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魏晋南北朝文献资料

魏晋南北朝文献资料

发布时间:

魏晋南北朝文献资料

如果只要大概了解,建议陈致平的《中华通史》系列,中有各朝历史事件简述和风俗文化等多方面介绍。若想详细研究,建议《魏书》《宋书》《陈书》等等~权做参考~~~

东晋以后,中国再次成为分裂局面,就是合久必分的道理,有点像汉末三分天下。但与之不同的是,魏蜀吴是同时期并列,而南北朝是南北对立,南朝宋齐梁陈,是后者灭前者,北朝也差不多,但是南北两端势均力敌,谁也没法统一。直到北周外戚杨坚(隋文帝)羽翼丰满,逼着北周静帝禅位,建立隋朝(杨坚以前就是随国公)。杨坚统一北方之后,北朝覆灭,转而南下灭了陈国,天下统一。

建议看看《资治通鉴》其中魏晋南北朝时的魏纪,晋纪,宋纪,齐纪,梁纪,陈纪,占了整本书一半的篇幅,比较详细,且绝对贴近史实

从魏晋开始,人们多崇尚山水,愿到山林去居住,过那种悠闲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生活。“名胜”一词,也是这个时候产生的。据《北史•韩晋明传》说:“朝廷欲处之贵要地,必以疾辞,告人云:‘废人饮美酒,对名胜,安能作刀笔吏,披反故纸乎?’”从文字资料中可知,当时的住宅不但仍为院落形式,而且庭院形态开始考究起来,主要的是布置绿化,享受大自然的情趣(这也许是私家园林的萌芽)。鲍照(414~466)《梅花落》,描述中庭院子的景观:“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到了隋唐五代,文献资料及文学作品中描述当时的住宅就更多了。只说一例:李商隐的《正月崇让宅》: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先知风气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窗网小惊猜。背灯独共馀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这虽是一首悼亡诗,但诗中描述建筑幽曲华美,却似园林建筑一般的美。在绘画上,如晋代画家展子虔画的《游春图》,画中把住宅设在风景秀美的山水环境之中;唐代大画家诗人王维有《雪溪图》,描述的也是这种居住环境的思想境界。后来中国山水画,大多数的题材和主题都是这种思想的居住环境。追求与大自然在一起,还可以说一说最典型的东晋的陶渊明。他的代表作《桃花源记》和《归去来辞》,已众所周知,读这种作品,眼前仿佛出现理想的“可观、可游、可居”的人居环境。这种境界,至今仍为人歆羡: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杂尘,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田园居》)这些诗句,都表现出他看破红尘,愿构筑一种理想的乌托邦式的居住环境。到了唐代,如王维、孟浩然诸人,也同样表现出这种精神。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居住建筑形式,我们只能在一些画中见到了。但如果要证实当时住宅形态的比较可靠的形象,还须寻找当时所画的画。隋唐、五代时期的住宅也还是不见实物,据刘敦桢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中说,“当时文献所述的贵族,只能从敦煌壁画和其他绘画中得到一些旁证。贵族宅地的大门有些采用乌头门形式。室内有在两座主要房屋之间用具有直棂窗的回廊连接为四合院,但也有房屋位置不完全对称的,可是用回廊组成庭院则仍然一致。”无论是城市住宅、乡村住宅,还是官僚宅第、民间房屋,其建筑结构形式统一,空间的内庭式布局形式也统一,直到近代民居形式仍然如此,可以说三千余年不变。这就是中国文化内向性的特征的建筑表述。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cssci

%CE%BA%BD%FA%C4%CF%B1%B1%B3%AF%CB%E5%CC%C6%CA%B7%D7%CA%C1%CF&format=资料甚众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一说184~589年),又称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350年中只有一段大一统(西晋)而余下朝代替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时代。

这里是魏晋南北朝的,隋唐的可以另外再找

魏晋南北朝的文献

《魏晋南北朝史(全二册)》 出版社:中华书局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 作者:蒙思明 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与政治的关系——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学术丛书》作者:李传印 著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作者:万绳楠 整理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大家说历史:朱大渭说魏晋南北朝》 作者:朱大渭 著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陈寅恪的《魏晋南北朝史讲演稿》绝对推荐;此外《不容青史尽成灰—南北朝篇》也不错,这个比较通俗,我都看过,很适合喜爱魏晋南北朝史的人

小说的话《世说新语》是最具代表性的。其历史还原度非常之高,而且采用南北朝时期的白话,比较通俗易懂。《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时期人物言行非常重要的一部文献。建议亲这类文献看实体书更美~妙~我买过不少版本的《世说新语》,其中中华书局的《世说新语译注》最好~此外还有一部小说文献是《晋阳秋》。不过不太好找。还蛮建议亲看看《名士传》的~但并不是只讲魏晋要想研究史料的话,《晋书》也是可以的。但个人认为不如《世说新语》好。《晋书》目前只有中华书局出版的繁体竖行倒翻版本的,且无注释,不太好读,并且《晋书》文学价值不高,语言不严谨,问题不少……

三国志,〔西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中华书局1959年版 晋书,〔唐〕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宋书,〔梁〕沈约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南齐书,〔梁〕萧子显撰,中华书局1972年版 魏书,〔北齐〕魏收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梁书,〔唐〕姚思廉撰,中华书局1973年版 陈书,〔唐〕姚思廉撰,中华书局1972年版 北齐书,〔唐〕李百药撰,中华书局1972年版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撰,中华书局1971年版 南史,〔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北史,〔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隋书,〔唐〕魏征等撰,中华书局1973年版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编,〔元〕胡三省注,顾颉刚等点校,中华书局1956年版 华阳国志校注,〔东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版世说新语笺疏,〔南朝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 文选,〔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洛阳伽蓝记校释,〔北魏〕杨炫之撰,周祖谟校释,中华书局1987年版 水经注疏,〔北魏〕郦道元撰,杨守敬、熊会贞疏,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颜氏家训集解,〔北齐〕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唐律疏议,〔唐〕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唐六典,〔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版 初学记,〔唐〕徐坚等撰,中华书局1962年版通典,〔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版 元和郡县图志,〔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撰,汪绍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 建康实录,〔唐〕许嵩撰,张忱石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太平御览,〔北宋〕李昉等撰,中华书局1960年版(据上海涵芬楼影印宋本复制重印) 文苑英华,〔北宋〕李昉等撰,中华书局1966年版册府元龟,〔北宋〕王钦若等撰,中华书局1960年版 唐会要,〔北宋〕王溥撰,中华书局1955年版五代会要,〔北宋〕王溥撰,中华书局1998年版 文献通考,〔元〕马端临撰,中华书局1986年版(据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十通本影印)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中华书局1980年版(据世界书局本影印) 四库全书总目,〔清〕永瑢等撰,中华书局1965年版金石萃编,〔清〕王昶撰,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版(据1921年扫叶山房本影印) 八琼室金石补正,〔清〕陆增祥撰,文物出版社1985年(据吴兴刘氏希古楼刊本影印)廿二史考异,〔清〕钱大昕撰,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廿二史札记校证,〔清〕赵翼撰,王树民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版十七史商榷,〔清〕王鸣盛撰,北京市中国书店1987年版(据上海文瑞楼版影印) 历代职官表,〔清〕纪昀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刘祜仁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版 三国会要,〔清〕杨晨撰,中华书局1956年版南朝宋会要,〔清〕朱铭盘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南朝齐会要,〔清〕朱铭盘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南朝梁会要,〔清〕朱铭盘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南朝陈会要,〔清〕朱铭盘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两晋六朝文,〔清〕严可均辑,中华书局1958年版(据广州广雅书局刻本复制重印) 全唐文,〔清〕董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三国志集解,卢弼集解,中华书局1982年版 晋令辑存,张鹏一撰,三秦出版社1989年版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投稿

一、杂志简介《国家人文历史》是一本以“真相、趣味、良知”为核心价值的国家级时事人文类半月刊,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以“人文家国、历久弥新”为理念,致力于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寻找人文精神的支点。二、刊物定位 《国家人文历史》的主要阅读群体定位于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精英人物、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关心时政、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城市中青年白领。他们爱好文史、关心国内及国际最新资讯信息,他们多数为年龄在35-55岁之间的成功人士。三、发行范围 《国家人文历史》每期发行54万份,连续四年成为“中国邮政发行畅销报刊”。除邮局系统订阅外,还在全国各大城市报刊亭、超市、书店零售;同时,在全国主要城市的机场、五星级以上酒店、高档写字楼、高档餐饮场所均有展示。四、主要栏目 封面故事 这是一个漫长而不冗长,庞大而不庞杂的故事。这是一篇高深而不艰涩,考究而不考据的文章。那些曾经震撼我们心灵的人和事,那些左右我们生活的人和事,那些影响我们未来的人和事,那些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用心思考、精心解读、诚信对待的人和事。我们抽丝剥茧,给您的是一个精彩绝伦的人文大餐、历史饕餮。 人物 网罗精英学者,汇聚文化名流。让我们带您与这个时代最聪明、最睿智、最有价值的人物,喝茶聊天、海阔天空。 旅行 走过一段恢宏的历史,观察一种文化的印记,感受一个文明的精神,记录一段说走就走的旅行。 这里矗立的不是一座建筑,而是一个国家的地标、一段历史的丰碑、一个文明的烙印。 唯物 洞悉策展人心中的美丽,探寻博物馆背后的玄机。 收藏家心中的天地,尽是珍玩;发烧友眼中的世界,全是宝贝。 吃喝玩乐的学问,笔墨纸砚的道理,酒色财气的真谛…… 别小看任何一个老东西!讲述那些寻常玩意儿里的大学问,传统手艺里中真智慧。 视听 一部一部的看电影,我们看的是明星、剧情和特效; 一组一组的看电影,我们看的是一位导演的小标签,一个明星的老套路,一类影片的旧情怀。 一曲辉煌乐章之前的人生悲喜,一段优美旋律背后的人文故事。

《近代史研究》《文史》《中国史研究》《史学史研究》《中华文史论丛》《史学月刊》《中国史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中国农史》《唐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国学研究》《燕京学报》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在从魏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第一,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秦汉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北方并且时间持续很长,使得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则相对稳定,使得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样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   第二,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   第三,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由于战乱,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南方刚刚开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第四,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由于民族融合的加强,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并逐渐融合为一体。各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突出特点   (1)科学技术成就突出。如祖冲之的圆周率的计算,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2)思想界异常活跃。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佛儒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3)体现民族融合的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体现民族特色和不同的民族风格。  (4)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此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下,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有不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南北民歌风格炯异。

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清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抗日战争研究,史林,史学史研究,史学月刊 ,世界历史 ,安徽史学,西域研究,史学集刊,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历史档案,民国档案,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敦煌学辑刊,中国史研究动态,历史教学,文献,历史教学问题,中国地方志这些都是国内的核心刊物,都可以直接给它们投稿。具体投稿方式可以在网上查,也可以直接与他们电话联系。

魏晋南北朝文献综述

一、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建安时代,“三曹 ”“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风采气骨兼备。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乐府诗乃至徒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王桀、刘桢等“建安七子”竞逞才藻,各造新诗,都有鲜明的文学个性。 正始时期司马氏专权,政治险恶,作家陷入极度苦闷之中。阮籍的《咏怀》 诗,用比兴的手法,隐晦曲折地抒发感慨、批判现实,形成了与建安文学不同的风貌。嵇康则继承了从《诗经》到曹操的四言诗创作经验,用四言诗表现其高蹈独立的情怀,语言率直,能体现“清峻”的风格。 二、两晋诗坛 两晋诗坛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呈现出一种过渡的状态。两晋与东晋又各有特点,西晋诗坛以陆机、潘岳为代表,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艺术性强。左思的《咏史》诗,主要是写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1)其中有的表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及对豪右的蔑视,有的肯定寒士自身的价值,有的慨叹寒士生活的困顿。(2)慨叹历史人物,借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悲愤。(3)表现自己的胸怀、志向、气概。 东晋诗坛被玄风笼罩,以王羲之、孙卓、许询为代表的玄言诗人,作品缺少诗意,“理过其辞,淡乎寡味”,虽在当时被视为正宗,却无生命力。玄言诗兴盛于东晋,一方面是魏晋玄学及清淡之风兴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东晋政局及由此而形成的士人心态有关。其特点一是皆平典似道德沦,建安风力尽矣;二是在写山水游乐的同时,抒发佛理。 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描写田园生活的风气,成为魏晋古朴诗风的集大成者。东晋建立后数十年间,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着。从建安、正始、太康以来诗歌艺术正常发展的脉络中断了,玄言成分的过度膨胀,使诗歌偏离了艺术,变成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陶渊明的出现,诗歌才重新焕发艺术的生机,并且增添了许多新的因素。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界,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作的先锋。他成功的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真率、淳厚善良,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移、民族纷争与名族融合,不亲促进了中国各族关系的进一步密切,而且也存进了更大规模的政治统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经济稳交流进一步夸大,中国通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联系,有了更广泛的、更大规模的发展。同时也是我国历史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在此期间,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前,发生过频繁激烈的战争。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的发展较快

第一、门阀政治严重,尤其是东晋。经数代专政王室削弱。更使东晋灭亡。二、五胡乱华虽然破坏了北方的经济,但开发了北方。三、府兵制在西魏出现。四、汉族与鲜卑融合,更影响了后来隋唐两代。 我是新手,多多指教。

1、政局:战乱2、民族关系:民族大融合3、思想:思想活跃,百家争鸣4、玄学的兴起和发展5、上承秦汉下启隋唐6、建安风骨 7、门阀士族控制经济和政治

  • 索引序列
  • 魏晋南北朝文献资料
  •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cssci
  • 魏晋南北朝的文献
  •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投稿
  • 魏晋南北朝文献综述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