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啊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啊

发布时间: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啊

现任职务:省财政厅副巡视员  工作分工:根据厅党组会议纪要(2011年第3号),陈传文分管国库支付中心、财政信息中心、注册会计师管理处(注册会计师协会)。编辑本段南昌大学教授个人简介  陈传文,1960年12月出生。1982年7月毕业于西北轻工业学院轻工机械专业,学士学位。教授,硕士生导师。担任全国工业设计协会常务理事,2005至2009国际工业设计会议论文集编委。 [1]代表作品  洪都摩托车HD-125外观设计;  中医院门诊大厅设计;  多种医疗器械外观设计;  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宣传片《我们在歌唱—南昌大学音乐教育侧影》论文论著  1、《计算机辅助设计基础教程》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平面设计基础标准教程》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3、“网络产品设计中符号的透视”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4、“论产品设计中的蒙太奇思维”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5、“SOHO办公家具设计的分析”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第1期;  6、“传统图案与中国现代家居设计”《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第3期;  7、“博客:开创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第6期

《老子今译》(古籍出版社,1956年8月)《魏晋玄学中的社会政治思想略论》 (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范缜“神灭论”今释》 1957 (译注)《墨子》1961 (专著)《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人民出版社,1973年)《老子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1985年又出修订本)《中国哲学史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中国佛学论文集》 1984 (合著)《中国哲学发展史》1985 (专著)《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11月)《佛教史》1991 (专著)《老子全译》(巴蜀书社,1992年)《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1994 (专著)《任继愈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佛教与东方文化》 1997 (专著)《墨子与墨家》(商务印书馆,1998年12月)《天人之际》 1998 (专著)《墨子与墨家》 1999 (专著)《任继愈自选集》 2000 (专著)《竹影集》(任继愈自选集)(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1月)《任继愈禅学论集》(商务印书馆,2005年8月)《皓首学术随笔·任继愈卷》(中华书局,2006年10月)《老子绎读》(书目文献出版社,2006年12月) 韩非的社会政治思想的几个问题(《文史哲》1955年04期)从“内经”看中医的理论基础(《江西中医药》1956年06期)鲁迅同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们的关系(《科学通报》1956年10期)魏晋清谈的实质和影响(《历史教学》1956年10期)禅宗哲学思想略论(《哲学研究》1957年04期)春秋时代天文学和老子的唯物主义思想(《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9年04期)论老子哲学的唯物主义本质——兼答关锋、林聿时同志(《哲学研究》1959年07期)天台宗哲学思想略论(《哲学研究》1960年02期)庄子探源——从唯物主义的庄周到唯心主义的“后期庄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1年02期;《哲学研究》1961年02期)法相宗哲学思想略论(《哲学研究》1962年02期)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教学与研究》1962年02期)墨子生卒年简考(《文史哲》1962年02期)关于《物不迁论》—一篇形而上学的佛学论文(《学术月刊》1962年02期)孔子——奴隶社会的保守派、封建社会的“圣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2年04期)庄子探源之四——“后期庄学”(内篇)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2年05期)孔子的“仁”的保守思想中的进步意义(《学术月刊》1962年07期)王弼“贵无”的唯心主义本体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3年03期)关于《不真空论》(附今译)(《学术月刊》1963年03期)如果老子是唯物主义者(《哲学研究》1963年06期)李筌的唯物主义观点和军事辩证法思想(《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3年06期)孔子讲的“仁”能不能是人类普遍的爱(《学术月刊》1963年08期)研究哲学史首先要尊重历史(《哲学研究》1963年04期)儒教的再评价(《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02期)宗教研究与哲学研究(《青海社会科学》1982年05期)中国文化的特点(《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85年01期)道家与道教(《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1987年03期)禅宗与中国文化(《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02期)唐代三教中的佛教(《五台山研究》1990年03期)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民族的融合力,文化的融合力(《学术研究》1991年01期)从中华民族文化看中国哲学的未来(《哲学研究》1991年11期)把《周易》研究的方法问题提到日程上来(《哲学研究》1992年01期)中国哲学的过去与未来(《中国哲学史》1993年03期)弘忍与禅宗(《佛学研究》1994年01期)李贽思想的进步性(《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05期)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齐鲁学刊》1994年06期)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的继承和发展(《齐鲁学刊》1996年02期)老学源流(《寻根》1996年02期)中国哲学史的里程碑──老子的“无”(《中国哲学史》1997年01期)天台宗与中国佛教(《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02期)齐文化的产生和研究齐文化的意义(《济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1期)郭店竹简与楚文化(《中国哲学史》2000年01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光明前景(《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04期)李贽的悲剧结局(《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朱熹格物说的历史意义(《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2001年01期)宗教学理论研究不能脱离实际和现状(《中国宗教》2001年02期)谈谈孝道(《人民日报》2001年7月24日)五台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五台山佛教文化国际学术会议上的讲话(《五台山研究》2002年03期)李贽改革悲剧给后人的启示(《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说忠孝——儒学的回顾与前瞻(《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一,2004年)无神论教育与科教兴国——2003年11月28日在中国无神论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上的讲话(《科学与无神论》2004年01期)中国封建社会忠孝规范的历史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1月29日)对忠孝传统应给予新评价(《北京日报》2004年2月23日)现代文明与宗教对话(《中国宗教》2004年12期)汉字识繁用简的必要与可能(《光明日报》2006年5月17日)再谈儒家和儒教(《北京日报》2007年3月12日)再谈儒学(《中国文化报》2007年4月26日)《墨子·非攻》读后 《中国哲学史》(四卷本,人民出版社,1963年7月初版)《中国哲学发展史》(七卷本,已出四卷,人民出版社,1983—1998年)《佛教经籍选编》1985 (选编)《中国佛教史》(八卷本,已出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4月)《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增订本)《道藏提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7月)《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 1993 (主编)《中国哲学史通览》 1994 (主编)《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1996 (主编)《北京图书馆同人文选·第三辑》 1997 (主编)《禅宗与中国文化》1997 (主编)《宗教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8月)《儒教问题争论集》 2000 (主编)《中国藏书楼》 2001 (主编)《宗教小辞典丛书》 2001 (主编)《齐鲁人杰丛书》 2001 (主编)《中国版本文化丛书》 2002 (主编)《中国国家图书馆碑帖精华》 2002 (主编)《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宗教学》 2002 (主编)《佛教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中华大藏经》 2004 (主编)《墨子大全》 2005 (主编)《新版宗教史丛书》 2006 (主编)《国际汉学》(1-16辑 ) 1998-2007 (主编)《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 2008 (主编)《中国文化经典》2008 (主编)《中华大典·哲学典》 2008 (主编)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论集》序(《哲学研究》1983年06期)《印度佛教史》汉译本序(《晋阳学刊》1984年05期)《五台山古诗选注》序(《五台山研究》1987年01期)《中国佛性论》序(《哲学研究》1988年06期)《禅宗的形成及其初期思想研究》序(《哲学研究》1989年11期)《阴符经素书释义》序(《中国道教》1992年03期)《苏轼禅诗研究》序(《佛学研究》1995年01期)《中国儒教史》序(《中国哲学史》1997年04期)《惠能评传》序(《中国哲学史》1999年03期)《汤用彤全集》序二(《中国哲学史》2001年02期)《十六国帝王列传》序(《文史月刊》2003年01期)对中国儒教的全面剖析——《中国儒教论》序(《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12月1日) 熊十力先生的为人与治学(1988年)有关蔡元培校长几则轶事(《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散记(《北京日报》2006年4月3日)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

1、《宋代安抚使考》,齐鲁书社,1997年3月。2、《司马光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3、《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宋西夏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4、《五代两宋时期政治制度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7月。 1、《五代削藩制置初探》,《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3期。2、《宋代的军、知军、军使》,《史学月刊》1990年第5期;《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3、《也谈北宋转运司的治所》,《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第2期。4、《宋朝东南将兵多置将副》,《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5、《宋泾原、环庆路治所考述》,《史学月刊》1995年第4期。6、《试论宋代地方统兵体制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史学月刊》1996年第2期。7、《略论宋代知州制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8、《试论伪齐国的疆域与政区》,《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4期。9、《略论北宋前期官制中的比品和序班》,《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10、《关于北宋转运司治所问题上“首州论”的再讨论》(田志光、李昌宪),《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1期。11、《北宋前期官品令复原研究》,《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12、《金朝京府州县司制度述论》,《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3期。13、《从〈水浒传〉谈宋代社会》,《新世纪图书馆》2013年第2期。14、《“法祖”与“自治”——周必大国家中兴观及其当代启示》(邹锦良、李昌宪),《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强制执行竞合刍议》,载《安徽法学》1995年第3期。《论协议管辖及我国立法之完善》,载《学术界》1996第1期。《试析起诉的消极条件》,载《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6年第5期。《试论仲裁协议若干法律问题》,载《律师世界》1996年第5期。《美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建立及其发展》,载《社科信息》1996年第7期。《“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作为民事再审事由之我见》,载《江西法学》1997年第1期。《诉讼成本控制论》,载《法学评论》1997年第1期。赵钢、占善刚:《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公民应有的诉讼观念》,载《中国法学》1998年第1期。《代位执行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载《政治与法律》1998年第1期。《我国民事诉讼法对法院审判行为约束软化的若干表现及其矫正》,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论代位财产保全》,载《律师世界》1998年第4期。《也论当事人举证与人民法院查证之关系》,载《法商研究》1998年第6期。《公证文书的证据效力不应轻易否定》,载《律师世界》1998年第9期。《诉讼权利平等原则新论》,载《法学评论》1999年第2期。《美国民事没收法与正当程序的冲突与衡平》,载《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试论民事诉讼特别地域管辖之立法缺失及其完善》,载《法学》1999年第8期。《民事诉讼法与民事实体法之关系探析——从法院裁判之生成角度分析》,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年第5期。《关于二审程度中反诉问题的一点思考》,载《河北法学》2000年第6期。《完善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之构想》,载《现代法学》2000年第1期。《对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之初步检讨》,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3期。《略论民事诉讼中的管辖恒定原则》,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6期。《略论专属地域管辖适用之特质》,载《法学评论》2002年第5期。《关于撤诉的几个问题》,载《法学评论》2003年第4期。《再论民事诉讼的起诉条件及其适用——以〈民事诉讼法〉之修订为背景》,载《诉讼法论丛》2004年版。《试论我国民事诉讼中免证事实之应有范围及其适用》,载《法学评论》2004年第4期。《略论民事强执行中不动产查封之方法》,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占善刚:《当事人陈述探微》,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占善刚、刘显鹏:《论不服仲裁裁决应有之救济途径及其适用》,载《仲裁研究》2006年第1期。占善刚:《略论诉之追加》,载《法学评论》2006年第3期。占善刚:《关于民事诉讼期间的几个问题》,载《珞珈法学论坛》(第5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占善刚、熊洋:《关于二审程序中诉之追加问题的思考》,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占善刚、刘丹:《试论行政诉讼中之自认》,载《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占善刚:《论民事诉讼中之自由证明》,载《法学评论》2007年第4期。占善刚、阮志勇:《漏判及其救济刍议》,载《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占善刚:《证明妨碍之比较研究》,载《珞珈法学论坛》(第6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占善刚:《论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之文书提出义务》,载《求索》2008年第3期。占善刚:《第三人之文书提出义务初探》,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占善刚:《证据协力义务之比较法分析》,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5期。占善刚:《当事人讯问之比较研究》,载《法学评论》2008年第6期。占善刚:《我国民事判决脱漏应然救济途径之探究》,载《法商研究》2009年第3期。占善刚、朱建敏:《证据保全若干问题探析》,载《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期。占善刚:《试论我国刑事诉讼中免证事实之应有范围及其适用》,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年第10期。占善刚、熊洋:《论第三人之文书提出义务及对我国立法的借鉴》,载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赵钢、占善刚:《浅议10年司法改革之得失》,载李林主编:《依法治国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占善刚:《证据法定与法定证据——兼对我国<民诉法>第63条之检讨》,载《法律科学》2010年第1期。占善刚:《主张的具体化化研究》,载《法学研究》2010年第2期。占善刚:《论民事诉讼中自由心证主义的例外》,载《法学评论》20010年第3期。占善刚:《证明妨害论——以德国法为中心的考察》,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3期。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的抗辩论析》,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的证人作证费用请求权简论》,载《求索》2010年第6期。 占善刚、王登辉:《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正当性基础与制度构建》,载《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第1期。占善刚:《对我国民事申请执行期间制度的初步检讨——以《民事诉讼法》第219条的修改为对象的分析》,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的不变期间探微》,载《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1期。占善刚:《民事诉讼“期间”的法律规制思考》,载《理论探索》2012年第4期。占善刚:《言词辩论的全部意旨研究——德国、日本的判例、学说之考察及其启示》,载《现代法学》2012年第2期。占善刚:《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之定性分析》,载《法律科学》2012年第3期。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的证据共通原则研究》,载《法学评论》2012年第5期。占善刚、王登辉:《案外人申请再审研究》,载《珞珈法学论坛》第11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占善刚:《附理由的否认及其义务化研究》,载《中国法学》2013年第1期。  占善刚:《试论民事诉讼中的勘验及我国立法完善》,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谢绍静、占善刚:《比例原则视角下我国民事诉讼罚款制度的立法完善——以《〈民事诉讼法〉修改决定》增加罚款数额为切入》,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年第3期。占善刚、刘丹:《民事诉讼保全的类型化分析》,载《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占善刚、刘丹:《民事诉讼中的勘验协力义务论析》,载《证据科学》2013年第5期。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罚款之检讨》,载《法商研究》2013年第6期。占善刚:《论民事证据调查的应有法律规则——以证人有正当理由不能出庭作证为视角》,载《学习与实践》2014年第2期。占善刚、刘芳:《论舍弃上诉权》,载《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占善刚:《论我国民事诉讼中鉴定人不出庭作证之应有后果——〈民事诉讼法〉第78条评析》,载《法学家》2014年第2期。占善刚:《德国、日本民事诉讼中不知的陈述规制之比较及其启示》,载《法学评论》2014年第3期。占善刚:《证人出庭作证费用的性质及其给付路径》,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占善刚、刘丹:《论我国行政诉讼中自认制度的构建》,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占善刚、刘芳:《程序违法与发回重审——〈民事诉讼法〉第170条之检讨》,载《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72、占善刚、宋庭辉:《论民诉法“涉外诉讼程序”一编的废除》,载《天津法学》2015年第2期。 73、占善刚:《当事人申请证据调查的法律规制问题》,载《理论探索》2015年第4期。 74、占善刚、杨瑜娴:《论民事诉讼鉴定费用的性质及制度矫正》,载《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75、占善刚:《民事诉讼鉴定费用的定性分析》,载《法学》2015年第8期。 76、占善刚、严然:《“省统管”背景下地方人大监督同级司法机关问题研究》,载《学习与实践》2015年第10期。 77、占善刚:《证据保全程序参照适用保全程序质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81条第三款检讨》,载《法商研究》2015年第6期。 78、占善刚:《民事诉讼发回重审的理由比较研究》,载《比较法研究》2015年第6期。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呀

主要论文: 多恩诗歌的巴罗克褶子与早期现代性焦虑。《外国文学评论》2015年第3期。 《洛丽塔》中的大众文化与纳博科夫的文本生成策略(合作)。《外语研究》2015年第2期。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清教哀诉叙事与文化身份焦虑(合作)。《求索》2015年第3期。 白色菲利斯统治下的黑人:《宠儿》的身体叙述(合作)。《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含混的文化民族主义:叶芝早期文化取向的症候式分析(合作)。《西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第5期。 英国巴罗克时期诗歌的时间内在化构建。《外国文学》2014年第3期。 爱伦坡小说中的裹尸布评析(合作)。《外国语文》2014年第2期。 巴罗克文化与17世纪英国诗歌的文体生成。《西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6期。 神圣与世俗之间:克里斯托弗马洛《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与欧洲巫术文化传统(合作)。《外国语文》2013年第4期。 艾米莉狄金森与英国巴罗克文学传统。《世界文学评论》2013年5月第15辑 早期现代英国巴罗克文学的现代性(合作)。《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5月) 17世纪英国诗歌的巴洛克视觉化特征。《外国文学评论》2012年第4期。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4期转载(第63-65页)。 从舞台到页面:琼生与英国戏剧经典生成(合作)。《外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5期。 奥尼尔戏剧的身份主题(合作)。《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3月)。 神性、理性与知性:十七世纪英国诗歌中光的圣经隐喻(合作)。《外国语言文学》2012年第2期(6月)。 身体不能沉受之重:<圣经旧约>中的女性身体焦虑(合作)。《外语教学》2012年第2期。 品特戏剧《归家》中的背叛主题及其宗教解读(合作)。《名作欣赏》2012年第2期。 何时待到牧人归(合作)。《名作欣赏》2012年第1期。 文明面具与权力疯癫:品特政治剧《送行酒》的福柯式身体解读(合作)。《前沿》2011年第20期。 劳伦斯短篇小说中的性别空间叙事探究(合作)。《外国语言文学》2011年第4期。 迷惘一代身体的伤残与放逐(合作)。《外国语言文学》2011年第2期。 宇宙之轴:T S艾略特诗歌中的秩序文化观(合作)。《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年第6期。 想象的身份寻求之旅(合作)。《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荒野、先知与十字路口:艾略特《情歌》的新英格兰叙事图景(合作)。《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2期。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诗人观念与文学发展形态(合作)。《外国文学》2011年第3期。 文如画:《喧哗与骚动》的视觉化与空间化叙事(合作)。《外语教学》2011年第2期。 艾略特与巴罗克文学传统。《华中学术》第3辑,2011年5月。 构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新视野。《中国比较文学》2010年第3期。 《等待戈多》:信仰和理性真空状态下的等待行为。《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十二辑(2010年春)(2010年6月)(CSSCI集刊)。 媒介转换中的文学综述(合作)。《外国文学》2010年第4期(2010年7月)。 规训辩证法:对《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的福柯式解读(合作)。《山东外语教学》2010年第5期(2010年10月) 天父神话的断裂处(合作)。《美国文学研究》第五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 马维尔诗歌中的巴罗克时间主题(合作)。《外国文学评论》2009年第3期。 变形的鱼王:艾略特《荒原》的身体叙述。《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1期。 艾略特《荒原》时空主题研究(合作)。《走近经典--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6月。ISBN 978-7-5600-8396-4。 读诗和读园的诗学探索(书评)(合作)。《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3期 情、才、艺的统一--王富强散文诗论。载《他从新的地平线上走来--阅读王富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4月。ISBN 978-7-5059-6029-9。 《荒原》的身体叙述及其诗学旨趣。《美国文学研究》第四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 斯宾塞《仙后》与西方史诗玄幻的叙事传统。《三峡学院学报》(哲社科版)2008年第6期。 艾略特《荒原》的时空主题研究(合作)。《外语教学》2008年第2期。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身体叙述(合作)。《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3期。 美国经典诗歌的立体性和综合性研究(书评)(合作)。《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2期。 末世论与斯宾塞诗歌中的宇宙时间观。《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 个人主义与华兹华斯的诗学观(合作)。《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4期。 时间意义的生存机制(合作)。《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China's Reception of T S Eliot (International Reception of T S E London: Continuum 2007) A Neglected Author: Ba Jin (V12, N1, Winter 2006, Newsletters of ALSC) 宇宙时间和斯宾塞《仙后》的叙事时间。《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第3期。 叶芝象征主义戏剧的伦理理想。《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 品特戏剧的伦理学批评。《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6期。 《四个四重奏》的文体特征。《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 艾略特诗歌中时间观念的嬗变。《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 《四个四重奏》的时间拯救主题。《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 《四个四重奏》引语解读。《国外文学》2002年第3期。 作为话语形式的诗歌。《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弥尔顿的诗学观。《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第3期。 弥尔顿早期诗歌的神秘主义倾向。《国外文学》2001年第2期。 弥尔顿两首早期诗歌的宗教解读。《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2期。 《时间与存在》的后现代意识。《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2期。 后殖民主义的文化批评(合作)。《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3期。 英语创造教育的目的、范畴和方法。《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2期。 《四个四重奏》主题结构研究。《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3期。 康拉德:听众与谎言:《黑暗的中心》的叙事结构与阅读效应。《外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1期。 当代英语诗歌语言的超语义特征。《外国语》1996年第4期。 现代诗歌的叙述结构。《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乌托邦的经验秩序与嬉戏的语言指归:英语后现代诗歌的价值取向。《外语与翻译》1996年第2期。 《四个四重奏》的象征主义机制。《中外诗歌研究》1995年第2-3期。 语境结构和诗歌语义的扩散。《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第2期。 生命哲学的诗化耗损:有关艾略特《四个四重奏》的新探述评。《外国文学研究》1994年第1期。 文本死亡自我:艾米莉迪金森死亡诗歌结构形式解读(合作)。《外国文学研究》1993年第1期。 生命流程的深层意蕴(合作)。《名作欣赏》1993年第2期。 马克吐温的《苦行记》及其喜剧特色(合作)。《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2期。 泥土深处的语言芳香--略评陈笑海组诗《远方柔情》。《石首文艺》1992年第3期。 专著、教材等:《生命的和谐:斯宾塞〈仙后〉内在主题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英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撰写第14章),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高级文学翻译》(副主编之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综合大学英语(英语专业精读)》第五册(合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CET-4作文辅导》,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年《莎士比亚故事全集》(合编),重庆出版社,1998年7.《加拿大百科全书》(参编),四川辞书出版社,1998年《英语教程》(合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年

《强制执行竞合刍议》,载《安徽法学》1995年第3期。《论协议管辖及我国立法之完善》,载《学术界》1996第1期。《试析起诉的消极条件》,载《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6年第5期。《试论仲裁协议若干法律问题》,载《律师世界》1996年第5期。《美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建立及其发展》,载《社科信息》1996年第7期。《“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作为民事再审事由之我见》,载《江西法学》1997年第1期。《诉讼成本控制论》,载《法学评论》1997年第1期。赵钢、占善刚:《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公民应有的诉讼观念》,载《中国法学》1998年第1期。《代位执行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载《政治与法律》1998年第1期。《我国民事诉讼法对法院审判行为约束软化的若干表现及其矫正》,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论代位财产保全》,载《律师世界》1998年第4期。《也论当事人举证与人民法院查证之关系》,载《法商研究》1998年第6期。《公证文书的证据效力不应轻易否定》,载《律师世界》1998年第9期。《诉讼权利平等原则新论》,载《法学评论》1999年第2期。《美国民事没收法与正当程序的冲突与衡平》,载《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试论民事诉讼特别地域管辖之立法缺失及其完善》,载《法学》1999年第8期。《民事诉讼法与民事实体法之关系探析——从法院裁判之生成角度分析》,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年第5期。《关于二审程度中反诉问题的一点思考》,载《河北法学》2000年第6期。《完善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之构想》,载《现代法学》2000年第1期。《对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之初步检讨》,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3期。《略论民事诉讼中的管辖恒定原则》,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6期。《略论专属地域管辖适用之特质》,载《法学评论》2002年第5期。《关于撤诉的几个问题》,载《法学评论》2003年第4期。《再论民事诉讼的起诉条件及其适用——以〈民事诉讼法〉之修订为背景》,载《诉讼法论丛》2004年版。《试论我国民事诉讼中免证事实之应有范围及其适用》,载《法学评论》2004年第4期。《略论民事强执行中不动产查封之方法》,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占善刚:《当事人陈述探微》,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占善刚、刘显鹏:《论不服仲裁裁决应有之救济途径及其适用》,载《仲裁研究》2006年第1期。占善刚:《略论诉之追加》,载《法学评论》2006年第3期。占善刚:《关于民事诉讼期间的几个问题》,载《珞珈法学论坛》(第5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占善刚、熊洋:《关于二审程序中诉之追加问题的思考》,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占善刚、刘丹:《试论行政诉讼中之自认》,载《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占善刚:《论民事诉讼中之自由证明》,载《法学评论》2007年第4期。占善刚、阮志勇:《漏判及其救济刍议》,载《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占善刚:《证明妨碍之比较研究》,载《珞珈法学论坛》(第6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占善刚:《论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之文书提出义务》,载《求索》2008年第3期。占善刚:《第三人之文书提出义务初探》,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占善刚:《证据协力义务之比较法分析》,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5期。占善刚:《当事人讯问之比较研究》,载《法学评论》2008年第6期。占善刚:《我国民事判决脱漏应然救济途径之探究》,载《法商研究》2009年第3期。占善刚、朱建敏:《证据保全若干问题探析》,载《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期。占善刚:《试论我国刑事诉讼中免证事实之应有范围及其适用》,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年第10期。占善刚、熊洋:《论第三人之文书提出义务及对我国立法的借鉴》,载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赵钢、占善刚:《浅议10年司法改革之得失》,载李林主编:《依法治国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占善刚:《证据法定与法定证据——兼对我国<民诉法>第63条之检讨》,载《法律科学》2010年第1期。占善刚:《主张的具体化化研究》,载《法学研究》2010年第2期。占善刚:《论民事诉讼中自由心证主义的例外》,载《法学评论》20010年第3期。占善刚:《证明妨害论——以德国法为中心的考察》,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3期。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的抗辩论析》,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的证人作证费用请求权简论》,载《求索》2010年第6期。 占善刚、王登辉:《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正当性基础与制度构建》,载《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第1期。占善刚:《对我国民事申请执行期间制度的初步检讨——以《民事诉讼法》第219条的修改为对象的分析》,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的不变期间探微》,载《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1期。占善刚:《民事诉讼“期间”的法律规制思考》,载《理论探索》2012年第4期。占善刚:《言词辩论的全部意旨研究——德国、日本的判例、学说之考察及其启示》,载《现代法学》2012年第2期。占善刚:《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之定性分析》,载《法律科学》2012年第3期。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的证据共通原则研究》,载《法学评论》2012年第5期。占善刚、王登辉:《案外人申请再审研究》,载《珞珈法学论坛》第11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占善刚:《附理由的否认及其义务化研究》,载《中国法学》2013年第1期。  占善刚:《试论民事诉讼中的勘验及我国立法完善》,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谢绍静、占善刚:《比例原则视角下我国民事诉讼罚款制度的立法完善——以《〈民事诉讼法〉修改决定》增加罚款数额为切入》,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年第3期。占善刚、刘丹:《民事诉讼保全的类型化分析》,载《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占善刚、刘丹:《民事诉讼中的勘验协力义务论析》,载《证据科学》2013年第5期。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罚款之检讨》,载《法商研究》2013年第6期。占善刚:《论民事证据调查的应有法律规则——以证人有正当理由不能出庭作证为视角》,载《学习与实践》2014年第2期。占善刚、刘芳:《论舍弃上诉权》,载《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占善刚:《论我国民事诉讼中鉴定人不出庭作证之应有后果——〈民事诉讼法〉第78条评析》,载《法学家》2014年第2期。占善刚:《德国、日本民事诉讼中不知的陈述规制之比较及其启示》,载《法学评论》2014年第3期。占善刚:《证人出庭作证费用的性质及其给付路径》,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占善刚、刘丹:《论我国行政诉讼中自认制度的构建》,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占善刚、刘芳:《程序违法与发回重审——〈民事诉讼法〉第170条之检讨》,载《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72、占善刚、宋庭辉:《论民诉法“涉外诉讼程序”一编的废除》,载《天津法学》2015年第2期。 73、占善刚:《当事人申请证据调查的法律规制问题》,载《理论探索》2015年第4期。 74、占善刚、杨瑜娴:《论民事诉讼鉴定费用的性质及制度矫正》,载《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75、占善刚:《民事诉讼鉴定费用的定性分析》,载《法学》2015年第8期。 76、占善刚、严然:《“省统管”背景下地方人大监督同级司法机关问题研究》,载《学习与实践》2015年第10期。 77、占善刚:《证据保全程序参照适用保全程序质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81条第三款检讨》,载《法商研究》2015年第6期。 78、占善刚:《民事诉讼发回重审的理由比较研究》,载《比较法研究》2015年第6期。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啊

据官网2014年8月信息,“211工程”三期建设以来,先后获得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海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海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海南省科技成果转化奖一等奖、海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近百项,获授权专利近百项。 2009年-2014年,学校承担的“973”、“863”、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项目数量逐年增加,科研立项经费快速增长,2011年突破2亿元,比2008年增加了近5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海南省社科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1项、海南省科技成果转化奖一等奖1项、海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海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6项、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及其它省级以上奖励30多项,获授权专利27项。 自然科学类科研成果 (2008年—2013年) 序号成果名称完成人(前三位)获奖级别年度1石斑鱼遗传多样性及其种质评价技术的研究尹绍武 陈国华 张本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2流动沙丘的固定和绿化用新材料、新结构及其野外实践效果研究李建保 陈永 周青平20103热带水产养殖动物微生物性疾病检测及其安全高效控制技术研究周永灿 谢珍玉 王世锋20114高温气固分离陶瓷过滤管材的研制及应用李建保 邓湘云 姬忠礼20125极值图论的相关度序列理论及其应用尹建华 高泽图 尹梦晓20126中国棉叶螨各近似种的研究程立生 蔡双虎 蔡笃程海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7绿色环保型农药----16%氟硅唑水乳剂与5%阿维哒微乳剂的研制及应用李嘉诚 冯玉红 林强20088一种补偿网络控制系统随机时延的新方法杜峰 杜文才 雷榰20099几种鱼鳔的成分分布规律及鱼鳔寡肽的制备技术研究段振华 易美华 汪菊兰200910海巴戟(NONI)规范化种植和精深加工技术及应用符文英 邢诒旺 云韵琴200911海南城市与农村生态环境理论研究与应用杨小波 吴庆书 李东海201012马氏珠母贝育种和养殖新技术王爱民 王 嫣 顾志峰201013金、磷酸钙和氧化钛光功能纳米材料及性能研究刘钟馨 曹献英 文 峰201014三维医用体数据稳健多水印算法研究李京兵 杜文才 黄梦醒201215转基因水稻颖花突变体形态学鉴定、遗传学分析和基因克隆罗丽娟 何朝族 张 艳等201216优质“定安黑猪”标准生产技术体系的研究与示范推广王凤阳 吴科榜 李笑春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17长丰2号紫长茄引进、试验与示范推广林师森 成善汉 符海秋201118海巴戟(NONI)产业化技术集成及推广应用符文英 邢诒旺 符传贤201219绿色农药新制剂的产业化及应用推广李嘉诚 林强 李鹏海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社会科学类科研成果 (2008年—2012年) 序号成果名称完成人(前三位)获奖级别年度1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赵康太 沈德理 张云阁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92海南历史文化大系(10卷104本书)曹锡仁(参与)海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20093中国共产党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史李德芳 杨素稳海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94现代化背景下的海南大特区曹锡仁 鲁兵20095海南农村基层政治与社会发展研究李德芳20126股权结构与企业资本支出决策:理论与实证分析胡国柳 黄景贵 裘益政20097论黎族文身的伦理隐喻郑小枚20098论我国民法典总则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王崇敏 张丽娜20099股权分置、公司治理与股利分配决策:现金股利还是股票股利?胡国柳等201210高校创新性基础科学研究团队特征研究——以汤姆逊—卢瑟福团队为例夏代云等201211什么是当代文学批评?——一个理论论纲刘复生201212多变量整体模式累加多层统计模型的建立及其在组织绩效预测上的应用研究刘殿国等201213海南农村基层政治与社会发展研究李德芳201214股权分置、公司治理与股利分配决策:现金股利还是股票股利?胡国柳等201215高校创新性基础科学研究团队特征研究——以汤姆逊—卢瑟福团队为例夏代云等201216什么是当代文学批评?——一个理论论纲刘复生201217多变量整体模式累加多层统计模型的建立及其在组织绩效预测上的应用研究刘殿国等201218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领域研究王丽娅海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919中国天然橡胶经济问题研究柯佑鹏 过建春200920《企业柔性管理——获取竞争优势的工具》安应民、郝冬梅200921贯彻科学发展观——海南干部读本王毅武 彭京宜200922丘濬集(10册)(明)丘濬著 周伟民 王瑞明 崔曙庭 唐玲玲点校200923商法学徐民201224制度递延逆反论——一个典型制度变迁的案例描述与推论张尔升200925蜕变中的历史复现——从“革命历史小说”到“新革命历史小说”刘复生200926海南文物保护、开发、利用与发展战略阎根齐 梁小平200927海南农业保险补贴与需求研究王芳201228我国高校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研究赵康太等201229海上侵权法律制度研究张丽娜201230商法学徐民2012 馆藏资源 据学校官网2014年8月信息显示,海南大学图书馆藏书65万册,其中,纸质文献(含纸质图书、期刊合订本)52万册,电子图书13万册。还有丰富的中外文电子数据库,如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题录数据库、中国专利题录摘要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EBSCO数据库、BIOSIS Previews数据库、CA 数据库、Springer Link电子期刊系统、LexisNexis律商联讯等中外文电子信息资源,可查询检索国内外重要的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期刊题录与全文资料。 学术期刊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年创刊,是海南省惟一进入CSSCI的学术期刊;连续四次被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的期刊;2000年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1年获《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 《热带生物学报》由海南大学主办,海南省教育厅主管,公开发行。选登热带生物领域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专题评述、学术问题讨论、研究简报(或快报)、成果摘要等稿件。该刊已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CHINAINFO)系统科技期刊群》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数据库收录。2013年9月被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1、《民事审判权作用范围研究》(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2、《民事诉讼理论探索与程序整合》(独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1月版。3、《民事证据法学的认识论与价值论基础》(独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3、《诉讼费用研究——以当事人诉权保护为分析视角》(合著,排名第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4、《模拟法庭:原理、剧本与技巧》(合著,排名第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2013年第二版。5、《民事诉讼程序监督制约机制研究》(合著,排名第一),湘潭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版。6、《民事诉讼理念变革与制度创新》(合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2月版。7、《民事诉讼理论与改革的探索》(与何文燕教授合著)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10月版。8、《民事诉讼原理研究》(合著,排名第三,共计70余万字,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版。9、《中国统一证据法(专家建议稿)及其立法理由》(参著,共计80余万字,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专家建议稿)及立法理由》(合著,司法部重点研究项目),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2月版,排名第三。11、《民事司法救济制度研究》(合著),韩国延世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版。12、《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合著,排名第二。13、《民事诉讼法法典专家修改建议稿及立法理由》(合著),法律出版社2008年5月版。14、《民事诉讼法释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勘校,排名第一。15、《民事诉讼程序监督制约机制研究》,湘潭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排名第一。16、《对话与交融:中美证据法论坛》(主编),湘潭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17、《对话与交融:中美证据法论坛》(主编),湘潭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18、《如何当好调解员:中美调节培训启示录》(主编),湘潭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19、《马萨诸塞州证据规则指南》(主译),湘潭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代表性学术论文 廖永安、何四海:民事诉讼当事人异议的法理分析,载《法学杂志》2012年第12期。 刘方勇、廖永安:回归价值本源——巡回审判制度的考证与思索,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廖永安、张庆霖:论仲裁调解书撤销制度的确立,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廖永安、熊英灼:关于我国建立申诉终结机制的几点思考,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易玲、廖永安:民事执行权微观配置再思考——以民事执行权法律性质分析为切入点,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廖永安、刘方勇:社会转型背景下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路径探析,载《中国法学》2012年第3期。 廖永安、邓和军:《〈民事诉讼法〉修改决定》评析——兼论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修改,载《现代法学》2009年第1期。 廖永安、胡军辉:论法院调解的既判力,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廖永安、熊英灼:我国民事司法证明活动中的价值权衡及选择,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廖永安: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对我国民事送达制度改革的再思考,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4期。 廖永安、颜杨:我国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科学定位与制度设计,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廖永安:我国民事诉讼地域管辖制度之反思,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2期。 廖永安:论我国民事与行政案件类型之界分,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年第2期。 廖永安、魏小凡、文新:论我国律师收费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兼评《律师服务收费管理办法》,载《中国司法》2006年第7期。 廖永安、文新:论宪法的司法适用与民事审判权的界限,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廖永安、魏小凡:以人为本与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修订,载《河北法学》2006年第11期。 廖永安、刘方勇:潜在的冲突与对立——诉讼费用制度与周边制度关系考,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2期。 廖永安:我国民事诉讼中弱势群体保护论纲,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廖永安、熊英灼:论我国民事诉讼法律责任制度之构建,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廖永安、熊英灼:关于我国执行收费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载《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廖永安、胡军辉:试论民事诉讼中的拟制自认,载《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廖永安、胡军辉:试论民事自认的效力,载《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廖永安、雷勇:论民事诉讼监督制约机制立法——以法院诉讼行为为研究对象,载《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胡军辉、廖永安:论案外第三人撤销之诉,载《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5期。 文新、廖永安:法院乱收费现象的透视与思考,载《咸宁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廖永安、胡军辉:试论我国民事公告送达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载《太平洋学报》2007年第11期。 廖永安、黎藜:论民事诉讼法与民事实体法的关系——以消费者权益保护诉讼为考察对象,载《北方法学》2008年第1期。 廖永安:《诉讼费用交纳办法》之检讨,载《法商研究》2008年第2期。 廖永安、雷勇:论我国民事诉讼复议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廖永安、李世锋:我国民事合议制度之运行现状——以一个欠发达地区基层法院的民事审判为考察对象,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姜霞、廖永安:重构我国仲裁证据制度之探析,载《求索》2008年第5期。 廖永安:我眼中的恩师——江伟先生,载《中国审判》2008年第6期。 廖永安:论民事诉讼费用的性质与征收依据,载《政法论坛》2003年第5期。 廖永安:我国民事审判权作用范围之重构,载《法学论坛》2005年第3期。 廖永安、冯杨:我国民诉法修改的若干问题——兼评《民事诉讼法专家修改建议稿(第三稿)》,载《金陵法律评论》2005年第1期。 廖永安:论单位、团体内部纠纷的自律性处理与民事审判权的界限,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江伟、廖永安:简论人民调解协议的性质与效力,载《法学杂志》2003年第2期。 廖永安、王春:论我国民事诉讼费用负担的立法缺陷与完善,载《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3期。 廖永安、李旭:对我国陪审制的否定性评价,载《金陵法律评论》2003年第2期。 廖永安、崔峰:当事人诉讼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关系考,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廖永安、赵晓薇:民事诉讼费用制度与司法公正关系考——兼论我国民事诉讼费用制度的立法缺陷,载《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廖永安:诉讼内外纠纷解决机制的协调与整合,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4年第3期。 廖永安、赵晓薇:中日民事诉讼费用制度比较研究,载《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江伟、廖永安:我国民事诉讼主管之概念检讨与理念批判,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4期。 廖永安:我国民事诉讼主管范围之问题评析,载《现代法学》2005年第1期。 廖永安、王春:我国民事与刑事交叉案件的协调处理,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廖永安:法院诉讼行为要论,载《法学家》2003年第2期。 廖永安:论诉的利益,载《法学家》2005年第6期。 廖永安、李胜刚:我国民事诉讼费用制度之运行现状 以一个贫困地区基层法院为分析个案,载《中外法学》2005年第3期。 廖永安:论我国民事与行政争议交叉案件的协调处理,载《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廖永安:民事诉讼费用——构成及影响因素,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第2期。 廖永安、彭熙海:当事人诉讼行为理论初探,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第2期。 廖永安:对民事诉讼中法院“不作为”行为的思考,载《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廖永安:关于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的反思,载《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廖永安:如何正确看待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兼与杨贵宏先生商榷,载《法律适用》1999年第4期。 廖永安:对民事审判中“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原则之再思考,载《河北法学》1999年第4期。 廖永安:对民事审判中“以事实为根据”原则之检讨,载《河北法学》1999年第5期。 何文燕、廖永安:我国民事简易诉讼程序之重构,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1期。 江伟、廖永安:论审判独立的制度保障及其与审判监督的关系,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廖永安:论当事人诉讼权利与法院审判权力的对立统一,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廖永安、何文燕:民事抗诉程序若干问题研究,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2期。 邵明、廖永安:完善我国民事证据制度的新话题,载《人民司法》2000年第5期。 廖永安、刘健:论法律专业教学方式的改革,载《煤炭高等教育》2000年第1期。 廖永安、叶久根:民事诉讼认证制度中若干问题之再思考,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廖永安、彭熙海:论必要共同诉讼,载《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3期。 廖永安:论民事诉讼中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载《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廖永安:论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载《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2期。 江伟、廖永安:论我国民事诉讼一审与上诉审关系之协调与整合,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冯晓青 、廖永安:合作作品法律认定新探,载《知识产权》1994年第3期。 廖永安、李武松:论对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法律保护,载《法律适用》1995年第1期。 廖永安、张辉: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法律制度立法的缺陷与完善,载《广西法学》1995年第Z1期。 廖永安、李武松: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不作为”现象探微,载《法律适用》1996年第3期。 廖永安、王焕平: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法律制度的立法缺陷及完善,载《法学探索贵州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廖永安:民事司法赔偿范围探微,载《山东法学》1996年第2期。 廖永安:论民事诉讼程序的监督和救济,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廖永安:民事司法赔偿范围探微,载《政法论丛》1996年第1期。 何文燕、廖永安:民事诉讼目的之界定,载《法学评论》1998年第5期。 何文燕、廖永安:民事诉讼目的简论,载《诉讼法论丛》1998年第2期。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主编

主要论文: 多恩诗歌的巴罗克褶子与早期现代性焦虑。《外国文学评论》2015年第3期。 《洛丽塔》中的大众文化与纳博科夫的文本生成策略(合作)。《外语研究》2015年第2期。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清教哀诉叙事与文化身份焦虑(合作)。《求索》2015年第3期。 白色菲利斯统治下的黑人:《宠儿》的身体叙述(合作)。《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含混的文化民族主义:叶芝早期文化取向的症候式分析(合作)。《西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第5期。 英国巴罗克时期诗歌的时间内在化构建。《外国文学》2014年第3期。 爱伦坡小说中的裹尸布评析(合作)。《外国语文》2014年第2期。 巴罗克文化与17世纪英国诗歌的文体生成。《西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6期。 神圣与世俗之间:克里斯托弗马洛《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与欧洲巫术文化传统(合作)。《外国语文》2013年第4期。 艾米莉狄金森与英国巴罗克文学传统。《世界文学评论》2013年5月第15辑 早期现代英国巴罗克文学的现代性(合作)。《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5月) 17世纪英国诗歌的巴洛克视觉化特征。《外国文学评论》2012年第4期。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4期转载(第63-65页)。 从舞台到页面:琼生与英国戏剧经典生成(合作)。《外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5期。 奥尼尔戏剧的身份主题(合作)。《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3月)。 神性、理性与知性:十七世纪英国诗歌中光的圣经隐喻(合作)。《外国语言文学》2012年第2期(6月)。 身体不能沉受之重:<圣经旧约>中的女性身体焦虑(合作)。《外语教学》2012年第2期。 品特戏剧《归家》中的背叛主题及其宗教解读(合作)。《名作欣赏》2012年第2期。 何时待到牧人归(合作)。《名作欣赏》2012年第1期。 文明面具与权力疯癫:品特政治剧《送行酒》的福柯式身体解读(合作)。《前沿》2011年第20期。 劳伦斯短篇小说中的性别空间叙事探究(合作)。《外国语言文学》2011年第4期。 迷惘一代身体的伤残与放逐(合作)。《外国语言文学》2011年第2期。 宇宙之轴:T S艾略特诗歌中的秩序文化观(合作)。《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年第6期。 想象的身份寻求之旅(合作)。《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荒野、先知与十字路口:艾略特《情歌》的新英格兰叙事图景(合作)。《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2期。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诗人观念与文学发展形态(合作)。《外国文学》2011年第3期。 文如画:《喧哗与骚动》的视觉化与空间化叙事(合作)。《外语教学》2011年第2期。 艾略特与巴罗克文学传统。《华中学术》第3辑,2011年5月。 构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新视野。《中国比较文学》2010年第3期。 《等待戈多》:信仰和理性真空状态下的等待行为。《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十二辑(2010年春)(2010年6月)(CSSCI集刊)。 媒介转换中的文学综述(合作)。《外国文学》2010年第4期(2010年7月)。 规训辩证法:对《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的福柯式解读(合作)。《山东外语教学》2010年第5期(2010年10月) 天父神话的断裂处(合作)。《美国文学研究》第五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 马维尔诗歌中的巴罗克时间主题(合作)。《外国文学评论》2009年第3期。 变形的鱼王:艾略特《荒原》的身体叙述。《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1期。 艾略特《荒原》时空主题研究(合作)。《走近经典--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6月。ISBN 978-7-5600-8396-4。 读诗和读园的诗学探索(书评)(合作)。《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3期 情、才、艺的统一--王富强散文诗论。载《他从新的地平线上走来--阅读王富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4月。ISBN 978-7-5059-6029-9。 《荒原》的身体叙述及其诗学旨趣。《美国文学研究》第四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 斯宾塞《仙后》与西方史诗玄幻的叙事传统。《三峡学院学报》(哲社科版)2008年第6期。 艾略特《荒原》的时空主题研究(合作)。《外语教学》2008年第2期。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身体叙述(合作)。《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3期。 美国经典诗歌的立体性和综合性研究(书评)(合作)。《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2期。 末世论与斯宾塞诗歌中的宇宙时间观。《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 个人主义与华兹华斯的诗学观(合作)。《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4期。 时间意义的生存机制(合作)。《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China's Reception of T S Eliot (International Reception of T S E London: Continuum 2007) A Neglected Author: Ba Jin (V12, N1, Winter 2006, Newsletters of ALSC) 宇宙时间和斯宾塞《仙后》的叙事时间。《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第3期。 叶芝象征主义戏剧的伦理理想。《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 品特戏剧的伦理学批评。《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6期。 《四个四重奏》的文体特征。《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 艾略特诗歌中时间观念的嬗变。《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 《四个四重奏》的时间拯救主题。《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 《四个四重奏》引语解读。《国外文学》2002年第3期。 作为话语形式的诗歌。《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弥尔顿的诗学观。《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第3期。 弥尔顿早期诗歌的神秘主义倾向。《国外文学》2001年第2期。 弥尔顿两首早期诗歌的宗教解读。《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2期。 《时间与存在》的后现代意识。《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2期。 后殖民主义的文化批评(合作)。《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3期。 英语创造教育的目的、范畴和方法。《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2期。 《四个四重奏》主题结构研究。《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3期。 康拉德:听众与谎言:《黑暗的中心》的叙事结构与阅读效应。《外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1期。 当代英语诗歌语言的超语义特征。《外国语》1996年第4期。 现代诗歌的叙述结构。《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乌托邦的经验秩序与嬉戏的语言指归:英语后现代诗歌的价值取向。《外语与翻译》1996年第2期。 《四个四重奏》的象征主义机制。《中外诗歌研究》1995年第2-3期。 语境结构和诗歌语义的扩散。《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第2期。 生命哲学的诗化耗损:有关艾略特《四个四重奏》的新探述评。《外国文学研究》1994年第1期。 文本死亡自我:艾米莉迪金森死亡诗歌结构形式解读(合作)。《外国文学研究》1993年第1期。 生命流程的深层意蕴(合作)。《名作欣赏》1993年第2期。 马克吐温的《苦行记》及其喜剧特色(合作)。《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2期。 泥土深处的语言芳香--略评陈笑海组诗《远方柔情》。《石首文艺》1992年第3期。 专著、教材等:《生命的和谐:斯宾塞〈仙后〉内在主题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英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撰写第14章),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高级文学翻译》(副主编之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综合大学英语(英语专业精读)》第五册(合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CET-4作文辅导》,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年《莎士比亚故事全集》(合编),重庆出版社,1998年7.《加拿大百科全书》(参编),四川辞书出版社,1998年《英语教程》(合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年

现任职务:省财政厅副巡视员  工作分工:根据厅党组会议纪要(2011年第3号),陈传文分管国库支付中心、财政信息中心、注册会计师管理处(注册会计师协会)。编辑本段南昌大学教授个人简介  陈传文,1960年12月出生。1982年7月毕业于西北轻工业学院轻工机械专业,学士学位。教授,硕士生导师。担任全国工业设计协会常务理事,2005至2009国际工业设计会议论文集编委。 [1]代表作品  洪都摩托车HD-125外观设计;  中医院门诊大厅设计;  多种医疗器械外观设计;  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宣传片《我们在歌唱—南昌大学音乐教育侧影》论文论著  1、《计算机辅助设计基础教程》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平面设计基础标准教程》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3、“网络产品设计中符号的透视”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4、“论产品设计中的蒙太奇思维”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5、“SOHO办公家具设计的分析”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第1期;  6、“传统图案与中国现代家居设计”《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第3期;  7、“博客:开创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第6期

  • 索引序列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啊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呀
  •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啊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主编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