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博物馆研究期刊官网查询

博物馆研究期刊官网查询

发布时间:

博物馆研究期刊官网查询

1、知网首页点击“出版物检索”,转下页在检索框输入期刊名称,即可查到该期刊的相关信息,包括影响因子。2、知网首页中间模块“出版平台和评价”,点击“选刊投稿”进入中国学术论文期刊投稿平台,检索框输入期刊名字,即可检索到相关期刊的影响因子。

中国厂矿医学

登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官网

进入中国知网的官网,点击期刊大全在搜索界面搜索期刊名望采纳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期刊官网查询

一般这种官网会有一些公示查阅的,或者文件。比如一些核心都有相关目录。

1986年,以北京自然博物馆生态研究室为基础,在大兴南海子建立的麋鹿研究生态实验中心引进英国的麋鹿种群成功,即现今的“麋鹿研究中心”。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北京自然博物馆每年完成20多项科研课题,其中1992年—1997年中,北京自然博物馆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6个、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个、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萌芽计划基金项目1个,有4名中青年科学工作者入选“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 1977年和1978年,北京自然博物馆先后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对新疆天山托木尔峰的联合科学考查,陈绍煋研究馆员参与的《天山托木尔峰地区的高等植物区系调查》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研成果二等奖;甄朔南研究馆员等人的《中国恐龙足迹研究》完成了对中国恐龙足迹的开创性研究;王绍芳研究馆员的《湘中晚石炭世底栖动物古生态及群落研究》分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三等奖;李建军研究馆员的《南极费尔南德斯半岛鸟类足迹研究》论文收入了中国第四次南极考察论文集,该项目获1997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黄劲松副研究馆员参与的“华北植物区系地理研究”获中国科学院1998年科研三等奖;北京自然博物馆还完成了国家科委委托的“关于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可行性研究”项目。 北京自然博物馆还和国外开展了一些合作研究项目,如与美国地球探索协会合作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古生物考察,与美国新墨西哥洲自然博物馆合作的云南禄丰下侏罗纪似哺乳爬行动物研究以及杨思谅研究馆员与德国圣肯堡自然博物馆合作的蟹类研究;饶成刚研究馆员曾与美国学者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共同发表了“早期鸟类飞翔与攀握:来自中国下白垩统地区的新化石证据”的论文。1994年北京自然博物馆与柳州白莲洞洞穴博物馆联合举办了“中国古人类与史前文化渊源关系”国际学术讨论会。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于1993年举办了“自然科学博物馆与环境”国际学术讨论会。北京自然博物馆科学工作者还曾当选为国际第四纪地学大会的中方主席和世界鸟类学会秘书长。 几十年来,北京自然博物馆先后出版一些有代表性的科研专著和科普读物,如甄溯南的《中国恐龙足迹研究》、蔡其侃的《北京鸟类志》、王鸿媛的《北京鱼类志》、刘思孔与他人合著的《中国蝶类志》及《中国鸟类食毛目的研究》等。馆内有关专家还直接参与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植物志》等专著的编纂工作。由馆内专家集体编写的科普图书《生物史图说》,1982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周国兴研究馆员的《人之由来》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普读物;1996年关键研究馆员等撰写的大型科普读物《恐龙时代》一书,被出版社作为优秀图书推荐给读者。科普作家唐锡阳的著作《环球绿色行》一书。甄塑南和周国兴研究馆员曾被中国作家协会授予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称号。 北京自然博物馆的专业学术刊物《北京博物馆研究报告》创刊于1979年,已出版了60期,并与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专业研究机构保持着资料交换关系。2005年2月《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报告》改为《自然科学与博物馆研究》,由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地质博物馆和北京天文馆共同主办。北京自然博物馆与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共同主办的科普期刊《大自然》杂志创刊于1979年,已发行出版了119期,1997年被中国科协评为优秀科技期刊。

博物馆研究期刊官网

<中国博物馆>中国博物馆学会主办 刊号ISSN1002-9648

《中国博物馆》志是改革开放初期的1984年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会刊。最初名称为《博物馆》,1985年改为现在的刊名。杂志的定位是:关注理论研究,指导文博工作,推动博物馆建设与发展,联系会员与文博单位,在我国博物馆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背景下,成为中国博物馆行业学术研究、理论探索和协会建设与宣传的前沿阵地。创刊以来,它致力于中国博物馆学的学科建设,在理论博物馆学、应用博物馆学方面进行了积极和富有成效的探索,促进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壮大和中国博物馆学的成长,提升了中国博物馆界的专业研究水平,促进中国博物馆学走向成熟。《中国博物馆》杂志以“学术性、前瞻性、开放性”为宗旨,以学术性为立刊之本,努力做到“学术性、思想性、文化性、信息性”的统一,力求展现我国及国际博物馆行业的发展态势和学术成果,适当偏重博物馆学理论、博物馆文化和博物馆业务经验等方面的内容,成为开展博物馆学术研究的阵地、从事博物馆工作的帮手、学习博物馆理论方法与政策法规的园地,以及培育博物馆专业人才的摇篮。《中国博物馆》杂志开设的栏目有:特稿、专题、文论(理论与实践)、展览评论、文博人生、博物馆推介、博物馆图书评论与书讯、博物馆相关学术会议综述、批评与回应等。《中国博物馆》杂志为季刊,128页,每季度第二月出版,每期定价28元,全年定价112元。 期刊名称:中国博物馆主办单位:中国博物馆学会出版周期:季刊出版地:北京市语言种类:中文开本尺寸:16开国际刊号:1002-9648国内刊号:11-1462/G2创刊时间:1984年

国家博物馆期刊官网查询

不过打不开网页。

《中国博物馆》志是改革开放初期的1984年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会刊。最初名称为《博物馆》,1985年改为现在的刊名。杂志的定位是:关注理论研究,指导文博工作,推动博物馆建设与发展,联系会员与文博单位,在我国博物馆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背景下,成为中国博物馆行业学术研究、理论探索和协会建设与宣传的前沿阵地。创刊以来,它致力于中国博物馆学的学科建设,在理论博物馆学、应用博物馆学方面进行了积极和富有成效的探索,促进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壮大和中国博物馆学的成长,提升了中国博物馆界的专业研究水平,促进中国博物馆学走向成熟。《中国博物馆》杂志以“学术性、前瞻性、开放性”为宗旨,以学术性为立刊之本,努力做到“学术性、思想性、文化性、信息性”的统一,力求展现我国及国际博物馆行业的发展态势和学术成果,适当偏重博物馆学理论、博物馆文化和博物馆业务经验等方面的内容,成为开展博物馆学术研究的阵地、从事博物馆工作的帮手、学习博物馆理论方法与政策法规的园地,以及培育博物馆专业人才的摇篮。《中国博物馆》杂志开设的栏目有:特稿、专题、文论(理论与实践)、展览评论、文博人生、博物馆推介、博物馆图书评论与书讯、博物馆相关学术会议综述、批评与回应等。《中国博物馆》杂志为季刊,128页,每季度第二月出版,每期定价28元,全年定价112元。 期刊名称:中国博物馆主办单位:中国博物馆学会出版周期:季刊出版地:北京市语言种类:中文开本尺寸:16开国际刊号:1002-9648国内刊号:11-1462/G2创刊时间:1984年

博物馆研究期刊官网首页

考古发掘与研究 上个世纪30、40年代,一批著名专家学者云集南京博物院,如李济、吴金鼎、夏鼐、曾昭燏、王天木等,他们或独立、或与中央研究院合作,对四川、云南、贵州、甘肃、新疆等地的民族、民俗、古迹、民间艺术,进行调查、发掘和研究,主持或参与了云南苍洱地区考古发掘、四川彭山崖墓考古发掘、河南安阳殷遗址考古发掘、山东日照两城镇龙山文化城址考古发掘等。通过收购、拨交、发掘,曾一度集中了全国的一流珍品二三十万件,其中包括绘画中的《历代帝后像》、《唐明皇幸蜀图》,铜器中的毛公鼎、司母戊鼎等稀世国宝。上世纪50年代初,南京博物院作为华东文物工作队的主要组成,曾在江苏、福建、浙江、安徽、山东等地主持或参与发掘了一批文化遗址和墓葬,曾昭燏、尹焕章、赵青芳等主持发掘的南唐二陵、青莲岗遗址等大批墓葬都颇具影响。1954年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以江苏境内为主。上世纪90年代后,南京博物院的考古工作重点围绕区域文化研究,对大型遗址进行科 学的考古发掘,硕果累累。及至2007年底,由南京博物院主持进行的昆山赵陵山遗址(1991)、高邮龙虬庄遗址(1993)、扬州唐城遗址(1993)、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墓(1995)、扬州宋大城遗址(1995)、金坛三星村遗址(1998)、江阴高城墩遗址(1999)、连云港藤花落遗址(2000)、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2004)、江苏句容金坛土墩墓墓群(2005)等十项考古发掘,相继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位居全国前列。其中藤花落、句容金坛土墩墓考古发掘还获得全国田野考古二等奖、三星村遗址的考古发掘获得三等奖,显示了南京博物院考古的实力和水平。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南京博物院考古工作者历年整理出版了《南京附近考古报告》、《华东新石器时代遗址》、《南唐二陵》、《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北阴阳营》、《四川彭山汉代崖墓》、《无锡鸿山越墓》等大型发掘报告,尤其是提出的龙虬文化、“青莲岗文化”、“湖熟文化”等考古学文化的命名,曾在中国考古学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文物保护技术研究 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技术研究起步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承担着江苏省馆藏文物和地面文物的保护工作,并以较强的技术优势为周边省区抢救保护了大批珍贵文物。自2001年以来先后有“旧纸张保护技术”、“NMF—1防霉剂”、“复方中草药杀虫剂”等14个项目,获国家、文化部、省文化厅各种等级大奖。 “脆弱纸张网膜加固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青铜器保护新材料”、“白蚁防治新药”等研究成果在全国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民族民俗学调查 民族民俗学的调查和征集工作是南博机构建置的另一特点,是全国博物馆中唯一设置有民族民俗学研究的机构,它起源于40年代在川、康、黔等省对彝、纳西、苗、傣、僳僳等少数民族的调查,而主要对太湖地区汉族的民俗、民风进行专题调查,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学术活动及期刊 江苏省博物馆学会、考古学会、民俗学会和吴文化学会都挂靠在南京博物院,自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起,以学会为依托,先后开展了“长江下游史前文化研究”、“红楼梦研究”、“吴 文化研究”等研究活动。由四个学会合办的《文博通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成为公开发行的《东南文化》杂志,是国内外文博、考古界的重要学术刊物,连续被评为省内10种优秀社科杂志之一,2001年还被列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双效”刊物。进入21世纪以来,南京博物院立足江苏,放眼全国,主办或承办的“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数字博物馆论坛暨中国博物馆学会博物馆数字化专业委员会2006年会”等一系列学术活动都获得较好的反响。 出版 建院以来,南京博物院主持编撰了文博、考古图书百余部。其中上世纪30年代曾昭燏、李济的著述《博物馆学》奠定了中国博物馆学的基础。进入新时期以来编撰出版的《南京博物院藏宝录》、《新沂花厅——新石期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南京博物院文物博物馆考古文集》、《中国清代官窑瓷器》、《南京博物院藏名画欣赏》、《南京博物院藏明清肖像画》 、《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都受到学界好评。 信息技术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文明快速进入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新时代,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也在变革着人们利用博物馆的方式。1999年,南京博物院成立了信息中心。在规划、建设、维护本院的信息网络和通信网络系统的基础上,建立文化遗产信息管理系统,承担文博信息化科研工作。自建立以来在文博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多的成果,推动南京博物院进入了国内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先进行列。2003年,设计、开发的南京博物院网站荣获文化部、团中央、国家信息化推进工作办公室、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等十家单位联合颁发的“全国优秀文化网站”称号。完成了承担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大遗址保护中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研究”的科研工作。信息中心还受到许多文博机构的邀请,协助数十家博物馆完成了信息化、多媒体展览的规划、设计。 在抗日战争内迁西南期间,一批著名专家云集于此,如李济、吴金鼎、夏鼐、曾昭橘、王天木等。进行考古发掘、民族调查,南京博物院还编辑出版《南京附近考古报告》、《华东新石器时代遗址》、《沂南汉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南京博物院院藏古画选集》 、《南唐二陵发掘报告》、《扬州八家画集》、《江苏省出土文物选集》、《苏州砖刻》、《南京博物院藏画集》、《江苏彩陶》、《江苏六朝青瓷》 、《六朝艺术》、《南朝陵墓石刻》、《太平天国壁画》、《南京博物院》 、《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么些象形文字字典》等数十种图册、专著及《南京博物院集刊》、《东南文化》等刊物。2002年10月15日,南京博物院获得“中国优秀文化网站”称号。2002年11月中旬-2003年1月22日,由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和宿迁市文化局、泗阳县广播电视文化局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对泗阳县三庄乡的陈墩汉墓、大青墩汉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了青铜器、漆木器、玉器、乐器、钱币、印章等一批珍贵文物,并且还发现了由庞大的木质大门、回廊、院子构成的一个完整的建筑形态。2002年4月26日,南京博物院获南京市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南京市无碍设施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002年,在江阴佘城遗址发现商代中期公共建筑。图为2号房址。2002年6月21日,张雪菲同志参加江苏省省级机关纪念建党80周年演讲比赛,荣获中共江苏省委省级机关工作委员会颁发的演员二等奖徐湖平作品《五月的鲜花》荣获一等奖。

没有 北京博物馆和北京古生物博物馆有:中国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地质博物馆、北京世界公园内古生物博物馆.....等

《中国博物馆》志是改革开放初期的1984年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会刊。最初名称为《博物馆》,1985年改为现在的刊名。杂志的定位是:关注理论研究,指导文博工作,推动博物馆建设与发展,联系会员与文博单位,在我国博物馆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背景下,成为中国博物馆行业学术研究、理论探索和协会建设与宣传的前沿阵地。创刊以来,它致力于中国博物馆学的学科建设,在理论博物馆学、应用博物馆学方面进行了积极和富有成效的探索,促进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壮大和中国博物馆学的成长,提升了中国博物馆界的专业研究水平,促进中国博物馆学走向成熟。《中国博物馆》杂志以“学术性、前瞻性、开放性”为宗旨,以学术性为立刊之本,努力做到“学术性、思想性、文化性、信息性”的统一,力求展现我国及国际博物馆行业的发展态势和学术成果,适当偏重博物馆学理论、博物馆文化和博物馆业务经验等方面的内容,成为开展博物馆学术研究的阵地、从事博物馆工作的帮手、学习博物馆理论方法与政策法规的园地,以及培育博物馆专业人才的摇篮。《中国博物馆》杂志开设的栏目有:特稿、专题、文论(理论与实践)、展览评论、文博人生、博物馆推介、博物馆图书评论与书讯、博物馆相关学术会议综述、批评与回应等。《中国博物馆》杂志为季刊,128页,每季度第二月出版,每期定价28元,全年定价112元。 期刊名称:中国博物馆主办单位:中国博物馆学会出版周期:季刊出版地:北京市语言种类:中文开本尺寸:16开国际刊号:1002-9648国内刊号:11-1462/G2创刊时间:1984年

不是

  • 索引序列
  • 博物馆研究期刊官网查询
  •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期刊官网查询
  • 博物馆研究期刊官网
  • 国家博物馆期刊官网查询
  • 博物馆研究期刊官网首页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