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66

妞我等你长大
首页 > 论文问答 > 生态文明新时代杂志官网网址电话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点評狂魔

已采纳
摘要 生态文明时代的资源环境价值,以资源环境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的使用价值为尺度,按其保障发展、保护资源的功效不同,区分为生态价值和生产力价值两种形式。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努力实现两种价值的平衡。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界定生产力价值实现的最高上限和生态价值实现的最低下限的有效工具。一、生态文明的时代特征(一)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进程的新阶段文明是人类这一智能生物主体以自然资源环境为对象,在不断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过程中发展和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不仅代表人类社会进步和开化的状态,也代表着人类从认识自然、依从自然的蒙昧状态,逐步发展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自主创造状态的过程。以生产力水平为标志,人类文明进程迄今基本经历了渔猎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时期。尽管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明程度不同,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的趋势出现,人类文明开始逐渐融合、趋同。人类文明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在不同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出现,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生态环境问题的全球性,这使得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共同面临着环境问题的巨大压力,共同面临着生态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因而转变发展方式、缓和人地矛盾成为人类共同的诉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一词,到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上《21世纪议程》中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标志着人类文明一个新时代——生态文明时代的来临。(二)生态文明的时代特征文明的发生发展以人地关系的变化为主线。在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不同的哲学表达。马克思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是用主、客体二分的思维框架,去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问题,人和自然的关系被两极化,从环境中心论到人类中心论,人从崇拜自然、信奉拜物神教,逐渐被作为价值核心“自由”存在,而自然则退居从属地位而失去“自然性”,到工业文明时期表现尤甚。工业文明的发展观和相应的发展实践带来的是严重的资源危机、生态环境危机,相应的结果必然是人类生存危机。因此能否持续发展成为当今的时代主题。在人地矛盾危机重重的时候,我们需要从哲学的视角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是孕育人类的空间基础与物质能量基础,是人类永远的家园。人类不过是处在食物链末端的一个普通的生物群体,只是人类具有智能这一特性,使其具备了缔造文明的能力,也使其在人地关系中成为主宰,而将自然作为被动的客体。自然成为人类文明的基石,却失去其自身存在与发展的独立性、自我性。自然家园毁灭,人类文明焉附?生态文明时代的哲学灵魂,是对自然生态系统发生、发展的哲学表达。在这个系统中,要尊重自然本身固有的存在与发展规律,要视自然万物与人平等、共生、共同发展,改变以人类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与行为方式,把自然视作在生态系统中与人类平等的主体,而不仅仅是劳动对象。当自然做为人类文明的来源的时候,人类不应只从中索取,更要保护和促进自然的发展,这是人类必尽的义务和责任。因此,我们需要重建人地关系,重建新时代的文明发展方式。新的文明应以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平等、共生、持续发展为宗旨,文明形态不仅表现在人类社会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上,也表现在自然资源环境的存在与发展状态上。这种把生态持续发展视作与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同等重要,并在人类文明建设中推动生态持续发展的文明,称之为生态文明。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要以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手段,在以自然资源环境为对象创造和享受社会财富的同时,促进自然资源环境的循环、更新、稳定、持续发展,形成共生、包容、协调、统一的人地关系。这不仅仅是认识上的进步,更意味着行为方式的全面改变,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历史必然。二、生态文明时代的资源环境价值问题(一)生态文明时代资源环境价值理论创新生态文明时代亟需解决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就是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价值问题。一般意义上的价值,是指自然物的用途或积极作用,即使用价值,是物的自然属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劳动,是商品的基本属性之一,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产品的社会联系的反映,是为解决商品交换标准而提出的概念和界定的计量工具。劳动价值论以生产商品的平均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格,而效用价值论则以补偿消耗等量资源的平均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格。无论劳动价值论抑或效用价值论,都是以人类社会活动为出发点,以人类的主观视角来探讨和判断人类生产活动的对象或产物有没有价值、价值的大小,而对资源环境的价值也出于资源环境是否参与到人类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是否经过人类劳动,是否对人类有用来判断。现代社会发展对传统理论提出两个挑战,其一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劳动和劳动创造价值的范畴及其作用问题的质疑;其二是对于有些自然物质以及环境,因为没有参与社会劳动,没有在商品交换中体现出实体性,导致部分价值(使用价值,未进入计价、交换)的缺失,造成的恶果是对资源环境的无节制使用却没有相应补偿,导致资源环境的恶化与破坏。理论的缺陷和实践的需求急需资源环境价值理论创新。劳动价值论以劳动决定价值立论,效用价值论以物质满足人类需求的程度决定价值立论。生态文明时代的资源环境价值理论应建立在人地和谐、“天人合一”的基础上,以资源环境对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的使用价值为尺度,寻求保障发展、保护生态平衡的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自然生态系统的各种物质、能量及其所处环境,有些需要通过人类劳动,有些根本不需要经过人类劳动,都能够被人类利用,只要能够被人类利用,就具有使用价值。资源环境不仅对于人类具有使用价值,同时对于自然生态系统也具有使用价值,这是创新资源环境价值理论的根基和出发点。生态文明时代,资源环境价值不再仅仅体现为人类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计量工具,还体现为人类健康生存的基本环境质量保证,以及维持自然生态系统自身平衡与发展的功能。按其保障发展与保护生态的功效不同,资源环境价值可以区分为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二)资源环境的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资源环境的生态价值。生态是自然生态系统存在的形式和运动的状态。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主体,依靠自身的组织机制,通过空气、水、阳光、土壤、生物等生态要素的运动,完成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过程,维持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发展。这一过程无需人类劳动的参与,依靠自然本身的机制实现,创造价值的“劳动者”是自然生态系统本身。资源环境对于自然系统来说没有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力价值,但却有着维持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和发展的生态价值。生态价值的实现是保证人类拥有充足的资源、良好的环境的前提条件,为人类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与生存需要的“维生价值”。资源环境的生产力价值。生产力是在人类利用资源环境的社会生产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当资源环境进入社会生态系统,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素(生产资料与劳动对象),经社会物质生产过程的加工,最终形成人类社会文明的物质财富基础,其效用或价值体现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资源基础与环境基础。资源环境这种相对于社会系统、相对于人类生产劳动的使用价值,称之为生产力价值。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资源环境开发利用的程度,促进了生产力价值的实现,资源环境生产力价值实现的过程正是文明进步的过程。(三)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的对立统一资源环境具有相对于自然主体的生态价值和相对于人类主体的生产力价值,首先具有生态价值,然后才具有生产力价值,生产力价值依附于生态价值存在。二者统一于资源环境本身,互为矛盾,不可兼得,形成了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在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人地观必然产生不同的资源环境价值观,文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诉求不同,导致资源环境价值的实现不同。文明早期,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有限,自然为中心的人地观使人们对自然充满敬畏,以被动依赖为主,生产力水平最为低下,只能靠石器、动物骨角、树枝等简易工具,直接利用自然物质为生活资料,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微弱,生态价值得以保全。农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也不断加深,慢慢出现了人定胜天的思想,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人类开始从被动依赖到主动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社会物质生产表现为利用畜力、水力发展农业、畜牧业,人类中心主义思想逐渐形成。在这个阶段资源环境的生态价值与生产价值此消彼长,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同时出现一定程度的生态环境问题。以蒸汽机、电动机、微电子技术为标志的三次技术革命,把人类带人工业文明时代,在不到二百年的时间内,社会物质财富迅速积累,人口迅速膨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使得人类对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资源环境的生产价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实现,而伴随出现的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森林锐减、大气污染、温室效应等一系列的资源环境问题,生态价值严重损毁。资源环境的双重价值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互为消长。人类中心的人地观导致了资源环境价值实现的逆转,生产力价值逐渐扩大,而生态价值日渐被侵蚀和忽略。生产力的进步实现了资源环境生产价值最大化,带来人类文明的进步,却使得生态价值大大降低。这是自然生态环境日渐恶化的根源所在。要形成协调可持续的人地关系、发展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需要合理处置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的矛盾关系。只有在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同时实现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图1)。图1人类要在生态价值实现的过程中生存,更要在生产力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寻求发展,发展是为了人类生存得更好。若生态受到破坏,生存质量无从谈起,发展亦无从谈起。因此文明发展在实现资源环境生产力价值的同时,更要确保生态价值的实现,这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三、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平衡(一)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平衡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传统文明对资源环境的生产力价值已经实现了最大化,相应使生态价值大大受损,生态文明时代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资源环境的价值平衡问题。生态文明时代,需要有效控制资源环境生产力价值的实现,生产力价值实现以不破坏自然生产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即不破坏生态价值为底线。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在两种价值实现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度,达到两种价值同时实现最大化、最优化。今天,在世界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对资源环境价值的追求存在差异。发达国家在深度挖掘了资源环境的生产力价值之后,实现了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现已经开始注重转向生态价值实现。而发展中国家大多仍然处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迅速发展的阶段,对生产力价值的追求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全球性资源环境问题的出现,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上了文明发展的议程,生态文明时代如何协调和平衡区域乃至全球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关系,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发达国家在快速发展阶段,由于对人地关系的错误认识,以牺牲生态价值换取生产力价值,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在今后应当承担更多的保护生态的责任和义务,发展中国家虽然面临发展的压力,也必须要兼顾生态环境问题,确定合理的生产力发展速度、生态保护的约束强度,在发展与保护之间寻求合适的合理的“价值平衡点”。面对生态问题全球化,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形成有差别的共同行动,保护人类共同生存的家园。只有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处在一个合理的平衡位置,才可能确保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二)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平衡的依据与途径人与自然构成统一的系统。自然资源环境是人类社会的承载体,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包括生产消费的所有环节,是资源环境所要承载的对象。承载力是指在确保生态可恢复与可持续,并满足人类需求的前提下,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的资源环境数量与质量,能够承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的能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就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资源环境各种要素指标及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阈值,用以指导确定承载对象活动的范围、强度、规模等,通过对人口数量、经济总量、排放总量的控制,实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可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一方面考量资源环境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一方面考量社会需求的总量,同时考虑经济社会进步、科学技术发展、文化背景、政策制度及管理体制和法制等因素对人类社会开发利月资源环境的方式、规模和速度等的影响,最终确定承载力大小。承载力大小实际上界定了生产力价值开发的最高上限值和生态价值实现的最低下限值,就是将资源环境开发利用控制在可承载的范围之内,即保证实现资源环境生产力价值的同时也确保生态价值的实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可以作为平衡两种价值的工具和手段,承载力阈值就是平衡生产力价值与生态价值的科学依据,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需要认真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在资源环境两种价值的实现过程中,人类不是消极等待,应该积极应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保护能力,既要保障发展,又要保护资源,既要充分利用资源环境的生产力价值,又要确保资源环境的生态价值实现。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原载《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8期,作者与樊笑英合作撰文)
332 评论

大LY的小世界

2011年《名汇FAMOUS》全新改版,杂志分为四大版块:- 名FEATURE:特写版块,也是本刊最重头的内容版块。主要栏目有封面故事、专题报道、封面人物、对话、个人史,分别用专题策划、报道、对话、人物自述、人物大片的展现形式,关注人文时尚商业领域最重大的话题、最具核心价值的人物、作品、商业模式。- 名STYLE:职业人士的时尚手册。关注真正经典与实用的时尚精品,拒绝时尚的虚构化。特色栏目“私人生活”“玩家”,对珠宝、手表、汽车、数码等领域进行深入报道和观察。- 名LIFE:对当下活跃的生活现场的展示,用人物、现场报道、评论表达对生活时尚的态度。- 名COLUMN:约请国内外最有代表性的人文、时尚、商业专栏作家,撰写深度的报道和专栏评论,关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物和话题。主要栏目有国际人物、偶像录、商业等。《名汇FAMOUS》的常任作家有马家辉、闾丘露薇、周庆安、周黎明等,以及各个领域有建树的独立作家。《名汇FAMOUS》杂志官方网站依托于《名汇FAMOUS》杂志,整合杂志内容,并加入实时更新的文化、娱乐、时尚等潮流信息,让读者在获取杂志高质量原创内容的同时,还可以跟上时代的潮流,了解名利场上、潮流圈内圈外的最新资讯。《名汇FAMOUS》杂志官方网站共划分为八大板块,分别是名FEATURE、名LIFE、名SYTLE、名COULUMN,名TV、读者俱乐部、名人堂 FAMOUS和电子杂志。其中名TV和名人堂栏目为网站原创,名TV汇聚了明星杂志封面拍摄花絮,名人堂则为您立体展示《名汇FAMOUS》所采访过的众多圈内人士,按照娱乐、时尚、商业、文化等领域划分,带您进入具有中国特色的名利场人物志!

126 评论

黄某某007luffy

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梦,生态文明开启新时代》从新高度、新理念、新挑战、新路径、新价值5个方面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任务的艰巨性,对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创新性解读和多角度诠释,契合了十八大精神,顺应了人们期待。其中的观点和思想,是作者20余年潜心研究和深入探索的升华,对广大读者学习和领会十八大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的深刻内涵以及探寻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可行路径,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梦,生态文明开启新时代》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我国绿色发展的理论建构与动力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该书作者中央党校教授赵建军同时也是该项目负责人。

355 评论

风晓晓你知晓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一表述提出了“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概念,将生态文明提升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特定时代的高度,是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次理论创新。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和演化逻辑的必然要求,为此必须走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发展道路,深刻把握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决策部署。  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和演化逻辑的必然要求  文明的发展形态从来不是个人意志的体现,它既是现实化的历史运动,也是最广泛的社会共识。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工业社会在创造辉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进一步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使人类陷入了空前的资源紧张、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泥沼当中。人类要摆脱这场危机,呼唤一场文明形态的全面变革。这场变革就是生态文明的转型,以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不可逆的必然选择。  从文明的演化逻辑来看,虽然根据人类文明在不同时期所表现的特质可以将文明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或阶段,但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演化是一个有机统一的过程,期间有转折却并无断裂。透过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发现生态文明从萌芽到发育、成长的过程。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实际上是人类文明发展积淀的一种必然结果。尽管在以往的文明阶段,生态文明并未获得显性的内涵或形式,但是它已经在以往的文明母体中悄悄地孕育着。  从文明的实践维度来看,伴随着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到了20世纪60年代,全球关于生态与环境的话语表达愈益活跃,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实践运动。在我国,1973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环境保护被确立为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成为了由政府主导的社会实践运动。1983年,保护环境被确立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保护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到2007年,建设生态文明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并且提出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上升为执政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战略地位的提升,一方面体现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党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在不断深入,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在不断增强。  “绿色”发展道路是通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如同经济建设一样,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实际也是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初级阶段。因此,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这条路注定不会平坦,注定要经历各种阵痛,各种曲折。但是,我们的方向是明确的,信念是笃定的,就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具体落实到生态文明建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走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发展道路。所谓“绿色道路”,是指“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可循环、高效益、可持续”的道路。它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曾经走过的“黑色道路”,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循环、低效益”的道路。“黑色道路”不可持续,中国不能走也走不通这样的道路,它不仅为国情所不容——中国的人均资源少和环境容量小,加上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非资本主义国家,不能搞生态殖民主义,而且为世情所不容——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制定好了有利于他们自己的各项国际规则,使中国的污染成本不可能转移出去。  “绿色道路”是一条通向生态文明的道路,一条我们正在探索的道路。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沿着这条道路,扎实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基本形成了主体功能区布局,初步建立了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应该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是正确的,切实有效的,为迈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深刻把握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决策部署  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现实意义进一步凸显。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没有生态文明的小康社会是不全面的小康社会。“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生态文明建设只能进一步加强,而不能削弱;只能进一步抓紧,而不能丝毫放松;只能进一步加快,而不能放缓步伐。  正是站在这样一种时代高度,党的十八大首次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科学回答了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基本要求是什么、基本任务是什么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应积极探索和遵循科学的发展思路。一是要以坚持生态文明理念为前提。生态文明的理念有三个层次: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人是自然之子。面对自然,人类必须始终怀持一颗感激之心、忏悔之心、敬畏之心、谦卑之心。二是要以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为保证。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是党的理论体系不断继承创新、科学发展的过程,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三是要以“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目标。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使这个延续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国度天更蓝、地更绿、山更青、水更净,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这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落脚点和归宿,也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必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概括来说,就是要做到“两个坚持”、“一个着力”和“两个为了”。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的生动体现。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当前最为迫切的基本任务有四个方面。一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这是解决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中存在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任务。二是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坚持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通过调整结构、改进技术、强化管理、深化改革、强化法治、全民参加等多种手段,切实节约能源资源,同时贯彻清洁性和可持续性原则,走多元化之路,致力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三是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四是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着力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进行统筹协调的科学性、有效性;要制定并完善环境税收、生态补偿、绿色贸易等环境经济政策;要加强环境保护的立法与执法,尤其是环境评价法的立法与执法;要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和干部考核标准

283 评论

相关问答

  • 生态文明新时代杂志官网网址电话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一表述提出了“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概念,将生态文明提

    迷糊喵星人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4
  • 生态文明新时代杂志官网电话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

    纳兰依若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5
  • 生态文明新时代杂志官网网址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

    subluevoyage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4
  • 生态文明新时代杂志官网电话号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方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 境为宗旨,以可继续开展为依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开展为着眼点。 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

    只爱小火锅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2
  • 生态文明新时代杂志官网订阅电话

    12580查

    光头强329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