的插部主题与回旋主题相互辉映,进一步加强了原曲的动感和活力,使这首幽默的进行曲更具有迷人的魅力。《太阳照常升起》日本作曲家久石让所作《the sun also rises》,被姜文用作《太阳照常升起》和《让子弹飞》两部电影的配乐。 打猎那段是久石让的《狩猎进行曲》

我国第一本音乐期刊杂志是哪个

《中国音乐》(季刊)是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音乐理论刊物,创刊于1981年3月,首任主编是著名音乐理论家、中国音乐学院前院长李凌同志,历任主编有前院长李西安教授、前院长樊祖荫教授。历任副主编有薛良先生、何昌林、陈铭道、管建华教授、赵志扬副教授。《中国音乐》现由院党委戴嘉枋书记分管,现任主编为樊祖荫,副主编赵志扬。 《中国音乐》的办刊宗旨是: 在音乐领域中,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针和政策,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和社会音乐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开展学术理论活动,联系音乐工作者和广大音乐爱好者,促进社会主义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 《中国音乐》从81年3月创刊以来,至今已出刊85期,发表文章两千三百多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音乐理论建设和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以及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21年来,《中国音乐》培养、锻炼了一大批中青年音乐理论工作者,现已在国内拥有一支功底扎实、充满朝气的作者队伍。《中国音乐》发表的科研成果以及对音乐领域诸方面的探索思考一直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长期以来,《中国音乐》在全国音乐理论刊物中,一直拥有最大的读者群,在国内外均具有较大的影响。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音乐》编辑部全体人员正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文化修养,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以寻求更多的机遇和迎接更大的挑战。 《中国音乐》2001年大事纪要: 一2001年7月,编辑部收到《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0年版)编委会通知,《中国音乐》再次被评为中文核心期刊。 二2001年11月,编辑部收到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通知,《中国音乐》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00)选用为来源期刊,并收到证书一份。中国音乐设有:民族音乐研究、中外音乐家及其作品研究、闵慧芬二胡艺术研究、音乐教育、环境音乐研究、表演艺术、音乐治疗等栏目。

《中国音乐教育》杂志自1989年创刊,14年来承蒙各界专家学者及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厚爱,如今已成为我国颇具影响的惟一一本国家级音乐教育期刊。跨入新世纪后,教育部推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音乐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也应尽自己的一份职责,以更好地为发展音乐教育和音乐教育工作者服务。

  • 索引序列
  • 我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是哪位音乐家创立的
  • 我国第一本音乐期刊
  • 我国第一本音乐期刊杂志是
  • 我国第一本音乐期刊杂志
  • 我国第一本音乐期刊杂志是哪个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