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生态文明新时代杂志官网

生态文明新时代杂志官网

发布时间:

生态文明新时代杂志官网

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梦,生态文明开启新时代》从新高度、新理念、新挑战、新路径、新价值5个方面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任务的艰巨性,对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创新性解读和多角度诠释,契合了十八大精神,顺应了人们期待。其中的观点和思想,是作者20余年潜心研究和深入探索的升华,对广大读者学习和领会十八大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的深刻内涵以及探寻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可行路径,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梦,生态文明开启新时代》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我国绿色发展的理论建构与动力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该书作者中央党校教授赵建军同时也是该项目负责人。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要求,生态文明开始成为飘扬在人们心目中的一面旗帜。2009年的春天,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两会的热点问题之一,在这万物蓬勃生长的时刻,人们议论着、探索着。生态文明理论如何发展?观念如何树立?理念与实践如何结合?请听听专家的意见。 生态文明理论不断创新 “在新世纪,我们要把建设生态文明这种理想作为指引经济社会发展的灯塔,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推陈出新,实现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新飞跃。”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何玉宏。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与会专家纷纷结合经济社会相关领域,与时俱进,不断丰富生态文明内涵,取得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 生态文明理论的创新,是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同时为社会实践提供了更多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在生态文明的本质基础上,与会专家提出了许多具有实际意义的创新理论,例如生态思维、生态公民、生态社会等,旨在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苏州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王建明说,生态文明如果没有生态思维方式的支撑是难以实现的,生态思维强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强调整体地处理问题。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便是生态思维的生动表现。在我国高扬生态文明旗帜的今天,只有善于运用生态思维,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整体推进,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全面发展,才能率先走上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成功之道。 生态思维体现关怀、责任与和谐,但这种不同以往的思维方式不会自发地出现,生态思维的形成,离不开那些具有强烈责任感和生态文明意识的现代公民的自觉追求。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伦理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杨通进说,具有生态文明意识且积极致力于生态文明之建设的现代公民就是生态公民。他说:“生态公民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基础,只有我们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在自己的公民意识中加入生态公民的新元素,并在器物(技艺)、制度和观念层面系统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最终才能由理想变成现实。”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自觉树立生态公民的意识,积极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争取早日进入一种理想的社会境界——生态文明社会。苏州科技大学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丁宪浩说:“生态文明社会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互利共生,人民积极开展生态建设、充分享受生态成果的高度文明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社会必将是一个全新的文明社会。” 生态文明理论指导实践 “人类从制造第一把石斧开始,就梦想做大自然的主人。人类为了在自然界取得自己的生存,必须改变自然。这就是‘反自然’。但是,不能够这样反下去;如果这样反下去,自然会跟人类一块儿毁灭。”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会会长余谋昌。 今天,我们的生活在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不断改变着。事实上,近年来,人口膨胀、能源衰竭、水资源紧缺、环境问题凸显等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和社会经济危机都在对人类持续生存发起挑战。余谋昌认为,人类文化在对抗自然的过程中发展,其本质具有反自然性,应对挑战,需要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发展,开启人类文明的新时代。因此,生态文明理论具有指导实践的重要意义,它将引领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尊重生命、尊重自然,远离“天是灰的,地是黑的,人是短命的”等可怕情状。 湖南女子职业大学教授屈振辉认为,道德与法律是人类幸福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支撑生态文明的两大支柱,因此必须给予特别重视。屈振辉说,人类若不想使末世论的预言变成现实,不想重蹈复活节岛由盛转衰的覆辙,就必须从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等方面高度重视对生态文明的维护。“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从此刻起我们开始重视对维系生态文明的两大支柱——道德与法律的思考,必将使现世及后世的人类生活得更加幸福。 专家还就生态文明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起到的重要指导作用发表了意见,包括制度、交通、医学等众多方面。其中,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讲师戴圣鹏提出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模式,将生态文明建设同“三农”等热点问题结合起来,与生态文明中的道德与法律一样,给人以深刻启发。 戴圣鹏说,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我们在实际探索中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克服发展中的困境,制定符合我国各地区农村实际情况的科学合理、切实有效的生态文明建设与保护模式。生态文明正成为一股强劲潮流,并在理论指导实践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生态文明引领绿色时代 “生态学能告诉我们,每日人均消费的物质资源达到多少,就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可见不能用制度激励人们无止境地追求物质财富。当人们的基本需要都能得到满足时,越多的人追求孔颜之乐,地球就越安全,社会就越和谐,人们就过得越幸福。”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卢风。 打开电视、拧开收音机、翻开杂志,铺天盖地的广告将我们淹没。钻石越大情越长,衣服贵了品位高,物件更新快心情才会好……这一切无不在刺激我们的消费欲望。但是,是否物质越充裕人们内心就会越强大、越幸福?不一定。甚至很多时候,欲望的轻易满足反而会使人们陷入迷茫与空虚,从而进入到无休无止向大自然索要的可怕情境之中,如此下去,《后天》便是我们的明天。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这一点。山东理工大学生态文化与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陈红兵说,在现代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过程中,生活方式的反思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生态生活方式建设要求确立人—社会—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人自身全面发展的生活价值取向,在现实生活中树立节制、和谐、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生活观念,并落实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灯红酒绿并不是生活的常态,返璞归真的绿色时代才拥有长久的生命力,生态文明必将指引我们找到宁静与快乐。卢风说,生态文明的制度仍然要有激励物质生产的功能,但生态文明的制度必须兼顾公平与效率。基本的公平应体现为通过分配制度而保障每个人基本需要的满足。生态文明的制度必须遏制贫富的两极过度分化。经济学家的统计表明,在一定限度内物质财富的增长与人们幸福指数的上升成正比,当人们的基本需要都能得到满足时,物质财富的增长与幸福指数的上升就没有必然联系了。因此,生态文明才是可以从根本上使人民生活的幸福、和谐、美满的可持续文明,绿色时代才是使人们可以在无后顾之忧的欢乐中徜徉的美好时代。 让我们一起努力,快步走入生态文明新时代!

政府加大硬件设施建设投入,市民从点滴做起,改变不良习惯,不但提高自身素质,争做文明市民,从而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生态文明新时代杂志官网网址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从我做起主题资料。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的主要内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个总体要求的核心和实质,“就是要建设以资源节约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扩展资料: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从现实国情看,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均可利用资源相对匮乏,资源分布不平衡的问题较为突出。这决定了我们不能延续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决不可对生态环境保护掉以轻心。面对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必须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从经济社会发展整体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短板依然存在,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很多发展中的复杂问题都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解决这些挑战和难题,要求我们充分认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艰巨性,真正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既不能沉醉于已经取得的成就而裹足不前,也不能无视困难而急于求成,而应积极稳妥走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每一步,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艰巨性

生态文明新时代杂志官网电话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编者按 走进大课堂: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关键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明确要求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建设,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国土资源工作支撑各行各业,影响千秋万代。在生态文明时代破解“保障发展、保护资源”的两难局面,成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创新资源环境价值理论,统筹资境环境的开发利用格局,才能以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期大课堂特邀国土资源咨询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彦英研究员,系统地阐释生态文明时代的资源环境价值理论,提出以资源环境的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平衡为核心推动国土资源管理的改革创新。问:“生态文明时代”这一概念是如何产生的?答:以生产力水平为标志,人类文明进程迄今经历了渔猎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时期。尽管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明进程不同,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人类文明开始逐渐融合、趋同。人类文明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问题。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生态环境问题的全球性,这使得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共同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因而转变发展方式、缓和人地矛盾成为人类共同的诉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一词,到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上《21世纪议程》中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标志着人类文明一个新时代——生态文明时代的来临。问:生态文明时代的特征是什么?答:生态文明时代,人类更加尊重自然本身固有的存在与发展规律,改变以人类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与行为方式,把自然视作在生态系统中与人类平等的主体,而不仅仅是劳动对象。因而生态文明时代的发展方式,是建立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平等、共生、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文明形态不仅表现在人类社会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上,也表现在自然资源环境的存在与发展状态上。这种把生态持续发展视作与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同等重要,并在人类文明建设中推动生态持续发展的文明,称之为生态文明。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要以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手段,在创造和享受社会财富的同时,促进自然资源环境的循环、更新、稳定、持续发展,形成共生、包容、协调、统一的人地关系。问:我国是从何时开始引入这一概念的?对我国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答: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从专注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建设,进步到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生态文明时代。进入生态文明时代,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飞跃。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应运而生了新的科学发展理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人地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的制度设计,相应地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将大大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生态、民生的发展。一、生态文明时代的资源环境价值理论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传统的资源环境价值理论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资源环境的生态价值和生产力价值观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互为消长,只有合理地平衡资源环境的双重价值,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般意义上的价值,是指自然物的用途或积极作用,即使用价值。价值是以人类社会活动为出发点,以人类的主观视角来探讨和判断人类生产活动的对象或产物有没有价值、价值的大小,而资源环境的价值也是出于资源环境是否参与到人类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是否经过人类劳动,是否对人类有用来判断的。传统资源环境价值理论面临挑战在生态文明时代,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传统价值理论提出两方面挑战:其一是随着知识经济、虚拟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劳动和劳动创造价值的范畴及其作用的修正和质疑;其二是对于有些自然物质以及环境,因为没有参与社会劳动,没有在商品交换中体现出实体性,导致部分价值(使用价值,未进入计价、交换)的缺失,导致对资源环境的无节制使用却没有相应补偿,造成资源环境的恶化与破坏。生态文明时代的资源环境价值理论是以人地和谐为前提,以资源环境对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具有使用价值为立论基础,通过寻求发展与保护的价值平衡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资源环境的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自然生态系统的各种物质、能量及其所处环境,只要能够被人类利用,就具有使用价值。资源环境不仅对于人类具有使用价值,对于自然生态系统也具有使用价值。生态文明时代,资源环境价值不再仅仅体现为人类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计量工具,还体现为人类健康生存的基本环境质量保证,以及维持自然生态系统自身平衡与发展的功能。按其保障发展与保护生态的功效不同,资源环境价值可以区分为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生态是自然系统存在的形式和运动的状态。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主体,依靠自身的组织机制,通过空气、水、阳光、土壤、生物等生态要素的运动,完成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过程,维持其平衡发展。这一过程无需人类劳动的参与,这种自然物质生产也没有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力价值,但却有着维持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和发展的生态价值。生态价值的实现是保证人类拥有充足资源、良好环境的前提条件,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基础。生产力是在人类利用资源环境的社会生产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当资源环境进入社会生态系统,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素(生产资料与劳动对象),经社会物质生产过程的加工,最终形成人类社会文明的物质财富基础,其效用或价值体现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资源基础与环境条件。资源环境这种相对于社会系统、相对于人类生产劳动的使用价值,称之为生产力价值。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资源环境开发利用的程度,促进了资源环境生产力价值的实现,资源环境生产力价值实现的过程正是文明进步的过程。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的对立统一资源环境具有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生态价值对于自然和人类都有意义,而生产力价值只对人类具有意义。生产力价值依附于生态价值存在,二者对立统一于资源环境。在文明发展的各个阶段,不同的人地观产生了不同的资源环境价值观。文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诉求不同,资源环境价值的实现存在差异。文明早期,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有限,生产力水平最为低下,只能靠石器、动物骨角、树枝等简易工具,直接利用自然物质为生活资料,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微弱,生态价值得以保全。农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也不断加深。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人类开始从被动依赖到主动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社会物质生产表现为利用畜力、水利发展农业、畜牧业,人类中心主义思想逐渐形成。在这个阶段资源环境的生态价值与生产价值此消彼长,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同时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生态环境问题。工业文明时代,在不到二百年的时间内,社会物质财富迅速积累,人口迅速膨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使得人类对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资源环境的生产力价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实现。然而,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森林锐减、大气污染、温室效应等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相继出现,生态价值严重损毁。资源环境的双重价值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互为消长。生产力的进步实现了资源环境生产力价值最大化,却使得生态价值大大降低,自然生态环境日渐恶化,发展将不可持续。要形成协调可持续的人地关系、发展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必须化解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之间的矛盾。人类要在生态价值实现过程中生存,更要在生产力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寻求发展。若生态受到破坏,生存质量无从谈起,发展亦无从谈起。因此,文明发展要实现资源环境生产力价值,更要确保生态价值的实现,这是生态文明时代资源环境价值理论的实质。二、资源环境价值理论与国土资源管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基础上,通过编制和实施国土规划,科学统筹资源环境开发利用格局,平衡生态价值和生产力价值,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文明时代,国土资源工作关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战略性、全局性的问题。新时期国土资源工作目标定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就是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经济、人口与资源相协调,使人们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在其中应充分发挥“保障和促进”作用,通过科学配置资源,实现保护生态与保障发展的平衡,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双重价值平衡理论协调“双保”矛盾要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但同时也不能因保护而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是一对矛盾,要通过平衡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来解决。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是有限的,其循环更新有其自身规律和前提条件,因此其能维持发展的总量也是有限度的,发展的速度必须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更新周期吻合。不合理的规模与速度,必然出现生态环境问题,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连锁反应。可能某一地区、某一时期内这种反应并不明显,但是其累加效应则是巨大的。人类活动对气温的影响,连带大气环流、海洋水温的异常,近年来一系列异常现象所带给人类的损失与对发展的制约是灾难性的。生态文明时代,生产力价值实现以不破坏自然生产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即不破坏生态价值为底线。要在两种价值实现中寻找一个合适的“价值平衡点”,确定合理的生产力发展速度、生态保护的约束强度,达到两种价值实现最优化。只有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处在一个合理的平衡位置,才可能确保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保持和促进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做好资源环境价值平衡的基础工作国土资源工作要实现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目标,首先要从国土资源调查职能出发,做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工作,为调节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平衡奠定科学基础。自然资源环境是人类社会的承载体,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发展,是资源环境所要承载的对象。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确保生态可恢复与可持续,并满足人类需求的前提下,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的资源环境数量与质量,能够承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的能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资源环境各种要素及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阈值,用以指导确定承载对象活动的范围、强度、规模等,通过对人口数量、经济总量、排放总量的控制,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一方面考量资源环境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另一方面考量社会需求的总量,同时考虑经济社会进步、科学技术发展、文化背景、制度政策及管理体制和法制等因素对人类社会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的方式、规模和速度等影响,最终确定承载力大小。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小实际上界定了生产力价值开发的最高上限值和生态价值实现的最低下限值,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小调控资源开发利用强度与速度,调节资源环境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的平衡。发挥国土规划调控功能解决“双保”难题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调节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的平衡,要通过国土规划来实现。国土规划是最高层次的空间发展规划,主要是通过资源、人口和经济活动的空间配置,来协调不同空间单元的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规划对于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建立科学的开发秩序和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公共管理工具。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编制国土规划可以有效调控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强度和速度,科学统筹资源环境开发利用格局,科学设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合理确定一个地区产业空间布局、产业类型与规模,确保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与恢复周期,避免过度开发,从而实现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的平衡,确保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国土资源管理走进生态文明时代以生态文明建设统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以资源环境自然分区统筹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格局,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环境优势,健全利益分配机制,推进科技创新和差别化管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生态文明时代,应及时转变思路,找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以生态文明建设统领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资源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整体,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资源寓于环境之中。生态文明时代的国土资源工作中必须把资源、环境作为一个统一体进行整体谋划、统一安排。目前环境资源利用存在两个层面的问题。在认识层面,由于对环境的资源属性认识不足,环境价值不能全面体现,导致环境资源缺乏明确、清晰的产权。在实际操作层面,人们认识到使用者应该支付环境成本,但是往往只考虑正常的环境资源使用成本,而忽略了使用资源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的补偿成本。使用者在消费环境资源时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其补偿往往由社会承担,使环境成本外部化,势必造成环境资源的浪费及过度使用。因此,必须明确界定环境产权,将环境资源成本内部化,形成“谁使用谁付费、谁破坏谁治理”的补偿机制。国土资源工作需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统筹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建立健全资源环境成本计量标准,将资源环境使用成本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成本,纳入GDP核算体系,遏制资源环境的破坏性、掠夺性使用和过度开发使用。以资源环境自然分区统筹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格局资源环境禀赋条件具有自然的地域性特征。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行政区为单元,往往导致不同行政区在资源环境自然分区上的条块分割,在行政管理体制上的各自为政。人为的行政分割必然加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各行政区之间的资源分配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矛盾,行政区之间产生的资源开发利用不均衡,区域间产业布局的不协调。国土资源开发应以资源环境自然分区为单元,从全国层面确定区域国土资源开发格局,在此格局下进行各行政区的规划设计,各行政区的规划与资源环境自然分区交叉或者重叠的,要按照全国国土规划格局进行区域间协调,避免地方利益驱动或者地方保护的不合理开发行为。划分资源环境自然分区,并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来引导和协调各区域生产力布局,应成为国土资源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先行性和持续性的工作。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克服“短板”制约一个区域的发展规模、强度及其与资源环境的协调程度,不仅取决于该区域的优势资源环境条件,还取决于其限制性因素的制约。国土资源工作不仅要注重资源环境优势的发挥,还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和途径引导各区域克服资源环境的“短板”因素制约,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将我国国土资源划分不同区域,确定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与劣势,即确定影响一个地区发展的主导性因素与限制性因素。通过功能分区对其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进行合理定位。通过适宜性评价确立不同地区适合发展、不适合发展的产业类型,对可发展产业的生产规模以及布局进行总量和空间的控制。制定相应的生态环境补偿方案,成为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科学依据,既能保障适度发展,改善民生,也能有效控制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不会使“短板”更短。健全经济利益分配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优化资源配置要求,建立环境产权制度,形成生态补偿和环境有偿使用机制,构建反映市场需求、资源环境稀缺程度的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完善符合中国国情并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资源环境税费制度及相关政策。改革完善有关资源环境配置相关利益分配政策,协调中央、地方和企业的利益关系。当前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在矿产资源配置方面,要协调、处理好矿产资源国家所有与中央、地方财政分灶吃饭这样一对矛盾。界定矿产资源集中统一管理与分类分级管理的事权,明确中央、地方、企业和当地民众在资源保护与开发中的责、权、利。在土地资源配置方面,建立城乡土地统一市场,严格区分公益性的用地征收和经营性的用地征购,解决土地收益在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合理分配。推进科学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依靠科技进步改善生态环境,改变自然生态旧有的平衡,建立一种螺旋式发展的自然生态的动态平衡,形成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依据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有限度地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建立开发与补偿双向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的良性资源环境开发方式是建立平等、共生、和谐发展的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依靠科技进步,节约集约利用资源,通过制定推进科技创新的新政策,加大激励与约束机制。同时,改进社会物质生产过程,推行清洁生产,鼓励支持节能、减排、降耗项目,发展循环经济。通过政策鼓励和技术创新,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发新材料、新能源,发现新用途。此外,倡导“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科技进步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实行差别化管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是动态平衡的,既决定干一个区域的资源环境禀赋,又与区域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我国应以中等水平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处理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的平衡。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区域资源环境开发利用因其资源环境禀赋特征而不同,适宜不同资源环境承载力条件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才可持续。因此,我们必须沿着可持续发展的思维轨迹回归理性,客观、冷静地分析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制定合理的、差别化的经济发展政策。在国家规划的不同功能区,在农村和城市分别确定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并与之相对应地分别确定资源开发程度和资源环境保护、补偿指标。利用资源环境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平衡理论调节以生态保护为主和以资源环境开发为主的地区经济发展规模与强度。同时,建立生态保护激励与补偿机制,对以实现生态价值为主的区域进行生产力价值补偿,对以实现生产力价值为主的区域进行生态价值补偿,通过区域差别政策调节国家整体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的平衡,通过区域资源环境开发利用规划调节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实现。(原载《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3月14日)

生态文明,从我做起主题资料。

生态文明新时代杂志官网订阅

保护地球,从我做起 古往今来,地球妈妈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无数代子孙。原来的她被小辈们装饰得楚楚动人。可是,现在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她折磨得天昏地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救救地球”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最强烈的呼声。 我为周围环境的恶化而感到心痛,我想:作为未来接班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人类环境的构成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无视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的话,我们的生命将毁在自己的手中,老天将对我们作出严厉的惩罚。为此我下定决心要从我做起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家园,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卫士。 在刚过去的一年中,我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植树活动,带领我们初一(6)中队的班干部创立了“绿色天使”植绿护绿小组,鼓励队员们在校园里认养了一棵小树苗,利用课余时间给它梳妆打扮,为它长成参天大树打下了基础。在学校组织的“让地球充满生机”的签字活动中,我郑重地在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并写下了自己对环保的决心和期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我积极参加学校在世界环境日举行的有奖征稿,认真查阅、收集各类资料,进行社会调查,撰写有关环境治理设想方面的文章,我经常去参加学校组织的环保讲座,观看环保方面的录相带,积极参预环保知识问答调查活动,认真填写每一项提问。我参与了“红领巾植绿护绿队”的网站建设,在上面发布大量的环保图片和环保知识,以及关于环保的各方面的法律知识,我国在环保方面发展动向、世界各国的环境保护情况;每个月我都利用网络、报纸,查找一些最新的不同的专题和板块“环保资讯”来告诉大家;还定期制作一些宣传板来宣传环保知识和生活中的环保常识。提高了大家的环保意识;号召同学们从不同的方面来关爱自己的家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周围的环境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积极动员身边的人一起来依法保护和建设人类共有的同样也是仅有的家园,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的文明做出贡献。我还和同学们共同发起“养一盆花,认养一棵树、爱惜每一片绿地,让我们周围充满绿色”和“小用塑料袋不使用泡沫饭盒和一次性筷子,让我们远离白色污染”的倡议。让我们放下方便袋,拿起菜篮子,让我们共同走向美好的绿色的明天,走向辉煌、灿烂的未来! 据我收集到的一份报告说:“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源所造成的。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食品污染、不适当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五大类。”一个个铁一样的事实告诉我们,它们像恶魔般无情地吞噬着人类的生命。它威胁着生态平衡,危害着人体健康,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让人类陷入了困境。为此我作出宣告:“只要我们——人类有时刻不忘保护环境的意识,有依法治理环境的意识,地球村将成为美好的乐园”。未来的天空一定是碧蓝的,水是清澈的,绿树成荫鲜花遍地,人类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幸福。 “真正检验我们对环境的贡献不是言辞,而是行动。”虽然我现在做得只不过是一些微小的事,但是我坚信要是我们人人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心,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携手保护我们的家园,自然会给人类应有的回报。在温暖的摇篮——草原上小憩;在慈祥的笑脸——天空下成长,在爱的源泉——河流中沐浴 黄色星期天 天贤粱粕��厣贤粱粕�V灰�缫淮担�嗣俏薮Χ恪U饩褪巧吵颈�?nbsp; 就在4月7日也就是星期天的早晨,一拉开窗帘不禁让我大吃一惊。我看到外面的天空已不在像以前那样蔚蓝,阳光已不在像以前那样明媚。远处的那些高楼大厦像海市蜃楼一样隐隐约约。在沙尘暴的影响下,楼内的人都点着灯为自己照明。天和地的界限已不那么清晰,而是浑黄一体。大街上的人们都全副武装,包着头巾捂着嘴。生怕沙土进到自己的呼吸道里。一走出家门,一股沙土的气味扑面而来,一阵风吹过,脸上就会感到大大小小的沙粒打在你的脸上,顿时我那干净的脸像涂上了一层土黄色的釉彩,把我的脸打扮成了土著人的脸色。我低头一看,大地也穿上了一层土黄色的衣裳。过了一会,又下起雪来。许多人都高兴起来,他们认为雪花是洁白美丽的。但他们错了,今天的雪花像炸弹一样,落在人们的身上,炸出了一朵朵“黄花”。弄得人们狼狈不堪。我也被“炸”的像小泥猴似的。 今天的情景,使人们再一次看到了破坏环境所带来的恶果。在一次次灾难的提醒下,人们已经认识到遵循自然规律,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已刻不容缓。我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过全人类不断努力,植树造林,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灾难的发生频率会逐渐减少。地球那副美丽的面孔又会重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我热爱地球,热爱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爱她的青山绿水,爱她的碧草蓝天…… 在四野飘香的花丛中,我和蝶儿一起嬉戏、欢笑;在郁郁葱葱的森林里,我与小鸟一起追逐、歌唱;清晨,我迈着轻盈的步履去原野上踏青,雾霭缭绕着、白纱般的柔柔地漂浮在空中。吮吸着花草的芳香, 欣享着阳光的沐浴,我被陶醉在这如痴如醉的梦幻里;夜晚,我坐在稻谷飘香的农家小院里,仰望着璀璨的星空,聆听着蝉鸣嘹响,蛙声如潮,仿佛置身于一个童话般的王国。春天,我坐在牛背上,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听那牧歌婉转,牧笛悠扬。 夏天,我坐在小船上,任双桨拍打着那碧绿的湖水, 看海鸥轻盈地掠过辽阔的湖面;秋天,我站在树下,凝神瞩望着那金黄的叶子一片片地落下;冬天,我站在窗前,欣赏着如絮的雪花在空中翩翩飞舞。在这如诗如画的仙境里,我的心都醉透了! 曾几何时,人们乱砍乱伐,使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沙丘吞噬了万顷良田,洪水冲毁了可爱的家园,大自然的报复让人类尴尬哑然。梅水溪曾经说过,没有自然,便没有人 类,这是世界一大朴素的真理。一味地掠夺自然,征服自然,只会破坏生态系统,咎由自取,使人类濒于困境。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错,人不给自然留面子,自然当然也不会给人留后路,98洪水、2000年的沙尘暴,其实,这就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警示。 曾几何时,人们乱捕乱杀,使人类的朋友惨遭涂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就是对捕杀动物后果的最真实的写照。从大学生的伤熊事件到愚人们的疯狂捕猎,人类是否也将要把枪口对准自己?切记,保护动物就等于保护我们自己。 曾几何时,战争的爆发,使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满目疮痍。炮火对植被的破坏,核辐射对生命的摧残,尽管广岛、长崎上空的蘑菇云已经散去了半个多世纪,可那里依然还是不毛之地。由此可见,和平是全人类绿色环保的重要前提。 真不敢想象,我们如果再这样继续下去,这个世界将会是一幅怎样的惨景呢?地上寸草不生,天空尘沙弥漫,人类将在魔鬼般的尖叫声中化成堆堆白骨。到那时我们只能说,人类曾经属于过地球,但地球将永远不会再属于人类了。 顾炎武曾经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保护环境与维护生态平衡的历史重任要落到我们跨世纪一代的肩上。让我们都来关爱自然,热爱地球吧,手挽手、肩并肩、心连心地铸起一道绿色环保的大堤,捍卫资源、捍卫环境、捍卫地球、捍卫我们美好的家园吧! 岐江情 岐江河--我的母亲河,由北而南,蜿蜒流淌。我在她怀里成长。她孕育了我童年的欢乐。我的金色的童年的欢乐时光,都和岐江河一起度过的。 记得我只有豆丁般大的时候,数不清的早晨,看着那朝晖在河上跳跃,把那清澈的河水映得通红,像是给岐江河披上了红纱巾,周围郁郁葱葱的榕树也穿上了朝阳的锦衣。三五成群的男女老少,沿河漫步,尽情呼吸清新的空气,欣赏小鸟清风奏出的晨曲。 每逢端午节的时候,精彩绝伦的龙舟赛便在江上举行。人们接踵而至,争先恐后地聚集到江边看热闹,一条条龙舟整齐地排开在江面,船上的每一个有着古铜色肌肤的大汉都使出浑身的力量。每一声礼炮后,龙舟齐头并进,掀起一江浪涛。江边的人们有的急得直跺脚,有的高声喝彩,有的像长颈鹿一样把脖子伸得老长……江里的龙舟在一片锣鼓声中耕波犁浪,勇往直前…… 我童年的幸福,都沉浸在岐江河那清澈的碧波里。只要清风一吹,一切美好的回忆都从荡漾的碧波里旋出来了。如今当我独自一人去问候岐江河时,它已面目全非了:污浊的河水夹杂着许多垃圾在晃动,偶尔还有一两条死鱼浮上来,散发出醺心的腐臭。绿色,没有了,鸟声,听不见了。河边堆积了大堆垃圾,往日清新芬芳的和风也变得腥臭苦涩了。我伤心地向岐江河呼喊:"你昔日的丰姿到哪去了?"可它只用波浪拍打着河岸,像垂危的病人,呻吟着,伤心地向人们哭诉:"清救救我吧!" 也许是因为它过去的美,也许是因为它现在的丑,也许是时代的要求吧,岐江河发出的求救终天得到了回应。市政府十分重视岐江河的整治,组织人力物力拆掉岐江河两岸参差不齐的破旧建筑,在河岸上植起了绿树红花,禁止人们往江上倒垃圾,禁止往江里排放污水,岐江河开始恢复了生机,重现了昔日美丽的倩影。我想:假以时日,岐江河--我的母亲河,她将比以前更爱护我们的家园 我们生命的摇篮是地球母亲。地球母亲的身上有高山、大海,有高原、平原。最可贵的是它有生命,我们人类就生活在地球上,我们就是地球的主人 地球是所有生物共有的家园,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地球母亲可以供给我们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地球母亲用它甘美的乳汁哺育着它的儿女,我们在地球母亲温暖的怀抱里幸福地成长。我们为什么能幸福地生活在地球上呢?因为地球母亲可以供给我们充足的氧气,可以供给我们充足的水分,充足的食品她是一位关心儿女,爱护儿女的好母亲。 然而我们人类是怎样对待地球母亲的呢?我们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或者说为了自己生活的更好,就不顾地球母亲的身体,工厂乱排放污水,烟囱冒着浓浓黑烟,乱砍伐森林树木,乱浪费资源等等。破坏了地球周围的大氧层,清澈的河水变得混浊,茂密的森林变得狼狈不堪,蔚蓝的天空变得灰暗,碧绿的青山变得光秃,泥石流、森林火灾、动物绝迹、水源严重缺乏,一连串的灾害接踵而来,已使我们的地球母亲难以承受。而我们面临的确是地球毁灭的现实。啊!实在太可怕了,到那时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将如何生存? 我们已经看到了严重的后果,我们能任其毁灭吗?不能!我们人类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为我们的地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现在我们已经开始保护我们的环境,爱护我们的地球了,比如,我们建起了水力、风力发电站,开始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森林,保护水源,节约用水,开始绿化、美化我们的地球了,这是可喜的,这样可以延长我们地球母亲的寿命,使她越来越年轻,身体越来越壮。在地球毁灭的前一夜,我们应该做什么呢?我们要来保护、爱护地球,要来绿化、美化地球,使我们的地球母亲永远年轻。 我再来问个问题小朋友,地球到底会不会毁灭呢?这就要看我们怎掩盖胡她了,如果我们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她的话,相信她会永远年轻的

“新宠”真是宠爱有加,给她们换了一身又一身漂亮又雍容华贵的礼服,什么漂亮穿什么。玩了许久,我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宝贝娃娃脏了,怎么办?我就费力地打来一大盆水,把娃娃洗得干干净净。我又惊喜地发现,她们在水中好像变得更漂亮了耶!我就乐此不疲地为她们洗澡,洗得自己的手都泛白了,自然也浪费了不少的水(汗~惭愧啊)。开始我觉得这并没有什么不好,水就是让人用的嘛。而且世界上有那么多水,还可以用好久好久呢。可是,一天我正斜靠在沙发上看电视的时候,一行公益广告突然映入我的眼帘,是号召人们节水的,旁边配着一只手捧着一捧水。平时在我眼里微不足道的水,此时此刻竟显得无比珍贵。我开始羞愧,在心里对自己宣布:以后我再也不浪费水了!从此以后,我说到做到,洗脸水洗脚,然后再冲马桶。这时,我正在预习五年级下册的课文《瑞恩的井》,我再次为自己的浪费行为感到困窘与羞愧,水,对非洲人来说,就是生命。我想起自己浪费掉的一盆盆水,这该能拯救多少个生命啊?!我细细思考,以后不光要自己节水,还要发动父母、爷爷奶奶和邻居们参与到节水行动中来。大家要记住:保护水源,从我做起。只要人人每天都节约一滴水,地球将拥有美好的明天!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的主要内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个总体要求的核心和实质,“就是要建设以资源节约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扩展资料: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从现实国情看,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均可利用资源相对匮乏,资源分布不平衡的问题较为突出。这决定了我们不能延续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决不可对生态环境保护掉以轻心。面对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必须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从经济社会发展整体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短板依然存在,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很多发展中的复杂问题都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解决这些挑战和难题,要求我们充分认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艰巨性,真正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既不能沉醉于已经取得的成就而裹足不前,也不能无视困难而急于求成,而应积极稳妥走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每一步,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艰巨性

编者按 走进大课堂: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关键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明确要求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建设,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国土资源工作支撑各行各业,影响千秋万代。在生态文明时代破解“保障发展、保护资源”的两难局面,成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创新资源环境价值理论,统筹资境环境的开发利用格局,才能以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期大课堂特邀国土资源咨询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彦英研究员,系统地阐释生态文明时代的资源环境价值理论,提出以资源环境的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平衡为核心推动国土资源管理的改革创新。问:“生态文明时代”这一概念是如何产生的?答:以生产力水平为标志,人类文明进程迄今经历了渔猎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时期。尽管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明进程不同,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人类文明开始逐渐融合、趋同。人类文明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问题。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生态环境问题的全球性,这使得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共同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因而转变发展方式、缓和人地矛盾成为人类共同的诉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一词,到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上《21世纪议程》中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标志着人类文明一个新时代——生态文明时代的来临。问:生态文明时代的特征是什么?答:生态文明时代,人类更加尊重自然本身固有的存在与发展规律,改变以人类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与行为方式,把自然视作在生态系统中与人类平等的主体,而不仅仅是劳动对象。因而生态文明时代的发展方式,是建立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平等、共生、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文明形态不仅表现在人类社会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上,也表现在自然资源环境的存在与发展状态上。这种把生态持续发展视作与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同等重要,并在人类文明建设中推动生态持续发展的文明,称之为生态文明。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要以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手段,在创造和享受社会财富的同时,促进自然资源环境的循环、更新、稳定、持续发展,形成共生、包容、协调、统一的人地关系。问:我国是从何时开始引入这一概念的?对我国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答: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从专注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建设,进步到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生态文明时代。进入生态文明时代,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飞跃。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应运而生了新的科学发展理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人地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的制度设计,相应地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将大大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生态、民生的发展。一、生态文明时代的资源环境价值理论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传统的资源环境价值理论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资源环境的生态价值和生产力价值观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互为消长,只有合理地平衡资源环境的双重价值,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般意义上的价值,是指自然物的用途或积极作用,即使用价值。价值是以人类社会活动为出发点,以人类的主观视角来探讨和判断人类生产活动的对象或产物有没有价值、价值的大小,而资源环境的价值也是出于资源环境是否参与到人类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是否经过人类劳动,是否对人类有用来判断的。传统资源环境价值理论面临挑战在生态文明时代,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传统价值理论提出两方面挑战:其一是随着知识经济、虚拟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劳动和劳动创造价值的范畴及其作用的修正和质疑;其二是对于有些自然物质以及环境,因为没有参与社会劳动,没有在商品交换中体现出实体性,导致部分价值(使用价值,未进入计价、交换)的缺失,导致对资源环境的无节制使用却没有相应补偿,造成资源环境的恶化与破坏。生态文明时代的资源环境价值理论是以人地和谐为前提,以资源环境对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具有使用价值为立论基础,通过寻求发展与保护的价值平衡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资源环境的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自然生态系统的各种物质、能量及其所处环境,只要能够被人类利用,就具有使用价值。资源环境不仅对于人类具有使用价值,对于自然生态系统也具有使用价值。生态文明时代,资源环境价值不再仅仅体现为人类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计量工具,还体现为人类健康生存的基本环境质量保证,以及维持自然生态系统自身平衡与发展的功能。按其保障发展与保护生态的功效不同,资源环境价值可以区分为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生态是自然系统存在的形式和运动的状态。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主体,依靠自身的组织机制,通过空气、水、阳光、土壤、生物等生态要素的运动,完成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过程,维持其平衡发展。这一过程无需人类劳动的参与,这种自然物质生产也没有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力价值,但却有着维持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和发展的生态价值。生态价值的实现是保证人类拥有充足资源、良好环境的前提条件,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基础。生产力是在人类利用资源环境的社会生产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当资源环境进入社会生态系统,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素(生产资料与劳动对象),经社会物质生产过程的加工,最终形成人类社会文明的物质财富基础,其效用或价值体现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资源基础与环境条件。资源环境这种相对于社会系统、相对于人类生产劳动的使用价值,称之为生产力价值。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资源环境开发利用的程度,促进了资源环境生产力价值的实现,资源环境生产力价值实现的过程正是文明进步的过程。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的对立统一资源环境具有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生态价值对于自然和人类都有意义,而生产力价值只对人类具有意义。生产力价值依附于生态价值存在,二者对立统一于资源环境。在文明发展的各个阶段,不同的人地观产生了不同的资源环境价值观。文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诉求不同,资源环境价值的实现存在差异。文明早期,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有限,生产力水平最为低下,只能靠石器、动物骨角、树枝等简易工具,直接利用自然物质为生活资料,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微弱,生态价值得以保全。农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也不断加深。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人类开始从被动依赖到主动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社会物质生产表现为利用畜力、水利发展农业、畜牧业,人类中心主义思想逐渐形成。在这个阶段资源环境的生态价值与生产价值此消彼长,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同时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生态环境问题。工业文明时代,在不到二百年的时间内,社会物质财富迅速积累,人口迅速膨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使得人类对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资源环境的生产力价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实现。然而,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森林锐减、大气污染、温室效应等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相继出现,生态价值严重损毁。资源环境的双重价值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互为消长。生产力的进步实现了资源环境生产力价值最大化,却使得生态价值大大降低,自然生态环境日渐恶化,发展将不可持续。要形成协调可持续的人地关系、发展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必须化解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之间的矛盾。人类要在生态价值实现过程中生存,更要在生产力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寻求发展。若生态受到破坏,生存质量无从谈起,发展亦无从谈起。因此,文明发展要实现资源环境生产力价值,更要确保生态价值的实现,这是生态文明时代资源环境价值理论的实质。二、资源环境价值理论与国土资源管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基础上,通过编制和实施国土规划,科学统筹资源环境开发利用格局,平衡生态价值和生产力价值,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文明时代,国土资源工作关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战略性、全局性的问题。新时期国土资源工作目标定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就是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经济、人口与资源相协调,使人们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在其中应充分发挥“保障和促进”作用,通过科学配置资源,实现保护生态与保障发展的平衡,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双重价值平衡理论协调“双保”矛盾要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但同时也不能因保护而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是一对矛盾,要通过平衡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来解决。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是有限的,其循环更新有其自身规律和前提条件,因此其能维持发展的总量也是有限度的,发展的速度必须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更新周期吻合。不合理的规模与速度,必然出现生态环境问题,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连锁反应。可能某一地区、某一时期内这种反应并不明显,但是其累加效应则是巨大的。人类活动对气温的影响,连带大气环流、海洋水温的异常,近年来一系列异常现象所带给人类的损失与对发展的制约是灾难性的。生态文明时代,生产力价值实现以不破坏自然生产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即不破坏生态价值为底线。要在两种价值实现中寻找一个合适的“价值平衡点”,确定合理的生产力发展速度、生态保护的约束强度,达到两种价值实现最优化。只有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处在一个合理的平衡位置,才可能确保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保持和促进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做好资源环境价值平衡的基础工作国土资源工作要实现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目标,首先要从国土资源调查职能出发,做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工作,为调节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平衡奠定科学基础。自然资源环境是人类社会的承载体,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发展,是资源环境所要承载的对象。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确保生态可恢复与可持续,并满足人类需求的前提下,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的资源环境数量与质量,能够承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的能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资源环境各种要素及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阈值,用以指导确定承载对象活动的范围、强度、规模等,通过对人口数量、经济总量、排放总量的控制,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一方面考量资源环境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另一方面考量社会需求的总量,同时考虑经济社会进步、科学技术发展、文化背景、制度政策及管理体制和法制等因素对人类社会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的方式、规模和速度等影响,最终确定承载力大小。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小实际上界定了生产力价值开发的最高上限值和生态价值实现的最低下限值,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小调控资源开发利用强度与速度,调节资源环境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的平衡。发挥国土规划调控功能解决“双保”难题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调节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的平衡,要通过国土规划来实现。国土规划是最高层次的空间发展规划,主要是通过资源、人口和经济活动的空间配置,来协调不同空间单元的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规划对于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建立科学的开发秩序和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公共管理工具。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编制国土规划可以有效调控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强度和速度,科学统筹资源环境开发利用格局,科学设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合理确定一个地区产业空间布局、产业类型与规模,确保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与恢复周期,避免过度开发,从而实现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的平衡,确保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国土资源管理走进生态文明时代以生态文明建设统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以资源环境自然分区统筹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格局,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环境优势,健全利益分配机制,推进科技创新和差别化管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生态文明时代,应及时转变思路,找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以生态文明建设统领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资源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整体,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资源寓于环境之中。生态文明时代的国土资源工作中必须把资源、环境作为一个统一体进行整体谋划、统一安排。目前环境资源利用存在两个层面的问题。在认识层面,由于对环境的资源属性认识不足,环境价值不能全面体现,导致环境资源缺乏明确、清晰的产权。在实际操作层面,人们认识到使用者应该支付环境成本,但是往往只考虑正常的环境资源使用成本,而忽略了使用资源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的补偿成本。使用者在消费环境资源时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其补偿往往由社会承担,使环境成本外部化,势必造成环境资源的浪费及过度使用。因此,必须明确界定环境产权,将环境资源成本内部化,形成“谁使用谁付费、谁破坏谁治理”的补偿机制。国土资源工作需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统筹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建立健全资源环境成本计量标准,将资源环境使用成本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成本,纳入GDP核算体系,遏制资源环境的破坏性、掠夺性使用和过度开发使用。以资源环境自然分区统筹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格局资源环境禀赋条件具有自然的地域性特征。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行政区为单元,往往导致不同行政区在资源环境自然分区上的条块分割,在行政管理体制上的各自为政。人为的行政分割必然加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各行政区之间的资源分配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矛盾,行政区之间产生的资源开发利用不均衡,区域间产业布局的不协调。国土资源开发应以资源环境自然分区为单元,从全国层面确定区域国土资源开发格局,在此格局下进行各行政区的规划设计,各行政区的规划与资源环境自然分区交叉或者重叠的,要按照全国国土规划格局进行区域间协调,避免地方利益驱动或者地方保护的不合理开发行为。划分资源环境自然分区,并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来引导和协调各区域生产力布局,应成为国土资源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先行性和持续性的工作。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克服“短板”制约一个区域的发展规模、强度及其与资源环境的协调程度,不仅取决于该区域的优势资源环境条件,还取决于其限制性因素的制约。国土资源工作不仅要注重资源环境优势的发挥,还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和途径引导各区域克服资源环境的“短板”因素制约,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将我国国土资源划分不同区域,确定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与劣势,即确定影响一个地区发展的主导性因素与限制性因素。通过功能分区对其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进行合理定位。通过适宜性评价确立不同地区适合发展、不适合发展的产业类型,对可发展产业的生产规模以及布局进行总量和空间的控制。制定相应的生态环境补偿方案,成为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科学依据,既能保障适度发展,改善民生,也能有效控制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不会使“短板”更短。健全经济利益分配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优化资源配置要求,建立环境产权制度,形成生态补偿和环境有偿使用机制,构建反映市场需求、资源环境稀缺程度的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完善符合中国国情并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资源环境税费制度及相关政策。改革完善有关资源环境配置相关利益分配政策,协调中央、地方和企业的利益关系。当前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在矿产资源配置方面,要协调、处理好矿产资源国家所有与中央、地方财政分灶吃饭这样一对矛盾。界定矿产资源集中统一管理与分类分级管理的事权,明确中央、地方、企业和当地民众在资源保护与开发中的责、权、利。在土地资源配置方面,建立城乡土地统一市场,严格区分公益性的用地征收和经营性的用地征购,解决土地收益在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合理分配。推进科学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依靠科技进步改善生态环境,改变自然生态旧有的平衡,建立一种螺旋式发展的自然生态的动态平衡,形成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依据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有限度地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建立开发与补偿双向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的良性资源环境开发方式是建立平等、共生、和谐发展的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依靠科技进步,节约集约利用资源,通过制定推进科技创新的新政策,加大激励与约束机制。同时,改进社会物质生产过程,推行清洁生产,鼓励支持节能、减排、降耗项目,发展循环经济。通过政策鼓励和技术创新,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发新材料、新能源,发现新用途。此外,倡导“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科技进步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实行差别化管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是动态平衡的,既决定干一个区域的资源环境禀赋,又与区域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我国应以中等水平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处理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的平衡。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区域资源环境开发利用因其资源环境禀赋特征而不同,适宜不同资源环境承载力条件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才可持续。因此,我们必须沿着可持续发展的思维轨迹回归理性,客观、冷静地分析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制定合理的、差别化的经济发展政策。在国家规划的不同功能区,在农村和城市分别确定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并与之相对应地分别确定资源开发程度和资源环境保护、补偿指标。利用资源环境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平衡理论调节以生态保护为主和以资源环境开发为主的地区经济发展规模与强度。同时,建立生态保护激励与补偿机制,对以实现生态价值为主的区域进行生产力价值补偿,对以实现生产力价值为主的区域进行生态价值补偿,通过区域差别政策调节国家整体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的平衡,通过区域资源环境开发利用规划调节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实现。(原载《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3月14日)

生态文明新时代杂志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

因为中国的水、空气、土地污染已经严重到了临界点,再这样发展下去,国民经济只能是负增长。

1866年,德国科学家海克尔在《生物体普通形态学》中首次提出“生态”的概念。他认为,作为一个生物学名词,生态指的是生物群落的生存状态,包括一个生物群落与其他生物群落的关系,以及与生态环境的关系。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人类生态学的概念。1935年,英国学者坦斯勒进而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开始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自然生态环境。1972年,麻省理工学院丹尼斯米都斯等教授撰写《增长的极限》,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在一个有限的星球上无止境地追求增长所带来的后果,引发了增长的极限大讨论。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格尔摩召开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从而揭开了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1983年,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该委员会在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987年,我国生态学家叶谦吉首次使用生态文明,他从生态学和生态哲学的角度阐述生态文明。他认为,生态文明是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高度的凝聚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1995年,美国著名作家、评论家罗伊莫里森在其出版的《生态民主》一书中,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的概念,真正把生态文明看作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式。2007年5月,我国人学家张荣寰在《中国复兴的前提是什么》一文中首次将生态文明定性为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提出中国需要“生态文明发展模式”,世界需要“生态文明进程”,理论模式为“全生态世界观”做为全逻辑的参照系,将人定位在全生态世界中最高全息的物种,提出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的生态文明概念和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文明环流体系作为人来到世界上就是为了人格、生态、产业的不断上升,以实现文明及其幸福的目的;中华民族的复兴必将启动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发展模式,主要走人权生活化、新型城镇化、产业自优化的发展道路。。2007年10月,在党的十七大上,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生态文明被列入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文献,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2012年11月,在党的十八大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号召全党、全国人民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 索引序列
  • 生态文明新时代杂志官网
  • 生态文明新时代杂志官网网址
  • 生态文明新时代杂志官网电话
  • 生态文明新时代杂志官网订阅
  • 生态文明新时代杂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