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生态文明新时代杂志官网网址电话

生态文明新时代杂志官网网址电话

发布时间:

生态文明新时代杂志官网网址电话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一表述提出了“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概念,将生态文明提升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特定时代的高度,是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次理论创新。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和演化逻辑的必然要求,为此必须走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发展道路,深刻把握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决策部署。  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和演化逻辑的必然要求  文明的发展形态从来不是个人意志的体现,它既是现实化的历史运动,也是最广泛的社会共识。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工业社会在创造辉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进一步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使人类陷入了空前的资源紧张、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泥沼当中。人类要摆脱这场危机,呼唤一场文明形态的全面变革。这场变革就是生态文明的转型,以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不可逆的必然选择。  从文明的演化逻辑来看,虽然根据人类文明在不同时期所表现的特质可以将文明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或阶段,但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演化是一个有机统一的过程,期间有转折却并无断裂。透过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发现生态文明从萌芽到发育、成长的过程。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实际上是人类文明发展积淀的一种必然结果。尽管在以往的文明阶段,生态文明并未获得显性的内涵或形式,但是它已经在以往的文明母体中悄悄地孕育着。  从文明的实践维度来看,伴随着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到了20世纪60年代,全球关于生态与环境的话语表达愈益活跃,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实践运动。在我国,1973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环境保护被确立为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成为了由政府主导的社会实践运动。1983年,保护环境被确立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保护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到2007年,建设生态文明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并且提出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上升为执政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战略地位的提升,一方面体现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党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在不断深入,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在不断增强。  “绿色”发展道路是通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如同经济建设一样,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实际也是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初级阶段。因此,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这条路注定不会平坦,注定要经历各种阵痛,各种曲折。但是,我们的方向是明确的,信念是笃定的,就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具体落实到生态文明建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走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发展道路。所谓“绿色道路”,是指“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可循环、高效益、可持续”的道路。它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曾经走过的“黑色道路”,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循环、低效益”的道路。“黑色道路”不可持续,中国不能走也走不通这样的道路,它不仅为国情所不容——中国的人均资源少和环境容量小,加上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非资本主义国家,不能搞生态殖民主义,而且为世情所不容——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制定好了有利于他们自己的各项国际规则,使中国的污染成本不可能转移出去。  “绿色道路”是一条通向生态文明的道路,一条我们正在探索的道路。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沿着这条道路,扎实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基本形成了主体功能区布局,初步建立了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应该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是正确的,切实有效的,为迈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深刻把握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决策部署  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现实意义进一步凸显。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没有生态文明的小康社会是不全面的小康社会。“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生态文明建设只能进一步加强,而不能削弱;只能进一步抓紧,而不能丝毫放松;只能进一步加快,而不能放缓步伐。  正是站在这样一种时代高度,党的十八大首次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科学回答了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基本要求是什么、基本任务是什么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应积极探索和遵循科学的发展思路。一是要以坚持生态文明理念为前提。生态文明的理念有三个层次: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人是自然之子。面对自然,人类必须始终怀持一颗感激之心、忏悔之心、敬畏之心、谦卑之心。二是要以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为保证。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是党的理论体系不断继承创新、科学发展的过程,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三是要以“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目标。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使这个延续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国度天更蓝、地更绿、山更青、水更净,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这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落脚点和归宿,也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必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概括来说,就是要做到“两个坚持”、“一个着力”和“两个为了”。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的生动体现。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当前最为迫切的基本任务有四个方面。一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这是解决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中存在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任务。二是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坚持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通过调整结构、改进技术、强化管理、深化改革、强化法治、全民参加等多种手段,切实节约能源资源,同时贯彻清洁性和可持续性原则,走多元化之路,致力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三是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四是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着力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进行统筹协调的科学性、有效性;要制定并完善环境税收、生态补偿、绿色贸易等环境经济政策;要加强环境保护的立法与执法,尤其是环境评价法的立法与执法;要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和干部考核标准

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梦,生态文明开启新时代》从新高度、新理念、新挑战、新路径、新价值5个方面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任务的艰巨性,对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创新性解读和多角度诠释,契合了十八大精神,顺应了人们期待。其中的观点和思想,是作者20余年潜心研究和深入探索的升华,对广大读者学习和领会十八大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的深刻内涵以及探寻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可行路径,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梦,生态文明开启新时代》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我国绿色发展的理论建构与动力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该书作者中央党校教授赵建军同时也是该项目负责人。

摘要 生态文明时代的资源环境价值,以资源环境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的使用价值为尺度,按其保障发展、保护资源的功效不同,区分为生态价值和生产力价值两种形式。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努力实现两种价值的平衡。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界定生产力价值实现的最高上限和生态价值实现的最低下限的有效工具。一、生态文明的时代特征(一)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进程的新阶段文明是人类这一智能生物主体以自然资源环境为对象,在不断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过程中发展和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不仅代表人类社会进步和开化的状态,也代表着人类从认识自然、依从自然的蒙昧状态,逐步发展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自主创造状态的过程。以生产力水平为标志,人类文明进程迄今基本经历了渔猎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时期。尽管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明程度不同,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的趋势出现,人类文明开始逐渐融合、趋同。人类文明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在不同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出现,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生态环境问题的全球性,这使得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共同面临着环境问题的巨大压力,共同面临着生态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因而转变发展方式、缓和人地矛盾成为人类共同的诉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一词,到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上《21世纪议程》中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标志着人类文明一个新时代——生态文明时代的来临。(二)生态文明的时代特征文明的发生发展以人地关系的变化为主线。在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不同的哲学表达。马克思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是用主、客体二分的思维框架,去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问题,人和自然的关系被两极化,从环境中心论到人类中心论,人从崇拜自然、信奉拜物神教,逐渐被作为价值核心“自由”存在,而自然则退居从属地位而失去“自然性”,到工业文明时期表现尤甚。工业文明的发展观和相应的发展实践带来的是严重的资源危机、生态环境危机,相应的结果必然是人类生存危机。因此能否持续发展成为当今的时代主题。在人地矛盾危机重重的时候,我们需要从哲学的视角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是孕育人类的空间基础与物质能量基础,是人类永远的家园。人类不过是处在食物链末端的一个普通的生物群体,只是人类具有智能这一特性,使其具备了缔造文明的能力,也使其在人地关系中成为主宰,而将自然作为被动的客体。自然成为人类文明的基石,却失去其自身存在与发展的独立性、自我性。自然家园毁灭,人类文明焉附?生态文明时代的哲学灵魂,是对自然生态系统发生、发展的哲学表达。在这个系统中,要尊重自然本身固有的存在与发展规律,要视自然万物与人平等、共生、共同发展,改变以人类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与行为方式,把自然视作在生态系统中与人类平等的主体,而不仅仅是劳动对象。当自然做为人类文明的来源的时候,人类不应只从中索取,更要保护和促进自然的发展,这是人类必尽的义务和责任。因此,我们需要重建人地关系,重建新时代的文明发展方式。新的文明应以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平等、共生、持续发展为宗旨,文明形态不仅表现在人类社会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上,也表现在自然资源环境的存在与发展状态上。这种把生态持续发展视作与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同等重要,并在人类文明建设中推动生态持续发展的文明,称之为生态文明。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要以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手段,在以自然资源环境为对象创造和享受社会财富的同时,促进自然资源环境的循环、更新、稳定、持续发展,形成共生、包容、协调、统一的人地关系。这不仅仅是认识上的进步,更意味着行为方式的全面改变,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历史必然。二、生态文明时代的资源环境价值问题(一)生态文明时代资源环境价值理论创新生态文明时代亟需解决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就是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价值问题。一般意义上的价值,是指自然物的用途或积极作用,即使用价值,是物的自然属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劳动,是商品的基本属性之一,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产品的社会联系的反映,是为解决商品交换标准而提出的概念和界定的计量工具。劳动价值论以生产商品的平均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格,而效用价值论则以补偿消耗等量资源的平均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格。无论劳动价值论抑或效用价值论,都是以人类社会活动为出发点,以人类的主观视角来探讨和判断人类生产活动的对象或产物有没有价值、价值的大小,而对资源环境的价值也出于资源环境是否参与到人类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是否经过人类劳动,是否对人类有用来判断。现代社会发展对传统理论提出两个挑战,其一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劳动和劳动创造价值的范畴及其作用问题的质疑;其二是对于有些自然物质以及环境,因为没有参与社会劳动,没有在商品交换中体现出实体性,导致部分价值(使用价值,未进入计价、交换)的缺失,造成的恶果是对资源环境的无节制使用却没有相应补偿,导致资源环境的恶化与破坏。理论的缺陷和实践的需求急需资源环境价值理论创新。劳动价值论以劳动决定价值立论,效用价值论以物质满足人类需求的程度决定价值立论。生态文明时代的资源环境价值理论应建立在人地和谐、“天人合一”的基础上,以资源环境对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的使用价值为尺度,寻求保障发展、保护生态平衡的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自然生态系统的各种物质、能量及其所处环境,有些需要通过人类劳动,有些根本不需要经过人类劳动,都能够被人类利用,只要能够被人类利用,就具有使用价值。资源环境不仅对于人类具有使用价值,同时对于自然生态系统也具有使用价值,这是创新资源环境价值理论的根基和出发点。生态文明时代,资源环境价值不再仅仅体现为人类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计量工具,还体现为人类健康生存的基本环境质量保证,以及维持自然生态系统自身平衡与发展的功能。按其保障发展与保护生态的功效不同,资源环境价值可以区分为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二)资源环境的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资源环境的生态价值。生态是自然生态系统存在的形式和运动的状态。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主体,依靠自身的组织机制,通过空气、水、阳光、土壤、生物等生态要素的运动,完成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过程,维持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发展。这一过程无需人类劳动的参与,依靠自然本身的机制实现,创造价值的“劳动者”是自然生态系统本身。资源环境对于自然系统来说没有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力价值,但却有着维持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和发展的生态价值。生态价值的实现是保证人类拥有充足的资源、良好的环境的前提条件,为人类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与生存需要的“维生价值”。资源环境的生产力价值。生产力是在人类利用资源环境的社会生产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当资源环境进入社会生态系统,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素(生产资料与劳动对象),经社会物质生产过程的加工,最终形成人类社会文明的物质财富基础,其效用或价值体现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资源基础与环境基础。资源环境这种相对于社会系统、相对于人类生产劳动的使用价值,称之为生产力价值。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资源环境开发利用的程度,促进了生产力价值的实现,资源环境生产力价值实现的过程正是文明进步的过程。(三)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的对立统一资源环境具有相对于自然主体的生态价值和相对于人类主体的生产力价值,首先具有生态价值,然后才具有生产力价值,生产力价值依附于生态价值存在。二者统一于资源环境本身,互为矛盾,不可兼得,形成了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在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人地观必然产生不同的资源环境价值观,文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诉求不同,导致资源环境价值的实现不同。文明早期,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有限,自然为中心的人地观使人们对自然充满敬畏,以被动依赖为主,生产力水平最为低下,只能靠石器、动物骨角、树枝等简易工具,直接利用自然物质为生活资料,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微弱,生态价值得以保全。农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也不断加深,慢慢出现了人定胜天的思想,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人类开始从被动依赖到主动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社会物质生产表现为利用畜力、水力发展农业、畜牧业,人类中心主义思想逐渐形成。在这个阶段资源环境的生态价值与生产价值此消彼长,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同时出现一定程度的生态环境问题。以蒸汽机、电动机、微电子技术为标志的三次技术革命,把人类带人工业文明时代,在不到二百年的时间内,社会物质财富迅速积累,人口迅速膨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使得人类对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资源环境的生产价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实现,而伴随出现的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森林锐减、大气污染、温室效应等一系列的资源环境问题,生态价值严重损毁。资源环境的双重价值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互为消长。人类中心的人地观导致了资源环境价值实现的逆转,生产力价值逐渐扩大,而生态价值日渐被侵蚀和忽略。生产力的进步实现了资源环境生产价值最大化,带来人类文明的进步,却使得生态价值大大降低。这是自然生态环境日渐恶化的根源所在。要形成协调可持续的人地关系、发展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需要合理处置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的矛盾关系。只有在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同时实现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图1)。图1人类要在生态价值实现的过程中生存,更要在生产力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寻求发展,发展是为了人类生存得更好。若生态受到破坏,生存质量无从谈起,发展亦无从谈起。因此文明发展在实现资源环境生产力价值的同时,更要确保生态价值的实现,这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三、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平衡(一)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平衡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传统文明对资源环境的生产力价值已经实现了最大化,相应使生态价值大大受损,生态文明时代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资源环境的价值平衡问题。生态文明时代,需要有效控制资源环境生产力价值的实现,生产力价值实现以不破坏自然生产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即不破坏生态价值为底线。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在两种价值实现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度,达到两种价值同时实现最大化、最优化。今天,在世界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对资源环境价值的追求存在差异。发达国家在深度挖掘了资源环境的生产力价值之后,实现了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现已经开始注重转向生态价值实现。而发展中国家大多仍然处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迅速发展的阶段,对生产力价值的追求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全球性资源环境问题的出现,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上了文明发展的议程,生态文明时代如何协调和平衡区域乃至全球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关系,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发达国家在快速发展阶段,由于对人地关系的错误认识,以牺牲生态价值换取生产力价值,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在今后应当承担更多的保护生态的责任和义务,发展中国家虽然面临发展的压力,也必须要兼顾生态环境问题,确定合理的生产力发展速度、生态保护的约束强度,在发展与保护之间寻求合适的合理的“价值平衡点”。面对生态问题全球化,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形成有差别的共同行动,保护人类共同生存的家园。只有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处在一个合理的平衡位置,才可能确保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二)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平衡的依据与途径人与自然构成统一的系统。自然资源环境是人类社会的承载体,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包括生产消费的所有环节,是资源环境所要承载的对象。承载力是指在确保生态可恢复与可持续,并满足人类需求的前提下,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的资源环境数量与质量,能够承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的能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就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资源环境各种要素指标及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阈值,用以指导确定承载对象活动的范围、强度、规模等,通过对人口数量、经济总量、排放总量的控制,实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可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一方面考量资源环境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一方面考量社会需求的总量,同时考虑经济社会进步、科学技术发展、文化背景、政策制度及管理体制和法制等因素对人类社会开发利月资源环境的方式、规模和速度等的影响,最终确定承载力大小。承载力大小实际上界定了生产力价值开发的最高上限值和生态价值实现的最低下限值,就是将资源环境开发利用控制在可承载的范围之内,即保证实现资源环境生产力价值的同时也确保生态价值的实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可以作为平衡两种价值的工具和手段,承载力阈值就是平衡生产力价值与生态价值的科学依据,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需要认真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在资源环境两种价值的实现过程中,人类不是消极等待,应该积极应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保护能力,既要保障发展,又要保护资源,既要充分利用资源环境的生产力价值,又要确保资源环境的生态价值实现。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原载《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8期,作者与樊笑英合作撰文)

生态文明新时代杂志官网电话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编者按 走进大课堂: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关键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明确要求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建设,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国土资源工作支撑各行各业,影响千秋万代。在生态文明时代破解“保障发展、保护资源”的两难局面,成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创新资源环境价值理论,统筹资境环境的开发利用格局,才能以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期大课堂特邀国土资源咨询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彦英研究员,系统地阐释生态文明时代的资源环境价值理论,提出以资源环境的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平衡为核心推动国土资源管理的改革创新。问:“生态文明时代”这一概念是如何产生的?答:以生产力水平为标志,人类文明进程迄今经历了渔猎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时期。尽管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明进程不同,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人类文明开始逐渐融合、趋同。人类文明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问题。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生态环境问题的全球性,这使得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共同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因而转变发展方式、缓和人地矛盾成为人类共同的诉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一词,到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上《21世纪议程》中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标志着人类文明一个新时代——生态文明时代的来临。问:生态文明时代的特征是什么?答:生态文明时代,人类更加尊重自然本身固有的存在与发展规律,改变以人类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与行为方式,把自然视作在生态系统中与人类平等的主体,而不仅仅是劳动对象。因而生态文明时代的发展方式,是建立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平等、共生、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文明形态不仅表现在人类社会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上,也表现在自然资源环境的存在与发展状态上。这种把生态持续发展视作与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同等重要,并在人类文明建设中推动生态持续发展的文明,称之为生态文明。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要以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手段,在创造和享受社会财富的同时,促进自然资源环境的循环、更新、稳定、持续发展,形成共生、包容、协调、统一的人地关系。问:我国是从何时开始引入这一概念的?对我国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答: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从专注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建设,进步到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生态文明时代。进入生态文明时代,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飞跃。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应运而生了新的科学发展理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人地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的制度设计,相应地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将大大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生态、民生的发展。一、生态文明时代的资源环境价值理论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传统的资源环境价值理论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资源环境的生态价值和生产力价值观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互为消长,只有合理地平衡资源环境的双重价值,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般意义上的价值,是指自然物的用途或积极作用,即使用价值。价值是以人类社会活动为出发点,以人类的主观视角来探讨和判断人类生产活动的对象或产物有没有价值、价值的大小,而资源环境的价值也是出于资源环境是否参与到人类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是否经过人类劳动,是否对人类有用来判断的。传统资源环境价值理论面临挑战在生态文明时代,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传统价值理论提出两方面挑战:其一是随着知识经济、虚拟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劳动和劳动创造价值的范畴及其作用的修正和质疑;其二是对于有些自然物质以及环境,因为没有参与社会劳动,没有在商品交换中体现出实体性,导致部分价值(使用价值,未进入计价、交换)的缺失,导致对资源环境的无节制使用却没有相应补偿,造成资源环境的恶化与破坏。生态文明时代的资源环境价值理论是以人地和谐为前提,以资源环境对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具有使用价值为立论基础,通过寻求发展与保护的价值平衡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资源环境的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自然生态系统的各种物质、能量及其所处环境,只要能够被人类利用,就具有使用价值。资源环境不仅对于人类具有使用价值,对于自然生态系统也具有使用价值。生态文明时代,资源环境价值不再仅仅体现为人类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计量工具,还体现为人类健康生存的基本环境质量保证,以及维持自然生态系统自身平衡与发展的功能。按其保障发展与保护生态的功效不同,资源环境价值可以区分为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生态是自然系统存在的形式和运动的状态。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主体,依靠自身的组织机制,通过空气、水、阳光、土壤、生物等生态要素的运动,完成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过程,维持其平衡发展。这一过程无需人类劳动的参与,这种自然物质生产也没有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力价值,但却有着维持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和发展的生态价值。生态价值的实现是保证人类拥有充足资源、良好环境的前提条件,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基础。生产力是在人类利用资源环境的社会生产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当资源环境进入社会生态系统,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素(生产资料与劳动对象),经社会物质生产过程的加工,最终形成人类社会文明的物质财富基础,其效用或价值体现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资源基础与环境条件。资源环境这种相对于社会系统、相对于人类生产劳动的使用价值,称之为生产力价值。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资源环境开发利用的程度,促进了资源环境生产力价值的实现,资源环境生产力价值实现的过程正是文明进步的过程。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的对立统一资源环境具有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生态价值对于自然和人类都有意义,而生产力价值只对人类具有意义。生产力价值依附于生态价值存在,二者对立统一于资源环境。在文明发展的各个阶段,不同的人地观产生了不同的资源环境价值观。文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诉求不同,资源环境价值的实现存在差异。文明早期,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有限,生产力水平最为低下,只能靠石器、动物骨角、树枝等简易工具,直接利用自然物质为生活资料,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微弱,生态价值得以保全。农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也不断加深。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人类开始从被动依赖到主动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社会物质生产表现为利用畜力、水利发展农业、畜牧业,人类中心主义思想逐渐形成。在这个阶段资源环境的生态价值与生产价值此消彼长,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同时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生态环境问题。工业文明时代,在不到二百年的时间内,社会物质财富迅速积累,人口迅速膨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使得人类对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资源环境的生产力价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实现。然而,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森林锐减、大气污染、温室效应等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相继出现,生态价值严重损毁。资源环境的双重价值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互为消长。生产力的进步实现了资源环境生产力价值最大化,却使得生态价值大大降低,自然生态环境日渐恶化,发展将不可持续。要形成协调可持续的人地关系、发展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必须化解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之间的矛盾。人类要在生态价值实现过程中生存,更要在生产力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寻求发展。若生态受到破坏,生存质量无从谈起,发展亦无从谈起。因此,文明发展要实现资源环境生产力价值,更要确保生态价值的实现,这是生态文明时代资源环境价值理论的实质。二、资源环境价值理论与国土资源管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基础上,通过编制和实施国土规划,科学统筹资源环境开发利用格局,平衡生态价值和生产力价值,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文明时代,国土资源工作关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战略性、全局性的问题。新时期国土资源工作目标定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就是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经济、人口与资源相协调,使人们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在其中应充分发挥“保障和促进”作用,通过科学配置资源,实现保护生态与保障发展的平衡,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双重价值平衡理论协调“双保”矛盾要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但同时也不能因保护而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是一对矛盾,要通过平衡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来解决。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是有限的,其循环更新有其自身规律和前提条件,因此其能维持发展的总量也是有限度的,发展的速度必须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更新周期吻合。不合理的规模与速度,必然出现生态环境问题,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连锁反应。可能某一地区、某一时期内这种反应并不明显,但是其累加效应则是巨大的。人类活动对气温的影响,连带大气环流、海洋水温的异常,近年来一系列异常现象所带给人类的损失与对发展的制约是灾难性的。生态文明时代,生产力价值实现以不破坏自然生产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即不破坏生态价值为底线。要在两种价值实现中寻找一个合适的“价值平衡点”,确定合理的生产力发展速度、生态保护的约束强度,达到两种价值实现最优化。只有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处在一个合理的平衡位置,才可能确保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保持和促进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做好资源环境价值平衡的基础工作国土资源工作要实现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目标,首先要从国土资源调查职能出发,做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工作,为调节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平衡奠定科学基础。自然资源环境是人类社会的承载体,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发展,是资源环境所要承载的对象。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确保生态可恢复与可持续,并满足人类需求的前提下,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的资源环境数量与质量,能够承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的能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资源环境各种要素及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阈值,用以指导确定承载对象活动的范围、强度、规模等,通过对人口数量、经济总量、排放总量的控制,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一方面考量资源环境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另一方面考量社会需求的总量,同时考虑经济社会进步、科学技术发展、文化背景、制度政策及管理体制和法制等因素对人类社会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的方式、规模和速度等影响,最终确定承载力大小。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小实际上界定了生产力价值开发的最高上限值和生态价值实现的最低下限值,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小调控资源开发利用强度与速度,调节资源环境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的平衡。发挥国土规划调控功能解决“双保”难题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调节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的平衡,要通过国土规划来实现。国土规划是最高层次的空间发展规划,主要是通过资源、人口和经济活动的空间配置,来协调不同空间单元的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规划对于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建立科学的开发秩序和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公共管理工具。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编制国土规划可以有效调控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强度和速度,科学统筹资源环境开发利用格局,科学设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合理确定一个地区产业空间布局、产业类型与规模,确保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与恢复周期,避免过度开发,从而实现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的平衡,确保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国土资源管理走进生态文明时代以生态文明建设统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以资源环境自然分区统筹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格局,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环境优势,健全利益分配机制,推进科技创新和差别化管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生态文明时代,应及时转变思路,找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以生态文明建设统领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资源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整体,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资源寓于环境之中。生态文明时代的国土资源工作中必须把资源、环境作为一个统一体进行整体谋划、统一安排。目前环境资源利用存在两个层面的问题。在认识层面,由于对环境的资源属性认识不足,环境价值不能全面体现,导致环境资源缺乏明确、清晰的产权。在实际操作层面,人们认识到使用者应该支付环境成本,但是往往只考虑正常的环境资源使用成本,而忽略了使用资源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的补偿成本。使用者在消费环境资源时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其补偿往往由社会承担,使环境成本外部化,势必造成环境资源的浪费及过度使用。因此,必须明确界定环境产权,将环境资源成本内部化,形成“谁使用谁付费、谁破坏谁治理”的补偿机制。国土资源工作需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统筹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建立健全资源环境成本计量标准,将资源环境使用成本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成本,纳入GDP核算体系,遏制资源环境的破坏性、掠夺性使用和过度开发使用。以资源环境自然分区统筹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格局资源环境禀赋条件具有自然的地域性特征。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行政区为单元,往往导致不同行政区在资源环境自然分区上的条块分割,在行政管理体制上的各自为政。人为的行政分割必然加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各行政区之间的资源分配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矛盾,行政区之间产生的资源开发利用不均衡,区域间产业布局的不协调。国土资源开发应以资源环境自然分区为单元,从全国层面确定区域国土资源开发格局,在此格局下进行各行政区的规划设计,各行政区的规划与资源环境自然分区交叉或者重叠的,要按照全国国土规划格局进行区域间协调,避免地方利益驱动或者地方保护的不合理开发行为。划分资源环境自然分区,并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来引导和协调各区域生产力布局,应成为国土资源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先行性和持续性的工作。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克服“短板”制约一个区域的发展规模、强度及其与资源环境的协调程度,不仅取决于该区域的优势资源环境条件,还取决于其限制性因素的制约。国土资源工作不仅要注重资源环境优势的发挥,还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和途径引导各区域克服资源环境的“短板”因素制约,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将我国国土资源划分不同区域,确定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与劣势,即确定影响一个地区发展的主导性因素与限制性因素。通过功能分区对其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进行合理定位。通过适宜性评价确立不同地区适合发展、不适合发展的产业类型,对可发展产业的生产规模以及布局进行总量和空间的控制。制定相应的生态环境补偿方案,成为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科学依据,既能保障适度发展,改善民生,也能有效控制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不会使“短板”更短。健全经济利益分配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优化资源配置要求,建立环境产权制度,形成生态补偿和环境有偿使用机制,构建反映市场需求、资源环境稀缺程度的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完善符合中国国情并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资源环境税费制度及相关政策。改革完善有关资源环境配置相关利益分配政策,协调中央、地方和企业的利益关系。当前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在矿产资源配置方面,要协调、处理好矿产资源国家所有与中央、地方财政分灶吃饭这样一对矛盾。界定矿产资源集中统一管理与分类分级管理的事权,明确中央、地方、企业和当地民众在资源保护与开发中的责、权、利。在土地资源配置方面,建立城乡土地统一市场,严格区分公益性的用地征收和经营性的用地征购,解决土地收益在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合理分配。推进科学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依靠科技进步改善生态环境,改变自然生态旧有的平衡,建立一种螺旋式发展的自然生态的动态平衡,形成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依据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有限度地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建立开发与补偿双向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的良性资源环境开发方式是建立平等、共生、和谐发展的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依靠科技进步,节约集约利用资源,通过制定推进科技创新的新政策,加大激励与约束机制。同时,改进社会物质生产过程,推行清洁生产,鼓励支持节能、减排、降耗项目,发展循环经济。通过政策鼓励和技术创新,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发新材料、新能源,发现新用途。此外,倡导“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科技进步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实行差别化管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是动态平衡的,既决定干一个区域的资源环境禀赋,又与区域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我国应以中等水平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处理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的平衡。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区域资源环境开发利用因其资源环境禀赋特征而不同,适宜不同资源环境承载力条件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才可持续。因此,我们必须沿着可持续发展的思维轨迹回归理性,客观、冷静地分析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制定合理的、差别化的经济发展政策。在国家规划的不同功能区,在农村和城市分别确定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并与之相对应地分别确定资源开发程度和资源环境保护、补偿指标。利用资源环境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平衡理论调节以生态保护为主和以资源环境开发为主的地区经济发展规模与强度。同时,建立生态保护激励与补偿机制,对以实现生态价值为主的区域进行生产力价值补偿,对以实现生产力价值为主的区域进行生态价值补偿,通过区域差别政策调节国家整体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的平衡,通过区域资源环境开发利用规划调节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实现。(原载《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3月14日)

生态文明,从我做起主题资料。

生态文明新时代杂志官网网址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从我做起主题资料。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的主要内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个总体要求的核心和实质,“就是要建设以资源节约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扩展资料: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从现实国情看,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均可利用资源相对匮乏,资源分布不平衡的问题较为突出。这决定了我们不能延续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决不可对生态环境保护掉以轻心。面对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必须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从经济社会发展整体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短板依然存在,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很多发展中的复杂问题都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解决这些挑战和难题,要求我们充分认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艰巨性,真正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既不能沉醉于已经取得的成就而裹足不前,也不能无视困难而急于求成,而应积极稳妥走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每一步,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艰巨性

生态文明新时代杂志官网电话号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方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 境为宗旨,以可继续开展为依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开展为着眼点。 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 互促进、共处共融。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 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意在革新自然的进程中开展肉体消费力,不时 提高人的肉体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清楚的不同点,即生态文 明一般生态的主要,强调尊重和维护环境,强调人类在革新自然的同 时必需尊重和保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自觉蛮干,为所欲为。 很清楚,生态文明同肉体文明与肉体文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说 它们有联系,是由于生态文明既包括肉体文明的形式,又包括肉体文 明的形式:生态文明并不是央求人们消沉地看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 所作为,而是在掌握自然规律的根底上主动地能动地应用自然,革新 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效劳,在这一点上,它是与肉体文明一致的。 而生态文明所央求的人类要尊重和保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树立得更 加美妙;人类要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举措,在这 一点上,它又是与肉体文明相一致的,毋宁说它自身就是肉体文明的 主要组成部分。说它们有区别,则是指生态文明的形式不论是肉体文 明还是肉体文明都不能完整容纳,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具有相对的独 立性。 人类关于文明的见地是一个临时的历史进程。依照马克思主义的 观念,文明是相关于文明而言的。从社会形状的角度看,迄今为止人 类曾经阅历了奴隶文明、封建(中世纪)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社会 主义文明;从消费方式的角度看,人类又阅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等等。但从消费方式角度看的以往的文明,其着眼点主要是肉体,是 肉体消费才干的提高,人类肉体生活的改善。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对。 由于在消费力水平很低或比拟低的状况下,人类对肉体生活的追求总 是占第一位的,所谓“肉体中心 的观念也是很自然的。但是,随着 消费力的庞大开展,人类肉体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地是工业文明形成 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沙漠化,“乡村病”等等全球性效果的发生 和开展,人类越来越深上天见地到,肉体生活的提高是必要的,但不 能无视肉体生活;开展消费力是必要的,但不能破坏生态;人类不能 一味地向自然讨取,而必需维护生态平衡。本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 各种全球性效果的加剧以及“动力危机”的冲击,逝世界范围内末尾 了关于“增加的极限 的议论,各种环保活动逐渐兴起。正是在这种 状况下,1972年6月,别离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 类与环境会议”,议论并经过了知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从而揭开 了全人类独自维护环境的序幕,也意味着环保活动由群众性活动下降 到了政府行为。随同着人们对公允(代际公允与代内公允)作为社会 开展目的见地的加深以及对一系列全球性环境效果达成共识,可继续 开展的思想随之形成。1983年11月,别离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开展委 员会,1987年该委员会在其长篇演讲《我们独自的未来》中,正式提 出了可继续开展的形式。1992年别离国环境与开展大会经过的《21世 纪议程》,更是高度凝结了当代人对可继续开展实际的见地。由此可 知,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继续开展效果见地深化的肯定结果。 严酷的梦想通知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主要 组成部分。人与自然不具有统治与被统治、降服与被降服的联系,而 是相互依存、谐和共处、独自促进的联系。人类的开展应当是人与社 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谐和开展。人类的开展不只要考究 代内公允,而且要考究代际之间的公允,亦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 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舍身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需考究 生态文明,坚固树立起可继续开展的生态文明观。 答复时间:2011-10-24 8:47:01

绿色是《建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树立绿色理念,就必须深刻认识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国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是推动和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人类社会永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必须在自然规律之下进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不容忽视的是,引发和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也不少,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的不协调成为制约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矛盾。现在,我们已经到了必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的时候,也到了有能力做好这件事情的时候。一方面,多年快速发展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很突出,老百姓对环境污染意见大、怨言多,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及其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民生问题,老百姓在这方面要求期待高,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好,否则难以向老百姓交代。还要看到,生态环境还是一个全球性话题,这些年来,我们在国际上收到不少责难,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一些国家对我们说三道四的话题。另一方面,我们的发展已到了能够解决好这个问题的阶段,具备了解决好这个问题的条件。温饱问题稳定解决之后,人们追求生活质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过去是“求温饱”,顾不上生态环境,为了多打粮食不得不毁林开荒;现在温饱问题稳定地解决了,生活是“求质量”,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题中应有之义了。如果经济发展了,但生态破坏了、环境恶化了,大家整天生活在雾霾天气中,吃不到安全的食品,喝不到洁净的水,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那是得不偿失的。这样的发展,路子一定是走歪了。保护建设生态环境,首先要解决发展理念问题,树立理念上的自觉。没有理念自觉,就没有行动自觉。必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像保护银镜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协同共进。《建议》从6个方面部署了推动绿色发展的重点任务和举措。这就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 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要按照这些部署要求,扎实推进绿色发展,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环保投诉举报电话 12369 信息产业部已于2001年6月4日核配 12369 为全国统一环保举报投诉电话号码。以受理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的投诉和举报。该号码可在全国范围使用,全国各地即将陆续开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机关电话号码表(2006年9月6日更新)部门 电话 部门 电话 部门 电话 办 公 厅 秘 书 66556235 环监二处 66556461 秘 书 66556004 综合处 66556240 国际合作司 总值班室 66556006/07 城市处 66556243 秘 书 66556495 传真:6556010 研究室 66556019 水环境管理处 66556260 综合外管处 66556497/99 政务督查室 66556016 流域处 66556262 国际处 66556520 信访办公室 66556034 饮用水源处 66556266 双边处 66556522 信息化办公室 66556036 海洋处 66556273 核安全国际处 66556505 文秘档案处 66556021 大气处 66556247-51 区域处 66556534 综合会议处 66556019 固体处 66556254 国合会秘书处 66556540 传真:6556020 接待保卫处 66556012 自然生态保护司 宣教司 规划与财务司 秘 书 66556305 秘 书 66556052 秘 书 66556104 综合处 66556311 新闻处 66556054 综合处 66556108 生态处 66556306 综合处 66556057 规划处 66556117 保护区处 66556313 机关党委 统计处 66556110 农村处 66556322 党 办 66556553 预算处 66556122 生物安全办 66556331 工 会 66556556 投资处 66556124 核安全司(辐射安全司) 监察局 财务处 66556130/6135 秘 书 66556345 办公室 66556565/66 宣教办 66556052 综合处 66556350 综合室 66556569 政策法规司 核电一处 66556353 举报电话 66556568 秘 书 66556154 核电二处 66556357 审计室 66556570 环境政策处 66556159 核反应堆处 66556361 科顾委 法规处 66556165 核燃料处 66556380 秘书处 66556601 行政复议处 66556167 放废处 66556373 信息中心 行政体制与人事司 放射源处 66556371 应用室 66556069 秘 书 66556175 核设备处 66556368 网站室 66556068 体改处 66556178 环境影响评价司 网络室  66556071 干部一处 66556183 秘 书 66556406 对外合作中心 干部二处 66556187 综合处 66556407 秘 书 66532323/6 人才处 66556192 环评一处 66556413 项目一处 66535615/6 离退休办 66556193 环评二处 66556419 项目二处 66532376 科技标准司 环评三处 66556426 项目三处 66532337/8 秘 书 66556205 验收处 66556410 项目四处 66532358/9 科技处 66556206 环境监察局 项目五处 66532399/2432 标准处 66556214 秘 书 66556435 综合处 66532355/6 产业处 66556222 综合处 66556443 采购处 66532328/9 健康处 66556225 稽查处 66556444 财务处 66532318/9 污染控制司 环监一处 66556454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直属单位通讯录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安定门外大羊坊8号100012办公室: 84915193传 真: 84915194规划院办公室: 84915262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北京朝阳区育慧南路1号 100029总 机: 84637722办公室: -2533,2534 84653808传 真: 84654244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北京朝阳区育慧南路1号 100029总 机: 84637722办公室: -2414, 84644262,84636343夜值班: 84636342传 真: 84636344兰溪宾馆: 84646377中国环境报社北京崇文区龙潭路3号旁门 100061办公室: 67113786夜值班: 67122043传 真: 67113772总编室: 67113787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北京崇文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 100062办公室: 67112757传 真: 67113420总编室: 67112765发行部: 67113414杂志编辑部: 67113764核安全中心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 100088总 机: 62258833综合处: 62257807 62258106传 真: 62257804夜值班: 68164057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市蒋王庙街8号 210042总 机: (025)85412926 办公室:-3001(夜值班) 传 真: 85411611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广州市员村西街7号大院510655办公室: (020)85524440 85538234(传) 夜值班 85538241北京会议与培训基地北京海淀区北安河北口 100095总 机: 62459990总 台: 62456863办公室: 62456990/1(传)兴城环境管理研究中心辽宁省兴城市海滨路30号125105总 机(0429)5410201/565(传) 办公室: -5000北戴河技术交流中心河北秦皇岛市北戴河区鹰角路2号 066100总 机: (0335)4042064总 台: 4042064,4041027办公室: -6002,4042063(传)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 100088办公室: 62210708传 真: 62210728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北京海淀区三里河路9号建设部院内 100835办公室: 68393900 68394581传 真: 68393748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北京崇文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 100062办公室: 67113272传 真: 67118190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北京市广安门南街36号天缘公寓A座1501室 100054办公室 63585655(兼传)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北京市西城区后广平胡同38号国英公寓8k 100035办公室: 66503620/3516 66503520(传真)北方核安全监督站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 100088办公室: 62258387(传)四川核安全监督站成都一环路南三段15号11F 610041办公室: (028)85581082 85576520,85560243 传 真: 85535120上海核安全监督站上海延安西路895号申亚金融广场16楼D1 200050总 机:62266418/62263244 办公室: -11/12 (021)62126697(传)广东核安全监督站深圳市福田区商报路奥林匹克大厦21C 518034办公室:(0755)83521247(传)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环保局电话、通讯地址 单位 电话 地址 邮编 北京市环保局 (010) 68413817 68717180(办) 68413836 (传) 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14号 100044 天津市环保局 (022) 23051500,23051597,23051560(办) 23051596(传) 天津市南开区复康路17号 300191 河北省环保局 (0311) 7908300 (办) 7908511(值) 7908549(传) 石家庄市裕华西路448号 050051 山西省环保局 (0351) 6371012 (办) 6371111 (值) 6371005(传) 太原市滨河西路21号 030024 内蒙古环保局 (0471)6281947,6281939(办) 6281939(值) 6961772 (传) 呼和浩特新城区艺术厅南街6号010010 辽宁省环保局 (024) 86625021(办) 86625200 (值) 86625017 (传) 沈阳市于洪区崇山东路34号 110033号 吉林省环保局 (0431) 8906288 (办、值) 2719168 (传) 长春市人民大街副54号 130051 黑龙江环保局 (0451) 2351143、2331025 (办) 2330547(值) 2341524 (传) 哈尔滨市香坊区衡山路6号 150090 上海市环保局 (021) 62262788 (总) 62268110/62266809 (办) 62261422 (值) 62266689 (传) 上海市汉口路193号 200002 江苏省环保厅 (025)83305768(办) 83392932 (值) 86631720 (传) 南京市北京西路70号91幢 210013 浙江省环保局 (0571)87055404 (办) 87054192 (核) 87054190(传) 87055467(值) 杭州市天目山路109号 310007 安徽省环保局 (0551) 2821895,2829822(办) 2821512 (值) 2822745(传) 合肥市长江西路8号 230061 福建省环保局 (0591) 7866777 (总)7868358(办)7866778(值) 7868398 (传) 福州市福飞南路138号 350003 江西省环保局 (0791)8596495(办/值) 8596532 (传) 南昌市湖滨南路16号 330006 山东省环保局 (0531) 6106112(办) 6921389 (传) 6106114(值) 济南市制锦市街12号 250012 河南省环保局 (0371) 6328693 (值) 6327929(办) 6320521 (传) 郑州市顺河路1号 450004 湖北省环保局 (027) 87870675 (办) 87880596(值) 7861455 (传) 武汉市武昌八一路346号 430072 湖南省环保局 (0731) 5464834, 5464857 (办) 5464923 (传) 5464404(值) 长沙市城南东路75号 410007 广东省环保局 (020) 87532301 (办) 87532295 (值) 87531752(传) 广州市天河龙口西路213号丰泽大厦 510630 广西环保局 (0771)2803997(办) 2822755(值) 2849817 (传) 南宁市民乐路1号 530012 海南国土环境资源厅 (0898)65338012(办) 65338010(办/值) 65337757 (传) 海口市海府大道59号 570204 重庆市环保局 (023) 63852405,63868827(办) 63852130(值) 63850021 (传) 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212号 400015 四川省环保局 (028) 86128685 (办) 86114531 (值) 86119656 (传) 成都市西御街31号 610015 贵州省环保局 (0851) 5570576 (办/值) 5573414 (传) 贵阳市遵义路40号 550002 云南省环保局 (0871) 4145231,4145235 (办) 4145230 (值) 4141645 (传) 昆明市西昌路129号 650032 西藏环保局 (0891) 6811955 (办) 6838351 (值) 6835242 (传) 拉萨市金珠中路61号 850002 陕西省环保局 (029)87291495,87292427 (办) 87291348 (值) 87291327 (传) 西安新城省政府综合办公楼10层 710004 甘肃省环保局 (0931) 8413694 (办) 8418240 (值) 8418970 (传) 兰州市皋兰路249号 730030 青海省环保局 (0971) 8176616 (办) 8177582(值) 8135112(传) 西宁市南山东路116号 810007 宁夏环保局 (0951) 6083384 (办/值) 6024649(传) 银川市民族北街79号 750004 新疆环保局 (0991) 2826022,2325087 (办) 2301144(值) 2819429 (传) 乌鲁木齐市健康路11号 830002 大连市环保局 (0411) 2738080(总) 2738099,2739099(办) 2738181 (传) 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山路415号 116021 宁波市环保局 (0574) 87114484 (办) 87112403 (值) 87132019 (传) 宁波市宝善路105号 315012 厦门市环保局 (0592) 5182600 (办/值) 5182678(传) 厦门市湖滨南路1里26-34号 闽南大厦17层361004 青岛市环保局 (0532) 2889347, 2877044(办) 2870402 (值) 2879784(传) 青岛市延安一路39号 266003 深圳市环保局 (0755) 83797261(值) 83797274 (办) 83797260 (传) 深圳市滨河路229号海安中心13-14层518032 新疆兵团环保局 (0991)2821175(办) 2890216(传) (010)66887075(办) 乌鲁木齐市光明路15号 830002

生态文明新时代杂志官网订阅电话

12580查

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梦,生态文明开启新时代》从新高度、新理念、新挑战、新路径、新价值5个方面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任务的艰巨性,对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创新性解读和多角度诠释,契合了十八大精神,顺应了人们期待。其中的观点和思想,是作者20余年潜心研究和深入探索的升华,对广大读者学习和领会十八大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的深刻内涵以及探寻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可行路径,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梦,生态文明开启新时代》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我国绿色发展的理论建构与动力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该书作者中央党校教授赵建军同时也是该项目负责人。

邮政

  • 索引序列
  • 生态文明新时代杂志官网网址电话
  • 生态文明新时代杂志官网电话
  • 生态文明新时代杂志官网网址
  • 生态文明新时代杂志官网电话号
  • 生态文明新时代杂志官网订阅电话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