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呀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呀

发布时间: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呀

张文刚,作曲家。广西合浦人。1939年入重庆音乐干训班学习声乐和作曲理论,1940年与”新音乐社”建立联系,从此走上创作道路。1943年进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作曲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抗战胜利后,与李凌、孙慎等合办上海中华音乐学校。1947年在上海主持中华音乐院工作。建国后,先后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部任副主任兼作曲系主任,在中央音乐学院工作团,中央歌舞团和中央乐团从事创作。曾任《儿童音乐》主编。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一、二、三届理事。作品有三、四百首之多,主要有歌曲《牧羊女》、《把自由还给我们》、《我们要吃饭》、《忆江南》(同名电影主题歌)、《风雨进行曲》(影片《鸡鸣早看天》插曲)、《在祖国和平土地上》、《七色光》、《穆斯林姑娘》、《再见、大海》、《我们快乐地歌唱》、合唱《壮士骑马打仗去了》、《向秀丽》、《僾尼人的歌》等。大合唱《飞虎山故事大合唱》以及钢琴曲,小提琴曲及管弦乐与朗诵等。1951年获罗马尼亚“人民友谊”歌曲国际比赛三等奖,少儿歌曲集《我们的田野》获全国儿童文艺创作评比一等奖。出版有少儿歌曲集《我们的田野》。1989年在京举行个人作品音乐会。湖南文理学院教授  基本信息:  张文刚,男,1959年出生,湖南安乡人。研究生学历。湖南文理学院 [1]中文系教授,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执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丁玲研究会会员,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常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详细介绍:  张文刚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艺美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持省级科研课题2项,出版著作2部,参编著作4部,先后在《光明日报》、《文艺报》、《青年文学》、《中国图书评论》、《求索》、《理论与创作》等报刊发表学术文章50多篇。有5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和《文艺理论》全文复印。科研方向主要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其中以中国新诗和地方作家作品为重点)和文艺美学为主,形成了两个研究方向、三个研究系列。1、中国新诗研究系列。主持了省级科研课题“中国新诗意象论”,研究成果将以专著形式于近期内出版,目前已撰写出一组文章发表在《湖南社会科学》、《湖南大学学报》、《河南大学学报》、《海南大学学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对中国新诗进行系统的意象分析,是一项开创性的研究工作。2、地方作家作品研究。已于2002年上半年出版专著《武陵作家论》(远方出版社出版)。该书以20世纪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湖湘大地沅澧流域作家群为评析对象,评论领域涉及各种文学体式。既勾勒作家作品的个性特征和地域色彩,又把对个体作家作品的研究上升到对文艺现象、创作态势和审美观念的观照与思考;既有理性梳理和深度分析,又有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和诗意体悟。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元洛教授在该书序言中写道:“姑不论此书所具有的地方文学与地方文献的价值,作者的敬业与奉献的精神,就足以令人肃然起敬的了,何况他所评说的有些作家,其影响也远远超过了有限的地域,更何况他今日所鼓吹的某些星星之火,明日可能一发而成燎原之焰。”这一研究成果填补了本地区现当代群体作家研究的空白。3、文艺鉴赏美学研究。已于2001年出版专著《中国现代文艺鉴赏理论概观》(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该书从宏观的角度,用系统的方法对20世纪已取得的文艺鉴赏理论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评析。既有鉴赏理论方面的深刻性和系统性,又有审美实践方面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这一项研究工作,开文艺鉴赏美学资料的整理和研究之先河。   张文刚教授在学术研究方面,追求并开始形成了“诗化评论”的研究风格。

不太好投。对于质量把控非常严格,通过率比较低,一般硕博的论文并不会看。湘潭大学学报是由湖南省教育厅主管,湘潭大学主办的一则图书。主编是章育良。本书主要介绍了湘潭大学的科研成果和状况。《湘潭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建于1978年,是湘潭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类学术刊物。主要刊登大学教师、研究生及海内外研究者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边缘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综述性文章。由湘潭大学10个理工科院、系、所的16名教授、博士导师组成学报编委会,负责确立学报的办刊宗旨及审定论文的学术质量。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是谁呀

1、唐代小说重写研究,重庆出版社,2004年(2005年精装版);2、八代谈薮校笺,中华书局,“古体小说丛刊”系列,2010年(2013年修订再版);3、唐五代逸句诗人丛考,中华书局,2011年;4、《钟云舫全集校注》之《招隐居校注》,第二作者,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5、王筠集校注,中华书局,2013年;6、初中文言文精析训练(初一),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音像出版社,2005年;7、初中文言文精析训练(初二),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音像出版社,2005年;8、初中文言文精析训练(初三),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音像出版社,2005年;9、中国诗歌史简明教程,主编,重庆出版社,2010年;10、大学生人文与科学素质教育读本,副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11、读点经典(36辑),副主编,重庆出版社,2008年至2011年;12、读点经典(2009年合订本),副主编,重庆出版社,2010年;13、读点经典(第1-20辑精选本),重庆出版社,2010年;14、诸子百家箴言精选,第三副主编,重庆出版社,2011年;15、读点经典(俭以养德专集),重庆出版社,2011年; 1、明陈继儒《虎荟》研究,文献,1998(3)。2、仙凡之爱及其磨难―关于题材发展演变规律的探讨,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9(3)。3、中国“难题求婚”型故事的婚俗历史观―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婚姻制度的关系假说,延安大学学报,1999(1)。4、李善注《登徒子好色赋》勘误,江海学刊,1999(4)。5、原始部族成人仪式的巫术内涵――回归经典的理论思考,唐都学刊,2000(1)。6、《文心雕龙》与佛教关系简论,西北大学学报,2000(2)。7、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考异》一则辨证,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1)8、白行简年谱,文献,2002(3)。9、白行简行年事迹及其作年考,文学遗产,2003(4)。10、《李娃传》主题新论,中国文学研究,2003(1)。11、《李娃传》为白行简晚年作品新考,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学报,2003(1)。12、中国古代小说重写情节型本事的三种基本模式,海南大学学报,2002(4)。13、中国古代小说重写结构型本事的四种基本模式,海南大学学报,2003(4)。14、勾栏: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互影响的一个范例,唐都学刊,2002(1)15、唐人小说对“三言二拍”素材与成书方式的影响,延安大学学报,2002(3)。16、谭正璧《三言二拍资料》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4)17、体大思精洞彻禅机――评吴言生博士《禅诗研究》,中国禅学(第二辑),2003。18、“二度创作”文本的主题与小说本事研究,明清小说研究,2004(3)。19、重写视角下的唐传奇《补江总白猿传》论,东方丛刊,2004(第二辑)。20、《全唐诗》收诗拟题署名并误且重出一则考辨,江海学刊,2004(6)。21、日本汉诗新生运命的契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5)。22、《敦煌变文集》补校散录,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5)。23、沉默的妇德与宗法家庭婚姻伦理,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2)。24、《莺莺传》:唐中期政治文化变迁与唐传奇诗法叙事的典型读本,东方丛刊,2005(第三辑)。25、贾松即曹松考辨,江海学刊,2005(4)。26、唐代小说影响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文学评论,2005(3)。27、唐传奇《三梦记》的结构渊源及其重写史论,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3)。28、重写:文学文本的经典化途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6)。29、论《周秦行纪》,中文自学指导,2007(5)。30、唐传奇《三梦记》的叙事语境及其题材重写史论,清华大学学报,2008(3)。31、论梁代诗人王筠,西南大学学报,2008(4)。32、论唐五代小说中的小说评论行为,海南大学学报,2009(6)。33、隋《谈薮》及其作者阳玠考,文学遗产,2011(1)。34、《厨院新池记》作者新考,第二作者,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1(2)。35、“元超三恨”与唐人相关小说叙事三探,文艺研究,2012(6)。36、王筠年谱,中华文学史料(第三辑),西北大学出版社,2012。37、《全唐诗》编撰失误考证及其启示,第一作者,出版发行研究,2013(5)。38、社会化生存中的道德困境:《任氏传》的主题与叙事策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6) 1、白行简行年事迹及其作年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11期全文转载2、重写视角下的唐传奇《补江总白猿传》论,《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11期全文转载3、唐传奇《三梦记》的结构渊源及其重写史论,《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5期摘发4、“元超三恨”与唐人相关小说叙事三探,《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10期全文转载。承担课题:1、梁《王筠集》辑校与研究,全国高校古委会直接资助项目,20072、《全唐诗》逸句及作者综考,教育部社科规划一般项目,20083、《全唐诗》逸句及作者汇考,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20084、唐古文家李华、萧颖士、独孤及文集整理与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20095、唐李华集研究与校注,重庆市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诗学中心)项目,20106、清明、端午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经典,重庆市委宣传部重点项目,20127、空间视野中的唐五代佛寺与文学互动关系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138、钟云舫戏剧研究,重庆市“十一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规划项目,主研第二,20069、经典阅读与人文素质教育研究,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大课题,主研第一,200910、中学语文教学案例制作,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创新平台项目,201011、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与非师范方向教学方案与评估标准研究,西南大学教改项目,201012、大学生经典阅读与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建设,重庆市教委高教改革重大项目,主研第一,201013、教师教育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建设资助项目,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创新“985”平台项目,201114、“含弘学院文学基础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西南大学教改重点项目,201215、重庆市本科高校“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汉语言文学”,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13

呃呃

采矿地质工程机电工程土木工程信息与控制工程化学工程环境工程数学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获教育优秀科技期刊中国科技精品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主管单位:湖南省教育厅主办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主编:许中坚ISSN:1672-9102CN:43-1443/N地址:湖南湘潭市湖南科技大学期刊社邮政编码:41120

湖南社会科学期刊主编是谁呀

是北大核心期刊 也是cssci

湖南社会科学专修学校属于民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经省教育厅批准,报教育部备案,由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长沙市教育局主管的学院,拥有研究生、专升本、高升本科、大专、中专等多种办学层次。书记 院长 曾著强曾著强,研究员,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任《神州时代艺术》杂志主编、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教育与管理中心主任、湖南社会科学专修学院院长;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长沙市高等教育协会副会长,先后著有《中国经济周期导论》、《新闻与信息传播导论》、《公共服务与管理发展导论》、《当代礼仪导论》、《旅游服务发展导论》、《没有姓名的秋天》(诗集)等专著8部,共320多万字。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呀

一、著作1、柴发邦、江伟、刘家兴等著:《民事诉讼法通论》,法律出版社1982年。2、江伟、杨荣新主编:《人民调解学概论》,法律出版社1990年。3、江伟、邵明、陈刚著:《民事诉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4、江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改建议稿(第三稿)及立法理由,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二、译著1、В·К·普钦斯基著:《美国民事诉讼》,江伟、刘家辉译,法律出版社,1983/1993。2、米尔顿·德·格林著:《美国民事诉讼程序概论》,江伟译,法律出版社,1988。三、主编教材和专论(一)民事诉讼法柴发邦、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讲座》,第三期全国法律专业《民事诉讼法》师资进修班,西南政法学院1983年出版。江伟主编:《中国民事诉讼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江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释义》,华夏出版社1991年。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柴发邦主编,常怡、江伟副主编:《民事诉讼法学新编》,法律出版社1992年。江伟主编:《中国民事诉讼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江伟主编:《中国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江伟、杨荣新主编:《民事诉讼机制的改革》,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年版。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2003年第二版(修订版)。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2005年。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自学考试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江伟主编:《研究生统编教材·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专论·研究生教学指导用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二)证据法江伟主编:《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1999年。王利明、江伟、黄松有:《中国民事证据的立法研究与应用》,法律出版社2000年。江伟主编:《 中国证据法草案(建议稿)及立法理由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江伟主编:《证据法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三)公证、仲裁与律师1、江伟主编:《公证法学》,法律出版社,1996年。2、江伟主编:《律师、公证与仲裁制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四、主编期刊和论文集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以书代刊),法律出版社。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理论与实践》(诉讼法专论~1997年卷),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1998年。江伟主编:《中国民事审判改革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江伟主编:《比较民事诉讼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文章一、发展民事诉讼法及民事诉讼法学的总体思路(一)发展民事诉讼法的总体思路1、《建议民事诉讼法先于民法颁布施行》(与刘家兴合作),发表于《民主与法制》1981年第5期。2、《民事诉讼法概说》,发表于《百科知识》1982年第1期。3、《经济体制改革与民事诉讼法》(与王强义合作),发表于《法律学习与研究》1987年第4、5期。4、《新民事诉讼法的重大突破》,发表于《法学评论》1991年第3期。5、《谈民事诉讼法的补充和修改——为民事诉讼法正式颁行而作》,发表于《法学杂志》1991年第3期。6、《完善我国民事诉讼立法的若干理论问题》(与王强义合作),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5期。7、《民事诉讼法的新发展》,发表于《法制日报》1991年5月27日。8、《简论民事诉讼法与实体法的关系》(与赵金山合作),发表于《法学杂志》1998年第6期。9、《实体法与诉讼法的关系要论——民事实体法与诉讼法分离的历史小考》(与刘荣军合作),发表于《诉讼法论丛》第3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10、《实现民事诉讼现代化》,发表于《人民法院报》2001年1月1日。11、《评民事诉讼法的修订及其主要缺陷——兼论民事诉讼的进一步完善》(与赵秀举合作),发表于《湘江法律评论》2001年第4卷。12、《民事诉讼法的宪法化》(与邵明合作),发表于《民商法前沿》2002年第12辑。13、《论现代民事诉讼立法的基本理念》(与吴泽勇合作),发表于《中国法学》2003年第3期。14、《中国民事诉讼基本理论体系的建构、阐释与重塑》(与刘学在合作),发表于《诉讼法学研究》第5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15、《现代诉讼理念与中国民事诉讼制度的重塑》(与吴泽勇合作),发表于《诉讼法论丛》第8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16、《民事诉讼法修改势在必行》(与孙邦清合作),发表于《人民法院报》2004年1月28日。17、《民事诉讼法典修订的若干基本问题》(与徐继军合作),发表于《中国司法》2004年第2期。18、《民诉法修订的指导思想与立法框架》(与孙邦清合作),发表于《人民法院报》2004年2月4日。19、《略论民事诉讼法的修订》(与孙邦清合作),发表于《法学家》2004年第3期。20、《民事诉讼法修改的若干问题》(与杨剑合作),发表于《法学论坛》2005年第3期。21、《将“公益诉讼制度”写入<民事诉讼法>的若干基本问题的探讨》(与徐继军合作),发表于《中国司法》2006年第6期。(二)发展民事诉讼法学的总体思路22、《市场经济与民事诉讼法学的使命》,发表于《现代法学》1996年第3期。23、《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成就及其发展的若干问题》(与邵明合作),发表于《中国法学》1998年第4期。24、《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民事诉讼法学》(与傅郁林合作),发表于《中国法学》1999年第6期。25、《中国民事诉讼法学》(与邵明合作),收入《与时俱进的中国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26、《董必武诉讼法学思想初探》(与吴泽勇合作),收入《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27、《十年来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概述》(与宗琴娟合作),发表于《法律学习与研究》1989年第2期。28、《民事诉讼法学的回顾与展望》,发表于《中国法学》1997年第5期。29、《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与程荣斌、张建华、刘春玲合作),发表于《法学家》1994年第1期。30、《1994年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与萨仁合作),发表于《法学家》1995年第1期。31、《1995年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与肖建国、王谢春合作),发表于《法学家》1996年第1期。32、《1996年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与单国军合作),发表于《法学家》1997年第1期。33、《1997年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与单国军、徐卉合作),发表于《法学家》1998年第1期。34、《1998年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与傅郁林合作),发表于《法学家》1999年第1期。35、《1999年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与刘敏、张艳合作),发表于《法学家》2000年第1期。36、《2000年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与熊跃敏、吴泽勇合作),发表于《法学家》2001年第1期。二、民事诉讼法学基本理论(一)诉权论37、《关于诉权的若干问题的研究》(与单国军合作),发表于《诉讼法论丛》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4月出版。38、《论股东诉权》(与段厚省合作),发表于《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39、《论救济权的救济——诉权的宪法保障研究》(与王铁玲合作),发表于《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二)诉讼标的论40、《论诉讼标的》(与韩英波合作),发表于《法学家》1997年第2期。41、《论诉讼标的与诉讼请求的关系》(与段厚省合作),发表于《诉讼法学研究》第1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42、《请求权竞合与诉讼标的理论之关系重述》(与段厚省合作),发表于《法学家》2003年第4期。43、《民事诉讼标的新说在中国的适用及相关制度保障》(与徐继军合作),发表于《法律适用》2003年第5期。(三)既判力论44、《论既判力的客观范围》(与肖建国合作),发表于《法学研究》1996年第4期。45、《论判决的效力》(与肖建国合作),发表于《政法论坛》1996年第5期。(四)诉讼模式论46、《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与法院的作用分担——兼论民事诉讼模式》(与刘荣军合作),发表于《法学家》1999年第3期。47、《论民事诉讼模式的转换与法官的释明权》(与刘敏合作),发表于《诉讼法论丛》第6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五)诉讼法律关系论及程序保障观48、《论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与常怡合作),发表于《法学杂志》1984年第1期。49、《民事诉讼程序保障的制度基础》(与刘荣军合作),发表于《中国法学》1997年第3期。50《民事诉讼程序之协调与整合》,发表于《人民法院报》 2001年12月15日。(六)民事争议与刑事争议、行政争议的协调处理机制51、《民事行政争议关联案件诉讼程序研究》(与范跃如合作),发表于《中国法学》2005年第3期。52、《刑民交叉案件处理机制研究》(与范跃如合作),发表于《法商研究》2005年第4期。三、民事诉讼法具体制度(一)当事人制度53、《论民事诉讼当事人与民事主体的分离》(与王强义合作),发表于《法律学习与研究》1988年第2期。54、《论集团诉讼(上、下)》(与贾长存合作),发表于《中国法学》1988年第6期、1989年第1期。55、《离婚诉讼中的第三人问题》(与熊志辉合作),发表于《法学杂志》1993年第4期。56、《关于代表人诉讼的几个问题》(与肖建国合作),发表于《法学家》1994年第3期。57、《论民事诉讼中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确定》(与单国军合作),发表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58、《合伙不具有民事诉讼主体资格》(与王国征合作),发表于《法商研究》1999年第1期。59、《修改公司法应增加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与段厚省合作),发表于《法制日报》2000年8月6日。60、《当事人适格的识别》(与孙邦清合作),发表于《人民法院报》2003年10月28日。61、《民事法律关系义务人提起确认之诉的适格性》(与孙邦清合作),发表于《人民法院报》2003年11月4日。62、《法人的法定代表人起诉法人适格性探讨》(与孙邦清合作),发表于《人民法院报》2003年11月18日。63、《牵连诉讼中的事实认定问题》(与杨剑合作),发表于《人民法院报》 2005年9月13日。(二)人民检察院与民事诉讼的关系64、《试论人民检察院参加民事诉讼》(与刘家兴合作),发表于《法学研究》1981年第1期。65、《论人民检察院在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地位》(与王强义合作),收入《民事诉讼检察监督》,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66、《民事诉讼检察监督若干问题探讨》(与李浩合作),发表于《人民检察》1995年第6期。67、《论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与段厚省合作),发表于《现代法学》2000年第6期。68、《论我国民事审判监督制度的改革》(与徐继军合作),发表于《现代法学》2004年第2期。69、《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改革论纲》(与张慧敏、段厚省合作),发表于《人民检察》2004年第3期。70、《略论检察监督权在民事诉讼中的行使》,发表于《人民检察》2005年第18期。71、《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若干问题的探讨》(与杨剑合作),发表于《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三)保全制度72、《完善我国财产保全制度的设想》(与王国征合作),发表于《中国法学》1993年第5期。73、《民事诉讼中的行为保全初探》(与肖建国合作),发表于《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四)审判程序74、《论开庭审理》(与尹小亭合作),发表于《法律学习与研究》1990年第5期。75、《民事审判制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傅郁林合作),发表于《法学杂志》1999年第6期。76、《走出民事再审困境的出路》,发表于《人民法院报》2001年11月12日。77、《论审判独立的制度保障及其与审判监督的关系》(与廖永安合作),发表于《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78、《论我国民事诉讼一审与上诉审关系之协调与整合》(与廖永安合作),发表于《法律科学》2002年第6期,收入《公正与效率的法院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79、《虚假陈述证券民事责任诉讼机制研究》(与王铁玲合作),发表于《金陵法律评论》2004年第2期。80、《我国民事诉讼主管之概念检讨与理念批判》(与廖永安合作),发表于《中国法学》2004年第4期。81、《民事再审程序的价值取向与申请再审程序的完善》,发表于《法商研究》2006年第4期。82、《论民事再审程序的完善:制度整合与程序刚性》(与杨剑合作),发表于《法律适用》2006年第7期。(五)证据制度83、《关于产品责任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与宗琴娟合作),发表于《中国法学》1988年第5期。84、《民事诉讼举证责任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尹小亭合作),发表于《政法论坛》1991年第2期。85、《论民事诉讼中的认证》(与刘敏合作),发表于《证据学论坛》第1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86、《关于我国制定统一证据法典的意义和若干设想》(与邵明合作),收入《中国民事证据的立法研究与应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87、《科学裁判与证据》(与刘荣军合作),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2000年年会论文。88、《论证据制度中的衡平原则》(与徐继军合作),发表于《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89、《论民事举证责任分配的价值蕴涵》(与肖建国合作),第三届全国民事诉讼法学研讨会论文,2000年。90、《证据法若干基本问题的法哲学分析》(与吴泽勇合作),发表于《中国法学》2002年第1期。91、《对我国举证时限制度确立的反思》(与孙邦清合作),发表于《证据学论坛》第6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92、《统一证据法的基本架构》,发表于《诉讼法学研究》第6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93、《在经验与规则之间——论民事证据立法的几个基本问题》(与徐继军合作),发表于《政法论坛》2004年第5期。94、《经验与规则之间的民事证据立法》(与徐继军合作),发表于《法学》2004年第8期。95、《专家证人若干问题的探讨(上、下)——以我国证据立法为背景》(与谢文哲合作),发表于《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2期。(六)执行制度96、《民事执行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与肖建国合作),发表于《中国法学》1995年第1期。97、《完善代位申请执行制度之两点建议》(与单国军合作),发表于《政治与法律》1998年第5期。98、《民事执行存在问题的病理探析》(与刘荣军合作),第二次全国民事诉讼法学研讨会论文,1999年。99、《论执行行为的性质与执行机构的设置》(与赵秀举合作),发表于《人大法律评论》2000年卷第1辑。100、《论我国强制执行法的基本构造》(与肖建国合作),发表于《法学家》2001年第4期。(七)非讼程序101、《论公示催告程序》,发表于《中国法学》1991年第6期。102、《论诉讼程序和非讼程序的交错适用:兼析程序法之适用》(与杨燕妮合作),发表于《东吴法学(苏州大学学报)》2000年特刊。(八)涉外民事诉讼程序103、《论涉外民事诉讼中的协议管辖》(与刘永娥合作),发表于《法律学习与研究》1988年第6期。四、民事纠纷的非讼解决机制(一)仲裁制度104、《企业承包经营合同的可仲裁性初探》(与王国征合作),发表于《法制日报》1992年12月7日。105、《仲裁范围初探》(与王国征合作),发表于《法学家》1993年第2期。106、《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比较研究——兼论我国劳动争议仲裁立法之完善》(与肖建国合作),发表于《法律科学》1995年第2期。107、《论人民法院与仲裁机构的新型关系──为《仲裁法》的颁行而作》(与李浩合作),发表于《法学评论》1995年第4期。108、《当事人意思自治与现代仲裁法》,发表于《法学杂志》1997年第1期。(二)调解制度109、《论市场经济与法院调解制度的完善》(与李浩合作),发表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110、《德国民事诉讼上的和解制度介评——兼论对改革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启示》(与熊跃敏合作),发表于《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111、《简论人民调解协议的性质与效力》(与廖永安合作),发表于《法学杂志》2003年第2期。五、WTO与民事诉讼法112、《WTO协议与中国民事司法制度的完善》(与王景琦合作),发表于《中国法学》2001年第1期。113、《论WTO争端解决机制与我国的对应之策》(与王景琦合作),发表于《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114、《WTO争端解决机制与中国对该机制的运用》(与张力合作),发表于《中国改革报》2002年1月14日。六、比较民事诉讼115、《英国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新动向》(与刘荣军合作),发表于《诉讼法论丛》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4月出版。116、《两岸交往中的民事诉讼问题》,收入《海峡两岸交往中的法律问题》,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出版。七、破产法117、《论破产法》(与刘春田、甄占川合作),发表于《诉讼法学论丛》,1985年出版。118、《论我国制定破产法的客观必要性》(与刘春田、甄占川合作),发表于《中国法学》1986年第1期。八、会议报告与书评(一)会议报告119、《民事诉讼法立法与实践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1990年11月在全国诉讼法学术讨论会(杭州)上的发言。120、《关于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和补充》,1991年10月在湖南法学会民法学经济法学会上的发言。121、《中国民事诉讼程序的改革》,1995年8月在亚太法协第十四届大会上的发言。(二)书评122、《充满时代气息的民事审判权理论及其架构——评黄松有博士的专著〈中国现代民事审判权论〉》,发表于《法学评论》2004年第3期。123、《充满时代气息的审判权理论与构架——评专著〈中国现代民事审判权论〉》,发表于《人民司法》2004年第7期。124、《民事诉讼宪法理念开拓性研究的一部力作——评刘敏著<裁判请求权研究>》,发表于《金陵法律评论》2005年第1期。

徐盛桓教授出版专著2本、编著2本;发表语言学论文一百多篇,约计一百多万字。早在1994年,《外语学刊》(参见第1期《关于我国外国语文刊物的一次统计研究》)曾发表统计数字,说他是当时“外语刊物上最活跃的学者”,发表文章篇数排行第一、被征引数排行第二。1999年全国语言学论文被引率排名第四,仅次于吕叔湘、沈家煊、朱德熙。其作品详细列表:(一) 专著:《语用问题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会话含意理论的新发展》,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二) 编著(负责编写语用部分):2002,《英语词汇学高级教程》(汪榕培主编,高等院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系列教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普通语言学概要》(伍铁平主编,高等学校文科教学用书),高等教育出版社。(三) 在国内CN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含意与合情推理,《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第3期。幂姆与文学作品互文性研究,《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结构和边界——英语谓补句语法化研究,《外国语》 2005年第1期。英语原因句的嬗变, 《外语学刊》, 2005年第1期。句法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视野,《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年第4期。A and B语法化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年第1期。成语的生成,《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充分条件的语用嬗变——语言运用视角下的逻辑关系,《外国语》,2004年第3期。理解翻译学,《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逻辑与实据——英语IF条件句研究的一种理论框架,《现代外语》, 2004年第4期研究与方法——石毓智两本书的研究方法述评,《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语言学研究的逻辑学思考——研海一楫(之三),《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常规关系与句式结构研究——以汉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句式为例,《外国语》, 2003年第2期。往者虽旧 余味仍新,《外国语》, 2003年第6期。常规关系与语句解读研究——语用推理形式化的初步探索,《现代外语》, 2003年第2期。语用和规范——哈贝马斯的“规范语用学”论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新视点——评石毓智的两本书,《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到5期。语义数量特征与英语中动结构,《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6期。理论语用学研究中的假说——研海一楫之四,《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第6期。常规关系与认知化——再论常规关系,《外国语》,2002年第1期。关联原则与优化思维——关联理论的阐释与献疑,《外国语》, 2002年第3期。我怎样做起语言学研究——“研海一楫”之七,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2 年4期。试论英语双及物构块式,《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2期。关于英汉语篇比较研究——从中西比较诗学的视角,《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年第4期。名动转用与功能代谢,《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第8期。名动转用的语义基础,《外国语》,2001年第1期。语言学研究方法论探微——一份建议性的提纲,《外国语》,2001年第5期。程序的发现和发现的程序——“研海一楫”之二,《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语言学研究的三个取向——研海一楫之一,《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存同求异 责备求全——创新共斟酌,《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第1期。名动转用语用推理的认知策略,《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第4期。关于英汉语语法化比较研究——英汉语比较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第9期。名动转用与语用推理,《外国语》,2000年第2期。语义、语用和语法——何自然《英语语用语法》导读,《外国语》,2000年第3期。英语陈述疑问句,《外语学刊》,1999年第2期。概念编码和程序编码——中国学生英语口头连贯表述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年第5期。语法离我们有多远——从语义、语用看语法,《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年第10期。才·学·识的鸿篇巨制,《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年第12期。强发问和弱发问,《外国语》,1999年第3期。含意推导思维形态的变化和发展,《外语学刊》,1998年第1期。疑问句的语用性嬗变,《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4期。化理论为方法 给研究以个性(提纲),《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第1期。含意运用与常规关系意识,《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第3期。取精用宏 寓学于做,《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第10期。含意研究的逻辑学思考,《外国语》,1998年第2期。关于含意本体论的研究,《外语研究》,1998年第1期。广义含意理论的建构,《外语研究》,1998第2期。论含意思维,《外语学刊》,1997年第2期。含意本体论论纲,《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年第1期。含意的两种形态,《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年第2期。话语含意化过程——含意本体论系列研究之四,《外国语》,1997年第1期。全国第二次新格氏理论研讨会小结(摘要),《外国语》,1997年第3期。含意与叙事性篇章的建构,《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论表“添加”义的EVEN,《外语学刊》,1996年第1期。含意本体论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3期。常规关系和文化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1996年第1期。论诗的织体 《外国语》1996年第二期。信息状态研究,《现代外语》,1996年第2期。话语的含意性,《外语研究》,1996第3期。我读《英语复合句》——代序,《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6年第3期。语言美学论纲,《外语学刊》,1995年第2期。英语倒装句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4期。含意本体论和句法语用学,《外语与外语教学》,1995年第1期。论荷恩的等级关系──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系列研究之十,《外国语》,1995年第1期。选择·重构·阐发·应用——我对新格赖斯,《现代外语》,1995年第2期。论表“添加”义的TOO,《外语学刊》,1994年第1期。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和含意否定,《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4期。关于量词否定句 《外国语》,1994年6期。上指预测的语用因素——评列文森的上指推导模式,《现代外语》,1994年第1期。会话含意的分类——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系列研究之九,《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论意向含意─—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系列研究之七,《外语研究》,1994年第1期。语用推理的新发展,《逻辑与语言学习》,1993年第1期。“预设”新论,《外语学刊》,1993年第1期。会话含意理论的新发展,《现代外语》,1993年第2期。论“常规关系”,《外国语》,1993年第6期。再论意向含意,《汕头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论一般含意,《外语教学》,1993年第3期。论词义的包含关系,《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礼貌原则新拟,《外语学刊》,1992年第2期。论词的语用意义,《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语言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现代外语》,1992年第4期。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些趋势,《外语教学》,1992年第4期。语用推理,《外语学刊》,1991年第6期。论篇章的变异,《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2期。商品广告陈述热点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经济和突出——英语前置修饰词组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4期。广告的语言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2期。变异的语言和技巧的语言,《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译文质量评估的数学模型,《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论语句的“中心”,《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2期。再论主位和述位,《外语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4期。语言的生成性,《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4期。“否定范围”和“否定中心”的新探索,《外语学刊》,1983年第1期。汉语主位化初探,《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4期。主位和述位,《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1期。深层结构与英语教学,《外语学刊》,1981年第1期。英语不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初探,《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3期。如何简化英语注音的探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2期。英语词义发展初探,《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4期。(四)近期项目:(1) 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金项目:《英语指引性写作程序训练》(99GJWYY)。项目主持人。2002年7月已结项。(2) 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英汉语构块式语法化比较研究》(2001DYY001)。项目主持人。在研。(五)获奖:获国务院有特殊贡献专家津贴;全国模范教师(2000);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8-2001);河南省社联优秀成果一等奖(1995)、二等奖(1996)。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呀

1、《艰难的选择》,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9月。2、《论小说十家》,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修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10月。3、《北京:城与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4、《地之子——乡村小说与农民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年6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5、《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6、《易堂寻踪——关于明清之际一个士人群体的叙述》,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7、《制度﹒言论﹒心态——〈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续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8、《聚合与流散:关于明清之际一个士人群体的叙述》,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1月。9、《想象与叙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9月。论文集1、《赵园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3月。2、《昔我往矣》,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3、《明清之际的思想与言说》,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随笔集1、《独语》,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2、《窗下》,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3、《红之羽》,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年。4、《阅读人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主编1、《沈从文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学术论文1、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文艺论丛,第14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2、骆宾基在四十年代小说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1986年 04期;3、中国现代小说中的“高觉新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1986年 03期;4、论张天翼小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1986年 02期;5、乐声与市声的交响——《绝响》观后,《当代电影 》1986年 05期;6、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文学评论 , 1986年 06期;7、1985:徘徊、开拓、突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1986年 02期;8、有关《艰难的选择》的再思考,文学评论 , 1987年 03期;9、论萧红小说兼及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特征,收入《论小说十家》,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10、“批评”三题,甘肃社会科学 , 1988年 01期;11、在色彩纷繁的生活中沉思——看《太阳雨》记所感,当代电影 , 1988年 02期;12、京味小说与北京人“生活的艺术”,文艺研究 , 1988年 05期;13、京味小说中的北京商业文化建筑文化,中国文学研究 , 1988年 04期;14、话说“京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1989年 01期;15、也说“知识分子”,文艺争鸣 , 1989年 03期;16、京味小说与北京方言文化,北京社会科学 , 1989年 01期;17、回归与漂泊——关于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乡土意识,文艺研究 , 1989年 04期;18、黄凡作品印象,当代作家评论 , 1990年 04期;19、人与大地——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农民,上海文学 , 1990年 10期;20、无题,鲁迅研究月刊 , 1990年 01期;21、萧丽红的小说世界——读《桂花巷》、《千江有水千江月》,当代作家评论 , 1990年 06期;22、乡村荒原——对于中国现当代乡村小说的一种考察,上海文学 , 1991年 02期;23、张承志的自由长旅,当代作家评论 , 1991年 04期;24、“重读”两篇,当代作家评论 , 1991年 05期;25、“北方气象”与“大西北情结”——对当代乡村小说的一种印象,文艺争鸣 , 1991年 05期;26、明情之际士人的南北论,上海文化,1994年第5期;27、说戾气——明清之际士人对一种文化现象的批判,中国文化第十期,1994-08;28、我与学术,社会科学战线 , 1995年 05期;29、明清之际遗民学术论片,社会科学战线 , 1995年 05期;30、明情之际士人之死以及有关死的话题,江苏文艺出版社;31、生计与葬制——明遗民论,上海文艺1995年第3期;32、明情之际作为话题的“建文事件”,“学人”,第7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33、明遗民论,“学人”第10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34、明清之际士人的“世族论”,中国文化研究 , 1996年 04期;35、对《文学评论》杂志的建议,文学评论 , 1996年 05期;36、明清之际士人的流品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3期;37、读人,收入“书趣文丛”第四辑之“独 随笔”1996年第1期刊用一万字辽宁教育出版社;38、一个“知识人”对另一个“知识人”的读解──关于黎湘萍所著《台湾的忧郁》,当代作家评论 , 1997年 01期;39、关于现代文学研究的随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7年 01期;40、我读傅山,《文学遗产》1997年02期;41、说“禁”——读顾炎武《日知录》札记,天涯 , 1997年 04期;42、明清之际士人的“清议”批评,开放时代 , 1999年 02期;43、另类,天涯 , 2000年 01期;44、谈兵(下)——关于明清之际一种文化现象的分析,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 2002年 02期;45、关于季节的记忆,天涯 , 2002年 05期;46、关于学科“生长点”,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年 02期;47、赵园访谈录,东南学术 , 2003年 02期;48、学术——人生——赵园先生访谈录,甘肃社会科学 , 2004年 06期;49、明清之际士人的豪杰向慕与理想人格追寻——以易堂诸子为例,甘肃社会科学 , 2004年 06期;50、“晚明”与“明清之际”,中国文化研究 , 2004年 01期;51、20世纪40至70年代文学研究:问题与方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2004年 02期;52、凌叔华小说创作论,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4年 02期;53、20世纪40至70年代文学研究:问题与方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2004年 02期;54、关于唐顺之晚岁之出处,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年 03期;55、师道与师门——以明清之际为例,社会科学论坛 , 2005年 07期;56、明清之际士人的文质论——兼及其时语境中文人的自我认知,江西社会科学 , 2005年 07期;57、经世与救世——关于明清之际士大夫的一种姿态的考察,社会科学论坛 , 2005年 06期;58、危机时刻的思想与言说,社会科学论坛 2005年5期;59、《人谱》与儒家道德伦理秩序的建构,河北学刊 , 2006年 01期;60、任道与任事——关于明清之际士人的一种姿态的分析,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年 02期;61、原君·原臣——明清之际士人关于君主、君臣的论述,中国文化研究 2006年 02期;62、乱世友道,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1期;63、集体施暴与个人复仇,社会学家茶座2006-2;64、《地之子》新版后记,中华读书报2006-1-18;65、说理财——关于明清之际士人的一种言论的分析,《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66、我的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写在《续编》之后,《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3期;67、废园与芜城:祁彪佳与他的寓园及其它,《中国文化》2008年第2期;68、思想材料文体——治学杂谈之一,《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69、开封:水,民风,人物,《书城》2011年第12期;70、关于流动中的人与文学,《书城》2012年第5期;71、关于冒襄的《影梅庵忆语》,《书城》2012年第12期;72、庄氏史狱中的陆圻、查继佐,《书城》2013年第6期。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属于中文核心期刊。《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系南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创刊于原名《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改现刊名。国内外公开发行,双月刊,每期160页。该刊立足学术前沿,崇尚理论创新,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着力学科建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追踪国际学术发展潮流,勇于开拓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等研究领域;支持学术争鸣,旨在通过不同观点、不同流派的思想交锋获取真知;倡导潜心钻研、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厚积薄发的严谨学风,拒绝学术赝品与泡沫。本刊设有“哲学研究”、“长三角发展论坛”、“政治·法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文学研究”、“语言学研究”、“历史·文化研究”、“艺术研究”、“经济与管理”、“教育学·心理学研究”、“江海人物研究”、“新闻与传播”等栏目,其中“哲学研究”为重点栏目,“长三角发展论坛”、“江海人物研究”为特色栏目。现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人大复印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江苏期刊方阵优秀期刊”。

  • 索引序列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呀
  •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是谁呀
  • 湖南社会科学期刊主编是谁呀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呀
  •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呀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