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博物馆研究期刊官网

博物馆研究期刊官网

发布时间:

博物馆研究期刊官网

<中国博物馆>中国博物馆学会主办 刊号ISSN1002-9648

《中国博物馆》志是改革开放初期的1984年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会刊。最初名称为《博物馆》,1985年改为现在的刊名。杂志的定位是:关注理论研究,指导文博工作,推动博物馆建设与发展,联系会员与文博单位,在我国博物馆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背景下,成为中国博物馆行业学术研究、理论探索和协会建设与宣传的前沿阵地。创刊以来,它致力于中国博物馆学的学科建设,在理论博物馆学、应用博物馆学方面进行了积极和富有成效的探索,促进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壮大和中国博物馆学的成长,提升了中国博物馆界的专业研究水平,促进中国博物馆学走向成熟。《中国博物馆》杂志以“学术性、前瞻性、开放性”为宗旨,以学术性为立刊之本,努力做到“学术性、思想性、文化性、信息性”的统一,力求展现我国及国际博物馆行业的发展态势和学术成果,适当偏重博物馆学理论、博物馆文化和博物馆业务经验等方面的内容,成为开展博物馆学术研究的阵地、从事博物馆工作的帮手、学习博物馆理论方法与政策法规的园地,以及培育博物馆专业人才的摇篮。《中国博物馆》杂志开设的栏目有:特稿、专题、文论(理论与实践)、展览评论、文博人生、博物馆推介、博物馆图书评论与书讯、博物馆相关学术会议综述、批评与回应等。《中国博物馆》杂志为季刊,128页,每季度第二月出版,每期定价28元,全年定价112元。 期刊名称:中国博物馆主办单位:中国博物馆学会出版周期:季刊出版地:北京市语言种类:中文开本尺寸:16开国际刊号:1002-9648国内刊号:11-1462/G2创刊时间:1984年

博物馆研究期刊官网查询

1、知网首页点击“出版物检索”,转下页在检索框输入期刊名称,即可查到该期刊的相关信息,包括影响因子。2、知网首页中间模块“出版平台和评价”,点击“选刊投稿”进入中国学术论文期刊投稿平台,检索框输入期刊名字,即可检索到相关期刊的影响因子。

中国厂矿医学

登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官网

进入中国知网的官网,点击期刊大全在搜索界面搜索期刊名望采纳

博物馆研究期刊官网首页

考古发掘与研究 上个世纪30、40年代,一批著名专家学者云集南京博物院,如李济、吴金鼎、夏鼐、曾昭燏、王天木等,他们或独立、或与中央研究院合作,对四川、云南、贵州、甘肃、新疆等地的民族、民俗、古迹、民间艺术,进行调查、发掘和研究,主持或参与了云南苍洱地区考古发掘、四川彭山崖墓考古发掘、河南安阳殷遗址考古发掘、山东日照两城镇龙山文化城址考古发掘等。通过收购、拨交、发掘,曾一度集中了全国的一流珍品二三十万件,其中包括绘画中的《历代帝后像》、《唐明皇幸蜀图》,铜器中的毛公鼎、司母戊鼎等稀世国宝。上世纪50年代初,南京博物院作为华东文物工作队的主要组成,曾在江苏、福建、浙江、安徽、山东等地主持或参与发掘了一批文化遗址和墓葬,曾昭燏、尹焕章、赵青芳等主持发掘的南唐二陵、青莲岗遗址等大批墓葬都颇具影响。1954年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以江苏境内为主。上世纪90年代后,南京博物院的考古工作重点围绕区域文化研究,对大型遗址进行科 学的考古发掘,硕果累累。及至2007年底,由南京博物院主持进行的昆山赵陵山遗址(1991)、高邮龙虬庄遗址(1993)、扬州唐城遗址(1993)、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墓(1995)、扬州宋大城遗址(1995)、金坛三星村遗址(1998)、江阴高城墩遗址(1999)、连云港藤花落遗址(2000)、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2004)、江苏句容金坛土墩墓墓群(2005)等十项考古发掘,相继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位居全国前列。其中藤花落、句容金坛土墩墓考古发掘还获得全国田野考古二等奖、三星村遗址的考古发掘获得三等奖,显示了南京博物院考古的实力和水平。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南京博物院考古工作者历年整理出版了《南京附近考古报告》、《华东新石器时代遗址》、《南唐二陵》、《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北阴阳营》、《四川彭山汉代崖墓》、《无锡鸿山越墓》等大型发掘报告,尤其是提出的龙虬文化、“青莲岗文化”、“湖熟文化”等考古学文化的命名,曾在中国考古学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文物保护技术研究 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技术研究起步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承担着江苏省馆藏文物和地面文物的保护工作,并以较强的技术优势为周边省区抢救保护了大批珍贵文物。自2001年以来先后有“旧纸张保护技术”、“NMF—1防霉剂”、“复方中草药杀虫剂”等14个项目,获国家、文化部、省文化厅各种等级大奖。 “脆弱纸张网膜加固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青铜器保护新材料”、“白蚁防治新药”等研究成果在全国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民族民俗学调查 民族民俗学的调查和征集工作是南博机构建置的另一特点,是全国博物馆中唯一设置有民族民俗学研究的机构,它起源于40年代在川、康、黔等省对彝、纳西、苗、傣、僳僳等少数民族的调查,而主要对太湖地区汉族的民俗、民风进行专题调查,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学术活动及期刊 江苏省博物馆学会、考古学会、民俗学会和吴文化学会都挂靠在南京博物院,自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起,以学会为依托,先后开展了“长江下游史前文化研究”、“红楼梦研究”、“吴 文化研究”等研究活动。由四个学会合办的《文博通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成为公开发行的《东南文化》杂志,是国内外文博、考古界的重要学术刊物,连续被评为省内10种优秀社科杂志之一,2001年还被列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双效”刊物。进入21世纪以来,南京博物院立足江苏,放眼全国,主办或承办的“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数字博物馆论坛暨中国博物馆学会博物馆数字化专业委员会2006年会”等一系列学术活动都获得较好的反响。 出版 建院以来,南京博物院主持编撰了文博、考古图书百余部。其中上世纪30年代曾昭燏、李济的著述《博物馆学》奠定了中国博物馆学的基础。进入新时期以来编撰出版的《南京博物院藏宝录》、《新沂花厅——新石期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南京博物院文物博物馆考古文集》、《中国清代官窑瓷器》、《南京博物院藏名画欣赏》、《南京博物院藏明清肖像画》 、《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都受到学界好评。 信息技术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文明快速进入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新时代,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也在变革着人们利用博物馆的方式。1999年,南京博物院成立了信息中心。在规划、建设、维护本院的信息网络和通信网络系统的基础上,建立文化遗产信息管理系统,承担文博信息化科研工作。自建立以来在文博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多的成果,推动南京博物院进入了国内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先进行列。2003年,设计、开发的南京博物院网站荣获文化部、团中央、国家信息化推进工作办公室、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等十家单位联合颁发的“全国优秀文化网站”称号。完成了承担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大遗址保护中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研究”的科研工作。信息中心还受到许多文博机构的邀请,协助数十家博物馆完成了信息化、多媒体展览的规划、设计。 在抗日战争内迁西南期间,一批著名专家云集于此,如李济、吴金鼎、夏鼐、曾昭橘、王天木等。进行考古发掘、民族调查,南京博物院还编辑出版《南京附近考古报告》、《华东新石器时代遗址》、《沂南汉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南京博物院院藏古画选集》 、《南唐二陵发掘报告》、《扬州八家画集》、《江苏省出土文物选集》、《苏州砖刻》、《南京博物院藏画集》、《江苏彩陶》、《江苏六朝青瓷》 、《六朝艺术》、《南朝陵墓石刻》、《太平天国壁画》、《南京博物院》 、《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么些象形文字字典》等数十种图册、专著及《南京博物院集刊》、《东南文化》等刊物。2002年10月15日,南京博物院获得“中国优秀文化网站”称号。2002年11月中旬-2003年1月22日,由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和宿迁市文化局、泗阳县广播电视文化局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对泗阳县三庄乡的陈墩汉墓、大青墩汉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了青铜器、漆木器、玉器、乐器、钱币、印章等一批珍贵文物,并且还发现了由庞大的木质大门、回廊、院子构成的一个完整的建筑形态。2002年4月26日,南京博物院获南京市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南京市无碍设施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002年,在江阴佘城遗址发现商代中期公共建筑。图为2号房址。2002年6月21日,张雪菲同志参加江苏省省级机关纪念建党80周年演讲比赛,荣获中共江苏省委省级机关工作委员会颁发的演员二等奖徐湖平作品《五月的鲜花》荣获一等奖。

没有 北京博物馆和北京古生物博物馆有:中国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地质博物馆、北京世界公园内古生物博物馆.....等

《中国博物馆》志是改革开放初期的1984年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会刊。最初名称为《博物馆》,1985年改为现在的刊名。杂志的定位是:关注理论研究,指导文博工作,推动博物馆建设与发展,联系会员与文博单位,在我国博物馆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背景下,成为中国博物馆行业学术研究、理论探索和协会建设与宣传的前沿阵地。创刊以来,它致力于中国博物馆学的学科建设,在理论博物馆学、应用博物馆学方面进行了积极和富有成效的探索,促进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壮大和中国博物馆学的成长,提升了中国博物馆界的专业研究水平,促进中国博物馆学走向成熟。《中国博物馆》杂志以“学术性、前瞻性、开放性”为宗旨,以学术性为立刊之本,努力做到“学术性、思想性、文化性、信息性”的统一,力求展现我国及国际博物馆行业的发展态势和学术成果,适当偏重博物馆学理论、博物馆文化和博物馆业务经验等方面的内容,成为开展博物馆学术研究的阵地、从事博物馆工作的帮手、学习博物馆理论方法与政策法规的园地,以及培育博物馆专业人才的摇篮。《中国博物馆》杂志开设的栏目有:特稿、专题、文论(理论与实践)、展览评论、文博人生、博物馆推介、博物馆图书评论与书讯、博物馆相关学术会议综述、批评与回应等。《中国博物馆》杂志为季刊,128页,每季度第二月出版,每期定价28元,全年定价112元。 期刊名称:中国博物馆主办单位:中国博物馆学会出版周期:季刊出版地:北京市语言种类:中文开本尺寸:16开国际刊号:1002-9648国内刊号:11-1462/G2创刊时间:1984年

不是

博物馆研究期刊官网电话

021-63723500

是滴是滴,是67027702

是这个号码没错,据可靠消息说,自然博物馆预约当天就接到电话1726个,1免费开放第一天就光上午就挤爆2000人参观。照这数量是打不进电话预约电话:67027702 预约时间:周二——周日(9:00—16:00) 领票时间:周二——周日(9:00—16:00)

回答 您好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信息 邮编:100010 电话:010-65128321 查询 地址:北京市天安门广场东侧 分类:博物馆 更多3条 

博物馆研究杂志官网

回答 1,蔡国声,是文物鉴定界有名的“高产专家”,出版过很多鉴赏类的书籍,让他名声大噪的是央视《寻宝》节目,那以后几乎每一个刚入行的藏友都听过他的大名。网上还介绍说:“蔡国声先生能慧眼识珠却从不捡漏,因为他觉得自己不适合做腰缠万贯的富翁。” 2,叶佩兰,出生在北京,早年误打误撞进入故宫,进行文物整理工作。被分配到陶瓷组后在孙瀛洲老先生后面学习,40多年时间名不见经传,自从参加了鉴宝节目后声名鹤起,据说对中国彩瓷的研究特别厉害。 3,周南泉,在玉器鉴定界,他的地位应该可以进前三了吧,他是故宫研究员,还拥有中国收藏家协会、中国宝玉石协会、央视《艺术品投资》栏目首席专家等众多头衔,被人称为“玉界泰斗”,号称鉴定超10万件玉器无一失手! 4,邓丁三,是比较有影响力的《收藏家》杂志的主编,曾任首都博物馆副主任,《一槌定音》栏目专家组成员,北大资源学院文物系教授。曾有网友评价他拥有一双“透视眼”,一眼就能看出文物的真假。 更多2条 

刘传友老师不错比较专业,比较实在靠谱

文物鉴定专家刘传友

贾文忠■ 青铜器研究鉴定专家、文物修复专家■ 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 研究部文物研究室主任(书法家、全形拓专家)■ 中华全国工商联古玩商会中国青铜研究会会长■ 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文物学会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中国民间国宝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 国际亚西亚民俗学会(中国委员会)副秘书长■ 文化部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专家委员会专家■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常务理事■ 中国博物馆学会保管专业委员会理事■ 中国博物馆学会藏品保护专业委员会理事■ 中国博物馆学会民办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专家组组长■ 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常务理事■ 中国考古学会会员■ 中央电视台《鉴宝》、《寻宝》专家《艺术品投资》顾问■ 淘雅在线艺术顾问贾文忠,字 闻钟 号 铜斋,1961年生于北京金石世家,老北京古铜张派第四代传人。大学文化,并曾就读北京大学考古系“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研究生班。现为九三学社社员,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客座教授。《文物修复研究》期刊主编,《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期刊编委。2002年入选《中国文物报》中国文博界百位“学术成就显著,具有创新精神”的专家学者。自幼酷爱书画、篆刻,受家父著名文物修复专家贾玉波影响学习文物修复、青铜器鉴定,先后向胡爽盦、傅大卣、魏隐儒、大康(康殷)学习书法、绘画、篆刻。1979年参加工作在北京市文物局从事文物修复、复制工作。并向傅大卣、程长新、马宝山、魏隐儒、赵存义等先生学习青铜器鉴定、碑拓、版本、陶瓷等方面知识。先后在首都博物馆保管部、中国农业博物馆从事文物征集、保护、修复、保管、鉴定研究等工作。承担过很多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如:1985年修复北京孔庙九块皇帝御书大匾,1990年参与修复全国重大考古发现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商代青铜器修复。1991年至1993年参与并指导主持修复全国重大考古发现河南三门峡西周虢国墓地西周青铜器修复,及修复浙川下寺出土的楚国青铜器。国家十部委“指南针计划古代发明课题--古代农业发明中--“农业文物保护研究”及“重要农业文物数据库”,“博物馆展示课题”。“中国农耕文化与民间剪纸课题”。国家文物局“文物修复标准、文物修复师资格认证课题”等等。被誉为:《文物郎中》是当代传统文物修复行业领军人物。在文物修复工作中创造出用艺术手段修复文物的方法并走出一条从修复、复制中学习鉴定的捷径。近年来走遍中国遍访调查各地青铜器造假方法,总结出一套青铜鉴定方法,是当今青铜器鉴定实力派专家。青铜器全形拓,是青铜器研究的延续,清未民国凡研究青铜器专家均收藏全形拓本。据说是清嘉庆年间,江苏焦山寺里有尊焦山鼎,住持六舟和尚闲暇时将其制成全形拓,求者颇多。金石学家阮元知晓后,便邀六舟和尚将自己所藏三代青铜器,制成全形拓,以飨友人。得者如获至宝,分外珍惜,从而开创了全形拓之先河,六舟和尚为全形拓之鼻祖。全形拓,又称立体拓。初始于清末,消失于民国,民国全形拓名家首推周希丁、其徒弟傅大卣得以继承。由于贾文忠自幼喜爱书画、篆刻,又拜傅大卣为师他的全形拓是集金石传拓和颖拓为一体的艺术创新,其作品器形准确,透视合理,纹饰清晰、铭文规范、效果逼真。学者专家都给予很高的评价,是当代青铜器全形拓名家。贾文忠常期以来注重人才培养,1995年起担任海淀走读大学客座教授,为海淀走读大学策划成立文物保护修复专业(全国招生)获教委批准,使文物修复真正走入大学课堂。先后受聘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客座教授。长期应邀为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学会、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收藏家协会等举办培训授课。事迹:曾在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专题报道、《走进科学》贾文忠专集、凤凰卫视《天地人》专访,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文物报、北京晚报、纽约《侨报》及各类杂志专访。

  • 索引序列
  • 博物馆研究期刊官网
  • 博物馆研究期刊官网查询
  • 博物馆研究期刊官网首页
  • 博物馆研究期刊官网电话
  • 博物馆研究杂志官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