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元朝文献史料

元朝文献史料

发布时间:

元朝文献史料

首先,元朝是一个以武力取得天下又以武力治理天下的朝代,由于过于迷信武力,对于著书立说并不重视。尤其那个时候著书立说的人多数是汉人,而汉人在当时的三个人种——蒙古、色目、汉人,中地位是最低贱的(要比清朝满族人对汉人的歧视严重得多)。自然记述元朝的文献就少了。其次,就是元朝是个短命的王朝,所以值得写的东西也不多。还有一点相当重要的就是因为蒙古国的存在,很多历史学家把元朝当成蒙古国的一个朝代,而非中国的一个朝代。很多历史学家都把铁木真和忽必烈承认为蒙古人,而非中国人。也就是说元朝的时候,这个元朝几乎不是我们国家的朝代了,而是我们被侵略的一段时期。另外就是现在的文学工作者和影视工作者对元朝的历史并不重视,造成的。实际上清朝的正史才是真正的“严重不足”呢。在我们常说的“二十四史”中,最后一史是《明史》,在《明史》之前,自然也有《元史》。但是并没有《清史》这本书,而仅仅是有《清史稿》。之所以加了一个“稿”字是因为该书成书印刷之时也仅仅是一个初稿而已,并没有经过详细的校对和勘验。而现在研究清史的最权威的,唯一的史书也仅仅就是这一本“稿”。其他的东西多数都是演义的。

元朝属于游牧民族统治,本身没有记录历史的习惯元朝实行四等人制度,歧视汉族,汉族与少数民族隔阂严重汉族属于定居民族,文化更为发达,儒生反抗元朝统治,不愿进行记录元朝不重视文化发展,对文化记录不感兴趣  衍生知识点——元朝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庞大王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的,以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蒙古族以其强大的武力,不仅征服了中原及长江以南地区,还将其控制范围扩张至整个西亚地区。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疆域最大的王朝。  元朝的前身为大蒙古国。成吉思汗元年(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诸部,建立大蒙古国。蒙古先后攻打西夏与金朝,并于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年)8月攻灭西夏,元太宗六年(1234年)3月攻灭金朝,完全领有华北。在西方,蒙古先后发动三次西征,使蒙古帝国称霸欧亚大陆。  元宪宗九年(1259年)元宪宗蒙哥于征伐宋战争去世后,领有汉地的四弟忽必烈与受漠北蒙古贵族拥护的七弟阿里不哥为了争夺汗位而发生战争,最后于至元元年(1264年)由忽必烈获胜。忽必烈于至元八年(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即元世祖。这场战争让蒙古四大汗国先后脱离与大汗忽必烈的关系,直到元成宗时期才承认元帝为大汗。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朝攻灭南宋,统一全中国 ,结束自唐末以来400多年的分裂局面。  元世祖到元武宗期间是元朝的鼎盛时期,军事上平定西北,但在征伐日本、东南亚诸国却屡次失利,其中在元日战争战败。元朝中期皇位频繁更迭,政治始终没有上轨道。元顺帝晚期,由于怠于政事、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为了治理泛滥的黄河又加重徭役,最后导致至正十一年(1351年)爆发元末民变。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派徐达北伐攻陷大都。元廷退居漠北,史称北元。建文四年(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国鞑靼,北元亡。

《元史》(二十四史之一)《太祖亲征实录》《蒙古秘史》《黄金史》

一群蒙古外族统治了短短98年天天搞侵略哪有闲心记录啊,他们崇尚武力,并不太重视文化。种族压迫比较严重,百姓民不聊生搞文学的当然就少之又少。即便有点功勋历史 明皇帝为稳江山必定抹杀元的一切,毕竟当时在汉人心里外族统治也是一段屈辱。

元朝历史文献

因为巴思巴文几乎失传,几乎无人能解读

五分求万字

国际上不承认元朝是中国的历史是因为元代统治族群后裔蒙古国的存在,如果蒙古国没有在二战后独立,那么元朝的历史就会被广泛地承认为中国历史。这里和血统无关。 看看英国的历史,基本上属于本土人士的很少,从征服者威廉开始到金雀花王朝、兰开斯特王朝、约克王朝直到都铎王朝,基本上都可以说是法国人在英国的生活史,这些时段诞生了剑桥、牛津,度过了封建社会到资本社会的转变期,并且最后形成了独特的英格兰文化。 如果按照中国民族主义者的判断准则,这一段时间应该算在法国的历史中(英语很大部分都脱胎于法语)。因为那段时间法国人属于统治阶级、两国现在各自拥有主权和独立,为什么还要把这段时间算在英国头上呢?是英国人为了面子才硬生生的把它写进本国历史中的吗? 其实,元朝算不算我们的历史这和外国人承不承认无关。元朝的政体基本沿袭了中国古代的行政结构;国号元的选定出自中国古文献;几代元皇帝的谥号、庙号都沿袭于中国;元朝皇帝没有让我们学习他们的语言、没有强迫我们继承他们的传统、本国的文化虽然有断层,但是典籍还是较为完整的保存了下来,并且催生了元曲的发展。这些和同时期的其他几个蒙古汗国是有不同的,那些汗国保持着自己的文化独立性,既不吸收当地文化也不传播发展本族文明,几乎没有和统治地区的本土文化产生交集,完全就是一副想着霸占一段时间的态度。所以,他们即使最后消亡了也没有给当地的历史留下什么痕迹,这和中国的元王朝是不同的!国外史学家不把这些汗国历史算在当地各国的本国史中是有道理的,但是不把元朝历史算在中国古代史中我认为才是无知或者别有用心的表现。此外元朝官方编修了宋、金、辽史,而且是皇帝忽必烈下诏,丞相脱脱主编的,同时政治体系也采用中国政权架构,说明官方基本认同中国文化。中国是以文化立国的,不局限于宗教、血统、地域,所以元朝属于中国史。并且无论是成吉思汗还是忽必烈都承认自己是中国人而不是蒙古国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证据

元朝的实质不是封建帝国,而是奴隶制王朝。蒙古人当时的文明程度还停留在原始阶段,入主中原之后全部是采纳宋朝的政治制度,还有种族的严重歧视,对汉人采取压迫政策,动不动就屠城,在元朝汉人是三等奴隶,在清朝汉人是二等奴才。所以这是种族上的矛盾,所以才使曾叱茶风云的大元仅仅存在过97年就被朱元涨取代了。

唐朝史料文献

《旧唐书》有关纪、传及诸志。《新唐书》有关纪、传及诸志。《通鉴》卷185—216。(唐)杜佑:《通典》。(唐)李林甫等:《唐六典》。(唐)长孙无忌:《唐律疏仪》。(清)徐松:《登科记考》。(唐)吴兢:《贞观政要》。(宋)王溥:《唐会要》。(唐)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摘自网络)

新唐书,旧唐书,大唐西域记,贞观政要

(一)古代正史:《新唐书》、《旧唐书》、《唐六典》、《通典》、《大唐创业起居注》、《贞观政要》、《资治通鉴—唐纪篇》等。 (二)古代野史、笔记:《唐才子传》、《唐国史补》、《唐阙史》、《大唐传载》、《大唐新语》、《唐语林》等。 (三)现代史书:《正说唐朝二十一帝》、《细说唐朝》、《剑桥中国隋唐史》、《帝国的正午—隋唐五代的另类史》、《大唐碎片》等。 (四)现代影视、历史小说:《贞观长歌》、《贞观之治》、《文成公主》、《大明宫词》等。

记载商朝的文献史料

“《史记》和三家注《帝王世纪》《今本竹书纪年》《古本竹书纪年》《太平御览》《尚书》《尚书正义》《逸周书》《左传》《国语》《白虎通》《三礼》《吕氏春秋》《诗经》《路史》《世本》《说苑》《山海经》《淮南子》《水经注》《说文解字》等等 著作的话,社科院的商代史十一本,中国考古学夏商卷和两周卷,《神与兽的纹样学》,丁山先生的《古代神话与民族》和《商周史料考证》,《宗子维城》,《商周墓葬比较研究》,《殷墟卜辞综述》,杨宽的《西周史》《战国史》《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中国上古史导论》《古史导论》《古史导论》等等一堆书”

【夏】夏朝(前2049年—前1577年),禹建立的国家。夏禹传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度,由禅让制度变成王位的世袭制度。夏朝共传14代17王(一说13代16王,主要是大禹是君主还是部落联盟首领有争议),约471年,后为商朝所灭。 由于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遗址的出现,历史学家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世纪初到公元前16世纪初,前后大约有500余年

《史记》《尚书》《左传》《国语》丁山先生的《古代神话与民族》和《商周史料考证》《商周墓葬比较研究》

你如果想知道,我推荐你看钱文忠的解读三字经,历史内容较详细

唐朝史料文献有哪些

(一)古代正史:《新唐书》、《旧唐书》、《唐六典》、《通典》、《大唐创业起居注》、《贞观政要》、《资治通鉴—唐纪篇》等。 (二)古代野史、笔记:《唐才子传》、《唐国史补》、《唐阙史》、《大唐传载》、《大唐新语》、《唐语林》等。 (三)现代史书:《正说唐朝二十一帝》、《细说唐朝》、《剑桥中国隋唐史》、《帝国的正午—隋唐五代的另类史》、《大唐碎片》等。 (四)现代影视、历史小说:《贞观长歌》、《贞观之治》、《文成公主》、《大明宫词》等。

史书 新唐书,旧唐书,大唐西域记,贞观政要 《旧唐书》,《新唐书》 <唐六典》 《唐律疏议》 《 唐刺史考》《唐方镇年表》唐代笔记史料: 《大业拾遗记》、《隋唐嘉话》、《朝野佥载》、《北里志》、《兼明书》 《次柳氏旧闻》、《大唐传载》、《明皇杂录》、《因话录》、《奉天录》 《魏郑公谏录》、《唐国史补》、《南岳小录》、《唐阙史》、《广异记》 《封氏闻见记》、《大唐新语》、《五代新说》、《宣室志》、《独异志》 《开天传信记》、《唐才子传》、《桂苑丛谈》、《玄怪录》、《河东记》 《历代崇道记》、《书断列传》、《大唐创业起居注》、《唐摭言》、《定命录》 唐代传奇志怪: 《莺莺传》、《冥音录》…… 散文: 《谏太宗十思疏》、《吊古战文》、《自撰墓志铭》、《陋室铭》 《送董生邵南序》、《孔子庙碑》、《五斗先生传》、《黔之驴》 《无心子传并序》、《小石潭记》、《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师说》 诗词: 《全唐诗》 《全唐五代词》

《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中的《唐纪》部分,即卷185至卷265。以上三部是唐史研究的最基础史料,唐史专业从事者必然要对达到精熟的掌握程度。如若想了解唐初史事,《隋书》中有不少相关内容要读,而要研究唐末,则《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又不可不读。如若有非常感兴趣的历史人物,可以读两唐书中的相关列传,及《通鉴》中与该人物有关的历史记载。二、通史这应该是读者最需要的部分,几部高质量的通史,一般可以为满足您对唐朝历史认识的基本需要。王仲荦,《隋唐五代史》;这部书是最适宜读者初步入门的唐代通史著作,作者王仲荦先生是中国中古史领域的巨擘。该书成书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些时代观念及陈旧术语不可避免,但总体而言,此书不仅脉络清晰地叙述了唐朝自立国至灭亡的基本史事,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围绕时代主轴,对唐代的经济、社会、边疆、交通、农工商业、文化都做了全面的叙述,堪称一部浓缩版的唐朝历史百科。认真读过此书,可以对唐史的全貌有一个最起码的立体认识。吕思勉,《隋唐五代史》;是书是唐史大家黄永年先生最为推许的一部唐代通史。作者吕思勉先生与二陈、钱穆齐名,想必无需赘言。此部通史富有吕氏特色,以吕先生对唐代传统文献极为精熟的功底,有其”史钞”特色,将各种唐代史料缀连在一起,形成一部内容极为丰富而翔实的政治通史,涵盖唐朝绝大多数政治事件,而其中又处处显示其个人新见。此书下部乃唐代社会经济方方面面的专题叙述,规模与王书相近。但吕先生此书仍用文言文写成,且大量引用史料,如果读者文言文功底不佳,还请谨慎选择。岑仲勉,《隋唐史》;岑仲勉先生同样是唐史领域的大家,在中山大学与陈寅恪先生齐名,此书是岑先生欲作教材而编著。此书更近以专题分节,论体系完整、脉络清晰则不如上两作。但作者文献学功底已达出神入化之境地,此书难能可贵在许多细微之处可以写就其他著作不能讨论之事。岑先生对唐史的诸多问题与陈寅恪先生截然对立,是书中大量篇章可以见其相左之观点,这点又非要熟读陈先生之书才可理解。此书属于对唐史有一定基层后再返回阅读,可以大幅提高认知水平之著。

《旧唐书》,《新唐书》

  • 索引序列
  • 元朝文献史料
  • 元朝历史文献
  • 唐朝史料文献
  • 记载商朝的文献史料
  • 唐朝史料文献有哪些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