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呀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呀

发布时间: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呀

主要论文: 多恩诗歌的巴罗克褶子与早期现代性焦虑。《外国文学评论》2015年第3期。 《洛丽塔》中的大众文化与纳博科夫的文本生成策略(合作)。《外语研究》2015年第2期。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清教哀诉叙事与文化身份焦虑(合作)。《求索》2015年第3期。 白色菲利斯统治下的黑人:《宠儿》的身体叙述(合作)。《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含混的文化民族主义:叶芝早期文化取向的症候式分析(合作)。《西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第5期。 英国巴罗克时期诗歌的时间内在化构建。《外国文学》2014年第3期。 爱伦坡小说中的裹尸布评析(合作)。《外国语文》2014年第2期。 巴罗克文化与17世纪英国诗歌的文体生成。《西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6期。 神圣与世俗之间:克里斯托弗马洛《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与欧洲巫术文化传统(合作)。《外国语文》2013年第4期。 艾米莉狄金森与英国巴罗克文学传统。《世界文学评论》2013年5月第15辑 早期现代英国巴罗克文学的现代性(合作)。《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5月) 17世纪英国诗歌的巴洛克视觉化特征。《外国文学评论》2012年第4期。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4期转载(第63-65页)。 从舞台到页面:琼生与英国戏剧经典生成(合作)。《外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5期。 奥尼尔戏剧的身份主题(合作)。《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3月)。 神性、理性与知性:十七世纪英国诗歌中光的圣经隐喻(合作)。《外国语言文学》2012年第2期(6月)。 身体不能沉受之重:<圣经旧约>中的女性身体焦虑(合作)。《外语教学》2012年第2期。 品特戏剧《归家》中的背叛主题及其宗教解读(合作)。《名作欣赏》2012年第2期。 何时待到牧人归(合作)。《名作欣赏》2012年第1期。 文明面具与权力疯癫:品特政治剧《送行酒》的福柯式身体解读(合作)。《前沿》2011年第20期。 劳伦斯短篇小说中的性别空间叙事探究(合作)。《外国语言文学》2011年第4期。 迷惘一代身体的伤残与放逐(合作)。《外国语言文学》2011年第2期。 宇宙之轴:T S艾略特诗歌中的秩序文化观(合作)。《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年第6期。 想象的身份寻求之旅(合作)。《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荒野、先知与十字路口:艾略特《情歌》的新英格兰叙事图景(合作)。《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2期。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诗人观念与文学发展形态(合作)。《外国文学》2011年第3期。 文如画:《喧哗与骚动》的视觉化与空间化叙事(合作)。《外语教学》2011年第2期。 艾略特与巴罗克文学传统。《华中学术》第3辑,2011年5月。 构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新视野。《中国比较文学》2010年第3期。 《等待戈多》:信仰和理性真空状态下的等待行为。《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十二辑(2010年春)(2010年6月)(CSSCI集刊)。 媒介转换中的文学综述(合作)。《外国文学》2010年第4期(2010年7月)。 规训辩证法:对《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的福柯式解读(合作)。《山东外语教学》2010年第5期(2010年10月) 天父神话的断裂处(合作)。《美国文学研究》第五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 马维尔诗歌中的巴罗克时间主题(合作)。《外国文学评论》2009年第3期。 变形的鱼王:艾略特《荒原》的身体叙述。《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1期。 艾略特《荒原》时空主题研究(合作)。《走近经典--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6月。ISBN 978-7-5600-8396-4。 读诗和读园的诗学探索(书评)(合作)。《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3期 情、才、艺的统一--王富强散文诗论。载《他从新的地平线上走来--阅读王富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4月。ISBN 978-7-5059-6029-9。 《荒原》的身体叙述及其诗学旨趣。《美国文学研究》第四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 斯宾塞《仙后》与西方史诗玄幻的叙事传统。《三峡学院学报》(哲社科版)2008年第6期。 艾略特《荒原》的时空主题研究(合作)。《外语教学》2008年第2期。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身体叙述(合作)。《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3期。 美国经典诗歌的立体性和综合性研究(书评)(合作)。《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2期。 末世论与斯宾塞诗歌中的宇宙时间观。《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 个人主义与华兹华斯的诗学观(合作)。《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4期。 时间意义的生存机制(合作)。《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China's Reception of T S Eliot (International Reception of T S E London: Continuum 2007) A Neglected Author: Ba Jin (V12, N1, Winter 2006, Newsletters of ALSC) 宇宙时间和斯宾塞《仙后》的叙事时间。《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第3期。 叶芝象征主义戏剧的伦理理想。《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 品特戏剧的伦理学批评。《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6期。 《四个四重奏》的文体特征。《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 艾略特诗歌中时间观念的嬗变。《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 《四个四重奏》的时间拯救主题。《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 《四个四重奏》引语解读。《国外文学》2002年第3期。 作为话语形式的诗歌。《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弥尔顿的诗学观。《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第3期。 弥尔顿早期诗歌的神秘主义倾向。《国外文学》2001年第2期。 弥尔顿两首早期诗歌的宗教解读。《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2期。 《时间与存在》的后现代意识。《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2期。 后殖民主义的文化批评(合作)。《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3期。 英语创造教育的目的、范畴和方法。《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2期。 《四个四重奏》主题结构研究。《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3期。 康拉德:听众与谎言:《黑暗的中心》的叙事结构与阅读效应。《外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1期。 当代英语诗歌语言的超语义特征。《外国语》1996年第4期。 现代诗歌的叙述结构。《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乌托邦的经验秩序与嬉戏的语言指归:英语后现代诗歌的价值取向。《外语与翻译》1996年第2期。 《四个四重奏》的象征主义机制。《中外诗歌研究》1995年第2-3期。 语境结构和诗歌语义的扩散。《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第2期。 生命哲学的诗化耗损:有关艾略特《四个四重奏》的新探述评。《外国文学研究》1994年第1期。 文本死亡自我:艾米莉迪金森死亡诗歌结构形式解读(合作)。《外国文学研究》1993年第1期。 生命流程的深层意蕴(合作)。《名作欣赏》1993年第2期。 马克吐温的《苦行记》及其喜剧特色(合作)。《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2期。 泥土深处的语言芳香--略评陈笑海组诗《远方柔情》。《石首文艺》1992年第3期。 专著、教材等:《生命的和谐:斯宾塞〈仙后〉内在主题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英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撰写第14章),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高级文学翻译》(副主编之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综合大学英语(英语专业精读)》第五册(合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CET-4作文辅导》,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年《莎士比亚故事全集》(合编),重庆出版社,1998年7.《加拿大百科全书》(参编),四川辞书出版社,1998年《英语教程》(合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年

《强制执行竞合刍议》,载《安徽法学》1995年第3期。《论协议管辖及我国立法之完善》,载《学术界》1996第1期。《试析起诉的消极条件》,载《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6年第5期。《试论仲裁协议若干法律问题》,载《律师世界》1996年第5期。《美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建立及其发展》,载《社科信息》1996年第7期。《“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作为民事再审事由之我见》,载《江西法学》1997年第1期。《诉讼成本控制论》,载《法学评论》1997年第1期。赵钢、占善刚:《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公民应有的诉讼观念》,载《中国法学》1998年第1期。《代位执行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载《政治与法律》1998年第1期。《我国民事诉讼法对法院审判行为约束软化的若干表现及其矫正》,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论代位财产保全》,载《律师世界》1998年第4期。《也论当事人举证与人民法院查证之关系》,载《法商研究》1998年第6期。《公证文书的证据效力不应轻易否定》,载《律师世界》1998年第9期。《诉讼权利平等原则新论》,载《法学评论》1999年第2期。《美国民事没收法与正当程序的冲突与衡平》,载《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试论民事诉讼特别地域管辖之立法缺失及其完善》,载《法学》1999年第8期。《民事诉讼法与民事实体法之关系探析——从法院裁判之生成角度分析》,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年第5期。《关于二审程度中反诉问题的一点思考》,载《河北法学》2000年第6期。《完善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之构想》,载《现代法学》2000年第1期。《对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之初步检讨》,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3期。《略论民事诉讼中的管辖恒定原则》,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6期。《略论专属地域管辖适用之特质》,载《法学评论》2002年第5期。《关于撤诉的几个问题》,载《法学评论》2003年第4期。《再论民事诉讼的起诉条件及其适用——以〈民事诉讼法〉之修订为背景》,载《诉讼法论丛》2004年版。《试论我国民事诉讼中免证事实之应有范围及其适用》,载《法学评论》2004年第4期。《略论民事强执行中不动产查封之方法》,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占善刚:《当事人陈述探微》,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占善刚、刘显鹏:《论不服仲裁裁决应有之救济途径及其适用》,载《仲裁研究》2006年第1期。占善刚:《略论诉之追加》,载《法学评论》2006年第3期。占善刚:《关于民事诉讼期间的几个问题》,载《珞珈法学论坛》(第5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占善刚、熊洋:《关于二审程序中诉之追加问题的思考》,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占善刚、刘丹:《试论行政诉讼中之自认》,载《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占善刚:《论民事诉讼中之自由证明》,载《法学评论》2007年第4期。占善刚、阮志勇:《漏判及其救济刍议》,载《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占善刚:《证明妨碍之比较研究》,载《珞珈法学论坛》(第6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占善刚:《论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之文书提出义务》,载《求索》2008年第3期。占善刚:《第三人之文书提出义务初探》,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占善刚:《证据协力义务之比较法分析》,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5期。占善刚:《当事人讯问之比较研究》,载《法学评论》2008年第6期。占善刚:《我国民事判决脱漏应然救济途径之探究》,载《法商研究》2009年第3期。占善刚、朱建敏:《证据保全若干问题探析》,载《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期。占善刚:《试论我国刑事诉讼中免证事实之应有范围及其适用》,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年第10期。占善刚、熊洋:《论第三人之文书提出义务及对我国立法的借鉴》,载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赵钢、占善刚:《浅议10年司法改革之得失》,载李林主编:《依法治国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占善刚:《证据法定与法定证据——兼对我国<民诉法>第63条之检讨》,载《法律科学》2010年第1期。占善刚:《主张的具体化化研究》,载《法学研究》2010年第2期。占善刚:《论民事诉讼中自由心证主义的例外》,载《法学评论》20010年第3期。占善刚:《证明妨害论——以德国法为中心的考察》,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3期。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的抗辩论析》,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的证人作证费用请求权简论》,载《求索》2010年第6期。 占善刚、王登辉:《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正当性基础与制度构建》,载《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第1期。占善刚:《对我国民事申请执行期间制度的初步检讨——以《民事诉讼法》第219条的修改为对象的分析》,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的不变期间探微》,载《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1期。占善刚:《民事诉讼“期间”的法律规制思考》,载《理论探索》2012年第4期。占善刚:《言词辩论的全部意旨研究——德国、日本的判例、学说之考察及其启示》,载《现代法学》2012年第2期。占善刚:《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之定性分析》,载《法律科学》2012年第3期。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的证据共通原则研究》,载《法学评论》2012年第5期。占善刚、王登辉:《案外人申请再审研究》,载《珞珈法学论坛》第11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占善刚:《附理由的否认及其义务化研究》,载《中国法学》2013年第1期。  占善刚:《试论民事诉讼中的勘验及我国立法完善》,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谢绍静、占善刚:《比例原则视角下我国民事诉讼罚款制度的立法完善——以《〈民事诉讼法〉修改决定》增加罚款数额为切入》,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年第3期。占善刚、刘丹:《民事诉讼保全的类型化分析》,载《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占善刚、刘丹:《民事诉讼中的勘验协力义务论析》,载《证据科学》2013年第5期。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罚款之检讨》,载《法商研究》2013年第6期。占善刚:《论民事证据调查的应有法律规则——以证人有正当理由不能出庭作证为视角》,载《学习与实践》2014年第2期。占善刚、刘芳:《论舍弃上诉权》,载《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占善刚:《论我国民事诉讼中鉴定人不出庭作证之应有后果——〈民事诉讼法〉第78条评析》,载《法学家》2014年第2期。占善刚:《德国、日本民事诉讼中不知的陈述规制之比较及其启示》,载《法学评论》2014年第3期。占善刚:《证人出庭作证费用的性质及其给付路径》,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占善刚、刘丹:《论我国行政诉讼中自认制度的构建》,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占善刚、刘芳:《程序违法与发回重审——〈民事诉讼法〉第170条之检讨》,载《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72、占善刚、宋庭辉:《论民诉法“涉外诉讼程序”一编的废除》,载《天津法学》2015年第2期。 73、占善刚:《当事人申请证据调查的法律规制问题》,载《理论探索》2015年第4期。 74、占善刚、杨瑜娴:《论民事诉讼鉴定费用的性质及制度矫正》,载《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75、占善刚:《民事诉讼鉴定费用的定性分析》,载《法学》2015年第8期。 76、占善刚、严然:《“省统管”背景下地方人大监督同级司法机关问题研究》,载《学习与实践》2015年第10期。 77、占善刚:《证据保全程序参照适用保全程序质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81条第三款检讨》,载《法商研究》2015年第6期。 78、占善刚:《民事诉讼发回重审的理由比较研究》,载《比较法研究》2015年第6期。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

1、《宋代安抚使考》,齐鲁书社,1997年3月。2、《司马光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3、《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宋西夏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4、《五代两宋时期政治制度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7月。 1、《五代削藩制置初探》,《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3期。2、《宋代的军、知军、军使》,《史学月刊》1990年第5期;《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3、《也谈北宋转运司的治所》,《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第2期。4、《宋朝东南将兵多置将副》,《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5、《宋泾原、环庆路治所考述》,《史学月刊》1995年第4期。6、《试论宋代地方统兵体制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史学月刊》1996年第2期。7、《略论宋代知州制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8、《试论伪齐国的疆域与政区》,《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4期。9、《略论北宋前期官制中的比品和序班》,《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10、《关于北宋转运司治所问题上“首州论”的再讨论》(田志光、李昌宪),《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1期。11、《北宋前期官品令复原研究》,《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12、《金朝京府州县司制度述论》,《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3期。13、《从〈水浒传〉谈宋代社会》,《新世纪图书馆》2013年第2期。14、《“法祖”与“自治”——周必大国家中兴观及其当代启示》(邹锦良、李昌宪),《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强制执行竞合刍议》,载《安徽法学》1995年第3期。《论协议管辖及我国立法之完善》,载《学术界》1996第1期。《试析起诉的消极条件》,载《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6年第5期。《试论仲裁协议若干法律问题》,载《律师世界》1996年第5期。《美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建立及其发展》,载《社科信息》1996年第7期。《“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作为民事再审事由之我见》,载《江西法学》1997年第1期。《诉讼成本控制论》,载《法学评论》1997年第1期。赵钢、占善刚:《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公民应有的诉讼观念》,载《中国法学》1998年第1期。《代位执行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载《政治与法律》1998年第1期。《我国民事诉讼法对法院审判行为约束软化的若干表现及其矫正》,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论代位财产保全》,载《律师世界》1998年第4期。《也论当事人举证与人民法院查证之关系》,载《法商研究》1998年第6期。《公证文书的证据效力不应轻易否定》,载《律师世界》1998年第9期。《诉讼权利平等原则新论》,载《法学评论》1999年第2期。《美国民事没收法与正当程序的冲突与衡平》,载《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试论民事诉讼特别地域管辖之立法缺失及其完善》,载《法学》1999年第8期。《民事诉讼法与民事实体法之关系探析——从法院裁判之生成角度分析》,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年第5期。《关于二审程度中反诉问题的一点思考》,载《河北法学》2000年第6期。《完善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之构想》,载《现代法学》2000年第1期。《对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之初步检讨》,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3期。《略论民事诉讼中的管辖恒定原则》,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6期。《略论专属地域管辖适用之特质》,载《法学评论》2002年第5期。《关于撤诉的几个问题》,载《法学评论》2003年第4期。《再论民事诉讼的起诉条件及其适用——以〈民事诉讼法〉之修订为背景》,载《诉讼法论丛》2004年版。《试论我国民事诉讼中免证事实之应有范围及其适用》,载《法学评论》2004年第4期。《略论民事强执行中不动产查封之方法》,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占善刚:《当事人陈述探微》,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占善刚、刘显鹏:《论不服仲裁裁决应有之救济途径及其适用》,载《仲裁研究》2006年第1期。占善刚:《略论诉之追加》,载《法学评论》2006年第3期。占善刚:《关于民事诉讼期间的几个问题》,载《珞珈法学论坛》(第5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占善刚、熊洋:《关于二审程序中诉之追加问题的思考》,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占善刚、刘丹:《试论行政诉讼中之自认》,载《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占善刚:《论民事诉讼中之自由证明》,载《法学评论》2007年第4期。占善刚、阮志勇:《漏判及其救济刍议》,载《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占善刚:《证明妨碍之比较研究》,载《珞珈法学论坛》(第6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占善刚:《论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之文书提出义务》,载《求索》2008年第3期。占善刚:《第三人之文书提出义务初探》,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占善刚:《证据协力义务之比较法分析》,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5期。占善刚:《当事人讯问之比较研究》,载《法学评论》2008年第6期。占善刚:《我国民事判决脱漏应然救济途径之探究》,载《法商研究》2009年第3期。占善刚、朱建敏:《证据保全若干问题探析》,载《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期。占善刚:《试论我国刑事诉讼中免证事实之应有范围及其适用》,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年第10期。占善刚、熊洋:《论第三人之文书提出义务及对我国立法的借鉴》,载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赵钢、占善刚:《浅议10年司法改革之得失》,载李林主编:《依法治国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占善刚:《证据法定与法定证据——兼对我国<民诉法>第63条之检讨》,载《法律科学》2010年第1期。占善刚:《主张的具体化化研究》,载《法学研究》2010年第2期。占善刚:《论民事诉讼中自由心证主义的例外》,载《法学评论》20010年第3期。占善刚:《证明妨害论——以德国法为中心的考察》,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3期。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的抗辩论析》,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的证人作证费用请求权简论》,载《求索》2010年第6期。 占善刚、王登辉:《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正当性基础与制度构建》,载《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第1期。占善刚:《对我国民事申请执行期间制度的初步检讨——以《民事诉讼法》第219条的修改为对象的分析》,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的不变期间探微》,载《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1期。占善刚:《民事诉讼“期间”的法律规制思考》,载《理论探索》2012年第4期。占善刚:《言词辩论的全部意旨研究——德国、日本的判例、学说之考察及其启示》,载《现代法学》2012年第2期。占善刚:《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之定性分析》,载《法律科学》2012年第3期。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的证据共通原则研究》,载《法学评论》2012年第5期。占善刚、王登辉:《案外人申请再审研究》,载《珞珈法学论坛》第11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占善刚:《附理由的否认及其义务化研究》,载《中国法学》2013年第1期。  占善刚:《试论民事诉讼中的勘验及我国立法完善》,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谢绍静、占善刚:《比例原则视角下我国民事诉讼罚款制度的立法完善——以《〈民事诉讼法〉修改决定》增加罚款数额为切入》,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年第3期。占善刚、刘丹:《民事诉讼保全的类型化分析》,载《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占善刚、刘丹:《民事诉讼中的勘验协力义务论析》,载《证据科学》2013年第5期。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罚款之检讨》,载《法商研究》2013年第6期。占善刚:《论民事证据调查的应有法律规则——以证人有正当理由不能出庭作证为视角》,载《学习与实践》2014年第2期。占善刚、刘芳:《论舍弃上诉权》,载《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占善刚:《论我国民事诉讼中鉴定人不出庭作证之应有后果——〈民事诉讼法〉第78条评析》,载《法学家》2014年第2期。占善刚:《德国、日本民事诉讼中不知的陈述规制之比较及其启示》,载《法学评论》2014年第3期。占善刚:《证人出庭作证费用的性质及其给付路径》,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占善刚、刘丹:《论我国行政诉讼中自认制度的构建》,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占善刚、刘芳:《程序违法与发回重审——〈民事诉讼法〉第170条之检讨》,载《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72、占善刚、宋庭辉:《论民诉法“涉外诉讼程序”一编的废除》,载《天津法学》2015年第2期。 73、占善刚:《当事人申请证据调查的法律规制问题》,载《理论探索》2015年第4期。 74、占善刚、杨瑜娴:《论民事诉讼鉴定费用的性质及制度矫正》,载《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75、占善刚:《民事诉讼鉴定费用的定性分析》,载《法学》2015年第8期。 76、占善刚、严然:《“省统管”背景下地方人大监督同级司法机关问题研究》,载《学习与实践》2015年第10期。 77、占善刚:《证据保全程序参照适用保全程序质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81条第三款检讨》,载《法商研究》2015年第6期。 78、占善刚:《民事诉讼发回重审的理由比较研究》,载《比较法研究》2015年第6期。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啊

现任职务:省财政厅副巡视员  工作分工:根据厅党组会议纪要(2011年第3号),陈传文分管国库支付中心、财政信息中心、注册会计师管理处(注册会计师协会)。编辑本段南昌大学教授个人简介  陈传文,1960年12月出生。1982年7月毕业于西北轻工业学院轻工机械专业,学士学位。教授,硕士生导师。担任全国工业设计协会常务理事,2005至2009国际工业设计会议论文集编委。 [1]代表作品  洪都摩托车HD-125外观设计;  中医院门诊大厅设计;  多种医疗器械外观设计;  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宣传片《我们在歌唱—南昌大学音乐教育侧影》论文论著  1、《计算机辅助设计基础教程》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平面设计基础标准教程》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3、“网络产品设计中符号的透视”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4、“论产品设计中的蒙太奇思维”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5、“SOHO办公家具设计的分析”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第1期;  6、“传统图案与中国现代家居设计”《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第3期;  7、“博客:开创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第6期

《老子今译》(古籍出版社,1956年8月)《魏晋玄学中的社会政治思想略论》 (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范缜“神灭论”今释》 1957 (译注)《墨子》1961 (专著)《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人民出版社,1973年)《老子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1985年又出修订本)《中国哲学史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中国佛学论文集》 1984 (合著)《中国哲学发展史》1985 (专著)《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11月)《佛教史》1991 (专著)《老子全译》(巴蜀书社,1992年)《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1994 (专著)《任继愈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佛教与东方文化》 1997 (专著)《墨子与墨家》(商务印书馆,1998年12月)《天人之际》 1998 (专著)《墨子与墨家》 1999 (专著)《任继愈自选集》 2000 (专著)《竹影集》(任继愈自选集)(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1月)《任继愈禅学论集》(商务印书馆,2005年8月)《皓首学术随笔·任继愈卷》(中华书局,2006年10月)《老子绎读》(书目文献出版社,2006年12月) 韩非的社会政治思想的几个问题(《文史哲》1955年04期)从“内经”看中医的理论基础(《江西中医药》1956年06期)鲁迅同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们的关系(《科学通报》1956年10期)魏晋清谈的实质和影响(《历史教学》1956年10期)禅宗哲学思想略论(《哲学研究》1957年04期)春秋时代天文学和老子的唯物主义思想(《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9年04期)论老子哲学的唯物主义本质——兼答关锋、林聿时同志(《哲学研究》1959年07期)天台宗哲学思想略论(《哲学研究》1960年02期)庄子探源——从唯物主义的庄周到唯心主义的“后期庄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1年02期;《哲学研究》1961年02期)法相宗哲学思想略论(《哲学研究》1962年02期)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教学与研究》1962年02期)墨子生卒年简考(《文史哲》1962年02期)关于《物不迁论》—一篇形而上学的佛学论文(《学术月刊》1962年02期)孔子——奴隶社会的保守派、封建社会的“圣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2年04期)庄子探源之四——“后期庄学”(内篇)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2年05期)孔子的“仁”的保守思想中的进步意义(《学术月刊》1962年07期)王弼“贵无”的唯心主义本体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3年03期)关于《不真空论》(附今译)(《学术月刊》1963年03期)如果老子是唯物主义者(《哲学研究》1963年06期)李筌的唯物主义观点和军事辩证法思想(《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3年06期)孔子讲的“仁”能不能是人类普遍的爱(《学术月刊》1963年08期)研究哲学史首先要尊重历史(《哲学研究》1963年04期)儒教的再评价(《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02期)宗教研究与哲学研究(《青海社会科学》1982年05期)中国文化的特点(《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85年01期)道家与道教(《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1987年03期)禅宗与中国文化(《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02期)唐代三教中的佛教(《五台山研究》1990年03期)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民族的融合力,文化的融合力(《学术研究》1991年01期)从中华民族文化看中国哲学的未来(《哲学研究》1991年11期)把《周易》研究的方法问题提到日程上来(《哲学研究》1992年01期)中国哲学的过去与未来(《中国哲学史》1993年03期)弘忍与禅宗(《佛学研究》1994年01期)李贽思想的进步性(《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05期)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齐鲁学刊》1994年06期)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的继承和发展(《齐鲁学刊》1996年02期)老学源流(《寻根》1996年02期)中国哲学史的里程碑──老子的“无”(《中国哲学史》1997年01期)天台宗与中国佛教(《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02期)齐文化的产生和研究齐文化的意义(《济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1期)郭店竹简与楚文化(《中国哲学史》2000年01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光明前景(《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04期)李贽的悲剧结局(《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朱熹格物说的历史意义(《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2001年01期)宗教学理论研究不能脱离实际和现状(《中国宗教》2001年02期)谈谈孝道(《人民日报》2001年7月24日)五台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五台山佛教文化国际学术会议上的讲话(《五台山研究》2002年03期)李贽改革悲剧给后人的启示(《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说忠孝——儒学的回顾与前瞻(《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一,2004年)无神论教育与科教兴国——2003年11月28日在中国无神论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上的讲话(《科学与无神论》2004年01期)中国封建社会忠孝规范的历史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1月29日)对忠孝传统应给予新评价(《北京日报》2004年2月23日)现代文明与宗教对话(《中国宗教》2004年12期)汉字识繁用简的必要与可能(《光明日报》2006年5月17日)再谈儒家和儒教(《北京日报》2007年3月12日)再谈儒学(《中国文化报》2007年4月26日)《墨子·非攻》读后 《中国哲学史》(四卷本,人民出版社,1963年7月初版)《中国哲学发展史》(七卷本,已出四卷,人民出版社,1983—1998年)《佛教经籍选编》1985 (选编)《中国佛教史》(八卷本,已出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4月)《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增订本)《道藏提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7月)《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 1993 (主编)《中国哲学史通览》 1994 (主编)《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1996 (主编)《北京图书馆同人文选·第三辑》 1997 (主编)《禅宗与中国文化》1997 (主编)《宗教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8月)《儒教问题争论集》 2000 (主编)《中国藏书楼》 2001 (主编)《宗教小辞典丛书》 2001 (主编)《齐鲁人杰丛书》 2001 (主编)《中国版本文化丛书》 2002 (主编)《中国国家图书馆碑帖精华》 2002 (主编)《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宗教学》 2002 (主编)《佛教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中华大藏经》 2004 (主编)《墨子大全》 2005 (主编)《新版宗教史丛书》 2006 (主编)《国际汉学》(1-16辑 ) 1998-2007 (主编)《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 2008 (主编)《中国文化经典》2008 (主编)《中华大典·哲学典》 2008 (主编)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论集》序(《哲学研究》1983年06期)《印度佛教史》汉译本序(《晋阳学刊》1984年05期)《五台山古诗选注》序(《五台山研究》1987年01期)《中国佛性论》序(《哲学研究》1988年06期)《禅宗的形成及其初期思想研究》序(《哲学研究》1989年11期)《阴符经素书释义》序(《中国道教》1992年03期)《苏轼禅诗研究》序(《佛学研究》1995年01期)《中国儒教史》序(《中国哲学史》1997年04期)《惠能评传》序(《中国哲学史》1999年03期)《汤用彤全集》序二(《中国哲学史》2001年02期)《十六国帝王列传》序(《文史月刊》2003年01期)对中国儒教的全面剖析——《中国儒教论》序(《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12月1日) 熊十力先生的为人与治学(1988年)有关蔡元培校长几则轶事(《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散记(《北京日报》2006年4月3日)

南昌大学学报主编是谁呀

袁礼华教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潜心历史学传统学科研究,治学勤奋刻苦,近三年来科研立项和论文论著成果显著。2010年主持获批准教育部纪念建党90周年专项课题一项,经费2万元;2011年主持获批准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课题一项,经费15万元;2012年参与共同申报获批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课题一项(主持人为陈信凌教授),经费20万元;发表中文核心期刊以上论文五篇,其中三篇为CSSCI刊物论文,分别为《试析汉代的上封事制》,载《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论讽谏艺术及其历史局限性》,载《南昌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论红色中华的舆论监督功能》,载《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论中央苏区党领导群众运动反腐败的基本经验》,载《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略论中央苏区反腐败斗争中的群众团体》,载《南昌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主编完成南昌大学211工程研究项目《赣文化通典》第一卷《江西地理与行政区划沿革》,共53万余字,书稿于2011年12月交江西人民出版社待出版;2011年在江西省第十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试析汉代的上封事制》获批优秀成果叁等奖。 袁礼华教授在导师团队中能起骨干带头作用,有团结协作精神,在申报国家级,省部级课题时积极组织中青年教师参与申报;在科研和研究生教学中能对中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 袁礼华教授能认真履行研究生导师岗位职责,作风正派,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能按照校研究生院的相关规定对研究生进行全面、严格的管理,能积极开展研究生培养与教学改革,注重研究生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并取得较好的成绩,2009级硕士生赵海涛硕士论文经答辩委员会评定成绩为优秀。近三年来,为加强研究生论文撰写各工作环节的管理,提高硕士论文质量,袁礼华教授主要做好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严格论文选题的管理。要求硕士论文选题具有主、客观双重意义,并遵循创新性、量力性和可行性三原则。其中选题的主观意义,要求选题要体现硕士生在平时阅读和听课中既有兴趣爱好,又有一定创新认识的问题;客观意义指选题在社会交流中反映其价值实现程度,注重社会效益。选题创新性原则,要求关注前人研究的空白,前人未注意的问题;或完善、拓展前人的研究成果,或有所纠正前人的研究错误。量力性原则,要求研究生所具备的系统知识和基本理论能驾驭、能胜任所选课题的研究。可行性原则,要求论文资料的准备必须基本齐备,有可靠的论据保证;既避免选题过大,力不从心,又防止选题偏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不大,力求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能正常发挥,并力保研究方向的正确。 (二)严格论题相关学术史回顾总结的管理。其一,要求尽可能全面地搜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论著、论文,尤其是论文,不仅要搜集期刊论文,而且要重视搜集相关会议的论文,相关研究机构汇编的论文集,以及国内各高校的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其二,要求对所搜集的学术成果进行系统的整理、分类、归纳、总结,提炼出其中具有重大影响、较大争论的问题,以及代表性的人物和代表性的学术观点。其三,要客观公正地对已有的学术成果进行评价,既要充分肯定前人的成绩和创见,同时也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前人研究中的欠缺,不足之处或薄弱环节,以便为硕士论文的研究撰写作好铺垫,开辟研究的空间。 (三)严格论文中学术创新的要求。历史学专业有的研究生的确具有“坐冷板凳”精神,在自觉地阅读和搜集资料方面很勤奋,很刻苦,有的甚至达到了夜以继日,手不释卷的程度;可往往也有这样的情形,书读得很多,材料积累也很丰富;可是,由于对所掌握的材料不能很好地进行综合整理和系统分析,致使论文初稿中既提不出什么新的见解,同时在论文的各章节之间缺乏严密的逻辑联系,常常是干巴巴的几条议论,或者是不分轻重主次、没有论证过程的材料堆砌。针对这种状况,袁礼华教授要求研究生刻苦读书必须与刻苦思考相结合,占有材料必须与加强理论修养相统一。其一,要求在思考中多角度、多方位地开拓思路、开拓研究的新领域,进行新的探索,以获得新的认识;其二,要求在思考中要有完整的论文体系结构思维,使研究内容的各个部分之间形成既相互独立、相互并列,又互为依托、互为补充,逐级细化、逐层展开的关系,以便在深入思考的这种过程中提出新的见解;其三,要求在思考中注重历史的内在联系,将研究对象置于当时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思想文化变迁等宏观格局中进行辩析和探索,处理好统观全局与就论题论事之间的关系,即处理好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力求创造性地揭示事物的特殊属性;其四,要求在思考中综合运用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并通过归纳和演绎相配合的逻辑分析,以及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探索途径,以创立学术研究的新观点;其五,要求在思考中,重视论文中措词用句的准确,概念的清晰和语言的生动,从语法、修辞、逻辑三方面力求论文所所提出的新观点、新见解、新认识在文字表述上的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力求论文全方位地达到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要求。 【添加至收藏夹】【返回首页】【关闭】 所提出的新观点、新见解、新认识在文字表述上的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力求论文全方位地达到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要求。 【添加至收藏夹】【返回首页】【关闭】 袁礼华教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潜心历史学传统学科研究,治学勤奋刻苦,近三年来科研立项和论文论著成果显著。2010年主持获批准教育部纪念建党90周年专项课题一项,经费2万元;2011年主持获批准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课题一项,经费15万元;2012年参与共同申报获批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课题一项(主持人为陈信凌教授),经费20万元;发表中文核心期刊以上论文五篇,其中三篇为CSSCI刊物论文,分别为《试析汉代的上封事制》,载《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论讽谏艺术及其历史局限性》,载《南昌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论红色中华的舆论监督功能》,载《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论中央苏区党领导群众运动反腐败的基本经验》,载《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略论中央苏区反腐败斗争中的群众团体》,载《南昌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主编完成南昌大学211工程研究项目《赣文化通典》第一卷《江西地理与行政区划沿革》,共53万余字,书稿于2011年12月交江西人民出版社待出版;2011年在江西省第十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试析汉代的上封事制》获批优秀成果叁等奖。

《南昌大学学报》是南昌大学主管,南昌大学主办的本科学报,集合工科版、医学版、理科班、社科版四大内容。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呀

一、著作1、柴发邦、江伟、刘家兴等著:《民事诉讼法通论》,法律出版社1982年。2、江伟、杨荣新主编:《人民调解学概论》,法律出版社1990年。3、江伟、邵明、陈刚著:《民事诉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4、江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改建议稿(第三稿)及立法理由,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二、译著1、В·К·普钦斯基著:《美国民事诉讼》,江伟、刘家辉译,法律出版社,1983/1993。2、米尔顿·德·格林著:《美国民事诉讼程序概论》,江伟译,法律出版社,1988。三、主编教材和专论(一)民事诉讼法柴发邦、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讲座》,第三期全国法律专业《民事诉讼法》师资进修班,西南政法学院1983年出版。江伟主编:《中国民事诉讼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江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释义》,华夏出版社1991年。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柴发邦主编,常怡、江伟副主编:《民事诉讼法学新编》,法律出版社1992年。江伟主编:《中国民事诉讼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江伟主编:《中国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江伟、杨荣新主编:《民事诉讼机制的改革》,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年版。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2003年第二版(修订版)。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2005年。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自学考试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江伟主编:《研究生统编教材·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专论·研究生教学指导用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二)证据法江伟主编:《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1999年。王利明、江伟、黄松有:《中国民事证据的立法研究与应用》,法律出版社2000年。江伟主编:《 中国证据法草案(建议稿)及立法理由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江伟主编:《证据法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三)公证、仲裁与律师1、江伟主编:《公证法学》,法律出版社,1996年。2、江伟主编:《律师、公证与仲裁制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四、主编期刊和论文集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以书代刊),法律出版社。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理论与实践》(诉讼法专论~1997年卷),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1998年。江伟主编:《中国民事审判改革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江伟主编:《比较民事诉讼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文章一、发展民事诉讼法及民事诉讼法学的总体思路(一)发展民事诉讼法的总体思路1、《建议民事诉讼法先于民法颁布施行》(与刘家兴合作),发表于《民主与法制》1981年第5期。2、《民事诉讼法概说》,发表于《百科知识》1982年第1期。3、《经济体制改革与民事诉讼法》(与王强义合作),发表于《法律学习与研究》1987年第4、5期。4、《新民事诉讼法的重大突破》,发表于《法学评论》1991年第3期。5、《谈民事诉讼法的补充和修改——为民事诉讼法正式颁行而作》,发表于《法学杂志》1991年第3期。6、《完善我国民事诉讼立法的若干理论问题》(与王强义合作),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5期。7、《民事诉讼法的新发展》,发表于《法制日报》1991年5月27日。8、《简论民事诉讼法与实体法的关系》(与赵金山合作),发表于《法学杂志》1998年第6期。9、《实体法与诉讼法的关系要论——民事实体法与诉讼法分离的历史小考》(与刘荣军合作),发表于《诉讼法论丛》第3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10、《实现民事诉讼现代化》,发表于《人民法院报》2001年1月1日。11、《评民事诉讼法的修订及其主要缺陷——兼论民事诉讼的进一步完善》(与赵秀举合作),发表于《湘江法律评论》2001年第4卷。12、《民事诉讼法的宪法化》(与邵明合作),发表于《民商法前沿》2002年第12辑。13、《论现代民事诉讼立法的基本理念》(与吴泽勇合作),发表于《中国法学》2003年第3期。14、《中国民事诉讼基本理论体系的建构、阐释与重塑》(与刘学在合作),发表于《诉讼法学研究》第5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15、《现代诉讼理念与中国民事诉讼制度的重塑》(与吴泽勇合作),发表于《诉讼法论丛》第8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16、《民事诉讼法修改势在必行》(与孙邦清合作),发表于《人民法院报》2004年1月28日。17、《民事诉讼法典修订的若干基本问题》(与徐继军合作),发表于《中国司法》2004年第2期。18、《民诉法修订的指导思想与立法框架》(与孙邦清合作),发表于《人民法院报》2004年2月4日。19、《略论民事诉讼法的修订》(与孙邦清合作),发表于《法学家》2004年第3期。20、《民事诉讼法修改的若干问题》(与杨剑合作),发表于《法学论坛》2005年第3期。21、《将“公益诉讼制度”写入<民事诉讼法>的若干基本问题的探讨》(与徐继军合作),发表于《中国司法》2006年第6期。(二)发展民事诉讼法学的总体思路22、《市场经济与民事诉讼法学的使命》,发表于《现代法学》1996年第3期。23、《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成就及其发展的若干问题》(与邵明合作),发表于《中国法学》1998年第4期。24、《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民事诉讼法学》(与傅郁林合作),发表于《中国法学》1999年第6期。25、《中国民事诉讼法学》(与邵明合作),收入《与时俱进的中国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26、《董必武诉讼法学思想初探》(与吴泽勇合作),收入《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27、《十年来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概述》(与宗琴娟合作),发表于《法律学习与研究》1989年第2期。28、《民事诉讼法学的回顾与展望》,发表于《中国法学》1997年第5期。29、《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与程荣斌、张建华、刘春玲合作),发表于《法学家》1994年第1期。30、《1994年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与萨仁合作),发表于《法学家》1995年第1期。31、《1995年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与肖建国、王谢春合作),发表于《法学家》1996年第1期。32、《1996年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与单国军合作),发表于《法学家》1997年第1期。33、《1997年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与单国军、徐卉合作),发表于《法学家》1998年第1期。34、《1998年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与傅郁林合作),发表于《法学家》1999年第1期。35、《1999年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与刘敏、张艳合作),发表于《法学家》2000年第1期。36、《2000年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与熊跃敏、吴泽勇合作),发表于《法学家》2001年第1期。二、民事诉讼法学基本理论(一)诉权论37、《关于诉权的若干问题的研究》(与单国军合作),发表于《诉讼法论丛》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4月出版。38、《论股东诉权》(与段厚省合作),发表于《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39、《论救济权的救济——诉权的宪法保障研究》(与王铁玲合作),发表于《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二)诉讼标的论40、《论诉讼标的》(与韩英波合作),发表于《法学家》1997年第2期。41、《论诉讼标的与诉讼请求的关系》(与段厚省合作),发表于《诉讼法学研究》第1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42、《请求权竞合与诉讼标的理论之关系重述》(与段厚省合作),发表于《法学家》2003年第4期。43、《民事诉讼标的新说在中国的适用及相关制度保障》(与徐继军合作),发表于《法律适用》2003年第5期。(三)既判力论44、《论既判力的客观范围》(与肖建国合作),发表于《法学研究》1996年第4期。45、《论判决的效力》(与肖建国合作),发表于《政法论坛》1996年第5期。(四)诉讼模式论46、《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与法院的作用分担——兼论民事诉讼模式》(与刘荣军合作),发表于《法学家》1999年第3期。47、《论民事诉讼模式的转换与法官的释明权》(与刘敏合作),发表于《诉讼法论丛》第6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五)诉讼法律关系论及程序保障观48、《论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与常怡合作),发表于《法学杂志》1984年第1期。49、《民事诉讼程序保障的制度基础》(与刘荣军合作),发表于《中国法学》1997年第3期。50《民事诉讼程序之协调与整合》,发表于《人民法院报》 2001年12月15日。(六)民事争议与刑事争议、行政争议的协调处理机制51、《民事行政争议关联案件诉讼程序研究》(与范跃如合作),发表于《中国法学》2005年第3期。52、《刑民交叉案件处理机制研究》(与范跃如合作),发表于《法商研究》2005年第4期。三、民事诉讼法具体制度(一)当事人制度53、《论民事诉讼当事人与民事主体的分离》(与王强义合作),发表于《法律学习与研究》1988年第2期。54、《论集团诉讼(上、下)》(与贾长存合作),发表于《中国法学》1988年第6期、1989年第1期。55、《离婚诉讼中的第三人问题》(与熊志辉合作),发表于《法学杂志》1993年第4期。56、《关于代表人诉讼的几个问题》(与肖建国合作),发表于《法学家》1994年第3期。57、《论民事诉讼中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确定》(与单国军合作),发表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58、《合伙不具有民事诉讼主体资格》(与王国征合作),发表于《法商研究》1999年第1期。59、《修改公司法应增加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与段厚省合作),发表于《法制日报》2000年8月6日。60、《当事人适格的识别》(与孙邦清合作),发表于《人民法院报》2003年10月28日。61、《民事法律关系义务人提起确认之诉的适格性》(与孙邦清合作),发表于《人民法院报》2003年11月4日。62、《法人的法定代表人起诉法人适格性探讨》(与孙邦清合作),发表于《人民法院报》2003年11月18日。63、《牵连诉讼中的事实认定问题》(与杨剑合作),发表于《人民法院报》 2005年9月13日。(二)人民检察院与民事诉讼的关系64、《试论人民检察院参加民事诉讼》(与刘家兴合作),发表于《法学研究》1981年第1期。65、《论人民检察院在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地位》(与王强义合作),收入《民事诉讼检察监督》,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66、《民事诉讼检察监督若干问题探讨》(与李浩合作),发表于《人民检察》1995年第6期。67、《论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与段厚省合作),发表于《现代法学》2000年第6期。68、《论我国民事审判监督制度的改革》(与徐继军合作),发表于《现代法学》2004年第2期。69、《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改革论纲》(与张慧敏、段厚省合作),发表于《人民检察》2004年第3期。70、《略论检察监督权在民事诉讼中的行使》,发表于《人民检察》2005年第18期。71、《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若干问题的探讨》(与杨剑合作),发表于《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三)保全制度72、《完善我国财产保全制度的设想》(与王国征合作),发表于《中国法学》1993年第5期。73、《民事诉讼中的行为保全初探》(与肖建国合作),发表于《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四)审判程序74、《论开庭审理》(与尹小亭合作),发表于《法律学习与研究》1990年第5期。75、《民事审判制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傅郁林合作),发表于《法学杂志》1999年第6期。76、《走出民事再审困境的出路》,发表于《人民法院报》2001年11月12日。77、《论审判独立的制度保障及其与审判监督的关系》(与廖永安合作),发表于《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78、《论我国民事诉讼一审与上诉审关系之协调与整合》(与廖永安合作),发表于《法律科学》2002年第6期,收入《公正与效率的法院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79、《虚假陈述证券民事责任诉讼机制研究》(与王铁玲合作),发表于《金陵法律评论》2004年第2期。80、《我国民事诉讼主管之概念检讨与理念批判》(与廖永安合作),发表于《中国法学》2004年第4期。81、《民事再审程序的价值取向与申请再审程序的完善》,发表于《法商研究》2006年第4期。82、《论民事再审程序的完善:制度整合与程序刚性》(与杨剑合作),发表于《法律适用》2006年第7期。(五)证据制度83、《关于产品责任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与宗琴娟合作),发表于《中国法学》1988年第5期。84、《民事诉讼举证责任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尹小亭合作),发表于《政法论坛》1991年第2期。85、《论民事诉讼中的认证》(与刘敏合作),发表于《证据学论坛》第1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86、《关于我国制定统一证据法典的意义和若干设想》(与邵明合作),收入《中国民事证据的立法研究与应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87、《科学裁判与证据》(与刘荣军合作),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2000年年会论文。88、《论证据制度中的衡平原则》(与徐继军合作),发表于《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89、《论民事举证责任分配的价值蕴涵》(与肖建国合作),第三届全国民事诉讼法学研讨会论文,2000年。90、《证据法若干基本问题的法哲学分析》(与吴泽勇合作),发表于《中国法学》2002年第1期。91、《对我国举证时限制度确立的反思》(与孙邦清合作),发表于《证据学论坛》第6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92、《统一证据法的基本架构》,发表于《诉讼法学研究》第6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93、《在经验与规则之间——论民事证据立法的几个基本问题》(与徐继军合作),发表于《政法论坛》2004年第5期。94、《经验与规则之间的民事证据立法》(与徐继军合作),发表于《法学》2004年第8期。95、《专家证人若干问题的探讨(上、下)——以我国证据立法为背景》(与谢文哲合作),发表于《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2期。(六)执行制度96、《民事执行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与肖建国合作),发表于《中国法学》1995年第1期。97、《完善代位申请执行制度之两点建议》(与单国军合作),发表于《政治与法律》1998年第5期。98、《民事执行存在问题的病理探析》(与刘荣军合作),第二次全国民事诉讼法学研讨会论文,1999年。99、《论执行行为的性质与执行机构的设置》(与赵秀举合作),发表于《人大法律评论》2000年卷第1辑。100、《论我国强制执行法的基本构造》(与肖建国合作),发表于《法学家》2001年第4期。(七)非讼程序101、《论公示催告程序》,发表于《中国法学》1991年第6期。102、《论诉讼程序和非讼程序的交错适用:兼析程序法之适用》(与杨燕妮合作),发表于《东吴法学(苏州大学学报)》2000年特刊。(八)涉外民事诉讼程序103、《论涉外民事诉讼中的协议管辖》(与刘永娥合作),发表于《法律学习与研究》1988年第6期。四、民事纠纷的非讼解决机制(一)仲裁制度104、《企业承包经营合同的可仲裁性初探》(与王国征合作),发表于《法制日报》1992年12月7日。105、《仲裁范围初探》(与王国征合作),发表于《法学家》1993年第2期。106、《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比较研究——兼论我国劳动争议仲裁立法之完善》(与肖建国合作),发表于《法律科学》1995年第2期。107、《论人民法院与仲裁机构的新型关系──为《仲裁法》的颁行而作》(与李浩合作),发表于《法学评论》1995年第4期。108、《当事人意思自治与现代仲裁法》,发表于《法学杂志》1997年第1期。(二)调解制度109、《论市场经济与法院调解制度的完善》(与李浩合作),发表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110、《德国民事诉讼上的和解制度介评——兼论对改革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启示》(与熊跃敏合作),发表于《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111、《简论人民调解协议的性质与效力》(与廖永安合作),发表于《法学杂志》2003年第2期。五、WTO与民事诉讼法112、《WTO协议与中国民事司法制度的完善》(与王景琦合作),发表于《中国法学》2001年第1期。113、《论WTO争端解决机制与我国的对应之策》(与王景琦合作),发表于《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114、《WTO争端解决机制与中国对该机制的运用》(与张力合作),发表于《中国改革报》2002年1月14日。六、比较民事诉讼115、《英国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新动向》(与刘荣军合作),发表于《诉讼法论丛》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4月出版。116、《两岸交往中的民事诉讼问题》,收入《海峡两岸交往中的法律问题》,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出版。七、破产法117、《论破产法》(与刘春田、甄占川合作),发表于《诉讼法学论丛》,1985年出版。118、《论我国制定破产法的客观必要性》(与刘春田、甄占川合作),发表于《中国法学》1986年第1期。八、会议报告与书评(一)会议报告119、《民事诉讼法立法与实践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1990年11月在全国诉讼法学术讨论会(杭州)上的发言。120、《关于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和补充》,1991年10月在湖南法学会民法学经济法学会上的发言。121、《中国民事诉讼程序的改革》,1995年8月在亚太法协第十四届大会上的发言。(二)书评122、《充满时代气息的民事审判权理论及其架构——评黄松有博士的专著〈中国现代民事审判权论〉》,发表于《法学评论》2004年第3期。123、《充满时代气息的审判权理论与构架——评专著〈中国现代民事审判权论〉》,发表于《人民司法》2004年第7期。124、《民事诉讼宪法理念开拓性研究的一部力作——评刘敏著<裁判请求权研究>》,发表于《金陵法律评论》2005年第1期。

徐盛桓教授出版专著2本、编著2本;发表语言学论文一百多篇,约计一百多万字。早在1994年,《外语学刊》(参见第1期《关于我国外国语文刊物的一次统计研究》)曾发表统计数字,说他是当时“外语刊物上最活跃的学者”,发表文章篇数排行第一、被征引数排行第二。1999年全国语言学论文被引率排名第四,仅次于吕叔湘、沈家煊、朱德熙。其作品详细列表:(一) 专著:《语用问题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会话含意理论的新发展》,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二) 编著(负责编写语用部分):2002,《英语词汇学高级教程》(汪榕培主编,高等院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系列教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普通语言学概要》(伍铁平主编,高等学校文科教学用书),高等教育出版社。(三) 在国内CN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含意与合情推理,《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第3期。幂姆与文学作品互文性研究,《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结构和边界——英语谓补句语法化研究,《外国语》 2005年第1期。英语原因句的嬗变, 《外语学刊》, 2005年第1期。句法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视野,《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年第4期。A and B语法化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年第1期。成语的生成,《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充分条件的语用嬗变——语言运用视角下的逻辑关系,《外国语》,2004年第3期。理解翻译学,《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逻辑与实据——英语IF条件句研究的一种理论框架,《现代外语》, 2004年第4期研究与方法——石毓智两本书的研究方法述评,《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语言学研究的逻辑学思考——研海一楫(之三),《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常规关系与句式结构研究——以汉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句式为例,《外国语》, 2003年第2期。往者虽旧 余味仍新,《外国语》, 2003年第6期。常规关系与语句解读研究——语用推理形式化的初步探索,《现代外语》, 2003年第2期。语用和规范——哈贝马斯的“规范语用学”论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新视点——评石毓智的两本书,《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到5期。语义数量特征与英语中动结构,《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6期。理论语用学研究中的假说——研海一楫之四,《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第6期。常规关系与认知化——再论常规关系,《外国语》,2002年第1期。关联原则与优化思维——关联理论的阐释与献疑,《外国语》, 2002年第3期。我怎样做起语言学研究——“研海一楫”之七,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2 年4期。试论英语双及物构块式,《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2期。关于英汉语篇比较研究——从中西比较诗学的视角,《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年第4期。名动转用与功能代谢,《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第8期。名动转用的语义基础,《外国语》,2001年第1期。语言学研究方法论探微——一份建议性的提纲,《外国语》,2001年第5期。程序的发现和发现的程序——“研海一楫”之二,《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语言学研究的三个取向——研海一楫之一,《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存同求异 责备求全——创新共斟酌,《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第1期。名动转用语用推理的认知策略,《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第4期。关于英汉语语法化比较研究——英汉语比较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第9期。名动转用与语用推理,《外国语》,2000年第2期。语义、语用和语法——何自然《英语语用语法》导读,《外国语》,2000年第3期。英语陈述疑问句,《外语学刊》,1999年第2期。概念编码和程序编码——中国学生英语口头连贯表述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年第5期。语法离我们有多远——从语义、语用看语法,《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年第10期。才·学·识的鸿篇巨制,《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年第12期。强发问和弱发问,《外国语》,1999年第3期。含意推导思维形态的变化和发展,《外语学刊》,1998年第1期。疑问句的语用性嬗变,《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4期。化理论为方法 给研究以个性(提纲),《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第1期。含意运用与常规关系意识,《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第3期。取精用宏 寓学于做,《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第10期。含意研究的逻辑学思考,《外国语》,1998年第2期。关于含意本体论的研究,《外语研究》,1998年第1期。广义含意理论的建构,《外语研究》,1998第2期。论含意思维,《外语学刊》,1997年第2期。含意本体论论纲,《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年第1期。含意的两种形态,《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年第2期。话语含意化过程——含意本体论系列研究之四,《外国语》,1997年第1期。全国第二次新格氏理论研讨会小结(摘要),《外国语》,1997年第3期。含意与叙事性篇章的建构,《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论表“添加”义的EVEN,《外语学刊》,1996年第1期。含意本体论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3期。常规关系和文化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1996年第1期。论诗的织体 《外国语》1996年第二期。信息状态研究,《现代外语》,1996年第2期。话语的含意性,《外语研究》,1996第3期。我读《英语复合句》——代序,《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6年第3期。语言美学论纲,《外语学刊》,1995年第2期。英语倒装句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4期。含意本体论和句法语用学,《外语与外语教学》,1995年第1期。论荷恩的等级关系──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系列研究之十,《外国语》,1995年第1期。选择·重构·阐发·应用——我对新格赖斯,《现代外语》,1995年第2期。论表“添加”义的TOO,《外语学刊》,1994年第1期。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和含意否定,《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4期。关于量词否定句 《外国语》,1994年6期。上指预测的语用因素——评列文森的上指推导模式,《现代外语》,1994年第1期。会话含意的分类——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系列研究之九,《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论意向含意─—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系列研究之七,《外语研究》,1994年第1期。语用推理的新发展,《逻辑与语言学习》,1993年第1期。“预设”新论,《外语学刊》,1993年第1期。会话含意理论的新发展,《现代外语》,1993年第2期。论“常规关系”,《外国语》,1993年第6期。再论意向含意,《汕头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论一般含意,《外语教学》,1993年第3期。论词义的包含关系,《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礼貌原则新拟,《外语学刊》,1992年第2期。论词的语用意义,《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语言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现代外语》,1992年第4期。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些趋势,《外语教学》,1992年第4期。语用推理,《外语学刊》,1991年第6期。论篇章的变异,《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2期。商品广告陈述热点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经济和突出——英语前置修饰词组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4期。广告的语言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2期。变异的语言和技巧的语言,《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译文质量评估的数学模型,《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论语句的“中心”,《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2期。再论主位和述位,《外语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4期。语言的生成性,《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4期。“否定范围”和“否定中心”的新探索,《外语学刊》,1983年第1期。汉语主位化初探,《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4期。主位和述位,《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1期。深层结构与英语教学,《外语学刊》,1981年第1期。英语不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初探,《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3期。如何简化英语注音的探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2期。英语词义发展初探,《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4期。(四)近期项目:(1) 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金项目:《英语指引性写作程序训练》(99GJWYY)。项目主持人。2002年7月已结项。(2) 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英汉语构块式语法化比较研究》(2001DYY001)。项目主持人。在研。(五)获奖:获国务院有特殊贡献专家津贴;全国模范教师(2000);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8-2001);河南省社联优秀成果一等奖(1995)、二等奖(1996)。

  • 索引序列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呀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啊
  • 南昌大学学报主编是谁呀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呀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