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关于地震论文摘要怎么写

关于地震论文摘要怎么写

发布时间:

关于地震论文摘要怎么写

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为古地震方面的研究设立三个议题进行分组讨论:关于古地震的一般性论述提交论文摘要17篇,关于寻找古地震并测算其发生期次的议题提交论文摘要23篇,关于应用古地震学重建地震历史推断地震灾害影响提交论文摘要3篇。有三十余个国家的地震和地质学者以口头发言或展板形式进行了有关的学术交流。其中包括美国、英国、法法、意大利、日本、俄罗斯和挪威等发达国家以及印度、伊朗、阿尔及利亚、哥伦比亚、约旦、尼泊尔等发展中国家,可见人们对地震灾害的强烈关注。有关地质灾害的研究中,活动断层、陆表断层、走滑断层、深部断层、隐伏断层调查分析等为主要的关注对象。在深度上,古地震研究已到洋底地区,如对冰岛南部转换断层活动地区洋壳古地震的研究。借助近、现代沉积物和新构造运动的观察在地震研究分析起了重要作用。如对日本东北部地区海滩沉积物的位移变形的观察研究揭示了其地下的隐伏断层;委内瑞拉地震研究机构Franck Audemard首次通过近现代沉积和构造演化来完善南加勒比海转换边缘地质灾害的评估;阿尔及利亚学者通过古地震特征的研究推测古地震的震源和能量。当然也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对全球各地受地震影响而产生的地质灾害的描述及环境影响的评估。俄罗斯地球物理研究所的Ruben Tatevossian阐述了对比地震学中地震期次与古地震时间的工作方法。比利时Renard海洋地质中心的Jasper Moernaut和Marc De Batist通过智利南部中央地区高精度地震剖面研究,揭示了大规模地震在湖泊内形成的流动构造。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小石城的Haydar Al-Shukri和Hanan Mahdi通过物探手段反演古地震的特征。西班牙IG-ME的Miguel Angel Rodríguez-Pascua从沉积学、古地震学、考古学等方面,研究了西班牙东南部地震发生区的古地震记录。意大利Insubria大学的Alessandro Maria Michetti对地震的环境影响进行了综述。哥伦比亚的Hans Diederix认为,哥伦比亚全新世时期陆表断层活动对小型拉分盆地沉积物特征的影响为古火山活动的研究提供了证据。法国LGCA, CNRS UMR Christian Beck通过对委内瑞拉西北加勒比海断层的研究认为,湖相沉积地层是古地震研究的又一新的佐证。挪威Bergen大学Kuvvet Atakan指出了古地震数据对地震危害评估的重要性。土耳其Suleyman Demirel大学Fuzuli Yagmurlu对该国西南部爱琴海古地震板块多发区和Fethiye-Burdur断层地区的地震构造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下列研究值得我们关注。一、阿拉斯加Yakutat微板块全新世断裂活动与复杂的重力滑塌作用的研究基于“Saint Elias剥蚀和构造”项目(NSF大陆动力项目),美国地质灾害咨询公司的James Mc Calpin和西班牙Zaragoza大学的Francisco Gutierrez-Santolalla针对太平洋板块与北美板块之间的Yakutat微板块开展了地震地质调查研究。该微板块的海岸部分由一系列小的山脊组成,沿小山脊断续分布有数百个年轻的小崖岸;他们选择代表性的崖岸从3个区间进行了填图和槽探工作。James Mc Calpin和Francisco Gutierrez-Santolalla发现,Yakutat微板块以40 mm/yr的速率向阿拉斯加处的大陆汇聚,并产生了压性断裂和褶皱作用。Yakutat微板块的西部边缘是Regged山断裂(RMF),以往研究认为它在全新世以正断层的形式滑移了150米,断面西倾、倾角为8°。而这一解释与该断裂的新近纪逆冲断裂活动相反。James Mc Calpin和Francisco Gutierrez-Santolalla的填图和槽探工作表明,Regged山断裂(RMF)在第四纪晚期依然延续以往逆冲断裂的构造带特征,而以往认为的山麓前缘正断层崖岸,实际上是由逆冲断裂前缘的重力垮塌作用所形成的。二、现代沉积物和构造演化提高南加勒比海转换边界的地质灾害评估加勒比海南缘的东西向边界为一条右旋的活动转换板块边缘,经历了变形和强地震活动。其所带来的相关活动包括环境变化和气候事件,如1999年12月的Vargas灾害。为了更好地评价那些可能影响北部和东北部沿岸的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如地震、海啸和洪水等,2001年,在安第斯Mérida,针对Bocon6断裂开展了一个合作研究项目。通过海相和湖相沉积物资料,他们进一步了解目前地震地质过程和晚第四纪演化。在实施钻孔取心前,确定了实施高分辨率地震剖面(sparker and single channel streamer,5千赫integrated system)的合适网度。2006年1月,CARIELPS航程应用两种工具对这个深88米、东西拉长的盆地(6015千米)进行了调查。沿El Pilar断裂发育而成的加勒比海湾,与转换系统最东部断面一致。地震地层学分析证实一个复杂的驱动机制:海平面波动、三角湾增长、沉降、变形滑移等。液体(气、水、泥)逃逸,重力再作用、后期剪切等均可见到。该项研究计划以后将涉及:边缘区高分辨地震网度加密沿中央断面;横跨加勒比盆地获得几个剖面;短重力取心、高分辨多谱调查。三、2007年7月16日日本中部地震评估核电站地震风险2007年7月16日,里氏6级冲击了日本中部的日本海。距离震中10千米的Kashi-wazaki-Kariwa核电站(KK NPP),紧急关闭了7个反应堆中的4个,尽管关闭过程成功了,但强烈的地面变形和随后的火灾导致了公众的极大忧虑。2007年地震断裂为一条倾向陆地的远岸逆冲断层,在原层沉积物覆盖之下识别地震构造是关键点(问题)。这个断裂位于5千米厚的强烈变形新近纪早期沉积物之下。海洋调查表明伴随褶皱和单斜倾覆的间断活动是诸多小地震(小于6级)的根源。断层之间的褶皱以前从未被当做地下盲断层的标志。由此断层的连续活动仅以特定的分支为依据。延伸小的断层在经验模式下仅会导致小地震。同样的方式来推测大地震KK NPP东30千米的断层系统。地震研究促进会2004年明确表示依据古地震数据有一条长83千米的断裂有8级地震的可能。然而,KK NPP公司坚持认为不连续间断断裂系统仅能产生短小分支和小地震。另一个关键问题是评估第四纪晚期微小的变形。Shin-estu油田褶皱和断裂带在第四纪非常活跃。晚—中更新世变形明显而连续。晚更新世—全新世的褶皱和断裂作用仅仅由于短的经历和表生地质作用的而非构造运动的扰动而连续性和明显性差。在2007年预测失败后,核工业公司和许多人才认同HERP的预测是合理的。四、同震环境影响评估钋平原的地震可能性意大利Insubria大学的Alessandro Maria Michetti等学者,在Monte Netto靠近古代(公元1222年)震中区域附近研究发现,同震的“古液化作用”和近期地表断裂事件是应用古地震事件评估地震灾害的良好例证。Monte Netto事件的发生史对于在活动的挤压构造环境下识别潜在的活动断层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诸如核电站等关系重大的基础设施附近。依据文字资料、区域地貌分析以及详细的填图工作,他们确认位于Garda湖南西数千米的三个独立的丘陵(Castendol和Monte Netto)是第四纪晚期背斜作用的地貌表现。Ales-sandro Maria Michetti等学者发现,在几何学和近期变形速率方面,上述三个孤立的背形构造受控于东西向的对冲断层。两个十米级别的背斜构造被识别。背斜的核部地层为中更新统连续沉积的冰水堆积物和古土壤。其上为厚约6米的中—晚更新统黄土和古土壤所覆盖。北部褶皱的顶端以弯曲断裂组成的“地堑式”构造为特征,断层波及到顶部全新世土壤层。地层之间的关系清楚表明,地堑式构造由至少两个独立的地表断裂形成。地表发掘发现,靠近地堑中心,由砂和砾石组成的“岩脉”切穿了厚360厘米、具有液化特征的中更新统沉积物。横穿Monte Netto的地震反射剖面清晰表明,地表的褶皱和断裂作用与2千米深的次级断裂密切相关;而这个次级断裂受控于5千米深的Capriano del Colle逆冲主断裂。此外,在地质灾害的调查研究中,有关地震发生机制、活动规律等理论探索也是一个重要议题——“地震、流体和变质作用”分组讨论的主要内容。德国Steinmann研究所Stephen Miller在《脱/去挥发作用、地震和余震》的论述中指出,脱水和脱碳形式的去挥发作用能够在地壳内产生巨大的超高压流体带。一旦系统失去平衡,圈闭在地壳深部的超高压流体可能通过向雏形裂隙的扩散影响地震的开始过程。随着裂隙网络连贯性的形成,这个扩散过程可达数月至数年。当地震发生时,靠近狭窄滑动面的岩石会出现明显的破损带。相关的地震破裂过程包括微小和巨大裂隙的产生、生长以及接合等复杂作用;野外研究证实破损程度随着与滑动面距离的大小呈现指数式衰减。包括多重渗透裂隙网络的新生破损带,为圈闭在地壳深处的流体外泄提供了主要通道。经由新生裂隙的高压脉冲流体的传播很大程度地减少了作用于初始滑移面的正压力,进而引发地震或余震。依据震源区域的压力减少速率以及正的Clapyron斜面,压力的减少能够反作用于去挥发作用并促使额外流体的产生。这个假定基于一个非线性流体扩散模型。模拟结果呈现了上述过程,并以此模型对余震发生区域和几个特定构造环境下流体压力扩散区域进行了对比。Omori法则表明余震随着时间衰减的自然规律,这一点在裂隙系统的非线性扩散模型得到了充分证实。挪威奥斯陆大学Haakon OAustrheim在进行“地震抽吸导致的洋壳岩石圈水合作用”研究认为,延伸到海平面下29千米的转换断层是地震的发生地。这些断层也与广泛蛇纹石化的缺失有关。Leka地幔断面的橄榄石在断层和韧性剪切带表现为不同尺度的变形特征。目前,针对这些构造的调查显示其中的橄榄石发生了强烈的破碎和断裂。这些碎裂的橄榄石相互间旋转形成了“书斜式”构造。充填在橄榄石的旋转碎块之间蛇纹石和透辉石,这一构造表明断裂造成的虚脱空间促成了此类矿物的生长。次级矿物的生长说明这些变形带曾经有大量流体通过。断裂作用形成空间估计约为50%(Ca50)。主滑移面上发育有条带状的蛇纹石。每个蛇纹石条带表现为一个滑动事件,在1厘米宽的断层带内记录了10个滑动事件。碎裂的橄榄石与碎块之间的开放空间,以及次生矿物生长和反复的断裂作用的综合效应共同形成了一个高效的地震抽吸系统。研究表明它是转换断层带洋壳岩石圈水合作用以及蛇纹石化和变质作用的有效机制。挪威奥斯陆大学Torgeir Bjørge Andersen,Haakon OAustrheim,Timm John论述了“中等深度地震地质和高压下的岩石受力”。他们在高压和超高压下,对挪威西部地区岩石进行长期的实验观测得出了几项关于古地震位置和高压变质岩是的新发现。这些地震遗迹以榴辉岩相和蓝片岩相的假玄武岩玻璃断裂脉为特征。在加里东山系和阿尔卑斯山的科西嘉,这一发现证实,变质条件下的相关地震变形常常为韧性形变;而有关脆—韧性转换和如此高压下的岩石受力问题并未得到深入理解。有几处发掘出的地形显示了相关古地震遗迹的证据。它们是目前板块边缘收敛处常见地震的化石事例。结合理论与模型的建立,对古地震的野外研究和矿物学分析表明,蓝片岩相—榴辉岩相条件下的地震断裂活动通常与高温至超高温断裂有关。观察还发现即使在位移小于1厘米的非常小的断裂上,也会产生基性岩石和超基性岩石的加热和相关的熔融。橄榄岩中最小可视断裂的熔融作用表明,地幔岩石非常强硬而且断裂作用提高了温度(δT)并且熔蚀了一定体积难熔的物质,如橄榄岩。如果能够确定δT、熔蚀体积和位移,某一古地震所释放的最小应力便可得出。在科西嘉,针对穿越地幔橄榄岩的Ca 50古地震的详细工作能够计算这些相关断裂的最小应力下降。我们发现,当一个非常小的断层(45毫米位移)转变为450℃和25亿帕的硬柱石—榴辉岩相时,能够释放出580百万帕的应力(最小估计值)。这一数值小于冷地漫流体的理论计算值,但远远大于通常状况下由地震数据得出的应力值。我们研究发现,幔源橄榄岩能够耐受地质历史时期100百万帕的应力,而在如此高压条件下即使十分微小的偏移也可能导致富橄榄石的幔源岩石在极高温度下的熔融。我们推测高压下的地震断裂与蓝片岩相—榴辉岩相条件相一致(如绝大多数中等深度的地震),并可形成假玄武岩玻璃;而明显缺少假玄武岩玻璃的地表暴露断裂复合体可相当于全球采样深度。日本东京大学Kazuhito Ozawa,京都大学Tadamasa Ueda,Masaaki Obata等通过“上地幔的摩擦熔化和形变:Balmuccia超基性假玄武玻璃中铬—铝尖晶石的记录”认为,超基性假玄武玻璃是上地幔地震破裂残留的象征,能够为更好地认识深源地震提供潜在的有价值信息。玻璃质出现在超基性假玄武玻璃可以为摩擦熔融作用提供明确的证据;但它同时也暗示着较低的环境温度不至于引起广泛的结晶作用和脱玻化作用,即对上地幔条件下是否真的发生碎裂事件提出疑义。2006 JPGU会议上Ueda等汇报了一个例外,他们在意大利Balmuccia橄榄岩中发现一个窄的超糜棱岩具有假玄武玻璃状的形态特征,如从断层脉体分支出去的注入式脉体;但其中的矿物组成却不具有玻璃物质或淬火结构。在2007 JPGU会议上,Obata等人进一步论述了700~800℃下橄榄岩相的尖晶石假玄武玻璃的重结晶作用,并讨论了韧—脆性转换所致地震破碎和摩擦熔融过程中“H2O-CO2流体”的作用。然而,这些研究并未给出有关熔融迹象和熔融程度估算的结论;关于摩擦熔融作用前后的形变史也未能全面澄清。通过观察全晶质假玄武玻璃之中和边缘的铬—铝尖晶石,我们得出了“假玄武玻璃形成和冷凝过程中熔融作用和应力转换”的明确证据。铬—铝尖晶石发育于所有假玄武玻璃的内部和边缘微相之中。在不同的产出状况下,尖晶石的形态、铬—铝条带和内部构造等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清晰的熔融作用证据来自注入脉体内细小的尖晶石颗粒。它们多数被拉长而平行于周边辉石和橄榄石构成的叶理。脉体还具有一个由细小的共生斜辉石和尖晶石组成的薄边,边缘的共生尖晶石的铬含量比内部的尖晶石高。脉体内的尖晶石由类似晶轴方向的一些亚颗粒构成。这些结构和组成明确说明,铬—铝尖晶石经历了由短暂热事件和熔融下形变而造成的部分解体。目前的研究证实,在极高压力导致的韧性变形处、剪切热事件的不稳定性可能成为幔源条件下(700~800℃和10亿帕)深部地震的动力机制。在进行地震调查、预测、研究中,上述理论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当借助33届地质大会有关地质灾害方面的科技成果,结合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开展相关的调查、实验研究以及理论探索,把我国的地震预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陈树旺执笔)

关于地震论文摘要

这是什么情况?

四川地震发生的原因 中国四川下午发生芮氏规模七点八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忙。台湾国立中正大学地震研究所教授陈朝辉表示,根据推测,这起地震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推挤所造成,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二百五十二颗原子弹爆炸的威力。 陈朝辉表示,根据美国地震观测的数据,中国四川下午二时三十八分发生的大地震,震央在四川成都西北方九十二公里处,芮氏规模高达七点八,震源深度二十九公里,比台湾在1999年发生的九二一大地震(芮氏规模七点三)还大。 他说,学理上,地震强度每增加芮氏一级的规模,所释放出的能量就增加三十二倍,虽然今天下午在四川发生的规模七点八地震,规模与台湾九二一地震只差零点五,但释放出的能量大约是九二一大地震的二十倍以上。 陈朝辉指出,规模七点八的大地震,所释放出的能量,大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美国投掷在日本长崎、广岛的那种原子弹,二百五十二颗爆炸的总和,威力相当惊人。 他表示,四川因邻近喜马拉雅山,而喜马拉雅山南麓就是印度,因此推测这起地震是中国所处的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推挤所造成;像这种规模的地震,全球每年大约会发生十起,今年日本、印尼就各发生一起,四川则是第三起。 虽然世界各国对于灾害性地震没有统一标准,但因规模七点八地震,已经足以造成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因此今天下午四川发生的地震,已达灾害性地震的程度。 陈朝辉表示,在台湾,只要地震高于芮氏规模六或六点五以上,就足以造成灾害,因此被称为灾害性地震。 至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地震,到底有多大呢?陈朝辉表示,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地震发生在1960年五月二十二日,地点在智利,芮氏规模九点五;其次是1964年三月二十八日阿拉斯加地震,规模九点二;史上第三大地震,发生于1957年三月九日的阿拉斯加,规模九点一。 至于史上第四大地震,高达芮氏规模九,总共有二次,分别是1952年十一月四日堪察加半岛,以及2004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苏门答腊。其中,苏门答腊引发的南亚海啸,造成近二十三万人死亡、超过五十一万人受伤。 陈朝辉指出,发生于1976年七月二十八日的唐山大地震,规模也是芮氏七点八,整个唐山市几乎被夷为平地,当年造成二十四万余人死亡。 根据中央气象局地震测报中心资料显示,四川地震规模七点八,相当于两百五十一颗原子弹能量释放,是台湾九二一地震的五倍,它发生的原因相当罕见,并不是板块之间相互推挤,它是欧亚板块内部释放百年累积的能量所导致。 大陆四川成都地震相当剧烈,由于它是浅层地震,震波相当长,传递范围相当广,包括北京、上海、泰国、台湾都感受到地震,几乎半个亚洲都在摇晃,在台湾的中央气象局地震测报中心也监测到讯号。 过去一般的地震发生都是板块与板块之间的挤压所造成,不过四川这个强震很罕见,是欧亚板块内部的能量释造成的。也就是说,这个欧亚板块长年在边缘的能量不断向内集中,在四川成都附近聚集,板块内这个区域经过百年以上的能量累积,之后大量释放,才会造成这个板块内的地震。也因为这是属于板块内地震,测报中心判断,之后的馀震会持续比较久,几个礼拜甚至长达一年以上的可能性不小。现在我们应该根据所认识的地震发生规律,用科学方法对未来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作预先的估计。地震预报则是在具备一定可靠程度的前提下将地震预测的意见向公众宣布。有实用价值的地震预报必须同时报出时间、地点和强度。科学的地震预测是将来实现地震预报的基础。 地震预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开展的探索性研究项目,特别是中、短期或临震前的预测尚处于探索阶段,远远没有到可以实用的程度。一些学者对实现地震预报抱有怀疑,对于用行政手段组织地震预测持保留态度。 地震预测的科学前提是认识地震孕育和发生的物理过程,包括地球介质物理、力学性质的异常变化。但是人类对地震成因和地震发生的规律还知之甚少,主要是因为地震是宏观自然界中大规模的深层的变动过程,不同于实验室中单纯的可控条件下进行的样品试验,其影响因素过于复杂,还可能有人类未知的因素存在。人们所能做的是在地面上观测某些物理量,这种观测通常是不完全的和不完善的。在当代科学技术条件下,人们还不能深入地球内部直接或间接观测深层介质的物理状态 ,因为测量过程本身就将打破原有的状态。而所能观测的物理量异常变化是否与地震的发生真正相关还不能确知 。这就是地震预测研究所以进展缓慢的真实原因。地震预测研究有3种不同的思路:①地震地质。地震发生在地壳中上层,故认定地震应属于地质过程。研究已发生的大地震的地质构造特点,应有助于今后判定何处具备发生大地震的地质背景。但有些地震发生前,地质构造往往不甚明朗,震后才发现有某个断层,认为与地震有关。②地震统计。对过去已发生的地震,运用数理统计方法,从中发现地震发生的规律,特别是时间序列的规律,根据过去以推测未来。此法把地震问题归结为数学问题。因需要对大量地震资料作统计,研究的区域往往过大,所以判定地震的地点有困难,而且外推常常不准确。③地震前兆。地震是地球介质的破裂,故认定地震应属于物理过程。观测地球物理场各种参量以及地下水等异常变化,可能找到有用的地震前兆 。前兆研究中的最大困难是,观测中常遇到各种天然的和人为的干扰,而所谓的前兆与地震的对应往往也是经验性的。尚未找到一种普遍适用的可靠的前兆。 以上 3种思路都有片面性,都不能独立地解决地震预测问题 。实际采取的是综合的办法,把3种不同思路所得放在一起对比参照,力求对未来的地震活动作出估计。 地震预测是世界难题,第一,地球的不可入性。大家知道上天容易入地难,我们对地下发生的变化,只能通过地表的观测来推测;第二,地震孕律的复杂性。通过专家多年的研究,现在逐渐认识到地震孕育、发生、发展的过程十分复杂,在不同的地理构造环境、不同的时间阶段,不同震级的地震都显示出相当复杂的孕律过程;第三,地震发生的小概率性。大家可能都感觉到,全球每年都有地震发生,有些还是比较大的地震。但是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地震发生的重复性时间是很长的,几十年、几百年、上千年,而进行科学研究的话,都有统计样本。而这个样本的获取,在有生之年都非常困难。 由于地震预测作为一个世界性科学难题,全世界都在努力研究地震预测,探索地震预测的有效途径,但就现在来说,不管国内还是国际上,还很难完全准确地预报地震。一次真正的有社会显示度的预报意见必须给出未来地震时间、地点和震级,即时空强三要素,一种实用的预报方法必须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动物对于地震更为敏感,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它能比人类提前知道一些灾害事件的发生,例如海洋中水母能预报风暴,老鼠能事先躲避矿井崩塌或有害气体等等。至于在视觉、听觉、触觉、振动觉,平衡觉器官中,哪些起了主要作用,哪些又起了辅助判断作用,对不同的动物可能有所不同。伴随地震而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振动、电、磁、气象、水氡含量异常等),往往能使一些动物的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异常反应。如一个地区的重力发生变异,某些动物可能能过它的平衡器官感觉到;一种振动异常,某些动物的听觉器官也许能够察觉出来。地震前地下岩层早已在逐日缓慢活动,呈现出蠕动状态,而断层面之间又具有强大的磨擦力,于是有人认为在磨擦的断层面上会产生一种每秒钟仅几次至十多次、低于人的听觉所能感觉到的低频声波。人要在每秒20次以上的声波才能感觉到,而动物则不然。那些感觉十分灵敏的动物,在感触到这种声波时,便会惊恐万状,以致出现冬蛇出洞,鱼跃水面,猪牛跳圈,狗哭狼吼等异常现象。动物异常的种类很多,有大牲畜、家禽、穴居动物、冬眠动物、鱼类等等。动物反常的情形,人们也有几句顺口溜总结得好: 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 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家家户户都观察,发现异常快报告。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在震前也有异常反应,如不适季节的发芽、开花、结果或大面积枯萎与异常繁茂等。

自己想!!!!

S

地震论文摘要怎么写

性别--  男  --------------------------------------------------------------------------------  项目类型--  小论文  --------------------------------------------------------------------------------  大班-小班--  200806B3  --------------------------------------------------------------------------------  合作者--  无  --------------------------------------------------------------------------------  指导教师--  陈彩霞  --------------------------------------------------------------------------------  项目涉及相关学科--  历史\政治  --------------------------------------------------------------------------------  项目所属学科--  历史  --------------------------------------------------------------------------------  选题背景--  2008年是唐山大地震30周年,但在这一年里,四川省发生了一次比唐山大地震还要强烈的地震,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受到了严重的伤害。通过这篇文章,使人们意识到生命的重要性,同时也让人们了解再安宁的生活中也会有灾难的降临,我们必须时刻预防灾难的降临。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体现他的价值,因此每一个生命的消逝都是一种损失。  --------------------------------------------------------------------------------  项目条件--  纸 / 笔  --------------------------------------------------------------------------------  研究目的--  以地震为例,说明生命在灾难中具有的重要地位,探索生命的意义所在。  --------------------------------------------------------------------------------  主要研究方法--  看书 /上网查资料  --------------------------------------------------------------------------------  研究的基本思路--  搜集关于地震的资料以及当时地震的资料盖况,再进行撰写论文。  --------------------------------------------------------------------------------  研究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  科学性:步骤严谨,资料齐全,符合科学的研究规律。  先进性:研究内容属于人们关注的话题,具有先进的思潮。  实用性:鼓励人们再生活中积极乐观。  --------------------------------------------------------------------------------  研究的基本过程--  建立标题/收集资料/整理分析/完成开题报告/写论文/  结题报告  --------------------------------------------------------------------------------  各成员在项目中的主要贡献--  负责人一人完成  --------------------------------------------------------------------------------  各成员研究心得--  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场灾难会带去很多的生命,这使我们更加珍惜它珍惜的不仅是自己的,更应该是别人的生命  --------------------------------------------------------------------------------  进一步完善的建议和设想--  联系08年的地震,进行对比。  --------------------------------------------------------------------------------  摘要中文--  每个人的灵魂里都有音乐;每个人的生命深处也绽放着一朵鲜花。纵然这鲜花是秘密的,纵然这音乐已经逝去。因此,我们不用苦难来纪念苦难,不用眼泪来纪念眼泪。面对废墟,我们栽上朴素的小花,穿过时光,我们不知道他们想干什么,怀念什么,希望什么,但我们知道他们想我们一样热爱生命。想象那些拥抱着死去的爱人,那些摇篮中的孩子,那些作完了暑假作业的学生,那些还没有初吻的少女,那些刚刚起床的环卫工人,哪个想要探索星球的未来科学家。他们的生命多么贵重,他们一直善待自己平凡的生命。生命是一场劫难中最应该留下的东西。  --------------------------------------------------------------------------------  摘要英文--  This year,2006marks the30~(th)anniversary of the Tangshan earthquake and the 20~(th)anniversary of the Chemo by lnuclear The former is a natural disaster while the later in a sense belongs to a man made incident 。However, some lesson can be drawn from both For instance , sluggish response absence of professional relief equipments chaotic dispatches and slow assistance etc could been seen during the disasters  --------------------------------------------------------------------------------  关键词--  灾难 \ 花 \ 眼泪 \珍爱  --------------------------------------------------------------------------------  罗列研究资料--  每个人的灵魂里都有音乐;每个人的生命深处也绽放着一朵鲜花。纵然这鲜花是秘密的,纵然这音乐已经逝去。因此,我们不用苦难来纪念苦难,不用眼泪来纪念眼泪。面对废墟,我们栽上朴素的小花,穿过时光,我们不知道他们想干什么,怀念什么,希望什么,但我们知道他们想我们一样热爱生命。想象那些拥抱着死去的爱人,那些摇篮中的孩子,那些作完了暑假作业的学生,那些还没有初吻的少女,那些刚刚起床的环卫工人,哪个想要探索星球的未来科学家。他们的生命多么贵重,他们一直善待自己平凡的生命。生命是一场劫难中最应该留下的东西。  --------------------------------------------------------------------------------  研究结果--  每个人的灵魂里都有音乐;每个人的生命深处也绽放着一朵鲜花。纵然这鲜花是秘密的,纵然这音乐已经逝去。因此,我们不用苦难来纪念苦难,不用眼泪来纪念眼泪。面对废墟,我们栽上朴素的小花,穿过时光,我们不知道他们想干什么,怀念什么,希望什么,但我们知道他们想我们一样热爱生命。想象那些拥抱着死去的爱人,那些摇篮中的孩子,那些作完了暑假作业的学生,那些还没有初吻的少女,那些刚刚起床的环卫工人,哪个想要探索星球的未来科学家。他们的生命多么贵重,他们一直善待自己平凡的生命。生命是一场劫难中最应该留下的东西。  --------------------------------------------------------------------------------  研究结果分析--  每个人的灵魂里都有音乐;每个人的生命深处也绽放着一朵鲜花。纵然这鲜花是秘密的,纵然这音乐已经逝去。因此,我们不用苦难来纪念苦难,不用眼泪来纪念眼泪。面对废墟,我们栽上朴素的小花,穿过时光,我们不知道他们想干什么,怀念什么,希望什么,但我们知道他们想我们一样热爱生命。想象那些拥抱着死去的爱人,那些摇篮中的孩子,那些作完了暑假作业的学生,那些还没有初吻的少女,那些刚刚起床的环卫工人,哪个想要探索星球的未来科学家。他们的生命多么贵重,他们一直善待自己平凡的生命。生命是一场劫难中最应该留下的东西。  --------------------------------------------------------------------------------  研究建议--  每个人的灵魂里都有音乐;每个人的生命深处也绽放着一朵鲜花。纵然这鲜花是秘密的,纵然这音乐已经逝去。因此,我们不用苦难来纪念苦难,不用眼泪来纪念眼泪。面对废墟,我们栽上朴素的小花,穿过时光,我们不知道他们想干什么,怀念什么,希望什么,但我们知道他们想我们一样热爱生命。想象那些拥抱着死去的爱人,那些摇篮中的孩子,那些作完了暑假作业的学生,那些还没有初吻的少女,那些刚刚起床的环卫工人,哪个想要探索星球的未来科学家。他们的生命多么贵重,他们一直善待自己平凡的生命。生命是一场劫难中最应该留下的东西。  --------------------------------------------------------------------------------

如果是上课交的论文的话,就像一般作文就行了不过要分段写(看看别人的,又不是要发表的或是毕业论文 再写上专业学号就好了)

说详细点,地质也分好多方向。你是什么方向呢?写好地质论文需要的是扎实的野外工作

关于地震的论文摘要

这是什么情况?

自己想!!!!

S

1989年和1991年大同—阳高两次地震发生在山西剪切拉张带北部的晋北拉张区内,是本世纪在山西断陷构造带内发生的最大地震,这两次地震的发生提供了深入研究在张性断陷构造条件下地震成因机制的良好机会。本文以地震地质思想为指导,采用

关于地震论文摘要的题目

1989年和1991年大同—阳高两次地震发生在山西剪切拉张带北部的晋北拉张区内,是本世纪在山西断陷构造带内发生的最大地震,这两次地震的发生提供了深入研究在张性断陷构造条件下地震成因机制的良好机会。本文以地震地质思想为指导,采用

当 危难来临的时刻 或者 感动的瞬间

sdvgaga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斯为浩劫,诚为国殇:截至5月16日14时40分,四川汶川地震死亡人数已超过2万人,受伤近17万人,同时仍有若干人失踪或被埋。血泪之地,生民之哀,家国之痛。当数以万计的生命失去了迂回与生还,也同时将我们所有人带向了悲伤与疼痛。 “5•12”,像一块突如其来的黑纱,系在我们每个人的左臂。如果说灾情即是最大的政治,那么我们以“第一时间”的反应表达政治的良知。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指示,共和国总理第一时间赶赴灾区,解放军和中央多个部委第一时间发起响应与联动,国外政要第一时间表示慰问与哀悼。 与此同时,权威的信息第一时间穿透灾难的屏障,以跑在谣言前面的方式抵达公众。而且就在灾难发生的次日,北京奥组委负责人表示,要把奥运火炬传递和抗震救灾结合起来。奥运火炬将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缩减规模,简化程序,注重简朴,讲求实效。在火炬传递开始前,全体参与者将默哀一分钟,向在地震灾害中遇难的同胞表示哀悼。在火炬传递的起点、终点和沿途设立募捐箱,悬挂抗震救灾标语,把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奥运圣火传递的热情与抗震救灾的实际行动紧密结合起来。 摒弃那些政绩、形象与名声的负累之虑,为所有亡灵腾出一方静穆的祭堂,为现实的苦难留出一方净地,更为一切公共与政治找到它最人性的初衷与最本质的立场。悠悠万事,惟“灾”为大。那些永远静默于废墟下的生命,足以让我们低首致哀;那些仍在等待救援的同胞,足以让我们此心如焚。大灾岂敢漠视,人事岂能怠慢,惟有在危局之中保持果断,灾难面前传递坚定,始能焕发举国同心的能力与勇气。 灾情是最大的政治,而积极投入救灾就是最好的爱国表达。在那些被掩埋与被隔绝之地,依然隐藏着我们所有人的祈求与祝福。我们哀悼死者,更祈望生还者的名录上能够尽量多地增加一些鲜活的姓名。各级政府与部队在紧急行动,民间组织和国际社会在迅速响应。“早一秒钟就可能救活一个人”,“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尽百倍努力”,“不惜采取任何手段,不惜任何代价”,总理所言即为灾难之下的国家表达,国民诉求,更是对所有爱国者的动员令。 奥运之年,圣火经行之处点燃蓬勃爱国热情。然而灾难来了,它以另外一种方式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那些排队捐赠的市民,那些挽起衣袖献出热血的大学生,那些赶赴灾区的志愿者,包括所有那些时刻关注灾情、为灾区祈福的人们,都在以力所能及的方式书写最有力的爱国大字。这是大灾难后的大救援,因此也必将是大悲痛后的大团结。 天佑中华,天佑灾区。从来大难兴邦,手足同胞之情将我们系于一脉。汶川“5•12”大地震,更是一条迎风飘扬的黄丝带,高悬中国。这条上书SOS的黄丝带,是亲人离散后的求助标志。那些身在震区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所要竭力寻找的离散于灾难、血浓于水的亲人。 当悲伤倾尽,有我们众志成城;当泪尽血续,有我们守望相助。若此,则天变仍不足畏,人言仍不足恤,我们仍将因此获得文明与前行之力。

  • 索引序列
  • 关于地震论文摘要怎么写
  • 关于地震论文摘要
  • 地震论文摘要怎么写
  • 关于地震的论文摘要
  • 关于地震论文摘要的题目
  • 返回顶部