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物理化学杂志创办人

物理化学杂志创办人

发布时间:

物理化学杂志创办人

周总理的朴素生活 周恩来总理居住在中南海西花厅,过着俭朴的生活。这从他居住的房屋及院落都可以看得出来。自他住进来以后,不许装修与翻新房屋及庭院。 60年代初,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乘总理出国访问的机会,为了保护与加固建筑物,他们抢时间只搞了点简单的内装修,更换了窗帘、洗脸池与浴缸。周恩来回国见了十分生气,将他们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事后,他语重心长地对身边人员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你们花那么多钱,把我的房子搞得那么好,群众怎么看?一旦大家都学着修起房子来,在群 众中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周恩来的这一番话发人深省。自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提及装修房屋之事了。 邓颖超在悼念周恩来的文中说: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就爱上了海棠花,也就爱上了这个院落,选定这个院落,到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整整居住了26年,这里始终保持着庄严⒂木病⒚览鲇肫铀氐目��芾矸绺瘛? 正如陈毅元帅所说:"廉洁奉公,以正治国者周恩来也。" 风趣的陈毅 建国初期,陈毅任上海市长。有一次对工商界人士演讲,讲台上摆放着名贵的鲜花和精美的茶具。陈毅一上台就说:"我这个人讲话容易激动,激动起来容易手舞足蹈,讲桌上的这些东西,要是被我碰坏,我这个供给制的市长,实在赔偿不起,所以我请求支持会议主持人,还是先把这些东西'精兵简政'撤下去吧。"会场上的人们立刻发出了轻松的笑声。 在60年代的一个会议上,陈毅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而大声疾呼:"不能够经过了几十年改造、考验,还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项帽子戴在所有知识分子头上!"说到这里,陈毅摘下帽子,向参加会议的知识分于代表鞠了一躬,然后大声说道:"今天,我给你们行脱帽礼!"这真挚的感情和恰到好处的幽默,使与会者为之动容。 陈毅讲话大都不用稿子。但是,他出口成章,侃侃而谈,常常以机敏而风趣的言辞使听者折服。在一次会议上,有人看见他拿着一份稿纸,还不时地低下头看看,后来竟发现那是一张白纸。"陈总,您怎么用张空白的发言稿啊?"会后有人问他。他回答说:"不用稿子,人家会讲我不严肃,信口开河。" 共和国大将罗瑞卿 罗瑞卿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1906年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县,1926年加入中国共青团,同年进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1928年由共青团转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副校长,八路军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多种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部长,公安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兼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中央军委秘书长。 罗瑞卿由于多年来在军事上的杰出贡献,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军神刘伯承 刘伯承(1892-1986),共和国元帅。原名刘明昭,四川开县人。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时,在四川万县参加学生军。从而开始了长达70年的军事生涯。 1912年春,刘伯承考入重庆陆军将弁学堂。年底提前毕业后被编入川军第5师任见习排长,随部参加了反袁世凯的“第二次革命”。在战火中,刘伯承因功被提升为连长。 1915年12月,刘伯承在四川涪陵成立了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参加了第二次反袁战争,即护国战争。1916年3月,在率领部队攻打丰都的战斗中,刘伯承头部连中两弹,右眼受了重伤。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当德籍沃医生为他摘除右眼球时,为保护脑神经,没有用一点麻醉药。手术开始,刘伯承手扶着柱子,满头大汗,没吭一声,手术顺利地完成了。沃医生不禁为之动容地说:“你不是军人,而是军神!军神!真有三国关云长刮骨疗伤的气概!”。 朱德-从教育救国到从军 朱德元帅,1886年2月1日出生于四川仪陇县李家湾一户佃农之家。世代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终年劳碌仅能糊口。朱德的母亲在朱德出生之前的几个小时还在干活。朱德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使他从小就开始干力所能及的劳动。五岁时就上山砍柴、割草。 朱德因过继给无儿无女且又十分喜欢他的大伯朱世林才得以上学,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六岁时朱德进入私塾,二十岁时入南充县高等小学堂,一年后考入四川高等学堂附设的体育学堂。由于在这里受到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产生了教育救国的意识。毕业后于1908年邀几位同学好友一同回仪陇县城筹办高等小学堂,朱德任学校的体育教习兼庶务。学生由几人很快发展到七十多人。学校虽然办起来了,但土豪劣绅反对新思想、压制教育,社会的黑暗,民众的痛苦,统治阶级的腐朽,使朱德认识到教育无力救国。他毅然弃教从军,从此走上了曲折、伟大的革命道路。

1901年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荷) 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1902年 赫尔曼·费歇尔(德) 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1903年 阿伦尼乌斯(瑞典) 提出了电离理论,促进了化学的发展1904年 威廉·拉姆齐爵士(英) 发现了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并确定他们在周期表里的位置1905年 阿道夫·冯·拜尔(德) 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1906年 穆瓦桑(法) 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1907年 爱德华·毕希纳(德) 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1908年 欧内斯特·卢瑟福爵士(新西兰) 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1909年 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 对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1910年 奥托·瓦拉赫(德) 在脂环类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1911年 玛丽亚·居里(法) 发现了镭和钋,提纯镭并研究镭的性质1912年 维克多·格林尼亚(法) 发明了格氏试剂,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   保罗·萨巴捷(法) 发明了有机化合物的催化加氢的方法,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1913年 阿尔弗雷德·维尔纳(瑞士) 对分子内原子成键的研究,开创了无机化学研究的新领域1914年 西奥多·理查兹(美) 精确测量了大量元素的原子量1915年 里夏德·维尔施泰特(德) 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1916年 未发奖1917年 未发奖1918年 弗里茨·哈伯(德) 对单质合成氨的研究1919年 未发奖1920年 沃尔特·能斯特(德) 对热力学的研究1921年 弗雷德里克·索迪(英) 对放射性物质以及同位素的研究1922年 弗朗西斯·阿斯顿(英) 使用质谱仪发现了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并且阐明了整数法则1923年 弗里茨·普雷格尔(奥地利) 创立了有机化合物微量分析法1924年 未发奖1925年 里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迪(奥地利) 对胶体溶液的异相性质的证明,确立了现代胶体化学的基础1926年 特奥多尔·斯韦德贝里(瑞典) 对分散系统的研究1927年 海因里希·奥托·威兰(德) 对胆汁酸及相关物质的结构的确定1928年 阿道夫·温道斯(德) 对甾类以及它们和维他命之间的关系的研究1929年 阿瑟·哈登(英)汉斯·奥伊勒-克尔平(瑞典) 对糖类的发酵以及发酵酶的研究和探索1930年 汉斯·菲舍尔(德) 对血红素和叶绿素等的研究,特别是血红素的合成1931年 卡尔·博施(德)弗里德里希·贝吉乌斯(德) 发明与发展化学高压技术1932年 兰格缪尔(美) 对表面化学的研究与发现1934年 哈罗德·尤里(美) 发现了重氢(氘)1935年 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法)伊伦·约里奥-居里(法) 合成了新的放射性元素1936年 彼得·约瑟夫·威廉·德拜(荷) 通过对偶极矩,X射线和气体中电子的衍射的研究来了解分子结构1937年 沃尔特·霍沃思(英) 对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研究   保罗·卡勒(瑞士) 对类胡萝卜素,黄素和维生素A,维生素B2的研究1938年 里夏德·库恩(奥地利) 对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的研究1939年 阿道夫·布特南特(德) 对性激素的研究   拉沃斯拉夫·鲁日奇卡(瑞士) 对聚亚甲基和高萜烯的研究1940年 未发奖1941年 未发奖1942年 未发奖1943年 乔治·德海韦西(匈) 在化学过程研究中使用同位素作为示踪物1944年 奥托·哈恩(德) 发现重核的裂变1945年 阿尔图里·伊尔马里·维尔塔宁(芬) 对农业和营养化学的研究,特别他提出的饲料储藏方法1946年 詹姆士·萨姆纳(美) 发现了酶可以结晶   约翰·霍华德·诺思罗普(美)温德尔·斯坦利(美) 在生产纯酶和病毒蛋白质方面所作的准备工作1947年 罗伯特·鲁宾逊爵士(英) 对植物产物,特别是生物碱的研究1948年 阿尔内·蒂塞利乌斯(瑞典) 对电泳现象和对吸附分析的研究,特别是对于血清蛋白的复杂性质的研究1949年 威廉·吉奥克(美) 在化学热力学领域的贡献,特别是对低温状态下的物质的研究1950年 奥托·迪尔斯(德)库尔特·阿尔德(德) 发现并发展了双烯合成法(狄尔斯-阿尔德反应)1951年 埃德温·马蒂森·麦克米伦(美)格伦·西奥多·西博格(美) 发现了超铀元素1952年 阿彻·约翰·波特·马丁(英)理查德·劳伦斯·米林顿·辛格(英) 对色谱的研究和发现1953年 赫尔曼·施陶丁格(德) 对高分子研究以及确立高分子概念1954年 莱纳斯·鲍林(美) 化学键的研究1955年 文森特·迪维尼奥(美) 对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别是多肽激素的首次合成1956年 西里尔·诺曼·欣谢尔伍德爵士(英)尼科莱·尼古拉耶维奇·谢苗诺夫(苏) 对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1957年 亚历山大·R·托德男爵(英) 研究了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的结构1958年 弗雷德里克·桑格(英) 研究了蛋白质,特别是胰岛素的一级结构1959年 雅罗斯拉夫·海罗夫斯基(捷克) 发现并发展了极谱分析法1960年 威拉德·利比(美) 发展了使用碳14同位素进行年代测定的方法1961年 梅尔文·卡尔文(美) 研究了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以及光合作用1962年 马克斯·佩鲁茨(英)约翰·肯德鲁(英) 研究了肌红蛋白的结构1963年 卡尔·齐格勒(德)居里奥·纳塔(意) 对聚合物的研究,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的研究1964年 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英) 通过X射线在晶体学上确定了一些重要生化物质的结构1965年 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美) 在有机物合成方面的成就1966年 罗伯特·马利肯(美) 在化学键以及分子的电子结构方面的研究1967年 曼弗雷德·艾根(德)罗纳德·乔治·雷伊福特·诺里什(英)乔治·波特(英) 对高速化学反应的研究1968年 拉斯·昂萨格(美) 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昂萨格倒易关系1969年 德里克·巴顿(英)奥德·哈塞尔(挪威) 发展了以三级结构为基础的构象概念1970年 路易斯·费德里克·勒卢瓦尔(阿根廷) 发现了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中所起的作用1971年 格哈德·赫茨贝格(加) 对分子的电子构造与几何形状,特别是自由基的研究1972年 克里斯琴·伯默尔·安芬森(美) 对核糖核酸结构的研究   斯坦福·摩尔(美)威廉·霍华德·斯坦(美) 对核糖核酸分子的催化活性与其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研究1973年 恩斯特·奥托·菲舍尔(德)杰弗里·威尔金森(英) 对金属有机化合物的研究1974年 保罗·约翰·弗洛里(美) 在理论与实验两个方面的,高分子物理化学的基础研究1975年 约翰·沃卡普·康福思(澳) 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   弗拉迪米尔·普雷洛格(瑞士) 有机分子和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1976年 威廉·利普斯科姆(美) 对硼烷结构的研究1977年 伊利亚·普里高津(比) 对非平衡态热力学(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贡献1978年 彼得·米切尔(英) 为化学渗透理论建立了公式1979年 赫伯特·布朗(英)格奥尔格·维蒂希(德) 将硼和磷及其化合物用于有机合成之中1980年 保罗·伯格(美) 对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   沃特·吉尔伯特(美)弗雷德里克·桑格(英) 核酸DNA序列的确定方法1981年 福井谦一(日)罗德·霍夫曼(美) 通过前线轨道理论和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来解释化学反应的发生1982年 亚伦·克拉格(英) 通过晶体的电子显微术在测定生物物质的结构方面的贡献1983年 亨利·陶布(美) 对金属配位化合物电子转移机理的研究1984年 罗伯特·布鲁斯·梅里菲尔德(美) 开发了多肽固相合成法1985年 赫伯特·豪普特曼(美)杰罗姆·卡尔勒(美) 在测定晶体结构的直接方法上的贡献1986年 达德利·赫施巴赫(美)李远哲(美)约翰·波拉尼(加)他们对化学基元反应的动力学过程的研究1987年 唐纳德·克拉姆(美)让-马里·莱恩(法)查尔斯·佩特森(美) 研究和使用对结构有高选择性的分子1988年 约翰·戴森霍费尔(德)罗伯特·胡贝尔(德)哈特穆特·米歇尔(德) 光合作用中心的三维结构的确定1989年 西德尼·奥特曼(美)托马斯·切赫(美) 核糖核酸(RNA)催化性质的发现1990年 艾里亚斯·詹姆斯·科里(美) 开发了计算机辅助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1991年 理查德·恩斯特(瑞士) 对开发高分辨率核磁共振(NMR)的贡献1992年 罗道夫·阿瑟·马库斯(美) 对创立和发展电子转移反应的贡献1993年 凯利·穆利斯(美)迈克尔·史密斯(加) 对DNA化学的研究,开发了聚合酶链锁反应(PCR)1994年 乔治·安德鲁·欧拉(美) 对碳正离子化学的研究1995年 保罗·克鲁岑(荷)马里奥·莫利纳(墨)弗兰克·罗兰(美) 对大气化学的研究1996年 罗伯特·苛尔(美)哈罗德·沃特尔·克罗托(英)理查德·斯莫利(美) 发现富勒烯1997年 保罗·博耶(美)约翰·沃克尔(英) 阐明了三磷酸腺苷合成酶的机理   延斯·克里斯汀·斯科(丹) 离子传输酶的发现,钠钾离子泵1998年 沃特·科恩(美) 密度泛函理论的研究   约翰·波普(英) 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的研究1999年 艾哈迈德·兹韦勒(美) 用飞秒激光光谱对化学反应中间过程的研究2000年 艾伦·黑格(美)艾伦·麦克迪尔米德(美/新西兰)白川英树(日) 对导电聚合物的研究2001年 威廉·诺尔斯(美)野依良治(日) 手性催化还原反应   巴里·夏普莱斯(美) 手性催化氧化反应2002年 库尔特·维特里希(瑞士)约翰·贝内特·芬恩(美)田中耕一(日) 对生物大分子的鉴定和结构分析方法的研究2003年 彼得·阿格雷(美)罗德里克·麦金农(美) 对细胞膜中的水通道的发现以及对离子通道的研究2004年 阿龙·切哈诺沃(以)阿夫拉姆·赫什科(以)欧文·罗斯(美) 发现了泛素调解的蛋白质降解2005年 罗伯特·格拉布(美)理查德·施罗克(美)伊夫·肖万(法) 对烯烃复分解反应的研究2006年 罗杰·科恩伯格(美) 对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所作的研究2007年 格哈德·埃特尔(德) 对表面化学的研究2008年 下村脩(日)马丁·查尔菲(美)钱永健(美) 发现和改造绿色荧光蛋白2009年 阿达·约纳特(以)万卡特拉曼·莱马克里斯南(英)托马斯·施泰茨(美) 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2010年 理查德·赫克(美)根岸英一(日)木章(日) 对有机合成中钯催化偶联反应的铃木反应研究2011年 丹·谢赫特曼(以) 准晶的发现

从1877年之后,范霍夫开始注意研究化学动力学和化学亲合力问题。1884年,他出版了《化学动力学研究》一书。书中他不仅阐明了反应速度等化学动力学问题,而且还专门论述了化学平衡理论和以自由能为基础的亲合力理论。这本书首先着重讨论了化学反应速度及其变化规律。他创造性地把反应速度分为单分子、双分子和多分子反应三种不同类型来研究。其次,范霍夫对于两个方向相反的反应(即可逆反应)采用了化学平衡的观点来研究。他首倡以双箭头符号来表明化学平衡的动态特性。最后,他还给化学亲合力下了明确的定义,并对它进行了研究。在物理化学领域中,范霍夫重点研究的另一个课题是稀溶液的渗透压及有关规律。他做了许多关于溶液渗透压的实验,提出了一个能普遍适用的渗透压公式。PV=iRT i>1式中P是溶液的渗透压,V是其体积;R是理想气体常数,T是溶液的绝对温度。范霍夫还证明,对许多物质来说:i值均为1,即渗透压关系式为PV=RT。同时,他还对此式的应用以及i不等于的体系(电解质溶液)进行了大量研究。范霍夫从化学动力学开始,进而广泛地研究了热力学,特别是有关稀溶液的渗透压问题。他把化学动力学、热力学和物理测定统一起来,建立了物理化学的基础。正如范霍夫在创建立体化学时的遭遇一样,物理化学的诞生也遇到了不少挫折。瑞典有一位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名叫斯特万·阿累尼乌斯。他根据自己对溶液导电性的研究,提出了关于溶液的电离假说。但这一新理论的出现立即遭到国内不少学者的强烈反对。为了寻求理解与支持,阿累尼乌斯把自己的论文寄给范霍夫请求诣正。想不到身处异国的范霍夫一口气读完了论文后,不仅马上领会了阿累尼乌斯的基本观点,并且由此受到了极大启迪。他的脑子豁然开朗:电离作用!对,电离作用!这正是电解质溶液i>=1的原因。范霍夫认为,如果溶液中的电解质确实分解为离子,那么溶液中的粒子数就会增多。同样地,如果是由于粒子撞击半透膜隔层而引起的渗透压力,则很容易理解测量压力为什么会高于计算压力值。他把自己的想法写成论文并写信告诉了阿累尼乌斯,表示完全赞同电离学说。范霍夫关于电解质溶液的渗透压的文章在斯德哥尔摩发表后,引起了德国科学家威廉·奥斯特瓦尔德的极大兴趣。几个月后,他专程来到阿姆斯特丹,同范霍夫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他俩一致认为阿累尼乌斯的电离学说是一种了不起的创造。奥斯特瓦尔德对范霍夫说:“我认为,这是一个新理论的开端,它将会成为研究溶液特性的基础。而您本人的研究,将会证实和发展这个理论。”他还倡议道:“事业需要大家更紧密地进行合作,把一切力量都联合起来。”当他得知阿累尼乌斯已决定要来阿姆斯特丹同范霍夫一起进行实验,随后还要去里加拜访他时,非常高兴。1887年8月初,他们共同创办的《物理化学杂志》第一期在莱比锡问世。这标志着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一物理化学的诞生。范霍夫同阿累尼乌斯、奥斯特瓦尔德的友谊与协作,使他们突破了国界和学科的局限,共同为新学科的创立奠基、为新兴的基本理论的确立进行了顽强的战斗。固此,他们被誉为“物理化学的三剑客”。范霍夫毕生从事有机立体化学与物理化学的广泛研究,取得了累累硕果,使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1901年12月10日,他来到斯德哥尔摩,“在瑞典科学院举行的隆重的授奖仪式上,发表了演讲,他着重讲到了关于溶液的理论方面的科学成就。

物理化学杂志创办人是谁

奥斯特瓦尔德明智地认识到,一种专门杂志对于新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是必不可少的。《物理化学杂志》杂志成了科学界物理化学学科的喉舌,成为连接各国物理化学家的纽带。

奥斯特瓦尔德是物理化学的创始人之一。主要从事化学动力学和催化方面的研究。在化学动力学方面,他1878年用容量方法和折射率研究一碱在两酸之间的分配。1887年测定了在稀溶液中用碱中和酸时发生的体积变化。1888年提出奥斯特瓦尔德稀释定律,最先将质量作用定律应用于电离上,在历史上起了重要作用。在催化方面,他1894年给催化和催化剂下了现代的定义,1902年指出: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不能影响化学平衡,它的催化作用是由于降低了活化能的缘故。1902年发明了由氨经过催化氧化制造硝酸的方法,后称奥斯特瓦尔德法。此外,他1894年提出奥斯特瓦尔德指示剂理论,最先对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机理给予解释。同年,建议将分析化学的反应看成是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奥斯特瓦尔德提出过错误的唯能论,后在事实面前修正了自己的观点。 奥斯特瓦尔德因研究催化作用、化学平衡条件和反应速率等方面的贡献而获1909年诺贝尔化学奖。1887年和JH范托夫共同创办《物理化学杂志》。着有《普通化学教程》、《电化学》、《分析化学的基础》等书。

在1752年,“物理化学”这个概念被俄国科学家罗蒙索诺夫在圣彼得堡大学的一堂课程(A Course in True Physical Chemistry)上首次提出。一般认为,物理化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正式形成,是从1877年德国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和荷兰化学家范托夫创刊的《物理化学杂志》开始的。从这一时期到20世纪初,物理化学以化学热力学的蓬勃发展为其特征。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化学体系,特别是溶液体系的研究。吉布斯对多相平衡体系的研究和范托夫对化学平衡的研究,阿伦尼乌斯提出电离学说,能斯特发现热定理都是对化学热力学的重要贡献。当1906年路易斯提出处理非理想体系的逸度和活度概念,以及它们的测定方法之后,化学热力学的全部基础已经具备。劳厄和布喇格对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的创造性研究,为经典的晶体学向近代结晶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阿伦尼乌斯关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概念,以及博登施坦和能斯脱关于链反应的概念,对后来化学动力学的发展也都作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20~40年代是结构化学领先发展的时期,这时的物理化学研究已深入到微观的原子和分子世界,改变了对分子内部结构的复杂性茫然无知的状况。1926年,量子力学研究的兴起,不但在物理学中掀起了高潮,对物理化学研究也给以很大的冲击。尤其是在1927年,海特勒和伦敦对氢分子问题的量子力学处理,为1916年路易斯提出的共享电子对的共价键概念提供了理论基础。1931年鲍林和斯莱特把这种处理方法推广到其他双原子分子和多原子分子,形成了化学键的价键方法。1932年,马利肯和洪德在处理氢分子的问题时根据不同的物理模型,采用不同的试探波函数,从而发展了分子轨道方法。价键法和分子轨道法已成为近代化学键理论的基础。鲍林等提出的轨道杂化法以及氢键和电负性等概念对结构化学的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在这个时期,物理化学的其他分支也都或多或少地带有微观的色彩,例如由欣谢尔伍德和谢苗诺夫两个学派所发展的自由基链式反应动力学,德拜和休克尔的强电解质离子的互吸理论,以及电化学中电极过程研究的进展——氢超电压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60年代期间,物理化学以实验研究手段和测量技术,特别是各种谱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和由此而产生的丰硕成果为其特点。电子学、高真空和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不但使物理化学的传统实验方法和测量技术的准确度、精密度和时间分辨率有很大提高,而且还出现了许多新的谱学技术。光谱学和其他谱学的时间分辨率和自控、记录手段的不断提高,使物理化学的研究对象超出了基态稳定分子而开始进入各种激发态的研究领域。光化学首先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因为光谱的研究弄清楚了光化学初步过程的实质,促进了对各种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这些快速灵敏的检测手段能够发现反应过程中出现的暂态中间产物,使反应机理不再只是从反应速率方程凭猜测而得出的结论。这些检测手段对化学动力学的发展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检测手段也大大缩短了测定结构的时间,使结晶化学在测定复杂的生物大分子晶体结构方面有了重大突破,青霉素、维生素B12、蛋白质、胰岛素的结构测定和脱氧核糖核酸的螺旋体构型的测定都获得成功。电子能谱的出现更使结构化学研究能够从物体的体相转到表面相,对于固体表面和催化剂而言,这是一个得力的新的研究方法。60年代,激光器的发明和不断改进的激光技术。大容量高速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以及微弱信号检测手段的发明孕育着物理化学中新的生长点的诞生。70年代以来,分子反应动力学、激光化学和表面结构化学代表着物理化学的前沿阵地。研究对象从一般键合分子扩展到准键合分子、范德瓦耳斯分子、原子簇、分子簇和非化学计量化合物。在实验中不但能控制化学反应的愠度和压力等条件,进而对反应物分子的内部量子态、能量和空间取向实行控制。在理论研究方面,快速大型电子计算机加速了量子化学在定量计算方面的发展。对于许多化学体系来说,薛定谔方程已不再是可望而不可解的了。福井谦一提出的前线轨道理论以及伍德沃德和霍夫曼提出的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的建立是量子化学的重要发展。物理化学还在不断吸收物理和数学的研究成果,例如70年代初,普里戈金等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使非平衡态理论研究获得了可喜的进展,加深了人们对远离平衡的体系稳定性的理解。中国物理化学的发展历史,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30~40年代,尽管当时物质条件薄弱,但老一辈物理化学家不仅在化学热力学、电化学、胶体和表面化学、分子光谱学、X射线结晶学、量子化学等方面做出了相当的成绩,而且培养了许多物理化学方面的人才。1949年以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各个高等学校设置物理化学教研室进行人才培养的同时,还在中国科学院各有关研究所和各重点高等学校建立了物理化学研究室,在结构化学、量子化学、催化、电化学、分子反应动力学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物理化学杂志创办人是哪里人

从1877年之后,范霍夫开始注意研究化学动力学和化学亲合力问题。1884年,他出版了《化学动力学研究》一书。书中他不仅阐明了反应速度等化学动力学问题,而且还专门论述了化学平衡理论和以自由能为基础的亲合力理论。这本书首先着重讨论了化学反应速度及其变化规律。他创造性地把反应速度分为单分子、双分子和多分子反应三种不同类型来研究。其次,范霍夫对于两个方向相反的反应(即可逆反应)采用了化学平衡的观点来研究。他首倡以双箭头符号来表明化学平衡的动态特性。最后,他还给化学亲合力下了明确的定义,并对它进行了研究。在物理化学领域中,范霍夫重点研究的另一个课题是稀溶液的渗透压及有关规律。他做了许多关于溶液渗透压的实验,提出了一个能普遍适用的渗透压公式。PV=iRT i>1式中P是溶液的渗透压,V是其体积;R是理想气体常数,T是溶液的绝对温度。范霍夫还证明,对许多物质来说:i值均为1,即渗透压关系式为PV=RT。同时,他还对此式的应用以及i不等于的体系(电解质溶液)进行了大量研究。范霍夫从化学动力学开始,进而广泛地研究了热力学,特别是有关稀溶液的渗透压问题。他把化学动力学、热力学和物理测定统一起来,建立了物理化学的基础。正如范霍夫在创建立体化学时的遭遇一样,物理化学的诞生也遇到了不少挫折。瑞典有一位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名叫斯特万·阿累尼乌斯。他根据自己对溶液导电性的研究,提出了关于溶液的电离假说。但这一新理论的出现立即遭到国内不少学者的强烈反对。为了寻求理解与支持,阿累尼乌斯把自己的论文寄给范霍夫请求诣正。想不到身处异国的范霍夫一口气读完了论文后,不仅马上领会了阿累尼乌斯的基本观点,并且由此受到了极大启迪。他的脑子豁然开朗:电离作用!对,电离作用!这正是电解质溶液i>=1的原因。范霍夫认为,如果溶液中的电解质确实分解为离子,那么溶液中的粒子数就会增多。同样地,如果是由于粒子撞击半透膜隔层而引起的渗透压力,则很容易理解测量压力为什么会高于计算压力值。他把自己的想法写成论文并写信告诉了阿累尼乌斯,表示完全赞同电离学说。范霍夫关于电解质溶液的渗透压的文章在斯德哥尔摩发表后,引起了德国科学家威廉·奥斯特瓦尔德的极大兴趣。几个月后,他专程来到阿姆斯特丹,同范霍夫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他俩一致认为阿累尼乌斯的电离学说是一种了不起的创造。奥斯特瓦尔德对范霍夫说:“我认为,这是一个新理论的开端,它将会成为研究溶液特性的基础。而您本人的研究,将会证实和发展这个理论。”他还倡议道:“事业需要大家更紧密地进行合作,把一切力量都联合起来。”当他得知阿累尼乌斯已决定要来阿姆斯特丹同范霍夫一起进行实验,随后还要去里加拜访他时,非常高兴。1887年8月初,他们共同创办的《物理化学杂志》第一期在莱比锡问世。这标志着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一物理化学的诞生。范霍夫同阿累尼乌斯、奥斯特瓦尔德的友谊与协作,使他们突破了国界和学科的局限,共同为新学科的创立奠基、为新兴的基本理论的确立进行了顽强的战斗。固此,他们被誉为“物理化学的三剑客”。范霍夫毕生从事有机立体化学与物理化学的广泛研究,取得了累累硕果,使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1901年12月10日,他来到斯德哥尔摩,“在瑞典科学院举行的隆重的授奖仪式上,发表了演讲,他着重讲到了关于溶液的理论方面的科学成就。

范霍夫的这一关于碳的四面体构型假说,在整个化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一方面,他受到了一些有识之士的称赞。著名有机化学家咸利森努斯教授在信中说,“您在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使我感到非常高兴。我在您的文章中,不仅看到了说明迄今未弄清楚的事实的极其机智的尝试,而且我也相信,这种尝试在我们这门科学中……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当然也有的激烈反对他们的观点,其中最突出的便是德国的赫尔曼·柯尔贝教授,他讽刺说:“有一位乌得勒支兽医学院的范霍夫博士,对精确的化学研究不感兴趣。在他的《立体化学》中宣告说,他认为最方便的是乘上他从兽医学院租来的飞马。当他勇敢地飞向化学的帕纳萨斯山的顶峰时,他发现,原子是如何自行地在宇宙空间中组合起来的。”有趣的是,这些反对意见反而让人们对范霍夫的理论发生兴趣。于是,新理论在科学界迅速传播开来,范霍夫成了显赫一时的人物。后来,范霍夫发表了关于电解质溶液的渗透压的文章后,引起德国科学家威廉·奥斯特瓦尔德的极大兴趣。他专程来到阿姆斯特丹,十分认可这个新的理论,在他的倡议下,两人共同创办了《物理化学杂志》。从此,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物理化学诞生了。他们的友谊也被传为佳话。范霍夫毕生从事有机立体化学与物理化学的广泛研究,取得了累累硕果,使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

奥斯特瓦尔德明智地认识到,一种专门杂志对于新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是必不可少的。《物理化学杂志》杂志成了科学界物理化学学科的喉舌,成为连接各国物理化学家的纽带。

物理化学杂志创办者

奥斯特瓦尔德 吧????奥斯特瓦尔德(1853年9月2日~1932年4月4日),(Ostwald,Friedrich Wilhelm)德国化学家。1853年9月2日生于俄国拉脱维亚里加,1932年4月4日卒于莱比锡。1872年入爱沙尼亚多尔帕特大学学习,1878年获化学博士学位。1881年任里加工业大学化学教授。1887年任莱比锡大学物理化学教授,1898年兼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1906年退休。 图片 奥斯特瓦尔德是物理化学的创始人之一。主要从事化学动力学和催化方面的研究。在化学动力学方面,他1878年用容量方法和折射率研究一碱在两酸之间的分配。1887年测定了在稀溶液中用碱中和酸时发生的体积变化。1888年提出奥斯特瓦尔德稀释定律,最先将质量作用定律应用于电离上,在历史上起了重要作用。在催化方面,他1894年给催化和催化剂下了现代的定义,1902年指出: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不能影响化学平衡,它的催化作用是由于降低了活化能的缘故。1902年发明了由氨经过催化氧化制造硝酸的方法,后称奥斯特瓦尔德法。此外,他1894年提出奥斯特瓦尔德指示剂理论,最先对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机理给予解释。同年,建议将分析化学的反应看成是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奥斯特瓦尔德提出过错误的唯能论,后在事实面前修正了自己的观点。 奥斯特瓦尔德因研究催化作用、化学平衡条件和反应速率等方面的贡献而获1909年诺贝尔化学奖。1887年和JH范托夫共同创办《物理化学杂志》。着有《普通化学教程》、《电化学》、《分析化学的基础》等书。

奥斯特瓦尔德是物理化学的创始人之一。主要从事化学动力学和催化方面的研究。在化学动力学方面,他1878年用容量方法和折射率研究一碱在两酸之间的分配。1887年测定了在稀溶液中用碱中和酸时发生的体积变化。1888年提出奥斯特瓦尔德稀释定律,最先将质量作用定律应用于电离上,在历史上起了重要作用。在催化方面,他1894年给催化和催化剂下了现代的定义,1902年指出: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不能影响化学平衡,它的催化作用是由于降低了活化能的缘故。1902年发明了由氨经过催化氧化制造硝酸的方法,后称奥斯特瓦尔德法。此外,他1894年提出奥斯特瓦尔德指示剂理论,最先对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机理给予解释。同年,建议将分析化学的反应看成是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奥斯特瓦尔德提出过错误的唯能论,后在事实面前修正了自己的观点。 奥斯特瓦尔德因研究催化作用、化学平衡条件和反应速率等方面的贡献而获1909年诺贝尔化学奖。1887年和JH范托夫共同创办《物理化学杂志》。着有《普通化学教程》、《电化学》、《分析化学的基础》等书。

周总理的朴素生活 周恩来总理居住在中南海西花厅,过着俭朴的生活。这从他居住的房屋及院落都可以看得出来。自他住进来以后,不许装修与翻新房屋及庭院。 60年代初,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乘总理出国访问的机会,为了保护与加固建筑物,他们抢时间只搞了点简单的内装修,更换了窗帘、洗脸池与浴缸。周恩来回国见了十分生气,将他们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事后,他语重心长地对身边人员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你们花那么多钱,把我的房子搞得那么好,群众怎么看?一旦大家都学着修起房子来,在群 众中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周恩来的这一番话发人深省。自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提及装修房屋之事了。 邓颖超在悼念周恩来的文中说: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就爱上了海棠花,也就爱上了这个院落,选定这个院落,到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整整居住了26年,这里始终保持着庄严⒂木病⒚览鲇肫铀氐目��芾矸绺瘛? 正如陈毅元帅所说:"廉洁奉公,以正治国者周恩来也。" 风趣的陈毅 建国初期,陈毅任上海市长。有一次对工商界人士演讲,讲台上摆放着名贵的鲜花和精美的茶具。陈毅一上台就说:"我这个人讲话容易激动,激动起来容易手舞足蹈,讲桌上的这些东西,要是被我碰坏,我这个供给制的市长,实在赔偿不起,所以我请求支持会议主持人,还是先把这些东西'精兵简政'撤下去吧。"会场上的人们立刻发出了轻松的笑声。 在60年代的一个会议上,陈毅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而大声疾呼:"不能够经过了几十年改造、考验,还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项帽子戴在所有知识分子头上!"说到这里,陈毅摘下帽子,向参加会议的知识分于代表鞠了一躬,然后大声说道:"今天,我给你们行脱帽礼!"这真挚的感情和恰到好处的幽默,使与会者为之动容。 陈毅讲话大都不用稿子。但是,他出口成章,侃侃而谈,常常以机敏而风趣的言辞使听者折服。在一次会议上,有人看见他拿着一份稿纸,还不时地低下头看看,后来竟发现那是一张白纸。"陈总,您怎么用张空白的发言稿啊?"会后有人问他。他回答说:"不用稿子,人家会讲我不严肃,信口开河。" 共和国大将罗瑞卿 罗瑞卿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1906年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县,1926年加入中国共青团,同年进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1928年由共青团转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副校长,八路军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多种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部长,公安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兼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中央军委秘书长。 罗瑞卿由于多年来在军事上的杰出贡献,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军神刘伯承 刘伯承(1892-1986),共和国元帅。原名刘明昭,四川开县人。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时,在四川万县参加学生军。从而开始了长达70年的军事生涯。 1912年春,刘伯承考入重庆陆军将弁学堂。年底提前毕业后被编入川军第5师任见习排长,随部参加了反袁世凯的“第二次革命”。在战火中,刘伯承因功被提升为连长。 1915年12月,刘伯承在四川涪陵成立了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参加了第二次反袁战争,即护国战争。1916年3月,在率领部队攻打丰都的战斗中,刘伯承头部连中两弹,右眼受了重伤。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当德籍沃医生为他摘除右眼球时,为保护脑神经,没有用一点麻醉药。手术开始,刘伯承手扶着柱子,满头大汗,没吭一声,手术顺利地完成了。沃医生不禁为之动容地说:“你不是军人,而是军神!军神!真有三国关云长刮骨疗伤的气概!”。 朱德-从教育救国到从军 朱德元帅,1886年2月1日出生于四川仪陇县李家湾一户佃农之家。世代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终年劳碌仅能糊口。朱德的母亲在朱德出生之前的几个小时还在干活。朱德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使他从小就开始干力所能及的劳动。五岁时就上山砍柴、割草。 朱德因过继给无儿无女且又十分喜欢他的大伯朱世林才得以上学,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六岁时朱德进入私塾,二十岁时入南充县高等小学堂,一年后考入四川高等学堂附设的体育学堂。由于在这里受到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产生了教育救国的意识。毕业后于1908年邀几位同学好友一同回仪陇县城筹办高等小学堂,朱德任学校的体育教习兼庶务。学生由几人很快发展到七十多人。学校虽然办起来了,但土豪劣绅反对新思想、压制教育,社会的黑暗,民众的痛苦,统治阶级的腐朽,使朱德认识到教育无力救国。他毅然弃教从军,从此走上了曲折、伟大的革命道路。

物理化学杂志是由谁创办的

雅可比·亨利克·范霍夫(Jacobus Henricusvan't Hoff,1852~1911),荷兰物理化学家,出生在鹿特丹。1869年在德尔夫特高等工艺学校学习工业技术,1871年入莱顿大学主攻数学,1874年获博士学位。他提出碳四面体构型学说,他的贡献在于对酒石酸钠铵、乳酸等的异构现象的研究,开创了有机立体化学。1887年和德国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创办的《物理化学杂志》为世界著名期刊之一。

奥斯特瓦尔德明智地认识到,一种专门杂志对于新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是必不可少的。《物理化学杂志》杂志成了科学界物理化学学科的喉舌,成为连接各国物理化学家的纽带。

  • 索引序列
  • 物理化学杂志创办人
  • 物理化学杂志创办人是谁
  • 物理化学杂志创办人是哪里人
  • 物理化学杂志创办者
  • 物理化学杂志是由谁创办的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