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近代中国期刊点评人物

近代中国期刊点评人物

发布时间:

近代中国期刊点评人物

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梁启超在文学理论上引进了西方文化及文学新观念,首倡近代各种文体的革新。文学创作上亦有多方面成就散文、诗歌、小说、戏曲及翻译文学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响最大 梁启超的文章风格,世称“新文体”。 梁启超是一个完全符合我们对天才的定义的人物:六岁学完五经,九岁能够写千字文章,在古老中国,我相信这两件事情的难度同今天的小孩子学习9岁就精通外语的难度相差不大。而梁启超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的壮举同我们今天惊为天人的中国哈佛少年相比似乎难度更大。中举时的主考官以为梁启超“国士无双”,竟然打破门第观念的束缚,把自己的堂妹许配给梁启超做妻子,这是古老中国表示对一个人的欣赏的最高礼遇。

找书

林则徐:封建地主阶级代表。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者。(1)上书道光帝,请求严禁鸦片。(2)到达广州暗访密查,缉拿烟贩。(3)强迫外商交出鸦片二百多万斤。(4)1839年6月3日,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5)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积极防御,使英军无隙可乘。(6)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7)学习他以国家危亡为已任的爱国主义精神。

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近代中国期刊点评人是谁

写林则徐吧,有鸦片战争他还写过书,百度一下

李鸿章(挺有争议的一人)

“敢教日月换新天”“教”字在此处读第一声“喜看稻菽千重浪““看”字在此处读第一声“换了人间”“了”字在古代只有“liao”第三声一种读音。以上是我早几天在一视频听嘉宾和主持读错的

A 试题分析:题干材料“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表明这场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故鸦片战争符合题意,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故选A。B项说法绝对;C项说的是洋务运动;D项是《马关条约》的签订。点评:鸦片战争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的国门而发动的侵略性战争。战争以中国战败而告终,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五口通商,降低关税都有利于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但是由于中国的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的商品销售受到严重的阻碍。

近代中国期刊点评

报刊的产生对近代的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2、冲击了传统经典对人们思想的禁锢3、促进并产生了新思想新文化的气门运动4、开创了近代文明的先河,帮助国人了解世界

报刊的产生对近代的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2、冲击了传统经典对人们思想的禁锢。3、促进并产生了新思想新文化的气门运动。4、开创了近代文明的先河,帮助国人了解世界。

近代中国报纸的发展

近代中国期刊点评人的作品

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梁启超在文学理论上引进了西方文化及文学新观念,首倡近代各种文体的革新。文学创作上亦有多方面成就散文、诗歌、小说、戏曲及翻译文学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响最大 梁启超的文章风格,世称“新文体”。 梁启超是一个完全符合我们对天才的定义的人物:六岁学完五经,九岁能够写千字文章,在古老中国,我相信这两件事情的难度同今天的小孩子学习9岁就精通外语的难度相差不大。而梁启超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的壮举同我们今天惊为天人的中国哈佛少年相比似乎难度更大。中举时的主考官以为梁启超“国士无双”,竟然打破门第观念的束缚,把自己的堂妹许配给梁启超做妻子,这是古老中国表示对一个人的欣赏的最高礼遇。

1、鲁迅: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著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有《朝花夕拾》等,杂文集有《南腔北调集》等。2、郭沫若: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代表诗作《女神》,历史剧《屈原》、《蔡文姬》,他是鲁迅之后的中国文坛领袖。3、茅盾:著名作家,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定了基础,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林家铺子》、《春蚕》。还有“蚀”三部曲,“农村”三部曲,剧本等大量作品,《白杨礼赞》是散文名篇。4、巴金:著名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与茅盾、老舍的客观性、真实性的中长篇小说一起构成现代文学中长篇小说的艺术高峰。5、老舍:著名作家,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名篇有《在烈日和暴雨下》。6、叶圣陶:著名作家、教育家,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7、田汉:现代戏剧的奠基人、诗人、剧作家,代表作《名优之死》,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等歌词,还有文学剧本《月光曲》等,戏曲剧本《白蛇传》等。8、朱自清:现代作家学者,著作共26种,约200万字诗文、散文,学术著作,散文成就最高,代表作《荷塘月色》、《背影》、《春》、《绿》等。9、夏衍:著名剧作家、翻译家,主要著作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秋瑾传》、《赛金花》等,报告文学《包身工》,译著长篇小说《母亲》等。10、林语堂:著名作家、学者,代表作长篇小说《京华风云》。扩展资料:一、鲁迅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二、郭沫若简介: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三、茅盾简介: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四、巴金简介: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巴金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五、朱自清简介: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鲁迅百度百科郭沫若百度百科茅盾百度百科巴金百度百科朱自清

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鲁迅: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著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有《朝花夕拾》等,杂文集有《南腔北调集》等。郭沫若: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代表诗作《女神》,历史剧《屈原》、《蔡文姬》,他是鲁迅之后的中国文坛领袖。茅盾:著名作家,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定了基础,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林家铺子》、《春蚕》。还有“蚀”三部曲,“农村”三部曲,剧本等大量作品,《白杨礼赞》是散文名篇。巴金:著名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与茅盾、老舍的客观性、真实性的中长篇小说一起构成现代文学中长篇小说的艺术高峰。老舍:著名作家,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名篇有《在烈日和暴雨下》。叶圣陶:著名作家、教育家,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田汉:现代戏剧的奠基人、诗人、剧作家,代表作《名优之死》,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等歌词,还有文学剧本《月光曲》等,戏曲剧本《白蛇传》等。朱自清:现代作家学者,著作共26种,约200万字诗文、散文,学术著作,散文成就最高,代表作《荷塘月色》、《背影》、《春》、《绿》等。夏衍:著名剧作家、翻译家,主要著作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秋瑾传》、《赛金花》等,报告文学《包身工》,译著长篇小说《母亲》等。林语堂:著名作家、学者,代表作长篇小说《京华风云》。周作人:现代散文作家,著有《自己的园地》、《过去的生命》等,其诗《小河》被誉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许地山:现代作家,代表作小说《缀网劳蛛》,散文名篇《落花生》、《春桃》等。邹韬奋:现代作家,新闻记者,主要著作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经历》等。张恨水:现代小说家,代表作长篇章回小说《金粉世家》、《啼笑姻缘》等。郁达夫:现代作家,代表作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徐志摩:现代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等。郑振铎:现代作家、文学史家、文学研究著作有《文学大纲》、《中国俗文学史》等。翦伯赞:著名历史学家,代表作有游记体散文《内蒙访古》。邓拓:著名新闻工作者、杂文家、历史学家,代表作《燕山夜话》。吴晗:著名历史学家、杂文作家,代表作《朱元璋传》,京剧剧本《海瑞罢官》等,著作颇多,是著名的明史研究专家。闻一多: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集《红烛》、《死水》等,1946年7月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后当天下午被国民党特务杀害。方志敏:著名革命家,现代文学家,代表作有散文《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记实》。瞿秋白:著名革命家、散文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代表作《俄乡纪程》、《赤都心史》,是我国最早的报告文学作品,译文集有《海上述林》(两卷)等。冰心:著名散文家、诗人、儿童文学家,代表作有散文《笑》、《寄小读者》、《樱花赞》、《小桔灯》、《再寄小读者》等。蒋光慈:现代诗人、小说家,代表作有诗集《新梦》、《哀中国》,中篇小说《少年飘泊者》等,长篇小说《田野的风》。沈从文:著名作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西散记》等。胡风:著名诗人、评论家,著有长诗《时间开始了》为当代歌项性的诗歌创作开了先河,另著有评论集《逆流的日子》等,散文及杂文集《棘源草》、《人环二记》等。冯雪峰:现代作家、诗人、文艺理论家,主要作品有诗集《湖畔》等,杂文《乡风与市风》等。丁玲:现代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斯大林文学奖。沙汀: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淘金记》、《困兽记》等,散文集《记贺龙》。艾芜: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百炼成钢》、《故乡》等。戴望舒:我国“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我的记忆》、《雨巷》等。臧克家:现代诗人,诗坛泰斗之一,著有新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等,旧体诗集《臧克家旧体诗稿》。冯至:现代诗人,散文家,代表作有《无花果》、《冯至诗文集》等,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赵树理:现代作家,是“山药蛋派”代表作家,代表作有《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其中《小二黑结婚》尤为知名。吴伯箫:现代著名散文家,著有散文集《羽书》、《黑红点》、《出发集》等。张天翼:现代作家、儿童文学家,代表作有讽刺短篇小说《华威先生》、《包氏父子》,儿童文学作品有《大林和小林》、《宝葫芦的秘密》等。周立波:现代作家,长篇小说《暴风骤雨》获斯大林文学奖,《铁水奔流》、《山乡巨变》。傅雷:现代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有专著《傅雷家书》等,译著《托尔斯泰传》等。曹禺:现代戏剧家,尤其话剧艺术最有成就,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等。艾青:现代著名诗人,是继郭沫若之后最有成就的诗人,代表诗集为《黎明的通知》。钱钟书:现代著名学者、小说家,被誉为“中国文化昆仑”,著有长篇小说《围城》,短篇小说集《人、兽、鬼》等,学术著作有《谈艺录》等。王国维:近现代著名学者、文学评论家,著有《曲录》、《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语》,尤其《人间词语》影响最大。从1913年起,专攻经、史,旁及古文字学、音韵学,以精研甲骨文、金文闻名中外,他的学术思想及史学思想对中国近代哲学、历史学和文学发展都有较大的影响。姚雪垠:现代作家,代表作《李自成》共5卷,获茅盾文学奖。何其芳: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代表作《生活是多么广阔》、《我为少男少女唱歌》等。杨朔:现代作家,代表作有《三千里江山》,其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创作上,散文以抒情而著称。杨沫:现代女作家,代表作《青春之歌》。周而复:现代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等。徐迟:现代诗人,著名报告文学家,代表作是报告文学《歌德巴赫猜想》。梁斌:现代作家,代表作为长篇小说《红旗谱》。严文井:现代作家、儿童文学家,成就最高的是寓言和童话,主要著作有《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田间:现代诗人,代表诗作有《给战斗者》、《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等。柳青:现代著名小说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地雷》等,长篇小说《铜墙铁壁》、《创业史》等。刘白羽:现代作家,代表作有散文集《万炮震金门》等。秦牧:现代作家,当代中国散文的代表作家之一,成就最大的是文艺随笔集《艺海拾贝》。郭小川:现代诗人,先后出版《投入火热的斗争》等十余本诗集。魏巍:当代作家,《谁是最可爱的人》等名篇曾传诵一时,主要诗作收入《魏巍诗选》,长篇小说《东方》获首届茅盾文学奖。杜鹏程:当代作家,代表作《保卫延安》。李季:现代诗人,代表作以陕北民歌“信天游”为形式的长诗《王贵与李香香》。峻青:现代著名作家,著有长篇小说《黎明的河边》等,中篇小说《夜渡》等。长篇小说《海啸》,还有散文集。马烽:现代作家,与西戎合著的长篇章回小说《台梁英雄传》是建国前夕在工农群众中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曲波:当代作家,代表作《林海雪源》。贺敬之:现代诗人,和丁毅等集体创作大型歌剧《白毛女》,还著有《回延安》等知名诗作。金庸:当代武侠小说家,是新派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主要武侠作品有《书剑恩仇录》、《雪山飞狐》、《倚天屠龙记》、《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等。梁羽生:当代作家,港台新派武侠小说的代表性作家之一,著有《龙虎斗京华》等武侠小说30余部。王愿坚:当代作家,著有短篇小说集《普通劳动者》、《党费》等,还曾与陆桂国合作将小说《闪闪的红星》改编为电影剧本并拍成影片。王蒙:当代作家,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组织新来的年轻人》等,王蒙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他也由初期的热情、纯真趋于后来的清醒、冷浚,而且乐观向上,激情充沛,并在创作中进行不倦的探索和创新,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坛的常青树”。冯德英:当代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合称“三花”。李敖:当代作家,1949年全家迁居台湾,著有《历史与人像》、《为中国思想趋向求答案》等大量作品。刘绍棠:当代作家,成名作是短篇小说《青枝绿叶》,还有《蒲柳人家》等许多作品。琼瑶:台湾当代女作家,1963—1985年共创作长篇小说《幸运草》、《几度夕阳红》等四十余部。刘心武:当代作家,主要著作有《班主任》等小说,还有大量散文集,理论集,儿童文学等作品。三毛:台湾女作家,著有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等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她人生的真实记录,虽缺乏对社会现实开阔深入的关照,但她独特的生活经历率真任性,洒脱自如的文字,取得生动感人的效果,1991年1月4日因病住院期间自杀。余秋雨:当代著名学者、文化名人,历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在国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知名作品有散文集《文化苦旅》,先后获过多项奖励,还有《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行者无疆》均获奖,是著名的剧戏理论家。张爱玲:现代女作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还有多部小说,其代表作《金锁记》曾被傅雪誉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近代中国期刊点评中心是

1、时期:鸦片战争前①中国第一份近代化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由英国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办。其根本要务是阐发基督教教义。②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密封华报》由当时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创建③中国第一份英文报刊:《广州记录报》,由英国商人马地臣出资创办,是一张商业报,但也广泛刊登时事新闻和评论④《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记》:中国境内出版时间最长的报刊。总结:这些报刊的共同点:阐发教义、宣传西方文化 2、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香港)背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外文报:《香港钞报》第一份香港出版的英文报刊 《德臣报》香港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中文报:《遐迩贯珍》香港最早的中文报刊中文商业报:《香港船头货价纸》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的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3、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上海)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同英法签订《天津条约》,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文报:《华北捷报》上海第一份英文报纸 《字林西报》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中文报:《六合丛谈》上海第一份中文报,不仅是宗教性质,而是一份综合性的新闻性期刊 《万国公报》上海最有影响的中文宗教性报刊,内容以时政为主,对中国时政的评论尤为加强,极力宣传英美等国的通商、传教活动,有利于中国中文商业报:《上海新报》上海最早的商业性报纸,由华北捷报馆创办,字林洋行出版 《申报》1872年,由英商安纳斯托美查在上海创办。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真实性、时效性都很强。《申报》的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已经成熟 《新闻报》1893年在上海创办(华北捷报馆创办)总结: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1、外人在华办报的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2、在华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3、在华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1、维新运动之前:(按照政治派系分类)①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澳门新闻纸》内部抄传的新闻资料,它具有新闻传播的性质,但更多的是一种新闻传播的载体,是我国最早的“译报”。魏源:根据林则徐的资料整理成《海国图志》,这是我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巨著。②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洪仁玕《资政新篇》③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王韬:第一位职业报人、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被誉为“中国新闻报纸之父”,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我国第一份政论性报纸,开创中国近代报刊的政论性文体)其作品被收录在《弢园文录外编》郑观应:编纂专著《盛世危言》④其他:(按照地域分类)内陆:中国人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是1873年8月8日艾小梅在汉口创办的《昭文新报》沿海:容闳在上海创办《汇报》(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另一份报纸为《新报》 广州国人创办的报纸有《述报》、《广报》、《岭南日报》总结:1、第一批国人办报的特点:①在办报主题方面,创办者的身份比较复杂 ②在办报性质方面,除个别报纸外,这些报刊一半时私营性质的 ③在报纸内容方面,这些报刊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着和宣传者 ④在政治立场方面,这些报刊都表现出了鲜明的反侵略爱过思想 ⑤在业务工作方面,这些报刊在形式上大多参照了外国人在当地出版的中文报纸的模式 ⑥在报业环境方面,这些报纸的处境十分困难 维新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背景: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与此同时在国内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1、康梁北京: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报刊,强学会机关报)《万国公报》所刊内容以讲论洋务为主。同一个月,康梁在北京又成立了强学会。 1895年12月16日,《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背景: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引起了京城封建顽固势力的恐慌,《中外纪闻》、强学会被查封。康梁只得南下宣传维新变法的政治新主张。上海:1896年1月12日,康有为在上海创立《强学报》(上海强学会机关报),并在一月份成立的强学会。 1896年8月9日,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2、维新派其他主要报刊:(按照地域分类)①华南地区:《知新报》,康有为在澳门创办②华中地区:《湘学新报》和《湘报》(唐才常和谭嗣同创办)③华北地区:《国闻报》,严复在天津创办总结:1、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①报刊数量多 ②办报地区广。维新运功期间,国人办报遍布全国各地 ③报刊种类多。除了以政论为主的综合性报刊得到迅速发展外,还出现了专业性报刊、纯商业性报刊、文艺娱乐性报刊以及以青年、妇女、儿童为象征对象的报刊、图画报刊、白话报刊2、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主流:①其主流形态始终是维新派主办的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主旨的政论性报刊②从办报方式来看,维新派从“开民智”、“育人才”的总体思想出发,把办报、办学会、办学堂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3、近代新闻立法的有力尝试:康有为等改良主义思想家以言论自由为本的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要求,解开了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第一页①冲破“言禁”和“报禁”,争取言论出版的自由(关键一步)②维新变法后,光绪帝发布多道上谕,进一步扶植、鼓励官绅士民创办近代报刊;对书籍实行免税、加快中国民族报业优惠发展的政策4、维新派办报在新闻业务上的特点:①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报刊文体”是指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盛行一时的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这种文体首先出现在王韬的《循环日报》,“报章文体”以梁启超运用的最好,其在发表在《时务报》上被称之为“时务文体”,发表在《新民丛报》被称之为“时务文体”,其特点是:半白半文,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②新闻报道中夹带评论。(实际是报刊政论文章的一种补充)③编辑工作有所改进。(板式、文章内容、标题都有所改进)④重视新闻的采访工作。(出现了一些时效性、具体生动的新闻报道)⑤运用新闻图片配合新闻报道。(国人近代报刊最早编发新闻图片i1884年创刊的《述报》。)5、维新派办报在中国新闻史上的作用与贡献:①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提倡资产阶级新文化,鼓吹革命,颂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思想,介绍进化论学说,对陈腐的封建思想文化进行批判)②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维新派的报刊宣传始终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其表现为明确的民族主义和国家观念,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③维新派的办刊宣传活动有力的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④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⑤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⑥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近代中国的报刊业发展始于十九世纪初,即清朝的嘉庆年间。你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近代中国的第一份中文报刊的创始人竟然是外国人。1815年8月5日(嘉庆二十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了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考》(Chinese Monthly Magazine),这份月刊以介绍基督教的教义和宣扬基督教为目的,当然其中也有少量的介绍历史、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内容。它是近代以来以中国人为对象的第一份中文期刊,它揭开了中国期刊史的序幕,在中文报刊史上它的出现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而且它的地位也是非常之高的。在《察世俗每月统计考》出版后的几十年间,中国人也开始了自办报刊,但国人办的报刊却一直未曾出现在国人的眼前,相反在华外报一直是中国报刊业的主角。自《察世俗》之后,像《天下新闻》、《万国公报》、《依湿杂说》、《各国消息》、《新闻报》等等的外报一直占据着中国报刊业的市场。作为早期的华文报刊,它们为后来中国人自办报刊提供了范例,但庆幸的是它们并未影响到未来中国报刊业的走势。当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外报中不乏好的期刊,比如众所周知的《申报》就是在华外报的杰出代表,由于其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申报》被誉为中国现代报纸的开端和标志。至于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直到19世纪60年代它们才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最早的几份国人自办的报刊都出现在香港。要说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纸当属《中外新报》,它的前身是1857年11月创办的《香港船头货价纸》,大约在1865年初改名为《中外新报》。作为国人创办的近代第一份报纸,《中外新报》算是发行比较长的报纸,直到1919年才停刊。在《中外新报》出版后的第七年,即1872年4月,香港又出现了一家华人主办的报纸----《华文日报》,这份由陈霭亭先生创办的报纸以向国人灌输世界新知识、让侨胞了解国内政俗为目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该报成为香港众所周知的大报。此后的1874年2月,王韬在香港创办了《循环日报》,该报以政论见长,十九世纪末,更形成了争论报刊主流。它是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份以政论为主的报纸,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报纸,因而《循环日报》成为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出版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报纸之一。除香港外,国人在内地也创办了一批报纸,诸如广州的《羊城采新实录》(1872年创刊)、《西国近事汇编》(1873年创刊)、汉口的《昭文新报》(1873年创刊)、上海的《汇报》(1874年6月16日由容闳创办)、《述报》(1884年创刊)、《广报》(1886年创刊)等等的一系列报纸,其中的《西国近事汇编》是清末最早的官办近代报刊。在随后的维新运动中近代中国报刊创办更是达到了第一个高潮。由于报刊对于扩大维新变法的思想、推动改良运动的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在1894年至1898年间,在北京、天津、上海、长沙、香港等许多城市出现了百余种报刊,而属于改良派和支持改良运动的报纸就达70多种。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中外纪闻》、《时务报》、《知新报》、《湘学新报》《湘报》、《国闻报》《清议报》《新民丛报》等。在维新运动之后的革命与运动中,也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报刊,这些报刊的出现极大的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增长了人们的见识,这也为之后各个革命的成功和抗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舆论基础。1900年到1910年间,《选报》、《外交报》、《东方杂志》、《时报》、《政论》等等的报刊层出不穷;1911年到1920年间,以《中华民国公报》《新青年》《晨报》《每周评论》《新潮》《银行周刊》等等报刊较为著名,影响较大;1920年到1930年间,《政治周报》《楚光日报》《热血日报》《汉口民国日报》《中央日报》《中国青年》《世界日报》等等报纸闻名遐迩。这一系列的报刊杂志,成为了中国近代舆论界的主力军,指引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到大革命时期,我国的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也基本定型,中国的新闻界的发展也逐渐步入了正轨。在后期的抗战中,我国舆论界的发展日臻完善并在鼓舞抗日将士的士气,促进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也为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新闻舆论界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此我国的新闻舆论的发展朝着实时、真实、准确的方向发展,而且慢慢的步入了世界报刊业的行列,让国人更好地了解世界,也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让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融入到了世界这个大的交流圈,促进了我国的全面发展。求采纳,答案我私信发给你了

《史学月刊》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不过好像只有学校内部可以流通,不知道能不能买到

“落后就要挨打。”在我看来,这个道理贯穿着整个历史。回顾过去,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寇侵华,无一不在印证着:昔日的中国因为懦弱而受尽欺凌。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变得强大,也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却不能轻易忘记这些灾难深重的屈辱史,在这段时间里,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以号称当时的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在1840年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战败后,清政府还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后来,英法在1856年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此后又陆续有英法俄的《北京条约》、1885年中法的《中法新约》、1894年中日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的《辛丑条约》等等。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如果没有这些侵略战争,我想,中国的现状可能要好得多。大批的不平等条约不知道让我们中国人倒退了多少年。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建国以后的发展十分迅速,我们几十年里就完成了别的国家要几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就像我们从制造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只用了七年的时间,但美国却要花去200年。虽然我们现在和美国、英国等国还有一些差距,但要考虑到两国不同的历史背景。 其实,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像林则徐、关天培、左宝贵、丁汝昌等批爱国将领的涌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造成沉重的打击,社会各阶层的团结一致,让人民看到了希望。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所以,不必去盲目崇拜美国、日本,我们应该崇拜我们中国人自己。 还记得,小时侯,我学会的第一首歌是《社会主义好》,歌词的最后那一句“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相信所有的中国人也都听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并不是凭空编造的,它们的存在是有依据的。 提到中国,又会忍不住想到让我们全体中国人自豪的“红军长征”。长征的年代已离我们远去,但“长征精神”却代代相传,就像是保存精神火种一样。 长征途中许多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常常在我们的心中荡漾,那种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永雄气概,那种互帮互助、亲密团结的合作精神,那种严守纪律、全心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都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前进。但在无数的光环下,还有许许多多同样出色的战士,他们或许没有令人们为之称赞的英勇事迹,但“长征精神”在他们身上,同样是熠熠生辉。 在这里叙述一个长征故事——“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 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途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有一位普通的红军叫做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队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看了这个故事,心中感到无比沉重!谢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毅然把自己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每天,自己在饥饿中煎熬,也不愿连累队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询问那母子三人的情况,在得知“他们很好”的回答后,嘴角才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对战友的深厚情谊,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们铭记在心中的“长征精神”。 二万五千里,在中国的土地上走了一圈,也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走了一圈。我们红军历尽艰难,突破重围,翻雪山,过草地,渡赤水,还要飞夺泸定桥。从 1934年秋开始到1936年10月,这段历程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胜利树立起了一座无与伦比的里程碑。 长征,对于我们新世纪的一代,或许已经太遥远了。我们未曾经历过这样的艰难困苦、这样的惊心动魄,但这段历史,还是带给我们无数的深思。种种永垂不朽的“长征精神”,值得我们去揣摩,去学习。当然,在新世纪,在我们学生中,这些“长征精神”,需要在学习中发扬,在校园中发扬,在做人处事中发扬,在一点一滴的成长道路上发扬,在为祖国的建设中发扬。我们要将这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让这些瑰宝,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者。 历史,给我的带来震撼的不仅仅是长征,还有辛亥革命,百万雄师过长江,五四运动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叙述它们给我带来的是如何的感受了。 知史可以明得失。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大多可以从历史上找到经验或教训,这对于我们今后的为人处世是非常有意义的。 学史使人明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的。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

  • 索引序列
  • 近代中国期刊点评人物
  • 近代中国期刊点评人是谁
  • 近代中国期刊点评
  • 近代中国期刊点评人的作品
  • 近代中国期刊点评中心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